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艾葳

日期

#Tag

外包或自救?學好英語,從家庭出發!

2007年11月01日
公開
32

剛讀一年級的謀謀,某天放學回家,滿臉愁容問媽媽,「老師說,先學先贏,你以前怎麼都沒讓我補英文?」原來,上小學前從沒補過習的他,一上起英文課,眼看許多同學補過習、懂得比自己多,特別感到挫折。 「老師和小朋友不知道,你兩歲就會騎腳踏車,還看了好多好多的故事書,這也很棒啊。」媽媽安慰謀謀,但似乎發揮不了多少作用,「可是老師說,先學先贏啊!」他依舊陷在落後別人的陰影裡。 英語教育從國小五年級、三年級、一年級不斷向下延伸,但還來不及看見成果,父母與孩子便先嘗到苦澀與焦慮。 無論「先學先贏」,還是「別輸在起跑點」,在還沒被證實為真理前,就轉成咒語揮之不去,時時縈繞家長心頭耳際,即便是英文專家也難逃一劫。 在台灣英語教學界,無人不曉亞洲大學應用外語系主任張湘君,她曾藉一篇轟動社會的文章〈對不起,我錯了〉現身說法自己在敦促女兒英語學習上所犯下的錯誤。 她曾想讓女兒漢娜,不移民就有口好英語,於是讓女兒學齡前的教育,無論學校、家裡,完全浸泡在英語中。 漢娜的英語的確學得很好,但自我認同卻遭威脅。她的中文洋腔洋調,聽起來很怪。她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西洋文化如數家珍,對中國的端午、元宵則全無興趣,」她在台灣土生土長,思想舉止卻像個小老外。 文�顧景怡 親子天下教育特刊-教出英語力 語言有多種層面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外語中心前主任廖一芳,也與張湘君有類似的經驗。女兒出門在外都說英文,請其他小朋友讓路就說「Excuse me.」請人家站起來就說「Get up, boy.」卻發現對方聽不懂、毫無反應,而感到挫折。 「我忽略了語言發展中幾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即語言的社會、心理和文化層面。」她曾為文坦承自己的做法失當。她還寫道,學好外語絕對值得鼓勵,但觀念與方法要正確,盡量不要讓孩子在受教與成長的過程,因為學習某種語言而產生自我認知與文化認同的偏差。 父母或許應該先問,為什麼要孩子學外語或英語? 英語是萬用插頭,但不是電源 台灣的家長,不只認為學英文會使孩子的人生變得更好,他們也堅信,學好英文,就是搶得國際化的機先。 不過,《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書裡有段話卻提醒,英文像個可以行走世界各地的萬用插頭,但我們不能因此以為電的來源就是這萬用插頭,「事實上插頭不能供電,英語也給不了思想和創造力。」 兒童語言學博士,也是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顯達不斷強調,學英文要認清目標。 他以歐洲為例,歐洲人認為,語言是社會活動,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此外,學英語或外語是個人在國際間移動、行動的一種能力。因此,每個人應該就個人的行動,去了解學習外語的目標。 例如想就業,就要學職場英語;正在受教育,就要把英語當做學習知識的工具等等。 「在歐洲地區,學語言不是為了增加考試升學的分數。他們學語言不需花這麼多的時間,他們清楚自己的需求、目標,然後該用什麼方法達成。」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也是文學院院長張武昌說起三年前隨教育部歐盟英語教育訪視團到歐洲當時,最令他感動的經驗是,他隨口問一個小孩為什麼要多學一種外語,那孩子回答:「I can understand it´s people and culture.」(我要了解他們的人民與文化)。 台灣的父母老是擔憂孩子的未來,卻看不到現在;老是在意贏與輸、老在畫對手,卻不知對手是誰。同樣身為家長,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林文淇特別語重心長。 