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寶安眠三部曲(睡眠問題檢視 睡姿介紹 環境營造)

2007年11月13日
公開
9

寶寶不規律的睡眠習慣,總是會在半夜睡睡醒醒,著實讓新手爸媽困擾不已!不過,這是成長期必經的階段,當寶寶哭著醒來時,還有勞爸媽仔細探究其原因,如果是非病理性原因,那可得使出絕招來哄寶寶入睡,等到寶寶再大一點時,就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幫助他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甚至可以慢慢讓寶寶練習獨睡,從此之後,寶寶的睡眠大事便再也不煩人囉! 第一部曲:透視寶寶的睡眠 睡眠對寶寶的重要性 「睡覺」這件事看起來稀鬆平常,卻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需求,且睡眠品質對人有極大的影響,對嬰兒來說也是如此。成人一天約有1�3的時間在睡眠,而尹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嬰兒期的寶寶,一天約有12∼18小時的時間是處於睡眠狀態,越小的寶寶睡眠時間越多,若是在喝完奶後能獲得適當的休息將有助養分的吸收,並促進其生理發展,此外,給寶寶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對心理層面的成長也有所幫助。 寶寶的睡眠週期 嬰兒的睡眠週期較短,也不像成人會進入熟睡狀態,潘俊伸指出,嬰兒平均約睡1∼2個小時就會醒過來,活動約30分鐘後又會進入睡眠狀態;在3個月大後,在夜間睡眠的時間會變長,大約3∼4個鐘頭,但仍未出現規律的睡眠週期,一直到6個月左右才會開始出現較明顯的規律,1歲以後可開始為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但是這是生理自然發展的階段,因此照顧者不需要提早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眠週期,反倒是照顧者需對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較大的調整。 寶寶睡眠不安穩的原因 1. 習慣性的哭鬧 2. 情緒不安、過度興奮 3. 脹氣 4. 不良的睡眠環境 5. 腸絞痛 6. 胃食道逆流 7. 長牙 第二部曲:檢驗寶寶的睡姿 睡姿一:側睡 睡姿二:趴睡 睡姿三:斜躺 睡姿四:仰睡 第三部曲:營造寶寶的理想睡眠環境 環境佈置 *區域:寶寶睡覺的地方必須遠離電器用品,像是冷氣機、電熱器、電視、電腦、音響、冰箱、微波爐等。須有窗戶維持良好的通風,但要避免刺眼的光線直射寶寶的睡覺區域。此外,嬰兒房必須設置在成人的聽力範圍之內,如此寶寶有什麼動靜,照顧者才能隨時警覺查看,也必須避開人來人往的吵鬧房間或走道,以讓寶寶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色調:嬰兒房的色調以柔和舒適為主,粉嫩色系是良好的選擇,雖然對比色調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但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高麗帆表示,在整體的房間佈置上還是以柔和色調為主,在寶寶視野範圍內再提供對比色調的玩具、教材即可。 *燈光:寶寶睡眠區域的燈光,必須要以昏暗為主,高麗帆表示,在寶寶睡眠時勿給予過度的刺激,因此燈光以昏暗為主,至於是否需要開小夜燈,則依每個家庭和寶寶的習慣而有所差異,高麗帆說,維持開小夜燈的習慣主要是方便照顧者探視,若是房間全黑,每次探視都需要開一次燈,也會打擾到寶寶的睡眠。 *地板:地板需平坦、不滑,且維持乾燥清潔。若是地板上有不同材質的連接處則必須鋪設毛毯,以防絆倒。 *寢具:需準備一套專屬寶寶的寢具,包含棉被、床墊、枕頭等,避免大人與寶寶共用,以減低感染的機會。照顧者也要隨時檢查,寢具的棉絮是否外露、拉鍊(鈕扣)是否牢固無鬆脫情形,並維持乾淨。 *床墊:花色要柔和,可選擇較為硬挺的材質,過軟的床墊可能使寶寶的脊椎變形。 *枕頭:枕頭的高度勿過高,高麗帆建議可以摺疊大一點的毛巾當枕頭用即可。 *嬰兒床:應為寶寶準備專屬睡床,高麗帆表示,嬰兒床的選擇及維護可參考家庭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中的「嬰幼兒睡床」項目來作檢核,以評估自己選用的嬰兒床以及使用一陣子之後的嬰兒床是否仍在安全範圍之內。此外,照顧者應隨寶寶成長而調整床板的位置高度,並移開床內有助於攀爬的大玩具。如果寶寶已能在嬰兒床中攀扶站立,嬰兒床邊就禁止垂掛玩具、裝飾品及繫繩的奶嘴,以避免寶寶玩時會纏住脖子而造成窒息。毛毯或浴巾也切勿垂掛在床邊,以免寶寶扯下掩住口鼻。

