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aren ◕‿◕

日期

#Tag

寶貝緣何愛吃手?教您六招對策

2007年05月18日
公開
38

寶貝緣何愛吃手?教您六招對策 ●  鄰居家的蘭蘭現在1歲半,口齒伶俐,招人喜愛,但她有一個讓爸爸媽媽深感頭痛的小毛病──愛吃手。一勞累、睏倦、緊張、寂寞和睡覺前,她就很自然地將大拇指伸進嘴,起勁地嘬得「吧吧」響,聽著就香,那樣子真陶醉。慢慢地,吃手睡覺成為了一種習慣,如果不讓她吃手,她就「吭吭卿卿」地睡不著,有時甚至「哇哇」大哭。   老吃手,大拇指脫皮、指甲也變形了,爸爸媽媽每次見她吃手都讓她把大拇指拿出來,但很快她又放到嘴裡,比吃糖還香甜。   媽媽和其他的媽咪一交流,發現像蘭蘭這樣愛吸吮手指的寶寶還真不少,邊交流邊總結,竟總結出了寶貝吃手的規律。   寶貝吃手有規律   寶寶剛出生時,口唇接觸媽媽的乳頭就會自發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動作,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吸吮反射。當他們在飢餓時,無論口唇碰到什麼東西,都會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會自發的出現吸吮動作。   稍大一點,飢餓時大多數寶貝(占嬰兒的90%)會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爸爸媽媽不必太在意。   2∼3歲後,寶寶飢餓時會要求吃東西,這種吸吮手指現象逐漸消失。   寶寶4歲了,還吃手,甚至出現咬指甲、咬被角、咬衣服袖口的現象,就可能是行為問題,需要進行矯治了。   寶貝吃手有原因   寶貝需要吸吮。剛出生的寶寶對吸吮有一種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吸吮手指,這是一種替代和安慰。   吃手是寶寶對愛的呼喚。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很少和寶寶肌膚相親,很少陪寶寶說話、做遊戲,寶寶飢餓、患病時不能得到及時的撫慰,吃手是寶寶的一種自慰方法,其中多少有些無奈。   吃手是寶寶排遣壓力的方法。如果寶寶的生活環境、看護人經常更換,或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過嚴,經常訓斥打罵寶寶,家庭關係緊張等等,在較大心理壓力下,寶寶會通過吃手來排遣內心的壓力。   吃手是寶寶對抗孤單寂寞的方法。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寶貝,孩子不免孤單,如果孩子常獨自在家裡玩玩具、看電視,接觸不到同齡的夥伴和新鮮事物,不免會感到寂寞,孤獨和乏味,孩子會用吃手來排遣孤單和寂寞。   媽媽爸爸的態度強化──寶寶吃手。當寶寶緊張焦慮時、飢餓時、無聊時或模仿其他孩子偶爾吃手時,爸爸媽媽見了,嚴厲訓斥,令寶寶更緊張,反而強化了寶寶吃手。也有的媽媽爸爸對寶寶吃手看之任之,不及時找原因,進行矯治,讓吃手成為一種固癖。   寶貝吃手害處多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裡,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裡,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髒東西,一吃手,髒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鬱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應對吃手有對策   1.讓寶貝享受吮吸的快樂。媽媽要盡可能用母乳餵養寶貝,讓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如果要斷奶,要及時添加輔食和配方奶,逐漸過渡,讓寶寶有一個適應過程,切忌突然斷奶,讓寶寶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2.多陪陪寶寶。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寶寶做撫觸按摩,睡前給寶寶講輕鬆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3.給小嘴找個依靠。當寶寶吃手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塊磨牙餅乾,讓他的小嘴啃啃,或來個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提示: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   4.為寶貝營造寬鬆、溫馨的氣氛。媽媽爸爸最好為寶寶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穩定、寬鬆的成長氛圍,讓寶寶快樂成長。   5.夥伴多多,活動多多。媽媽爸爸可以讓寶寶多和小夥伴一起玩耍,鼓勵他廣交朋友,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為寶寶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不讓他一個人閒著,他就想不起來吃手了。   6.請醫生幫幫忙。如果寶寶滿4歲了,還吃手,媽媽爸爸就應當帶著寶寶一起咨詢心理醫生,和醫生一起分析寶寶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據不同原因進行糾正,輕的可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寶寶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採用行為矯治方法。   厭惡療法 在寶寶經常吸吮的手指頭上抹黃連素等無毒的苦味劑,或纏上紗布,讓寶寶吸吮時產生厭惡感,減少或消除這種不良行為。   負性療法 讓寶寶在一段時間裡反覆不停地吸吮手指,直到他感到不舒服、不愉快為止,促使他慢慢改掉這種習慣。   特別提示:在矯治過程中,媽媽爸爸的態度要和藹,語言動作要輕柔,以關愛鼓勵為主,不要大聲呵斥、打罵寶寶,寶寶有進步時,要及時給以表揚。

