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手牽手我們一起走

日期

#Tag

2013年06月17日
公開
15

(文) 為什麼美國孩子那麼自信

美國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醜俊、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個人物。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 那麼,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一、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無關。 他們愛孩子,盡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我爸媽愛我,肯定我。」他心裡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可以面對整個世界。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逼著孩子去代為完成。他們知道每個孩子各有特點,會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揚長避短,相信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因為他是父母的寶貝,不是因為他是什麼「鋼琴神童」或是「數學天才」,或者他得到過什麼獎。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學習好了爸媽才會滿意,你奧數比賽得獎了爸媽才高興,孩子心裡會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並學著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與關懷。父母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再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孩子長此以往會變得緊張、焦慮、患得患失。 精神科醫生認為: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多數都能從其家庭教養方式中找到癥結。父母對孩子性格和情緒的影響超過了學校和社會。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來自自尊,一個人首先自尊,然後才會自信。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內在的,只關乎自己的, 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 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裡工作。在公司裡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裡失去了很多機會。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感慨萬千地說,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哪裡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裡有一點尊嚴可言? 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麼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過。 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後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當務之急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背多少詩,做多少道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 三、讚賞使孩子自信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讚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讚美,不要害怕會把孩子給「誇得不知天高地厚」「誇得驕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不能對孩子全盤否定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盛怒之下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合作排練一台節目給家長們做匯報演出。那天,在學校的大會議室,兩個班的學生家長們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地坐好。孩子們輪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我注意到,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念的,每個同學的演出機會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能力強的孩子會把台詞記下來,背著講,而有些孩子則手拿台詞照著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長們最熱烈的掌聲。 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平,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盡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 小學的運動會是每一個孩子都要參加比賽的,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隊還有管樂隊絃樂隊,誰想參加誰就報名,不是根據個人水平甄選的。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觀眾們都是掌聲雷動給予孩子們鼓勵。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幹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台演講,人人都有資格,怎麼講都行。有的小孩講話沒個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後語,老師會表揚他的觀點特別,勇氣可嘉。 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進行表揚,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孩子因為自己的長處而得到自信。 最開始接觸到美國學校的老師,我以為自家孩子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後來發現,幾乎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才知道鼓勵學生發現孩子的長項是老師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 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比如孩子說太熱了,不想穿外衣,我們會斥責孩子:熱什麼熱?媽媽一點都不熱。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對象,父母依舊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一點一點地扼殺掉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如果孩子說熱不肯穿外衣,那麼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熱。可以替他拿著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時候再給他穿上。他覺得課程太難,和他一起分析難在什麼地方,找到癥結,幫孩子解開。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自信,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先對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要幹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學歷、工作成就、金錢、外貌這些外在的價值支撐,他自己認定自己的價值,內心的平和正是來自於此。

2013年06月17日
公開
52

(文) 為什麼美國孩子那麼自信

美國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醜俊、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個人物。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 那麼,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一、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無關。 他們愛孩子,盡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我爸媽愛我,肯定我。」他心裡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可以面對整個世界。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逼著孩子去代為完成。他們知道每個孩子各有特點,會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揚長避短,相信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因為他是父母的寶貝,不是因為他是什麼「鋼琴神童」或是「數學天才」,或者他得到過什麼獎。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學習好了爸媽才會滿意,你奧數比賽得獎了爸媽才高興,孩子心裡會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並學著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與關懷。父母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再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孩子長此以往會變得緊張、焦慮、患得患失。 精神科醫生認為: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多數都能從其家庭教養方式中找到癥結。父母對孩子性格和情緒的影響超過了學校和社會。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來自自尊,一個人首先自尊,然後才會自信。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內在的,只關乎自己的, 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 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裡工作。在公司裡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裡失去了很多機會。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感慨萬千地說,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哪裡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裡有一點尊嚴可言? 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麼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過。 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後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當務之急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背多少詩,做多少道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 三、讚賞使孩子自信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讚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讚美,不要害怕會把孩子給「誇得不知天高地厚」「誇得驕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不能對孩子全盤否定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盛怒之下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合作排練一台節目給家長們做匯報演出。那天,在學校的大會議室,兩個班的學生家長們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地坐好。孩子們輪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我注意到,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念的,每個同學的演出機會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能力強的孩子會把台詞記下來,背著講,而有些孩子則手拿台詞照著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長們最熱烈的掌聲。 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平,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盡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 小學的運動會是每一個孩子都要參加比賽的,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隊還有管樂隊絃樂隊,誰想參加誰就報名,不是根據個人水平甄選的。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觀眾們都是掌聲雷動給予孩子們鼓勵。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幹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台演講,人人都有資格,怎麼講都行。有的小孩講話沒個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後語,老師會表揚他的觀點特別,勇氣可嘉。 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進行表揚,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孩子因為自己的長處而得到自信。 最開始接觸到美國學校的老師,我以為自家孩子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後來發現,幾乎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才知道鼓勵學生發現孩子的長項是老師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 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比如孩子說太熱了,不想穿外衣,我們會斥責孩子:熱什麼熱?媽媽一點都不熱。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對象,父母依舊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一點一點地扼殺掉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如果孩子說熱不肯穿外衣,那麼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熱。可以替他拿著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時候再給他穿上。他覺得課程太難,和他一起分析難在什麼地方,找到癥結,幫孩子解開。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自信,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先對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要幹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學歷、工作成就、金錢、外貌這些外在的價值支撐,他自己認定自己的價值,內心的平和正是來自於此。

2013年06月15日
公開
44

Date with friends

Date with friends

2013年06月15日
公開
41

Date with friends

Date with friends

2013年06月13日
公開
41

信誼親子教室 (2)

信誼親子教室 (2)

2013年06月12日
公開
44

【專訪】傅娟: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歐陽娜娜拉琴時人琴合一的專注神情、出眾的氣質,隨著流動的樂曲觸動人心、撼動靈魂。 媽媽傅娟說:「她的音樂很吸引人,會讓大家都非常的專注。每一次她在台上拉琴的時候,現場都非常地安靜,安靜到好像一根針掉下來都聽得到的那種感覺。」 歐陽娜娜,國家音樂廳演奏廳年紀最小的演奏家。12歲考取美國頂尖寇蒂斯(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副修鋼琴。傅娟說:「從歐陽娜娜是傅娟的女兒,到傅娟是歐陽娜娜的媽媽,之間經歷了許多的轉折,但我很甘願我做了歐陽娜娜的媽媽。」 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從小就愛唱歌、跳舞、講故事的傅娟,立志長大後要從事表演工作。儘管當時資訊不發達,家中無人從事相關行業,也不清楚該從何著手,但母親卻大力支持她的興趣,還曾聘請詞曲創作家蔣榮伊老師教歌唱,對她啟發甚遠。傅娟心有戚戚焉的說:「得依每個孩子的個性,找對孩子喜歡的、有興趣、有天分的項目,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大女兒歐陽妮妮,因為是第一個孩子,小時候媽媽深怕錯過任何一點契機,什麼都讓她嘗試,但樂器重複性的練習對她而言是辛苦的,畫畫相對成為是她所喜歡的,音樂的部分轉而從欣賞中去接觸。長大後再回顧,小時候妮妮很會吹笛子,加上她自己本身聲音厚實,以及活潑外向的個性,而且考量管樂是年齡較大才學的,且都是單音,較不複雜,因此找到了適合她的樂器—帥氣的薩克斯風。 而二女兒歐陽娜娜的興趣,和天分緊緊相扣。她的音樂天分不是一眼就看到的,是在陪姐姐練琴、音樂欣賞課程中淺移默化,五歲開始彈鋼琴的過程中發掘的。 老三歐陽娣娣從小就喜歡跳舞、韻律體操,目前的舞蹈課程,測試著她的身體能力和心靈能力,需要十足耐力和美的感悟,老師看出她是個編舞家,媽媽也一眼看出她的天分。 傅娟說:「音樂不只是演奏樂器,還需懂得欣賞。有些人因為學某項樂器的演奏(譬如學鋼琴),卻沒懂得學會如何欣賞音樂,學到後來卻變成厭惡鋼琴,長大後要升學,沒空彈鋼琴,頓時覺得解脫,再也不彈了,學習過程是被逼的,興趣反而沒有受到啟發。」 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深感台灣教育制度過於在乎知識,讀書和考試往往著重記憶和背誦,但這些東西只要蒐尋就可獲取,腦袋應該要用來創造和發想。小學生數學,有時候理解能力還沒到那邊,只是重複的花時間計算;其實只要概念懂就好,考試考得好,但學習沒有融會貫通也枉然,從實際經驗看來,組織和活用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她說:「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花那麼多時間在做這個,勢必就沒辦法做別的事。」因此,她對於女兒的學科成績並不特別在意,唯獨要求國文和英文,因為語文是任何事情的基礎,影響說話能力、判斷和溝通等。跳脫傳統體制的思維,傅娟的這段話值得深思:「你要找到孩子的興趣,然後不要貪心,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鼓勵孩子無論性別,有機會的話都應該去接觸「雲門舞集」的律動課程,它有別於坊間立即看得到成績的舞蹈教學。傅娟強調,律動是開發腦袋、讓孩子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打開心胸、展開身體,是很重要的事。讓孩子多些時間享受運動的快樂,長大了才會喜歡運動,非常值得。 一個個小目標 卻超乎預期 生長在充滿和諧、喜樂、熱鬧氛圍的家庭裡的娜娜,自小只要學會一首新曲子,就會期待到外婆家演奏鋼琴給大家聽,特別疼愛她的外婆便會要求全家人都給予鼓勵,一首一首累積,進步非常快,幼兒園畢業時已經學會彈很難的曲子。 當時鋼琴老師建議娜娜應該去讀音樂班,從此和大提琴展開琴緣,考音樂班的期間,母女倆像是跑江湖般四處拉琴給陌生人聽,媽媽用心良苦的目的是讓她先適應在陌生的評審面前表演,及做好隨時隨地都能演奏的心理建設。後來娜娜以第一名考進敦化國小音樂班。 也因為在會考與各類比賽中經常獲得優異成績,榮譽心更期許自己不能退步。 「她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時候,我被她的音樂感動,從頭到尾覺得她和伴奏老師像是在表演,不是在比賽,妳會覺得結束的鈴聲按下去非常可惜,怎麼沒了……」。 傅娟接著說:「她的努力和表現常常超過我的預期。其實,她真的很認真,在熱愛的樂器上費了非常多的心力,也犧牲了很多的東西。」為了準備全國賽的娜娜,深知需要好體力才能應戰,即使在冬天的早晨自己也會起床跑步練體能,最後果然不負眾望,以全國賽的特優第一名,保送入學師大附中國中部音樂班。 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 如果要成為國際級的演奏家,更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練就專項。娜娜在荷蘭大提琴音樂節,受到世界大師級的大提琴家所帶來的內心衝擊,下定決心脫離安逸,前進美國考試,尋求自我突破。媽媽也提醒她:「娜娜,就是現在,沒有辦法停下來,我們要確定目標。」 當時,紐約知名「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老師只看到娜娜幾分鐘,就告訴傅娟:「娜娜的能力可以去任何她想要去的地方,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同時也極力想留住娜娜。但是娜娜在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的考試琴房拉琴時,深深明白自己要成為寇蒂斯的一份子;它是所有音樂人最難能可貴的夢想搖籃,其濃厚的當地藝文氣息不斷的在呼喚她。 「寇蒂斯音樂學院」旨在培育世界頂尖人才,並提供全額獎學金,考試項目自然不輕鬆,許多有志者歷經千辛萬苦仍跨不過那道門檻。寇蒂斯將目前僅約160多位的學生,當作演奏家般對待,學生們可在學校音樂廳或附近教堂登記演出,學校會派人錄影紀錄。 然而,從參與考試者及世界各地首席演奏家當中,不難發現其中有愈來愈多的韓國人,原因是韓國看重人才,一旦發現天才,國家、企業,所有人會傾力投資於其一身。反觀台灣,人才養成只能靠自己,競爭力與資源和他國相較,想要達到世界的顛峰可想而知,相當的不容易。 歐陽娜娜,揚眉吐氣,這個女孩的名字公布在寇蒂斯的入取榜單上。如同傅娟所言:「在台灣,人家說她是歐陽龍和傅娟的女兒;在國際,我不過就是娜娜的媽媽。」 學習的快樂 人生的排序 除了安排二女兒在美國的成長之路,專才是舞蹈的小女兒娣娣,之後也將和媽媽在國外生活與學習,藉這段期間鞏固英文基礎,將來回到台灣再繼續舞蹈和音樂的銜接。而大女兒妮妮因為先前有過到法國生活的經驗,對她來說收獲很大,現在也已經訂立了戲劇、電影相關的目標,因此希望在升大學前,也能到美國一段時間,加強英文。 陪孩子到國外就學、生活數年,離開熟悉的環境和語言,暫時和其他家人相隔兩地,一切得要自己來,對熱愛家庭、眷戀台灣的傅娟來說是個考驗,但積極樂觀的她用和以往一樣的心境來面對。 「我一直保有一顆學習的心,我很開心,因為我的三個女兒,讓我學到了好多東西。包括老大妮妮學花式溜冰、老三娣娣比賽韻律體操,在陪伴的過程中我也學會了享受和欣賞。如果沒有娜娜那麼努力,事實上我不會這麼深入的了解古典音樂。」現在歐陽娜娜有機會實現夢想,傅娟認為人生中有很多抉擇,甚至需要犧牲其他很多事情,但她總會在過程中做出最好的排序。 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天分,看是甚麼樣子的天分,我是一個覺得要發揚天分的人。不要以為天分會自己長大,天分是要灌溉、要施肥,花時間、花心力的。假如歐陽娜娜有天分,卻不練琴,這天分自然就沒了,也不會有人發覺她有這個天分。如果想達到頂尖,除了必然的天分、很多很多的努力,還要有情感、能力,甚至是聰明才智。」傅娟舉例說:「一個身高190公分的人打籃球,相對容易勝出,但他還需要有戰略,反應得非常快。還得要有運氣,碰到好的老師、好的教練,看到你的問題,可以幫你找出來解決。除此之外,還要有毅力,你才能堅持到底。」 天分能否成為賴以維生的職業? 傅娟的觀點是:「有天分的人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他會快樂。但個性也有影響,空有天分,如果懶惰、不積極,別人可以靠努力超越你。當天分發揮,這件事比別人做得好,自信相對油然而生。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有步驟的,有天分的人,在同樣的模式當中,就比較清楚這個步驟;同樣的你把它轉換到別的事情上面,也會發現其實步驟是一樣的。等年紀再大一點,理解程度更好的時候,原本不怎麼理想的部分也會慢慢的提升。」這是傅娟深刻的體會。 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做自己最開心、最喜歡做的事,還可以有收入。「如果你的工作只是純粹為了賺更多的錢,那沒有太大意義,人要有自己喜歡、愛的事。所以一定要先確定你愛的是甚麼,然後把愛的那個東西變成專業,再靠那項專業去賺錢。」傅娟常跟人分享:「有一位鋼琴家,只要覺得自己今天彈得好,他就感覺好享受喔,甚至彈到覺得人生真是太滿意了、滿足極了,然後台下還有這麼多人給你掌聲。想想看,有沒有比這樣還享受的?有沒有工作比這樣更開心?你一定得替自己找到像這樣愛好的工作。」 我們互為對方的天使 一起成長 對於每天相處時間甚長的「琴人」,娜娜會單獨和他說話,像是要演奏協奏曲向奇美博物館借來的老琴,娜娜會和他培養情感,讓他愛上她。傅娟:「技藝的學習曲線是起伏的,過程的瓶頸我會鼓勵和幫忙,找人、找方法陪伴度過難關。」 兩歲時候的歐陽娜娜,喜愛魔笛夜后,長大後在大提琴領域欣賞王健、喜歡Solgabetta。 練琴遇到挫折或低潮時,娜娜除了沉思,還有個方法:「和媽媽聊天。有時候思維暫時跳出去,再回來就突然覺得簡單了。」 傅娟覺得上帝認為她是適合照顧女兒們的天使,所以把她們給了她,女兒從她身上得到天使的幫忙,女兒們也讓她不斷學習。「我們互相是對方的天使。我們相遇,相互學習、依賴、依存,一起成長。」 妮妮、娜娜、娣娣是有能力給人溫暖、與人為善的孩子,來自於充滿愛的家庭,儲備著爸媽幫她們存的資產能量:品德、樂觀、堅持、勇氣、才藝。傅娟說:「希望她們將來可以把累積的這些資產 使用得很好,重點是要很快樂!」

