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照護線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醫師團隊擔任編輯,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放任B型肝炎不處理,肝臟硬化恐致癌

2021年12月23日
公開
227

作者:劉育志 醫師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黃志富教授來到照護線上,請問黃教授,有一個都市傳說會說熬夜會爆肝,請問熬夜會不會影響肝功能?   黃志富醫師:爆肝事實上是我們在網路上, 或是在媒體上常常看到的名詞,其實在醫學上沒有爆肝這個詞,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在我們網路無遠弗界的時代,常常會有這種誤導,所以這凸顯出照護線上,傳播正確健康知識的重要。   劉育志醫師:哪些因素會導致肝炎?   黃志富醫師:簡單說是肝臟的細胞,受到外來傷害造成發炎,甚至造成破壞、死亡,就是所謂肝炎。肝炎成因很多,在台灣最多的是病毒性肝炎,常講的B肝、C肝,這些病毒性肝炎,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例如酒精過多、酗酒引起,有些是藥物或是毒物引起的肝炎,少部分代謝性的常稱為脂肪肝。   黃志富醫師:在台灣肝癌的成因有70%是由B型肝炎引起,建議早期診斷、定期追蹤,若需要治療應早期治療。    劉育志醫師:在預防B型肝炎演變成肝癌的過程。請問醫師覺得最重要的需做到哪些事情?   黃志富醫師:對於B型肝炎病人來講,第一個要消除病患受到歧視,或是不公平待遇的狀況,第二個是鼓勵沒有篩檢過B型肝炎的國人,要出來做B型肝炎篩檢,第三個是萬一得知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需定期追蹤,定期追蹤之後,跟您的醫師做評估、溝通討論,決定是否需治療。   劉育志醫師:哪些族群建議篩檢B型肝炎?   黃志富醫師:台灣是一個B型肝炎高盛行率的國家,每一個國人都應該做B型肝炎篩檢,從2020年9月28日開始,衛福部國健署把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的篩檢,納入成人健檢的項目裡面,這是所有台灣人的福氣,因為政府這個政策非常好,把成人健檢的項目加進去後鼓勵所有的國人,除了接受成人健檢以外,也要做B型肝炎、C型肝炎的篩檢。   劉育志醫師:臨床上會根據哪些條件,決定患者需不需要治療?   黃志富醫師:我們會看病人肝臟組織纖維化的程度,例如用超音波,或用非侵襲性的肝纖維化評估的儀器,做疾病嚴重度的評估,第二個是會定期幫病人做檢查,肝功能的檢查、病毒量的檢測,來了解病人目前所處狀況,壞死、發炎反應的程度,第三個會根據病人的其他因素,例如他的家族史,年齡、病毒量,還有是否合併一些疾病,例如是不是有糖尿病、脂肪肝,有沒有合併C型肝炎、有沒有喝酒,這些因素來決定病人,是否需做B型肝炎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   劉育志醫師:請問教授目前國際上,對於B型肝炎的治療看法是什麼?   黃志富醫師:國際上主要是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希望在2030年之前,達到根除B型肝炎、C型肝炎的目標,目前對於B型肝炎的治療,標準上開始漸漸放寬,在亞太肝臟學會,就有一些專家的會議,主張B型肝炎的病人,病毒量大於2,000 IU/mL,及纖維化程度達到F2以上,可以考慮做治療。   劉育志醫師: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   黃志富醫師:過去認為脂肪肝是肝臟裡充滿脂肪,表示富貴命、吃得比較好,不過近一、二十年研究顯示,有些脂肪肝病人還是會往慢性肝炎進展,慢性肝炎的脂肪肝一再壞死、發炎反應後,纖維化慢慢增生,也會進展到肝硬化,肝硬化產生後,每一年大約1-3%會產生肝癌,所以還是有肝癌的風險。   劉育志醫師:糖尿病的人罹患肝癌風險會增加嗎?   黃志富醫師:糖尿病表示代謝性異常,和脂肪肝類似,是一個全身系統性的發炎反應,本身就容易導致一些癌症的發生,過去的研究顯示,糖尿病的存在,會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   劉育志醫師:感謝黃志富教授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原文出處

對抗晚期肺腺癌,標靶藥物接力治療,胸腔專科醫師圖解說明

2021年12月22日
公開
61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從X光片看起來,應該是肺腺癌…」醫師臉色凝重地說。   八十歲的張女士,因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而被送到急診室。胸部X光顯示左肺有顆五公分大的腫瘤,且有大量惡性胸水。   突如其來的壞消息讓家屬很震驚,一陣沉默後,張女士的大兒子問,「醫師,請問大概…可以撐多久?」   「欸…」醫師思索著該如何回答。   「我們知道不太樂觀,」大兒子說,「但是因為曾孫就快出生了,她非常期待…」   晚期肺腺癌存活率低、容易轉移,因此第一線的標靶用藥選擇,是影響整體治療成效的關鍵。肺腺癌發生時通常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大多已是晚期。亞東醫院胸腔內科病房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醫師表示,考量張女士年紀較大,恐怕無法承受化學治療,經討論後,決定做切片檢查,並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進行基因檢測,看看是否有機會接受標靶治療。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其肺腺癌細胞之EGFR基因具有DEL-19突變,所以便開始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張晟瑜醫師回憶,張女士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幾個月後肺部腫瘤從原來的五公分縮小至一公分,惡性胸腔積水也消失了,不再呼吸困難,生活品質改善許多。     規則服藥治療了三年後出現抗藥性,經再次組織切片及基因檢測,確認具有T790M突變,於是開始使用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張女士的腫瘤再度縮小,胸腔積水也消失了,至今又過了兩年,目前仍持續治療中。」張晟瑜醫師說,「雖然確診時已是晚期,不過在精準醫療的幫助下,存活期大幅延長,張女士也分享自己的曾孫已經五歲,很開心能參與到曾孫的成長過程!」     晚期肺腺癌別放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時間   現在的晚期肺腺癌存活率跟過往比起來,已有長足的進步,張晟瑜醫師說,「在沒有標靶藥物的年代,晚期肺腺癌病人大概只能接受化學治療,非常辛苦。若是具有EGFR基因突變之肺癌,做化學治療的效果一定不會很好,恐怕僅剩下一年的存活期,而且大概就是半年化療、加上半年的臥床。」     標靶藥物的問世,讓肺腺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張晟瑜醫師解釋,我們可以對肺腺癌細胞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的基因。在亞洲,以EGFR基因突變最多,大約佔60%(約每5人就有3人是EGFR突變),其他還有ALK、ROS1、BRAF等突變。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技術,一次就能夠檢測50個、100個、甚至200個基因,比較容易了解肺腺癌基因突變的情況。   根據肺腺癌突變基因,我們能夠選擇適當的標靶藥物,例如在EGFR基因突變中,比較常見的有DEL-19及L858R突變,這類肺腺癌對於第二代標靶藥物較敏感,治療效果也較好。張晟瑜醫師表示,挑選藥物時,也會考量是否有腦部轉移,因為有些藥物對於腦部轉移能發揮較好的效果。     出現T790M基因突變後,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   肺腺癌出現抗藥性是在治療過程中一定會面對的問題,不同的基因突變、不同的個體出現抗藥性的時間皆不太一樣,張晟瑜醫師說,「以EGFR基因突變為例,平均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會出現突變的情況,並慢慢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大部分產生的是T790M基因突變。」   為了決定後續的治療,病人可以考慮再度接受基因檢測,張晟瑜醫師解釋,透過組織切片取得肺癌檢體,或者使用液態切片,也就是透過抽血來檢驗血液中所殘留的腫瘤細胞DNA。   「如果切片確定有T790M 基因突變,就可以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有機會延後化學治療。」張晟瑜醫師說,「相較於住院接受化學治療,第三代標靶藥物採用口服,便利性較高、副作用較少,若能接續使用,能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且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癌友、家屬、醫師間都必須充分溝通,達到醫病共享決策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張晟瑜醫師說,除了讓癌友了解為何要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的結果適合哪些治療,同時也能知道癌友的需求與期待。   「通常癌友最在乎的是生活品質,其次是治療的副作用,再來就是會不會出現抗藥性、以及出現抗藥性後,是否有其他的藥可以用。」張晟瑜醫師說,「相較於化學治療,癌友偏好口服藥,感覺是把它當成一個慢性病治療,不用常常進出醫院打針,能夠像一般人的方式生活。」   除了基因檢測、標靶藥物的進步,肺腺癌的治療也會需要各專科團隊合作,張晟瑜醫師說,「我們亞東醫院肺癌團隊就整合了胸腔內外科、放射科、放射腫瘤、病理科、核子醫學科、營養師、社工師等,而且有個案管理師能夠提供癌友心理支持並掌握動向。藉由多專科團隊共同合作,幫助癌友達到更長的存活期、更有品質的生活。」     貼心小提醒   隨著精準醫學的進步,次世代基因定序、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讓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成效大幅改觀。張晟瑜醫師說,儘管肺腺癌晚期有復發的特性,但是若能充分溝通、共享決策,循序漸進使用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延長口服標靶治療時間,可以幫助癌友延長存活期、提升生活品質!   MPR-TW-100687   原文出處 

手術自費醫材千百種,單次醫材重處理後再使用,術前務必搞清楚!

2021年12月22日
公開
191

作者: 照護線上編輯部   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或減少手術併發症,手術中常會運用各種自費「單次使用」醫療器材。   為了確保醫材的效能及安全,多數自費醫材設計「單一次使用」後即須丟棄。   然而,衛福部已放寬讓醫院可重新處理單次使用醫材,再提供給下一名患者使用。   全台每天近7千台手術執行,大家在接受手術前,除了關心手術型式,也須了解術中使用的醫材種類,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若要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得考量3大問題   • 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 • 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 • 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   單次醫材的製程設計、材料選擇都是以單次使用後丟棄為標準,原廠並未進行重複消毒的驗證,器械組成精密、縫隙非常小,若恣意重處理,恐難以徹底清潔。   研究顯示,縱使由專業處理廠依循嚴格標準執行,檢核重處理醫材後,仍發現有殘留物質與細菌生長。   單次醫材重處理後,可能存在:交叉感染、材質改變、故障、去污劑殘留、內毒素反應等。   醫材失效將影響手術效果及病人安全、延長手術時間,讓病患暴露於更長的麻醉時間及風險。   如果發生不良反應,目前法規並未規範責任歸屬,大家應謹慎評估重處理單次醫材的風險。   另外,同一種醫療器材,在不同醫院,可能有不同使用次數和收費標準,事前也要了解清楚。   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攸關病患的權益與安全,醫院必須事先揭露,取得同意後才可以使用。大家在接受手術前,記得要主動詢問、謹慎評估喔!   原文出處

你的假牙看起來自然嗎?假牙材質要知道

2021年12月22日
公開
276

你的假牙看起來自然嗎?假牙材質要知道 作者: 照護線上編輯部   如果因為缺牙、根管治療而需要裝假牙時,大家經常很關心,「能讓假牙看起來自然一點嗎?」   想讓假牙美觀、耐用,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包括自然牙般的顏色、透明度、螢光效果、和強度。   與金屬瓷牙相比較,全瓷冠與全鋯冠較不會在假牙與牙齦交界出現黑邊,會比較美觀。   因為每個人的牙齒顏色不太一樣,製作假牙時,會盡量貼近相鄰牙齒的顏色。   傳統金屬瓷牙大多是由人工上色,再進行燒製,預染氧化鋯全瓷冠具有完整的漸層顏色,可呈現從牙釉質到牙本質的自然色階,若需要修磨假牙,也能維持自然牙般的顏色。   由於漸層氧化鋯全瓷冠主要是立方體晶像結構,能夠減少光線散射,提供更高的透明度,且能呈現出螢光效果。   我們的自然牙在陽光及人造光源下會吸收不可見之紫外線,並發出藍色可見光,也就是螢光。漸層氧化鋯全瓷冠可由內往外透出螢光,不須特別進行螢光染色。無論是白天或夜晚,在各種光源下皆可呈現逼真外觀。   漸層氧化鋯全瓷冠能提供較高的強度,可降低最小壁厚、提升耐用度。   需要做假牙時,可以針對假牙的顏色、透明度、螢光效果、強度等,與醫師詳細討論,挑選適合自己的材質!   原文出處

預防非預期性低體溫,提升手術安全性

2021年12月22日
公開
232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人體保持在正常體溫,各種生理機能才能正常運作。當核心溫度小於攝氏36度時,稱為低體溫。 手術全期由於多種原因,可能導致病人之核心體溫低於 36℃,稱為「手術全期非預期低體溫」。研究顯示,麻醉最初 60 分鐘裡,由於麻醉引起的血管擴張,使較溫暖的核心血液流向溫度較低的周邊組織,因此,未保暖的手術病人,體溫會下降多達 1.6°C1。血液在循環過程中會逐漸降溫,回到心臟時就造成核心體溫下降。這種下降的過程,稱為「再分佈體溫降低 」。   許多研究顯示,即使是輕微的非預期性低體溫也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及額外花費2,這些不良影響包括:增加手術部位感染、心肌缺血及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機率、增加出血量、藥物作用延長及改變、死亡率增加及麻醉恢復的延遲等3。   病人甦醒後,也可能因為感到寒冷而顫抖,導致不舒適。   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保溫方式主要區分兩種:主動式保溫及被動式保溫。主動式保溫定義為可主動且持續產生熱能之產品,被動式保溫則無法自行且持續產生熱能,如溫被單等。然而,不同的保溫方式在臨床上的效果也不ㄧ樣。   熱空氣式保溫毯能透過無數小孔均勻吹送暖風,持續將熱能傳遞到皮膚表面,是相當有效率的保溫工具。   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是非常重要的!於術前、術中、術後積極預防手術低體溫可以提升麻醉安全、改善病人舒適度、減少併發症、降低死亡率,病人加速康復早日回到正常生活,亦有助節省醫療花費!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紫色眼影、肌肉無力、慢性咳嗽,皮肌炎與肺纖維化,免疫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2021年12月16日
公開
31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咳嗽都不會好,已經乾咳好幾個月了。」王女士苦惱地說。   「還有其他不舒服嗎?」醫師問。   王女士點點頭說,「最近走路都會喘,爬樓梯都不太行。」   仔細聽診後,醫師問,「你臉上的紅疹有多久了?」   「應該也有一段時間了…」王女士想了一想。   患者因為慢性咳嗽先到胸腔科就診,但是因為出現不尋常的紅疹,又再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經過檢查後,最後確定診斷為皮肌炎伴隨間質性肺炎,及時以藥物治療介入才讓病情穩定下來。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主任黃光永醫師表示,一旦間質性肺炎演變為肺纖維化,若未及時治療恐危及性命。   「簡單來講,皮肌炎是容易影響皮膚跟肌肉的疾病,但是也會傷害肺臟,造成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等問題。」黃光永醫師說,「在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飾演老鴇「烈火奶奶」的演員在幾年前便是因為皮肌炎合併呼吸衰竭而過世。」   究竟什麼是皮肌炎?什麼是肺纖維化?趕快來了解。     導致紫色眼影、皮膚紅疹、肌肉無力的皮肌炎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會表現出皮膚、肌肉相關症狀,」黃光永醫師解說:「患者會有皮膚的變化與肌肉的無力,但順序不一定,有些病人是先出現皮膚紅疹,有些病人先表現肌肉無力。」   皮肌炎的皮膚變化常出現在向陽部位,也就是在太陽會照到的地方出現紅疹,例如臉上、頸部或四肢等處。黃光永醫師指出,比較特殊的表現是眼皮上緣出現紫紅色的皮疹,就好像畫了紫色眼影;紅色皮疹也會出現在手指關節、手肘關節、膝關節等處。另外,患者會出現機工手,明明沒有務農、修車、做水電,但雙手總是出現類似富貴手般的粗糙、脫皮,碰水之後會又痛、又癢。     肌肉無力會先發生在靠近軀幹近端的肌肉,像是頸部、肩膀、上臂、髖部、和大腿等處。「也就是患者很難做到『抬起』這個動作,」黃光永醫師表示:「像是爬樓梯時,需要抬起大腿,患者就抬不起來,很沒力氣;要穿脫衣服、梳頭、洗臉,動作上都需要抬起肩膀、上臂,也會遇到困難。假使是平面性的動作,像是寫字、打電腦,就比較沒問題。」   當大腿沒力氣,患者便很難蹲下,若是上廁所需要蹲下時,可能整個人往後倒。黃光永醫師說,皮肌炎的肌肉無力會同時影響兩側的肌肉,且肌力隨時間而持續下降。 皮肌炎是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影響成人或小孩。黃光永醫師解釋,在成人,最常發作於50至60多歲,女性比男性多;在小孩,以5到15歲的年紀為常見的發病年齡。   皮肌炎可能是突然發作,也可能慢慢出現。有些患者先出現皮膚表現,但可能被當成異位性皮膚炎或富貴手治療。黃光永醫師說,有些患者則先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就診時抽血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而被當成肝臟發炎。   「其實,我們的肌肉酵素跟肝指數裡面的GOT、GPT有關係,GOT其實也是肌肉的酵素之一,所以當肌肉嚴重發炎的時候,患者血液中的GOT數值也會升高,讓人誤以為是肝臟出問題。」黃光永醫師分析:「事實上,我們需要再去測肌肉酵素CK,當CK值相當高時,就暗示並非肝臟出問題,而是肌肉發炎。」     皮肌炎的重要併發症,肺纖維化   剛開始出現皮肌炎時,患者症狀大多出現在皮膚與肌肉,但是隨著病情發展,皮肌炎也會引起其他併發症。黃光永醫師提醒,最重要的是皮肌炎可能侵犯到肺部,造成慢性發炎,而讓患者出現慢性乾咳,且走路容易喘,常喘到上氣不接下氣。   胸腔聽診時醫師會聽到很有特色的爆裂音,像是魔鬼氈摩擦時的啵啵聲響。黃光永醫師說,從胸部影像檢查可以看到肺部纖維化的狀況。     由於肺部持續發炎,肺部組織裡的疤痕組織便愈來愈多,使肺臟變得僵硬、失去彈性,肺泡無法順利進行交換氧氣、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患者肺功能大幅下降,容易感到疲倦、也愈來愈喘。研究發現,當皮肌炎患者合併肺纖維化,預後會變得很不好,死亡率很高。   根據估計,大約有三至四成的皮肌炎患者會進展到肺纖維化。「一旦出現肺纖維化,患者的肺功能會掉得很快,而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黃光永醫師強調:「假使罹患皮肌炎的話,務必要每三到六個月就定期檢查肺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延緩肺纖維化。」     把握治療時機,預防肺纖維化   皮肌炎是身體的免疫系統異常,而對自己的組織發動錯誤的攻擊、造成破壞。黃光永醫師解釋,因此治療皮肌炎時,會使用類固醇,抑制身體的發炎反應,接下來再利用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來調節患者的免疫狀況。   肺纖維化是皮肌炎的重要併發症,也可能出現在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疾病。肺纖維化會使日常生活受限、影響預後,必須提高警覺,並以抗纖維化藥物治療。     「抗纖維化藥物能夠針對與纖維化相關的生長因子發揮作用,進而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黃光永醫師表示:「抗纖維化藥物可以跟抗發炎藥物搭配使用,一種藥物抑制肺纖維化,另一種藥物抑制身體發炎,能夠達到相輔相成的好處。」     貼心小提醒   皮肌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會出現皮疹、肌肉無力等症狀,隨著病情演進,還可能導致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等併發症。患者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把病情控制穩定,預防肺纖維化。黃光永醫師叮嚀,請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不要熬夜,不能抽菸,並且記得接種疫苗,降低肺部感染的機會!   原文出處 

