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學中做,做中學∼建立寶寶規矩非難事

2007年12月02日
公開
2

日常生活中,寶寶有時會耍賴、任性、不聽話、生活習慣不佳,該如何適時教導寶寶學習良好的規矩呢?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學習規矩表現自然有所差異,爸比媽咪應先了解寶寶氣質特性,選擇對的方式加以引導,建立寶寶良好的生活常規,也就不再是難事囉! 李文貞說,有些孩子一出世其生活作息就十分規律,吃、喝、拉、撒、睡幾乎定時定量,有些孩子則有如「磨娘精」,生活作息不定,愛哭愛鬧,規律性較低;這些都與寶寶天生氣質有關係,父母可依量表判斷孩子的天生氣質。孩子的氣質無好壞之分,純粹是遺傳基因所致,而家長可依此9大氣質,判別孩子的屬性,再選擇適合的方式引導他。 Watch out!父母常犯錯誤! 李文貞表示,0∼4歲寶寶,可視其行為能力逐步引導規範,但有時孩子達不到要求,也有可能是爸比媽咪犯錯喔!以下為幾項較為常見的錯誤,提醒家長們注意: 1.平時教養態度的不一致性 寶寶從出生到3∼4個月大,就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與動作;比如:媽咪吐舌頭,寶寶也會學著吐舌頭,此屬於「看不見的模仿」,意即寶寶看不見自己的動作,待寶寶再大一點,就會出現「看得見的模仿」,如:向爸媽揮手,寶寶可看見自己的手部動作。 因此父母在引導孩子學習規矩時,應避免「說一套,做一套」,比如:要求孩子吃飯時能乖乖坐好,自己卻邊用餐邊看電視;要孩子早點睡覺,自己卻晚上看電視到深夜……,都是不良示範。除此之外,也應避免前後說法不一致,如:媽咪告訴寶寶,用餐前應洗手,但是帶寶寶外出用餐時,卻忘了要洗手,會讓寶寶混淆到底該不該做這件事。 2.要求是否具體且有連貫性 爸比媽咪在教導孩子規矩時,需注意自己言語表達的方式是否具體且有連貫性,寶寶是否充分了解你的要求,若寶寶根本聽不懂你的意思,那麼要求他做到,即等同於緣木求魚。 3.忽略孩子的生理狀況 當寶寶身體不舒服或生理有所需求,如:肚子餓、想上廁所……,這時要求寶寶執行該有的規矩,可能會讓寶寶無所適從,不知該從何做起。當孩子哭鬧或有所需求時,父母應先了解孩子的需求,並適時給予協助,再和孩子約法三章,期許他也能做到爸比媽咪的要求。若孩子已開始哭鬧,則建議父母先安撫寶寶的情緒,有時爸媽一抱起寶寶,他們就會停止哭泣吵鬧,這是因為皮膚接觸可讓孩子得到安全感,在生理上會出現讓孩子情緒穩定的內分泌,父母也可藉此和寶寶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4.家庭生活步調改變 大部分的0∼4歲寶寶,生活是有其規律性的,如:定時吃、喝、拉、撒、睡,且週遭環境也很重要,當寶寶突然到全然陌生的環境,可能會適應不佳,而導致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比如:寶寶在家很有禮貌,見人會問好,但到了不熟悉的叔叔阿姨家,可能就會忘了必須打招呼。 運用小技巧 寶寶規矩做得好! 李文貞表示,通常父母最介意的就是孩子見到客人或長輩時不打招呼,在動怒之前,請先想想寶寶為什麼不打招呼?了解進而安撫寶寶情緒,並向寶寶說明你要他做這件事情的理由,多半孩子就能認同你的說法,進而執行。若寶寶向你表達,此行為舉動和他的認知出現衝突,那麼家長應感到開心,這表示寶寶已經開始懂得比較思考,可藉機讓他了解思考層面的多元性,並增加寶寶道德判斷的層次。 *陪同孩子一起做 生活常規(如:刷牙、沖馬桶……等)的建立,需要父母陪同孩子一起進行,讓孩子從做中學,學中做;並且考慮到環境因素,例如:洗手檯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太高了?需不需要幫孩子墊椅子?寶寶的手夠不夠力按壓沖馬桶的旋鈕? *給予充分的時間 孩子學習每件事物都需要時間,當你希望寶寶早上起來及睡前養成刷牙的好習慣,那麼就必須早點叫孩子起床,使其有充裕的時間刷牙,不要催趕他,否則易引起寶寶反感。一般來說,已上幼稚園的3∼4歲幼兒,即可逐步訓練自己刷牙。 *遊戲中適度引導 家長必須了解,寶寶的生活習慣與規矩是可依「規律」建立起的,同時要讓孩子認知各種規矩與習慣的重要性,可運用說故事或玩偶、玩具、小遊戲,引導孩子學習;如:玩扮家家酒,讓孩子角色扮演正在用餐時的大人,即可適時引導他餐桌習慣與禮儀。當孩子做好某件事情,以言語鼓勵他,還可增加孩子執行的原動力,並提高寶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此一來,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擁有好規矩、人見人愛的寶寶!

