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aren ◕‿◕

日期

#Tag

鍛煉靈活小手的練肌小遊戲

2008年02月21日
公開
40

39健康網   2 歲以後的寶寶動手能力逐漸增強,還能自由靈活地使用雙手了。這時可以多鍛煉寶寶手的精細動作能力,平時可以多讓寶寶接觸沙子、小米之類的東西,使觸覺更發達。   6個益智型小肌肉遊戲   1.自己脫衣、穿衣   通過2 年的練習,寶寶的小手已經很能幹,可以讓他自己動手脫衣服、穿衣服、拉拉鎖,還可以讓寶寶練習扣大的衣服扣子。盡量不要幫忙,讓他獨立完成穿衣和脫衣的動作。   效果:可以使寶寶手的動作更加精細,增強手指調節能力和手腕的力量。   2.用夾子夾小物件   準備一些小夾子和卡片、小紙杯等。教寶寶用夾子一個一個地把小物品夾起來,一邊夾一邊數著1、2、3……   效果:可以增加手指的力量,還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3.擰抹布   你打掃房間的時候,也給寶寶準備一小塊抹布。教他把抹布弄濕,然後擰乾水,邊玩邊擦桌子。擦完桌子,教寶寶把抹布放到水裡搓洗一下,再擰乾。你可以和寶寶分別抓住抹布的一頭兒,一起擰。   效果:擰抹布可以鍛煉寶寶的臂力,還能很好地提高手指的靈活性。   4.繫鞋帶兒   平時最好給寶寶穿帶粘扣的鞋子,這樣就可以讓寶寶練習自己繫鞋帶兒了。比如起床、外出時,都可以讓寶寶自己穿鞋、粘扣。不過,剛開始你還是要給他作示範。   效果:可以提高寶寶手部精細動作能力。   5.玩沙子   準備玩沙的用具,如小桶、小鏟子等。找一個沙堆,和寶寶一起玩。可以讓寶寶用雙手捧著沙子,搬到小桶裡。還可以把沙子剷平,用手指在沙子上畫畫。   效果:細小的沙粒對手的感覺是很好的刺激。   6.抓小米   準備大米、小米、黃豆等大小、質感不同的穀物。先讓寶寶摸一摸這些穀物,再讓他講一講是什麼感覺。然後,你讓寶寶閉上眼睛再摸,看他能不能猜出來摸到的是什麼穀物。   效果:這是一種很好的觸覺體驗,對提高寶寶注意力也有好處。   4個玩具鍛煉小肌肉   1.拼圖玩具   剛開始拼圖塊以3 ∼ 4 塊為好,可以選擇帶抓手的拼圖塊,以便寶寶能方便地抓起來,然後放在相應的孔洞中。你可以和寶寶一起玩拼圖,這可以增加親子感情。   2.過家家玩具   準備廚房、醫院等過家家玩具,你和寶寶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動手操作玩具,對鍛煉小肌肉很有好處。通過玩過家家遊戲,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知識。角色表演還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三輪自行車   騎車時,孩子需要用雙手控制車把的方向,這可以提高孩子的手部力量,特別是能夠增強手指的力量。   4.拼插玩具   如插片、積塑等,寶寶可以用它來插很多東西,如小碗、花、大山等等。這不僅可以增強寶寶的小手力量,還有助於培養想像力。   3個徒手遊戲   1.猜拳遊戲   和寶寶一起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邊說邊做動作。   效果:可以使寶寶手的動作更加靈活,還能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和反應的敏捷性。   2.在手掌心上寫字   你用食指在寶寶的手掌心上寫一些簡單的字,如阿拉伯數字,讓寶寶猜,看他能不能猜出來。   效果:可以刺激寶寶的感覺系統,猜字還有助於提高注意力。   3.用手指表演   教寶寶用手指在桌子上表演走路或跑的動作,還可以結合動畫片的內容進行表演。   效果:可以讓寶寶的手指運動更加靈活自如,對手指尖也是很好的刺激。

1歲的孩子不識字也需閱讀

2008年02月20日
公開
32

《媽媽寶寶》   識字是閱讀的必然前提,這在很多父母心中也許是自然而然的想法。因此,他們認為0∼1歲的寶寶不會看書,也不需要看書,但事實卻不然。閱讀,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雖然寶寶還不識字,但是並不代表他不能讀書。通過咬、翻、抓等各種對圖書的探索行動,寶寶也可以早早展開他的閱讀之旅。   從小閱讀好處多   很多人經常會質疑,1歲以下的寶寶還不識字,他們需要閱讀嗎?他們能坐得住嗎?會不會把書弄壞呢?其實,人生的啟蒙階段正是引領寶寶閱讀的最佳時機,因為他們生來就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   好處1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必須和文字做最直接的接觸,以瞭解各種訊息,然而閱讀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經過學習與練習才能獲得。   好處2   閱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寶寶如果能及早開始閱讀,將有助於腦力及語言能力的發展。   好處3   如果能在嬰幼兒時期多接觸書本,進而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能夠增加寶寶視覺感官的敏銳度,還能在翻、玩、拿書的過程中加強肢體發展與大腦協調能力。   好處4   當寶寶被父母抱在懷中聽故事、看圖畫書時,正是最佳的親子互動時刻。不僅能讓增進親子關係,也能快速建立起寶寶對閱讀的興趣。   親子共讀3方式   所謂「親子共讀」,是指爸爸媽媽陪著孩子一起閱讀,這是培養寶寶閱讀習慣的最佳方式。尤其是0∼1歲的寶寶,因為還不瞭解書本的內容,或是沒有能力自己閱讀,更需要大人陪在身邊,一面看書一面解說。   方式1   0∼1歲寶寶對任何物品都充滿好奇,儼然是個小小破壞王,一旦拿到書籍,常會發生咬書、撕書、亂畫的情況,這屬於正常現象。在不破壞書籍的前提下,建議讓寶寶充分接觸書籍,滿足其探索的慾望,可選擇布書、硬紙書、塑膠書等不容易被撕毀的書籍給寶寶閱讀間。   方式2   寶寶的專注力有限,在閱讀過程中總是坐不住,很難安安靜靜坐下來看書或是聽父母講解。其實,專注力是可以通過時間慢慢訓練的,父母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更不可以動怒,應該配合寶寶能持續的時間,採取分段訓練的方式陪他閱讀。   方式3   喜歡快速翻書也是0∼1歲寶寶的特徵之一,父母明明還沒說完某一頁的內容,寶寶卻不停地把書往前翻或往後翻。其實,陪0∼1歲寶寶閱讀時應該放輕鬆,不必過於拘泥於順序或完整性。當寶寶翻到某一頁,就配合該頁面的內容做說明即可

怎樣玩才能啟發孩子的智慧

2008年02月19日
公開
34

怎樣玩才能啟發孩子的智慧   積木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它的種類很多,玩法更是多種多樣。一盒好的積木可以讓孩子從小玩到大。而且,只要多動一點兒腦筋,就可以讓積木成為啟發孩子智慧和培養多種才能的好幫手。   選擇合適的積木   孩子本身具有人類開放性的遺傳基因——藝術的基因。積木可以讓孩子的這種先天潛質得以充分發揮。不過,積木能不能發揮這樣的功能,關鍵看你所選擇的積木和玩法是不是適合孩子。   0∼1歲:色彩鮮艷的布積木   1歲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概念,那種標準的六面體、有一定質感、符合力學原?理的積木,對他們來說意義不是很大,因此最好選擇趣味性積木。如布積木,它柔軟,有鮮艷的顏色,還有動物或水果等圖案,可以讓孩子感知顏色,認識物體,發展觸覺等,而且不用擔心硬積木碰傷孩子。當然,如果沒有準備這樣的玩具,娃娃、布絨動物玩具、圖書等同樣可以起到這些作用。   記住:小寶寶喜歡把所有到手的東西都往嘴裡放,因此不管是木質積木還是布積木,都要安全無毒。   1∼2歲:輕便的積木   1歲多的孩子空間意識正在形成,開始會碼高。即使沒有積木,他們也喜歡將什麼東西都往一塊兒堆,然後很開心地看著它倒下來。如果積木上畫?有小狗、小貓或小娃娃的家等裝飾物,孩子會更喜歡玩。   由於這時期孩子的身體控制、手眼協調能力還不是很好,因此要選擇輕便的積木,防止積木倒塌時砸傷孩子。積木塊也不要太大,便於孩子抓握。   2∼3歲:標準尺寸的積木   2歲多的孩子空間概念、語言、思維和想像都已發展起來,手的動作、手眼協調能力增強,可以做稍微複雜一些的事情了。這時,你可以給他選擇標準的積木,比如兩個半圓正好對成一個正圓,兩塊短積木加起來的長度正好等於一塊長積木等等。這種積木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創造和表現空間。   同時,為了增加孩子對積木的興趣,可以買難度小一些的積木。比如在三角形積木上畫上波浪,固定地作為房頂,方形的積木畫上窗戶和門,孩子很容易辨認,知道哪塊積木可以放在什麼地方。孩子知道怎麼搭,就可以無師自通了,這會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如果添加一些輔助性材料,如娃娃、廚房玩具,就可以用來玩象徵性的遊戲了。

冬季提高孩子體能的小遊戲

2008年02月18日
公開
43

冬季提高孩子體能的小遊戲   寒冷的冬天到了,呼呼的北風吹得寶貝心兒直哆嗦。別把自己一直捂在溫暖中,走出房門,來參加我們的冬季戶外熱能訓練吧。你將會發現,在寒冷的日子裡,照樣有數不盡的樂趣。   遊戲一:玻璃畫   冬天的早上,北方的窗戶玻璃上會蒙上一層美麗的窗花;南方因為氣候條件也許不見得有窗花,但玻璃上也一定會蒙有一層水汽。把寶貝抱起來,讓他仔細看看窗花的形狀,鼓勵他用小手指去摸摸玻璃上的窗花,觀察晶瑩剔透的窗花在他的小手指撫弄下一點點融化。慢慢熟悉這樣的樂趣後,玻璃畫廊就要「開展」了。讓寶寶自由選擇家裡的各扇窗戶,用手指在窗戶玻璃上畫出他喜愛的圖案。   遊戲二:踩腳印   有積雪的日子,讓寶貝穿上雪地靴,到雪地上踩一踩,比比誰踩的腳印多,誰能先踩出一個圓圈,一個三角形,或者踩出一個小人、一條大魚……讓寶貝們自由發揮吧。如果家裡有很多逼真的動物模型,不妨也將他們帶出去「溜溜」,讓他們也加入到腳印塗鴉的隊伍中來。   遊戲三:堆雪人   飄揚的雪花是大自然賜予寶貝們的禮物,特別是對於生活在北方的孩子,白茫茫的雪地更是一個天然的遊樂場:滾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其樂無窮。   而對於年齡小的寶貝來說,光是滾上一個雪球也能興奮老半天。媽媽給寶寶戴上小手套,幫著寶寶先捏一個小雪球,然後和寶寶一起將小雪球放在雪地上滾動,越滾越大,物體形狀的變化會激發寶寶更大的興趣。   遊戲四:踩尾巴   父母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有長度的紙條,一頭握在家長的手裡,一頭拖在地面上,跑動時紙條舞動起來就像一條長長的尾巴。寶寶追跑著,試圖用腳踩住紙條的一端。這樣的嬉戲追逐可以鍛煉寶寶動作的協調性,以及他們靈活應變的能力。   遊戲五:老鷹捉小雞   傳統的遊戲在冬季絲毫不減它的魅力,寒冷的冬天玩老鷹捉小雞,不僅鍛煉寶寶的靈敏反應,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依戀感情。   讓爸爸客串一回「老鷹」,寶寶躲在「母雞」媽媽的「羽翼」下,千萬別放鬆了警惕,「老鷹」爸爸的突襲可是隨時的哦。   遊戲六:跳房子   在地上畫一些幾何形狀,媽媽手裡拿著相應的幾何形狀。媽媽舉起任意一張紙片,寶寶就要迅速地辨認出它在地上的相應位置,然後跳過去。這個遊戲可以很好地鍛煉寶寶的跳躍能力和反映能力!   遊戲七:玩球   跑步是寶寶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似乎每個寶寶還沒有學會走路,就已經在「噠噠噠」地小跑了,而玩球無疑是在訓練寶寶的四肢協調發展。拍球、拋球、踢球……根據寶寶的身體素質,選擇適合寶寶的球類運動。   玩的時候,也可以設置一些小小的競賽,以提高寶寶的興趣。   遊戲八:丟沙包   媽媽親手縫製一個沙包,軟軟的沙包,很適合訓練寶寶小手的抓握能力。遊戲時,爸爸、媽媽和寶寶站在預先設定的區域內,呈三角形,注意相互之間不要分得太開。然後大家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投擲沙包。沒能接住沙包的人可是要表演節目的哦。

