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lis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ღ三叉神經節氣球壓迫阻斷術

2010年03月11日
公開
459

三叉神經痛治療新選擇——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氣球壓迫阻斷術 林口院區腦神經外科二科主治醫師 陳志豐 三叉神經為第5對腦神經,包括眼支、上頷支、下頷支等三支感覺神經支,主管顏面、頭皮和部份耳殼、外耳道、鼻腔和口腔、牙齒、舌頭的一般感覺,和一運動神經支,主要支配咀嚼肌動作。 三叉神經痛臨床上症狀,為臉部突發且尖銳性、撕裂性的疼痛,一次疼痛可持續數秒鐘,但每次發作可連續持續多次疼痛,所以疼痛時間可持續數小時。可因臉部肌肉運動或輕觸臉部特定位置而引發疼痛,所以常造成病患面無表情、無法言語、刷牙、洗臉、進食或工作,造成病患工作上和生活上極大的痛苦和不便,此種疼痛並不會整天持續疼痛,而有明顯的無痛時期。疼痛侷限在顏面患側,三叉神經分布範圍,臨床上常見病患起初誤以為是牙齒疼痛,而尋找牙科醫師診治,等到拔除多顆牙齒後,疼痛仍無法解除時,才尋求腦神經內、外科醫師治療。 藥物治療以Tegretol (癲通) 為主,可達到良好的效果,但部分病患會有極大副作用,如頭昏、嗜睡、皮膚病變、白血球減少、腸胃道不適等。此類病患並無其他明顯神經缺損症狀發生,疾病年發生率為4/100,000,男女比為1.2比1,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平均年齡為63歲。主要發生於單側顏面,右側佔60%、左側39%、雙側顏面佔1%。好發範圍以上頷支合併下頷支為最多,佔42%;其次上頷支20%、下頷支17%、眼支合併上頷支14%、眼支及上頷支和下頷支佔5%、眼支2%。 三叉神經痛發生原因,大部分病患為自發性,並無特殊原因,可能為三叉神經源發腦幹部位被血管壓迫而引發疼痛,小部份病患為後顱窩腦幹病變、顱底腫瘤、多發性硬化或三叉神經本身病變而引起。 診斷與治療 一、確定診斷: 在臨床上三叉神經痛需要與帶狀售疹、牙齒疾病、顳顎關節疾病、眼球疾病、顳部動脈炎和顱內腫瘤等顏面疼痛症狀作鑑別診斷。所以治療過程首先必須先確定診斷,而診斷主要依據為病患的病史,其重點在於病患是否能正確描述疼痛部位和範圍、疼痛發生時間和其長短,是否有無痛期間?是否有引發疼痛的原因?是否有痛點存在?是否有帶狀售疹的病史?而理學檢查,主要在評估兩側三叉神經各個分支範圍感覺情形,評估咀嚼和張口功能,評估眼球活動功能和腦神經的功能,如有必要則需會診口腔外科或神經內科等專科醫師共同診斷。並以放射診斷檢查,主要以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來排除後顱窩腦幹病變或顱底腫瘤的可能。 二、藥物診斷治療: 目前三叉神經痛的疼痛,我們視為一種癲癇發作的結果,並非為一般炎症性的疼痛,所以藥物治療以抗癲癇發作藥物為主,一般止痛消炎藥物並無效果。首先選擇治療的藥物為癲通,其疼痛控制率可達69%,但其缺點為病患需長期服用藥物,且僅能抑制疼痛症狀而非治療病因,另長期服用會有抗藥性發生,所以病患一段期間疼痛控制不佳時則必須增加劑量,但會有輕重不等的副作用產生,最主要的副作用為頭昏、嗜睡、皮膚病變、白血球減少、腸胃道不適等,所以於此時期我們會詢問病患關於癲通藥物治療效果、每日劑量和其副作用情形,以決定持續藥物治療或建議外科手術治療。 三、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的適應症,為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或其副作用太大,無法持續治療的病患。而可供選擇手術方式有: 1.開顱微血管減壓手術:其主要優點為可以長期控制病情,其10年控制率可達70%,而幾乎沒有感覺喪失的情形。