2013年06月12日
公開
29

【專訪】傅娟: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歐陽娜娜拉琴時人琴合一的專注神情、出眾的氣質,隨著流動的樂曲觸動人心、撼動靈魂。 媽媽傅娟說:「她的音樂很吸引人,會讓大家都非常的專注。每一次她在台上拉琴的時候,現場都非常地安靜,安靜到好像一根針掉下來都聽得到的那種感覺。」 歐陽娜娜,國家音樂廳演奏廳年紀最小的演奏家。12歲考取美國頂尖寇蒂斯(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副修鋼琴。傅娟說:「從歐陽娜娜是傅娟的女兒,到傅娟是歐陽娜娜的媽媽,之間經歷了許多的轉折,但我很甘願我做了歐陽娜娜的媽媽。」 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從小就愛唱歌、跳舞、講故事的傅娟,立志長大後要從事表演工作。儘管當時資訊不發達,家中無人從事相關行業,也不清楚該從何著手,但母親卻大力支持她的興趣,還曾聘請詞曲創作家蔣榮伊老師教歌唱,對她啟發甚遠。傅娟心有戚戚焉的說:「得依每個孩子的個性,找對孩子喜歡的、有興趣、有天分的項目,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大女兒歐陽妮妮,因為是第一個孩子,小時候媽媽深怕錯過任何一點契機,什麼都讓她嘗試,但樂器重複性的練習對她而言是辛苦的,畫畫相對成為是她所喜歡的,音樂的部分轉而從欣賞中去接觸。長大後再回顧,小時候妮妮很會吹笛子,加上她自己本身聲音厚實,以及活潑外向的個性,而且考量管樂是年齡較大才學的,且都是單音,較不複雜,因此找到了適合她的樂器—帥氣的薩克斯風。 而二女兒歐陽娜娜的興趣,和天分緊緊相扣。她的音樂天分不是一眼就看到的,是在陪姐姐練琴、音樂欣賞課程中淺移默化,五歲開始彈鋼琴的過程中發掘的。 老三歐陽娣娣從小就喜歡跳舞、韻律體操,目前的舞蹈課程,測試著她的身體能力和心靈能力,需要十足耐力和美的感悟,老師看出她是個編舞家,媽媽也一眼看出她的天分。 傅娟說:「音樂不只是演奏樂器,還需懂得欣賞。有些人因為學某項樂器的演奏(譬如學鋼琴),卻沒懂得學會如何欣賞音樂,學到後來卻變成厭惡鋼琴,長大後要升學,沒空彈鋼琴,頓時覺得解脫,再也不彈了,學習過程是被逼的,興趣反而沒有受到啟發。」 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深感台灣教育制度過於在乎知識,讀書和考試往往著重記憶和背誦,但這些東西只要蒐尋就可獲取,腦袋應該要用來創造和發想。小學生數學,有時候理解能力還沒到那邊,只是重複的花時間計算;其實只要概念懂就好,考試考得好,但學習沒有融會貫通也枉然,從實際經驗看來,組織和活用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她說:「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花那麼多時間在做這個,勢必就沒辦法做別的事。」因此,她對於女兒的學科成績並不特別在意,唯獨要求國文和英文,因為語文是任何事情的基礎,影響說話能力、判斷和溝通等。跳脫傳統體制的思維,傅娟的這段話值得深思:「你要找到孩子的興趣,然後不要貪心,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鼓勵孩子無論性別,有機會的話都應該去接觸「雲門舞集」的律動課程,它有別於坊間立即看得到成績的舞蹈教學。傅娟強調,律動是開發腦袋、讓孩子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打開心胸、展開身體,是很重要的事。讓孩子多些時間享受運動的快樂,長大了才會喜歡運動,非常值得。 一個個小目標 卻超乎預期 生長在充滿和諧、喜樂、熱鬧氛圍的家庭裡的娜娜,自小只要學會一首新曲子,就會期待到外婆家演奏鋼琴給大家聽,特別疼愛她的外婆便會要求全家人都給予鼓勵,一首一首累積,進步非常快,幼兒園畢業時已經學會彈很難的曲子。 當時鋼琴老師建議娜娜應該去讀音樂班,從此和大提琴展開琴緣,考音樂班的期間,母女倆像是跑江湖般四處拉琴給陌生人聽,媽媽用心良苦的目的是讓她先適應在陌生的評審面前表演,及做好隨時隨地都能演奏的心理建設。後來娜娜以第一名考進敦化國小音樂班。 也因為在會考與各類比賽中經常獲得優異成績,榮譽心更期許自己不能退步。 「她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時候,我被她的音樂感動,從頭到尾覺得她和伴奏老師像是在表演,不是在比賽,妳會覺得結束的鈴聲按下去非常可惜,怎麼沒了……」。 傅娟接著說:「她的努力和表現常常超過我的預期。其實,她真的很認真,在熱愛的樂器上費了非常多的心力,也犧牲了很多的東西。」為了準備全國賽的娜娜,深知需要好體力才能應戰,即使在冬天的早晨自己也會起床跑步練體能,最後果然不負眾望,以全國賽的特優第一名,保送入學師大附中國中部音樂班。 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 如果要成為國際級的演奏家,更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練就專項。娜娜在荷蘭大提琴音樂節,受到世界大師級的大提琴家所帶來的內心衝擊,下定決心脫離安逸,前進美國考試,尋求自我突破。媽媽也提醒她:「娜娜,就是現在,沒有辦法停下來,我們要確定目標。」 當時,紐約知名「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老師只看到娜娜幾分鐘,就告訴傅娟:「娜娜的能力可以去任何她想要去的地方,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同時也極力想留住娜娜。但是娜娜在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的考試琴房拉琴時,深深明白自己要成為寇蒂斯的一份子;它是所有音樂人最難能可貴的夢想搖籃,其濃厚的當地藝文氣息不斷的在呼喚她。 「寇蒂斯音樂學院」旨在培育世界頂尖人才,並提供全額獎學金,考試項目自然不輕鬆,許多有志者歷經千辛萬苦仍跨不過那道門檻。寇蒂斯將目前僅約160多位的學生,當作演奏家般對待,學生們可在學校音樂廳或附近教堂登記演出,學校會派人錄影紀錄。 然而,從參與考試者及世界各地首席演奏家當中,不難發現其中有愈來愈多的韓國人,原因是韓國看重人才,一旦發現天才,國家、企業,所有人會傾力投資於其一身。反觀台灣,人才養成只能靠自己,競爭力與資源和他國相較,想要達到世界的顛峰可想而知,相當的不容易。 歐陽娜娜,揚眉吐氣,這個女孩的名字公布在寇蒂斯的入取榜單上。如同傅娟所言:「在台灣,人家說她是歐陽龍和傅娟的女兒;在國際,我不過就是娜娜的媽媽。」 學習的快樂 人生的排序 除了安排二女兒在美國的成長之路,專才是舞蹈的小女兒娣娣,之後也將和媽媽在國外生活與學習,藉這段期間鞏固英文基礎,將來回到台灣再繼續舞蹈和音樂的銜接。而大女兒妮妮因為先前有過到法國生活的經驗,對她來說收獲很大,現在也已經訂立了戲劇、電影相關的目標,因此希望在升大學前,也能到美國一段時間,加強英文。 陪孩子到國外就學、生活數年,離開熟悉的環境和語言,暫時和其他家人相隔兩地,一切得要自己來,對熱愛家庭、眷戀台灣的傅娟來說是個考驗,但積極樂觀的她用和以往一樣的心境來面對。 「我一直保有一顆學習的心,我很開心,因為我的三個女兒,讓我學到了好多東西。包括老大妮妮學花式溜冰、老三娣娣比賽韻律體操,在陪伴的過程中我也學會了享受和欣賞。如果沒有娜娜那麼努力,事實上我不會這麼深入的了解古典音樂。」現在歐陽娜娜有機會實現夢想,傅娟認為人生中有很多抉擇,甚至需要犧牲其他很多事情,但她總會在過程中做出最好的排序。 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天分,看是甚麼樣子的天分,我是一個覺得要發揚天分的人。不要以為天分會自己長大,天分是要灌溉、要施肥,花時間、花心力的。假如歐陽娜娜有天分,卻不練琴,這天分自然就沒了,也不會有人發覺她有這個天分。如果想達到頂尖,除了必然的天分、很多很多的努力,還要有情感、能力,甚至是聰明才智。」傅娟舉例說:「一個身高190公分的人打籃球,相對容易勝出,但他還需要有戰略,反應得非常快。還得要有運氣,碰到好的老師、好的教練,看到你的問題,可以幫你找出來解決。除此之外,還要有毅力,你才能堅持到底。」 天分能否成為賴以維生的職業? 傅娟的觀點是:「有天分的人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他會快樂。但個性也有影響,空有天分,如果懶惰、不積極,別人可以靠努力超越你。當天分發揮,這件事比別人做得好,自信相對油然而生。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有步驟的,有天分的人,在同樣的模式當中,就比較清楚這個步驟;同樣的你把它轉換到別的事情上面,也會發現其實步驟是一樣的。等年紀再大一點,理解程度更好的時候,原本不怎麼理想的部分也會慢慢的提升。」這是傅娟深刻的體會。 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做自己最開心、最喜歡做的事,還可以有收入。「如果你的工作只是純粹為了賺更多的錢,那沒有太大意義,人要有自己喜歡、愛的事。所以一定要先確定你愛的是甚麼,然後把愛的那個東西變成專業,再靠那項專業去賺錢。」傅娟常跟人分享:「有一位鋼琴家,只要覺得自己今天彈得好,他就感覺好享受喔,甚至彈到覺得人生真是太滿意了、滿足極了,然後台下還有這麼多人給你掌聲。想想看,有沒有比這樣還享受的?有沒有工作比這樣更開心?你一定得替自己找到像這樣愛好的工作。」 我們互為對方的天使 一起成長 對於每天相處時間甚長的「琴人」,娜娜會單獨和他說話,像是要演奏協奏曲向奇美博物館借來的老琴,娜娜會和他培養情感,讓他愛上她。傅娟:「技藝的學習曲線是起伏的,過程的瓶頸我會鼓勵和幫忙,找人、找方法陪伴度過難關。」 兩歲時候的歐陽娜娜,喜愛魔笛夜后,長大後在大提琴領域欣賞王健、喜歡Solgabetta。 練琴遇到挫折或低潮時,娜娜除了沉思,還有個方法:「和媽媽聊天。有時候思維暫時跳出去,再回來就突然覺得簡單了。」 傅娟覺得上帝認為她是適合照顧女兒們的天使,所以把她們給了她,女兒從她身上得到天使的幫忙,女兒們也讓她不斷學習。「我們互相是對方的天使。我們相遇,相互學習、依賴、依存,一起成長。」 妮妮、娜娜、娣娣是有能力給人溫暖、與人為善的孩子,來自於充滿愛的家庭,儲備著爸媽幫她們存的資產能量:品德、樂觀、堅持、勇氣、才藝。傅娟說:「希望她們將來可以把累積的這些資產 使用得很好,重點是要很快樂!」

