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Karen ◕‿◕

日期

#Tag

☆☆我不會說,卻聽得懂☆☆

2007年06月15日
公開
28

☆☆我不會說,卻聽得懂☆☆   你的小寶寶還不會說話嗎?千萬別小瞧他,雖然說不出來,他卻能聽懂。他能明白的意思可比你想像的多得多。你不想讓孩子聽的話,記住,千萬別在他面前說。   很多人都認為一歲的寶寶還不會說話,理解力自然有限,所以毫不避忌地當著孩子的面說他們的事,反正他們也聽不懂。真的是這樣嗎?   一歲的孩子還不能離開成人的貼身照顧,除非他們睡著了,照顧他們的人簡直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這也造成了背著孩子說話的機會有限。加上許多人對寶寶的過低估計,實際上,你在當著寶寶的面議論他呢,若是讚賞還好,若你說的話不想讓寶寶知道,還是別當著他們的面說為好,若你以為寶寶說不出來就一定聽不明白,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寶寶的理解力比你想像的強多了。   許多夫婦都習慣在吃晚餐時進行交流,談論白天發生的事,當然也一定會說到寶寶這一天幹了什麼。很多媽媽一遇到其他寶寶的媽媽,更是找到了談話的對象,若是人家的寶寶恰好和自己孩子的年齡一樣,說起你家寶寶吃飯怎麼樣,我家孩子脾氣如何,簡直像個經驗交流會,而且「當事人」往往在場,毫無顧忌。下次你再說起自己的孩子,可要注意措詞,寶寶就在邊上聽著呢。   一歲左右的孩子在語言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有很大差異,他們能說的詞語有限,但他們聽懂的詞語卻遠遠超過他們會說的,小寶寶聽懂複雜談話的時間比爸爸媽媽想像的時間要早得多。他們能很清楚地理解爸爸媽媽談話的內容。   大約4個半月,寶寶就能識別自己的名字,當你在談話中提到他們的名字,寶寶就會對你的話給以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小腦瓜已經知道你在說他了。一到14個月,寶寶簡直成了識別社交暗示的高手:媽媽生氣時,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地提高,有時還氣得全身發抖,呼吸急促;若心情愉快,自然呼吸平靜,語氣溫柔,行動疏緩。寶寶在察言觀色中知道了媽媽是高興還是生氣呢。   換句話說,無論你說什麼,孩子都能發掘到深層的語意。比如,爸媽在給小寶寶換紙尿褲時可能會抱怨「哦,臭死了。」但心裡想的卻是寶寶真可愛,她又拉了,那麼,寶寶聽到的一定是很輕快的語氣。若你真的為此感到沮喪和氣惱,寶寶也會把「氣憤」和你的語調聯繫起來。   大部分1歲的寶寶知道50個左右的詞語,一般先是那些發音簡單,而且生活中經常提到的名詞,例如媽媽、爸爸等。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學會一些動詞,如抱抱、親親等,之後他們能初步理解一些簡單的句子中的詞。   在18到21個月,孩子們突然進入了專家們指稱的「語言爆炸」期,在此階段,他們一天中平均學會9個詞,而且開始明白詞在句中的順序是如何影響句子的意思的。這一旦開始,他們所能領會的意思就不僅是你在說他們什麼,而是你在說什麼了。   舉個例子說,有一天你那20個月的寶寶聽到你抱怨他淘氣,因為他揪了小狗的耳朵,他馬上就會識別出你在說他的名字,而且還說到「小狗」,同時,他也知道你認為他做的不對。   既然這樣,當孩子們在房間的時候,我們就要省略掉很多想說的話嗎?其實不必,從某種程度上說,聚精會神對孩子們有好處。當父母在親切地談論自己的孩子時,孩子也會喜歡那個話題,說話時不要總像孩子不在屋裡似的,把他們當成一個局外人。如果你在談話時也讓孩子加入進來,這會加強孩子的語言和交際能力,比單純讓他們做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要好。比如你和伴侶在談論頭天晚上孩子做的事情時,你可以試著問問孩子「寶貝,你願意告訴爸爸昨天晚上我們玩什麼了嗎?」   不過,有一點很重要,當你在否定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最好別當著孩子的面說。假如你的寶寶聽你說「貝貝脾氣真大」或者「貝貝太淘氣了」等句子時,他可能會記住你說的詞,雖然他還不能理解,但等他長大一點,他就會解讀你的詞彙了。對這方面的研究證明,孩子甚至可以在不理解意義的情況下學會一個詞或短語,因為他們會在日後將這個詞或短語與它的意義聯繫起來。