杜曼博士∼如何教寶寶系列摘要

2007年05月17日
公開
39

杜曼博士∼如何教寶寶系列摘要 如何教寶寶系列摘要 共同項目 教的過程中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1.父母首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及情緒 2.孩子身體有需要時要先滿足其需要 3.孩子情緒不佳,身體有毛病時或太疲倦的話要暫停一次甚至數天 4.要在孩子還想繼續之前停止 5.不要測驗孩子 6.要信任孩子的能力 7.每次教完要以最親切最誇張的方法讚賞孩子 8.不可使孩子厭煩 9.要經常加入新的教材及更換舊教材 10.教的時候要大聲一點,聲音要多變化及充滿熱情 如何教寶寶閱讀 練習時間: 1.不能太長,原則上一日三次,每次只進行幾秒鐘。同一組字至少相隔30分鐘。 2.要在孩子意猶未盡時結束,如此才能刺激孩子繼續學習的慾望。 練習方法 1.最初時只使用五張字卡,以每張最多一秒的速度向寶寶展示並由父母大聲讀出。 第二天加入五張新卡,第三天再加五張,一直加至每天五組。以後維持每天25張卡。每組卡每天均看三次。每次至少相隔30分鐘。 2.教完後要極力讚賞寶寶。 3.要持之以恆,每天愉快且持續不斷的練習。 4.特殊情況如搬家旅行時最好停止練習,恢復練習後由中斷部份繼續。 每天應教多少? 第一天: 看一組共5個字,每組看3次 第二天: 重覆第一天看的一組5個字,再加上新的一組5個字,總共看兩 組共10個字,每一組看3次 第三天: 重覆第一及第二天看的兩組共10個字,再加上新的一組5個字,總共看三組共15個字,每一組看3次 第四天及以後: 繼續看三組共15個字,每組看3次,如進展理想,可漸次加至五組共25個字 學習各階段∼ 第一階段:詞語 - 先由寶寶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先是人物,然後是動作,動物名稱等。教詞語是一個一直延續下去的過程,可以教到孩子六歲大,不需要因為教到第二階段而停止 第二階段:片語 - 在教完約50個詞語左右以後,先教顏色及相反詞。然後教顏色片語,即是把寶寶學過的詞語組合起來,例如:黃色香蕉,黑色眼睛;又可以教相反詞片語如:長頭髮,短頭髮 第三階段:短句 - 例如[媽媽在唱歌],[寶寶在走路],用學過的字卡組合起來或在卡上寫上整個短句讓寶寶看均可 第四階段:句子 - 例如[爸爸正在吃飯],[哥哥喜歡游泳],與第三階段教法一樣 第五階段:書本 - 這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階段。結合寶寶的經驗由父母自製大字圖書,一頁顯示句子,下一頁顯示與該句子相關的圖畫或相片,每本書約十頁,與寶寶一起看,用寶寶的相片製成書效果更好。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要儘快進入第二及第三階段。 照以上方法,孩子一般能在三歲自行閱讀。 如何記錄寶寶的進展? 記錄可以有幾方面:在卡後的記錄及用電腦記錄。 家長最少需要在每張卡後寫上開始日期及結束日期。如果可以照書中的做法每天重覆三次連續看五天的話,結束日期應是開始日期後的五天。經常看看開始日期,你會知道某詞語已經需要淘汰了。 如果你的字卡是事先用電腦打好的話,你可以每週或每月利用試算表,做一個類似下的格式來記錄同一詞語各個階段的完成日期:   詞語 字卡 片語�短句�句子 書 詞語1 04年1月 04年2月 04年3月 詞語2 04年1月 04年2月 04年3月 詞語3 04年1月 04年2月   詞語4 04年2月 04年3月   詞語5 04年2月     對試算表有認識的朋友,可以在以上表格加入算式,計算一下某段時間內寶寶學了多少個詞語,你會發現即使每天只看五張卡,每日淘汰一張卡的話,每年是可以學到三百多個詞語,這些詞語在句子及書部份再次出現的話,孩子便得到足夠的複習了。 如果想雙語教學,一方面教中文而另一方面又教英文,有何注意地方? 最理想的情況是父親與寶寶說英文,而母親與寶寶說中文(或是倒轉)。由教中文的一位與寶寶看中文字卡,由教英文的一位與寶寶看英文字卡。這樣寶寶不會混亂,反而會精通兩種語言。 用多媒體教材教寶寶閱讀 用自製多媒體教材向寶寶展示字卡。利用本站所提供的範本檔案,製造具隨機自動播放功能,單純教寶寶閱讀的檔案。只要使用這個powerpoint範本,在範本中輸入15個詞語或片語,並儲存成自動播放檔(pps格式)後,每次執行時會見到以下表格: 只要你按次序點選,每次檔案會自動5個5個的分3小節播放你先前輸入的15個詞語或短句,而且每次次序不同。如是者,如果你每天播放3次,5天後,你就播放完這套15個詞語/短句共15次了。這樣這個檔案就用完,可以教下一組新的詞語。 如何教寶寶數學 學習時間安排及方法: 一、認識字點數卡,10天時間可以由1點教到第20個點數卡(1-10天) 首先讓寶寶學習的是認識數量,而不是抽象的數位。不可以按順序讀卡,不可以要求孩子重復你 1、第一天五張卡(1-5),拿出第一張卡告訴他(不要排序),這是1,第二張卡告訴他,這是3,以此類推。5張卡看完之後,以最熱烈的方式擁抱並親吻孩子,讚美他可樂於教他數學。第一天,共進行三次,間次至少間隔30分鐘。以後,都是第天進行3次。 2、第二天加入新的五張卡片(6-10),共有兩組卡。