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5種簡易觸覺障礙評估法

2008年02月17日
公開
6

其實小寶寶與大人的腦細胞一樣多,但細胞與細胞間的網路線還沒有連結,需要父母幫助小朋友去開發,所以要經由不斷的觸摸、經驗,配合其他感官的刺激,不斷連結才會知道。家長如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在環境上也要儘量以實際的東西啟發他,有些觸覺障礙的小朋友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25種簡易觸覺障礙評估法 所謂觸覺障礙的寶寶,是處理觸覺時調節的不夠好,或許是遲鈍、也或許是太敏感,以下25種情況,如果你家的寶寶有多項符合的話,可能就是觸覺有障礙了,輕微的話,父母可以從遊戲或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就要和職能治療師談談了,做個簡易的評估,就能讓您知道你與寶寶間的互動有沒有問題。 1. 時常感覺腹痛─嚴重,反覆性。 2. 易怒─容易哭鬧,不容易安撫。 3. 重力不安全感─不愛動,或者不喜歡被以直立或水平方式抱。 4. 觸覺防禦─不喜歡被觸碰。 5. 口腔防禦。 6. 吸損或餵食困難-狠狠的喝了幾口奶,就拒絕再喝了。 7. 反覆性腸胃消化障礙。 8. 睡眠障礙。 9. 不容易安撫或轉移情緒。 10. 對聲音、味道、氣味、光線或顏色容易敏感。 12. 逃避目光接觸。 13. 缺乏探索性行為。 14. 注意力缺失。 15. 僵化或固定化的行為。 16. 起床後的刷牙、穿衣等晨間活動有困難或掙扎。 17. 攻擊性。 18. 固執或墨守成規。 19. 好動或過度興奮。 20. 過度謹慎。 21. 不喜歡穿鞋或穿衣。 22. 遊戲或日常生活會堅持不尋常的互動模式或策略。 23. 自我刺激、自我傷害。 24. 過度尋求本體覺刺激─偏愛追、趕、跑、跳、碰等活動。 25. 過度反應─時常出現逃避、戰鬥或是嚇呆的行為。 觸覺發展小遊戲 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羅秋怡認為,提供孩子安全的探索環境,只要確定遊戲的環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可培養孩子主動的個性,不過要注意給予的東西不能太小,例如彈珠;也不要是繩子、塑膠袋等,以免發生危險。各個階段有適合的遊戲及發展,在提供孩子遊戲之前,要先知道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然後再從旁引導。 觸覺認知發展進程 0∼6個月 視線隨著物體移動,別人靠近時顯得有興趣,自己會主動拿搖鈴。 7∼12個月 伸手拿玩具,可以同時拿兩樣玩具,找眼前被蓋住的玩具。 13∼18個月(1歲∼1歲半) 知道“不可以”,“Bye Bye‘,指認書本的圖片,知道什麼可以吃,會疊二塊積木,試疊三∼四塊積木,找藏在杯內的玩具,翻抽屜。 18∼24個月(1歲半∼2歲) 認得鏡中的自己,疊四∼五塊積木,認得身體各部分,會用倒出的方式取得裝在瓶內的小顆粒,跌五塊積木。 24∼30個月(2歲∼2歲半) 懂得使用三種東西的用途,玩伴家家酒,疊九塊積木,會正放形狀板。 30∼36個月(2歲半∼3歲) 幫忙收拾玩具,記得簡單的童話,疊「品」狀積木,疊十塊積木,畫圖,會倒放形狀板。 36∼42個月(3歲∼3歲半) 疊兩層有變化的積木圖形,如「品」。 4歲 畫圓圈,依照顏色、形狀配對。 5歲 認得五個顏色,認得三角形、圓形、四方形,可以照著畫圓形、四方形、十字交叉線條,可完成兩個指令,數到四,會用身體當參考點,分左右邊。

