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祝福還是詛咒

2007年03月25日
公開
38

父母可以是兒女祝福的天使,也可以是兒女咒詛的鬼魔。 父母罵兒女笨蛋,他至終成為 笨蛋。 父母罵兒女沒出息,他至終成為 沒出息。 父母罵兒女頑固,他至終成為 頑固。 父母罵兒女懶鬼,他至終成為 懶鬼。 父母罵兒女寄生蟲,他至終成為 寄生蟲。 父母罵兒女好吃懶做,他至終成為 好吃懶做。 父母罵兒女優柔寡斷,他至終成為 優柔寡斷。   父母稱讚兒女能幹,他很可能變成 能幹。 父母稱讚兒女精明,他很可能變成 精明。 父母稱讚兒女有愛心,他很可能變成 有愛心。 父母稱讚兒女肯努力,他很可能變成 肯努力。 父母稱讚兒女會做人,他很可能變成 會做人。 父母稱讚兒女意志堅強,他很可能變成 意志堅強。 父母稱讚兒女富有創意,他很可能變成 富有創意。   普通的父母說:   你怎麼那樣懶惰?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你怎麼那麼笨? 你真是敗事有餘! 你真是騙子!   你真是自私! 你真是頑固! 你真是浪費時間! 你是人見人怕! 你怎麼那麼愛現?   妳真是長舌婦! 你真是沒出息! 你的脾氣真暴躁! 你是個膽小鬼! 你真討厭! 卓越的父母說: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妳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你不那樣作我會很高興。

讀書會~~黑幼龍慢養教育

2007年03月16日
公開
36

你希望從你的孩子身上看到什麼? 你希望別人從你孩子身上看到什麼? 你希望迴向什麼給你的孩子? 你從孩子身上是否看到了你的習慣你的特質? 讀著讀著~~突然對這四位孩子的說法很有興趣!! ~~~~~~~~~~~~~~~~~~~~~~~~~~ 從黑幼龍四名子女的成長歷程,不難發現家庭價值、親子關係、手足情感對他們人生所產生的影響。透過他們的眼睛,你可以認識黑幼龍的幽默與接納,還有他妻子的智慧與堅毅。你將會被這樣一個充滿歡樂、活力和各樣可能性的家庭深深吸引,繼續探索黑家的幸福秘密。它,也有可能發生在你家喔!   在黑幼龍夫婦倆採取尊重、開放的教養方式下,黑家的四名子女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老大黑立言從小品學兼優,目前更是繼承父業,不過,當父與子變成了老闆與員工,彼此都在尋找新的相處模式;老二黑立國是家中的「黑羊」,從小不愛唸書,倒是常「放火」,甚至還在賣場順手牽羊,如今卻成為西雅圖社區醫院的院長,除了自己有兩個孩子,還認養了一位柬埔寨的女孩;老三黑立琍原本是家中的乖女孩,進入青春期後,一度變得非常叛逆,然後又拋物線般的,回歸為非常傳統的家庭主婦;老么黑立行最具藝術和創作天份,因為高中時參加學校戲劇「國王與我」演出,演出了興趣,本想朝演藝圈發展,甚至還可能回台灣變成另一個版本的「L.A. Boys」,也曾經到好萊塢闖蕩過一年,如今自行創業,開發嬰兒車市場。 作者簡介 黑立言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系畢業、耶魯大學企管研究碩士。現任卡內基訓練總經理。 黑立國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生物科學系畢業、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 M.D.。現任UW medicine Auburn Clinic的家庭醫學科醫生,兼任院長。 黑立琍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畢業。現為家庭主婦。 黑立行   美國史丹佛大學工程系理學士、史丹佛大學機械工程碩士。曾任IDEO產品設計、專案經理。2004年創辦Orbit Baby公司,現任執行長。

孩子的思考模式是哪一種?

2007年03月13日
公開
56

艾林.泰勒教授 我和課程負責人從單向玻璃窗看過去。畢博士邀請我來為家長和老師做一個和大腦功能有關的演講,所以我請他讓我在演講前觀察一下這裡的情形。「光是觀察這些學齡前小朋友,就是一種學問。」他滿腔熱誠的說:「每一個人都是這麼與眾不同!」 「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大腦都不一樣,」我贊同的說:「就和指紋一樣,人人不同。」 「以傑瑞來說吧,」畢博士朝一個一頭淡黃色頭髮的小朋友比了一下。「他需要一個地方放每件東西,而且每件東西都得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因此我們在碗櫃上面指定一塊地方,專門放他的東西。」 「還有拿著拼布絲絨包的莎莉,」我看到一個身穿鮮紅色洋裝的小女孩正在把袋子裡的東西倒出來。他小心翼翼的把一隻泰迪熊、一張家中小狗的照片、一條髮帶、一些貝殼,還有一盒蠟筆放在桌子上。等每一樣東西都照他的意思放好之後,他才在桌子旁坐下來,打開畫冊開始著色。畢博士輕聲笑了出來,讓我注意到一個穿著棉質褲裝的小女孩,他正在一個紙板上寫東西。「艾莉和莎莉兩個人,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樣,截然不同。」他解釋說:「艾莉平常只帶一本筆記本和一枝馬克筆來上學。他甚至還要求父母買一台筆記型電腦給他,這樣他就可以不用帶紙了!」 畢博士指著一個正看著窗外的紅髮小男生。「山姆靜靜坐著望向窗外時,」他解釋說:「我知道他的小腦袋瓜正以最快的速度轉動著。他會想出最特別的點子,有些還果真可行呢!」我們兩人咯咯笑了起來。「還有那個綁著馬尾的男孩,坎道爾。」畢博士說:「他沒事的時候喜歡窩在角落的懶骨頭上。我猜他是非常內向的人。」我點點頭。「老師們會確定那裡有很多書可以讓他看。」他解釋:「他想加入活動的時候,老師也都會給他鼓勵。其他時候,就任由他一個人待在那裡。」 我們在觀察這個學前教室時,一邊聊著大腦的功能。「我的目標,」他解釋說:「就是提供孩子們學習機會,建立起大腦四個部分所包含的能力,同時幫助他們開始找出自己的大腦做什麼事情最容易。我希望他們繼續完成已經存在大腦裡的藍圖,按照每一個人的天性去發展。」 好一位與眾不同的女性啊,我心想。他以實用的態度,將大腦研究應用在教學上。難怪家長都要提前好幾年為子女預約這裡。如果你的孩子要上幼稚園,這裡顯然是一時之選,因為他的方法會使這些兒童的生活為之改觀! 大腦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已經快速發展,但是許多家長、老師和照顧兒童的人對這方面並不是很了解。從精密的大腦掃瞄(例如正子放射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單光子放射斷層掃瞄),加上用其他方式取得的資料,已促使一種新科學出現,就是大腦功能研究。 形容大腦的方法有很多。大腦或灰質本來就可以區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據信都含有特定的功能,讓人類發展出特定的技巧,不過這四部分的功能可能會有些重複,因為大腦的結構萬分複雜。據信多數人大腦中,有一部分生來處理訊息的能力會優於其他三部分。(以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說,就是資訊跨越突觸時的阻力較小。)這個特有的優勢可以讓人做起事來比較省力,而且會影響一個人一生做的每件事。 小孩在兩歲時,如果已經接觸過各種活動,而且受鼓勵按照自己天性發展的話,他們的大腦優勢應該就會開始顯現,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會很明顯。有一句老話說,教養孩童,使他走適性之道,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句話真是再合理不過。當你從事的大部分活動都符合自己的大腦優勢時,相較於利用大腦其他三部分去做事,你花費的力氣就只有幾分之一而已,所以你怎麼可能想用費力的方式生活呢? 不久以前,我聽到一個研究員說,大部分人看待大腦功能、長期健康和成功,都搞錯方向了。許多大人認為,凡是不必費力做的事就不值得做。事實上,如果你找出一件對你的大腦來說很容易完成(當然,這種能力你還是要經由練習才能培養出來)的工作或活動,這種活動與你的大腦優勢就十分速配。 大腦優勢非常強大,只要你花時間、精神、和資源,去琢磨與大腦優勢速配的技巧,你就可以擁有卓越的能力,或許還可能成為箇中翹楚。反之,用同樣的時間、力氣和資源,去琢磨對大腦而言需要耗費大量能量的工作,那麼你頂多只能做出中等成績。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健康、快樂、人生整體成功,甚至連壽命,說不定都得打折扣。 若你能幫助小朋友找出對他們大腦而言做起來輕鬆的事情,他們就等於是拿到地球上最寶貴的保單,而且你還不需要連續多年按月交保費呢。你只要去注意,去了解,並且下決心將大腦功能的策略應用在日常生活裡就行了。 拉娜.納康是一位收納整理專家,他的職業就是幫助成人運用適合自己大腦的方式,讓整理環境變得輕鬆容易,只要花極少的力氣,就可以維持環境整齊。大腦功能研究提醒我們,要專心發展自己的優點,避免做對大腦而言太費力的事,如果要做的話,就和別人合作。 拉娜在他第二本書中把這個觀念擴大,協助家長、老師、照顧兒童的人更有效率的管理兒童的環境。畢竟,歸根結柢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強迫兒童花許多力氣,用讓他們的大腦傷神的方法保持環境整潔?還是在一個孩子大腦可以輕鬆運作的環境裡,讓親子關係愈來愈好?孩子和他所在的環境,這兩者都是獨一無二的。 你可以運用這本書裡的資料,以新觀點開始看待親子之間的差異。運用這本書減少你的挫折感,同時幫助你捨棄不切實際的期望。用這本書來找出一個長期策略,幫助大腦在特定的環境中和諧的互動(至少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件事做起來不但十分有趣,而且想想看,你將送給下一代多好的禮物!★孩子的思考模式是哪一種?★ Gina的思考模式是偏向狗狗型的思考模式 : 和諧 △狗和同類在一起時就會精神百倍,因此這一型的人喜歡有人作伴。 △狗會把骨頭和寶貴的玩具埋在院子裡,所以和諧型會收藏和過去經驗有關的玩具和東西,所以往往有一大堆收藏品。 △只要整理這件事能夠促進人際關係,並且有助保持他們所處環境的祥和,就會想要做整理。 △往往先照顧別人的需要,自己的需求和事情擺在第二。 Ricky思考模式是偏向企鵝型的思考模式 : 維 護 △ 總是按表抄課,一成不變。 △ 喜歡條理分明的和「傳統」的整齊環境。收納的器具不用太花俏,實用就好。 △ 是天生的整理大師。 △ 需要詳細的寫下事情,而且需要二十四小時的表格,以便記錄下一個活動。 △ 在房間裡,每個東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會打理自己所有的服裝,而且會在出門前一晚把鞋子、襪子配好。

《新愛的教育》佳句摘要

2007年03月11日
公開
38

★過去,我一直以為,「打罵孩子,是因為我愛她」,可是,這樣的想法,在小朋友的心裡,似乎是不存在的。 ★人際關係並不是全輸或全贏的「零和遊戲」。一個老師向學生道歉,並不是輸了或很沒有面子,適時地說聲對不起,並做好善意補救,很可能是皆大歡喜的雙贏。 ★聖經上說「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做父母的,必須給孩子更多關懷,「讓愛,永不缺席」;而做兒女的,更要體諒父母的「苦心與愛心」啊! ★法國作家艾爾威.巴森說:「可以更換襯衣、工作、信仰;可以更換一個妻子,但,不能更換孩子。」是的,孩子不能更換,父母也不能更換! ★老師最怕被自己的「負向念頭」阻礙了溝通,因為每個人都有「偏見、好惡和刻版印象」,會影響到對他人的接納程度。 ★老師的「聆聽、安慰和笑」,是個偉大的力量,可以促使師生有更良好的溝通。 ★適時轉移焦點,別讓犯錯的孩子,一直處於「恐懼、害怕」之中。 ★假如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互助合作、犧牲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願意在困難中、在大太陽下,毫無怨言的付出,這豈不是「最美的教育」? ★曾有教育學者說,班級是一種「共命鳥」,家庭也是,彼此互相依存、共榮的。 ★教育就是「覺」──讓孩子「知覺」──看見自己的「有」和「沒有」,也覺知,自己的「對」與「不對」! ★人不必為自己的外貌、長相或缺憾而自卑,因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人必須接納自己的缺點,進而肯定自己、喜歡自己、發揮自己。 ★痛苦時,「時間」是最好的治療師,而「寬恕」是唯一道路,也是最佳良藥,能減輕我們痛苦的程度。 ★老師的讚賞和肯定,是「付出少、回報多」的高明教學技巧。 ★「處罰不一定有效!」把學生的名字一直列在「頑劣表現」的黑名單中,或不斷的貼負面標籤,並不會使學生變好!