讓你的孩子快樂說晚安

2008年02月17日
公開
45

健康863網   曾讀過台灣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快樂說晚安》的故事   記得開頭這樣寫道:又到了媽媽要小建穿厚夾克、戴手套去幼兒園的日子。小建從來都不喜歡冬天,因為寒冷的山風把他房間的窗戶吹得「卡吧卡吧」地響,而且好像才放學,都還沒玩到什麼,天就黑了,一下子就得去睡覺了。小建最討厭太陽下山之後,家裡什麼都變得好大、好暗,還有許多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來的怪影子會粘到窗戶上來,到處都是聽起來很可怕的怪聲音。一想到吃完飯後,就得自己一個人去洗澡、睡覺,小建的心臟便會一直亂跳,那種隨時隨地害怕的感覺,讓小建整個晚上都渾身不舒服。即使尿很急,能和爸爸在客廳,他就不想自己一個人到浴室上廁所;明明知道睡覺時間到了,若可以和媽媽一起看書,他就拖著不回自己的房間。他要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和大人在一起,他就不太害怕了……爸爸媽媽叫他去睡覺時,小建就會想,人為什麼不能一閉上眼睛就睡著呢?每天還沒睡著前,他都會聽到電影裡吸血鬼刮玻璃的「吱吱」聲;也擔心床底下躲著一個人,等爸媽睡著後,把他偷偷綁走,然後來跟爸爸媽媽要錢,再把他殺掉,像電視新聞上常常說的那樣……   孩子的世界中,總有著許多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東西。孩子對一些事物產生恐懼,是其成長髮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體驗,它的內容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變化。如:出生5-9個月的孩子會對陌生人感到害怕;2歲以內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聲響嚇住,2歲的孩子最害怕親密相處的人離開他;3、4歲的孩子會特別害怕響聲、黑暗和未知的東西,怕動物、怕孤獨;5歲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處受傷;6、7歲是一個充滿想像的恐懼年齡。對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強盜也會產生恐懼,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個人睡覺時做惡夢;大多數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會害怕雷電、狂風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現象。隨著孩子知識的增長、對世界瞭解得越來越多,孩子們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會減少;到了8、9歲,孩子們可能會開始害怕自己考試的成績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師的批評,總的說來,兒童恐懼的對象隨其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而改變。   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   ·與孩子知識欠缺、生活經驗貧乏有關   夜幕降臨,孩子們知識經驗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也不知道身邊親人的去世意味著什麼,於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黑暗和死亡,由此產生了害怕與恐懼。   ·孩子自身的某些經歷會導致他們恐懼   如果孩子幼時受到過強烈的刺激,以後碰到類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較輕微,也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應。如一個孩子曾被一隻黑狗咬過,他下次看到黑狗時就會非常害怕,而且他還可能會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繼而怕所有的四足動物,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懼情緒的感染   孩子在看到或聽到別人處於恐懼狀態的情況時,即使自身處境並無任何引起恐懼的因素也會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見到蛇後的恐懼反應,孩子以後見到蛇也會大叫大喊。孩子在聽了鬼怪故事,看了帶有恐怖色彩的影視片和圖書時,由於無知及大人的消極暗示,其內心也會產生恐懼感。   ·恐懼心理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不當有關   例如:孩子玩興正濃,不肯睡覺。父母為了讓孩子趕快入睡,嚇唬孩子:「趕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來抓不睡覺的孩子了。」   ·當熟悉的環境發生變化時   孩子對自己熟悉的情境會有一定的應對方法,但當他去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本已掌握的對付方法就會「失效」,使兒童感到焦慮和不安,從而產生恐懼心理。

正確對待孩子的恐懼心理

2008年02月16日
公開
47

健康863網   正確對待孩子的恐懼心理   恐懼、害怕是人類為了躲避傷害而表現出的自我防禦反應,它不是一種可怕的不良行為習慣,相反有其積極的一面。因此,當孩子表現出膽小畏懼時,父母不用過於擔心。許多時候,隨著年齡增長,恐懼會逐漸消失,並不影響孩子的生活、行為與社會活動。但如果孩子的恐懼心理過度強烈,以致影響到他正常的發展,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干預了。   建立和諧安全的家庭心理氣氛   建立和諧、安全的家庭心理氣氛對克服孩子恐懼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懼心理來自他們對外界的一種不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多給他們一些關愛,讓他們明白有爸爸媽媽在什麼都不用害怕,就會減輕孩子害怕的情緒。   對孩子的恐懼恰當地做出反應   對孩子的恐懼既不能滿不在乎,也不能大驚小怪。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切勿責備、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責、批評、生氣來對待孩子的膽小,只能讓孩子的焦慮情緒惡化。如孩子開始懼怕黑夜,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他不許哭,絕不是好辦法。當孩子聽到雷聲感到害怕時也不能說:「雷聲有啥害怕?別像個小孩子一樣長不大。」越是這樣,孩子就越驚恐不安。當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父母也跟著害怕,這時父母的心態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說,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像你一樣害怕這些,長大了才不怕的。   多與孩子溝通,講明事情真相   經常給孩子講些常識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懼怕某事物,常常是因為無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懼心理便會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懼雷電,教師、父母可向孩子說明雷電產生的簡單道理,讓孩子明白雷聲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從而消除他對雷電的恐懼。除了用語言給孩子講道理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實際觀察。如對一個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讓孩子聽聽風吹樹葉發出的響聲,告訴他白天、晚上樹葉發出的響聲是一樣的,孩子親自看到、聽到,也就不會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為法改變孩子的恐懼心理   要經常、及時地讚賞孩子好的表現。當孩子去接近曾經害怕的小兔子時,大人要及時鼓勵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獨自睡覺了,要及時給予表揚。在孩子害怕時也可用轉移注意法,即當兒童看到、聽到懼怕的事物時,用玩具或語言來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從懼怕對像上轉移,忘掉恐懼。孩子已經對某一事物比較害怕時,也可以使用系統脫敏法——當孩子懼怕無須恐懼的事物時,成人可誘導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會見怪不怪。

寶寶剛出生就會交朋友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48

健康863網   很多父母以為,寶寶要上幼兒園,才會開始學著交朋友,是這樣嗎?    4個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東張西望,棒棒(9個月)「駕駛」著學步車橫衝直撞地衝了過來,正好撞到了妞妞的小床上,妞妞的媽媽在房間的另一頭看著,心想妞妞馬上就會「哇」地哭起來。可是,妞妞卻給了棒棒一個燦爛的微笑——這是媽媽第一次看到妞妞對其他孩子微笑。    「啊!她在笑,她是想跟棒棒交朋友!」媽媽為此發現心花怒放。    注視、微笑、模仿、爭玩具……這便是寶寶的交友小動作,他以此聲明:「我喜歡你!」    當然,寶寶最初的友誼與成人間的友誼看上去不同,成人的友誼建立在彼此的支援、信任和尊重上,而寶寶們之間交友的表示有時更像是「侵犯」而不是「傾慕」。也許它算不上真正的友誼,可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與同齡夥伴的友情不同於寶寶與爸爸、媽媽及其他成年人的關係,這可是寶寶與他人建立一種平等關係的第一個機會,從這種關係中寶寶學到了忍讓、耐心和同情,以及其他以後用得著的各種社交技能。    0-12個月:我喜歡默默地注視你    當寶寶還沒準備好與隔壁的孩子成為好朋友時,他其實早已經意識到其他孩子的存在。約3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喜歡彼此對看,互相微笑,好像面前是一件心愛的玩具,而且他們甚至會對鏡子中的自己著迷呢!他們喜歡靜靜地觀察其他的寶寶,然後還想要碰碰他。如果一個寶寶哭了,另一個寶寶會好奇而疑惑地看著他,她可能在想:「咦!他肚子餓了嗎?為什麼哭呀?」,如果媽媽對正在哭的寶寶說:「你看,妹妹在看著你呢!」,結果往往是哭的寶寶立刻停止了哭鬧。    要是你的6個月大的寶寶每天早上會咿咿呀呀地向自己的玩具熊問好,就像在問候自己的好朋友,你就應該明白,這正是寶寶想要交朋友的信號。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    ★做好寶寶的第一任朋友。    父母在寶寶逐漸建立真正的友誼的過程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友誼意味著關心他人、對社會信息的理解和反應,而父母是最早與孩子打交道的人。對寶寶的需求反應敏捷、處理耐心,常與寶寶「交談」,這樣做對寶寶以後交朋友很有幫助。    ★玩一些有呼應的遊戲:    比如對著寶寶伸出舌頭,等待寶寶也像你一樣伸出舌頭;還有「躲貓貓」遊戲等,這樣的遊戲需要雙方的呼應和互動。    1-2歲:我喜歡這樣跟著你    1歲以後,會坐會爬的寶寶,活動能力加強,他的「領地」從家裡向外擴張。這時,他們像大人那樣,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交朋友。一個12個月大的寶寶,如果想和另一個拿著玩具小車和紅皮球的寶寶交朋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也拿一個玩具小車和一隻紅皮球。這是這個年齡寶寶的表達方式——「我喜歡你,我們有很多相同之處呢。」    當然,不是所有的寶寶都用模仿別人的方式來交朋友。有的寶寶會爬向其他寶寶,盯著他,碰碰他,發出怪聲,甚至打他一巴掌。這是寶寶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注意我!我對你很感興趣哦。」    當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時,寶寶的眼睛會放光,行為也隨之發生變化。大孩子會用嘴巴說,而小寶寶則是用整個身體傳達自己的興奮。他們扭動著身子,伸出手臂,手舞足蹈,再也不肯安靜下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任務是為寶寶安排好交友「小約會」:安排合適的場所,約好小夥伴,準備好玩具。 

