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體罰孩子,只會“兩敗俱傷”

2007年08月31日
公開
6

我國自古流傳“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說法,西方諺語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直到今天,體罰孩子仍是許多父母的“法寶”,甚至還有父母將其奉為至理名言。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於一時沖動,大多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但卻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使孩子產生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的確,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和品德培養時應該嚴厲,但通過打孩子達到教育目的卻是不可取的,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孩子如果經常挨打,性格會變得比較孤僻,不願意和其他孩子玩耍。孩子步入社會后,別人相處時會遇到很大的心理障礙。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會讓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如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就瞞,能騙就騙。可孩子說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家長發現。為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度更加強硬﹔為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於是就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常挨打的孩子害怕家長,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都乖乖服從。在這種“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被動。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 所以說,打罵孩子所遺留下來的弊端顯而益見,不僅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更會讓他們子的內心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感情會變得麻木,並且在心理上疏遠父母。長此以往必將影響正常的親子關系。另外,遇到挫折,還可能選擇離家出走的方式解決,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要知道,沒有人是天生什麼都會做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教育孩子需要耐心、愛心和理解,打孩子決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培養小baby的幽默感

2007年08月30日
公開
8

出生開始,嬰兒往往用哭聲來表達他對吃、睡眠和擁抱的需求,但這還不是一種社會交流,直到滿月以後,人生第一個微笑的出現才是傳達他們想要交流的訊息。   大約在四五個月的時候,寶寶無聲的微笑會變成發出聲音的咯咯大笑,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裡,他們會逐漸理解幽默的含義。一個認同並支持幽默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這裡我們將告訴你一些讓寶寶笑的竅門,以便你們更好地溝通。 起初的笑   寶寶的第一個笑容通常是對逗他的人(媽媽和爸爸)的回報。據邁阿密大學的教育心理學教授多雷士?伯根(Dris Bergen)說,父母的鬼臉、可笑的聲音會讓寶寶覺得有趣並興奮起來。當父母發出有趣的聲音,他們的情感電波會傳遞給孩子,孩子會因此感到安全和滿足,他會手舞足蹈地笑。   一段時間後,能夠令嬰兒咯咯大笑的是身體上的快樂:父母邊拍他的肚子,邊發出砸舌頭的聲音;搔他的腳底板;把他舉起來,輕輕地在空中拋。大約4個月的時候,孩子會因為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事物而微笑,當你誇張地瞪大眼睛,張大嘴巴,並發出「突、突」的聲音時,他會因為這種極其簡單的傻動作而咯咯大笑。 寶寶咯咯笑的時候意味著他正在享受,但此時他對幽默還沒有真正的意識,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他會逐漸形成對幽默的辨認能力。 幽默感的出現   寶寶9個月的時候,幽默感開始出現了。雖然他仍會因為你拍他的肚子而快樂,但他的笑容會反映出對世界更高級的理解。這種理解表現為下面幾種幽默: 1、破壞規則: 亂扔食物或是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會讓寶寶興奮地大叫。發現這些行為的樂趣表明孩子已經懂得什麼是規則,並知道怎樣去破壞規則了。 2、消失的東西: 類似的遊戲包括捉迷藏和變魔術等。當將要發生的事情符合孩子的預計時,他就會快樂地大笑。這種幽默感表明孩子已經抓住了事物的本質——那些暫時從視線中消失的事物仍然存在。 3、悖論式的幽默: 這種遊戲的獲得首先要有令人吃驚的元素,即嬰兒認為某件事情將會發生,然而結果卻與他預料的完全不同。比如說跟他玩分離遊戲,告訴他媽媽要走了,要去上班了,當寶寶因為媽媽的離去而大哭時,媽媽又探頭出現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邏輯思維,他知道什麼將會發生,也有能力注意到應該發生的事沒有發生。   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對同一件事感興趣。這很大程度取決於你寶寶的氣質和他對特定刺激的反應。比如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會憎恨「飛行」遊戲,而喜歡被呵癢。 從視覺遊戲到語言遊戲   在生命的第一年,悖論式幽默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視覺的刺激,但在第二年,當蹣跚學步的孩子開始使用語言時,幽默表演的範圍被大大擴展了。例如,當你呼喚孩子時,你假裝不知道他的名字,而用別的什麼稱呼他。   大約兩週歲的時候,你的寶寶已經會模仿遊戲了。當你開始一個遊戲時,他能熟練地跟著你的節拍,甚至在你押韻的兒歌中替換一個他所熟悉的詞。   嬰兒期的寶寶會通過活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可以輕易地發現他們就是舞台的中心,能夠得到他人的注意將使他們產生歡樂。寶寶會試圖做下列事情來逗樂周圍的人:   模仿讓他感到有趣的動作——把一張小毯子遮在頭上做青蛙跳,然後把毯子從頭上揭開。   用變化多端的表情和虎虎生威的運動展現自己。   變化事物的性質,取得喜劇的效果。比如把一隻鞋子穿在頭上或是代表他的果汁杯講話等。 TIPS:浴室幽默   當嬰兒進行如廁訓練的時候,他會把另一種幽默加入他的生活中,這被稱之為浴室幽默。在這個階段,寶寶對身體有了朦朧的意識,並會透過“噓噓”、“臭臭”等兒童語言來解釋身體是如何工作的。就像成人,也會用浴室幽默作為一種強調和轉移的策略來幫助寶寶更好地應付如廁挑戰。   了解你的孩子,不要輕視那些讓他開懷大笑的傻事,請用心地扮演好一個“大傻”,從寶寶出生起就培養他的幽默感。 來源:新浪親子