2013年06月12日
公開
51

【專訪】傅娟: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歐陽娜娜拉琴時人琴合一的專注神情、出眾的氣質,隨著流動的樂曲觸動人心、撼動靈魂。 媽媽傅娟說:「她的音樂很吸引人,會讓大家都非常的專注。每一次她在台上拉琴的時候,現場都非常地安靜,安靜到好像一根針掉下來都聽得到的那種感覺。」 歐陽娜娜,國家音樂廳演奏廳年紀最小的演奏家。12歲考取美國頂尖寇蒂斯(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副修鋼琴。傅娟說:「從歐陽娜娜是傅娟的女兒,到傅娟是歐陽娜娜的媽媽,之間經歷了許多的轉折,但我很甘願我做了歐陽娜娜的媽媽。」 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從小就愛唱歌、跳舞、講故事的傅娟,立志長大後要從事表演工作。儘管當時資訊不發達,家中無人從事相關行業,也不清楚該從何著手,但母親卻大力支持她的興趣,還曾聘請詞曲創作家蔣榮伊老師教歌唱,對她啟發甚遠。傅娟心有戚戚焉的說:「得依每個孩子的個性,找對孩子喜歡的、有興趣、有天分的項目,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大女兒歐陽妮妮,因為是第一個孩子,小時候媽媽深怕錯過任何一點契機,什麼都讓她嘗試,但樂器重複性的練習對她而言是辛苦的,畫畫相對成為是她所喜歡的,音樂的部分轉而從欣賞中去接觸。長大後再回顧,小時候妮妮很會吹笛子,加上她自己本身聲音厚實,以及活潑外向的個性,而且考量管樂是年齡較大才學的,且都是單音,較不複雜,因此找到了適合她的樂器—帥氣的薩克斯風。 而二女兒歐陽娜娜的興趣,和天分緊緊相扣。她的音樂天分不是一眼就看到的,是在陪姐姐練琴、音樂欣賞課程中淺移默化,五歲開始彈鋼琴的過程中發掘的。 老三歐陽娣娣從小就喜歡跳舞、韻律體操,目前的舞蹈課程,測試著她的身體能力和心靈能力,需要十足耐力和美的感悟,老師看出她是個編舞家,媽媽也一眼看出她的天分。 傅娟說:「音樂不只是演奏樂器,還需懂得欣賞。有些人因為學某項樂器的演奏(譬如學鋼琴),卻沒懂得學會如何欣賞音樂,學到後來卻變成厭惡鋼琴,長大後要升學,沒空彈鋼琴,頓時覺得解脫,再也不彈了,學習過程是被逼的,興趣反而沒有受到啟發。」 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深感台灣教育制度過於在乎知識,讀書和考試往往著重記憶和背誦,但這些東西只要蒐尋就可獲取,腦袋應該要用來創造和發想。小學生數學,有時候理解能力還沒到那邊,只是重複的花時間計算;其實只要概念懂就好,考試考得好,但學習沒有融會貫通也枉然,從實際經驗看來,組織和活用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她說:「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花那麼多時間在做這個,勢必就沒辦法做別的事。」因此,她對於女兒的學科成績並不特別在意,唯獨要求國文和英文,因為語文是任何事情的基礎,影響說話能力、判斷和溝通等。跳脫傳統體制的思維,傅娟的這段話值得深思:「你要找到孩子的興趣,然後不要貪心,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鼓勵孩子無論性別,有機會的話都應該去接觸「雲門舞集」的律動課程,它有別於坊間立即看得到成績的舞蹈教學。傅娟強調,律動是開發腦袋、讓孩子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打開心胸、展開身體,是很重要的事。讓孩子多些時間享受運動的快樂,長大了才會喜歡運動,非常值得。 一個個小目標 卻超乎預期 生長在充滿和諧、喜樂、熱鬧氛圍的家庭裡的娜娜,自小只要學會一首新曲子,就會期待到外婆家演奏鋼琴給大家聽,特別疼愛她的外婆便會要求全家人都給予鼓勵,一首一首累積,進步非常快,幼兒園畢業時已經學會彈很難的曲子。 當時鋼琴老師建議娜娜應該去讀音樂班,從此和大提琴展開琴緣,考音樂班的期間,母女倆像是跑江湖般四處拉琴給陌生人聽,媽媽用心良苦的目的是讓她先適應在陌生的評審面前表演,及做好隨時隨地都能演奏的心理建設。後來娜娜以第一名考進敦化國小音樂班。 也因為在會考與各類比賽中經常獲得優異成績,榮譽心更期許自己不能退步。 「她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時候,我被她的音樂感動,從頭到尾覺得她和伴奏老師像是在表演,不是在比賽,妳會覺得結束的鈴聲按下去非常可惜,怎麼沒了……」。 傅娟接著說:「她的努力和表現常常超過我的預期。其實,她真的很認真,在熱愛的樂器上費了非常多的心力,也犧牲了很多的東西。」為了準備全國賽的娜娜,深知需要好體力才能應戰,即使在冬天的早晨自己也會起床跑步練體能,最後果然不負眾望,以全國賽的特優第一名,保送入學師大附中國中部音樂班。 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 如果要成為國際級的演奏家,更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練就專項。娜娜在荷蘭大提琴音樂節,受到世界大師級的大提琴家所帶來的內心衝擊,下定決心脫離安逸,前進美國考試,尋求自我突破。媽媽也提醒她:「娜娜,就是現在,沒有辦法停下來,我們要確定目標。」 當時,紐約知名「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老師只看到娜娜幾分鐘,就告訴傅娟:「娜娜的能力可以去任何她想要去的地方,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同時也極力想留住娜娜。但是娜娜在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的考試琴房拉琴時,深深明白自己要成為寇蒂斯的一份子;它是所有音樂人最難能可貴的夢想搖籃,其濃厚的當地藝文氣息不斷的在呼喚她。 「寇蒂斯音樂學院」旨在培育世界頂尖人才,並提供全額獎學金,考試項目自然不輕鬆,許多有志者歷經千辛萬苦仍跨不過那道門檻。寇蒂斯將目前僅約160多位的學生,當作演奏家般對待,學生們可在學校音樂廳或附近教堂登記演出,學校會派人錄影紀錄。 然而,從參與考試者及世界各地首席演奏家當中,不難發現其中有愈來愈多的韓國人,原因是韓國看重人才,一旦發現天才,國家、企業,所有人會傾力投資於其一身。反觀台灣,人才養成只能靠自己,競爭力與資源和他國相較,想要達到世界的顛峰可想而知,相當的不容易。 歐陽娜娜,揚眉吐氣,這個女孩的名字公布在寇蒂斯的入取榜單上。如同傅娟所言:「在台灣,人家說她是歐陽龍和傅娟的女兒;在國際,我不過就是娜娜的媽媽。」 學習的快樂 人生的排序 除了安排二女兒在美國的成長之路,專才是舞蹈的小女兒娣娣,之後也將和媽媽在國外生活與學習,藉這段期間鞏固英文基礎,將來回到台灣再繼續舞蹈和音樂的銜接。而大女兒妮妮因為先前有過到法國生活的經驗,對她來說收獲很大,現在也已經訂立了戲劇、電影相關的目標,因此希望在升大學前,也能到美國一段時間,加強英文。 陪孩子到國外就學、生活數年,離開熟悉的環境和語言,暫時和其他家人相隔兩地,一切得要自己來,對熱愛家庭、眷戀台灣的傅娟來說是個考驗,但積極樂觀的她用和以往一樣的心境來面對。 「我一直保有一顆學習的心,我很開心,因為我的三個女兒,讓我學到了好多東西。包括老大妮妮學花式溜冰、老三娣娣比賽韻律體操,在陪伴的過程中我也學會了享受和欣賞。如果沒有娜娜那麼努力,事實上我不會這麼深入的了解古典音樂。」現在歐陽娜娜有機會實現夢想,傅娟認為人生中有很多抉擇,甚至需要犧牲其他很多事情,但她總會在過程中做出最好的排序。 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天分,看是甚麼樣子的天分,我是一個覺得要發揚天分的人。不要以為天分會自己長大,天分是要灌溉、要施肥,花時間、花心力的。假如歐陽娜娜有天分,卻不練琴,這天分自然就沒了,也不會有人發覺她有這個天分。如果想達到頂尖,除了必然的天分、很多很多的努力,還要有情感、能力,甚至是聰明才智。」傅娟舉例說:「一個身高190公分的人打籃球,相對容易勝出,但他還需要有戰略,反應得非常快。還得要有運氣,碰到好的老師、好的教練,看到你的問題,可以幫你找出來解決。除此之外,還要有毅力,你才能堅持到底。」 天分能否成為賴以維生的職業? 傅娟的觀點是:「有天分的人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他會快樂。但個性也有影響,空有天分,如果懶惰、不積極,別人可以靠努力超越你。當天分發揮,這件事比別人做得好,自信相對油然而生。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有步驟的,有天分的人,在同樣的模式當中,就比較清楚這個步驟;同樣的你把它轉換到別的事情上面,也會發現其實步驟是一樣的。等年紀再大一點,理解程度更好的時候,原本不怎麼理想的部分也會慢慢的提升。」這是傅娟深刻的體會。 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做自己最開心、最喜歡做的事,還可以有收入。「如果你的工作只是純粹為了賺更多的錢,那沒有太大意義,人要有自己喜歡、愛的事。所以一定要先確定你愛的是甚麼,然後把愛的那個東西變成專業,再靠那項專業去賺錢。」傅娟常跟人分享:「有一位鋼琴家,只要覺得自己今天彈得好,他就感覺好享受喔,甚至彈到覺得人生真是太滿意了、滿足極了,然後台下還有這麼多人給你掌聲。想想看,有沒有比這樣還享受的?有沒有工作比這樣更開心?你一定得替自己找到像這樣愛好的工作。」 我們互為對方的天使 一起成長 對於每天相處時間甚長的「琴人」,娜娜會單獨和他說話,像是要演奏協奏曲向奇美博物館借來的老琴,娜娜會和他培養情感,讓他愛上她。傅娟:「技藝的學習曲線是起伏的,過程的瓶頸我會鼓勵和幫忙,找人、找方法陪伴度過難關。」 兩歲時候的歐陽娜娜,喜愛魔笛夜后,長大後在大提琴領域欣賞王健、喜歡Solgabetta。 練琴遇到挫折或低潮時,娜娜除了沉思,還有個方法:「和媽媽聊天。有時候思維暫時跳出去,再回來就突然覺得簡單了。」 傅娟覺得上帝認為她是適合照顧女兒們的天使,所以把她們給了她,女兒從她身上得到天使的幫忙,女兒們也讓她不斷學習。「我們互相是對方的天使。我們相遇,相互學習、依賴、依存,一起成長。」 妮妮、娜娜、娣娣是有能力給人溫暖、與人為善的孩子,來自於充滿愛的家庭,儲備著爸媽幫她們存的資產能量:品德、樂觀、堅持、勇氣、才藝。傅娟說:「希望她們將來可以把累積的這些資產 使用得很好,重點是要很快樂!」

