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aren ◕‿◕

日期

#Tag

日本:廚房育兒正在流行中

2007年12月04日
公開
29

近年來日本興起了廚房育兒。因為日本家長認為,做家務代表了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並且,這也是增進家庭生活情趣、建立兒童人際關係的基礎。因此,看上去危險多多、幼兒不宜的廚房,已經成為日本媽媽們養育孩子的根據地。 媽媽呼聲引發「廚房育兒」   廚房育兒的開始,源於媽媽們的呼聲。在日本,媽媽主要負責做家務和帶小孩。當媽媽做飯時,喜歡黏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跟進了廚房,並且好奇地想摸摸這、看看那。可放著菜刀、剪子的廚房,實在讓媽媽們擔憂,但又無可奈何。   她們先是允許小孩開碗櫃門,並將最下面一格騰空,放進孩子的玩具,於是孩子們歡天喜地地學著媽媽的樣子放進拿出,饒有興致。但漸漸地,他們不滿足於只是在碗櫃旁玩,而更想向著媽媽切菜的主戰場挺進。這使得媽媽們開始強烈呼籲生產更加安全的廚房用具,於是適合兒童使用的物品應運而生。 廚房成了育兒場所   兒童廚房用品不僅小,而且非常安全。比如,兒童菜刀的刀鋒如同普通菜刀的刀背,可以讓孩子學習切一些柔軟的物品,如煮好的雞蛋、土豆、胡蘿蔔等。   有了這些道具後,廚房成了媽媽與孩子學習和交流的場所。漸漸地,媽媽發現,其實即便不買兒童用具,也完全可以進行廚房育兒。比如,一開始讓孩子擇菜、洗菜(如果怕弄不乾淨,媽媽可幫著一起做),菜刀太危險,可用西餐刀或切蛋糕的刀來代替。當然,在這期間,大人一定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動作,擇菜時可以任由孩子自由發揮,但用刀和剪刀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以防小孩受傷。 在廚房培養生活態度   廚房育兒不僅能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日本料理學校的營養師福山女士指出,為了吃好而精心烹調,會讓人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因此,日本社會對此極為推崇。   目前,不僅有很多商場都開始銷售兒童廚房用具,不少地方還舉辦了「親子料理大賽」,由一位家長帶著一個孩子參加,比賽誰做得又快又好,這著實考驗了親子間的默契和孩子的動手能力。   不過專家也指出,為保證孩子的安全,在廚房育兒是需要家長長時間保持精力集中的,這可能會令大人感到很累。這時,一定要想到這是「育兒」的一環,需要堅持下去。不久之後,家長就會發現,隨著孩子時常性的練習,他們確實能幫大人一些忙了。   更讓人期待的是,在長大以後,這樣的孩子多數都會喜歡做飯,能早早地為父母親手做上一頓飯,這足以安慰天下父母心,而廚房育兒,正是培養孩子自立、愛生活、手巧的第一步。

冬季如何與寶寶做遊戲

2007年12月03日
公開
37

在寒冷的冬天,寶寶應該減少在戶外的活動量,避免受涼,也不能劇烈運動,弄得滿身汗水,這樣更容易感冒。因此,父母們要適當限制寶寶的戶外活動,確保他們身體健康。然後,用有趣的家庭親子遊戲來彌補。讓寶寶發現,其實冬天的生活也可以是豐富多彩的,這些遊戲有:   1、廚房(或者餐桌)遊戲   冬天的廚房裡(或者餐桌上)往往飯菜飄香,暖意濃濃,媽媽在做菜(或者吃飯)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待在一旁,等媽媽不太忙了,就可與寶寶一起做親子遊戲。遊戲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只要在做飯的時候稍微顧及到與寶寶的交流就可以了。可以做以下的遊戲:   嘗味遊戲(1歲3個月-2歲):用不同味道的湯或水給寶寶品嚐,比如糖水、牛奶、米湯等,告訴寶寶名稱和味道,讓寶寶自己也學會分辨,並說出來。   聞味遊戲(1歲6個月-2歲6個月):給寶寶不同的水果聞聞,告訴他水果的名稱,然後讓寶寶閉上眼睛,媽媽取一個水果讓寶寶聞,並說出水果名稱。   勺子遊戲(0-1歲):在寶寶面前握住一把勺子,並把它放進自己的嘴裡,假裝說:「好吃,真好吃!」然後在勺子上放一些食物,把它放在寶寶的嘴裡,喂寶寶吃,這適合於寶寶開始學習用勺子進食的時候。也可教寶寶如何用勺子在鍋裡攪拌。   質感遊戲:(0-1歲):寶寶在廚房能夠看見各種東西,媽媽可以讓他們玩玩,比如麵條、麵團,都可以讓寶寶感受食物的質感,並且能培養寶寶創造力。   2、水汽遊戲   在家裡,對著窗子呼氣,當窗子出現霧的時候,給寶寶解釋霧的形成原因,並用手指在上面畫畫,還可以觀察結冰下雪等現象。這個遊戲適合1歲6個月到3歲的寶寶。   也可以帶著寶寶到離家不遠的戶外,媽媽準備一面小鏡子,媽媽先呼出一口氣,讓寶寶觀察。然後讓寶寶自己呼氣,觀察呼出的氣,並說說像什麼。最後讓寶寶對著鏡子呼氣,觀察鏡面的變化,並給寶寶解釋這種水汽形成的原因。    3、情景遊戲   在室內,也可以感覺到冬天的氣息,媽媽可與寶寶一起營造冬天的氛圍,製造冬天的情景,讓寶寶認識冬天,培養寶寶的想像力。遊戲也能刺激寶寶的視、聽、觸覺和培養動手能力。   讓寶寶用自己的理解繪畫,畫出他心裡的冬天的特徵,畫得越多越好,貼在牆上,讓寶寶描述他的畫。   也可以用塑料泡沫撕碎,做成雪顆粒狀或者雪花狀。告訴寶寶雪花的樣子,一起玩雪花遊戲。都會讓寶寶覺得,冬天是十分美好的。遊戲適合大一點的有動手能力的寶寶。   放一些冬天節日裡的音樂,媽媽給寶寶講冬天的故事。   寶寶冬天的遊戲應該是充滿溫暖和遐想的,除了上面的遊戲,媽媽們還可發明很多類似遊戲,讓冬天在寶寶的心中變得五光十色。

