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成功餵寶寶吃藥?

2008年03月26日
公開
5

每次到了餵藥時間,寶寶和媽咪就開始展開一場拉鋸戰!寶寶開始緊張、抗拒、哭泣、掙扎,無論如何就是不肯乖乖吃藥,真是傷腦筋!因此本篇提供您幾種餵藥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小兒餵藥的正確觀念,幫助媽咪讓寶寶乖乖吃藥! PART 1:現今小兒用藥的型態 藥水、糖漿、粉劑、錠劑 目前小兒用藥的範圍包括兒童專用藥物和一般成人吃的藥品。「兒童專用藥物」的特色是劑型適合小孩,包括液劑、糖漿(包括以粉末加水溶解的類型)、顆粒劑或粉劑、咀嚼錠等。兒童專用藥水附有專屬的器具或餵藥器,有些還會依照體重設計對比的劑量刻度,方便家長掌握劑量。 藥粉主要是由藥錠磨成粉末或是直接取出膠囊中的藥粉。因為嬰幼兒還不會吞食藥丸、藥錠,所以必須經由磨粉調劑的作業。一般來說,兒童專用藥物的味道會添加矯味劑改善,以甜味來取代藥錠的苦味。 PART 2:餵藥的工具和方法有哪些? 工具1:藥匙 可以利用寶寶開始學吃副食品的軟質湯匙,或是稍微有深度的小湯匙也可。 工具2:小藥杯 當醫療院所開立糖漿或藥水處方時,會附贈一個有刻度的小藥杯,因為藥杯上附有刻度,方便媽咪估量藥品的劑量。但是這種餵藥的方式比較適合大寶寶或喝藥狀況良好的寶寶。因為假使寶寶對藥物相當排斥,那麼杯餵時,寶寶可能會奮力抵抗或是用舌頭將藥劑推出,反而增加餵藥的難度。 餵藥器具3:奶瓶用奶嘴 假使寶寶的月齡太小,若以藥杯或湯匙來餵藥,寶寶可能還不懂得該怎麼吃,因此這時候不妨可以奶瓶用奶嘴來當作餵藥的工具。 餵藥器具4:滴管、空針筒 除了藥杯、藥匙以外,您也可以去藥局購買空針筒(小支針筒約3∼5元),回家後再將針筒尖端的針頭丟棄,就變成簡單的餵藥器具了!使用時,請先將藥水抽入針筒中,再一滴一滴地滴入寶寶的口中。 【緊急處理停看聽】 寶寶誤食藥物,怎麼辦? 好動的寶寶經常喜歡將手上的物品順手往嘴裡塞,萬一發現寶寶有疑似誤食藥物的情形時,這時請家長注意以下要點: A:觀察寶寶的外觀,檢查是否有嘔吐? B:寶寶的意識是否清醒? C:寶寶有無出現抽搐? D:請家長蒐集寶寶吃剩的藥劑,並記錄發現的時間,再從剩餘的藥袋(罐)中檢查大約吃了多少份量。 E:切勿自行幫寶寶催吐,並立即送醫急救。因為不曉得寶寶誤食的藥物是哪些種類,且在慌亂中可能無法正確切安全的替寶寶進行催吐,因此建議先讓寶寶飲用大量的水分,並立即送往最近的醫療院所急救。 PART 4:藥劑保存篇 要點1:當次處方藥劑 切勿存放 要點2:並非所有藥品都適合放冰箱 要點3:領取藥劑時,請詢問藥師服用及保存的方式。 結語:童言童語 讓寶寶乖乖吃藥 當寶寶的年紀再大一點,已經可以和他溝通之後,假使寶寶有看卡通或是圖畫書的習慣,或是對某些卡通人物特別喜愛,那麼家長不妨能利用這點,和寶寶進行溝通。媽咪可以跟寶寶說:「寶寶要乖乖吃藥,小熊寶寶才會和你作朋友哦∼」或「小天使都有乖乖吃藥,你要不要也一起乖乖吃藥