冬天不要亂進補,以免心衰竭惡化!

2021年12月15日
公開
31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辛和宗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辛和宗醫師:大家好,我是亞東醫院辛和宗主任。   劉育志醫師:請問辛醫師,冬天對於心衰竭的患者有什麼影響?   辛和宗醫師:冬天到了、天氣冷,我們身體為了保持體熱讓身體不要過度寒冷,所以周邊的血管會收縮,收縮的結果造成血管的阻抗整個上升之後,對一個有心臟衰竭的病人,他的心臟功能已經不好了,這個時候心臟的壓力跟負擔就更大。   劉育志醫師:心衰竭惡化的時候,患者會有什麼症狀?   辛和宗醫師:病人很容易水腫,水腫最常見是看到腳的水腫,腫到其他地方。譬如腫到肺部裡面,我們叫肺水腫、肺鬱血,這時候病人就很容易喘,可能原來走個三層樓沒有問題但是症狀開始嚴重的時候,其實可能爬一層樓就覺得很喘,原來可以做的事情,運動等等就沒有辦法做了,這叫運動耐受力下降。甚至還有更嚴重的是連躺平都會喘,所以很多病人心臟衰竭變差時,他晚上睡到一半會爬起來,說他晚上會非常喘、沒有辦法睡著,枕頭越疊越高,就會有這種很特殊的表現。   劉育志醫師:在冬天的環境,患者應該要如何保養他的心臟?   辛和宗醫師:按時服藥是最重要的,心臟病病人有三分之一以上有共同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這些藥物要按時服用。我剛提到的在冬天到了,尤其我們的血壓的變化,甚至會明顯升高,這時候你就要跟你的醫師討論,需不需要在這個時候,血壓藥該做什麼調整;甚至血壓的量測要更加頻繁,最重要的是早上的血壓不要超過心臟的負荷,所以早上的血壓非常重要。   劉育志醫師:心臟衰竭的患者適合冬令進補嗎?   辛和宗醫師:我們發現其實在這些飲食的習慣裡,含有大量的鹽,鹽分很容易讓水分留在身體裡面,造成心臟的負擔,然後造成水腫。這些鹽分過多的狀況下,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所以心跟腎兩個負擔一加重的狀況下,在有些心臟衰竭的病人,就會造成症狀惡化很容易在這個階段,發生心臟衰竭、造成住院,或甚至發生不幸的事件都有可能,所以建議其實像這樣心臟衰竭的病人,或者剛提到的那些共病的病人,其實維持你原來的正常生活型態就可以了,不用特別強調進補,進補其實對你原來身體這些疾病,大吃大喝、高糖、高鹽、高油的飲食,其實都不是好事。   劉育志醫師:心臟衰竭患者在冬天或者寒流來襲的時候,飲食上有什麼限制?   辛和宗醫師:心臟衰竭最重要的是防止體液過度累積,所以要注意的是不要吃太多鹽分,鹽分過多就會造成體液累積,造成心臟的負擔。所以在飲食方面,鹽分不要過多以外,如果你的心臟衰竭是已經到一定嚴重程度,中等程度以上的心臟衰竭的話,水分的攝取要特別注意。因為冬天我們不太會排汗,如果又照著夏天習慣的喝水方式,可能會造成攝取太多水分,累積在裡面之後造成心臟衰竭變差,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剛講的鹽還有水、其他蛋白質或是脂肪、熱量的攝取,維持平常就可以了。   劉育志醫師:規則服藥對心臟衰竭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他們的遵醫囑性?   辛和宗醫師:這些患者很容易有相對的共病,剛講的糖尿病、高血壓等等…這些共病的治療也都需要服藥,所以基本上他們吃的藥是一大把,所以在治療心臟衰竭,現在最重要的是提高服藥跟治療的服從性或遵醫囑性,可以讓病人的存活或者是治療結果都會變好。所以基本上我們現在都會非常強調,在藥物治療上面,有雙重機轉或多重機轉的藥物,使用這樣的藥物會讓病人,吃藥的顆數,原來可能雙重機轉的藥物,他必須吃兩顆,但是有雙重機轉合併在一起的藥物,他就只要吃一顆,再加上其他高血壓藥物等等。也有三重機轉的,就把它合併在一起吃的話,他就可以從原來的三重、二重,加起來五顆藥物,變成兩顆藥物。所以基本上這樣可以大幅提升,心臟衰竭病人吃藥的舒適度,或是他願意好好規則吃藥,這對他們治療跟後面的結果是非常重要的。   辛和宗醫師:我記的一個老人家大概八十幾歲,其實那個病人我看很久了,都已經看了十來年了,就是剛講的到冬天的時候,老人家在家裡子女有孝心,就說要給他進補,弄的非常補的人蔘雞或是羊肉爐,一個禮拜之後他腳腫起來了,他說晚上睡覺會一直咳嗽,一躺下去就咳嗽,他就說不太對,果然一照X光,就發現他有肺水腫的狀況,腳當然是腫起來,小便也變少了。   辛和宗醫師:所以他有好幾個原因,第一個他吃了進補,蛋白質的量大幅上升,鹽分又增加了,這些狀況下讓他的腎臟功能突然急劇惡化,水份上升造成他心臟衰竭也變差,後來趕快幫他調整一下水份、利尿劑,然後飲食恢復正常,甚至讓他先脫一點水,大概一個禮拜之後再回來門診,這些狀況就改善了。   辛和宗醫師:冬天就是一個很嚴苛的考驗,我們很常見在冬天的時候,這些患者會有重症的表現跑出來,不得已插管,甚至發生一些不幸的事情。其實大家都不用擔心,只要維持你原來的生活習慣,不用刻意強調進補、大魚大肉、大吃大喝也盡量避免,原來該吃的藥物、該有的健康生活習慣,請大家維持,有問題、有其他的症狀跑出來,請趕快連絡您原來熟悉的醫生。   劉育志醫師:感謝辛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辛和宗醫師:掰掰。   原文出處

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移植提升存活

2021年12月14日
公開
508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血液腫瘤科王銘崇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王銘崇醫師:大家好,我是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王銘崇醫師。   劉育志醫師:我們都曉得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有可能需要做骨髓移植,請問王醫師,骨髓移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的重要性為何?   王銘崇醫師:多發性骨髓瘤是不會治癒的疾病,我們的治療目標是讓病人能夠長期存活,或是讓他疾病無惡化存活,移植主要的目標是讓病人的存活率增加。   劉育志醫師:哪些人適合骨髓移植?   王銘崇醫師:第一個是以年紀來做區分,以前的年紀可能55、60、65歲,現在有做到70歲,還有做到72歲的,因為這是自體幹細胞移植,所以年紀目前看起來不是大問題。   王銘崇醫師:第二個是看病人有沒有其他共病,有沒有心臟、腎臟的問題,這是第二個考量,第三個考量則是病人的意願。   劉育志醫師:移植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王銘崇醫師:一定要先把疾病控制下來,控制下來之後再去做移植,才有它的價值。   劉育志醫師:目前的藥物選擇有哪些?   王銘崇醫師:現在藥物選擇分幾大類,第一大類叫做蛋白酶體抑制劑,第二大類是免疫調節藥,第三大類是類固醇,第四大類叫單株抗體,還有最早、最傳統的化學治療,目前是這五大類的藥物。   劉育志醫師:請問誘導治療的藥物,跟緩解率有什麼關聯?   王銘崇醫師:目前主流是叫三合一療法,三合一療法是蛋白酶體抑制劑,加上免疫調節劑,再加上類固醇,如果是選擇第二代免疫調節藥物,加上蛋白酶體抑制劑,緩解率會比較高,深度會比較好。   王銘崇醫師:現在也有一個趨勢是四合一,是再加上單株抗體,這個單株抗體加上去,主要的目的是讓誘導緩解的成功機率,及分數可以拉得更好,這樣後續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時,疾病無惡化存活率可以大幅度增加。   劉育志醫師:很多患者都想要問,有些藥物沒有列入健保給付,使用這些藥物對病情有什麼幫助?   王銘崇醫師:我們做移植之前,要先把疾病控制到效果很好,治療深度越深越好,再去做移植,就會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王銘崇醫師:現在有國際指引裡面會提到,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用第二代的免疫調節抑制劑輔助,治療效果會比較好,對於後續做移植的成效,達到預期的效果更好。   劉育志醫師:接受骨髓移植之後,患者的存活大概是怎麼樣?   王銘崇醫師:因為這個疾病並不會痊癒,所以我們追求的是疾病無惡化存活,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在台灣目前平均,大概3年半左右,如果是長期存活率會更長,因為即使惡化、復發後,後面還有藥物可以做治療。   劉育志醫師:骨髓移植完成後,患者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嗎?   王銘崇醫師:大部分的病人,在前面做誘導性治療時,病人就幾乎可以回到正常生活,症狀也可以得到很明顯的改善。   劉育志醫師:骨髓移植常見的併發症有哪些?   王銘崇醫師:在骨髓瘤裡面做的骨髓移植,是做自體幹細胞移植,自體幹細胞移植不會有排斥的問題,主要併發症是做自體幹細胞移植前,需要打較高劑量的化學治療,這個化學治療會造成血球下降,造成一些黏膜損傷,這個時間較短,大概半個月左右就會恢復。   劉育志醫師:患者要怎麼知道自己復發了?   王銘崇醫師:疾病惡化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無症狀復發、一種是有症狀復發,通常都是無症狀復發,無症狀復發是從抽血或是小便檢查,我們做追蹤時,根據數值判定是不是惡化、復發。   王銘崇醫師:有一個病患在兩年前來的時候,症狀相當厲害,他是坐著救護車擔架來到門診,因為骨頭疼痛,他已經三個月沒辦法活動,當時的狀況我們判定他沒辦法做移植。   王銘崇醫師:經過緩解治療之後,病人治療的效果相當好,在兩個月之後,他可以自由起來活動行走,這位病人狀況恢復到很好後去做骨髓移植,做骨髓移植之後,到目前為止仍持續接受維持性治療,現在的情況相當良好,每個月回診一次。   劉育志醫師:感謝王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原文出處

骨髓移植提升存活率,多發性骨髓瘤常見QA,醫師圖文解析

2021年12月14日
公開
57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為什麼要做骨髓移植?」   「移植後會出現排斥嗎?」   「治療藥物好多種,有什麼差別?」   「如何知道疾病復發呢?」   多發性骨髓瘤是源自血液的癌症,因為漿細胞發生病變而造成一連串麻煩。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會出現骨頭痠痛、疲累、貧血、感染,腎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骨髓移植(自體幹細胞移植)是多發骨髓瘤的重要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聽到骨髓移植,大家總有很多疑問,請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王銘崇醫師來解答。     Q、多發性骨髓瘤為何要做骨髓移植?   由於多發骨髓瘤無法完全治癒,所以治療目標是讓病人能夠疾病無惡化存活,或是長期存活,王銘崇醫師指出,進行骨髓移植能夠增加患者的存活率,所以只要是身體狀況許可的患者,都建議考慮接受骨髓移植。     Q、哪些人適合骨髓移植?   原則上會先考慮年紀,過去是訂在55歲以下,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年紀也逐漸調整到65歲、70歲。王銘崇醫師解釋,「因為這是自體幹細胞移植,所以目前看起來年紀不是一個大的問題。」   接下來會評估患者是否有其他共病,例如心臟、腎臟方面的問題,另外當然也會了解患者是否有接受骨髓移植的意願。     Q、自體幹細胞移植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為了提高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在移植之前,會先給予誘導治療把疾病控制下來。王銘崇醫師表示,盡量加強治療深度,較能達到骨髓移植的目標。   目前的誘導治療都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如果治療效果達到標準,就能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效果可分成部分緩解、非常好的部分緩解、還有完全緩解,」王銘崇醫師比喻說明,「部分緩解大約六十分、非常好的部分緩解大約九十分、完全緩解算是一百分。治療效果最好能夠達到九十分以上,再去做自體幹細胞移植,比較能夠達到預期的成效。」     幹細胞移植前,需要先收集自體幹細胞儲存起來,王銘崇醫師解釋,然後給予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接著把冷凍儲存的自體幹細胞輸回到患者體內。完成骨髓移植後,仍須繼續接受鞏固治療或維持性治療。     Q、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藥物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類固醇、單株抗體、化學治療等。王銘崇醫師說,目前誘導治療的主流是「三合一療法」,分別是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     為了加強治療深度、提高緩解率,還可以考慮將三合一療法加上單株抗體,成為「四合一療法」。王銘崇醫師說,若能提高治療成效,後續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患者的疾病無惡化存活率就可以大幅增加。     Q、使用沒有列入健保給付的藥物,對我的病情有什麼幫助?    「做骨髓移植之前,一定要先把疾病控制下來,治療深度越深越好。」王銘崇醫師說,「在一些國際指引裡面會提到,如果在誘導治療中,搭配使用第二代的免疫調節抑制劑來輔助,有助提升治療效果,讓骨髓移植的成效更好。」   究竟該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使用自費藥物治療,目前有兩種想法,王銘崇醫師說,一種想法是優先選擇第一代藥物治療,若成效不佳,再選擇第二代藥物治療;另一種想法則是根據多發性骨髓瘤染色體的變化來判斷,如果染色體屬於比較高風險的變化,也許使用第二代藥物,治療效果會比較好。     Q、骨髓移植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的骨髓移植是做自體幹細胞移植,不會有排斥的問題。王銘崇醫師解釋,可能的併發症是在進行骨髓移植之前,需要打高劑量化學治療,而造成血球下降、黏膜損傷,不過時間不長,大約半個月後即可改善。   治療完成後,患者可能會覺得比較累,通常兩至三個月後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Q、骨髓移植完成後,是否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其實大部分患者在骨髓移植之前做誘導性治療時,便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症狀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王銘崇醫師表示,骨髓移植主要目的並非改善生活品質,而是追求疾病無惡化存活。     Q、骨髓移植後,患者多久需要回診呢?   王銘崇醫師提醒,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後,仍需要後續的鞏固治療、維持性治療,大部分患者是一個月回診一次。     Q、接受骨髓移植後,患者存活率如何?   多發性骨髓瘤無法痊癒,治療目標是讓患者疾病無惡化存活、長期存活,王銘崇醫師解釋,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的疾病無惡化期大概是三年半,三年半後常有復發的狀況。     至於整體存活期會更長,因為即使多發性骨髓復發,接續仍有多種藥物可供使用。「過去,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存活期大約只有2年;現在,患者的存活期大約可以達到7年以上。」王銘崇醫師分享,「隨著醫學的進步,當年我收治的第一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持續治療下,已經存活了超過20年!」     Q、患者要怎麼知道自己復發了?   「通常患者不會知道自己復發,所以需要持續追蹤。」王銘崇醫師叮嚀,「多發性骨髓瘤的復發,可能是無症狀復發、有症狀復發,而無症狀復發的機會比較高。」   透過定期抽血、驗尿追蹤,醫師會根據各種數值來判斷是否有復發跡象。王銘崇醫師說,請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適時調整藥物,以長期控制病情!     原文出處 