11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2007年12月01日
公開
35

為了讓寶寶從出生那天起就能接受刺激,充分發揮潛能,媽媽或照顧者對寶寶而言就顯得格外重要。相對的,也必須有正確的養育方式,並具有無限的愛心和耐心。所有的養育方法都需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愛」,在給寶寶任何活動或遊戲中,要經常讚美、誇獎他的表現。當他接受到愉快的刺激時,腦中的「中腦皮質」系統就會發揮作用,使他學習順暢,因而樂於學習。 研究指出,經常受到適度刺激及關懷的寶寶,遇到困難時,自己就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積極地付出行動。而有這種能力及行動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 這個月齡的寶寶自我意識更強了,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動手做」,例如要自己拿湯匙吃東西、自己拿杯子….等,不要大人餵他或代勞。同樣,他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好,模仿能力也很強,身邊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對象,所以大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他在溫馨、祥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就是給孩子最好、最永恆的寶藏。 一、好好吃 看到美味的食物人人想吃,寶寶也不例外。他可能迫不及待希望食物趕快入口,但媽媽要把握餵食要訣,一定要注意:食物不能太燙,約近人體體溫即可。平時寶寶自己拿湯匙進食,不但可訓練手指靈活還能培養獨立能力,應多讓他自己來。但如果這種食物是寶寶從未吃過、喝過的,最好由媽媽親自喂他,因為大人要教寶寶用舌尖感受食物的美味。 方法:餵食時,媽媽自己先示範吃一口,邊吃邊說:「真好吃!」然後再說:「啊!」讓他打開嘴巴,給他吃一、二口後,再把食物放在他對味覺最敏感的舌尖,讓他品嘗食物的味道,不要一下子就把食物放入嘴巴的最裡面。 二、找圖遊戲 寶寶喜歡做尋找的遊戲,透過玩而學習新事物。讓寶寶學習把言詞和圖片連結起來,記憶圖片的名稱,練習手的動作和爬行的動作,及增加記憶能力。 方法:在大紙盒上貼一張寶寶熟悉的圖片(如動物、水果、汽車、家人照片….等),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跟他說這張圖片的特點。例如「小白兔耳朵長長的」、「汽車嘟!嘟!響」、「娃娃在笑,好可愛!」等,讓他好好看一會圖片。熟悉後,再將紙盒轉向,問他:「小白兔呢?怎麼不見了?」寶寶會將紙盒翻來翻去,終於找到小白兔了,他會笑得好開心喔!別忘了讚美他:「你好棒!」、「寶寶真聰明」。如果寶寶不去找,可把圖片再轉回來,重複以上動作。每天玩一次,如果寶寶不願意再玩了,就不要強迫。 玩幾天後,再貼新的圖片在另一面,叫寶寶先找出第一張,再找新的圖片,每次要加幾張,可視寶寶的學習情況而定,這個遊戲可玩好一陣子。 三、盡情塗鴉 讓寶寶開始學習使用蠟筆或彩色筆盡情塗鴉,可發展他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對色彩的興趣,及提供對自我世界的探索。 方法:讓寶寶先看著你用蠟筆在紙上畫些簡單的圖案、塗上顏色,引起他的興趣後,再給他一支蠟筆,讓他把玩一下,告訴他:「這是蠟筆。」教他用全手握筆。開始可手把手教他在紙上畫,最後放開手讓他自己塗鴉。不管他的「傑作」如何,都要誇獎他。 如果寶寶拿了筆要亂塗家具或牆壁,要告訴他蠟筆或彩色筆只能畫在紙上,建立他正確的習慣。 四、選選看 你是否曾有過拿幾樣東西讓寶寶挑選的經驗?寶寶想喝水了,想吃東西了,不要直接拿給他,再拿另一樣不同的東西讓他選,當你的寶寶有機會做選擇時,可能會產生很有趣的「笑」果,及學習思考、認知的效果。在選擇嘗試中,他會學會了解自己的需求及認知各項物品的功能。 方法:利用日常用品讓寶寶做選擇,如他要吃稀飯時,給他一根湯匙及一支小叉子讓他選;喝水時,給他一杯有裝水的杯子及一杯沒裝水的杯子隨他挑選;出門時,問他腳上應該穿襪子還是手套;洗手時,問他該用香皂還是積木……等。 如果他選錯了,那麼就照他選的給他,將錯就錯,讓寶寶自己親身體驗錯誤。就讓他用小叉子吃稀飯;喝沒有水的杯子;腳上穿手套;用積木洗手。在有趣的試行錯誤中,你跟他一起歡笑吧。接著,讓他再選一次,如果他選對了,要讚美他。有時寶寶會故意選錯,對這種滑稽錯誤他感到非常有趣,這時你就幽默一下,跟他開懷大笑吧!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覺得家裏的東西比玩具更有吸引力,但玩具可以幫助嬰兒運動。讓嬰兒玩球、喇叭、動物玩具、木製能拉的小汽車等是比較合適的。

0-3歲的小孩具有的能力

2007年11月30日
公開
63

0-3歲的小孩具有的能力* 右腦計算能力 * ESP能力: 心電感應, 透視力, 觸知力, 預知力, 念力. * 直覺像(照片記憶)能力 * 絕對音感的能力 * 語言學習能力 直覺像能力的訓練美國外科醫生史特納夫人(小孩9歲上大學)的敏銳眼光訓練法: * 觀察週遭環境的顏色, 人事物的細節. * 擦肩而過立即回想. * 一目十行 胎兒的能力* 胎內記憶 * 胎內學習 * 以心電感應來瞭解父母說話的內容 分娩* 在穩定狀態下的自然分娩,能夠生出精神狀態穩定、具有適應力、頭腦清晰、有洞察力的孩子。 * 生產的衝擊,可能會使胎兒喪失ESP能力。在生產時,不要讓他照過度明亮的燈光,立刻讓母親抱在懷中。出生後,母親立刻和他說話,嬰兒會感到非常安心。 胎兒教育* 10~18週的胎兒期, 是神經原生長最旺盛的時期, 這段時間之後, 90%的細胞會死亡. 在胎兒期給予刺激, 會使出生之前, 神經原死亡的機率大幅減少, 而培養出聰明的嬰兒來. * 在腦海中製作心靈畫面, 透過胎兒頂輪傳入想要教導胎兒的事項. * 知道自己懷孕以後, 就要與胎兒溝通心意, 和胎兒說話. 通常, 只要一邊做一些事, 一邊對腹中的胎兒說明就可以了. * 全家人都必須要努力進行胎兒教育, 讓胎兒瞭解到自己在家中所佔有的一席之地, 知道大家都愛他, 而感到喜悅. * 讓胎兒聽古典音樂, 講童話故事給胎兒聽. * 如果焦躁, 對胎兒會造成不良影響. 也不能講別人的壞話. 右腦學習法* 以放鬆心情的方式來學習, 在無意識中, 就能發揮記憶效果. * 語言學習: 以BGM的方式聽大量的生活會話, 一段時間後, 突然就會聽懂了. * 一張一秒鐘的速度翻閱圖畫卡給新生兒看. * 右腦教育是以大量輸入的方式, 不求記憶, 不求理解, 以機械式地重複進行, 打開右腦迴路. 迴路打開後, 就能夠突然瞭解了. 時間安排* 2分鐘看10張點算卡, 100張圖畫卡 * 5分鐘玩ESP遊戲 * 30分鐘聽語言會話 * 5分鐘玩猜音遊戲 * 映像訓練 育兒* 6歲時已完成大腦90%的成長 * 4歲時運動能力已固定78% * 已豐富的語言教導 * 教導小孩重視朋友 * 以悠閒的心情育兒 * 採用暗示的方式 * 當哭泣時, 抱著嬰兒, 如播放錄音帶式地說: 不可以倔強任性而且愛哭哦! 要溫柔, 乖乖地, 經常回答'是'. * 孩子較小時, 不可以責罵他. 最好的方法是放任不管, 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一切. * 盡量稱讚孩子 建立幼兒勇氣* 無視其短處, 只注意其長處 * 不重視結果, 只重視努力, 進步的過程 * 溫和地包容孩子 * 不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 * 強調每個人的個性 * 無條件地把孩子的表現視為100分 8秒鐘緊緊擁抱法拜託孩子做家事, 孩子很完善地做好以後, 緊緊地擁抱孩子, 對他說: 孩子, 謝謝你幫助媽媽, 解決了媽媽的許多麻煩. 媽媽最喜歡這麼乖巧聰明的孩子了. 不可以一直抱著, 只要8秒鐘就夠了. 仔細聆聽孩子說話的回聲法父母親在責罵孩子時, 可能會不容孩子辯解. 但是孩子受到責罵時, 也會封閉心靈. 要盡量避免責罵孩子, 讚賞認同孩子的表現, 孩子才能敞開心靈, 對父母親說話. 這麼一來, 才能充分瞭解孩子的心情. 5分鐘暗示法在孩子入睡後的5分鐘內, 雖然顯在意識已經沉睡, 但是潛在意識仍然發揮作用. 活用這段時間, 作用於孩子的潛在意識非常有效. 妊娠中的注意事項* 不抽煙 => 智慧發展緩慢 * 不喝酒 => 精神異常 * 不喝咖啡 => 染色體異常 * 不攝取過量的糖 => 畸形兒 * 不攝取過量的牛乳 => 過敏體質 * 減少攝取動物性食物 => 血液污濁, 膽固醇提高 * 不攝取過量的果汁或可樂 => 鈣質流失 * 不看電視 => 情緒不穩定兒, 動不動就興奮, 無法集中注意力 * 多攝取卵磷脂和滋養鐵 => 提高IQ 新幼兒教育* 才能形成場理論 * 才能遞減法則 * 幼兒潛在能力學習理論(右腦學習理論)