小兒麻痺口服、注射疫苗的差異

2008年03月25日
公開
5

小兒麻痺疫苗是寶寶出生後必須接種的疫苗,這類疫苗包括有口服以及注射兩種型態,很多家長並不了解到底口服沙賓疫苗與注射型沙克疫苗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在效果、副作用以及禁忌上又有哪些不同? 小兒麻痺病毒─早期幼兒健康殺手    小兒麻痺在早期可說是一種很常見的病毒感染,它曾經是台灣,也是全世界小孩腦脊髓膜炎的最大殺手,小兒麻痺病毒會侵犯腦和脊髓,造成死亡,或在破壞脊髓運動神經細胞後,導致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自從開始廣泛使用小兒麻痺疫苗,才使得小兒麻痺病例大幅減少。   預防小兒麻痺的疫苗有兩種,即口服活性減毒疫苗(又稱為沙賓疫苗)以及去活性病毒疫苗(又稱為沙克疫苗)。很多媽咪都搞不清楚口服沙賓與注射沙克疫苗兩種型態的疫苗,在效果、副作用以及可能發生的合併症等各方面,究竟有什麼樣的差異? 口服沙賓疫苗保護效果佳    耕莘醫院小兒科神經專科主任陳培濤表示,口服沙賓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人體可以藉由它提高腸道的免疫功能,其主要優點包括: (1)保護效果佳。口服沙賓疫苗的保護效果優於注射型的沙克疫苗,如果居住地區有小兒麻痺個案發生,最好採取口服沙賓疫苗以達到最好的預防成效。 (2)可以產生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容易產生腸道的抵抗力。 (3)沙賓疫苗的價位較沙克疫苗便宜。 (4)疫苗容易取得,而且只需滴兩滴即可,不必使用到針頭。 雖然口服沙賓疫苗可達到極佳保護效力,但是本身免疫力不好的幼兒,並不宜使用,以免產生疫苗相關的麻痺。所謂疫苗相關的麻痺,是指極少數病例在口服沙賓疫苗之後,發生肢體麻痺現象,有免疫缺損的病患最好不要使用。嬰兒在接受第一劑口服沙賓疫苗後,發生類似小兒麻痺的機會約有百萬分之一。   注射沙克疫苗沒有併發症風險    相較於沙賓疫苗,沙克疫苗的價位要比沙賓疫苗貴了些,它是屬於死的疫苗,必須採取肌肉注射,所以要由護理人員執行,而它的優點則包括: (1)不會有類似小兒麻痺的併發症,所以免疫不全的病患也可以使用。 (2)可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而且免疫力持久。 (3)可以和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合併注射,如現在國內使用的混合疫苗:五合一、六合一疫苗,就是將注射型沙克疫苗加在其中。 加入混合疫苗,寶寶少挨針   國內現在都已經將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加在五合一、六合一疫苗當中,五合一疫苗是除了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之外,又加上b型嗜血桿菌疫苗以及小兒麻痺沙克疫苗;而六合一疫苗是將五合一疫苗加上B型肝炎疫苗的成份,無論五合一或六合一疫苗,在保護效果方面並無明顯差異。  不過六合一疫苗除了能有效預防原本五合一疫苗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痺及b型嗜血桿菌之外,還多添加了B型肝炎疫苗,可以讓寶寶少挨兩針,減少寶寶挨針之苦,同時減輕家長對打針的擔憂。  小兒麻痺口服、注射疫苗都有它的優缺點,只要做適當的安排,就能避免併發症風險,同時達到最好的保護效果。而在混合疫苗問世後,將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加入五合一、六合一疫苗當中,能夠達到預防功效,並且免除多挨針的痛苦,讓家長們有更好的選擇。