增進寶寶免疫抗涼秋

2007年11月12日
公開
5

天氣逐漸轉涼,在這季節交替時節是寶寶免疫力最差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著涼、感染,除了您的細心照護外,寶寶本身也需有良好的抵抗力,才能對抗病菌入侵。本單元將告訴您,換季時如何幫寶寶補充營養,提升抵抗力,此外還有中醫師提供藥膳食材,為您呵護寶寶的健康! 換季疾病多,威脅多 秋季常見疾病概述    許多病菌由於夏季高溫炎熱,無法生存,但當時序入秋,溫度下降時,便開始活躍起來。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秋季常見小兒疾病主要是病毒侵襲所引起,常見病毒種類包括腸病毒、輪狀病毒、腸胃炎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輪狀病毒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因為秋天氣候涼爽,適於病毒生存;而腸病毒流行之因則是夏末秋初時正逢托兒所、幼稚園等學園開學,幼兒群聚在一起,一旦有不潔的環境,加上孩子們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腸病毒便容易滋生且大量傳播。至於寶寶容易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因為換季時,嬰幼兒抵抗力差,照顧者一疏忽,帶孩子出入人多的公共場合,病菌在空氣中散播,便容易受到感染。 預防病菌感染    秋季是病菌盛行的高峰期,為避免寶寶遭受感染,建議照顧者少帶孩子出入人多的公共場合。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平時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常洗手,一旦摸到不潔物一定要先洗手,再吃東西。飲食上,照顧者在烹調時須留意食物及器具的清潔過程;盡量避免外食,以免病菌經由糞口傳染。此外,當流行病傳染時,應避免讓寶寶與患者接觸,照顧者一旦接觸到患兒的糞便,必須立即洗手,保持清潔,才能跟孩子接觸。 營養補給站 怎麼做可以讓寶寶接受吃肉?    許美雅表示,嬰幼兒在吃肉時,常常會咬一咬就吐掉,如果要攝取足夠蛋白質,需讓他將整塊肉吃進去。為避免寶寶吐出來,建議您可在烹煮完畢後,用刀子將肉再切碎一點,跟飯和在一起,如此就可以讓孩子將肉跟飯一起吞進去,攝取的蛋白質的量也會比較多喔!   值得一提的是,成人夏天都會喝些冰涼的東西或吃冰,寶寶看了也會想喝、想吃,但冰品吃多了,容易使體質改變,換季時易誘發氣喘、咳嗽,因此建議盡量不要讓寶寶吃冰品,即使是冰過的水果,至少也要退冰半小時後,再讓寶寶食用。 媽咪烹調魔法 寶寶偏食,怎麼辦?    有些食物味道比較重,如紅蘿蔔、青椒等,寶寶不喜歡吃,許美雅建議,照顧者在烹煮時,可挑食物味道比較不重的,如蕃薯葉、大黃瓜等,將其剁碎給孩子吃,孩子接受度也會比較高。如果要慢慢訓練寶寶吃他不愛的食物,可試試下列方式:如綠花椰菜,可以跟他說來:「可愛的小樹,我們一起來吃吧!」;或者剪成小花的樣子吸引寶寶注意;而胡蘿蔔則可以剁碎跟蛋一起炒,或蒸蛋時加入。有些寶寶不愛吃和在一起的食物,可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分成四個小球,放在同一個碗裡,如此有不同的顏色,可增加孩子新鮮感。 中醫藥補亦可強身    除了前述營養素的補充,我們將進一步透過中醫觀點,來談論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    中醫認為中秋之後,晝熱夜涼,氣候變化大,根據臨床上的症狀可再細分為「溫燥」、「涼燥」,當天氣久晴無雨、秋陽正烈時,溫燥會讓人出現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頭痛、無汗發熱等症。當深秋初涼、西風肅殺時,涼燥會使人咳嗽痰稀、咽乾唇燥、鼻塞不通、畏寒頭痛。但是不論是溫燥還是涼燥,常常也會合併皮膚乾燥發癢、大便乾結、津液缺乏等體徵表現。有鑑於此,耕莘醫院中醫師黃慧君建議,照顧者應幫寶寶多補充水份,平常可配合服用一些潤燥滋陰的食材,例如百合、白木耳、蒸水梨等,來進行秋季的調養。   另外,照顧者還可以選擇中藥食補幫寶寶增強免疫力,不過黃慧君表示,由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腸胃及腎臟機能尚未發育完全,臟腑比較嬌嫩,體質容易因為吃了不合適的中藥而轉變,不建議選擇中藥食補,如果一定要吃,應先詢問中醫兒科的醫師,視寶寶當時的身體狀況是否有需要而定,否則建議宜等到寶寶至少2歲以上,而且還不能每天吃,可選擇每週一次或隔週一次服用藥膳。

讓寶寶玩出天分 思維記憶Up!人際關係Up!

2007年11月11日
公開
5

孩子從遊戲中可學到許多,在上一期我們介紹遊戲可提升寶寶智能及語文能力,本期我們將進一步為您介紹,透過遊戲,我們還可培養寶寶思維及記憶的能力,以及人際關係,期待藉由您的引導,啟發孩子領悟玩的價值,學到書本上所學不到的事物。 優勢一:思維及記憶提升 遊戲對提升思維的重要性    人的記憶力並非都是將事物依照語言的形式記憶,絕大部分的記憶是像錄影帶一樣,以形象的方式儲存於大腦中。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說過,學齡前的孩子記憶處於意識中心,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以記憶佔據著優勢地位。如果沒有記憶能力,孩子每一次都得重新認識那些已經碰見過的事物,那就不可能獲得任何生活知識經驗,且孩子的記憶發展對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有直接作用,因此培養其思維及記憶,對日後學習有相當的助益。雖說如此,從遊戲中培養孩子思維及記憶能力並非要培養他記多少,而應以培養孩子認知及概念的發展為主,使他了解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解答及思考如何找出答案。 3歲前寶寶記憶發展 特色一:只記快樂的事    0?3歲的嬰幼兒記憶富有情緒色彩,尤其容易記住那些使他們感到愉快、悲傷或是氣憤的的事物或情境,以及其他容易引起情緒反應的事物。此外,當他們在聽兒歌、故事時,特別容易記住最有感情的句子,因為這些能引起他們情緒反應。另外,第一次的經驗,也能使他們記得特別牢。上述這些情緒記憶大約開始於出生6個月或更早時。 特色二:記憶短暫    寶寶3歲前的記憶內容在腦中保留時間較短暫,一般不會超過1年。過去曾經有研究發現,當過去見過的事物重新出現在眼前,1歲內的寶寶只認得幾天前的事物;2歲的寶寶只認識幾個星期前的事物;3歲的寶寶則認得幾個月前的事物。當見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1歲以內的寶寶無法想起;2歲以內的寶寶可想起幾天前的事物;3歲的寶寶則可想起幾個星期前的事物。 特色三:記憶隨性    3歲以下的幼兒記憶無目的及意義,凡是他們感興趣、印象深刻的事,都會比較容易記住。在生活中,您常會驚訝的發現幼兒隨性記憶的潛力,如當您在找一件物品找不到,而孩子知道物品的位置,他可能可以一下就幫您找到,這是因為0?3歲的嬰幼兒非常擅長這種隨意、無意記憶。 優勢二:人際關係提升 嬰幼兒對人的關係    即使是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如果以充滿感情的自然聲音對他說話,他也會有動身體的反應,這是因為人一出生,便具有與人相處的能力之基礎,孩子的社會性,就是透過這種本身的能力,加上與周遭親人及他人相處的關係,逐漸建立出來的,當寶寶在0~3歲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遠比和朋友相處玩樂來得重要,因為這不僅是他們與人相處的初步社會化過程,且當他們確立能隨時凝視、保護自己的人在旁邊,即能在建立關係不久後,與對方成為朋友,一起玩,進一步成功踏上社會化的路。 培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人無法離群索居,孩子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高尚的道德品格,或是良好的修養,都不可能在團體之外培養出來,唯有透過與他人接觸、交往才能逐漸形成,因此,每一個成功的例子,都離不開社會、團體及他人的支持與幫助。與人交往的過程雖說對象、方式和環境各不相同,但總括來說,都是依照一定的目的、作用和原則去進行的,孩子人際關係的作用,主要就是他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功能與影響,因此當他們特別喜歡某一個人,會表現出主動與對方親近、一起玩耍,從中建立其人際關係。