激發兒童創意的最佳玩具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39

★健康網   2到3歲的兒童會開始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除了自己玩,他還會開始接觸其他的小朋友。但是究竟什麼玩具最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呢?   專家指出能夠激發兒童創意、模仿能力、想像的玩具應該是首要的選擇。三歲開始,兒童就應該開始接觸學習社交技巧、語言運用、平衡和眼睛跟四肢的協調,所以他們會需要一些玩具刺激他們這些能力,增加他們的經驗。   娃娃裝扮、三輪車、棋類遊戲甚至是一些裝食物的容器都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最愛。但要注意那些只能用一種方法去玩的玩具。例如避免給一些只有幾塊組成的兒童拼圖,給孩子一些他們能夠創造出自己傑作的積木之類。   社交能力發展   2到3歲的兒童會開始發展他們的社交技巧,而且開始想要接觸其他的兒童。所以給他們一些要求一個或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的玩具就最合適不過了。例如一些比較大的積木,皮球、木偶、過家家等都是一些好的選擇。   玩具安全   如我們常常所說,安全是選擇玩具的首要考慮因素。一般在玩具包裝盒外面都會表明這種玩具適合什麼年齡的小朋友。如果這種玩具所適合的年齡跨度比較廣的話,一般來說都會比較安全。總之,如果這個玩具對於不適合你孩子的發展的話,也就不會很安全。 ★給2到3歲兒童的好禮物 ◎裝扮娃娃 ◎戶外玩具:鞦韆等 ◎三輪單車 ◎棋類遊戲 ◎模仿玩具:碟子、玩具廚房用具等 ◎積木,特別是建築型的積木 ◎木偶 ◎適合他們年齡的手工藝 ◎玩具家庭 ◎書本 ◎音樂磁帶或者CD

嬰兒期的情緒和依戀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39

嬰兒期的情緒和依戀   一、嬰兒期的情緒發展   寶寶剛出生的頭一個月裡,由於剛開始適應新的環境,消極的情緒比較多;2個月以後,積極的情緒逐漸增加,當吃飽而又溫暖的時候,可以看到比較活潑的、微笑的表情。特別對媽媽或親近的人,常有一種特有的表情;5、6個月後,寶寶對顏色鮮艷麗或發聲的玩具特別感興趣。因此,為了培養寶寶良好的情緒狀態,經常跟寶寶交往,並且給他以適當的玩具,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寶寶沒有活動的自由,沒有適當的玩具,也不跟成人交往,即使充分滿足了他的生理需要(如吃、睡等),也不會有良好的情緒,會出現表情呆滯或愛哭等情況,這對寶寶身心發展是很不利的。   二、嬰兒期依戀的形成和發展   依戀是指嬰兒和照看人之間親密的、持久的情緒關係,表現為嬰兒和照看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體現在母親和嬰兒之間。   依戀形成和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前依戀期、依戀建立期、依戀關係明確期、目的協調的夥伴關係,在嬰兒期主要表現為前兩個階段。   前依戀期(出生∼2個月):寶寶對所有的人都做出反應,不能將他們進行區分,對特殊的人(如親人)沒有特別的反應。剛出生時,他們用哭聲喚起別人的注意,似乎他們懂得,成人絕不會對他們的哭置之不理,肯定會同他們進行接觸。隨後,他們用微笑、注視和咿呀語同成人進行交流。這時的嬰兒對於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沒什麼選擇性,所以此階段又叫無區別的依戀階段。   依戀建立期(2個月∼7-12個月)。寶寶開始對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關係,能從周圍的人中區分出最親近的人,並特別願意和他接近。這時的寶寶仍然能夠接受比較陌生的人的注意和關照,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暫時分離,但是會帶有一點傷感的情緒。   對嬰兒起主要影響作用的是母親。母親是否能夠敏銳地和適當地對寶寶的行為作出反應,母親是否能積極地同她的小寶寶接觸,是否在孩子哭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安慰,是否能在擁抱她的小寶寶時更小心體貼,是否能正確認識小寶寶的能力及軟弱性等等,都直接影響著這種母子依戀的形成。   嬰兒對母親和父親的依戀幾乎是同等程度的,儘管通常是母親和寶寶在一起的時間多。但母親和父親在同寶寶的關係上有一些區別,父親通常更充滿活力和體力,母親則更安靜而且語言更多一些。

10個繪畫的禁忌與建議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44

★ 太平洋女性網   一般兒童對色彩都是比較感興趣的。兒童畫的線描畫的好,再加上美麗的色彩畫面會更加美麗、動人。   孩子不喜歡畫色彩可能是覺得比較麻煩。可根據兒童的特點在著色時最好使用比較便捷、粗點的繪畫工具,可以節省時間。因為兒童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比較短。   另一方面,經常提示孩子關注美麗的色彩。把不著色的畫與色彩很好的畫進行比較並提示孩子,也可嘗試用彩色紙作拼貼畫或直接用有底色的彩色紙作畫。   興趣減弱了,就得想辦法再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呀。可以這樣試試:   1.瞭解兒童畫,瞭解孩子,多多交流多多鼓勵。   2.學習過程中,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不要用別的孩子的長處比自己孩子的短處,自己著急責怪孩子。這樣的「激將法」一般不會有好效果。只要孩子不斷進步超越自我就是成功。   3.可以在家裡給孩子佈置一個「小展覽」讓大朋友、小朋友給予鼓勵和誇獎。給孩子成就感。   4.鼓勵孩子抓住機會表現自己。如:班級出板報、繪畫活動等。得到嘉獎和鼓勵也是學習繪畫的動力。   5.適當更換孩子感興趣的繪畫工具、材料。   6.鼓勵孩子把簡單的形象畫得複雜點,把作品畫完整。他會有更多得到鼓勵和表揚的機會。   7.除作業以外多畫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等等。   對待孩子繪畫十大忌   1·當孩子繪畫時,不停嘴地在一旁評論;   2·追究每個細節是否合乎現實,並要求立即更正;   3·當孩子要求繪畫用具時,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筆和紙的價格,不要浪費;   4·不斷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環境的清潔,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為害怕批評而放棄繪畫;   5·當孩子把作品送給父母觀賞時,不願痛快地進行表揚,總要重複「不要驕傲」之類的話;   6·要求孩子達到尚無能力達到的繪畫技巧;   7·不恰當地總是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你看人家×××比你畫得更好」,以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進心;   8·過早地把孩子送去學畫成人畫,束縛其自有的豐富想像力;   9·因為畫技尚不成熟而對孩子當面諷刺挖苦;   10·未經同意擅自處理孩子喜愛的作品;如果你不幸選擇了「是」,那麼你在對待孩子繪畫方面真的應該「補課」了。

好方法比嚴紀律更利於孩子

2008年01月11日
公開
41

★ 《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一般而言,學校給兒童提供學習的機會,這正迎合了孩子的好奇心和發現的慾望。但如果家裡的特有程序化在學校裡繼續實施,又會是怎樣一幅情景呢?這裡是老師—那裡是學生?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面對新的規則,他應該怎麼坐,可以在多大範圍內活動,他必須在多少時間裡保持不動。   毫無疑問,特有程序本身也帶來了期望,那就是人們要遵守這種特有程序。在討論需要和情感時,我們根本就不必去探討如何統一孩子的和我的(以及老師的)情感的問題,因為在這裡交流是必須的。如果沒有交流,人們就會忽略他們的感受,這樣孩子就會被客觀的特有程序所吞沒。當然孩子必須滿足客觀的期望,任何爭論對此都不起作用,因為這種期望是刻板的。   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們沒有任何機會來放鬆身體和精神(兩者互為相關),以簡化學習過程。從一開始他就受到限制,他感到被人操縱,他的呼吸不再自由,壓力已經使他的身體充滿了障礙和矛盾,以及對於放鬆和必要的學習過程的渴望。兒童感到在特有程序和學習意願之間有衝突,這種衝突造成了他們的緊張,以致讓老師產生了這樣的印象,認為這個班級沒有紀律,他們是不想學習的。這時候,只有對這種明顯的牴觸學習的行為進行探索,才能把自己從上述的衝突中解放出來。   在學校裡,課間休息總是喧鬧並且充滿攻擊性,為何會這樣人們還一無所知,甚至根本不想知道。特有程序的壓力以及特有程序化和學習意願之間的對立如此巨大,以至於必須把課間休息時間作為一個減壓閥,用大量喧鬧和劇烈運動來釋放在課堂上被壓抑的情緒。   1.也可以是另一種情況   學校表示,情況也可以完全不同,他們感到新的教學法在這方面已經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它給兒童在班級的小團體內提供了可以自己掌控個人學習節律和表達情緒的空間,甚至是提供選擇學習材料的機會,這樣,孩子們可以對不同的任務進行選擇,並且總是可以得到對他們行為的回應,因為老師不再被限制於面對面的教學,而是從一張張桌子中間來回走動,並且單獨和學生們或者他們自己組成的小組展開對話,甚至是以他們獨特的提問和工作方式進行。   此外,建議老師用飽滿的聲音並附之於表情來上課。兒童對情感的依賴是非常強烈的,如果聲音和表情毫無表現力,無法生動地傳遞信息,那麼兒童的注意力很快就會分散。   在這些學校,兒童也可以自由交換座位,當大家在討論一個話題時,不會出現對立的情況(一方是老師,另一方是學生)。講故事的時候,孩子們圍著老師坐在地上。在另一些場合,學生們形成了一個個小組。我認為,這兒重要的是一種互動,是孩子散發出的生命力和活力。每個孩子都應該可以在所允許的範圍內做出選擇,他可以表達,從而更自由表現自己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習的樂趣和趣味都可以得到實現,甚至在課堂上。這樣,課間休息也相對會安靜很多,並且沒有野蠻的你追我趕。原因很清楚,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壓力以及潛在競爭非常大的話,那麼就必須在休息時加以釋放。