把十張卡片隨意混合,再分成兩組。這樣是鮮有趣。 3、持續5天,從第六天開始要換新的卡片,舊的卡片就不用了。第天抽掉兩張點數最少的舊卡片卡片。第一次抽掉的是1和2,加入兩張新的是11和12. 4、每天都教10張卡片,分成兩組,每組5張,每天增加兩張新的卡片,每組各一張,同時讓兩張片退休 二、點數練習加上加法的練習,14天點數卡由13點教到48點(11-24天) 當寶寶學會1到20之後,我們就開始把這些數量放在一起,看看總數會變成多少,這就是加法 1、把1、2及3三張卡片放在膝蓋上,拿起1的卡片說1,放下去,然後說"加",再拿起2的卡片,說"等於",拿起3的卡片,再說3 2、第一個算式只進行幾秒鐘的時間,不要解釋"加"和"等於"的意思 3、每次練習只做3個算式,並且時間要非常短。每一次所作的算式都不要重復,每天作三次練習同的算式 4、每天做9個不同的算式,兩個星期之後,就可以開始教減法了,否則寶寶會逐漸失去注意力和 三、點數練習加上減法的練習,14天點數卡由41點教到76點(25-38天) 練習方法與加法一樣 四、點數練習加上乘法的練習,14天點數卡由69點教到100點(39-52天) 練習方法與加法一樣 五、點數練習加上除法的練習,14天復習點數卡0-100點(53-66天)- 練習方法與加法一樣 每日課程進度:第二天到第10天 第一天的進度:兩組卡片 每次練習 :一組(五張卡片) 次數 :每天每組卡各練習三次 時間 :每次3-5秒鐘 新卡片 :每天增加兩張(每組各一張) 舊卡片 :每天抽換兩張(點數最少的兩張) 每張卡壽命:每天練習3次*5天=共15次 原則 :在寶寶意猶未盡時結束 每日課程進度:第11天到第66天 每天進行六次,每次間至少間隔35分鐘以上 第1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 第2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 第3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 第4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 第5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 第6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 如何記錄寶寶進展? 如何教寶寶百科知識 何謂百科圖卡? 1、一份智力元件,一張百科圖卡,就是一份資訊元件。 2、一張百科圖卡可以利用品質優良的照片、精確的繪圖以及描述來呈現;另外,它還必須具備幾種重要的特質:精確、獨特、不含糊、新奇,除此之外,它的設計必須大、而且清楚。 3、而百科圖卡是一張一面為圖片、一面為文字說明的硬紙卡 百科圖卡如何分類? 分類的方法乃將一群、十個以上的相關百科圖卡,編在同一類作者將現有的知識粗分為十項: 1、生物。2、歷史。3、地理。4、音樂。5、藝術。 6、數學。7、人體生理學。8、一般科學。9、語言。10、文學 (細項可參考該書目) 如何教寶寶百科圖卡? 1.在每一類中,至少有十個智力元件。 2.你和寶寶舒服地面對面坐下,距離大約五十公分,用一種愉快的語調告訴寶寶:「來,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昆蟲。」接著以最快的速度向寶寶展示十張圖卡。 3.展示十張圖卡的時間學需十~十五秒,超過十五秒則太久,可能會使寶寶注意力無法集中。 4.速度,是影響你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5.在向幼兒展示圖卡時,「愈快愈好」是最重要的原則。 6.明智的媽媽知道適可而止,永遠提醒自己:「在孩子喊停之前結束。」如此,你可讓孩子保持興趣,也不會浪費孩子寶貴的時間與注意力。 一天內的節數: 1.剛開始時,每天給孩子五大類、每類十張百科圖卡,共計五十個資訊,一天之內,至少每張圖 卡都重覆過三次,當你覺得有把握後,可以逐日增加類別,至一天可教授十類為止,當然,每一類的展示時間一樣是十秒,而且一天之內,至少都須重覆三次。 2.汰舊換新 在你已累加到每日可教導十個類別後十天,開始逐日在每一類中淘汰一個舊圖卡,同時,加入一張新圖卡,維持總數不變,每天淘汰一些舊的、換上一些新的。 當你發現,有某一類別的百科圖卡已完全用完時,你可以暫時將此類淘汰,換上另一類全新的十張百科圖卡,教法同上。 如何製作百科圖卡: 1.百科圖卡簡單地說,就是一面圖片,一面文字說明。 2.而作者在書中教導的方法是製作在厚紙板上的。 3.不過,皮媽製作的百科圖卡是從「開心家庭網」站上所下載的百科範例ppt檔。用powerpoint教孩子有個好處是免去了列印的麻煩,此外列印後的保存也很頭痛。所以拜電腦科技發達之賜,製作百科圖卡就沒有那麼困難了。 如何編寫智力綱領: 1.綱領,即是與圖片本身相關的事實。 十條循序漸進的綱領,代表不同的資訊層級。 在每一張百科圖卡的背面,你可以寫上十條與之相關的綱領,第一條通常是最簡單、普遍的,第十條則最深入、最複雜。 2.作者在關於生物的綱領編寫上強調,在第五∼十條綱領,應放入李尼恩分類法,即門別、綱別、目別、科別、屬別、種別。藉由此,孩子可學會生物的科學分類法。 網路上的百科資源: 請參考開心家庭網站

