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樺媽Kar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 這是你的選擇*轉貼

2007年07月31日
公開
10

一位美國小伙子看中了一位中國姑娘,便向她展開追求攻勢。 最後,中國姑娘辭掉了令人羨慕的工作,跟美國小伙子結了婚,飛到大洋彼岸去了。 「我放棄了那麼好的工作,遠離父母跟你到美國來,這可是我為你作出的犧性呀!」中國姑娘說。 她以為這樣說能把他感動的,沒想到他只是說:「不是!不是!我不認為這是什麼犧性,在我看來,這只是妳的一種選擇。」 她後來才認識到,美國人 在人際交往中,只會尊重你的選擇,而不會承認你的犧性。 這就意味著: 你作出的所有決定,都必須符合你自己的心願,才能成為自己的真正選擇。 這樣與人打交道,才會擁有真正的平等,同時也才能嬴得他人的尊重!! 那位美國小伙子是一位通曉六國語言的醫生,在美國很容易賺錢的,他工作一個小時就有一百美元的收入。 但是她卻跟國內的朋友說:「我必須工作,必須學會自己賺錢。如果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就不可能作出真正符合自己心願的選擇,也就不可能嬴得他人長久的尊重。」 其實,她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默想:不可能讓別人為你的選擇負責,而且一定要保持自己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這讓我想到有人說:人生其實是一連串不斷地選擇的結果。 當然,也有人稱之為賭博。 常常,我們卻常不自覺的抱怨,公司不好,其實是自己選的; 鄰居不好,也 自己選的。 自己的愛人有好多缺點,當然是自己選的 ,電腦可不會做這個事情的。 自己怎麼都沒有人來喜歡,是自己選擇不喜歡自己的吧? 選擇,不只是可以選擇人事物,也可以選擇觀點的。 自己所討厭的人,何嘗沒有人會喜歡他? 端看自己選擇用一個什麼樣的眼光去看而已。 同樣的觀點,公司真的不好嗎?可還有人拼命想做你的工作的咧 鄰居真的不好嗎?其實也滿願意幫個小忙的,不是嗎? 自己的愛人真的不好嗎?回想一下自己當初是怎麼愛上這一個人的,忘了嗎? 自己真有那麼多缺點要改的嗎?換成找出自己的優點會不會可能更開心一點? 我們常常忽略了自己其實是有能力可以去選擇去創造的。 於是,默默的承受,用力的抱怨。 回頭看,一切可曾變過什麼了嗎??

