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不愛找爸爸怎麼辦?

2008年05月13日
公開
4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羅文喬 傳統的觀念總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責任,爸爸常在照顧孩子的角色中缺席,因而造成與孩子關係的疏離。但是隨著社會及家庭型態的轉變,有越來越多的雙薪家庭,教養孩子不再只是媽媽的責任,學習與另一半一起教養子女,成為現代新好男人的必修課題。 孩子與媽媽互動好、和爸爸較疏離?! 曾經在親職教育的課程中,調查現在大學生在家中與父母的互動關係,發現大多數的大學生和媽媽的關係較親近,只有極少數的同學與爸爸的關係較好。也曾經在幼兒園的家長座談會中,聽到一些爸爸抱怨孩子比較喜歡媽媽,讓他們覺得很失落。在台灣大多數的家庭中似乎都有同樣的問題。 孩子不愛找爸爸的2大原因 Point1爸爸忙著打拼,疏忽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    在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中,爸爸常扮演負責家計、出外拼經濟的角色。台灣地區的爸爸努力賺錢,每週工作時數高居世界第一。根據讀者文摘在亞太地區,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菲律賓等國家所做的一項「為父母打分數」調查,台灣媽媽勉強及格,爸爸只有40分,是八個國家中的最後一名。在這個調查中,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是主要的原因。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少,親子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會疏離,在孩子心中爸爸總是在工作。 Point2多數的爸爸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互動。    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當父母,尤其是對台灣的男性來說更是一大難題,因為受到傳統刻板性別角色概念的影響,大人常會對小男生說:「男生是不可以哭的」、「你要勇敢因為你是男生」,從孩子小時候就不鼓勵男生表達情感,造成台灣男性普遍壓抑自己的感情;大多數父母對於男生玩洋娃娃等展現母愛的行為也不予支持,甚至因為擔心孩子會太女性化而禁止。相反的,女孩子從玩洋娃娃中學會照顧baby的方法,當需要照顧孩子時自然較得心應手。所以,在這樣環境之下長大的台灣男性,成為爸爸後,在與孩子互動時常顯得不知所措。 Be careful!父親角色影響孩子的適應力 爸爸的角色對孩子到底重不重要?對孩子的影響又有多少呢?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牛津大學的醫師發現,因妻子生產而罹患憂鬱症的父親為數不少。而父親患有產後憂鬱症的幼兒,在學齡前發生行為及情緒問題的機率是一般幼兒的兩倍。瑞典阿普薩拉大學的研究者安娜•薩卡迪與同事在20年中,對8000多名嬰兒和30歲左右的成年人進行追蹤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如果父親能對孩子多點關心,孩子成人後的適應力會更好。 有效安排生活 爸比也可享受親子時間∼ 近年來,國內外也陸續有許多父職相關研究的發表,研究結果不約而同的指向:爸爸如果可以參與養兒育女的工作,對於爸爸本身、媽媽以及孩子都有很大的幫助。爸爸參與照顧孩子或與孩子有更多的互動,會讓自己覺得更有價值;同時也是紓解工作上壓力的好方法。 爸爸,帶養孩子有你一份! Daddy Relax    對於爸爸媽媽而言,父母的角色是喜悅與壓力交雜的,除了生活上的改變之外,幼兒教養與親子互動更是夫妻間要一起學習的重要功課。照顧孩子不只是媽媽的責任,也是爸爸的義務,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不能單打獨鬥。爸爸與媽媽要同心協力,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媽媽的辛苦,也滿足彼此心理的需要。親子關係建立的關鍵期只有一次,再怎麼忙錄,各位爸爸也要努力地參與孩子的生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是不能缺席的喔!