「你只要學了就贏了,不要去計較到底贏誰,」他說,應該跟孩子強調的是學英語的意義,讓他感到有趣而喜歡學英語,讓孩子感覺自己正在做的事很值得,而不是灌輸他們,學了英語將來就如何如何,永遠活在未來裡。 家長愈常指導、孩子成績愈好 家長該關注的當下還有一點:當你為孩子英語成就憂心如焚的同時,是否有付出相對的時間照顧孩子的英語學習? 政治大學英文系教授吳信鳳與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張鑑如,曾針對台灣二十四個縣市、四百三十二所國中小學班級學生與家長進行調查研究,令人訝異的是,經常參與指導孩子英語作業的家長只佔9%。 同一個研究裡也發現,家長指導子女學習英文頻率愈高,孩子在校英文成績愈高,不只如此,國文以及總成績也明顯提升。 張鑑如認為,孩子無論學習哪種語言,母語也好、外語也好,家長扮演的都是關鍵角色,他可以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 她呼籲,「再忙也要花時間陪小孩,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重視,」特別是程度低落的孩子,父母更要參與。孩子的英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它透露的可能是,整個學習遭遇困難。 教育部發行的《親子共學英文父母手冊》裡,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寫了這麼一段美麗的話語:「當親子共同學習時,就是父母和子女用他們的時間當纖維,共同編織他們這個家庭的願景」 陪伴孩子、與他們共學英文,無關乎父母本身的學識與能力,重要的是時間與態度。 台北市志清國小老師徐澤佩的班上,便有個淳樸而感人的故事可供證明。 徐澤佩負責的補救教學班級「快樂英文班」裡,有個小四的女孩,原本英文成績慘不忍睹,但接受補救後,有次考試大幅進步,考了九十分。 這個女孩的家庭食指浩繁,六、七口人,全靠父親一個人的收入養活。而她的母親是個學歷不高、平凡而忙碌的家庭主婦。 考試後不久,徐澤佩一見到女孩的母親,連忙告訴她這個好消息,她先是客氣地向徐澤佩道謝,但接著話鋒突然一轉說,「可是老師她很煩啊,我連中文都快看不懂了,她還叫我唸英文。」 原來,女孩為了複習功課,拉媽媽來幫忙。她把單字的中文先寫在一張紙上,然後要媽媽照著上面的中文唸,媽媽若唸「狗」,她就可寫下「dog」,若唸「黃色」,那她就可寫下「yellow」,如此不斷練習。 再怎麼不懂英文,還是可以找得出辦法,幫孩子的忙。 新竹市三民國中英語老師傅惠美,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經驗裡體會,父母若能與孩子站在同一個起點開始共學英文、一起體會學習的困難,就能有更多的同理心,接納孩子遭受的挫折。 幫孩子建立自信 佳音劇團第二屆表演,改寫自《綠野仙蹤》的「歐茲王的寶藏」劇裡,有個懦弱獅子的角色,由一位當時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擔綱。 劇中,獅子獲得勇氣後必須宏亮地「呵!呵!呵!」仰天大笑三聲,偏偏這個扮獅子的孩子個性十分溫和。排演時,導演不論怎麼引導,他就是笑不出那股「氣勢」。 後來,他的爸爸想出一個有趣的辦法,那就是全家,包括媽媽、還有三歲的弟弟,誰要講話前,都要在句子前面家上「呵!呵!呵!」 陳秀智觀察,這個爸爸用全家「共同參與」的方式,讓小朋友在家人一起陪同練習的過程中,對自己更有自信。 「父母要知道,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在一起』,一起做些愉快的事,」中央大學副教授林文淇老師說,父母即使無法全程陪伴小孩學英語,至少在孩子作完功課、看完某本書、某部電影等等後,與他們分享,讓孩子有機會說說自己讀到什麼、看到什麼。 記得小時,最先學會的英語是父親教的每日問候,「Good morning」與「Good night」,而只有國小畢業、沒懂多少英文的爺爺也教會我「I love you」,即使他去世快二十年,但他說這三個字時的滑稽語調,卻永銘我心。 你要孩子日後想起英文,不堪回首,還是充滿愛與甜蜜的回憶? 該怎麼做可以點燃孩子對英文的熱情,卻不至於潑他們一盆冷水,或是心生恐懼?