快樂教養五大法則(下)*轉貼

2007年07月26日
公開
6

快樂教養五大法則(下) 作者�鮑伯.墨瑞、艾利希亞.福廷貝瑞 練習並奮鬥不懈 鼓勵孩子磨練技巧並堅持到底,可更進一步強化支配感和勝任感,也能建立起心理學家布魯克斯(Robert Brooks)和戈爾茲坦(Sam Goldstein)所謂的「勝任區」。在兩人合著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寫道:「勝任區是孩子表現很好、喜歡從事,並能得到正面關注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被認做個人的強項。」 即使很沒有信心的孩子一開始似乎會忽略正面的意見,造成父母變得挫折而減少正面回饋,重要的是必須持續讚賞而不氣餒。戈爾茲坦說:「真正的自我價值、希望和恢復力,奠基於他能夠在大家都覺得重要的域領中體會到成?#92;的經驗。這就要父母能夠認出孩子的勝任區並且予以強化……。一旦孩子發現他的能力,就更願意面對已知比較會遇到問題的域領。」 就小嬰兒來說,學會走路是個重大成就,也是天生就能實現。提供嬰兒一些達成的方式:提供她可以依靠著平衡身體的物品、跨出一步就大加讚賞、如果向你展開雙臂時讓他能扶著你的手,嬰兒就能很順利地激發出這個本能。練習走路的技巧包括跌倒然後再站起來。如果你顯得不耐煩、催促她,或是一直抓著嬰孩的手讓她不會跌倒,孩子就不會有信心或得到支配感(以後孩子也可能會發展出學習困難)。這樣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藉著試驗學習技術,或適時要求協助。她會學到如果事情一開始就不順就要趕快放棄,讓別人出面搭救或是幫她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孩子學會變得無助。 別忘記,孩子有自己的步調和做事方法。孩子所發展的「勝任區」最好是以能夠激發他熱情和好奇的活動為主,並不一定要順著父母所願。小心別把自己的興趣和步調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不是要教養出父母的複本或是早熟的小孩,而是一位樂觀、有恢復力並極為自主的人。 ※秘訣:讓孩子觀察你在自己所喜歡的活動中練習並堅持不懈,可教他依此為榜樣。 盡力而為 研究顯示,小時候能夠接受延遲獎勵的孩子長大後在學業上、職場生涯和整個人生都有較好表現。這些孩子也更樂觀。多倫多大學的普倫西比(Angela Prencipe)和澤勒佐(Philip David Zelazo)所作的研究發現,兩歲的幼童會選擇較小但立即的獎勵,而不要較大但延遲的獎賞。這麼小的孩子,腦部皮質層還沒長成足以進行推理和計畫。到了四歲時,就有可能對環境做出更多判斷,並接受延遲的獎賞。兩人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四歲小孩更能接受問題的多重觀點,形成計畫、記得整個計畫,並且刻意依此計畫行動。」 具有注意力失調困擾的孩子會覺得做計畫很難。不穩固的親子依附關係,會讓孩子害怕媽媽可能棄他而去所以必須緊緊巴著媽媽不放,也可能因此而阻撓孩子接受延遲獎勵的能力。 訓練四歲以上的孩子如何為將來打算,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把情況都仔細盤算想過一遍,並示範給他們看,你是如何選擇可增添真實生命價值的未來獎勵,而不是追求即刻滿足。舉例來說,可以對孩子解釋說:「雖然酸奶油很香,可是你決定不要配著馬鈴薯一起吃,因為將來可能會對身體不好」。還有,「雖然你也想要有幢附大草坪的房子可以玩耍,還是要等到銀行存款夠多,這樣以後才能買到好房子,所以也就用不著東想西想。」如果父母自己不做計畫也不等待時機,只是大聲宣稱做計畫或等待的好處,根本沒有用。 顯然,確保孩子覺得親子關係穩固也很重要,這還能鼓勵他們期待會有好結果。實際而樂觀指的是明白你真正想要而且值得認真做計畫的事情通常都會發生(或者可以說是絕大部分都能完成)。重要的是,孩子參與計畫時表現的樂觀態度應該加以鼓勵,不要把他當做是個麻煩。讓孩子一起來計畫好玩的事:像是到海邊、養小狗、去動物園,或拜訪親戚朋友。 為了協助孩子學習擬訂長期計畫的技能,試看看以下幾個方法: ◎讓孩子參與擬定計畫,或是獨力完成或引導計畫進行,像是要穿什麼衣服、或是新養的小狗要帶去附近哪些地方散步。 ◎ 鼓勵與擬定策略和團隊合作有關的遊戲或活動,兄弟姊妹或全家一起來,像是藏寶遊戲。 ◎別揠苖助長。讓孩子有時間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自己計畫。別期待孩子的想法十足理性,也別因此取笑她。如果孩子的計畫不可行,跟她解釋原因並且建議一些別的可行方案。 ◎父母要能說到做到,或是在計畫改變時要讓孩子理解。孩子情緒的穩定要靠他能知道視為模範的人足堪信任。 ◎如果好東西被推遲,別期待四歲以下的小孩會興高采烈;只好解釋說,有時這也是不得已的。 習慣說「好!」 最後,樂觀是一輩子的習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們所說的「習慣說『好!』」有關。「好!我可以?#92;一間積木房子」「好!我可以翻個筋斗。」「好!我可以讓媽咪笑。」這就是高昂的自信心,對自己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都實實在在予以讚賞,不因一次挫敗就畏縮不前,並且搏得你所在乎的人能夠承認你的能力。 即使遭受挫折,就算有時是重大的失敗,也能由後續事件中生出樂觀和恢復力。哈維耶生下來就喪失視力還有右手(慣用手),可是他愛上了打網球,可能是因為雙親都從事這項運動。他的父母還有教練都從旁鼓勵,而不是說他不可能打網球。還沒上小學,他就能和雙親上場對打。等哈維爾長大些參加比賽,輸了好多次才逐漸掌握訣竅,可是父母不停的鼓勵,他也不曾停止練習。他發展出僅用左手的詭異低手發球法,並開始形成獨特的「勝任區」,甚至可以擊敗四肢健全的人士。哈維爾沒有打入溫布頓大賽,可是在自己的堅持和旁人協助之下他的確學會說「好!」。 配合上述的「快樂教養法則」,你就為孩子習慣說「好!」的終身觀念和經驗打下基礎。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培養樂觀的小孩》)