決定孩子命運八大關鍵問題

2006年04月12日
公開
22

第—大關鍵問題 如何讓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 1.接受現實是走向樂觀的第一步 2.培養樂觀的性格,讓孩子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 3.讓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焦慮上,就不能發揮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倆」,實則「大本事」 第二大關鍵問題 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寬容 1.心胸狹窄只會讓孩子一生痛苦 2.擁有愛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動力 3.惡作劇會「惹禍」,及時引導孩子改正 4.及時消除孩子的殘忍行為 5.懂得感恩,才會成長 第三大關鍵問題 培養孩子直面挫敗的勇氣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於正視失敗 2.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視 3.對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難融入社會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總是責備孩子的失敗,孩子將會變得「無能」 6.對孩子進行誇獎,但不要過度 第四大關鍵問題 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1.教會孩子一些安全常識,冷靜應對傷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總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處世能力,隨時都會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險 4.過分地保護,就等於「傷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從容面對誘惑 第五大關鍵問題 讓孩子敢於夢想 1.有夢想才有創造 2.不要訓斥孩子的「夢話」 3.孩子有夢想時,催促他向夢想邁進一步 4.拒絕孩子問的「為什麼」,就等於剪斷了他思維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興趣 6.善於創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個奔馳的頭腦 第六大關鍵問題 隨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技巧 1.懂得社交禮儀的孩子,能夠擁有好人緣 2.孩子善於談吐,最能弓l起別人的興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於承認錯誤,則錯誤已經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6.懂得傾聽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關鍵問題 教會孩子合理使用錢財 1.孩子越早接觸和學會使用零花錢,長大後就越容易賺到錢 2.正確處理孩子的壓歲錢 3.養成儲蓄的習慣,讓孩子終生受益 4.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5.糾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八大關鍵問題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1.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長期處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 3.學會欣賞別人,才會欣賞自己 4.讓孩子每天發現一個自己的優點 5.懂得「捨」才會有所「得」

天生就有的任性特質

2006年04月05日
公開
20

天生就有的任性特質 我們現在要追根究柢,分析「蓄意抗拒」的原因:為什麼大多數的孩子面對威權的時候,會自然而然採取對抗的手段?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心平氣和,耐心聽完大人解釋?他們為什麼不遵守合理的規範?問得好。 我希望讀者看到這邊,能夠理解任性(willfulness)是有些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孩子呱呱墜地之後,也把這項特質帶來人間。既然是特質,就不是後天習得的,而是天生就有的。相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媽媽,只要光憑直覺,抱抱嬰兒就可以察覺到他們不同的個人特質。育兒經驗豐富的媽媽會如數家珍地告訴你,哪個孩子倔強、哪個柔順。無論如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早期,兒童發展專家並不相信眼睛看到的事實,他們自認有更好的解釋,例如孩子剛出生時沒有個性差異。他們認為,嬰兒就像白紙,環境和經驗就像隻筆,漸漸在上面畫上痕跡。洛克(John Locke)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大力提倡這種觀點,他們混淆科學界對於孩童的了解,而且混淆了幾十年之久。大部分知名的心理學家,一度都曾經對此奉行不渝,有些至今還深受影響。不過根據較為精確的研究發現,雖然經驗會影響特質,而且角色吃重,但是上述「白紙」理論其實是無稽之談。嬰兒剛出生時,人格特質已經各有差異,世界上沒有兩個嬰兒會一模一樣。在此必須再次強調,其中一項就是「意志強度」,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如果你常常接觸孩子,應該一眼就看得出來。 二十五年前心理學家史黛拉•卻斯(Stella Chess)和亞歷山大•湯瑪斯(Alexander Thomas)完成的一項報告,迄今還被人引為經典。他們的研究報告收錄於兩人合著的書《了解你的孩子》(Know Your Child),這真是本好書。書中提到,每個嬰兒不只在出生時就和別人不同,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甚至會延續到童年。 更有趣的是,他們歸納出三種人格特質,幾乎適用於大部分小孩。 第一種叫做「頑固型孩童」(difficult child),特徵包括:對別人產生負面反應、情緒起伏劇烈、睡眠及餵食時間不固定、經常哭鬧、脾氣特別大,也就是本書所指的「倔強霸道型」孩子。 第二種叫做「隨和型孩童」(easy child),特徵包括:對別人產生正面反應、環境變換時安靜沉穩、睡眠及餵食時間固定,還有樂意遵守遊戲規則。作者的結論是:「這樣的孩子是父母、小兒科醫師以及老師的福氣。」本書則稱為「乖巧柔順型」孩子。 第三種呢,卻斯和湯瑪斯稱為「遲鈍型」(slow to warm up)或「害羞型」(shy)孩童。這類孩子甫到新環境,容易有負面反應而且適應緩慢。不過他們的脾氣不像「頑固型」那麼大,睡眠及餵食時間也還固定。他們心情不佳的時候,往往退縮逃避,情緒表達也還溫和,不會像炸彈般射出怒氣和反抗。 當然這三類無法囊括每一個孩子,但是兩位專家指出大約65%的孩子可以如此歸類。參與研究的專家還指出:嬰兒一出生的時候,人類該有的個性都具備了,也可以立刻認出父母並且從環境學習。嬰兒像白紙?太扯啦! 現在我們曉得,遺傳決定特質的比重,比以前的認知要大得多。這些成果來自多年縝密的研究,其中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功不可沒。該校研究人員找到許多雙胞胎,其中至少一百對在出生時就分離兩地。這些雙胞胎在不同文化下成長,宗教信仰也不一樣。他們彼此不認識對方,直到長大成人。雙胞胎的DNA完全一樣(遺傳物質相同),研究人員可以據此分析各種變因,探討遺傳的影響力。該項研究以及其他報告發現,遺傳決定了70%的人格特質。我們天生的基因決定了我們的創意、智慧、心腸、活力、壽命、智商,甚至處世態度。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了一對雙胞胎,叫做「吉姆雙胞胎」(Jim twins),兩人異地而居,直到三十九歲才相認。兩人的相似度高得嚇人:太太名字一樣(都叫琳達),連狗的名字都一樣(都叫「玩具」)。兩人都有偏頭痛的毛病,煙癮都很大;都喜歡相同品牌的啤酒、開一樣款式的車,就連職業也相同(都是副警長)。他們的人格特質和處世態度,可說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本個案的相似程度高得出奇,也算是特例。大部分同卵雙生的雙胞胎,其人格特質非常近似,原因就在於遺傳。 人類的遺傳特質還會影響婚姻生活。如果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之一離婚了,另一個離婚的機率是45%。但是異卵雙生的雙胞胎(只有一半的基因相同)之一離婚了,另一個離婚的機率只有30%。

10 個持續閱讀的好方法!

2005年06月15日
公開
26

編譯 ■ 成怡夏 1. 和你的孩子一起閱讀,而非唸給他們聽。讓閱讀成為每天分享想法、探索新字、聊天、說笑和擁抱的固定儀式! 2. 創造放下所有的事情,一起閱讀的時間(Drop Everything And Read 簡稱 DEAR)。把 DEAR 這個字印下來,並貼起來。挑選家中每一名成員都能獲益的 15 分鐘,安靜下來,讓每個人都能閱讀自己最喜歡的讀物。 3. 介紹各式各樣閱讀材料給孩子,除了書本和短篇故事外,鼓勵孩子探索雜誌、報紙、目錄、音樂書籍、食譜、工具書和漫畫等。 4. 重新閱讀同一個故事。把閱讀時間變成創造性的冒險活動,讓你的孩子自己去修飾美化每個故事。你們可以一起增加新的人物、改變場景,甚至創造故事不同的結局。 5. 讓你的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當你到書店或是圖書館時,允許孩子有很多的時間探索符合他年齡層的書籍。假如你願意也可以給孩子些建議,但是最終要讓孩子自由地選擇他們喜歡的讀物。 6. 讀圖畫。嘗試做一個練習:遮住圖書中敘述的字句,看圖說故事!之後你去讀文字時可以去瞧瞧你的敘述和文字描述的故事有多靠近,這會很有樂趣的! 7. 做復習。當你的孩子看完一個故事後,邀請他告訴你他喜歡故事中的什麼,又不喜歡什麼。你們之間的討論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反省書中的內容,並發展他們的品味和對書本的賞析能力。 8. 要讓閱讀是件有趣的事!要讓閱讀和發現、樂趣和輕鬆連結在一起,假如閱讀是被強迫的,或是被當成工作一般,孩子會失去對閱讀的胃口。 9. 要當一位聆聽者。不管你是在烹調晚餐或是在 DEAR 時間,要鼓勵你的孩子把書本的內容大聲唸給你聽。 10. 作閱讀的模範。不要等到孩子要上床才拿你喜歡的小說出來看,平常就要讓他看到你在閱讀。當孩子看到他們的父母閱讀書本、報紙、或是其他東西,閱讀才會成為他們自然而然的活動。(

教養招何處尋?

2004年04月23日
公開
18

教養小孩,除了在智育上要求,近年來父母親更重視小孩挫折忍受力的培養, 畢竟小孩的IQ、EQ再高,都比不上擁有高AQ(逆境商數)的挫折復原力! 怎樣才能培養出屢敗不餒、愈挫愈勇的小孩? 十大重點與子女溝通DOS 1.我的訊息中傳達並教導孩子尊重他人嗎? 2.我導正孩切合實際的期待嗎? 3.我協助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嗎? 4.我教導孩子同理心及同情心嗎? 5.我提升孩子的自律及自我控制嗎? 6.我真的聆聽並接納孩子所說的話? 7.孩子是否知道我重視他們的意見? 8.我讓孩子知道他們對我意義非凡嗎? 9.我幫助孩子了解到錯誤也是學習的必經過程嗎? 10.我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並道歉嗎? 六個改變教養語言的障礙DON'TS 1.一體適用:小孩基本上都一樣。 2.改變我的語言,將會寵壞子女。 3.目前這套教養腳本適合我,因為 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4.子女應該更感激我們的辛勞,以及 我們為親職教育所做的努力。 5.我的腳本是切合實際的目標── 我說它實際,它就實際。 6.背負上一代教育模式的包袱 五個正面教養原則 1.承接改變的責任。 2.了解問題、了解目標。 3.釐清自己至今做了些什麼,以及 為何無法奏效。 4.凡「找」過必有收穫,每個問題 都有積極的解決方法。 5.如果一開始不成功,再試一次。