正確幼兒甜食供應法則

2008年02月16日
公開
5

家中寶貝只要甜食,不要正餐,讓媽咪傷透腦筋!您知道嗎?甜食不僅影響幼兒腸胃健康、成長發育、造成齲齒,更甚者影響寶寶的心理發育!而幼兒對甜食的喜好,多半是家庭習慣養成,因此家長應適量提供寶寶甜食,調配其一日均衡飲食,勿養成寶寶只吃甜食的壞習慣! 嬰幼兒味覺 單一→多元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新生兒從出生到第3、4個月大左右,通常僅給予單一飲食,除了母乳或專屬的嬰兒配方奶之外,沒有接觸過其他種類的食物,這個階段的嬰兒,僅受到單一的味覺刺激,因此我們無法推斷寶寶於此階段的味覺發展,但可觀察到,若寶寶於出生時,先哺育味道較好的母乳或一般嬰兒配方奶,到3個月左右才轉換成味道較差的水解奶粉,孩子會有排斥感且不易轉換,因此推論,在嬰兒一出生尚未接觸過其它味道的食物時,給予任何單一種的乳品,寶寶都是能接受的,因為他沒有接觸過其它味道的食物,仍不懂分辨好與壞;但若先給予味道較好的母乳,再想轉換為其他配方奶時,寶寶就會比較味道優劣,產生排拒感。 待寶寶4∼6個月大,其腸胃與消化系統發育逐漸完善,吞嚥動作也比較好,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就可觀察到寶寶會有想吃其他食物的舉動,而當他初次接觸味道有別於過往的飲食,如:米粉、麥粉時,會先直覺保護自己,而不吞嚥新的食物,但只要多嘗試幾次,慢慢給予刺激,寶寶就能了解此為無害的食物,接受新的飲食,這也是為什麼為寶寶添加副食品時,要循序漸進,每次緩慢增加一種的原因。 甜食飲食法─吃飽正餐才提供 由於甜食在腸胃道裡發酵後,易產生氣體,導致脹氣,讓寶寶吃不下其他食物,因此家長提供點心時,應秉持「吃飽正餐以後再提供」的原則,以免甜食先入腹,影響其他營養素吸收。 劉明發表示,以臨床經驗來說,幼兒可分為發育不良、發育正常、營養過剩等3種類別,若寶寶有發育不良,體重與身高都無法增加的情況,那麼除了正餐之外,不需要特別限制其甜食的攝取;而發育正常的幼兒,則建議於早餐和午餐間隔以及午餐與晚餐間隔中間,視其情況給予當日攝取營養素較缺乏之甜點;至於營養過剩的幼兒,只需給予營養均衡的三餐即可,不需再補充甜點,且應限制其少吃、不吃甜食;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甜食、甜點,都須待幼兒1歲後才能食用,1歲以內幼兒不建議攝取甜食,以免造成腸胃消化負擔。 奶製品亦含糖 適時適量補充為佳! 許多家長認為,配方奶與鮮奶對寶寶成長有益,因此讓孩子當水喝,劉明發表示,此為錯誤觀念,因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常對牛奶過敏或有乳糖不耐症,因此喝過多乳品反而導致寶寶脹氣,吃不下其他食物,造成發育不良;再者,許多家長常在幼兒一早起床空腹時給予鮮奶或配方奶當早餐,非常不容易消化!正確的飲乳觀念應為:先吃過東西再喝牛奶,以免造成腸胃不適;若寶寶對乳糖過敏、不耐,則建議喝低糖(無糖)豆漿作為代替。 水果怎麼吃?飯前or飯後? 劉明發說,有些家長以為果汁是水果製成,因此對幼兒有益,事實上,果汁擺久後,裡面的維生素C會氧化破壞,因此市售果汁的營養成分有待商榷,且市售果汁含糖量過高,不建議飲用。若要給寶寶喝果汁,最好以家中新鮮現榨的不含糖果汁為佳,且不需濾渣,因水果纖維有助於幼兒排便順暢。 目前許多書籍提倡先空腹吃水果,再吃正餐的觀念,主因為果糖到腸胃道裡會代謝產生氣體,發脹而有飽足感,可讓減肥中的成人少吃一點,但空腹攝取維生素C容易傷胃,因此偏酸的水果,仍不建議空腹食用;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幼兒來說,仍應維持吃飽正餐再吃水果,讓寶寶於正餐吸收成長所需之營養,飯後吃水果則有助改善便祕問題。 此外,一般幼兒只要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所需營養素即可,除非醫師建議給予補充,否則不需額外食用含糖的營養品,如:維生素C片、羊乳片……等,這些會讓寶寶當成糖果隨時吃,容易造成吃不下正餐的情況,若有需要,仍應諮詢小兒腸胃及營養科醫師或營養師給予建議。

總統套房(續)

