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aren ◕‿◕

日期

#Tag

開啟空間智能學習大門

2008年02月23日
公開
40

開啟空間智能學習大門   視覺能力由腦部的枕葉區控管,如果希望幼兒的視覺空間智能獲得充分發展,請不要錯過從出生至幼兒園這段重要發展時期(0∼4歲)。充分的視覺空間刺激有助寶寶的智慧網路延伸得更好,讓其觀察力更敏銳、學習反應更迅速。   視覺空間智能很重要   所謂視覺空間智能,是指對色彩、線條、形狀、空間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保持敏感,能將視覺空間的想法以立體化的方式在腦海中呈現,並能在陌生或混亂空間中很快找出正確的方向。凡是空間智能優秀的幼兒,其美感的敏銳度都比一般幼兒要高。此外,王秀園老師還特別強調一點,空間智能對學習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幫助,因為它能幫助幼兒利用淺顯易懂的圖像去記憶。   空間智能優異的寶寶未來適合從事的職業   航海家、飛行員、導遊、建築師、工程師、室內設計師、外科醫師、畫家、攝影師、出租車司機、城市規劃師   優異空間智能6大特徵   如果父母想瞭解幼兒是否具有優越的智能發展,可從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去觀察。以下是王秀園老師總結出的6個要點,讓父母輕鬆瞭解寶寶是否具有出色的空間智能。   1-喜歡美麗的圖片、色彩,容易被其吸引。這代表幼兒對於圖片、色彩已經具備敏銳度及粗淺的判別能力。   2-喜歡用積木、黏土等不同的物品塑造自己心中的構想。這代表幼兒已具有足夠的空間架構能力,可將虛擬的想法化成真實的物品呈現。   3-喜歡塗鴉,能嘗試不同色彩的搭配,利用圖畫表達內心想法。在塗鴉時,幼兒可通過線條的組成來表達思緒,喜好塗鴉的幼兒能夠建構完整的空間概念。   4-喜歡而且擅長玩拼圖和組合式玩具。出色的拼圖能力需要具備強烈的線條、色彩敏銳度,這也是優秀視覺空間智能的重要元素。   5-很有方向感。凡是去過幾次的地方,幼兒都能很快辨識出明顯地標,在陌生空間中也能快速、準確地辨認出方向來。   6-擅長「走迷宮」「找找看」等益智遊戲:這代表幼兒已經有了不錯的方向感,並且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   視覺空間智能培養法   根據多元智能的發展觀點,一切智能都可以通過培養和訓練來獲得提升/。因此,請不要認為幼兒什麼都不懂、也不需要特別教。有多少付出,才能有多少收穫。如何強化寶寶的智能訓練,就看父母花了多少心思去參與寶寶的成長。   當然,智能訓練也並非高難度的行動,生活就像一間大教室,從生活中出發,很多小遊戲都能有效刺激寶寶的智能發展。   遊戲1 拼湊紙杯   父母可利用家中廢棄的紙杯裁剪出一些形狀,通過邊緣的不規則形狀訓練寶寶的拼湊能力。

鍛煉靈活小手的練肌小遊戲

2008年02月21日
公開
42

39健康網   2 歲以後的寶寶動手能力逐漸增強,還能自由靈活地使用雙手了。這時可以多鍛煉寶寶手的精細動作能力,平時可以多讓寶寶接觸沙子、小米之類的東西,使觸覺更發達。   6個益智型小肌肉遊戲   1.自己脫衣、穿衣   通過2 年的練習,寶寶的小手已經很能幹,可以讓他自己動手脫衣服、穿衣服、拉拉鎖,還可以讓寶寶練習扣大的衣服扣子。盡量不要幫忙,讓他獨立完成穿衣和脫衣的動作。   效果:可以使寶寶手的動作更加精細,增強手指調節能力和手腕的力量。   2.用夾子夾小物件   準備一些小夾子和卡片、小紙杯等。教寶寶用夾子一個一個地把小物品夾起來,一邊夾一邊數著1、2、3……   效果:可以增加手指的力量,還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3.擰抹布   你打掃房間的時候,也給寶寶準備一小塊抹布。教他把抹布弄濕,然後擰乾水,邊玩邊擦桌子。擦完桌子,教寶寶把抹布放到水裡搓洗一下,再擰乾。你可以和寶寶分別抓住抹布的一頭兒,一起擰。   效果:擰抹布可以鍛煉寶寶的臂力,還能很好地提高手指的靈活性。   4.繫鞋帶兒   平時最好給寶寶穿帶粘扣的鞋子,這樣就可以讓寶寶練習自己繫鞋帶兒了。比如起床、外出時,都可以讓寶寶自己穿鞋、粘扣。不過,剛開始你還是要給他作示範。   效果:可以提高寶寶手部精細動作能力。   5.玩沙子   準備玩沙的用具,如小桶、小鏟子等。找一個沙堆,和寶寶一起玩。可以讓寶寶用雙手捧著沙子,搬到小桶裡。還可以把沙子剷平,用手指在沙子上畫畫。   效果:細小的沙粒對手的感覺是很好的刺激。   6.抓小米   準備大米、小米、黃豆等大小、質感不同的穀物。先讓寶寶摸一摸這些穀物,再讓他講一講是什麼感覺。然後,你讓寶寶閉上眼睛再摸,看他能不能猜出來摸到的是什麼穀物。   效果:這是一種很好的觸覺體驗,對提高寶寶注意力也有好處。   4個玩具鍛煉小肌肉   1.拼圖玩具   剛開始拼圖塊以3 ∼ 4 塊為好,可以選擇帶抓手的拼圖塊,以便寶寶能方便地抓起來,然後放在相應的孔洞中。你可以和寶寶一起玩拼圖,這可以增加親子感情。   2.過家家玩具   準備廚房、醫院等過家家玩具,你和寶寶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動手操作玩具,對鍛煉小肌肉很有好處。通過玩過家家遊戲,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知識。角色表演還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三輪自行車   騎車時,孩子需要用雙手控制車把的方向,這可以提高孩子的手部力量,特別是能夠增強手指的力量。   4.拼插玩具   如插片、積塑等,寶寶可以用它來插很多東西,如小碗、花、大山等等。這不僅可以增強寶寶的小手力量,還有助於培養想像力。   3個徒手遊戲   1.猜拳遊戲   和寶寶一起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邊說邊做動作。   效果:可以使寶寶手的動作更加靈活,還能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和反應的敏捷性。   2.在手掌心上寫字   你用食指在寶寶的手掌心上寫一些簡單的字,如阿拉伯數字,讓寶寶猜,看他能不能猜出來。   效果:可以刺激寶寶的感覺系統,猜字還有助於提高注意力。   3.用手指表演   教寶寶用手指在桌子上表演走路或跑的動作,還可以結合動畫片的內容進行表演。   效果:可以讓寶寶的手指運動更加靈活自如,對手指尖也是很好的刺激。

