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嬰幼兒睡眠作息的建立

2008年06月28日
公開
15

採訪�陳惠玲 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 李信謙 嬰幼兒睡眠作息的建立,常是新手父母最煩惱的問題之一,到底要如何幫助寶寶建立,同時讓爹地媽咪也可以擺脫熊貓眼呢?本篇談到嬰幼兒的睡眠習慣、棉上常見的問題及障礙,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有良好睡眠品質的秘訣。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嬰兒睡眠問題會演變成疾病的程度不多,嬰兒大多數的睡眠問題,主要的造成原因還是以父母的行為問題為主。寶寶在每個階段呈現的睡眠障礙或異常並不同,新手父母要對孩子的睡眠狀況有所了解,才能幫助孩子擁有好的睡眠品質。 認識嬰幼兒的睡眠 * 0~6個月 以18小時的片斷性睡眠為主 這個階段的嬰幼兒一天之中約有18小時以上處於睡眠狀態,但大部分以片斷性的睡眠為主,18小時以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分成好幾段。整段性或長段的睡眠在寶寶三個月前不太容易出現。幼兒一直要到六歲,睡眠習慣才會完全跟大人一樣,如果父母誤認為孩子應該跟大人一樣,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正常和需要的睡眠作息。 新生兒的睡眠狀態和成人不同,以快速眼動期為主,其佔所有睡眠狀態的比例,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減少,直到學齡12歲才會縮短到像成人一樣,約佔睡眠的1/4~1/5。對於快速動眼期,目前的了解和研究不多,但可以確定的是對孩子有一些生理上的特殊意義,在生命的前幾年,快速動眼期對幼兒的認知發展是很重要的。有人說:「一眠大一吋」是很有道理的,深度睡眠時,生長激素會分泌,對認知和記憶的功能亦有幫助,所以睡眠不管對孩子身體的成長和心智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mommy知識+嬰兒猝死症候群 六個月內的嬰兒在睡眠上的照顧,還要特別注意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國外研究多指出其之發生與趴睡有關係,如果媽咪因為顧及寶寶頭型的緣故讓他趴睡,建議週邊不要有太多棉被或蓬鬆物等會導致悶住孩子口鼻的物品。 * 6~12個月 逐漸出現整段的規律睡眠 嬰幼兒在6個月前比較明顯會需要18小時的睡眠,接下來需要的睡眠較沒有一定的時數,一般來說在6~12個月時,寶寶會慢慢出現整段睡眠約8 到10或12小時,但白天仍然需要3?4次的小睡,所以幼兒在一歲以前,白天睡覺的情形是相當普遍的。一直要到六歲以後,白天才會出現比較規律的午睡,至於大小孩的午睡習慣,在台灣通常是因為學校作息的關係,倒並不ㄧ定是先天體質所致。 * 1~2歲 白天小睡習慣漸減 耐心引導上床 隨年齡增長,白天小睡的習慣漸漸減少,但仍需注意並避免傍晚或晚上的小睡,以免影響正常睡眠。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因為探索力強,晚上會開始抗拒上床,甚至會半夜驚醒哭鬧,需要耐心慢慢引導。 * 2~3歲 讓孩子發展獨立但適度陪伴 兩歲以上的小朋友,運動、認知、社會能力的發展會鼓勵小朋友漸漸獨立,也因為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小朋友會因為想像驚嚇到自己,而睡得不安穩,亦需要父母的注意與適度陪伴。 mommy知識+寶寶有睡眠問題或障礙應掛那一科? 在國內嬰幼兒的疾病診斷,初步還是先由新生兒科或小兒科來進行,確定病因後,才會轉往小兒神經科或兒童精神科做進一步的治療。 如何幫助嬰幼兒有好的睡眠 * 0~6個月 讓寶貝感覺日夜的區別 0~6個月這個階段,除了給孩子好的睡眠環境,更重要的是幫他建立 睡眠習慣。通常在寶寶6個月前,爹地媽咪會因為孩子不容易睡著或吵鬧, 而抱著孩子在懷裡到睡著,才將他放到床上去,李信謙表示,父母這樣的行為會剝奪孩子學習睡眠的能力。 他建議當孩子有睡意的時候,就把他抱到床上去,否則寶寶會習慣在大人的肩膀和懷抱裡睡著,不會習慣在自己的床上睡著。 mommy知識+太溫暖會讓孩子睡不好! 有時候爹地媽咪會對新生兒過度保護,認為要給寶寶保暖、密不通風的睡覺環境,但其實這對孩子不一定是好的,因為睡覺的時候人體會處於一種體溫散熱的階段,所以睡眠環境的溫度要比白天再低一點,太過溫暖反而會讓寶寶睡不好。

