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補充營養 鞏固視力 對抗新生兒眼疾寶寶視力大作戰

2008年03月12日
公開
1

眼睛是靈魂之窗,大家都應該努力保護。但是保護新生兒眼睛功能正常運作以及視力的維護,就是所有媽咪們不容懈怠的工作了!尤其新生兒在出生約一個月左右可能會因為經媽咪產道傳染,或是未注意環境衛生而引起的病毒、細菌感染都必須倚靠媽咪們的細心觀察與照顧,並且在往後的日子替寶寶補充營養,讓寶寶也能擁有一雙明亮且視力良好的眼睛喔! 0~1歲寶寶的眼睛發育歷程 寶寶正常的視覺發育歷程依照年齡區分會有各種階段的視覺反應,媽咪平時在與寶寶相處時便可以多多留意,觀察寶寶的視覺反應及功能是否正常,平時多留意便能在發生疾病或是異狀時儘早就醫治療。0~1歲寶寶的眼睛發育歷程可參考下方表格: 時 間 視 覺 發 育 孕期30周 瞳孔已有光覺反應。 出生後1個月 眼位穩定,但只能看清楚20~30公分以內的東西。 出生後1~3個月 1. 視線能夠跟隨著物體緩慢地移動。 2. 將物體靠近寶寶的臉,寶寶的眼睛將會出現會聚反射(即兩眼同時向中央聚集)。 3. 已能看出厚薄、前後、深淺等視覺上的立體感。 出生後2~5個月 1. 能夠固視。 2. 可看出物體形狀以及較鮮豔的顏色。 3. 喜歡看亮燈,且有東西靠近時會眨眼。 4. 手眼協調,會試著伸手觸碰所見事物。 出生後3~7個月 1. 立體感發育完成。 2. 可正確地控制眼球運作。 3. 可持續性地固視。 4. 可看得到遠方或是較小的物體。 5. 已有縮瞳反應及眼球內聚現象。 6. 眼睛可看遠近調聚(睫狀肌調適),黃斑部發育成熟。 7. 寶寶若有斜視現象,約在6個月大時可被發現,媽咪可多加留意,發現異狀就儘早治療,避免影響日後視覺發展。 出生後6~8個月 1. 視線能持續性地跟隨著物體移動。 2. 視力約為0.1。 3. 已能判斷大概的距離位置。 4. 可清楚分辨物體的位置、形狀與大小。 出生後7個月~2歲 1. 對比敏感度發育完成。 2. 視神經(髓鞘)發育完成。 3. 視力約為0.2,並逐年增加。 4. 視力與捏、抓等精細動作越來越協調。 5. 視線可穩定跟隨移動速度快的物體。 6. 以可區分物體的遠近,並且可自行拿取或閃避。 維生素與礦物質對眼睛的益處 陳純貞醫師表示,維生素A及維生素B是維護視力非常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平時可從紅蘿蔔、魚類、牛奶或母乳中攝取,並且帶著寶寶一同到戶外郊遊、遊戲,讓寶寶接觸到日照並培養固定運動的好習慣,也能讓寶寶從日照中內源生成維生素D,對於寶寶視力的維護也有極大的幫助。 陳純貞醫師與吳慈恩醫師並進一步指出,除了上述的奶類之外,如果寶寶沒有過敏體質或現象,也可以在寶寶9個月大時,讓寶寶也補充蛋類的食物;另外還有深綠色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地瓜葉、綠色花椰菜須考量寶寶的腸胃吸收能力再讓他食用較為妥當)等,鈣質的補充也很重要。而且,維生素C是眼球水晶體構成的成份之一,當已經寶寶6個月大時,便可以讓他多吃蔬果類、小白菜、梨子、橘子等食物,幫助水晶體構造完整。吳慈恩醫師並補充表示,?-Carotene(?-胡蘿蔔素)以及海藻,也都能夠幫助寶寶視力的維護,媽咪也可在飲食中加入含有以上兩種營養素或食材,提供寶寶能夠多樣化的食物,並且從中攝取營養並保健視力。 結語 讓寶寶也能因為良好的視力,看到綠油油的樹、藍藍的雲、清澈的河流還有最親愛的爸比、媽咪的臉孔,視力成為寶寶接觸美麗世界的第一步。要讓寶寶也能擁有這樣的寶貴的權力,還需要倚靠爸比跟媽咪的用心,照顧寶寶的靈魂之窗,讓寶寶的人生充滿了色彩與美麗的所有事物。 (轉貼於嬰兒與母親雜誌)

BABY腳底按摩 好舒服!