教孩子受欺負要大聲呼喊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35

★ 太平洋女性網   媽媽的煩惱:兒子老實、靦腆,在幼兒園常受同伴欺負,很多次我發現兒子情緒低落或臉上有抓痕,或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圖書不見了……知道兒子受到了欺負,我很難過,怎樣處理才既不傷害孩子又能解決問題呢?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可父母想過怎樣科學、智慧地處理這件事嗎?   觀點一 避免不當的反應   我覺得父母要避免三種不當之舉。一是得知孩子被欺負後,父母就氣得失去理智,認為自己孩子無能,就教訓、嘲笑、甚至打罵他們,而受欺的孩子本身已很沮喪再被父母責罵,以後受欺就不敢告訴父母,若孩子不向父母傾訴苦衷,不幸便是雙倍的:既得不到親情的撫慰又得不到父母指教;二是不明智的興師問罪。有些父母直接找欺負人的孩子教訓他或責怪對方家長,這既不利解決問題還可能造成更嚴重後果。去幼兒園大鬧責怪老師,會造成家園隔閡,損害自身形象也不利孩子成長;三是不問明原因就要孩子「以牙還牙」、「他凶,你就比他更凶」,也是愚蠢的方法,會使孩子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不利孩子良好素質的養成。   觀點二 安慰是良藥,會使孩子內心力量強大   我姐姐的兒子6歲,告訴他媽媽(我姐姐),自己在幼兒園常被同伴捉弄。而我姐姐對此不以為然,她認為孩子間打打鬧鬧的事很正常,等大了就好了。沒想到事情的發展出乎姐姐的預料,她兒子會用暴飲暴食發洩苦悶和煩惱,看到動畫片裡弱小者受欺負也會膽戰心驚,害怕這種遭遇會落到自己頭上。顯然,姐姐的處理方式不好。   孩子間相互「欺負」是常事,我看到兒子滿臉淚痕或帶著傷痕回家,一般不急著抓住他追問,因為不恰當的詢問會讓他緊張。我會先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讓兒子感到家裡的舒適安全後,再溫柔地詢問他。比如,我會問他今天遇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晚點心想吃什麼、睡前想聽什麼故事等,然後再切入主題,這樣,兒子覺得媽媽是支持他的,便願意說出事情真相。若是兒子錯了,就適當批評他,指出他被欺負的原因;若是別人的錯,我先安慰他,讓再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應對方法。   觀點三 教育孩子受欺時懂得大聲呼喊   女兒很文弱,典型的被欺負對象,以前她受欺負時,總是一聲不吭,只會嗚嗚地哭。這樣往往招來更多的欺負。於是,我耐心地教導她面臨欺負時,可大聲呼喊表示抵抗。我認為,當孩子面臨欺負時,大聲呼喊,是一種巧妙的辦法,一方面,它能引起旁人注意,獲得別人的幫助;另一方面,也是給欺負者一種警告和示威,欺負別人的人畢竟理虧,受欺負的人一喊,他自然會心慌,就不敢為所欲為了。同時,平時我很寵愛女兒,我認為只有當女兒有了足夠的自信,她才有能量和膽量敢作自我保護,而父親的愛能讓女兒堅強勇敢。   觀點四 不理睬別人的嘲笑   有時孩子受到的欺負並非打罵,而是嘲笑。我兒子到城裡上幼兒園,鄉下口音一時難改,常被同學嘲弄。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躲避這些嘲笑而保護自己,我想,因種種原由被嘲笑的孩子一定不少,可以試試我教兒子的辦法,很有效:用嚴肅的目光盯著別人並嚴厲地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嘲弄我。希望你以後不要這樣」,然後走開,暫時不理睬對方。這件事解決後,又發生兒子被同學欺負的事件,那個同學好幾次撕壞兒子的作業,還搶他的玩具。我又給兒子出主意。當下次那個男孩又來欺負兒子,兒子就突然喊道:「把你的壞手拿開!」那個男孩被嚇得一怔,全班人也都轉身看著他。從這以後,這個男孩再也沒找兒子的麻煩了。   心理學專家說,幫助孩子練習類似的果敢行動可使他們增強信心。父母在家與孩子扮演欺負與被欺負的角色,教會他們如何呵斥想欺負他們的人。   觀點五 尋求老師的支持   我認為父母不必介入孩子間的紛爭。若是程度不太嚴重的爭吵,我也主張不必反映給老師。但如果孩子受欺負的事情持續發生,父母應當向老師求助,老師有教育經驗,也能通過集體的教育力量幫助霸道的孩子改正錯誤,這也是對幼兒園和老師的一種信任。另外,如果在接送孩子時碰到對方父母,也可以和他們作些溝通,把事實客觀地告訴對方的家長。只是溝通時,態度要心平氣和,要用商討或詢問的口氣,一味指責只會讓事情變糟。   觀點六 教會孩子如何避免被欺負   我總結了一下,孩子被人欺負有四種情形。一是肉體上的欺負,如踢、打、掐、咬、揪頭髮等;二是語言上的欺負,如罵人、嘲笑、地區歧視(對外地孩子蔑視、模仿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等);三是情感上的欺負,如孤立(不准別的孩子跟被欺負對像玩)別人。   要使孩子不容易被欺負,我的辦法是教會孩子一些交往策略。我重視增強孩子間的友誼。比如,我女兒靦腆、害羞、不善交際,我就有意識地安排她的同學到家中做客,幫助他們建立友誼;同時也鼓勵女兒參加體育鍛煉和興趣班的技能學習,以便結交一些好朋友,一起玩,結伴行。確實,幼兒園集體中,總有幾個比較霸道和蠻橫的人,但他們欺負人時,也會找一些理由或借口。所以我也不忘教育女兒,在比較霸道的同伴面前,手不能癢,嘴不要多,這樣也可以避免被欺負事件的發生。

三四歲的寶寶「愛告狀」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35

★-健康時報   專家簡介:廖麗英:北京教科院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   「媽媽,我們班的小朋友不聽話,我告訴老師了!」看著孩子自豪的表情,很多家長反而會不開心——這小傢伙,怎麼這麼小就學會「告狀」了?   其實,家長們不知道,這樣的反映正說明你的孩子到了一個秩序感形成的時期,通常在三四歲左右,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特別愛告狀。   北京教科院研究所副研究員廖麗英說,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會覺得規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一旦有小朋友違反了規矩,他很快就會發現,並且很興奮地告訴老師和家長。其實他的心裡絕非有什麼「惡意」,成人所理解的那種「是非精」實在是大大冤枉了孩子。   有趣的是,告狀的孩子很可能急急忙忙地跑到老師面前大喊一聲:「×××不聽老師話了!」可老師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又「蹬蹬蹬」地跑遠了。因為他的目的並不是讓老師去懲罰另一個孩子,而只是完成了自己心裡想做的事情。   所以,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秩序感和初步的規則意識的培養,十分「符合時宜」。廖麗英副研究員給家長們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鏈接:如何對孩子進行秩序感培養?   鼓勵孩子將他的書分類,可以對孩子說:「我們把這些書分分類吧,你想怎麼放呢?」別直接幫孩子劃分為「歷史類、自然類」等等,而是引導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分。結果發現,孩子可能分成大的和小的,或是紅色的和黃色的等等。分好後家長要與孩子交流,瞭解他「為什麼這樣分」,並且給予肯定,:「書這麼一擺,又整齊,又好取放」。   另外,讓孩子幫自己整理浴室,邊整理邊說:「沐浴液是放在這兒的,如果不小心放在廚房,用起來就不方便了!」   這種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和排序方的收納整理活動,能讓孩子既理解的事物的類與序,又感受了自己在生活中所創造的規律美。   英、美、加拿大等國的教育者則很注重利用早期兒童數學教育的方法來幫建立孩子的秩序感、邏輯性和推理性。比如,拿一些紅色的和綠色的小球,一個紅的、一個綠的交叉擺放,讓孩子去發現其中的規律,感知其中的規則與秩序。

8位兒童教育專家的提醒

2008年01月08日
公開
38

★家庭保健報   8位國際兒童專家最近專門為年輕媽媽們做了最實用、最科學的育兒經驗總結。只要你記牢並堅持照著這些經驗去做,你的孩子不僅可以快樂成長,他們還會真心感謝你所提供給他的這片最為健康的天空。   1.不要在飯桌上爭吵   家長所選擇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採用誘導法:選好可愛的食物,然後坐下來跟你的孩子愉快地邊吃邊談。一定要讓氣氛保持輕鬆活潑,不要指責他的吃飯習慣。這樣孩子就會漸漸地喜歡上許多不同種類的食物。千萬記住:進餐是與孩子共處的大好時機,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飯桌上挑起戰爭。   美國兒童及成人不良飲食習慣專家依琳·薩特   2.下班後盡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工作忙碌的父母習慣用買上一大堆禮物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歉意,可其實這並不是孩子最需要的。為什麼不放下電話,關上電視,一起來放鬆一下呢?做遊戲,講講白天發生的故事和笑話,多問問學校裡的事情,別忘了告訴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樂的時光。有了足夠的時間交流,即使你的工作會偶爾打斷你們的交流,孩子也會體諒你的。   兒童護理學博士李翰君   3.逐漸向他灌輸對學習的熱愛   如果能把「這世界是怎麼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會感到分外激動。告訴孩子學習就是探險,他自然會充滿熱情。和在學校的學習相區別,父母在家裡主要是從藝術創造力上來引導孩子,以及做智力測試、科學小試驗等。組建一個親子圖書角,和孩子一起體驗學習的樂趣吧!   兒童教育學博士陳逸梅   4.紀律並不是多餘的   要明確你對他的要求。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會保證安全。把你對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訴他,這樣他就會懂得在什麼時候應該適可而止,而不至於渾然不覺地走過安全與危險之間的界限。雖然有時候孩子可能不願聽從,但只要你態度堅決,對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麼他最終肯定會乖乖地聽從你的約束。   馬麗(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   5.制定目標,而不是懲罰   或許你有制定工作計劃和財政預算的習慣,這種客觀的態度也同樣適用於教育兒童。應該在撒謊沒有發生之前就和孩子一起討論誠實的重要性。孩子上了小學,就可以逐步向他解釋「性」是怎麼回事,免得讓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聽到別人對這件事的不正確議論時,不能正確地看待它。用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這樣一個道理:教育像治水,在於疏導,而不是堵截。   李艾(著有《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6.打罵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   如果被打罵過的孩子變得老實了,那是因為他們小小的心裡充滿了恐懼,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錯誤所在。這絲毫不能幫助兒童確立正確的正誤觀念,只會教會他暴力是一種能控制別人的辦法。要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   陳硯(著有《少年兒童健康心理的調適》)   7.擔當起家長的責任   有了孩子,我們就要為這個小小的生命來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盡量不要佔用生活時間,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等。作為媽媽,你所要出席的社交場合也不再只限於為了工作。孩子的畢業典禮和家長會上,你都應該有積極的表現。   汪亞茹(著有《我們能為明天做些什麼》)   8.給孩子閒聊的樂趣   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孩子能放鬆地講出他心裡所有的喜悅、困惑、恐懼、壓力……鼓勵他說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對你的不滿。這會幫助他把你當成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還能培養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可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如果他們感到說出實話時總是不能得到理解,他們會很容易走到危險的道路上。  美國兒童心理學博士羅伯特·施韋伯本報綜合

孩子行為約束有4大原則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45

★ 太平洋女性網   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怕他受委屈,對孩子沒要求,或有要求卻不嚴格,態度不堅決。比如快吃飯了,孩子要吃冰淇淋,媽媽說:「飯前不要吃冰淇淋。」但孩子打開冰箱取冰淇淋時,媽媽卻又聽之任之,所以,孩子會發現,只要自己一堅持,媽媽就會讓步,以後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更加肆無忌憚。   該「寬」的時候應當寬一點   比如給孩子安排足夠的玩耍時間,並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感受到父母的可愛可親、通情達理,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更樂於遵守。   「寬」也意味著及時表揚和肯定孩子好的行為。表揚和肯定會讓孩子心情愉快,知道哪些行為是該做的、如何做,於是父母期待的好行為就此塑造和保留下來;而批評和責罵只能告訴孩子「你不能這麼做」,但沒告訴他「你該怎麼做」。   行為約束的簡單原則:   1,清晰具體提要求   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他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把你的這些目標細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要求。然後,讓孩子清楚你對他的要求,並向他解釋這麼做的理由。比如,每天最多只可以吃一支冷飲,看30分鐘電視,因為這樣不會傷害身體(眼睛)健康。   2,以身作則教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場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父母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訓練孩子,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作出表率。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將針對孩子及大人的規則分別列出來,貼在牆上,互相監督執行。嚴於律己、善於克制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時,會更具有權威性。   3,寬嚴並濟做規矩   有些父母該讓孩子玩時不讓玩,提出的要求又過嚴過頻,朝令夕改,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疲沓了。   而當孩子開始調皮或不遵守這些規定時,就要及時警告或提醒他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糾正。讓他們知道父母在這一點上是不會輕易讓步的。   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使他們能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天賦,也使他們步入社會後,顯得更有禮貌,更受人歡迎。