透視寶寶泌尿道感染的可能原因

2008年06月27日
公開
7

書田泌尿科診所主任 洪峻澤 嬰幼兒尿路感染的症狀和成人大不同,而且年齡越小,症狀越是變化多端。究竟寶寶為什麼會泌尿道感染呢?應用什麼方式治療?本篇文章將為您詳細解答! 女寶寶尿路感染機率為男寶寶的數十倍∼ 人類的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這四個器官的感染,統稱為泌尿道(或尿路)感染。尿液由腎臟的腎絲球(有數百萬個)產生,先匯集至腎盞及腎盂,經輸尿管運送到膀胱儲存,累積相當容量後(成人約200∼400㏄)由尿道排出。   尿路感染大多是細菌造成(以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最常見)。細菌多從尿道進入,逐步上溯到膀胱、輸尿管和腎臟,其順序恰和尿流方向相反,故又稱「逆行性」或「上行性」感染。若這套尿流通道不通暢,包括先天或後天性、構造或功能異常,就容易尿路感染和阻塞水腎(即腎臟積尿);其中又以腎臟的感染最易破壞腎功能(結疤)。其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使用抗生素殺死細菌。   女性因為尿道較短(成人女性僅3∼4公分,男性可達20公分),尿路感染的罹患率遠高於男性,唯一的例外是未滿周歲的男嬰期,因為男幼嬰有包皮,而且先天性的泌尿系統異常較多,故尿路感染的發生率是女嬰的4∼5倍,但滿週歲後,1∼15歲的女性是男性的10倍;到了生育年齡,女性更是男性的40倍。 Baby尿路感染,症狀更難掌控!    成人典型尿路感染症狀,如頻尿、排尿疼痛和灼熱感,在嬰幼兒並不常見,但卻容易發燒,甚至變成菌血症或敗血症。新生兒常見的症狀反而是焦躁哭鬧、食慾不振、發燒、尿液變深、變臭、多泡沫,父母和醫師都要特別提高警覺。   要診斷尿路感染其實很簡單,只要驗個尿液常規檢查,十分鐘就可以知道結果,正常尿液中的白血球如果超過5個就是尿路感染,常合併血尿和蛋白尿。如要知道哪種細菌造成感染,就要做細菌培養,但須耗時一週。   輕度的尿路感染僅感染尿道和膀胱,通常不會發燒,也不會有後遺症;若感染到腎臟(腎盂腎炎),則會腰痛及發高燒,嬰幼兒就常會病懨懨,多需住院,從靜脈注射多種抗生素。長期的腎感染更會使腎結疤而損壞腎功能。 找出泌尿系統5大異常原因    嬰幼兒的尿路感染,除了治療感染外,更重要的是找出是否有潛在的泌尿系統異常(包括結構和功能),常見的異常依序為:1.膀胱輸尿管逆流。2.雙條輸尿管。3.腎盂輸尿管交界處狹窄。4.尿道阻塞。5.神經性膀胱。必須找出原因,對症治療,才能減少復發,如果是沒有先天異常的「單純性」尿路感染,則再感染的機會就少很多,以下簡單介紹這幾種疾病。 1.膀胱輸尿管逆流(簡稱UVR): 2.雙條輸尿管(Duplex ureter): 3.輸尿管腎盂交界處狹窄(簡稱UPJ狹窄): 4.先天性的「後尿道瓣膜」: 5.神經性膀胱: 醫療知識補給站    寶寶泌尿道感染的症狀不似成人明顯,若發現尿液變深、變臭、易起泡沫,就有尿路感染的可能(但大多是水喝太少造成)。寶寶一有發燒(尤其是不滿週歲的幼兒),就要考慮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只要驗個尿液常規就可以確定。   寶寶一旦確定有尿路感染,特別是合併發燒,除要按時服用抗生素,更要配合醫師檢查是否有潛在的泌尿系統異常。唯有找出病因、徹底治療,才能避免腎臟壞掉的遺憾。

寶寶喉嚨痛、扁桃腺發炎時吃什麼

2008年06月26日
公開
43

採訪�陳惠玲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醫師 黃裕昌 新店耕莘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詹益智 新店耕莘醫院營養組組長 官小燕 寶寶生病時的照顧,從就醫、吃藥到日常作息和飲食都不可馬虎。 當有喉嚨或扁桃腺發炎的情形時,喉嚨的不適感很容易造成寶寶胃口不佳、食不下嚥=,讓爹地媽咪焦急如焚,此時可從衛生、飲食、藥膳上著手改善。 寶寶感冒時喉經常會出現嚨痛的情況,為什麼會喉嚨痛呢?要如何分辨是否有發炎的現象呢?這段期間該給寶寶吃什麼以減緩不適,又有助於病情的改善呢?本篇將一一說明。 認識喉嚨痛和扁桃腺發炎 造成喉嚨痛的原因有很多種,感冒引起的咳嗽、鼻涕倒流,甚至喉嚨發炎、扁桃腺發炎等都會引發喉嚨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醫師黃裕昌指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喉嚨痛可分成風、火、痰、虛四種原因,風指的是風邪挾寒或熱;火指的是燥、感染;痰起因於水分代謝的問題;虛則表示免疫力下降。而不同的原因,治療方式和飲食上要注意的原則也不同。 喉嚨痛和扁桃腺發炎是不同的,並非所有喉嚨痛都是由於扁桃腺發炎所引起,而扁桃腺位於咽喉的「咽」部,所以扁桃腺發炎可以算是喉嚨發炎的一種。耕莘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詹益智表示,扁桃腺發炎一定會喉嚨痛,但是喉嚨痛並不一定是扁桃腺發炎。而要如何判定寶寶是扁桃腺發炎?發炎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呢?其實只要醫師檢查,發現病人扁桃腺有紅腫,大概就可以診斷,嚴重會引起潰瘍、化膿的情況。 扁桃腺發炎的病源仍以病毒為大宗,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EB病毒、腸病毒、單純?疹病毒。另外細菌性的扁桃腺炎更不可輕忽,包括鏈球菌、黴漿菌、白喉桿菌,必須給予抗生素治療。所以當寶寶感冒、喉嚨不舒服的時候,建議家長先帶孩子就醫,釐清病情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 寶寶喉嚨不適的飲食照顧 寶寶生病時多食慾不佳,若是喉嚨不適更是雪上加霜,什麼都不吃抵抗力很難復原。以下衛生、飲食、藥膳篇要告訴您,如何照顧喉嚨痛或有發炎症狀的寶寶,還有爹地媽咪也不可不知的常識篇,可避免加重寶寶病情或事倍功半喔! 【衛生篇】 無論是喉嚨發炎或扁桃腺發炎,傳染途徑都是經由接觸感染,因此黃裕昌指出最佳的預防策略有三項: 1.不要進出公共場所。 2.不要用手拿東西吃。 3.戴口罩:。 【飲食篇】 ◎忌? 黃裕昌表示,辛辣刺激、太燙、粉末狀、纖維質太粗或太多、油炸、太過冰冷的食物,都會加重喉嚨的不適感和發炎的情況,所以建議爹地媽咪要避免讓寶寶食用。 ◎宜? 黃裕昌建議爹地媽咪可多選擇軟一點、流質、清淡的食物讓寶貝補充營養。耕莘醫院營養組組長官小燕表示,可適時給予較清涼的食物舒緩不適感,布丁、粥、果汁……都是很好的選擇。另外,要記得多讓寶寶喝溫開水,有助病症減輕。 【藥膳篇】 ◎絲瓜汁 功效:清熱解毒,適合扁桃腺發炎和喉嚨痛時飲用。 材料:絲瓜、冰糖 作法:絲瓜切小塊、以果汁機打汁,過濾掉殘渣加上冰糖飲用。 ◎桔梗甘草湯 功效:甘草有清熱的效果、桔梗引藥上行,清咽利喉,適合用在熬夜造 成免疫力下降時,引發喉嚨不適飲用。 材料:甘草、桔梗各6公克 作法:以250c.c?300c.c的水煮開後,小火再熬5?10分鐘,藥材可熬煮兩次。 飲用方式:每天喝兩次 ◎無花果瘦豬肉湯 ◎燉梨汁 ◎膨大海

