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四兄弟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關於自由遊戯(by Marjorie Theyer)

2011年07月19日
公開
25

印度亞太會議幼教組問題與討論 授課講師�Marjorie Theyer(資深華德福幼教師) 整理�慈心幼兒園 張淑娥老師 --------------------------------------------------------------- 今年五月初,幼兒園教師代表出席兩年一度的「華德福亞太教師會議」,本次的研習會議地點在神秘的印度古國,教師藉由這樣的會議交流自我充電,也藉此與各國華德福學校的教師作經驗分享,亞太教師研習除了舉辦全體參與教師的大型講座,也舉辦各類型、領域的工作坊,我們將這次亞太會議工作坊「幼教組」的討論內容,整理並節錄分享如下: u 問題與討論 Q:何時需要介入孩子的遊戲 A: 1. 要找出孩子之間的關係,當孩子變得愈來愈吵,通常是一個接一個(模仿),老師必須在帶頭的孩子「叫醒」其它孩子時就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去做其它事,順便提醒他教室中的規範,不可以讓事情變得由孩子來主導,教室的主導權在老師身上而非孩子身上。 2. 在教室中孩子不知如何開始玩,那是因為孩子已經被喚醒了,但是要儘量將他們帶回,不論誰先吵,老師一定要阻止,不可讓他持續,絶不允許孩子去搶別人的東西(這不是過度干預),可以請他去切水果或到另一個團體(已在遊戲的),老師需要幫助這些孩子進入別人的遊戲中。 3. 一定要和家長溝通自由遊戲的重要,別讓孩子遲到,要考慮到遲到除了對自己孩子有影響之外,也會對其它孩子產生影響。 4. 對幼幼班的老師而言,在孩子進入教室之前,老師要協助建造一個開始的點,例如先建一個房子或船……,讓孩子一進入教室就可以開始玩,因為這年紀的孩子還不會做創造性的遊戲,所以需要老師幫助一個開始的點,2∼3歲的孩子老師要先陪他們玩,例如可以先蓋個農場……等,幫助他們發現環境中有那些是可以玩的,因為他們還是很夢幻的意識,告訴家長千萬不要問孩子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因為他們還很夢幻,他們真的不知道今天做了什麼事情,但是他們很喜歡他們的爸媽,所以他們有可能會編造一些事情來告訴家長,孩子沒有意識,完全在身體裡面,但家長無法理解,老師要跟家長解釋清楚這件事。 ※ 當孩子有問題時,大人回答愈簡單愈好,例如孩子問我怎麼來?大人:從肚子裡來的,簡單、誠實即可;當大人把孩子當小大人時,孩子就愈快變成小大人。 ※ 如果一直吃不健康的食物,就會開始生病,學校要給孩子健康的食物,如全麥、全穀類食物,同時要去教育家長,在紐西蘭有愈來愈多的孩子對食物過敏,這變成了另一種挑戰,如果學校有自己的土地或花園,我們可以自己種蔬菜或水果,可以用水果做果醬,孩子可以自己經歷蔬菜的成長,這是一種健康的過程。 ※ 健康的食物可以分為物質和心靈兩種不同的食物;物質的食物要給予有機的食物,健康的思考來自健康的身體;心靈的食物是故事。 ※ 自由遊戲是訓練孩子的社交技巧;而聽故事是學會傾聽。 ※ 在幼兒階段,如果孩子可以自由遊戲,自由的探索,而身邊的大人就專注地做他們的事,像是準備食物、修理玩具,孩子都會吸入,那就是模仿,孩子模仿環境裡的所有事物,他們不知道好或不好,而是完全吸入模仿,所以我們必需要建立正確地氛圍讓孩子模仿。 ※ 玩是重要的,透過遊戲孩子可學習到很多人與人的關係。另一件事情是,當孩子會閱讀時,通常父母就不再唸故事了,但是孩子自己讀故事只能讀到故事的骨架,如果是父母讀故事給孩子聽,則可讓孩子讀到故事的血肉,所以還是多鼓勵父母可持續讀故事給孩子們聽。DVD和孩子是沒有對話及交集的,並不適合給孩子。 ※ Marjorie老師第一次到慈心幼兒園時,那時學校約有200多個孩子,10多位老師,當慈心要轉型華德福教育時,那是一個戲劇性的轉變,台灣是個塑膠王國,在決定轉型時就將所有的塑膠玩具丟掉,教室空盪盪,只有課桌椅,剛開始還不知道該怎麼辦?Marjorie老師建議就把桌椅拿出來玩,第一個進入教室的孩子哇!得一聲驚嘆,因為教室變得好大,老師告訴孩子可以將桌椅拿來玩,那個孩子就拿了桌椅和木頭,當成船和漿,說我要划船到台北了哦,這是我(Marjorie)在台灣看到的第一個自由遊戲。 ※ 學習是在吸入與呼出之間發生,所以我們在孩子的頭7年應該要建立節奏,長的呼出,短的吸入,吸入的時間不能太長,晨圈不要太長,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自由遊戲,呼吸可以帶來內在的和諧與健康。 Q:家長的教育要給多少才是好的? A:學校是給每一個人的,並非只有老師和孩子,孩子(上)、老師(下)、家長(下)呈現三角形的關係,家長與老師要同樣的作法,家長要支持老師,孩子才可得到兩股力量,此力量是互相的,彼此分享,我們會跟家長說我們做事的背後意義,但我們不跟孩子說,所以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很重要,是成功的基石。史代納說老師要進入孩子的生活,要做家訪,身為老師,我們都只知道孩子的表面,對他們了解不深入,但如果做家訪,就可知道孩子住在那裡?睡在那裡?對孩子來說,老師是在教室裡的人,但是如果你到他們家,他會認為原來你也是和他同樣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對家長而言也是, Marjorie說她會去看看孩子家裡的環境及四周,會發覺他們生命的趣事,對整個家族有不同的了解,家訪是華德福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家訪最好是白天去,以一個小時為主,可以給家長一個時間表,讓家長自己填寫適合家訪的時間,老師也可以去找出自己的方法來做家訪。