13招:征服孩子哭鬧

2008年01月06日
公開
41

 寶寶哭鬧的聲音,真是爸爸媽媽的緊箍咒。看看這些小朋友的父母們是如何消除哭鬧聲的。至少,有些辦法在某些時候還是很有效的。   一、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我兒子天天是一個很會哭鬧的孩子。我就通過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帶動他一起唱兒歌什麼的,來幫助他改變哭鬧的狀況。——天天媽   二、忽視他的哭鬧   我發現,對於寶寶哭鬧最好的回應就是:忽視,忽視,再忽視!當我一歲大的女兒哭鬧的時候,我就轉過身當作沒聽見。她馬上就領會了:當她哭鬧之後是得不到任何的回應的。——遙遙媽   三、不應允寶寶在哭鬧中提出的要求   這是丈夫和我的共同感受,我們一致認同這個觀點,並且認為這的確是很好的方法。我們3歲的女兒姍姍就知道,如果她為了得到什麼東西而希望通過哭鬧的辦法來達到目的,這個途徑是行不通的。如果她想用哭鬧的辦法來得到她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那麼她是達不到她想要的目的的,即使是在我心情很好的時候或者心情很差的時候。其實我們對她是很公平的,如果我們拒絕了她的某個要求,那麼我們將在拒絕的同時答應她的另外一個要求。因為你不能老是拒絕,當然你也不能老是縱容她的所有要求。在你決定拒絕或者認同某一件事情以後,你就要堅持這樣的決定。——姍姍媽   四、採取成年人的方針   我的女兒已經15個月了,很喜歡你跟她進行交流,同時她也是一個喜歡哭鬧的孩子。但是當她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就試著去跟她交談,就像跟大孩子那樣。她對於我的回應是很積極的,她甚至試圖來跟我進行溝通和交流,雖然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究竟在說什麼。但她的這種試圖言語的現象終究取代了哭鬧,而這樣所發出的聲音比起她的哭鬧的聲音要好得多。——豆豆媽   五、對他說點什麼   我兒子康康23個月了。當他開始哭鬧的時候,如果我告訴他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他要哭鬧,那麼他就會自己停止哭泣,或者是到別的地方去。當他停止哭鬧並說出他的要求時,我會給他很多的讚許。這樣,他就能夠意識到:他不哭鬧的時候,反而可以比哭鬧的時候得到更多他想要的。——康康媽   六、長遠利益   幾乎每天早上我們叫小易起床的時候,都要經歷一段忙亂和哭鬧的過程。我的訣竅就是在前一天的晚上告訴他,如果他第二天早上乖乖地起床,那麼到了晚上我會給他多講一個故事,這個方法的確效果很好。他每天都有意識地記住我的話,起床的時候不再像以往一樣哭鬧了,並且會選好那天晚上他想聽的故事書。——小易媽   七、食品、雜貨店策略   我用很簡單的方法來阻止我的孩子在商店裡因為要得到某樣東西而開始哭鬧。我讓孩子挑選一樣他最想得到的東西,比如小餅乾、糖果、蜜餞或者是圖畫書。我會給他一個可以花費的額度,如果他想買一些比這個額度貴很多的東西,那麼不足部分的錢就必需要從下一次的消費裡扣。這在我們之間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而我也不再會因為這事聽到孩子的哭鬧了。——點點媽   八、哭鬧「專座」   我們有一把專門為我們兩歲半的女兒哭鬧的時候準備的椅子。當她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們就請她先坐到那把椅子裡面去,然後再繼續哭。當她在這個身體移動的過程中,同時她的注意力也就被轉移了,通常來說她就會停止哭鬧。——小悠媽   九、定時器的訣竅   如果諾兒開始哭鬧,那麼我就把定時器設置為三分鐘,並且告訴她等到這個定時器裡的時間走完時再來向我要求她想得到的東西。這個辦法通常都會很有用。——諾兒媽   十、把他哭鬧的過程錄製下來給他的後代看   我的兒子,現在三歲半,他總是喜歡哭鬧,雖然在最近的幾個月裡已經改進了不少。我開始把攝像機取出來,然後在每次他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就把他哭鬧的過程給錄製下來。這個辦法看來的確對他的刺激很大,他當然不喜歡在他哭鬧以後再通過錄像重新看一遍他剛剛哭鬧的過程。我看這種用錄像的辦法來威脅他停止哭泣的辦法是非常有用的。謝天謝地!——帥帥媽   十一、「美妙的」聲音在哪裡呢?   當四歲的小雨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就說:「哦,你的美妙的小嗓音不見了!我得找找它到哪裡去了呢?」然後我就開始環顧四周,並假裝到壁櫥裡或者沙發後面開始尋找,並把這個找到的聲音放到自己的嘴巴裡面,然後模仿外婆或者卡通人物,或者公雞和其他任何我能想到的聲音。通常在這個時候她就會忘記了哭鬧而開始笑。——小雨媽   十二、一笑置之   當我的兒子或者是侄子開始哭鬧的時候,我就模仿他們哭鬧的聲音。然後我就對著他們做鬼臉,最後他們終於停止了哭泣,並且忘記了為什麼而哭鬧,並開始反過來取笑我。到目前為止,這個辦法一直還很有用,即使是在公開的場合。——阿米·卡申(美國)   十三、口袋的訣竅   當我兒子開始哭鬧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到我的口袋裡來哭鬧吧,這樣我就能夠把他的哭鬧聲音保存下來,然後過一會我再去聽。這句話經常會讓他開始發笑。特別是當我假裝去打開我的口袋,然後把他哭鬧的聲音放出來,同時故意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他的哭鬧聲的時候,他的情緒已經完全好轉了。

五種針對對抗的行為模式

2008年01月05日
公開
39

《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10.對抗   孩子們在探索周圍和遠處新東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險、未知的對抗以及新的社會關係,他可以從中受益匪淺。這裡有五種行為模式、五種針對對抗的反應行為:攻擊性反應(積極進取),逃避(逃跑),恐懼(躲藏),社會規範行為(尋求幫助),放棄(屈服)。   我們的身體很熟悉這五種行為方式,並把它們作為基本的行為方式。   當孩子快速地東張西望時,我們把它作為尋求幫助的信號。   把一樣東西扔開表示逃避:我不要!   而在攻擊性行為中,孩子執著於實現自己的願望。   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行為很熟悉:孩子把自己藏起來,嘗試著以此去解決問題或避開對抗。父母由於孩子把自己藏起來而找不到他們,這對父母幾乎是一種創傷。   孩子因為害怕對抗而聳起肩膀,他想要退回去,他的消極抵抗還體現在聳肩造成的脖子和背部肌肉僵硬。   孩子面對問題時,也像成年人一樣全身挺直,他抬起頭,眼睛直視「對手」並試圖表明,自己要什麼或者不要什麼。   如果孩子屈服了或者希望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對抗,他會把頭偏向一邊,露出脖子,彷彿在說:你可以咬我,我不會反抗的。同時這也是信任的表示:我相信你不會咬我的!所以我把脖子露出來!他抬起睜得大大的眼睛,以這種方式向進攻者宣佈:你不會咬我,因為我非常確定你不會對我做什麼。一個肩膀略微抬起,腦袋稍稍傾向一邊,這構成了一個畫面,我們常常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這表示:我希望能夠和平解決!我想和你交流一下!   在孩子身上發生這種行為被稱為膽怯。孩子一方面不想別人對他做什麼,另一方面又嘗試著要與人交流。明顯的羞澀以及我們這裡所描述的信號,並不是一種拒絕,不是拒絕交流的標誌,恰恰相反,而是在為接受將要進行的交流做準備。而生理上的信號卻始終如一。他們縮著身子,稚嫩的臉上睜著大大的眼睛向外張望。   這種羞澀或者膽怯和一種天生的恐懼有關,也就是害怕陌生人,以及周圍那些與自己的照料人不同的人。最初,當父親剃光鬍子後,兒童會認為那個長滿鬍子的男人一下子不見了。好似來了一個陌生人,家裡的節律也變了,讓人不習慣了。孩子最初的反應是合乎天性的,他跑開,或者把自己藏到母親的背後,他只敢睜大眼睛遠遠地觀察,這個陌生人是不是會威脅到他,還是可以和他和平相處。一般而言,孩子在觀察的時候,頭略微歪著。而如果孩子把頭擺正,則表達了他對某個目標有興趣。這個動作只是給人以目的明確的印象。   11.沒有攻擊性?   我認識一家人,他們聲稱,在他們家裡沒有攻擊性。這也是一種錯誤。攻擊性是存在的,人們必須正視它,就像對恐懼一樣,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孩子必須學會克服他的恐懼。為了擺脫恐懼,為了對付那些引起我們恐懼的事物,他可以做些什麼呢?陌生的現象一旦變為熟悉,就不再可怕了。我們的情感需要得到回應,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而忽視它肯定是錯誤的。陌生就像是一種突然而至的疾病,同時引起我們的恐懼和好奇。通過接近(克服逃跑反應)和詢問,我們試著去熟悉它。   在那些表面上不存在攻擊性的家庭中,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在他們的家庭成員之間是怎樣一種冷漠而微妙的愛的剝奪(這正是攻擊性中最糟的形式)。太多的東西被忽略了,而這正是對現實的漠視,也就是從真實感情中抽身而去;人們迴避對抗,對著現實眨眨眼睛,它不適合我。不去注意別人,這正是遭遇對抗的表現。這是我們的一種自我欺騙,這種自我欺騙並非由於人與人之間正在進行的和將要進行的交互關係而引起。   此外還存在一種避雷針效應:洋娃娃被拆散,東西(意外)破了。忘記別人說過些什麼(愛的剝奪);無法準確理解(對愛的剝奪的壓抑)。僵硬的笑容根本無法表達什麼。他人的感情無論如何都得不到期待的反饋。

哪些圖書適合寶寶讀

2008年01月03日
公開
44

   圖書是小兒極好的學習工具,從小看圖讀書是開發智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看圖書,可以培養嬰幼兒視、聽覺的聯繫,培養和提高其觀察力和理解力,訓練語言、豐富詞彙。給嬰幼兒選購圖書應根據其理解能力和興趣,選擇一些以圖畫為主、文字介紹簡捷流暢的圖書。   1歲以內。應選擇彩色的圖片,每張圖片一個內容以便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有利於認識不同的事物,如一條狗、一個蘋果、一隻杯子等。利用畫片讓他們認識一些眼前看不到的東西。在看畫片或圖書時,家長可以出畫面上物體的名稱,或看小動物畫片時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孩子跟著學好發音。   1∼2歲。應選擇有大幅圖畫的書,內容能反映他們比較熟悉的事物,如房屋、日常生活用品、動物、玩具等。畫面應簡單,色彩要鮮艷,以後逐漸增加畫片中的物品或景色如樹、花等。圖畫星的兒歌要有重複的句子,最好能押韻,能適應他們聽與學。   2∼3歲。應選擇反映事物細節較多包含較多、故事內容的畫書;簡短有趣的能反映他們所熟悉的事物或簡單的虛構的小故事書;選擇有一些含韻律的句子可以教他們跟著念的兒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喜歡反映有聲響的,特別是各種動物和車輛的聲音的故事書。成人在講解時,可以將故事簡化,使一幅畫只用不多的語言就能講清楚,在講述的過程中讓孩子看著圖書並找出圖中的事物,或讓他們重複自己喜愛的、熟悉的句子。   3∼4歲。應選擇能反映新鮮事物,有更多細節和動作的書;反映家庭以外的事故尤其是具有遊戲性質的及動物的故事,以及能表現和他一樣大的孩子生活的故事。因此一本故事書可以反覆講述,他們每次都會從中學到一些新的東西。還應鼓勵孩子在成人講述的過程中插話和複述、提問故事內容。