注重寶寶的「玩中學」-父母眼中寶寶的玩具

2007年08月29日
公開
6

注重寶寶的「玩中學」-父母眼中寶寶的玩具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在一個關愛的環境中,孩子得以遵循他自己的成長模式發展,於是他將日趨成熟而邁向獨立,而於此過程中,發展潛力不只將被激發,還能成為孩子的實際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好奇而且積極的探險者,他發掘、經驗、並創造事物。他以感官來探索、以思考來學習與他人互動,並且發展自我,進一步的成為一個全方位的孩子,而做為這樣的孩子應事先要具備下列四種發展: 1、生理發展 2、思考能力發展 3、社會行為發展 4、情緒發展 一、生理發展 孩子以他整個身體去體驗、瞭解這個世界,他們的神經肌肉系統幫助他們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例如伸手觸摸、踢腳碰物、翻滾、攀爬等,來探索他們自己的身體天賦的能力及其極限。對身體以外的訊息,他則習慣以五種感官來學習,這五種感官包括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這感官的能力是在孩子響應他內在或外在的各種刺激時,自然形成的,而感官能力的發展,也提供了孩子學習與成長的基礎。 二、思考能力發展 人類的腦和身體一樣,都需要感官的刺激輸入,才得以發展而發揮其功能。人類學習的過程是在於吸收、組織、並整合各種訊息,所以孩子首先必須學習分類與整合,需要言語溝通的技巧,才能進一步發展出基本的思考能力。由於孩子思考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所以一些設計良好的玩具,能幫助孩子成功的奠定智力基礎。 三、社會行為發展 在與他人共處的經驗,孩子將探索對自我的認知,及自我與社會的關係。他會有這樣的疑惑,」我是誰?」、」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與週遭人事的互動中,他逐漸學習與人溝通、合作等技巧,來符合社會的期望。 四、情緒發展 「媽媽,我的心裡面有一個微笑。」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及他對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您的孩子是不是具有敢於冒險、體貼、勇於接受挑戰、關心別人、信任他人、勇敢並自信的特質呢? 能夠對自己滿意,覺得自己很好的孩子,他的潛力往往是無限的。孩子學習的經驗將深深影響他對自己的感受,而他的能力與他對自己的感受是息息相關的,當能力發展越複雜時,他對自己的感受越強烈,如果能力與感受能維持正面的平衡時,孩子內心自將充滿歡笑。 孩子學習的管道大部分是來自於外在,他們從父母、家庭、學校、媒體、和社會得到各種學習信息,然而,有一種學習可以源於孩子自己--那就是玩耍。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運用豐富的想像,傾聽自己的想法,練習並發展自己的能力,透過這種過程,孩子逐漸的發展自己,並使自己更有能力。 孩子若能全心的投入玩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在他們醒著的大部分時間,便是醉心於玩耍 - 從玩耍中發現自我,和思考著為什麼要這樣,以及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等等。