2008年03月11日
公開
1

嬰兒從胚胎,出生到幼兒時期,從觸覺系統中得到的刺激與訊息是最豐富的!根據研究顯示,適當的撫觸及親子間的肌膚接觸都能助於嬰幼兒的身心發展!假使您的寶寶對全身褪去衣物感到比較排斥,那麼不妨試試看溫和版的腳底按摩,同樣也能達到緩和情緒、增進寶寶安全感的功效! 按摩 讓新生兒更健康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於1986年刊載的一篇研究發現,假如每位早產兒一天按摩三次,一次按摩時間15分鐘的話,早產兒的死亡率可從30%降到10%。台大醫院也曾做過研究,幫四十位出生十天後的早產兒,連續十天每天三次每次按摩十五分鐘,十天後,這些早產兒的體重增加近四成,提早數天出院。 part 1:足部按摩的原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吳建隆表示,腳底按摩是「全習論」,就是腳部穴道能反應到身體器官,刺激腳部穴道可達治療效果。 腳底按摩是利用刺激原理按摩病變器官或腺體的反射區帶以達到治療效果。腳底按摩常被稱為第三醫學傳統醫療,藉由新陳代謝排除體內廢物與毒素,因為淋巴系統、腎臟、大小腸、皮膚等是身體排除的主要器官,腳底按摩就是藉著刺激各部位在腳部反射區,使新陳代謝正常達到療效。 一般來說,人的雙腳被劃分為五個水平反射區及三個垂直反射區,分別代表著人體肩膀的部位、肩膀以下到腰部以上的部位、腰部以下的部位。假使幫寶寶按摩的時候,寶寶感到有點疼痛,或是不由自主的將腳ㄚ抽回,那麼可能就代表著身體與該施壓點的相關部位,正處於壓力狀態,更需鬆弛放鬆一下。藉由按摩寶寶的雙腳,可以幫助消除寶寶緊張不安的情緒,改善寶寶的睡眠品質,減少輕微疼痛的症狀,也能帶給寶寶一份滿足感。 Part 2:按摩前的準備 A:嬰兒油或乳液 B.:毛巾 C. 按摩者的指甲要剪短 E. 室溫維持在25∼28℃左右 足部按摩 1、2、3、GO! Step1 腳底按摩,不要想的太複雜,其實就是一手輕握寶寶的腳掌,一手輕輕撫摸寶寶的腳ㄚ。不管何時,只要遵守「輕輕觸壓」的原則即可。 Step2 讓寶寶躺在浴巾上或您的大腿上,假使寶寶光著身體,旁邊的窗戶記得要先關好,或打開電暖氣,才不會不小心讓寶寶感冒了。 Step3 從腳掌心開始,您可以用雙手的拇指,從寶寶腳底板的中央,慢慢往外撫摸,讓寶寶逐漸緩和緊張不安的情緒,也讓寶寶開始熟悉按摩的感覺。 Step4 一手抓住寶寶的腳指頭,另一手則輕輕搓揉腳掌的內外側。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寶寶減輕臀部及腹部的壓力,因此也能幫助消除腹部脹氣。 Step5 接著,請您用手指輕輕按壓腳底,方向是從寶寶的腳跟到大腳趾。您可以用畫圈圈的方式或是按壓,然後再延著腳背按壓回來。這個動作可以鬆弛寶寶的神經系統。 Step6 在腳趾和腳掌連接處的地方,輕輕地畫小圈圈,先從小腳趾往大腳趾方向,再慢慢按壓回來。用手指輕搓寶寶的腳趾,從小腳趾到大拇指,再依序慢慢搓揉回來。這個動作,會刺激耳朵、眼睛的反射區。 Step7 溫柔地利用指腹,從寶寶的腳背朝腳趾劃過去。促進淋巴引流,接著請輕拍寶寶的腳背,這個動作可以刺激胸腔的反射區,可以幫助寶寶排出鼻涕。接著按摩腳背,從腳趾頭慢慢按摩到腳踝,這時候寶寶的腳趾頭可能會張開,這時候您可以按按腳底板,從腳趾處慢慢按壓到腳掌心。當您按壓到此時,寶寶的腳趾頭又會自動彎曲,如此一來,便可以加強此處的肌肉運動,增進寶寶的血液循環!

塑化劑有害健康!