所以,假如一個孩子總聽到大人管他叫「小暴君」,當他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後,他可能就會把這個詞當成自己的一個標籤,認為自己就是個「暴君」。   假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談論他們,這是不是一種嚴重傷害?當然不能這麼說,但在說話時還是小心點好,假如你不願聽別人在你面前說什麼,你就不要在你的孩子面前說,記住一句話,不管孩子有多小,他也是一個人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2007年06月14日
公開
27

資料來源:福智文教基金會 http://www.bwmc.org.tw/Index.htm 看電視不僅妨礙孩子的腦部發展,更會降低思考能力、注意力與想像力……,不管什麼節目,只要打開電視,就可能傷害你的孩子。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還公佈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掇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掇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分,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一篇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分(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分完成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 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路。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 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分,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占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在電視前。

一般的兒童語言發展

2007年06月09日
公開
40

一般的兒童語言發展 據以往的研究與觀察,我們發現一般的兒童語言發展有其一定的順序,首先是 哭聲和愉悅聲:幾乎每一個新生兒都有發聲的能力,而父母對嬰兒不舒服時的哭聲及快樂時的愉悅聲有適當的反應,是鼓勵幼兒語言發展的第一步。 牙牙學語:約在二至四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嬰幼兒會發出一些簡單但無意義的聲音。因此有時候父母親會回憶說「他很小的時候曾經會叫爸爸、媽媽,但是後來就不叫了」但此時只是嬰兒自我玩弄不預期且無意涵的發聲。失聽的嬰兒也有此一階段,但因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回饋而日益減少發聲。 社交性發聲:約五、六個月大,開始會利用不規則的聲音與外界溝通。 語調練習:到了八個大,雖然聽不懂小傢伙的用詞,但已有頗似大人講話的語調。 第一個字:通常是出現在十至十八個月大時,並且先有一般的理解能力後,才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話。 呢喃兒語:十八個月大後,隨著肢體動作的成熟,幼兒可以配合著手腳功能一起玩聲音的遊戲,如:一面玩車、一面發叭!叭!。此時大概可利用十至二十個有意義的字來進行多方面的溝通。 鸚鵡式學語:兩歲的幼兒開始重覆大人說的話,直至約兩歲半時逐漸消失。 語言交談:鸚鵡式學語後減少後,幼兒開始與大人真正的對話,並隨著年齡的增加與經驗的累積,語言能力也急速增加,但由於字彙的缺乏,卻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有時幼兒便出現發展性的口吃,但只要父母有耐心,同時使用簡短易懂的字眼和不疾不徐的說話速度,以輕鬆的態度面對,給予幼兒一個好的典範,一般來說,七歲以前講話不流利仍算是正常的範圍。 