孩子被小夥伴欺侮怎麼辦

2007年11月10日
公開
7

孩子受到小夥伴欺侮,父母的行為反應大致有如下幾種: 1、 心疼孩子,責怪自己孩子無能,教孩子「以牙還牙」。 2、 責罵自己的孩子,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孩子身上。 3、 帶著孩子上門興師問罪。 4、 瞭解受到欺侮的原因,謹慎對待,指導孩子端正自己的言行。 正確的做法是第四種。心疼自己孩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責怪孩子無能,教孩子「以牙還牙」,或者不問青紅皂白,簡單對待,武斷處理問題,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些做法會造成孩子失去正確的是非觀,心理上感到壓抑,有委屈不敢向父母訴說,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父母首先要安慰孩子,如「你被明明欺侮了,爸爸媽媽心裡也很難過」。然後,弄清受欺侮的原因,讓孩子明確是非,指導孩子端正自己的言行。 1、 忍讓、不予理睬。對孩子因交往中的小事情受欺侮,父母應教育孩子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辦法。這有利於養成孩子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 2、 適當迴避。對經常欺侮人的小朋友,父母可讓孩子採取迴避的辦法,減少和這樣的小朋友接觸的機會。 3、 據理力爭。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如果父母再一味教孩子忍讓、寬容,長其以往,會使孩子變成一個「小綿羊」,軟弱退縮,心理受到壓抑,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父母應該教孩子向欺侮他的小朋友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明明你欺侮我,是你的不對。這次我原諒你,下次再這樣,我就不讓你了。」父母也可支持孩子用自己的反抗向小夥伴證明自己並不是軟弱可欺的。 4、 通過家長之間的交談解決。在必要的時候,如果對方家長通情達理,有修養,父母也可以出面和對方家長交談,對問題的解決取得一致意見。但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孩子之間的事情引起家長們之間的不和睦。

給寶寶點兒顏色看看

2007年11月09日
公開
7

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雖然嬰兒在3個月時就開始形成對紅綠兩種光刺激很不穩定的分化了;但到3歲時,幼兒還不能認清基本顏色,4歲開始認識一些混合色。   1~2歲孩子可以說是處於「塗鴉期」,此期的他們對於用色、塗色沒有太大的興趣。塗鴉對他們而言只是單純的手臂動作,選擇色彩其實是出於偶然,抓到哪支筆就用哪支筆揮灑到底。父母只要給孩子信手塗鴉的自由和空間就能夠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需要。幾張白紙,一支筆,都可以讓他們沉醉在點和線構成的有趣遊戲中,而且能加強其大、小肌肉發展,對孩子日後握筆、寫字都有幫助。   2~3歲時孩子屬於「命名塗鴉期」,父母可提供多種顏色的蠟筆,讓孩子自己去發展色彩的變化、擁有用色及配色的自由。熟悉材料和使用方式後,孩子對色彩的辨別及用法將更加靈活。   孩子到2歲半之後,才能有意識的選擇各種顏色。所以,一般而言,三歲之後是教導辯色、認識色彩名稱的最佳時機。案例中吳老師讓蘭蘭媽媽不用著急教蘭蘭給「作品」上色是正確的。 從「遊戲中學」的兩種最簡便易行的方法:   1、自然辯色法。生活中處處都是教學的材料,比如綠色的樹、紅色的花、傢具的顏色以及玩具的顏色等等,無論孩子有多小,父母都可以有意識地一邊做事情,一邊說出所接觸到的事物的顏色。長期耳濡目染,孩子對顏色的看法會積累並明晰起來。   2、尋找顏色的遊戲。為寶寶做一些有顏色的玩具,父母和寶寶一起尋找某種顏色的玩具,比比誰找得快。這樣既有趣味性,又鍛煉了孩子認識顏色的能力,這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過程。   當孩子開始自主地使用顏色時,他們的視角自然、本真,色彩的選擇未必符合成人的審美觀點,比如孩子可能會把太陽畫成綠色的,把爸爸的臉畫成藍色的。不必強迫孩子一定要「改正」過來,應該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