「前庭刺激」激發孩子學習力

2007年12月01日
公開
14

想要孩子頭腦靈活,就要針對寶寶的前庭系統給予刺激。簡單的身體動作,就可以活絡孩子的前庭,進而提高孩子的學習力,以及讓語言、手眼協調、聽覺、重力與平衡感等,都可以受到良好的訓練! 「前庭刺激」遊戲 給大腦滿滿養分 何謂「前庭系統」的學習呢?藉由大量的動作,提供「前庭刺激」,同時也刺激語言功能的發展。如此一來,就可提高孩子的學習力,讓他們的語言、手眼協調、聽覺、重力與平衡感等,都受到良好的訓練! 那麼,有哪些好玩的「前庭系統」遊戲,適合爸爸媽媽與孩子一起「同樂」呢?標老師特別設計了三種遊戲,讓孩子的大腦,能獲得充分的「養分」!先玩「拍氣球」、再一起「穿洞洞」、最後一起玩「跳房子」,三個遊戲動一動,補充孩子的「大腦食物」,讓孩子的「學習力」,在此時奠定良好的基礎! 遊戲1.拍氣球 準備好色彩繽紛的氣球,準備讓孩子樂開懷吧!這個遊戲很簡單,媽媽可以把氣球拋高,讓孩子想辦法不讓氣球落地,這時候,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反應、移動的速度、手腳平衡感等,標老師說:「每次換不同部位踢球,可以訓練全身各個部位,而且非常好玩喔!」 方法1.教小朋友用手輕輕地把氣球往上拍。 方法2.接著用腳把氣球踢高。 方法3.試著用小屁股把氣球往上頂,小朋友會笑得吱吱叫喔! 方法4.最後,試試用頭、用肩膀,也可以頂起氣球喔!這時候,就要很專心的去「瞄準」喔! 遊戲2.穿洞洞 準備一個呼拉圈,準備開始玩「穿洞洞」吧!由媽媽拿著呼拉圈,讓孩子自己「穿過去」,先穿過手、穿過腳、拉出身體、跨出後腳,四個步驟,除了用呼拉圈玩之外,也可以由大人的雙手圍成圈,或是手腳並用圍成圈,圈圈越小,難度越高,媽媽可以循序漸進,考驗一下弟弟妹妹喔! 方法1.先用呼拉圈玩一輪,這次標老師自己當圈圈,請小朋友先將「手」穿過去。 方法2.接著小朋友要跨出一隻腳,而且要訓練自己站穩喔! 方法3.穿出自個兒的身體,好像破繭而出的姿勢! 方法4.拿出後腳,正式「走出山洞」。標老師說,父母也可以用手跟腳,合起來圍成一個圓,親子在地板上同樂,效果更好! 遊戲3.跳房子 準備多個大圈圈與小圈圈,在家準備出「跳房子」的格局。小圈圈只能跳進一隻腳,大圈圈要雙腳跳進,父母可在旁邊提醒跳躍方式,如此能訓練孩子的聽覺、重力、身體協調性與平衡感,也增加孩子的運動量。 方法1. 開始跳,一個小圈就單腳跳入。 方法2. 遇到二個小圈,就一邊一腳,穩穩地跳入、站穩。 方法3. 遇到一個大圈,只要試著合併雙腳,跳入、站穩就可以了。 方法4. 標老師提醒,除了腳動之外,手也要揮舞,隨便任何姿勢,讓小朋友自己發揮,可以訓練手腳並用喔!)