2008年02月16日
公開
4

一進到房間之後真的看傻眼了 一踏進門旁邊就有二張座椅還有樹的造景 在座椅的對面有一間大套房 裡面有一套衛浴設備還有一間大房間 在走出來就是一間設備非常完善的衛浴設備 裡面有一大片的鏡子、一間蒸氣室、精油室、洗手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按摩浴缸旁邊還有美麗的造景 在過來就是一個至少有10坪大的客廰還有一個可以旋轉的大電視 有一連串的沙發椅二張大桌子和小沙發桌 中間就是用大電視櫃區隔在過去就是一張非常大的床旁邊還有一台超級高級的按摩椅 真的非常的享受~~ 我們一進去真的嚇到了沒住過總統套房每個地方都看也太驚喜了 我們就先幫喬妹洗澡洗完後就出門去逛夜市 逛完夜市回來已經11點多了 就餵喬妹喝奶奶喝完就睡了 我和爸比和小姑就輪流洗澡 媽咪就又那個按摩浴缸真的是超級棒的啦~~ 等我們都洗好後喬爸就去坐那台高級的按摩椅 爸比說實在是太棒了~好想帶回家唷~~ 按完後我們就去睡覺了~~ 隔天起來算媽咪我去坐 真的好舒服呀~~超想搬回家的~ 媽咪也叫小姑去坐看看 小姑也是享受到不行 喬妹更是在房子裡爬來爬去 走來走去摸來摸去呢~~ 我們房間旁邊還有一個超級大的游泳池 可是裡面的水髒髒的水也很冰 不然我們就跳下去玩水了 真的是超級享受 情人節爸比送給我的禮物真的是很棒也很享受呢 讓我們大家都放鬆心情好好的玩 爸比真的很謝謝妳唷~^^ 愛死妳了~ 我們要離開時媽咪我就跟喬妹說我們要回家囉! 要離開這間總統套房了 喬妹還看了房門一下轉頭跟媽咪笑笑呢~~ 喬妹也知道我們要回家了 真是美好的一天呀~~ 本來要吃蝦捲的但人實在太多了 所以我們就去安平吃豆花和意麵 吃完就開車回新竹囉!! 真是一趟美好的旅程呀~~ 也花了爸比不少大洋~^^ . 本日記框來自佐哥愛祐妹之寒舍