這些本領孩子學到了嗎

2008年01月02日
公開
31

常常聽到家長問孩子:「你在幼兒園裡學了些什麼呀?」孩子總是自豪地回答:「學本領呀。」我們羅列了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或者說應該學會的「本領」,這些「本領」你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學到了嗎?   學習怎樣做學生   學會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處,學會離開教室的時候,聽著老師的口令排隊,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裡,什麼時候午餐,什麼時候午睡,什麼時候吃點心。學會自控,知道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不能隨便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不能隨意打斷老師。   學習怎樣獨立做事   孩子在幼兒園裡學會自己穿鞋,開果汁瓶蓋,知道上廁所之後要洗手。這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給了孩子相當的自信。   學會怎樣說故事   聽老師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對書籍的愛好。孩子們還常常同小夥伴合作表演老師講過的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漸漸學會了抓住故事的中心,知道說故事的時候怎樣開頭、發展、結尾,求知慾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慢慢萌芽的。   學會請求幫助   幼兒園老師會鼓勵孩子大聲說話,有事告訴老師。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他的幼兒園老師在孩子未來的求學生涯中至關緊要,直接影響著孩子今後同其他老師和成人的相處方式。孩子如果同家庭以外的長者相處愉快的話,今後在同成年人交往方面會有相當的自信。   學會辨識標記、概念、節奏   幼兒園裡沒有認字閱讀課,但孩子在那裡認識了數字和字母,辨別了物體的顏色、形狀。知道把兩種顏色調和在一起會變成另一種顏色,知道什麼東西是三角形的、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學習唱歌跳舞,懂得了節奏感令孩子朗讀的水平提高了。學習樂器對於孩子將來學習數學有幫助。   學會跳遠、跳高等運動技能   幼兒園裡的孩子幾乎每天都有戶外活動,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類遊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的身體機能和協調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鍛煉。   操場上的活動也鍛煉了孩子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操場上的自由活動同跟爸爸媽媽去公園玩可不一樣,在公園裡,爸爸媽媽的眼睛老盯著孩子,會告訴孩子每一個項目怎麼玩,為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喝彩。而幼兒園操場上的活動是完完全全由孩子自主的,他們學會了真正對自己負責。   以上的這些能力,你的孩子在入園之後有所提高嗎?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41

快週歲了,大部分的寶寶都能獨立站立,有些已會扶著東西移步前進。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四處走動,個人的發展差異逐漸加大,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真實的智能也開始萌芽。 研究報告指出,給寶寶活動的空間越廣,刺激腦部的機會越多,發揮作用的能力就越佳,到了3-4歲的智能就越好。所以不要讓寶寶在雜亂的空間,或玩具太多的房間內活動,會妨礙他的積極探索,影響智能發展。 週歲的寶寶,有的雖說已會「學走」了,但是手腳尚不靈活,一定要不斷的重複練習,不要限制任何寶寶可練習走路的機會,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寶寶的手走,在搖搖晃晃及愛的掌聲中,他學會如何平衡及有獨立成長的機會。但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注意家具是否有尖銳的角及邊緣,收好危險物品等,讓寶寶在寬敞ˋ安全的空間中成長。 一、推紙箱前進 有些寶寶快週歲了還不太會走路,除特殊情形外,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可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幫助努力嘗試要站起來的寶寶開始走路。 方法:找一個和寶寶站起來時,可用手撐在上面同高的空紙箱,重量不宜過重。讓寶寶在乾淨的地板上推著紙箱練習走路,媽媽從旁鼓勵、引導他。當寶寶發現他可以自己推著東西前進時,通常會雀躍不已,孩子都很喜歡這個充滿樂趣的遊戲。 二、貼五官 父母可透過這個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五官外形,從認識自我開始,再認識動、植物等其他事物。 方法: 1.在厚紙板上畫一個人的頭形及臉形,最好也畫上頭髮,臉部空白留做貼五官用。用紙片製作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用來黏貼。 2.首先,家長指著自己的五官讓寶寶辨認,接著教他用手指出媽媽的鼻子、嘴巴…..等。也可拿出鏡子讓他看,告訴他這是寶寶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 3.父母示範貼圖,有時可故意貼錯,讓孩子指出糾正過來。 4.讓孩子自己貼五官,只要貼對位置就好,不要求貼的比例正確。 三、裝手電筒 手的功能發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透過寶寶觀察大人拆裝手電筒的過程,讓寶寶自己動手裝手電筒,可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訓練手部操作的靈活度。 方法:家長把手電筒從拆開、放上電池、套上燈泡,栓上蓋子、然後按上開關使燈泡亮起來,每一個步驟慢慢地、仔細地做給寶寶看,寶寶在旁觀看也會學大人的樣子去拆裝,家長從旁可看看寶寶能做到哪一步,寶寶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不要勉強他。此時也要告訴他,要愛惜物品,不要將手電筒亂扔、亂敲,否則會弄壞燈泡,燈泡就不會亮了。 四、分享好東西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漸漸懂得想佔有或得到一件東西了。教寶寶與他人共同欣賞物品,凡事不能只從自我為出發點,從小培養他與人共享的情懷。當他體會大人願意與他分享事物時,漸漸地他也可能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與大家分享。 方法:家長在平日應經常和寶寶一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將身邊美好的事物不論大小,都與寶寶分享。例如:你在摺棉被時,和他一起欣賞被單可愛的圖案:澆花時,和他一起看看美麗的花朵,耐心教他觀察葉子的紋路;出外郊遊時,跟他一起欣賞天上的白雲……等。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建立他對他人的信任,長大後也較會替他人著想。 ●爸爸媽媽在孩子1歲時可以開始教孩子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比如,媽媽可以先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是媽媽的鼻子”,再用寶寶的手指,指著他的鼻子說:“這是寶寶的鼻子”。 ●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爸爸媽媽此時給寶寶講故事要注意營造故事情節,讓孩子去體會故事的內容,還要鼓勵寶寶對故事情節進行大膽的聯想。

再富也要"窮"孩子

2007年12月22日
公開
31

這是學校老師沒有敎的事 但是卻是當父母親的該有的堅持 再富也要"窮"孩子........非常值得一看! ~~小漁誠摯推薦 (轉貼文章) 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 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 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 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 蓋過刻度的精美塑膠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 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 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之後, 我一再提醒自己 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 「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 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 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 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 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 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裏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 後,心裏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 掛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 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 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三封信, 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 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 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 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 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 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 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 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 這已成為一種心病, 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 不知在大學裏,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 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 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 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四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四胞胎兄妹。 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四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 在籬笆外分四次塞給四名可愛的孩子; 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 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 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 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 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 直到有一天, 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 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 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 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 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 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 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徵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裏提到的不孝兒, 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模型:「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 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 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 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裏和馬到成功, 而是象徵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 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 只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闆給的活多, 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 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 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 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 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 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 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裏或護在翼下, 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 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 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 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裏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 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 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 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引導孩子從小愛讀書的建議

2007年12月19日
公開
55

◆幼教網   1.早期閱讀並不一定非讀文字。實際上嬰幼兒在人生的「最初級階段」便出現了早期閱讀的興趣和行為,孩子在剛剛進幼兒園時所讀的往往是沒有文字的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圖畫書。這種「零難度的快樂閱讀」無疑大大增強了嬰幼兒對讀書的興趣。 [   2.讓孩子盡早體會到集體閱讀之樂。嬰幼兒在集體環境中學習閱讀,可以與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體閱讀的樂趣,也提高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    3.家長和教師應發現嬰幼兒在閱讀上的特別興趣或特別需要,以便提供及時、恰當的幫助。   4.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對「廣義閱讀」的興趣。在孩子開始認字之前,見到海報、路標、佈告、門牌等等,父母可停下來跟孩子一起閱讀。   5.盡早給孩子訂一份合適的報紙或雜誌。   6.提供給孩子的書籍,必須適合孩子的年齡,迎合孩子的興趣。   7.試著讓3歲的孩子一次讀書堅持10分鐘。   8.利用週末節假日帶孩子逛逛書市:寧可少買點玩具,也要多買點圖書。   9.樹立良好榜樣,讓孩子從小就看到你的生活離不開書。   10.不妨讓孩子體會到:讀書不僅是一種學習的手段,而且也是一種消遣的手段--待孩子真正對書籍如對玩具一樣感到興趣盎然時,他便開始樂於與書為伴了。   11.鼓勵孩子從小讀書「雜」一些。一個人小時候書讀得愈雜,以後的知識面往往愈廣。  12.為了增加孩子的讀書量,應該允許孩子對某些圖書僅僅作快速、粗略的「瀏覽」。這就是說,不必對每本書都作仔細的「精讀」。   13.要是孩子偶爾接觸到一本「壞書」,不必大驚小怪:事後問清原由並指明「壞」在什麼地方即可。當然更不應為此而打罵孩子。   14.當孩子3-4歲時,可以幫助他建立一個小小的私人圖書館,指導他把書籍編號,要求他學會修補破損的圖書。   15.鼓勵孩子向小夥伴出借自己的藏書,也允許孩子借閱他人的圖書,還應強調好好愛護別人的書籍並盡快歸還。要知道,通過交流圖書,孩子們也學會了某些社交技巧。   16.要是自己孩子的閱讀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孩子,不要無休止地批評,因為這只能使其對讀書有牴觸情緒。   17.組辦諸如「父子讀書俱樂部」或「母女讀書俱樂部」,由大人和孩子共同讀同一本書,然後在週末展開討論。   18.和孩子玩耍、散步或鍛煉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編一個小故事,回家後再作好記錄和整理。   19.如果孩子讀書時遇到難點,不要馬上給他現成的答案,應啟發他通過想像作合理的推理。   20.瞭解並善於總結孩子讀書的長處、短處以及興趣所在,並利用家長會向教師作匯報,目的是幫助教師更有效地對孩子的閱讀作出指導。   21.鼓勵孩子在讀到好的篇章時向全家人朗讀,以便閤家共享。

三歲前在家好還是入托好?

2007年12月18日
公開
37

《母嬰世界》 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提早讓嬰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境,尤其是前些年不斷湧現的獨生子女成長中出現的諸多社交問題,更使得許多家長想要提前為孩子打好這一基礎。於是乎,很多不滿三歲的寶寶很早就進入了托幼機構。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嬰兒的發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的關心,更需要協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應該是固定的,即使不得已需要有變換,也應該給寶寶一個妥善的心理接受過程,避免寶寶受到傷害。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也承認,他一開始是一個堅定的兒童早教倡議者,認為讓幼兒早上托兒所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技能,由於夥伴多,也有利於他們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第二個好處就是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自我發展,擴大她們的社會活動範圍。可是他現在發現,這種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相符,他說:「事實上,這可能是一種災難性的失望。」一般托兒所的老師是上下午都不固定的,一個老師看護多個孩子,而且還會經常換來換去(比如老師生病、休假以及培訓等),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心理接受過程,也缺乏相對固定的情感氛圍。 ★究竟媽媽在家育兒好不好   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交和情感智能的大腦結構發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嬰共生關係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從共生關係的理論來看:在兒童發展過程中,他的個性品質、對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力、自信心、行為的傾向性、探索興趣的廣度、求知慾望、理解力、認知力、推理能力、學習能力、記憶力以及他的組織能力、時間安排能力、社交能力……都與早期母嬰之間的互動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所以有專家指出「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後三代」就是這個道理。   通常寶寶在三歲半之前都處在對媽媽強烈依戀的心理狀態,所以媽媽角色的扮演者非常重要。從心理學上來講,這個媽媽角色的扮演者當然是媽媽最好,但現代社會很多年輕的媽媽在面臨選擇在家全職育兒還是繼續職業生涯的發展問題上矛盾重重,所以往往很多幼小兒童的真正照顧者並不是媽媽本人,她們可能是祖父母/保姆或其她人,由於這些媽媽角色的扮演者與年輕的媽媽之間存在很多育兒理念上的溝通障礙,所以,一些媽媽索性就把寶寶送到了托兒所或幼兒園。   在我近十年來做個案咨詢的過程中發現:如果是媽媽在家育兒,結果幾乎是好壞各半。在我這裡來做咨詢的媽媽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經在職場上很優秀的女性,她們深知0-3歲時期是寶寶身心發展很多關鍵期比較集中的時期,所以暫時中斷了自己的職場生涯,轉入全職媽媽的行列。她們中不乏碩士博士,熱心於學習國內外最新的育兒資訊,閱讀了諸多學前教育理論。但是,一旦在真正的育兒實踐過程中,尤其是寶寶到了1歲半左右(寶寶獨立自主精神誕生)時期,媽媽因無法把握規則限制的尺度,與寶寶之間常常產生尖銳的矛盾衝突,結果是媽媽感到困惑重重、力不從心,有的甚至一度感覺非常失敗,我少有見到非常開心自信成功的媽媽。 ★老人/保姆(或其他成人)在家育兒   這最少也能保證寶寶能得到1對1的照顧,但是大多老人都有比較溺愛孩子,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等行為,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造成孩子膽小不自信等問題;保姆在家育兒,育兒的質量與保姆的教養能力相匹配,往往不僅是身體照顧得不一定好,而且在心理上還會形成一系列的問題。 ★送托兒所/幼兒園   在開篇已經做了一些描述,這裡我就不細說了。   從古至今,人類經歷那麼多的繁衍,到今天我們卻好像是茫然了。究竟怎樣育兒才是最好?我個人一直是贊成媽媽在家育兒的!   媽媽在家育兒當然是最好,但是媽媽在知識和能力結構方面也有很多局限性,需要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父親對媽媽育兒工作的積極支持與價值認同\與其她媽媽充分的交流互動\專業育兒人士有針對性的實際操作指導……這樣,就能及時積極地調整媽媽的育兒心態,消除媽媽在育兒過程中的積慮,有效提高育兒質量。   此外。媽媽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在家看護寶寶,家裡又缺乏適宜的人教養寶寶,需要將寶寶送到托兒所去,建議最好能夠到教師素質和人數比例比較高的托兒所,看護人員(媽媽角色的扮演者)不僅需要有善良愛孩子的本性,還需要懂得兒童發展的心理規律,同時還要具備兒童教育的各項專業知識技能,這樣也能保證寶寶的身心健康發展。   希望媽媽們在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後,能更加慎重對待寶寶入托的問題,更加謹慎保姆的選擇問題,更加注意加強自身的育兒知識(尤其是寶寶的心理發展規律)的學習。也祝願寶寶們成長得更健康更快樂、媽媽們能體會到更多育兒的樂趣與成功感!