善用孩子的模仿力

2008年05月12日
公開
2

採訪�陳秋虹 諮詢�台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 李儒卿 「哇∼孩子跟著我做出一樣的表情與動作耶!」家長是否常會為此感到驚喜不已呢?孩子的模仿力一出生就有了,但其背後的含意可不只是單純的「仿傚」而已。模仿是孩子認知能力的基礎,爸比媽咪若能加以引導孩子、發揮他的模仿天份,將能使孩子更為聰明! 模仿力的概念    一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是還在媽咪的肚子裡時,就已準備好和你做互動,此即為模仿的基本概念。一般所說的模仿都是強調動作,這是因為寶寶在出生前都是用聽的,然而並沒有研究方式可從聽力來判斷有無模仿力,僅能從動作表現來得知。 孩子的模仿力 出生便已具備   模仿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以目前來說,大概可以證明的是,寶寶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具備模仿的能力。   台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李儒卿表示,從嬰兒觀察來看,滿月的寶寶,當爸爸對他吐舌頭,寶寶延遲個兩、三秒,也跟著做出張開嘴巴、吐出舌頭的動作,這樣的過程與主動的吐舌頭自我刺激是不一樣的。滿月寶寶的模仿並非立即的神經反應,神經反應與思考毫無關連,模仿能力基本上是需要透過思考的,當寶寶看到、思考再跟著做出來,此動作即為模仿而不是反射,且約莫一兩個月大的寶寶就可以做得到。   基本上,模仿力多半會考量到孩子的視覺因素,小小孩眼睛的協調度不是很好,一般誤以為新生兒不具模仿能力,事實上只要靠近寶寶(在20公分以內的距離)、動作大一點,寶寶就能看得到你的行為舉止,進而發揮與生俱來的模仿力。孩子從一出生起,大腦的配備已經具有對人模仿的能力了,只是用什麼方式模仿,要靠家長後天的引導與訓練。 孩子喜歡模仿,why? ★覺得好玩   模仿是孩子主動選擇和你互動的過程,但是當孩子模仿你的動作後,家長卻未及時給與回應,孩子就只是玩一下而已;相反地,如果爸爸張開嘴巴,孩子也跟著模仿,此時爸爸若能立即給與正向的情緒回饋,對著孩子說:「啊∼嘴巴張開了!」孩子就會覺得十分有趣,也才能再引發他下一個動作。 ★學著生存    李儒卿說,就物種發展學與動物學家演化的觀點來看,人要生存就會學著觀察環境、學著變動,環境與人是相互影響的。當孩子還沒開始和環境互動之前,第一個所接觸到的環境就是家庭。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小時候看到爸爸常打媽媽,待孩子大了之後,就容易模仿爸爸的行為,以為暴力可以解決事情,但假若早期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建立得夠好,即使日後出現不好的模仿對象,對孩子的影響也就不會那麼的大。 ★分清自我與他人   模仿必須是面對面的,才能看清楚對方,小小孩還無法清楚分辨「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透過模仿,可讓孩子瞭解到,你和我是不一樣的。早期的孩子會較以自我為中心,但到了一個階段時,自戀感就會慢慢放掉,這是因為他開始知道對方也是獨立的個體。 限制範圍 模仿力plus! Try it∼    模仿力與注意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尤其是對所謂的認知學習。李儒卿進一步說明,對小小孩而言,模仿力一定是「我開始要懂這個世界,所以我會思考你教我的東西,接著我要學習跟你一樣」,這是一種開始學聰明的表現。模仿力被認為與記憶力有關,當孩子多學幾次之後,就會記下來,變成比較長期的記憶。   多數家長以為模仿就是放任孩子到處摸,實際上應是限制孩子在一個範圍內,做深入且專注的長時間模仿與思考。這裡所說的限制不是管束,而是幫助孩子進到自己的世界中,不受外在干擾。很多時候家長雖然給予孩子模仿的機會,但孩子往往只學習到淺層,看似懂很多,但都只是表面的,真正的模仿除了學習之外,還要能發揮創造力。倘若孩子有太多事物想模仿,卻不知重要順序,便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因此家長就應肩負起幫助孩子決定先後次序的責任,不要讓孩子到處模仿。 Key point∼貼心小叮嚀    模仿力不是教他,而是看孩子想要學什麼,然後與他共同創造、引導他去學習;模仿力不是告訴他,應是先陪他做,待孩子做熟了之後提醒他,然後讓他做錯了再來找你修正。千萬不要只是做個動口的家長,一定要先示範,如果要求孩子收拾玩具,與其在旁一直唸他,不如先陪他做第一步、第二步,請孩子跟著你做,俗話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是最好的教導守則!

寶寶用藥必知!