在婚姻中,愛很『重要』,但不『必要』*轉貼~樺爸分享

2007年07月25日
公開
7

回樺爸: 雖然不用把愛掛在嘴邊 可是也請你不要一直細細唸 唸得我跟阿樺似乎一無事處 尤其對阿樺自信心ㄉ一種摧殘 謝謝 ******************************************** Subject: 在婚姻中,愛很『重要』,但不『必要』 這篇文章真的把婚姻寫的很透澈,文章不長,值得一看。 40歲的感想-想結婚 王文華的BLOG / 2007-04-17 我40歲,還沒結婚。我媽催得快放棄,我一點都不急。 我談過幾次戀愛、約過一些女生、主持過很多婚禮、甚至祝福過我的情敵。人來人 往,從沒想結婚。我老覺得:既然有蛋白質女孩,幹嘛要蛋白質太太? 每次鬧完洞房,雖然不能在洞房住下,但也覺得甜蜜。送伴娘回家的路上,當然會和 她交換手機。愛情很重要,所以繼續快樂地約會就好。既然能當鬧別人的主持人,何 必去當被鬧的主角? 但2006年年底,我想結婚了。 唉,這都要怪我那大學同學!這同學在10月第二次結婚,兩次我都是伴郎。他和前妻 在兩年前離婚,這兩年過得不好。工作不順,身體也出了狀況。肝臟檢查出一個良性 瘤,虛驚一場。婚禮前一晚他對我說:“我們遲早要走,我不希望走的時候,孤單一個 人。”這理由聽起來很牽強,於是我問他:“你愛你的新老婆嗎?”當然愛,但老實 說, 不像我對第一任老婆那樣愛!”他的坦白嚇了我一跳,他繼續說,“你看看,我那麼愛 我前妻,最後還是分開。在婚姻中,愛很『重要』,但不『必要』。婚姻是一種夥伴 關係,我們一起經營生活。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的『活』,過日子的 『過』,很少夫妻,是把『愛』放在嘴邊的。” 我仔細想想,還真沒錯。我的夫妻朋友們,出門時牽手都很少,更別說示愛了。 “我 勸你做兩件事:”同學說,“第一,健康檢查。第二,結婚。” 2006年10月,我做了第一項。我躺在病床上,看著冰冷的電腦斷層儀器向我伸出魔 爪。我伸出手,想摸,卻摸不到一雙溫熱的手掌。 那一刻,我約會的女孩,都在忙各自的事。她們不會來,我也沒有找她們。儀器啟動 時,我猛然發現:我有去party的女伴,卻沒有去醫院的伴侶。我有很多同享樂的女 友,卻沒有一個共患難的對象。 而人到了某一個年紀,患難,慢慢變得比享樂多。伴侶,慢慢變得比女伴重要。 健康檢查完後,我坐在醫院的長廊,看到一位老太太,推著輪椅上的老伴。他們從走 廊,走到草地上曬太陽。再從草地,慢慢走回病房。半個小時,一句話都沒說。老太 太沒有低下頭說“ 我愛你”,但兩人的表情卻這 樣滿足、如此篤定。我猜進病房後,老太太也不會說“我愛你”。但我確定,她會在病 床邊守到天明。明早起來,她更不會叫老公“Honey”。但我確定,她仍會幫她吊點 滴。 太陽不用證明它明天會升起,我如果像太陽愛地球一樣愛你,不需要在嘴巴上裝滿星 星。 夫妻生活,只需要出現、及陪伴。情人約會,需要不停地講笑話、或轉餐盤。在醫院 角落,我回想這一兩年來的許多約會,其實都是同一場表演。觀眾也許不同,但節目 都一樣。散場都在半夜一點,不太敢在白天見面。我幻想:有沒有一場約會,是一輩 子的呢? 有 沒有一場約會,是可以在醫院的房間? 當然有,那種約會,叫婚姻。 走出醫院,我想結婚了。可惜結婚不像健康檢查,只要掛號繳錢,萬事OK。結婚需要 對象,找女友很容易,找對象很難。 還好我有整個2007年。我把這想法告訴同學,他在短信中寫著:┌惡有惡報,這下子會 有很多人要來鬧你洞房。我回他:“放馬過來,你們的招術我都知道。” 但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我真正想說的是:謝謝你,謝謝你讓我想結婚,藉由婚 姻,變成一個更好的男人。