2008年03月10日
公開
23

日前成大和台大公佈研究報告顯示,台灣的孕婦體內含有高濃度的「塑化劑代謝物」,而且濃度是美國孕婦的4~13倍!究竟體內塑化劑濃度越高,對孕婦和胎兒會產生什麼樣的傷害?孕媽咪要怎麼做才能將傷害降到最少? 塑化劑影響身體健康,可能對孕婦及胎兒有害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醫師表示,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當環境荷爾蒙進入到人類體內,會逐漸累積而干擾到荷爾蒙系統,進而影響身體健康。成功大學早在2006年就有相關研究報告,這次報告是針對塑化劑對孕婦的影響,指出孕婦因塑化劑的干擾而影響甲狀腺素分泌時,可能導致胎兒神經系統缺損,而阻礙智能發展以及日後的學習能力。 香水、化妝品、玩具都含有塑化劑 生活中許多用品都有塑化劑的存在,包括:玩具、容器、水管、汽車用品等,以及做為香水、化妝品、髮膠、沐浴乳等含香味製劑的「定香劑」(讓產品的香味能持久)。 在被廣泛使用下,塑化劑可能藉由幾個途徑帶來傷害: 1. 因食物受到污染而直接吃進體內,進而造成危害健康。 2. 在加熱過程中,塑化劑產生揮發作用而污染到食物,或加熱時近距離吸入。 3. 經由接觸造成影響,例如化完妝未洗手就吃東西、小朋友玩玩具之後沒有洗手就吃東西,或邊玩玩具邊吃東西,都可能讓這類有害物質進到體內。   既然如此,民眾在使用塑膠製品時應該特別小心,最好能遵循下列原則: 1.使用合格的耐熱產品:好的產品一定會有清楚標示,所以要使用合格的耐熱產品,在1?6號的塑膠製品當中,只有5號PP是可以耐熱(可受熱到130℃)的;而不屬1?6號塑膠類的7號產品中,有些樹脂類製品也是可以耐熱的材質。 2.慎選微波容器:微波爐是利用水分子震動的原理達到加熱效果,其熱度能達到100℃左右,所以使用時要選擇微波爐專用的產品,而非所有塑膠容器都能用在微波爐。此外,挑選產品時要選擇有信譽廠商製造的產品,並經過精密品管過程,因為同樣是PP產品,可能因製造過程的差異而影響到品質,所以也有等級之分。 3.改用無花紋瓷容器微波:因為瓷器上的花紋可能在加熱時釋放出有害物質。 4.微波時盡量避免用保鮮膜:微波時因熱脹效果會使保鮮膜膨脹,而冷卻時會貼附在食物上,使加熱時釋出的塑化劑直接接觸到食物,所以最好少用;或使用時不要密封,或用牙籤戳一些小洞,讓熱氣揮發。 5.選擇合乎標準的便當盒:帶便當的上班族或學生,挑選塑膠便當盒時最好選擇透明耐熱材質,並盡量不要有顏色及花樣,因為消基會曾檢出經染色的便當盒含有重金屬,大家要特別注意。 6.外食餐盒加熱要注意:便利商店的便當因成本考量,不大可能完全使用PP材質,尤其便當盒蓋最有可能為聚苯乙烯,不耐熱。因此在購買食用時,最好先將蓋子拿掉再微波,或選擇紙盒便當比較保險。 7.保特瓶水壺應每星期換一次:保特瓶在日曬超過2週就會釋出有毒物質,所以用保特瓶給小朋友當水壺,應每星期換一次。 8.當心塑膠袋不耐熱:無論2號或4號的塑膠袋,都無法耐熱,所以不能拿來裝熱湯。 9.不要用塑膠杯裝含有油脂的飲品:用塑膠杯裝冷飲雖然釋出的塑化劑不多,但是如果裝的是含有油脂的飲品(如奶茶),還是會釋出有毒物質(因塑化劑是屬於脂溶性)。 10.外食時盡可能自備餐具:建議選擇不鏽鋼材質,或有清楚標示(包括使用材質、可耐多少溫度等)的產品。 多加注意,無須太過驚慌! 國泰醫院婦產科周靜玉醫師表示,塑化劑的相關研究或許讓許多孕婦心生恐懼,不過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強烈證據證實塑化劑會造成胎兒異常,孕媽咪們不必過於擔憂,只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就不至於有太大影響。比較要提醒的是在塑化工廠工作的孕婦,應確實做到戴口罩、戴手套等保護措施,以避免毒物造成的傷害,確保胎兒健康成長。