1歲的孩子不識字也需閱讀

2008年02月20日
公開
34

《媽媽寶寶》   識字是閱讀的必然前提,這在很多父母心中也許是自然而然的想法。因此,他們認為0∼1歲的寶寶不會看書,也不需要看書,但事實卻不然。閱讀,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雖然寶寶還不識字,但是並不代表他不能讀書。通過咬、翻、抓等各種對圖書的探索行動,寶寶也可以早早展開他的閱讀之旅。   從小閱讀好處多   很多人經常會質疑,1歲以下的寶寶還不識字,他們需要閱讀嗎?他們能坐得住嗎?會不會把書弄壞呢?其實,人生的啟蒙階段正是引領寶寶閱讀的最佳時機,因為他們生來就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   好處1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必須和文字做最直接的接觸,以瞭解各種訊息,然而閱讀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經過學習與練習才能獲得。   好處2   閱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寶寶如果能及早開始閱讀,將有助於腦力及語言能力的發展。   好處3   如果能在嬰幼兒時期多接觸書本,進而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能夠增加寶寶視覺感官的敏銳度,還能在翻、玩、拿書的過程中加強肢體發展與大腦協調能力。   好處4   當寶寶被父母抱在懷中聽故事、看圖畫書時,正是最佳的親子互動時刻。不僅能讓增進親子關係,也能快速建立起寶寶對閱讀的興趣。   親子共讀3方式   所謂「親子共讀」,是指爸爸媽媽陪著孩子一起閱讀,這是培養寶寶閱讀習慣的最佳方式。尤其是0∼1歲的寶寶,因為還不瞭解書本的內容,或是沒有能力自己閱讀,更需要大人陪在身邊,一面看書一面解說。   方式1   0∼1歲寶寶對任何物品都充滿好奇,儼然是個小小破壞王,一旦拿到書籍,常會發生咬書、撕書、亂畫的情況,這屬於正常現象。在不破壞書籍的前提下,建議讓寶寶充分接觸書籍,滿足其探索的慾望,可選擇布書、硬紙書、塑膠書等不容易被撕毀的書籍給寶寶閱讀間。   方式2   寶寶的專注力有限,在閱讀過程中總是坐不住,很難安安靜靜坐下來看書或是聽父母講解。其實,專注力是可以通過時間慢慢訓練的,父母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更不可以動怒,應該配合寶寶能持續的時間,採取分段訓練的方式陪他閱讀。   方式3   喜歡快速翻書也是0∼1歲寶寶的特徵之一,父母明明還沒說完某一頁的內容,寶寶卻不停地把書往前翻或往後翻。其實,陪0∼1歲寶寶閱讀時應該放輕鬆,不必過於拘泥於順序或完整性。當寶寶翻到某一頁,就配合該頁面的內容做說明即可

怎樣玩才能啟發孩子的智慧

2008年02月19日
公開
35

怎樣玩才能啟發孩子的智慧   積木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之一。它的種類很多,玩法更是多種多樣。一盒好的積木可以讓孩子從小玩到大。而且,只要多動一點兒腦筋,就可以讓積木成為啟發孩子智慧和培養多種才能的好幫手。   選擇合適的積木   孩子本身具有人類開放性的遺傳基因——藝術的基因。積木可以讓孩子的這種先天潛質得以充分發揮。不過,積木能不能發揮這樣的功能,關鍵看你所選擇的積木和玩法是不是適合孩子。   0∼1歲:色彩鮮艷的布積木   1歲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概念,那種標準的六面體、有一定質感、符合力學原?理的積木,對他們來說意義不是很大,因此最好選擇趣味性積木。如布積木,它柔軟,有鮮艷的顏色,還有動物或水果等圖案,可以讓孩子感知顏色,認識物體,發展觸覺等,而且不用擔心硬積木碰傷孩子。當然,如果沒有準備這樣的玩具,娃娃、布絨動物玩具、圖書等同樣可以起到這些作用。   記住:小寶寶喜歡把所有到手的東西都往嘴裡放,因此不管是木質積木還是布積木,都要安全無毒。   1∼2歲:輕便的積木   1歲多的孩子空間意識正在形成,開始會碼高。即使沒有積木,他們也喜歡將什麼東西都往一塊兒堆,然後很開心地看著它倒下來。如果積木上畫?有小狗、小貓或小娃娃的家等裝飾物,孩子會更喜歡玩。   由於這時期孩子的身體控制、手眼協調能力還不是很好,因此要選擇輕便的積木,防止積木倒塌時砸傷孩子。積木塊也不要太大,便於孩子抓握。   2∼3歲:標準尺寸的積木   2歲多的孩子空間概念、語言、思維和想像都已發展起來,手的動作、手眼協調能力增強,可以做稍微複雜一些的事情了。這時,你可以給他選擇標準的積木,比如兩個半圓正好對成一個正圓,兩塊短積木加起來的長度正好等於一塊長積木等等。這種積木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創造和表現空間。   同時,為了增加孩子對積木的興趣,可以買難度小一些的積木。比如在三角形積木上畫上波浪,固定地作為房頂,方形的積木畫上窗戶和門,孩子很容易辨認,知道哪塊積木可以放在什麼地方。孩子知道怎麼搭,就可以無師自通了,這會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如果添加一些輔助性材料,如娃娃、廚房玩具,就可以用來玩象徵性的遊戲了。