留意警訊,及時搶通洗腎廔管,血管外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2021年12月14日
公開
46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50多歲的黃太太已有20多年的血液透析經驗,長期使用人工血管洗腎,由於自身免疫力不好,人工血管經常出現感染而移除,後來只能仰賴長期性雙腔導管。   「因為經常發生阻塞、狹窄、感染等問題,讓患者相當困擾。」聯新國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翁世憲醫師表示,「如果狀況許可時,一般會建議使用自體廔管。經過門診血管超音波詳細檢查,我們在她的上臂內側找到一條狀況較好的靜脈血管,能夠進行自體動靜脈廔管手術。但是那條血管位置較深,需做階段性手術,先做第一次廔管吻合手術,等廔管成熟後再進行血管轉位術,將動靜脈廔管移至較表淺的位置,方便透析使用。」   做完第一次手術後,自體廔管逐漸成熟,但是在進行血管轉位術之前,黃太太臉部發生異常浮腫的情況,翁世憲醫師回憶,檢查起來是因為先前的雙腔導管,導致中央靜脈嚴重狹窄,而讓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進而造成臉部浮腫。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利用血管介入手術,擴張中央靜脈,並放置血管支架,」翁世憲醫師說,「術後,臉部浮腫的情況便漸漸消失,後續也順利完成血管轉位術,如今已經可以使用自體廔管洗腎。」     洗腎血管通路比一比   常見的血液透析通路分為三種:自體廔管、人工血管與雙腔導管。醫師會依據患者血管品質以及身體狀態,選擇適合的血管通路進行血液透析。   雙腔靜脈導管分為暫時性及長期性,患者進行緊急透析時植入暫時性雙腔導管,由頸部或鼠蹊部進入,部分導管留置在體外,需格外留意導管感染的可能性。翁世憲醫師指出,等待動靜脈廔管成熟期間或無法做廔管的患者便得使用長期性雙腔導管,但不建議長期置放,長期性雙腔導管可能會導致中央靜脈狹窄或阻塞,以至於影響血流。     「若患者的動靜脈品質允許,會建議優先考慮自體廔管或人工血管。」翁世憲醫師解釋,由自體動、靜脈吻合的自體廔管,雖然需要花較久時間才能使血管成熟,但手術後的血管較不易阻塞,且使用年限比較久。若患者較年輕,自身血管品質較佳,會建議優先選擇自體廔管進行血液透析。   人工血管在裝置二至四周後就能使用,但較容易形成血塊並阻塞,且人工血管是人工植入物,感染的風險較高。翁世憲醫師說,人工血管的使用年限較短,需反覆手術。若患者較為年長,訓練血管成熟的機會不大的情況下,無法進行自體廔管手術,才會考慮人工血管。     洗腎廔管狹窄或阻塞,這些症狀是警訊!   翁世憲醫師說,做完洗腎廔管後,平時要注意幾個重點。   用手觸摸時,震顫感消失:正常動靜脈廔管的血流較強,輕輕觸摸時,會有震顫感,當震顫感消失,代表血流受阻。   用聽診器聽時,呼呼聲消失:正常動靜脈廔管,使用聽診器可聽到「呼呼」的血流聲,若聲音消失,表示血管可能狹窄或是阻塞。   兩側手臂不對稱腫大:當靜脈狹窄,血液就會塞車,堵在肢體近心端處,而造成肢體或臉部腫脹,甚至不易止血。      無法下針:動靜脈廔管若阻塞或狹窄造成血塊堆積,會讓醫護人員較難打針、或下針無回血。   血液透析時流速變慢:通過血液透析的數據可以觀察患者的血流速度是否異常。   靜脈壓力升高:流回心臟的靜脈血流受阻,便會導致靜脈壓力上升、不易止血。   翁世憲醫師提醒,「如果傷口持續滲血,或出現紅、腫、熱、痛等狀況,請立刻就醫!」     及早治療,搶通洗腎廔管!    當洗腎廔管阻塞或狹窄時,一般會優先以血管腔室血栓清除術及氣球擴張術治療,翁世憲醫師接著說,若洗腎廔管的阻塞、狹窄情況過於嚴重,才會考慮開刀處理。     「醫師會先清除血管腔室內的血栓,然後將導管通過狹窄的位置,利用氣球擴張將其血管撐開,讓狹窄的血管恢復正常管徑以恢復血流順暢。」翁世憲醫師補充,「若在做完數次氣球擴張術後,洗腎廔管仍反覆發生狹窄,便可以考慮在血管狹窄處置放血管支架、塗藥氣球或補強手術,延長再次狹窄的時間。」     桃園地區血液透析中心的整合照護模式   「洗腎廔管對患者非常重要,最怕的就是突然塞住。」翁世憲醫師說,「在桃園地區,聯新國際醫院跟大部分血液透析中心都有合作,即使不是在同一間醫院就診,腎友的洗腎廔管若臨時塞住,無法及時返回原醫院處理,其他血液透析中心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安排治療,將血管打通。」   建議腎友平時要定期至心臟血管外科門診追蹤,用超音波來檢查洗腎廔管的狀況,若發現血管狹窄,便能提前安排治療,使用導管氣球擴張,來維持洗腎廔管的暢通,有助減少臨時阻塞的狀況發生。   「若是有突發狀況,腎友也能透過血管個管師、用LINE聯繫。」翁世憲醫師說,「我們盡量在第一時間解決腎友的問題,避免影響到後續血液透析的排程。」     貼心小提醒   做完洗腎廔管手術後,腎友要好好照顧,翁世憲醫師叮嚀,請務必戒菸、禁止提重物、不要穿戴緊身衣物或飾品、睡覺時請勿壓迫手臂、記得常做握球練習促使自體廔管成熟。建議要定期回診追蹤,確保洗腎廔管的暢通! 原文出處 

再次腦中風機率高!疫情期間別停藥醫師圖說日常保養、治療預防重

2021年12月13日
公開
20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爸的手又突然舉不起來!是不是又中風?!」病患兒子焦急地問。   經醫師檢查判斷,該病患是再度中風,須盡速住院治療。翻了翻病歷,醫師問道:「伯伯已經一年沒有回診,他有在其他醫院追蹤嗎?」病患兒子回覆:「上次中風住院治療後,他有吃藥一段時間。後來恢復得不錯,所以就沒繼續吃藥…」。   「擅自停藥對中風患者而言,是非常危險的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楊玉婉醫師強調,「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患者一旦中風過,日後二度中風的機會很高,務必持續服藥控制!」部分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黑便或出血等〔1〕,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需要調整藥物,切莫擅自停藥!     腦血管梗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腦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其中以缺血性中風發生率最高,佔所有中風比例約八成。〔2〕缺血性中風是因為腦血管梗塞,使腦組織無法獲得足夠血液,而缺氧壞死〔3〕;出血性中風則因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壓迫腦組織並導致腦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腦功能〔4〕。   「患者常幾分鐘前還好好的,突然間血管就塞住了。腦血管阻塞後,負責供應血流的區域會失去功能。」楊玉婉醫師說,掌管肢體動作的區域中風,患者會肢體無力、不聽使喚;掌管語言的區域中風,患者會聽不懂別人說的話、或想說說不出話、或者雞同鴨講;掌管視覺的區域中風,患者會感到突然看不見。     楊玉婉醫師補充,若未及時治療,缺氧的腦細胞將在短時間內壞死,導致相關後遺症,甚至失能、癱瘓、死亡。如果發現家人突然臉部表情不對稱、單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很可能就是中風,請迅速就醫!〔5〕「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類似,」楊玉婉醫師表示,「諸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等,皆會影響血管健康,增加腦中風的危險。」〔6〕     血栓阻塞問題多,影響不只腦中風!   楊玉婉醫師解釋,造成缺血性腦中風的原因很多,部分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血栓是源自於心臟,正常情況下心房與心室會規律收縮,讓血液順暢通過,推動全身血液循環,但當心房顫動出現時,心房無法有效收縮,血液便可能在心房滯留。滯留的血液會形成擾流,漸漸形成血塊狀的血栓,當血栓進入全身循環,便可能對各器官造成影響。   楊玉婉醫師提到,血栓隨血液流動至全身,可能造成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流入腦部造成腦中風、流入腎臟造成腎臟中風、流入四肢造成肢體中風。   楊玉婉醫師說,「有些患者因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壁變得凹凸不平、狹窄,造成擾流、淤積,進而發生阻塞。」腦中風患者的病況較複雜,得面對多種併發症,且再次中風的機會高,需多加留意。     持續治療不中斷,預防再次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治療得從病因著手,楊玉婉醫師說明,「若因粥狀動脈硬化所致,通常會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若是心律不整導致血塊形成,要嘗試矯正心律不整,並搭配抗凝血藥物。治療並不相同」   阿斯匹靈是臨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但使用一段時間後部分患者可能有腸胃不適、潰瘍,甚至胃出血的狀況,楊玉婉醫師解釋,若有類似狀況或對阿斯匹靈過敏,患者可與醫師反映,更換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切勿因此擅自停藥。「如果患者血管狀況很差,短期內再度中風的風險較高,我們會在急性中風期使用『雙抗治療』。」楊玉婉醫師分析,使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稱為「單抗治療」;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則為「雙抗治療」。雙抗治療有助降低二度中風的風險,醫師會評估每個病患的狀況,平衡患者再次中風及可能出血的風險訂定治療計畫。     楊玉婉醫師分享,腦中風患者平時要補充足夠水份,當身體脫水時,血液會較濃稠,而影響腦部血液灌流。平時應避免隨意推拿、按摩前後頸部,以免造成頸動脈傷害、剝離。此外,泡熱水澡、泡溫泉等行為也應避免,「泡完熱水會感到四肢很溫暖,但周邊血管舒張時,腦部血流可能變少,而讓人感到頭暈,對中風患者更是不利。」     貼心小提醒   中風患者請務必戒菸,按時服藥,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不要讓血管繼續惡化,楊玉婉醫師叮嚀,千萬別因疫情中斷回診、擅自停藥!若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解黑便,請主動告知醫師,以利醫師調整藥物。   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疾病時,較容易出現併發症,重症發生率、死亡率都會大幅提升〔7〕,楊玉婉醫師一再提醒,「若能夠接種疫苗請及早接種,才能減少併發症。」     以上衛教資訊由賽諾菲協助提供。   參考資料: 1. García Rodríguez LA et al. PLoS ONE. 2016; 11(8): e0160046. 2. Kleindorfer DO et al. Stroke. 2021;52:00–00. 3.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Ischemic Stroke (Clots).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types-of-stroke/ischemic-stroke-clots 4.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Hemorrhagic stroke (bleeds).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types-of-stroke/hemorrhagic-strokes-bleeds 5.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symptoms. 2021. https://www.stroke.org/en/about-stroke/stroke-symptoms 6. 衛生福利部新聞. 中風預防人人有責! 90%的中風均與危險因子有關. 28 Oct 2017. https://www.mohw.gov.tw/cp-3567-37944-1.html Accessed 11 Oct 2021Madjid M et al. JAMA Cardiol. 2020;5(7):831-840 7. Madjid M et al. JAMA Cardiol. 2020;5(7):831-840 MAT-TW-2100569-1.0-12/2021   原文出處

對付困難腹主動脈瘤,血管內固定錨釘很關鍵,外科主任圖解說明

2021年12月09日
公開
46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父親最近經常抱怨肚子痛,食慾越來越差。」王先生指著自己的父親說。   坐在椅子上,高齡80歲的王老伯伯顯得有點瘦弱,精神不太好。   理學檢查發現老伯伯的腹部有顆隨著心跳搏動的腫塊,台南市立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方副吉主任指出,正常的主動脈位於脊椎前方,從腹部不容易摸到,倘若從腹部摸到會搏動的腫塊,便要懷疑有腹主動脈瘤的可能。   進一步檢查發現,老伯伯肚子裡有顆直徑高達9公分的腹主動脈瘤,方副吉主任說明,人體的主動脈會持續承受血流的衝擊,9公分如此巨大的腹主動脈瘤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必須儘快處理。   在術式的選擇上,考量患者年紀較大,較難承受傳統的開腹主動脈置換手術,所以方副吉主任建議選擇使用微創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然而,老伯伯的腹主動脈瘤的型態特徵屬於困難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瘤上端血管與腎動脈之間的距離極短,只有4 mm,且瘤腔非常巨大,所以在主動脈支架手術中處理的難度算相當高,影響腎臟功能的風險極大。所幸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輔助下,完成困難腹主動脈支架手術。」   由於手術傷口很小,王老伯伯術後恢復很順利,腎臟功能亦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按時回門診追蹤,狀況相當穩定。     因為彈性疲乏而逐漸膨大的主動脈瘤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長時間承受血流的衝擊,方副吉主任解釋,主動脈由三層結締組織組成,當主動脈管壁中的肌肉層退化造成彈性疲乏時,可能像氣球一樣逐漸膨大,當腹主動脈直徑擴大到正常主動脈的1.5倍時,就稱為腹主動脈瘤。若膨大的部分位在胸主動脈,則稱為胸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通常是幾乎沒有症狀!」方副吉主任指出,「很少部分的患者可能會感到下背部鈍痛,而在BMI(身體質量指數)比較低的患者有機會看到腹部有個像心臟一樣在跳動的腫塊。」     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的腹主動脈瘤,在長期承受血流衝擊後,破裂的風險會越來越高,方副吉主任說,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導致大出血,患者會突然感到劇痛,並於短時間內休克、死亡,即使馬上送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五成。   方副吉主任特別提醒:高血壓的民眾出現主動脈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抽菸者更是非抽菸者的七倍!     定期健康檢查,及時治療才能化解危機   由於腹主動脈瘤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所以病患經常是因為其他原因進行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時,才意外發現腹主動脈瘤的存在,方副吉主任解釋,建議腹主動脈瘤之高風險族群,如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等,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   當發現腹主動脈瘤後,醫師們會依照病人的腹主動脈瘤的大小、形狀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若腹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5公分,或是一年增大超過1公分,會建議盡快手術治療,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   腹主動脈瘤的治療方式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以及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方副吉主任說,過去傳統開腹手術是將病變的腹主動脈切除,再使用人工血管修補。傳統開腹手術的術後復發率較低,但由於傷口較大、必需全身麻醉、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長。接受這樣的大手術,病人術後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之後才轉到普通病房。      現在的治療方式會以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為主,方副吉主任解釋,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 醫師們會先從股動脈穿刺一個小傷口,利用導管將覆膜支架送至腹主動脈瘤的位置,然後展開支架。如此一來,便能讓主動脈的血液在主動脈支架裡流動,不會繼續對主動脈瘤造成衝擊,可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降低破裂的風險。   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的傷口較小、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與恢復期較短。方副吉主任叮嚀,放完主動脈支架後,患者要定期回診檢查,以確認主動脈支架的狀況。     血管內鎖螺絲釘,幫助處理困難的主動脈瘤   微創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是目前主流治療方式,方副吉主任分析,臨床上有些腹主動脈瘤的瘤頸特別短、寬或彎曲,使手術的困難度大幅增加,或是當患者比較年輕,主動脈支架陪伴患者的時間很長時,於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風險會增加。   為了克服可能發生的問題,術中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     像鎖螺絲一般將主動脈支架鎖在血管壁上,可幫助主動脈支架與血管壁有更加緊密的結合,有助於降低術後發生內漏或位移的機率。最新的臨床研究也指出, 超過六成在術中有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的患者, 五年內血管瘤直徑降5mm以上。     貼心小提醒   腹主動脈瘤形成時,患者大多不知不覺,往往會等到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才驚覺。在大量內出血的狀況下,死亡率非常高。   方副吉主任提醒,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所有65歲以上、曾經抽菸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及女性,應該至少要做過一次腹部超音波篩檢腹主動脈瘤。   當發現腹主動脈瘤時,務必密切追蹤、積極治療,以避免腹主動脈瘤破裂對您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 原文出處 