語言發展遲緩的重要界標 每個孩子語言發展的速度略有不同,雖然如此,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參考界標,來訂定是否有可能語言發展遲緩:(一)至兩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二)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三)三歲以後說話模糊不清難以理解。(四)五歲以後,句子仍常有錯誤。(五)越長大越不說話。遇到這些狀況時,最好早日尋找專家協助診斷和訂定教育計畫。 --------------------------------------------------------------------------------

0-1歲環境vs發育的重要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41

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寶寶以最快的速度成長髮育,身體、智力及人際關係急速發展:寶寶學會了抬頭、翻身、坐、爬甚至行走;他能有意識地抓握物體;他能聽出自己的名字,用動作、表情和聲音表達自己的意願,可以說出第一個詞;他開始參加社會交往並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 這一年齡段培養的重點是: 1.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 2.創設環境發展大運動能力和手眼協調動作; 3.為語言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多年以來,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共同影響最終決定了一個嬰兒的性格。先天因素指那些決定大腦發育的基因因素,後天因素是指環境因素對發育的貢獻。 視聽觸環境:提供豐富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刺激   豐富的視聽觸環境是指在寶寶出生後,依據寶寶的生長發育特點佈置他的生活環境,以提供豐富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刺激,促進寶寶感知覺的發展。   出生以後,寶寶就開始用自己身體的各個器官去感知、探索周圍的世界。寶寶具有驚人的學習能力,豐富的環境刺激能激發寶寶的好奇心,有助於寶寶大腦的發育,並促進寶寶各種能力的發展。因此,創設豐富的視聽觸環境非常重要。 在嬰兒床上方懸掛色彩鮮艷、能發出悅耳聲音的玩具,例如搖鈴、吊琴、各種充氣玩具等;還可以懸掛父母放大的照片、中度複雜性模式的圖案(如靶心圖、國際象棋棋盤圖等);由於寶寶喜歡看人的臉,在床上掛一面鏡子可以讓寶寶觀察自己的臉。鏡子應該由不易破碎的金屬材料製成,寶寶在鏡子中的形象要真實。 在房間內的牆壁上貼上顏色鮮艷的人像、風景、動物、物品等圖片,寶寶滿月後就可以豎抱著他來看(視距20厘米),觀察寶寶偏愛什麼樣的圖片。可以根據寶寶的喜好更換圖片。 一會兒把臉移向左,一會移向右,讓寶寶用眼睛追隨臉的移動;也可以用紅球來逗引寶寶,當寶寶看到以後,緩慢地移動紅球讓他的視線追隨,以發展寶寶的視覺。所有的這些活動都需要在距離寶寶眼睛20厘米處進行。 照料寶寶的時候,不論是餵奶、洗澡、換尿布或抱他,都要在寶寶眼前20厘米左右用溫柔的聲音、富於變化的語調,反覆地和他說話,輕輕地叫他的小名,用簡潔的句子告訴他你正在做什麼。在寶寶醒著的時候,可以用緩慢、柔和的語調對他說話,如「好寶寶,你醒啦?」「寶寶,我是媽媽,媽媽喜歡你」等等,這樣還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還可模仿寶寶那些無意義的發音,以激起寶寶發聲的興趣。可以對著寶寶不同側的耳朵說話,讓他感覺到聲音從不同的方向傳來。 選擇一些旋律優美的音樂給寶寶聽(包括寶寶在子宮內聽過的胎教音樂),音量比大人在室內說話的聲音稍大一些。注意不要給寶寶聽很多不同的曲子,一段樂曲一天中可以反覆放幾次,每次幾分鐘,過幾周後換另一段曲子。  有意地觸摸寶寶的身體和四肢,提供不同質地的玩具、材料讓寶寶用手觸摸、抓握。  早期閱讀環境:對寶寶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   早期閱讀環境是指根據寶寶的心理特點,選擇適宜的圖書、圖片、掛圖等閱讀材料,並且每天為寶寶朗讀,讓寶寶熟悉父母的聲音,習慣看到書,撫摩書,以產生對書的興趣,形成閱讀的自然習慣。 