如何促進右腦開發

2007年11月30日
公開
46

人類終其一生大腦只運用了 3 %∼ 4 %,其餘 97 %左右都醞釀在潛意識的右腦當中,這也是 21 世紀人類最渴望、需要去開發的。那如何去開發這 97 %潛在的能量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圖像、想像、冥想、催眠、呼吸等方法的『右腦圖像記憶訓練』。採用此訓練方法可瞬間提升 11 倍以上的記憶能力,節省日後 50 %以上的時間。其對於增加自信心、情緒管理或創造力、說服力、預感力、直覺力、語言能力,也都會大幅的提升。   所以想像一下,若您是個學生,當您擁有一套最先進的學習方法,提升了以上所有的能力,爾後您面對所有的學習都事半功倍,面對所有的考試也都能輕鬆容易,那對你的幫助有多大呢?6歲能精通6國語言, 1 3、4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奇能力,就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右腦將到手的訊息以圖像處理,只要花幾秒的時間,就能把大量訊息一併處理。右腦這種能力可以大幅活用於語言的學習或速讀能力的加等,如果應用在小孩學習英語上,更會發揮出驚人的效果。(雨人)這部電影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哥哥,不但能正確快速數出散落一地的火柴數目,還能「透視」,上賭場找人玩撲克牌,結果對手的牌在達斯汀霍夫曼的「全神貫注」下,被透視得一覽無疑。人類右腦擁有的能力是左腦思考者很難想像的。   根據目前在日本大力提倡右腦教育的七田真指出,人的腦以左右對分,左半球就是左腦,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右形狀相同,功能卻大大不同,左腦職司語言,也就是說是以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摸到、聞到、嚐到,也就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這五感接收到的訊息,轉換成語言傳達。因為使用語言的處理方式是屬於「直列處理方式」,訊息必須一關一關按照順序處理,必須通過了前一關,才能進到下一關,這種以少量多次理解、最後將訊息堆積起來的方式,所能處理的訊息非常有限。 右腦以圖像思考和記憶   右邊則是右腦具有將看到、聽到和想到的事物,全數圖形化思考並記憶的能力,這和左腦是將看到或聽到的全部以語言方式記憶的功能育很大的差異。左腦和右腦的運作在速度上也有差距。因為左腦掌管語言,所以將資訊以辭彙處理,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也都變化成語言傳達出去,相當花時間。   而右腦因為掌管思想,資訊多以圖形、圖畫即變換成影像來處理,將到手的訊息以圖像處理,因為是以圖像傳達,所以處理的時間非常快速,只要花幾秒的時間,而且能把大量訊息一併處理。右腦這種能力可以大幅活用於語言的學習或速讀能力的加等,如果應用在小孩學習英語上,更會發揮出驚人的效果。   左腦因為是以語言處理訊息,控制知識、判斷力、思考力,因此被稱為「知性腦」﹔右腦則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字宙波動共振,由於是圖像腦,因此造型能力優越,被稱為「藝術腦」,能夠使用右腦的人,能記得對方衣服的顏色、花樣和全身各種細節﹔使用左腦的人則只能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   有關右腦的神奇功能研究,是始於1981年加州理工學院羅傑 • 史貝利(Roger W.S Perr)博士研究右腦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人們才開始對右腦有所認識,在此之前,人們並不認為左腦與右腦的功能有那麼大的差別。史貝利在分割腦的實驗中發現,左腦與右腦這兩個半球完全以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思考,他發現左腦用語言進行思考,右腦則是以圖像進行思考﹔左腦偏向語言、邏輯性的思考,右腦則是影像和心像的思考。   而根據七田真的研究,右腦具有下列5項特別作用﹕ ESP能力(ExtraSensoryperception):這是一種超感覺的能力,不需要靠一般的感覺器官,而是靠細胞、波動來感覺,所以能感應、接收到宇宙的訊息。 直觀象﹕一眼看過、聽過的事物,可以由意象重現。 電腦能力﹕是一種高速大量的計算能力,小孩子能算出多位數的乘法,就是因為右腦天生具備這種能力。 絕對音感﹕不需要透過嚴謹的五線譜練習,只要打開右腦聽一遍,腦海裡盡量去想一個畫面,就可流利的演奏者樂。 語言學習能力﹕小孩子能講4、5種語言,就是以右腦展開學習。 為什麼右腦會有這麼神奇的能力呢?     解開右腦祕密的鑰匙在於「潛意識」,右腦和潛意識是有闕係的。七田真認為,這個宇宙存在著所謂的「字宙情報」,所謂的字宙情報是指宇宙創始以來有關宇宙的全部記憶,這些記憶(情報)變成波動在宇宙裡亂飛,由於人的腦中也會發出腦波的波動,如果人的腦波和字宙的波動同頻,各種宇宙情報就會進入右腦,而且會輸入到右腦的潛意識中,進而湧現圖像。如果能夠把宇宙情報從潛在意識取出來並轉換到左腦的顯在意識裡,那麼將會成為一個「超能力者」。   至於能輸入這個宇宙波動並將它與腦波調整成同一步調的是腦幹中的「間腦」,也就是間腦中叫作松果體的小器官,透過冥想或是圖像訓練法來刺激松果體,可以活用右腦的潛在意識。不論是語言的記憶或是計算的能力,只要輸入潛意識, 就可以自由自在的運用,將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多國語言,而且只要記住一次就終生難忘。 七田真舉參加他在日本開設的七田真教室的小朋友為例,有個小女孩寫了一篇有關與花對話的小說,結果得到日本小說獎第一名,這位小女孩宣稱她看見花的精靈,小說寫的就是她與花溝通的內容,這位小女孩因為感性非常豐富,右腦非常發達,所以她只要閉上眼,就出現一幕幕與花對話的畫面。 容易成為藝術家   右腦是印象的腦,它擁有卓越的造型能力和敏感聽覺,所以它有絕對的音感,也因此右腦又被稱為是「藝術的腦」。右腦運作能力強的人,往往容易成為畫家、作家和音樂家,則是在音樂的世界裡,通常被稱為天才的人,大多是右腦運作能力比較強的人,而這是和智商的高低沒有任何關係。   七田真以他在台灣所接觸到的一個個案為例,有個十幾歲的智障兒,有一天,竟然能彈奏出美妙的鋼琴。原來這個小女生有個妹妹在學綱琴,每次妹妹在練琴時,她都在旁邊聆聽,雖然她的智簡低,但是心地善良,感情豐富,也就是說她的左腦雖然發育有問題,但是右腦卻非常發達,因此當妹妹在彈奏時,鋼琴音符的圖象都已留在她的右腦,雖然她沒有學過鋼琴,又是所謂的智障兒,但是依然能彈奏出各種有名的曲目。 有些神童被認為具有「超能力」,例如 6 歲就能精通 6 國語言, 13 、 4 歲就已經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能正確記憶 100 張繪圖卡片,這些小孩之所以能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神育能力,也是因為運用右腦思考的結果。   而根據七田真的研究,原來人在誕生之初,右腦的能力還很發達,右腦具備了超越常識那種幾乎可稱為全然未知的天才似的能力,這種能力自古以來就隱藏在人們腦海裡,是一種超越時間、空間,與無限境界相連結的能力,但是因為人類世界是以教導、開啟左腦為主,讓小孩子努力學習語言以及往後生存所必需的知識,久而久之,左腦越來越發達,右腦卻因為少用而日形退化。 進行圖像式思考有助右腦活絡   每個人其實在小時候右腦都非常發達,但很遺憾的是,由於人類習慣左腦教育,使得右腦的能力漸漸萎縮。那麼,已經習慣左腦思考的成人,是不是還能找回右腦失去的功能呢?答案是可以的。   七田真認為,只要多多進行圖像式的思考,將大量的資訊用很快的速度輸進電腦,就可訓練右腦的圖像能力,因為以超高速刺激來輸入時,能夠瞬間抓取的右腦就會活絡超來。神奇的右腦門閥一旦打開,不能就此不管,而是要時時進行圖像式的思考,才能繼續保持右腦的能力。    至於什麼樣的成人比較容易打開右腦,七田真認為,心思專注、純真沒有成見的人,比較容易進入神奇的右腦世界,所以我們看到 ( 雨人 ) 中達斯汀霍夫曼,他因為思想純正,做事專注無雜念,所以擁有一般成人稱奇的「超能力」。   至於現實世界中,只要我們摒除成見,讓心回到最初原始的單純,時時做圖像式的思考,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變得很有想像力,很多看過一眼的事物,竟然歷歷在目,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打開右腦,變成一個左右腦平衡、思考與創造力並重的全腦人。