語言學習、音樂

2008年03月09日
公開
1

【語言學習】 語言學習對幼兒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際溝通與學習的最重要手段,需要後天的訓練,才能嫻熟運用。語言發展的好,對日後的學習、人際關係都有助益,反之,則可能造成學習落後與社交畏縮。家長應從小提供孩子豐富而具啟發性的語言環境,善用輔助工具,並配合孩子的發展進程給予適當引導,讓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得更好。 由於擁有優秀的外語能力已是日後立足職場的重要條件,再加上教育部積極推動英語教育,台北市也將從今年9月份起推動市內小學全面雙語教育,「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家長們紛紛響應這股英文學習熱潮,但坊間的幼兒語言學習產品種類五花八門,以下列舉各種外語學習類產品分類及選購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 語言學習教材的種類 .英語學習機 含讀卡機及電腦學習機,只需將字卡放在讀卡機上刷過即可,便能發出該字卡上的發音,或是按壓電腦學習機上的按扭便可發出正確讀音,價位依讀卡數量或機種廠牌而異,從數千元到萬元不等。 .影音光碟 以各種有趣的互動遊戲或聲光效果吸引寶寶,可同時學習英語和電腦使用,單價通常不會太高,只要家有一台電腦便OK,但父母得在一旁陪伴引導喔! .有聲書 以聲音輔助圖像學習,寶寶外語學得更快更好喔!無論是英文兒歌或是小故事,配合媽咪的陪伴一起律動,可讓外語學習更生動有趣。 .組合式教材 為結合以上數種教材整套販售,雖可滿足一次購齊的心態,但家長仍應多比較多詢問,看看其內容或難易度是否適合家中幼兒。 語言學習教材選購建議 ※適齡適性。 ※難易度適中。 ※具有趣味性與啟發性。 ※音質清晰,發音準確。 ※價格合理。 【音樂】 音樂對幼兒的重要性 雨果說:「音樂、文字、數學是開啟人類智慧的3把鑰匙。」良好的音樂教育,能在後天激發寶寶深藏的潛能,並有提昇智能之效。 而且根據許多媽媽的經驗顯示,在孕期中多讓胎兒聽音樂,寶寶在日後成長的過程中情緒比較穩定,語言、記憶、組織能力也都有很好的表現,因此做好音樂胎教,將讓你的孩子懷著語言、記憶、音樂的潛能,優勢誕生。 目前有許多研究証實,音樂學習活動對學齡前的幼兒在聽力、活動力、記憶力及數學能力上,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專家們都認為,從小接觸音樂,不但提昇理解力、數學能力,學習語言的速度也能更快速,以下列舉各種音樂類產品分類及選購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 音樂類產品種類 胎教音樂:如孕婦音樂、胎兒音樂與新生兒音樂等。 幼兒音樂:如聲樂及發音練習、進行曲、純音樂欣賞、兒歌童謠律動、打擊樂等。 音樂類產品選購建議 ※樂音柔和不吵雜,以免損傷幼兒聽力。 ※音質優美清晰。 ※歌詞簡單多重複,幼兒可朗朗上口。 ※價格合理。

從小開始交朋友讓寶寶成為人氣王

2008年03月08日
公開
4

寶寶人見人愛是每個爹地媽咪最樂見的情況!不論是嬰兒時期受長輩的喜愛或是幼兒時期以後受到同儕的歡迎,這都表示寶寶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於未來的人際關係發展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親愛的爹地媽咪,不要認為寶寶還小,什麼都不懂,事實上,您的教養方式正是成就寶寶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推手,要讓寶寶從小就開始學會與人相處喔! Part1.理論篇 WHAT什麼是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就字面上來看便是社會化的過程,是社會上所能接納的行為、是與人相處應有的行為」,台北市樟新托兒所所長黃琬玲這麼說。因此,讓寶寶社會化的過程便是社會行為的發展過程,而要達成良好的社會互動,最主要的關鍵就是要培養與人相處的技巧。從一般成人的人際交往經驗可以了解到,善與人相處及與人合作的技巧純熟往往會有較順利的人生,因此,寶寶的社會行為發展不可不重視。 HOW社會行為發展進程 出生∼2個月:會有哭啼、微笑的反射性動作,可能是因為生理需求的滿足與否而出現,並沒有針對特定的對象,因此,屬於較無意義的反射動作,但是,給予適當的回應,寶寶會產生記憶,並開始期待您的回應喔! 2∼7個月:對特定對象會有不一樣的微笑,像是對主要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微笑可以明顯感覺不同。 7∼24個月:7個月開始,寶寶會漸漸分辨陌生人,這也是開始建立依附行為的時候,主要照顧者離開會出現分離焦慮,這樣的情況一直到2歲左右為最高峰,2歲後會漸漸趨緩。 24個月以後:開始建立依附對象的相似目標,也就是會將和依附對象的關係轉移到其他互動關係良好的對象身上,是開始明顯出現社會行為發展的階段。 Part2.引導篇 父母應有的教養方式 人和其他動物最不一樣的地方便是人一出生必須依賴成人的照顧,因此,主要照顧者便成了寶寶主要互動的對象,而這個互動關係更會影響寶寶日後和其他人互動的模式,為了讓寶寶能夠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社會行為,家長應該這麼做: 1. 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 2. 延遲滿足: 3. 讓寶寶練習生活自理技巧: 4. 了解寶寶的先天氣質: 5. 允許孩子有情緒: 6. 堅持自己的原則: Part3.養成篇 人氣王5大指標 指標1.面帶笑容: 指標2.活潑大方: 指標3.樂於分享: 指標4.具同理心: 指標5.有自信心: 令家長苦惱的6大類型 類型1.內向害羞又怕生: 類型2.霸道、輸不起: 類型3.攻擊性強: 類型4.過分依賴: 類型5.總和別人搶東西: 類型6.不和其他人玩: 結語 看到這裡,相信您已經了解不論怎麼樣個性的寶寶都可以透過教養方式以及自己的示範引導,讓寶寶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小人氣王,親愛的爸媽們,別忘了從生活中做起,讓寶寶從小學會與人相處喔!