煙火下的巧遇

2007年10月25日
公開
8

上個週末晚上.帶小朋友去萬年季看煙火時.意外的巧遇以前廣告攝影公司的老闆及老闆娘.看到她們夫妻親蜜的走在一起看煙火.真的有點意外有點驚喜.老闆還是一樣有著中年男人的自信與風度.說著剛從大陸回來婚紗公司的事業.老闆娘說著小朋友上大學的生活瑣事.看著她們離開的背影.我心中想著終於可以執子之手與子諧老了. 老闆年輕時真的是風流韻事不斷.紅粉知己無數.而老闆娘就是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後來老闆得了癌症.老闆娘還是無怨無悔得照顧著他.那些紅粉知己卻消失無終了.我想真是患難見真情吧.近十年未曾相遇.再次相逢令我懷念起那段廣告攝影公司的職場生活.翻出自由的副刊.來回味一下喔 花編副刊--職業介紹所-瘋狂藝術家廣告攝影人 那一年.離開了待了三年的會計工作時..終於在眾多的徵人廣告中.看到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廣告攝影公司徵求業務助理.想想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廣告攝影公司工作.真的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我幻想這天天可以看到如劉得華般的帥哥及蕭薔般的美女時.不由的心跳加快.飛奔至廣告攝影公司面試. 踏進位於地下室的攝影棚時.雖說環境不如我預期中的浪漫.有些破舊和混亂.也沒有看見俊男美女在拍照.只見一些裝潢工人在工作.我想不過是公司在裝潢吧.老闆是位中年帥哥.雖說小腹微凸.但也看出年輕時風流帥氣的模樣.也許是我一臉興奮的表情不怕薪水低的態度.使我從眾多應徵者中雀屏中選.當我接到錄取通知時.當晚居然興奮失眠.期待著隔天的報到開始新的工作生涯. 第二天上班後.我才知道原來公司不是在裝潢.而是為了拍攝傢俱在搭景.而那些裝潢人員也是攝影助理.所以公司也永遠是破舊和髒亂的.使我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工作的美夢當場破滅.業務助理的工作非常繁雜.從客戶的拜訪報價及攝影棚的工作進度到廁所有沒有衛生紙都由我負責.偶爾攝影棚太忙時還要客串攝影助理.其實跟打雜差不多.不過隨著拍攝產品的不同.可以看到許多新奇未上市的產品.而拍攝如蛋糕冰淇淋等食品時更有吃不完點心.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間按摩椅廣告.老闆為了省下模特兒費用.硬要我客串模特兒.客戶至上的情況下我只好答應下海.而我坐在按摩椅上閉上眼睛.裝出非常舒服享受的表情.經過半天的拍攝終於完成.而報紙廣告一登出來.沒有化妝的我就像是死在按摩椅上的長髮女鬼.很像七夜怪譚的電影廣告.達到嚇人的廣告效果.而上方還有蕭薔的化妝品廣告.兩相比較之下.我真想說”你在看我嗎?請你閉上眼睛不要再看了”那段時間.我出門一律戴墨鏡帽子深怕有人認出我來.經過那次的經驗我再也不敢答應客串了(也沒有攝影師敢答應了).處女秀也成了告別代表作了. 因為我們在大陸還有婚紗攝影公司.老闆長期都在大陸.使得公司像是無政府狀態.而同事平均年齡只有23歲.也使得公司氣氛非常的自由清鬆.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沒有主管撈叨.而從事攝影工作者不喜歡拘束也都有奇怪的藝術家個性.像鄭大哥為了拍攝蝴蝶生態在房間養了一堆毛毛蟲.三天三夜沒有睡覺.拍攝著毛毛蟲由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而小圓是標準的雙重性格.拍照時一言不發像個自閉症患者.拍完後喋喋不休像個長舌婦.而小林外表像個流浪漢不修邊幅.讓人無法與他要求唯美的作品產生聯想.也許.從事藝術創作者都有其瘋狂的本質.才能創造出驚人之作吧. 進入廣告攝影公司後.我才發現原來一張簡單的平面攝影.背後都需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由其是窗簾傢俱攝影.搭景油漆貼壁紙.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而外拍時.風吹日曬雨淋的揹著數十公斤的攝影器材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不過.工作環境非常自由.同事感情融洽.都是讓結婚生子後離職的我.回想起那段快樂的日子.還是覺得非常懷念.如果.你也是喜歡挑戰熱愛自由有些瘋狂本質的人.可以嘗試看看.不過.薪水可能不高.得失之間看你如何衡量了.

