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Nancy 2

日期

#Tag

93人文空間

2016年06月15日
公開
45

2016/6/15 93人文空間 下午茶心得分享 下午茶成員 Antonia Wang Jenny Chen NancyLai 以下是自己的心得(孩子yoyo 3y4m 芊芊8m) 有一些例子我還沒時間寫完整.暫時先寫這些或Jenny再補充. [結論是愛和陪伴 ] 雙薪家庭 平日每天即使祇有睡前的幾分鐘 假日陪伴 和孩子互動 交流傾聽 建立信任和相處的默契 玩桌遊 陪讀 遊戲 運動 都是很好的方法,而興趣和專長就在這互動之中慢慢自然而然突顯出來. [孩子教養沒有SOP] 沒有親子相處互動的觀察做基礎 自然沒法陪養信任關係 或是查覺孩子行為的異常或是問題的卡點.把別人的經驗方法套在自己孩子身上不見得都行得通. 遇到學習挫折(教養的挫折)是進步成長的關鍵 會很痛苦 但過關了 孩子反而會更有自信,反而會主動再挑戰學習,難在卡點的破解. 卡點的破解思考(最後的引導解決問題 真的好難) 1.發現行為/學習/情緒問題 2.分析孩子行為目的 3.思考父母的恐懼 4.引導解決問題 小學基礎學科的重要在於當未來不論走那一條路 都要有基礎學科做前進的基石 國文 如果孩子連題目都看不懂時 如何學其他的學科呢? 英文 網路世界世界的資料 祇要看得懂英文 都可以透過網路去學習收集世界的資訊 數學 Antonia 有說到用百格數學訓練計算速度. 不愛唸書 基本學科還是要學 Antonia舉了吳寶春的例子. http://www.parenting.com.tw/…/5020335-%E5%90%B3%E5%AF%B6%…/… [學習動機培養] 讓孩子體認 學習是為了自己 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會主動 目前的學制小學三年級前都可以用背的來念書 即使方法觀念沒有很理解,小學三年級後學科範圍及困難度大提高 這是一個學習瓶頸期,另外Antonia發現3年級後偏鄉的小學開始有很多轉學生,這些轉學生其實相對有很多要”關心”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都比以前早熟,幼兒園學校除學習生活常規知識外,一半以上其實在學習人際關係的小型社會.群體關係/霸凌等其實一直都存在.如何教育及防範. [關於學習體制內 體制外的差別]-純個人觀感 常常在孩子要上幼兒園及小學尤其是第一胎或祇生一個孩子 父母常會為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而費盡心思,我也不例外,但我發現,除非有很大的學習障礙,或是學習不適應,不然走正常的體制是最終的依歸,因為我們沒法為孩子選擇環境一輩子,不論那一種體制,能遇到用心的老師才是關鍵.(當然如果能有足夠的財力也另當別論) 補充心得(孩子玹9y4m 玥3y4m) [行為負責] Antonia舉出二寶在家將電風扇等東西全部掃到地上的例子。孩子必須學會自己收拾處理,不可以再做這樣的事,即使二寶不願收拾,Antonia就是抓著二寶的手,一起收拾….不要怕孩子哭與鬧,之後孩子才能學會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也要讓孩子了解,家長對他的行為,所在意的點是什麼。(孩子才能從大人的角度慢慢看見,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要修正。) [學習動機] ****如何看見孩子學習卡住的點,提供對的教學與訓練,是最最最重要的**** 有學習目標---讓孩子了解為什麼要學,如為什麼要學國文為什麼要學乘法,讓孩子體認到"學習"的需要,有了學習動機,有了學會可以達到某項目標,才不會對學科的學習僅是被牽著走,覺得學習無聊。 求知慾---有了學習動機,再來可透過尋找到對的教學資訊來協助孩子,如在一般的課業上,Antonia用了百格數學,孩子在與朋友與自己的競爭中,找到了持續計算的熱情,也透過每天的訓練,使得數學能力與熟練度都提升。在學校英文以外,透過Antonia從自然發音到透過看英文繪本等,快速累積英文能力,如孩子設定了一天唸十本英文繪本,持續100天,還做了一張表(自我要求與訓練)。學會的滿足與求知慾,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也讓孩子即使面對學習難關,哭過後,擦乾眼淚仍能繼續前行。 純個人觀點---不論在哪個體制內,父母協助孩子能安於在自己所在的學習位置上,看見孩子學習上遇到的難關,尋找出適合孩子且能適當幫助他突破學習的教材與教具,在原有的位置上,還能找到熱情,持續他的學習動力,不論是考試或競爭,都變成孩子學習的助力而非阻力,真是最重要的。(但我覺得,就是難在即使看出孩子的卡點,也不知要找什麼資源協助啊!!!!!!!!!!!!!!!!) [在校遊戲] 要注意孩子在校的遊戲~~有些不適當的孩子在校帶大家玩不適當的遊戲就是該處理,而孩子有不對的行為,也該糾正..太多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在校做了錯誤的行為還找藉口,最後可能導致其它小孩受到大傷害。