誤區:再多的表揚也不過分

2007年12月17日
公開
35

◆《教育者謬誤手冊》   孩子當然需要很多表揚。表揚能增強人的信心,給人以鼓勵,但是表揚也應該適量適度,而不至於使孩子對表揚產生依賴性。   有孩子的人會害怕聽到孩子忽然說出一些無害的話。所以在出門時,僅僅一句「我自己來」就會讓學前兒童的父母頭上冒出冷汗了。父母很少用「你自己來」要求孩子在出門時自己穿鞋。大人不得不放棄趕上地鐵的希望,而孩子則會心情放鬆地坐在樓梯上,小小的手指笨拙的撥弄著系成死扣的鞋帶。只要看看這張沉思的臉,大人們就會覺得如果趕不上時間也沒有那麼糟糕,只有孩子才能把整個身心都沉浸在一件事情裡。   正因為如此,沃爾夫岡•戈泊爾和米夏埃爾•格拉克勒認為過度的表揚是不合適的。這兩位兒科醫生在他們的醫學教育指導手冊《兒童問診時間》裡解釋到:過度的表揚會使孩子在潛意識中驚訝地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實在是太值得表揚了。對於孩子本身來說,他的行為被當成了一種特殊的東西。孩子也會將自己與這種特定的行為聯繫在一起,並造成了一種疏離感,這對學前兒童會產生特別不好的影響。因為在孩子的身心發展過程中,孩子就和這種特定的行為緊密連在一起了。   最美好的體驗並不是得到表揚,而是真正完成了一件事情。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他做成一件事情的喜悅以及體會到自己是有用的,更能促進兒童性格的發展了。如果能夠做到這點,我們就能為孩子奠定這樣認識社會的觀念:我可以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作出貢獻。過度的表揚會讓孩子不是通過完成某件事情體會到成功,而是在表揚之後獲得的那種不真實的成功體驗。事實上,我們通常會對孩子及時並熱情洋溢地說:「你做得真是棒極了!」——即使我們內心並不是那樣認為。   當然,父母也不應該隱藏自己對孩子的認可,如「噢,你做到了!」。表揚能對孩子們優秀的性格和良好的願望起到強化作用,表揚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到自己像大人一樣受到了重視。但如果大人們不是對孩子的成績大加讚揚,而是與他們一起分析討論他們剛剛完成的工作,這會更有益。例如,大人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談論他們畫的圖畫,談論在圖畫上看到了些什麼,特別喜愛哪個形象,由此聯想到了誰或者看到圖畫就能馬上想到什麼等等。   如果人們能經常抽出時間和孩子們談論他們剛剛做好的事情,就會使孩子感到:家長不僅僅重視他們剛剛做到的事情,而且更加重視他們本身。將表揚與對孩子的關注聯繫起來,此時表揚就會成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能使孩子以後努力做有意義的事情,並且促進其性格的發展。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想得到表揚,那就意味著他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承認。「表揚不應該取代愛和關注的地位」,心理治療專家阿謝爾•哈里斯曾經這樣寫到。如果孩子在壘積木時,每放一塊兒積木家長就誇獎他一句,那還不如乾脆把他緊緊地摟在懷裡呢!   觀點來源:沃爾夫岡•戈泊爾,米夏埃爾•格拉克勒:《兒童問診時間》,烏拉赫豪斯出版社,斯圖加特1992;多奧梯•勞-淖爾特,阿謝爾•哈里斯:《今天就開始表揚你的孩子了嗎?》,赫爾德出版社,弗萊堡1999。

玩拼圖游戲,孩子更聰明

2007年12月16日
公開
29

“拼圖”是一種非常適合寶寶玩的游戲,它不僅有啟發智慧的作用,還能幫助他們養成獨立解決事情的習慣。因此,媽媽可以讓寶寶玩各種各樣的拼圖,讓寶寶在享受游戲快樂的同時從中獲益。   拼圖游戲究竟能帶給寶寶哪些好處? 了解“部分”與“全部”的關係   在游戲中,父母讓孩子知道許多的“部分”能拼湊出一個“全部”,以及“一個全部”是由“許多部分”所組成的。 培養平面組合的概念   積木是立體的組合,而拼圖是一種平面組合的概念,在局限的2D範圍里拼出一個物品,一個合於邏輯的東西。 懂得順序/秩序/邏輯的意義   許多小朋友在一開始接触多片的拼圖時,自然就知道要從邊緣開始拼,這就是學習順序、秩序及邏輯的意義,並且從觀察與判斷中學習分類,他得觀察範例上的正確拼法,才能拼出正確答案。 增進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   拼圖需要小朋友耐心的操作,以及手眼協調能力,只要一不協調就不能將色塊放在正確的位置,但一開始不會的小朋友,只要多練習幾次自然就會了。 培養觀察力,培養耐心、專注力   通常拼圖都是由日常生活中拼起,所以小朋友要熟悉身邊的事物,才能按照邏輯拼出正確的圖形,除此之外,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及專注力,讓他可以坐得住的做一件事。 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及策略   玩拼圖能學習推理思考能力,因為小朋友會經由嘗試不同的選擇,到決定正確的一片放下去,也就是經過假設、判斷到選擇的過程,讓他學習運用邏輯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在玩拼圖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拼錯的時候,這時他們會感到挫折,表達不想玩的意願,但是大人可以從旁協助他們,幫他們度過難關。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當孩子將混亂的拼板一塊塊銜接以來,直至重新組合成功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成就感,這是提高孩子興趣很重要的元素,也是日后讓他獨立完成拼圖的自信心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媽媽在為寶寶選購拼圖時,一定要注意材質和安全性,以免小朋友刮傷手指。 選對拼圖孩子才有興趣   專家提醒父母:在為寶寶選擇拼圖時,媽媽需要考慮得多一些,比如:拼圖的圖案、片數等等,如果不注意這些問題的話,可能會影響寶寶玩的興致。 切勿只在乎片數   選擇拼圖時必須難易輪流交替,不要以為愈多片的會讓孩子感覺愈有趣,因為輕松容易的拼圖可以讓孩子增加成就感,而較難的拼圖能讓孩子培養耐心、增加觀察力。 圖案的種類要注意   拼圖的難易度除了片數之外,種類也是很重要,通常卡通、線條色塊分明者比較好拼,單色或色彩漸層不易分類或區分的就比較困難了。 不要高估孩子的能力   有些父母因為看孩子拼得很好,就覺得孩子的能力很強,於是選擇跳了好幾級的拼圖給孩子,這時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完成而產生很大的挫折感,甚至會很久都不願意碰拼圖,雖然適度的挫折可以提高孩子的受挫度,但過大卻會讓他失去信心和興趣,所以家長千萬不要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喔! 不要急於告訴他該放哪兒   在引導孩子玩拼圖時,等待是很重要的。相比直接告訴他“這塊應放這里,那塊應放那兒”,讓孩子自己去發覺一些有用的拼圖技巧更能有效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何況,孩子還不滿意父母在一邊指手畫腳呢!

別讓任性成為孩子的習慣

2007年12月10日
公開
32

●太平洋女性網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爾出現任性的行為,那麼,別著急,他還不能算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了任性的情形,行為就很可能會成為習慣,到那時,就算你多付出幾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徹底矯治了。所以,對你來說,最關鍵的就是—   在這個問題上,幾位媽媽們的體會和建議很值得你參考。   璐璐媽(化名):一個雙休日,我領著2歲多的女兒逛商店。我興致正高時,女兒卻莫名其妙地發起脾氣來,怎麼哄都不管用。沒辦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間,我突然發現:從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發脾氣,原來和我感覺不一樣。   建議一: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辦了。(編者:其實璐璐的行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責怪她任性,那她也許真會因為你的強化而「任性」了。)   洋洋媽(化名):有一次就要吃飯了,兒子非要吃果凍不可,我拒絕了他,他就大聲哭鬧起來。我使個眼色給丈夫,我們先後走進裡屋,把他一個人留在客廳。開始,他仍然大聲哭喊:「給我果凍!」過了一陣,哭聲低了下來,又過了一會,聽不見聲音了。我們出來一看,他正在那兒玩手指呢!後來,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當他任性哭鬧時,我們照舊做自己的事,不理他,當然事後,少不了要給他講講道理。兒子鬧了幾次後,以後就很少出現這種行為了。   建議二: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必須狠下心來,一次也不能遷就,一旦給了孩子用任性來要挾父母的成功體驗,以後就麻煩了。   欣欣媽(化名):有一天,欣欣從幼兒園回到家時,我正在趕一篇文章。他湊過來鬧著要我給他講故事,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有點火了。孩子一開始默默地流淚,見我沒理他,就哭起來,怎麼哄也哄不住,鬧騰了半天,最後還是給他講了個故事才算罷了。靜下來想想,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他一天沒見到媽媽了,我為什麼就捨不得那點時間來滿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後,我通常會認真滿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實在太忙的時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對他提出請求。這樣,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擰。   建議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滿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請求體諒。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發脾氣了再來答應孩子的要求。   俊俊媽(化名):六一節,孩子爸爸給他買了一輛自動坦克。鄰居小朋友都很羨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卻傲慢地拒絕了:「這是我爸爸剛給我買的,我還沒玩夠呢。」我趕緊勸說,可他就是不聽,還和我大鬧起來。就在我們吵鬧之際,那幾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體遊戲,說說笑笑地很開心。這時,兒子不鬧不吵了,靜靜地看著他們,最後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那以後我學精了:經常給孩子創造一些集體活動的機會,孩子獨霸玩具的任性行為越來越少了。   建議四:預防因自我中心而導致的孩子任性,讓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動是捷徑之一。比如平時經常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裡;適時地放孩子出去找夥伴;多帶孩子走親訪友等。