疲勞媽咪的生活保健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6

採訪�陳逸馨 諮詢�國泰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葉姿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袁明琦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林宗樾 疲勞並不是一個醫學典型的名詞,而是一個用來形容症狀的形容詞。產生疲勞的原因很多,媽咪們應先釐清自己疲勞的原因,繼而找出適當的緩解或治療方法,才能揮別疲累、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 PART1疲勞out、精神in∼ 前言�疲勞就是倦怠,是一種個人很主觀的反應,疲勞時會自覺無精打采、缺乏活動力,進而導致無法應付日常生活、工作或是人際關係。疲勞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很多疾病都可能引發此症。 PART2疲勞程度總體檢Let’s try∼ 前言�想得知自己疲勞狀況,可先進行簡易的量表,瞭解自我疲勞程度;另外,若疲勞症狀已持續好一陣子了,亦可做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檢測。 Test1「哥本哈根疲勞量表」(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哥本哈根疲勞量表,主要是供研究統計有多少人有疲勞現象,此量表分不同程度統計人次,沒有規定要多少分以上就是合乎。國外統計平均分數為30分,因此若個人測驗後的平均分數高於30分者,越可能有疲勞的情況。量表共分為兩大類題,每大類題各加總子題分數再平均,得到的分數即為疲勞平均分數。   國內曾進行研究,使用哥本哈根疲勞量表測量的受僱員工中,女性受僱員工的疲勞指數比男性來得高,且職位與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疲勞程度會高於職位與教育程度低的女性;然而,在男性中就沒有這樣階級之分。葉姿辰推測,這可能與職場媽咪工作壓力大、自我要求高、難以放鬆心情有關。此外,研究統計更發現,45歲以下的人,疲勞指數會比45歲以上的人高,探究其原因,可能與45歲以下正值工作精華期,必須全力衝刺事業,而45歲以後開始慢慢準備退休,心情也會逐漸放鬆。    PART3中醫教您補氣健身 前言�疲勞是生理上的一個現象,以中醫觀點來看,許多證型都與疲勞有關,像氣虛(免疫力不好容易感冒、身體易疲倦、臉色泛白、食慾不振、胃腸不好、精神萎靡等)、血虛(容易貧血、臉色差、指甲蒼白、頭暈眼花、肌膚易粗糙等)、陰虛(口乾舌燥、精神不振、容易疲勞、失眠等)、陽虛(嗜睡、畏寒、臉色泛白、頻尿、自汗等)。一旦媽咪有疲勞症狀產生,醫師會先做深入的辯證分析,再看狀況決定是否要做輔助治療。 補氣藥膳 美味上桌    提醒哺乳媽咪,如果用人蔘來補氣,可能會造成縮乳,要特別小心。一般而言,以中藥補氣並無安全上的疑慮,除非該中藥本身有重金屬或是農藥殘留等問題,否則常見的行氣藥材,如:黃耆、紅棗等,安全性皆很高。以下林宗樾提供幾道補氣又能發乳的藥膳,疲勞的媽咪們不妨試試: Check1黑芝麻粥 材料:黑芝麻25公克、米適量 作法:將黑芝麻搗碎、米洗淨,加入適量的水煮粥 用法:每日2?3次,或經常佐餐食用。 Check2花生香菇豬蹄湯 材料:花生米50公克、香菇20公克、豬蹄(前蹄)一隻、鹽少許 作法:花生米、香菇洗淨,豬蹄去甲、拔毛,將上述食材共放鍋中,加水與少許鹽共煮,以豬蹄熟為度。 Check3當歸黃耆雞 材料:當歸6克、黃耆30克、紅棗數枚、母雞一隻、生薑適量、米酒少許、鹽少許 作法:當歸、黃耆切細後放入雞腹,再加入生薑、紅棗,放入砂鍋內,加入水與少許米酒、鹽,煮至熟爛。 Check4十全排骨 材料:十全藥材包、排骨、酒、鹽少許 作法:將排骨汆燙後洗淨,再放入十全藥材和排骨,大約由3碗水煮成1碗水的濃度,煮時加少許酒,小火燉煮約1個半小時