黴漿菌肺炎

2015年09月14日
公開
137

【肺炎黴漿菌】 不管在小兒急診室或是在粉絲團,常有家長問我到底什麼是「黴漿菌」? 孩子感染黴漿菌會很嚴重嗎? 有辨法可以治療嗎? 今天我將介紹黴漿菌,讓大家花五分鐘就可以簡單瞭解這隻常造成孩子生病的奇特生物。 黴漿菌是目前已知最小可以自行複製的生物系統,過去曾經被誤認是黴菌的一種,所以名字中有個「黴」,也曾被誤認為病毒,事實上它不是黴菌也不是病毒,雖然結構接近細菌,但缺少「細胞壁」,所以它是一種很像細菌又不完全是細菌的奇特生物。 黴漿菌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其中以肺炎黴漿菌 ( Mycoplasma pneumoniae) 最為常見,是造成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原之一,喜好感染 3~15 歲的兒童,佔了這個年齡層社區型肺炎的 7% ~ 30%。 潛伏期很長,約 1~3 週。若家庭中一位成員有呼吸道症狀,兩三天後另外一位成員就開始出現類似的症狀,通常不是黴漿菌感染,比較像是病毒感染,因為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很短,一旦被感染到很快會發病。 肺炎黴漿菌造成的肺炎臨床嚴重程度比細菌性肺炎輕很多,所以又稱「走路型肺炎 (walking pneumonia)」。罹患黴漿菌肺炎的孩子活力、精神、食慾都不會很差,和罹患細菌性肺炎滿臉病容、奄奄一息的孩子,有著極大的差異。主要症狀是發燒和無痰咳嗽,有時會咳得很厲害,流鼻水不常出現。 因為黴漿菌結構上缺少細胞壁,一般常見破壞細菌細胞壁的抗生素,如盤尼西林、頭孢子素等,皆無法殺死黴漿菌。目前常用且有效的抗生素是紅黴素,屬於蛋白質抑制類抗生素,常會有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 黴漿菌肺炎也有可能「不藥而癒」,只是病程比較漫長,前兩個星期咳嗽越來越嚴重,之後症狀在 3~4 週內逐漸緩解。只要肺炎黴漿菌乖乖待在肺部,鮮少會發生嚴重併發症,在極罕見的情況下,它侵犯其他「非肺部器官」,特別是腦部,或引起自體免疫疾病,如史蒂芬-強生症候群 ( Stevens-Johnson syndrome),才可能有致命的風險。 兒童感染肺炎黴漿菌後並不會「終生免疫」,仍然有可能再度感染,成人的研究發現每 4~7 年就有可能再度感染肺炎黴漿菌。

妙利散BM

2015年08月14日
公開
113

個人也蠻推薦妙利散的 因妙利散是確實具有療效的藥品 一般仿間的益生菌產品大部分屬食品,無法提出醫藥上的證據去證明有確實療效,但卻常宣稱是醫藥級的產品,售價反而比妙利散這種有療效的產品高很多。 屬於藥品的益生菌產品也有數種,但大多數屬於乳酸菌,乳酸菌最大的缺點是會被高溫及胃酸破壞,因此不管你服用的乳酸菌有幾十種、有幾兆億,一通過胃,幾乎被胃酸破壞光光了。 服用前的保存又因為益生菌怕高溫,所以絕大部分的產品需要低溫或冰在冰箱裡,實在不方便。 個人會推薦妙利散的原因是: 妙利散BM是一種酪酸菌, 優於乳酸菌的地方是妙利散的酪酸菌具芽孢,芽孢具有耐酸耐熱的特性,我所知的妙利散是將菌種專利製成芽孢,所以,芽孢等於是一個天然的膠囊保護著菌種,可以安然通過通過胃酸時仍以活菌型態存在到腸中萌發,100%發生療效,並且因為耐熱的特性,產品不用辛苦的保存,不用放在冰箱儲存,也可加在熱牛奶中,都不會破壞其活性,而乳酸菌不具芽孢,所以沒有耐酸耐熱的特性。 我想這是醫師會推薦妙利散的原因吧! 以下是我們醫院內部的資料 妙利散 菌種名為Clostridium Butyricum Miyairi 588株,是由日本宮入博士發明的專利菌種,由日本原裝進口。 妙利散BM目前使用的醫學中心:高醫大、馬偕、彰基…等。 主要治療整腸、腹部澎滿感、腹瀉(包括抗生素性、Clostridium difficle diseases、PMC)、發炎性腸道疾病、水土不服(旅行者)腹瀉、輪狀病毒引起之腹瀉、便秘、細菌性陰道炎、異位性皮膚炎等。 安定性試驗:妙利散BM確實通過衛生署的安定性試驗報告,品質穩定,無乳酸菌吃太多會腹瀉的副作用,所以可以安心使用。