閱讀是將伴隨寶寶一生成長的活動,早期閱讀不僅能增加知識,使寶寶對圖書和文字產生興趣,還能培養寶寶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寶寶早期閱讀的教育,應是終生養成性的教育:讓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接受各種信息,形成看、聽、讀、寫一整套習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家庭教育的參與和配合,對寶寶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應盡早地創設一個早期閱讀環境。 讀書時要以寶寶為中心。越小的寶寶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越短,1歲前寶寶閱讀圖書,主要是培養寶寶與書的情感,幫助寶寶弄明白書是什麼。所以,要根據寶寶的表現來確定是繼續讀書還是暫告一段落:如果寶寶抓住大人的手指,輕拍或蹭大人的手臂,並主動對書拍、抓、打等,表明寶寶能從閱讀中得到滿足,這時可以根據寶寶的需要重複閱讀內容;如果寶寶把目光從書上移開,情緒煩躁時,表明寶寶不再有興趣,這時,就要及時終止,不能堅持看完一本書或一個段落。 只要寶寶有興趣,任何時間都可以與寶寶讀書,哪怕只有短短的5分鐘。1歲前,每天都要為寶寶朗讀。在光線適度且安靜的環境中,家長安詳地、音量不高地邊翻書指圖畫、邊朗讀,還可插入與寶寶的簡單對話。簡單的有韻律的兒歌,通常會引起寶寶的興趣。  社會交往環境:社會交往環境促進寶寶社會化   社會交往環境是指利用各種機會讓寶寶認識、熟悉周圍環境中的同齡夥伴和其他人,逐步讓寶寶適應陌生的環境,以培養最初的社會行為,建立健康的親子依戀。   從4個月起寶寶能認識媽媽,大約從6個月開始認生。認生標誌著親子依戀的開始,同時也說明寶寶需要在依戀父母的基礎上建立更為複雜的社會性情感、性格和能力。一般來說,多數8個月的寶寶見到生人都有些拘謹或驚慌,8-12個月寶寶的認生達到高峰,以後逐漸減弱。要注意,這幾個月是寶寶與父母形成鞏固的親子關係的關鍵期,所以利用社會交往環境來促進寶寶的社會化非常重要。 父母一方面要給寶寶安全感,不要長期離開寶寶,盡可能減少必須離開寶寶的次數,尤其是丟下寶寶一個人;如果必須離開,隨著寶寶對語言的理解,用他所聽得懂得語言告訴他父母要離開一會兒,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另一方面不要保護過度,應創造條件擴大寶寶的生活範圍,讓寶寶步入社會:可以經常帶寶寶上街、上公園、串門,向寶寶介紹社區中經常見到的人;特別需要讓寶寶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的寶寶接觸、玩耍,雖然這麼大的寶寶還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往,但是與同伴在一起的益處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寶寶接觸的人、物越多,認生的程度就越輕,時間也就越短。那種怕寶寶受驚嚇躲避生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家裡來了「陌生的客人」,父母注意不要急於讓寶寶接近客人,更不要隨便讓客人突然靠近、抱走寶寶,也不要在客人到來時馬上離開寶寶,否則會加重寶寶的恐懼心理。 正確接觸「陌生客人」的方法是:當客人到來時,父母可以把寶寶抱在懷裡,不要急於走近客人,要用對客人的熱情態度和友好的氣氛去感染寶寶,使他學會「信任」客人;讓客人逐漸接近寶寶,例如,讓客人給寶寶一個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帶著自己的孩子,就可抱著孩子與寶寶接觸;如果客人靠近寶寶時,他流露出害怕的表情,就立即抱他離遠些,與客人談笑,待一會兒再靠近,使寶寶逐漸適應、熟悉生人。  爬行環境:促進生長發育   爬行環境是指根據寶寶爬行的需要,對家裡的環境重新規劃和佈置,給寶寶開闢一間專門的活動室或活動空間,創設一個安全、衛生、舒適的環境供寶寶爬行。   爬行可以促進寶寶身體的生長發育;爬行可以訓練寶寶身體的協調能力,對學習走路有很大幫助;爬行可以擴大寶寶接觸和探索環境的範圍,增加認識事物的機會,發展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爬行還可以促進寶寶與他人更多的交往,鍛煉寶寶的意志力。