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aren ◕‿◕

日期

#Tag

♥╮爬行好處多多╭♥

2007年04月27日
公開
36

*轉貼*物理治療師 江長奇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占著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的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 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 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是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 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 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 本日記框是由維尼熊呀姨製

不喜歡他,也要看到他的好!

2007年04月26日
公開
37

不喜歡他,也要看到他的好! 告狀,是小朋友的特色,可是,在三年級這班, 阿杰一直是被告狀的「問題學生」,因他常爬牆、故意伸出腳絆倒同學、碰觸女生、掀女生裙子、或摸女生屁股……。 真的,阿杰的不雅動作,常惹怒其他小朋友,家長也跑來學校指責! 後來,阿杰的行為變本加厲, 他在學校水溝裡抓到小青蛙,就猛力「把青蛙的頭拔斷」, 真的好殘忍! 其實,在我面前,阿杰是個「很乖巧」的小孩,說什麼事他都點頭、恭恭敬敬; 可是,他一離開我的視線,就開始「作怪」! 例如,當我在上課時,他是「乖學生 」的模樣,可是我一轉頭去擦黑板時, 他就立刻「脫下褲子、露出私處」給別人看,不然就是故意「摸女生」。 一天,阿杰太過份了, 竟然去「摸女生的胸部」,家長氣憤地告到學校來;我也找來阿杰的媽媽,問她, 阿杰是不是心理上有陰影? 媽媽哭著說,她是很「溺愛」阿杰沒錯, 可是也不至於讓阿杰有什麼心理痛苦或陰影啊! 後來,我請阿杰的媽媽帶他去大醫院看「兒童心理門診」; 診療結果發現,阿杰的「腦下垂體發育不平衡」,造成他有「無法控制自己行為、做出不雅動作」的現象。 這種病症,醫生說,只要按時吃藥,就會慢慢控制他異常的行為。 可是阿杰吃了藥,一直嚷著「頭好痛」,媽媽看得心疼,就沒按醫生指示給阿杰吃藥; 也因此,阿杰欺負女生、搗蛋作怪、殘忍傷害小動物的行為, 就不斷發生。 一天,阿杰拿著一本簿子,主動跑過來告訴我說:「老師,妳最近好像都沒有嚴格管我了…… 老師,妳要好好管教我!如果妳不管教我,將來我變很壞怎麼辦? 我會跟人家說我是妳學生耶!」 我一聽,噗哧地笑了出來! 我說:「好,我會好好管教你!可是,你拿這本簿子給我做什麼?」 「老師,從今天開始,如果同學有來告狀,說我不好,妳就幫我在簿子上打個叉! 妳每打一個叉,就可以打我一大板,這樣好不好?」 天啦,阿杰居然主動要求我「管教他、約束他、處罰他」! 可是,說歸說,阿杰的行為依然調皮乖張,每天都有小朋友向我告狀,說阿杰又亂摸人、亂脫褲子、故意絆倒別人……。 而才不到一星期,我在阿杰的簿子上,就已記下「一百個叉」了! 後來,我生氣地找來阿杰,對他說:「阿杰,你已經被老師記了一百個叉,老師真的要處罰你了!」 「對,老師,妳應該好好管教我,妳應該打我一百個大板!」 阿杰自動地伸出雙手,讓我打!可是,我看著他的手、他的臉,我……我怎麼忍心打他? 我的心好痛──阿杰啊,你不笨,你很聰明,可是你為什麼要明知故犯、要自暴自棄? 你要改變你惡劣的行為,要把自己身上「小壞蛋、小惡霸」的標籤拿掉啊! 此時,阿杰的雙手仍然舉在半空中, 等待被打; 而我,轉頭看著全班小朋友說: 「老師真的很難過,從一年級到現在,老師每天都聽到你們來告狀,都說阿杰哪裡 不好、做錯什麼,要『打叉』;可是難道阿杰沒做過什麼好的,可以『打圈』的嗎?」 我話一說完,全班氣氛凝住了!約五秒,昌明舉手說:「老師,阿杰也有圈耶!我昨天沒有帶水彩,是阿杰借給我用的!」 而常被阿杰欺負的慧怡也說:「剛才下課時,我走過阿杰旁邊,他本來已經把腳伸出來要害我跌倒,可是他又把腳縮回去,我沒有跌倒,我很感謝他!」 這時,我對小朋友說:「對,阿杰一定有很多好的,他可以得到很多的圈圈對不對?老師已經記了他一百個叉,本來他要老師打他一百下,可是老師不想打他,好不好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想── 『阿杰做過哪些好的?』 說他一個好,就送給他一個圈,也銷掉一個叉,我們一起來『搶救阿杰』好不好?」 話說完不久,又有小朋友舉手說: 「老師,阿杰有一次幫忙我打菜!」 「老師,阿杰昨天有幫忙抬牛奶!」 「老師,阿杰上星期幫我把垃圾丟掉!」 「老師,阿杰昨天也有掃廁所!」 …… 那一節課,全班小朋友── 不斷地回想、不斷地舉手、不斷地搶著述說阿杰的好,一直送「圈」給他! 一節課下來,阿杰也得到「一百個圈」,就把先前的「一百個叉」全都塗銷掉了! 而站在前面的阿杰,原本哭喪的臉,變笑了,最後他竟哭了──他,被同學們的愛,深深所感動,也答應按時吃藥、努力做個好孩子! 有人問我:「哪裡距離眼睛最近?」 我猜不出來,答案是「睫毛」。 睫毛距離眼睛最近,可是我們卻看不見它! 相同的,我們身邊也有一些很親近的人,可是我們往往看不見他們的優點。 就如同本文中的故事一樣,同學們常看到「阿杰的壞」,要被處罰,可是,在老師的循循引導之下,才看到「阿杰的好」,原來他也有「一百個圈」。 所以,教育的功能,不在於刻意壓制人性的「黑暗面」,而是努力啟發人性的「光明面」! 我們如果只一直看到別人的壞,有一百個叉,要打一百個大板,則我們自己的心不也是處在痛苦的黑暗中? 事實上,我們可以學習──「看不慣,也要讚美」;「不喜歡他,也要試著看到他的好!」 有時老師很不喜歡一些「壞學生」, 常常幾乎快被氣瘋了;不過,若能靜下心來,讓思維試著「轉彎」,想想── 或許他也有好的一面! 只要思維不斷地轉彎,就可以看到「一個圓、一個圈」啊! 因此,我們不能一直用「否定」的眼光來看孩子,也不能一直用「批評」的言詞來論斷孩子! 因為── 孩子如果生活於否定中,他學會自暴自棄; 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評中,他學會沮喪沉淪; 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勵中,他學會充滿自信; 孩子如果生活在讚美中,他學會愛和感激。 【啟示】 我們的生活,是由「愛我們」和「不愛我們」的人所交織而成! 所以,萬一有人不愛我們、常瞧不起我們,我們也不必悲傷或難過,反而必須有「更堅強的意志」和「更積極的人生觀」! 好不好讓我們一起唸一句話── 「不管別人怎麼說我、批評我、嘲笑我,我仍然是個很有價值的人!