Do it!滿月∼二歲玩具收拾計畫

2008年03月07日
公開
1

玩樂幾乎是人類的本能,也是孩子學習及創意表現的來源,然而,玩樂過後的殘局,誰該收拾?讓寶寶學著參與收拾,能啟發大腦更奠定品格力,養出會玩也會收拾的寶寶,也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 Part1:玩具收拾指導篇 引導各階段寶寶做收拾 家長們可別小看收拾玩具這個動作,能學到的東西還真不少,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顧問高麗芷表示,收拾玩具可以讓寶寶學習1.歸類2.負責任,會玩也會收。3.物歸原位,訓練孩子記憶的效能,她打趣地表示,從小就該讓孩子知道,人生時間要有效運用而不是花在找東西上。 Part2:玩樂習慣建立篇 玩樂是學習但不該影響作息 高老師表示,玩樂性質愈豐富,愈能為孩子奠定大腦發展基礎,因為腦部有許多的感覺細胞,需要透過玩樂去開發及引導,在孩子的七種感覺能力(視、聽、嗅、味、觸、動及前庭覺)中,玩玩具除了視覺之外(像是拼圖的觀察力),操作的精細動作更能啟發觸覺,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為日後的感覺統合發展奠定基礎。 Part3:購買玩具限制篇 搞定孩子「非買玩具不可」的壞習慣 相信不少爸爸媽媽都有孩子在玩具櫥窗哭鬧、耍賴要買玩具的經驗,何理事長提醒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只能堅持而不要去顧慮「面子問題」,耐心等他哭完,說出他的情緒感受,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生氣、失望,但是這次我們真的沒打算要買。」也不需要開支票說下次會買,或者因為拗不過孩子又自打嘴巴,還是又買了。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不要自己買了一堆,讓孩子覺得「你都可以買」,把上街當作是上課學習,出門前就先讓孩子知道是出門散步、不是每次出門都要買東西。 「吵著要買玩具只是表象」,高老師語重心長指出,當孩子物質慾望不斷上升,就會百病叢生,也許以後他拿不到他想要的就會偷竊,沒有實質獎勵他就不願意努力,唯有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感動,以心靈教育代替獎罰,才能拔除孩子物慾的病根。 幼兒玩具購買原則 何理事長表示,一次給孩子太多樣的玩具容易造成他的注意力不集中,該買什麼玩具好?也是家長需要關注的課題。 1.不同年齡層給不同的玩具。 因為孩子長得很快,家長要留意不同年齡層孩子發展需要的玩具,適當購買。 2.盡量選擇功能性高、使用期限長的玩具。 像是積木一組可以讓孩子一直玩到4、5歲,又可以創造出多種不一樣的玩法;玩具球也是各個年齡層都能玩。 3.同樣屬性不用多。 像是認洞玩具(辨別形狀、空間讓寶寶自行推入)一組讓孩子認識形狀就足夠,不需多買。 4.能發揮功能地再買。 家長先想好要滿足孩子哪些能力與需求,例如要訓練孩子的大、小肌肉發展,或者是認知、顏色、創意等需求,選擇自己能進行教導的玩具。 結語 親愛的家長們,放下您手邊的玩具吧!別再以寶寶還小為藉口,玩樂過後的殘局,該由您教寶寶收拾。

如何避免生出過敏兒?