可以說,玩耍滿足了孩子好奇心,與提供他們學習和瞭解自己的途徑。 玩耍是多面的,讓孩子去經驗各種不同的玩耍是很重要的,但如何使孩子的玩耍豐富多變又有意義呢?以下是幾個重點建議: 一、運用身體動作的玩耍 孩子以身體五官來經驗新世界,運用其大動作(跑、跳、攀爬)和精細動作(抓放物品、串珠、拼圖)來瞭解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從這些動作和經驗中,孩子得到一些基本的概念,如重力、平衡、空間等。運用身體動作的玩耍使孩子得到感官運用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是所有學習的基礎。 二、組合對象的建構玩耍 孩子學習將組件分離組合,並思考著怎麼做才是!建構性的玩具(如堆積木)和藝術類的用具(如畫圖),都能讓孩子盡情地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探索、組合、再組合,不論是錯誤的試探或成功的堆棧組合,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重要的學習過程。這種允許孩子自由創造的建構式玩耍,最能滿足孩子機伶且好奇的心 - 這樣求新的心是很珍貴,而且應該被鼓勵的。 三、運用知覺思考的玩耍 操作性的玩具提供能讓孩子運用眼睛及雙手的機會,在這樣的操作中,孩子的精細的動作技巧得以發展(如手眼協調能力、手指運作能力),認知的概念也得以形成(如配對、分類、排列的概念)。拼圖、配對遊戲、可堆棧式玩具等等,都能幫助孩子發展知覺和記憶能力,而所有這些能力爾後將成為孩子邏輯思考能力的基礎;也就是說,孩子現階段對符號、概念的認知與養成,將為以後閱讀和數理能力的開發預做準備。 四、發揮想像空間的玩耍 孩子都喜歡模仿和扮演,具有想像空間的遊戲帶給孩子愉悅,並能增強孩子的學習的效果。在扮演的遊戲中,孩子經由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得以體會他人的心情,也可以藉由扮演盡情地將其愛、恨、生氣、嫉妒、或愉快等情緒加以宣洩。他們可以跳到想像中的夢幻城堡,或是充滿傳奇的金銀島,透過這樣幻想和戲劇性的玩耍,孩子開始學習處理他們未來實際生活中將碰到的問題。 五、社會交際性質的玩耍 人類是具有社會性格的動物,孩子可以從與別人玩耍的過程中學習基本的社交能力,譬如輪流、傾聽、分享、合作等等。遊戲行為的發展是始於獨自玩耍,再平行式的遊戲,爾後才有合作性或聯合性的遊戲。當有合作行為的遊戲發生時,孩子之間便建立起互動的關係,而具有良好的社會性質遊戲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快樂、體貼、有責任感的人。 以上這五種型態的玩耍,並不是自個兒獨立而互相排斥的,而只有適當的玩具與情境才能使孩子同時經驗這五種學習型態的玩耍。譬如說,幾個孩子用大積木堆了一個火車,運用到身體的動作,也同時具有創造力的建構性遊戲,而彼此間的互動造成社會性的學習。他們也可以假想自己是一輛火車,包括給火車票、發出火車汽笛聲、模仿火車開動的動作等等,這一切都使孩子沉浸於想像的世界中。這樣的玩耍經驗豐富而有趣,並結合了多方面的學習。 玩耍能使孩子產生各種體驗,孩子從玩耍中體驗著失敗與成功,練習與掌握。玩耍是一種全方位的學習,幫助孩子生理機能、思考能力、社會行為、及情緒等各項發展,當孩子能有機會做各種型態的玩耍時,他們便是在全方位的發展自我。所以說,玩耍是一種極佳的學習方式