羊媽的各種高湯

2007年05月14日
公開
25

〔生活〕羊媽的各種高湯 2006 / 8 / 17 (6 個月)   高湯是煮副食品很重要的一個基材,但是,因為一般動物的骨頭都有重金屬累(堆)積的問題,所以,建議如果真要熬帶骨的高湯,還是去向有機的農場或農會訂購無毒害的肉品,有需要的媽咪,我可以提供花蓮農會的網站,這裡的肉品是最多的,大家可以自行上網訂購。(我家不是開農會,別誤會呀!) http://www.hualien-innocuous.hl.gov.tw/un00Main/open.aspx   如果,不想那麼麻煩,也可以直接用肉去熬,肉的重金屬累積比較沒有那麼嚴重。我一開始沒有買有機肉品,也是用肉去熬,然後,剩下的肉,我就和老公沾醬油蒜泥來吃掉。 感謝玟玟的保母曾給我許多的好建議∼ 高湯(米湯及蔬菜湯除外)用夾鍊袋洗淨,一包裝250cc,一次用一包,放入冷凍庫。比用冰塊盒方便,可放一週。但記得,放入冷凍庫時一定要平放,否則皺皺的夾鍊袋在高湯結凍後,會被冰塊夾住,拔不出來。 ************************************************** 米湯�4個月以上 材料:有機白米 作法: 1.半杯米用清水洗淨,然後用10杯乾淨的水和米一起浸泡30分鐘。 2.浸泡好後,用大火約一分鐘後(水滾)轉小火。 3.小火煮約15分鐘後熄火,再悶一會(約10分鐘)。 4.用濾網濾出湯汁,此湯汁即為米湯。 ##可開始取代溫開水泡奶,可以不用買市售米粉。## ##開始可以用湯匙試餵## ##濾掉的就是稀飯,大人可以吃,等於一次煮大人小孩的食物## ##寶寶適應後,可多加一點點的稀飯,用濾網加湯匙磨,會變泥狀的米糊## 蔬菜湯�5個月以上 材料:有機蔬菜 作法: 會燙青菜嗎?就是用燙青菜的作法,燙久一點,青菜撈起來大人們加滷汁吃,剩下的就是蔬菜湯囉! 1.青菜用流動的水一葉一葉的洗淨後, 2. 700cc的淨水煮滾,放入青菜,再滾一分半。 3.青菜撈起,大人們加滷汁當燙青菜吃, 4.剩下的就是蔬菜湯,可拿來泡牛奶,泡米糊。 ##蔬菜湯是給腸胃才剛開始適應米湯的小寶寶搭配著喝## ##紅蘿蔔,蕃薯葉,波菜都可以,五個月的寶寶一次試一種就好,如果想大顯身手,恐怕會害小寶寶適應不良哦!## ##待冷卻可搭配果汁讓寶寶喝,要注意寶寶的身體反應哦!## 雞(肉)骨高湯  �6個月以上 材料:有機雞肉(帶骨) 作法: 1.雞肉(帶骨)洗淨去皮及黃色油脂 2.滾水將雞肉穿燙一下去血水(滾水時將雞肉下鍋後,水會停止滾,過一會又滾起來,就可以雞肉撈起,用大火很快,人不可以離開,用過的水倒掉) 3.再起一鍋淨水1000cc,滾後將剛才燙過的雞肉(骨)放入,轉小火,再熬煮40分鐘~1小時 4.待湯稍冷,濾出高湯,在高湯上平舖放一層保鮮膜,放入冰箱。 5.約一小時後拿出高湯,輕輕拿起保鮮膜,油脂都會黏在保鮮膜上,這個高湯是無油的哦! ##可以依寶寶每次的食量冷凍成數個冰棒袋,一次用一袋,很保鮮哦!可冷凍一週## ##雞肉大人可以拿來沾醬油配飯,或是再來炒一炒,可以當減肥餐哦!## 豬(肉)骨高湯  �6個月以上 材料:有機豬排骨 作法: 1.豬排骨洗淨 2.滾水將豬排骨穿燙一下去血水(作法同雞骨湯) 3.再起一鍋淨水1000cc,滾後將剛才燙過的豬肉(骨)放入,轉小火,再熬煮40分鐘~1小時 4.待湯稍冷,濾出高湯,在高湯上平舖放一層保鮮膜,放入冰箱。 5.約一小時後拿出高湯,輕輕拿起保鮮膜,油脂都會黏在保鮮膜上,這個高湯是無油的哦! ##可以依寶寶每次的食量冷凍成數個冰棒袋,一次用一袋,很保鮮哦!可冷凍一週## ##豬肉大人可以拿來沾醬油配飯,或是再來滷一下,可以當減肥餐哦!## 牛蒡高湯 �6個月以上  素食寶寶可食 材料:牛蒡200克 作法: 1.牛蒡洗淨,將皮刷乾淨,不去皮絲 2.700cc的水和牛蒡一起煮滾後,將牛蒡撈起,待湯冷卻,高湯完成。 ##撈起的牛蒡加點香油和白芝蔴,就是涼拌牛蒡絲啦!## 高麗菜紅蘿蔔高湯 �6個月以上 素食寶寶可食 材料:紅蘿蔔50克,高麗菜80克(約4大葉) 作法: 1.紅蘿蔔洗淨切大塊,高麗葉洗淨切碎. 2.將材料與水700cc一起煮至滾後轉小火,再滾30分鐘. 3.材料濾出,湯待冷卻高湯完成. ##紅蘿蔔煮軟可變成紅蘿蔔泥,亦可加一點至粥裡,增加色彩及纖維## ##高麗菜加一點鹽再打一顆蛋,就是媽咪爸比的高麗菜蛋花湯啦!## 菇菇高湯  �6個月以上  素食寶寶可食 材料:增智菇,杏鮑菇,鮑魚菇,磨菇等新鮮香菇選一種 做法: 1.將菇洗淨切片,和700cc的水一起煮至滾後轉小火,再滾 30分鐘. 2.將材料濾起,待湯冷却後,高湯完成. ##剩下的菇,媽咪是拿來和肉一起炒一炒和爸比吃掉## 蔬菜梗高湯�6個月以上  素食寶寶可食 很多葉菜類都有很豐富的營養,可是,拿來熬高湯又有點可惜,其實以將不易煮爛的蔬菜梗拿來熬,一樣有很豐富的營養,葉菜又不會浪費哦!作法同高麗菜紅蘿蔔湯∼ 組合高湯�6個月以上 待寶寶單一種食材的高湯適應了4天以上,媽咪就可以自己組合啦!可以把兩種至三種的高湯食材組合在一起,再觀察寶寶的適應狀況∼

