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幸福要傳承~雙胞胎天使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明年春節休6天!

2007年09月13日
公開
23

明年春節休6天!人事行政局公佈97年總放假日 全年112天 更新日期:2007/09/11 17:00 記者: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11日下午公佈,明(97)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人事 行政局表示,明年公務人員全年放假總日數為112天,而農曆除夕春節假期從2月6日到11日,假期長達6天,民眾現在就可以妥善規劃春節假期。 人事行政局表示,這份政府機關辦公日曆表已經由行政院核定,明年全年總日數為366日,公務人員全年總放假日數為112日,其中併同週休二日或補假形成連續3日以上假期者,包括:農曆除夕及春節假期(2月6日至11日,星期三至次週星期一),計放假6日;民族掃墓節併同週休二日(4月4日至6日,星期五至星期日),及國慶日">國慶日併同週休二日(10月10日至12日,星期五至星期日),均分別放假3日。 人事局局長周弘憲表示,現行辦公日曆表係依「公務人員週休二日實施辦法」及「政府行政機關紀念日及民俗節日假期調整原則」排定,明年放假之紀念日計有: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月1日,星期二)、和平紀念日(2月28日,星期四)及國慶日(10月10日,星期五);放假之民俗節日計有:農曆除夕(2月6日,星期三)、農曆春節初一至初三(2月7日至9日,星期四至星期六)、民族掃墓節(4月4日,星期五)、端午節(6月8日,星期日)及中秋節(9月14日,星期日),上述節日於當日放假1日。 周弘憲指出,依據週休二日實施辦法規定,除農曆春節初三(即2月9日)適逢星期六,於2月11日(即次週星期一)補假1日外,其餘節日遇週休二日,均不予補假。 周弘憲強調,依假期調整原則規定,民俗節日適逢星期二或星期四,其前、後1日上班日為星期一或星期五,予以調整放假,並於節日前、後之星期六補行上班;至紀念日遇上述情形,均不予調整放假。經查明(97)年放假節日,並無符合得調整放假及補行上班情形。 不過,人事行政局也強調,這份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適用於政府行政機關公務人員,以及私人企業勞工之放假及補假,其中若有涉及勞動基準法相關事項,應依該法主管機關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規定辦理。 如需進一步查察明(97)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可上網http://www.cpa.gov.tw首頁,點入「最新消息」公告項目查詢。

家庭教育誤區,嬌縱了孩子 轉po

2007年09月13日
公開
50

謝謝諭ღ瑄の家分享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並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便出現了。 誤區1: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 → 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事實上,一個家庭中最為緊要的是夫妻感情的經營。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你會發現,以前越關注他,他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你把他的位置放對了,他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不要給孩子他是家裡的特權階層的印象。好東西大家要分享,人人有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懂得關愛別人。 誤區2: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 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麼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3: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4: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5:家務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誤區6: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後反覆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7:完全講民主 幸福指向——民主要慎用 從前的家長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容易太講民主。父母作了一個決定,孩子尖叫為什麼,你解釋,他再問為什麼,你再解釋。其實他並不真的想尋求答案,而只是引誘你進行一場辯論,而無論你表達得多麼清楚,孩子總會有自己的理由。 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遷就退讓。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不帶歉意與威脅地說明,「因為我是父母,所以做決定是我的責任」。大人想成熟的意見應該要求他做而不是希望他做,當你以懇求、交易、賄賂、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在鼓勵他不講理。 誤區8:你唱紅臉我唱白臉 幸福指向——家教要求一致連貫 一般的家庭通常是:祖輩寬容父母嚴格,爸爸性急媽媽心軟或者爸爸豁達媽媽較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常有分歧,於是就出現媽媽懲罰孩子爸爸替他放哨或者爸爸對孩子發火,媽媽為孩子辯護。更有甚者媽媽重罰過後,爸爸悄悄帶孩子去飯店美食以示慰勞。長此以往,孩子產生投機心理,知道要吃找奶奶,要玩找爸爸,要上街找媽媽,教育功效相互抵消。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彼此都要主動維護對方的尊嚴。 還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是看心情,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能無限上綱,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事無鉅細、棍棒相加,弄得孩子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須知一暴十寒是不可能養成好的態度習慣的,它需要親子雙方共同的意志努力。

幼童入學前的心理準備轉po

2007年09月10日
公開
28

上學容易有適應問題的小朋友,包括害羞兒童、好動兒童、分心發呆兒童、固 執不聽話兒童、話多兒童。 這些特殊氣質的兒童,會因兒童的特殊性格,而易出現適應障礙,譬如好動兒 與分心兒沒有時間概念,下課的時間仍會留在操場上玩,卻不知道上課了,該 回教室去;過動兒童在上課間,仍愛跑來跑去,在位子上坐不住;話多兒童有 時沒有空間概念,除了上下課時間分不出來之外,對教室與操場的情境弄不清 楚,他們常常會說話不分場合,我高興就好,或者話音量無法控制,往往上課 發問題時,好像在頂撞老師;害羞的孩子易緊張害怕,不會也不敢問,做錯事 又不肯上學。 故爸媽須注意一下,家中小孩有無前面所提之特殊氣質,須針對特殊氣質兒 童,作入學前的準備與反覆的演練。   首先,父母要利用暑假的時間,對這些孩子說故事,故事內容是關於上學 的好處,上學時要有的時間與空間概念, 譬如對害羞兒,父母儘量強調學校除了可以讓孩子學東西之外,還可以交新朋 友、練習膽量,學校的老師很願意幫助每一個孩子,只要我們肯開口請老師幫 忙。 針對過動兒,父母須多帶孩子作演練,上課就是坐在位子上50分鐘、眼要看黑 板、手放在背後或大腿上、手握筆看前面,下課可以做的活動,包括上廁所、 去操場只能玩5分鐘,也可以找同學說話或是找一本書翻一翻;反覆訓練以加強 過動幼兒的規律性,使孩子有一個好的上學習慣。 針對固執兒童的訓練,須加強時間的控制,照老師的安排作活動,不要自己要 做什麼就做什麼,須加強「老師說」的練習,一切指令只要有老師說就務必要 做。針對話多愛頂嘴的孩子,要強調說話前,先看對方一眼,先舉一下手再說 話,別人說一句,你才再說一句,不可一直講不停。   總之,孩子有特殊氣質,非孩子的錯,但父母與老師,須先了解他們,先 安排活動轉移他們的能量,先訓練孩子的規律性,而非等問題出現,再來抱 怨,甚至責罵小孩。 在被「愛」與「希望」中長大的孩子,較能學會「愛」與「信心」的功課。 當孩子反覆出問題,又反覆被「誤會」與被「責打」時,孩子活在「忽略」與 “情緒虐待」中,將來,孩子學到的功課,必是「仇恨」與「暴力」。 故再次呼籲爸媽須注意一下,家中小孩有無前面所提之特殊氣質,趁暑假,提 早作入學前的準備與反覆的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