但缺點為需打開病患後顱窩,為一開顱手術,且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較長、危險性較高,病患手術後需住加護病房觀察。另手術後傷口較大,病患會有疼痛不適感,手術死亡率約為1%。建議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主要對象,為年輕的三叉神經痛病患(年齡小於50歲)、無明顯內科或外科危險因素、藥物治療無效或不適的病患。 2.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氣球壓迫阻斷手術:此一手術主要的優點,為操作技術單純、病人耐受性良好,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整個手術,過程中幾乎沒有疼痛和不適感。手術時間短,平均手術時間為2個小時,術後疼痛立即緩解率可高達93%以上,如病患對於疼痛緩解不滿意,可於隔日再接受同一手術,可治療眼支所引起的疼痛。術後感覺缺失較輕微,併發症發生機率低(少於1%)、住院天數少,一般住院天數為3天,不需開顱手術,術後不須住加護病房、術後傷口小(約為2mm)。於整個治療過程,病患無痛苦也沒有傷口疼痛情況,病患滿意度高,術後疼痛復發率低,5年後疼痛復發率約為20%,疼痛復發病患仍可重覆接受此一治療方式,手術併發症發生率極低。主要缺失為輕度到中度半側顏面麻木感和咀嚼肌力減弱,但此症狀會隨時間而改善。 3.經皮膚三叉神經節熱週波燒灼術:同屬於經皮膚三叉神經節阻斷手術的一種,其優點為同樣有較高的疼痛立即緩解率、較低的疼痛復發率。但其缺點為主要針對下頷支所引起的三叉神經痛治療,對於眼支所引起的疼痛固定位困難,效果不好,治療過程施以短效、靜脈全身麻醉,需要隨時喚醒病患以確定燒灼部位,所以操作過程繁雜,病人因扎針和刺激時產生極大的疼痛不適,而無法配合治療,且術中常見血壓突然竄升,容易造成手術危險,故目前本科已不再採用。 4.經皮膚三叉神經節甘油阻斷術:效果不佳,復發率較高,操作困難,手術時間較久,常引起疼痛不適,無法配合。 5.周邊三叉神經阻斷術:可暫時抑制疼痛,但效果短暫約3個月到半年又會復發,局部麻醉,治療時會引起疼痛不適。 6.珈瑪刀或光子刀三叉神經節阻斷術:戴頭架時需局部麻醉,以核磁共振攝影來定三叉神經節位置,會有扭曲情形產生,效果不穩定,約需要3個月左右才可見效果;手術價錢高,健保不給付,需自費。 本院手術經驗及結果 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汽球壓迫阻斷手術,比較傳統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更能提供三叉神經痛病患一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其主要適應對象,為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病患,包括接受其他手術後症狀復發的病患。所以本科於去年成功引進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汽球壓迫阻斷手術。治療流程為:建議病患住院手術,住院天數為3天。第一天住院做基本檢查,包括抽血、X-ray、心電圖等。第二天進行手術,其手術步驟為病患平躺,接受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側臉頰消毒後,以14# 導針從患側嘴角旁皮膚進入,傷口約2mm,並在X光透視機導引下抵達卵圓孔,再以氣球導管進入導針,穿過卵圓孔到達三叉神經神經節,全程在X光透視機監視下打入0.751.0ml 水溶性顯影劑,神經節壓迫一分鐘後,抽出顯影劑、導針和氣球導管,再以細針線縫合皮膚傷口,並壓迫皮膚傷口10分鐘即可。病患退麻醉清醒後,拔除氣管插管,送到麻醉恢復室觀察,狀況穩定後即可回病房休息。第三天疼痛解除、半側顏面有麻木感,情況穩定即可出院。如因三叉神經神經節定位困難,造成手術無效或病患對疼痛緩解不滿意時,仍可於隔日或二星期後再接受同一手術治療。 