如 何 解 決 衝 突

2004年04月21日
公開
38

衝 突 實 例 人物:小皮(四歲)、小皮的媽媽;小華(四歲)、小華的奶奶,兩家互不相識 時間:週日午餐時間 場地:麥當勞遊戲間內 經過: 1. 在遊戲間內,有許多小朋友一起追逐玩耍,混亂間小皮打了小華的背部,造成小華大哭起來。 2. 接著小華跑去找奶奶,奶奶問他怎麼了?他說被人打了,好痛。奶奶一邊幫他揉揉背部,一邊說不痛、不痛。 3. 奶奶又問他是誰打的?小華指著斜對面的小皮,奶奶嘆了一口氣,又幫他揉揉背部,說不痛、不痛,只見小華還是照樣哭得很大聲。 4. 這時忽然聽到小皮的媽媽口氣很兇地問小皮:「是不是你打人的?」一邊問還一邊打小皮的屁股,小皮哭了。 5. 沒多久小皮的媽媽帶著小皮走了,只剩下小華在低聲啜泣。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人中間,彷彿也常常看到類似的經歷。我們看到兩個孩子吵架,甚至打起來了,其中被打的人很委屈地哭了,可是奶奶卻說:「不痛、不痛!」讓他一直哭個不停;而打人者的家長,只是打孩子出氣,然後又很沒面子似的拖著孩子離開現場,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留下一個疑團,到底事情解決了沒有? 問 題 的 歸 屬(Problem Ownership) 談到解決衝突這個主題,必須要先釐清問題屬誰?誰需要出面來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通常打人的孩子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搶到玩具很得意,哪裡會覺得有問題。他沒有問題意識,所以他並未擁有問題;擁有問題的人顯然是被打者,因為他哭了、受了委屈,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他覺得有問題,他必須出面解決這問題。這不像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簡單,以為打人的小孩有問題,他應該出面解決。 由上面這個衝突的例子,我們來看可能會有三種反應,因此就有不同的問題歸屬: 1. 小皮和小華都覺得無所謂,他們在一起打打鬧鬧地很平常,那就無問題歸屬可言。 2. 被打的小華覺得有問題,他哭得很傷心,那他要學習出面解決他的問題。 3. 第三者─可能是其他的小孩或大人─覺得有問題,想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例如,小華的奶奶看到孫子被欺負了,很不忍心,出面處理;或是小皮的媽媽看到兒子打人,老毛病又犯了,出面主持公道。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玩笑開得太過火,如拿掉別人的椅子,害別人跌倒;或罵不好聽的話,如「大便、屁股…」等,我們也會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因為我們覺得有問題,這就是第三者的問題歸屬。小女一年級時,學校放學後,有兩位小學生久等不到父母來接,在地下道入口處玩耍推擠,沒想到發生意外,其中有一位被推下樓梯,當場死亡。如果在場有其他家長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及時勸阻,也許可以避免這種不幸。所以第三者遇到問題時,的確有義務要介入,以免事態擴大。只是第三者介入要有智慧,不可以用濫罵或打架的方式,以免轉變成另外兩個人的衝突。 解 決 衝 突 的 方 式 分清楚問題的歸屬之後,我們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如何正確地解決衝突。 一、行 動 ○ 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 坐著哭或跑去告狀。 在行動方面,我們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解決,也就是教導孩子去應付各式各樣的狀況,遠比我們幫他處理好。因為我們無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做他的仲裁者,他遲早要學習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同時,我們不鼓勵孩子告狀、或坐著哭等人來幫忙。愛告狀的孩子通常人際關係較差,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較不受歡迎,這種情況在成人的社會也一樣。除非孩子已經在行動上有所處理了,情況依舊無法改善,此時請求大人幫忙,大人就必須介入。畢竟不是所有事情孩子都可以處理,有時連大人出面可能都無法解決。 所以,原則上是由大人先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若孩子自行處理無效,大人再出面了解狀況。我家有個小故事,可以補充說明:小女五歲時,全家一起到她的乾爹、乾媽家玩,他們家充滿了高級的古董及家具,什麼都不能碰,實在讓他們姊弟很無聊,沒多久,兩個人就打起架來了,姊姊被弟弟打,哭著跟在場的乾媽告狀,乾媽說:「你去跟媽媽講。」結果女兒真的跑來跟我說弟弟打她。我揉一揉她被打的部位,安慰她一下,然後跟她說:「媽媽沒有打你,是弟弟打你,你應該要去跟弟弟說才對!」她想了一想,也對,就又跑去跟弟弟理論去了。因為女兒已經學過如何處理衝突,所以她跟弟弟說:「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你這樣打我,我很痛耶!」只是這樣陳述,也不用弟弟道歉,她就覺得好過多了。 二、表達感覺 ○ 你打到我的手,我好痛喔! ╳ 以牙還牙,打回去。 知道被打的人應該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後,首先要義正嚴詞的告訴打人者,你打到我的哪一個地方,我產生什麼後果。譬如說:「你剛剛打到了我的手臂,我好痛喔!手臂都紅起來了。」或者是:「你用腳踢到了我的背部,我很痛耶!」單純的表達自己受到了什麼傷害,有何感覺,簡單明瞭,三歲的孩子都能說出來。切忌使用報復的手段,讓打人者嚐嚐被打的滋味,兩人打來打去,沒完沒了。 三、表達思想 ○ 我不是給人打的。 ╳ 你是個壞小孩,亂打人。 表達完了感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表達思想,嚴肅的跟打人者說:「我不是給人打的。」或是:「手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打人的。」以及「腳是用來走路的,不是用來踢人的。」這樣的表達思想方式,屬於真理的表達,沒有指控的意味,適用於任何人。反之,如果用罵人的方式,說:「你是壞小孩,亂打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增加對立和衝突,應該避免。我們大人也要小心,不要亂罵人,以免發生孩子打架,大人也吵架的狀況。 接下來,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孩子,解決衝突。小女三歲時,我被邀請去幼稚園的班上觀察她的上課狀況,我站在門外,隔著單面鏡看她在教室裡的情形,那時剛好是團體時間,大家圍坐在地上一圈,聽老師說故事,沒想到我的女兒被旁邊的大男生推擠了好幾下,當場委屈地掉下眼淚來,老師沒看到這種狀況,所以沒有任何處理,我身在門外,實在非常心疼。中午放學回家後,我問她早上發生的事,她說旁邊的男生Ben(化名)推她,所以她才哭了。我告訴女兒,Ben推妳,妳應該趕快跟他說:「我不是給人家推的。」沒想到,女兒拒絕這樣說。我勸了她好久,她都不肯說。我仔細想想,女兒不說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對方、害羞、或不熟悉英語的表達。因此,我決定跟她來個角色扮演的遊戲,我扮演小女Mimi,她扮演Ben,Ben推了Mimi一下,Mimi義正嚴詞的跟Ben說:「I am not for pushing.」然後Ben很不好意思的說:「I am sorry.」表演完了,女兒仍然興致勃勃地要求再來一次,就這樣,我們玩了好多次,她也聽到我說了好多次I am not for pushing.後來我要求角色交換,女兒演她自己,我演Ben,結果女兒可以很自在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以後在學校碰到同樣狀況,她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幾天以後,我和幼稚園老師進行親師座談會,老師解釋這個男孩Ben的自制力很差,常常欺負人,因此要不要把他的位置換掉?我想了一想,說不必了,因為躲避不是辦法,讓女兒在這個幼稚園的小環境,就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將來她進入社會,才有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女兒果真適應得很好,Ben再也不會隨便欺負她了。 最後,如果你的衝突對象不是經常會碰到的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避免衝突的辦法,讓孩子在環境上盡量避開可能發生的衝突。例如在公園或遊樂場裡,避開說髒話或暴力傾向的孩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模仿或被欺負,同時適當的機會教育,教導孩子不宜的行為有哪些?哪些人不受歡迎?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 小皮和小華的衝突解決之道 從這個衝突實例中,我們看到問題的歸屬有三個:第一個是小華,他被打得很痛,傷心的哭了,所以他可以義正嚴詞的對小皮說:「你打到我的背部,我很痛。我不是給人家打的。」第二個是小華的奶奶,她看到小華被打了,應該要安慰小華說:「好痛喔!是不是?奶奶幫你揉一揉。」然後再鼓勵小華自己去跟小皮談一談,若小華不敢去,就陪著小華去跟小皮說;第三個是小皮的媽媽,她意識到自己孩子打人了,應該要讓小皮去跟小華道歉,並且強調:「如果你再打人,除了道歉之外,我們必須馬上回家,因為你沒辦法跟小朋友好好玩。」 三 種 衝 突 處 理 狀 況 狀況一、自己的孩子打人 大人應先了解前因後果,讓孩子有申訴的機會,或許別人使用言語暴力刺激他,或者他有什麼委屈,要讓他先講出來,安慰處理過後,才帶他向對方道歉。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表示他還有不服氣的地方,試著講道理說服他,如果他還是堅持不肯道歉,就必須使出父母的法寶—拿走他的權利,使他有所損失,讓他自己衡量要道歉還是要權利。例如,孩子很喜歡在麥當勞玩,但他在那裡打人,又不肯道歉,我們就可以說:「如果你不去說對不起,我們就必須離開這裡了,因為你沒辦法好好跟小朋友玩。」或者更嚴重一點的說:「我們從此以後不再來麥當勞了。」看準孩子重視的是什麼,跟孩子鬥智,當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而且衡量過損失之後,比較會傾向道歉。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及吸收經驗能力較差,會在行為上一犯再犯,例如一、二歲的孩子咬人,告訴過他不可以,他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他無法表達時,仍然會用咬人的方式。所以孩子一方面需要學習自制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時間,不是一、二次教導就學會的。我們要不斷孩子教導什麼是對的,還要他付出一點代價。久而久之,他漸漸會改變。 如果孩子固執犯錯,老是在打人後,無所謂的說一句:「對不起。」沒有一點誠意,這時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說對不起。請孩子眼睛看著對方,語氣溫柔的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再加上警告:以後再犯這個錯誤的話,將會有何後果(拿走他的一些權利),然後確實執行。 最後我們可以強調:「你是好孩子,不做這樣的事。」肯定孩子良善的本質,但是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勸勉他不做這樣的事。 狀況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第一時間要處理的是給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大人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被打,哭著找奶奶說:「好痛、好痛。」奶奶卻回答說:「不痛、不痛。」孩子會感到不被了解,只有哭得更大聲。嬰兒時期的哭聲,代表他發出訊號說他哪裡不舒服;孩童時期的哭聲,則是需要人了解他的問題,需要得到安慰,所以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了解他的感受,說:「你被別人打了,很痛也很生氣,是不是呢?讓我來幫你揉一揉。」察看傷處,減輕傷痛感之後,再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請注意,當被打者向打人者表達自身的感覺及思想的時候,不必要求對方道歉,只需表達自己即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同,我們沒辦法要求別人有同樣的回應。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我們應該勸導他去跟別人道歉。或許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不公平,為什麼我打人要跟他道歉,他打人就不必跟我道歉?其實,簡單的跟孩子說明,他不道歉是他的事,這是不對的行為。這個社會上有人搶劫、殺人、說謊,我們不必因為別人做錯事,也要跟著做。 尊重別人的親權 我年輕尚未有孩子之前,曾經犯過一個錯誤,要求別人的小孩道歉,結果卻造成大人之間的爭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多年前,我與親戚一起用餐,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打翻麵碗,湯汁留出來,弄濕了他爸爸的整條褲管和我的衣角,我擦好了衣服,就對孩子說:「你弄髒了爸爸的褲子,要跟爸爸說對不起。」小男生不說話,頭低低的,我正想進一步勸說,卻聽到他媽媽說話了:「你不要勉強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覺得他媽媽的說法不對,做錯事就要道歉,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後來我跟他媽媽就吵起來了,我們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事後,我回想爭執的經過,雖然我站在「理」上,卻少了「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管教方式,我顯然侵犯了別人的親權,也許他媽媽了解孩子害羞,需要私下處理,不在公共場合給他難堪,所以我不應該越界去管別人的孩子,尤其是他父母在場的時候。 學習饒恕的功課 當孩子受到欺負,心裡十分委屈時,縱使別人立刻道歉,卻仍會有不肯接受道歉的情況發生,這時就是學習饒恕的最佳時機。首先要安慰孩子,給他同理心,讓他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感受;其次讓他直接和打人者溝通,表達「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以及「你打我,我很痛耶!」等等,說出內心積存的委屈,然後再慢慢消化內心的怒氣。 真實例子:教會一位姊妹帶著不到四歲的強強(化名),到會友家參加小孩子的聚會。他們跟著許多人一起進門,強強看見小浪(化名)拿起主人家的火車正要玩,強強就說:「等一下,你應該問阿姨可不可以玩?」小浪不服氣,忽然間打了強強一個耳光,大家在旁看了都很意外。小浪的媽媽把他帶走,私下教導一番,再回來向強強道歉,但是強強說:「我不要原諒你。」強強不僅耳光痛,還有心裡的委屈和羞辱,無法立即原諒對方。回家後,強強的媽媽對他說:「當我們不能原諒別人時,心裡會很不快樂,以後也不想跟對方玩或說話。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和睦相處,如果你不肯原諒別人,只有撒但最高興!」強強聽進去媽媽說的話,打電話跟小浪和好。沒想到,下週日在教會主日學教室遇到小浪時,強強忽然又想起打耳光的羞辱,不肯進教室。媽媽為孩子禱告,並再一次解釋饒恕的意義,孩子終於放下心結,走進了教室,而且也願意跟小浪一起玩了。之後,強強的媽媽告訴我們,強強常常帶玩具去跟小浪玩,心中再無芥蒂,兩人也成為好朋友。這不是一件極美好的事嗎?! 狀況三、別人的孩子打架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看到兩個孩子打架,我們可以介入說:「不要打架。」如果是在幼稚園裡,或是小朋友的聚會裡,雙方的家長都不在,我們可以請兩個孩子坐下來,給他們機會分別講出真實狀況。大人在旁傾聽,偶爾轉述事實(例如:「某某說你剛剛先打他的,是不是呢?」不作仲裁,不加任何判斷,只作協調。因為我們大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沒看到全部,若因此加以仲裁,會產生委屈與冤枉。若讓孩子們自己說,兩個人都心知肚明誰在說真話,誰在說謊話。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談清楚,引導理虧的孩子道歉,若雙方都有錯,兩個人都必須就自己不對的地方向對方道歉,重歸於好。 孩子們的衝突狀況很多,我們不見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處理,但是把握住原則,就事論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就對了!其實當父母沒有那麼難的,不是嗎?

寵壞孩子的方法

2004年04月20日
公開
47

1.有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他出口成"髒"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你卻只是笑了笑;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等到他20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反應會是:"#~%&^...." 4.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孩子嘴巴吃得乾淨,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但要永遠嗎?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你能想像這種心態 ----,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永遠站在孩子這邊,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他難道不會想,"既然沒辦法,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12.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很簡單,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一顆糖的幸福

2004年04月17日
公開
41

簡單的問候,總讓人備感溫馨, 好朋友就像一杯白開水, 總是在最口渴的時候,感受到它的甘甜..... 淡淡的關懷,總是在不經意之間, 卻讓人莫名的感動 每個簡單的問候, 都向您表達「你是獨一無二」的訊息。 友誼長駐於心中真是個奇蹟! 你不知道,它是怎麼發生或它是何時開始, 但是你知道,它總是帶來特別的關心及祝福, 你會了解到「友誼是上天最珍貴的禮物」。 淡淡的問候,深深的祝福 願我的朋友,天天快樂 一位約莫五歲的小朋友;小朋友看來有點髒髒的,不知道是父母把他打扮的很像家境不好免得被綁架, 還是玩髒的,看了就讓人想憐愛。  他手中有一個裝糖的鐵罐,他將鐵罐放在耳邊,不停搖啊搖,糖罐發出鏗鏘的聲音,很清●N知道裡面 大概就一顆糖了吧! 『你只剩一顆糖了喔!哥哥買一罐新的給你好不好?』 『喜不喜歡吃糖?為什麼 這一顆你不吃,要一直搖一直搖啊?』    小男孩的回答是:    『爸爸說賺錢要吃飯的,沒錢買糖糖 ,我不要吃這一顆,   這樣我就可以一直有糖糖,一直搖一直搖才知道糖糖在不在呀!』    我笑了笑,到對街的便利商店買了同樣包裝的糖給小弟弟,  想當然爾,是小男孩爸爸的老闆是一直拒絕,因為他不可能窮到連一罐糖果都買不起,  所以經過一陣堅持,老闆向我道謝了。  我覺得很值得,上了什麼一課呢?    我們常覺得衣服買再多,總好像少了一件,  有了一棟一房一廳的房子,不多久就覺得好想換三房兩廳的,  有了一百萬,就覺得跟那些千萬富翁比起來相形見拙;  其實當我們在跟別人比的時候,  有沒有想過比我們更需要、更沒有揮霍條件的人,  他們可能連作夢都覺得奢侈。    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許我們沒有很優渥的生活條件,  但是我們不會因此而失去幸福的權利;  有一個住的地方是幸福,  有一頓晚餐吃是幸福,  有一台老爺車可以到處跑是幸福,  幸福的感覺從不曾離開我們,  只是我們認不認為那是一種幸福??  像小弟弟,他可以一直搖那個鐵製糖罐搖到聽不見我跟他說話,  那是因為他要確定他的幸福還在.........    平常我是不可能那麼哲學家,  從一個小孩子的舉動去看到什麼人生大道理,  但是現在我看似什麼都沒有了,小男孩的舉動卻讓我心眼敞開,  不去看自己少了什麼,  而是看自己還有什麼,  並且好好珍惜,不要讓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   朋友: 幸福真的很簡單,一顆糖也是幸福ㄚ! 小時候有人只講一句話 就會讓我們感激的想親他 有人只講一句話 就會讓我們恨他一輩子 不知道這是一句什麼樣的話 竟讓我們的心判若雲泥 仔細思索 總是叫我們難以捕捉  當我們漸漸長大 不同的價值觀就如同路邊更行更遠的路燈 我們只知道依照當前的價值觀去追逐投射在路面的影子 卻不知道在追逐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拋棄了最初的理想 .. 好好珍惜 ,不要讓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