分享「幼兒的繪畫特質 」文章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8

以傳遞人類思想與感情的工具而論,幼兒的繪畫與語言具有同樣的作用。幼兒的繪畫是幼兒心象的一種表現,幼兒的繪畫表現與成人的藝術表現顯然不相同,因為成人在視覺活動中有與認識的範疇相對立美的世界,所以成人的繪畫純粹以視覺的感受為目的,它是需要經過理性思考而可思考的。然而幼兒的繪畫是幼兒直接和主觀的表現,是幼兒獨自特有的心象表現造形的結果,它是隨著幼兒身心的成長而逐漸遞變。換言之,幼兒在成長中往往是將所知道的或所能想到的事物表現在繪畫上,幼兒的繪畫是知的應用與自我中心性的聯結。美學家匡Max Dissoir說:幼兒是用腦來繪畫的。幼兒的繪畫與幼兒的語言一樣,是很真切也表明了幼兒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其內心蘊藏的豐富的感情。所以幼兒身心發展與幼兒學習活動,可以說都是透過遊戲的方式進行,所以幼兒生活亦即遊戲。遊戲對幼兒不僅是娛樂,更是成長,幼兒繪畫的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創造力,一方面可以診斷心理狀態,舒暢情緒。可知繪畫教育對幼兒比認知的灌輸還重要。茲將繪畫的教育價值說明如下: 一、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興趣 瑞士的兒童心理學家Jean Piaget認為支配兒童一切思維的是兒童的自我中心性,美學家匡Max Dissoir論及兒童藝術時也提及兒童的自我主義(Kindicher Egoismus)。幼兒很明顯的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與綜合能力,幼兒往往喜愛瞬間的滿足,而易於沉溺於遊戲中。幼兒繪畫是完全以自我中心去造形描繪,幼兒將自己所知的形象感覺,以自我心象創造表現其獨特之形象樣式。所以給予幼兒繪畫活動的機會,供幼兒宣洩情緒,滿足幼兒好動的天性,使幼兒在自由、愉快的情緒中,充滿自信與自尊,發表自我的想像與創造。可知幼兒晝晝的教育價值主要在滿足幼兒自由想像與表現的興趣,幼兒的圖畫隨著興趣而發展,可毫無時間的限制,任其自由塗鴉,能在無範本的束縛和自由愉快的情緒中培養其想像力與創造力。杜威說:兒童所晝者,其意雖在描寫物體,但其所模擬者為自己的印象而非物體的本身。幼兒一旦發展其生動印象之習慣,即能自己創造各種樣式……,由此可知晝晝價值之一端。 二、鍛鍊幼兒的思想,幼兒所感想或預擬的事物,常藉圖畫發表出來 貓比狗小,幼兒便會畫出小貓、大狗;頭大於手,故晝入時頭大手小。幼兒的晝雖然技術差、畫面簡單,但是卻有機會表現其所欲表現的思想,且多能達成正確的觀念,符合事實的真相。這種知能和判斷的感覺教育目的,藉晝晝而完成,也就是晝晝可鍛鍊幼兒思想的說明。 三、美術品及欣叮自然界的能力 幼兒晝晝除練習晝晝的技術外,主要在於培養幼兒欣賞的能力。欣賞為審美之訓練,乃全部精神之陶冶:無欣賞的能力,即無精神之陶冶。幼兒的晝晝,主要在養成幼兒對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美的欣賞。 四、畫畫可幫助幼兒了解一切事物;象形文字大多由日亡演變而成 欣賞圖畫足以幫助文字之了解。除文字外,一切事物的了解也常有賴於圖畫,如規聽教育輔助教學主要是用製成的畫片供幼兒學習,非但藉美麗而醒目的畫片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同時也迅速表達育教的內容,給幼兒留下極深切的印象。 五、幼兒畫畫是幼兒寫字的基礎,幼兒的畫畫只不過是一種符號,練習畫畫即 不啻練習寫字 如果幼兒未經畫畫的階段便開始練習寫字,由於其筋肉運動多不能自如,寫字較感困難。練習晝晝可調節筋肉的活動,增加日後寫字的控制能力。 六、畫畫可訓練幼兒獲得畫畫的知識及技能 在幼兒學習畫畫的過程中,舉凡筆之執法、顏色之辨認及體形的認識等各項技能,均能適當的獲得認知。此外如各種用具的使用及性能,也可因實地學習而獲得。 七、畫畫幫助指導者診斷幼兒心理狀態 幼兒利用畫畫表現出自己心裡所想的事物,因而成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幼兒最初的畫是亂墜、亂畫,指導者應當知道幼兒的亂畫,正是幼兒感情的發洩,若一味的阻止,往往影響幼兒身心的發展。近年來心理學家糾正行為不良適應的幼兒,非常注意幼兒所畫的圖畫,由幼兒所畫的畫面、圖形及著色,可判斷幼兒心理與生理的健康。 資料來源:http://www.acme0-6.com.tw/paper/paper_11-1.htm

