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2星座當媽媽後的樣子

2008年05月23日
公開
5

12星座當媽媽後的樣子 1.牡羊座-變成社區導護媽媽 牡羊座的女生當媽媽之後會開始非常積極參予社區活動,例如導護媽媽、社區服務…等等義務付出的工作,牡羊媽媽一定熱心參予,而且會跟大家打成一片。 2.金牛座-像個男人有擔當且精打細算 金牛座的女生年輕的時候還會有少女的意識,例如寵愛自己亂花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不手軟,可是在當了媽之後,她就變成買小孩的東西不手軟,而且會開始考慮到小孩未來的一個規劃,當媽之前是個嬌嬌女,但是當了媽之後沒有什麼事情嚇的了她。 3.雙子座-神經質兼提心吊膽 雙子座的女生在少女時期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在她當了媽媽之後,只要小孩一離開她的視線外,她就會開始胡思亂想,因此很多雙子座當了媽媽之後就吃不飽睡不好,整天提心吊膽,隨時準備護衛自己的小孩。 4.巨蟹座-散發幸福光彩 巨蟹座的女生當了媽媽之後往往會變的更美,全身上下散發出母性的光輝,神態讓人感覺非常慈祥,讓人很清楚的感覺她幸福洋溢的風采。 5.獅子座-不顧形象的大家長 獅子座的女生少女時期最重視形象了,可是當了媽媽之後她就不在意自己外在的模樣,形象美不美已經無關要緊了,保護自己的家庭才是她最看重的。 6.處女座-變成無敵鐵金剛 處女座的女生本性就有堅毅的一面,當了媽媽之後就更能把方面的潛能發揮出來,以前的執著、瑣碎、潔癖…等等,在當了媽媽之後,為了保護小孩,再髒的東西她都願意碰,再惡劣的環境她都願意呆,什麼苦都能吃。 7.天秤座-越來越瑣碎嘮叨 天秤座的女生在當媽媽之前給人家的感覺是優雅大方的,可是當了媽媽之後,就會越來越像歐巴桑,一天到晚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整天唸個不停,越來越嘮叨。 8.天蠍座-變的溫柔更像女人 天蠍座的女生給人家的感覺就是女強人,可是在當了媽媽之後她的女性特質顯現,比之前更具女人味,她的萬種柔情都在孩子面前散發出來。 9.射手座-變成嚴厲老師 射手座的女生在當媽媽之前個性大而化之,可是在當媽媽之後就會開始嚴厲起來,為了讓小孩有個好的開始,她會對小孩要求很多,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成為一個嚴格的老師。 10.魔羯座-沒有太大改變 魔羯座的女生凡事自己規劃,結婚生子也都在她的計劃之中,因此她的生活節奏跟有小孩之前沒有太大差別。 11.水瓶座-本來不愛小孩變的很愛 水瓶座喜歡跟人家有距離,對於小孩一向是敬而遠之,因為她覺得小孩是很難控制預期的,可是當了媽媽之後,水瓶女完全放下自己的心防向小孩臣服,爆發的母愛連她自己都無法預期。 12.雙魚座-還像少女完全不像媽 雙魚座的女生很善於經營自己,即使當了媽媽之後,雖然她會很疼愛照顧小孩,可是會盡量把自己打扮的像是還沒有結婚的少女一樣,她最喜歡聽的一句話就是:「妳一點都不像是當了媽媽的人!」。