傾聽孩子說話

2004年04月16日
公開
36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傾聽,是雙方感情的加溫計,那麼,該如何有技巧地傾聽彼此的內心呢?本刊邀請專家告訴你。   曾經看過一本有趣的童書《毛毛——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說的是有一群時間盜賊「灰先生」闖入了一個平靜的小鎮,他們以收藏時間爲名,奪取了小鎮居民相互問候、溝通與關懷的時間,使這個平靜、和睦的小鎮陷入一片忙碌的恐慌之中。此時,有一個不起眼,但擅長傾聽的小姑娘——毛毛發現了「灰先生」的詭計,她決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扭轉這個危機。她四處傾聽鎮民們的控訴灰先生的劣行,並慢慢轉變了這些「著魔」的居民,讓他們重拾懷念、關心和自己的人生故事。   以上這個故事,對於現代的家庭教育來說,也是意義深遠,因爲忙碌的父母很難做到相互傾訴,彼此聆聽,這樣就很難了解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心聲,所謂的「代溝」就慢慢形成。   孩子說話的主要目的只有兩個:一是想要與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以證明自己的存在;二是希望透過說話,來改變別人,因為他們希望讓別人為自己做些事情,對別人有所要求。這些都是為了滿足生命的基本需求。 ■傾聽的藝術   回想一下自己經常重複的事情,或許這不是因為自己不够聰明,也不是你沒有聽從一些好建議。這種情况,十有八九是因為不用心聽的緣故,那些你希望能够了解你的人,他們並沒有仔細思考你在想什麽或是體會你的感覺。你的孩子也是一樣。不論孩子所說的話是多麼奇怪、可笑、困惑、斷斷續續或是重複,請你一定要用心聽。 傾聽,的確是一門語言藝術。 ※聰明提醒:傾聽中的學問   當你在聽孩子說話時,你可以感受到以下幾點: 1.無論事情是否如此或是恰恰相反,孩子都希望你能更了解並且耐心聽他講完。 2.緊急狀况下傾聽孩子說話,無形中已經培養孩子對緊急事件的反應。 3.傾聽是父母與孩子都必須掌握的語言技巧,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 4.用寬容的心態開始聆聽,及時修正孩子身上的錯誤。孩子的調皮搗蛋是因為他們想要得到大人的關注。 5.在傾聽過程中適時給予讚美,是一種愛的表現。 6.傾聽是你對孩子最具影響力的事情,尤其是當你對孩子的話有適當回應時。 ■聆聽寶寶的呀呀聲   親子間傾聽行為的發生與進步,並不以寶寶的語言發展階段而定,有時可以孩子的行為發展來區分。而家長所要做的,也並不一定就鎖定在「聽」這件事,而是可以透過了解來達到傾聽的目的。   在孩子的學步階段,傾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此階段的孩子會重複同樣的東西,會有些幻想或是錯誤的行為,並且會積極地去嘗試語言的力量,發出些咿咿呀呀的聲響。所以,在這一階段,父母只需了解孩子的表現,並且給予孩子適度的指引,幫助孩子走入語言學習階段。 當孩子步入「冒險期」,他們喜歡嘗試新方法和新點子,並且對什麼都感興趣。父母要儘量解讀孩子的想法,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以這些新點子表達他們的想法。同時,孩子在這個階段要求也增加許多。所以父母更要從教育的角度看看如何去應對孩子的需求,並且一定要注意說話時的自信語調及願意傾聽的表現。   7~14歲的孩子已經步入成長期,孩子對於父母聽他們說話的要求更高。他們剛開始想要做對自己生命有影響力的决定。而在14~21歲這個階段,父母想要聽孩子說話的機會變少了,要儘可能創造傾聽的機會。孩子想要獨立的感覺可能會因為你的質疑而讓他們産生挫折。 ■成功傾聽的秘訣   首先,你必須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放鬆身心。哪怕你正在為孩子的語氣而生氣,也請你聳聳肩膀,儘量放輕鬆,並且不要抿嘴;其次,你要面對孩子。無論你正在忙什麼,都要暫停一下,真誠地與孩子面對面做好聆聽的準備。尤其是不要交叉手臂,看起來居高臨下,讓孩子欲言又止。如果你手頭有工作,可以先請孩子耐心地等待一下,等工作結束後耐心聽孩子說話;從姿態方面來看,你可以用專心、和藹可親或逗趣幽默等方式來迎接孩子的話。   當然,成功的傾聽在於傾聽的態度和傾聽的效果,想要掌握孩子話語中的所有資訊,最好是「多方面傾聽」,在聽的同時,注意孩子說話的用語、語調、肢體語言、表達、速度、眼神及臉部表情等。 ■聆聽心聲無障礙   很多父母都不喜歡聽孩子反覆訴說同一件不能讓你認同的事;或者會擔心自己沒有足够的耐性、自制力及認同度;甚至會害怕無法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給孩子完美的回應……,其實這些障礙都可以克服。   如果你怕孩子的負面想法愈來愈多,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可以幫助他尋找答案,並且解决問題。當你在與孩子共同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也會重複孩子說的話,而孩子又能從你的複述中得到思考。   大部分的父母認為自己沒有足够的耐心、自制力和認同度來傾聽孩子的觀點,這其實是父母的接受能力與價值觀造成的障礙。其實,你不用先為自己附加任何包袱,只要儘量用耐心、關愛和信心去面對與孩子交流這件事,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蘇格拉底說,我們最大的挑戰並不是發現答案,而是學會如何問問題。其實孩子也需要你的用心傾聽,讓他可以更有效地說出重點,這是人類溝通與語言發展的基石。 ※聰明檔案館:傾聽的階段與模式   傾聽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也可說是三種不同的傾聽策略。 第一階段:反映式的傾聽。當你能够將自己所聽到的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來時,你就是一個最好的傾聽者,其效果遠勝於刻意地聽。 第二階段:接受性的傾聽。接受孩子所反映出來的資訊,請注意時間及內容,這樣你才能掌握住他所要表達的想法,包括這些話中的情感及真實度、一般性及特殊性。 第三階段:說出感覺。無論孩子是否希望分享或是有所要求,你都可以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感覺。這樣可以讓你更準確地掌握孩子所說的重點。

是童年,也是一生幸福的祕密

2004年04月13日
公開
38

支持這個想法便可以理解為何有許許多多的落跑父母 母愛是否為天性? 「現在終於應該有人說出來:世界上根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了。」∼(《幸福童年的秘密》p95~P97) 在老鼠實驗上,神經科學家發現,母愛或母性本能,跟大腦催產素(Oxytocin)有關,一隻從小經常受到母鼠舔舐的老鼠,長大後也會去舔她的小孩,成為好媽媽。如果剔除了催產素的基因,這隻老鼠就會成為冷漠的母親,呼應了上面的話,也讓我們看到為什麼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狠心父母,摔死或虐待死自己的親生子女。現在已經知道,受虐兒長大後成為施虐者的比率,比一般人高出二九﹪。 《幸福童年的秘密》對憂鬱也有許多著墨,作者說:「憂鬱真正的反向,不是快樂和無痛苦,而是生命活力。」 這句話非常正確。有生命活力的人,即使身體有病痛、沒有錢、不快樂,也不會得憂鬱症。這個迷思我們經常看到,以為人一定要快樂才不會得憂鬱症,這是不對的。不快樂,不是憂鬱症的必要條件,關鍵在於生命沒有目標。我們常看到,有些癌症病人還到醫院當義工,鼓勵其他病人;自己都沒有房子住的人,在寒流來臨時,把錢捐出來買棉被給需要的人。台灣現在憂鬱症氾濫,且年齡降到十三歲,這跟我們整個社會向下沈淪,笑貧不笑娼,人民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欠缺正確觀念,對自己的生活目標缺乏金錢以外更高層次的理想有關。 提供小孩健康的童年成長環境非常重要;而對於童年時曾為了達到父母的期待,進而被迫壓抑真實自我情感、甚至性格產生缺陷的人而言,可以藉由專業治療的幫助,修復自己,回到健全的身心狀態。只要能正視自己身心靈曾遭受的創傷,就能免於深陷其境而不自拔。尤其最近的研究發現,童年的不幸,對於還在童年時期的小孩打擊最大,但是當他逐漸成長、遠離童年後,童年的不幸事件對他的影響愈來愈少,到中年以後幾乎沒有關係。 也就是說,走出陰影就沒有關係了,這個不幸不會跟隨著你一輩子,不必認為自己已被毀了。這些研究在麥特•瑞德利(Matt Ridley)二○○三年的新書《自然與培育:基因、經驗和構成人類的要素》(Nature Via Nurture)中有詳細的介紹。從事心理諮商或兒童教育者,也許應該參考書中列舉的最新大腦證據。現在已經知道不應該鼓勵病人始終深陷於對童年的回憶,去挖掘童年的不幸只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喚不回來,已無法重新來過。人要向前看,重新找出生活的目標,從廢墟中站起來。當廢墟太大無法清理時,不妨?棄它,去一個全新的地方從頭開始。 對於童年受到不幸的孩子,我們的看法也是如此。鼓勵他積極面對問題,找出人生意義,而不要沈溺於過去。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童年就像父母、性別、出生別,是我們無法主控的,對於沒有主控權的事不要反覆思考它,一旦找出問題關鍵,解決它之後,就應該讓它過去。尤其現在實驗已發現,人格在受精的那一剎那已決定,後天雖有影響,但是後天不正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嗎?前者自己無法控制,煩惱它沒有用,後者正好落在自己手上,應該積極去創造一個適合自己個性的生存環境。 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要接受它,以免自尋煩惱,對於可以改變的行為,我們要努力改變它,使自己變的更好,最主要的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可以改,什麼是不可以改,這就要靠我們的智慧。一件事不知道原因時,心裡放不下,但是一旦知道了原委就應當放下,不再自尋煩惱,因為那是屬於過去的事。本書舉了非常多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回頭看的人,永遠看不見未來,一個勇敢的人是不回頭的,人生要有「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的豁達與積極態度,它不但是童年幸福的祕密,也是是一生幸福的祕密 【(本文摘錄自《幸福童年的秘密》推薦序,作者洪蘭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快樂的孩子

2004年04月11日
公開
38

I always think what will I give for my kids ?? not math , english............. just one thing ... A very happy childhood !! and you ?? what do you want ?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2004年04月10日
公開
37

