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樺媽Kar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管他明天工作在不在 我敢失業*轉貼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7

他,靠基金、儲蓄和一棟暴漲10倍的二手成屋,逍遙失業;他,憑10張保單,可以回家吃自己到99歲。 文.許立佳 失業最慘的時候,我握著手裡僅剩的500元,往左走的路是買便當的路,往右走是往買奶粉的路,後來我和太太決定先買奶粉,花了400多元,另拿65元買了一個便當,兩個人分著吃……」 12月出唱片的資深歌手馬兆駿,12月16日參加中時人力網「搶救失業大作戰」時,在活動中娓娓道出,他曾經因為失業,幾乎走上離婚、自殺的絕望心情;走過人生陰霾的他,把這段灰色心情寫成「奶粉與便當」這首歌。 「失業的人,並不是擔心手邊這500元不夠用,而是明天以後,還需要好幾個500元,該怎麼辦?」也失業過的中時人力網執行長李良猷,一語道出負擔家計的失業者,心中的焦慮與無助。 35歲 工作機會的天花板 在台灣,失業的危機,並非只存在於低學歷的勞動階層,反而是年齡,成為一個重要的限制。「35歲是職場轉折點,35歲後待業周期逐漸拉長。」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分析,主要因素有二:第一,若未能在32~35歲進入管理職的待業者,將觸及一般工作機會的上限,一般職位的競爭力降低,而拉長就業周期。第二,就算是進入「管理職」的待業者,將面對在台灣更少的主管職缺(10%),與更激烈的全球化競爭。 然而,由於國內的學歷普遍提高,加上晚婚因素,幾乎是「35而立」的狀況下,這個年紀,剛好是上班族要面對「房貸車貸、奶粉與便當」的家庭經濟壓力。就算在大企業上班,或是具有高能力、高學歷的上班族,也未必就有較高的抵抗力,來抵擋節節高升的失業瘟疫。 第二專長 不如理財專長 前普羅財經副總經理曾志堯,在《35歲前要有錢》的著作中,更大膽指陳,「倘若在35歲前沒有存些錢,就有可能窮一輩子。」在面對失業潮的情況下,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前《民生報》中部業務代表潘麗君回憶,今年11月29日,主管還跟業務團隊澄清停報僅是傳聞,要大家安心;她卻在隔天開車時,從廣播中得知報社關閉、自己突然失業的消息。 「雖然很錯愕,但是由於我過去努力儲蓄、投資基金,所以未來一兩年還可以無虞生活,先生仍可如常繳房貸。」35歲的潘麗君,雖然同時具有廣告行銷與舞蹈教學的其他專長,但是真正給她失業時的定心丸,從容思考下一步的,還是過去理財的成果。 高階主管面對失業的淒涼,也時有所聞。去年底,原本在英商泰德公司服務的新加坡籍的李錫景,因表現優秀,調至台北工作,在台分公司突然宣布被迫關門,他被解雇,因為付不出房租,被房東趕出門,只好在外流浪。53歲的他,擁有顯赫的工作經歷,就是沒有儲蓄和理財,身邊的LV真皮行李箱,也無法幫他換成機票,回新加坡過年。 擁有高學歷與證照,也並非沒有失業危機。從考插大、研究所、證照,到考博士班,38歲的潘鐘求學一帆風順,求職路上也沒什麼波折;「我的職涯發展一直很順利,薪資也穩定調漲,沒想到,失業這件事,竟會發生在我身上!」 他在今年5月被解雇後,能讓他如常繳房貸與生活費的這段日子裡,不是靠著畢業證書和證照,而是憑著他過去10幾年積極理財的結果。他向來對金錢充滿憂患意識,沒想到,真有一天用上了。 在潘建志等作者所著的《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一書中提到,上班族在工作前5年,要認真思考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如果6個月沒有工作,是否能維持同樣的生活水準?存活能力:至少6個月存糧。 這個人生提案,剛好反映了台灣目前的職場現況。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今年11月失業率達3.86%,失業人口平均待業時間高達23.2週;104人力銀行、中時人力網的統計,今年平均再就業所需要的時間是2~6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不幸失業,得面臨將近6個月的時間,要回家「吃自己」的衝擊。 方光瑋表示,以網路求職的人口來看,35歲以上的待業人口,每多5歲,就會減少3.5%以上的再就業率。