★ 發脾氣 . ★鬧脾氣

2008年05月22日
公開
4

★ 發脾氣    多數父母都會碰到孩子發脾氣的問題,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發脾氣實際上是孩子正在成長的獨立意識的信號。    一般來講,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如果你的孩子愛發脾氣,你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說自己教子無方。每個孩子養成發脾氣習慣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時候孩子發脾氣僅僅是因為過度疲勞或受了刺激。不管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必須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毫無意義,它不能幫助他克服挫折,逃避責任,讓父母改變主意。    置之不理:這是幫助孩子擺脫髮脾氣習慣的最好方法。因為孩子發脾氣的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你不理他,孩子就會意識到發脾氣沒有什麼用還是少用為好。    不理睬發脾氣的孩子,需要你能沉住氣。    ●轉身離開。孩子發脾氣時,你儘管去做你的事。    ●適當地勸說。如果你還做不到置之不理,你可以對孩子反覆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說明什麼事是不會被允許的,但不要做出任何舉動。你的目的是幫他擺脫困境。    ●不要議論他。孩子不再發脾氣時,只要歡迎他能停下來就是了,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排除: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鬧,你覺得除了讓步沒有別的選擇了,你可以告訴他如果願意哭就儘管哭好了,但你不喜歡他的哭聲。    不要讓哭鬧左右你的決定:    ●搞清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最可能發脾氣。    ●讓孩子知道你說到做到,絕不讓步。    盡量避免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場合和情況:找出誘發孩子發脾氣的因素並避免它們是可能的。    ●避免孩子發脾氣。每個孩子動手能力是不一樣的。如果任務或玩具太複雜,孩子會因完不成而感到沮喪,你可以把任務安排得簡單一些。    ●必要時提供幫助。讓孩子看你是怎麼用另一種方法解決他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有時候寥寥數語、關鍵性的提示,足以緩和孩子一觸即發的緊張情緒。    ●避免孩子過分疲勞和興奮。這種時刻,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盡量使孩子處於平靜的狀態。 -------- ★鬧脾氣    孩子的鬧脾氣最令父母惱火,孩子說了什麼難聽的話或他在為什麼事情鬧脾氣都並不重要,關鍵是他們沒完沒了的哼唧令人受不了。    孩子的鬧脾氣在3歲半時達到頂峰,但是,如果你未能及時解決這個問題,這種行為能持續到孩子上學。    避免發生:防止孩子的鬧脾氣成為習慣,採取一些措施防止他。    ●如果你像很多父母那樣,孩子要費很大的勁兒才能使你注意他,你一定要每天用一些時間專門陪陪孩子,這樣他就不必總是打擾你的活動以得到你的注意了。在這段時間不做任何其他事情,給孩子全部的注意。    ●讓孩子有事可做。不要指望一個1歲的孩子能自己做室。你要為他安排好活動和玩的東西。孩子感到無聊時會哼哼唧唧,這僅僅是因為他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做。可以讓他幫助你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做其他安排。你會為孩子能為自己和為你做那麼多事情感到驚奇。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學會了許多東西。    及時作出反應:當孩子用適當的方式對你講話時,你應該立即注意孩子,不要等到孩子鬧脾氣後再回答他的問題或要求。    ●如果你不能立即回答孩子,你要示意孩子你聽到了他的話。或者向他做個稍等會兒的動作。但是,你不要讓他等太長時間,畢竟你要做的是避免他發脾氣。你應該迅速處理完手頭的事,對他說謝謝,久等了。    ●教孩子怎樣提要求。告訴孩子哼哼唧唧地說話和規規矩矩地說話之間的區別。你可以把孩子的哭聲錄下來放給他聽。當你斷定孩子理解了什麼是耍小脾氣時,對他講清楚這種方式是不能允許的。    ●表揚。當孩子有禮貌地提要求時,你要表揚他。甚至兩歲的孩子也能學會在打擾你時說對不起,然後等待你的回答——如果你不讓他等得太久的話。更重要的是,你要通過表揚孩子強化他的好行為。    不要讓鬧脾氣得逞:如果鬧脾氣很有用,孩子就會繼續把它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說到做到。你的要求非常明確,具有一貫性。如果孩子知道了家裡的規矩,他就會懂得鬧脾氣不能使你讓步

清除體內毒素 4 種 方法 , 下列方法可幫您及時清除體內毒素

2008年05月22日
公開
2

清除體內毒素 4 種 方法 , 下列方法可幫您及時清除體內毒素。 榮總專作放射線之醫師,認為『微波爐』會利用電波少一個正價電子,運用水分子之震盪使食物變熱,所以食物易變成自由基,就會容易致癌。所以偶而方便用一下,最好還是少用『微波爐』最好! 以下文章值得參考 人體內的有毒物質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一是大氣與水源中的污染物,通過呼吸及進餐而侵入人體內,鉛、鋁、汞等重金屬就是其代表; 另一個是食物在體內代謝後的廢物,如自由基、硫化氫等。時下,清除體內垃圾已成健康時尚。 下列方法可幫您及時清除體內毒素。 1. 主動咳嗽法: 自然界中的粉塵、金屬微粒及廢氣中的毒性物質,通過呼吸進入肺臟,既損害肺臟, 又通過血液迴圈而 " 株連" 全身。借助主動咳嗽可以" 清掃 "肺臟。每天 到室外空氣清新處做深呼吸運動,深吸氣時緩緩抬起雙臂,然後主動咳嗽,使氣流從口、鼻中噴出,咳出痰液。 2. 飲水沖洗法: 定時排便,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及時排出糞便中的毒素。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有利於大便通暢以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 3. 運動出汗法: 皮膚也是排泄毒素的途徑,主要通過出汗的方式,讓毒素隨汗液排出體外。 4. 巧用食物法: ●常飲鮮果、鮮菜汁 ( 不經炒煮) ,鮮果、鮮菜汁是體內 "清潔劑 ",牠們能排除體內堆積的毒素和廢物。 ●常吃海帶,海帶對放射性物質有特別的親和力,海帶膠質能促使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隨大號排出體外,從而減少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內的積聚,也減少了放射性疾病的發生率。 ●常喝綠豆湯,綠豆湯能輔助排泄體內的毒素,促進機體的正常代謝。 ●常吃豬血,豬血中的血漿蛋白,經過人體胃酸和消化液中的脢分解後,會產生一種解毒和滑腸作用的物質,與侵入胃腸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發生化學作用,促進代謝。

