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四兄弟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華德福教育

2010年09月09日
公開
61

史代納:體驗自然,發展人生 一種新的教育思潮的興起,通常是伴隨社會的巨變而來。華德福教育體系的產生即是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國內經濟也跟著一敗塗地,饑荒遍地,示威、罷工四起,暴動頻頻。德國,甚至整個世界的前途走向,眾說紛紜,但大家都努力想辦法解決社會、經濟及政治上的各種難題。 身、心、靈發展並重 其中,德國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人智學」(Antroposophy)創立人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0-1925)認為關鍵在教育。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解決當時的文化困境及因應社會遽變,必須有一套能照顧孩童身、心、靈整體發展的教育方式,來擴展每個人的內在潛能及生命視野,為一個更美好的人類未來奠基。 「我們不應問一個人生存於現今社會應具備哪些知識與能力,而應該問這個人的內在潛能是什麼?他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如此,我們才能為現有的社會不斷注入由成長中的這一代內在出發的新力量,也只有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由其組成分子所共同創造的活社會,而不是一個以既有的社會組織型態,來要求並塑造成長中一代的保守社會。」 當時,一位德國工業家很認同史代納理念,於是在一九一九年邀請史代納為他的華德福(Waldorf)工廠員工的子女創立一所學校。從此,華德福學校(或稱史代納學校)開始了在世界教育體系中獨樹一格的教育實驗。 採幼稚園到高中一貫學制的華德福學校,以開放、親和、整合性、藝術化的教學方式,教導學生透過對自然界的流轉去體驗生命內在的道德律,培養學生敬天愛人的價值觀,及對世界的責任感。 掌握幼兒發展的高峰期 藝術活動在華德福學校的教學裡佔很重要的地位。華德福學校的藝術性活動,目的並不在於訓練學生成為藝術家,而是要培養孩子成為創造力豐富、意志力堅強的人。因為所有的藝術活動都需要身心投入,不斷練習,是一種意志力的訓練。而且當他們經歷困難並設法克服後所獲得的喜悅與滿足,對心靈的成長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大學主修數學及自然科學的史代納,曾擔任一位水腦症兒童的家庭教師。當時許多醫師都判定這個男孩已無法正常學習,然而在史代納的教導下,這個男孩卻能在兩年後進入一般正常學校與同齡兒童一起學習,後來還成為醫師。這次經驗讓史代納體認到,教育也應具有療癒的功能。 華德福幼兒教育的原則是發展幼兒堅強、健康的意志,因為幼兒在零到六歲間是意志的主要發展期,也是模仿力和想像力的高峰期。 華德福教育的特色 史代納指出:「兒童是一個完全的感官體,對於人們留在他內心的任何印象他都會有所反應。因此最基本的教育原則是,不要認為孩子可能經由理性來學習事物的是非與好壞。而要深知:我們在孩子四周的所做所為,都會深入他的身體、心靈與精神,轉化為他自己的部分。一個小生命的健康與否,正與我們成人的思想、行為息息相關。」因此華德福幼稚園的特色有: ● 溫暖、愛與整齊的環境。保護孩子身心組織健全發展,猶如母親提供溫暖安全的子宮,給未出生的孩子發展他的身體組織一樣。柔和、美麗、整潔的環境,讓孩子沈浸在安寧和美的心靈體驗中。 ●充滿自然素材的活動空間。天然素材增加孩子的感官經驗和體驗大自然無窮盡之美。簡單的木頭玩具和布娃娃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幼兒的活動以節奏性、規律性和重複性為原則。節奏像呼吸一樣重要,順著孩子的生理法則帶給孩子安全感。重複的活動及歌曲、詩詞、故事等,讓孩子因熟悉而產生持久的愛,並增強記憶力。 ●沒有教學的學習活動。孩子的學習來自主動的意志、配合孩子天生的模仿特質,老師只做而不教。老師唱歌,孩子一起唱;老師做麵包,孩子加入一起做;老師勤奮的工作,孩子也在一旁勤奮的遊戲。老師的角色是塑造一個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樣。(本文摘自《天下雜誌一九九九教育特刊.從零歲開始》) Copyright © 2008 親子天下.