2008年05月10日
公開
17

採訪�陳惠玲 諮詢�萬芳醫院藥劑部藥師 陳倩蓁 每次到了餵孩子吃藥的時候,寶寶呼天搶地,爹地媽咪總是痛苦萬分。您知道什麼是兒童藥劑嗎?餵寶寶吃藥有哪些聰明撇步?如何營造安全的用藥環境? 哪些用藥迷思會影響寶寶健康?本篇要告訴您重要的用藥常識和照顧技巧! 爹地媽咪不可不知寶寶不是迷你版大人    寶寶吃的藥和大人吃的藥有什麼不一樣呢?萬芳醫院陳倩蓁藥師表示,兒童生理心智都還在發展的階段,對藥物的吸收、代謝與成人大不相同,因此兒童用藥不論在藥物、劑型的選擇、劑量的決定上都需要專業醫師做特別考量,避免拿大人藥品直接來磨粉,畢竟寶寶不是縮小版的大人。近幾年,「兒童專用藥物」的上市,對寶寶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爹地媽咪Good News兒童藥劑安全又方便   陳倩蓁藥師說「兒童專用藥物」是指適合兒童特殊體質及需求設計,利用矯味劑來改善不易入口的苦味,使小孩的接受度更高。另一項特點是使用原包裝不經分裝、完整、標示清楚的藥水,其內皆附有劑量刻度的量器或餵食器,讓家長方便掌握劑量,安全、方便、好入口,讓媽咪不再視餵藥為苦差事。   兒童常發生的疾病,如:感冒、發燒喉嚨痛、頭痛、流鼻水、鼻塞、咳嗽、嘔吐、拉肚子等等,大部分都有「兒童專用藥物」可供選擇。根據醫改會的訪查,市面上已有超過100種以上「兒童專用藥物」有健保給付,可供醫師處方,提供家長更多元的用藥選擇。 爹地媽咪必備常識 藥物磨粉的迷思    世衛組織WHO、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與英國皇家藥學會的兒童藥品政策報告書,都主張兒童應優先選用「兒童專用藥物」。所以陳倩蓁藥師呼籲,爹地媽咪可以主動要求醫師給予「兒童專用藥物」。磨粉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為磨粉衍生的許多問題,爹地媽咪不可不知。 寶寶吃藥停看聽 可以把藥放進牛奶餵食嗎? 藥師回答:一般不建議將藥物放入牛奶中一起服用。因牛奶會減低某些藥物的治療效果,而且,生病中的寶寶食慾不佳,萬一牛奶沒有喝完,爹地媽咪無法確定寶寶喝下的藥物劑量是否足夠。因此,以白開水配服藥品是最好、最安全的選擇;咖啡、茶葉、可樂也都要避免。 寶寶吃藥停看聽 抗生素是否須遵照醫師指示,可以擅自停藥嗎? 藥師回答:一旦生病,確定是細菌感染時,就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時,需注意療程是否足夠!所以,務必遵照醫師指示,不可擅自停藥,才不至於讓病菌有喘息的機會,甚至產生可怕的抗藥性,越來越難治療。 寶寶吃藥停看聽 哪些藥物容易有副作用?寶寶有副作用時怎麼辦? 藥師回答:任何一種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因每個人對藥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副作用也不一定會發生。但如果寶寶吃藥有任何異常的反應,請即刻洽詢醫師或藥師。一旦確定是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爹地媽咪必須紀錄以下訊息:藥物名稱、使用的劑量,及副作用產生的反應為何,並在每次就醫皆須主動告訴醫師,以免寶寶再次受到傷害。