照顧腸病毒的方法*轉貼自小精靈媽咪

2007年07月17日
公開
51

照顧腸病毒的方法有: 1.買一罐康護寧噴劑一罐約200多塊,藥師說一天噴個數次都可以,那媽媽只要讓姐姐吃東西前一定先噴個幾下,為避免碰到破的地方會痛個哇哇叫 2.姐姐穿過的衣服,媽媽都另外用手洗,除了放洗衣精外,媽媽還特別倒一些彩色漂白水進去,先將衣服揉搓後浸泡個五分鐘後再沖洗乾淨 3.常活動的地方"客廳"."廚房"媽媽也用漂白水稀釋擦過後,再用清水擦個2-3次 4.樓梯部分,媽媽先用清水托過一次後,再用75%的酒精噴過,(包括階梯.扶手等) 5.房間部分,爸爸就用來舒消毒噴液擦過 6.另每一樓層的電源開關.門把.或玩具及沙發一天都不定時噴酒精,但只要姐姐一摸過媽媽後面一訂跟著噴 7.姐姐一睡著醒來,媽媽規訂姐姐要先去洗香皂.洗完後手又要噴酒精過(手一天下來也洗了不少次,酒精也是噴了N次) 8.姐姐起床後的位置(含棉被.枕頭)媽媽也是媽上噴酒精;因房間的時間會比較常(因睡一晚過)所以早上一起來,媽媽幾乎都是整間房間都噴酒精 9.起先幾天,姐姐要喝開水媽媽都改用一次性杯,就連吃飯也是,都用免洗的,一用過就丟,那如姐姐擦過手或嘴的衛生紙一丟垃圾桶媽媽一定酒精馬上噴上,那垃圾桶儘量當天就打包放外面,不要放在室內過"夜"..那垃圾袋拿掉後.空垃圾桶媽媽也會補個幾下酒精 10.那姐姐睡著時會因嘴巴痛而流口水,所以第二天媽媽就把枕頭套拿去洗,那內診頭去外面曬個兩天...