所以,為寶寶創設爬行環境非常重要。 爬行的準備。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可在瓷磚、大理石等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注意: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使用有很多小拼塊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拼塊摳起來誤食;也可以把被褥拿掉,讓寶寶直接在床墊上爬。在寶寶學習爬的時候,可以提供摩擦力小的接觸面,這樣有助於寶寶的活動;等寶寶熟練爬行後,可以增大接觸面的摩擦力,以給寶寶提供不同的爬行體驗。 爬行的安全。不要讓寶寶離開自己的視線,更不要讓寶寶獨自爬行;特別注意寶寶周圍的環境應當沒有堅硬銳利的物品,不要讓他嘴裡含著東西爬行;傢俱的尖角要用海綿包起來或套上護墊;藥品不要放在寶寶能抓到的地方;特別是電線要絕對安全,不要讓寶寶靠近,要使用安全插座或電插座的防護蓋;如果讓寶寶在床上爬行,一定要防護好,以免摔下床。每隔幾天就要對家裡所有東西的下邊以及角角落落的地方進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檢查,對那些不太牢固的東西得隨時檢查或者乾脆將它們移開。 爬行的衛生。時常清潔、消毒地板和地墊等物品,不要讓寶寶爬髒的小手直接拿東西吃。 爬行的樂趣。為了增加寶寶爬行的樂趣,可以拿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前面吸引寶寶來拿。會動的玩具,如汽車、球類等對已經熟練爬行的寶寶更具吸引力,寶寶喜歡追逐這些玩具,這樣可以讓寶寶更多地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要適時給予鼓勵。 早期安全依戀環境: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   早期安全依戀環境是指成人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做出及時、恰當、撫愛的反應,以幫助嬰兒發展對成人的信任、親近,形成安全型依戀。   所有文化環境內的嬰兒都存在依戀的現象,依戀是一種社會性情感聯結,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父母親密的身體聯繫的一種傾向。依戀是在嬰兒與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依戀的性質取決於成人對嬰兒所發出信號的敏感性和對嬰兒的關心程度,因此,成人是否對嬰兒敏感、有愛心,對嬰兒安全依戀的形成至關重要。早期安全依戀的形成對兒童心理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安全的依戀可以使兒童自信、好奇、富有同情心和堅持性,在自我控制、社會交往與合作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現。而消極的依戀關係將導致兒童焦慮、孤獨、敵對和日後人際關係中信任感的缺乏。 對寶寶精心照顧、關心、愛護,讓他從父母那裡獲得溫暖和愛,滿足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 增強父母的敏感性,對寶寶發出的如微笑、咿呀學語、哭叫、注視、依偎、追蹤、擁抱等各種信號做出迅速而準確的反應,保證親子之間積極而又愉快的相互作用; 多與寶寶交往、說話,滿腔熱情、耐心細緻地陪伴他們玩耍,施以語言示範,並與他們共享進步時的快樂; 多與寶寶一起遊戲,一起分享遊戲的快樂,特別是父親,要參與到遊戲中來,讓寶寶與父親有更多的交往機會; 建立穩定的親子依戀關係,讓寶寶學會等待,也非常重要。隨著寶寶各方面的發展,會出現「撒嬌哭鬧」,如果處理不好,會養成總是讓人抱的習慣。當寶寶第一次要求媽媽抱時,讓他坐到媽媽腿上,5分鐘內放下,讓寶寶自己去玩;第二次要求抱時,把寶寶輕輕抱到腿上,接著馬上放下他,反覆幾次,寶寶就會按媽媽的「做完這件事再來抱你,等一會兒」的要求去做。當然,讓寶寶等待的時候,大人的活動都要在寶寶的視線之內。經過多次強化和重複,寶寶撒嬌的時間間隔就會逐漸延長,逐漸地建立起安全的親子依戀。

視覺遊戲培養孩子好「眼」力!