跟小孩有衝突時怎麼化解

2008年02月15日
公開
3

四歲以前的小孩是呈螺旋狀成長,也就是每半年就會有一次性情大轉變,家長要先認識每個階段的小孩有什麼需求與特質,較能找出自己與孩子的相處之道,避免衝突不斷發生。 0∼1歲:父母自我解讀時期 此階段的特質: 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涂妙如表示,0∼1歲的小孩還沒有語言能力,而且需要大人的協助才能完成許多事,此時期大人和小孩的衝突多半來自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步,比如說小孩不能一覺到天亮,大人搞不清小孩哭的意思(是撒嬌哭、餓的哭或是不舒服的哭),對小孩出現的生理狀況覺得焦慮,當家長情緒緊繃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開始打罵小孩或是出現忽略小孩的態度。 由於此時期的小孩尚未能與家長有太多互動,所以衝突的發生大多是父母自我解讀小孩行為的結果,例如小孩半夜常起來喝奶,導致大人睡不好,有的家長就會解讀成小孩是來討債的,很容易在衝動下打小孩。 1∼2歲:探索冒險期 1歲左右的小孩開始會跌跌撞撞的走路,小孩有了移動的能力後,會想要開始探索環境,想要自己完成一些事情,這個時期家長在體力方面的消耗會更大,而且因為擔心小孩的安全變得更為焦慮,所以這時期父母經常出現的口頭禪就是「你不要……」。 此階段的特質: 1∼2歲的小孩是自我中心最強的時期,想要自己倒水、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即想要展現獨立、展現我會做很多事,但此時期的家長通常不放心、不放手,衝突就此產生。另外,這時期的小孩都認為自己是國王,擁有一切,並不懂得分享,所以此時要求孩子分享玩具會很痛苦,家長在這件事情上不需太過堅持。 涂妙如指出,1∼2歲的小孩是獨立自主的小叛逆時期,這個時期會想親身體驗一些事,像是踩水是什麼感覺?吐司泡牛奶好吃嗎?想試試看用筷子夾菜等等,當孩子做這些事時,一定會將衣服、身體甚至地板弄髒,大人是因為知道結果而去制止小孩的動作,但小孩是因為沒做過想做做看,兩方面的想法不同就會讓家長冒煙,而小孩很挫折。 涂妙如表示,1∼2歲的正常發展是小孩會意識到我是一個被接受的、可以獨立發展的、有能力的個體,若是此階段挫折過多,就會產生懷疑自己能力,並出現退縮的狀況;所以家長在此階段要儘量讓孩子體驗成功的經驗。 2∼3歲:秩序敏感期 2∼3歲是表達能力漸入佳境的時期,若是0∼2歲階段,小孩有得到愛的確定與愛的滿足,多數孩子會以剛可運用自如的童言童語,說出讓家長心花怒放的辭句,衝突的機會大減;但若之前孩子愛的確定與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孩子就會做出各種令大人抓狂的舉動,來吸引大人的關注。 此階段的特質: 涂妙如表示,2∼3歲的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孩子對於玩具、鞋子的擺放地點、吃飯時坐的位置、晚上睡哪、由誰陪伴有一定的堅持,此時期孩子與家長最容易發生的衝突,是收玩具的時間與穿衣服的堅持。通常家長會下達馬上將玩具收好之後要吃飯或出門的指令,但涂妙如表示,這個年紀的孩子收玩具所需要的時間約15∼20分鐘,與一般父母的馬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會有衝突。 父母的態度決定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好或不好,是在每天的相處中日積月累的呈現,涂妙如表示,最重要的是家長的態度,如果家長每天沒有真正坐下來陪孩子,讓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是經常出現模糊的指令與隨意的懲罰,讓孩子無所適從,彼此的衝突就會加劇,日後可能演變成冷漠的親子關係;反之,若是家長每天可撥出20分鐘真正陪孩子一起蓋個積木、玩個扮家家或一起唸本書,讓深厚的愛與安全感深植於孩子心中,那麼即便日後孩子犯了錯,家長處罰他,孩子對家長的處罰會是認可的,而親子間的愛也不會因此而減分。

本體刺激」讓孩子的全身動起來

2008年02月14日
公開
4

想要孩子動作肢體敏捷嗎?刺激孩子的本體系統就對了!本體系統發展好的孩子,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身體,讓動作靈活又有效率。簡單的小遊戲即可活絡孩子的全身,讓肢體更靈活。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各種「大腦食物」來餵養他!經過前二次的介紹,爸爸媽媽已經知道了「觸覺系統」可以集中小孩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會躁動不安;而「前庭系統」則是藉由大量的活動,來刺激語言的發展!接下來,就要進入「本體系統」的學習了!什麼是「本體系統」呢﹖這個系統跟觸覺很像,因為本體是受器,是關節跟肌肉的深處,所以當你按著桌子時,表面上是手的觸覺,實際上,它還有肌肉緊繃的感覺,這,就是本體刺激了! 「本體系統」遊戲 律動遊戲1.大力士 這個遊戲要準備四個墊子,宛如一座小戰場,這時,就開始大力士比賽囉!藉由身體的觸碰與力道的掌握,可以訓練小朋友肌力與骨骼開展!站立的時候,也能訓練平衡感和協調的反應能力。 方法1.鋪好四個墊子,大人與小孩背對背,各坐一半,看誰可以用屁股,把對方擠出去。 方法2.二人面對面或背對背站在墊子(地板)上,用手推,用身體的力量抵抗,看看誰會贏? 律動遊戲2.我會做家事 平常在家小朋友可以幫忙做什麼家事?不妨讓孩子從抹地、擦鏡子開始!讓小朋友在生活中學習參與家事,不僅能動動身體,增加樂趣,也能做到「本體刺激」,以後能聰明靈活的運用四肢! 方法1.開始抹地,讓小朋友在地上爬啊爬,把地擦乾淨,這時候最好媽媽也可以一起玩,在滑溜溜的地板上,一起延展你們的身體。 方法2.接著來擦鏡子,一起上上下下地擦啊擦,高的地方要掂腳,矮的地方要蹲下,髒的地方要用力,乾淨的地方就要輕巧!你會發現,小朋友做家事也會好開心喔! 律動遊戲3.從頭忙到腳 玩過了前二個遊戲,這個遊戲就更刺激了喔!要先準備好幾個墊子,媽媽要努力讓孩子「從頭忙到腳」,聽著媽媽的口號,讓小朋友聽從指示,活動到身體的每一個地方喔! 方法1.媽媽先放一個墊子,喊一聲:「屁股」,小朋友就要把屁股放在墊子上,努力保持平衡,不能出界唷!( 方法2.再隨意放兩個墊子,喊一聲:「手肘」,小朋友要拉長自己的身體,想辦法把手肘貼上去!(圖3-2) 方法3.接著媽媽喊一聲:「頭」,再喊一聲:「膝蓋」,啊!小朋友咯咯笑,媽媽要鼓勵一下,不難不難,你一定做得到! 方法4.接下來,可以是「手」、「腳」、「屁股」……,讓小朋友伸展全身玩遊戲,媽媽也可以一起參與,創造所有「動」的可能。