2013年06月12日
公開
48

【專訪】傅娟: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歐陽娜娜拉琴時人琴合一的專注神情、出眾的氣質,隨著流動的樂曲觸動人心、撼動靈魂。 媽媽傅娟說:「她的音樂很吸引人,會讓大家都非常的專注。每一次她在台上拉琴的時候,現場都非常地安靜,安靜到好像一根針掉下來都聽得到的那種感覺。」 歐陽娜娜,國家音樂廳演奏廳年紀最小的演奏家。12歲考取美國頂尖寇蒂斯(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副修鋼琴。傅娟說:「從歐陽娜娜是傅娟的女兒,到傅娟是歐陽娜娜的媽媽,之間經歷了許多的轉折,但我很甘願我做了歐陽娜娜的媽媽。」 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從小就愛唱歌、跳舞、講故事的傅娟,立志長大後要從事表演工作。儘管當時資訊不發達,家中無人從事相關行業,也不清楚該從何著手,但母親卻大力支持她的興趣,還曾聘請詞曲創作家蔣榮伊老師教歌唱,對她啟發甚遠。傅娟心有戚戚焉的說:「得依每個孩子的個性,找對孩子喜歡的、有興趣、有天分的項目,要有興趣才能繼續。」 大女兒歐陽妮妮,因為是第一個孩子,小時候媽媽深怕錯過任何一點契機,什麼都讓她嘗試,但樂器重複性的練習對她而言是辛苦的,畫畫相對成為是她所喜歡的,音樂的部分轉而從欣賞中去接觸。長大後再回顧,小時候妮妮很會吹笛子,加上她自己本身聲音厚實,以及活潑外向的個性,而且考量管樂是年齡較大才學的,且都是單音,較不複雜,因此找到了適合她的樂器—帥氣的薩克斯風。 而二女兒歐陽娜娜的興趣,和天分緊緊相扣。她的音樂天分不是一眼就看到的,是在陪姐姐練琴、音樂欣賞課程中淺移默化,五歲開始彈鋼琴的過程中發掘的。 老三歐陽娣娣從小就喜歡跳舞、韻律體操,目前的舞蹈課程,測試著她的身體能力和心靈能力,需要十足耐力和美的感悟,老師看出她是個編舞家,媽媽也一眼看出她的天分。 傅娟說:「音樂不只是演奏樂器,還需懂得欣賞。有些人因為學某項樂器的演奏(譬如學鋼琴),卻沒懂得學會如何欣賞音樂,學到後來卻變成厭惡鋼琴,長大後要升學,沒空彈鋼琴,頓時覺得解脫,再也不彈了,學習過程是被逼的,興趣反而沒有受到啟發。」 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深感台灣教育制度過於在乎知識,讀書和考試往往著重記憶和背誦,但這些東西只要蒐尋就可獲取,腦袋應該要用來創造和發想。小學生數學,有時候理解能力還沒到那邊,只是重複的花時間計算;其實只要概念懂就好,考試考得好,但學習沒有融會貫通也枉然,從實際經驗看來,組織和活用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她說:「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花那麼多時間在做這個,勢必就沒辦法做別的事。」因此,她對於女兒的學科成績並不特別在意,唯獨要求國文和英文,因為語文是任何事情的基礎,影響說話能力、判斷和溝通等。跳脫傳統體制的思維,傅娟的這段話值得深思:「你要找到孩子的興趣,然後不要貪心,如果每樣都好,那每樣也都普通了。」 傅娟鼓勵孩子無論性別,有機會的話都應該去接觸「雲門舞集」的律動課程,它有別於坊間立即看得到成績的舞蹈教學。傅娟強調,律動是開發腦袋、讓孩子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打開心胸、展開身體,是很重要的事。讓孩子多些時間享受運動的快樂,長大了才會喜歡運動,非常值得。 一個個小目標 卻超乎預期 生長在充滿和諧、喜樂、熱鬧氛圍的家庭裡的娜娜,自小只要學會一首新曲子,就會期待到外婆家演奏鋼琴給大家聽,特別疼愛她的外婆便會要求全家人都給予鼓勵,一首一首累積,進步非常快,幼兒園畢業時已經學會彈很難的曲子。 當時鋼琴老師建議娜娜應該去讀音樂班,從此和大提琴展開琴緣,考音樂班的期間,母女倆像是跑江湖般四處拉琴給陌生人聽,媽媽用心良苦的目的是讓她先適應在陌生的評審面前表演,及做好隨時隨地都能演奏的心理建設。後來娜娜以第一名考進敦化國小音樂班。 也因為在會考與各類比賽中經常獲得優異成績,榮譽心更期許自己不能退步。 「她第一次參加比賽的時候,我被她的音樂感動,從頭到尾覺得她和伴奏老師像是在表演,不是在比賽,妳會覺得結束的鈴聲按下去非常可惜,怎麼沒了……」。 傅娟接著說:「她的努力和表現常常超過我的預期。其實,她真的很認真,在熱愛的樂器上費了非常多的心力,也犧牲了很多的東西。」為了準備全國賽的娜娜,深知需要好體力才能應戰,即使在冬天的早晨自己也會起床跑步練體能,最後果然不負眾望,以全國賽的特優第一名,保送入學師大附中國中部音樂班。 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 如果要成為國際級的演奏家,更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練就專項。娜娜在荷蘭大提琴音樂節,受到世界大師級的大提琴家所帶來的內心衝擊,下定決心脫離安逸,前進美國考試,尋求自我突破。媽媽也提醒她:「娜娜,就是現在,沒有辦法停下來,我們要確定目標。」 當時,紐約知名「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老師只看到娜娜幾分鐘,就告訴傅娟:「娜娜的能力可以去任何她想要去的地方,重要的是決定留在哪裡。」同時也極力想留住娜娜。但是娜娜在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的考試琴房拉琴時,深深明白自己要成為寇蒂斯的一份子;它是所有音樂人最難能可貴的夢想搖籃,其濃厚的當地藝文氣息不斷的在呼喚她。 「寇蒂斯音樂學院」旨在培育世界頂尖人才,並提供全額獎學金,考試項目自然不輕鬆,許多有志者歷經千辛萬苦仍跨不過那道門檻。寇蒂斯將目前僅約160多位的學生,當作演奏家般對待,學生們可在學校音樂廳或附近教堂登記演出,學校會派人錄影紀錄。 然而,從參與考試者及世界各地首席演奏家當中,不難發現其中有愈來愈多的韓國人,原因是韓國看重人才,一旦發現天才,國家、企業,所有人會傾力投資於其一身。反觀台灣,人才養成只能靠自己,競爭力與資源和他國相較,想要達到世界的顛峰可想而知,相當的不容易。 歐陽娜娜,揚眉吐氣,這個女孩的名字公布在寇蒂斯的入取榜單上。如同傅娟所言:「在台灣,人家說她是歐陽龍和傅娟的女兒;在國際,我不過就是娜娜的媽媽。」 學習的快樂 人生的排序 除了安排二女兒在美國的成長之路,專才是舞蹈的小女兒娣娣,之後也將和媽媽在國外生活與學習,藉這段期間鞏固英文基礎,將來回到台灣再繼續舞蹈和音樂的銜接。而大女兒妮妮因為先前有過到法國生活的經驗,對她來說收獲很大,現在也已經訂立了戲劇、電影相關的目標,因此希望在升大學前,也能到美國一段時間,加強英文。 陪孩子到國外就學、生活數年,離開熟悉的環境和語言,暫時和其他家人相隔兩地,一切得要自己來,對熱愛家庭、眷戀台灣的傅娟來說是個考驗,但積極樂觀的她用和以往一樣的心境來面對。 「我一直保有一顆學習的心,我很開心,因為我的三個女兒,讓我學到了好多東西。包括老大妮妮學花式溜冰、老三娣娣比賽韻律體操,在陪伴的過程中我也學會了享受和欣賞。如果沒有娜娜那麼努力,事實上我不會這麼深入的了解古典音樂。」現在歐陽娜娜有機會實現夢想,傅娟認為人生中有很多抉擇,甚至需要犧牲其他很多事情,但她總會在過程中做出最好的排序。 每個人都有天分,但要發揚要灌溉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天分,看是甚麼樣子的天分,我是一個覺得要發揚天分的人。不要以為天分會自己長大,天分是要灌溉、要施肥,花時間、花心力的。假如歐陽娜娜有天分,卻不練琴,這天分自然就沒了,也不會有人發覺她有這個天分。如果想達到頂尖,除了必然的天分、很多很多的努力,還要有情感、能力,甚至是聰明才智。」傅娟舉例說:「一個身高190公分的人打籃球,相對容易勝出,但他還需要有戰略,反應得非常快。還得要有運氣,碰到好的老師、好的教練,看到你的問題,可以幫你找出來解決。除此之外,還要有毅力,你才能堅持到底。」 天分能否成為賴以維生的職業? 傅娟的觀點是:「有天分的人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他會快樂。但個性也有影響,空有天分,如果懶惰、不積極,別人可以靠努力超越你。當天分發揮,這件事比別人做得好,自信相對油然而生。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是有步驟的,有天分的人,在同樣的模式當中,就比較清楚這個步驟;同樣的你把它轉換到別的事情上面,也會發現其實步驟是一樣的。等年紀再大一點,理解程度更好的時候,原本不怎麼理想的部分也會慢慢的提升。」這是傅娟深刻的體會。 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做自己最開心、最喜歡做的事,還可以有收入。「如果你的工作只是純粹為了賺更多的錢,那沒有太大意義,人要有自己喜歡、愛的事。所以一定要先確定你愛的是甚麼,然後把愛的那個東西變成專業,再靠那項專業去賺錢。」傅娟常跟人分享:「有一位鋼琴家,只要覺得自己今天彈得好,他就感覺好享受喔,甚至彈到覺得人生真是太滿意了、滿足極了,然後台下還有這麼多人給你掌聲。想想看,有沒有比這樣還享受的?有沒有工作比這樣更開心?你一定得替自己找到像這樣愛好的工作。」 我們互為對方的天使 一起成長 對於每天相處時間甚長的「琴人」,娜娜會單獨和他說話,像是要演奏協奏曲向奇美博物館借來的老琴,娜娜會和他培養情感,讓他愛上她。傅娟:「技藝的學習曲線是起伏的,過程的瓶頸我會鼓勵和幫忙,找人、找方法陪伴度過難關。」 兩歲時候的歐陽娜娜,喜愛魔笛夜后,長大後在大提琴領域欣賞王健、喜歡Solgabetta。 練琴遇到挫折或低潮時,娜娜除了沉思,還有個方法:「和媽媽聊天。有時候思維暫時跳出去,再回來就突然覺得簡單了。」 傅娟覺得上帝認為她是適合照顧女兒們的天使,所以把她們給了她,女兒從她身上得到天使的幫忙,女兒們也讓她不斷學習。「我們互相是對方的天使。我們相遇,相互學習、依賴、依存,一起成長。」 妮妮、娜娜、娣娣是有能力給人溫暖、與人為善的孩子,來自於充滿愛的家庭,儲備著爸媽幫她們存的資產能量:品德、樂觀、堅持、勇氣、才藝。傅娟說:「希望她們將來可以把累積的這些資產 使用得很好,重點是要很快樂!」