冬季提高孩子體能的小遊戲

2008年02月18日
公開
44

冬季提高孩子體能的小遊戲   寒冷的冬天到了,呼呼的北風吹得寶貝心兒直哆嗦。別把自己一直捂在溫暖中,走出房門,來參加我們的冬季戶外熱能訓練吧。你將會發現,在寒冷的日子裡,照樣有數不盡的樂趣。   遊戲一:玻璃畫   冬天的早上,北方的窗戶玻璃上會蒙上一層美麗的窗花;南方因為氣候條件也許不見得有窗花,但玻璃上也一定會蒙有一層水汽。把寶貝抱起來,讓他仔細看看窗花的形狀,鼓勵他用小手指去摸摸玻璃上的窗花,觀察晶瑩剔透的窗花在他的小手指撫弄下一點點融化。慢慢熟悉這樣的樂趣後,玻璃畫廊就要「開展」了。讓寶寶自由選擇家裡的各扇窗戶,用手指在窗戶玻璃上畫出他喜愛的圖案。   遊戲二:踩腳印   有積雪的日子,讓寶貝穿上雪地靴,到雪地上踩一踩,比比誰踩的腳印多,誰能先踩出一個圓圈,一個三角形,或者踩出一個小人、一條大魚……讓寶貝們自由發揮吧。如果家裡有很多逼真的動物模型,不妨也將他們帶出去「溜溜」,讓他們也加入到腳印塗鴉的隊伍中來。   遊戲三:堆雪人   飄揚的雪花是大自然賜予寶貝們的禮物,特別是對於生活在北方的孩子,白茫茫的雪地更是一個天然的遊樂場:滾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其樂無窮。   而對於年齡小的寶貝來說,光是滾上一個雪球也能興奮老半天。媽媽給寶寶戴上小手套,幫著寶寶先捏一個小雪球,然後和寶寶一起將小雪球放在雪地上滾動,越滾越大,物體形狀的變化會激發寶寶更大的興趣。   遊戲四:踩尾巴   父母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有長度的紙條,一頭握在家長的手裡,一頭拖在地面上,跑動時紙條舞動起來就像一條長長的尾巴。寶寶追跑著,試圖用腳踩住紙條的一端。這樣的嬉戲追逐可以鍛煉寶寶動作的協調性,以及他們靈活應變的能力。   遊戲五:老鷹捉小雞   傳統的遊戲在冬季絲毫不減它的魅力,寒冷的冬天玩老鷹捉小雞,不僅鍛煉寶寶的靈敏反應,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依戀感情。   讓爸爸客串一回「老鷹」,寶寶躲在「母雞」媽媽的「羽翼」下,千萬別放鬆了警惕,「老鷹」爸爸的突襲可是隨時的哦。   遊戲六:跳房子   在地上畫一些幾何形狀,媽媽手裡拿著相應的幾何形狀。媽媽舉起任意一張紙片,寶寶就要迅速地辨認出它在地上的相應位置,然後跳過去。這個遊戲可以很好地鍛煉寶寶的跳躍能力和反映能力!   遊戲七:玩球   跑步是寶寶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似乎每個寶寶還沒有學會走路,就已經在「噠噠噠」地小跑了,而玩球無疑是在訓練寶寶的四肢協調發展。拍球、拋球、踢球……根據寶寶的身體素質,選擇適合寶寶的球類運動。   玩的時候,也可以設置一些小小的競賽,以提高寶寶的興趣。   遊戲八:丟沙包   媽媽親手縫製一個沙包,軟軟的沙包,很適合訓練寶寶小手的抓握能力。遊戲時,爸爸、媽媽和寶寶站在預先設定的區域內,呈三角形,注意相互之間不要分得太開。然後大家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投擲沙包。沒能接住沙包的人可是要表演節目的哦。

讓你的孩子快樂說晚安

2008年02月17日
公開
46

健康863網   曾讀過台灣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快樂說晚安》的故事   記得開頭這樣寫道:又到了媽媽要小建穿厚夾克、戴手套去幼兒園的日子。小建從來都不喜歡冬天,因為寒冷的山風把他房間的窗戶吹得「卡吧卡吧」地響,而且好像才放學,都還沒玩到什麼,天就黑了,一下子就得去睡覺了。小建最討厭太陽下山之後,家裡什麼都變得好大、好暗,還有許多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來的怪影子會粘到窗戶上來,到處都是聽起來很可怕的怪聲音。一想到吃完飯後,就得自己一個人去洗澡、睡覺,小建的心臟便會一直亂跳,那種隨時隨地害怕的感覺,讓小建整個晚上都渾身不舒服。即使尿很急,能和爸爸在客廳,他就不想自己一個人到浴室上廁所;明明知道睡覺時間到了,若可以和媽媽一起看書,他就拖著不回自己的房間。他要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和大人在一起,他就不太害怕了……爸爸媽媽叫他去睡覺時,小建就會想,人為什麼不能一閉上眼睛就睡著呢?每天還沒睡著前,他都會聽到電影裡吸血鬼刮玻璃的「吱吱」聲;也擔心床底下躲著一個人,等爸媽睡著後,把他偷偷綁走,然後來跟爸爸媽媽要錢,再把他殺掉,像電視新聞上常常說的那樣……   孩子的世界中,總有著許多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東西。孩子對一些事物產生恐懼,是其成長髮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體驗,它的內容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變化。如:出生5-9個月的孩子會對陌生人感到害怕;2歲以內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聲響嚇住,2歲的孩子最害怕親密相處的人離開他;3、4歲的孩子會特別害怕響聲、黑暗和未知的東西,怕動物、怕孤獨;5歲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處受傷;6、7歲是一個充滿想像的恐懼年齡。對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強盜也會產生恐懼,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個人睡覺時做惡夢;大多數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會害怕雷電、狂風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現象。隨著孩子知識的增長、對世界瞭解得越來越多,孩子們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會減少;到了8、9歲,孩子們可能會開始害怕自己考試的成績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師的批評,總的說來,兒童恐懼的對象隨其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而改變。   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   ·與孩子知識欠缺、生活經驗貧乏有關   夜幕降臨,孩子們知識經驗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也不知道身邊親人的去世意味著什麼,於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黑暗和死亡,由此產生了害怕與恐懼。   ·孩子自身的某些經歷會導致他們恐懼   如果孩子幼時受到過強烈的刺激,以後碰到類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較輕微,也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應。如一個孩子曾被一隻黑狗咬過,他下次看到黑狗時就會非常害怕,而且他還可能會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繼而怕所有的四足動物,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懼情緒的感染   孩子在看到或聽到別人處於恐懼狀態的情況時,即使自身處境並無任何引起恐懼的因素也會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見到蛇後的恐懼反應,孩子以後見到蛇也會大叫大喊。孩子在聽了鬼怪故事,看了帶有恐怖色彩的影視片和圖書時,由於無知及大人的消極暗示,其內心也會產生恐懼感。   ·恐懼心理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不當有關   例如:孩子玩興正濃,不肯睡覺。父母為了讓孩子趕快入睡,嚇唬孩子:「趕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來抓不睡覺的孩子了。」   ·當熟悉的環境發生變化時   孩子對自己熟悉的情境會有一定的應對方法,但當他去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本已掌握的對付方法就會「失效」,使兒童感到焦慮和不安,從而產生恐懼心理。