波動速讀法

2007年11月30日
公開
48

波動速讀法是以迅速激活右腦為目的,通過想像訓練、視覺訓練、高速度視讀訓練,提升信息轉換成圖像的能力,數十倍地提高閱讀速度與質量! Chap 1 翻翻書就能獲得所有信息的神奇速讀法 開發右腦,速讀能力自然而然增強 1. 培養想像力(Chap 6) 2. 培養ESP(Murphy:這一點本書沒有提到具體的方法,Chap7有ESP訓練,但和ESP的關聯似乎沒有明確的說明) 3. 通過眼睛訓練(Chap 7)練習看光 4. 通過殘像訓練(Chap 7)練習運用想像圖像 5. 配合左腦的表現力訓練速讀(Chap 10)和默寫(Chap 9) 6. 通過翻書訓練最終培養起來速讀能力 (Murphy:這一點本書並沒有特別闡述) Chap 2 右腦的天才機能 傳統教育對右腦置之不理 美國加州工業大學的喬治.E.博根博士指出,將擁有天才能力的人的大腦狀態用PET(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來顯相,可以確定他們是在使用右腦;普通人則是使用左腦。 右腦以光速處理進入大腦的信息 右腦:創造力、速度、想像、在瞬間掌握整體。 右腦的基本機能--ESP ESP是通過右腦感覺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人們才能培養出其他能力。 1990年,俄羅斯科學學院的尤利.佛明的報告中介紹了擁用ESP的人體結構, 並說人類的細胞中有IMS(信息管理系統),腦細胞中具有快速獲取信息的結構。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斯圖爾特.哈梅爾斯也發現了腦細胞中的微小管(Micro Tube)。他認為這裡面存在著能夠喚起微波、傳遞信息的生物計算機。 ESP現象可透過IMS及Micro Tube得到解釋。 右腦將信息轉換成一幅幅圖像 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奧恩斯坦博士和羅杰.斯佩里博士。 右腦將看到、聽到、想到的事物,全部圖像化思考、記憶。 Murphy: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苯的環狀結構都是在想像中或睡夢中得到靈感。 波動速讀:書上的文字和圖像快速被大腦接收,右腦對這些信息進行形像化處理,而後轉換成一幅幅的圖像攝入腦中,並在大腦中定格下來。 激發右腦的潛能 右腦有四項重要機能: 1. 共振共鳴機能(Resonance Sympathy Function) 2. 形像化機能(Image Visualization Function) 3. 高速大量記憶機能(High-speed Mass Memory Function) 4. 高速自動處理機能(High-speed Automatic Processing Function) Chap 3 開發右腦潛能的七田式教育法 受過右腦教育的孩子變得非常優秀 放鬆心情、對周圍所有事物的愛心、一體感=>右腦的感覺就會變得非常敏銳。 左腦:先有原因,後有結果。 右腦:先有想像的結果,然後出現與想像結果完全吻合的原因。 看到光後速讀能力迅速增強 視光訓練:盯住60瓦特的燈泡看30秒,閉上眼睛後,將出現在眼前的光的殘像變成各種圖像。 培養右腦瞬間記憶能力 用1秒1張圖片的速度看完50張圖片,按照同樣的順序再現圖片的內容。 快速輸入信息,顯示驚人效果 愛丁堡大學的羅曼博士:做夢是在右腦中發生的。夢和想像實質上是相同的。 Chap 4 讓波動速讀成為可能 促進左腦向右腦的轉換 人類大腦是根據所給條件來工作的。 慢速向大腦輸入信息時,信息進入左腦,也將從左腦輸出。 快速向大腦輸入信息時,信息進入右腦,日後也就從右腦輸出信息。 研究顯示,以每張低於1秒鐘的時間快速看圖卡,大腦裡就是右腦在工作。 重視速視、速聽和速讀 按照「school學校、office辦公室...」這樣先單詞後解釋的順序,把100-200個單詞錄下來,以2倍的速度反復聆聽,就可以輕鬆記住,這就是快速學習法。 以每張低於1秒的速度每天看100-500張圖卡。習慣之後,每週記1500-3000個單詞輕而易舉。 打開右腦大門的冥想和呼吸準備課程 要想靈活運用右腦,就必須每天做想像訓練。 把腦波降到theta波 beta(14-30hz): 壓力波。緊張。左腦優勢。 alpha(8-13hz): 放鬆波。身心平靜。 theta(4-7hz): 瞌睡波。放鬆程度更深,將要進入眼眠狀態。右腦易於發揮作用。 delta(0.5-3.5hz): 睡著。 將腦波保持在7.5Hz就可以和宇宙達到同樣波長。這種狀態叫做「進入變性意識」,是左右腦意識合體、全腦一起工作的狀態。 從想像開始 相關書籍:「右腦記憶訓練卡片」、「速讀訓練卡」、「視覺訓練者」 讓周邊視野工作起來 眼睛看到的圖像反映到視網膜上,每隻眼睛的視網膜上有1.37億個感光體,其中有1.3億個是桿狀細胞,位於周邊視野中;另外700萬個錐狀細胞位於中心視野中。 通過眼睛訓練能使周邊視野中的感光體發揮機能,圖像就能夠鮮明地出現在腦海中。 Chap 5 開拓右腦回路訓練 開發右腦潛能的三個公式 1. 放鬆。全身各個部位先將肌肉拉緊再放鬆。 2. 集中。使用丹田呼吸把意識狀態從左腦轉換到右腦。 3. 暗示。堅信「我一定能做到」。 集中 丹田呼吸: 1. 深深地吐一口氣。(5秒) (將體內的濁氣、邪氣排出去) 2. 吸一口氣。(5秒) (吸入充足的宇宙能量) 3. 把肺部氣體擠壓到丹田。(5秒) 把5秒拉長為10秒、15秒、20秒。 每次練習要做10分鐘以上。 暗示 對自己說:「這樣閉上眼睛深呼吸、心情就平靜了」、「放鬆,右腦大門打開,一下子就能想像了」、「從現在開始學習的內容會一字不差地進入大腦」。 Chap 6 形象思維訓練 Murphy:以催眠的方式進行訓練。 小人想像 1. 冥想、呼吸,使身心放鬆。 2. 暗示訓練者的身體逐漸變小,變成了肉眼看不見的電子一般大小的小人。 3. 讓訓練者想像自己走進合著的書的裡面,看看書裡面寫的什麼故事,畫 的什麼樣的畫。 木棒想像 Audio 夕陽想像 Audio Chap 7 波動速讀入門訓練 訓練卡片 一點凝視訓練 用眼方法有兩種: 1. 平常的方法:將焦點集中於對象物來看。 2. 視野擴大的方法:同時看對象物及其周邊。 方法: 1. 準備一張中央有3.5公分直徑黑色圓形的一點凝視卡片。 2. 將卡片放在1公尺外的地方,視力的焦點集中在黑色圓形,凝視1分鐘。暗示自己圓形變得越來越大,充盈於心。 3. 當圓形變到最大時,再讓它回復到原來的大小。重復四、五次。 用5公分、2.5公分直徑的圓形來訓練。 眼睛訓練 眼睛有六種眼肌: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3D圖片訓練 左腦視覺:屬於三維視覺,能夠看到肉眼所能見到的事物。 右腦視覺:能夠看到左腦視覺所無法看到的內容。 軟焦點(Soft Focus):不將視覺焦點集中於一點,而是盡量使焦點變得模糊、 分散。可將肉眼所看到的映像轉化為思維形象,在腦海中得以清晰顯現。 亦稱為心裡視覺輸入法。 練習: 1. 用軟焦點視覺方法注視3D圖片,在10秒內看到立體效果的圖像。 2. 在10秒內注視5~10件物品,閉上眼睛,在腦海中重現這些物品。 3. 將一眼看到的1~5行文章的內容依據殘留印象記憶全部默寫出來。 殘像訓練 1. 將黃卡放在距離眼睛30~40公分的地方,凝視30秒。 2. 閉上眼睛,眼前出現殘像。 3. 再睜開眼睛凝視30秒,將視線移到白色紙片上,在白色紙片上看到殘像。 4. 凝視殘像,將殘像維持在眼前的時間盡可能延長。(20~30秒、70~80秒、 有人甚至可達到3分鐘) 起初,殘像是藍色紙片上出現黃色圓形,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殘像會變成 原來的顏色,此時描繪想象圖像的力量就已經被激發了。 5. 自由改變殘像的顏色和形狀。 6. 自發地看到想像圖像。 應用:閉上眼睛,出現藍色圓,變成自己的身影,想像成功時自己的身影。 結果事情就會發展成你想像的那樣。 3色卡片訓練 1. 盯住紅色卡片看一會兒,閉上眼睛。 2. 眼前的殘像消失之後,再睜開眼睛繼續凝視卡片20~30秒。 持續練習,延長殘像出現的時間。(達到20~30秒) 3. 不用盯著紅色卡片,只需閑上眼睛,想像紅色,練習到眼前出現紅色卡片為止。 4. 紅色卡片練習完換黃色卡片,然後是藍色卡片。 圓形、三角形、菱形卡片訓練 方法同3色卡片訓練。 接下來利用杯子和手錶等具體物體來做殘像訓練。 讓想像能夠自由發揮的竅門: 1. 把「不能」的想法變成「一定行」。 2. 練習之前先冥想,保持心情平靜。 3. 慢慢地深呼吸。 4. 想像自己眼前30~40公分的地方有一個屏幕,默念「出現、出現」, 讓想像的內容出現在屏幕上。 曼陀羅訓練 緊盯著曼陀羅卡片,記住每個曼陀羅的形狀和顏色,然後在記憶裡再現。 ESP訓練 1. 橫臥於床上,使用「木棒想像訓練」放鬆身體,感覺自己進入一種變性意識(即右腦意識)的狀態。 2. 分別凝視圖形卡片和顏色卡片各5秒鐘,閉上眼睛,想像圖形卡片中的背景為顏色圖片中的顏色。 3. 睜開雙眼,將顏色卡片中的顏色變成圖形卡片中的背景顏色。 瞬間記憶訓練 如果每天反復地進行這種練習,最終可以在記憶中再現看了一眼的事物。 方法:凝視4格圖卡5秒。畫出來。 改為6格、9格圖卡,直到40格圖卡。 連鎖記憶訓練 將圖畫或所讀內容的具體情節串聯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聯繫起來進行記憶。 掛勾記憶訓練 利用某個圖像代表數字(或文字)進行記憶。 Chap 8 聽寫訓練 目的:提高聽覺記憶力。 方法:聽一段錄音。一字不差地把內容寫出來。從10秒、20秒、30秒依序練習。 Chap 9 默寫訓練 目的:提高視覺記憶力。 方法:快速閱讀一段文章。一字不差地把內容寫出來。標點符號和段落編排也要一模一樣。 Chap 10 高速度視讀訓練 目的:超高速地向右腦輸入訊息,從而自然而然地打開右腦。 方法:分別以普通速度、二倍速度、四倍速度聆聽CD,同時眼睛緊盯著文章。