2013年06月11日
公開
33

off school

off school

2013年06月11日
公開
48

(轉) 聽音訓練之於鋼琴教學

摘自 文:◎賴宜含    音感,是對聲音的感受、感覺與反應,是音樂基礎能力之一。 培養音樂基礎能力無法避免要做音感的訓練,聽覺可透過訓練來加強其敏銳度, 對柯大宜教學法的教師而言,這是音樂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對於鋼琴教學而言,似乎是少有教師去落實的一項缺角。 筆者細憶從小到大,學琴的過程中,幾乎從未去聽自己所彈的音準不準, 只因為鋼琴發聲的音準與否不是彈奏者所控制,因而久而久之養成不細聽音準的習慣, 間接地,對音樂色彩似乎也得了冷感症,只一味地照譜彈奏, 如今回顧實感鋼琴教師有對學生進行音感訓練之必要性。 因此,本文將對鋼琴演奏家與鋼琴教育學者對聽音訓練之論述 以及如何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做文獻上的整理與探討。 一、「聆聽」之於鋼琴彈奏與教學之相關論述 《Clavier》期刊在1996年調查美國各州的鋼琴教師對聽音彈奏的看法, 有老師認為任何年紀與程度的學生都應該接受聽覺的訓練。 研究顯示有58%的教師在鋼琴課程中指導學生聽音彈奏, 42%的教師沒有對學生實施聽音彈奏的訓練。 其中一部份沒有對學生實施聽音彈奏訓練的教師表示因為他們本身聽音彈奏的能力不足, 所以對指導學生聽音彈奏感到不自在, 也有許多教師表示如果他們本身知道如何憑聽覺彈奏,他們就會將此技巧教授給學生。 從此篇期刊中可看出大多數的鋼琴教師都肯定應在鋼琴課中應融入聽覺的訓練, 以下筆者從聆聽對鋼琴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聆聽與觸鍵的關係兩方面整理與「聆聽」相關的論述。 (一)聆聽對鋼琴學習的重要性 德國音樂家Hugo認為: 「音樂的傾聽,不僅是聽覺器官對聲音效果的消極接受,也是人的精神邏輯能力高度發展的能力」(引自邵義強,1997)。 以下,筆者藉下表1整理出各學者對於「聆聽」在鋼琴學習過程中之看法。 表1 各學者對「聆聽」之於鋼琴學習論述重點 學者:魏廷格(2000) 著作:鋼琴學習指南 聆聽對鋼琴學習之論述內容: 1.在學習鋼琴的理想條件中,擁有敏銳聽覺為其中一項條件, 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微小差異,需要有精細的辨別能力。 2.能夠將聲音的明暗、軟硬微妙的感情色彩等覺察出來的耳朵, 就像一盞明燈,照亮通往正確目標的道路。 學者:劉瓊淑(1996) 著作:小學階段的鋼琴教學 論述: 1.學習鋼琴從最開始到十個月至一年左右,泛稱啟蒙期。 兒童較適宜在五歲到八歲之間開始學琴。 在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基本的節奏感和讀譜能力,以及學習正確的彈奏姿勢, 同時在學琴一開始就培養以「聆聽」為主體的學習,對兒童日後有莫大的助益。 2.指導兒童憑著聽覺,對音樂的內容和每個音的音響強弱高低能夠清楚的辨別。 同時,藉著這種聽辨能力的逐漸增強,培養對更高深而且更豐富音樂表現內含的瞭解。 3.在啟蒙階段如果就能培養兒童用心聽音樂的態度,使他感受音樂的美和感情藝術化的表現, 對日後學生「音樂性」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學者:長岡敏夫(邵義強譯,2003) 著作:鋼琴技巧指導法 論述: 1.主張在學琴之前該做的事其中一項即是「聆聽的事,其認為利用鋼琴學習音樂,絕對不可以從手指的運動開始。而事先要培養以清純的心(耳朵),愉快地聆聽聲音的習慣。 2. 最好訓練到能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的程度。接著,要把喜歡的旋律,在鋼琴上找出來,彈出來,即使是單音也不要緊,如為學生配上富於變化的伴奏,就會趣味無窮。 作者:但昭義(2004) 著作:少童鋼琴教學與輔導 論述: 1.培養孩子聆聽音樂含包括讓孩子傾聽自己心裡的音樂, 包括幼兒咿哩哇啦地哼唱,那是音樂薰陶感染和內心情感的融合。 2.孩子一開始學習樂器後,往往容易偏重注意技術動作而不注意用耳朵去傾聽自己演奏的聲音,更忽略把學習的曲子通過內心聽覺的感受演奏出來。 作者:Wheeler(1999) 著作:Lessons in Listening 論述: 1.其認為聆聽,是音樂的關鍵,卻在課堂中常被忽視。 教科書中充滿教導認譜、指法和踏板的教學,但卻很少特別論及如何教學生仔細聆聽的技巧。 2.聆聽是一連續的階段,由音的準確性→節奏→技巧→樂句→風格→到高層級的傾聽。 越外面的層級越客觀也較容易教導,越往裡面的層級則越主觀。 3.當一位鋼琴家達到精確的聆聽階段時,其演奏能力提升, 技巧的彈奏則內化成潛意識及自動的。 作者:黃麗瑛(1993) 著作:鋼琴教學論 論述: 1.鋼琴教學的主要宗旨之一,即是引導兒童具備聽覺的領悟力及視覺的讀譜能力, 再透過技巧性的樂器彈奏能力,才能夠達到完整性的音樂再現能力與穩定的音樂記憶能力。 2.加強聽覺方面的練耳課程,可以幫助音樂方面的感受性與瞭解力, 並且能夠增強視奏、讀譜及背譜的基本能力。 作者:Frisch(引自楊嘉,2006) 著作:探討學齡期學生鋼琴聽音訓練及其與鋼琴彈奏之關係-以艾弗全能鋼琴為例 論述: 1.「聽覺」是學習音樂時首當其衝並持續吸收的兩大刺激重點。 耳朵對於音樂學習的發展,不單純只是聽覺而已,還必須涵蓋學習聽音「辨識」的能力。 2.鋼琴課程中,對於不同音調間的彼此關係給予不斷的指導,是對學習音樂架構最有價值的部份,這也有助於發展語言架構的認知(包括音樂)及具備更簡易與完善的溝通能力 引自綜合以上各鋼琴演奏家與鋼琴教育家對「聆聽」的看法,筆者歸納出下列幾點: 1.擁有敏銳聽覺是學習鋼琴的理想條件之一,在鋼琴初學階段甚至於開始學琴之前,教師應培養兒童聆聽的習慣。 2.在啟蒙階段培養兒童用心聆聽音樂的態度,使他感受音樂的美和感情藝術化的表現,對日後學生「音樂性」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3.兒童開始學習樂器後,教本中大多充滿教導認譜、指法和踏板等的教學,很少特別論及如何教學生仔細聆聽的技巧,兒童往往容易偏重技巧上的訓練而忽略了用耳朵去傾聽自己演奏的聲音。 4.耳朵對於音樂學習的發展,不單純只是聽覺而已,還必須涵蓋學習聽音「辨識」的能力。而聆聽是一連續的階段,由音的準確性→節奏→技巧→樂句→風格→到高層級的傾聽。 5.加強聽覺方面的課程,除了幫助兒童在音樂方面的感受性與瞭解力之外,並且能夠增強其視奏、讀譜及背譜的基本能力。 (二)關於聆聽與鋼琴觸鍵的關係 接著,從下表,筆者欲探討聆聽與鋼琴觸鍵之關係。 表2 各學者對聆聽與觸鍵之相關論述 學者:北野健次(邵義強譯,2003) 著作:鋼琴技巧指導法 聆聽與觸鍵之相關論述: 1.關於優美的觸鍵,特別是幼兒的情況,並不是從手勢開始教, 而是先由教師引導他聽聽用優美的觸鍵彈出琴聲,使兒童的耳朵產生印象,在心中反覆體會, 最後才讓兒童用自己的手指使這樣的琴聲再現出來。 也就是說,自始至終,都要「由耳朵到手指」去學習,然後再說明能優美地響出的鋼琴聲音, 必須依賴自然而不勉強的、良好的手勢才能彈出。 2.練習時,有很多人只是反覆做無意識的機械式練習,結果浪費掉許多寶貴的時間。 由於是練習,所以某種程度內的反覆是必要的,但如果自始至終,只是惰性式地反覆, 忘掉該用耳朵去聽時,最後只換來身體的疲勞,一彈出聲音,就使四周的人困擾不已。 作者:Slenczenska(王潤婷譯,1991) 著作:指尖下的音樂 論述: 1.強調在練琴的過程中耳朵的重要性,她認為耳朵一旦對周遭環境的聲音產生了高度的敏感性後,便有助於我們在不同的場合裡、不同的鋼琴上,彈奏出最恰當的音色與音量。 2.在其鋼琴教學課堂上,時常要求學生以不同情感的語調來描述一二三四五, 有時詼諧、可愛,有時無奈、憂鬱,有時安慰夾雜在傷感中。 藉著種種不同的情感表達來訓練學生,如何用耳朵去分辨其間的細微差異,如何用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技巧去創造不同的音色與意境;而經過啟發和訓練後的耳朵便慢慢的在樂器的彈奏上發生效益。 作者:Berman(廖皎含譯,2003) 著作:鋼琴彈奏法 論述: 其認為要想在觸鍵上有所突破,如果沒有增強耳朵的敏感度是不可能。 其提出兩種類型的「音樂之耳」: 一種是「主觀之耳」,由鋼琴家自己想像所要彈奏的聲音,想像的愈貼切,所彈出的結果愈讓人滿意。 另一種是「客觀之耳」,根據音樂家的能力去調整從指尖下發出的聲音。 如果鋼琴家沒有專心且持續的聆聽自己所彈奏的每個音,他就無法彈出樂曲的精髓。 作者:張大勝(1999) 著作:鋼琴彈奏藝術 論述: 認為接受過良好的音感訓練的人,才能夠表達出優美的音色。 演奏音樂時的音色,以及和聲音響效果,都必須經過我們大腦思考,才藉由手指表現出來。 經過一遍又一遍地調整指法,以達到要求,無非是耳朵功能之發揮。 因此,對於各種音高、音色要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演奏出來的音樂,才能有優美的音色。 作者:齊格勒(邵義強譯,1997) 著作:世界的鋼琴教育與鋼琴教本 論述: 1.其主張,在鋼琴教育上要養成「以心聆聽」的習慣,以及不必急著在演奏技巧上的學習,而最重要的是要「意識到聲音」。 齊格勒認為許多富於才華的演奏家學習鋼琴奏法的秘訣,絕對不是只靠手指的練習,而是藉著「以心聆聽」自己彈出的聲音,並具備了如何調節演奏效果的能力。 2.培養兒童聆聽音樂一定要幫助他們發掘和注意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讓內心的音樂,先於技巧,先於手指動作產生並生動地記在心裡。 3.聽音樂是消除緊張的關鍵,十分之九要用以聆聽演奏出的琴聲, 如是相反,身體會在無意識中變僵硬,也會喪失旋律線的內在聯繫。 如果遵照「以心聆聽」奏法的原理去做長時間的、有效的練習,就可以使身體鬆弛。 綜合以上各學者對聆聽與觸鍵之間關係的看法, 可以得知學習鋼琴彈奏時,聆聽與鋼琴觸鍵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彈奏者應藉著「以心聆聽」自己彈出的聲音,「由耳朵到手指」的學習方式, 去聽辨檢視所彈出來聲音的好壞,調整從指尖下發出的聲音, 才能夠擁有良好的觸鍵以及表達出優美的音色。 二、鋼琴教學之聽音訓練內容、編排原則與方法 從上一段鋼琴演奏家與教育學者對「聆聽」的論述中, 可看出聽覺能力在學習鋼琴的過程扮演監督的角色,聽覺能力的培養與加強是必須的, 因此,訓練課程確實有其落實的必要性,以下筆者將針對在鋼琴教學裡的聽音訓練內容、教材編排原則以及方法做整理。 (一)鋼琴教學之聽音訓練內容與課程編排原則 1、鋼琴教學之聽音訓練內容 黃麗瑛(1993) 在《鋼琴教學論》一書中,談論兒童鋼琴教學需著重的方向時提到: 「教師要培養兒童有傾聽自己琴聲的習慣,讓兒童的視覺聽覺能力相互配合, 對於音高、音長有了敏銳的判斷力,才會在音樂方面有正確的認識與表現。」, 因此兒童聽覺能力訓練的範圍應包含: 音高、音長、音程的認識;音響的辨別及節奏的控制,具備了敏銳的聽覺, 如此才能擁有正確的判斷力與音樂彈奏表達能力。 此外,黃麗瑛(1993)將聽覺能力分為自然聽覺與智慧聽覺。 他建議教師指導兒童的聽覺能力時,首先要啟發他們天賦的自然聽力,即是旋律與節奏的認識。 依其教學經驗,兒童對於簡單節奏的敲打或相關音樂歌曲旋律的彈奏與歌唱較感興趣, 因此,可以利用簡易(四度或五度音域範圍內之旋律)或兒童熟悉的歌曲做素材, 再慢慢指導他們認識節拍、節奏、及簡單的分句、和弦與音程, 也可以唱歌詞作為認識記憶旋律線的輔助, 從遊戲唱歌打節奏的愉快氣氛中,學習對旋律線的音高音程正確的認識, 以作為發展訓練兒童自然聽力的進階,進一步指導兒童分析所彈奏的教材, 增進音樂曲式和聲進行的瞭解,以發展音樂智慧藝術方面的聽覺能力。 兒童學琴的初級階段,通常採用正規拍子以四分音符作為節拍的基本單位, 彈常簡短歌曲並且打拍子認識四分音符的形象與時值, 從認識四分音符再認識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全音符。 先學正規拍子再進步到弱起拍、複拍子的節奏型態,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節拍及小節線, 以培養兒童的聽覺能力具有相關的音樂性做為基礎, 養成對於節奏、節拍、速度及樂句、曲式、和聲與調性的敏銳性。    初級階段的兒童練耳教材宜採用古典時期的作品為基礎, 因為古典時期作品的「樂句」「動機」比較能夠明顯的表現出完整的旋律與清楚的節奏, 曲式的結構也易於分析瞭解(黃麗瑛,1993)。 詩應真(2003)在《鋼琴教學法》書中提及, 對於初學的學生,應當把「音」的基本知識教給他們。 「音」的基本知識,主要是音高和時值兩個方面。 在學習音高時,初學的教材雖帶有很大的練習性,談不上真正的音樂, 但也要從最簡單的音調,讓學生體會音的旋律線條和音的傾向。 用他們能理解的上、下樓梯等形象比喻。 音值方面,最初可從四分音符教起,逐漸擴大致二分音符、全音符與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 音符的時值又必須與節拍相結合,開始可以從四分音符為一拍的單位4/4拍開始。 教會學生理解音符的同時,還必須訓練他們打拍子和節奏,而各種拍子的強弱關係, 在學習過程中,也要逐步讓學生體會。 張大勝(1999)在《鋼琴彈奏藝術》一書中,將音感教育分為節奏、旋律與和聲三方面。 (1)節奏部分:包括強音、弱音、長音、短音、正規及不正規節奏等。 (2)旋律部分: 1.各種音階之曲調訓練, 例如:大小調音階、半音階、音階、教會音階、調性音樂之曲調聽音等。 2.鋼琴主題之曲調聽音, 將不同調性、不同節奏、不同風格的主題,提出來作為聽音訓練,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的變化及興趣。 3.各種譜表之曲調聽音,利用不同譜號做各種聽寫及視唱練習,有助於移調樂譜之視讀能力。 4.無調音樂之曲調聽音。 (3)和聲部分: 1.二聲部和聲進行,先瞭解和聲進行規則以及瞭解對位進行次序。 2.三聲部和聲進行。 3.簡易和聲,先認識和聲的名稱、三和絃的種類,再學習和聲的進行。 4.分散和絃,分散和絃之聽音練習有助於各種音程之練習,先彈和聲,分辨各種和聲之後,再唱分散和絃。 5.和聲外音之音感教育。 6.終止式。 7.數字低音。 此外,聽音練習是學習彈奏鋼琴者必修的課程。 聽音練習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張大勝,1999): (1)第一個階段: 1.要分辨音的高低,兩音或更多音之間的距離(音程度數)。 2.大音階及各種小音階(和聲、旋律……等),甚至全音階等的辨別。 3.在音階進行中附加他音的辨別,始能辨別音階本身及附加音。 4.分辨連續進行中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5.分辨同時進行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2)旋律部分: 1.各種音階之曲調訓練, 例如:大小調音階、半音階、音階、教會音階、調性音樂之曲調聽音等。 2.鋼琴主題之曲調聽音,將不同調性、不同節奏、不同風格的主題,提出來作為聽音訓練,可以增進學生學習的變化及興趣。 3.各種譜表之曲調聽音,利用不同譜號做各種聽寫及視唱練習,有助於移調樂譜之視讀能力。 4.無調音樂之曲調聽音。 (3)和聲部分: 1.二聲部和聲進行,先瞭解和聲進行規則以及瞭解對位進行次序。 2.三聲部和聲進行。 3.簡易和聲,先認識和聲的名稱、三和絃的種類,再學習和聲的進行。 4.分散和絃,分散和絃之聽音練習有助於各種音程之練習,先彈和聲,分辨各種和聲之後,再唱分散和絃。 5.和聲外音之音感教育。 6.終止式。 7.數字低音。 此外,聽音練習是學習彈奏鋼琴者必修的課程。聽音練習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張大勝,1999): (1)第一個階段: 1.要分辨音的高低,兩音或更多音之間的距離(音程度數)。 2.大音階及各種小音階(和聲、旋律……等),甚至全音階等的辨別。 3.在音階進行中附加他音的辨別,始能辨別音階本身及附加音。 4.分辨連續進行中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5.分辨同時進行的兩個不同調性的音階。 (2)第二個階段: 1.分辨大、小、增、減三和弦,屬七、減七等之原位及其轉位和弦。 2.分辨各種附加音或省略音的和弦。 (3)第三個階段: 隨時分辨出音的高低、長短、強弱、明亮度、柔和頓挫等。 綜合上述,黃麗瑛(1993)、詩應真(2003)皆認為學齡前兒童或鋼琴初學者都應對基本的音高、音長(時值)有敏銳的判斷力,從較廣的面向來看即旋律與節奏。 在旋律部分,包含音高與旋律線條;節奏包含音值、速度、節拍等。 黃麗瑛(1993)認為在有了自然聽覺(旋律、節奏)的基礎之後,應進一步指導兒童分析所彈奏的教材,增進對和聲與曲式進行的瞭解,以發展音樂智慧藝術方面的聽覺能力。 張大勝(1999)雖無針對學齡前階段兒童在鋼琴學習中所應包含的聽音訓練之內容,然而,其認為音感教育應分為節奏、旋律、和聲三個方面;且學習彈奏鋼琴者必修的課程第一階段即要能分辨音的高低,兩音或更多音之間的距離(音程度數)。 2、鋼琴教學聽覺訓練教材編排原則 教材是課程中使用的教學內容, 研究者先從一般課程設計之理論基礎來探討聽覺訓練教材之編排原則。 認知心理學家Bruner提出螺旋課程的構想,主張教材的難度與邏輯上的先後順序, 必須針對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及認知表徵方式, 將課程內容隨年級上升而做多次循環,增加其結構性。 行為學派以編序教學方式建立教材的學習程序,由易而難以系統化的程序原則組織教材。 人本心理學家康布斯(Combs)等學者認為學生從教材取得「個別化意義」, 主張教材與生活相關聯(張春興,2000)。 以下,筆者引用陳嘉陽(2003)根據學者們對於課程設計的ㄧ般性原則至少應包含下列五項: (1)繼續性: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須的學習內容,讓它重複的ㄧ再出現。 (2)順序性:將課程內容、學習經驗及學習材料,安置成某種連接的次序, 主要是顧慮學生學習的效果、內容之間存在的邏輯關係。 (3)銜接性:課程內容中不同部份之間的交互連結關係。 (4)統整性:不同課程之間的統整,廣度橫向的聯繫。 (5)分化性:使學習者的學習內容更符合不同的需求和個別差異。    而音感訓練教材亦應遵循一般教材編排之基本理論基礎, 以下為黃麗瑛(1993)在其著書《鋼琴教學論》中截入英國教育家Curwen以聽覺教學為訓練原則而提出教學宗旨: (1)教學法的採用及教材的選擇宜於由淺入難,由具體到抽象。 (2)利用兒童能瞭解的一般性常識來解釋抽象的觀念,使之具體化。 (3)在普通的理論基礎還沒有瞭解之前,不要涉及冷門難懂的演奏曲目。 (4)注重精神心理方面的教學與具體方面的瞭解力。 (5)肢體方面獨立性敏捷性的發展,應從簡單的動作組合開始, 注意每次的學習目標只要求一個單元,使兒童易於明瞭運作方式。 (6)教材的選擇宜於採用熟悉的,再進入較陌生的。 (7)每堂的課教學進度計劃,儘可能與前後節課的教材有所聯繫,並且要相互配合。 (8)對於每個階段所學的曲目要有所瞭解,以作為技巧熟練的輔助。 (9)盡量引導學生有自我推理判斷的能力,避免採用單向式填鴨式的解釋法。 (10)儘量讓學生擁有愉快的心情享受音樂,經常保持學習心態的新鮮感與持久力。    在柯大宜教學體系中, 教學的內容與進程是取決於本土音樂和藝術精緻音樂的內涵,以及兒童音樂知能發展的原理。 例如二拍子教學先於三拍子是基於兒童能力及本土素材 (及兒童所接觸的音樂)來做的邏輯性判斷。 因此,教學內容除了音樂的概念及符號之外,必定同時具有教學前後的順序, 即所謂的「進程」(鄭方靖,2003)。 鄭方靖(2004)在《運用柯大宜教學法於國小新音樂課程》中提及音樂要素的學習是需透過感官作用才能進入認知階段,因此教學邏輯應遵循以下的過程: (1)準備階段: 1.引導感應,可透過歌唱、律動、說白等活動。 2.發現聲音現象。 3.比較已知概念與新現象 (2)命名認知階段: 4.連貫感覺,符號及符號名稱成一音樂概念。 (3)複習加強階段: 5.透過讀、寫演練等活動,加強認知與感應力。 6.加以運用和創作。 從上述的流程可看出,音樂要素的學習是先讓學生透過歌唱、律動等活動感應聲音, 再進而介紹符號與名稱進入認知的階段,認識了名稱符號之後, 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累積經驗對此要素的瞭解逐漸的加強。 為了對鋼琴聽音教材進程規畫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筆者嘗試從不同的鋼琴教材觀察其教學進程, 能一窺一般鋼琴教材在聽音教材之下的教學重點, 以下,筆者整理 《芬貝爾基礎鋼琴教學》、《可樂弗鋼琴叢書》、《音樂樹》三套教材之初級鋼琴教本, 及參考鄭方靖(2003)於<不能錯在起跑點>一文中所整理之鈴木鋼琴教材基礎教學, 分別從節奏、旋律、和聲與曲式四個部分觀察其進程脈絡,詳細進程表可參閱附錄一 。