認識腸病毒

2007年07月17日
公開
44

作者:小獅子 參觀網站 時間:2006-10-08 11:27 認識腸病毒 (改) 2005-04-18 Page:1/1 謝謝aimee╭★* * 媽咪的分享唷 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 什麼是腸病毒呢?其實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共有60幾種,可分為四大類:一、小兒麻痺病毒:有3型(1-3型)。二、克沙奇病毒:23型A群(A1-A22,A24),6型B群(B1-B6)。三、伊科病毒:31型(1-33型,除10,28型以外)。四、腸病毒:4型(68-71型)。其中腸病毒71型是目前已知腸病毒中最後被發現的一種,它在1969年首次在美國被發現,當時在加州造成大流行,而後世界各地都有流行的報告。腸病毒71型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1998年在台灣造成大流行出現了數十例死亡病例,引起許多家長的恐慌,也引起有關當局的重視。 其實腸病毒的流行並不是這幾年才有,每年的初春及夏季,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便知道得到腸病毒感染的小朋友會陸續增加。台灣地區的流行期是三至十一月,七至九月可達高峰。大多發生於十歲以下的小孩,三歲以下的嬰幼兒比較容易有嚴重的併發症出現。腸病毒可以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主要是直接接觸到病人的口鼻分泌物或糞便。 在發病的前幾天,病人就有傳染力,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發病後一週內的傳染力最高,從腸道排出腸病毒可達數週之久。腸病毒從接觸到發生症狀的潛伏期為2至10天,平均是3至5天。感染後很多沒有症狀,有些只有發燒或者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這種腸病毒感染實在很難從臨床症狀來診斷。有時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症狀,如手足口病、 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其中前兩種是最容易在門診被醫生一看就可以確定診斷的。 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症狀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咽峽部(喉嚨後方)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天,大多數病例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手足口病以A、B族克沙奇病毒較常見,腸病毒71型較少見。症狀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堂,手指及腳趾間,病程為7-10天,病童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有些需要住院打點滴。 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腸病毒感染,都可以在適當的症狀治療下復原,只有少數的腸病毒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特別是侵犯到心臟或腦部引起急性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或腦炎,延髓性腦炎,脊柱前角神經炎,甚至肺水腫,造成生命危險。而一般神經併發症多發生在發疹後二至四天,所以發病後前幾天,家長除了配合醫師的支持療法以外,應該特別注意有無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持續嘔吐、頸部僵硬、全身無力、心跳加快、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等症狀,有上述情形發生時應立即送醫,以免延誤。 腸病毒有很多型,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所以得過還是可能再得。除了小兒麻痺病毒有注射型的沙克疫苗及口服型的沙賓疫苗以外,目前針對其他的腸病毒並沒有預防的疫苗。所以我們能做的預防措施,就是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以增強個人免疫力,勤洗手加強個人衛生,注意環境清潔及通風,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在治療方面,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採支持療法(症狀治療):小朋友高燒時,可以洗溫水澡、睡冰枕、貼退熱貼、多喝水、並由醫師開給解熱止痛藥。 在飲食方面,可給予清涼的流質飲食或較軟食物,如布丁、豆花、果凍、冰淇淋等;較小寶寶餵奶時奶嘴不要放太深,泡奶不要泡得太熱,免得弄痛了喉嚨加重寶寶的厭食。 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後應立即洗手。已經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最好請假在家休息,而且應該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相信家長對腸病毒有了以上正確的認識,才不會心慌,真的碰到家中小朋友感染時,也才可以採取正確的處置,減少因為嚴重併發症所帶來的不幸。