各年齡層語言訓練的方法

2007年08月28日
公開
11

出生到兩歲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來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你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辨別顏色&數數。 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轉貼處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我數到3ㄛ!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 矩的孩子

2007年08月26日
公開
12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你的小孩又在鬧脾氣了。不過現在你知道不能立刻發脾氣或是喋喋不休,那麼你該怎麼辦呢? 眼前你就要邁開重要的第一步--糾正小孩不好的行為。我們要教各位的是數1-2-3的方法。從1數到3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盲目地數。 一開始,請先記住兩件事。 第一,你要把數1-2-3應用在「不要做」行為上。換言之,當小孩在吵架、哭鬧、吼叫、爭辯、耍脾氣時,這個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場。如果你要小孩起床上學去,或是要他們快去寫功課、練琴等等,這方法就不適用。 再者,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1-2-3魔法術的話,當你知道如何數1-2-3後,可能會半信半疑的,畢竟這聽起來太簡單了,感覺好像不是很積極或不夠嚴厲。你也許會想:嘿,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小孩,他可是個小野人呢! 如果你有點懷疑是正常的。要知道,數1-2-3這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沒有那麼容易。主要的「魔法」不在數數字,誰都會數嘛,它的神奇力量來自「不說話、不動怒」法則,這種方式讓小孩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1-2-3魔法術真的不是什麼魔術,只是效果太神奇了。這方法說穿了就是一套特殊的行為技術的延伸,教你用謹慎、合理、貫徹的方法,來訓練及管理小孩的行為。 所以當你和小孩的衝突又出現時,你會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變得言行一致、有主見,且心平氣和。 讀到這裡,你心中也許出現許多疑問。沒關係,下一章我們將試著回答你所有的問題。之後,等你讀完第六到第十章,就可以開始數1-2-3了。 對「不要做」行為數1-2-3 假設現在時間是晚上六點鐘,你有一個四歲大的小孩,他吵著要吃洋芋片,但你硬是不給他,因為就快吃晚餐了。他正在廚房地板上跟你鬧彆扭:用頭撞地板、用腳猛踢廚櫃,還大哭大叫的。你知道這下子左鄰右舍都會聽見,頓時間你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小兒科醫生建議你別理會他,但你就是無法忍受他這樣大吵大鬧。你媽媽教你拿一塊冷毛巾蓋在他臉上,但你覺得這方法很奇怪。最後,你先生乾脆叫你打兒子的屁股。 些其實都不是好方法。你不妨試試1-2-3魔法術。把你的食指豎起來,眼睛看著你家這個小魔鬼,然後很平靜地說:「1--」。 他依然哭鬧不停,甚至火力全開。過了五秒鐘,你豎起兩根手指說:「2--」。他還是很吵,繼續發脾氣。又過了五秒鐘,你豎起三根手指說:「3,時間到,回你的房間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你兒子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現在他自己搞砸了,得自負後果。後果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表示他得進自己房間,你將暫時不理他;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例如暫時沒收玩具或損失一些特權、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零用錢少十塊、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等等。 假設你選擇的是中場休息時間,那麼在你說:「3,時間到,進房間五分鐘。」之後,你不理他,他就安靜下來了。(有些人可能還搞不懂自己是怎樣讓小孩安靜下來的,下一章我們將為你解答。) 在你不理會小孩時,你可能很難相信接下來發生的事:其實就是什麼事也沒發生。你不用說話、不生氣、不會覺得愧疚、不用說教、沒有爭辯。除非必要,你什麼話也沒說。 譬如,你就不用說:「從現在起你要不要做一個乖寶寶呢?你知不知道整個下午媽媽快被你煩死了。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這樣呢?媽媽快要受不了了!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哭鬧,爸爸再半小時就要回家了。你是不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啊?」 你也許會忍不住,想要來個小小的說教,但最好還是保持沈默。