2013年06月11日
公開
36

off school

off school

2013年06月09日
公開
39

故宮看雷諾瓦

算是氣質培養的一日. 不過很大的收穫是, 家裡那幅"彈鋼琴的少女"複製畫的真跡畫家便是雷諾瓦. 久仰多時終於能看看真面目. 只不過這次的展覽沒見著彈鋼琴的少女真跡. 但還是很棒的一場藝術饗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諾瓦的生平與創作 (一)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1841-1862) 1841年2月25日,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出生於法國利摩日一個裁縫家庭, 父親是雷歐納德·雷諾瓦(1799-1874),母親是馬格麗特·梅蕾(1807-1896), 家境並不寬裕,有6個兄弟姊妹。 1845年雷諾瓦隨家人遷居巴黎,父母希望能改善困頓的家境。 少年雷諾瓦有一個好嗓子,受到作曲家的垂青, 原本要推薦他進入巴黎歌劇院合唱團,因家計問題而作罷。 雷諾瓦自幼對音樂的喜好,可以預見他常以舞蹈、音樂會等主題作為繪畫題材, 掌握繪畫中的音樂律動。 13歲時雷諾瓦開始在瓷器工廠當學徒,為白瓷瓶彩繪花卉, 四年的學徒生涯讓他練就一手熟練的毛筆筆法, 畫功細膩精緻,描繪花卉與人物畫頗為傳神,奠定了日後的繪畫基礎。 期間,他還得到「魯本斯先生」的外號,繪畫功力可見一斑。 然而,工業革命後以機器取代人工,手工描繪瓷器的差事也被機器取代, 瓷器工廠關閉,雷諾瓦也轉作畫扇和布簾手工藝,準備存足學費,專心研讀美術創作。 1860年雷諾瓦開始進入羅浮宮臨摹,對十八世紀洛可可畫家和法蘭德斯畫家感到興趣。 布雪( 1703-1770)華麗而具裝飾性的洛可可畫風, 使得瓷器彩繪出身的雷諾瓦頗有引起共鳴; 而佛拉哥納爾 (1732-1806)描寫盪鞦韆、閱讀女子等雅緻的風俗圖畫, 後來也成為雷諾瓦效法的目標; 有「宴遊景象畫家」之名的華鐸 (1684-1721),他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及柔性的筆調, 令雷諾瓦折服,他後來的船宴、舞會群像題材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1862年之後雷諾瓦利用晚上時間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畫, 進入瑞士畫家葛列爾 (1808-1876)的畫室學習, 儘管葛列爾畫風傳統,雷諾瓦尚能發揮,研讀精確的素描畫法,有助於未來的人物畫像。 最大的收穫是在此結識了幾位畫家朋友,如莫內、希斯黎(1839-1899)和巴吉爾( 1841-1870)等未來印象派的創始成員。 (二)早期作品(1862-1869)──洛可可、寫實風格。 20多歲的雷諾瓦儘管熱中於布雪和佛拉哥納爾繪畫中的愉悅感, 同時他更是寫實主義庫爾貝 (1819-1877)的追隨者。 1864年他以《艾絲美哈達》作品首次入選巴黎沙龍展,他採取的是浪漫主義的題材, 以寫實風格畫成,後來這幅畫因畫家本人不滿意而被毀掉。 同年,雷諾瓦在楓丹白露結識了巴比松畫家迪亞茲 (1807-1876), 迪亞茲鼓勵他提高畫面的明亮度,放棄黑色的陰影主調,雷諾瓦採納了他的建議, 自此雷諾瓦的色彩運用開始有顯著改變。 1867年他創作的作品《莉絲》(德國埃森的福克旺美術館收藏),再度入選沙龍展, 這是他為情人莉絲所畫的戶外寫生畫像,表現陽光下少女浪漫的形象。 1868年以莫內為首的年輕藝術家經常聚集在蓋爾波咖啡館交換心得, 激昂熱情的言論促使印象派的觀念在團體中蔓延。 身材瘦弱、個性容易緊張的雷諾瓦,沒有激進的性格, 但是莫內等朋友的熱情令他感動,讓他也融入團體之中。 1869年後雷諾瓦和莫內搬進巴吉爾的寓所, 巴吉爾、莫內和雷諾瓦經常一起作畫,嘗試新的技術、新的主題。 這一段時間,雷諾瓦直接受到莫內的影響,在技法上也開始選擇比較明亮的色彩、筆觸。 莫內和雷諾瓦1869年一起到巴黎附近的布吉瓦爾渡過愉快的夏日時光, 布吉瓦爾是巴黎上流階級的休閒勝地,擁有聞名的青蛙潭和河濱娛樂活動。 而安席耶荷、阿戎堆和夏圖等塞納河沿岸地區,則以沐浴、賽船、帆船和聚會場所聞名, 這些地區成為他們繪畫中的最佳背景。 兩位畫家並肩完成各自的《青蛙潭》畫作, 雷諾瓦的畫詩意柔美,莫內則堅毅而有自信, 此時兩人逐漸顯露印象派風格的傾向。 年輕藝術家最大的開銷是購買顏料,生活儘管不易,但是他們仍然堅持創作不輟。 那年雷諾瓦寫信給巴吉爾,談及自己和莫內的現況時, 說道:「雖然我們不是每天有飯吃,我還是很開心」。 1870年巴吉爾死於普法戰爭上,他的去世對雷諾瓦和莫內兩人的經濟支持有很大的影響。 (三)印象派時期(1870-1882)以中產階級的生活題材為主。 美術史學者吉勒·內赫形容這一時期為「夜鶯」(Rossignol)風格,意指其華美細膩之畫風。 1870年代雷諾瓦的繪畫風格臻至成熟,他積極參加印象派展覽。 這一段期間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例如1876年的《盪鞦韆》(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和《煎餅磨坊》(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 雷諾瓦以友人和巴黎蒙馬特區的女孩為描繪對象,此時的畫風更加細膩, 以純熟的方式呈現人物的動態和表情。 在他的大幅作品中,成功地將眾人形象凝聚在單一框架內,捕捉豐沛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 他的構圖繁複細膩,往往需要大量的習作練習, 此時,勤於作畫的雷諾瓦也會在同一畫布工作數週到數月之久, 不斷修改背景、補筆或移動人物的位置。 1880年,39歲的雷諾瓦遇見亞琳,10年後兩人結為連理。 雷諾瓦在許多群像畫中描繪亞琳的肖像, 如1880-1881年的 《船上的午宴》(美國菲利普收藏),這幅畫歷時數月之久才完成, 無論在構圖和技法上都費了不少心血,捕捉到十九世紀塞納河的休閒畫面, 結合靜物、肖像、風景和風俗畫的多元格局, 這幅畫很快就被畫商杜朗魯耶(1831-1922)買走,後來成為美國菲利普基金會的收藏。 (四)「嚴肅時期」(1883-1888)或稱「安格爾時期」──畫風謹慎精確,色彩偏冷色調,素淨光滑,更重視人物佈局。 1881年的冬天,完成不朽傑作《船上的午宴》後不久的雷諾瓦,得到諸多讚賞, 但他沒有因此平步青雲或自得意滿,反而開始面臨一段低潮期。 他決定到南歐諸國旅行,調整創作的瓶頸,以及面對婚姻的遲疑。 這段期間的旅行讓他的收穫頗豐,義大利的停留對他尤其有深遠的影響, 佛羅倫斯畫派、拉斐爾(1483-1520)和龐貝城的壁畫, 以及安格爾(1780-1867)的油畫讓雷諾瓦非常驚嘆。 地中海的溫潤氣候驅走陰霾。 1882年雷諾瓦返回巴黎,此時他逐漸淡出印象派風格, 轉向純粹、沉穩的構圖,發展出另一種新的古典人物風格, 雷諾瓦自稱它為「嚴肅的」(she)風格, 所以有人稱這一段期間為「嚴肅時期」或「安格爾時期」。 嚴肅時期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再以巴黎日常生活為主要素材, 轉而偏重對象個性的描寫,以及藝術家主觀的感受。 長途旅行後的雷諾瓦,決定和亞琳共組家庭。 1885年他們的長子皮耶出生,和家人遷居埃索爾。 隨後次子尚在1894年,三子克勞德(小名可可Coco)在1901年相繼到來, 三位兒子後來都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全部進入演藝圈, 皮耶成為著名的法國演員,次子尚是法國前衛電影導演,小兒子克勞德則從事電影攝影。 從1880年代開始,雷諾瓦的作品表現出對古典藝術與女性裸體的高度興趣, 這當然與南歐旅行時他受到希臘古典洗禮之故。 1887年他完成一系列裸女群像的習作, 如《浴女》(1887, 115x170cm, 美國費城美術館收藏)。 在現代繪畫史中,雷諾瓦對女性的優雅有獨到的觀察, 尤其擅長描寫女性柔軟、珍珠般吹彈可破的肌膚。 (五)珍珠色時期(La piode Nacr)(1890-1897)──瓷器般的光澤,具有精緻感、講求造型、光線和色彩。 1890年之後,雷諾瓦和家人遷居到地中海沿岸的坎涅,此時作品色彩更為明亮,豐富有力。 由於他曾使用含有「珍珠母」的銀灰色顏料,來塗抹人物畫的皮膚, 於是這一段時期也稱為「珍珠色時期」。 1890年代初期雷諾瓦到西班牙旅行, 對委拉斯蓋茲(1599-1660)、提香(1495-1576)和哥雅(1746-1828)等人的繪畫大感折服。 1891年起兩年間, 法國政府邀請雷諾瓦為巴黎一座新美術館盧森堡美術館繪製作品, 雷諾瓦非常重視這項委託,前後一共完成五幅《彈琴少女》(1892), 其中一幅成為居庸的收藏,後來存放橘園美術館, 另有一幅進入奧塞美術館,色彩運用大量紅、橙等暖色系,成為雷諾瓦晚年創作中最主要基調。 除了「彈琴少女系列」之外,1890年代,雷諾瓦畫了許多以兩個女孩為主題的作品, 其中一位就是畫家馬內的姪女茱麗.馬內,例如「閱讀的少女系列」,「海濱少女系列」, 例如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收藏的《草地上》和本期季刊介紹的《海濱少女》, 描寫年輕少女相偕採花、戲水、結髮辮的純美情境, 雷諾瓦將自然景物和少女們的衣裳相互調和,充分顯示「珍珠色時期」典型的唯美特色。 (六)晚年(1898-1919):希臘女神般的裸女畫是最主要題材。 晚年雷諾瓦長期為關節炎折磨,有時雙手無法自由活動, 為了創作,他將畫筆綁在手臂上,得以繼續畫畫。 1902年他偕妻子和尚、克勞德搬進南部坎城附近的別墅。 1904年雷諾瓦在坎涅置產,買下了「克蕾特別墅」。 此時地中海沿岸的風景讓雷諾瓦的繪畫有了新的活力,呈現明亮、顫動的色彩。 雷諾瓦也將地中海風景和人物、裸女做了精緻的結合, 豐腴的裸女或側臥休憩,或行走於花園之中,將古典傳統和現代風景饒富趣味的嘗試。 1913年雷諾瓦甚至嘗試雕塑創作,1916-1917 年間,青年鑄造師季諾開始為他工作, 季諾是雕塑家麥約(1861-1944) 的學生。 透過季諾的雙手,雷諾瓦的創意與構想得以完成。 雷諾瓦的晚年創作的裸女具有古典的尊貴氣質, 裸女的肌膚呈現紅橙色的溫暖色調,體態豐腴,經常描繪美神維納斯,令人想起古希臘的雕塑。 臨終的雷諾瓦受邀到羅浮宮參觀畫展,看到自己的作品和古典大師維若內些 (1528-1588)的作品並列,心裡感到實慰。1919年12月3日,雷諾瓦病逝於坎涅寓所內,享年78歲。 ~~~~~~~~~~~~~~~~~~~~~~~~~~~~~~~~~~~~~~~~~~~~~~~~~~~~~~~~~~~~~~~~ JUDY拿著語音導覽一幅幅有編號的畫作都很認真的聽. 這點我蠻驚訝~ 在每一幅畫前面認真的觀賞並聽著故事.