游乾桂教 授 我在臨床做十六年,前幾年做的是精神病人,做精神病人對於我在做親職教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精神病人其實是在囚籠裡頭不會回來的黑暗份子。原先我跟很多人一樣,一直認為一個人會住到精神病院一定是腦袋秀斗,前半段的假設是對的,但是有一部份的假設是錯的,我們以為他笨,事實上我在醫院裡頭看到很多孩子其實很聰明 我在醫院曾經看到一個從台大醫科畢業的孩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他接觸,他只要看到穿白袍的人走近,就會狠狠的瞪著對方,有時甚至會無預警的搥對方,所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怕他。我大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可以跟他坐下來慢慢談,大概半年後他才能意識到我對他的關心。我常常利用下班時間去陪他下五子棋,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讓我覺得很難過。我常在想:「一個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只能跟我坐在這兒下五子棋?」於是,我開始追尋他生命的歷程。 我從他身上發現兩個秘密:第一個令我驚訝的是──他從小學到高中從來沒有考過第二名。這讓我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東方不敗,這時我才領悟到原來東方不敗指的就是一敗塗地。有人是東方不敗,但是只要一敗就會塗地,所以由中抽離出一個很重要的物質就叫做成功。有人十幾歲就成功,有人中年成功,也有人老年才成功,但是太早成功所代表的就是壓力重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並不是靠第一名長大的,他要的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及學習歷程比學習結果重要,但是我們現在往往只在乎結果,不重視歷程,這樣一來,對孩子而言就是壓力。我們期望孩子成績好,永遠名列前茅,而孩子就會想辦法保持第一,壓力因此而來。在心理學來講這就是「高期望」,但是「高期望」=「高壓力」。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得第一,有一個專家勞瑞爾曾說:「我是物理學專家,所謂的『專家』就是在我的領域裡我會,其它的領域我就叫白痴。」但是現在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全會,全會也就代表了全不會。所以一個人要演活自己,何謂演活自己?就是一個人演一個自己才能全心全意的演好自己,如果一個人分兩顆心,就叫做半心半意,一個人要學三樣好,就叫三心兩意,一個人要多才多藝、四項全能就叫做分明找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會,如果什麼都會就不叫「專家」。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又想到金庸筆下的另外一個人,叫做獨孤求敗,獨孤倒過來就叫做孤獨,獨孤求敗好孤獨,這意謂著人在高處不勝寒。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考試第一名,但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他好孤獨、好寒冷,也忘了他有壓力。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孩子成績好應該很有自信,但是由研究中我們發現:成績好的孩子大多沒有自信,成績差的孩子大多數很自卑。 以前有部連續劇叫保鑣,裡面有個人物我非常喜歡,叫做賈糊塗,我喜歡他那種難得塗糊的個性,所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是賈糊塗解決。我們在老子裡頭有看到一句話:大智若愚。有的時候有些人看起來笨笨的,學習笨笨的,走的笨笨的,其實是最聰明的。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是一個醫生,他的成長過程並不順遂,他大學沒考上,後來因為他手風琴拉得很好,所以進了大學唸歷史系,他大學畢業後,三十歲才開始念醫科,卅八歲醫科畢業,人生過半的史懷哲畢業之後到了非洲創造了一個不朽的基業,成為非洲之父─慈悲的代言人。另外一位,印度的勝雄叫甘地,甘地是印度的國父,但是他在四十歲之前是紈跨子弟,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英國人,穿著很英國、打扮很英國,直到有人告訴他,他是印度人,四十歲他的夢才幻滅。他四十歲的時候帶領著印度做和平的革命,創造了不朽的勝雄甘地。還有一位我們更熟悉的人叫做劉其偉,他今年九十二歲過逝,卅八歲才學畫,畫了廿八年,在六十六歲時才成名,活了九十二歲,但是他畫出了畫壇奇葩。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有一位是日本人叫小才昌俊,他研究微粒子。他念書時的成績是慘得不能看,但他在得獎時說過一句話:「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我花很多時間在做研究、做實驗,所以我不可能背很多東西,「背」跟「思考」、「想像」、「創意」是有差別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背得多分數就高,但是你可有想過,有位禪師講過一句話:「這一分鐘你找到美好,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找到不美好」。而我的理解是:「這一分鐘你拿書來背,這一分鐘你就不會思考、不會想像、不會創意。」因為它同時進行,但是未來的世界是送給會想的人,不是送給會背的人。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宇宙是無限大,而地球在宇宙中並不是唯一,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贏得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但是他在宇宙中還是渺小的。很多事情以前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例如:飛機在以前不會飛是對的,現在卻是錯的。所以,我們的腦袋如果只是死記,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未來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例如:志氣要高、勇氣要足、骨氣要硬,我想這是一個孩子應該要俱備的。而這些是我在這個台大醫科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 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他告訴我:「如果我學音樂,我現在會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家。」換言之:如果他學音樂,他就不會住在精神病院,如果他沒有住在精神病院,他就會有人生。還有另外一個個案,原本應是孩子住進來,最後卻是媽媽住進來。一個孩子他的求學過程很辛苦也很順利,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期望很高,而他也很順遂的考上托福出國留學,在他畢業拿到學位的當天,寫了封信寄回台灣給媽媽,之後便跳河自殺死亡。信中有句話非常刺痛人心,他說:「媽媽,妳的夢,我幫妳圓了,請妳放我一馬。」媽媽看完信之後受不了,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們千萬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我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行行有狀元,而且未來一定是每一行每一業都有狀元。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你是否記得當你的孩子小時候哭鬧時,你敏銳的聽聲音便能知道他是尿床還是肚子餓。我發現在孩子六歲以前,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像心理醫生,為什麼孩子長大以後,你就不像了呢?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嗎?還是你敏銳的特質不見了?還是有些東西去阻礙了你敏銳的特質?或者是你不夠用心呢?其實這些因素都包括,但是我認為不夠用心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應該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何謂了解?就是三歲時就把他當做三歲的孩子來看,五歲時就當做五歲來看,十歲時就當做十歲的孩子來看,這才是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例如:閱讀是一種動機,假若閱讀不是一種動機的時候,閱讀就是一種考試,如果閱讀是一種考試,那麼閱讀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閱讀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唸完書就不再閱讀,那麼你就會變成草包。而做學問不是死記東西,是要知道它在哪裡。所以爸爸媽媽們對面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所以滿分哲學到底是對或錯?一個每一次都考滿分的孩子,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因為他沒有再進步的空間,也不能夠退步,那麼下一次的考試該怎麼辦呢?這時他的壓力就來嘍!所以我們應該要讓孩子有進步的空間,即使退步了,我們也要給孩子鼓勵使他有唸書的動力。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在做教育之前,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會愛自己的人才會愛別人。人生有四個要件,而這四個要件是做教育的準備:健康、快樂、時間、美好生活,若再加上一點金錢,就叫做富有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是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然後逼著孩子好好讀書未來努力工作、賺錢,那麼這就叫做有錢人。人生裡頭有二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努力得到我們想要的;二是享受我們得到的更為重要。我們常常盲目的生活、工作、賺錢,而賺錢的目的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嗎?但是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要享受我們得到的。我認為人生過四十之後一定要有兩個圓在交集,一個圓是「精神」、另一個圓是「物質」。四十歲之前我們可能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每天工作、賺錢,假設人的一生能活八十歲,四十歲已是過半了,所以四十歲之後,我們不能永遠只想到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要擁有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母,心理健康是家庭健康之母。沒有健康,教育便是虛假,所以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不會對孩子亂發脾氣,也就能夠有耐心聽聽孩子說的話,相對的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家庭氣氛會更和諧。 另一個重要的要件便是快樂。現代的孩子普遍都不快樂,因為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有機會開懷暢笑時,我們不要去嚇阻他,要尊重孩子的快樂。研究指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效率多了1.76倍,假若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他的學習≠壓力、學習≠高期望。我們甚至可以花點心思製造快樂,例如:每天找個時間全家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當孩子說笑話給我們聽時,即便不好笑,我們也要笑得很開心,孩子會說得更多,並且從中得到自信與快樂。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拒絕忙碌,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會更棒喔

神祕的十六號

2004年04月09日
公開
35

辦公室裡同事們閒聊的對象常是學生。 那一年,開學不久,坐在對面的王老師新接一個班級,才沒幾天就聽到她喜孜孜的說:「我今年的運氣真好!這個班的家長也挺願意配合,班上的素質很整齊,尤其有 一個學 生,將來有可能當總統!」到底發生什麼大事?讓王老師這麼看好這個學生的未來? 原來,當大部分小一新生對學校都還不太熟時,這個學生竟然在班上發送自製的注音 版學校地圖。王老師展示那張稚氣的手繪地圖,很得意的說:「我從來沒遇過這麼有 創意的學生!這張地圖讓他成為孩子王,但他一點都沒有霸氣,跟誰都合得來。才幾天而已,就顯現了十足的領袖氣質,真是不容易!」王老師的運氣讓大家十分羨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啊!我有點扼腕,我教自然科只教一 到八班,王老師卻在九班。不能教到這種天才型的學生,真有點遺憾呢! 王老師本來就是個負責認真的老師,教到這一班,更激起她百倍的教育愛。她不時向 我們報告班上學生的動態,那個未來可能當總統的學生,更是她的最愛。她常這樣引 起話題:「我們班那個十六號啊……」接著說的都是十分令人感動,不太像七歲孩子 做 的事。這個神祕的十六號,曾把自己的飯盒分一半給飯盒打翻的同學;曾義正辭嚴 的 指責嘲笑別人跌倒的同學;曾在王老師感冒失聲時,默默的泡一大壺彭大海加菊花! 神祕的十六號做這些事時,都是默默的做,王老師常要等其他家長的感謝在家庭聯絡簿上出現時,才知道十六號又做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懂得利他的行為? 怎麼能那麼心甘情願的把東西與人分享?每聽王老師說一次,我就在心底暗暗佩服一 次。我們已經習慣把這個十六號稱做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的厲害還不只於此,他的成績很好,字也寫得很漂亮。王老師曾亮出十六號的國語習作給我們看,那端正 清晰的字跡,超過許多二十歲的大人。更難得的是,十六號這些全是自動自發的。 據王老師說,十六號的爸爸只是退伍老兵,年紀超過六十了,媽媽又是領有殘障手冊的小兒麻痺症患者。在家裡爸媽幾乎沒時間管他,這個十六號還是樣樣比別人強。我想到阿扁總統就是貧戶出身,父母只是很平凡的農人,卻能造就一個總統。每次談到這兒,我們都不免感嘆上天的安排:有的父母得花許多錢送孩子東學西學,深恐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孩子卻像扶不上牆的軟泥,一沒人叮嚀就全然失控。十六號的父母為生活奔波,忙得根本沒時間給孩子「加強」,但十六號的表現卻是那麼的好! 第二學期,原來教王老師班自然科的秦老師請假,為了親眼目睹這個神奇的十六號,我自告奮勇教他們班的自然課。第一堂課點名時,我仔細的看了看十六號。他穿著簇新的衣服,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讓人非常失望。這真的是王老師的寶貝十六號嗎? 再一次仔細看看他的名牌:10916,沒錯啊!就是讓我如雷貫耳的十六號!我簡單的問了幾個上學期應該教過的概念,很多學生都舉手發言。我一直很期待十六號的回答,可是他從頭到尾只會呆呆的坐著,一雙無神的眼睛盯著自己衣服上的鈕扣。難道王老師一整個學期的描述都是虛構的?我絕對不敢相信!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做這麼無聊的事! 不用幾天,我就發現:這個十六號簡直是惡魔的化身!我幾乎每節課都要調停他和同學間的糾紛:一下子是未經許可拿同學的東西、一下子是粗手粗腳動到同學卻不肯承認。 他似乎非常容易動怒,一生起氣,周圍的同學都遭殃。我對孩子的容忍度已經算很高的,但也已經氣得快打人。有幾次我無計可施,只能從他背後緊緊的扣著他,希望他別又對同學動手動腳。我可以感覺到他原本僵硬的身體,在我的懷裡慢慢的融化放鬆,從我懷裡掙脫出去後,他會較為安分些,但也不能維持太久。上過幾堂課,我心中的疑惑已經多得快把我淹沒,我實在不敢問王老師是怎麼一回事?我很謹慎的回答王老師詢問的問題:「我們班還好吧?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很留意的觀察王老師的容顏,在她的臉上,看不出特別的煩躁,我無法從中推斷十六號是否也造成她的困擾。除了多上兩節課外,我又報名研習中心的一項長期研究計畫,所以這一學期我很少在辦公室待著。不是去上課,就是去找資料,我很少在加入辦公室中分享經驗的對話,所以也沒再聽到十六號神奇的事蹟。另一方面,我實在不好意思問:為什麼十六號的表現這麼差?我總會想到「踰淮為枳」的典故,按照理論,從學生可以看到老師的影子。十六號如果真的在王老師面前和在我面前有這麼大的差異,那不是表示我教得不夠專業?一想到這點,就讓我心裡非常不安。我像穿新衣的國王,深怕別人戳破謊言,發現真相,知道真正的問題是? b我身上。 我有些後悔接了秦老師的工作,如果不接,也許我可以多兩節備課的時間,也許我可以聽到更多有關十六號的報導。可以確定的是,我一定不用常常生自己的氣,氣這個十六號打斷我的上課,把我的教室弄得雞飛狗跳。然而,我從來不是一個容易輕易放棄的老師,既然問題是出在我的身上,就得在別人發現前趕快補救,我想好好的改變我的態度。於是,我對十六號用了加倍的心力,兩節課的下課時間,我把他叫到身邊。有時不斷的逗他說話,有時請他幫我做事情。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我總會把眼光轉向他,一種非常溫柔、期待的眼神。我的問題不難,又會在提問時加了許多暗示,答案幾乎是呼之欲出。其他的同學老早舉著手揮舞著,急切的希望我趕快點他們起來發言。我常把教室的氣氛弄得像一鍋沸騰的水,因為我在等,希望十六號能自動的舉手發言,恢復他應有的表現。終於,有一天十六號舉起了手,我像中了特獎一樣,趕緊請他站起來說一說。天啊!真不愧是王老師的寶貝,他回答得非常好,我忍不住請全班為他鼓鼓掌! 有了這一次的打破僵局,我和十六號之間逐漸建立了信任。我知道他家沒有很多的錢買課外書,就把自己買的科學童話借他。我不經意的問他書中的內容,他都能一一回答。當他把我這套書都看過了,我教他可以到圖書館借書。隔了一個星期,他捧著自己借的書給我看,自告奮勇的說,願意在課堂中講一個有關影子的故事。就像磨合過的汽車,我們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我隱約感覺到他很喜歡我,也很願意在我面前有好表現,這點讓我十分欣慰。有一次,我摸摸他的頭,隨口問了句:「是誰幫你洗頭的呀?」下一次的自然課,他像一隻甜蜜的小貓倚在我身邊說:「老師你摸摸看,昨天是我自己洗頭的喔!」看著那個小小的頭顱,我想到這幾個月馴服他的過程,心中產生了許多想法。還好,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所在,不然傳出去說,我把別人的資優生教成問題學生,那是多麼丟臉的事啊!我承認我對十六號是有點偏心,但對一個好學生有偏愛的心是應該的。 自從他恢復了該有的水準,班上的氣氛好極了,我教起來很有成就感。我漸漸能體會到王老師津津樂道的原因,現在連我也忍不住想把心中的得意告訴別人呢!學期結束時,我要學生做兩張圖文報告。才一年級的孩子,我不敢要求太多,只要他們能正確的剪取報章或雜誌的資料,端端正正的貼到資料本上,然後寫一段短短的心得報告就好。我把所有班級孩子的作業堆在桌上,如果真要仔細看完這些作業,得花許多時間,我只能走馬看花的瀏覽過去。但是我忍不住被十六號的作業吸引住。這一學期他看了不少課外書, 他的報告竟然是十篇讀書心得。他用充滿童心的語氣寫下對這些動物故事的看法,還畫上美麗的插畫,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短文,而是一篇篇精采的文學作品。我忍不住把這份作業拿到王老師面前,告訴她:「你們那個十六號真不是蓋的,我看他將來別去當總統了A應該改行當動物生態作家!」 我的話讓王老師足足愣了三十秒,她一臉茫然,彷彿完全不知道我說什麼。我把作業推到她面前,提醒她:「你說過的呀!那個你的寶貝呀!會自動把東西和別人分享,很有領袖氣質的十六號呀!你不是說他和阿扁一樣,以後有可能當總統嗎?」王老師了解了,不過她張大了嘴,很驚訝的說:「你說那個十六號呀?那是上學期的事了。那個十六號轉學了,來了一個轉學生,因為正好是男生,我就把他安插在十六號這個號碼。這個十六號是個適應不良的問題學生,在前一個學校待不住才轉來的,和原來的那個十六號完全兩樣。他剛來的時候,只要他一進教室,全班同學就開始神經緊張。好幾個科任老師都向我反映過,只有你沒來告過狀。我嚇也嚇了,罵也罵了,還送去訓導處兩次。我和家長天天打電話,都快煩死了。後來不知怎麼一回事,他慢慢變好了,應該是漸漸能適應學習生活了吧?」王老師接過作業,看了看說:「這真的是他做的嗎?他寫在聯絡本上的生活小記,也沒寫得這麼好呀!」 王老師不敢相信的翻著作業,長久以來在我心中的疑惑終於一點一點的解開:原來兩個學期的十六號是不同的人呀!我在學期初見到的暴亂場面,也並不是針對我的,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竟然擁抱著一個這麼大的祕密!我決定不把事情對王老師說得更清楚,畢竟這是我和我自己的祕密。 從這次以後,每當遇到表現失常的孩子,我總是抱著期待。始終堅定的相信,只要哪天能揭開蒙在他外表那層偽裝,得到孩子誠心的信任,一切都會有轉機。我願意每個孩子,都是潛力無窮的「神祕的十六號」!