符號

2007年11月29日
公開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單線框 ├ ─ ┼ ┴ ┬ ┤ ┌ ┐ ? ? ? ? │ ▕ └ ┘ ╭ ╮ ╰ ╯ 雙線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色方塊 _ � ▁ ▂ ▃ ▄ ▅ ▆ ▇ █ ▏ ▎ ▍ ▌ ▋ ▊ ▉ ◢ ◣ ◥ ◤ 線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殊符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左右括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下括號 ︵ ︶ ︷ ︸ ︹ ︺ ︻ ︼ ︽ ︾ 〈 〉 ︿ ﹀ ∩ ∪ ﹁ ﹂ ﹃ ﹄  希臘字母 Α Β Γ Δ Ε Ζ Η Θ Ι Κ Λ Μ Ν Ξ Ο Π Ρ Σ Τ Υ Φ Χ Ψ Ω α β γ δ ε ζ η θ ι κ λ μ ν ξ ο π ρ σ τ υ φ χ ψ ω  數學符號 ╳ + ﹢ - × ÷ = ≠ ≒ ∞ 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囍 ₪喜 ぜ 乷 尐 囡 囨 囝 囿 囻 囘 園 兕 惢 尛 孓 覀 氼 亾 疜 ー ぁ あ ぃ い ぅ う ぇ え ぉ お か が き ぎ く ぐ け げ こ ご さ ざ し じ す ず せ ぜ そ ぞ た だ ち ぢ っ つ づ て で と ど な に ぬ ね の は ば ぱ ひ び ぴ ふ ぶ ぷ へ べ ぺ ほ ぼ ぽ ま み 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๑۩۞۩๑ ✿ ☜♥☞ ♀ 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ஓ ㊐ ☮ ☑ ₪ ✖ 回 □ 〓≡ ??? ?? ? ? ? ℡/∝∣?????????????????????????????╱ ╲╳▔▕〆〒〡〢〣〤〥〦〧〨┠ ┨┯ ┷┏┓┗ ┛┳⊥﹃﹄┌ ┐└ ┘∟「」↑↓→←↘↙♀♂┇┅ ๏[-ิิ_•ิ]๏ (◡‿◡✿) (。→‿←。)✿ (◕〝◕) ◕‿◕ (˙×˙) (◕‿◕✿) o(≧﹏≦)o o(•'•)o (‵▽′)Ψ (° ο°)~@ (☉_☉;) *( ^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O ♋ ㊝ ► ◄ ✿✲ ღ ☃❣·•● ➸ ❝❞ ﹌ ✎ ✟ ➹ ❀ ✏ ✈ ☀ ☽ ✿ ☃ ❉❖ ❀ ✰ ✚ ✪ 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の ☆ → あ 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ﻬஐ ஐﻬ ❤ ☜♥☞の ★ ☆ → あ ぃ £ Ю 〓 § ♤ ♥ ▶ ¤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ºº ₪ 큐 « » ™ ✿ ㊣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 $ ¥ ㏕ ㎞ ㎡ ° ℃ ㎏ ㏄ ㎎ ㎏ ℅ ℉ ¢ £ā á ǎ à ō ó ǒ ò ē &