獨生子女教養篇 Only child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7

諮詢�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資深督導 宋家慧 現代的婦女不只愈來愈晚生,且有愈生愈少的趨勢,很多婦女生第一胎時已逾30歲,自然沒有再生第二胎的打算,這也讓台灣的獨子化、少子化狀況更趨明顯。一般人聽到獨生子女,往往會聯想到任性、驕傲,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家中有獨生子女,在教養時又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獨生子女蔚為現代家庭趨勢?! 獨生子女家庭所佔的比率為何?國內並沒有特別去計算,但是一般人口學家及社會學家,會從育齡(15至49歲)婦女總生育率來窺知端倪。以民國89年的台灣來說,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為1.68,民國90年降至1.40,民國91年再掉到1.34,近幾年來皆在下滑中,到了民國94年,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竟然只有1.1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資深督導宋家慧表示,從此數據可發現,在15∼49歲的婦女中,一個人平均只生1.12個小孩,不過這樣的數字並不能解讀為這個年齡層的婦女大部分只生1個小孩,畢竟也有許多婦女可能選擇不生,也有許多家庭則是已生過好幾胎;但這個數字可以看出國內育齡婦女大概的生育狀況,如果生育的數字下降,婦女生第一胎的年齡又往後延,那麼獨生子女的比例確實有可能是增加的。 獨生子女=嬌嬌女、小霸王?!    一般大眾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為驕傲、任性、不懂得分享,這也意味著普遍的看法是獨生子女的人際關係會比較差。宋家慧表示,獨生子女個性霸道與否,和家長後天的教養態度、觀念有關,與家中有無其他手足,沒有一定的關連。假如爸比媽咪本身教養態度正確,即使只生一胎,也能教出謙卑有禮的好孩子;相反地,有些父母會覺得,反正我只有一個孩子,什麼都要給他最好的,在這樣的寵溺之下,孩子便不懂什麼是匱乏、什麼叫不足,當他進入幼稚園或小學,必須和其他小朋友接觸與競爭時,難免會碰到挫折,這時孩子所遭受到的打擊會更大。   有些獨生子女的家長,擔心孩子碰到任何挫折、希冀孩子永遠幸福快樂,便先做好所有預防措施,幫孩子移除障礙,反倒使孩子缺少了經驗挫折、面對挫折的機會,太寶貝孩子的家長,為了幫孩子鋪一條坦途,會變得過度保護。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十分重視孩子的復原力。孩子一旦碰到逆境時,家長如果能讓孩子瞭解到,碰到困難時雖會傷心、難過,但是沒關係,只要勇敢站起來再試試就好,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也會比較高。   舉例而言,當孩子在堆疊積木的過程中突然倒塌落下時,家長可以同理他,告訴孩子:「寶貝,積木倒了你好像很難過,不過沒關係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一起研究看看,下次要從哪邊堆積木會比較穩固。」當孩子受挫時,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機會,切忌看到孩子哭就急著立刻幫他解決,甚至怪罪到積木本身,否則孩子可能學會遭受失敗就找理由推辭。 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創造力、語言佳!!    獨生子女並非都只有缺點,宋家慧表示,美國有個歷經約20年的研究發現,獨生子女有一些特別的優點,他們的創造力比較好,語文能力也比較強。雖然無法確定原因為何,但有可能是家長給予的資源較多與集中,進而幫助孩子的學習。家中若有其他手足,即使想讓孩子學才藝,但在經濟的考量下,可能一個孩子只能選擇上一種才藝班,相對於獨生子女的家長,或許就能允許孩子修習數種才藝,爸比媽咪也比較可以全心的栽培孩子,給他更大的發揮空間。    獨生子女6大教養守則 Tips1設立家規 Tips2親子位置勿倒錯 Tips3收起放大鏡 Tips4學習放手 Tips5讓孩子與同儕互動 Tips6把孩子當長子長女對待