至90年元月底,我們已成功施行75位病患,其中男性31位、女性44位,年齡最大87歲、最小26歲,其中56位病患(74.6%) 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有51位病患(68%) 有眼支的疼痛產生;1位病患為雙側三叉神經痛,其發生原因,大部分病患為自發性,並無特殊原因,可能為三叉神經源發腦幹部位被血管壓迫而引發疼痛;有2位病患(2.7%) 為後顱窩或顱底腫瘤;有1位病患(1.3%) 為後顱窩腦幹部動靜脈畸形。有34位病患(45.3%) 之前曾接受外科手術治療,20位病患(26.6%) 曾經接受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其中有2位病患接受二次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12位接受周邊三叉神經阻斷手術,2位接受三叉神經節熱週波燒灼手術,另有3位曾接受珈瑪刀或光子刀三叉神經節阻斷手術。 手術結果 70位病患於第一次手術後疼痛立即解除,平均手術時間為2個小時,術後疼痛立即緩解率可達93%以上。有5位病患需要再次接受第二次手術,其中4位病患於第二次手術後疼痛解除,只有一位病患於第二次手術後仍有部分痛感,但癲通藥物能更好控制疼痛,所以暫時採藥物治療。整體而言,病患手術成功率達98.7%。全部病患沒有因麻醉而產生併發症,手術後病患疼痛立即解除,取而代之的是持續性輕度到中度半側顏面麻木感和咀嚼肌力減弱情況,此情形絕大部分病患都能忍受,且約3個月後大都能獲得改善。 有21位病患(28%) 於手術後第3天於患側嘴角、口腔中有單純性售疹產生,原因為病患本身有水痘病毒存在於三叉神經節中,此種情形於一星期後即可痊癒。有2位病患有暫時性第6對腦神經麻痺情形,在3個月內都可恢復正常。有3位病患有臉頰血腫產生,冰敷後可緩解,並無不適產生,除上述之外,無其他併發症產生。除一位病患以門診手術方式治療外,其餘都住院手術治療,平均住院日數為3天。出院後第一個星期回門診檢查並拆線,此後每一個月回門診檢查,至半側顏面麻木感消失、咀嚼肌力正常時為止。截至目前為止,手術成功病患,門診追蹤檢查尚未有疼痛復發的情形產生。

文ღ三叉神經節氣球壓迫阻斷術

2010年03月11日
公開
12

三叉神經痛治療新選擇——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氣球壓迫阻斷術 林口院區腦神經外科二科主治醫師 陳志豐 三叉神經為第5對腦神經,包括眼支、上頷支、下頷支等三支感覺神經支,主管顏面、頭皮和部份耳殼、外耳道、鼻腔和口腔、牙齒、舌頭的一般感覺,和一運動神經支,主要支配咀嚼肌動作。 三叉神經痛臨床上症狀,為臉部突發且尖銳性、撕裂性的疼痛,一次疼痛可持續數秒鐘,但每次發作可連續持續多次疼痛,所以疼痛時間可持續數小時。可因臉部肌肉運動或輕觸臉部特定位置而引發疼痛,所以常造成病患面無表情、無法言語、刷牙、洗臉、進食或工作,造成病患工作上和生活上極大的痛苦和不便,此種疼痛並不會整天持續疼痛,而有明顯的無痛時期。疼痛侷限在顏面患側,三叉神經分布範圍,臨床上常見病患起初誤以為是牙齒疼痛,而尋找牙科醫師診治,等到拔除多顆牙齒後,疼痛仍無法解除時,才尋求腦神經內、外科醫師治療。 藥物治療以Tegretol (癲通) 為主,可達到良好的效果,但部分病患會有極大副作用,如頭昏、嗜睡、皮膚病變、白血球減少、腸胃道不適等。此類病患並無其他明顯神經缺損症狀發生,疾病年發生率為4/100,000,男女比為1.2比1,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平均年齡為63歲。主要發生於單側顏面,右側佔60%、左側39%、雙側顏面佔1%。好發範圍以上頷支合併下頷支為最多,佔42%;其次上頷支20%、下頷支17%、眼支合併上頷支14%、眼支及上頷支和下頷支佔5%、眼支2%。 三叉神經痛發生原因,大部分病患為自發性,並無特殊原因,可能為三叉神經源發腦幹部位被血管壓迫而引發疼痛,小部份病患為後顱窩腦幹病變、顱底腫瘤、多發性硬化或三叉神經本身病變而引起。 