親子樂活自學-秋1

2010年09月08日
公開
1

從樂活班回來後,澤馬上在沙發上累得睡著 我用很慢的速度吃完了中飯,打了杯蘋果牛奶,也坐在沙發上靜靜的一起休息著 今天,樂活班能順利的進行,我好感恩 媽媽們和孩子們的回應,我也同感喜樂與感動 雖然,意料中的,澤的狀態果然和郁茹老師羽潔老師在的時候相距甚遠 不斷的黏著媽咪或在地上打滾要抱抱、吃點心要媽咪陪、故事時間已經講完了不顧別人的感受大聲吵著還要再講一個 (唉~真是心想事成啊) 平時,老師在的時候,澤可以玩得自在,也可以脫離媽媽當老師的小幫手 媽媽還能盡情的和其他媽咪們分享手作,同時也能順便聊聊孩子與生活 由於今天媽媽是老師,也許是意識到媽咪對其他孩子的關注也一樣多 也許是真的很想睡(前天還發燒著,今天一回家馬上倒頭就睡) Whatever,心裡還要記掛這個孩子的狀態,喜樂的心也被磨了一半 但媽咪還是盡力的傳達我想帶給孩子的美好 有幾個場景,是我們的其他媽媽過來帶著吵著要媽咪抱抱的澤離開去玩或做事 很意外的,他竟然沒有抗拒 讓我突然感受到孟子所說的"易子而教"的道理 也許,之後輪替主帶媽咪的孩子,只要有專門帶著他做事的媽咪來支援 或許孩子的狀況都能好一些,也許可以再來試驗看看 非常感謝伸出援手的威辰媽咪、怡臻媽咪、美憶媽咪 今天,孩子們都圍繞在蜜蠟區,小小的手兒使勁的使其温暖變軟 喜悅的變化著手中的形狀 均均喜歡混色,並做出了很像大象的形狀 煦恩哥哥也捏出了好多想像中的動物 連澤澤都做出了個吐著舌頭的紅色小蛇 怡臻捨不得放下蜜蠟,聞著蜜蠟的香味好陶醉 威辰秉澤睿睿韋伶在遊戯和歌曲中看見了他們快樂又投入的臉 而美憶哥哥幫忙媽咪們削了蘋果 都是天堂的寶貝,美好的孩子們 大人小孩彼此滋養著,真的很棒 (謝謝各位媽咪的幫忙與包容,有這麼相互體貼的媽媽社群與好孩子們 我們往後的週三早晨,我能想到與看見的,只有美好的圖像 我想,我們將更能在實作中奠基,增添我們為人母的信心 並用安靜穏定的心教養著我們的孩子) ------------------------------------------------------ 感謝威辰媽咪蒸煮的有機地瓜, 讓我們的孩子們可以親手作出自己的地瓜球柿子小點心 感謝葦伶媽咪手作阿里山天然愛玉 感謝煦恩媽咪美億媽咪秉澤媽咪帶來的美味水果 也謝謝我自己的身體和肚子裡的小天使,祢們今天很配合

教師的自我

2010年09月08日
公開
3

老師和媽媽老師的不同 就是媽媽的自我和情緒很難被抽離而保持純然的心將其留在教室外 因為教室裡有著和自己緊密聯繫的孩子在 即便如此,在一群有著温暖與正面能量的守護媽媽們的支援與包容下 我們總算是順利營造出温暖和諧的早晨,滋養著孩子與媽媽們 呵呵..姐妹們,我自己的收穫很多呢 ------------------------------------------------------------- 附註:物質體 (身體) 乙太體 (生命體,滋養人的生命力) 星芒體 (情緒) 自我 (自我意識) 我們較高層次的部分會影響孩子較低層次的部分。 孩子的物質體受到老師的乙太體影響。 孩子的乙太體受到老師的星芒體影響。 孩子的星芒體受到老師的自我體影響。 孩子的自我體受到老師的靈性自我(轉化過的星芒體)體影響。 所謂社群的藝術,並不是"我"能教孩子,而是由社群來教孩子。 物質跟乙太體有很強的連結,所以我們要確定在乙太體有好的韻律,周圍環境要是好的。 靈性自我是要很久很久之後才會發展出來的,自我是最年輕的,我們還在自我主義中,就像是孩子拿到玩具無法分享,我們仍與自我的小我在工作。但是人類的良知是正在覺醒之中,不是只要什麼對我好、我要的,而是要世界變好,為了幫助世界,我們要努力的變好。 星芒體太進入乙太體而造成生病,如果我們帶著太多的焦慮、渴望,是無法滋潤孩子的乙太體的。 做為老師要把自己的情緒放在外面,乾淨的進入教室,所以我們的自我體、星芒體要去工作。如果要教孩子的星芒體,要把野心、企圖放下,讓他們可以在那裡純淨的成長。如果大人帶著企圖心與恐懼去對付孩子,孩子的情感世界、讚嘆、美,就被汙染了。所以要確定在心魂的層次上不要有太多的印記在上面。 當然我們生活在村子、大家庭的迫害下,在西方是會撤離去建立出新的社群,例如華德福,是去意圖性的創造出好的社群,不是為了薪水,而是為了讓孩子他們成為他們的樣子。例如做BIO(生機互動農業),不是為了好的食物,而是為了讓世界、宇宙、大地達到和諧的關係。我們總是在冥想之中把自己升高一級來工作。如果我要提高以太體,就不要讓自己太緊張,過匆忙的生活。也需要時間去消除情緒,使我們與世界有和諧的關係。所以要把練習放入生活的練習上,但就教育上要有察覺。

