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Baby signs嬰兒手語(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嬰兒)

2008年01月10日
公開
22

昨晚在影印行外等著太太複印嬰兒手語教室的講義時,突然聽到女兒拉開鞋子魔鬼沾的聲音,我轉身從敞開著的車窗對著女兒好奇的問:「妳為什麼要脫鞋子?」,她頭也不抬的一邊脫著鞋子一邊說:「因為我想看外面啊,脫下鞋子才不會把椅子弄髒。」 儘管我們相當習慣聽著三歲不到的女兒說話時像個四歲多的小女生,但每次聽著她熟練的用「因為」、「所以」、「否則」、「不然」等連接詞將她要表達的話說得更明確時,我們都很難相信她在一歲半前還是個讓奶奶、姑姑擔心會是個說話遲緩的孩子呢!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媽咪詢問我們如何教孩子學說話,我們的答覆是:父母必須時常跟孩子對談。這句話聽似簡單,但該如何跟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孩子有著交談式的對話呢?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咿咿呀呀時,總是很傷透腦筋的試著理解,但最後又只能以分散孩子注意力或隨便應付幾句做結尾,當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時,總會惋惜孩子又失去了一個學習說話與成長的機會,而父母也失去了一個能更早了解孩子想法的機會。 每個寶寶從小就懂得使用一些自然的肢體語言來讓父母知道她是餓了、不舒服、想要玩還是想被抱抱,美國衛生研究院委託加州大學進行的研究證實了寶寶不僅能透過肢體語言(手語)學會溝通,更能藉由有系統的肢體語言(手語)更早學會說話,並說得比同齡孩子還好。 在教室中,我們常會分享我們跟寶寶使用嬰兒手語所帶來的難忘經驗與樂趣。我們認為嬰兒手語之所以有助於寶寶在語言上的學習,主要是在於嬰兒手語促進了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嬰兒手語讓寶寶從小就懂得語言的存在與意義,且能快速的累積字彙數,嬰兒手語也讓父母更容易去理解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並給予對應的回覆。學會用嬰兒手語溝通的寶寶因此在累積知識上常比一般沒學過手語的孩子還快許多,所展現出來的自信與自理能力也比較佳。 如果妳也想要跟自己的孩子使用嬰兒手語,妳只要謹記著以下幾個技巧: 1. 嬰兒手語雖源自聽障手語,但並非相同。嬰兒手語是寶寶學習語言的途徑,使用嬰兒手語時務必搭配口語發音。 2. 嬰兒手語是寶寶表達的工具。所學習的字彙與數量以寶寶的需求為主。最好由「還要」、「吃」、「ㄋㄟㄋㄟ」三個字開始。寶寶不會想用到的字像是「打打」、「壞壞」,可以不教。 3. 手勢的比法必須一致,跟口語的意思也必須一致。 4. 跟寶寶使用嬰兒手語必須時常重覆,且要持續。善用與寶寶目光的接觸來教導寶寶嬰兒手語 (寶寶越小,注意力越難集中)。 5. 放輕鬆,把教導過程當成遊戲。 6. 時常鼓勵寶寶。 7. 不要在寶寶哭鬧時候教導嬰兒手語。