帶寶寶學會洗頭與洗澡

2008年05月21日
公開
7

諮詢�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園長 黃瓊秋 台北縣保母協會理事長 廖素蘭 「洗澎澎的時間到囉!」每當您這樣一喊,家裡的小寶貝是迫不及待地捧著他的小毛巾,還是垮著一張不情願的小臉不肯移動腳步,其實教導孩子身體與頭髮的沐浴清潔可以愉快又有趣,從嬰兒時期輕輕撫觸建立安全感、幼兒時的親子共浴享受互相擦澡美好互動,日日的遊戲練習,孩子一定能學會自己洗洗沖沖,成為乾淨的香香寶貝喔! Part1:享受沐浴時光篇 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自己清潔沐浴?相信這是多數家長的疑惑,建議爸媽們讓孩子把清潔沐浴當成是遊戲而非學習,在孩子是小baby時就開始慢慢和他互動,建立清潔的概念。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園長黃瓊秋指出,洗澡與洗頭的觀念與學習可以依孩子的年齡有不同的互動喔! 清潔身體這樣做! 新生兒:在一言一行中讓寶寶習慣水的撫觸 新生兒雖不會自己洗,但是他會看著媽咪的動作、聽著媽咪溫柔的言語,踢一踢小腳丫、不自覺的發出微笑來回應媽咪,憑自己的感覺動作認識世界,因此,從寶寶出生開始,不管孩子能不能懂你的話,就把洗澡時間當作是親子間互動的遊戲時刻,每進行一個步驟,就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在幫你洗臉喔!」、「現在要擦一擦你的小耳朵。」讓他覺得洗澡好舒服、真快樂。 1∼2歲:建立洗澡固定步驟、親子共浴讓孩子模仿 到了孩子1歲多能抓握、坐著、甚至走路時,洗澡能夠進行的互動就更多了,透過照顧者語言的引導,可以讓孩子了解現在的動作,並能預告下一個即將進行的動作。每個人洗澡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只要固定了步驟,就要每天重複地示範引導,媽咪可以這麼跟1歲多寶寶說:「現在我們洗完臉了,毛巾要轉好,你看媽媽怎麼轉?」,讓他依著你的動作言語,習慣每次洗澡的步驟與執行順序。黃瓊秋園長強調,許多大人習以為常的小動作,像是洗臉、抓頭髮、抹肥皂、下水等,都需要一再地重複,讓孩子了解。 當孩子已經能站穩時,試著讓他「模仿」大人的動作,此時能夠親子共浴是最貼心不過的學習了,可以幫孩子準備可愛的專屬肥皂吸引他的興趣,或者試著給寶寶自己的小毛巾,讓他學著你的動作,告訴他:「你看媽媽怎麼做,你自己搓搓看!」互相幫忙洗身體、搓背,讓孩子感覺有趣而不是學習。 2、3歲: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喔! 這時孩子手腳能進行更精細的動作練習,在親子共浴時,是爸比媽咪和孩子互相觀察的學習契機,孩子能從照顧者身上學會步驟與動作,而家長則是要觀察寶寶動作是否正確、仔細,轉為提醒者的角色,例如,寶寶不太會抹肥皂,可以提醒他:「你看,媽媽身上有好多泡泡喔!你是不是要自己搓一搓,才能像媽媽一樣。」適時提醒示範,讓他反覆練習,並確認孩子從頭到腳都洗乾淨了。 4、5歲以後:孩子應該要會自己洗澡囉! 黃瓊秋園長肯定地表示,爸爸媽媽只要依著寶寶的年紀,牢記「語言引導」、「步驟確實」、「動作模仿」、「放手練習」的洗澡守則,並讓過程像遊戲一般愉快地進行,寶寶在4、5歲時一定能學會並喜歡上洗澡這件事,但她也提醒爸爸媽媽,每個階段的步驟一定要能循序漸進式地引導,從嬰兒時期讓寶寶習慣聲音、慢慢進步到動作,到了孩子身體動作發展能配合認知學習時,自然能結合動作與認知學會自己洗澡,家長千萬不要沒有教導,就要求寶寶能自己清潔沐浴喔! Part2:營造安心環境篇 台北縣保母協會廖素蘭理事長觀察,孩子大約在1歲之後比較會口語表達自己的感受、2歲左右開始慢慢學習怎麼清洗身體,到5歲以後才能養成清潔自理能力,這之間浴室環境必須要是安全與舒適的,家長要將下面4個要點牢記在心中,才能安心讓小孩子愛上洗澎澎的時間喔! Point1:建立寶寶安全感 Point 2:營造快樂洗澡氣氛 Point 3:沐浴步驟循序確實 Point 4:隨時注意環境安全