易子而教

2010年09月08日
公開
6

 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離婁上》   古代的人為什么"易子而教"呢?孟子認為原因是:"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所謂"責善",就是以善來互相要求對方。譬如,父親要求兒子行善避惡,但是兒子一時之間做不到,怎么辦呢?父子之間的親情,很可能因為這種深切期待的落空,而受到傷害。何況,萬一兒子反過來請教父親,說:"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孟子·離婁上》)竟然要父親自行反省是否走在正途上,那豈不是更傷感情了嗎?   如果"易子而教",上述困境就可以化解。以老師的身份來教導別人的孩子,原本就須以善來互相要求,但是萬一做不到,也沒有什么傷害,正好可以多加鼓勵,繼續要求。同時,孩子在學校受到過重的壓力,或者因為達不到標準而自覺慚愧時,回家之后還有父母的親情可以撫慰、寬恕與期勉。   如果不懂這個道理,父子互相責善,就會使人(或是父,或是子,或是兩者)覺得自己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連家庭里面也沒有包容自己的余地,那真是人生悲劇。親子之間由相責而疏遠,終至離異,正是人生最不幸的事,也是令人覺得最遺撼的事。   因為,一切的善,推根究源,都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為基礎。如果為了責善而傷害親情,豈非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了?那么,問題出在何處?   第一,我們把外在的成就當成"善",像讀書考試、謀職賺錢等。以這種善作為目標,是非常虛妄的;為這種善而父子反目,終究會后悔莫及。   第二,即使是道德上的"善",也須知道它是永無止境的。人的本質即在于與生具有向善之性,因此人活著一天,就有新的要求必須努力實現。如果以這種善來互相責成,那么天下沒有人可以滿全善的標準。因此,我們不妨易子而教,而父子之間則以親情為重。

小樹苗讀書會(新一季)

2010年09月03日
公開
1

早上八點,爸比載哥哥出門上學後,澤又拉著我要回床上去睡覺 心想,今天的讀書會勢必要請假了 沒想到一講到小樹苗,澤又開始精神飽滿的說,我睡飽了我要去小樹苗 到了要出門的時間,開始賴在爸比身上親親我我又磨又蹭 說是要和爸比在家一起睡 媽咪想想這樣也好,在家休息給爸比照顧吧 所以準備獨自前去參加讀書會 這時他又衝出來穿鞋準備要去小樹苗 到了小樹苗,在門口賴著不進去,還流了一行淚 讀書會開始後,吵著要媽咪幫他畫畫 摸摸他的温度,似乎又開始燒了起來 媽咪只好帶離哭哭鬧鬧的澤到外面走走 看完番石榴等花草植物之後 我們坐在台階上吹吹風,看看秋天變化多端的白雲 煦恩哥哥也出來和我們一起看雲 我們發現了兔子、大象、聯結車,卻在一瞬間變化成別的形狀 有意思極了,澤也開始笑得很開心 點心過後,澤的好心情來了 我們倆一起洗了大家的碗盤之後 澤就可以離開媽咪戴上帽子 自己和其他孩子一起去散步了 這中間要感謝美憶媽咪 洗手時間澤吵著要大肚媽咪抱去洗手的時候 美憶媽咪來幫我帶著他去洗手 其實他很虛弱 的確是需要媽咪抱他去洗 只是大肚媽咪沒有辦法抱抱 謝謝美憶媽咪伸出温暖的援手 今天媽咪是記錄,還請其他媽咪多見諒了,希望其他記錄媽媽也有記錄才好 不過今天新的一季加入了恩恩媽媽和美憶媽媽 這個讀書會的感覺又更好了 今天的流程又順暢又舒服(除了我們有小狀況外) 一切都很棒 老師提到因為大孩子有三位,多撥一些時間給他們到戶外玩 所以以後讀到十點四十就可以收拾玩具 收拾玩具的同時,點心準備的媽咪們可以開始擦桌子佈置餐具和餐桌 之後再一起晨圈 戶外時間,孩子們爬樹挖土 老師要媽媽們到一旁站著圍圈 老師再提到這一季的讀書會流程細節的調整 另外要幫孩子準備餐具袋和背包 小樹苗的餐具櫃再多準備一些叉子 十月份的故事媽媽是麗喻 同一個故事不要不同的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