如果小孩又出現了「不要做」行為,你就再從1數到3。小孩若乖乖聽話,你就稱讚他,讓他成為你的好夥伴。 很快地,你會發現只要數1或2,小孩就會乖乖聽話了。我們跟你保證:以後你只要從1數到2,就可以隔著客廳制止你家兩個小寶貝吵架,根本不用起身、大聲吼叫,或做一些稍後會後悔的事。你只是第一次嘗試,就能立即上手。 有些父母會問:「小孩從來不會在我數1時就停止吵鬧,每次我都要數到2。他是不是故意的?」我們的答案是:「非也,他如果真要捉弄大人,不可能數到2就停止的。他要是讓你數到42甚至72,那你才真的要瘋掉吧!」有些小孩可能得跟他說個上千次,他才會學乖。所以,數到2應該還好吧。記住,如果小孩讓你數到3,他的機會已經沒了,就等你裁決。 還有些父母問說:「當孩子做的事情實在太過分時,難道我還要給他們三次糾正的機會嗎?」這問題也挺有道理的,好比說,你的小孩一直打你或用東西丟你,你總不可能還在那邊數1-2-3吧,畢竟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立刻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鬧,就一個人待在裡面十五分鐘。」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七歲的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學會說髒話。雖然他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卻用三字經跟你頂嘴,這時你該如何呢?假設時間是晚上八點半,你跟小孩說該上床睡覺去了,他卻回你:「他媽的!」這時候你也需要立即制止,所以同樣地,你得跟他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說一次,那就變成十五分鐘。」等小孩結束中場休息後,你再跟他簡單說明為何不能說髒話。當小孩出現新的或異常的不良行為時,簡單的解釋是很恰當的。 瞧,數1-2-3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有效。你以為有什麼秘訣嗎?就是這樣而已啊! 比較困難的部分 偶爾會有一些父母跟我說:「兩個月前,我們去參加你的研習營,覺得收穫很多。我們家兩個小孩都很難教,一個七歲、一個五歲。回家後,我們立即嘗試1-2-3魔法術,真的很有效,他們兩個都比以前乖了。不過現在1-2-3好像已經不怎麼管用,我想我們 需要新方法了。」 大家認為問題出在哪兒呢?其實90%的情況是因為父母忘了「不說話、不動怒」法則。很多人都沒有嚴格遵守,但卻不自知。還記得前面那個大哭大鬧的四歲小孩和洋芋片的故事吧?如果你是一邊數1-2-3,一邊不自覺地說太多話,情況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1--媽媽真的很累了,你為什麼不能乖一點呢……我在跟你說話時,眼睛看著我。好啦,2--,再說一次,快進你的房間去,聽到沒?每次要不到東西你就這樣鬧,真是讓人受不了。我再說一遍。你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胡鬧。爸爸再半小時就回家了!好了,夠啦!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我不理你了,快點!!」 天啊,這像什麼話?如果這是你對孩子的反應,那麼很可能你也在耍脾氣吧。這下子,廚房裡變成有兩把怒火在燃燒。大人的脾氣也爆發出來,那絕不是1-2-3要教你的東西。你可知道這樣做已經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你確定你要這樣跟小孩說話嗎?你今天上班是不是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了?如果你真的用這些話跟小孩「溝通」,那麼你的真正意思是:「來吧,咱們吵一架吧!」你的小孩不需要有注意力缺失症、對立反抗,或是行為規範障礙,就足以讓你們大吵一架。很多小孩知道說不贏你,會很快出現狗急跳牆的行為。太多的言語或規勸,保證你無法導正小孩的行為,而且很可能讓你們僵持不下。 再來,許多難教的小孩確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這表示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對這種小孩來說,你要他如何在大人一大串的言語中挑出重點,譬如哪部分是1-2-3,哪部分是警告。他真的沒辦法!小孩要是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你的警告,他是無法做出正確回應的。 最後,在這段令人超級挫折的話中,還有一件事情不對。姑且不管你當時的情緒,你要是愈說愈多,基本上你要傳達的內容會整個變了樣。當你告訴孩子許多必須聽話的理由之後,其實你是在告訴他:「除非媽媽給你這些理由,不然你不必聽話。哎,媽媽只希望你也能同意這些理由。」這已經不是在管小孩了,而變成是在求小孩了。當你這樣請求,你是在替小孩思考,也是替他的行為負責。 一般小孩會怎麼反應呢?他會在你提出的理由中找碴。「凱蒂也沒有都聽你的話啊」、「爸爸沒那麼快回家」,然後你們就會陷入爭論中了,而偏離了問題的核心:小孩子到底有沒有聽你的話? 所以一旦小孩子在耍脾氣,你應該二話不說,立刻豎起手指說:「1--」、「2- -」等等。記住,這個方法的秘訣不在數數,而是在你說完一個數字後停頓幾秒鐘時所透露出的警告意味。這時如果大人能不發一語,小孩子就會自動扛起責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正是你想見到的情況嗎? 說到數1-2-3,你的靜默勝過任何言語。