輕忽心律不整恐致心臟衰竭 電燒治療斷除心患

2021年12月08日
公開
53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一名70多歲阿公,長期喘到不行,每次躺下就像肺部溺水一樣,完全沒辦法好好睡覺,半年來只能坐著睡,心電圖檢查發現是心房顫動造成心臟衰竭,在嘉義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潘國利建議下接受心房顫動電燒手術後,阿公終於能夠躺下來好好睡覺,讓阿公覺得鬆了一口氣,總算找回了理想生活,且術後追蹤心臟收縮指數也有明顯進步。   潘國利表示許多老人家經常感到疲累或四肢水腫,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甚至晚上躺下來就感覺快要溺水,必須坐著才有辦法睡覺…小心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心臟衰竭癥兆。研究指出,心臟衰竭患者5年內死亡率高達5成,也就是半數病患5年內死亡,尤其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若未及時治療,患者不僅死亡率高,也會增加中風風險。       哪些人容易有心臟衰竭?三高、高齡皆要注意   心臟衰竭好發在年紀大及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的老人,潘國利主任表示,由於嘉義縣市老化程度較高,平均每5人就有1位是65歲以上長者,因此更須對心臟衰竭有所警覺,尤其患有三高、老年病者更須特別留意。若有活動耐受力變得越來越差、稍微走路或活動一下就喘到不行,猶如肺臟泡在水裡一般快要溺水,又全身水腫非常不舒服等「累、喘、腫」的狀況務必盡早就醫。   潘國利主任解釋,心臟就像幫浦,負責將血液打到全身器官,當心臟衰竭、幫浦不夠力時,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不足,導致供應周邊器官的血液與養份變少,身體就會容易感到疲累。另外,心臟打不出去的血液也會容易積在身體循環的前一個器官「肺臟」,這時患者容易感覺肺臟積水,尤其躺下睡覺「溺水」感覺會特別明顯,連帶影響活動力下降,稍微走路運動就喘個不停。   事實上,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包含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狹窄、高血壓控制不佳…等,潘國利主任表示,當患者確診為心臟衰竭時,一般會再透過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衰竭的原因與病況的嚴重程度,並藉此提供精準的治療。       電燒手術為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治療首選  嘉義長庚心臟衰竭治療中心致力提升全方位照護    部分民眾可能會忽視心臟衰竭的嚴重性,研究指出,心臟衰竭患者5年內死亡率不僅高達5成;若是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心房顫動,合併心臟衰竭,中風風險更是比一般人高出3至4倍,且死亡風險也倍增。潘國利主任強調,若是由心房顫動引起的心律不整心臟衰竭,「介入性電氣燒灼手術」可說是治療首選,且同時健保也有給付。   嘉義長庚醫院於2017年2月成立心臟衰竭中心,整合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營養師、衛教師等多團隊聯合照護,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方位照護服務,提高患者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是嘉義心臟衰竭治療重要單位。面對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的患者,嘉義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也主要採用電氣燒灼手術治療,患者只需住院3天到1星期後門診追蹤即可。     電燒治療助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患者 解決病症、找回生活品質   除了心房顫動,心律不整中,因心室某處心肌產生異常放電,造成多餘心跳、打亂心臟節奏的「心室期外收縮(VPC)」也會導致心臟衰竭。潘國利表示,也曾遇過一位52歲婦人,因心室期外收縮導致心臟衰竭,原本長期吃藥控制,門診追蹤1到2年都很正常,但最近發現不僅講話容易喘,且全身水腫,尤其雙腳腫脹到連鞋子都穿不下。在安排婦人接受心臟電氣生理檢查,找出心室期外收縮的發生位置,並進行電氣燒灼手術後,婦人心臟功能終於恢復正常,心室期外收縮情況也沒有再發生。   潘國利主任說,心室異常放電如果佔一天心跳的15%-20%,建議患者應接受心臟電氣生理檢查,透過藥物或電氣燒灼手術來做進一步治療。     原文出處 

打通腦血管狹窄,搶救腦中風

2021年12月07日
公開
23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蘇亦昌醫師來到照顧線上。   蘇亦昌醫師:大家好,我是蘇亦昌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蘇醫師什麼是腦血管狹窄?   蘇亦昌醫師:我們都會形容它好像一個四線道,三線道或兩線道的馬路,就看我們是哪一段的血管,但是當四線道或三線道的馬路,剩下不到兩線道,甚至不到一線道的時候,它就有可能產生一些,血流不足的現象,這個我們就會叫腦血管狹窄。   劉育志醫師:哪些原因可能導致腦血管狹窄?   蘇亦昌醫師:最常見的腦血管狹窄原因,就很像心臟血管狹窄的危險因子,比方說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等,所以幾乎會產生心臟血管狹窄的病人,腦血管可能都有不等程度的狹窄。   劉育志醫師:腦血管狹窄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蘇亦昌醫師:要看是哪一條血管狹窄,它有可能有不一樣的症狀,不過以最常見的,我們脖子這邊有一條叫內頸動脈,以及腦部有一條叫中大腦動脈,這大部分都是會造成,比方說肢體比較無力、眼睛突然看不到,或突然講不出話來等等的症狀。   劉育志醫師:懷疑腦血管狹窄時,需要做哪些檢查?   蘇亦昌醫師:最常見的檢查就是核磁共振,因為現在核磁共振, 不但可以看腦部本身有沒有中風過,有沒有中風的痕跡,同時可以做腦血管檢查,而且這些檢查是可以不用打顯影劑,也沒有輻射線就可以做的檢查,所以不管是健康檢查,或者是在門診安排,這都是蠻常見,現在針對腦中風、腦血管狹窄,會做的第一個檢查。   劉育志醫師:腦血管狹窄可以用藥物治療嗎?   蘇亦昌醫師:腦血管狹窄的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就很像心血管一樣,基本上包含剛剛講的三高的控制,以及運動、減肥,另外就是藥物,藥物大部分跟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有關。   劉育志醫師:腦血管狹窄到什麼程度會建議接受介入治療?   蘇亦昌醫師: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是靠藥物就可以,但是如果有60%至70%以上的狹窄,同時他過去曾經有因為這個狹窄,產生的中風症狀,這個我們就會建議要治療。   劉育志醫師:介入治療的步驟大概是怎麼樣?   蘇亦昌醫師:治療基本上也是全身麻醉,我們會從鼠蹊部穿刺血管,管子送到腦部的血管以後,就會先做氣球擴張的動作,氣球擴張以後,氣球撤掉,我們就再把支架釋放上去,頸動脈就是脖子這邊,跟腦部比較大的不同是,因為這邊的血管比較大,我們在把血管擴張的時候,也比較怕會有一些血栓掉下來,所以在做氣球擴張之前,特別在頸部這邊,我們通常會先放過濾網在遠端,免得這些掉下來的血栓跑到腦內,反而產生新的中風。   蘇亦昌醫師:我們碰到一個個案,他幾個小時前好像開始有一些症狀,然後他就送到我們醫院的急診,我們幫他檢查以後,發現他的血管還在,可是相當的狹窄,通常這種狀況下,我們會先用藥物治療,藥物幫他治療了以後,過了幾個小時發現他的症狀沒有改善,反而開始有點變化,但是因為我們檢查已經做好,知道他是有嚴重狹窄的情形,所以我們就跟家屬解釋,這樣子我們最好先幫他把這條路拓寬,也就是用氣球擴張先幫他拓寬以後,他的狀況比較穩定了以後,我們大概隔了一個禮拜到十天,才幫他放支架。   蘇亦昌醫師:之所以我們故意隔一段時間,是因為通常這些病人剛來急診的時候,他可能藥物根本就還沒有吃過,他可能都不知道,他原來有腦血管的問題,我們通常放支架,會希望放支架前,至少五到七天要能夠吃兩種抗凝血劑,這樣比較不會有放支架的併發症。   劉育志醫師:但是萬一這些病人又是緊急來的該怎麼辦?   蘇亦昌醫師:我們就把剛剛講的氣球擴張跟支架,分兩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先救命,先幫他把路拓寬,等藥物足夠了,人也恢復比較好了以後,通常隔七到十天就可以把支架放上去,來幫他預防未來再發生中風的狀況。   劉育志醫師:放過支架之後,未來會再發生狹窄嗎?   蘇亦昌醫師:是有可能的,所以我通常都會跟病人說,千萬不要以為放了支架,不用再吃藥,其實藥物還是要最重要的,沒有吃藥物基本上這些支架,都有可能再狹窄回來,我也有碰過那種即使他有吃藥,但是他吃藥沒有控制得很好的人,不到半年他就又復發了,所以我想除了放支架以外,更重要就是要搭配後來的藥物,這樣子才能達到降低再中風的效果。   劉育志醫師:哪些族群會建議接受腦血管狹窄的篩檢?   蘇亦昌醫師:第一個就是明顯已經有三高,而且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這個我們通常都會建議腦血管,特別是頸動脈狹窄,這個是要特別評估過,第二個大概就是,曾經有過類似中風症狀的病人,比方說眼睛突然看不到,突然某一隻手腳力氣比較差,或者講話不太清楚,這個我們會建議要檢查。   劉育志醫師:感謝蘇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蘇亦昌醫師:謝謝,掰掰。   原文出處

晚期乳癌治療再突破,CDK4/6口服標靶藥物,跨越5年存活期

2021年12月07日
公開
40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每到過年期間,大多數患者都急著出院,但是六十多歲的張女士卻被送到醫院,因為她喘得相當厲害,且右手臂明顯水腫。   「其實她自己曉得有顆乳房腫瘤,但是都沒有就醫治療。」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陳彥豪醫師指出,「從病程看起來,應該是乳癌,除了轉移到腋下淋巴結,也導致胸水,讓她呼吸越來越困難,幾乎完全臥床,無法活動。」   由於身體狀況較差,本來打算住安寧病房。陳彥豪醫師回憶,不過,在跟家屬討論過後,幫她做了腫瘤切片,確定屬於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管腔型乳癌。因為她的身體狀況無法接受化療,所以便先開始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治療。漸漸,她的狀況改善了,手臂也慢慢消腫,終於又可以拿遙控器、拿筆寫字。陳彥豪醫師說,住院大約兩個月後,她不再需要使用氧氣,可以下床出院回家,目前持續在門診使用抗荷爾蒙藥物並搭配CDK4/6抑制劑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已持續超過一年半的時間。     治療乳癌必知!乳癌5亞型   乳癌可能受到女性荷爾蒙的刺激而加速生長。陳彥豪醫師解釋,為了達到更精準的治療,目前會依據荷爾蒙受體ER、PR、癌症生長指數Ki-67和HER2的過度表現將乳癌分為5種亞型,包括管腔A型、管腔B1型、管腔B2型、HER2陽性、三陰性,然後根據不同亞型擬定個人化醫療策略。     管腔A型(Luminal A):荷爾蒙受體ER、PR均呈陽性反應,Ki-67指數低,HER2呈陰性反應。 管腔B1型(Luminal B1):荷爾蒙受體ER、PR均呈陽性反應,Ki-67指數高,HER2呈陰性反應。 管腔B2型(Luminal B2):荷爾蒙受體ER、PR、以及HER2均呈陽性反應。 HER2陽性型:荷爾蒙受體ER、PR均呈陰性反應,HER2呈陽性反應。 三陰性型:ER、PR、HER2均呈陰性反應。   管腔A型和管腔B1型的乳癌患者最為常見,約佔乳癌患者總數的一半。陳彥豪醫師表示,其表現特徵為荷爾蒙受體ER、PR均呈陽性、HER2呈陰性,對抗荷爾蒙治療有良好反應,過往會視狀況搭配化學治療,現在則可搭配CDK4/6抑制劑的口服標靶藥物。相較於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更佳、副作用較少、預後也較好。使用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治療目標並非把乳癌細胞徹底殺死,而是將乳癌細胞數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與疾病共存,且能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因管腔型乳癌的致病機轉與荷爾蒙相關,故陳彥豪醫師建議,停經前的患者可透過適合的治療方式,將生理狀況調整為停經後狀態,減少荷爾蒙對腫瘤的影響,對疾病控制效果較好。     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管腔型乳癌患者的福音   針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病患,早期治療多以手術為主,再視狀況加上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並搭配抗荷爾蒙藥物。針對晚期復發或轉移的患者,過去多以使用化學治療為主,患者需要承受較強的副作用。隨著醫學的進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已有口服CDK4/6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陳彥豪醫師解釋,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的機轉是終止細胞週期、抑制癌細胞生長,能夠有效延緩病情惡化。相較於化學治療,副作用大幅減輕,可以補足過往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治療缺口。     全球性的大型臨床實驗證實,針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或轉移乳癌,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合併抗荷爾蒙療法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提升整體存活時間達63.9個月,突破5年存活期的瓶頸。此外,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聯合抗荷爾蒙療法可讓患者接受化療的時間延後超過4年以上,達50.6個月。   陳彥豪醫師表示,抗荷爾蒙療法合併CDK4/6抑制劑的標靶藥物,不會對體能、情緒、疼痛、噁心嘔吐等生活品質評分項目造成影響,顯示其可兼顧療效及生活品質。     日前,抗荷爾蒙療法合併CDK4/6抑制劑的標靶藥物已納入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被列為針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首選。陳彥豪醫師補充,「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與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I(Aromatase Inhibitor)併用,做為停經後乳癌婦女發生遠端轉移後之第一線全身性藥物治療,若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便能向健保申請使用。」     貼心小提醒   確診癌症後,常常遇到患者不願意面對治療的情況,尤其以女性為好發族群的乳癌,反應更為敏感。陳彥豪醫師說,因為外觀上的變化、後續的長期治療以及乳癌復發的可能性,都讓患者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在治療乳癌時,醫療團隊不僅要追蹤生理上的變化,也要留意心理的狀況,並適時給予支持與協助。   陳彥豪醫師建議,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患者,在治療前要與專科醫師充分討論,完整檢視各種治療選擇,才能提高治療成效!   原文出處

天氣冷颼颼!想賞雪追雪小心危「肌」重重

2021年12月06日
公開
26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12月份氣溫驟降,過敏一族在這時候精神特別緊繃,特別是「寒冷性蕁麻疹」患者更容易因為未注意保暖,導致蕁麻疹發作。   其中「寒冷性蕁麻疹」屬於物理性慢性蕁麻疹,此類蕁麻疹患者通常對「低溫」敏感,只要稍微接觸如雪、冰水、冷空氣亦或是短時間內室內至室外溫度急速下降,即會產生風疹塊,導致全身紅腫、灼熱、發癢,嚴重時喉嚨和舌頭腫脹會影響呼吸,甚至少部分患者可能會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而暈倒、心跳加速、血壓降低,皆會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曾有位罹患「寒冷性蕁麻疹」男童,在學校上游泳課時因水溫較低,才剛跳進水中便馬上引發蕁痲疹,導致全身上下都佈滿紅色膨疹,隨後連呼吸道也跟著腫起來,幸好迅速就醫,症狀才穩定下來。   卓玉麗皮膚專科診所院長卓玉麗醫師建議「寒冷性蕁麻疹」患者除了需定時服藥,最好在知道會遇到冷因子一至兩小時前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同時也做好保暖、避免室內外溫差,冰水、冰冷食物等也需忌口,特別是冬季追雪活動盛行,也建議「寒冷性蕁麻疹」患者應避免前往。     卓玉麗醫師表示目前蕁痲疹的治療以「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為主,過往傳統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雖可有效止癢、並阻止微血管擴張,但時常會造成口乾舌燥、嗜睡、頭昏無力等狀況,少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視力模糊等副作用,雖為短效型藥物但其副作用在少數患者體內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使服藥順從性降低導致無法有效改善症狀。   以卓玉麗醫師的門診經驗來看,「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其副作用發生機率大約只有百分之一,不僅有效改善因為第一代藥物引起的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對於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不需減少劑量,為目前安全性高的藥物,且藥效在1小時內便能夠達到治療效果,並可持續24小時,減少患者的服藥次數,事半功倍。   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新版診治共識指示,如一般藥物治療仍無法讓病人症狀得到控制,即可將抗組織胺藥物最高調至四倍用量,若調高藥物劑量二至四週後仍然無法改善症狀,即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卓玉麗醫師提及現今的治療流程簡明扼要,且因新一代藥物的發現及投入市場,使得蕁麻疹的控制更為有效。   除了配合醫師處方外,也提醒寒冷性蕁麻疹的患者千萬不要只在有症狀時才服藥,不僅無法控制症狀還會使先前的治療前功盡棄,必須將蕁麻疹看成是慢性病一樣治療,有耐心、信心配合醫囑長期服藥,方可穩定控制。   原文出處 