副食品添加初期的重要觀念

2008年03月24日
公開
4

意義非凡的副食品添加過程 為寶寶添加副食品為何非常重要?這不僅是為寶寶轉換成人飲食而努力之外,也是影響寶寶咀嚼、吞嚥的關鍵期。副食品對寶寶的重要性如下: 1. 訓練嬰兒咀嚼、語言能力:6∼12個月大的嬰兒,正是發展咀嚼和吞嚥的關鍵期,若沒有好好訓練,到了1歲以後,就會拒絕再嘗試,即使肯吃,也是咬兩三下即吐掉,或吞嚥時容易嗆到。當寶寶吃副食品的時候,會使用到口腔內部、下頷、上下唇以及舌頭來進行咀嚼,咀嚼動作可以加強這些部位的肌肉協調機能,同時也促進了與發音、說話相關肌肉的使用與發展,有助於寶寶初期的語言發展。 2. 作為斷奶(斷奶瓶)前的準備:寶寶多吃副食品,可讓其逐漸習慣成人飲食,慢慢擺脫以奶瓶進食的習慣。 3. 提供母乳缺乏之營養:喝母乳的寶寶在6個月大以後,媽咪的母乳分泌量會逐漸減少,但是寶寶的食量卻逐漸大增。而副食品的適時添加,正好可提供寶寶熱量、鐵質及維生素,以及較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如:鋅、銅……等。 8招讓寶寶愛上副食品 寶寶從喝奶轉而吃副食品的過程中,會有不少父母因寶寶不肯吃副食品產生困擾,所以訓練寶寶的飲食習慣要趁早,採循序漸進方式,及早讓寶寶學習自己來,有助於寶寶肌肉發展和獨立性,可提早讓寶寶脫離使用奶瓶的習慣,有一些小技巧建議如下: Tip1 抓對餵食的時間�時機:餵食的時間最好在寶寶喝奶之前,因為小嬰兒在肚子餓的時候,比較有興趣去接觸新的食物,且每天固定時間餵食副食品,讓寶寶養成規律習慣,寶寶就會知道時間到了,要用湯匙、杯子、碗來吃東西。 Tip2份量不要太多:寶寶食量較小,一次餵食副食品的份量不需要太多。 Tip3注意餵食的方式:餵食副食品時,可將食物盛裝於碗或杯內,以湯匙餵食寶寶,且將食物放進容易吞嚥處(放置舌頭後三分之一處,較容易吞嚥,舌頭前三分之一處有反射行為,容易將食物吐出),讓寶寶逐漸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及禮儀。 Tip4別強迫寶寶:若寶寶不喜歡某項食物,可先行餵食別種食物,等過一段時間後,再重新嘗試。 Tip5改變烹飪方式:若寶寶不喜歡某種副食品,可以改變烹飪方式,以不同的口味來吸引寶寶。 Tip6寶寶自己動手:讓寶寶去觸碰食物,不要因怕弄髒衣物,而約束寶寶,讓他產生抗拒。此外,為寶寶準備一套專屬的兒童餐具,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習慣自己以餐具來進食。 Tip7固定在某一個特定位置:餵食時,最好採坐姿,且讓寶寶習慣坐在某一個特定位置。 Tip8多鼓勵寶寶、多一些耐心:持著鍥而不捨的心態,不要因為自己的懶惰而放棄訓練寶寶,以免日後有偏食或厭食的習慣。 鍥而不捨的餵食恆心 針對原本只吸吮奶水的寶寶來說,該做哪些又營養又吸引寶寶的副食品,可是一門大學問,而在剛開始給予副食品的這段時間,正好是寶寶厭奶期,所以寶寶很可能會顯得什麼東西都不肯吃,讓媽媽傷透腦筋。對嬰幼兒來說,適時添加副食品對其往後發展舉足輕重,米粉或米精、麥粉或麥精,都是寶寶添加副食品初期的好選擇,讓寶寶從奶水逐漸適應較濃稠的口感,再逐漸轉換為需咀嚼之飲食,訓練寶寶各項肌肉咬合發展,同時刺激其手腦協調發育,媽咪應以更多的耐心與愛心,讓寶寶逐漸養成自行進食與均衡飲食的好習慣!