慎防小兒泌尿道感染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1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傅承偉 台北榮總兒童免疫腎臟科主治醫師 張瑞文 從尿道、膀胱、輸尿管一路延伸到腎臟的泌尿系統,它的功能在寶寶出生後仍持續發展中,腎臟功能一直要到2∼3歲才能和大人一樣完備成熟,在這之間一旦細菌經由尿道上行感染到腎臟,將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提醒爸比媽咪了解小兒泌尿道感染的警訊,正確的清潔與小便訓練,才能讓寶寶的尿尿暢行無阻喔! PART1:醫師叔叔、阿姨詳解篇 排尿事小感染事大 尿液乘載著身體代謝的水分及廢物,也反應泌尿系統的運作情形,一旦泌尿道被細菌所感染,輕則尿道、膀胱發炎,重則可能導致腎臟發炎嚴重後果。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科傅承偉醫師表示,特別是2∼3歲前寶寶腎臟功能仍未發展完備,一旦腎臟發炎導致結痂,將會喪失結痂部位的腎功能,結痂的範圍愈大,導致的後果也愈嚴重,而嬰幼兒時期的腎臟感染,產生結痂的機率也較成人高。傅承偉醫師表示,腎臟在人體中扮演著排尿、維持電解質平衡、水分穩定、控制血壓並穩定鈣質以及維他命D代謝、造血等功能的重要角色,預防孩子的泌尿道感染,家長不可不慎! 究竟什麼原因造成小兒泌尿道感染?台北榮總兒童免疫腎臟科張瑞文醫師指出下列原因: 1.細菌由排尿口上行至泌尿道:這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小兒泌尿道感染原因,特別是寶寶的屁屁都泡在尿布裡,家長若不注意清潔與定期更換尿布,很容易使得細菌由排尿口上行到泌尿道,而寶寶漸大時更應該指導與訓練他尿尿與如廁的衛生習慣。 2.膀胱輸尿管逆流:因為膀胱與輸尿管交界處的先天缺陷,使得膀胱內的尿液在排尿時回流到輸尿管、甚至到腎臟。多數孩子在6歲前逆流的情況會自行好轉,但是由於尿液在輸尿管與膀胱之間來來去去極易造成泌尿系統的感染。 3.先天性泌尿道阻塞:先天輸尿管與腎臟或者輸尿管與膀胱交界處的狹窄,需要定期觀察水腎嚴重度和腎皮質厚度,若情況嚴重者則需要開刀治療。 4.泌尿道發育異常:例如有兩套輸尿管,這樣的寶寶大部分會有一套輸尿管逆流、另一套可能會阻塞。張瑞文醫師指出,有些患有先天性的泌尿道異常的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就會被發現,例如先天泌尿道阻塞將會造成寶寶尿液無法順利排到羊水中,使得媽媽的羊水量特別少。而孕期的超音波掃瞄寶寶的器官發育,也能發現水腎、輸尿管擴張等先天泌尿道異常的情形。 PART2:爹地媽咪實戰篇 預防孩子的泌尿道感染這樣做! 傅承偉醫師表示,有些小朋友特別容易泌尿道感染,家長必須留心預防,並從生活中去改善。 *如廁後擦拭不當及便秘的小朋友:小女生擦屁股時由後往前擦會直接將大便的細菌帶到尿道口,或者當有大便的硬塊壓到膀胱可能導致感覺神經的異常,造成排不乾淨,也容易使細菌跑到尿道口。 *小陰唇沾黏的小女生:這會使尿液積在會陰部,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 破解之道:必須尋求兒科醫師的協助,評估是否進行手術。 *1歲以下包皮清潔不易的男寶寶:1歲以下小男生會比女生容易有泌尿道感染,這是因為男寶寶的包皮比較緊、清潔不易,容易有藏污納垢的問題而造成感染。 *2歲以後的小女生: 1∼2歲之後,女生會比男生更容易泌尿道感染,這是由於女生尿道相對男生來得短,從尿道到膀胱的距離比較近,通常泌尿道感染的途徑是細菌經由會陰部、尿道跑到膀胱造成發炎。 *2∼4歲間正在訓練不包尿布的小朋友:容易因為長期憋尿而造成感染。 *6歲前小兒膀胱輸尿管逆流:因為膀胱與輸尿管交界處的先天缺陷,使得尿液在膀胱、輸尿管、腎臟間來來去去極易造成泌尿系統的感染,輕微的逆流多在6歲前會自行好轉,嚴重的逆流則需要手術治療,家長要隨時注意有無泌尿道感染的症狀。