0∼6個月寶寶五覺啟蒙要點!

2008年02月13日
公開
4

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五大感覺系統,對小寶寶而言,不僅是自然生理發展的一部份,更是認識這個世界的管道,乃至於所有學習的基礎。0∼6個月階段的寶寶,雖然一切還需要仰賴家長照顧,不過五覺啟蒙已可開始進行,爸爸媽媽別忘了配合孩子的發展,提供其成長所需的感覺刺激喔!   引言:0∼6個月階段的寶寶除了視覺甫萌芽,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在他一出生的時候都已近乎發展完全了,所以孩子很少單獨運用某一感官,而會一併運用學習。家長如希望孩子的感官發展日益靈敏,應瞭解各階段發展重點,並透過日常活動及小遊戲,幫助孩子獲得豐富的感官經驗!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1:視覺篇 發展歷程簡介 ★0∼2個月階段: 比起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視覺的發展較慢。在0∼2個月階段,小寶寶能夠明白看見物體的距離約僅有20公分,所以當父母餵奶時,彼此靠得較近,孩子大概能夠看到照顧者的臉孔。加上其眼睛無法隨著物體靠近或遠離而調焦,因此一開始孩子看東西,只能感覺其外型,而且移動中的事物比較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他們能感覺到物品在移動,並稍微看到外輪廓。 ★2∼4個月階段: 2∼4個月開始,孩子對於一些看過的臉孔或物體,會慢慢記住其外輪廓,並且在輪廓之外,逐漸注意到某些特徵、細節的部分。 ★4∼6個月階段: 寶寶在4∼6個月時,物體在他眼中已逐漸為有立體感之影像了。在這個階段裡,由於已經能夠比較穩定、清楚地視物,所以只要是放在周圍的固定物,孩子相對較能確定物品的位置,並伸手去拿。之後孩子能逐漸盯著某一物看個幾秒鐘,即「定視」的能力,約至7個月左右,孩子的眼睛便可以根據東西靠近或遠離調整焦距來對焦了。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2:聽覺 發展歷程簡介 ★0∼3個月階段: 小寶寶的聽覺在胎兒時期就幾乎發展成熟了,故當他一出生後,便能開始運用他的聽覺。剛出生的前2、3天,寶寶的外聽道可能還有一些些羊水塞住,不過等到羊水都排乾淨後,家長可以發現孩子對聲音會有某種程度的注意。一直到兩個月左右,孩子會對突然關門的聲音,或東西掉落的聲音相當敏感,如果他正在吃奶,也會停下來,轉而注意聲音來源。另外,孩子會從生活中餵奶、換尿布的親子互動中,意識到某人為主要照顧者,並慢慢去辨認主要照顧者的聲音。 ★3∼6個月階段: 在3∼6個月期間,孩子會慢慢知道這個聲音是某人發出來的,「噹噹噹」是手搖鈴的聲音,「碰」一聲是關門,即學習將聲音和發音之物連結。此時,孩子也會跟著爸爸媽媽牙牙學語,他會開始學很多語音或他常常聽到的聲音,如東西發出的聲音等等。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3:觸覺 發展歷程簡介 小寶寶的觸覺也是一出生就近乎發展完成。由於寶寶之前在媽媽肚子裡時,長期被羊水包圍著,所以皮膚特別柔嫩細緻,但我們仍須藉由提供他一些後天的觸覺經驗,讓他逐漸適應全新的世界。在這個階段裡,包括幫孩子洗澡、擦臉,及喝奶後擦嘴巴、口腔內部等日常活動,都能帶給他豐富的觸覺刺激,家長可不要因孩子顯現出有些抗拒的反應便停止喔! 出生後不久的寶寶,觸覺功能都還比較簡單,當他被碰觸到時,自己會有所感覺。有研究指出,穩定的觸覺經驗會讓孩子產生愉悅的情緒,感覺安定,故家長有機會若能多抱抱他、拍拍他,或幫他按摩,有助於穩定寶寶情緒及增進親子間的聯繫。 0∼6個月期間,家長除了多提供孩子觸覺經驗,還可以配合孩子的聽覺,幫助他將這個聲音和感受連結在一起,之後隨著其認知能力逐步提昇,他才能逐漸瞭解這個感受代表的含意,及發展出觸覺的區辨能力。 掌握寶寶成長關鍵4&5:味覺+嗅覺 發展歷程簡介 由於味覺很多時候都需要嗅覺的輔助,兩者密不可分,故在此一併討論。嗅覺、味覺同為一出生就準備好,在0∼6個月階段,孩子可能都以母乳、配方奶為主食,待之後能開始嘗試副食品及種類增多,孩子的嗅覺、味覺經驗也有了明顯的進展。 當孩子在接觸新的氣味、味道時,因為他們之前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說,不知何謂香或臭、甜或酸,家長如能提供相關的感覺刺激時,能搭配口語介紹,孩子自然會配合他所聽到的聲音及嗅覺、味覺經驗,隨著經驗的累積及認知能力進展,學會辨認味道及其代表的意涵。