正確對待孩子的恐懼心理

2008年02月16日
公開
48

健康863網   正確對待孩子的恐懼心理   恐懼、害怕是人類為了躲避傷害而表現出的自我防禦反應,它不是一種可怕的不良行為習慣,相反有其積極的一面。因此,當孩子表現出膽小畏懼時,父母不用過於擔心。許多時候,隨著年齡增長,恐懼會逐漸消失,並不影響孩子的生活、行為與社會活動。但如果孩子的恐懼心理過度強烈,以致影響到他正常的發展,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干預了。   建立和諧安全的家庭心理氣氛   建立和諧、安全的家庭心理氣氛對克服孩子恐懼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懼心理來自他們對外界的一種不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多給他們一些關愛,讓他們明白有爸爸媽媽在什麼都不用害怕,就會減輕孩子害怕的情緒。   對孩子的恐懼恰當地做出反應   對孩子的恐懼既不能滿不在乎,也不能大驚小怪。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切勿責備、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責、批評、生氣來對待孩子的膽小,只能讓孩子的焦慮情緒惡化。如孩子開始懼怕黑夜,罵孩子是膽小鬼,嚇唬他不許哭,絕不是好辦法。當孩子聽到雷聲感到害怕時也不能說:「雷聲有啥害怕?別像個小孩子一樣長不大。」越是這樣,孩子就越驚恐不安。當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父母也跟著害怕,這時父母的心態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說,爸爸、媽媽小時候也像你一樣害怕這些,長大了才不怕的。   多與孩子溝通,講明事情真相   經常給孩子講些常識是幫助他克服恐懼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懼怕某事物,常常是因為無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懼心理便會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懼雷電,教師、父母可向孩子說明雷電產生的簡單道理,讓孩子明白雷聲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從而消除他對雷電的恐懼。除了用語言給孩子講道理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實際觀察。如對一個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讓孩子聽聽風吹樹葉發出的響聲,告訴他白天、晚上樹葉發出的響聲是一樣的,孩子親自看到、聽到,也就不會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為法改變孩子的恐懼心理   要經常、及時地讚賞孩子好的表現。當孩子去接近曾經害怕的小兔子時,大人要及時鼓勵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獨自睡覺了,要及時給予表揚。在孩子害怕時也可用轉移注意法,即當兒童看到、聽到懼怕的事物時,用玩具或語言來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從懼怕對像上轉移,忘掉恐懼。孩子已經對某一事物比較害怕時,也可以使用系統脫敏法——當孩子懼怕無須恐懼的事物時,成人可誘導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會見怪不怪。

寶寶剛出生就會交朋友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50

健康863網   很多父母以為,寶寶要上幼兒園,才會開始學著交朋友,是這樣嗎?    4個月的妞妞正躺在小床上東張西望,棒棒(9個月)「駕駛」著學步車橫衝直撞地衝了過來,正好撞到了妞妞的小床上,妞妞的媽媽在房間的另一頭看著,心想妞妞馬上就會「哇」地哭起來。可是,妞妞卻給了棒棒一個燦爛的微笑——這是媽媽第一次看到妞妞對其他孩子微笑。    「啊!她在笑,她是想跟棒棒交朋友!」媽媽為此發現心花怒放。    注視、微笑、模仿、爭玩具……這便是寶寶的交友小動作,他以此聲明:「我喜歡你!」    當然,寶寶最初的友誼與成人間的友誼看上去不同,成人的友誼建立在彼此的支援、信任和尊重上,而寶寶們之間交友的表示有時更像是「侵犯」而不是「傾慕」。也許它算不上真正的友誼,可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與同齡夥伴的友情不同於寶寶與爸爸、媽媽及其他成年人的關係,這可是寶寶與他人建立一種平等關係的第一個機會,從這種關係中寶寶學到了忍讓、耐心和同情,以及其他以後用得著的各種社交技能。    0-12個月:我喜歡默默地注視你    當寶寶還沒準備好與隔壁的孩子成為好朋友時,他其實早已經意識到其他孩子的存在。約3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喜歡彼此對看,互相微笑,好像面前是一件心愛的玩具,而且他們甚至會對鏡子中的自己著迷呢!他們喜歡靜靜地觀察其他的寶寶,然後還想要碰碰他。如果一個寶寶哭了,另一個寶寶會好奇而疑惑地看著他,她可能在想:「咦!他肚子餓了嗎?為什麼哭呀?」,如果媽媽對正在哭的寶寶說:「你看,妹妹在看著你呢!」,結果往往是哭的寶寶立刻停止了哭鬧。    要是你的6個月大的寶寶每天早上會咿咿呀呀地向自己的玩具熊問好,就像在問候自己的好朋友,你就應該明白,這正是寶寶想要交朋友的信號。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    ★做好寶寶的第一任朋友。    父母在寶寶逐漸建立真正的友誼的過程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友誼意味著關心他人、對社會信息的理解和反應,而父母是最早與孩子打交道的人。對寶寶的需求反應敏捷、處理耐心,常與寶寶「交談」,這樣做對寶寶以後交朋友很有幫助。    ★玩一些有呼應的遊戲:    比如對著寶寶伸出舌頭,等待寶寶也像你一樣伸出舌頭;還有「躲貓貓」遊戲等,這樣的遊戲需要雙方的呼應和互動。    1-2歲:我喜歡這樣跟著你    1歲以後,會坐會爬的寶寶,活動能力加強,他的「領地」從家裡向外擴張。這時,他們像大人那樣,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交朋友。一個12個月大的寶寶,如果想和另一個拿著玩具小車和紅皮球的寶寶交朋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也拿一個玩具小車和一隻紅皮球。這是這個年齡寶寶的表達方式——「我喜歡你,我們有很多相同之處呢。」    當然,不是所有的寶寶都用模仿別人的方式來交朋友。有的寶寶會爬向其他寶寶,盯著他,碰碰他,發出怪聲,甚至打他一巴掌。這是寶寶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注意我!我對你很感興趣哦。」    當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時,寶寶的眼睛會放光,行為也隨之發生變化。大孩子會用嘴巴說,而小寶寶則是用整個身體傳達自己的興奮。他們扭動著身子,伸出手臂,手舞足蹈,再也不肯安靜下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任務是為寶寶安排好交友「小約會」:安排合適的場所,約好小夥伴,準備好玩具。 