0∼3歲早期教育計畫書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1

對0∼3歲的寶寶談教育似乎言之過早,不過這時候的確是寶寶建構基本學習能力的時候,如果能把握這個階段,給予充分且適當的刺激,將有助於寶寶日後輕鬆學習,不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爹地媽咪,可不要過於苛求,以免揠苗助長喔! 關於早期教育 定義    過去談早期教育多半是針對0∼6歲的小孩,不過隨著腦神經學的發達,諸多科學家發現寶寶的大腦並不是一片空白,每個神經軸的突觸都需要刺激以幫助其產生連結,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表示,大腦中的神經在受到刺激後,樹突狀的細胞會產生連結、延伸,若是沒有適當的刺激,腦神經就是原封不動的擺在那裡,這證明了寶寶需要獲得更早期的腦部刺激,因此,近幾年來,早期教育也將範圍下降至0∼3歲,主要著重於開發寶寶的多元感官能力。 方向 比方說,在3歲前給予寶寶足夠的感官、語言刺激,並且提供充分的肢體動作練習,那麼在進入幼兒園之後,寶寶便有足夠的行動能力去探索,且精準的感官能力也能讓他大量的接收到外界的人事物;此外,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有助於和別人相處,由此可見,3歲前的教育都是在幫寶寶建構這些基礎的學習能力,而不是要提升寶寶的認知能力,並不是像一般大眾所認為的,早期教育便是要?出天才兒童。 有些父母可能會感到疑惑,那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兩三歲就會認字?葛惠解釋說,那是因為家長可能在寶寶還是嬰兒時期就開始不斷的和寶寶說話,看到什麼就和寶寶說什麼,無形之中,這便成了寶寶的經驗,到了寶寶會表達的時候,寶寶看到那些熟悉的形狀便會和以前的經驗做連結,因此,寶寶很早就學會認字是因為過去有充分的刺激,並不是因為家長在寶寶1歲時就拿著字卡要寶寶開始學著認字。 發展遲緩知多少 如何判定發展遲緩 看著別人家的寶寶1歲就能到處趴趴走、不到2歲就可以說出好多個字和句子,實在擔心自己的寶寶是否「發展遲緩」了?羅筠表示,孩子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且有一定的里程碑,像是大家熟知的「七坐八爬」,但是這些發展的過程也會受到先天遺傳因素以及後天環境因素的交錯影響而產生個別差異,羅筠進一步指出,一定範圍內的差異是可接受的,通常里程碑3個月內都仍算是可接受的範圍,可予以加強刺激及練習,若是在6個月仍沒有出現應該要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落後了6個月,家長就需要多留意,且到醫療機構做進一步的評估。 當寶寶在各方面出現明顯落後其年齡應具有的能力時就應盡快尋求心智科、小兒神經科或復健科醫師協助評估及確認其是否有發展的障礙而導致發展遲緩。 如何幫助發展遲緩的寶寶 在發現寶寶某項發展似乎晚了一步時,羅筠表示,爹地媽咪應該先思考的是 「寶寶是否缺乏這方面的練習和機會」。比如說,到了1歲寶寶應該要會用兩手拿小杯子,但是寶寶卻仍然不會,爹地媽咪應該要先思考是不是過去都是自己搶著幫寶寶拿杯子讓他喝水,剝奪了他練習的機會,從這時候開始,照顧者便可針對該項遲緩的動作給予訓練和練習,每天進行且持續一段時間,若是寶寶始終沒有進步,才需要擔心是否是發展遲緩。

嬰兒手語(朋友、玩遊戲�去玩、分享)