如果老師和家長不熟,家長與老師容易產生誤解,但如果有做家訪,家長和老師會更親近。如果新老師遇到很有經驗的家長,如何取得平衡呢?那就是溝通,學校可以有個立場,介紹新老師給舊家長,請舊家長協助新老師,這樣對孩子而言是好的,也是在幫助孩子,人智學是透過定期的刊物,普及大眾,而不是用一本書,我們當然期望大家是站在人智學的線上,這樣才不會去質疑說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此時,就可以請舊家長去協助新家長,每個家長來的點都不同,而且他們都帶來不同的問題,校方無法去回應所有的事,如果有舊家長去協助照顧新家長,那會很好。 Q:故事對孩子很重要,為什麼不能讀故事? A:說故事是一定要做的,一出生就要說故事,你不需要等孩子了解才做,可自行編故事,孩子慢慢會模仿你,不要只有故事書,你可以有詩,鼓勵家長說故事給孩子聽,可講自己小時候的事,可快樂、可驚嚇、可悲傷,因為父母是孩子自行選的,家族歷史是他們的根,甚至可以說你跌倒或掉下來的經驗,特別是祖父、祖母……三代的故事,也可以把角色互換男孩變女孩;也可以將今天的經歷說成一個故事給孩子聽。 ※ 故事需要有韻律節奏並有圖像,老師要熟悉故事內容,但不期望要熟背內容,故事的內容,要看孩子的年齡,老師對故事內容要有清楚、鮮明的圖像,不然容易忘記,就像我們吃食物一樣,孩子也用心靈去消化故事,孩子看電視時就像食物卡在喉嚨一樣,沒辦法消化。重覆也是意志力的表現,幼小的孩子學作事情時,可學作一千次,故事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在家裡會想聽重覆故事,而大人則會表現得無聊,重覆故事對孩子是重要的,對大人卻不是。孩子動手時就是在動腦……。 ※ 有個媽媽告訴我,她孩子很喜歡聽『一次殺死七個的故事』,重覆一直聽都不覺得膩,這樣的情形有可能是:這個孩子是班上的領導者,因為孩子會認為他最高,就會把他推到高處,如果他又是家裡的老大,父母也會期望他做長子的工作,所以他會有壓力,此故事可以舒緩這孩子的壓力,所以我建議她可以一直唸這本故事直到孩子說夠了為止。大人要跟隨孩子的需要,你可能會為了此孩子而選了那本故事,通常一星期後,老師可以從孩子的說話內容知道,孩子有沒有把此故事吸收進。 ※ 為什麼需要圖像?孩子需要去發展自己圖像的能力,道德感會跟著意志走,BABY的意志在用手和腳活動,孩子在意志力上會有危機,2歲是第一次的危機,孩子會大叫、丟東西,對什麼都不要,他們由善的天使變成了什麼都不要的孩子,但這是孩子正常的發展,對孩子而言,說『不要』是脫離大人,往後退一步的歷程,但此時孩子說的『不要』不一定是有意義的,大人只要轉移他的注意力即可,例如孩子不要去外面,不要穿衣服……等,大人要的做事是轉移其注意力,但不一定每次都有效,有時候有可能孩子不想讓你碰,那你就不要去碰觸他,如果這樣的狀況2歲沒有發生,那3歲或4歲就會發生,有時甚至6歲才會發生。 ※ 『我想要』的開始,是跟大人又退後一步了,孩子會用激烈說我的時候,記憶力就開始了,2歲∼5歲時,有一個禮物,那就是幻想,幻想和想像力不同,大人只有想像力,但那不是幻想,幻想是他隨時可拿一件東西,把自己變成某一樣東西。如果孩子說自己是一頭鹿,那他就認為他真的是一頭鹿,這就是幻想;所以不用浪費錢去買玩具,因為孩子自己就是玩具,在我的班上有一塊木頭,我至少看過15種以上的玩法; 5歲半會有戲劇性的轉變就好像是回到2歲時一樣突然有大的轉變,因為很突然,會讓父母無所適從,就好像一個原來很高興快樂的孩子,突然不想玩了,只想待在大人的身邊,原本很喜歡上學的孩子,會突然害怕上學,只想躲在父母的後面,要告訴家長,這是自然會發生的事情,因為這是孩子的發展階段必經的過程。5歲半後孩子就會知道我自己現在要做什麼事?但每個孩子經歷的時間點不太相同,此時孩子的幻想會突然不見了,這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打擊,他們突然發現木頭就只是木頭,孩子的內心會感到悲傷並且沒有安全感;某一天,孩子又開始玩了,但是是帶著計劃的玩,他們開始一定要這張桌子、這張椅子、這塊布,並計劃要如何玩。孩子學習如何拿到他想要的東西,會想辦法『交換』以取得自己要的東西。 Q:如何教孩子? A:孩子是要透過模仿來學習的,所以驚嘆也是要透過模仿,而不是教他,但是有些老師企圖要『教』孩子的動機依然存在,如果你想要孩子學會放好鞋,你只要牽著他的手帶他去做(重複地做),二個月他就可以做得很好了,但是你千萬不要用說得來教她,是要每天每天帶著他做,實際做而非口頭做。 ※ 教育沒有法則,唯一的法則就是自我發展,就會有一朵花開在心中。 Q:環境的安全 A:幼兒園的孩子需要挑戰,什麼地方是他們爬得上去卻不會受傷的,我們無法告訴孩子不要爬樹,孩子們需要一步步地接受挑戰,循序漸進地慢慢往上爬,慢慢地接受挑戰。但是可惜的是紐西蘭的政府已有規定孩子不能爬樹,這真是個糟糕的規定。在學校或教室中不要被家長主導,愈來愈多的孩子不想弄髒、不想碰麵團,孩子會有恐懼其實是來自於家長,切水果也是如此,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慢慢讓他們拿刀子切水果,但要先從軟的水果~如香蕉開始,再慢慢讓他們切較硬的水果。很多事情是大人恐懼讓孩子做,但孩子很渴望做,因為他們想成為世界的一部份,隨時告訴孩子正確地、安全地方法,讓他們去嘗試。 ※ 為什麼孩子需要盪鞦韆呢?因為那可以讓他們脫離地心引力,回到之前夢幻的狀態。盪鞦韆可以幫助孩子的平衡及自我移動覺。