『2008櫻桃小丸子卡哇伊主題樂園』 97/1/19-3/2

2008年01月19日
公開
26

身在都市叢林的您,還在煩惱今年寒假及春節,不知道該帶小朋友去哪兒玩嗎? 『2008櫻桃小丸子卡哇伊主題樂園』將於97年1月19日~3月2日,在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盛大展出。 遠從日本靜岡縣的櫻桃小丸子主題館搬運過來,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另外更添加了許多新的主題設施,保證讓您有一個難忘回憶的愉快假期。 @@台北《櫻桃小丸子卡哇伊主題樂園》@@ •活動官網:http://www.chibimaruko.com.tw • 活動期間:2008年1月19日~2008年3月2日 • 開放時間:上午9:00 ~下午17:30,除夕休園 • 活動地點: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 北市汀州路三段2號(捷運台電大樓站五號出口) •票價說明:全 票 350元 (12歲以上) 半 票 300元 (12歲以下,120公分以上兒童 ) 優待票 180元 (120公分以下90公分以上兒童65歲以上老人,持有殘障手冊) http://shopping.pchome.com.tw/?m=item&f=exhibit&IT_NO=CEAA05-A17733708(網路優惠票價) 一、主展覽館: 1.櫻桃小丸子主題館: .櫻桃小丸子等相關主題人物26名之詳盡背景介紹、 .友藏爺爺的詩詞俳句、 .原作者之手稿展示、 .小丸子家居場景、 .小丸子故鄉日本靜岡縣清水市名勝及當地名產之介紹, .小丸子時代廟會場景、提供日本廟會童玩,供小朋友體驗另類童年生活, .設置小丸子學校場景,可盡情嬉戲。 2.櫻桃小丸子親子互動展示館及DIY學習區:  多項DIY商品如砂畫(需酌收材料費)等,可以在現場動手做做看,並帶回家做紀念。 3.櫻桃小丸子主題人偶表演舞台: 小丸子家族人偶秀也會出奇地現身和您互動及拍照 二、多功能館: 櫻桃小丸子親子遊戲區:多項大型小丸子主題之氣墊設施 三、中央廣場: 櫻桃小丸子實景拍照場景:有人形立牌是照像的好地方,也可跑跑跳跳、盡情嬉戲。 四、美食廣場區: 櫻桃小丸子主題商品紀念區:販售櫻桃小丸子周邊商品,讓您到此主題遊樂園之後,亦能夠把您最喜愛的小丸子系列商品帶回家。 五、遊樂器材區: 多項親子遊樂器材(任選二項設施券):歡樂碰碰車、汽車衝鋒隊、旋轉木馬、卡通飛行船、沙漠風暴、童話列車、海盜船