好文分享~媽媽愛罵我~來自詩晏媽咪的分享

2007年07月13日
公開
46

媽媽愛罵我! •學前教育雜誌 2007/04/24 吃飯穿衣服總是慢吞吞,就連上床睡覺也是摸東摸西、一拖再拖,媽媽碎碎唸也沒用,重效率的爸爸上班趕著送他到幼兒園,看到他這副德性不免沉下臉。需要爸媽督促的韋韋總覺得「爸媽好兇喔!每天都罵我…」 【文�林曉玲(學前教育雜誌特約編輯)】 孩子在3歲之後,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為了要建立生活常規,看到孩子表現不當而表達意見時,孩子會從父母的口氣、臉部表情來判斷父母的情緒;當聽到父母嚴肅、大聲的語氣,會認為父母在罵他,而覺得委屈、被誤解、不高興,可能父母只是在講道理,告訴孩子要把飯吃完才能出去玩,但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又被罵了。 (攝影�楊惠民) 不可否認,EQ再好的爸媽總有情緒化的時候,一看到孩子「不受教」,自己一把火上來,也無法維持永遠的心平氣和,當爸媽「罵」出口時,通常是孩子不聽話,尤其孩子已不再像以前完全受爸媽的話,不論是穿衣服的顏色或何時起床,都有自己的意見。難道孩子會「故意」不聽話嗎? 從孩子角度解讀「不聽話」 其實孩子並沒有所謂的聽話、不聽話,小小孩很難明白什麼是「不聽話」,2歲以上的孩子雖可理解語言上的表面意義,但從接收到執行,還是有段距離。每個年齡層的幼兒因認知程度不同,「不聽話」的行為原因也不盡相同: ■認知能力不足:孩子不瞭解規則的意義,無法記進腦子裡,就會「不聽話」。 ■欠缺表達能力:孩子內心不同意,但可運用的詞彙有限,無法清楚表達,只得暫時接受大人的規定;但事後就用不聽話的行為來表達不同意。 ■父母身教,孩子看得到:媽媽請爸爸倒垃圾,爸爸老是祭出拖字訣,孩子就學會這種模式。 ■規範不合理:不准孩子出去玩,但孩子天生好動,當然無法控制自己,若父母並未設計足以吸引他興趣的室內活動,等於強人所難。 ■欲望與規範衝突:父母說桌上的蛋糕不能吃,蛋糕卻被挖掉一塊,其實孩子在吃掉櫻桃時,根本沒想到自己是不聽話,只因蛋糕實在太吸引人了,大人不沒看到,他就覺得可以這樣做。 ■情緒失調:情緒平穩時,內心雖想做不被爸媽容許的事,但理性會抑制他的慾望;然而當情緒不穩定,如脆弱、激動、悲傷或生病時,就容易失去理性而犯錯。 ■負面情緒的累積:父母規定不能看卡通,孩子每天利用父母不注意時偷看5分鐘;但沒有看完整,情緒沒能得到安撫;日子久了,心情大受影響,就反映在其他事件上,如不好好吃飯、洗澡、睡覺等,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這些負面行為和看卡通的關連性。 (攝影�楊惠民) 6Tips親子溝通有效率 ■視性而為 循序完成 當急驚風爸媽遇到慢郎中孩子時,孩子會受到更多的催促與指責,但慢吞吞型的孩子容易退縮,動作、遊戲,甚至學習速度都比較慢。父母的催促只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 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去完成,只要有一次比平常稍快,就立刻誇獎他。並明訂適合孩子能力的工作範圍和程序,例如先收拾娃娃再收拾積木;每完成一小段就給予獎勵,孩子或許會拖長時間,但一定要堅持孩子完成,藉以加強堅持度,先要求孩子完成工作,再要求時間控制;不要讓孩子產生挫折感退縮。 ■親子一起立法 訂定合理規範 父母訂的規範要具體清楚,與其說「你要做個乖孩子」,不如說「玩具玩完要收好」。在訂規範時要讓孩子參與,才知道他懂得什麼,再共同訂出規範,並利用孩子能看懂的字或圖具體地列在紙上。 雖然孩子並不一定都能遵守,但至少已有提醒的作用;訂規範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很容易就觸犯到規則,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就很大。 ■讓孩子承擔後果 自發改變 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也藉機讓孩子學習負責。當韋韋還是拖拖拉拉,面臨到的可能就是上課遲到、吃飯吃的太慢而不能參與大家的活動,讓孩子由承受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中,自動自發地願意改變。 ■傳達確定訊息 讓孩子同理感受 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行為帶給爸媽很多不便;而且跟孩子討論時,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要一致;若爸媽口氣堅定,表情卻輕柔嘻笑,孩子會搞不清楚爸媽表達的真正的意思。且在每一次孩子不聽話時,爸媽要態度一致,不能今天心情好就睜隻眼閉隻眼,而下次心情壞就大發脾氣。 ■親子遊戲 把孩子變聽話了 當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或吃不喜歡的食物,就會耍賴、動作慢,讓爸媽覺得孩子不聽話。先了解孩子是沒興趣、能力不夠,還是發展不夠成熟?例如孩子吃飯慢,先考慮是否食物不易咀嚼。也可以把要做的事遊戲化,例如孩子不喜歡收拾玩具,親子一起玩遊戲,數「1」時,孩子撿1個,不知不覺玩具就收拾好了。 ■爸媽調節自己的情緒 父母若不能控制情緒,會轉移孩子學習的焦點。原本是要修正不聽話的行為,但當孩子一看到父母臉色很難看就嚇壞了,認為以後只要聽話,父母就不會生氣。如此一來,焦點成了「生氣」這件事,原本不聽話而受「規範」處罰的意義就消失了,失去讓孩子學習如何改正行為的機會。(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學前教育雜誌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