翻身、坐穩、爬行、站穩、步行 0-1歲寶寶的腿部發展

2008年05月08日
公開
9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治醫師 李宗料     國泰醫院台北總院小兒科主任 廖宏才 寶寶從翻身、坐穩、爬行到學步,這段發展過程是寶寶肢體動作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是促進寶寶的肌肉、神經發展、考驗手臂、腿部肌肉協調及靈活度的重要時期,因此,本篇將介紹寶寶各階段的成長表現,以及家長該如何藉由小遊戲來幫助刺激寶寶的動作發展,幫助寶寶頭好壯壯! Part 1:寶寶腿部發展的五大里成碑 「翻身、坐穩、爬行、站穩、步行」是寶寶肢體動作發展的五大里程碑!這五項動作,不僅代表寶寶的神經及肌肉發展邁向成熟,也是展現肌肉協調和靈活度的重要時程。 許多家長常常會因為擔心自己的寶寶是否輸在起跑點,進而關心寶寶應該在多大時就會做翻身、坐穩、爬行、站立、行走的動作,深怕自己的孩子在動作發展上落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不過,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治醫師李宗料則表示,翻身、坐穩、爬行、站立這些動作,是一項循序漸進的發展,個人發展的速度不一。當寶寶的肌肉、神經發展到一定的成熟度時,寶寶自然就會做出翻身的動作,進而到達下一個階段。但是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的速度因人而異,有些寶寶整體發育較慢,停留在翻身的階段比較久,相對地進階到坐穩、爬行的時間就要往後延長,有時您會發現寶寶的動作發展跟同齡小朋友相比,好像慢了(或提前)一個月,但是只要寶寶整體的發展(身長、頭圍、體重)沒有出現異常,家長其實無須過度擔憂。 Part 2:寶寶的動作發展大解析 【第一階段】 翻身 ★ 發展時機 約4∼6個月 ★ 發展過程 當寶寶約五個月大左右,寶寶身體各部位已漸漸發展成熟,包括神經、骨骼、肌肉...等,李宗料醫師表示,這時期的寶寶會想藉著自己的力量來移動身體,剛開始可能是先由俯姿翻為仰姿,之後再由仰姿翻為俯姿,進而進入可以自由翻身的階段。李宗料醫師表示,有時家長會發現寶寶在翻身時,有一邊的手臂會有內旋而被壓在身體下方的情形,這種情形通常都是因為手臂兩側的神經尚未發育成熟,當身體發出要翻身的訊號時,手臂的神經還無法同步跟進移動位置使然,家長無須過度擔憂。 ★ 家長該如何輔助? 此時期家長可以一手輕輕扶著寶寶的肩膀,一手托住寶寶的屁股,帶動寶寶的身體,讓寶寶順勢翻身過來,然後再翻回去,幫助寶寶熟悉自己的身體。此外,也可以利用毛巾卷來當作輔助工具!譬如寶寶想朝左側翻身,您可以將毛巾卷放在寶寶的右側下方,幫助寶寶順利翻身! ★ 此時期家長該注意哪些安全問題? 國泰醫院台北總院小兒科主任廖宏才表示,當寶寶開始翻身時,也代表著寶寶的活動範圍大大增加!因此家長應該要注意寶寶的周遭是否有擺放尖銳的危險物品,避免寶寶翻身時不小心戳到自己或遭到夾傷。假使您將寶寶放在床上或沙發上時,更要小心寶寶下一秒可能就翻身翻到床底下了!因此建議家長可以設置床邊安全護欄,讓寶寶玩得更放心! 第二階段 坐穩 第三階段 爬行 第四階段 站立 第五階段 步行 結語 每位寶寶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看著寶寶呱呱落地,到會爬行、走路、叫媽咪爸比,這些都是父母心中最珍貴的寶藏!孩子的成長稍縱即逝,假使您還沒有時間好好地陪陪家中的小娃娃,可能就會錯過這些精彩的成長鏡頭囉!

如何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2008年05月07日
公開
8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心智科主治醫師 羅筠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許美雲 您是否發現,小寶貝最近一直發出ㄚㄚ的聲音,好像有話要說?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家長可以給寶寶哪些刺激呢?家長和寶寶說話時,語氣和聲調又該注意哪些地方呢? 寶寶的語言發展 當寶寶尚未學會說話之前,就已經懂得利用聲音和肢體動作和爸媽溝通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心智科主治醫師羅筠表示,寶寶約兩個月大時,就已經知道利用笑聲和哭聲和爸爸媽媽溝通,發展到八∼九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接受語言刺激!到了一歲左右,寶寶大約已經可以了解二十至一百個單字的意思。到了約十八個月大時,寶寶的語言發展更加快速,能了解的單字更多,也會懂得開始運用簡單的單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到了寶寶約兩歲時,他們便懂得將單字作簡單的結合,利用短句或是將將幾個字合併使用,這時期寶寶的學習能力就像一塊大海棉,會無限吸收接收到的訊息,因此這時候家長和小朋友間的相處更加重要!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 ◆ 0∼6個月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則表示,根據科學研究,胎兒在約五個月大時就發展出聽覺,而此時胎兒最常聽見的聲音是媽咪的心跳聲。但是因為胎兒在子宮中被羊水包圍,因此科學研究推測,即便是胎兒在羊水中聽見其他的聲音,其聲音也會像大人在游泳池內一般,只能聽到斷斷續續的聲音。當寶寶約1個月大時,由於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只能用「哭」來表達情緒,作為和外界溝通的方式。到了約四∼五個月時,寶寶便已經知道如何利用聲音和媽咪說話,譬如像是尖叫,或是隨意發出的各種聲音,大人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寶寶隨意發出的聲音,其實只要仔細觀察,您會發現,這些都是寶寶的情緒語言! ◆ 6∼9個月 當寶寶成長到約六個月大時,寶寶會發出的聲音更多了!他們不只會利用哭聲來表達情緒,也開始會懂得利用簡單的音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臨床心理師許美雲表示,這時期的寶寶已經懂得情緒表達,家長剛開始可能還不能了解寶寶的意思,但是千萬不要覺得寶寶在無理取鬧,家長可以藉由寶寶的表情和動作,來判斷他想表達的情緒。 ◆ 9∼12個月 當寶寶約八∼九個月大時,寶寶已經懂得利用「語氣」和不同的音調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可以一口氣發出許多聽起來好像完整的發音,也懂得利用聲音和手勢和大人溝通。這時期的小朋友大約可以記住簡單的名詞,譬如他們會知道電話是什麼東西,或是茶杯是什麼?當家長問寶寶,電話在哪裡時,他們也可以指出電話的位置,雖然可能還不能清楚的說出物品的名稱,但是已經能知道物品代表的意義。 ◆ 1∼2歲 當寶寶一歲左右大時,他們已經了解許多簡單的單字和短句,臨床心理師許美雲建議,這時期家長跟寶寶說話的時候,爸媽首先要取得寶寶的注意,與寶寶面對面進行目光接觸。用簡單、熟悉的字詞和短句,並且要儘量用柔和的聲音,最好伴著有意義的肢體手勢來幫助寶寶明白語句的含義。例如要表達掰掰時,晦跡上揮揮手的手勢。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此外,家長還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 結語 當寶寶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代表著寶寶不僅更能了解媽咪的想法,同時也是幫助家長更能了解寶寶的情緒表達。期望家長都能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心,來包容孩子,即便工作在忙碌,也不要放棄和小朋友溝通的機會,像是床邊說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此一來,定能幫助寶寶說得一口好話!