親子互動是提昇寶寶智能的好方法

2007年11月08日
公開
4

親子互動是提昇寶寶智能的好方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您可知道,只要作好事前的準備,就算在您忙碌的時刻,仍然可隨時隨地讓寶寶自動做智能提昇。 效果最快達的嬰兒智能提昇方法,必須由家長親自陪嬰兒做雙向溝通。 例如: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由媽媽抱著坐在客廳舒適的大椅上,聽媽媽講他最喜愛的書上小故事。媽媽一邊講、一邊摟著他輕輕地搖盪,一邊跟他玩,嬰兒每聽到一個聲音、一個字,每受到一次媽媽抱的溫暖感覺,每發出一個歡樂的笑聲,他的大腦神經元就會聯接好了一些新的智能線路,這些大腦神經配線長得越多越長,嬰兒的大腦構造就更強大,嬰兒的智能也就越超前。 親子互動有助提昇智能 智能提昇的活動要由家長陪著嬰兒做,兩人一起做時,才會有雙向溝通的功能。家長提供一個刺激,嬰兒提供對這刺激的一個反應。而嬰兒的反應也變成了一個對家長的刺激,使家長也能對它加以反應,這樣互動的結果,能振奮許多嬰兒大腦的構造,例如:家長對嬰兒說:「你要不要喝奶?」嬰兒的眼睛看見媽媽慈愛的臉孔,觀察到她嘴巴說話時形狀的變化,耳朵聽見媽媽溫和的聲音語言,軀幹感覺到媽媽溫暖的手抱著他。他的視覺、聽覺、都受到很好的刺激,於是嬰兒開始反應,手摸著媽媽的手臂、雙腳在半空中踢動、嘴巴說出咿咿呀呀的兒語,向媽媽表示「他想喝奶」、「他喜歡喝奶」,雖然他還沒有說出話來回答媽媽的問題,但媽媽從嬰兒的肢體、動作、聲音就可以瞭解他,於是媽媽可以接下去繼續「交談」,假設嬰兒的兒語是說「要!」媽媽就說「要喝奶!好!媽媽先抱你起來,馬上給你奶喝!」這種例子,就是一種雙向的親子智能提昇活動。 雙向親子智能提昇活動因為每次都可以使許多智能構造,同時得到刺激與操作,那些大腦的智能構造就會較快強大,嬰兒的各種智能就更早超越。

小家庭理則法寶

2007年11月07日
公開
6

因此,在懷孕到寶寶零到三歲的育兒家庭中,應該如何購買保險?建議您應該以能同時照顧媽媽寶寶為前提,也就是說,在婦女懷孕的階段,不論是否為高齡產婦,肚中的小寶貝都有可能罹患各種「先天性重大殘疾」。所謂的「先天性重大殘疾」包括:特定三染色體症、特定先天性心臟病及纖維性囊腫等嬰兒先天性重大殘疾。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許多中外商保險公司推出「婦幼保險」,這種保險與一般保險不同之處在於,比較強調懷孕的媽媽及胎兒先天性重大疾病的醫療保障部份。一般壽險公司開放「可承保」的時間是在懷孕期間二十八周內,有的公司比較早,在懷孕十周以內才可承保。懷孕婦女除了一般醫療險保障外,如果家庭病史上有遺傳性的高危險情況,或自己覺得需要再加強,都可以針對婦女醫療保險再做更高的保障。 #利用保險節稅 有些保險公司會對自己的「老客戶」提供優惠,例如每投保一段期間增加保險金額回饋,多半是投保五周年。不過,最重要的投保好處,是「稅法優惠」,因為保費可納入所得稅的列舉扣除額,且今年起,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免稅額分開,每人每年列舉扣除額以兩萬四千元為限。 另外,目前保險公司做生意,買保單都有一些加值優惠,例如搭飛機有旅行平安險保障,以及「海外急難救助服務」等。ING安泰人壽甚至提供該公司兒童保單,「台灣投保全球理賠」的無國界保險服務。 太早幫小孩買保險,要注意的就是規劃不當,可能讓父母親在經濟上覺得負擔過重。現在利率走低,許多父母親發現十多年前,幫小孩買的所謂可以還本拿紅利的保單,保單紅利部分都大幅縮水,其實,買這種儲蓄險,也不能只怪保險公司為了做生意、過度宣傳,因為,保險公司再厲害,都敵不過經濟不景氣、利率及投資報酬率都低的大環境,換句話說,父母親幫小孩買保險,還是應該著重「保障」,而非「還本」。 #那一種保險最適合父母和寶寶? 有了寶寶後,父母親仍應維持一定的保額保障,但此時家中經濟負擔加重,因此,主要經濟來源提供者,不管是只有一方或父母雙方,都可適度考慮增加保障,最好以保費負擔較輕的「定期壽險」或「意外險」為加強重點。現在失業率高,很多保險公司也提供「失能險」(多半是附約型式,因此,要先投保一個壽險主約)投保後若失去工作能力,定期領回保費也算不無小補。 寶寶保障以醫療險為主,並考慮投保一定保額的定期壽險。至於這兩年開始進軍市場的投資型保單,到本篇截稿時,財政部保險司僅開放了零到十四歲孩童可投保「投資型年金」,但「投資型壽險」部分還未開放孩童投保。 至於儲蓄險,雖然也是越小投保、費率越便宜,但建議父母親要在家庭經濟基礎穩定時購買,因為這類型保險的費率遠較保障型為貴,另外最好與「兒童教育期間」搭配,不建議太早投保,也就是說,大概等到小孩上小學時再投保,就可以搭配各保單的還本期限,做子女各階段的「教育基金規劃」(學費、扶養費用),有些保單在「繳費期滿」還提供一筆為數較大的「保險金」,可做為孩子遊學、留學等出國深造費用,甚至「創業基金」也可。 #家庭保險預算配置法 對小家庭來說,「子女教育費用」是相當高的支出,父母親在規劃時,可考慮以下方式,即百分之百的保費支出裏面,有四成放在意外險,即擴大保障面,兩成五選擇壽險、一成五選擇醫療保障,另外兩成則做為年金保險支出,以同時兼顧退休生活。 兒童並不是家庭裡面的主要經濟來源,目前絕大多數的在學學童也有「學生團體保險醫療與壽險」的基本保障,同時受限於保險法的規定,兒童保險的人壽及傷害保險的喪葬費用總和不能高於新台幣兩百萬。因此,建議家長應該在為孩子規劃保障時,也同時檢視一下自己的保障是不是充足,能不能保障家人以及小寶貝的成長無虞。 也有保險公司考慮到父母親的生存風險較大,因此,貼心的提供「豁免保費」條款。就是在家長不幸身故或因意外或疾病,而無法繼續負擔保險費時,保單將繼續有效,使父母規劃保險計劃的好意得以延續。