yo受傷記

2015年06月09日
公開
68

2015/6/9 (2y4m2d) yo為了尿尿 跑進乾濕分離浴室(爸爸剛洗完澡)滑跌 後腦杓撞到乾濕分離門檻 就在我的眼前 一開始沒想到會有傷口 還用手一直幫他呼呼 之後J過來看才發現流血 一道有深度的撞撕裂傷 簡單按壓算很快就止血 因為已經10點直接先送三重宏仁醫院急診 宏仁急診外科醫生診斷是淺型2.1cm開放性傷口要進行縫合手術 縫合手術會局部麻醉後在無痛下進行 但2歲孩子一定會害怕掙扎 本來都決定好要直接做縫合 麻醉師先將傷口頭髮剃除(YO哭哭掙扎) 之後麻醉師又回去和醫生確認才2歲要不要考慮轉診 因為祇有局部麻醉 怕小孩過度害怕掙扎會失控 我們反問醫生沒有把握嗎?(到新光醫院一定又要折騰到大半夜 ) 最後醫生在我們不考慮轉診下 才決定手術(算爸媽心臟夠大!) 手術共4個大人,2個護士加J3人抓壓住YO J說麻醉是直接注在傷口上 (一定很痛) 醫師進行手術 因為祇縫2針很快就結束 YO上麻醉一趴上床時就哭到唏哩嘩啦到手術結束 媽媽在門外聽到很心疼 還好醫師動作很快 手術結束秀秀後就沒哭 YO真的算是佷勇敢了 醫師開了抗生素/止痛/胃藥 隔天晚上要回診 回家48小時要觀察有無腦振盪/昏睡等的症狀 (一星期至一個月內要留意) 回家車上YO就累到睡著了來不及吃抗生素 睡到PM12點可能麻醉退了開始痛 哭醒 餵他吃了抗生素及止痛藥 秀秀後才睡到早上. 2015/6/10 第二天的活動力及反應都很正常活潑 晚餐再吃一次抗生素. 回宏仁醫院換藥觀察傷口狀況 傷口癒合的很好 護理師交待祇要不碰水 不用天天換藥自然癒合最好隔2天再來換藥就好. 2015/6/12 第四天換藥 擦藥換紗布 傷口癒合更緊密 2015/6/16 滿7天 拆線 護理師說之後就讓結痂自然脫落擦藥反而影響脫落 聯絡YO的保險有意外傷害理賠 療程結束申請醫師診斷証明 及所有相關門診收據包含醫院藥單也可以一併申請 但宏仁醫院沒有可申請外用藥膏.拆線後的疤還蠻深的 還好是在頭部 頭髮長出來就看不到了 有了這次經驗 因為有保險 小孩的意外受傷 就直接送大醫院的整型外科尤其若在臉部 才會有細緻的縫合及提供或自費的藥膏. ***看診費用合計:620元 2015/6/9 開放性傷口2.1cm $150 2015/6/10 第二天換藥 縫2針固定傷口癒合的很好 $100 2015/6/12 第四天換藥 $100 2015/6/16 一週後 拆線 $100+診斷証明2張$150+20 南山保險請領:1000元 J公司台灣人壽團保請領:2200元 第15天癒合的差不多了

使用氟化物預防齲齒之照護

2015年05月25日
公開
43

使用氟化物預防齲齒之照護 科別:兒童保健 The Instruction of the Use of Fluoride for Caries Prevention 分類:保健類 一、氟化物抗齲齒原理: (一)牙齒的去礦化: 1、口腔中pH值大於5.5 時,牙齒中的礦物質不會流失。 2、吃糖5~10分鐘,則會使口腔中 pH低於5.5,使牙齒表面脫鈣,將會造成齲齒,此過程稱為牙齒的去礦化。 (二)牙齒的再礦化: 牙齒主要成分為氫氧磷灰石, 利用氟離子與牙齒之氫氧磷灰石作用產生氟磷灰 石,此過程稱為牙齒的再礦化, 可使牙齒抗酸性強、不易溶解、結構穩定。 二、氟化物的來源及功用: (一)牙齒局部塗氟: 1、有效預防蛀牙,氟離子可抑制牙菌斑的活動、強化牙齒法瑯質的結構及牙齒的抗酸性、促進牙齒的再礦化。 2、修補剛開始發展的蛀牙—使脫鈣的牙齒再礦化。 (二)食用天然含氟食物: 海產食物—如魚、蝦、螃蟹、海藻含豐富的氟。天然食品—如茶葉、芋頭、雞肉、菠菜。 (三)人工添加氟化物: 如使用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等。 三、使用氟化物之注意事項: (一) 每4-6個月定期口腔檢查時,依醫師指示執行塗氟。 (二) 局部塗氟後先不要漱口,半小時後才可以吃東西、喝水。 (三) 三歲前幼兒牙齒局部塗氟後,可給予牛奶預防氟中毒。 (四) 刷牙時用少量牙膏即可,如不慎吞入些微牙膏不會造成氟中毒。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1至3歲學步期

2015年05月12日
公開
56

文章轉PO自 親子天下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534&p=1&fp=1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 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