正確幫寶寶戒尿布

2007年05月13日
公開
39

  (轉貼)給天下媽咪~~正確幫寶寶戒尿布 訓練寶寶如廁,絕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務,除了要考慮寶寶的發展是否適合之外,照顧者也要提供一個舒適愉快的如廁環境,當然,適度的鼓勵與讚美也是如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謝雅蕙 指導老師�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 參考資料�《跟尿布說拜拜.幼兒的大小便訓練》台灣麥克出版.《新手父母的2歲孩子》.信誼出版 寶寶ready.訓練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觀察2,000名小朋友發現,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等待寶寶具備足夠的條件之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6大徵兆,寶寶ready go! 徵兆1:寶寶一天當中至少有2個鐘頭以上尿片是乾的。 徵兆2:如果照顧者或父母親有發現,寶寶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大小便,這就表示寶寶已察覺自己的身體正準備要大便或小便了。 徵兆3:當寶寶能瞭解並遵守簡單的命令時,或者是有時候寶寶會表現給妳,尿片濕了的訊息。 徵兆4:當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如:想要刷牙或使用刀叉……)。 徵兆5:寶寶可以持續3∼5分鐘的時間乖乖坐在小椅子上聽妳講話或說故事。 徵兆6:寶寶情緒平穩,不是處於情緒大幅起伏的階段。 破解迷思.如廁延後有原因! 1997年,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院針對健康的學步兒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寶寶學會上廁所的年紀有延後的現象。這個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以下3點會導致寶寶如廁成功的年齡隨之延後。 如廁延後的3因子 1.紙尿片的發明:幫助照顧者在換洗尿片與清洗大小便的麻煩減到最低。 2.如廁地點不固定: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得現在的寶寶,白天當父母親上班時就是由保母或長輩照顧,到了晚上才由父母親接回,寶寶可能不是一整天在家,就沒有一個固定且熟悉的地方,可以讓寶寶學習如廁。 3.家庭人數減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使得寶寶缺乏可模仿與學習的兄姊,如此一來,寶寶缺乏可模仿的對象,也就會延後寶寶如廁的時間。 開始訓練的第1階段 當妳發現,寶寶有以上6個徵兆占了大部分時,就代表著妳將可以開始準備訓練寶寶如廁。不過,當寶寶準備好時,妳也應該確定至少可以有幾個星期穩定又規律的生活,可以訓練寶寶如廁,這樣將可提高效果。 1.選對穩定時機.增進學習效果 盡量避免在家庭生活會出現大變動時訓練寶寶如廁。由於如廁訓練期間,寶寶必須學習並且習慣新的生活模式,所以當他可以不必一再調整自己,以適應不同的環境、不規律的時間、不一樣的人時,他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 【tips】:對於平常忙於工作的父母親而言,可以把握度長假的時光,訓練寶寶如廁,因為此時大家都處於輕鬆的心情,寶寶如廁成功的機率也將會增加。 2.訓練坐小馬桶 小馬桶寶寶坐起來是否舒服,可以觀察寶寶坐下去之後雙腳是否能踩到地板。小馬桶坐得是否舒適,對於寶寶如廁的成功率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tips】:水蓮山莊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認為,因為有便意,帶著寶寶坐在馬桶上,可以幫助寶寶將大小便與馬桶輕易地做連結,讓寶寶知道,有便意時就可以蹲坐在馬桶上。 開始訓練的第2階段 如廁訓練是一項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計畫,特別著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如廁訓練並不求「快」,目的是要訓練寶寶獨立,並且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1.