診斷與治療 一、確定診斷: 在臨床上三叉神經痛需要與帶狀售疹、牙齒疾病、顳顎關節疾病、眼球疾病、顳部動脈炎和顱內腫瘤等顏面疼痛症狀作鑑別診斷。所以治療過程首先必須先確定診斷,而診斷主要依據為病患的病史,其重點在於病患是否能正確描述疼痛部位和範圍、疼痛發生時間和其長短,是否有無痛期間?是否有引發疼痛的原因?是否有痛點存在?是否有帶狀售疹的病史?而理學檢查,主要在評估兩側三叉神經各個分支範圍感覺情形,評估咀嚼和張口功能,評估眼球活動功能和腦神經的功能,如有必要則需會診口腔外科或神經內科等專科醫師共同診斷。並以放射診斷檢查,主要以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來排除後顱窩腦幹病變或顱底腫瘤的可能。 二、藥物診斷治療: 目前三叉神經痛的疼痛,我們視為一種癲癇發作的結果,並非為一般炎症性的疼痛,所以藥物治療以抗癲癇發作藥物為主,一般止痛消炎藥物並無效果。首先選擇治療的藥物為癲通,其疼痛控制率可達69%,但其缺點為病患需長期服用藥物,且僅能抑制疼痛症狀而非治療病因,另長期服用會有抗藥性發生,所以病患一段期間疼痛控制不佳時則必須增加劑量,但會有輕重不等的副作用產生,最主要的副作用為頭昏、嗜睡、皮膚病變、白血球減少、腸胃道不適等,所以於此時期我們會詢問病患關於癲通藥物治療效果、每日劑量和其副作用情形,以決定持續藥物治療或建議外科手術治療。 三、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的適應症,為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或其副作用太大,無法持續治療的病患。而可供選擇手術方式有: 1.開顱微血管減壓手術:其主要優點為可以長期控制病情,其10年控制率可達70%,而幾乎沒有感覺喪失的情形。但缺點為需打開病患後顱窩,為一開顱手術,且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較長、危險性較高,病患手術後需住加護病房觀察。另手術後傷口較大,病患會有疼痛不適感,手術死亡率約為1%。建議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主要對象,為年輕的三叉神經痛病患(年齡小於50歲)、無明顯內科或外科危險因素、藥物治療無效或不適的病患。 2.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氣球壓迫阻斷手術:此一手術主要的優點,為操作技術單純、病人耐受性良好,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整個手術,過程中幾乎沒有疼痛和不適感。手術時間短,平均手術時間為2個小時,術後疼痛立即緩解率可高達93%以上,如病患對於疼痛緩解不滿意,可於隔日再接受同一手術,可治療眼支所引起的疼痛。術後感覺缺失較輕微,併發症發生機率低(少於1%)、住院天數少,一般住院天數為3天,不需開顱手術,術後不須住加護病房、術後傷口小(約為2mm)。於整個治療過程,病患無痛苦也沒有傷口疼痛情況,病患滿意度高,術後疼痛復發率低,5年後疼痛復發率約為20%,疼痛復發病患仍可重覆接受此一治療方式,手術併發症發生率極低。主要缺失為輕度到中度半側顏面麻木感和咀嚼肌力減弱,但此症狀會隨時間而改善。 3.經皮膚三叉神經節熱週波燒灼術:同屬於經皮膚三叉神經節阻斷手術的一種,其優點為同樣有較高的疼痛立即緩解率、較低的疼痛復發率。但其缺點為主要針對下頷支所引起的三叉神經痛治療,對於眼支所引起的疼痛固定位困難,效果不好,治療過程施以短效、靜脈全身麻醉,需要隨時喚醒病患以確定燒灼部位,所以操作過程繁雜,病人因扎針和刺激時產生極大的疼痛不適,而無法配合治療,且術中常見血壓突然竄升,容易造成手術危險,故目前本科已不再採用。 4.經皮膚三叉神經節甘油阻斷術:效果不佳,復發率較高,操作困難,手術時間較久,常引起疼痛不適,無法配合。 5.周邊三叉神經阻斷術:可暫時抑制疼痛,但效果短暫約3個月到半年又會復發,局部麻醉,治療時會引起疼痛不適。 