中時人力網行銷總監楊倩琳說,這兩年來,國人再就業所需的時間不斷提高,每年遞增近2個月,明年勢必還會再攀升。 上班族面對失業潮,第二專長已經緩不濟急,畢竟,要熬過再就業周期,從容找到下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一段時間。 然而,並非只要個人能力強,就可以迅速找到下份工作;人力市場的供給面,及個人對工作的期待,也是會影響待業周期。若沒有足夠的儲蓄和投資,只好降格以求一份工作,甚至在來不及找到下份工作前,妻小生活就受到影響,所謂「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就是在這種無奈的情況發生的。 因此,上班族至少準備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是基本的求生技能。華僑銀行副總經理周筱玲表示,「緊急預備金」的概念,就是確認手中可變現資產(現金、存款、股票、基金等),除以每月基本生活支出(若有房貸支出要計入),至少可支應6個月,可符合家庭財富安全水位的狀態。 沒錢又失業 優先處理房貸 當主要負擔家計的人失業了,首要解決的最大筆支出,就是房貸問題。復華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呂忠萍表示,若房貸壓力過大,要和銀行立刻進行3種協商方式:「延長還款期限、暫時還息不還本、降低利率」,只要過去往來紀錄良好,銀行多半會協助民眾度過資金緊縮期。否則不適時處理,有可能造成房屋遭到拍賣,家人淪落為無家可歸的窘境。 此外,呂忠萍強調,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可先停止定期定額的投資、減少非必要生活開銷,並且評估手上的現金可以撐多久,並贖回當時不會虧損的基金,以便應付生活所需。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也提醒,有失業之虞,手上資金不充裕的人,千萬不能心慌之後,就盲目投資,否則有可能會造成財務問題雪上加霜的窘境。 失業者應注意的事,若打著「領取6個月的失業給付」的算盤,也未必是聰明之舉。中華民國個人財產規畫人員協會秘書長李雨珊提醒,如果領滿6個月的失業給付,失業保險年資就得歸零計算,須俟再重新工作一年後才可恢復權益。 會理財 就不怕失業 周筱玲和李雨珊不約而同指出,失業給付是萬不得已的救助機制,最好還是自己準備足夠的資金度過失業低潮,因此平常要養成記帳習慣,甚至編列資產負債表,時時掌握自己的財務,將收入做最適當的配置,為無預警失業做最佳準備。 「要問怕不怕失業?只要問『存糧』夠不夠?」剛接任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顧問廖學茂表示,從9月保誠人壽業務系統總經理卸職幾個月來,收入大減,但是他繼續唸碩士、開名車、洗溫泉,甚至帶全家大小出國旅遊,對生活品質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他過去所作的投資理財,已發揮效用了。 像廖學茂的財務狀況高於安全水位的,仍要積極理財,讓自己的財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畢竟,財務的安全門檻,會隨著家庭的擔子也愈來愈重,也不斷提高。48歲的廖學茂說,理財能力應儘早開始培養,他當時能夠放膽失去職業,就是因為在35歲前,就有穩健的理財觀念,善用保單儲蓄,快速累積財富。 有些跟他年齡相仿的朋友,到現在還沒有正確的理財方法,以融資的方式買不熟悉的股票,從2,000萬元的資產銳減為200萬元,「一失業,生活就發生問題,根本就別提退休了。」專家指出,當備妥現金水位達6個月家庭支出所需後,就要開始積極投資,應進行下列3個步驟,才能高於安全水位:進行保險規畫、進行定期定額投資,與隨時檢視6個月的基本安全水位。 夠安全 才能承擔風險 建議進行股債平衡式的投資規畫,與投資個人職場上的第二專長,並依家庭狀況。做適當的資產分配,以求有效達到財務高枕無憂的狀況。再進一步,就可選擇風險與報酬較高的股票,和更長期的投資,如房地產等。 整體而言,台灣的就業市場,明年將更冷;在面臨「誰都可能失業」的無常,上班族應該儘早把「理財能力」視為必要的生存能力。因為,從35歲起,就愈有可能失業,但是也更禁不起失業。 為了避免這種後悔,就算有收入優渥的工作,也要從現在就開始儲存緊急預備金;超過了35歲,更要為自己的理財態度負責,畢竟,擁有充裕的「存糧」,就是要「讓家人吃得飽、睡得好,讓自己再就業」的溫暖和希望。