爬行的重要性∼生理面專注力關鍵

2007年04月15日
公開
37

(作者:快樂中心 王瀞儀老師 http://www.happy-house.com.tw)   有些父母只知道「讓孩子多爬行,孩子會比較聰明」如此而已!所以才有些父母明知道爬行可能會讓孩子更好,卻由於諸多因素(怕跌倒、他想走、他不爬、地上髒、怕他亂拿東西危險、爬行空間不足...等等),讓父母親最後還是選擇給孩子坐學步車,或是提早結束孩子的爬行階段。    人類如果不需要爬行階段,演化至今,人類直接可以進化成躺→翻身→坐→走路,而不是在坐和走路中間加個「爬行階段」。   所謂爬行必須姿勢要正確,孩子頭不是低低的,是看著前方爬行,時間至少維持六個月,這期間只要孩子醒著想移動身體,70%以上都是藉由爬行來移動,而非你抱著他,或是其他方式移動,這樣在爬行滿六個月後,您會得到一個非常可愛聰明的小寶貝:擁有高度專注力、聰明、學習能力強,乖巧聽話的好孩子!   「爬行和專注力」之間,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從懂事開始,任何事情離不開“專注力”。   要聽懂別人講話前,必須要能專心聽;要學習東西時,必須要能專心看、聽,甚至專心操作;要孩子收玩具或是做任何事情,他必須專心只想著先完成任務,如果分心想到其他事情,孩子便會跑開。   爬行和專注力間的研究其實多年前就已經有成果,只是鮮為人知,連電視節目都有專門的人在推廣爬行的重要性,可是父母們往往因為諸多理由,或是孩子比別人早走就是厲害的優越感作祟,選擇提早終結孩子的爬行階段。   人的背後肩膀附近,有兩塊肌肉稱「對稱頸肌肉」,每個人出生時,這兩塊肌肉都是不成熟狀態,所謂不成熟就是指:無法稍長時間用自由意識,來控制身體的大肌肉小肌肉。如果孩子常常跑來跑去像個過動兒,做事情三分鐘熱度,寫作業歪七扭八,上課不專心,家長可反視孩子是否爬行不足,而非拼命指責孩子,其實孩子他也知道這些都是不對,他也想要做好,可是對稱頸肌肉不成熟的孩子,他的身體並非能隨自己意識去控制!   爬行階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訓練這大塊肌肉成熟,只有這項最主要的任務,如果說還有別的,那就還有訓練孩子感覺統合的能力更強,當他爬行觸摸著每塊不同材質的地板、床墊、沙發時,會傳達到大腦,孩子以後的感覺統合能力會更好,而不是只有摸到棉被或軟墊材質。   不足、缺乏甚至略過爬行的人,直至成人,這兩塊肌肉仍是處於不成熟狀態,只有做專門矯正運動,可以再讓這兩塊肌肉成熟。目前美國的印第安那州有專門的矯治機構,一個療程6個月,就要花去台幣約七十幾萬元,大家有興趣可以請在美國的朋友幫你查詢,真的有這樣的專門機構。   結論就是,其實只要讓孩子多爬,家長就不用多花那個錢,帶孩子去美國矯正(其實台灣也有矯正機構,哈哈,只有我知道哪裡有,而且不用錢,可是家長都不當一回事之前,我講出來或許意義不大)。讓孩子多爬,拼命爬!孩子光明的未來就從爬滿六個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