分蘋果的故事

2004年04月08日
公開
32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 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 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 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 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如果你是孩子,請把這個故事講給媽媽;如果你是媽媽......

孩子們,太陽來了

2004年04月07日
公開
35

一個年輕的媽媽,不到四十歲,育有二子一女,與先生恩愛相處,親友稱羨。 半年前,年輕媽媽身體不適,赴醫院檢查,竟是癌症,而且是最末期。 醫生並沒有直接告訴她這個訊息。 「她必須開始接受治療,老實說,治好的機會不大, 而且在這段過程中,她會愈來愈痛苦,你們要多擔待些, 這不只是場你太太和生命的拔河,更是痛苦與時間的競賽! 她會需要你們的支持的。」 大她兩歲的先生,聽傻了眼。 後來,年輕媽媽身體的病痛果然愈來愈嚴重,最後只好長住醫院。 這個傍晚,先生下班後趕到醫院探視愛妻。 愛妻安靜的甜睡著,他注意到愛妻削瘦的面頰上,竟有兩道淚痕。 看著愛妻,他想起數年前在嘉義城隍廟前巧遇的算命仙說的話: 「你們這對夫妻,是少見的恩愛,要小心, 你們會把別人可以享用一輩子的福份,提早消耗完畢!」 愛妻突然醒過來,先生抓著她的手,說道: 「記得嘉義那位算命仙的話嗎? 如果妳這場病是因為我們的福份即將用盡,我真希望換成是我生病。」 「老公!別亂說,我會好起來的!」 年輕的媽媽一直以為自己會好起來。 其實她是很痛的,但是除非忍不住, 她都刻意裝做沒事,為的只是不希望家人耽心。 又過了一段時日,愈來愈接近競賽的終點。 年輕的媽媽已經虛弱得不成人形,她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 看著先生,淚亳無紀律的流出來。 先生望著她,哽咽說道: 「還記得上次我說我想代你生病嗎? 我真想用我的生命換取你的健康!老天為什麼這麼殘忍?」 這一次,愛妻沒有回應,彷彿是無言的附和。 先生細心的為愛妻擦去臉上的淚痕,愈是細心,心也愈痛。 擦至嘴唇附近時,先生才發覺愛妻不知道什麼時候,已沒有了鼻息。 愛妻竟兀自離開了她所愛的人。 空氣出奇的冷,郤凍結不了那灑手而去的步伐。 終點到了! 其實,愛妻到最後一刻都不相信生命會如此短暫, 她沒有心理準備,所以也沒有留下任何話語。 沒有戲劇化的臨終場面,感受郤是真實的刻骨銘心。 三天後,先生再回到那間曾經耳鬢廝磨現卻陌生的臥房,整理著愛妻的遺物。 突然在衣櫃的角落裏,看到一本小冊子。 打開來看,竟是愛妻在入院長住前,斷斷續續寫的一些文字。 先生坐在床沿,看著第一篇,上面寫道: 「宗明,我愛你,我好愛我們家。 告訴你一個密秘,我一直想做我們家的太陽, 照顧著你和孩子們,每天早上我會用陽光叫醒你和孩子們, 為你們準備早餐,讓我們家從一早就陽光普照,讓我們家四季都有陽光。 我從來不知道太陽會生病,而且病得這麼重!我一直不相信這個事實! 生病以來,我最難過的是沒有辦法再做你們的太陽,看到你們在陽光下燦爛的笑容。 但是太陽雖然生病了,我希望你們每天仍然能夠有太陽的心情。 世事難料,有很多事是我們不能掌握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面對自己的心,讓陽光灑進心田。 宗明,太陽生病了,但是我一定會好起來的, 如果我好不起來,你也放心,我會永遠做你心裏的太陽, 而你也得好好做孩子們的太陽哦!」 看著愛妻的手稿,帶起了思念,帶起了不捨,宗明雙眼都濕了。 哭完後,宗明打起精神,走出臥房,看到坐在客廳的三個孩子, 宗明竟以略帶欣喜的聲調,對孩子說: 「孩子們,太陽來了!」 可不是嗎? 生命裏總有無數的驚奇,不論是悲是喜,驚奇成就了生命的多采。 有許多事本是意外,不是我們所能掌握。 如果是我們能以陽光的心情,開朗,包容,關照萬物, 我們不就可以成就更豐富的人生?。 朋友,看看辦公室裏的同事,你可願意成為辦公室裏的太陽? 或者至少做自己的太陽!