小家庭理則法寶

2007年11月06日
公開
4

建立一個小家庭不容易,因為「理財」是小家庭生活保障上的最大重點,因此,我們要從保險以及基金方面來檢視理財的方式,並且讓每個小家庭都能利用最好的方案,為小寶寶打造一個穩固的經濟基礎。 過去幾年來,投資的市場上,幾乎賠多於賺,尤其在現今大環境不明確之下,更是讓許多小家庭對於理財這門學問卻步,這是因為多數人沒有資產配置的觀念。專家表示,及早體認到理財規劃的重要性,並且領悟到理財必須有分散投資的概念,才是做好資產配置規劃的第一步。 小家庭理財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保障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準備孩子的教育基金,因此,若是能夠依短期及長期需要,懂得如何將資金放置於不同風險性的商品上,即使投資的股市下跌,起碼基金方面是持平成長,資產的分散,也較不容易動搖到長期理財規劃的基礎,這絕對是小家庭在理財方面必須最先建立的觀念。 策略性的資產配置 在理財的同時,專家建議小家庭應該視每個小家庭可投入的金額多寡、以及當時的市場狀況作適時的調整,這一部份屬於理財上的「戰術的運用」,除了財己應該要多吸收相關的知識,從報章、雜誌上了解最新的動態訊息之外,也可以向專家請教,以利自己下一個最佳的投資判斷,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不碰自己不熟悉的理財商品」。 財富的累積不能靠投機 選用好的方式理財,是快速累積資產的方法,但絕不能依賴投機,只有在利用穩健的理財方式來確保生活無慮後,才能依本身狀況適度搭配高風險理財工具,藉此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但是小家庭由於照顧責任的所在,在投資金額的收放之間必需要拿捏得宜。 除此之外,夫妻兩人對於投資的理財觀念應溝通一致,取得共識之後,再進行實際投資計劃為佳。 小家庭聰明基金計劃 專家認為,對於一個剛接觸理財的人,可以從定期定額基金做起,有些定期定額的門檻不高,相對小家庭的負擔較輕,是準備子女教育基金、退休基金或長期理財目標相當好的工具,不過即使是長期投資的基金也必須懂得「適時贖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設立「停利點」,當設定的停利點到達時,就先將獲利的部分贖回,本金的部分則持續投資,如此反覆進行直到回本,由於本金已經完全回本,再繼續長期下去也會有可觀的獲利。 在選擇基金公司時,要了解到的是,他們設立的目的是「管理投資人的錢」,因此,基金公司的「誠信」原則非常重要,投資人可以藉由其過去的記錄,或者有無相關機關的懲戒問題,媒體的報導等得知,再者,專家建議可以找尋有外商背景的公司,因為他們的資金充足,研究的品質佳,信譽良好,具有投資人值得參考選擇的優點。 此外,一家基金公司的產品線夠不夠廣也是選擇的重點之一,擁有多元的產品線,比較能夠提供給投資人很多完整的投資組合,並且幫助投資人有效分散投資的風險,加上即時各基金組合的訊息提供,在投資人想要轉換投資的動作時,花費的費率也會較低,對投資人的成本而言是較有保障的。 再者,專家建議投資人應該以「投資的期間」、「投資的目標」以及「經濟的狀況」作為投資的金額考量,由於大部份的小家庭都必需考量到子女教育基金及退休金,所以選擇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會比單筆投資來得風險較低,以今年的市場來說,生化科技股的波動值較高,看好此股的投資人,最好多參考多方的意見再下手。 育兒家庭保險計劃 不同的生涯階段,有不同的保障需求,在小孩子的初生期間,大多數的保險規劃和母親是分不開的;在「新婚」期間,女性就可以為「懷孕、生育」作資金準備,在「懷孕」期間,準媽媽們則要為懷孕期間的「醫療保障」,及「新生寶寶醫療」做規劃。此時,可以選擇的險種以醫療險、意外險及壽險為主。 要提醒消費者的是,壽險業的主管機關、財政部保險司,趕在去年年底宣布,自92年元月一日起,零歲到十四歲未成年被保險人,所訂的人壽及傷害保險契約「喪葬費用」,由現行的一百萬元調高為新台幣兩百萬元,換句話說,今年起為零歲到十四歲的小孩買保單,涉及「死亡」保障的保額將增加一倍,從一百萬元提高到兩百萬元。 其實越早為小孩規劃保險最大的好處,就是「費率便宜」,而選在懷孕初期規劃,是因為目前許多保險公司推出專屬的「婦幼險」,不但保障婦女懷孕時的風險,也保障到一些新生兒較易發生疾病的風險。 根據內政部所公布「台閩地區人口統計」資料中顯示,歷年來國內婦女的「生育年齡」已經從民國六十五年25.3歲,提高到九十年的28.2歲,也就是說,高齡產婦越來越多,隨著婦女生育年齡逐年的提高,胎兒的健康保障已經受到普遍重視。 另外,主計處的國情統計也顯示,國內新生兒人數也從五年前的32萬人驟減到民國九十年的24萬人,顯示產婦高齡化現象造成嬰兒生育率的降低,已經成為明顯的趨勢,而高齡產婦也會讓胎兒罹患相關重大疾病的不確定風險提高,這些種種不確定因素,的確讓現代父母揹負不小的養育壓力。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2007年11月06日
公開
6