培養孩子注意力,人際關係一級棒!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7

採訪�陳秋虹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 李雨容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蔡雅如 注意力對孩子而言十分重要,影響的層面也很廣,舉凡孩子的學習、認知、人際關係、能否察覺到危險等,都與注意力有關。爸比媽咪可從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來觀察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本篇文章將帶您一同來瞭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孩子的注意力,文末更介紹幾個訓練專注力的小遊戲,供家長們參考! 注意力與認知息息相關    簡而言之,注意力就是「有看有到」,不過小朋友在早期是比較偏感覺刺激的,因此要談論專注力這個議題,不能只單看孩子注意力。馬偕紀念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李雨容表示,比較小的寶寶,注意媽媽走向自己時,寶寶會想發出聲音與她互動,當寶寶不小心發出「ㄇㄚ」的音,媽媽會露出驚訝且開心的表情,這時寶寶會將媽媽的反應與此聲音做連結,幾次之後寶寶就會知道,只要對著媽媽叫「ㄇㄚ」,她就會很高興。這樣的學習過程,需要寶寶的觀察,當然也與注意力相關。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雅如則表示,專注力足夠時,溝通才是有效的,對於發展人際關係定有加分的作用。另外,注意力在學習能力跟遵守社會規範方面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注意力大概可從「專注」、「維持」與「轉移」三層面來講。「專注」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一件事物時,是否能從中找出重點;「維持」則是經討論後,是否能持續先前的專注力;「轉移」是指可以適當彈性的轉移注意力的能力,而不會一味的鑽牛角尖在同件事上。不過注意力的「專注」與「維持」能力,通常要到3歲才開始有顯著的發展,適當「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則牽涉到更深層的思考,是最後發展完成的能力。 專注力vs.學習力 顯而易見的,專注力不好的孩子,學習一定比較短暫,但注意力時間的長短,是會隨著年齡而拉長的。在嬰幼兒時期,寶寶的注意力可能只能維持幾分鐘;幼兒期專注力大概有十幾分鐘的時間;到了學齡期約莫可達半小時,因此國小課程並不會安排一堂50分鐘的課給低年級的小朋友,這就是考量到孩子有限的專注力。如果不瞭解孩子注意力能持續多久的時間,卻硬要逼迫他在原地等待,即使聽完整堂課,孩子真正將專注力放在課堂中的時間可能只有三分之一,所以家長應瞭解自己的孩子能力發展到了哪裡,再予以適當的引導,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影響注意力的3大要素 1、先天疾病 蔡雅如表示,在生產過程中,寶寶腦部受到創傷,或是某些遺傳性疾病(如:唐氏症等),皆可能影響寶寶後續的注意力不足。 2、孩子本身   感覺系統類似金字塔三角形,李雨容表示,倘若孩子在基層的感覺系統(如: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上有所需求,卻沒有被滿足,往上的發展便難以達到。舉例來說,爸比媽咪覺得孩子老是坐不住、很沒定性,其實孩子可能只是需要比較多的前庭覺刺激,家長卻沒有察覺到他的需要,孩子就會用自己的身體去獲取刺激,因而一直爬高爬低,這時如果能帶孩子去盪盪鞦韆、活動筋骨,等孩子玩夠了再讓他做一些比較靜態的活動(如:塗鴉、串珠珠等),說不定孩子的接受度就會變高。 3、外在環境   許多家長會把孩子的房間裝飾的很花俏,但是這樣的舉動,卻會成為未來訓練孩子專注力時的阻礙。孩子學習的環境應盡量單純、一次只給予他一種刺激,不要放一堆娃娃、飾品,反而會分散他的注意力,最好保持桌面乾淨、給充足的光線,牆上也不要懸掛太多的海報、圖案,當孩子專心致力於學習某事物時,外界宜保持安靜,不要有音樂或其他聲音干擾他。提醒爸比媽咪,小孩早期的自我約束力比較差,家長所提供的環境及把持的態度便顯得十分重要,在不強迫的原則之下建立孩子的興趣,將有利於他未來的學習,減少孩子的排斥感 。