2008年03月06日
公開
1

過敏人口因社會與環境變遷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造成過敏的因素很多,除了先天因素之外,懷孕的媽咪要如何從生活中做好防範措施,以降低生出過敏寶寶的機會?而非過敏高危險群的夫妻,是否就能確保寶寶不會過敏?本篇報導將教導媽咪們在懷孕期間和生產後如何避免過敏危險因子,讓寶寶的過敏機率降到最低。 了解過敏 如何確認是否有過敏? 當我們的身體受到外來物質入侵時,體內的免疫系統扮演著防禦敵人的角色,也就是對抗這些外來物質,但是當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時,反而會產生過敏現象,而引發過敏疾病。過敏性疾病多發生在呼吸道和皮膚,呼吸道部分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皮膚方面則有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過敏的程度會因個人體質以及免疫系統反應程度而有所差異。 是否過敏需經醫生診斷 很多人出現打噴嚏、皮膚癢就認定是過敏造成,事實上一般民眾對於過敏很難百分之百自我判斷,例如許多常見的非過敏性疾病症狀,往往會和過敏症狀混淆,如眼睛癢、咳嗽、流鼻水、肚子痛、噁心、嘔吐等,如果要確認是否有過敏,最正確的方法是就醫,讓醫師根據病史與臨床症狀來確定是否有過敏疾病,而抽血檢驗則是輔助工具,不能作為確認是否有過敏的診斷依據。 不過有些症狀還是可以從發生的時間做初步分辨,例如感冒引起的症狀多會有一定的病程,大約一個星期左右就會痊癒,但是因過敏引起的咳嗽、鼻塞等症狀,通常會持續很長時間,且固定在每天早上、晚上,或半夜的時候出現,白天症狀可能會消失。 抽血檢驗可確認過敏原 要確定自己是否有過敏疾病,必須依據病史與臨床症狀才能確定診斷,而想了解自己對什麼過敏,除了觀察周遭環境及平常飲食外,可藉由簡單的抽血檢驗來確定過敏原,目前常見檢驗方式有過敏原定性檢驗、特異性過敏原免疫檢驗和皮膚試驗。 1. 進行過敏原篩檢 當醫師懷疑病人有過敏病時,會先進行食入性及吸入性過敏原篩檢,檢查方法為抽血檢測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篩檢結果為陽性時,接著進行下一步的個別過敏原檢測,以找出病人對哪一種過敏原過敏。 2. 進行個別過敏原檢測 抽取6~8毫升的血,進行個別過敏原測試。經由此法,可以了解病人對哪一種過敏原過敏。個別過敏原測試有兩種方法: (1)半定量檢驗法,可檢測36種常見過敏原,包括20種吸入性及16種食入性過敏原。 (2)定量檢驗法,可檢測10種常見吸入性或10種常見食入性過敏原,也可檢驗一些較少見的過敏原。 3. 過敏原皮膚測試 皮膚測試法為傳統的測試法,方法是將11∼15種過敏原(每家醫院測試的過敏原數量多寡不一)試劑打入皮膚15分鐘,看皮膚有無過敏反應。 防範生出過敏兒 孕媽咪生出過敏兒機會有多少? 現代人得到過敏病的機率愈來愈高,那麼該如何做好防範措施,以幫助下一代遠離過敏疾病的威脅? 新光醫院婦產科張建玫醫師表示,寶寶過敏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大類,先天性過敏可能與遺傳或媽媽在懷孕期間接觸到過敏物質有關;如果寶寶出生後因接觸過敏性物質才引起過敏,就屬於後天性過敏。 結語: 準媽咪們只要在懷孕期間和生產後,從生活、飲食以及環境中確實遵循原則,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寶寶的過敏風險,使之遠離過敏疾病的威脅。

寶寶私著衣物聰明選

2008年03月05日
公開
1

Welcome!小娃兒一出世,為光溜溜的他來添件衣,是爸媽及親友們最常獻上的貼心禮,到底寶寶從出生到周歲,哪些衣物是他的必買品?私著衣物怎麼選?添脫衣服又有哪些小秘訣呢?爸媽可得細細讀來,幫助您聰明選購嬰幼兒私著衣物,讓您和寶寶都安心。 新生到週歲 寶寶衣物Must Buy 第一層:紗布肚衣及棉布肚衣皆×6 屬於半截式的整件內衣,是寶寶柔嫩的第一層保護,可分為棉布及紗布肚衣,棉布的質感柔軟,紗布衣則最為透氣。紗布肚衣以綁在寶寶腰側居多,棉布肚衣多綁在肩膀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新生兒科病房葉淑芬護理長建議,夏天讓寶寶穿透氣紗布肚衣即可,稍冷一些可以外加一件薄的棉布肚衣,冬天可以選擇保暖較有厚度的棉布肚衣。由於寶寶會不時地吐奶、大小便,兩種肚衣可以各買六件方便清洗替換。 第二層:連身衣及兔裝皆×3 連身衣類似兔裝,可以包覆住寶寶的身體和四肢,在跨下的的地方設計有鈕子開口,讓媽咪方便更換尿布,設計很多樣化,有適合夏天穿著的短袖連身衣,也有冬天專屬的長袖兔裝,像剛出生的娃娃穿小襪子容易脫落,冬天時就可以為寶寶選擇有設計包腳的兔裝。 第三層:長袍×3 夏天不出門時其實給寶寶穿到第二層的衣服即可,如果寶寶要外出,可以考慮加件薄的長袍,或者直接幫寶寶裹覆上包巾出門,而寶寶的長袍,就像大人穿的棉質長外套,夏天的薄長袍可以分為開前襟的一般長袍與交叉綁腰的和式長袍,冬天的長袍則較為厚實,除了一般長袍、和式長袍,有些兔裝在下半身設計有釦子,前後扣上是兔裝,打開釦子將後面釦子扣上就能直接當連身長袍穿,也非常實用。 第四層:包布×3 可以是嬰兒用包巾,或者將大毛巾當作包布在寶寶外出時使用,依季節型態挑選適當厚度即可。奇哥行銷企畫部協理鄭玲玲提醒家長,剛出生的寶寶在內搭的2∼3件衣物之外,為寶寶加件包巾,在出外時為寶寶加件包巾,讓他像春捲一樣地被包裹起來,除了有回到母親子宮內受到保護的安全感,不容易被驚嚇之外,餵奶時媽咪也較好抱喔! 第五層:披風 如果冬日天氣非常冷且需要外出,除了幫寶寶穿上較厚的外套之外,也可以準備寶寶的外罩披風,或者是小抱袋、毛毯或小被子來替代。 其他配件 還有一些寶寶的帽子、小手套、小襪子等配件,媽咪們不是非買不可,因為有些衣服也會設計小手套與腳套,不過如果是擔心寶寶小手會去抓臉,或是考慮到寶寶整體造型的搭配,媽咪們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選擇合宜配件。 衣服洗過再穿上 為了避免選購的衣物中含有福馬林(防腐劑)、螢光劑、圖案印刷等有害物質,鄭協理建議家長們盡量選擇有品牌保證的廠商,選購回家後一定要先讓衣服下過水,才能給寶寶穿上。 當寶寶皮膚起疹時…… 假使發現寶寶的皮膚起了紅疹或者是變得粗糙有皮屑脫落,可以觀察是否只出現在有穿衣服的部位,檢視露出的部位是否也有皮膚的變化,先初步判斷是對衣物過敏,或者是對空氣、食物產生過敏,詳細注意細節來請教醫師。 結語 媽咪們若能在嬰幼兒時期了解挑衣概念,培養出您的挑衣手感,等到寶寶六個月大能坐起時,就能夠好好發揮巧思為孩子打點裝扮,讓您家小寶貝成為路人都捨不得離開視線的小小模特兒呦。