小兒疫苗接種15問

2008年05月19日
公開
5

文�新店耕莘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 陳培濤、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 郭雲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吳宗儒 企劃編輯�施娟娟 Before vaccinating 接種時機 Q1 老人家說寶寶應該在白天接種疫苗,這樣萬一寶寶在施打後發生狀況,比較便於觀察?所以我不應該在晚上帶寶寶去打針嗎? (新店耕莘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陳培濤醫師回答) 寶寶在晚上接種疫苗並不是禁忌。由於所有的疫苗都有副作用,所以在接種完疫苗之後,家長們必須要了解接種的疫苗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一般寶寶接種完各種疫苗後常見的副作用除了局部接種部位的反應之外(腫脹、硬塊或發紅),還可能發生如發燒、哭鬧不安、食慾不好或皮膚出疹等等症狀,這些與所接種的疫苗種類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不同的疫苗的副作用其發生率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另外家長們也需了解到症狀發作的時間,一般非活性疫苗(如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六合一、日本腦炎、流感、B型肝炎或肺炎雙球菌疫苗)的反應大多發生在接種一、二天以內;而活性疫苗(如水痘、德國麻疹+腮腺炎+痲疹)則視疫苗種類,一般是在一、二週之間。最後,一般疫苗引起的發燒反應多在兩天內會消退,所以當持續超過三天時,必須接受兒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 Q2寶寶若是感冒或是身體不舒服,可以施打疫苗嗎?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醫師回答) 要詳盡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從疫苗如何產生保護力的原理說起。在現今醫學中,疫苗(Vaccine)的使用對於預防傳染性疾病的貢獻很大。在目前所施打的疫苗包括了:減毒疫苗、重組蛋白之疫苗、基因合成之疫苗等。 在動物的體內具有一套免疫系統,負責抵禦外來之微生物的入侵。在第一次碰到抗原(也就是引發免疫反應的外來分子)時,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誘發免疫反應,但此初步免疫反應的反應並不強;但是,免疫系統具有記憶的能力,在第二次碰到相同抗原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誘發很強的免疫反應。因此,疫苗的使用被當作第一次碰到抗原,而真正第一次遇到病原菌時,對免疫系統而言已是第二次碰到相同抗原,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誘發很強的免疫反應而避免疾病的產生。 人體在接受疫苗的注射後,是否可以被誘發出保護性免疫反應,還需視其本身的狀態。當身體的免疫力低下時,以疫苗來驅動其免疫力時,其所產生的保護效果是不夠的。 然而,接種疫苗後,就好像是使人體內事先產生類似小小感染的狀態,大部份的兒童身上並沒有明顯不適;但少部份的兒童會有發燒及類似感冒症狀。另外,在一些疫苗內含有一些佐劑,其本身是一種在與疫苗混合後可增強疫苗免疫力的物質,但缺點是會使身體產生一些狀況,如注射部位有紅腫及硬塊。 Q3為什麼輪狀病毒疫苗必須在寶寶六個月以內施打完畢?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醫師回答) Q4之前有新聞報導說,如果要打混合疫苗,廠牌要統一比較好,是這樣嗎?為什麼?我要如何知道醫院或診所施打的是哪個廠牌的疫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回答) Q5為什麼小兒麻痺與輪狀病毒疫苗都是口服的?口服疫苗與注射的疫苗有什麼不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回答) Q6小兒麻痺與輪狀病毒疫苗都是口服疫苗,這兩種可以一起接種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回答) Q7請問在衛生所與醫院、診所接種疫苗有何不同?衛生所有提供自費疫苗嗎?需要再支付任何費用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回答) Q8去醫院或診所打公費與自費疫苗時,需要付掛號費嗎? 除此外,還需要付什麼費用嗎?若要到大醫院打疫苗,應該要掛哪一科?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醫師回答) After vaccinating 傷口處理與照顧 Q9打完任何疫苗之後,我都應該幫寶寶揉注射的部分,以免腫起來? (新店耕莘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陳培濤醫師回答) Q10聽說有些疫苗打完後會很痛,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寶寶的不適?例如冰敷,或是可以請醫師開藥塗抹打針的部位? (新店耕莘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陳培濤醫師回答) Q11長輩說,寶寶打完疫苗之後不能洗澡,因為怕碰到打針的部位,會使傷口感染,是這樣嗎? (新店耕莘醫院小兒加護病房主任陳培濤醫師回答)

親子律動∼讓孩子的創意美感萌芽

2008年05月18日
公開
2

諮詢�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雲門「生活律動」親子課程教案召集人 張中煖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教學總顧問 劉北芳 沒搞錯吧!我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在跑跳,動動身體也需要上課嗎?「一點都沒錯!」台灣舞蹈推動先驅團體、雲門舞集的「生活律動」老師們肯定地回應爸比媽咪們,還要告訴您和孩子一同律動的好處,讓您的孩子不再有連擁抱父母親都僵硬的遺憾。 什麼是律動呀!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張中煖院長指出,律動泛指遊戲、體能、舞蹈活動等所有和身體相關的活動,雲門的「生活律動」是以教學引導的方式,希望在身體律動的同時,也有心靈抒發的部分,回歸身心合一,親子律動,更希望家長陪伴著孩子一起在動靜之間更貼近彼此。 她表示,律動不只包括身體的層面,還會搭配節奏清楚明快的音樂、朗朗上口的童謠,「生活律動」親子課程給的訊息是整合的。而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教學總顧問劉北芳也指出,律動中的「律」指的就是節拍、高低,不僅僅在音樂上,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律」,大自然中的風吹草動與海浪水流聲也都是律的一部分。而韻律感其實是天生具備的,從剛出生的小寶寶身上就能夠發現,不需要教導,他自然會扶著椅子隨著音樂扭動身體、嘴角上揚,這就是天生的韻律感,若能愈早讓孩子去聽、去動,讓孩子在律動之中長大,比起學習傳統的認知課程,更能提起學習慾望,引起興趣動機。 親子律動課程元素:韻律、動作、合作 張中煖教授強調,「生活律動」親子課程設計的出發點是希望讓舞蹈不再那麼有距離感,身體是自我的一部份,從律動開始去認識我們身體、知道如何傾聽身體的回應、好好善待身體,這是我們的正規教育較少有的課程啟發。但雲門認為身體的經驗需要被開發,或者有這樣的啟蒙經驗,去發現舞動的才能、培養律動習慣與親子間的親密感,因此,每堂課包含了音樂節奏、律動主題探索、親親寶貝按摩時間等元素,分別有3大重點: 1.體會韻律的感受 2.探索你的身體 3.按摩促進親子和諧 動一動,好處多。 「律動能為孩子打開更多經驗的門窗!」張中煖教授指出,當初希望小朋友從周遭環境思考,把他們認知的概念,例如對自然界生活的經驗,以及每堂課做歌謠童謠的啟動,把身體活動與其他學習經驗一起整合。 好處1:創造生活經驗 好處2:認識自己的身體 好處3:協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 好處4:發現孩子都不一樣 好處5:激發創造力 好處6:動中也能靜 結語 「身體是不會說謊的。」它知道你是否真誠,也會抱以相同的回應,身體間的互動,也反映出親子之間的愛,朱光娟老師說:「孩子就是爸爸媽媽的鏡子,」孩子的進步也象徵著家長的成長,在律動過程中陪伴孩子共享快樂,試想,在孩子融入團體生活之前,你是他第一個親密的夥伴,在這裡,和他一起認識他的朋友,你們之間有共同的話題與社交圈,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