《媽咪寶貝》教出勇敢女孩、貼心男孩

2008年01月16日
公開
27

男孩女孩有先天上的差異,但Lawrence J. Cohen認為後天的教養、文化和教育可以放大或縮小這些天生的差異,而我們的社會傾向放大這些差異,導致男孩不懂得表達情緒,女孩則缺乏力量。作者提供的遊戲式教養方式則希望幫助男孩學習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讓女孩更勇敢。 男孩女孩的根與翅膀被損壞了…… 親職工作一直來都被描述成是賦予孩子根基和翅膀的歷程。在遊戲式教養的用詞中,加滿孩子的杯子是一個象徵,隱喻為植物澆水讓根可以扎深,或是餵養小鳥讓牠的翅膀可以翱翔。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加滿的杯子;每個孩子都需要根和翅膀。不幸的是,男孩和女孩被以不同的方式來對待,損壞了他們的根與翅膀。遊戲式教養的目標是改正一些這種錯誤。因為女孩的自由探索易受抑制,她們需要幫忙才能伸展翅膀,探索這個廣闊的世界,發現她們的力量之屋。因為男孩常得孤伶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而且喪失了許多擁抱和照顧帶來的舒適,他們需要額外的幫忙才能向下扎根。 之前在第3章提過愛之槍的遊戲能幫助男孩在人與人的層面連結(編按:本文中的連結(connect or connection)一詞指的是(建立)情感上的連結、連繫,而人與人之間據此發展出親密關係),不必陷入一成不變的開槍和殺戮劇本當中。雖然我跟男孩、女孩都玩過愛之槍的不同版本,但我更常和男孩玩這個遊戲,因為男孩需要更多鼓勵來連結。基於同樣的理由,我雖然會在和男孩角力時鼓勵他們的自信,但我會確保我對女孩的力量與自信付出更多的注意力。 有趣實驗:人們依照性別來對待嬰兒 我在研究所時印象最深刻的學習之一是一系列我稱為桌面上實驗的研究,目的在瞭解人們依照性別來對待嬰兒的不同方式。每一個人所看到的嬰兒都是同一個,但一半的人被告知他是男嬰,一半被告知是女嬰。這樣一來研究者就可以知道他們回應的方式並不是因為男嬰與女嬰的微妙差異。其中一個研究讓只穿著尿布的嬰兒在大桌子上爬行,和受試對象在同一個房間裡。另一個實驗,受試者會聽到隔壁傳來事先錄好的嬰兒哭聲。研究者偷偷地觀察受試對象對嬰兒的反應, 測量他們讓嬰兒探索的程度、當嬰兒「醒來」時多快去抱他,和他們互動的多寡。 當大人認為嬰兒是女孩時會較快去抱他,也會和他有比較多的互動。如果大人認為嬰兒是男生,會等比較久才去安撫,但會鼓勵男嬰做比較多的探索和運動。換句話說,只有對女孩提供支持的根基;只有男孩才被允許伸展翅膀。根本不受真正性別的影響。約翰及珊卓拉•康得利(John and Sandra Condry)讓成人看一個九個月的嬰兒對不同玩具的反應。大家看的是同一捲錄影帶,但有些被告知嬰兒是男生,有些則是女生。受試者評定嬰兒的情緒及等級。當嬰兒看到盒蓋打開後玩偶跳出的玩具時大哭了,被告知是男嬰的受試者認為那是生氣,被告知是是女嬰的受試者則認為那是恐懼。難怪在孩子長大時,男生會容易被處罰,而女孩會容易被過度保護。 對男女的不同對待與限制 這些研究說明了男女從出生開始就受到不同的對待。他們不僅是受到不同的對待而已,他們也受到了限制,無法發揮全部的潛能。女孩得到安慰,但不被鼓勵冒險或探索;她們需要遊戲式教養來培養力量和信心。男孩可以探索,被鼓勵勇敢,但卻在害怕、寂寞或難過時必須自處。事實上等到長大後,他們不只被放下自處而已,還會因為表達情緒而受到處罰。男孩需要的遊戲式教養則要特別注重連結和感受。 當我對成人團體演講時,我常會問他們,男孩子令你困擾、不知所措或是激怒你的地方在哪裡?我得到的回答都是:「他們不講話。」「他們很封閉。」「他們從不分享他們的感受。」解決之道很簡單:連結、連結、連結。用遊戲的方式。而女孩的也一樣簡單:培力(編按:培養力量)。 邁拉及大衛•沙德勒(Myra and David Sadker)寫了一本影響深遠的書《平等的缺口》(Failing at Fairness),談到學校如何提供給女孩較少的資源。高一的老師在女孩去問問題時直接給她答案,而當男孩去問同一位老師時,老師則要他再想想答案是什麼。沙德勒認為學校欺騙了女孩,讓她們以為自己在數學上可以和男孩發展得一樣好。我同意,但我認為他們錯過了另一半的故事。女孩得到的是溫暖但無法展翅,男孩獲得高期待但是必須自己解決問題、缺少感情的支持。老師應該要說的是,「讓我們一起解決問題吧。」 天生的性別差異並不大 持平而言,男孩和女孩遊戲的方式真的很不一樣。男孩偏向運動,女孩扮家家酒。我不斷聽到父母告訴我:你給女孩一輛消防車,她會把它包在毯子裡、哄它睡覺。給男孩任何東西,他就把它變成武器。就像任何性別差異,這些差異都是一般性的。男人一般來說比女人高,但我們都看過矮的男人和高的女人。有些男孩喜歡扮家家酒而不是比力氣。女孩也是。 男女孩不同的遊戲方式,有人認為這表示他們天生不同,有人堅持這是學習得來的。這些都對。多年的性別研究可以歸納成一句話:天生的性別差異確實存在,但並不大。教養、文化和教育可以縮小或放大這些天生的差異。而我們的社會則傾向於放大。 女孩的力量受到輕視 男孩不被鼓勵親密 親密和自信應該是每一位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女孩的力量受到輕視,她們被鼓勵要「乖巧」、要「對別人好」,重視關係勝於成就。如果她們不符合期待,則會被冠上一些稱號,暗示她們不是正常的女性:惡女、男人婆、強勢、歹客(指同性戀者)。同樣的,男孩不被鼓勵親密,取而代之的是過度強調競爭性、魄力、成就和實力。只要看看男孩能與別人連結時被形容的字眼:和母親親近的叫做乳臭未乾,喜歡與女孩玩的叫娘娘腔,尊重伴侶的叫怕老婆、懼內、沒骨氣,想要擁抱或與其他男孩牽手的叫同性戀,喜歡上學的叫書呆子。 遊戲反映了性別角色 如果世界上沒有偏見和不同待遇,男孩女孩遊戲的方式會完全沒差別嗎?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在現今社會裡孩子的遊戲反映了他們周遭的性別角色。