精準醫療突破瓶頸,控制多發性骨髓瘤

2021年12月06日
公開
35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劉嘉仁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劉嘉仁醫師:主持人還有各位觀眾大家好。   劉育志醫師:請問劉醫師,在台灣我們常見的血癌有哪幾種?   劉嘉仁醫師:最常見的是淋巴瘤,其次是我們的白血病,第三名是我們的多發性骨髓瘤。   劉育志醫師:大家對於多發性骨髓瘤比較陌生,請問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為何?   劉嘉仁醫師: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是來自於漿細胞的變異,漿細胞是一種白血球,它是負責分泌抗體的白血球。因為基因突變,導致漿細胞不正常的生長以及分泌不正常的抗體,就會導致多發性骨髓瘤。   劉育志醫師:請問多發性骨髓瘤會有什麼樣的症狀?   劉嘉仁醫師:臨床上比較常就醫的症狀,比如說像是感染,或是因為貧血,其它的因素去看貧血,然後貧血被轉診來血液科,此外也有一部分的病人是因為下背痛,原本要做骨科方面的手術,或是檢查的時候,然後被骨科診斷,有些病人是不明原因的腎臟衰竭,然後去求診腎臟科然後才被診斷。   劉育志醫師:請問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策略為何?   劉嘉仁醫師:多發性骨髓瘤目前的治療,是採取精準醫療,比如說標靶藥物,免疫調節的藥物、類固醇以及使用化學藥物的治療,進一步的話,會選擇適當的病人,可以做幹細胞的移植。   劉育志醫師:哪些患者會建議他去做骨髓移植?   劉嘉仁醫師:依照我們血液病學會建議的話,七十五歲以下的病人,都可以去評估身體的體能狀態,是否適合接受幹細胞移植,因為幹細胞移植,可以帶來疾病更好、更深的反應,以及增加治癒的可能性,以及延長病人的存活,所以非常推薦體能狀態好的病人去接受幹細胞移植。   劉育志醫師:在幹細胞移植之前,我們需要做什麼準備嗎?   劉嘉仁醫師:幹細胞移植之前,我們會做一個誘導治療,一般而言在台灣是用標靶藥物治療合併免疫調節劑,以及類固醇,讓病人得到疾病的緩解,疾病緩解之後,再去做幹細胞移植會得到好的效果,特別是他的指數,病人的指數能夠降到90%以下的病人,去做幹細胞移植的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以及比較好的存活率。   劉育志醫師:多發性骨髓瘤它很容易復發,它如果這樣反覆復發的過程中,患者可以有哪些治療選項?   劉嘉仁醫師:過去只有傳統化學治療的時候,治療選擇不多,那時候病人的平均存活大概只有兩年左右。現在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台灣健保給付了七種,標靶藥物及免疫調節的藥物,所以一旦病人復發的話,對第一線的標靶藥物失去作用時,我們可以選擇第二線及第三線的標靶藥物來治療,所以並不是病人復發以後就沒有希望,反而是我們現在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許多病人的存活都可以到達五年以上,甚至有些病人疾病可以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用新的標靶藥物治療,可以達到完全的緩解。   劉嘉仁醫師: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阿嬤,她一開始診斷的時候,疾病為她帶來一些的病痛,她不太想要接受治療,但是我跟她講說,其實我們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前面都完全不需要,用到化學藥物治療,所以後來老阿嬤接受我們標靶藥物治療,合併一些免疫調節藥物及類固醇,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她到現在還是規則的回門診追蹤、治療疾病非常的穩定。因為現在的新藥效果非常的好,所以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疾病控制。   劉嘉仁醫師:多發性骨髓瘤過去認為是一個嚴重、不可治癒的疾病,但是隨著現在新藥的進展,越來越多標靶藥物的推出,現在病人已經有非常多不同的標靶藥物的組合,台灣健保目前也給付了七種的標靶藥物及免疫調節的藥物,所以病人從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第四線、第五線,都可以用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及免疫調節藥物,所以病人不但可以得到很好的疾病控制,而且也可以減少病人的經濟負擔,並且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生活品質。   劉育志醫師:感謝劉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拜拜。   劉嘉仁醫師:好,謝謝。   原文出處

乳癌晚期復發轉移,抗荷爾蒙併用標靶藥物提升存活率,醫師圖文解析

2021年12月06日
公開
38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乳房會流血。」六十多歲的陳女士說。   乳房出血是個不太尋常的主訴,而在解開衣服後,出現的畫面更是讓人倒吸了一口氣。她的乳房明顯變形,而且幾乎占據整個乳房的腫瘤已經破皮而出,持續的在滲血。   「其實患者在一年半前就已經發現乳房腫瘤,但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遲遲沒有接受治療。」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沈士哲醫師回憶,「隨著時間,她的乳房腫瘤越長越大,甚至已經破裂出血,才不得不到醫院。由於乳癌已侵犯胸壁,讓她連呼吸都不太舒服,整個人很瘦、很虛弱。」   組織切片顯示,她的乳癌屬於荷爾蒙接受體ER、PR陽性且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陰性的管腔型乳癌,於是便開始使用抗荷爾蒙藥物合併CDK 4/6抑制劑治療。沈士哲醫師說,大約治療了兩個禮拜後,她覺得呼吸狀況改善了,也可以出院回家。現在,經過幾個月的治療,腫瘤明顯的縮小,患者的精神改善很多,體重也逐漸回復。     不同乳癌類型,不同應對策略   「目前在診斷乳癌時,都會進一步檢測癌細胞的表現型。根據ER、PR、HER2這3種接受體的染色結果,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型態的乳癌,分別為管腔型乳癌、HER2型乳癌、與三陰性乳癌。」沈士哲醫師開宗明義地說:「在治療乳癌的時候,我們會根據這幾種分類,採取不一樣的治療策略。」   管腔型乳癌代表其荷爾蒙接受體ER、PR的染色結果為陽性;HER2型乳癌就是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為陽性;當乳癌細胞不表現ER、PR、HER2這幾個接受體,就會被歸類為三陰性乳癌。     最成功的例子是在二十多年前發展出來,針對HER2的標靶治療。現在,HER2型乳癌的患者經過適當的標靶治療,預後已經明顯的改善,存活率也大大的提升。   由於三陰性乳癌不表現上述的任何一種接受體,無法利用標靶治療,原則上就會以化學治療為主。所幸近幾年成功發展出了免疫治療,也讓預後較差的三陰性乳癌有了一線生機。   「荷爾蒙接受體ER、PR陽性的管腔型乳癌,傳統上治療都是以抗荷爾蒙治療為主。」沈士哲醫師分析:「一直到3年多前,晚期管腔型乳癌的治療開始加入CDK 4/6抑制劑,終於大幅改善了這一群患者的治療成效。」     抗荷爾蒙併用標靶治療,迎戰管腔型乳癌   當乳癌細胞表面荷爾蒙接受體ER、PR呈現陽性,但是HER2為陰性時,就稱為「管腔型乳癌」,是所有乳癌分類中的最大宗,佔了大約七成左右。   「在台灣,乳癌患者發生率的高峰位於50歲附近,也就是在停經年齡前後。相較於乳癌盛行率更高的歐美國家,我們停經前乳癌的發生率,跟他們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停經後,我們的乳癌發生率緩步下降,反觀歐美國家則是持續上升。」沈士哲醫師表示:「正因為如此,給了一般民眾乳癌年輕化的印象。也因為在歐美國家大多數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病患是停經後女性,大多數新藥的臨床試驗只收納停經後的病患。」   事實上,對於年齡小於50歲、還沒停經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管腔型乳癌病患,只要藉由藥物或是手術切除卵巢讓病患成為停經的狀態,治療的方式和停經後女性相同。只不過,相較於停經後的乳癌患者來說,停經前得到乳癌的患者,預後會稍微差一些。   傳統上面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乳癌時,治療是以抗荷爾蒙治療為主。近年來發展出了CDK 4/6抑制劑這種標靶藥物,可與抗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進一步加強治療效果。     談到CDK 4/6抑制劑的作用機轉,沈士哲醫師解釋:「荷爾蒙受體ER、PR陽性乳癌的生長,與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關。當荷爾蒙與細胞表面的接受體相結合會促使癌細胞進入細胞分裂週期,啟動癌細胞的複製。細胞分裂時,過程中會需要「週期素依賴性激酶(CDK,cyclin dependent kinase)」的協助,如果我們使用抑制CDK的藥物,便能中斷細胞分裂週期,讓癌細胞停止複製。」因此,當我們用抗荷爾蒙治療來抑制荷爾蒙,同時併用CDK 4/6抑制劑來抑制癌細胞進入細胞分裂週期,就能達到雙管齊下的好處。   CDK 4/6抑制劑屬於標靶治療,因此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副作用比較少,不會像接受化學治療那樣辛苦。沈士哲醫師說,目前的CDK 4/6抑制劑都是口服藥,使用上非常方便。 「記得有位患者在發現乳癌轉移時,便優先選擇使用CDK 4/6抑制劑治療,至今已經三年半了,」沈士哲醫師說,「這段期間她的生活品質得以維持,還能夠出國旅遊好幾次,這是在接受化學治療的過程中難以做到的。標靶藥物的出現,顛覆了大家對於轉移性乳癌的印象。」     乳癌晚期復發轉移,積極治療提升存活率   目前針對管腔型乳癌(也就是ER、PR陽性∕HER2陰性乳癌),當癌細胞轉移後的第一線標準治療就是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合併CDK 4/6抑制劑。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復發或轉移的ER、PR陽性∕HER2陰性的停經後乳癌患者在接受抗荷爾蒙治療合併CDK 4/6抑制劑後,平均可以達63.9個月的存活時間。沈士哲醫師說,轉移性乳癌能夠突破5年存活期的瓶頸,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消息!   「即使是已經轉移的乳癌患者,在使用CDK 4/6抑制劑治療後,不只延緩了疾病的惡化,延長了存活期,同時還能提升生活品質,延緩需要接受化學治療的時間點。」沈士哲醫師道:「一般人聽到癌症復發或轉移,就會覺得好像沒希望了。然而現在乳癌治療已經有很大的進展。有了這些標靶治療,可以在三年、四年內都不需要化療,也能好好的過生活。」     「乳癌復發轉移後,不等於化療或掉髮、不等於絕望、不等於生活變成一片黑暗、更不等於死亡!」沈士哲醫師強調,「對於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的患者而言,治療目標不只是把癌細胞消滅,也要考量到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以維持原來的生活品質。」     貼心小提醒   目前台灣健保已有條件給付CDK 4/6抑制劑,讓癌友可以接受與國際接軌的治療。沈士哲醫師叮嚀,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患者請不要放棄,不須感到心灰意冷,請與乳癌治療團隊充分討論各種治療選擇,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原文出處

不再是老年限定!黃斑部病變逐漸年輕化,搶救視力眼科醫師圖文解

2021年12月03日
公開
43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   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   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     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   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   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     「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   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     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   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   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     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   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     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   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     貼心小提醒   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   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   原文出處

精準醫療突破治療瓶頸,控制多發性骨髓瘤,血癌專家圖文解說

2021年12月01日
公開
544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免啦!免啦!」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擺擺手說,「醫生,我不要治療啦!」   因為骨頭痠痛而就診的老太太,萬萬沒想到最後的診斷竟然是血癌。一聽到血癌,老太太便聯想到打針、住院、化學治療,於是搖頭拒絕。   「你先不用擔心,」醫師仔細地解釋,「你的病名叫做多發性骨髓瘤,目前大多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只要狀況穩定,就不太需要住院。」   聽完醫師的說明,老太太才鬆了口氣,願意接受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劉嘉仁醫師分享,「老太太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合併一些免疫調節藥物及類固醇,讓多發性骨髓瘤得到很好的控制,到現在還是規則的回門診追蹤、治療,狀況相當穩定。」   過去只有傳統化學治療的時代,治療選擇有限,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平均存活大概只有兩年左右,劉嘉仁醫師指出,目前已經有多種標靶治療藥物,可以從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第四線、使用到第五線,都不須使用傳統的化學治療。許多病人的存活都已經到達五年以上,甚至有部分患者能夠達到完全緩解!     源自白血球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   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與「淋巴瘤」、「白血病」並列為三大血癌。多發性骨髓瘤是第三常見的血癌,過去每年台灣大概會新增三百至四百位患者,劉嘉仁醫師提醒,隨著發生率的增加以及診斷的進步,現在每年大約新診斷七百位病人。   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是漿細胞的變異。漿細胞是一種負責製造抗體的白血球,因為基因突變導致漿細胞不正常生長並製造不正常的抗體,就會導致多發性骨髓瘤。最常見的危險因子是年紀大,接觸化療物質或輻射等。   多發性骨髓瘤比較好發在老年人,男性會比女性的發生率稍微高一些。劉嘉仁醫師說,過去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個嚴重不可治癒的疾病,病人存活時間約2年;但隨著標靶藥物的發明及治療的進步,現在許多病人存活可達5年以上。     被稱為「螃蟹病」的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症狀被形容為「螃蟹(CRAB)病」,因為CRAB這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了多發性骨髓瘤的四大症狀。   C:代表高血鈣(hyperCalcemia),患者會伴隨著噁心、嘔吐、吃不下、脫水、口渴、便秘、腹痛、全身無力或意識昏迷等症狀。   R:代表腎衰竭(Renal failure),患者會因為腎功能不佳而出現水腫、疲倦、沒胃口、蛋白尿、電解質失衡等症狀,嚴重的病人甚至誘發心律不整或需要洗腎治療。   A:代表貧血(Anemia),可能會有頭暈、疲倦、全身無力,嚴重時走路會喘或呼吸上氣不接下氣。   B:代表骨頭痛(Bone pain),當骨頭被多發性骨髓瘤侵蝕,會造成骨頭痠痛,其中最常見的是下背痛,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病理性骨折或神經壓迫。   此外,有些病人會有體重減輕、手腳發麻及反覆感染等症狀。   「由於症狀多變,病人經常會因為不同的症狀而在不同的科別就診,最後才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劉嘉仁醫師解釋:「有些患者因為下背痛去到骨科,經過檢查才意外發現病因不單純;或是因為腎臟功能變差,到腎臟科求診後才發現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精準醫療   當患者出現症狀,醫師懷疑可能與多發性骨髓瘤有關時,最初步的檢查是抽血檢驗免疫球蛋白的比例,進一步可以做血液及尿液的免疫電泳檢查。劉嘉仁醫師提醒,「確定診斷時,仍需要做骨髓切片以及全身影像檢查。」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可以運用多種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治療。劉嘉仁醫師表示,目前大部分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依健保的規範及順序使用,可大大減輕病人的負擔。   在患者體能狀況許可時,骨髓幹細胞移植可以讓疾病治療地更徹底、提高治癒率,並延長存活期。若患者年紀在七十五歲以下,體能狀況不錯,都可以考慮作幹細胞移植。   「我們會先做一個誘導治療,利用標靶藥物治療合併免疫調節劑以及類固醇,讓病人得到疾病的緩解,待疾病緩解之後,再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劉嘉仁醫師表示:「如果能將指數降低90%以上,骨髓移植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進行幹細胞移植前,需用化學藥物將骨髓中的骨髓瘤細胞清空,再進行骨髓幹細胞的輸注。     多發性骨髓瘤復發時該怎麼辦?   「過去一直認為多發性骨髓瘤算是比較不可治癒的疾病,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容易復發,且每次有效治療的時間會遞減。」劉嘉仁醫師分析:「但是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以及很多新藥的發明,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成效已大幅提升。」   當病人在第一線治療後復發,醫師會選擇第二線標靶藥物,搭配不同的免疫調節劑作為新的組合治療。劉嘉仁醫師說,後續還有第三線、第四線、第五線標靶藥物,許多患者的存活已可達到五年以上,幾乎都不會用到化學治療藥物。目前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比較像是慢性病,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癌症。   劉嘉仁醫師說,「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年齡較高,常常會因為害怕副作用而拒絕治療,但是現在的治療以標靶藥物為主,副作用較少,也不太需要住院,便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幫助病人維持高品質的生活。」     貼心小提醒   多發性骨髓瘤是漿細胞變異所產生的疾病,常會造成頭暈、疲倦、貧血、水腫、骨頭痠痛等症狀。劉嘉仁醫師叮嚀,如果有相關症狀,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應盡快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過去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是個嚴重不可治癒的疾病,但是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目前已可利用不同的治療組合把疾病控制穩定,幫助患者改善症狀並且兼顧生活品質!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氟漆、氟膠有何差別?正確塗氟預防蛀牙、強化琺瑯質,牙醫師圖文解說