固定時間坐馬桶 盡量選擇輕鬆的時段(如:用餐後、上午10點多、午睡起來或是洗澡前……),無論選擇哪一個時段,都應要讓寶寶感覺到坐在小馬桶上是很自在、愉快的。 【tips】:若寶寶對於每天蹲坐小馬桶沒有多大的興趣時,照顧者或父母親可以先暫定1、2個星期,每一次坐小馬桶的時間也不要太長,而且最好也避開寶寶正專心於一項遊戲的時候。 2.把握如廁的絕佳時機 抓住寶寶想要大小便的時機,對於訓練寶寶如廁可是一大助力。例如:當寶寶早晨起床或是午睡起來時,尿片是乾的,這就是帶寶寶去坐小馬桶的絕佳時機。 【tips】:在如廁訓練中,父母親的鼓勵與讚美相當重要,可以讓寶寶有自信心與成就感。 3.不包尿片訓練法 為了讓寶寶可以迅速坐在小馬桶大小便,不包尿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不過,要讓寶寶穿著方便穿脫的衣褲。一旦不包尿片,就必須每隔一段時間(約2個鐘頭)提醒寶寶去坐小馬桶,提醒寶寶如廁的目的,是要幫助寶寶建立成就感。 【tips】:如果妳必須常常催促寶寶蹲坐小馬桶,或是寶寶拒絕聽從一切的提醒,這個時候,不妨就先暫停如廁訓練,就先順應寶寶的發展,待寶寶有意願時再開始。 4.適度的讚美 讚美對於寶寶學習如廁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適度的讚美可以讓寶寶覺得,他會坐馬桶是一件很棒、很能幹的事。鄭世儀所長指出,充分的讚美,對培養寶寶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是有相當大的助益。 【tips】:以長遠的眼光來看,以緩慢穩定的步伐一步步地幫助寶寶學會自己上廁所,是一件比較省事又省時間,又可以培養寶寶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如廁小幫手 上班族父母如何訓練寶寶如廁 1.保持生活的規律:寶寶若是知道每天的生活節奏都是一樣的,並且都在他的預期之內的話,對於寶寶如廁的訓練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訓練寶寶一早先如廁:當如廁訓練正式展開後,第一次練習坐馬桶最理想的時間,就是早晨起床解開尿片之後。當寶寶了解早晨起床後要先上完廁所,才能開始一整天的活動時,如廁訓練的成功率也會因此提高。 3.把握晚上重聚的時間:接回寶寶後,可以先陪伴寶寶15分鐘,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再找出適當的時間讓寶寶蹲坐馬桶。 4.週末也是訓練如廁的好時機:週末假期是大家身心較為輕鬆的時光,假如寶寶發現,週末在家蹲坐馬桶能贏得父母更多正面且沒有壓力的關注,就能更早幫助寶寶達到如廁成功的目標。 【專家開講】 訓練如廁.父母應知道的4件事 鄭世儀所長根據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及理論基礎,認為當父母親與照顧者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有以下5點,是需要知道的。 1.「大便」對寶寶的意義:在訓練寶寶如廁時,應幫助寶寶將馬桶與大便之間做個連結,也就是當寶寶有大小便的需要時,就可以帶著寶寶坐上馬桶,讓寶寶瞭解,馬桶與大便之間的關聯性。 2.家長應陪伴孩子成長:鄭世儀所長強調,在寶寶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家長應要懂得陪伴孩子走過這段訓練的過程,並且與寶寶一同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當寶寶已經學會如廁,但是偶爾還是會尿濕褲子或尿床,家長就應帶著寶寶一起收拾,並且去深入瞭解原因(如:正專注於一個有趣的遊戲、寶寶2歲前的括約肌還沒發展成熟的生理因素……)。 3.馬桶的選擇:鄭世儀所長指出,根據經驗,大多數父母親使用寶寶便盆的時間較短,當寶寶長大,隨著自主力的增強,很快就會不想使用小馬桶,因此,可以利用坊間販售的小型馬桶蓋或是在馬桶前擺放凳子,不但具實用性也省了一筆花費。 4.大寶寶的退化問題:當家有新生兒來臨時,較年長的寶寶會以尿濕褲子或是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親應讓寶寶了解父母親仍然很愛他、重視他,以解決寶寶的退化問題。