當孩子間打起來了或耍賴時……不打不罵「說理」

2007年08月25日
公開
9

文�吳丹寧 專家�常明新 幼稚園副園長    徐雨虹 兒童教育專家 孩子之間起衝突是常有的事,大人在孩子起衝突時到底該不該插手呢? 出門在外,孩子一有不開心就耍賴,大人也被弄得很尷尬,這樣的寶寶該如何處置? 請看專家及聰明媽媽們提供的聰明辦法! 孩子之間起衝突,大人要插手嗎? 我兒子今年5歲,非常調皮,經常在外面惹禍,有一次把幼稚園同學的臉抓破,結果人家家長還跑到我家來算賬,差點沒跟我先生打起來。我們也常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好像都不奏效,這到底該怎麼辦呢? 聰明媽媽(一)建議: 小孩之間的衝突是常有的事,發生衝突時也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良機。我家果果現在才只有3歲半,但也算擁有自己的社交圈了,從他和小夥伴的相處中,我發現孩子們的吵吵合合很少帶有敵意,而且是非常容易化解的,因為孩子們都不記仇。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大人不需要干涉孩子們的問題。但如果孩子用暴力解決衝突,父母則要正面引導,正確示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正面引導和正確示範可以從家長的態度做起,自己的小孩打了別人,父母首先要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帶孩子上門賠禮道歉是較好的處理方式,這樣也不至於等受傷的孩子家長找上門來問罪了。當然,父母也應當站在對方父母的立場上體諒他們的心情,以誠意化解他們的怒氣,這樣具有誠意的交流方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教訓和示範,他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帶來的麻煩,並且獲得處理衝突的寶貴方法。 聰明媽媽(二)建議: 我認為,在孩子起衝突時,父母的適時介入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當衝突升級到暴力時,家長應該立即介入阻止。有一次寶寶和我先生的朋友的孩子在家裡玩時,兩人搶起玩具來,我家寶寶拿起了小板凳就往小客人的腦門上砸。孩子的動作多快啊!我還來不及擋呢,小板凳就已經飛出去了,把那個孩子的腦門上砸了一個包。 當時可把我嚇壞了,我一把把兒子拉開,然後抱起那個受傷的孩子、安慰他。等那孩子停止哭鬧後,我把兒子叫過來,讓他看看小客人的傷口,並且簡單地告訴他:「你把小客人弄疼了,這樣以後他再也不會來玩了!如果今後再這樣,媽媽也不會帶你去任何一個朋友家裡做客!」 我把寶寶的玩具送給了那位受傷的孩子,這樣的處理使兒子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後來我又告訴兒子謙讓和理智地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他好多了,再也不會這樣貿然地使用武力了。 幼稚園常明新副園長的分析指導: 在幼稚園裡,孩子們的爭執在所難免,在老師無法顧及的狀態下,孩子們也可能會弄傷對方。突發意外發生之後,我們一般會建議傷人孩子的家長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認知,無論孩子是有意、或是無意,既然已經對他人造成了傷害,就必須要坦然、誠懇地去面對。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拜訪受傷孩子的家,並且送上禮物,在孩子瞭解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家長還應幫助孩子一同分析、談心,而不是和孩子一起去找理由,迴避問題。孩子間的小打小鬧,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自己學習處理、解決,這是很重要的人際智慧提升機會。 