增進自我覺察、調適情緒的技巧,不但有益於孩子交友和行為合宜,更能培養同理心和挫折耐受力,不會變成假面超人。 回想小兒子出生後,五歲老大的反應:「我才知道小孩子也會嫉妒,」從事金融業的潘曉梅笑說。有天她聽到嬰兒哇哇大哭,衝到房間一看,小baby腿上被捏了一大塊瘀青,老大一臉無辜杵在旁邊。  潘曉梅氣得差點動手打人,老大也嚇得哭了,聽著兩個兒子的哭聲,潘曉梅才驚覺自己疏忽孩子的感受。老大只是氣弟弟可以有禮物,大家搶著抱,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弟弟。  學齡階段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逐漸增加,也能透過別人的反應,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合宜。由於生活圈擴大, 許多陌生情境產生的困窘、嫉妒、羨慕、寂寞、罪惡感等情緒,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入學之後,孩子在團體裡會被期待更高的自我控制和合作能力,學習分享、解決衝突;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期待。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認為,這正是培養孩子分辨和調節情緒技巧的最佳時機。  高特曼的追蹤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能適當疏導孩子情緒,將有助於孩子行為合宜,懂得自我鎮靜,集中注意力,更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課業表現。 別怕鬧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 A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有的孩子功課不好,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際關係弱,父母卻以為是孩子上課不專心。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任孩子予取予求。  心理師呂俐安指出,有些父母太保護孩子,? 鼎馱狨章L度,如孩子跌倒了哭一下就急著安撫:「好痛好痛哦,都是地板不對害你滑倒。」孩子誤認自己的生活不該有不愉快,導致挫折耐受力低落,事情不順心就鬧情緒,難以適應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  即使孩子的情緒如山洪爆發,父母也不能兵敗如山倒,忘記先前的約束。明確告訴孩子,他必須遵守已訂下的行為規範,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你不會因為他鬧情緒答應他的要求。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 籵鴟a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0∼1歲階段強健大小肌肉遊戲

2007年11月05日
公開
10

大小肌肉的發展,關係到孩子探索環境的能力、認識自我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與學習操作的能力等。接連三期,我們將分齡介紹適合寶寶進行的大、小肌肉遊戲。家長若能配合他的年齡、善用各項誘導技巧,必可使其發展過程更為順遂。本期就先針對適宜0∼1歲寶寶所進行的大小肌肉活動作介紹,1歲以前的寶寶,雖然肌肉發展未臻成熟,但卻是最佳的奠基年齡,家長可別輕忽其重要性囉! Look∼0歲寶寶的大小肌肉發展 ★大肌肉發展:   粗大動作發展可分為抬頭、撐起頭、坐、爬、走、跑與跳。大動作的發展與孩子探索環境的能力有關,而爬行則是開啟寶寶對環境探索的基本要素。粗大動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發展精細動作的基礎,當大肌肉發展完全,靜端關節(精細動作)才能穩定的發展。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表示,大肌肉的重要性為探索四周環境與幫助認識自己身體的各部位,藉由移行,孩子可學著認識自己和空間的關係。 我家寶貝動作發展特別慢?    大小肌肉發展較慢的孩子,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類。江長奇與張慧敏綜合表示,所有發展遲緩的孩子,在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上都會比較慢,包括像是腦性麻痺、唐氏症、體重過輕的早產兒、在產道過程缺氧的寶寶等;而後天的因素則可能是長時間被抱著、缺乏感覺刺激、太少在地上爬行或走路,另外高敏感度的孩子,也可能影響到動作經驗的產生,進而左右動作發展。如果孩子動作發展慢的原因是後天的,多為缺乏經驗所致,一般來說,經復健後短時間都能獲得改善,而先天的因素則需要長期復健,來幫助孩子的動作發展趨於正常。   大、小肌肉發展比較慢的孩子,不僅生理上會受影響,亦會造成其心理壓力。粗大動作發展慢,會阻礙孩子探索環境的能力,使其失去學習的動機,進而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此外,因動作發展較,在與同儕競爭時就容易輸,孩子可能會有比較低的挫折忍受度,情況嚴重者,甚至會避免再接觸這類的遊戲,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及情緒發展。 遊戲停.看.聽 家長在與寶寶玩遊戲之前,一定要做好清潔的動作。許多爸比媽咪下班回家後,就想趕快抱起寶寶,殊不知已可能把手上、身上的髒污與細菌帶給了他,因此父母在接觸寶寶前必須特別注意此問題。張慧敏提醒家長,在遊戲的過程中,應時時觀察寶寶的反應,這些反應包括:皮膚顏色變化、有無冒冷汗、是否有情緒反應等,當他出現排斥行為,或感到困難時,就要轉換其他遊戲,不要勉強寶寶。而適合的遊戲時間為寶寶精神佳的時候,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在他剛睡醒或就寢之前進行遊戲。另外,遊戲時出現挫折沒關係,但結局一定要讓寶寶有成功的經驗,才能增加其學習動機,並誘發下一次的動機,使他從遊戲中獲得成就感! 江長奇表示,現代家庭多為雙薪家庭,父母親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但出生到2歲這個階段,是訓練寶寶大、小肌肉發展的黃金時期,若2歲前沒訓練好,日後就要花上更多倍的時間去練習。後天因素造成孩子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發展比較慢的狀況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多半受到經驗剝奪。建議家長,每天至少抽出一小時的時間陪伴孩子,以建立他學習的動機、促進親子關係。而透過此過程,家長才會知道自己的孩子哪一部分比較弱,並隨時改變遊戲的設計。家長可自行參考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當其中有一個項目孩子無法達到時,就要立即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才不會造成日後的遺憾!