0∼1歲寶寶基本動作發展的輔助要領

2007年05月13日
公開
42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期發展的五大動作,每個動作是否依適當的時機發展,對寶寶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父母應該在寶寶各階段的動作發展上適時給予輔助,讓寶寶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效。      0∼1歲的嬰兒時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變化最大的階段段,無論是食物的攝取(由液體變成固體)、語言的發展、腦部的成長...等等,「翻身、坐、爬、站、走」五大動作的發展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化。   多數的父母會對寶寶究竟幾個月時應該會翻身、會坐、會爬、會站、會走而詢問醫師,深怕自己的寶寶發展狀況出了問題。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表示,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發育得快,有些寶寶發育得慢,她提供了「嬰兒粗動作發展評表」供家長參考,並提醒家長當寶寶各動作的發展進度落在顏色較深的部份,即表示該動作的發展是屬於後面的90%部份,就該注意囉!   從出生起注意骨骼狀況   骨骼的發育也是粗動作發展中重要一環,台北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通常嬰幼兒若有骨骼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出生時就察覺出來,而且愈早發現治療的效果愈佳,嬰幼兒常見的骨骼問題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父母可在寶寶約二∼三個月左右,觀察寶寶腿部活動的狀況,如果發現寶寶兩腿的長度不一,且髖關節皮膚有明顯的紋路,最好帶寶寶至醫院檢查。此外,有時寶寶的關節會發出聲響,通常都無大礙,但為求安全起見,劉士嘉醫師建議當家長懷疑寶寶的骨骼發育有問題時,還是須由專業的醫師做診斷。   1.嬰兒翻身階段的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四∼六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醫師表示,嬰兒在五∼六個月左右有意義的翻身,由於此階段寶寶的身體各部份發展已臻成熟,會出現反射反應,其發展的歷程為俯姿翻為仰姿,再由仰姿翻為俯姿。 (三)所代表的意義:嬰兒身體各部位已漸漸發展成熟,包括神經、骨骼、肌肉...等,所有的環節配合良好,粗動作才能漸漸有所發展。而翻身動作良好,將有助於接下來一、二個月後坐姿的發展。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有些家長會發現寶寶在翻身時,有一隻上臂會有內旋的情況,這種情形通常都是因為手臂兩側的神經尚未發育成熟所致,父母不必過度擔憂,但最好也能帶到醫院,由專業醫師做診斷。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建議,父母可在寶寶清醒時,用手將寶寶的頭握住慢慢的轉,由上往下帶動身體轉動。或者用雙手抓住寶寶的腳,慢轉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帶動身體的翻轉。父母也可將寶寶抱起,讓他與自己身體保持一段距離,但不要貼著胸部,讓寶寶可以看到媽媽的臉,這樣可以訓練寶寶支撐頭部的力量,鍛鍊頸肌,亦有幫助寶寶翻身的功用。 (六)建議輔助工具:小被單。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由於此時寶寶大部份的時間是仰臥在床上,因此需要注意周遭是否有任何危險物品,以防寶寶隨意抓握弄傷他,甚至放入嘴巴中造成梗塞。床對剛學會翻身的寶寶而言,無疑是最危險的物品。從床上滾下、墜落都容易使寶寶的頭部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家長們切不可輕忽。建議父母可在寶寶的床邊安裝護欄,以避免寶寶在享受翻身樂的同時,而遭受意外。   2.嬰兒學坐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六∼八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師說,寶寶到了六、七個月大時,  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並以雙手在兩側   個半月的嬰兒時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八∼九個月左右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三)所代表的意義:寶寶會坐得穩了,表示其骨骼發育、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當然,此時寶寶的頸部發育也慢慢的穩定。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在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寶寶坐的時間不宜太久,因為這個階段寶寶的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造成脊椎側彎,造成生長發育的損傷。劉士嘉醫師提醒父母,不要讓寶寶採取跪姿使兩腿形成「W」狀或將兩腿壓在屁股下,如此都容易影響將來腿部的發展,最好的姿勢應該是採用雙腿交叉向前盤坐的姿勢。此外,有些寶寶在坐著時背脊會有突出處有皮膚顏色異常的狀況,就須小心留意。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一般來說在寶寶四個月左右,父母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背部、腰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到了六、七個月開始學習坐穩時,父母可在寶寶的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玩具,漸漸練習放手之後也能坐穩。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類具有靠背的椅子,或鋪有軟墊的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當寶寶會坐時,切不可讓他單獨坐在床上,如果將寶寶置於床上,床面最好與其身體呈垂直的角度,以防有外力或寶寶動作過大而有摔下床的危險。此外,父母可將寶寶坐的空間用護欄圍起來,且可放置玩具讓寶寶有興趣坐起來。   