腹股溝疝氣和陰囊水腫照顧須知

2008年05月17日
公開
2

諮詢�新店耕莘醫院泌尿科主任 蕭博仁 寶寶從出生起,各種照顧都馬虎不得,諸如疫苗接種、母乳哺育、身心適應……等等,皆需要爹地媽咪們細心的呵護。腹股溝疝氣和陰囊水腫是寶寶嬰兒時期常見的情況,家長應具備相關照顧知識,以免延誤病情。 許多家長一定聽過「疝氣」這個病症,但到底什麼是「疝氣」呢?陰囊水腫和疝氣有何不同?您的寶寶有疝氣嗎?疝氣對寶寶有何影響?疝氣應該如何治療呢?是否需要開刀?有何危險性?家長在照顧上應該注意什麼?本篇將逐一說明。 醫學小辭典:腹股溝疝氣 新店耕莘醫院泌尿科主任蕭博仁主任表示,腹股溝疝氣可分成兩種: 1. 直接型疝氣 此乃由於腹壁肌肉鬆弛薄弱,當腹壓增加,腹腔內器官發生往外凸起的情況。就像推開紗窗時,不是用窗框使力,而是長期直接用手推紗窗造成紗窗鬆弛往外凸起的情況。 2. 間接型疝氣 寶寶在出生前睪丸會從原本在腹腔內,滑到陰囊中,這個通道便留了一個小洞,通常兩歲前洞會慢慢自然癒合,但兩歲內若洞未癒合,腹腔和陰囊是相通的情況,當寶寶哭泣或出現其他腹腔用力的動作時,腹腔內的器官如腸子、腹網膜等,便會沿著此洞掉進陰囊,稱為間接型疝氣。 如何得知寶寶患腹股溝疝氣和陰囊水腫? 當寶寶陰囊有一邊大一邊小、左右不對稱、或有一邊墜得較下面的情況,則可能是發生腹股溝疝氣。爹地媽咪可以發現,寶寶的陰囊在早晚會有所不同,特別是寶寶會活動以後,平躺睡覺時上述情況較不明顯,但起身以後又會變明顯,也就是說當寶寶下午相較清晨時,陰囊一邊比較大或不對稱的情況即是。而陰囊水腫的檢視,爹地媽咪可用小手電筒照射寶寶的陰囊,如果會產生透光的情況,這就是因為陰囊內有液體的水囊存在的緣故。 蕭博仁表示,現在的健兒門診中,醫師多會附加檢查寶寶是否有腹股溝疝氣或陰囊水腫的情況,家長可較為放心,但比較胖的寶寶或是雙側都發生腹股溝疝氣的寶寶,就比較不容易看出來,家長還是要長期觀察。 腹股溝疝氣和陰囊水腫要開刀嗎? 由於寶寶在兩歲前,腹腔與陰囊間的通道小孔仍在癒合期,若寶寶有腹股溝疝氣或陰囊水腫的情況,蕭博仁建議家長先觀察,不需馬上開刀。因為有可能在寶寶兩歲以後,當腹腔及陰囊間的通道小孔癒合完成,腹股溝疝氣的情況會自動消失。 但若當寶寶因便祕或哭泣形成腹部的壓力過大,腹腔器官往下跑而卡住時,則必須緊急開刀,此稱為「箝頓性疝氣」,由於太小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容易發生延誤病情、造成腹腔器官壞死甚至危及生命的狀況,家長應特別注意,當寶寶不吃不喝、持續哭鬧且合併發燒的情形,加上陰囊變大、發紅、又腫又硬不會消失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發生需要馬上開刀的「箝頓性疝氣」,要快點送醫。 除了開刀還有其它治療方式嗎?吃藥、物理治療有用嗎? 由於腹股溝疝氣或陰囊水腫是身體結構出現了缺陷,所以是無法靠藥物或物理治療改善,如果情況不嚴重,可以擇日手術。基本上是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癒,只是症狀輕重與有無併發症的差別。 腹股溝疝氣及陰囊水腫的術後照顧 蕭博仁表示,基本要求是一個月不要從事提重物的工作、減少激烈運動,但散步或至教室上課都不禁止。手術後應注意在飲食上要多吃青菜、水果,避免便秘造成復發的可能。如果有咳嗽或打噴嚏,要小心或服用藥物改善,以免因劇烈的動作造成腹壓增加,再度復發。可採一日住院或住院三天兩夜的模式,視病人的身體狀況與醫師的習慣而定,術後一週內回診即可。所以爹地媽咪除了注意寶寶傷口的照顧、保持乾燥之外,要避免讓寶寶長時間的哭泣、飲食狀況不穩定,以及一週以上便祕的情況。