2021年12月01日
公開
1039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牙齒好敏感喔,」王小姐抱怨道,「吃冷、吃熱都不舒服,有時候連吃甜食也會敏感痠痛。」   仔細檢查過牙齒後,醫師說,「有幾顆牙齒都有蛀牙,得趕快處理,以免繼續惡化喔。」   「唉…果然又蛀牙了…」王小姐嘆了口氣。   牙齒是我們的重要夥伴,如果蛀掉了就會帶來一連串麻煩,齒顎矯正科專科醫師李軒指出,除了使用牙刷、牙線確實清潔牙齒外,無論大朋友、小朋友也都可以善用氟漆、氟膠等氟化物來強化琺瑯質,降低蛀牙的機會。     蛀牙5階段,務必及早介入   蛀牙有分幾個階段,李軒牙醫師指出,最初期是琺瑯質(牙釉質)表面開始脫鈣,牙齒表面看起來白白的,顏色不太一樣。   接下來琺瑯質結構遭到破壞,會形成蛀洞。李軒牙醫師說,當蛀牙局限於琺瑯質時,患者通常無感,如果沒有定期檢查,很容易錯過治療時機。   當蛀牙越來越深侵入牙本質時,患者喝水、吃東西時就會覺得敏感不適。     如果蛀牙繼續惡化,牙髓腔便會受損,李軒牙醫師說,牙髓腔裡有神經,疼痛自然會越來越厲害。   隨著感染惡化,牙髓腔內的細菌越來越多,將會形成膿瘍,假使細菌順著牙根往深處蔓延,就可能在牙齦上出現膿包,或導致臉部的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甚至可能進展為敗血症,危及性命。     正確塗氟,強化琺瑯質   我們的牙齒主要是由鈣、磷組成的磷灰石,李軒牙醫師表示,口腔裡的細菌會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原本堅硬的牙齒在接觸這些酸性物質後,會漸漸被溶解、釋出鈣跟磷,這個過程稱為「脫鈣(去礦化)」。   研究發現,氟化物(Fluoride)可以跟鈣結合,形成氟化磷灰石,李軒牙醫師分析,「與原來的磷灰石相比較,氟化磷灰石的結構較穩定,較能抵抗酸性物質的侵蝕,有助強化琺瑯質。」   運用氟化物來預防齲齒已有數十年的歷史,目前有氟漆、氟膠、氟錠、含氟牙膏等多種氟化物可供使用。     在牙齒遭到酸蝕前塗氟可以強化琺瑯質,增加對抗酸蝕的能力,李軒牙醫師說,如果牙齒已有脫鈣的現象,塗上氟漆、氟膠,還是能夠強化琺瑯質,有效降低未來再發生蛀牙的機會,或是減少敏感的問題。   「臨床上有時會遇到成年患者感覺牙齒很痠、敏感,看起來還沒有形成明顯的窩洞,」李軒牙醫師說,「我們會嘗試塗氟漆,並安排病人回診檢查,如果在初期及早介入,有機會阻斷後續蛀牙的發生。」     氟漆、氟膠比一比   氟漆跟氟膠的內容物都是氟化物,差別在於載體。李軒牙醫師解釋,氟漆的使用方法是塗在牙齒表面,它會形成一個保護層,讓氟化物有較長的時間去跟牙齒裡的鈣結合,成為氟化磷灰石,以強化琺瑯質。   氟膠的使用方法是先做一個氟托(牙托),然後裝入氟膠,李軒牙醫師說,佩戴氟托時,所有的牙齒都浸泡氟膠裡面。 使用氟膠後,通常會建議在半個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漱口,否則氟膠很容易就會流失掉。   氟漆的好處是可以有效地附著在牙齒表面,碰到水之後,會形成一個保護膜,有較長的時間滲透到牙齒,強化琺瑯質。李軒牙醫師說,「因為氟膠比較容易流失,所以我們較常是使用氟漆,讓氟化物有足夠的時間發揮強化琺瑯質的效果。」     氟膠比較容易流失,若是遇到配合度較差的小朋友,也無法進行,李軒牙醫師說,氟漆的方便性較高,且能在牙齒表面形成保護膜,持續較久的時間,所以目前在替兒童塗氟時,都會使用氟漆來進行。   塗氟時,牙醫師會先把牙齒表面、牙縫裡的牙菌斑清乾淨,接著隔絕口水,讓牙齒維持在清潔、乾燥的狀態,然後再塗上氟漆。   部分家長會關心使用氟化物的安全性,李軒牙醫師說,口服的氟錠較容易有過量的情形,通常是小朋友誤食,當成糖果一口氣吃了很多顆,所以家中的氟錠一定要放在小朋友拿不到的地方。至於其他氟化物的含量有限,縱然吃掉一整條牙膏,其實也不至於有嚴重的影響。   氟漆中的氟化物都是在安全許可範圍內,李軒牙醫師說,只要由專業牙醫師操作,不用擔心氟化物過量的問題。     貼心小提醒   小朋友開始長牙後,便要定期到牙科檢查、塗氟,在尚未蛀牙前,開始強化琺瑯質,李軒牙醫師提醒,及早介入便可以用一些相對簡單,費用也比較低的方法,有效地做好牙齒保健,避免引發未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關於牙齒的健康,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喔!   原文出處

肝癌風險評估,揪出早期肝癌

2021年12月01日
公開
245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胃腸肝膽科的朱光恩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朱光恩醫師:大家好,我是朱光恩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朱醫師,肝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朱光恩醫師:在台灣很多人都有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有些人酗酒就有酒精性肝炎,不要忘記會有脂肪肝的問題,因為台灣愈來愈多人有脂肪肝的問題,吸菸、肥胖症、體重過重、新陳代謝等相關疾病,都有可能是罹患肝癌的危險因子。關於脂肪肝,我們常聽醫師說你有脂肪肝,再次強調脂肪肝的問題,有可能導致罹患肝癌,所以一定要很小心面對這個議題。   劉育志醫師:請問肝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朱光恩醫師:肝癌在初期時是沒有症狀的,需靠篩檢及檢查,因為若很不幸的,肝癌已經引起症狀時就太晚了!   劉育志醫師:請問我們要如何發現早期肝癌?   朱光恩醫師:一般做肝臟檢查會用一些常見的工具,例如抽血,有二個指數或三個指數是很常會用到的,像是GOT、GPT、胎兒蛋白等常見指數,也會用腹部超音波看肝臟有沒有硬化、長東西。近年來在醫學上發展一個新的分數,叫做Galad score,這個分數能用更高的敏感度及特異性,告訴我們是否已經罹患初期肝癌。   劉育志醫師:該如何評估肝癌風險?   朱光恩醫師:有一個新的計算分數程式,叫做Galad score,這個分數有五個重要項目,一個是病患的年紀、性別、胎兒蛋白的指數、另一個是胎兒蛋白異質體,叫做胎兒蛋白L3及特殊蛋白質,稱為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綜合這五個項目就可以算出分數,可以用較高的特異性及敏感性診斷,這個病患是否罹患初期肝癌。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胎兒蛋白異質體?   朱光恩醫師:胎兒蛋白異質體就是胎兒蛋白L3,它是一種特殊蛋白質,只有肝癌細胞會分泌胎兒蛋白L3,當我們在幫病人抽血、驗血時,可以看病患胎兒蛋白的數值及胎兒蛋白異質體L3的蛋白質比率,若胎兒蛋白L3的比率上升,就可以預估病患罹患初期肝癌。   劉育志醫師:哪些族群會建議進行肝癌風險評估?   朱光恩醫師:建議有慢性B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的病患,長期酗酒、有慢性酒精性肝炎或是已經肝硬化的病患,還有剛才提到的問題,就是脂肪肝及一些慢性代謝性疾病,例如血色病及自體免疫功能失調引起的慢性肝炎,這些病患都是需接受初期肝癌篩檢的人選。   朱光恩醫師:我最近有看到一個病患,他是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很多年前,有固定來門診做B型肝炎的追蹤,最近大概五、六年他就沒有再來,一直到最近他又來看診,他才四十幾歲就說他吃不下、肚子脹、肚子痛,聽起來很奇怪,於是幫他做超音波掃描,發現在肝臟裡面,有一個十公分大的肝癌,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   朱光恩醫師:如果有慢性肝病的問題,就像前面有提到一些特別族群,是需要特別去做肝癌篩檢,現在有一些很有力的工具,例如抽血、超音波等等。近年來還有一個新的分數分析,稱為Galad score,Galad score可以用更高的特異性、敏感性,診斷病患是否罹患初期肝癌,所以有這樣的問題,一定要正視,一定要定期去醫院做追蹤。   劉育志醫師:感謝朱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原文出處

高血壓、腎臟冒泡泡,多囊腎怎麼辦?

2021年12月01日
公開
400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賴台軒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賴台軒醫師:大家好,我是臺大醫院內科部賴台軒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賴醫師,多囊腎的成因為何?   賴台軒醫師:多囊腎是一個自體顯性的遺傳性的疾病,既然是顯性遺傳,就表示說如果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有這個多囊腎的基因突變,大概會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會遺傳給下一代。   賴台軒醫師:它剛開始其實是沒有什麼症狀,等到30-40歲之後開始,腎臟就會慢慢長出很多的水泡或是囊腫,因此叫做多囊腎或是泡泡腎,等到泡泡越來越多之後,可能就會影響到腎臟的功能,腎臟會慢慢的惡化。一般多囊腎的患者,在50-60歲甚至70-80歲的時候,可能就會走到末期的腎衰竭期,洗腎的這一條路。   劉育志醫師:遇到哪些狀況時,我們需要懷疑有多囊腎的可能?   賴台軒醫師:多囊腎剛開始其實沒有症狀,但是多囊腎既然是顯性的遺傳,所以應該會有比較明顯的家族史,所以如果你的家族史裡面有人有多囊腎的診斷,或是說家族裡面有不只一人有洗腎的病史,建議就應該要做定期的健康檢查,如果說沒有這些病史,但是如果你有不明原因的血尿或是腰痛,或是高血壓等等的問題,也應該要到腎臟專科醫師那邊就診。   劉育志醫師:多囊腎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賴台軒醫師:多囊腎因為腎臟一直冒出泡泡出來,所以有的人它那個泡泡越長越大之後,可能會壓縮到血管因此會產生血尿,隨著泡泡越來越大之後,它可能會壓迫到周邊的器官,因此會產生腹脹、會產生腰痛,當然多囊腎也會造成其他器官的一些影響,譬如剛剛所講的高血壓,有少部分的多囊腎患者,大概5-15%可能會有腦動脈瘤,腦動脈瘤如果破裂,就會造成急性的出血性中風,都是很嚴重的問題。   劉育志醫師:除了腎臟會出現水泡之外,其他器官會不會也產生水泡?   賴台軒醫師:多囊腎它名字雖然叫做多囊腎,但是除了腎臟之外,它還有其他的一些器官的表現,很多病人還有合併多囊肝,所以肝臟也會有很多的水泡,另外它有可能會影響到心臟,有些人會有心臟瓣膜的問題,多囊腎的人也比較容易有尿路結石、尿路感染。   劉育志醫師:我們要怎樣去確定診斷多囊腎?   賴台軒醫師:多囊腎的診斷一般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就是說有明確的家族史,根據統計大概80%-85%以上,都應該會有明確的家族病史,有些人沒有明確的家族史,可能是並沒有明確的瞭解家族有沒有人確診,這時候我們必須要藉助影像學的診斷,最常見的是超音波,因為在超音波可近性、可及性的關係,很快就可以診斷,如果兩邊的腎臟泡泡有一定的數量,就可以診斷是多囊腎,如果說超音波沒有辦法確認的話,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一樣是有非常好的診斷效果。   劉育志醫師:沒有家族史的人,有可能會罹患多囊腎嗎?    賴台軒醫師:它是一個顯性遺傳的疾病,其實95%以上仍然是一個直接遺傳的疾病,只有不到5%是自己的基因突變的疾病,所以即使是沒有家族史,但是如果影像學的診斷是符合的話,我們應該還是會把它當作是多囊腎,當然如果病人他願意進一步做基因檢測,大概就可以非常肯定的確定多囊腎的一個診斷。   劉育志醫師:過去針對多囊腎的治療大概是什麼樣   賴台軒醫師:之前多囊腎並沒有一個好的藥物的治療,因此也就是很多的病人,他就算知道得到這樣的疾病,反而沒有積極的治療,甚至放棄治療,這是非常的可惜。   賴台軒醫師:在之前的多囊腎治療大概有分成幾個部分,第一個我們會請病人多喝水,多喝水的話主要是因為多喝水它會抑制這個血管升壓素,這個血管升壓素是造成多囊腎產生水泡的重要因素,因此多喝水對病人是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都會建議病人一天可能要喝3000cc以上的水,當然這個前提是他並沒有水腫或是心臟衰竭等等的症狀,第二個部分當然是飲食方面的控制,都跟其他慢性腎臟病的病人一樣,我們一樣會請病人注意鹽分的攝取,低蛋白的飲食,對於慢性腎臟病的惡化是有幫助的,第三個部分剛剛有講過,50-80%的人他有合併高血壓的一個症狀,血壓的控制對於多囊腎的進展有很大的幫助。   劉育志醫師:目前有藥物可以治療多囊腎,這些藥物對於患者可以帶來哪些幫助?   賴台軒醫師:現在多囊腎有新型藥物可以使用,這個藥物的機轉是血管升壓素的結抗劑,剛剛有講過血管升壓素它本身就是多囊腎惡化的一個非常決定的因子,所以把它結抗掉之後,可能可以對這個多囊腎的惡化有幫助,臨床試驗的結果也顯示,有使用這類血管升壓素的結抗劑,它可以有效減緩多囊腎泡泡的進展,進而減緩這個腎功能的惡化,這是目前新的一個治療方式。   賴台軒醫師:大約是60歲的女性病人,他其實是從神經科轉介過來的,他這一次主要就是因為腦動脈破裂出血住院,很幸運的是他後來所謂的神經學功能大致都有恢復,也因為在住院期間發現是多囊腎,因此來我們醫院就診,其實病人在之前就有知道自己是多囊腎,但是就像大部分的病人,可能對這個疾病不是很了解,或是他覺得這個疾病沒有什麼藥物可以治療,因此他就放棄治療,最後可能因為高血壓,再加上剛剛所講的多囊腎本來就會有腦動脈瘤,因此就中風了。   賴台軒醫師:自從來了門診之後,我們現在給予喝水、積極的飲食控制,血壓的治療,再加上新型的藥物,他目前的腎功能就趨於穩定,我們也希望腦中風的狀況不會再發生。   賴台軒醫師:我們目前來講,很好的醫療團隊,有很好的治療,我們如果把這個多囊腎的疾病控制好,腎功能就不會快速的惡化,也就比較不會進展到需要透析的程度,因此我們會希望多囊腎的患者,積極的站出來接受治療,把這個疾病控制下來,多囊腎它是一個遺傳性的疾病,但是也是一個可以控制的疾病,希望大家都能夠腎臟健康。   劉育志醫師:感謝賴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賴台軒醫師:謝謝!   原文出處