破除幼兒氣喘迷思

2008年03月04日
公開
8

過敏兒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爸媽或其他照顧者對於過敏疾病的了解似乎仍嫌不足,特別是氣喘,一般人聽到氣喘往往認為是極為嚴重的疾病,但事實上,氣喘控制得當的孩子照樣能有正常的生活。本文將由專科醫師詳細說明氣喘常見的疑問與迷思,讓您家寶貝有更健康的生活。 天氣冷,氣喘兒童就診的比例也增加了,筆者針對家長在就診時普遍出現的疑問或迷思撰文解釋,期望使國內氣喘兒得到更好的照顧。 Q&A問答 Q1:我的孩子從來沒喘過,為什麼醫師說是氣喘?    「喘」這個字,有些家屬的認知為「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另外有些家屬的認知為「呼吸出現咻咻的喘鳴聲」,也因為如此的認知,當醫師對孩子下了「氣喘」這個診斷時,常常會令家屬產生如此的疑問:「我的孩子從來不曾呼吸困難,也不曾在呼吸時出現咻咻的喘鳴聲,為什麼醫師說我的孩子是氣喘?」   事實上,氣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呼吸道阻塞發炎疾病,症狀有時會自行緩解,而氣喘的診斷,必須藉由臨床症狀以及病史做為依據。   在臨床症狀方面,包括間歇的呼吸困難、喘鳴、胸悶以及咳嗽,尤其容易發生在夜晚或凌晨,當孩子出現以下症狀時,都需要考慮是否為氣喘:(1)反覆出現的喘鳴。(2)運動後出現咳嗽或喘鳴。(3)沒有病毒感染,仍然常常在夜間咳嗽。(4)以上症狀一直持續到3歲過後。(5)當發生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接觸過敏原、溫度變化或吸入二手菸等情形時,症狀更加惡化。(6)感冒須長達10天以上才會好。(7)使用治療氣喘的藥物後,症狀很快獲得改善。   氣喘,不一定要「喘」,因為這個疾病的症狀有時會自行緩解,所以有可能在醫生或父母面前,完全沒有症狀,但是在學校跑跑跳跳之後,卻不斷出現咳嗽或喘鳴。再者,因為氣喘症狀的多變化,就算出現症狀,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呼吸困難,或者在呼吸時出現咻咻的喘鳴聲,甚至於有些孩子只是以「慢性咳嗽」為表現,因而常被誤認為感冒而無法對症下藥。    所以,當醫師說您的孩子是「氣喘」時,請您先接受一個觀念:氣喘,不一定要「喘」。 Q2:我的孩子還不到1歲,如何診斷是否有氣喘?    嬰幼兒氣喘的診斷並不簡單,除了與學齡兒童一樣,出現上面所提到的臨床症狀之外,還必須多加參考臨床病史及家中的過敏病家族史。   但是,因為3歲以下的嬰幼兒,即使不是氣喘,也常常會因為病毒感染或是各種疾病而出現咳嗽與喘鳴聲,所以,當診斷嬰幼兒氣喘時,還必須將其他可能造成嬰幼兒咳嗽與喘鳴的原因一一排除,其中包含了胃食道逆流、反覆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呼吸道先天性狹窄、異物(小玩具、花生米)吸入及先天性血管異常等疾病。   排除了以上這些疾病之後,臨床醫師會試著用短效的支氣管擴張劑與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若是在治療之後症狀很快就得到改善,停藥之後又再度發作,那幾乎就可以確定是氣喘了。   嬰幼兒氣喘的診斷,需要更加的仔細與小心,比起學齡兒童,也需要更多的經驗與耐心,所以,若是家中的小寶貝出現反覆咳嗽與喘鳴,一定要找一位兒童過敏氣喘專科醫師,好好的診斷與治療。 Q3:我的孩子要作檢查才能確定是不是氣喘? 許多家屬常認為,氣喘病是用儀器檢查出來的,所以筆者常會在門診遇到初診的患者詢問:「小朋友常咳嗽,請幫忙作個檢查看看是不是氣喘?」   我們必須再次強調,氣喘的診斷是藉由臨床症狀以及病史做為依據,任何的檢查,都只能做為輔助,而不是確定診斷的方法。   門診中較常被詢問的包括肺功能檢查、抽血檢驗過敏原與照X光。