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 -轉載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3

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 一個畢業已經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童,一半是過動兒童。 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他們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他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後天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麼不胖?小時後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他愈說愈激動,也難怪他,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是位社會學家,他觀察1939年到1989年,這50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孩子。50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說:「電視關掉,去睡。」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 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態度要堅決。 他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厄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24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 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後給他吃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後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三不五時會非常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得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 Ψ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 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你每天回家吃飯,孩子自然飲食均衡;當你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

六歲以前,教什麼最重要? --轉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2

六歲以前,教什麼最重要? 有句話說"六歲定終身",表示六歲前的教育很重要,但是這段時間到底該學些什麼呢?又該怎麼做? 根據教育專家指出,六歲前最重要的應該是心性的培養。怎麼說呢?因為人生最應看重的不是財富 名利 地位,而是能不能過得快樂;而一個人生活是否快樂,則取決於他的心性;心性善良則快樂,不好則痛苦。 心性教育包括以下五項-- 一:使孩子易於感動-孩子若有一顆感動心,就能欣賞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要培養一心性,父母需以欣賞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成就,以及世間的萬  物,也就是多肯定孩子 讚美孩子,並陪他一起感動。 二:讓孩子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就能珍惜所所擁有的一切,不會因抱怨 不滿而產生痛苦。父母應常常告訴孩子:"這樣已經很好了。"也應該讓  孩子體會到任何東西都是得來不易,如此,自然能培養孩子一顆感恩的  心。 三:讓孩子能體貼他人-能體貼別人,為別人著想,也就能向對方付出關懷   ,人際關係將因此親密融洽。父母若能多以孩子的立場想一想,不要只   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要求孩子;遇到某些事情同樣教孩子:"如果你是他    的話,會怎麼想?怎麼做?" 四:使孩子心胸寬闊-有寬廣的心,就能包容不同的或不盡完美的人事物,   社會也才能和諧穩定。父母應多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包容別人的異質性  。 五:使孩子懂得容忍-環境充滿變化,也往往不是人力能夠改變的,所以必   須具有調適的能力,才能過得從容愉快。父母應常常提醒孩子:"不是   你想如何,就能如何。"並引導孩子去克服困難,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六歲以前宛如白紙,大人的心性如何,往往也是孩子心性形成的關鍵,所以教育孩子之前,別忘了先修養自己喔!    < >

養樂多"、"牛奶多多"少喝為妙!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37

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 綠燈(比較推薦的) 大約方糖2.5顆、牛奶1杯 味全:ABLS原味優酪乳、LA66低脂高鈣優酪乳、 林鳳營優酪乳(原味、無糖、草莓) 統一:AB優酪乳(原味、綠茶多酚)、LP33機能優酪乳、 凝態發酵乳AB乳果(原味) 優沛蕾:尤物活菌鮮奶酪(原味) 黃燈(糖不少,但也有奶) 大約方糖4顆、牛奶1/2杯 光泉:晶球低脂優酪乳、成人固鈣晶球優酪乳、 優酪(草莓、藍莓、柳橙等) 優沛蕾:龍根菌優酪乳(原味)、美 優酪(藍莓美瞳、櫻桃美顏等) 比菲多:植物 優凝態活性發酵乳(蜂蜜草莓、燕麥薏仁蒟蒻等) 味全:ABLS優酪乳(低脂蘆薈、草莓) 統一:瑞穗高優質優酪乳(原味) 紅燈(建議少吃) 方糖約6顆、牛奶僅1/4杯 比菲多:稀釋活性發酵乳(蘋果、原味、綠茶多酚) 味全:LCA506活菌發酵乳(原味) 統一:多多活性乳酸菌(原味、牛奶多多)、 可爾必思(芒果、胡蘿蔔蘋果等) 養樂多:活菌發酵乳(原味) 優沛蕾:益菌多(原味、草莓) 金車:健酪乳酸飲料(藍莓、水蜜桃) 董氏基金會也提供了DIY方法: 無糖優酪乳DIY動手做,Let's go! 爸爸媽媽準備好以下材料: 1.牛乳:鮮奶5杯(一杯240c.c.,可用100%保久乳、低脂、脫脂奶粉三湯匙25g或全脂奶粉30g,加入240c.c.的溫水) 2.菌種:市售優格1/2~1杯(以市售為主,原味或各種口味均可) 網站上有照片和製作步驟 http://www.wretch.cc/blog/jtfdiet&article_id=6544509