脈動性耳鳴怎麼辦?血管介入專家解說

2021年12月01日
公開
26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蘇亦昌醫師:我碰過一個四、五十歲的女生,她就是因為睡覺受到嚴重的影響,她說她已經幾乎沒有一天好好睡過了。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蘇亦昌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蘇亦昌醫師:大家好,我是蘇亦昌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蘇醫師,什麼是脈動性耳鳴?   蘇亦昌醫師:耳鳴就是指我們會聽到一些在環境中,應該沒有的一個聲音,至於脈動性就是說這個聲音,它好像跟我們的脈搏是同步的,是有一個脈搏的現象,我們就會叫做脈動性耳鳴。   劉育志醫師:脈動性耳鳴聽起來像什麼聲音?   蘇亦昌醫師:會咻~咻~咻~咻~的這樣子,一個聲音的感覺。   劉育志醫師:其他人能夠聽到患者的耳鳴嗎?   蘇亦昌醫師:通常耳鳴只有自己聽得到,旁邊的人是聽不到,當然醫生有時候會拿聽診器去聽,醫生透過聽診器,可以聽得到這些脈動的聲音。   劉育志醫師:脈動性耳鳴可能伴隨哪些症狀?   蘇亦昌醫師:有些病人他會自己發現說,他好像壓住某一邊的喉嚨,或者是壓住耳朵後面的地方,壓住聲音可能就會不見,但是放開又會跑出來,另外這種聲音,因為有可能是跟血流有關,變成24小時都會有,所以可能周遭比較吵雜的時候,也許不明顯但是在比較安靜,特別睡覺的時候,聲音會特別明顯,甚至有些人會產生,睡眠困擾的問題。   劉育志醫師:哪些原因可能導致脈動性耳鳴?   蘇亦昌醫師:我都會形容脈動性耳鳴,就好像我們的耳朵,理論上跟我們旁邊的血管,中間是有圍牆,就好像隔牆有耳,但是今天如果這個牆壁變薄,或者是隔壁這個血管的血流增加,不管這個血流增加是正常的,或是不正常的,他可能耳朵就會聽到,本來不應該聽到的聲音,所以大部分是跟血管有關,而且這個牆壁又變薄,才會產生脈搏性耳鳴。   劉育志醫師:脈動性耳鳴可能導致哪些併發症?   蘇亦昌醫師:大部分的脈動性耳鳴是,除了剛剛講的影響睡眠、生活品質以外,是不會有太大的併發症,但是偶而會發生,因為這種聲音太吵,反而會間接影響到聽力,最常見的併發症,可能就是部分聽力的損失。   劉育志醫師:如果有脈動性耳鳴,需要做哪些檢查?   蘇亦昌醫師:如果我們懷疑脈動性耳鳴,這大部分都是聽病人描述的,第一個就是我們會說,我們醫生也會幫忙壓壓看喉嚨或者是耳朵後面,不管是左邊右邊,這個聲音會不會不見,第二個就是我們會用聽診器去聽一下,聽不聽的到聲音,第三個我們當然就是會做一些,跟血管有關,以及跟耳朵附近骨頭有關的一些檢查,這個檢查大部分都是指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這兩種比較不侵入性的檢查。   劉育志醫師:脈動性耳鳴要如何治療?   蘇亦昌醫師:如果檢查起來發現是血管血流增加,而且這個血流增加,是跟不正常血管有關的話,當然我們就會去治療這個不正常的血管,但如果是血管都是正常,可是牆壁變薄,就有可能去做一些手術,把這個牆壁變厚,這個牆壁其實是指骨頭,我們可以把耳朵後面的骨頭增厚,不過這種手術其實很少做,因為大部分我們是會建議病人,如果可以適應這樣子的症狀,其實就可以適應,或者我們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藥物,讓他血壓變得比較平順,心跳比較不會那麼快,有時候這種症狀也會改善,我們就比較不會去治療,這種牆壁變薄的狀況,所以大部分的治療,特別是侵入性治療,會比較針對是有不正常血管,或者是那些血管的位置比較特別,然後我們會針對那個去做治療。   劉育志醫師:所謂不正常的血管大概是有哪幾種狀況?   蘇亦昌醫師:最有名的例子大概就是,所謂的動靜脈廔管,動靜脈廔管基本上我們都會形容,好像動脈跟靜脈,兩個不小心接錯線,接錯線了以後,會讓靜脈系統的壓力,因為受到動脈的壓力,不正常的升高,壓力升高以後,就會讓骨頭旁邊的耳朵,去聽到這個聲音,他就會產生脈動性耳鳴。   劉育志醫師:到什麼程度會建議接受治療?   蘇亦昌醫師:我們會分兩種狀況,第一種是如果一系列的檢查,看起來這個脈動性耳鳴,特別是有不正常血管的這種血流,不會對腦部有產生危險的話,這大部分是不會建議治療,除非影響睡眠,影響生活品質,非常非常的困擾,但是如果我們檢查發現說這種脈動性耳鳴,即使不影響他的睡眠,但是卻已經開始影響了,腦部正常血流的話,這個我們就會建議治療,因為這個會怕未來,腦部會有一些中風的症狀出現。   蘇亦昌醫師:我碰過一個四、五十歲的女生,她就是因為睡覺受到嚴重的影響,她說她已經幾乎,沒有一天好好睡過了,後來我們檢查就是發現,在她的右耳後面,有一個動靜脈廔管,這個廔管是還沒有影響到腦部,所以還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試過了一些簡單的藥物,完全沒有辦法改變他的睡眠,反而她已經需要依靠,很多很多的安眠藥,才有辦法勉強入睡,這樣我們當然就會建議說,因為現在有比較非侵入性的介入型治療,就可以幫他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後來我們就是用這種栓塞的技術,去找到那個不正常血管所在,我記得我們只用了五個線圈,就把不正常的血管給栓塞掉,通常這種狀況下,一做完治療,那個聲音馬上就會不見,所以生活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劉育志醫師:感謝蘇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   蘇亦昌醫師:好,謝謝大家。   原文出處

僵直性脊椎炎,迷思要破解!醫師圖文剖析

2021年12月01日
公開
386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僵直性脊椎炎只有男生才會得到嗎?」   「HLA-B27抗原陽性就是僵直性脊椎炎嗎?」   「年輕人才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可以開刀治療嗎?」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盧俊吉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大部分會於45歲之前發病,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感到腰痠背痛、僵硬不適,可能持續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以上,部分患者具有後腳跟疼痛。如果患者超過45歲之後才出現下背痛症狀,就要小心鑑別診斷,包括退化性關節炎或是運動傷害等等。   面對僵直性脊椎炎,大家常有許多疑惑,一起來了解!     僵直性脊椎炎只有男生才會得到?   僵直性脊椎炎較常發生在男性,但是女性也可能發生,盧俊吉醫師說,男性跟女性的比例大約是9:1到10:1,未滿45歲女性若有下背痛症狀也要提高警覺。       僵直性脊椎炎是不是會遺傳?   僵直性脊椎炎與遺傳基因有關,盧俊吉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相關基因叫做HLA-B27,九成以上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帶有HLA-B27基因,但是帶有HLA-B27基因的人不一定會發病,而發病的人也未必帶有HLA-B27基因。   簡單來說,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帶有HLA-B27基因,有可能將HLA-B27基因遺傳給小朋友,但是獲得HLA-B27基因的小朋友未必會生病。盧俊吉醫師說,在台灣,大約3至5%的人帶有HLA-B27基因,帶有HLA-B27基因的人日後出現僵直性脊椎炎的機會大概是十分之一。在日本,小於0.1%的人帶有HLA-B27基因,但是依然有不少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具有基因還是可以結婚、生育。」盧俊吉醫師強調,「因為有基因不代表會發病,沒有基因還是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不是不痛就不用吃藥,痛了再吃藥?   僵直性脊椎炎是中軸脊椎的慢性發炎,盧俊吉醫師指出,建議要規則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抑制關節發炎,減少關節的破壞。如果症狀比較緩解,醫師會調整劑量,但還是要持續服藥。     僵直性脊椎炎是不是會變駝背?   僵直性脊椎炎若沒有好好控制,脊椎骨會產生病變,漸漸融合在一起,形成竹節狀脊椎,盧俊吉醫師解釋,我們的脊椎具有弧度,如果腰椎被拉直,就可能顯得駝背。不過也有少部分病人,並不會產生駝背。目前無法事先預知什麼病人未來會不會駝背。     僵直性脊椎炎可以開刀治療嗎?   僵直性脊椎炎除了影響脊椎,部分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會漸漸駝背,過去沒有收物製劑的年代,在3-40年前可能嘗試透過手術去矯正姿勢,病患可以接受手術治療矯治駝背及相關呼吸功能異常。現在都不建議開這種刀,因為手術風險很高。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眼睛也會發炎?   僵直性脊椎炎會伴隨「關節外症狀」,盧俊吉醫師說明,諸如眼睛、腸道、皮膚、肺臟、心臟瓣膜等處,可能受到影響。眼睛的部分可能有葡萄膜炎,而會出現畏光、紅眼、疼痛、流淚、視力模糊等症狀。葡萄膜炎會影響視力,一定要及時治療,盧俊吉醫師說,眼睛疼痛時必須先確認是感染,還是由僵直性脊椎炎所引起。排除感染的可能後,可能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來治療,把握治療時機,視力較有機會恢復。   腸道的部分可能伴隨發炎性大腸性疾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盧俊吉醫師說,有時候僵直性脊椎炎會合併乾癬,而在皮膚出現紅色斑塊、脫屑,這些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關節外症狀」。       僵直性脊椎炎能不能運動?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應該要運動,任何運動都可以!」盧俊吉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特色就是越運動身體功能越好,越運動會僵硬感消失越快。病人往往在早上剛睡醒時最痛,痛到受不了,痛到不太能動,可是經過半個小時之後,越運動會越舒服。」   醫師都會鼓勵患者運動,沒有特別的限制,盧俊吉醫師說,好好伸展、暖身,喜歡做什麼運動都可以。     女生得僵直性脊椎炎能不能生小孩?   「女性患者還是可以懷孕生產。」盧俊吉醫師澄清,「在懷孕過程中,大家會希望減少藥物的使用,在過去由於藥物選擇有限,患者懷孕後,病情較不易控制,會非常辛苦。現在已有一些治療藥物,是在懷孕、哺乳期間都可以使用的生物製劑。讓患者在懷孕、哺乳時,也能把僵直性脊椎炎控制穩定。」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盧俊吉醫師解釋,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針劑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非藥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及運動等。       生物製劑是什麼?何時要用生物製劑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會出現脊椎破壞、接骨點炎併骨刺及駝背的根本原因是慢性發炎,盧俊吉醫師說明,傳統治療使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便是為了緩解發炎反應。生物製劑藥物作用機轉較為精準,可以抑制與僵直性脊椎炎致病的細胞激素,達到抑制發炎反應,避免骨頭破壞或是骨刺新生。在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成效不佳時,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目前已有多種生物製劑及口服小分子藥物,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成功率很高,幾乎都可達到90%以上。   盧俊吉醫師說,針劑生物製劑的用法很多樣,有一周兩針、兩周一針、一個月一次等劑型,口服小分子藥物色是攜帶方便,醫師會依照治療成效與患者需求來選擇藥物。     生物製劑會不會出現抗藥性?需要持續使用嗎?   因為生物製劑是種蛋白質,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身體可能產生「抗藥抗體」,就是俗稱「抗藥性」,但機會很低,盧俊吉醫師說,類風溼性關節炎少數病友使用生物製劑之後,可能得換第二種、第三種藥物。僵直性脊椎炎較少看到這種狀況,大約九成以上的病友,都能獲得不錯的效果。   盧俊吉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類似,只要能好好接受治療,將病情控制穩定,便能緩解症狀,減少併發症,也可活動自如。 醫師會依照疾病的活性,適時調整藥物,盧俊吉醫師叮嚀,患者最好不要自行停藥,以免病情變化!   原文出處

爆炸性頭痛,腦動脈瘤很致命

2021年12月01日
公開
293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蘇亦昌醫師:輕者大概只有頭痛、脖子僵硬、脖子痠痛、想吐或者真的嘔吐,但嚴重者有可能昏迷甚至死亡。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蘇亦昌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蘇亦昌醫師:大家好,我是蘇亦昌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蘇醫師,什麼是腦動脈瘤?   蘇亦昌醫師:腦動脈瘤就是在我們腦部裡面的動脈,它有時候在邊緣的牆壁上,會有一個脆弱點而膨出來的那個膨出物,我們就會說是動脈瘤。   劉育志醫師:哪些原因可能導致腦動脈瘤形成?    蘇亦昌醫師:大部分的動脈瘤形成原因其實是不清楚,但是少數人會跟家族遺傳,或者一些特殊的疾病有關。   劉育志醫師:還沒破裂的腦動脈瘤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蘇亦昌醫師:目前因為健檢的發達,大部分沒有破裂的動脈瘤,都是沒有症狀意外被發現。但少數的是會有頭痛、眼睛睜不開,或者是其他一些跟腦部壓迫有關的症狀。   劉育志醫師:當腦動脈瘤破裂的時候,可能有哪些症狀?    蘇亦昌醫師:最常見的當然就是腦出血,學名叫做蜘蛛膜下腔出血,這種出血可輕可重,輕者大概只有頭痛、脖子僵硬、脖子痠痛、想吐或者真的嘔吐,但嚴重者是有可能昏迷甚至死亡,是由救護車緊急送來醫院治療。   劉育志醫師:它破裂的時候的死亡率大概是多少?   蘇亦昌醫師:有的人統計大概,這種病人如果破裂以後到醫院,大概有快1/3的人出不了醫院,意思就是其實有20-30%的死亡率。   劉育志醫師:要如何確認是否有腦動脈瘤?   蘇亦昌醫師:目前最常見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因為健檢去做,大部分是做所謂的核磁共振的腦血管檢查,因為核磁共振是一個沒有輻射線的檢查,適合健檢。但有些人是因為有一些症狀來到急診,大部分是做電腦斷層,但不管是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這兩種都是屬於非侵入性的檢查,是現在診斷動脈瘤還蠻好的一個工具。   劉育志醫師:什麼時候需要做血管攝影?   蘇亦昌醫師:傳統的血管攝影大概因為是侵入性的,所以我們現在比較少當作第一線的檢查。但如果如剛剛所說,如果是非侵入性的檢查,不管是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我們看到有動脈瘤的時候,有時候就會考慮做這種傳統的血管攝影,去確認這個動脈瘤,二方面除了確認,更是要看看我們之後,如果要治療的計劃的一個設計,會依據血管攝影的結果。   劉育志醫師:腦動脈瘤能夠用藥物治療嗎?   蘇亦昌醫師:目前沒有辦法用藥物來治療動脈瘤,可是動脈瘤可能會變大,或破裂的一些原因,包括抽菸、高血壓等等…這個倒是可以用藥物來幫忙,減少動脈瘤再復發或破裂的一個原因。   劉育志醫師:腦動脈瘤到什麼程度會建議接受介入治療?   蘇亦昌醫師:動脈瘤是這樣,目前文獻上有一些打分數的方法,這打分數意思是說根據不同的面向,比方說性別、動脈瘤的位置、動脈瘤的形狀、動脈瘤的大小等等…會打一個分數,分數越高破裂機會越高,破裂機會越高,當然就越建議要治療,所以目前我們大概會抓在,如果破裂的機會打分數完,大概在1%到2%的破裂機會以上的這種我們都會建議要積極的治療。   劉育志醫師:腦動脈瘤的介入治療要如何進行?   蘇亦昌醫師:目前動脈瘤治療有手術跟栓塞兩大類,手術當然就是傳統開腦的 手術。至於栓塞的話,我們大概可以分成一種是只放所謂的血管導流裝置,這種就是比較不用放線圈就可以治療動脈瘤,還有另外一種也是比較傳統的,就是我們會塞一些線圈到這個動脈瘤裡面來,讓血液進不了動脈瘤動脈瘤就不會破裂,通常我們就是從鼠蹊部穿刺這個動脈,把導管送到腦部以後,就開始把更小的導管放到動脈瘤裡。   蘇亦昌醫師:從這個最小的導管就會放一些線圈把這個動脈瘤給填塞住,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傳統的拴塞,另外還有一種是我們剛說的血流導向裝置,這種就是我們幾乎不用進到動脈瘤,直接到含有動脈瘤這個血管,把一個剛剛講的這種特殊的支架,從血管放到經過這個動脈瘤的出口,然後再到近端比較正常的血管,然後就可以把這個支架釋放完畢。   劉育志醫師:整個手術的時間大概多長?   蘇亦昌醫師:如果以剛剛講的這兩種的話,我估計大部分應該是一到三個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當然是看動脈瘤的困難度來決定。我們有治療過一位五十幾歲的女性,他就是產生劇烈的頭痛,他其實本來是清醒的,但是到醫院的時候他就剛好昏迷了。所以我們就是經過緊急的檢查,就發現說他有一個非常大,大概快要到一公分大小的一個動脈瘤破裂,造成嚴重的腦出血。   蘇亦昌醫師:所以當場我們除了安排可能動脈瘤的治療以外,當時更重要的就是我們會做一些生命支持的一些緊急手術跟治療,這些最基本的支持跟緊急治療完成以後,我們就來對付這個動脈瘤。我都會跟病人家屬解釋說,治療動脈瘤特別是破裂那好像是在拆炸彈,這個炸彈已經破裂過一次,所以我們必須要在它破第二次之前,趕快再幫他把這個炸彈給拆掉。   蘇亦昌醫師:所以當時我們就是用栓塞的方式,這個病人剛好栓塞方式很適合,因為第一個他的手術比較困難,第二個他的病情比較危急,栓塞因為是不用開腦的,它是一個比較低侵入性的一種治療方式,所以對他的恢復會比較有成效。所以後來我們就是用栓塞,也就是剛剛講的放線圈放支架的方式,來幫他把這個動脈瘤保護住,那保護住以後他不會有產生第二次的出血,之後就靠我們後來持續的內科藥物的一些治療,讓他慢慢地恢復正常。   劉育志醫師:什麼樣的頭痛建議要盡快就醫檢查?   蘇亦昌醫師:只要是劇烈性的,有些人是形容說好像爆炸,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這麼嚴重的頭痛,第二個常常合併肩頸會僵硬,第三個當然就是噁心,或者是有明顯的嘔吐,只要有這三個症狀就建議盡快到醫院做檢查。   劉育志醫師:有哪些族群會建議去做腦動脈瘤的篩檢?   蘇亦昌醫師:第一個大概就是家裡面有曾經不明原因腦出血,或者是實際上知道有動脈瘤的一個家庭。我們一般都會說,如果直系血親有一個人有,或者是旁系血親有兩個人有動脈瘤的話,會建議這個跟他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跟旁系血親可以去做個檢查。   劉育志醫師:感謝蘇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   蘇亦昌醫師:掰掰!謝謝!   原文出處