咀嚼訓練步步走

2007年12月09日
公開
39

咀嚼訓練步步走 本文:飲食營養   在大人看來,吞嚥咀嚼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對小寶寶來說卻完全不是這樣。寶寶的口唇生來就有尋覓和吸吮的本領,但咀嚼動作的完成需要舌頭、口腔、面頰肌肉和牙齒彼此協調運動,必須經過對口腔、咽喉的反覆刺激和不斷訓練才能獲得。因此,習慣了吸吮的寶寶要學會咀嚼吞嚥需要一個過程。寶寶的咀嚼訓練也要分階段進行。   逐漸增加輔食是鍛煉咀嚼能力的最好辦法。因此,媽媽一定要根據寶寶月齡逐步更換食物,為口腔肌肉提供各種不同的刺激,耐心地反覆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第一步   時間:4∼6個月   訓練重點:吞嚥   輔食特點:半流質   可選輔食:米糊、蛋黃泥、果泥、蔬菜泥   學會吞嚥是日後攝取固體食物的重要前提。4∼6個月是寶寶學習咀嚼和吞嚥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比較適合添加泥糊狀的食物。從4個月開始可用小勺給寶寶餵食半流質食物,如米糊、蛋黃泥等。剛開始媽媽會發現,寶寶或多或少會將食物頂出或吐出。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之前的寶寶習慣了吸吮,尚未形成與吞嚥動作有關的條件反射,媽媽只要多喂幾次即可。餵食時可將食物放到舌頭後方,寶寶會通過舌頭的前後蠕動配合做出吸吮和吞嚥的動作,逐步適應吞嚥。   小提醒:寶寶由奶瓶餵食改為小勺餵食可能會不太習慣,千萬不可因此就輕易放棄。   第二步   時間:6∼12個月   訓練重點:咬、嚼   輔食特點:黏稠、粗顆粒   可選輔食:碎肉、碎菜末、碎水果粒、麵包片、手指餅、小魚乾   寶寶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從這一時期開始,媽媽可給寶寶提供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促進牙齒的萌發。   這時的食物應由稀到稠,顆粒由細到粗,從在泥糊狀食物裡添加少量的小塊固體食物開始,隨著寶寶的適應再慢慢添加固體食物的量。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可以用牙床進行較為完整的咀嚼動作了,主動進食的慾望也增強了,喜歡自己抓食物吃,這時媽媽可以把切碎的固體食物給寶寶,讓他自己吃,刺激寶寶學習在嘴裡移動食物,培養寶寶對食物和進食的興趣。另外,還可給寶寶吃一些專門用來磨牙的小零食。   小提醒:開始時,媽媽應先給寶寶示範具體的咀嚼動作,教寶寶咀嚼,還可用語言提醒寶寶用牙齒咬。   第三步   時間:12個月以上   訓練重點:咀嚼後的吞嚥   輔食特點:較粗的固體   可選輔食:水餃、餛飩、米飯、其他纖維不太多的成人食物   隨著牙齒的萌出和完善,寶寶的口腔動作也來越豐富,咀嚼吞嚥動作協調,漸漸地可以用牙齒咬碎再咀嚼。這時應給寶寶吃較粗的固體食物,多吃粗糧。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典範,利用寶寶愛模仿的特性,經常示範咀嚼動作給寶寶看,每口食物應慢慢咀嚼,最好每口咀嚼10次以上。   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有很多好處   ★有利於腸胃功能的發育;   ★有利於唾液腺的分泌,讓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促進食慾;   ★使食物磨得比較細碎,提高消化酶活性,促進消化,有利營養素的吸收;   ★有助於牙齒發育和生長。咀嚼能力不夠,寶寶的頜骨發育不好,長出來的牙齒會排列不齊;   ★有利於頭面部骨骼、肌肉的發育,加快頭部血液循環,增加大腦血流量,使腦細胞獲得更多的氧氣和養分;   ★充分的咀嚼可以訓練口腔、舌頭、嘴唇等相應器官肌肉的協調性及靈活性,提高寶寶發音的清晰程度。   咀嚼訓練的關鍵期   嬰幼兒的動作和智能發育都有關鍵期,過了關鍵期再去學習就會相對困難。   從寶寶4個月開始就可通過添加輔食來訓練其咀嚼吞嚥的動作,讓寶寶學習接受吸吮之外的進食方式,為以後的斷奶和進食做好準備。專家建議,從寶寶滿4個月後(最晚不能超過6個月)就應添加輔食,以刺激寶寶的口腔觸覺,訓練寶寶咀嚼的能力並培養寶寶對不同食物、不同味道的興趣。   6∼12個月是寶寶發展咀嚼和吞嚥技巧的關鍵期,當寶寶有上下咬的動作時,就表示他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備,爸媽要及時進行針對性的鍛煉。一旦錯過時機,寶寶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日後再加以訓練往往事倍功半,而且技巧也會不夠純熟,往往嚼三兩下就吞下去或嚼後含在嘴裡不願下嚥。   一然咀嚼補課記   一然已經14個月了,最近一然媽滿肚子苦惱,因為一直疏忽於輔食形狀性質的適時改變。一然現在吃稍硬的食物,就會嘔吐。每次喂一然吃飯都要準備一個小盆子,還要多準備一點食物,以防一然的嘔吐。請教醫生,醫生說,寶寶的咀嚼能力沒有及時訓練,喉嚨對粗糙的東西過於敏感,所以會抗拒。   一然媽回到家後,決定開始給小一然的咀嚼好好補補課。一然媽發現,要說小一然不會咀嚼也不是,她吃小餅乾、麵包片等零食時還是會咀嚼。問題在於添加的輔食性狀沒有循序漸進地變換,一直都是奶奶將每餐的食物煮爛,混在粥裡喂一然吃,所以吃正餐時一然仍然是習慣性的吞嚥,不加咀嚼,碰上稍硬的食物喉嚨受不了,就往外吐。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一然媽嘗試了很多辦法,例如:   ★每天給一然準備一些小零食,如長一點的手指餅乾棒、一段段的青菜菜莖,讓一然握在手裡吃,讓她的口腔和喉嚨逐漸熟悉稍硬的食物。   ★正餐的粥不煮到太爛,菜和魚、肉分開裝,單獨餵食,不混在粥裡。   ★每次吃飯都反覆告訴一然要「嚼啊嚼」,還誇張地做咀嚼動作給她看。媽媽一個人不夠就兩個人,爸爸也加入隊伍,大家都發出聲音地嚼啊嚼,給一然做示範。   ★把軟飯做成她可以把握的飯團形狀,菜和魚肉等食物都夾在飯團中,讓她自己抓著吃。   現在,一然的咀嚼還在鍛煉中,不過經過這麼多的「訓練課」,一定會開始有了進步

把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妳

2007年12月08日
公開
38

我們瞭解:女孩有著她們先天的性別特徵。所以每個爸爸媽媽給予我們女兒的應該是完全具有符合她們生理特徵的愛和哺育。 ■母親是自己女兒的藝術家   從母親那裡,女兒得到的不僅是生命,還有對自己絕對衷心的榜樣。母親的聲音是女兒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歌。母親的眼神裡閃爍著女兒的心靈。   母親撫養孩子是絕對神聖的。對於女人一生的評價,並不完全在於她的事業,應該讓她自己的身體、思想、自我、家庭。告訴她怎樣去實現她的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女孩的成長應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女人有孩子以前,她在經歷一種情感關係,取決對她對父親和丈夫的評價。第二階段,有了孩子,照顧孩子是她的最高使命。第三階段,孩子漸漸長大,她又回到事業的追求中去。第四階段,孩子長大成人,開始探索新的自我和職業。   母親應該教導自己的女兒,你的一生中關於事業和母親的事情都可以去做,但一旦做了母親就沒有什麼比做母親更重要了。女性養育孩子是完全受尊敬的。我們應該如實告訴女兒,他們同男孩的不同之處,男性的一生要比女性簡單得多,進入青春期以後沒有女性的每月生殖週期,他們與生殖的聯繫不如女性更緊密。不教導女孩依靠男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不教導她們必須放棄自己的事業,也不教導她們男人不能在家帶孩子,在給女兒展示她一生的藍圖的時候,要考慮所有的可能性,防止她產生迷茫。   母親不僅要把母親當成神聖的責任,也要把這種自信傳輸給女兒。 ■父親能給女兒的禮物 ★1、出席是一種禮物,要保證參加孩子重要活動的比例至少達到2/3,即使為此收入降低。經常和女兒一起談天、放鬆和參加比賽,一個在父親陪伴下長大的女兒能夠體諒父親在某些時候不能陪伴在自己身邊,但她知道當她需要的時候,父親能提供幫助。 ★2、獨立是一種禮物。父女關係中,父親應該鼓勵女兒進行獨立的思考。研究表明,那些在成長中經過父親培養獨立思想的女孩往往在工作中做得更好,並且成長為充滿自信的女人。女兒是父親的追隨者,她們通過觀察父親如何教導自己,培養她的領導能力。 ★3、冒險和歡笑是一種禮物。生活中沒有歡笑是一種浪費,沒有冒險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女孩子喜歡冒險,一般提供冒險機會是父親的責任。女孩喜歡歡笑,有時講笑話是父親的工作。參與競爭,使女孩們獲得成功、得到快樂。 ★4、情感是一種禮物。創造和女兒情感交流的機會,一起去玩、互相鼓勵和批評、講睡前故事等。通過肢體接觸給予孩子需要的身體上的交流,比如把女兒拋起來、再接住。有意識地表揚女兒。父親也可以通過為女兒做出犧牲表達對女兒的愛。無論女孩有一個怎樣的父親,她都要知道父親為她的安全和幸福放棄和付出了許多。 ★5、訓練和自我約束是一種禮物。父母對於訓練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父親會用強加的方式教會女兒自我克制。對於女孩子來說,瞭解和控制感情是保持女性精神需求平衡的重要內容。因為女孩的大腦負擔了更多的感情和感覺因素,幫助女孩學會控制感情非常重要,而父親往往更重視感情的「控制」。 ★6、身體的禮物。父親經常會忽視對女兒身體發育的關注。女人自身形象的發展很大程度上給予她們對男人需要的設想。她們信任的男人會讓她們更聰明。特別是青春期,主動的父親給予女兒非常想要而且非常需要的性知識,她依賴於他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在危險是需要父親的保護。

做個「三心」父母

2007年12月07日
公開
35

 為了子女的錦繡前程,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用心良苦,而最後的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正確所致。其實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三心」。 ★「平常心」——拋開「神童」情結   許多父母比較重視孩子的分數,帶有嚴重的「神童」情結,結果忽略了對孩子健康人格的構建。其實培養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一個人是否能成才和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僅佔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卻是人格因素」。 ★「狠心」——讓孩子經歷磨難   很多父母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遮風擋雨,以為這是對孩子最大的關心和愛護,殊不知,這樣等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裡的孩子由於被剝奪了失敗和挫折的機會,不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學到過硬的本領。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的學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驗人、教育人、鍛煉人,使人學到許多終生有益的東西,所以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只會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的人格,使他們沒有自我奮鬥的意識,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精心」——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庭是孩子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家人就是孩子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學會生活,有時父母不經意的一筆,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寫意的潑墨畫,或是污染了整張白紙。所以為人父母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如今,有些父母自己揮霍浪費,卻要求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自己看不起讀書人,卻要求孩子學有所成,最後教育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所以,為了孩子明天的燦爛,父母要精心描繪著自己言行舉止的一筆一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