不可不知的抗生素危機

2008年03月03日
公開
4

抗生素是對抗細菌的藥物,但濫用卻會造成不良後果,除了細菌產生抗藥性之外,近來的醫學研究也顯示,嬰幼兒在成長的前幾年經常或是愈早服用抗生素,日後患有氣喘與各類過敏的機率會提高。根據醫學統計,大人亦不能倖免於這個情形。為了讓讀者詳細了解抗生素的使用、被濫用後的結果,本文摘錄了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所潘懷宗教授針對抗生素所寫的文章,並告訴大家正確服用抗生素的觀念。 抗藥細菌越來越強 這幾年來,具抗藥性細菌散播的速度超過科學家們的想像,其多樣性的演化已不是人類可以預期。尤其是醫院,那裡有各式各樣的變種細菌與抗生素的使用,彷彿是細菌廝殺、爭奪地盤、搶得你死我活的大戰場! 在美國,院內感染事故有高達70%的案例是由具抗藥性細菌所散播造成的。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每年約有兩百萬人在醫院受到感染,其中九萬人因此死亡。這些多是由具抗藥性的細菌引起。 而越來越強的細菌便需要用更強力的抗生素對付,細菌因此也越來越會應變與演化,如此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人類與細菌的大戰持續淪入無解的循環中。 變種細菌散佈後的嚴重性 上述已說明醫院是個演化戰場,許多細菌往往是不經意地在醫院中「孕育」了他們的抗藥性,當這些變種細菌被帶到醫院外的社區中散佈後,便造成嚴重的傳染與威脅,變種結核菌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結核病目前仍是許多醫院謹慎防範的感染原,一直無法根除的原因即是他們不斷變種。兩年前,在美國曾出現一種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牠們竟然對萬古黴素vancomycin)(註)有抗藥性。當初因為控制得宜,所以並沒有爆發大規模院內傳染,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個案例卻引來醫界極大的隱憂,哈佛大學分子藥理學教授Christopher Walsh即認為,連萬古黴素都失去效用,這意味著我們在不久的未來也將失去所有對抗細菌的武器。 抗生素危機新解 政府可以這樣做! 有鑒於即將面臨的抗生素危機,各國政府已研擬幾項建議。美國感染疾病學會(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提出了幾項措施: solution1 透過賦稅的優惠,鼓勵藥商投入抗生素的研發。 首先,建議國會設立一個獨立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必須確認目前對人類最具威脅的細菌種類,並將這些菌種名單轉交衛生部。如果藥廠願意對這些菌種投入研究心力,就可以向政府申請優惠。 solution 2. 延長產品的專利期。 solution 3 建議藥物暨食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重新檢討抗生素的審查流程與規範,以加速抗生素的上市。 以上是針對新抗生素的研發而研擬的措施。台灣亦開始重視此一問題,衛生署、健保局對於醫師抗生素的使用都有嚴格規範。根據健保局對抗微生物劑用藥給付的規定是,醫師必須確有臨床需要才能適當的使用抗生素,門診使用以不超過3日份用量為原則,如有必要,每次以7日為限,慢性骨髓炎病患得視病情延長抗生素日數,每次門診處方仍以兩週為限。而2001年2月健保局修定公布有關預防性抗生素使用規則,包括清淨、單純的傷口手術,原則上免用,若在清淨而遭污染的傷口,抗生素使用不宜超過三天。 民眾應該這樣做 目前台灣衛生署、健保局對於民眾的建議有以下的「三不政策」: policy1. 不自行購買。 抗生素是處方藥物,需請醫師指定服用,有病千萬不要自行買藥解決。 policy 2.不主動要求。 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這就需要專業的評估。如果是感冒就醫,抗生素並不能加速復原,所以不必向醫師要求開立抗生素。 policy 3.不隨便停藥。 抗生素使用需經過一定療程才能見效,因此使用抗生素治療時,應該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免讓抗藥性細菌伺機而起。 我在此要再次提醒大家,抗生素抗藥性對全民健康是一大威脅,需要醫界及民眾共同努力達成減量及合理的抗生素使用之目標,我們才能享受在有感染症時,有抗生素可以救命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