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hsu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動-襪子娃娃(後記)

2007年05月17日
公開
7

後記: 襪子娃娃的作者是一個男生喔~ 很難想像一個男生好好的工作不做反而手拿針線鎮日與這些襪子布料鈕釦為伍 所以當他去參加一個談話性節目的時候 面對主持人一連串的問題(很多的問題也是我看到他顯赫的經歷之後腦袋裡冒出來的問題): 你為什麼放棄創意總監的職位,而來作襪子娃娃呢? 你是不是有問題? 你做廣告之前有碰針線嗎? 很難想像這些娃娃你做的? 你家人是怎磨看你的? 以前同事勒? 你有碰到什麼阻力呢? 聽說你會看到名字就可以做出對方的神韻? 是怎麼辦到的? 你女兒應該很高興有ㄧ大堆的娃娃吧? 你會不會碰到做不出來的時候阿? ?????...... 他的回答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句:就一句話【不三不四玩生活】因為好玩,所以可以玩下去。 多麼希望我也可以理直氣壯說出口這樣的話,不過我知道這樣的願望不會成真 第一我沒有那樣的浪漫性格與創意才情 第二在我快樂玩生活之前我並沒有像"知名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這樣的頭銜來幫我紮下穩固的『饅頭』基礎 第三我還做不到發漏真誠與感動的光輝在每個人面前 第四人各有志一樣米養百樣人我還是當個純粹欣賞者就行啦 第五我缺乏勇氣,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在42歲的時候毅然決然放下擁有的然後從一片空白開始..............

搬家不用麻煩了 進郵局改地址一次OK

2007年05月04日
公開
10

從今天起,如果你遷移通訊地址,只要到郵局或上網通報,所有公家機關或公用事業,就會自動更改你的地址,這樣水電費、行照、駕照、房屋稅繳款通知、健保費繳款通知都可以自動更改通訊地址,省去四處通知的麻煩。 中華郵政公司配合電子化政府便民服務推動計畫,接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開發,建置完成「通訊地址遷移通報服務」系統,郵局開辦這個全新的業務,受理民眾申辦變更通訊地址,達到「一處收件,多處服務」目的。 中華郵政公司表示,所謂通訊地址遷移通報服務, 就是以郵局為單一窗口,當民眾通訊地址遷移或變更時,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二十四小時或親臨郵局櫃檯方式辦理通訊地址變更手續,郵局會依照申請人所指定單位,向相關政府機關或公用事業單位通報申請人最新的通訊地址。 目前加入這個系統的政府機關或公用事業有:台電、省自來水公司、公路監理機關、健保局、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台北市稅捐稽徵處、台北縣政府稅捐稽徵處)等 五個受通報機構,如果民眾通訊地址變更,郵局就會通報上述機構更改,服務範圍包含:電費通知單、水費通知單、駕駛執照、行車執照、健保局繳款單、 房屋稅繳款書、地價稅繳款書及使用牌照稅繳款書等。 以郵局為單一窗口,提供民眾申辦通訊地址變更,郵局依申請人指 定之單位(政府機關及公用事業單位等)通報,達到「一處收件, 多處通報」之服務,並供受通報機關之郵件能以最新通訊地址書寫 郵遞,如此相關單位郵寄的公文就不會因民眾地址的變更而遭到退 件或改投,造成浪費郵資、時間、作業人力等問題,而影響整個行 政效率,同時也可提昇政府形象,讓政府服務更有效率,民眾生活 更便利。 http://www.post.gov.tw/post/internet/g_epost/main.jsp?ID=1608 http://www.post.gov.tw/post/index.jsp