教養方程式培養親密手足關係

2007年11月28日
公開
42

手足,是bobo學習人際互動最初的對象,也是人生最長的親密關係。協助孩子建立親密手足關係,不僅使家庭氣氛和樂,也有助於他日後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家有2個以上小寶貝的你,是不是發現情況並不如傳說的:「兩個人會自己玩,那時候你會輕鬆多了!」有了老二之後,要面對的問題並未減輕,因為除了要個別照顧兩個小孩,還要處理他們衍生的相處問題,常常讓爸媽忙得不可開交。 【Part1專家說】手足關係•受多方因素影響 擁有2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爸媽可能面對的手足問題大同小異,可是有更多爸媽在談及子女的手足關係時,發現同樣是有一大一小的bobo,卻面對不一樣的問題? 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表示,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差距、性別、出生序、父母的態度等。但是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是很不一樣的個體,每個孩子對爸媽的行為會有不同的解讀,她認為,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處理他們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有能力找到與手足互動的「最佳解決方式」。 通常手足間有嚴重的問題產生,多半因為爸媽太求好心切,介入太多,並且在介入過程中摻入太多的情緒。所以,許多家庭看似有嚴重的手足問題,追本溯源,其實都是爸媽的情緒造成的。 【P2】對父母的6個提醒 手足,有著類似的文化、成長背景與價值信念;手足關係,比友誼關係時間更長,又不像親子關係充滿長幼位階和權力。面對當前社會趨勢:家庭規模愈來愈小、人類愈來愈長壽、愈來愈多母親外出工作、年輕者的壓力愈來愈大,手足關係益形重要。 父母的教養態度,在手足關係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王貺懿認為,若能在早期就建立良好的手足互動,就是給予孩子陪伴他成長最好的禮物。在培養bobo的手足關係時,她提醒家長有6點要注意。 Tips 1 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 養育子女不是件容易的事,爸媽常賦予自己太多的期待與責任,以至於每當孩子發生爭吵,就跳出來當仲裁者,甚至希望藉此給予機會教育。但是,在不清楚前因後果的情況下,爸媽慣以成見(例如:弟弟就是比較霸道!)或是一些似是而非教養迷思(例如:哥哥那麼大了,怎麼還跟弟弟計較這些?)做為仲裁標準,就貿然決定誰對誰錯,誰該讓誰。 王貺懿指出,這種情況久了,孩子會累積不服爸媽仲裁的情緒,認為爸媽偏心對方,也使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會使手足的爭吵變得不單純,他們爭執的不再是原來的事件,反而會不自覺的「演」給大人看,希望得到仲裁者的支持。長久下來,bobo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喪失與同儕積極溝通的練習。 所以她建議,孩子的問題就還給他們,爸媽的介入愈少愈好,孩子會因為沒有人幫忙,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與對方溝通,爸媽要做的就是等待,不要急著處理問題,因為手足衝突的過程,往往會比結果更能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Tips 2 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可是,要爸媽完全不理會手足間的衝突也很難,他們會擔心,埋下的情結萬一延續終生,累積成為往後更大的衝突又該怎麼辦?至於如何判斷要不要介入呢?王貺懿認為,如果手足的衝突很大,甚至形成肢體傷害,爸媽的確有必要介入。 需要處理的狀況不勝枚舉,爸媽必須視家庭氣氛、對bobo的了解和自己的教養風格而定,最大的原則是「不要帶情緒」。王貺懿強調,爸媽都有處理bobo問題的能力,通常問題無法處理,都是因為爸媽在第一時間很憤怒,用大罵、大叫的方式威嚇bobo,或許在第一時間將眼前的問題壓下來,但孩子的委屈還在,因積壓成更難解的情緒。 當孩子們有衝突讓你想介入時,不妨先深吸一口氣,平緩一下的情緒,問問自己:「我要介入,是因為我覺得很煩?還是不介入,怕有人會受傷?」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被情緒所駕馭,不妨請求家中其他成員的幫忙,千萬不要帶情緒處理問題。 Tips 3 不要忘記他還是孩子 王貺懿指出,許多家長會有迷思,認為哥哥姊姊長大了,應該懂事,有時甚至會希望他照顧弟弟妹妹,她提醒爸媽,孩子無論再怎麼大,都還是個孩子,如果每一次手足的衝突都要求大的要讓小的,而使大的無形中承擔許多責任,為了當爸媽心中的「乖小孩」,導致小小年紀必須「很懂事」,不能在情感上、能力上示弱,也就不願意表達心中的委屈。 王貺懿強調,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他仍是個孩子,必須把屬於孩子的生活還給他,不要因為弟妹的到來而要求他一夕長大。她也指出,在教養bobo過程中,爸媽會希望藉由手足互動學習分享,但是在bobo心裡有許多委屈的時候,要求他分享有如緣木求魚。 Tips 4 培養需要時間 手足間的紛爭,幫助bobo學習妥協、學習處理不同意見和憤怒、學習幽默和折衷之道,以及在必要時堅持己見等,這有助於日後他在人際關係上的彈性,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 王貺懿提醒,健康的手足關係,應該是衝突與合諧交錯發生,手足感情的培養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看見效果。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爭吵,就認定他們感情不好,而急著介入。她建議,爸媽不要拘泥於爭吵的對錯細節,反而藉此觀察他們常常為什麼事吵?吵架時的互動模式?什麼時候最容易吵架?留意這是不是其他問題的表象,待日後他們相處真的出現狀況時,也比較知道如何處理。 Tips 5 讓他們感受你的愛 無論有多少兄弟姐妹,也無論和手足間的感情有多好,bobo對爸媽的愛的渴望是不會減少的。許多時候,bobo挨到身邊來告狀,其實不是要你仲裁,而是想得到爸媽的安慰,感受你的愛。王貺懿說,所有的手足發生衝突,第一要處理的都是他的情緒,用同理心聆聽他的感受,很多時候,當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原先的爭執點就會消弭了。 Tips 6 相信孩子會長大 王貺懿強調,面對任何手足的爭執,爸媽都要抱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來面對。競爭與不公平本來就是世界的常態,爸媽用不著希望提供一個公平的環境給他,bobo會在每一次的嘗試中成長,爸媽若願意營造一個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能力的環境,他會以令你驚喜的方式長大。

兒童右腦開發的8個遊戲

2007年11月22日
公開
34

兒童右腦開發的8個遊戲 感官訓練:  遊戲一: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裡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裡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遊戲二:猜一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裡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裡的是什麼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動作訓練: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裡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為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為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遊戲四: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裡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藝術訓練:  遊戲五: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遊戲六: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遊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綜合創造能力:  遊戲7:蘋果樹   玩法:從年歷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 注意: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遊戲8: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為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顏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友情提醒:以上這些都是開發孩子右腦的活動。當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只是做各種各樣的右腦訓練,沒有配合語言文字等抽像符號的學習,他又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變成一個右腦人。比如一些從小就開始體操訓練的運動員,他也許能拿到世界冠軍,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卻很差,不能寫也不能說,那當然也不是我們期望的。所以,除了要注重右腦開發,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左右腦協調的活動,讓孩子的大腦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如何培養寶寶的思考能力?

2007年11月22日
公開
35

讓腦袋更靈活 思考是寶寶必備的能力之一,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寶寶才能夠為自己下決定,為自己安排生活,爸媽應從小就培養寶寶的思考能力。 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能提高寶寶的思考能力,使寶寶的思緒流暢,腦袋靈活。 培養思考能力五招 一、培養比較的能力 1.比較大小:找一些可以比較大小的實物,引導寶寶進行比較,讓寶寶透過自己的思考,指出哪個最大、哪個最小等等。 2.比較長短:給寶寶一些可比較長短的實物或在紙片上畫出長短不同的線條,讓寶寶從中比較、辨別。 二、培養歸納、分類能力 1.實物訓練法:可找出一些具有相同之處的物品,如顏色相同、形狀相似、用途相同,讓寶寶觀察、思考,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徵。 2.圖片訓練法:買一些有彩色圖畫的卡片或從舊雜誌、報紙上剪下一些食品、動物、生活用品的圖案,將它們貼在紙卡上製成卡片,引導寶寶做遊戲。 三、培養分析能力 爸媽說出某些事物或人物的基本特徵,讓寶寶說出它們的名稱,或者問一些謎題幫助寶寶分析,猜出謎底。 爸媽還可在生活中故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如把衣服穿反、筷子拿倒等等,讓寶寶仔細觀察並發現問題,鼓勵寶寶用完整的句子說出錯誤的地方。 四、培養邏輯思考能力 爸媽可以給寶寶兩個不相關的事物,讓寶寶說出一句話或編出一個小故事,把二者聯繫起來,例如讓寶寶用一句話把水和火聯繫起來。 爸媽也可以為寶寶講故事,但不說最後結局,讓寶寶在理解故事主題的基礎上,推斷故事的結果。 五、訓練獨立性和創造性 經常向寶寶提出與其生活、學習、娛樂有關的問題,例如寶寶的皮球滾進洞裡去了,鼓勵寶寶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把球拿出來。若寶寶想出了一種辦法,還可激勵或提示他想想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新生兒到3歲前智力發展發育詳細變化過程