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男孩和女孩看到蟑螂的反應。很多女孩,即便女性主義已經出現了數十年,看到蟑螂仍然驚聲尖叫,演出無助、可憐、無能和恐慌的劇碼。而男孩呢,即便他們的父親是新時代會換尿布的敏感男人,也會把蟲子立刻打死、壓扁、碾碎,最好再加上毀滅性武器的聲效。兩者都非理性的回應。它們是性別刻板角色的放大。在此同時,害怕蟑螂的男孩和踩踏蟑螂的女孩可能會因為和別人不同而被嘲笑。 幾年前我和女兒還有她幼稚園的一個男孩玩。他們在玩有關騎士、公主和龍的幻想遊戲。即使我女兒比她的朋友強壯有自信,騎士還是得不斷地去解救公主。我記得我在心裡嘀咕:他們從哪學來這種東西的?我試著讓公主去拯救騎士但沒有用:孩子以遊戲來試驗大人角色(包括性別角色),才能理解男生或女生是什麼意思。某方面來說這些角色在過去幾年產生了劇烈的變化。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它們從石器時代以來幾乎沒什麼改變。 有件事我一直覺得不解,為什麼下午茶玩具組要包裝成粉紅色,盒子上還有女孩的照片。他們知道如何讓男生玩扮家家酒、讓女生玩機器人的,可是他們寧可不要。即使可能會有兩倍的銷售量也不構成動機嗎?當然,孩子玩不玩下午茶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吧。或者它是呢?有一個研究發現,女生小時候若是沈浸在刻板印象中比較屬於女孩子氣的遊戲,她們後來在學校中數學和科學的成就會低於其他的女生。我們也可以推測出玩具長期來說可能也同樣地限制了男生。 遊戲式教養的處方,是坐到地板上和孩子一起玩。不管玩什麼遊戲,我們可以特別努力來與男孩連結,培養女孩的力量,這樣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長出根與翅膀。 陪孩子玩芭比/格鬥戰士的理由(即使我討厭它) 我的女兒是兩個忠實女性主義者的後代,有一段時間卻非常喜歡玩芭比和迪士尼電影中的女英雄娃娃。謝天謝地,她快要大到脫離這個階段了。我很討厭跟她玩芭比,既無聊愚蠢,又違反我的核心價值。但有時當我的女兒要求時,我會跟她玩。孩子既然透過遊戲來理解世界,女孩當然也會非常需要弄清楚芭比所代表的這些領域:體型意識、服裝、化粧、愛美、浪漫情調等等。女孩接收的所有這類訊息既困惑又誤導人心、削弱了女孩的力量,她們需要我們幫忙弄清楚。用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協助男孩瞭解他們接收了哪種競爭及攻擊行為的訊息。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不管父母多討厭男孩們攻擊性的遊戲,還是得加入他們。 文化削弱女孩的力量 很多作家感嘆我們的文化削弱女孩的力量,特別是當她們接近青春期時。這個時期的女孩對世界及自己的理解會經驗到一種分裂,特別是對自己的外表。這種對女孩外表不切實際和扭曲的期待,以及對美的觀點,把女孩囚禁在無力感的堡壘之中。如果外表很重要,而自己看起來就是不對勁,那麼情況就相當悲慘。《拯救奧菲莉亞》(Reviving Ophelia,中譯本平安出版)的作者派佛(Mary Pipher)談到就在女孩翻閱時尚雜誌的幾分鐘內,她們的自尊便明顯降低。如果你女兒也讀這類的雜誌,和她一起討論其中的問題。不要讓這些影像有機會發揮它們的誘惑力,讓孩子能從你這裡獲得一些想法,一些構築現實的基石。 幫助女孩培養力量 要如何幫助你的女兒培養力量呢?你和她一起玩芭比,做一些變動。讓娃娃們有活力一些:跳舞、穿著奇特、說一些令人訝異的話。我喜歡讓一個娃娃扮演原來它刻板的性別角色,讓另一個較有力量的娃娃勇敢地站出來。「我是女性化的警察,你看起來不夠像女生!」「不用管我;我喜歡跑跑跳跳,你不能阻止我。」我也會引入非愛情、浪漫和婚姻的情節,因為這些都是女孩遊戲和電影中最常出現的主題。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迪士尼卡通裡以男性為主角的,處理的議題都是自我追尋,像皮諾丘,而以女性為主角的最後都以羅曼史收場,像小美人魚、白雪公主和睡美人。 鼓勵女孩冒險、吵鬧、勇敢、鍛鍊體能和自我肯定。我們要對抗「強壯的女人不是合宜女性」的想法。這可能需要我們,特別是母親,仔細檢視自己的成長歷程和自己對角力和打鬥遊戲的禁忌。 將現實注入男孩的戰爭遊戲 同樣的道理來看待男孩的戰爭和戰士遊戲。我要克服自己的和平主義和溫和個性才能投入男孩的打殺與毀滅性戰爭遊戲中。我注入一些現實到遊戲中──「哎喲!那一定很痛」,再盡量注入一些連結的元素。遊戲式教養的方法是先加入遊戲,逐漸讓孩子脫離那個他們卡住的地方。父母的生氣、教訓和拒絕會讓孩子把我們也關在高塔之外。如果把問題留給孩子自行解決,等於是把他們交到行銷業、廣告和娛樂企業的手裡。這些公司迫不及待地想要填滿父母所留下的缺口。 競爭是另一個對男女孩及父母來說十分混淆的區塊。女孩較可能放棄盡全力,或無法享受勝利的滋味,因為她們為失敗者感到難過。男孩則被期待要在乎勝利超乎友誼。我在女兒的足球隊中看到這種清楚的差別。有一次她的隊伍要和同校的另一隊比賽,也就是她得對抗自己的朋友。這些女孩十分擔心兩隊的比賽,她們許願下雨或下雪,想辦法避免在友誼中烙下競爭傷痕。當我跟另外一位家長提到這件事時,她則描述了她兒子棒球隊的情況。當他們被安排要和朋友及同學比賽時,他們並不會祈禱降雨。兩方都期待這場對決。幾週的時間裡他們互相奚落和嘲笑對方,在午餐時坐成兩邊,發誓要在球場上打倒對方。男孩間這樣的嘲笑也十分令家長不解。男孩用嘲笑,甚至互打來表示對彼此的親近,特別當更直接的表達情感在男孩三、四歲時就被禁止。這樣的嘲笑和互相洩氣也造成了真實的痛苦和恐懼。 我並非主張女孩應該更像男孩,或男孩應該更像女孩。舉對蟑螂的反應為例(碾碎它或尖叫逃開),答案應該介於中間。在我們的幫助之下,男孩可以保有力量但同時也懂得連結,女孩則得以在連結的同時擁有自己的力量。 內文摘錄自�《遊戲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遠流出版 摘錄整理�施娟娟