如何補強寶寶抵抗力?!

2008年05月06日
公開
4

採訪撰文�黃薇潔 諮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新店分院小兒科主任 鄭敬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黃丹青 當寶寶在媽咪肚子裡時,靠著母體的免疫球蛋白,能夠幫助寶寶抵抗外來的細菌與病毒,但是在寶寶出生後IgG的來源也宣告終止。要替寶寶加強抵抗力,除了在日常生活飲食中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外,睡眠與運動也都有著增加寶寶抵抗力的作用。本篇文章將就寶寶抵抗力之關鍵期、提升寶寶抵抗力的方法、以及一些新手爸媽常見疑問,來替爸比媽咪們解答。 寶寶發展抵抗力的關鍵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黃丹青醫師表示,胚胎在媽咪肚子裡成長時,免疫系統便已開始發展,但在出生後6個月內,寶寶的抵抗力主要來自於母體的免疫球蛋白(IgG)。當寶寶6∼9個月大時,可能會出現一陣子免疫力較為低下的時期,所以這段時間母乳的哺餵可以藉由母乳中的白血球及免疫球蛋白增加嬰兒的抵抗力,所以醫師一般會建議母奶哺餵 6 個月以上 , 而寶寶等到9個月之後,寶寶自己的抵抗力與免疫球蛋白(IgG)才會慢慢上升,直到約3歲抗體濃度才會接近成人的標準。 慈濟醫院新店分院小兒科鄭敬楓醫師也表示,寶寶在出生前4個月∼出生後3、4個月時,必須倚靠母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gG),幫助寶寶對抗可能的腸胃炎、感冒等病菌。但寶寶在4個月∼2歲這個階段時,免疫球蛋白的數值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於是餵食母奶對於必須開始自行增加抵抗力的寶寶而言便顯得非常重要。除了建議媽咪應持續餵寶寶母奶至少半年∼1年以上,同時也非常建議如身體狀況允許的話,生產方式應以自然產為首選,因為剖腹產會讓胎兒在無菌的生產方式下出生,這對寶寶的抵抗力而言並無幫助,因此自然產與餵食母奶可說是幫助寶寶發展抵抗力的第一課! 此外,寶寶年紀稍長一些後,也將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幼托園所等公眾場合,接觸的人一但多,可能碰觸到的細菌、病菌的機會也會相對增多,在4個月∼2歲之間,若能把握替寶寶補強抵抗力的關鍵時期,也就能將以後生病時的嚴重性大幅減低。 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 飲食 鄭敬楓醫師與黃丹青醫師皆表示,內含豐富抗體與白血球的母奶,對於新生兒乃至2歲的寶寶,是非常好的補強抵抗力食品,母奶中也含有一些成份能夠抑止寶寶腸胃道發炎。當寶寶可開始食用副食品時,則建議含有豐富維他命C與抗氧化劑的綠色葉菜類、豆類、胡蘿蔔、木瓜…等食物。建議以(喝茶的)小湯匙為單位,蔬菜、水果類每日應有十湯匙的量,對於寶寶抵抗力的建立都很有幫助。 日常生活 鄭敬楓醫師建議,從日常生活來補充寶寶抵抗力,有以下6點事項應注意︰ 1.充足的睡眠 2.適時適量的運動 3.杜絕二手菸的環境 4.天然飲食的攝取 5.益生菌的適量補充 6.勤洗手 Q&A施打疫苗就是幫寶寶儲存抵抗力嗎? 鄭敬楓醫師指出,施打疫苗能夠對於特定疾病產生抗體,但無法普遍性的預防各種類型的細菌、病毒。目前政府推行施打的如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乃是可能致命的細菌,尤其肺炎鏈球菌,可能會令寶寶一但遭感染就造成肺部永久性的傷害,因此施打疫苗是在對特定疾病產生抗體的同時,也等同替寶寶儲存抵抗力,並能夠預防可怕的大流行。 黃丹青醫師也表示,施打疫苗是現在政府力推的公衛政策,因為免疫力主要來源除了身體自行對某種得過的疾病產生記憶與抗體外,還有一些可能引發較為嚴重後果,甚至是造成流行的疾病,則須倚靠施打疫苗來提前做預防的動作。 另外須提醒家長,施打疫苗後的十年,會建議家長們自費做檢驗,觀察疫苗效果是否仍存在,如有效果下降情形則應再補種一次。