寶寶冬季全面性保暖措施!

2008年02月12日
公開
2

隨著氣溫不斷降低,爸爸媽媽最擔心的莫過於寶寶受寒,接著向醫院報到。寶寶的體質不同於成人,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保暖過度或不足同樣令人憂心。本篇將依序介紹寶寶受寒的觀察指標,及依寶寶所處的環境、活動,提供最適切的保暖建議,希望家長能不再為寶寶的健康傷腦筋! 氣溫變化與寶寶健康∼ 人體體溫的調控中樞為腦部的下視丘,下視丘會接收身體的訊息,作為調控體溫的依據,而身體感覺溫度的地方就是皮膚。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鄭弋表示,在嬰幼兒階段,年紀越小的孩子下視丘越不成熟,相對地體溫調控的能力越差。 一般來說,寶寶體溫較成人高,血液循環較快,但汗腺不發達,散熱機制較差。另一方面,寶寶相對體表面積比大人大,熱量比較容易散失,且皮下脂肪較薄,故缺乏抵禦寒冷的「資本」。由此可知,由於小寶寶調整體溫的能力未臻完善,面對環境溫度變化往往無法妥善因應,所以他們不只比大人怕冷,也比大人怕熱,更容易受到高溫、低溫的傷害。 不可不知的兩大觀察指標!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孩子對溫度變化相當敏感,但礙於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無法清楚表達冷熱,及無法像大人一樣,能夠藉著行為上的調控,讓自己處於一舒適的狀態中,因此家長一定要隨時留意小寶寶的狀況。 那麼該從何觀察寶寶的反應呢?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人類為恆溫動物,身體的感受器將外界溫度的訊息傳送到腦部後,腦部會努力將核心溫度維持在37℃左右,此為最適合身體內部酵素活動的溫度,並具有抵抗病毒入侵的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身體最高溫之處在心臟、接近中心的位置,而身體末稍如四肢、耳朵、鼻子等,因微血管豐富,是以散熱快、產熱快,加上身體末稍常顯露於衣物外,且常與環境接觸,所以當孩子感覺到寒冷,身體末稍正是最先顯露變化的部分,恰可作為父母觀察的指標。此外,家長亦可合併觀察孩子的活動力,並視情況量體溫確認。 ★CHECK!寶寶手腳、鼻尖、臉色、耳朵有無異常! 當我們感覺到冷時,身體末稍會出現局部變化,包括: 1.因微血管收縮,臉色顯得比較蒼白,而且手腳膚色如花花灰灰的大理石斑。 2.身體末稍如四肢、鼻尖、臉色、耳朵等處,摸起來是否有涼涼的感覺,如果有的話,代表體溫下降,即便身體夠暖和,也要加強末稍部位的保暖工作。 3.其他如唇色有變等,雖然由唇色觀察比較主觀,但一般家長都會反應孩子臉色不好看。當然了,絕對不能等到孩子唇色發紫才添加衣物。 ★CHECK!寶寶活動力下降! 小寶寶覺得冷,整體活動力會下降,有時家長可能感覺孩子沒什麼精神,或喝奶情況不好。如果體溫太低,整個身體會感覺癱癱的,後來變成面無表情,對外界反應很差,末期可能出現心跳變慢及意識上的變化,但這樣的案例在台灣相當罕見。 ★BOX:有疑問?量體溫就對了! 想知道孩子冷不冷,觀察其身體末稍變化是最簡單的方式,而且小朋友身體若有不適,通常食慾、活動力也會有所改變。如果家長仍有所懷疑,不妨每4∼6小時量一次體溫,以便能隨時掌握小朋友的狀況。鄭弋表示,小嬰兒耳道較窄,使用耳溫槍有時不見得能準確施測,故門診中均會衛教家長,3個月以下的孩子宜測量肛溫