1∼2歲階段∼強健大小肌肉遊戲

2007年11月30日
公開
26

隨著年齡增長,1∼2歲寶寶的大小肌肉有了更顯著的發展。家長若能配合孩子的發展,給予足夠的練習機會,不僅能精進其粗大動作、精細動作,亦有助於將來的認知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本期特別介紹該階段動作發展要點,及增進效果的啟蒙守則、小遊戲,家長別忘了多抽些時間和孩子一同練習喔! 1∼2歲幼兒大小肌肉發展要點!! ★粗大動作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黃俐貞表示,粗大動作一般指的是牽涉大肌肉群的活動,從早期的翻身、爬行,到行走、跑、跳等相關動作及姿勢的控制及維持均隸屬於此。而在1∼2歲階段,粗大動作的發展重點則為:獨立行走及步態調整、單腳平衡。 1獨立行走 大部分的孩子於1∼2歲階段,除了發展出獨立行走的能力,還要慢慢熟悉和調整走路的步態,以提高行走時的平衡感及動作的協調性。 家長可以發現,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好比小鴨子般,行走時腳會有點開開的,即雙腳之間的底面積要比較大,加上不易維持身體平衡,為了避免自己跌倒,走路時雙手會高舉、有點像是用衝的,或踩小碎步一樣。不過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孩子到了2歲左右大都能走得很穩,行走、停頓更自如,並可以隨時改變行走的方向,不會有明顯的猶豫不決,跌倒的頻率比以往降低不少。而約至2歲左右,孩子通常已具有適應各種平面的行走能力,如在軟硬度不同的平面材質、有點斜度的地面,甚至是不同的平面之間具有些許的高度落差,也都能走得很好了。 孩子開始學會走路,活動範圍會跟著擴大許多,其中除了面積的擴大外,還有高度的擴展。前期孩子活動多侷限於地面,可是當他學會站立之後,整個視線範圍一下子拓展開來,增加了更多與環境互動的機會。而藉由這樣的互動過程,可以讓孩子慢慢瞭解身體各部位能對周遭環境、物件產生何種影響,加深對自己和所處環境的認識。因此「站起來行走」可說是孩子發展和環境互動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2單腳平衡 1歲左右的孩子在行走的過程中,除了要保持身體軀幹的平衡外,單腳平衡能力亦是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仔細研究人行走的動作,每跨一步,其實就是很短暫的單腳平衡,通常1歲半左右的孩子開始具備初階的能力,最明顯的是當他對地面上的物品感到好奇時,會試著用腳踢踢看、踩踩看,此即日後單腳平衡的重要基礎,而這項能力於1.5∼2歲之間將更為精進。 單腳平衡之所以重要,除了和行走有關,更是將來發展跳躍、上下階梯等更高階之粗大動作技巧亦的基礎。此外,對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養成,同樣意義深遠。以穿脫鞋、襪為例,隨著動作改變,身體重心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孩子若缺乏單腳平衡能力,想完成這些動作必然有困難。 ★精細動作篇 狹義的精細動作,指的是利用雙手去操作環境中各種物件的能力,故與手部小肌肉的力量、靈巧度密切相關。黃俐貞表示,1∼2歲期間,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包括手指尖端的觸覺靈敏度,及拇指和食指、中指尖端的配合,慢慢到兩隻手合作完成任務,還有配合空間概念發展,發展出將物品放到容器裡、堆疊等種種動作。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精細動作,因為生活週遭有太多事物需要雙手的配合,孩子藉由雙手操作過程,亦從中學習如何解決眼前的一些問題,故可增進問題解決能力。而將物品放到容器、堆疊等動作,則有助於初步的空間概念發展,且為日後認知,甚至閱讀、寫字等學業上的必要學習基礎。 1手指頭尖端的觸覺敏感度&前三指尖端相互配合 手指尖端觸覺的靈敏度,及手指(尤其是前三指)尖端互相協調跟配合,為該階段初期精細動作發展的重點。孩子接近1歲時,家長就能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對撿起地上的小東西特別感興趣,而這樣的行為將持續至1歲左右。 2利用雙手共同完成任務 在1歲以前,孩子雖然能夠兩隻手一起作業,但比較傾向於左右手各拿一個物品進行對敲等簡單對稱性動作的模式。而1歲以上的孩子則逐漸可利用一隻手固定物品,另一隻手進行主要操作的動作,如要把東西打開、把吸管插進果汁盒裡時均是如此。差不多1∼1.5歲之間,孩子會開始逐漸意識到雙手不但可一起作業,還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3釋放能力 精細動作發展和孩子認知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1∼2歲階段,大部分的孩子對物品可以有一些高度及深度變化,充滿了興趣,配合其釋放能力進展,將物品放進或拿出容器,便成了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並從中逐步奠定空間概念。包括:意識到手中的物品較小,所以可以將它放進一個較大的空間內,還有該怎麼傾斜容器、傾斜至什麼樣的狀態才能將其中的物品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