小孩也有糖尿病!

2008年05月05日
公開
5

文╱三軍總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洪乙仁 輯╱張玉櫻 寶寶得了糖尿病?!這簡直是晴天霹靂,家長無法相信怎會這樣?往後的日子怎麼過?怎麼照顧孩子長大?自責是不是自己做錯事才讓小孩得到糖尿病?雖然小孩必須終生與「注射胰島素」為伍,但接受事實、正確治療與照護,均可讓孩子平安地成長。 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以前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幼年型糖尿病」,在1997年以後,美國糖尿病學會統一名稱為第一型糖尿病。通常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約佔所有糖尿病人的5%。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通常要比「第二型糖尿病」(過去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年型糖尿病」)快且嚴重,發病後若沒有迅速治療,病情可能很快演變到酮酸中毒而必須住院治療。一旦診斷為第一型糖尿病,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生命。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 第一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並不是非常清楚,可能是體內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遭受自體免疫破壞,造成完全不分泌或是只分泌微量的胰島素,以致病人發生高血糖,甚至酮酸中毒。 根據研究顯示,許多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都具有某些特殊的遺傳體質,使得他們比較容易得病。但也不是具有此種體質的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患病,後天的環境因素(如某些病毒感染及蛋白質)可能是引發這種免疫反應的重要因素。但真正的遺傳和環境因素目前仍不清楚。 注意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與第二型糖尿病人相似,症狀包括:頻尿、口渴、飢餓感覺、視力模糊及疲倦,但是病程比較迅速而且嚴重,約在一週內發生。 同時因為身體無法利用葡萄糖當作能量,就轉而分解蛋白質及脂肪來取得能量,而脂肪的代謝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如酮體),若這些酸性物質累積太多,造成糖尿病酮酸中毒,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腸胃的症狀,嚴重時可能會造成脫水、酸中毒、呼吸急促,甚至影響意識。這是一種緊急狀況,需要立即送醫院處理。 家長應有的正確認知 病童父母對於自我心理的調適,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最終目標是要接受孩子罹患糖尿病的事實,千萬不要過度自責,並且學習照顧糖尿病病童的方法,避免因不必要的虧欠想法而導致過度保護,甚至寵壞病童。只要讓病童能在正常的心態中,接受正確的治療照護,均可平安地成長。 可幫助病兒及家長的社會機構 目前國內有很多醫院,包括地區診所,都有合格具有經驗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可以教導病童父母如何照顧病童。 另外,「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可提供父母專業問題的解決,甚至情緒、心理上的調整。諮詢專線:(02)2389-4625,網址:http://www.dmcare.org.tw/。 結語 糖尿病病童在學校與社會中應該被接受,也要被保護、照顧。針對在學校裏的校護人員,更要學習照顧這些病童,以及處理病童發生低血糖時的緊急狀況。 照顧糖尿病病童,需要長時間的精力與耐心。所以,除了在專業醫療人員的照護下,更須要病友與支持團體間彼此不斷的激勵,藉著正確的心態與良好的互動關係,才能使糖尿病童與家屬順利在生活中偕同成長。