O~1歲baby如何做智能啟發?

2008年02月10日
公開
3

一歲之前是孩子重要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候,嬰兒的動作能力有限,只能仰賴外在環境提供刺激,如果這個時期可以獲得足夠的刺激,建立內涵豐富的知覺庫,並培養出重要的物體恆存概念,那麼,嬰兒就可以開始進入自主探索美好世界的新奇之旅。 人腦是一切認知功能的發源處,在小小的球體裡面,塞了一萬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在母親懷孕七個月前,就已經存在了,嬰兒出生之後開始成長的,其實是神經細胞的突觸(synapse)、樹突(dendrite)與髓鞘(myelination)(註:樹突可由其他神經元接收訊息,而突觸則是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的空隙,神經傳導素經此在不同細胞間傳遞訊息。髓鞘包覆在神經之外,可增加訊息傳遞的速度)。 大腦各部位的發展速度不一,因此,若能把握各種功能建立的關鍵期,才算得上是有效益的智能啟發。 baby大腦發展知多少? 大腦中樞神經細胞的發展,依循著一些大原則。第一項大原則是:先過度生長,然後再逐漸淘汰。也就是說,嬰兒在某些時期特定腦部功能區的神經會大量發展,然後隨著外在環境提供的刺激數量與種類,使用頻率低的突觸會逐漸消失,只留下頻繁使用的突觸聯結。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聽覺功能的發展。研究發現,當嬰兒初生時,可以區辨的音素(註:音素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它是語音的最小單位,也就是足以區辨兩個音不同的最小差異單位)數量其實相當驚人,但隨著年齡增長,在母語中不常使用到的音素,孩子對它們的辨識能力會逐漸下降。例如,日本出生的日本嬰兒,在十二個月大以前,可以辨識出日文中沒有的�r�跟�l�,但等孩子長大之後,這樣的能力就消失了。 大腦中樞神經細胞發展的第二項大原則是關於腦部的發展順序:從視、聽等感覺區到運動區,最後才是聯繫兩個區域的聯結區;其中所謂的發展,指的是神經髓鞘的生長。髓鞘的主要功能在於加速神經傳導,因此,在一歲以前,嬰兒在感覺方面的能力發展會較運動方面為先。 感官知覺──視覺與聽覺的啟發 感官知覺包含許多類別與層次,最主要的兩個範疇是視覺與聽覺。在視覺方面,物體的顏色、形狀、移動狀態、空間位置、亮度變化等,都是可以激發孩子感官發展的不同向度,更重要的是,它們也是孩子物體概念發展的重要基礎(註:嬰兒初生時,視覺能力並不好,就像是個大近視,不過,等到六個月到一歲時,視力就可以與成人相當)。 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各種不同的色彩,由左至右或由前至後等不同方位推動玩具汽車,讓火車過山洞,上上下下地跟孩子玩躲貓貓,或是把物品從桌面推落等。這些作法不止可擴展孩子眼中所看到的物體種類,更讓他有機會學習到因果關係與物體恆存的概念。 結語 一歲之前為什麼是孩子重要的發展時期?因為在這個時候,嬰兒的動作能力有限,只能仰賴外在環境提供刺激,如果這個時期他可以獲得足夠的刺激,建立內涵豐富的知覺庫,並培養出重要的物體恆存概念,那麼,他就可以開始進入自主探索美好世界的新奇之旅。