春季小兒常見疾病

2008年05月16日
公開
2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 冬天過去,春天來了,季節交替時,小兒科又出現許多家長帶著咳嗽、流鼻水、高燒不退、活動力減弱的孩子來求診。如何維持幼兒身體健康,避免生病,向來是父母親最為關切的議題。本篇將為您介紹春季一些常見的小兒疾病及治療方式。 冬、春交替之際,氣候多變化,時而溫暖宜人,時而寒流過境又溫度驟降。家中六歲以下的孩子在氣候忽冷忽熱之際,許多病症已伺機而起侵入寶寶體內,其中較明顯的屬流行性感冒、腺病毒及腸病毒,其他尚有水痘、猩紅熱……等病症,甚或是過敏疾病發作。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指出,春季小兒常見疾病可分成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疾病,而有多數病症其實是從冬天延續到春天。 感染性疾病 1.流行性感冒 發病期: 流行性感冒好發於冬春二季,雖然已接近流行期尾聲,但季節交替之際仍會有一波小流行。 罹患原因: 因為氣溫降低及人潮聚集,病毒透過飛沫、接觸擴散傳染。 症狀: 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倦怠、流鼻水、喉嚨痛、咳嗽……等等,通常給予症狀治療的藥物,加上多喝水、多休息、攝取適當的營養,一般約1~2週會好轉。 併發症: 所有年齡層都會受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但1歲以下的寶寶要加以注意,因為抵抗力弱,容易產生併發症,如: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鼻竇炎、慢性心肺疾病……等等。所以如果孩子出現呼吸困難、咳血、高燒、盜汗或發抖等症狀,最好盡快就醫。 Doctor says: 在照顧上特別注意溫差,保暖的工作要做好。6歲以下的兒童抵抗力差,建議事先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讓身體產生抗體,不過,流感預防注射雖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並非打了疫苗就不會得到流感,父母還是要多加注意。 2.腸病毒 3.腺病毒 4.水痘病毒 5.玫瑰疹 6.猩紅熱 7.腮腺炎 非感染性疾病 過敏症: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氣喘在季節交替、塵?活躍的季節容易好發。過敏患者在春季要多注意保養。 春季小兒疾病防護叮嚀 1.遠離春季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寶寶免疫力以及做好防護工作,充足睡眠及營養均衡是增加免疫力的不二法門。 2.發病時的照顧上,要避免寶寶因發燒而產生脫水現象,感染期間要多觀察孩子的活動力是否持續減弱,避免併發症發生。 3.春季出遊要特別小心孩子的身體狀況,流汗脫衣後要注意保暖,及隨時留意寶寶身體對溫度調適的情況。 4.儘量不要帶生病的寶寶出入公眾場所,即使是安排好的行程,也儘可能以孩子的情況為重,儘可能取消。如果非不得已要出去,旅途中應讓孩子多休息,不要參加劇烈活動。

有益寶寶腦部發育的營養素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3

採訪�陳惠玲 諮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陳雅惠 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貝「頭好壯壯,贏在起跑點」,要提升寶寶腦部的發展除了給予足夠的刺激,「充足的營養」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您知道哪些營養素是構成腦神經傳導的物質嗎?以及可提升記憶力的食物是什麼呢?本篇要告訴您,從懷孕時期開始,哪些營養素對寶寶腦部發育有益。 掌握腦細胞發育關鍵期 腦部在胎兒期、嬰兒期和幼兒期的發育迅速。在四歲時,腦的發育已達到成人的80~90%。腦細胞數量的增加在胎兒期和出生後前5~6個時最快。此後細胞分裂趨於減緩,但仍持續到第二年。因此,如果在妊娠期間和出生後頭幾個月營養不足,腦細胞的數量就會減少。一旦腦細胞分裂的關鍵期過去,就算是再給予更多的營養,也無法使腦細胞數目再增加!雖然智力的發展與營養及環境的刺激有關,不能單以營養不足來斷定智力發展受限,但爹地媽咪把握關鍵期,給予寶寶充足的營養仍是相當重要的。   有益寶寶腦部發展的營養素 懷孕&0~3歲寶寶時期 ◎熱量:供應胎兒、胎盤和其母體組織及儲存所需的熱量。主要食物來源:五穀根莖類、水果類。 ◎蛋白質:組成細胞、器官及內分泌腺的主要固體物質,也是構成骨骼、皮膚、 牙齒、指甲、頭髮、血細胞和血清的主要原料。主要食物來源:蛋、奶、魚、肉、豆類。 ◎葉酸:嬰兒的神經管缺陷與葉酸攝取不足有關。主要食物來源:肝臟、小麥胚芽、蠶豆、扁豆、新鮮深綠色葉菜類、波菜、蘆筍、甘藍以及酵母。 ◎母乳:嬰兒出生6個月以全母乳哺育完全不會有營養素缺乏的顧慮,並不需額外補充水分及營養品。母乳含87%的水分,因此只要寶寶有喝到足夠母乳,是不需要擔心寶寶會脫水;母乳中除含有蛋白質、醣類及脂肪,更含有免疫蛋白及抗細菌的溶解?,所以餵母乳的寶寶絕對比為配方奶寶寶更有足夠的生長優勢。例如:母乳中含有DHA, 是腦細胞很重要的營養素,依據相關研究證實,能讓寶寶眼睛視力會更好、感覺統合較佳、顏色敏感度也更高。所以哺餵母乳對日後嬰幼兒智能發展相當有益。雖然市面上有很多配方奶都有額外添加DHA,但是其比例及是否能有效被生理所吸收及利用,仍值得探討。 ◎維生素B群:構成腦神經傳導物質,可從全穀類、蛋、深綠色蔬菜中攝取。 ◎鈣:參與神經細胞傳導及骨骼收縮、放鬆重要的營養素,牛奶、堅果類、豆腐、豆乾、芥藍菜等都可取得。 ◎鎂:幫助腦神經和肌肉細胞的收縮和放鬆,從黃豆、全穀類、堅果類、乾燥水果 、深綠色蔬菜、肉類中皆可取得。 ◎膽鹼(Choline):可提升記憶力和改善思考模式,從蛋黃、內臟類、堅果類、 全穀類中可獲得。 ◎鋅:可增強記憶力,在組織的修補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且食慾不佳與鋅的攝取量也有關係,可從火雞肉、帶殼海鮮類、豆類、全穀類中攝取。 ◎硼:具有改善注意力、提升記憶力、心智發展的功效,可從堅果、蘋果、花椰菜、豌豆、葡萄中取得。 ◎鐵:可提升專注力、增加IQ值,可從紅肉、可可豆、西洋芹、牡蠣、夾豆、肝臟中攝取。 ◎磷脂質:所有的細胞均含有磷脂質,但大腦、神經組織和肝臟含量最豐富,能促進細胞攝取脂肪酸。磷脂質為人體可合成,不需要從食物中攝取。 ◎膽固醇:在腦灰白質及周圍神經中含有高濃度膽固醇,亦是構成細胞膜的成分。