2008年01月08日
公開
2

溝通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而語言則是溝通最常用的工具。語言的發展要素除了幼兒本身的生理發育、腦部功能之外,還需有足夠的語言刺激與學習經驗。 嬰兒手語之所以能幫助幼兒早一步學會說話,並比同齡幼兒擁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原因在於跟寶寶使用嬰兒手語的過程中,我們給予了孩子充裕的語言刺激與學習經驗,讓孩子快速的掌握了構成語言的三大要素:語意、語形與語用。  與抽象的口語彙相比,圖像化的手語動作能幫助孩子理解父母的口語彙的意思。例如,教導孩子認識車子時,在講「車子」時用雙手做出手握方向盤開車的動作;或指著天空呼嘯而過的飛機說「飛機」時順道用手比出飛機飛上天的動作。你會發現到手語動作不僅容易吸引幼兒的目光,讓孩子專注於你想要傳達的訊息外,還有強化學習的功能。科學家發現眼部的移動對於人類學習有相當大的影響,因為腦部動作在眼睛呆滯不動時常會趨緩,讓人們進入出神或發呆的狀態。 嬰兒手語的手勢動作能維持幼兒腦部學習區的活躍,並透過視覺(看手勢)與聽覺(聽說話)將字彙所代表的意思同步存入左右腦的記憶區中,如此有助於往後需要時快速找到並使用。 隨著記憶中字彙的增加,孩子常能比同齡孩童更早學會使用字彙甚至詞彙的表達。例如,10個月大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已經會用手勢表達出想喝ㄋㄟㄋㄟ、餓了或是還要,兩歲的孩子使用句子表達的精熟度與兩歲半的幼兒相當,三歲的孩子更擁有與四、五歲的孩子相當的口語能力。 在教導孩子使用嬰兒手語時,記得善用與孩子相處時的三個目光接觸時機:詢問、指向性及非指向性來掌握寶寶那短暫的專注喔!教導較大幼兒時,順著孩子的興趣並藉由遊戲與故事書來拓展孩子的字彙是主要的訣竅;還有,千萬不要給孩子與自己訂學習進度表,並且記得每次要使用手語時配合口語發音。 動作示範及技巧掌握 本期的嬰兒手語專欄將介紹社交相關手語: 朋友Friend 手語比法:兩手食指交叉扣住(好像握手一樣),左右食指互換上下。 教學技巧:比較小的孩子對於同齡或較小的孩童會有警戒心,可以先找孩子最喜歡的娃娃或自己來當作孩子的朋友。 教學時機:遊戲前或遊戲時,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朋友的定義。 玩遊戲�去玩play 手語比法:雙手握拳伸出大拇指與小指頭(像是個6),左右轉動,表情愉快。 教學技巧:以孩子最感興趣的遊戲或玩具作為誘導。 教學時機:遊戲前或遊戲中,跟孩子比出遊戲的手語。若能配合家人做情境示範更好喔。例如,問爸爸要玩嗎?爸爸興奮的回答要玩後加入遊戲。 分享share 手語比法:右手掌緣在左手掌食指處來回,狀似切割後平分的樣子。 教學技巧:要教導幼齡孩童分享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好是由與孩子最親近與信任的家人教導。例如,媽媽可以用孩子最喜歡的食物或玩具做誘導,在引起孩子的興趣後,自己先玩或吃一下後再問孩子要不要Share啊,等孩子說好(比較小的孩子可以自己代為說好)後再拿給孩子。當孩子願意把玩具或食物再給媽媽時就大功告成囉。 教學時機:遊戲或吃點心前