6技巧 教您成功控制孕期壞情緒

2008年05月04日
公開
7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王怡仁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 區慶建 為什麼女性在懷孕後不只肚圍增加,連脾氣、火氣也跟著大起來了呢?本篇就要告訴您,影響孕期情緒的各種原因,以及提供幾種抒發情緒、解除壓力的管道,祝您成功脫離抓狂一族! 讓孕期情緒變差的原因 為什麼孕期情緒會不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王怡仁表示,根據醫學統計,有超過四成的女性在懷孕期間,都有情緒容易焦慮或不穩定的經驗。那麼,為什麼會讓情緒失去控制呢?以下是臨床案例中最常見的三種原因: 【原因1:睡不好】 【原因二:太在意胎兒的健康狀況】 【原因三:內心有不好的陰影】 6種技巧 讓您心情 放∼輕∼鬆∼ ★ 技巧1:每日小睡片刻 雖然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都不太相同,但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部產科主任區慶建表示,仍建議孕媽咪一天起碼要有八小時的連續睡眠。假使平時感到疲勞,不妨可以抓20∼30分鐘小憩片刻。需注意的是,小睡的時間不宜過久,不然反而會感到更加疲倦。 ★ 技巧2:來點運動吧! 幾乎每位婦產科醫師皆認為,孕期維持適度的運動是相當必要的!因為適度的運動,像是散步10分鐘、練習孕期瑜伽、游泳、水中漫步、爬樓梯等,這些都能幫助孕媽咪血液循環,改善下肢靜脈回流變差的情況,而且運動時也可以幫助孕媽咪排解不安的焦躁情緒,讓孕媽咪睡得更好。不過,睡前兩小時並不建議進行太激烈的運動,最好可以在睡前兩小時之前就運動完畢,接著淋浴,讓身體慢慢放鬆,最後再舒適地躺在床上,讓身體漸漸進入睡眠。 ★ 技巧3:房間溫度要保持涼爽 因為孕期荷爾蒙的影響,孕媽咪變得比較容易怕熱,加上天氣逐漸回暖,若房間太悶熱,也會影響睡眠的心情和品質。那麼,該如何知道溫度是否夠涼爽舒適呢?當您躺在床上,若腳底板不會覺得冰冷即可。需注意的是,室內的溫度盡量不要和室外溫度相差7度以上,避免因為出入溫差過大的環境,體溫一下子無法調節適應而傷風感冒了。 ★ 技巧4:轉移注意力 當您發現自己快要抓狂時,最好趕快透過其他事物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譬如離開讓你生氣的現場,到外面走走,或是看本自己喜歡的書籍等等,就是不要讓自己一直陷入負面的情緒中,且最好不要悶著不講話,因為這樣又把負面的情緒累積在心裡,沒有得到宣洩,只會讓心中的怒火像滾雪球一樣愈來愈大! ★ 技巧5:寫下煩心事 假使當下您不想出門,卻又不想口出惡言,建議您可以拿紙筆,將心中所有的不快和心煩的事情寫下來!因為在書寫的同時,已經部份轉移注意力,加上在書寫的過程中,已經過了當下不愉快的時間點,因此也能幫助孕媽咪轉移負面情緒。 ★ 技巧6:找人吐苦水 假使您實在不想動手寫字,也無法靜下來看書,那麼最快解決心中不快的方法,就是找人聊聊天。您或許會覺得,找人聊聊天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根據臨床案例統計,有許多女性認為,自己在結婚、懷孕之後,反而沒有聊天訴苦的對象。因為環境的差異,加上生活重心的轉移,許多孕媽咪會覺得懷孕後,自己反而變得孤單,因為其他朋友未婚或尚未懷孕,在訴說的過程中就是會令人覺得少了一種同理心。 結語 孕育小寶寶是一件令人開心又充滿期待的事情!體貼的先生們應該要適時展現溫柔的一面,給予老婆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安心快樂度過2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