對付野蠻寶寶有辦法

2008年03月23日
公開
2

每個人都有情緒,寶寶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只是有些寶寶表達的方式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強烈。爸媽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將滿載的情緒,找到合宜的出口。你懂得如何正確「對付」你的野蠻寶寶嗎?千萬不要自己先變成野蠻爸媽囉! 寶寶的壞情緒從哪來? 你了解寶寶的情緒發展嗎? 人都有情緒,寶寶有情緒當然也是正常的。對寶寶來說,情緒、語言、生理需求都在發展中,三者也交錯影響寶寶與人的反應和表現。想知道寶寶的壞情緒從哪裡來,就要先了解寶寶的情緒發展的過程。3個月大時,寶寶就開始有情緒,其中以開心和憤怒最常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頻率和持續度日益增加。1歲半左右,寶寶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便發展完備,加上心智和動作發展愈發成熟,情緒表現也就更加強烈。 寶寶為什麼會有壞情緒?    寶寶在半歲之前,情緒反應和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息息相關。然而,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半歲以後的寶寶,支配自我行動的需求也開始不斷增加,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會感到失落和憤怒。剛開始,因為能力上的限制,負面情緒會隨注意力的轉移而很快就消失。到寶寶九個月大左右,情況就會有些改變。這時,寶寶會因不順意而發脾氣,並會對著大人用敲東西甚至打人的方式表達憤怒。寶寶從1歲半開始自我意識增強,處於發展自主性的階段,開始有自主的能力,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能力又不足,表達能力又有限,還不知如何處理情緒,所以透過行為表達他的受挫感和不滿,反應和方式都是很直接的。 壞情緒是因寶寶有話要說!    可言心理諮商所主任梁仲怡表示,由於三歲前的寶寶都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想發展自我但能力受挫、又加上人我概念還不清楚,是寶寶發脾氣最主要的原因。而情緒表達能力有限,動作比語言發展快,則是造成寶寶用「野蠻」的行為來表達情緒的因素。咬人、打人、不講理……種種反應,其實寶寶都是在表達對外在環境的感受,也就是在告訴爹地媽咪「我有話要說」喔!所以爸媽反而要在這時候多給予寶寶關心和同理。 4大技巧面對寶寶壞情緒 Point1給予寶寶適當的規範,心平氣和的制止 Point2同理與接受 寶寶負向情緒 Point3鼓勵寶寶以替代方式處理衝突 Point4教導寶寶用語言表達怒氣 提供正向環境,給寶寶EQ好榜樣 梁仲怡指出,成長環境帶給寶寶的影響最大,滿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愛的環境,讓他有被愛的感覺,就有安全感,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而且寶寶透過模仿學習如何面對情緒,如果家長情緒化,寶寶也會情緒化,所以父母親本身情緒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如何給予寶寶一個正向積極的環境,讓他學會情緒管理呢?有以下幾個建議: 1.幫助寶寶成功、不怕犯錯,建立自信心: 寶寶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易產生挫折感,其實就算是他只穿好一隻襪子也可以讚美他,幫助寶寶製造很多的成功機會。也要允許孩子犯錯,告訴寶寶做錯沒有關係,可以重來。爹地媽咪要知道寶寶能力到哪裡,也鼓勵他嘗試,就算沒有成功也給予他嚐試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寶寶,挫折容忍度也比較高。 2.容許寶寶表達他的情緒: 讓寶寶可以哭、也可以生氣,而不是不能有這些情緒,應是在他表達這些情緒的時候可以告訴他,什麼是別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對身體不好;而生氣的時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達。 3.透過遊戲、角色扮演模擬衝突解決: 平常可以透過遊戲、角色扮演來模擬衝突發生的情況,讓寶寶練習;而看繪本上解決衝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過這些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學會同理他人。