真愛~苦苓*轉貼

2007年02月02日
公開
1

樺爸對我跟阿樺要求很多.嗚~~~~ ************************** 真愛       ∼苦苓 人間的真愛是很難得的。 在人的一生中,很難找到一個你真正愛、真正可以跟他過一輩子的人。 所以一旦有可能是這個人,千萬不要放棄機會,縱然失敗了,你也沒有損失,因為本來你就一無所有;可是如果成功了,那可能就是一輩子難得的幸福。 我們常說『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有情人倒不一定非成眷屬不可,但希望天下的眷屬都是有情人。 有很多人即使結了婚,過了一輩子,生了一堆孩子,但在他心中,對方可能還不是他的真愛。 若是不信,可以問你媽:『媽!爸是不是你最愛的人?』 你媽可能會不說話,跑到廚房洗碗,而且還會把碗打破。 因為人間的真愛是如此難得,所以千萬不要輕易錯過。 另外,感情的真諦在於無求。 愛一個人並不是要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利益,你愛一個人,願意對他好,因為你覺得很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批評這是個無情的時代,因為每個人在付出感情的同時,就像在做生意一樣。 我們去愛一個人時,喜歡先去確定他是不是愛我,若他不愛我,我就不要愛他;但是對方也會有如此想法,因此兩人只好空等著美好的日子平白溜過。 感情是一種付出,而不是一種得到,也不應計較對方能給你多少,因為你本來就一無所有。 你也可以為愛情犧牲,但這犧牲一定要是自己心甘情願,而不是委屈、很勉強、然後要求對方來報答你。 有人說:『偉大的愛情應該禁得起考驗』,可是感情既然這麼可貴,就應該小心翼翼的呵護才對,而不是有事沒事拿來考驗一下。 就像一顆雞蛋拿在手裡,應該小心呵護,而不是將它丟到地上,才訝異它怎會破掉! 不要去考驗愛情,但也不要害怕考驗,更無須害怕考驗會失敗。 我們當然都希望愛情能談的平凡、順利,一輩子都沒有任何問題。 但若愛情必須受到一些波折、一些打擊、一些傷害的時候,我們也能挺身去接受。 假使我們真的失去了它,那只是表面或形式上失去它,在生命裡卻能永遠擁有它。 (在一次愛的過程中,不容否定的,它讓我們學到了許多東西,不管愛的結果是合是分)在這時代,一方面我們不要高估愛情,因為愛情不能讓我們克服一切、得到一切、也不全然是美好;另一方面,也別輕忽愛情,因為『愛』是每人都有的天賦,千萬不要捨不得付出。 當你遇到某個適合你、又與你相愛的人時,就『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吧! 努力的把你的感情維護好。 但要如何衡量愛情是否可以持續下去呢? 也許有個標準:你在愛情中樂大於苦,它使你上進的力量大於墮落的力量。 它使你得到的滿足大過你想要的。 人生如果沒有了名利、富貴、權勢,仍可能幸福。 假使人生沒有了愛情,幸福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 勇敢的迎接自己所得的愛情,盡力去享受愛情的美好,避免它會帶給我們的痛苦、傷害才好。多用豁達的角度去看。

"擔心 "與"祝福"! (推薦必看)*轉貼*特別請樺爸 學一學好ㄇ

2007年01月19日
公開
4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常唸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 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 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相信的。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 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 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 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其實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師長、同學、同事等,也都要給予全部的祝福來取代擔心的心情, 這樣,不用因擔心掛念而讓自己睡不著,就是雙贏囉! 因為,心想事成,我們的祝福一定會實現的, 從現在起,把擔心丟掉,讓祝福常在, 祝大家,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