便秘寶寶如何吃?

2008年05月14日
公開
2

臺大醫院營養師 翁慧玲 便秘在嬰幼兒時期是常見的問題,然而便秘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 嚴重便秘更可能造成幼兒生長發育的阻礙,因此每位家長都應重視嬰幼兒便秘的問題。飲食在慢性便秘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飲食治療是所有便秘治療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本篇要告訴您便秘寶寶應該如何吃。 一般家長都認為寶寶一定要每天排便才算正常,否則就代表有便秘的問題。但有部份家長卻相反,寶寶便秘情形已嚴重到每當大便時就害怕,並且哭鬧不休,甚至有血便情形,才想到要就醫,其實上述情形都是不正確的。 5大飲食&生活Tips 趕走便秘煩惱 便秘在嬰幼兒時期是常見的問題,然而便秘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雖然如此,一旦寶寶有便秘問題,也會嚴重困擾家長,其對寶寶更是一種折磨。另外嚴重便秘更可能造成幼兒生長發育的阻礙,因此每位家長都應重視嬰幼兒便秘的問題。飲食在慢性便秘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飲食治療是所有便秘治療方法中最有效的,另外規律的用餐時間、適量水分的攝取及運動也是相當重要的。 Tips1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 不當的飲食習慣是造成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寶寶成長至六個月大時,是添加固體食物的時機,之後如果寶寶仍過度依賴母奶或配方奶粉,隨著年齡的增加便秘的機率相對提高。另外偏食及飲食過度精緻化(例如:不吃青菜),也是造成便秘重要的因素,唯有飲食習慣的改變,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才是解決便秘最有效及根本的辦法。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全穀類、蔬菜類、水果類、堅果類及莢豆類等,纖維的攝取在質及量上都相當重要,一般兩歲以下纖維的建議攝取量為每日5公克,兩歲以上的幼兒每日建議攝取量為年齡加5(例如:4歲幼兒每日建議攝取量為9公克)。 寶寶便秘小幫手 纖維的攝取越多越好嗎? 嬰幼兒纖維的攝取並非愈多愈好,因為過量纖維質的攝取,可能影響礦物質(例如:鈣、鐵、銅、鎂、磷、鋅)的吸收,但高纖維飲食中同時富含多種礦物質,因此較少出現缺乏的情形。 Tips2適量液體的攝取: 適量水份的攝取是必要的,幼兒水分攝取建議量約每日1000C.C左右,水份的需求依體重的不同而有差異。高纖維的攝取,若未搭配足量水分的攝取,反而容易引起腹脹及便秘。水分的來源包括:飲料、湯品、牛奶、蔬菜及水果等,開水的攝取建議在餐與餐之間,另外早上起床用餐前及睡前喝水對排便都是有幫助的。 Tips3益生菌的攝取: 研究顯示益生菌的攝取,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及改善便秘問題。 Tips4增加活動量或運動: 適度的活動或運動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解除便秘情形。 Tips5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若一星期排便頻率少於三次,其便秘情形相對增加,因此應鼓勵幼兒每日養成飯後蹲坐馬桶的習慣,且每次蹲坐時間最好在五分鐘以上,使幼兒有充裕時間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