養成寶寶潔牙好習慣

2008年01月07日
公開
1

從寶寶長出第一顆乳牙開始,牙齒就不僅造就小天使般地笑容,更攸關成長營養的加分,想幫家中小寶貝養成清潔好習慣、拒絕病從口入,就從潔牙開始囉! 小Baby大約在六個月到九個月大時會長出第一顆牙,不管是提前三、四個月大就長牙,或者到一歲多才長,台北長庚醫院兒童牙科陳麗萍醫師表示,牙齒長得快慢因人而異,只要不晚於一歲三個月,都屬於正常的情況,但是寶寶的口腔清潔可馬虎不得,口腔的保健從長牙前就應該開始。 一般在兩歲半左右寶寶的牙齒會長齊,也就是長完二十顆乳牙,隨著每個人發育的快慢,也有寶寶要到三歲才長完。有些家長對小孩的乳牙蛀牙並不在意,認為以後長出恆牙再注意刷牙就好,這是需要糾正的觀念,陳麗萍醫師特別提醒家長乳牙有以下的重要性: 1.咀嚼功能:牙齒是進行消化的第一步,經過牙齒的咀嚼,食物進入消化道之後才不會傷害到寶寶的腸胃。 2.美觀考量:相信爸媽們也不樂見小朋友缺著門牙、講話漏風的模樣。 3.引導恆牙長出:乳牙的牙胚下面都有恆牙存在,乳牙若有問題,相對地就會影響到下面恆齒的生長。 4維持顎骨及恆牙齒列空間的完整性:乳牙的保存關係著恆牙長出的空間,假如乳牙很早就蛀掉的話,恆牙長出的位置不夠,就會造成日後的歪牙、暴牙。 口腔清潔這樣做! 乳牙的清潔不能輕忽,在了解適當的潔牙方式之前,陳醫師提醒環境的選擇也很重要,可由兩個大人以膝對膝的方式讓寶寶躺在腿上,如果只有一個人就可以讓寶寶躺在客廳的沙發或床上,但要注意選擇光線充足、明亮的位置,一般大人會在廁所刷牙,但廁所通常不是適合寶寶清潔口腔的地點,因為比較陰暗、也沒有位置讓孩子平躺,家長可以坐在孩子躺下的後方十一或十二點鐘方向,像看牙醫時醫師治療牙齒的位置,除了好操作之外,手勢和姿勢也才正確。 隨著寶寶階段性地成長,保母協會高麗帆理事長表示幫寶寶清潔口腔可以這樣做: 出生兩個月 寶寶剛出生兩個月、開始會吸吮時就可以進行口腔的清潔,這是讓爸爸媽媽幫寶寶養成口腔清潔習慣的好時機。 家長可用一般藥房買得到的紗布包住食指,用開水沾濕紗布,將食指深入口腔輕拭寶寶的舌頭(避免舌苔)、下顎、上顎、牙齦、口腔黏膜等部位,一手抱著寶寶一手清潔,讓寶寶有很舒適的感覺。 選擇寶寶精神狀態良好或者是洗澡時很放鬆的時機來進行,可以逗逗寶寶、邊用紗布清潔,讓寶寶覺得舒服好玩最重要!那麼,將來孩子要進入刷牙的階段比較不會排斥,寶寶尚小時比較不會亂動,不需要特別的姿勢,每次餵食完清潔時間也不用太久,不需要強制進行,重點是要在舒適的環境中讓寶寶養成習慣。 五、六個月~一歲半 五、六個月的小孩已經開始長牙了,即便只有幾顆牙,也可以用食指包覆紗布,水平橫向輕輕地來回擦拭,口腔其他部分再用紗布清潔,這時候寶寶不會乖乖躺在床上而是會自主地動來動去,家長可以唱歌、講話的方式和寶寶互動,切記如果寶寶開始哭鬧就要先停下來,不要讓小寶寶有不愉快的口腔清潔經驗。原則上喝完奶就要為寶寶進行口腔清潔,如果無法全面清潔,起碼長牙的地方要輕刷,喝完奶也可以讓寶寶喝開水練習漱漱口,而配合紗布的全面清潔最少在午睡及晚上睡覺前各要進行一次。 一歲半以後 七、八個月到一歲間的寶寶開始會握東西,像是抱奶瓶等需要手眼協調的動作,可以給小朋友牙刷,讓他坐下來開始練習,透過遊戲的引導、唱唱刷牙歌,媽媽先示範動作,讓小朋友自行練習,再檢查有無乾淨。 一歲半的寶寶已經會站立了,家長可以挑選軟毛的幼兒專用牙刷、漱口杯、口味牙膏,從刷牙用具開始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請小朋友坐下來、張開嘴巴,這時小朋友大約有十多顆牙,可以帶著小朋友兩顆兩顆左右來回地刷,著重在刷牙的動作帶動,不要太苛求動作是否正確,重點是養成習慣,並讓小朋友能享受刷牙的快樂,而後再要求乾淨。此外,也要開始訓練用開水漱口,刷完上排牙,可以給小朋友一口水,告訴寶寶咕嚕咕嚕後要記得吐掉,家長也要隨時注意不要讓小朋友嗆到水。