3.嬰兒學爬階段 (一)發展時機: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   分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 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鴉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果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慉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建議父母應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a.地板: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b.桌角、櫃子角: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c.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4.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八∼十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三)所代表的意義:站是走的前驅期,嬰兒在學會了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其活動力會比之前增加好幾倍。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O型腿、X型腿、內八、外八、扁平足這些腿部問題常令父母十分憂心,但劉士嘉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的情況,無關疾病問題,而是與個人差異有關,會自然而然隨著時間而漸漸獲得改善,與坐學步車或學習走路毫無關連。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寶寶在墊腳時出現弓狀,父母就不須擔心。而在O型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屬於生理性情況,通常在寶寶一歲半∼二歲半左右會漸修正,但如果過了三歲之後仍有此問題,就該考慮是否屬於病態。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父母可將寶寶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几前,最好選擇高度與寶寶高度較適當者,再將寶寶喜愛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讓他站著玩玩具,藉此訓練他雙腿的耐力及穩定性。另外,仰臥起坐及蹬腿運動也非常適合此段的父母與寶寶一起進行。◎仰臥起坐: 讓寶寶仰躺,家長拉寶寶的雙手讓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複進行,可增強寶寶的肌力。 ◎蹬腿運動:父母從寶寶腋下將其抱起,讓寶寶在父母身上彈跳,如此可促進寶寶腿部的伸展。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式玩具、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桌子。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針對會站的寶寶所需注意的安全環境設計如下:  a.桌子: 切勿讓寶寶獨自站在蓋有垂落桌巾的桌腳旁,因為寶寶可能會去拉桌腳而扯下桌面上的東西,造成危險。建議家有學站時期的嬰兒,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設垂落於桌腳的桌巾。   b.冰箱: 會站的寶寶也可能會去開冰箱的門,寶寶隨意的去開啟冰箱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可使用防止隨意開門的門氈,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貼安全的裝置,以防止嬰兒隨意去開啟冰箱。   c.電扇: 防止寶寶的手因一時好奇而將其伸入電扇中,父母在選擇電扇時,宜選擇有加裝安全防護的設計,當寶寶一碰觸時電扇就會停止,或者加套較細間隔的防護網。   5.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a.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b.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c.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得好。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 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 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 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六)安全環境的安排: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a.陽台: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b.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c.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把握最佳的輔助時機   整個嬰兒期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關係著生理健康及日後的認知發展,如果寶寶動作發展受阻,不但會影響日後的學習,也會形成心理的障礙,所以父母應該時時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情形。   另外,寶寶每個動作的發展都代表著一層意義,如果能在最佳的時機給予適當輔助,對寶寶的動作發展將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轉載網址:http://content.edu.tw/vocation/child_care/ks_sd/newmother/dir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