轉貼 張炳惠 教授的 "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 一書之 部分文章

2007年04月27日
公開
10

養育好孩子的力量在於你 我相信好的父母養育出好的孩子。每當有人問我,養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祕訣時,我便這樣回答:「不要從孩子身上找出問題點,而是從你自己身上找出來。」問題孩子一定會是由問題父母養育出來的,如果父母本身不懂得改變,只逼孩子改變,那麼,問題永遠解決不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如果父母在客廳不停地變換電視頻道,卻叫孩子去讀書,哪一個孩子願意乖乖坐在書桌前? 如果你要教養出有成就的孩子,你自己要先變成好父母。再加上養育過程中,你一定要先具備不為任何因素所動搖的主觀認定。換句話說,先不要談什麼冠冕堂皇的創意等等,而要先教好基本的原則。身為孩子父母的你,比誰都清楚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最瞭解自己孩子的還是父母本身。因此,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個教育守則存在。 但問題在於,從外界來的很多因素,讓媽媽們對自己擁有的教育能力失去信心。真可惜,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的,而且自己更是最具有養育出好孩子的能力。 所以,請天下所有的媽媽們把耳朵摀起來,不要被周遭的雜音干擾,只關注自己孩子的一舉手一投足,然後繼續努力,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把屹立不搖的主觀認定建立起來。 基本上,教育孩子不是按照課本上的理論或任何規定,而是由媽媽的本性及直覺開始。 我這句話不完全是叫你與平常普遍的一些理論及規定背道而馳,知識就是力量,什麼都想試試看的態度並沒有錯,但選擇某一個理論或學說之前,自己應該先有主觀的認定。這意味著你要有判斷能力,以便知道你所選擇的方式,如何運用在你孩子身上。你該懂得如何取捨教育方式。而這必須藉由不斷地觀察孩子,才能具備這樣的主觀認定及判斷能力。 你寧願捨棄送孩子去補習班,或沉迷於理論與原則的時間,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注意看孩子的一舉一動,注意觀察孩子在想什麼、對什麼事感興趣、擅長於什麼、目前極需要的是什麼等等。如此一來,自然而然會產生主觀認定及判斷能力。在美國、日本接觸到無數的小朋友,那時我領悟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每個小孩子都具有潛能與創意,這和與生俱來的天賦無關。更重要的是,如果採用錯誤的方法或懷著虛無縹緲的妄想,絕不會激發潛力。 發現孩子的另一面 結婚後,我先生告訴我:「老二彼得是早產兒,心智發展比一般小孩緩慢一點。因此,不要要求太高。」當時,彼得剛剛上小學,跟姊姊、妹妹比起來,非常小心眼、消極。有一天,彼得突然不舒服,我趕緊把他送去醫院,醫生告訴我的話真可怕,他說彼得小時候心理受到打擊,導致腦部受傷。在那之後,我非常傷腦筋,不知怎麼對待彼得。 兩個女兒按照我的規畫,由日常生活的小習慣開始慢慢教導,但彼得不行。我怕我主觀的認定反而會害了他,經過長時間的苦思,我決定先觀察他。我抱著一絲絲的希望,或許瞭解孩子後,就能找出因應的對策。有一天,我在整理餐具,正好彼得在旁邊,當我從高的櫥櫃中拿出餐具時,彼得問我:「媽媽,為什麼重的餐盤要收納在那麼高的地方呢?把輕的餐盤放在高的地方,較重的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是不是比較好?」 人家口中比別人差的孩子能想出此方法,表示他的觀察力其實非常敏銳。後來,我又發現了彼得的另一面。放學後,孩子們在房間玩遊戲,我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在玩彼得發明的遊戲。「彼得,你怎麼會發明出這樣的遊戲?」「媽媽妳也知道,我喜歡科幻小說。不久前,我看了一本書,從那兒得到靈感。媽媽,妳要不要玩玩看?」 其實,我先生一向擔心彼得熱愛與現實有一段距離的科幻小說,但我發現了彼得的另外一面後,覺得那不至於讓人擔心。在我的心目中,彼得不光是一天到晚想鬼主意的孩子,他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懂得表達自己的喜好、更懂得專注於其中。之前,先生嘴邊經常掛著彼得的事,很自然的,我對彼得產生一些成見,不過,從那次以後,我對他的想法完全改變了。他比同年齡的孩子觀察力敏銳,又能獨自發明遊戲;他的心智發展並沒有比一般小孩緩慢,也不是因腦部受傷,而需要特別照顧的孩子了。 之後,每當彼得用自己的點子做出任何東西時,我都稱讚他;一有空就帶他出去,讓他接觸很多新鮮的事物,並且讓他自己摸索。這種作法純粹是靠我的判斷所選擇的,果然,我的作法奏效,讓他親自體驗許多事物後,彼得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於哪一方面。彼得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嶄露頭角,讀高中時,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性的數理競賽得獎,誰會相信,這樣的孩子,在十年前竟然因功課差而接受課後輔導。 跟孩子一起去尋找孩子想要做的 目前,日本正面臨教育的盲點,努力進行教育改革,不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而是重視每個孩子才華的教育。學校的形態也改變了很多,限制學生人數,著重「人性教育」,幫助學生讓學生親自找尋自己想要走的路。我們也是一樣,社會各相關單位檢討目前教育的問題,出現了新型「實驗學校」形態,甚至一般的學校也正摸索著進行改革。但是,這樣少數人的努力,無法改變現有的教育問題。 藉由幾次教育法案的修訂,怎麼能徹底改掉幾十年延續下來的教育惡習呢?必須要花時間來慢慢研究,並且納入多方面的問題考慮後,找出改善方案。如此看來,要握住「接力棒」的就是媽媽們。不能癡癡地等待教育改革完成,不要隨著社會的潮流飄浮,要知道怎麼做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曾經,日本的教育漸趨沒落,就是因為父母們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們應該站在教育的中心點才對。父母們要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所以要給孩子提供很多機會,讓他們去親身經歷。許多媽媽們往往小看自己的孩子,她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涉世未深,還需要媽媽的引導。但這是錯誤的觀念! 其實孩子們比父母所想的還更聰明。因為父母不相信這一點,而促使孩子們成為離不開媽媽裙襬的「媽媽Boy」或「媽媽Girl」。以前一放假,我就把孩子們趕出去,讓他們在工廠與勞工一起工作,或一起出遠門去旅行等等。我只有一個要求——親自去經驗,然後多思考,多學習。我這唯一的要求,幫助了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色彩,及未來的方向。在讓孩子們嘗試各式各樣經驗的過程中,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有哪方面的才華,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愛麗絲在經歷此過程中,發現自己口才很好,並且能言善辯,因此選擇了律師這條路;彼得熱愛機械組合、發明,終於選擇了專攻物理學;南茜的決定更快,十六歲就決定了要當律師。之後,孩子們不斷地挑戰、學習,終於找出自己的路。父母們對未來沒有把握的孩子,唯一能做得到的是——幫助孩子一起找尋孩子想要做的事情。當然,孩子在學習經驗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敗,此外,正如很多媽媽們所擔心的一樣,孩子們可能走錯方向。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又如何?一次跌倒,也不至於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相反的,乖乖聽話,只會拚命地讀書長大成人的孩子,有一天「跌倒」,那事態才很嚴重。我認為,訓練孩子們親自找出未來方向,越早越好,因為越早機會越多。不要那麼在乎為了考試而讀書的現今教育制度,不要提心吊膽就只怕朝令夕改的教育法案。媽媽們一動搖,孩子們隨即動搖。孩子的教育不是像跟著流行換衣服,一穿就要穿一輩子的。現在還來得及,去找最適合孩子的衣服,而不是跟隨流行穿衣服。現在,最賢明的媽媽是,具有勇氣給孩子穿最合身的衣服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