2007年11月12日
公開
39

新生兒到3歲前智力發展發育詳細變化過程 嬰兒在頭一年裡大腦重量增加一倍。這部分是由於腦細胞體積的增大,部分是因為腦細胞之間的「聯繫」在增長。沒有這些聯繫,我們便無法思考,也無法學習。當新生兒對某樣東西發生興趣,並努力做出智力上的反應時,這些聯繫就開始形成一個網絡。孩子的任何感官受到刺激都會發生這些事。從出生一開始,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前庭覺和本體感就在引起越來越多的聯繫。    理解力的發展一般由許多部分組合而成。智力的發育要求視物、聽聲、記憶、運動的機能必須一起成長。比如,沒有視覺,嬰兒就看不到玩具;沒有記憶,嬰兒看到她最鍾愛的玩具就不會興奮;沒有大腦與肌肉的協同合作,嬰兒就無法伸手夠到移動的玩具;沒有手與眼的配合,嬰兒就抓不住玩具;不拿住玩具一起嬉戲的話,嬰兒對這個玩具就沒有明確的概念。    你可以使用文中展示的刺激方法來幫助孩子的大腦成長和發育,這在幼兒生命的前四年裡尤為重要,這是大腦急劇成長的時期。    新生兒   寶寶生下來就開始「懂事」。第1天她小心傾聽,十分警覺;第3天,對她說話時,她有反應,目光急切;第9天她的眼睛會朝聲音的方向轉動;第14天她「認出」了媽媽;第18天她會發出聲音,並朝有聲響的地方轉過頭去;第24天她有了一個聲音詞彙表,當媽媽說話時,她的嘴巴會動。    輔助措施  「回答」她所有的示意和聲音。讓她看到你的嘴巴在動,搖晃頭部和身體向她打招呼;  她能看清8至10英吋距離內的東西,因此把你的臉龐,或者顏色,或者移動的手指放到這個距離處她視線的交點。    刺激她的感官  對她說話、唱歌,抱緊並輕輕搖動她,把東西拿到她的臉附近讓她看到。    4周大   你的寶寶懂得了談話的方法。他的嘴巴一張一合,模仿說話的動作。他會根據你的嗓音調整他的行為:當你用撫慰的口氣說話時,他顯得很安靜;假如你語調粗暴或是過於大聲,他就變得不安。    輔助措施  用唱歌式的語調說話,增強他的節奏感。唱搖籃曲給他聽,  常常對她笑。  多動動孩子。不光抱緊他,還要輕輕搖晃、慢慢轉圈。可以使用搖椅或搖籃。    讓孩子熱愛節奏  用唱歌的嗓音和他說話,唱搖籃曲給他聽,抱他的時候多走動,邊走邊輕搖。    6周大   寶寶會向你露出短暫的笑容,你跟她說話時,她會擺動腦袋,並從喉嚨中發出微小的聲音。    輔助措施  她對你十分專注;只要有可能,使你的臉上生氣勃勃,並和她保持目光接觸;  為了引起她的興趣,可以把你的手指或玩具在她視線內外移動,或在她的不同側面說話。    喚起她的興趣  當你說話的時候,注視寶寶的眼睛並保持表情生動;從不同的方向和她說話。    8周大   寶寶經常露出快活的笑容。他對周圍環境表現出興趣,會朝有聲音的方向和移動的東西看。他緊盯著物體,好像要用眼神把東西抓住。    輔助措施  增加他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可用軟墊輕輕托著他讓他直立,並在他四周擺放五顏六色的物體;  在他的床上或是童車上放個可迎風轉動的玩具和一面鏡子,並給他各種小而柔軟的玩具;  唱兒歌;  把他的手給他看。    使他的周圍環境變得有趣  把他直立起來,讓他看看你擺放好的各式色彩鮮艷的玩具。    12周大   嬰兒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有感覺,可任意看和移動她的手指。她對談話的反應方式豐富多樣:點頭、微笑、嘴巴的動作、吵鬧、尖叫,以及其他快活的神情。她的身體也會因為興奮而動彈。    輔助措施  對嬰兒的所有行為作出戲劇化的、誇張的反應;  用表演體現兒歌的意味;  進行簡單的身體遊戲——輕柔的扭動,彎曲膝蓋、胳膊肘,搔腳丫;  給她不同重量、質地的結實的小玩具,供她抓、握和感覺。    流露歡樂之情  大力誇讚嬰兒的所有行為——用運動、姿勢、表情來鼓勵她。    16周大   嬰兒明顯地有了好奇心。他發覺新玩具、新聲音、新地方、新的人、新感覺很有趣。他認識熟悉的物體和地方,瞭解他的生活程序。看到乳房或奶瓶他會很激動.並開始顯露出幽默感:他喜歡被托著到處看。    輔助措施  鼓勵孩子的幽默感,認同孩子認為有趣的事,和他一起開懷歡笑,分享快樂;  玩具能教給嬰兒許多不同的事情。給他不同大小、形狀、質地和使用方式的玩具,其中一些要能發出聲音。    滿足他的好奇心  跟他講你的所見所為,這可以進一步增進他的體驗。盡可能給每件物體或每樣活動增添細節。    20周大   嬰兒喜愛遊戲,比如在洗澡時嬉水。她花更多的時間觀察事物,這說明她的注意力在發展。她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微笑,把頭轉向聲音的方向,並開始移動胳膊和腿以吸引注意力。她會拍奶瓶。    輔助措施  她知道自己的要求會得到回答,知道你是她力量和慰藉的源泉。當她發出聲音,扭動身體,竭力想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時候,請作出適當的反應,注視她並向她移動;  把所有的陌生人都介紹給你的孩子;  盡量叫她的名字。    盡可能多地做遊戲  她喜歡玩「藏貓貓」和「大拇哥、二拇哥」的遊戲。盡量和她一起歡笑。    24周大   寶寶懂得用吵鬧聲和其他聲響吸引注意;聽到有人走近時他會興奮起來,並伸出雙臂,期盼被抱起。他對著鏡中的自己說話、微笑、吹泡泡。他開始和陌生人害羞地嬉戲,也許會流露出害怕之情,並且偏愛或是厭煩某些食物。    輔助措施  讓一件物體從手中落下然後抓住,嘗試其他一抓一放的遊戲;  反覆叫他的名字;  幫他弄明白事情發生和變化的前因後果,示範並說明其結果。比如,推動一隻球,告訴他球在滾動。    對孩子吸引你的舉動作出反應  當嬰兒表現出他想要你的時候,伸出雙臂向他走過去;同時叫他的名字,讓他知道你正在走過來。    28周大   嬰兒開始說話,許多聲音依稀可辨。她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人抱時會伸出雙臂。她的獨立性表現在她想自己進食。她開始模仿簡單的事情並樂此不疲。    輔助措施  給嬰兒看她在鏡中的自己,同時叫她的名字,讓她獲得自我的概念。強調「那是梅梅,那是你」(不要用我)。說「不」來表示否定;  重複孩子的發聲諸如「叭」、「噠」、「卡」;  對於便於手指取食的食物,鼓勵孩子自己進食。    培養自我概念  給嬰兒看她在鏡中的像。指著像,大聲地念她的名字。盡可能多地使用她的名字。    32周大   寶寶開始懂得字的意思,並知道「不」的含義。他一副勇往直前的樣子,比如去拿夠不著的玩具。他對遊戲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對玩具十分專注。他會左顧右盼尋找掉落的玩具。    輔助措施  進行大量與水有關的遊戲。給他罈罈罐罐,讓他用來傾注、倒空和裝滿水;  把玩具放在他正好夠不著的地方,他要時再拿給他;  多教給他跟身體有關的遊戲,比如邊唱童謠邊拍肩、拍腿;  讓他自己進食,培養他的獨立性。    