分享~幼兒的氣質與管教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8

幼兒的「氣質」 嬰兒自出娘胎就有一種獨特的氣質,也就是天生的性情和脾氣。「氣質」是指個人在情緒上的反應特徵,對於外在刺激所產生的感受,反應的習慣和強弱程度,一個人的固有心態和情緒表現等,都可稱之為「氣質」。當然,幼兒的情緒不獨受制於自己的氣質,很多時候,父母的性格脾氣和管教方法亦會影響幼兒的反應情緒。 九種性格的特徵及管教方法 性格形態學(Enneagram)指出驅策人類行為的背後隱藏著九種不同的人類特質,每個人擁有其中一種,它是人類動機和情緒的能源,所以了解九種性格便能更有效了解自己及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心理,親子的互動及衝突的來源等等。 1號完美型: 他們很尊重規律,做事十分有條理,致力追求完美,會為了達成師長的期望而努力。當孩子提出建議時,可告訴孩子你會重視他們的寶貴意見。因為他們為人正直,坦白承認錯誤是跟他們相處的最好方法。 2 號助人型: 孩子很乖巧,喜歡順人意思,為了討別人喜愛;主動亦樂於幫助有需要的人。助人型的孩子很喜歡別人喜愛他們,所以父母要讓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們;要以真誠的態度去感激孩子的幫助,並要多跟他們一起遊戲、分享。 3 號成就型: 有創意、敏感、喜愛幻想、多愁善感;常會堅持己見,抗爭到底,不屈服於權威之下。父母無須挑剔他們太過敏感、情緒化和感情用事,對自我型的孩子要有更多的愛護和關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4 號自我型: 有創意、敏感、喜愛幻想、多愁善感;常會堅持己見,抗爭到底,不屈服於權威之下。父母無須挑剔他們太過敏感、情緒化和感情用事,對自我型的孩子要有更多的愛護和關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5 號理智型: 通常比較沉靜、獨立、喜愛閱讀及不善交際。父母應給予他們獨立的空間去思考和處理自己的問題;要尊重他們的決定,不要強行為他們作主。 6 號忠誠型: 對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沒有安全感;為人忠誠可靠。父母不要批判他們不安的情緒,和他們一起去解決問題;多讚賞及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 7 號活躍型: 他們活潑好動,經常都蹦蹦跳,喜歡探索新事物,他們愛自由,不愛別人管束,不喜歡遵守規矩,為人樂觀。父母要給他們適度的自由,因為他們喜歡無拘無束,教導這類型的孩子,要摒棄傳統刻板的方法  ,採用活潑有趣的方法。 8 號領袖型: 喜歡替別人作主和指揮別人,不喜歡受人支配或控制,個性衝動,當別人觸怒他們時,他們會立即反擊,不易服輸。孩子敢作敢為,大情大性,父親要小心孩子的安全,不要優柔寡斷,要堅定立場,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 9 號平和型: 他們是聽話、文靜、溫馴被動的孩子,不愛爭執,個性忍讓。父母要為孩子設定充分的時間完成事情,不要過份催逼他們,可以利用提問讓他們澄清自己的立場和意見。 沒有哪一種性格比另一種好,而是每一型都會轉往更健康及更惡化兩個方面。家長只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動機,便能準確判斷孩子的性格類型,並且接受、善待不同的性格,調節適當的管教方法,便能將孩子性格的潛能充分發揮。 資 料 來 源: 香港小童群益會 感謝小慧慧媽媽的分享

慎防寶寶的照顧傷害

2008年06月23日
公開
6

採訪�陳逸馨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副主任 吳昌騰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新手父母在帶養孩子的過程中,稍不留意難免就會發生一些照顧上的小意外,像是誤食、嗆到、溺水、燙傷、跌傷等等。想要預防這些傷害,首先要從居家環境改善起,搭配正確的安全教育,定可保障孩子的安全、杜絕傷害上門。除此之外,家長亦需具備意外處理的基本常識,才能讓寶寶的傷害降至最低,這也是爸比媽咪所樂見的。 直擊3大照顧傷害 食的傷害 Eat    以吃的傷害來談,3歲以下幼兒最常見的兩個問題就是異物梗塞及誤食中毒,分別介紹如下: 1、異物梗塞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寶寶4個月大開始嘗試吃副食品,家長一定是給他流質、泥狀的食物,不會給他一整塊硬的東西,但是正值口慾期的幼兒,拿到東西總喜歡往嘴裡放,而喉頭的直徑僅有3.17公分,大過於此直徑的東西就很容易卡在喉嚨、造成危險;此外,小寶寶亦可能將拿到的東西放到耳朵、鼻子等有孔洞的地方,嚴重者還會引發鼻竇炎、耳朵痛等症狀。   很多時候家長會覺得果凍、糖果就是給孩子吃的,也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會將食物「含」在嘴裡,卻沒考量到孩子在跑動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噎到。食物(如:花生米、瓜子、葡萄、龍眼、湯圓等)、玩具零件、磁鐵、硬幣、迴紋針、小彈珠、電池等,都是急診中很常見的吞食異物,在此要特別提醒媽咪,有一類的化妝棉碰到水便會撐開,務必收納好,否則孩子一旦誤食會因接觸到口水而使化妝棉脹大,卡在喉嚨中將釀成可怕的傷害。 2、誤食中毒 寶寶約從一歲開始,能從爬行進入到行走的階段,這時他的探索亦從被動轉為主動,一不小心寶寶就可能會有誤食的危險。舉例來說,很多盆栽都是有毒的,居家比較常種植的像是萬年青、黃金葛與水仙等,若不慎讓寶寶吃到,就有可能會中毒,因此最好把這些盆栽放置於高處。   建議家中有年幼孩子的父母,將寶寶可能誤食、中毒的東西收好,也不要買大瓶裝的濃縮清潔劑,因中毒時的毒性相對較高,且中毒後稀釋比例亦難以拿捏。不過家長若是購買單瓶的清潔劑,將其放在浴室內,標籤也可能會有脫落的情況,這時如果寶寶誤食就很難確切瞭解其中毒的成份為何,有可能因此耽誤醫護人員判斷處理的時間。   還有一種常見的誤食意外就是大人藥物亂放所致,尤其家中若有比較年長的爺爺奶奶,更容易出現這類問題。林月琴說明,老人家可能會需要吃慢性疾病的藥物,但其忘性也比較高,常會發生隨意放在桌上或掉到地上讓寶寶吃到的狀況。此外,老一輩的人會習慣沿用以往的生活方式,例如拿用明礬來洗大腸、以食用色素包湯圓、用鹼水包鹼粽等,但是幼兒並無區辨能力,可能會把明礬當作冰棒、把鹼水當礦泉水,因此這些東西若任意放置,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誤食後果。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應遵守「食物的器皿不裝藥物、藥物的器皿不裝食物」之原則。 洗澡的傷害 Bath 許多媽咪在天氣比較冷的時候,會將水溫調到高溫,當幼兒自己跑進浴室開水龍頭時,就可能不慎燙傷。建議媽咪將水溫維持在中溫即可,這樣一來就算孩子不小心調到熱水,55℃左右的水溫也不致於燙傷。另外,在外出時應該把熱水器整個關掉,不要嫌繁瑣而忽略這個簡單的小動作。 一般建議媽咪挑選白天的時段幫寶寶洗澡,此時比較不冷、水溫也不用調太高,當然用心一點的家長會用溫度計來量測水溫,這是最保險的作法;或者,也可將放洗澡水的動作與泡牛奶一樣標準化,將冷水放到一定的高度後加入熱水,再帶寶寶過來洗澡。 洗澡時最容易發生的意外為燙傷與溺水,雖然現代媽咪多具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的正確觀念,但被洗澡水燙傷仍佔有相當高的比例,須格外注意;另外,有些家庭為求環保會蓄小水盆,如果是這樣,浴室的門就要關好,避免孩子跑入浴室掉進水盆裡造成溺水的意外;而在幫寶寶洗澡時,就算電話鈴聲響起也不要去接,曾經發生媽咪幫寶寶洗澡洗到一半,雙手一放便急著去接電話,回到浴室才發現寶寶已在澡盆裡溺斃,這個例子看似荒謬,卻是真實的新聞事件。林月琴表示,意外通常會發生在最疏忽及被催促的時候,當安全意識沒有高過被催促時的感覺,就有可能釀禍。