慎防產後七大問題

2008年01月06日
公開
3

好不容易度過孕期十月,寶寶呱呱墜地後,媽咪另一項重要的任務便是努力保養自己的身體,使身體的各項機能回復到產前狀態,避免產後疾病上身喔! 「產褥期」是指胎盤產下至所有生理器官回復至產前狀態的這段期間,一般約6週,也是產婦坐月子的期間,因此,產婦一定要把握坐月子期間調養身體,避免器官沒有回復到產前狀態還留下後遺症喔!而此時也容易出現特定疾病,本文為您整理了七大常見產後問題,媽咪們要多留意唷! Problem1.乳腺炎 原因 哺餵母乳的媽咪最常遇到的困擾便是乳腺炎。新光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恒如表示,乳腺炎多半是因為奶水未排空、乳頭感染所造成,而寶寶吸吮姿勢不正確也都會導致乳汁滯留在乳房裡頭。 當奶水未完全排空,輸乳管被乳汁塞住後,通常會出現局部的硬塊,稱為乳汁滯留,若是乳頭破掉造成乳房被細菌感染,便稱為感染性乳腺炎。 Problem2.子宮內膜發炎 子宮復原進度 生完寶寶後子宮會開始收縮,壓迫血管使其停止出血,除此之外,收縮的力量也可使血塊、胎盤等殘留物排出。一般來說胎盤產出後,子宮就會自動下降,約在臍下2指腹的位置,產後2∼10天每天約下降1指腹,第10天後已摸不到子宮,因子宮已回到骨盆腔中,6週後就會回到正常的位置及原來的大小,約拳頭般大小。若是在產褥期中,子宮沒有按照應有的復原進程,也就是位置沒有下降、子宮未回復原本的大小,陳恒如表示,便可能是因為子宮收縮不良,或是子宮長腫瘤。 Problem3.惡露 惡露排出進度 惡露是由產後子宮內所殘留的血、白血球、黏液等混合而成的分泌物,一般來說產後1∼3天,惡露顏色仍偏鮮紅色;到了4∼10天,顏色會轉為暗紅色、褐色;產後11天,不再有血塊及血液,惡露會呈米黃色,惡露會按此情況在2個月內陸續消退。 Problem4.會陰傷口感染 分娩時,當胎頭經過會陰部位(陰道至肛門的部位),會使會陰部位產生大小不等的撕裂傷,有些婦產科醫生會先進行會陰切開術,也就是在會陰撕裂前,以人工方法先將會陰部位切開,以避免不規則的撕裂傷,分娩後再將此傷口縫合,而不論是自然撕裂的傷口或是手術縫合的傷口,黃文郁表示,若是傷口處理不當,皆容易造成感染。 Problem5.尿滯留 原因 懷孕後期,子宮擴大會壓迫膀胱及骨盆腔的神經,使得膀胱肌肉麻痺。而生產過程造成陰道周邊組織腫痛,膀胱感覺也變得較遲純,加上產程體力消耗,可能導致產婦排尿困難,尿液也因此積存於膀胱中,便成為尿滯留。此外,施打無痛分娩的產婦也會因為下半身較沒知覺而無法控制排尿。若是尿滯留,會容易使細菌積存於膀胱中導致泌尿系統感染,甚至跑到腎臟造成腎盂炎。 Problem6.泌尿系統感染 原因 產後也要慎防泌尿系統感染,因為產褥期間惡露多、分泌物多,又離尿道口近,細菌容易跑到尿道口,尿道的細菌往內跑到膀胱,再往上到腎臟,因而造成整個泌尿系統的感染。此外,產後尿滯留的問題也會引起泌尿系統感染。 Promlem7.痔瘡 原因 懷孕期間子宮擴大,會直接影響直腸及肛管的靜脈回流,使得靜脈充血、擴張,加上分娩時的用力,更會使靜脈回流出現障礙,因此,部分的產婦會在生產後引發痔瘡。另一方面,孕期也因腸胃蠕動減慢,造成便秘,有時乾硬的糞便會擦破黏膜而導致出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脫肛,造成肛門劇烈疼痛。黃文郁表示,一旦肛門有腫塊,合併出血、會癢,且肛門有壓迫感及異物感,應尋求醫師診察,以鑑別是否患了痔瘡或有其他問題