做大量與水有關的遊戲  和特意製作的玩具一樣,各種家用器具將在寶寶洗浴時給他帶來許多樂趣。    36周大   寶寶認出熟悉的遊戲和旋律,會在適當的時候歡笑並跟著動一動。聽到她的名字她會掉過頭。她會伸出雙手給你洗,卻把頭避開毛巾。    輔助措施  讓每日的固定程序給嬰兒留下印象,這樣她才會懂得什麼是生活。解釋你所做的一切——「現在吃午餐。先穿上圍裙,坐在你的椅子裡,然後媽媽拿來你的午飯,誘人的午飯……」  給孩子會發聲的玩具,允許孩子嬉弄廚房用具。    時刻解釋你的日常生活  利用吃飯、洗浴,或者上床時間向孩子解釋日常生活,這樣她才會習慣週而復始的生活方式。    40周大   寶寶對日常生活程序熟悉起來,比如揮手再見,先穿襪子再穿鞋。他知道布娃娃或玩具熊是什麼,會拍它們。他清楚地記得拍肩拍腿的遊戲。他會到角落裡找玩具;要是你問「爸爸在哪兒」的話,他也會跟著找。    輔助措施  給他會出聲的玩具、喇叭和鈴鐺;  給他一隻柔軟而「像小寶寶」的布娃娃,教他如何給它穿上並脫下衣服;  玩丟下和撿起的遊戲,藏找玩具(最大限度地鍛煉他的記憶力),捉迷藏;  教他如何把東西放進容器再取出來。    開始一起看書  挑選有大幅明亮彩圖的幼兒讀物,每天辟出一段安靜的時間,比如睡前,用來「讀書」。    44周大   寶寶能說一個不標準的字。她也許會指著書裡的某些東西給你看,但注意力不會持久。她不斷把玩具丟出童車,四下裡尋找,然後要你撿給她。她開始懂得裡和外、這兒和那兒。    輔助措施  與寶寶一起閱讀不同的書和雜誌;  看著某樣東西,就此給她講一個簡單而短小的故事,這可以提高她的注意力;  玩拍肩拍腿遊戲,教她如何拍手;  堅持告訴她原因和結果。推倒一堆積木,然後說「全倒下了」。    指出物體的名稱  說出一本書或雜誌的某一頁上幾件東西的名稱。抓住孩子的手.指著它們。念它們的名稱並重複。    48周大   寶寶對書本上的東西流露出濃厚的興趣,並希望你指出它們的名稱。他會重複自己的名字。他喜愛笑話,會不惜一切以博一笑,比如重複某些伎倆讓你發笑。他會搖頭表示「不」。    輔助措施  教給孩子物體及身體各部分的名稱並重複這些名稱。做動作讓孩子模仿。對他的所有努力和反應表示讚賞;  講故事,營造故事情節,描述日常生活,讓孩子體會、聯想。    幫助孩子模仿你  指著你的鼻子,說「這是他*的鼻子」。拿起他的手指,指著他的鼻子,說「這是明明的鼻子」。    1歲大   寶寶會親吻,並流露出各種情緒。他會撿起一隻玩具,遞給你,然後鬆開手。他會說2到3個有意義的字,可能還會認出書中的物體並用手指出它們。他逐步理解簡單的問題。    輔助措施  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抽像概念的形成:著手讀短故事給他聽;  鼓勵孩子作出親暱的舉動:讓他拍拍布娃娃,撫摸小狗,親吻媽媽,伸出雙臂擁抱爸爸;  做事的時候,比如給他穿襪、脫上衣,最好向他描述你的行為。    閱讀簡單的故事  有關動物媽媽和動物寶寶的故事會令孩子感到欣喜,並能幫助孩子學習動物的叫聲。    15個月大   寶寶蹣跚學步,認識身體各部位及某些物體。他會模仿動物的叫聲,並試著自己脫衣服,如果你要他這麼做的話。他還會去取簡單的東西。他獲得了「貓」的概念,比如,他知道一幅貓畫、一隻玩具貓和一隻真正的貓都是貓。    輔助措施   給他一些簡單的小任務促進他的進取精神和成就感。鼓勵他幫你幹點家務活,比如收拾屋子,把東西放回原處;  幫他用3或4個單詞串成簡單的句子;  教給他所有權的概念——「那是寧寧的球,你的球。」    向成功邁進  讓他盡可能地幫你。收拾整理之類的小任務完全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之類,並能激勵他的自豪感。    18個月大   您學步的小寶寶能認出書上的一些物體;如果你說出它們的名稱,她會相應地用手指著。她也許會嘗試做些家務,並努力模仿你的舉動。她能執行需要判斷和記憶的要求——「去把你的玩具熊拿給我。」    輔助措施  語言能力的提高取決於記憶力和理解力的發展。鼓勵孩子通過重複來學習,和她進行諸如「現在它在哪兒呢?在浴室裡。在那兒。把它撿起來」之類的情景對話;  教給她所有格代詞:「這是我的蘋果,那是你的蘋果」;  用一塊簡易黑板教孩子認識各種形狀。    通過重複學習  無論你做什麼,請重複某些關鍵句子:「梅梅有只蘋果。對,梅梅有只蘋果。」    21個月大   寶寶會要東西吃,要水喝,要玩具,要他的痰盂。他能完成一些簡單的要求並開始明白更複雜的要求——「請你把你的梳子從浴室裡拿來。」他也許會抓住你的胳膊或用其他手勢引起你的注意。    輔助措施  描述每件東西的屬性,比如,鳥和飛機會飛,膠水是粘的,皮毛柔軟,球是圓的且會滾動,磚頭是方的不能滾動;  描述每件東西的顏色;  教給他反義詞,比如粗糙和光滑;  開始使用數字。先用你的手指示範,再用孩子的手指。    描述事物的屆性  向孩子展示某樣東西、指出它的軟硬、它的顏色、它是否發出響聲,以及發出怎樣的聲音等等。    2歲大   寶寶有關物體名稱的詞彙量飛速增加。她能描述熟悉的物體的特徵並認出它們。她能執行複雜的命令,並急於找到可以玩的東西。她不停地說話,偶爾也問些問題。    輔助措施  教她如何使用簡單的工具,比如鏟子和錘子;  把孩子介紹給其他幼兒,但不要強迫她和他們一起玩;  給她鉛筆和顏料,鼓勵她畫畫;  給她讀長一點的、複雜一點的故事和童話;  利用伴奏帶、音樂帶、故事磁帶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激發孩子的立體感  幫助孩子把各種立方體、矩形和正方形嵌入鑲嵌玩具或是盒子的正確位置內。    2歲半   寶寶開始給一般性的概念添加細節,比如,馬有只長尾巴。他知道一兩首兒歌,能在書裡把它們找出來。他知道更多顏色、一些數字。也許能數到3。他知道自己的名字,開始問「為什麼」並會說「不」、「不要」、「不行」。    輔助措施  給他一套有許多件的玩具,比如一個玩具農場,用來數奶牛、綿羊、豬和小雞的數目;  鼓勵他畫下熟悉的物體並逐步留意細節。描述這些細節並添加更多的細節。對他所有的畫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與孩子交談發生的事情,增強他的記憶力。    做大量數字遊戲  把數字融入你做的每一件事。當你購物、穿衣或是做任何事時,請用數字列舉。    3歲大   寶寶不停地問「什麼」、「哪兒」、「怎麼」「為什麼」。她能數到10,並用積木搭成複雜的結構。她會給布娃娃穿衣、喜歡「過家家」遊戲。她的記憶力很好,會引述過去的事。她知道自己的性別。    輔助措施  用做過的事提醒她,鍛煉她的記憶力。「我們昨天去過超級市場了,記得嗎?」  當她遇到困難時,說「我能幫你」,並示範。  用孩子做主角編故事,  增加寶寶和你一起看的圖畫書和故事書的數目。    增強她對自我的感受  讓孩子參與簡單的決定,比如讓她挑選自己的衣服和食物,鼓勵她的獨立能力和依*自己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