漂白水消毒

2008年06月23日
公開
5

準備三個水盆進行洗手消毒洗手步驟如下: 1.第一盆裝清水,洗淨雙手塵土。 2.第二盆裝濃度約3-5ppm含氯漂白水之消毒液,將雙手放入水中,先兩手心互 相磨擦,接著兩手交互揉搓手背及手指間,最後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手指尖, 各約5次。 3.第三盆裝清水,洗淨雙手殘留漂白水。 PS-- ※ 3-5ppm含氯漂白水之消毒液泡製步驟: 1.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7%,以喝湯用的湯匙(17-20 c.c)舀1湯匙,加入1500 c.c(大瓶寶特瓶每瓶1500c.c)的乾淨水中,攪伴均勻, 即可泡得約0.057%的稀釋漂白水。 2.將0.057%的稀釋漂白水,以喝湯用的湯匙(17-20 c.c)舀1.5湯匙,加入3000 c.c(大瓶寶特瓶每瓶1500c.c,兩瓶3000c.c)的乾淨水中,攪伴均 勻,即可泡得約3-5ppm的稀釋漂白水,用來洗手消毒。 ※ 3000c.c之3-5ppm含氯漂白消毒液,以目前氣溫(約30。C),在四個小時內約可提供50-70人使用(視手的清潔程度而定)。 消毒劑可用200ppm漂白水【巿售家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7%,以喝湯用的湯匙1湯匙(17-20 c.c),加入5公升的水中(大瓶寶特瓶每瓶1500c.c 約3+1/3瓶或1250cc,4瓶),攪伴均勻,即可泡得200ppm的消毒用漂白水】。 建議...2~3天用完...^^ 用塑膠瓶裝喔....(才可以觀察有無變質) 放陰暗處...勿日照喔..... 洗手的漂白水...洗完還是要用清水洗過.... 不要讓寶貝接觸到口鼻喔~......

小兒疫苗經濟學 為心肝寶貝打下健康根基

2008年06月22日
公開
8

採訪�林嬪嬙 諮詢�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怜人 為了孩子的健康,出生兩年內是必須頻繁施打疫苗的時期,此時家長可能需要請假,甚至還必須自費施打疫苗,到底這樣的時間與金錢支出,是否符合經濟效益呢? 接種疫苗具極高經濟效益 小兒疫苗種類繁多,如果要讓寶寶接受所有包括公費和自費疫苗接種,家長除了要按時跑醫療院所之外,費用的支出恐怕也很可觀,不過若將家長付出的各項成本,與疫苗所帶來在疾病預防的效益上做比較,疫苗接種對父母、寶寶以及社會而言,還是一項極具高效益的措施。 新光醫院小兒科王怜人醫師表示,要讓孩子完成所有公費疫苗的接種,家長必須跑10∼12次的醫院,雖然次數頻繁,但是如果不打,一旦受到感染,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如結核性腦膜炎、B型肝炎、白喉引起的心肌炎、德國麻疹併發腦炎、聽力障礙、百日咳、水痘引起的肺炎等等,這些後續治療所付出的家庭、社會成本,以及對父母、孩子的傷害,遠超過接種疫苗時家長的請假損失。 目前國內的公費疫苗 (1)卡介苗:出生24小時,體重超過2500公克新生兒需接種一劑,到小學一年級再接受疤痕普查,沒有疤痕或疤痕過小,且結核菌素檢測呈陰性者,須再追加一劑。 (2)B型肝炎疫苗:出生滿2∼5天,體重超過2000公克新生兒接種第一劑,之後滿1個月、6個月各接種一劑。媽媽為高傳染性B肝帶原者〔e抗原陽性或表面抗原的反轉被動血凝集法(RPHA)大於等於1:2560〕,寶寶出生24小時內要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其他三劑施打時間則與一般新生兒相同。 (3)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三合一疫苗:出生2、4、6個月、1歲6個月各接種一劑,小學一年級追加一劑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今年小學入學新生將改為含百日咳的三合一疫苗。 (4)小兒麻痺疫苗:出生2、4、6個月、1歲6個月各口服一劑,小學一年級追加第五劑。 (5)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出生滿12∼15個月接種第一劑,民國60年9月以後出生的國中三年級學生須再全面接種一劑。 (6)水痘疫苗:92年1月以後出生,且滿12個月大的幼兒可免費施打;滿12個月至12歲兒童,只要注射單一劑量疫苗;13歲以上兒童要間隔一至二個月再注射第二劑。 (7))日本腦炎疫苗: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一劑,間隔2週再接種第二劑,2歲3個月接種第三劑,小學一年級接種第四劑,接種時間在每年3∼5月。 (8)流感疫苗:每年10月開始接種,年滿65歲以上老人及出生6個月以上、2歲以下幼兒可免費施打,第一次接種者必須間隔4週再接種第二劑。小學1、2年級兒童也在去年開始免費施打。 (9)A型肝炎疫苗:居住在高流行風險地區幼兒可免費施打。 納入公費後將可減少支出 如果要讓寶寶完成所有自費疫苗接種,包括掛號費在內,可能要花費2萬5千元至3萬元左右,雖然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負擔,不過兒科醫學會還是建議家長能夠量力而為。王怜人醫師提醒勤洗手、流行期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感染後讓寶寶在家休息以防止病情擴大,是每個家長能為孩子做到的保護措施。 王怜人醫師表示,醫療的本質是照顧困弱,不應有貧富之別。我們期待行政院經建會通過的國家疫苗基金計畫,五年內可望將五合一、六合一、肺炎鏈球菌等疫苗納入公費疫苗範圍,若能如期實施,將落實醫療平等的精神,屆時家長也可節省2萬2000元的支出。