2007年06月04日
公開
50

視覺遊戲培養孩子好「眼」力! 採訪�蔡淑如 攝影�王永村(0936-192888) 演出�Mommy:涂佳瑩 Baby:洪祚 諮詢�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可言心理諮商所主任 梁仲怡 財團法人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進會理事 許翠端 前言�從孩子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視覺啟蒙亦同步啟動了。視覺功能良善與否,除了和先天構造有關,後天培養及刺激更是重要無比。建議爸媽配合孩子的發展,將啟蒙遊戲帶進生活中,藉由培養視覺能力,奠定整體發展的基礎。 引言:沒有人能否定視覺的重要性,因為不管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或複雜的認知,都需仰賴「視覺」的輔助。家長別以為只要孩子的眼睛看得見,就輕忽其視覺發展。其實家長只要能夠先瞭解孩子的發展及行為背後的含意,就能適時提供足夠的刺激,提高孩子「看」的品質及能力。 透過「視覺」帶動各項能力發展! 比起自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運作的聽覺系統,視覺幾乎可以說是從寶寶出生才開始有機會接受大量的刺激。如同所有的感覺系統一樣,視覺系統必需在接受訊息→輸入至大腦→大腦指揮身體針對訊息做反應的過程裡,加速活化及往外連結,因此嬰幼兒時期如能接觸豐富的視覺刺激,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視覺通路,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還能結合其他能力發展,去做更精準而複雜的表現。反之,寶寶在早期缺乏足夠的刺激,除了會妨礙視覺通路形成,甚至可能使大腦的視覺能力慢慢退化喪失,嚴重的還可能妨礙其他官能的發展。 小朋友的學習發展,一向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而視覺在其中又扮演何種角色呢?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可言心理諮商所主任梁仲怡,及財團法人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進會理事許翠端表示,其影響層面約可分以下兩方面來討論: ★訊息接受量佔所有感覺之冠 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處之一,在於人類仰賴視覺的比例遠超過其他感官。大腦掌管各種感官輸入的區域中,負責視覺功能的範圍總和最大,而人每日透過感覺神經系統輸入大腦的訊息,更有八成以上是透過視覺而來。因此我們可以說,唯有豐富且品質優良的視覺刺激,方能提高其視覺敏感度,同時促進大腦其他功能區域的開發。 ★多元智能由此紮根 視覺影響的層面涵蓋一般生活操作以及多項發展、學習能力。如以多元智能中的運動、語言、人際、自然觀察為例,都和視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視覺跟其他智能的搭配,更是生存及一切學習的基礎,所以家長在進行視覺啟蒙時,別忘了同時按照孩子的年齡,做整體性的觀察。 孩子眼中的世界 × 眼中的世界力發展 對大人來說,「看」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卻是孩子多階段的學習歷程。小寶寶的視覺是所有感覺中發展最慢的,雖然出生時,眼睛及大腦的構造已幾近完成,但仍需要後天的刺激及培養,讓雙眼能夠協調運作,並隨著身體肌肉能力發展,提昇整體能力。 許翠端表示,視覺神經約到孩子五至六歲左右,才能發展完整。因此在這段期間,家長要特別密切注意孩子的視覺能力是否符合階段性發展,以便及時透過檢查及治療,矯正發展不良的問題。特別是在3歲前,親子互動的機會最多,爸媽如能具備正確觀念及相關知識,相對能提供孩子更多的協助,並早一步發現問題,否則待6歲後視覺系統已經發展完成,再接受矯正通常效果有限。 