預防寶寶冬季威脅─流感、輪狀病毒腸胃炎

2008年01月05日
公開
3

輪狀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是秋冬季節嬰幼兒健康的兩大威脅,爸媽除了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之外,讓寶寶接種疫苗可達到最佳防禦效果,而一旦感染病毒,要能夠掌握正確的照顧技巧與原則,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輪狀病毒 易侵襲免疫力低弱的嬰幼兒    輪狀病毒是很特殊的病毒,通常腸胃炎病毒喜好濕熱溫暖的環境,冬天極少見到足跡,但是輪狀病毒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所以可以活躍於冬、春季,不過近幾年台灣地區幾乎四季都有輪狀病毒的病例。      輪狀病毒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所謂糞口傳染是指從排泄物、嘔吐物或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病毒可存在 24~48小時)接觸到病毒後,雙手未清洗乾淨就去照顧幼兒,而造成傳染。   幾乎所有幼兒都難逃輪狀病毒的侵襲,輪狀病毒真的特別愛找嬰幼兒麻煩?書田診所小兒科潘俊伸醫師表示,其實任何年紀都可能感染輪狀病毒,只是2歲以下嬰幼兒一方面從未感染過病毒,不像成人具有抗體,另一方面免疫力較弱,因此感染到輪狀病毒後所出現的症狀較為嚴重。幾乎所有幼兒會在3~5歲以前感染過輪狀病毒,在嬰幼兒腸胃炎的比例中,輪狀病毒約佔5~10%,嚴重到需要住院的患者中,因輪狀病毒所引起的比例從一至五成不等。    輪狀病毒腸胃炎的治療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大約一星期自然會痊癒,嚴重腹瀉者可能要兩星期時間才能恢復,若嘔吐、腹瀉嚴重,並出現脫水情形,可能就要住院施打點滴。當爸媽或照顧者發現孩子感染後有嗜睡、皮膚乾燥失去彈性、哭時沒什麼眼淚、尿尿次數減少,加上無法進食時,就應該住院接受治療。   由於幼兒的傳染源多來自父母,因此,爸媽在照顧前及照顧後,務必洗淨雙手;家中若有較大的小孩,也要教他們經常洗手;而小朋友所上的幼兒園或托兒所,都要做好碗筷、玩具的消毒工作,才能降低感染機會。 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率    除了基本的衛生習慣外,最佳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在避免住院的成效上可達到九成。目前在台灣上市的輪狀病毒疫苗有兩種,一種施打2劑(費用為每劑2500元),另一種施打3劑(每劑2000元),兩者的接種時間均建議在出生後2個月開始,打2劑者,在出生2、4個月各一劑;打3劑者,在出生後2、4、6個月各打一劑。   輪狀病毒疫苗屬於活性疫苗,所以有免疫方面問題以及正在施打免疫球蛋白的幼兒,並不適合接種。施打疫苗後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喪失食慾、煩燥、輕微發燒、嘔吐或腹瀉,爸媽不需過度緊張。此外,由於這類疫苗並未針對一歲以上幼兒進行大型研究,因此對副作用的情形並不清楚,建議一歲以後就不要施打。 接種疫苗可降低感染率    每年九、十月開始,政府會開始呼籲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接受流感疫苗注射,而醫界每年二月會召開會議,決定這一年應研發預防那一種病毒的疫苗,疫苗廠商即據此生產疫苗。   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有較大差異,如健康成人保護力可達7~9成,老人則只有3~4成,雖然老人保護效力有限,但接種疫苗可有效減少住院機率。   嬰幼兒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力雖無統計數據,但臨床發現接種後嬰幼兒感染人數已明顯減少,因此,建議爸媽們,讓寶寶在出生滿6個月後施打流感疫苗。8歲以下未曾接種過疫苗的小朋友,建議接種兩劑,8歲以上則施打一劑。每年接種時間大約從九月底開始,最晚不要晚於十二月,如此才能在高峰期達到最佳保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