最不應該發生的就是,孩子們只是小打小鬧,而家長們卻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小孩耍賴怎麼辦? 我家裡寶寶3歲半了,平時他還算討人喜歡,只是有個壞毛病--外出時只要一有不稱心的事,就耍賴。尤其是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會賴在地板上不肯起來,弄得大人們都很尷尬。這該怎麼調教呢? 聰明媽媽(一)建議: 這樣的小孩很多呢!我的做法就是,不理他,越鬧越不理他!小孩子總會有很多無理要求,大人不用特別關注這些無理的要求,在孩子的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哭鬧不止時,大人甚至可以把孩子丟在一邊,等他冷靜下來;再告訴他?什?不能要。 徐雨虹主任的分析指導: 孩子耍賴,這是2∼6歲孩子比較容易出現的現象。 耍賴的一個原因是:孩子還沒有找到,或者還沒有學會其他更適合的表達方式,語言方面的表達能力還比較欠缺,還沒有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另一個原因是孩子平時受到的關注不適當,如果孩子不受關注,他們便會認為耍賴的行為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另一種情況是周圍人過度關注孩子,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以前耍賴的經歷使孩子得到了想要的結果,無疑會強化孩子的耍賴行為,甚至會不自覺地使用耍賴的方式。 家長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首先,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個要求是否過分,該不該被滿足。如果是合理的,則盡量滿足孩子。 其次,家長應該想想是不是最近不太關心孩子?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擁抱、撫摸,讓他感到父母是深愛著他的,也許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他所想要的物品,或許只是想讓父母親一親,抱一抱,感到自己被重視。 第三,理解孩子是怎麼想的。有時候,孩子可能是以某種極端的方式,在無意識地表達著對父母的愛。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三口去麥當勞,剛才看好了座位,稍一離開就被別人佔去了,可能孩子會又哭又鬧,實際上他是在表示:父母又要找座位,他在為父母考慮。這時可激發他動腦子,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讓他動動腦,下次遇到這種情況該怎?辦? 從正面的角度想了以後,若都不是,那就要考慮其他方法: 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越容易轉移他的注意力。 態度要堅定,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讓他感覺到:你是不會滿足他的。 在孩子愉快的時候,在出門之前,就告訴他一些基本的道理,進行一些培養、鍛煉,可在家裡模仿一些情境,父母與孩子一起練習,應該怎樣去做。 一旦在外面耍賴,要讓他知道,他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是要受到懲罰的,比如:根據他的年齡,按一歲一分鐘來算,讓他安靜地呆在房間中;或者一天不許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等。 此外,家長不要只注意到孩子耍賴的時候,更要注意到他表現好的時候,及時地給予正面的鼓勵。比如:「寶寶,你的表現真棒,你能在客人來的時候問好,客人面前不大吵大叫,而且彬彬有禮,爸媽真為你驕傲。」表揚得具體些,讓他知道哪些行為是你欣賞的,把關注點放在他的好行為上,使不好的行為悄然消退,是教育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