2013年06月09日
公開
39

兔子餐廳二館

兔子餐廳二館

2013年06月09日
公開
36

故宮看雷諾瓦

算是氣質培養的一日. 不過很大的收穫是, 家裡那幅"彈鋼琴的少女"複製畫的真跡畫家便是雷諾瓦. 久仰多時終於能看看真面目. 只不過這次的展覽沒見著彈鋼琴的少女真跡. 但還是很棒的一場藝術饗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諾瓦的生平與創作 (一)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1841-1862) 1841年2月25日,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出生於法國利摩日一個裁縫家庭, 父親是雷歐納德·雷諾瓦(1799-1874),母親是馬格麗特·梅蕾(1807-1896), 家境並不寬裕,有6個兄弟姊妹。 1845年雷諾瓦隨家人遷居巴黎,父母希望能改善困頓的家境。 少年雷諾瓦有一個好嗓子,受到作曲家的垂青, 原本要推薦他進入巴黎歌劇院合唱團,因家計問題而作罷。 雷諾瓦自幼對音樂的喜好,可以預見他常以舞蹈、音樂會等主題作為繪畫題材, 掌握繪畫中的音樂律動。 13歲時雷諾瓦開始在瓷器工廠當學徒,為白瓷瓶彩繪花卉, 四年的學徒生涯讓他練就一手熟練的毛筆筆法, 畫功細膩精緻,描繪花卉與人物畫頗為傳神,奠定了日後的繪畫基礎。 期間,他還得到「魯本斯先生」的外號,繪畫功力可見一斑。 然而,工業革命後以機器取代人工,手工描繪瓷器的差事也被機器取代, 瓷器工廠關閉,雷諾瓦也轉作畫扇和布簾手工藝,準備存足學費,專心研讀美術創作。 1860年雷諾瓦開始進入羅浮宮臨摹,對十八世紀洛可可畫家和法蘭德斯畫家感到興趣。 布雪( 1703-1770)華麗而具裝飾性的洛可可畫風, 使得瓷器彩繪出身的雷諾瓦頗有引起共鳴; 而佛拉哥納爾 (1732-1806)描寫盪鞦韆、閱讀女子等雅緻的風俗圖畫, 後來也成為雷諾瓦效法的目標; 有「宴遊景象畫家」之名的華鐸 (1684-1721),他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及柔性的筆調, 令雷諾瓦折服,他後來的船宴、舞會群像題材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1862年之後雷諾瓦利用晚上時間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畫, 進入瑞士畫家葛列爾 (1808-1876)的畫室學習, 儘管葛列爾畫風傳統,雷諾瓦尚能發揮,研讀精確的素描畫法,有助於未來的人物畫像。 最大的收穫是在此結識了幾位畫家朋友,如莫內、希斯黎(1839-1899)和巴吉爾( 1841-1870)等未來印象派的創始成員。 (二)早期作品(1862-1869)──洛可可、寫實風格。 20多歲的雷諾瓦儘管熱中於布雪和佛拉哥納爾繪畫中的愉悅感, 同時他更是寫實主義庫爾貝 (1819-1877)的追隨者。 1864年他以《艾絲美哈達》作品首次入選巴黎沙龍展,他採取的是浪漫主義的題材, 以寫實風格畫成,後來這幅畫因畫家本人不滿意而被毀掉。 同年,雷諾瓦在楓丹白露結識了巴比松畫家迪亞茲 (1807-1876), 迪亞茲鼓勵他提高畫面的明亮度,放棄黑色的陰影主調,雷諾瓦採納了他的建議, 自此雷諾瓦的色彩運用開始有顯著改變。 1867年他創作的作品《莉絲》(德國埃森的福克旺美術館收藏),再度入選沙龍展, 這是他為情人莉絲所畫的戶外寫生畫像,表現陽光下少女浪漫的形象。 1868年以莫內為首的年輕藝術家經常聚集在蓋爾波咖啡館交換心得, 激昂熱情的言論促使印象派的觀念在團體中蔓延。 身材瘦弱、個性容易緊張的雷諾瓦,沒有激進的性格, 但是莫內等朋友的熱情令他感動,讓他也融入團體之中。 1869年後雷諾瓦和莫內搬進巴吉爾的寓所, 巴吉爾、莫內和雷諾瓦經常一起作畫,嘗試新的技術、新的主題。 這一段時間,雷諾瓦直接受到莫內的影響,在技法上也開始選擇比較明亮的色彩、筆觸。 莫內和雷諾瓦1869年一起到巴黎附近的布吉瓦爾渡過愉快的夏日時光, 布吉瓦爾是巴黎上流階級的休閒勝地,擁有聞名的青蛙潭和河濱娛樂活動。 而安席耶荷、阿戎堆和夏圖等塞納河沿岸地區,則以沐浴、賽船、帆船和聚會場所聞名, 這些地區成為他們繪畫中的最佳背景。 兩位畫家並肩完成各自的《青蛙潭》畫作, 雷諾瓦的畫詩意柔美,莫內則堅毅而有自信, 此時兩人逐漸顯露印象派風格的傾向。 年輕藝術家最大的開銷是購買顏料,生活儘管不易,但是他們仍然堅持創作不輟。 那年雷諾瓦寫信給巴吉爾,談及自己和莫內的現況時, 說道:「雖然我們不是每天有飯吃,我還是很開心」。 1870年巴吉爾死於普法戰爭上,他的去世對雷諾瓦和莫內兩人的經濟支持有很大的影響。 (三)印象派時期(1870-1882)以中產階級的生活題材為主。 美術史學者吉勒·內赫形容這一時期為「夜鶯」(Rossignol)風格,意指其華美細膩之畫風。 1870年代雷諾瓦的繪畫風格臻至成熟,他積極參加印象派展覽。 這一段期間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例如1876年的《盪鞦韆》(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和《煎餅磨坊》(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 雷諾瓦以友人和巴黎蒙馬特區的女孩為描繪對象,此時的畫風更加細膩, 以純熟的方式呈現人物的動態和表情。 在他的大幅作品中,成功地將眾人形象凝聚在單一框架內,捕捉豐沛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 他的構圖繁複細膩,往往需要大量的習作練習, 此時,勤於作畫的雷諾瓦也會在同一畫布工作數週到數月之久, 不斷修改背景、補筆或移動人物的位置。 1880年,39歲的雷諾瓦遇見亞琳,10年後兩人結為連理。 雷諾瓦在許多群像畫中描繪亞琳的肖像, 如1880-1881年的 《船上的午宴》(美國菲利普收藏),這幅畫歷時數月之久才完成, 無論在構圖和技法上都費了不少心血,捕捉到十九世紀塞納河的休閒畫面, 結合靜物、肖像、風景和風俗畫的多元格局, 這幅畫很快就被畫商杜朗魯耶(1831-1922)買走,後來成為美國菲利普基金會的收藏。 (四)「嚴肅時期」(1883-1888)或稱「安格爾時期」──畫風謹慎精確,色彩偏冷色調,素淨光滑,更重視人物佈局。 1881年的冬天,完成不朽傑作《船上的午宴》後不久的雷諾瓦,得到諸多讚賞, 但他沒有因此平步青雲或自得意滿,反而開始面臨一段低潮期。 他決定到南歐諸國旅行,調整創作的瓶頸,以及面對婚姻的遲疑。 這段期間的旅行讓他的收穫頗豐,義大利的停留對他尤其有深遠的影響, 佛羅倫斯畫派、拉斐爾(1483-1520)和龐貝城的壁畫, 以及安格爾(1780-1867)的油畫讓雷諾瓦非常驚嘆。 地中海的溫潤氣候驅走陰霾。 1882年雷諾瓦返回巴黎,此時他逐漸淡出印象派風格, 轉向純粹、沉穩的構圖,發展出另一種新的古典人物風格, 雷諾瓦自稱它為「嚴肅的」(she)風格, 所以有人稱這一段期間為「嚴肅時期」或「安格爾時期」。 嚴肅時期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再以巴黎日常生活為主要素材, 轉而偏重對象個性的描寫,以及藝術家主觀的感受。 長途旅行後的雷諾瓦,決定和亞琳共組家庭。 1885年他們的長子皮耶出生,和家人遷居埃索爾。 隨後次子尚在1894年,三子克勞德(小名可可Coco)在1901年相繼到來, 三位兒子後來都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全部進入演藝圈, 皮耶成為著名的法國演員,次子尚是法國前衛電影導演,小兒子克勞德則從事電影攝影。 從1880年代開始,雷諾瓦的作品表現出對古典藝術與女性裸體的高度興趣, 這當然與南歐旅行時他受到希臘古典洗禮之故。 1887年他完成一系列裸女群像的習作, 如《浴女》(1887, 115x170cm, 美國費城美術館收藏)。 在現代繪畫史中,雷諾瓦對女性的優雅有獨到的觀察, 尤其擅長描寫女性柔軟、珍珠般吹彈可破的肌膚。 (五)珍珠色時期(La piode Nacr)(1890-1897)──瓷器般的光澤,具有精緻感、講求造型、光線和色彩。 1890年之後,雷諾瓦和家人遷居到地中海沿岸的坎涅,此時作品色彩更為明亮,豐富有力。 由於他曾使用含有「珍珠母」的銀灰色顏料,來塗抹人物畫的皮膚, 於是這一段時期也稱為「珍珠色時期」。 1890年代初期雷諾瓦到西班牙旅行, 對委拉斯蓋茲(1599-1660)、提香(1495-1576)和哥雅(1746-1828)等人的繪畫大感折服。 1891年起兩年間, 法國政府邀請雷諾瓦為巴黎一座新美術館盧森堡美術館繪製作品, 雷諾瓦非常重視這項委託,前後一共完成五幅《彈琴少女》(1892), 其中一幅成為居庸的收藏,後來存放橘園美術館, 另有一幅進入奧塞美術館,色彩運用大量紅、橙等暖色系,成為雷諾瓦晚年創作中最主要基調。 除了「彈琴少女系列」之外,1890年代,雷諾瓦畫了許多以兩個女孩為主題的作品, 其中一位就是畫家馬內的姪女茱麗.馬內,例如「閱讀的少女系列」,「海濱少女系列」, 例如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收藏的《草地上》和本期季刊介紹的《海濱少女》, 描寫年輕少女相偕採花、戲水、結髮辮的純美情境, 雷諾瓦將自然景物和少女們的衣裳相互調和,充分顯示「珍珠色時期」典型的唯美特色。 (六)晚年(1898-1919):希臘女神般的裸女畫是最主要題材。 晚年雷諾瓦長期為關節炎折磨,有時雙手無法自由活動, 為了創作,他將畫筆綁在手臂上,得以繼續畫畫。 1902年他偕妻子和尚、克勞德搬進南部坎城附近的別墅。 1904年雷諾瓦在坎涅置產,買下了「克蕾特別墅」。 此時地中海沿岸的風景讓雷諾瓦的繪畫有了新的活力,呈現明亮、顫動的色彩。 雷諾瓦也將地中海風景和人物、裸女做了精緻的結合, 豐腴的裸女或側臥休憩,或行走於花園之中,將古典傳統和現代風景饒富趣味的嘗試。 1913年雷諾瓦甚至嘗試雕塑創作,1916-1917 年間,青年鑄造師季諾開始為他工作, 季諾是雕塑家麥約(1861-1944) 的學生。 透過季諾的雙手,雷諾瓦的創意與構想得以完成。 雷諾瓦的晚年創作的裸女具有古典的尊貴氣質, 裸女的肌膚呈現紅橙色的溫暖色調,體態豐腴,經常描繪美神維納斯,令人想起古希臘的雕塑。 臨終的雷諾瓦受邀到羅浮宮參觀畫展,看到自己的作品和古典大師維若內些 (1528-1588)的作品並列,心裡感到實慰。1919年12月3日,雷諾瓦病逝於坎涅寓所內,享年78歲。 ~~~~~~~~~~~~~~~~~~~~~~~~~~~~~~~~~~~~~~~~~~~~~~~~~~~~~~~~~~~~~~~~ JUDY拿著語音導覽一幅幅有編號的畫作都很認真的聽. 這點我蠻驚訝~ 在每一幅畫前面認真的觀賞並聽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