今年超了沒?愛護肝臟,終結C型肝炎,醫師圖文解析

2021年11月23日
公開
467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世界上,每三十秒就有一人死於肝炎相關疾病,而在台灣,肝癌亦是主要癌症死因之一。   為了減少病毒性肝炎造成的危害,自109年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45歲至79歲(原住民40歲至79歲)的民眾進行B、C肝免費篩檢,若驗出C型肝炎病毒,便可接受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而且藥費皆由政府買單!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因為不敢到醫院而錯過定期追蹤的時間,甚至延誤治療。   「其實肝炎的追蹤,只需要靠抽血與腹部超音波,便利性相當高。」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教授提醒,「C型肝炎的治療也很簡單,療程僅8週或12週,副作用低、治癒率高達98-99%,大家一定要把握治療時機!」     愛肝保衛戰,抽血、腹部超音波超前部署   肝是沉默的器官,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肝病的威脅。肝臟慢性發炎會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楊培銘教授指出,導致肝臟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酒精、抽菸、代謝性疾病等,若有相關危險因子,便需要定期檢查。   除了抽血測量GOT/ AST及GPT/ ALT肝臟發炎指數以及甲型胎兒蛋白AFP (α-fetoprotein)是否異常升高,也可以利用方便、無痛且確診率高的腹部超音波,來篩檢肝臟問題。   GOT、GPT是肝臟發炎的指數,甲型胎兒蛋白AFP是與肝癌相關的指數,楊培銘教授解釋,腹部超音波檢查不但可以檢查肝硬化、腫瘤,還可以檢查膽囊、胰臟、脾臟、腎臟,或是腹腔裡面有沒有異常腫大的淋巴結。     楊培銘教授建議,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腫瘤、及早治療。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經常在全台各地偏鄉免費做肝病篩檢,日前完成了1,912人腹部超音波檢查,其中異常率高達88%。」楊培銘教授補充,「肝基會皆會協助患者轉介至醫療院所進一步追蹤治療,希望降低肝病的危害。」     肝炎好發族群,這幾類人更應該注意!   「B型肝炎、C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傳染,曾接受輸血、共用針頭的民眾,需要積極接受篩檢。」楊培銘教授強調,若有刺青、紋眉、繡眉、繡唇、穿耳洞、肚臍環、危險性行為、以及洗腎的民眾,也都要注意,因為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可能隨著體液、血液進入體內。若感染者為孕婦,B型肝炎、C型肝炎的病毒會在生產過程中傳染給新生兒。     肝炎病毒會造成慢性肝炎,持續破壞肝臟,進而演變成肝硬化、肝癌,稱為「慢性肝病三部曲」,楊培銘教授補充,除了傷害肝臟之外,C型肝炎病毒也會讓身體慢性發炎,導致多種肝外病變(extra-hepatic disease),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病惡化、心血管疾病惡化,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肝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率更高!   肝炎與新冠肺炎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但是肝炎患者若是染上新冠肺炎,可能讓病情更嚴重。   「台灣C型肝炎的盛行率約4%,特別是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大概每25位就有1位是C肝患者。」楊培銘教授表示,「研究顯示,C肝患者如果感染新冠肺炎,產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因為C型肝炎患者可能有肝炎,甚至肝硬化,倘若再感染新冠肺炎,肝臟功能恐怕難以負荷,所以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死亡的威脅。」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肝炎的治療常被民眾忽略。」楊培銘教授表示,「肝基會長期進行肝病篩檢,以苗栗地區為例,今年C型肝炎篩檢人數與往年相比大幅減少,篩檢量僅有去年的3成5,且治療率不到8成。」   「肝炎治療不能等!」楊培銘教授強調,針對C型肝炎篩檢,政府日前已放寬篩檢條件,凡年滿45至79歲民眾,終身可接受一次B、C型肝炎篩檢。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治療C肝也無須擔心,臨床上普遍使用的C肝全口服新藥,副作用低、安全性高,治癒率更高達98%至99%。楊培銘教授補充,服用8週或12週即可治癒C肝,能減少患者往返醫療院所的次數,且健保全面給付,可降低感染的風險也減輕經濟與心理上的負擔。   貼心小提醒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啟動腹部超音波篩檢計畫,幫助國人早期發現肝癌。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最佳武器,民眾應善加利用。   C型肝炎若不接受治療,除了加速慢性肝病三部曲,也會引發肝外病變,導致糖尿病、腎臟病及心血管疾病惡化,感染新冠肺炎時,出現重症的風險也較高。楊培銘教授叮嚀,治療C型肝炎不只是治療肝病,更是治療全身性疾病,請務必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原文出處

乾癬性關節炎,迷思要破解!醫師圖文解析

2021年11月22日
公開
318

  作者:劉育志 醫師 乾癬是個相當惱人的問題,患者的皮膚會出現一片片紅色斑塊,帶有大量銀白色皮屑,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蘇桂英醫師指出,除了皮膚症狀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乾癬性關節炎。   關於乾癬性關節炎的迷思很多,一起來了解!     什麼是乾癬性關節炎 ?   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以關節發炎為主要表現,但也會影響到肌腱、韌帶附著於骨頭的位置,使患者感到關節發紅、發熱、腫脹、疼痛。   乾癬性關節炎大部分發生在30至50歲的族群,不過各個年齡層都可能出現,男女比大概是1:1。蘇桂英醫師指出,多數患者會先在皮膚出現乾癬的表現,爾後才有乾癬性關節炎,不過少數患者會在沒有皮膚表現時先出現關節炎,就比較不容易診斷。   因為乾癬性關節炎會導致全身性發炎,所以患者常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共病。     乾癬性關節炎是因為免疫力不足嗎?   乾癬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蘇桂英醫師解釋,免疫系統就像身體的軍隊,負責消滅入侵的病毒、細菌等病原體,自體免疫疾病就是免疫系統出了狀況,開始對自己的器官、組織發動攻擊,而造成破壞。   蘇桂英醫師澄清,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混亂、過度反應,而非免疫力不足。     乾癬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不同?   乾癬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皆是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造成關節腫痛,但是兩者的致病機轉不同,蘇桂英醫師解釋,乾癬性關節炎的特徵是著骨處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關節的滑膜囊發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40至60歲族群,乾癬性關節炎好發於30至50歲,不過各個年齡層都可能出現這兩種疾病。除了臨床症狀之外,醫師還會參考X光、抽血等檢查,綜合各項資訊來判斷。     乾癬性關節炎的臨床症狀有哪些?乾癬性關節炎的表現都相同嗎?    乾癬性關節炎可能出現在任何關節,症狀表現差異很大,從很輕微到很嚴重都有,蘇桂英醫師說,乾癬性關節炎的表現可分為幾種型態,包括不對稱寡關節炎(asymmetric arthritis)、多發性對稱關節炎(symmetric polyarthritis)、遠端指關節炎(DIP arthritis)、中軸關節炎(spondylitis)、破壞性關節炎(arthritis mutilans)。幾種型態可能合併發生,而且隨著病程演進,可能改變型態。     乾癬性關節炎可能出現皮膚表現、著骨處病變、指頭發炎、脊椎發炎、指甲變化等。「指頭發炎又被稱為『香腸指』,不只有關節發炎而是整隻手指腳趾都發熱、腫脹,像香腸的樣子。」蘇桂英醫師說,「指甲的變化還蠻有特色,例如有指甲點狀凹陷、甲床分離、甲床增厚、線狀出血等。」   因為乾癬性關節炎的表現相當多樣,診斷上較有挑戰,從發病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的時間。     如何診斷乾癬性關節炎?   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是根據CASPAR分類準則(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Psoriatic Arthritis),蘇桂英醫師說明,針對關節炎患者,會從三個面向來評估,臨床上是否有乾癬病史或家族史、指炎或趾炎、指甲病變,再加上血清學不具有類風濕因子RF (Rheumatoid factor),與影像學檢查具有關節旁的骨質新生。總分達到3分以上,被歸類做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會先由口服藥開始,傳統型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csDMARDs)可以調節免疫功能並改變疾病進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能夠緩解疼痛,蘇桂英醫師說,倘若治療成效不佳,就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   生物製劑可以抑制細胞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等,小分子標靶藥物能夠抑制細胞激素傳遞,降低發炎反應。     乾癬性關節炎是個慢性病,治療目標在於不要持續發炎、不要持續破壞,讓關節不腫、不痛,蘇桂英醫師強調,越早診斷、越早治療,控制的效果就越好!     什麼是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治療關節炎的機轉為何?   生物製劑是透過最新的生物科技製作的藥物,蘇桂英醫師指出,生物製劑能夠與特定受體結合並發揮效果,作用機轉較為精準。因為可以中和掉特定發炎性細胞激素,便能阻斷下游的發炎反應。   「傳統抗風濕病藥物治療,得持續使用六個禮拜才開始達到穩定、有效的狀況,」蘇桂英醫師分享,「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通常在較短的時間內,便能感覺狀況改善。」   小分子標靶藥物可以抑制Janus kinase(JAK),阻斷訊息傳遞,進而減少發炎性細胞激素的生成。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生物製劑被開發出來,可針對不同的細胞激素、不同的訊息傳遞路徑,對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有相當大的幫助。     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平時該如何保養?   乾癬性關節炎的保養要多管齊下,包括飲食、運動、生活型態、藥物治療等。   飲食方面須維持營養均衡,盡量避免高糖、高鹽、高脂肪、醃製的食物,蘇桂英醫師提醒,要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如麵包、麵條、白米等。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進補,如果想要使用健康食品,可以事先與醫師討論。     運動對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有很多好處,平時要保持規律運動,肌力訓練可避免肌肉流失,伸展運動有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改善僵硬緊繃,有氧運動能夠維持心肺功能。   「患者一定要戒菸!香菸中含有非常多發炎物質,會讓發炎性疾病惡化,」蘇桂英醫師說,「我們的角質細胞含有尼古丁的接受體,所以抽菸亦是導致乾癬的危險因子。最好能夠尋求戒菸門診的協助,儘快把菸戒掉。」   乾癬性關節炎經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共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蘇桂英醫師叮嚀,由於感染風險較高,為了讓身體擁有保護力,最好能接種疫苗,例如帶狀皰疹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 作息規律、睡眠充足,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也有助維持病情穩定喔!   原文出處

蛀牙怎麼辦?為何抽神經?假牙材質、製作流程,牙醫師圖解說明

2021年11月22日
公開
1431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牙齒好痛!」李先生痛苦地說。   「痛多久了?」   「之前是吃東西時牙齒很敏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李先生摀著下顎說,「昨天開始痛得很厲害,整晚都沒辦法睡。」   檢視過蛀牙後,醫師說:「你的蛀牙很深,已經進到牙隨腔,應該要抽神經喔。」   蛀牙是非常普遍的狀況,根據調查,台灣5歲兒童的齲齒率高達65.43%,平均齲齒顆數達3.44顆 ,18歲以上成人齲齒率更高達87.99% 。贋復補綴專科方煥華牙醫師指出,如果蛀牙侷限在牙齒外層的牙釉質,患者通常只會感到輕微不適,牙科醫師的處理方法,是把遭受感染的區域清除乾淨後,以樹脂材料或者是陶瓷材料去做修補,就可以保留牙齒的神經跟大部分牙齒的結構。   如果蛀牙已經攻入牙本質,甚至到達底下的牙髓腔時,患者的酸痛、敏感就會演變成抽痛,甚至是劇烈疼痛。這時大概都會建議進行根管治療,方煥華牙醫師解釋,根管治療的目標是把底下受感染的牙髓神經清潔乾淨,盡可能地保留牙齒的結構。   「通常我都會做一個比喻,抽完神經的牙齒,其實就像是阿里山上那棵被雷擊過的神木,它的中央可能會空掉,保留下它外層的外殼,」方煥華牙醫師說,「僅留下外殼的牙齒會變得脆弱,所以在根管治療完成之後,通常會建議在外層的部分,使用牙冠去做修復會比較合適。」   倘若蛀牙太厲害,使牙齒構造遭到嚴重破壞,大概就只能將牙齒移除,後續再考慮以植牙或牙橋來重建。     固定式假牙的種類有哪些?   修復牙齒的時候,牙醫師會評估牙齒缺損的狀況。   如果缺損的範圍很小,只局限於牙冠,尚未影響到牙髓神經,而且大部分的牙齒結構都健康的情況下,方煥華牙醫師說,我們可能會建議用全陶瓷嵌體來進行修復,全陶瓷嵌體的好處是密合度跟外觀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水準,降低後續在邊緣出現二次蛀牙的問題。   如果缺損的狀況比較嚴重,例如抽完神經的牙齒,基本上算是搶救下來的牙齒,我們會希望盡量把它留下來,所以會做一個保護裝置,像安全帽一樣,假少牙冠或牙根斷裂的機會。     如果牙齒已經拔掉,缺了一個洞,該怎麼辦?   「比較直觀的想法是搭一座橋,」方煥華牙醫師說,「想要搭起一座橋,跨過這個缺牙的區域,勢必需要前後兩個橋墩來支撐固定,所以老一輩常說,缺一顆牙要做三顆牙,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缺牙的數目越來越多時,便需要比較多顆牙齒來當作橋墩,才能支撐起較長的牙橋。方煥華牙醫師比喻說明,「有點像我們請前後兩位同學,幫忙完成缺課同學要做的事情,當缺課的同學越多,便需要更多同學幫忙,才能把事情做完。」   如果缺了牙,卻不想要去傷害其他的牙齒,就得考慮無中生有,也就是植牙。方煥華牙醫師說,我們經常稱植牙是「第三套牙齒」,因為乳牙是第一套,恆牙是第二套,植牙是第三套。植牙的好處是無中生有,如果不想傷害前後兩顆牙齒,或是前後兩顆牙齒的條件不好,不適合擔任牙橋的橋墩,就會考慮以植牙的方式去處理。     常見假牙材質有哪些?   固定式假牙的常見材質有幾種,包括全金屬、金屬燒瓷、全瓷等。方煥華牙醫師指出,近年來陶瓷類的材質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   金屬材料需要靠鑄造,因為製作的手法會比較繁複,工時通常都是1至2個禮拜以上。   「全瓷材料可以藉由電腦去輔助,所以製作的效率跟經濟度都有較好的進步跟成果。」方煥華牙醫師說,「全瓷補綴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牙齒的顏色與外型,比較接近自然牙。」     全瓷牙冠之材料又分成陶瓷與二氧化鋯,陶瓷具有透光度,不過可能出現瓷崩、瓷裂等狀況;二氧化鋯的硬度高、耐用度高,立方體晶像結構也具有透光度,能夠提升擬真度。     假牙製作流程   全瓷牙冠有一個特色,就是製作過程中大部分是靠電腦去設計、切削,能夠提升精確度、縮短製作時程,不像傳統牙冠是用手工製作。   製作假牙的第一步是印模,可以使用口腔托盤盛裝印模材料放入口內取模,也可以使用口內掃描機,透過掃描取得數位化的電子檔案。實體印模和數位印模都會送到牙體技術所,由牙體技術師進行後續製作。     全瓷牙冠在電腦上設計完成後,會由電腦進行切削。傳統的陶瓷需要人工進行染色、燒結,目前也有預染型氧化鋯瓷塊,可先對照鄰牙挑選顏色後再進行切削,完工後的牙冠即具有擬真的漸層顏色與螢光效果,不需另行人工上色。   最後,牙醫師會替患者安裝假牙,並確認咬合功能。預染型氧化鋯瓷塊的好處是,若在安裝假牙的過程中,牙醫師需要進行修磨、微調,也能維持逼真的顏色。若只於牙冠表層上色,經過修磨後,可能出現顏色落差。     貼心小提醒   台灣的蛀牙率很高,大家要確實做好牙齒保健,也要養成定期洗牙的習慣,一方面清除牙結石,一方面讓牙醫師檢查牙齒。   早期蛀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可能不知不覺,方煥華牙醫師提醒,藉由定期檢查才能發現早期蛀牙,並及時治療!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107年度「我國六歲以下兒童口腔健康調查工作計畫」期末報告書 2.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之口腔保健-口腔診療教材,衛生福利部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