破屋裡的故事

2004年04月06日
公開
33

破屋裡的故事 文/黃惠娟 阿宏,才六歲。每隔一段時間阿祖就帶著阿宏到瑞芳鎮上買米。阿祖背不動米,這個重擔都由阿宏扛;20斤的米,沉沉的壓在105公分的小身軀上,小手青筋暴露,腳步沉重。一開始我想上前去幫他抬,但還是忍住了,繼續拍了一張又一張…… 才一百公分出頭的阿宏,一臉狠樣與不在乎,跑著撲向那隻差不多及他腰部高度的流浪狗咪咪,咪咪喘著氣,不住的往後退,眼中充滿恐懼。只見阿宏雙腿把狗一夾、雙手抓著狗嘴用力一扳,往咪咪張開的大口吐了一口口水。 「幹!」 「給你說不能罵人啦!」阿祖(外曾祖母)抄起籐條氣急敗壞的說。 「我幹咪咪啦!」阿宏一溜煙跑開了。 這是今年二月九日發生的真實場景。在距離台北市只有五十分鐘車程的侯硐,六歲的阿宏沒有上過學,一句國語也聽不懂。 ◎ 初見阿宏 第一次見到阿宏,並不容易喜歡他。老氣橫秋、滿口粗話,動個不停。 第一眼看到阿宏的家,也不會知道這個房子,藏著一個孩子成長令人辛酸、不解的故事。 十五年前因電影「悲情城市」而重生的山城九份,假日的人車依然洶湧。只要五十分鐘車程,都市小孩就能消費懷古情調。 阿宏的家,就住在九份山腳侯硐,屋齡超過六十年的房子,外表斑駁生苔,襯著油桐花開的五月天,從屋外的菜園望向基隆河,滿載觀光客的平溪線火車呼嘯而過,或許是都市人眼中山明水秀綠意盎然的靈秀之地。 不過,這畢竟只是浪漫遐想。 走進阿宏的家,廳堂只用簡陋的木欄權充門面,發黃的牆上漬痕斑斑,訴說土石流肆虐的痕跡。屋頂在三年前被象神颱風颳走後,隨意用混凝土糊住右半邊。沒有自來水,山後潺潺流入的山泉水,幫阿宏家省下每月幾百塊的水費。戶埕略顯凹凸的水泥地上,曝晒著一片片蘿蔔乾。 ◎阿宏八個半月大時,來到這個家 那一天深夜,一對年輕的父母突然從萬華來敲門,「囝仔給妳帶,一個月萬五貼妳啦。」兩個年輕人滿口對他們的外婆周玉霞承諾,留下半瓶奶粉及半包尿片,以及在襁褓中的阿宏。 將近六年來,這一對「落跑父母」只在第一個月後回來看過孩子一次,給過外婆八千塊,從此再也沒回來。從此,阿宏的世界就在這棟破屋子,他能靠的,也只有外曾祖母。阿祖被迫當他的「媽媽」,他則成為阿祖ㄟ囝仔。 民國八十九年十月的最後一天,阿宏兩歲,象神颱風來襲,汐止、瑞芳地區在短短二十四小時下了七百五十公釐的雨量,是一百五十年來從未見過的天公做大水。 下了一夜的雨,十一月一日水勢來得急,基隆河水很快淹到瑞芳國中二樓。位在半山腰,貼著山壁的阿宏家,夜半狂風掀掉右半屋頂,大水嘩啦嘩啦的沖下來,突然轟隆一聲,阿祖心想:完了,土石流來了! 阿祖用背巾把阿宏纏在胸前,頂著強風,憑著記憶踩著已經被山水、雨水淹得看不清的小路,拚著一口氣往侯硐分局逃命。從山腰上沖下來的水實在太強了,她幾次差點滑倒,風雨中,阿宏是阿祖最大的重擔:「我抱這個囝仔,心想:『這孫若擱弄死,看安怎賠人?』」雖然不過幾百公尺的路,卻耗盡了她的心力,抱著阿宏才跑到侯硐分局門口,阿祖一下子就暈死過去。 那一天,光是侯硐三個里,就起出七具屍體。 走了一個象神,隔年又來納莉颱風,台北人看著忠孝東路變成大河,在侯硐的阿祖,又再次抱起阿宏躲大水。只是她的年紀更大了,孩子更重了…… 說起這兩段記憶,阿祖都還會揪住自己的胸口。「為著顧伊的囝仔,我都死過一遍了。」阿祖說。即便,後來阿宏的母親知道死神曾經張牙舞爪的想攫走外婆和她孩子的生命,她還是沒回破屋子看他們一眼。 如今,破屋子裡多了一本「土石流疏散路線圖」,每三、五天,阿祖則要上瑞芳鎮上的詠安診所打上一針,說是半夜胸口疼得緊。診所開業醫生吳遵慶說,阿祖是「老人病」,但阿祖卻堅信,是兩次大水,還有帶這個外曾孫,累得她病痛滿身。 「帶小孩實在累過拉肚子,」阿祖牢騷滿腹:小孩子一路長大,要喝奶、要包尿片、要打針看病,所有花費平白落在她頭上。 阿宏一家四代共有六口人,看似正值壯年的兩個舅公,偏偏都因病長期未能工作,舅公的太太也跑了,還留下兩個還在就讀國中的舅舅。七十歲的阿祖,拖著老邁的身軀,種菜、曬菜乾,給一屋子六個人靠。 阿祖說,一家人最慘曾經窮到只剩八塊錢,她只好將就買麵粉,用清湯下麵疙瘩果腹。 因為窮,阿宏才一歲大時,阿祖就不讓他包尿布了。在他和阿祖同睡那個沒有窗子的小房間裡,小阿宏晚上不能像其他一歲的孩子,包著尿布無憂無慮睡一晚。半夜尿床,他就要挨阿祖一頓揍。「敢滲尿就打啊,打兩次就乖了,若嘸,尿布那樣貴,…」阿祖說。 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很快學會了忍住尿意,夜半在漆黑的房間醒來,想尿尿的阿宏會急急顫顫用手、腳敲著床,咿咿嗚嗚把阿祖叫醒……,他知道要是溼了,就會換來一陣痛。 四歲開始,阿宏學會自己放水洗澡。在破落的廚房一角,獨自坐在大臉盆裡,胡亂把肥皂往身上抹、沖掉泡沫後,還會順手在洗衣板上把衣服洗起來。 ◎上街買米 每兩個月,阿宏與阿祖就要一起進行一件大事:去街仔買米。 從破屋子往下走一百多個台階,不遠處的山路上就是基隆公路局的車牌。一老、一小搭上巴士,目標是瑞芳鎮上的米店。 阿祖一次都是買二十斤。買二十斤,是因為這是阿宏可以背負的最重重量。二十斤有多重?差不多就是三分之二個阿宏的重量,這是一般大人都會感到吃力的重量。阿祖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她的重擔得落在這個外曾孫肩上。 阿宏自己是扛不起來的,要靠米店的老闆幫忙把米放到他的肩頭。背著米,小小的頭往前傾、脹紅著臉往前走,二十斤對一個六歲小孩其實還是太重了,阿宏都是走一小段路就要停下來休息。祖孫兩人停停歇歇行過瑞芳街上,已成為另一種風景。 瑞芳鎮上的小販,也算看著阿宏長大的。不下雨的日子,祖孫倆在市場拾荒的身影就會出現。起初,阿宏是背在阿祖身上,一歲多就下地跟在旁邊邁著小步伐東張西望。 再大一點,其實也不過四歲多,小販們眼中的阿宏,已經是阿祖的小替身了。 有一陣子家裡還養雞,阿祖會帶著一只大塑膠袋,只見阿宏拖著比他身還長的袋子,就在市場裡竄來竄去,看到菜販掉落的枯枝敗葉就撿,馱在肩上帶回家餵雞。 在這個家,阿祖能夠擺上飯桌的食物,多半就是兩盤自種的青菜和一碗湯。長期缺乏蛋白質,阿宏的身材比起同年齡的孩子都還要小一號。雖然如此,阿宏的力氣卻出奇大。別的六歲小男孩,手裡抓的是玩具超人,六歲的阿宏拿的卻是鋤頭、柴刀與竹掃把。 菜園裡一畦畦的蘿蔔、胡瓜、白菜,也要等阿宏耙了土後才能下種。使起十來斤的鋤頭,阿宏的身手可是比大人利索。褥草是他的工作,小孩子習慣了,也不以為苦,反倒像是在玩耍。看到客人很興奮,阿宏會操起菜刀一溜煙往林子裡跑,口裡大嚷:「我挖竹筍給你們看!」 買米回家囉!回到侯硐,是另一個考驗的開始:如何把米背上一百多階台階?又拖、又拉,米袋不停滑落,阿宏臉上是童稚的努力,阿祖臉上有些許不忍,也有些許驕傲。不管有多重,這都是祖孫兩人的世界…… ◎我要媽媽 阿宏其實還有個外婆,外婆十七歲未婚懷孕生了阿宏的媽媽怡潔,就將怡潔遺棄在阿祖家。阿祖把怡潔養到國中畢業,外孫女也是十七歲就懷了阿宏,當了年輕媽媽,又把阿宏丟給阿祖。 阿祖提起當年,心疼而無奈:「這個孫實在有夠乖,國中未畢業就說不愛讀冊,要去做工幫忙賺錢,」阿祖給我們看土石流蹂躪後這個家僅存的一張怡潔的照片,影中人蓄著短髮,未脫稚氣,眉目間依稀有阿宏的模樣。「哪知畢業後說要去電子公司,住去外面,就失蹤啊。報警一年多,去菁桐問太子爺,才知曉已經大肚子了。」阿祖嘆道。 怡潔今年農曆初四有來過電話,說自己人在高雄賺錢,「伊講被伊先生打,身分證給他尪扣住,真歹找工作。」似乎有個惡靈困住這個家的女性,阿宏的外婆也飽受家暴困擾,「伊母啊也一樣,給伊尪作三餐打,還是要跟他住基隆。」媽媽、外婆自顧不暇,如果沒有阿祖,阿宏現在可能是在孤兒院裡。 對「媽媽」這個角色的意涵,阿宏是從電視看來的。說也奇怪,家中僅存一幀媽媽國中時代的照片,阿宏一眼就能認出,那個短髮害羞的站立者是媽媽。讓阿祖嘖嘖稱奇。 但對於媽媽的渴望,也不是阿宏的語言能夠清楚表達的。在他和阿祖在今年唯一的一次長途旅行,到了北港媽祖廟進香,沒有人教他,阿宏咚的一下跪在朝天宮媽祖的寶座前,拜託媽祖娘娘:「保庇我媽媽緊轉來。」每日早晚,阿宏也會搶到神桌前點蠟燭、燒香,求媽媽回來。 阿宏想要媽媽,但阿宏卻又怕。 「有想媽媽嘸?」鄰人經常這樣逗阿宏。 「有啊。」 「你媽媽若回來,給你帶走好不好?」 「不愛啦,我要跟阿祖住啦。」阿宏總是這樣說,阿祖是他世界裡的支柱,直覺的害怕離開阿祖,自己的世界就會分崩離析。 ◎媽媽這個詞,有時候也讓阿宏痛苦 和阿祖上瑞芳菜市場時,有些多事的人喜歡撥弄他:「阿宏,你媽媽來了!」市場小販隨便指著年輕婦人說。阿宏會閃過一抹窘迫的眼神,扣起拳頭警告的說:「你講啥?我給你打得當狗爬喔!」他知道,那不是他媽媽,他現在沒有媽媽。 阿宏小而獨立,阿祖雖然私底下會向人誇獎他,卻從不當面稱讚他。狠狠罵阿宏,是阿祖教養他的一種方式:「你垃圾人」、「垃圾宏啦」…… 但阿宏最害怕的是聽到阿祖說:「再壞就給你送去給社會局」,這句話,常讓阿宏大哭,哀哀的要阿祖原諒。「把阿宏送到社會局」,這是阿祖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最近,她身體常感不適,提起的次數就更加多。她老了,她覺得自己等不到阿宏長大。 萬一,她走了,阿宏怎麼辦?她的親生父母肯養他嗎? 阿宏第一次開口講話是在兩歲大的時候,只不過,那個字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 六歲的阿宏,戶口名簿上登記的名字叫陳俊宏,從父姓。但是,遇到外人,他往往自我介紹他姓周,「我叫阿宏,姓周,目瞅的『瞅』。」在這瞬間,阿祖臉上就會泛起微笑,這是阿祖的姓。 學習對象是阿祖,以及酗酒的舅公,阿宏從小沒有講過「車車」、「狗狗」之類的童言疊句,倒是說了數不清的「幹」。 他不曉得什麼是米老鼠、天線寶寶或數碼寶貝,但懂得什麼是「飯匙狅(眼鏡蛇台語)」。 他常翹著一隻腳,雙手抱著胸,像個縮小號的江湖大哥,斜睨著你。但他也會用大人的言語,熱誠的慰留客人:「擱留下來呷茶啦!」 被丟到侯硐時,沒人想到阿宏的戶籍將會是個大問題。由於戶籍還在萬華生父家,既不能入學,也無法申辦各項貧戶補助。別的六歲小孩已經上了兩年幼稚園,阿宏還在野地裡跑來跑去。 一年前,阿祖請二舅公阿松陪同到萬華找其生父。不料,歡迎他們的是一陣咆哮,以及拋擲至腳邊的戶口名簿。阿松因為氣不過,抄起傢伙跟阿宏的父親幹了一架,被拘留在萬華警局看守十七天。阿祖唯一的求助管道轉向里長,這本被扔出的戶口名簿,就鎖在里長家的鐵櫃,跟其他的文件一樣塵封起來。 我們試著打了通電話到戶政事務所詢問,出人意表的,變通的方式十分便民,去了一趟侯硐分局,上瑞芳鎮戶政事務所兩趟,就解決了。阿祖不住的道謝。 侯硐校長林再源,也壓根兒不相信學區內還有沒法上學的學生。林再源熱切的想見這對祖孫,託我們帶這對祖孫到學校。 「你叫什麼名字?」林再源半蹲著身子用國語微微笑說。 阿宏細細的眼睛透出遲疑與疑惑。 「你叫啥米名?」林再源用閩南語再問一次。 「我叫阿宏,姓周,目瞅的『瞅』。」阿宏躁動的肢體動個不停。 「你有六歲?怎麼這麼矮?你都不喝牛奶喔!這樣營養不良喔!」校長用國語耐心的說。 「我叫阿宏啦」,聽不懂校長說什麼,阿宏答非所問複述一次。旋即掙脫大人的臂膀,飛速衝到孩子堆裡玩將起來。 看著阿宏比一般孩子矮小的身軀,林再源搖搖頭說:「這個孩子學習經驗是零。他就像原始的人,未雕琢過。如果不教好,以後也是社會問題。」 ◎阿宏上學 二月十一日,全台灣中小學開學後三天。阿宏清晨不到五點就吵著下床。 「哭夭啊!天還沒光,讀啥米冊?」吃了阿祖一頓揍,阿宏不情願的睜眼躺在床上,含著泡眼淚矇矓地睏著。七點不到,又一骨碌翻起身。藉著清晨的微弱光線,拉出鎮上乾姐送的新衣服,胡亂往頭上套,抄起書包,就要往外衝。 八點一到,終於準備出發,那天的阿宏異常穩重,一雙眸子透著興奮,默默在乾癟的書包中放進僅有的一支鉛筆。出發前,阿宏突然衝向流浪狗咪咪,抱著牠又跳又親,尖聲跳叫:「我要去讀冊啊!我要去讀冊啊!」 從二月到五月,三個月之間,我們持續觀察阿宏的變化,深刻感覺到上學只是阿宏另一段人生的起點,還有更多挑戰等在面前,這是他經歷人生第一次社會化衝擊。 幼稚園的吳老師說,阿宏不懂得上課要聽講、下課才能玩耍的規矩。他和小朋友起衝突時,手腳並用聲勢不甘示弱,再奉送一長串溜轉的三字經。他看到同學帶到學校的小玩意,會順手帶回家。一犯再犯,小朋友都不理他了。不過,最讓老師頭痛的還是阿宏「巨大的熱情」。阿宏很喜歡抱老師,有時還會碰觸一些「禁忌之處」,她們向校長報告,擔心這是性侵害。教導主任丁國芝要老師們寬心,她認為這是因為阿宏從小缺乏親人肢體接觸、缺乏安全感的結果,慢慢導正就能調整。 但阿宏是喜歡上學的。回到家,沒人教他,他就自己一個人坐在客廳的電視機前,用拳頭握著筆,抿著嘴用力的寫作業。阿祖可以參加里長辦的免費旅遊,問阿宏要不要去,他一口拒絕了,因為他想去上學。阿祖回來之後,他還老氣橫秋的問她:「沒我和妳去,啊妳(玩耍)了有爽嘸?」 校長經常在上課時間,佇足窗外觀察阿宏。他看阿宏上課的反應,不是上等也是中上的資質。「以後不是大好,就是大尾流氓。我跟老師說,如果能教好阿宏,就是功德一件。」 ◎再見咪咪 阿宏上學學得很快,一切似乎都跟著天氣的轉好,讓人放下心來。然而,五月初的一個星期天,我們再度造訪阿宏家,卻赫然發覺,咪咪不見了。 從阿祖和舅公的敘述才知,咪咪是在母親節前一個星期天的黃昏,被眾人亂刀砍死! 那天清晨,阿宏照例又在院子裡,以他獨有的「狂暴式」玩法,和他唯一的玩伴咪咪廝混。孰不知被激怒的咪咪突然兇性大發,右腳攫住阿宏左肩,一嘴撲上阿宏的左臉狂亂撕咬,直到阿宏一臉鮮血淋漓的衝入門內。鑄下大錯的咪咪落荒而逃,眾人才大驚失色緊急攔車至瑞芳打針、縫補。 天色近黃昏時,咪咪才自外頭蹓轉回來,就在院子的含笑樹下,被一股氣還在胸中燒的三舅公阿林擒住。先是由舅公的酒友砍了一刀,舅公們接連上場砍狗,咪咪低鳴血肉模糊已氣若遊絲之際,二舅公阿松還將阿宏喊過去,讓過手中的菜刀,要阿宏補兩刀出出氣,右頰緊緊紮了縫三針的紗布的阿宏接過這把沾滿鮮血的菜刀,使力一揮…… 「咪咪呢?」我們問道。 「我不知啊,」阿宏慢半拍反應著。 「你有打咪咪嘸?」 「嘸啊!」他眼神飄至他處。 「一定是你捉弄伊對嘸?」 「嘸啦,我跟伊玩的啦。」 「咪咪不見了,你會想咪咪嘸?」 「會啊!」 不知道阿宏在補上最後那兩刀時,心裡在想什麼,不過,阿宏可能不知道,他已經傷害牠了,他一直以為只是在跟牠玩…… 咪咪的事件,讓我們深刻的擔心,阿宏才要展開的社會化歷程,在學校與家庭的兩造間,究竟會塑造成什麼樣子?這個跟阿祖命運緊緊相繫的孩子,是不是注定要走得比一般的六歲小孩辛苦?

你什麼都有了嗎?