治咳嗽喉嚨痛的好密方

2007年10月19日
公開
39

綠色檸檬一顆,用刀子慢慢將皮削下來,放在杯子裡. 沖熱開水,加幾顆冰糖,再蓋上蓋子. 等到溫了時就可喝,一口氣慢慢喝完. 一天至少喝三次,隔天就見效哦! 六帖中藥 治咳嗽 流感還未全面襲台,各醫院門診已看到大批因感冒而咳嗽不止的病人,許多患者服藥後仍然咳個不停。萬芳醫院中醫師李靜姿提供多帖生津止咳中藥茶飲,可緩解咳嗽症狀。她說,這幾帖中藥療效溫和,長期服用也不會對人體有不良影響。 痰多而白不黏─「萊菔子杏仁湯」 材料:萊菔子(炒熟)5錢 、甜杏仁(去皮)5錢。製法:將萊菔子5錢,杏仁5錢,加水1碗半,煮成半碗服用。用法:一日服1次,服3至4日即可,需無發燒才可服用。功效:可化痰利氣。 咳嗽胸悶、痰少而黏顏色白─「三子利氣豁痰茶」 材料:白芥子1.5錢、萊菔子1.5錢、紫蘇子1.5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剛沸的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2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痰稠咳不停時,連服3日即可。功效:可理氣化痰。 咳嗽氣促痰呈黃色─「蘇冬桑芩定喘茶」 材料:紫蘇子1.5錢、款冬花1.5錢、桑白皮1.5錢、黃芩1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煮沸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15至2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痰液呈黃色時,連服3至5日即可,但需先經醫師治療後,無發燒者才可服此茶。功效:清熱化痰。 喉嚨有痰沒事就咳─「遠志烏梅喉嚨茶」 材料:遠志1.5錢、烏梅1.5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剛沸的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10至15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一周服用3至4次。無咳即止服,火氣大者勿服。功效:安神袪痰。 喉嚨乾癢,癢就想咳卻無痰 ─ 「花粉桔梗化痰茶」 材料:天花粉1.5錢、桔梗1.5錢。製法:將以上藥物放入茶杯中,倒入煮沸開水150c.c,再將杯蓋蓋緊,15至20分鐘後即可飲用。一次用一劑,早晚各服一次。用法:一周服用3至4次,本方適用於平日講話多者。功效:養陰止咳。 過敏性哮喘,平時容易感冒保養方─「 黃耆粥」 材料:黃耆6錢、米1杯(再來米較好)。製法:先以3碗水煮黃耆至水沸,再以小火煮40分鐘,將黃耆取出,加入米煮成粥即可。用法:早晨起床空腹喝粥,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此方適用於氣喘平時未發作期。功效:可補肺固胃。

小學生運動完就喝飲料 難長高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46

功虧一簣! 小學生運動完就喝飲料 難長高 更新日期:2007/10/17 17:48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楊晨表示,一個人的身高雖然會受到先天遺傳的影響,但如果能掌握第二性徵來臨前的黃金關鍵期,就能將長高的潛在因子發揮到極致。 楊晨指出,人們的標準身高有一定的計算公式,假設父親身高175公分、母親160公分,兩人所生下的兒子,身高範圍將落在165.5到180.5公分;如果是女兒,則身高在156到168公分,這中間的差距顯示,靠著後天的努力,可以讓一個人從矮個兒變成高個兒,不過,這個前提是必須了解人體分泌生長激素,刺激生長板發育的三個時刻,包括及早就寢,晚上9點到凌晨3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佳的時候,另外,運動後和肚子餓也會釋放激素。 由於每個人的青春期也是身高的快速成長期,楊晨表示,家長一定要掌握孩子在第二性徵來臨前的關鍵時期,男生大約13歲、女生11歲,在這之前,早點睡、多運動、補充鈣質均衡飲食,就可以在進入青春期時,發揮極限快速長高。 醫師特別提醒正在發育的學生,運動後半個小時內,只能喝白開水,不可以喝飲料,因為飲料會讓血糖上升,抑制生長激素分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小學時期常常跳繩、打籃球,後來卻沒有明顯長高的主要原因。 楊晨醫師提供標準身高範圍的計算公式是男生:(父母身高總和+11)÷2±7.5公分;女生:(父母身高總和-11)÷2±6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