從睡眠狀態看嬰兒健康

2007年11月05日
公開
6

正常的嬰兒在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而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嬰兒有以下狀況出現,父母應該高度重視。 症狀一:嬰兒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 專家提醒:可以說大多數嬰兒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並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必要時去醫院檢查冶療。比如嬰兒伴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現象 症狀二:嬰兒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後全身乾澀,面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超過110次�分。 專家提醒:這預示著嬰兒即將發燒。應該註意嬰兒是否有感冒症狀或腹瀉症狀,另外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如果嬰兒真有發燒症狀出現,即應採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溫方式。 症狀三:嬰兒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 專家提醒:嬰兒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應該及時檢查嬰兒的耳道有無紅腫現象,皮膚是否有紅點出現,如果有的話,及時將嬰兒送醫院診治。 症狀四:嬰兒睡覺時四肢抖動。 專家提醒:這一般是白天過度疲勞所引起的,不必擔心。需要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聽到較大響聲而抖動是正常反應;相反,若是毫無反應,而且平日愛睡覺,則當心可能是耳聾。 症狀五:嬰兒睡覺後不斷地咀嚼。 專家提醒:嬰兒可能是得了蛔蟲病,或是白天吃得多,消化不良。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若是蛔蟲病可用嬰兒專用的驅蟲藥驅除;若是排除了蛔蟲病,則應該合理安排嬰兒的飲食。 症狀六:嬰兒睡著後手指或腳指抽動且腫脹。 專家提醒:這時父母要仔細檢查一下嬰兒的手指,看它是否被頭發或其他纖維絲纏住,或被蚊蟲叮咬的痕跡。 症狀七:嬰兒不能睡得沈,經常翻動身體。 專家提醒:其實小寶寶入睡後在床上翻滾的現象較為常見。有時被子墊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會影響嬰兒的睡眠質量。有些家長怕小兒睡覺時冷,讓他穿著衣服睡覺,小兒感到不適,於是翻來滾去。有的家長總是擔心小兒吃不飽,晚上睡前還讓他吃很多的東西,使得小兒睡覺後肚子總是脹得難受,所以睡覺睡不踏實。 症狀八:嬰兒經常在睡著後突然大聲啼哭。 專家提醒:這在醫學上稱為嬰兒夜間驚恐癥。如果孩子沒有疾病,一般是由於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驚恐、勞累等引起的。所以 平時不要嚇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靜愉快的情緒。 總之,嬰兒仍處於不能表達自己喜惡的時期,家長除給他安排好足夠的睡眠時間外,應當在嬰兒睡覺時多觀察他的異常變化防止延誤病情。8∼9個月的嬰兒白天一般睡2∼3次,持續時間2∼6小時,夜間睡10個小時,共計14∼15個小時。睡眠時間過少,影響嬰兒身體發育;睡眠時間過長,影響活動時間,使嬰兒智力發展延緩。唉,當爸媽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哦!

Baby signs嬰兒手語(熱、冷、洗澡)

2007年11月04日
公開
13

看著雷蒙•布力格著作的「雪人」畫本中的雪人被瓦斯爐冒出的火焰嚇到時,2歲的女兒直指著雪人說「雪人怕Hot!」,我問女兒那雪人喜歡什麼?女兒回答:「雪人喜歡Cold。」,我接著問:「真的啊!那你喜歡什麼?」,女兒抬起頭來說:「我喜歡媽媽,我喜歡爸爸。」,在那一剎那,我覺得整個人都溫暖了起來…。 掌握手語技巧須知   當您開始用嬰兒手語講故事時,您需要想像自己就是書本的延伸,讓過程更加豐富。孩子看著您生動的肢體語言,他能更具體的理解您的文字或口語所欲表達的抽象意義,對孩子唸故事書,不再是單方面、單調的作業,而是提昇您與孩子間互動與親情的最佳親子時間,您會發現,孩子不僅更喜歡書本,對於字彙與口語上的學習更有很大的幫助。   本期將介紹的三個嬰兒手語單字: Hot(燙/熱)、Cold(冷/冰)、跟Bath (洗澡),讓您能幫助寶寶建立起字彙與語意間的關聯性,並讓寶寶在還無法清楚地說出這3個字前,就能利用嬰兒手語來表達。    動作示範及技巧掌握 Hot燙/熱 握拳後靠近嘴巴,再迅速往外張開手,臉露出不悅樣。 Cold 冷/冰 雙手握拳緊靠胸口,做出很冷時發抖的樣子。 您可以這樣做   在用餐時,對著冒著熱氣的湯、茶或菜,比出Hot,然後在寶寶的注視下做出觸碰茶杯、湯碗的樣子,然後再與誇張的語調跟表情再比一次「Hot」的嬰兒手語。您也可以準備2杯水、1杯裝著比較溫熱的水,另1杯裝著放著冰塊的冰水,鼓勵孩子觸摸冰水,跟孩子比出「Cold」;再鼓勵孩子觸摸溫熱的水,比出「Hot」藉此體驗熱與冷的差異性。 Bath 洗澡 雙手握拳在胸前打圈,狀似塗肥皂樣。 您可以這樣做    洗澡前,對著孩子做出「Bath」的嬰兒手語,再將孩子放進浴缸中,對孩子比出「Bath」。您也可以對著孩子的玩具娃娃比出「Bath」後,跟著孩子一起幫娃娃洗澡。跟孩子洗澡時,別忘了趁機跟孩子用「Hot」跟「Cold」這2個嬰兒手語喔! 結語   下次當孩子跟您表達冷、熱的感受時,如果您聽不懂或不是很確定時,可以問孩子「會冷嗎?」(配合手語)還是「會熱?(配合手語)」,同時帶孩子進浴室要洗澡前,也可先跟他比出「Bath」的手語,然後用適量的水溫讓他摸一摸,引導他比出會不會太「冷」或太「熱」,如果孩子會以手語回應,您再藉所比的手語,重覆說出孩子所要的東西,讓孩子能重覆聽到正確的發音方式。 手能生巧 請記得在與孩子使用嬰兒手語時,別忘了我們先前幾期中所提到的教學技巧,並請注意一定要配合說話喔!