2004年04月05日
公開
29

你什麼都有了嗎?李家同/文 我在柏克萊念博士的時候,交到了一位美國好朋友, 他叫約翰,我當時是單身漢,他已婚,太太非常和善, 常找我到他家吃飯,我有請必到,變成他們家經常的座上客。 約翰夫婦都是學生,當然收入不多,可是家裡卻佈置得舒適極了, 他們會買便宜貨,收集了不少的瓷娃娃, 有吹喇叭的小男孩,有打傘的小女孩,也有小男孩在摸狗等等的娃娃, 滿屋子都是這種擺設,窗臺上更是放了一大排。 我每次到他們家,都會把玩這些瓷娃娃。 約翰告訴我他們的瓷娃娃都是從舊貨店和舊貨攤買來的, 有一天,我發現一家舊貨店,也去買了一個瓷娃娃, 是一個高高瘦瘦的少女,低著頭,一臉憂鬱的表情, 等約翰夫婦再請我去的時候,我將他帶去, 他們大為高興,告訴我這是西班牙Lladro娃娃, 這家名牌公司的娃娃個個又高又瘦,也都帶著憂鬱的表情。 他們一直想要有這麼一個娃娃,可是始終沒有看到,沒有想到我買到了。 我們先後拿到博士以後就各奔前程, 約翰的研究是有關感測器,畢業後不久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 用感測器作一些防盜器材,他很快地大量使用電腦, 生意也越來越大,成為美國最大的保全系統公司的老闆。 由於中東問題,美國飛機好幾次被恐怖分子所劫持, 約翰的公司得了大的合約,替美國大的機場設計安全系統, 大概畢業二十年以後,他的身價已是快四億美金。 有一年,我決定去找他,他欣然答應接待我, 那時已近耶誕節,我先去他的辦公室,他親自帶我去看他的系統展覽室, 我才知道現在的汽車防盜系統幾乎都是他們的產品﹐ 體積極小,孩子帶了,父母永遠可以知道他在那裡, 我也發現美國很多監獄都由他們設計安全系統,以防止犯人逃脫。 看完展覽以後,約翰開車和我一起到他家去。 那一天天氣變壞了,天空飄雪, 約翰的家在紐約州的鄉下,全是有錢人住的地方, 當他指給我看他的住家時,我簡直以為我自己在看電影, 如此大的莊園,沒有一點圍牆,可是誰都看出這是私人土地, 告示牌也寫得一清二楚,有保全系統,閒人莫入, 約翰告訴我他的家有三層紅外線的保護,除非開飛機,否則決不可能闖入的, 如果硬闖的話,不僅附近的警衛會知道,家裡的挪威納犬也會大舉出動, 我這才知道約翰的公司會代人訓練這些長像兇猛的狗。 約翰的太太在門口迎接我,我們一見如故,他們的家當然是優雅之至, 一進門,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個明朝的青花瓷花瓶,花瓶裡插滿了長莖的鮮花, 後來才發現約翰夫婦愛上了明朝的青花瓷,滿屋子都是, 他們的壁紙也一概用淡色的小花為主,好像是配這些青花瓷的。 我住的客房,附設了一個浴室, 這間浴室的洗澡盆和洗臉盆都是仿製青花瓷,約翰告訴我這是他從日本訂作來的, 他還訂作了一個青花瓷器,一按,肥皂水就出來了, 浴室的瓷磚來自伊朗,也是青色的, 聽說伊朗某一皇宮外牆就用這種瓷磚,我不敢問他們是否這也是訂作的。 這座豪宅當然有極為複雜的安全系統, 我發現,入夜以後,最好不要四處走動, 恐怕連到廚房裡拿杯水喝都不可能, 必須打電話給主人,由他解除了系統,才可以去。 約翰家裡靜得不得了,聽不到任何聲音, 可是每隔一小時,他們的落地鐘就會敲出悅耳的聲音, 這個鐘聲和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鵬鐘一模一樣。 約翰唯一的女兒在哈佛念書, 那一天要開車回來,到了六點,還沒有回來,他們夫婦都有點不安, 原來這個女孩子厭惡有錢人的生活方式, 開一部老爺車,也不肯帶行動電話,他們擔心她老爺車會中途拋錨。 我們一直等到八點,才接到女孩子的電話, 果真她的車子壞了,可是她現在安然無恙,在人家家裡,要約翰去接她。 約翰弄清楚地址以後,就要我一起去接他女兒, 雪已經下得很大了,他女兒落腳的地方是一幢小房子, 屋主是個年青的男孩,一臉年青人的稚氣表情。 他女兒告訴我們,她車子壞了以後,就去呼救, 沒有想到家家戶戶都裝了爸爸公司設計的安全系統,使她完全無法可施。 總算有一家門口有一個電話, 可是屋主坦白地告訴她,屋主本人是一個弱女子, 在等她丈夫回來,不敢放她進去,因為她不知道會不會受騙。 她女兒說當她被拒的時候, 她相信家家戶戶都在放聖誕音樂,平安夜,聖善夜, 聖誕節應該是充滿了愛與關懷的日子,可是她卻被大家拒於千里之外, 虧得她最後找到了這一座又破又舊的小房子, 她知道這座小房子是不會用安全系統的,果然也找到了這位和氣而友善的屋主。 這位年輕的男孩子一面給我熱茶喝,一面發表他一個奇特的看法, 他說家家戶戶都裝了安全系統,耶穌會到那裡去降生呢? 可憐的聖母瑪利亞,可能連馬槽都找不到。 約翰聽了這些話,當然很不是滋味, 可是他一再謝謝這位好心的年青人,也邀他一起去吃晚飯, 年青人一聽到有人請他吃晚飯,立刻答應了, 我想起我年青的時候,也是如此,從未拒絕過任何一頓晚飯的邀約。 晚餐在一張長桌上吃的,夫妻兩人分坐長桌的兩端, 一位臉上沒有表情穿制服的僕人來回送菜, 每一道菜都是精點,每一種餐具更是講究無比, 可是我想起當年我們在約翰家廚房吃晚飯情形,我覺得當年的飯好吃多了。 約翰的女兒顯得有點不自然, 那位年青人卻是最快樂的人,有多少吃多少,一副不吃白不吃的表情, 吃完飯,已經十點了,約翰的女兒將年青人送走了。 我卻有一個疑問,那些可愛的瓷娃娃到那裡去了? 我不敢問,因為答案一定是很尷尬的。 第二天約翰送我到機場,他似乎稍微沉默了一點, 下了汽車,他碰到另一部汽車,立刻警鈴大作, 這又是他的傑作,自作自受地, 我假裝沒有聽到,可是我看到他一臉不自然的表情。 他也無法送我去候機室,安全系統規定送客者早就該留步了。 一年以後,我忽然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 約翰將他的公司賣掉了,他一夜間得到了四億多美金, 他的豪華住宅賣了五百萬美金, 約翰在記者會上宣布,他留下一個零頭,用四億多美金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 基金會的董事們全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 他不是董事,他也不會過問這個基金會如何行善,他完全信任這些董事們。 幾天以後,約翰夫婦不見了,他的親人替他們保密, 他的女兒已和那位年青人結了婚,到非洲去幫助窮人了, 這位科技名人就此失蹤了。 可是我有把握約翰會找我的,因為我們的友誼比較特別, 果真我收到他的信了, 他告訴我他現在住在英國一個偏遠的鄉下,這裡沒有一家人用安全系統, 他給我他的電話和地址,可是他故意不給我他的門牌號碼, 他叫我去找他們夫婦二人,而且他說我一定會找到他家的。 我找了一個機會去英國開會,也和約翰約好了去看他的時間, 下了火車,我找到了那條街, 那條街的一邊面對一大片山谷,沒有一幢房子, 所以我只要看街的另一邊就可以了。 我在街上閒逛,忽然看到一幢房子的落地大玻璃窗與眾不同, 因為這個窗臺上放滿了瓷娃娃,好可愛的瓷娃娃, 我想這一定是一家舊貨店,我想起約翰夫婦喜歡瓷娃娃, 決定進去買一個送他們,沒有想到當我抬起頭來的時候, 我看到約翰在裡面,這不是舊貨店,這是他們的家, 只是他們的家完全對外開放,又放滿了瓷娃娃,才使我誤解了。 約翰夫婦熱情地招待我,他們的家比以前的豪宅小太多了, 據他們說,這座小房子比他們當年佣人住的房子還小,也比他們當年的花房小, 我記起他們家在冬天也有如此多的花,原來是有花房的緣故。 他們的明朝青花瓷器完全不見了, 約翰夫婦將那些瓷器捐給了紐約的一家博物館, 他們夫婦二人認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應該由人類全體所共享。 他們的園子也小得很, 可是約翰夫婦仍然在園子裡種了花草,他們的後園對著一大片森林, 約翰說據說當年羅賓漢就出沒在這一片森林裡, 而他們所面對的山谷由英國詩人協會所擁有,他們不會開發這片荒原的, 英國人喜歡荒原,約翰夫婦也養成了在荒原中散步的習慣。 約翰告訴我為什麼他最後決定放棄一切。 他的公司得到了一個大合同,改善整個加州監獄的安全系統, 他發現了加州花在監獄上的錢比花在教育上的還多, 而他呢?他越來越有錢,卻越來越像住在一座監獄裡面。 美國人一向標榜「自由而且開放社會」, 其實美國人卻越來越將自己封閉起來,越來越使自己失去自由。 約翰決心不再拼命賺錢,只為了找回失去了好久的自由。 約翰夫婦在附近的一家高中教書,這所學校其實有點像專科學校, 約翰教線路設計,學生所設計出來的線路經常得獎, 他捐了很多錢給這所學校,使這所學校有很好的圖書館和實驗室, 他太太在那裡教英文。 約翰告訴我他們兩人的薪水就足足應付他們的生活了, 因為他們生活得很簡單,平時騎自行車上班,連汽油都用得很少。 當我們坐下來吃晚飯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那座女孩子瓷娃娃放在桌子中間, 他們當時念舊,捨不得丟掉那些瓷娃娃, 可是替他們設計內部裝潢的設計師不讓他擺設這些不值錢的東西, 現在那些值錢的東西都不見了,不值錢的瓷娃娃又出現了。 我總算吃到了我當年常吃到的晚飯,也重新享受到約翰夫婦家中的溫暖。 我離開的時候,約翰送我去火車站, 他告訴我他還有一些錢,他的女兒不會要他的這些錢, 等他和太太都去世了,他的錢就全部捐出去了。 我說我好佩服他,因為他已經捐出他的全部所有, 他忽然一笑,告訴我他仍然有一樣寶物,沒有捐掉。 我對此大為好奇,問他是什麼, 他說他要賣一個關子,他用一張小紙寫了下來,交給我, 但叫我現在不要看,等火車開了以後再看, 上面寫的是他不會捐出去的寶物。 火車開了,我和站在月台上的約翰揮手再見, 等我看不見他以後,打開了那張紙,紙上寫的是「我的靈魂」。 我坐在火車裡,不禁一直想著,有些人什麼都有,卻失落了自己的靈魂。

孩子也在等父母

2004年04月04日
公開
39

孩子也在等父母 【朱台翔】 有一回,在森林小學的父母成長班上,我講了一位年輕主管的故事。他從小是被媽媽打大的。 有一天,他和媽媽一起看電視,螢幕上一個大人正在打小孩。媽媽有感而發地說︰「你小時候都不聽話。」他說︰「妳都用打的。」媽媽沒說話,他問:「妳覺得有用嗎?」媽媽想了想,搖搖頭說︰「沒有用。」 那位主管事後跟我說︰「和媽媽談完之後,突然發現,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都在報復。我報復的對象不是媽媽,而是我身邊的人,不管是誰,只要犯了錯,我都盯得非常緊。神奇的是,那天我媽媽只不過搖搖頭、淡淡地說了一句︰『沒有用!』我所有的報復心就都消失了。」 小廷,是當時森林小學的學生,他最大的困難是不太會跟人相處,動不動就哭,發起脾氣來還會摔椅子。父母成長班結束的隔周,小廷來到學校,卻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但不容易生氣,臉上還經常帶著笑意。 有一天,他終於又被同學惹毛了,當他舉起椅子,正準備摔出去的時候,竟然停頓了一下,然後很用力地把椅子放回原處。 我們跟家長連絡才知道,是那天父母成長班的故事觸動了爸爸,那個周末,爸爸買了一雙直排輪,陪兒子一起溜,摔得很慘,可是,兩個人的感情卻好得不得了。 爸爸說,回想小廷的成長過程中,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不准哭!」如今,他改變了跟孩子互動的方式,才發現原來小廷等他已經等了很久。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2004年04月03日
公開
33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 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 但例外的是, 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 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 「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 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 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 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 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 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 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 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 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 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 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 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 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 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 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 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 「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 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 「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 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 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 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 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 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 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 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 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 但請您堅持, 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 「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 屬於孩子自己的就要民主一點 讓他知道他的所作所為他自己可以決定 可是對方也可以決定怎麼看待他 牽涉到與他人互動 有可能傷到他人的 就必須管束 教育 不以自己快樂而侵犯他人 不過好像很難界定什麼是屬於自己的以及跟他人互動的喔 呵呵 倫媽會這樣想 希望能這樣做啦

親密的危機

2004年04月02日
公開
30

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文/黃惠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 孩子……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 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 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 放到另一個碗裡。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 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 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 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 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 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就自動套上腳。爸 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 事太浪費了」的理由峻拒。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 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 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 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 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 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 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注意力 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 不順的問題。讓她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 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 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就讀內湖區最 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 張的明星學區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 ,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 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還是發現,一串 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 細細流出,反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 ,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 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超過一成的單 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 湧現,各色「代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 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 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 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 。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 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 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 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八%到一二% 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 亂和語言交談困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 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 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 ,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 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可能是過去 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 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 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 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扶,還是宅急 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 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 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 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叫他掃地時, 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 狠瞪你一眼,彷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 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 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家中有外傭, 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 。「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 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 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 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人帶來傷害,」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 二第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 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 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 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 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 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 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 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有偶爾要回南 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 你知不知道?』」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 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 ,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種個性,在我 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 不同人互動,要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 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 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 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 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 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 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續向外界伸出 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 慣。這些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 行。 •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 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 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完聯絡簿就睡 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 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 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 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發布的「台北 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 高達二三.七%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 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 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 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少輔會近 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 就躲到電腦前面,父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 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 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 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 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 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上會起不來 ,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 整夜都掛在電腦前面。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 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 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 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 ,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 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 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到一○%的 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 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 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 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 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 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 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 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 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的雙薪家庭, 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 、聆聽三分鐘、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 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 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 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一時的企業家,如今 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卻始終不能 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 望,第二代企業家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 :「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 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 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 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父母的成功與 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 產生何等危機? ◇更多內容--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   ㄟ其實我想到的是至少 6歲以前父母真的要辛苦一些陪伴孩子 6歲以前是人格養成期(就生心理學觀點) 開始進入同儕團體為重心的孩子 也就不跟父母了 辛辛苦苦給他好的 把他拉拔大了 就是他自己或他另一半的 從小不親密的感情 長大依舊 生了也等於無只因翅膀硬了 並不是反對雙薪或有傭人帶來的好生活 重點是那份心 有沒有用心很重要 像安親班的例子一般 很多家長認為 孩子送去老師那兒 責任就是老師的 但養不教父之過呀 還是中國的老祖先行 早早預知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