生活自理強,寫字真簡單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25

【文�柯寶絢(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有別於過去父母總是儘早讓孩子提筆寫字,現在爸媽教養知識豐沛,反而擔心寶貝太早握筆,而傷害了還沒成熟的小肌肉。其實只要不限制寶貝字體大小或者握筆的正確度,讓寶貝像畫畫一樣快樂地寫字,也是OK的。 1歲模仿.3歲塗鴉.5歲寫 寶寶1歲以後模仿力大增,他們喜歡學爸媽拿著筆寫字,但通常只能像拿湯匙一樣,用整個掌心握住筆,而且除非是使用筆芯柔軟的粗管彩色筆,不然畫起來並沒有什麼力道,只能露出淡淡痕跡。 慢慢地,他們開始能在紙上畫出線條,甚至是一個又一個螺旋構成的圓,約莫2歲半到3歲之間,寶貝就能仿畫橫線,甚至畫出只有頭和四肢的蝌蚪人。 5歲左右,寶貝的觀察能力更細緻了,小肌肉的力道和靈活度也大幅增加,有些孩子仿照大人主動嘗試使用3指握筆法,雖然姿勢不一定標準,但如果爸媽要求寶貝模仿寫幾個簡單的字,已經難不倒他們了。 生活自理,為寫字做準備 太早讓寶貝寫字,的確會因為虎口肌力和穩定度不夠,而造成寶貝的手部負擔;寶貝可能不自主地連無名指、小指甚至手腕都一併用上,卻寫得又慢、手又容易累,不小心還把紙寫破了。一般建議3歲以後再練習握筆,4∼6歲學習寫字比較恰當。 不過小肌肉的靈活度和肌力,與平日的練習息息相關;不是每個孩子到了3歲就一定適合提筆,同樣地也不能限制3歲以前的孩子絕對不能握筆塗鴉。 要怎樣才能讓寶貝的手部肌肉為寫字做好準備呢?其實生活中處處隱含修練秘笈,只要日常起居讓寶貝多動手生活自理,自然能為寫字做好充分準備。譬如吃麵包的時候,讓寶貝自己捏成小塊,吃飯的時候自己餵,並學習使用筷子夾菜;吃飽飯請寶貝幫忙收拾,並使用牙線和小牙刷刷牙;洗澡完後自行穿上衣服褲子,打開、擠出並蓋上乳液…等,都能默默培育寶貝的書寫能力。 就算寶貝動作慢、做得不盡理想,也應該鼓勵他自己來,因為練習得愈多,動作自然快,肌肉也愈強健靈活,還能同時增強視動協調能力呢! 準備好要寫字8 Yes 要知道寶貝的小手準備好要寫字了沒,以下幾點可供爸媽觀察。如果回答都是YES,也許可以開始教寶貝寫些簡單的字囉! ?寶貝平日喜歡拿筆或者畫畫嗎? ?拿了筆之後,會放入嘴巴裡嗎? ?寶貝會畫「○」「+」,甚至斜線嗎? ?寶貝的視動協調能力如何?能穿珠、堆高9塊積木、3指握湯匙吃飯嗎? ?拿個印章給寶貝,他能好好地蓋在方格裡嗎? ?平時坐姿端正嗎?當手活動時,身體能保持平衡嗎? ?專注力、模仿力OK嗎?平日畫圖或看書時,會不會坐不住? ?寶貝的視覺認知、記憶能力如何?能不能分辨上下左右、前後、裡外?畫幾筆簡單的圖,寶貝會模仿嗎? 從握筆到寫字step by step 塗鴉好開心,紙筆準備 3歲左右,寶貝開始模仿爸媽用手指握筆。趁著這股熱忱,好好地跟寶貝一起塗鴉畫畫。給一張大大的紙,或者一本他專屬的畫冊和無毒的粗色筆或蠟筆,供他盡情揮毫,使寶貝日漸對紙筆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情感,日後學寫字也能當作畫圖般地開心。 欣賞寶貝作品,看到趣 即使爸媽完全看得霧灑灑,但只要問:「你在畫什麼呀?」寶貝就會開心地將他的得意之作介紹一番。儘管寶貝畫的跟實物相差十萬八千里,也不用費心糾正,畢竟寶貝能以他的方式將眼睛看到的、腦海想的具體畫出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給他一些鼓勵,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欣賞,說不定會看出另一番趣味。 聽故事,認得幾個字 寫字之前通常會先認字,2歲以後,當寶寶比較能夠靜下心來聽故事,就可以一邊比著字一邊念,讀久了,寶寶自然認得幾個常用字。在家無聊,爸媽可以拉著寶貝的手一起仿寫日曆或書本上的大字;平日坐公車、逛街時,沿途海報若出現寶貝認識的大字,也可以一人一手伸出食指共同在空中寫字,練習筆畫順序。 《學前教育雜誌》

激發兒童創意的最佳玩具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41

★健康網   2到3歲的兒童會開始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除了自己玩,他還會開始接觸其他的小朋友。但是究竟什麼玩具最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呢?   專家指出能夠激發兒童創意、模仿能力、想像的玩具應該是首要的選擇。三歲開始,兒童就應該開始接觸學習社交技巧、語言運用、平衡和眼睛跟四肢的協調,所以他們會需要一些玩具刺激他們這些能力,增加他們的經驗。   娃娃裝扮、三輪車、棋類遊戲甚至是一些裝食物的容器都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最愛。但要注意那些只能用一種方法去玩的玩具。例如避免給一些只有幾塊組成的兒童拼圖,給孩子一些他們能夠創造出自己傑作的積木之類。   社交能力發展   2到3歲的兒童會開始發展他們的社交技巧,而且開始想要接觸其他的兒童。所以給他們一些要求一個或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的玩具就最合適不過了。例如一些比較大的積木,皮球、木偶、過家家等都是一些好的選擇。   玩具安全   如我們常常所說,安全是選擇玩具的首要考慮因素。一般在玩具包裝盒外面都會表明這種玩具適合什麼年齡的小朋友。如果這種玩具所適合的年齡跨度比較廣的話,一般來說都會比較安全。總之,如果這個玩具對於不適合你孩子的發展的話,也就不會很安全。 ★給2到3歲兒童的好禮物 ◎裝扮娃娃 ◎戶外玩具:鞦韆等 ◎三輪單車 ◎棋類遊戲 ◎模仿玩具:碟子、玩具廚房用具等 ◎積木,特別是建築型的積木 ◎木偶 ◎適合他們年齡的手工藝 ◎玩具家庭 ◎書本 ◎音樂磁帶或者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