培養寶貝4優勢,親子零距離

2007年11月03日
公開
10

有效溝通&表達、獨立學習、創意思考、自信 照顧者在教養孩子時,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如無法理解孩子要的是什麼、不論要他們做什麼總是很有意見,死命唱反調等,許多照顧者寧可選擇自己來幫孩子做,有時甚至會責備孩子:「怎麼這麼笨?」,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主的權利及信心。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是溝通,應從培養他們表達開始,而後逐漸學習自己獨立操作,進而提升自信。 有效溝通&表達   小蘋果拿了一個還沒拆封的新玩具想自己打開來玩,卻發現怎麼開都打不開,媽咪看到了,走過來想幫他忙,便一把將玩具拿起來,跟小蘋果說:「媽咪幫你開,你等一下。」結果小蘋果想要把玩具搶回來,一邊跳腳,一邊大哭,媽咪只好又將玩具還給她… 寶寶心裡話Top5 1. 怎麼辦不到啦!我一定要弄成功! 2. 我不想要你幫忙,我可以。 3. 你不要弄啦!我想自己來! 4. 我一定可以的! 5. 怎麼沒辦法弄好?為什麼呢? 寶寶心,專家讀   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專案督導林麗玲表示,約1歲半左右的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他們不管做什麼都相當有主見,認為自己的能力做得到,想自己控制所有事情,甚至覺得自己很棒、能力強,因此常不希望他人干擾。然而,一旦面對自己能力無法解決的情況時,他們會認為自己很糟糕,加上此時也剛好是訓練孩子大小便的時候,孩子自尊心比較強。此時可能會有2種極端的反應出現,一種是態度堅持,什麼情況都不能改變他的作法,這可能是孩子對自己的要求,也可能是外在環境因素導致(如照顧者的要求);另一種是沒辦法完成就哭鬧,以宣洩情緒。不論是哪一種情形,都是孩子在表達:「我不要、我不想!」,但是因為此時他們還無法開口說得很清楚,只好透過動作表達。 獨立學習   強強已經2歲了,每次吃飯時卻總要媽媽餵,還邊吃邊玩,只要媽媽不餵他,他就不吃,眼看與他同年齡的小真都會自己拿湯匙吃飯了,媽媽不免有些擔心,強強這樣依賴,將來怎麼辦,會不會落後其他小孩? 寶寶心裡話Top5 1. 我就是不會弄,媽咪你幫我弄啦! 2. 我喜歡媽咪都幫我弄好,這樣我就方便多囉! 3. 依賴媽咪的感覺真好! 4. 反正媽咪會幫我弄好,我不學沒關係。 5. 自己學,好麻煩,媽咪幫我弄就好。 寶寶心,專家讀   3歲以下的孩子,多在照顧者照護下成長。為了怕他們受傷、為了多給他一點愛,使孩子有安全感,照顧者總是對孩子呵護得無微不至,相形之下,孩子便學會依賴,不會想要自己摸索嘗試。   其實,照顧者在照護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時,應該在環境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一旦做到了超過他們能力所及的事,他們會感到很有成就感且相當自豪,反之,一旦他所做的、所說的被剝奪或是不被認同,他的情緒就會鬱悶。就上面的例子來說,家長每次都餵孩子吃飯,久而久之孩子習慣成自然,會將大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如此不用自己動手,就能享受方便及被呵護的感覺,有什麼不好?在這樣的心態下,如果大人要他自己來,當然就會反抗。 創意思考   1歲半的小英每次看到姊姊在畫畫,常會過去湊熱鬧,畫筆一拿起來就胡亂塗鴉,甚至畫得牆壁上、地板上到處都是,媽咪總是傷透腦筋要忙著去善後,因此盡可能不讓小英接觸到畫筆,小英則常因為媽咪的喝叱一頭霧水,有時還會被嚇哭… 寶寶心裡話Top5 1. 這個東西好像很好玩的樣子。 2. 這是什麼啊?看起來很好玩,我來玩玩看! 3. 這個東西好奇怪喔! 4. 哇!這東西好神奇喔! 5. 這不知道是什麼,我來玩玩。 寶寶心,專家讀   對初來到世上的孩子來說,外面的事物一切都如此美好,充滿新奇感,也難怪他們拼命想探索嘗試,恨不得多了解一點,趕快長大,也由於他們天真、單純的想法,一個動作、一個想法常逗得大人開心十足。其實,不管孩子怎麼想、怎麼做,都是用他們所理解的方式來看這世界,這也是他們探索這世界的方式,由於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所能運用的能力有限,因此您常會看到他們用手、嘴巴去接觸物品,對他們來說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當您發現孩子手上沾滿泥巴、啃咬皮球時,都請不要驚呼,只要在安全情況許可下,請放心讓寶寶去發揮他的創意,培養多元思考的能力。

0~3歲親子律動必學

2007年11月02日
公開
10

請你跟我這樣做!  親子之間的互動不但可促進情感交流,還能讓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密切。孩子們最愛玩遊戲,本單元將介紹幾種0?3歲親子律動的動作,藉由遊戲的方式增進親子間的互動,同時提升寶寶體能!   成長中的寶寶對於觸覺的敏銳度相當高,他們喜歡有人碰觸、與人一起玩遊戲,對他們而言,透過肌膚間的接觸與人互動是種親密的表現,且孩子們也喜歡被呵護的感覺,因此他們喜歡享受溫馨的玩樂時光,在玩的同時藉此了解外在的事物,增進各方面發展。有鑑於此,想為寶貝提升體能其實不需要絞盡腦汁去想一些複雜的動作,讓孩子一定要動到滿身大汗,只要透過簡單的動作,以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融入其中,仍舊可為體能發展帶來相當助益。 親子律動的好處   0~3歲寶寶的發展獨立性正開始起步,透過親子互動的方式不僅可促進親子間的情感,並能培養照顧者教養的信心,使他們更了解孩子的表現及發展,包括肢體動作與情緒認知都能掌握得宜。此外,中華民國幼兒兒童體能發展協會顧問林欣妤表示,親子一起玩律動遊戲還具備三個好處: (一)動作技能與體適能的發展   動作技能與體適能的發展可以提升孩子日後課業學習的效率,並且維持孩子身心靈的健康狀態,透過親子律動還能強化孩子動作技能及感覺統合的發展,促進肌肉、骨骼及神經系統的整合,幫助孩子多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律動,並培養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等動作技能,提升體適能五大要素(心肺耐力、肌力、耐力、體脂比、柔軟度)的發展。 (二)學習動機的培養   充滿自信的孩子才有積極樂觀的學習動機,而良好的學習動機則是一切學習的起點,藉著親子體操的互動,父母可以給予並加強孩子在情緒與社會發展上的正確觀念,降低孩子對失敗的挫折感與學習的恐懼感,進而為孩子帶來愉快豐富的學習經驗,增進孩子的學習自信。 (三)親子關係的提升   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建立孩子健康的自我形象,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與安全感,幫助孩子在日後的課業、事業上充分發揮實力與潛能。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必須藉由表達來讓孩子感受到的,父母應該放下繁忙的工作,也不要只是花時間帶孩子上才藝班,而是花時間陪孩子進行親子律動活動,因為透過肢體接觸與互動是發展良好親子關係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提升0~3歲寶寶體能的律動活動方面,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鄭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