0∼1歲寶寶的觸覺發展

2008年06月21日
公開
6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楊明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徐盈真 觸覺是胎兒時期就建立的感覺器官,藉由不同的膚觸,以及和其他感覺器官的配合,不僅可以讓寶寶學習認知反應和動作技巧,也是未來影響寶寶感覺統合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那麼,如何幫助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增進觸覺刺激呢? 什麼是「觸覺」? 觸覺,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接觸性的感覺,像是皮膚接收到輕微的撫摸、下壓,或是自己主動伸手去摸東西,這些因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感覺,就是觸覺。 人體的皮膚分為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大部分的觸覺接收器散佈於真皮層,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感覺輸入,譬如痛、癢的感覺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徐盈真表示,當有刺激發生時,身體會透過接收器的神經末稍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最後由大腦皮質層來做出不同的反應。正因如此,人體對不同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人體對觸覺刺激的反應,可以分為保護性及區辨性兩種反應,而兩者的反應必須取得平衡,才能使觸覺系統發揮最佳功能。 觸覺和身體其他感官的影響 臨床心理師徐盈真表示,隨著寶寶的成長變化,身體各部位的感覺器官也逐漸發育,在這時候,寶寶的觸覺系統會與身體其他感覺器官相互作用,藉由和視覺、前庭覺、本體覺,甚至是情緒的互相影響,幫助寶寶開始學習動作技巧及認知發展。 ->觸覺&視覺 當寶寶看到一個圓球時,一開始並不知道它是圓球,而是要經過手去摸摸看,甚至是嘴巴咬看看的過程中,再加上媽咪不斷灌輸寶寶,這個物體是個圓球的概念,讓寶寶將圓球的觸感記起來,才能去接受它是圓形的訊息。 因為人類的手指尖與嘴巴周圍的感覺接受器最為敏感,因此寶寶看到一樣新東西,就會反射性的想用手摸摸看,再放進嘴巴咬咬看,藉由這樣的經驗去認識這個物品的材質、形狀、大小,再配合視覺,結合觸覺和視覺的認知,讓寶寶以後看到或摸到這個物體,就會知道:「這是一個圓球」。 ->觸覺&本體覺 本體覺是肌肉關節的觸覺,本體覺的功能是讓人類知道如何操作控制自己的身體,譬如手是伸出去的,還是收回來的;手掌是張開的,還是握住的,以及手與腳的位置在哪裡等,寶寶會藉由本體覺與觸覺的接觸學會身體的操作。而這項學習會影響寶寶為來的動作能力和品質,譬如拿物品的流暢度、玩玩具的技巧等。 而本體覺和觸覺的交互發展,也會影響寶寶未來的空間概念!譬如當寶寶開始爬行或學步時,不同環境的探索都會影響寶寶對空間的認知。 ->觸覺&前庭覺 前庭覺是在內耳裡偵測頭部位置的感覺,會影響到頭部的控制,和小朋友的動作能力也有關係。因為一個動作的進行,必須運用眼球、頭部、四肢與身體的有效運作,甚至是肌肉的張力,才能做出來。 當寶寶爬過高高低低不同的障礙物時,或是爬過不同觸感的地面時,本體覺會讓寶寶知道自己身體的大小和障礙物的不同。譬如,像是寶寶爬過抱枕或空箱子時,他們就會知道自己身體體積是小於或大於箱子,進而判斷自己是否可爬的過去或是必須繞路而行。這些觸覺+本體覺的刺激,都有助於寶寶將來計畫自己的動作能力。 ->觸覺&情緒 藉由觸覺將某些訊息傳到大腦的邊緣系統,會影響人的情緒發展。譬如,媽咪若摸摸寶寶或是抱抱寶寶,便會讓小朋友比較有安全感,情緒發展也會比較穩定;假使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一直讓他接收到刺激性的觸覺,譬如高分貝的聲音,那麼,則會讓寶寶的情緒緊繃,缺乏安全感,未來的情緒發展也會變得敏感、神經質。 結語 觸覺,和身體其他感覺器官是相互作用且互相影響的!因此,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請盡量給他們豐富多元的觸覺刺激,才能有助於寶寶的感覺統合健全發展!小編也建議,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玩具以外,不妨利用休假,帶著寶寶到郊外踏青,因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