6.珈瑪刀或光子刀三叉神經節阻斷術:戴頭架時需局部麻醉,以核磁共振攝影來定三叉神經節位置,會有扭曲情形產生,效果不穩定,約需要3個月左右才可見效果;手術價錢高,健保不給付,需自費。 本院手術經驗及結果 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汽球壓迫阻斷手術,比較傳統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更能提供三叉神經痛病患一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其主要適應對象,為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病患,包括接受其他手術後症狀復發的病患。所以本科於去年成功引進經皮膚三叉神經節汽球壓迫阻斷手術。治療流程為:建議病患住院手術,住院天數為3天。第一天住院做基本檢查,包括抽血、X-ray、心電圖等。第二天進行手術,其手術步驟為病患平躺,接受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側臉頰消毒後,以14# 導針從患側嘴角旁皮膚進入,傷口約2mm,並在X光透視機導引下抵達卵圓孔,再以氣球導管進入導針,穿過卵圓孔到達三叉神經神經節,全程在X光透視機監視下打入0.751.0ml 水溶性顯影劑,神經節壓迫一分鐘後,抽出顯影劑、導針和氣球導管,再以細針線縫合皮膚傷口,並壓迫皮膚傷口10分鐘即可。病患退麻醉清醒後,拔除氣管插管,送到麻醉恢復室觀察,狀況穩定後即可回病房休息。第三天疼痛解除、半側顏面有麻木感,情況穩定即可出院。如因三叉神經神經節定位困難,造成手術無效或病患對疼痛緩解不滿意時,仍可於隔日或二星期後再接受同一手術治療。 至90年元月底,我們已成功施行75位病患,其中男性31位、女性44位,年齡最大87歲、最小26歲,其中56位病患(74.6%) 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有51位病患(68%) 有眼支的疼痛產生;1位病患為雙側三叉神經痛,其發生原因,大部分病患為自發性,並無特殊原因,可能為三叉神經源發腦幹部位被血管壓迫而引發疼痛;有2位病患(2.7%) 為後顱窩或顱底腫瘤;有1位病患(1.3%) 為後顱窩腦幹部動靜脈畸形。有34位病患(45.3%) 之前曾接受外科手術治療,20位病患(26.6%) 曾經接受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其中有2位病患接受二次開顱顯微血管減壓手術,12位接受周邊三叉神經阻斷手術,2位接受三叉神經節熱週波燒灼手術,另有3位曾接受珈瑪刀或光子刀三叉神經節阻斷手術。 手術結果 70位病患於第一次手術後疼痛立即解除,平均手術時間為2個小時,術後疼痛立即緩解率可達93%以上。有5位病患需要再次接受第二次手術,其中4位病患於第二次手術後疼痛解除,只有一位病患於第二次手術後仍有部分痛感,但癲通藥物能更好控制疼痛,所以暫時採藥物治療。整體而言,病患手術成功率達98.7%。全部病患沒有因麻醉而產生併發症,手術後病患疼痛立即解除,取而代之的是持續性輕度到中度半側顏面麻木感和咀嚼肌力減弱情況,此情形絕大部分病患都能忍受,且約3個月後大都能獲得改善。 有21位病患(28%) 於手術後第3天於患側嘴角、口腔中有單純性售疹產生,原因為病患本身有水痘病毒存在於三叉神經節中,此種情形於一星期後即可痊癒。有2位病患有暫時性第6對腦神經麻痺情形,在3個月內都可恢復正常。有3位病患有臉頰血腫產生,冰敷後可緩解,並無不適產生,除上述之外,無其他併發症產生。除一位病患以門診手術方式治療外,其餘都住院手術治療,平均住院日數為3天。出院後第一個星期回門診檢查並拆線,此後每一個月回門診檢查,至半側顏面麻木感消失、咀嚼肌力正常時為止。截至目前為止,手術成功病患,門診追蹤檢查尚未有疼痛復發的情形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