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Order

2008年03月22日
公開
3

你是否常常對別人說,我的孩子很龜毛,做什麼事都要按部就班,拿走他的東西他就發脾氣?其實,這是寶寶的「秩序感」在作祟!秩序感跟寶寶的自我發展息息相關,影響孩子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社會人際的能力。 秩序感 寶寶內在基本需求    什麼是「秩序感」呢?所謂的「秩序感」是「在孩子出生時,內在的一種基本需求,嬰幼兒透過這個需求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孩子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設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執著。尤其在孩子出生到兩歲時特別明顯,他們會「固執地」把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當他們看到某個東西離開原位的景象,似乎是一種呼喚,刺激著孩子要採取行動。甚至連大人都忽略的小事,他們也會被強烈的驅動著!   有一次,我在小小班的教室中,看見一位老師將CD取出後,隨手將CD盒放在旁邊,有一位二歲孩子走過,看見CD盒就把它拿起來,看了看CD架,把CD盒插放回去,然後深呼一口氣,滿足地離去。孩子如此作並不是為了要得到稱讚,或想整理環境,而是內在的對秩序感的渴望。認為每樣物品都有一個家,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可以觀察到孩子默默的從事歸定位的運動。不只是物品,甚至是孩子本身,孩子喜愛吃飯有固定的座位;洗澡有一定的順序、一定的陪澡玩具,甚至散步喜歡固定的路線,期待在相同的轉彎處看見相同的標的物,如此的生活習性都呼應孩子內在對秩序感的需要。 缺乏秩序感 影響寶寶成長發展    沒有了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的人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總是忐忑不安地不知下一步有會碰到什麼。孩子若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且雜亂無章的環境中,對孩子情緒及人格發展,甚至社會人際的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我曾經遇過一位媽媽非常地苦惱,她的大兒子每晚哭個不停,有時半夜邊哭還會邊拉著大人往房間外走,這樣的情形已經持續了二個多禮拜,帶去看醫生生理狀況沒什麼問題,老人家說孩子一定是受到驚嚇,應該帶去收驚,卻沒有改善。我詳細的問了媽媽最近家裡的情況,原來弟弟最近剛出生,在媽媽坐月子期間,家裡大整修,房間也換了新床,哥哥回家突然看到家裡整個都不一樣了,他對家裡的變動感到很不安,在心裡他的世界秩序已經大亂,所以他每晚驚醒時,只感到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就一直想「回家」。當我告訴媽媽她才恍然大悟。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向我抱怨他常常亂發脾氣,有時和他講好要去公園,可是臨時不能去,他就會又哭又鬧,媽媽說生活中類似的狀況不勝枚舉,認為他是存心和她唱反調,很不聽話、任性,因此常常處罰他。其實,他是一個秩序感很重的孩子,他對事情突然的改變很不舒服,他自己也無法理解。   我自己是資深的幼教者,也會不小心踩到孩子秩序感的地雷,有個孩子每天上學,習慣讓媽媽把外套帶回家,下課來接他時再帶來,有次因為天氣較冷,媽媽在教室樓下把外套交給我,委託我在孩子去戶外玩時給他穿上,我欣然答應,也快步地走向教室,當我走進教室,他看見我手上的外套,他突然放下手邊的工作,嚎啕大哭,我突然驚覺我破壞了他的秩序─外套不應該在這時候出現,他用哭泣向我抗議!    以上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當環境出現了破壞秩序的因素,孩子會變得騷動不安及亂發脾氣。只要阻礙原因仍在,任何安撫行為都會遭到他的抗拒,甚至因而在生理或心理上生病。   孩子在有秩序的人事物安排中,穩定而安心的成長,孩子兩歲之後,秩序感會慢慢地內化,對周遭人事物已建立秩序、連結及關係。以此為基礎,拓展他更多生活的經驗,以及對事情的推演、計劃。  最後,必須告訴父母的是,培養孩子的秩序感,最需要的是如何在預備好環境後,屏住氣息去等待孩子心中的秩序感自然的萌芽,而不去做過多的介入及責難。幼兒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在孩子成長的進程中,我們準備好沃土,只需在旁欣賞孩子、觀察孩子,適時的拔除雜草,灌溉水源,孩子會快樂而獨立的長大呢!

6∼12個月寶寶五覺啟蒙要點!