梁仲怡表示,視覺發展可分為7大階段,各有其啟蒙重點,父母應配合孩子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刺激,使各階段能順利地銜接: ★STEP1:模模糊糊的世界 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已經有一定聽覺發展了;甫一出生,觸覺亦派上用場,唯有視覺因通路尚未形成,且雙眼不能對焦,以致外面的世界對出生沒多久的小小寶寶而言,就像是一張張模糊的畫面。須待後天的刺激及培養,建立良好的視覺通路,配合肌肉等各方面發展,啟動視覺功能向上提昇。 ★STEP2:區別明暗、黑白及輪廓 不到1個月的小寶寶,雖然看什麼還是模模糊糊,但已能感受到空間內有無光線,而出現轉頭看光源的動作。平均1.5∼2.5個月時,他對黑白對比強烈、亮度高的圖案或物品,會出現明顯反應,及能夠感受所處環境中的光源與背光的暗區,但尚無法清楚區分其邊界;他所看到的物品,也僅是粗略的輪廓。 ★STEP3:辨認內部細節及色彩 6個月前的寶寶對物品的形狀、顏色感受越來越強烈,家長可以從他表現出對某些顏色及亮度的喜好,察覺其視覺功能的進步。雖然孩子還不認識何謂紅色、黑色,不過能夠更清楚地知道這些顏色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孩子對色彩反應不錯,家長平時不妨多和他玩色彩遊戲。至於什麼顏色效果最好呢?根據研究指出,四大基本色:紅黃藍綠,及黑白對比強烈的玩具,最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而粉紅、粉藍、自然色等色彩刺激不足且區分不易,不適合於視覺啟蒙初期使用。 6、7個月大的孩子,看別人的五官越來越清楚,不像之前只能感覺到模糊的輪廓,因此爸媽應增和孩子互動的機會,增加孩子的視覺刺激! ★STEP4:深度知覺逐步提昇 深度知覺即所謂的立體知覺。在視覺發展初期,孩子眼中呈現的均為平面影像,之後慢慢發展出遠近、左右、高矮等立體影像。立體知覺究竟從何時萌芽,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不過平均約至1歲後確立成型。 人之所以能視物,在於利用眼部的感覺接收器吸收光源,聚焦至視覺中樞,再呈現出影像。立體觀念的確立,代表雙眼運作正常且更為協調,相反地,如果深度知覺不能順利發展,相對會影響孩子的動作、立體感、方向感等,重要性不容小覷! ★STEP5:分辨兩個相似物的異同 1歲半左右的孩子,對於生活中常見且相似的物品,已具有一定分辨異同的能力,並且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及各方面能力提升,能分辨的部份更多、更細微。家長一開始可以將簡單的圖片,或者將兩個設計略有不同的娃娃作為道具,請孩子找出兩者的不同,訓練他視覺的精辨能力。 視覺的精辨能力,深深影響孩子的發展。像是要妥善的學習,或處理生活中的大小瑣事,都需要精辨力來幫忙。值得慶幸的是,視覺的靈敏度不只和先天構造有關,能否看的更快、更精準,後天的練習絕對是關鍵,而這都需仰賴家長帶著孩子一同進行。 ★STEP6:認識文字符號 認識文字符號,是1歲半∼3歲孩子視覺的啟蒙重點,不過這個時期的「認字」,和大人想像中的可不同喔!因為3歲前孩子就像是照相機,不管是文字或圖像,在他眼中同樣是一個畫面,識字指的是看出字和字的不同,只不過孩子會感覺文字符號不如圖片豐富罷了! 「認字」不是為了提早學會寫或認知,而是為了啟發他對文字的興趣,為將來培養閱讀習慣奠基。建議家長採取比較趣味化的方式,教導孩子認識千變萬化的文字,同時連結生活周遭事物,將文字自然地存放於腦海裡。不過進行認字遊戲有兩點不能忽略,一是字要夠大,小朋友才能看得清楚;二是不要同時加入注音符號,以免孩子勿以為注音符號也是該文字的一部份。 ★STEP7:閱讀累積學習力 針對3∼6歲的孩子,最好的視覺啟蒙,及觀察孩子各方面能力發展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了!尤其透過親子共讀,帶領孩子認識書上的文字、圖片,有助於加強觀察力、認知、口語表達能力,並增進彼此的感情。