人智醫學筆記-支氣管炎與鼻塞

2011年07月18日
公開
23

文�幼兒園 丁旋老師 5月18日WENDY老師在慈心托兒所分享人智學家庭護理,從人智學角度看待一個人的整體發展,老師用幽默、淺顯講解,讓大家了解一個人的思考、情感、意志若沒有發展好,步入42歲中年時身體常發生的疾病,例如:帕金森症就很可能是七歲以前接受太多認知的學習所導致的,所以老師一再提醒孩子前七年的照顧十分重要,有三件事情一定要照顧好,那就是孩子的飲食、睡眠與節奏,當然其中也包含了愛與溫暖,老師還提醒家長,孩子發燒生病時千萬別慌張,做這些家庭護理時也別手忙腳亂,我們需要的是態度溫和、內心平靜,當孩子感受到大人的不慌張,病也好了一半。 上完這堂課真是受益良多,我實在無法把老師的話語一一詳細記錄下來,僅能將當天的實作摘錄供大家參考。 l 洋蔥敷布法: ※ 材料: 有機洋蔥半顆 紗布 紗巾 手帕 3M寬貼布 ※ 方法 1. 將洋蔥皮剝開、切丁 2. 用紗布將切好的洋蔥包起來,並用3M寬貼布再黏一圈黏好,以免洋蔥掉落。 3. 用手壓一壓,讓洋蔥稍微軟一點。 ※ 運用範圍 1. 中耳炎:可將洋蔥放在發炎的耳朵外並戴上棉帽使其固定,或是用長圍巾將之纏繞在頭上,前者對孩子是滿好的方法,因為有些孩子不太喜歡被綁的感覺。 2. 發炎處:如喉嚨痛、關節痛;這方法是利用洋蔥的特質,因為當我們切洋蔥時,眼淚、鼻水會流出,所以使用洋蔥可以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冬天時,可以將洋蔥用熱敷袋溫熱一下再使用,提醒媽媽們不要因為怕切洋蔥時流出眼淚,而把洋蔥放在冰箱裡,因為放在冰箱的洋蔥已經失去效力囉! l 吸入法:針對支氣管炎、鼻塞時。 ※ 材料: 洋甘菊 尤加利精油 茶樹精油 大臉盆 大毛巾 ※ 方法 1. 盆子置於安全的地方,坐著時手可以環抱住臉盆。 2. 確定空間中是溫暖的,夏天時也不要開冷氣,以免造成二次感冒。 3. 準備好一條可以包住盆子和頭部的大毛巾。 4. 煮滾的熱水倒入盆中,滴入五滴精油,將大毛巾覆蓋包住盆子與頭部,好好利用蒸氣並緩緩地吸入,注意不要太靠近臉盆以免灼傷。 5. 當蒸氣漸漸消失即可結束療程,擦乾臉上的蒸氣,並用按摩油輕輕按摩鼻子附近及臉部。穿上襪子並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