2008年03月21日
公開
3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1:視覺篇 6個月大的寶寶,動作發展上產生巨大變化,已開始學坐(看到的東西和躺著的時候很不一樣,視野更加寬廣)、學爬(有移動能力,可探索環境,為視知覺發展的重要階段),視知覺與空間概念都於此時漸漸發展出來。 0∼6個月的小寶寶,因尚無坐立的能力,早期主要都是藉由觸覺來探索,摸到東西喜歡用手去搓搓它;6個月以後寶寶開始學爬,在移行的過程中,看東西會比較流暢,眼球的轉動也更好,近距離的東西大部分都能看得到,也因此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反而對於視覺探索更有興趣。 此外,因為眼球發展的關係,小小孩還是比較傾向遠視,看近的物品會比較模糊,但是6個月大以後的寶寶,近距離的小屑屑(0.2∼0.3公分)都能清楚看到,尤其到了一歲以後,遠距離與近距離的視力都可達一定的標準。不過一般眼科評估,約莫要到小學的階段,孩子的視力才會比較穩定。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2:聽覺 嬰兒對聲音的辨別敏感度可追溯到胎兒期,因此寶寶一出生後,便能運用聽覺來認識這個世界,且大約在6個月大時,就與大人一樣有相同的聽力。此外,6個月大的寶寶,已能區分母語與非母語中的音韻差別,但此能力到一歲便會消失。建議有心教寶寶第二外國語言的家長,可在6個月大就給予有外語聽覺刺激的機會。研究顯示,一般正常發展的小孩,6個月起就給他外國語言的刺激,並不會混淆他的母語,而認知的學習建議還是要以母語為主,這樣寶寶才能跟一般小孩子與其他大人有良好的互動。   聽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語言發展,寶寶大概在一歲左右,會發出較有意義的聲音。語言發展比較慢的孩子,家長應先釐清他的聽力有無問題,及早發現問題並介入治療,才能將傷害減到最低。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3:觸覺    觸覺是胚胎最早發展的感官系統,嬰兒一出生觸覺就很敏感,所以對於大人的觸碰,他能相對做出情緒反應,此外,觸覺與安全感、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有著很大的關係。    嬰兒有個重要的發展能力,就是在6個月大時,能將視覺訊息與觸覺訊息相互連結,舉例而言,這時期的寶寶開始喜歡玩手,並會看著手中的玩具把玩,結合兩種以上的感覺訊息來認識世界。此外,他們會藉由觸覺來引導動作,而動作的過程,更能增進知覺概念,像是在爬行的過程當中,寶寶得以學習整合觸知覺與體知覺。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4&5:味覺+嗅覺 新生兒就能區分出不同的氣味,如果是針對6∼12個月的寶寶,爸比媽咪可以給他聞不同味道的食物,並配合語言、動作,進行知覺認知學習及肢體動作練習。在味覺的部分,味覺會影響寶寶對食物的喜好(一般嬰兒會比較偏好甜食,但不要因此就給予很多甜的食物),而進食功能多半與口腔的觸覺有關。6個月大的嬰兒,已開始嚐試副食品,因此要能接受牛奶以外的食物;12個月大時,必須有能力吃較乾的稀飯或是軟軟的米飯。   許多爸比媽咪看到寶寶拒吃某些食物,就不再給予,或是為了方便寶寶進食,把水果都打成汁,這不僅易養成他偏食的習慣,也阻礙他的口腔功能發展。飲食習慣及對食物的偏好,可經由學習而來,家長要注意不要讓寶寶習慣重口味,甜食、加工食品都要少吃。 五覺啟蒙小叮嚀 爸比媽咪必須配合寶寶動作能力的發展與知覺功能,來打造一個全面性發展均衡的快樂寶寶。當發現寶寶對於某種感官刺激有所偏好時,在不影響其發展的前提下,予以尊重自由發展;但面對寶寶所排斥的感官刺激要適當引導,讓他能廣泛性接受不同的刺激,像是改善寶寶偏食的習慣、觸覺敏感、只偏好特定玩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