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隨著年齡增長,更能理解書中的內容,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 Let′s play!啟蒙遊戲樂無窮∼ 家長在了解孩子的視覺發展後,相信對於各階段的視覺啟蒙,也具備一定概念了。梁仲怡表示,以下為根據視覺發展各階段所設計的小遊戲,爸媽可利用閒暇時,多和孩子玩一玩,在遊戲中達到良好的啟蒙效果: ★1光影遊戲 適用年齡:出生起 功用:利用光影作為視覺刺激,且培養孩子的追視能力。 道具:手電筒、小手帕 玩法:媽媽可先用小手帕蓋住手電筒前端,讓光線柔和一些,接著將手電筒放在寶寶眼前30公分的距離,緩慢地移動,刺激寶寶去追尋光源。之後待他大一點時,可用色彩鮮豔的小球代替手電筒。 ★2黑白輪廓遊戲 適用年齡:1∼6個月 功用:以強烈的黑白對比吸引孩子注意,辨識色彩及其輪廓。 道具:黑色色紙、白色書面紙 玩法:取黑色色紙裁成不同的形狀,再將它貼在白色的書面紙中間,兩者顏色亦可對調。接著將完成後的圖卡,放在孩子的眼前讓他看,每張圖卡約需停留3∼5秒。爸媽不要一次給孩子看太多圖卡,約準備5、6張圖卡即可。 ★3認識生活小物 適用年齡:6個月左右 功用:結合視覺及觸覺啟蒙 道具:孩子的玩具、音樂鈴或水果 玩法:準備幾個孩子喜歡的玩具、音樂鈴,或者是顏色鮮豔的水果如橘子、蘋果等,先由父母用趣味化的方式介紹它顏色、特點,提高孩子的好奇心,接著讓他自行把玩,用眼睛、用手來認識這個新奇的物品。孩子的專注力較短暫,如果孩子玩一下就將玩具丟下,家長不必刻意勉強,另尋空檔再開始即可。 ★4小車過山洞 適用年齡:7個月大起 功用:空間知覺啟蒙及物體恆存概念 道具:書面紙、小玩具車 玩法:先將大張書面紙捲成紙筒,接著在孩子面前將玩具車由紙筒的一端推入,這時小朋友會想要找出被藏起來的小車,媽媽再慢慢將紙筒傾斜,讓小車滑下來。初期先由媽媽做示範,待他熟悉這個遊戲後,便可改為孩子他操作。這個遊戲略有難度,通常無法一天內即學會,家長可得保持耐心喔。 ★5猜猜有哪些不同 適用年齡:1歲後 功用:辨別異同 道具:造型相近的兩隻玩偶 玩法:準備兩隻造型相近的玩偶,先拿出其中一隻,向孩子一一點出它的特色後收起來。接著拿出另外一隻玩偶,重複上述的動作。最後把兩隻玩偶一起拿出來,請孩子指出兩者的差異之處。孩子最初能辨別的部分少,即使只有1、2個發現,家長都要給予鼓勵喔! ★6符號無所不在 適用年齡:1歲半起 功用:將所認識的符號和生活連結 玩法:這時候的孩子大都已能辨認簡單的圖形了,如圓形、三角形等,帶他外出時,可以引導他注意外邊的事物,其實都和圖形有關,像是紅綠燈、公共電話標誌、電梯標誌等。 ★7彩色世界妙妙妙 適用年齡:1.5歲∼2歲 功用:認識色彩變化及啟發創造力 道具:紅、黃、藍玻璃紙各1張 玩法:把三色玻璃紙,裁成各約20×30公分大小,先將其中一張放在自己的手上,引導孩子注意妳的手,再將另一張玻璃紙疊上去,提醒他:「媽媽的手變顏色囉!」然後利用不同的玻璃紙組合出更多樣的色彩,孩子必定會感到非常新奇。 ★8親子共讀 適用年齡:1歲起 功用:培養愛書的孩子 道具:布書、圖畫書、繪本 玩法:1歲開始,媽媽可以選擇圖片大、內容簡單且與生活相關的童書,和他一起享受看書的樂趣。之後配合孩子各階段身心發展,選擇合適的童書,達到不同的啟發效果。親子共讀時,通常是大人和小孩最專心的時候,還能增進語言能力、認知、想像力等,好處說也說不完! ★輕鬆學習有「FUN」法! 優異的視覺功能,應囊括認知、判斷、精辨、觀察及記憶五大條件,而這都不是短時間,或者單靠視覺發展就能完成的。許翠端表示,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是瞭解孩子階段性的成長目標,提前製造機會練習,接著觀察他有無按照應有的歷程進步。切勿擔心孩子搗蛋而強加限制。事實上,玩是孩子的本能,家長要做的應是掃除環境的危險,讓孩子能夠盡情的探索。另有部分家長希望孩子表現超前,習慣要孩子遵從指示來完成大小事物,短時間看來雖有小小領先,但對他將來實際運用上卻不見得有太大幫助。 (詳文請見2007年三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