走、跑、跳舞 Walk、Run、Dance

2008年02月09日
公開
3

如果您的寶寶已經會走、會跑、會跳了,那他會非常喜歡本期文章中介紹的一些遊戲;如果您的寶寶還小,無法走、跑、跳,那也沒有關係,您可以藉由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示範這些動作,幫助小寶寶理解走、跑、跳舞的意思。 當一個嬰兒手語媽媽或爸爸都會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會盡可能的將一個字彙的意思用寶寶能理解的方式表演出來,因為嬰兒手語的手勢動作就是源自於實體事物的模仿。每次念故事給孩子聽時,我們總會把自己當作是故事的舞台跟演員,用肢體動作將抽象的口語實體化來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內容,而令人欣慰的是,盡管孩子還不會說話,他也能透過身體的肢體動作(嬰兒手語)來對故事內容做出回應或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寶寶能更早溝通所帶來的珍貴體驗! 動作示範及技巧掌握 本期的嬰兒手語專欄將介紹社交相關手語: 走Walk、跑Run、跳舞Dance Walk 走 比法:將手掌當作腳掌做出一前一後的走路動作 時機:當寶寶注意到任何走動的動作時,如家人在走動、或家裡的狗狗走過來撒嬌時。 技巧:讓寶寶注意到走動的動作是很重要的,所以找寶寶最感興趣的家人或寵物在寶寶面前走動很重要。如果寶寶正看著媽媽走過來,可以請媽媽趁機放慢腳步,一邊說「走」並一邊比著「走」的手勢動作,如果寶寶正在看著狗狗,也可以指著狗狗說「走」,並在寶寶的視線裡作出「走」的手勢。 Run 跑 比法:雙手比出兩個「7」的手勢,左手的食指勾在右手的拇指上,雙手向外跑出去。 時機:當寶寶看到姊姊或哥哥在公園跑著玩耍的時候或家裡的狗狗在奔跑時。 技巧:跑步的手語乍看之下比較困難,但寶寶會嘗試模仿您所做出的手。不標準的話,也不用急著糾正,有比出來就應該給予誇獎與鼓勵,我們會建議除了利用寶寶看到跑步這個動作的時機之外,也可以由爸爸或媽媽在家裡交替做出「跑」與「走」這兩個動作,寶寶會對忽快忽慢的動作產生興趣而比較注意您所要傳達的訊息,而負責教學的爸爸或媽媽也比較不會覺得無聊。 Dance 跳舞 比法:以食指跟中指當雙腿,在另隻手的手掌上左右跳動。 時機:播放有著強烈韻律感的寶寶音樂並開始帶著寶寶盡情的跳動,您會發現即使寶寶還不會站,他也會很開心的扭動著身子喔! 技巧:節奏是強烈的觸媒,找個節奏感強烈的曲子在寶寶心情好的時候播放,寶寶通常會跟著您一起舞動身子。趁著跳舞時(儘管只是上下跳動,對爸媽是個很好的運動),寶寶在看著您的時候,跟寶寶重複說著「跳舞」並比出跳舞的手勢。

讓孩子乖乖用餐、健康飲食

2008年02月08日
公開
1

爸爸媽媽都希望家中的小寶貝,用餐時表現得像小紳士、小淑女,但是寶貝們並不是馬上就會拿起湯匙、乖乖吃飯,總得經過一番你跑我追、滿臉食物的適應期,其實用餐的學習不限於餐桌上,用對方法將讓寶貝的學習更豐富有趣。 Part1用餐訓練篇 寶寶小手的發展過程 還記得寶寶剛出生時,小手都握得緊緊的,抓到東西就會緊握在掌心,不知道怎麼放鬆,等寶寶到了四、五個月大時,才逐漸學會控制手部肌肉,可以握手、又放開。寶寶又更大一點,約六、七個月時,配合視覺的發展,眼睛看到東西之後,手才會抓得到,還會自己把手放到嘴巴裡。 關於寶寶小手功能的發展過程,人幼工作室兼職早療教師蔡心湄這麼說明:寶寶大約在零到六個月大時,會粗略的抓握,等到七到九個月以後,寶寶會開始扒抓,並慢慢學會運用手指頭,拿東西時會稍微離開掌心一點,到了寶寶一歲大,手指的動作就開始出現了,只是靈活度和協調度還沒有很好,持續練習嘗試之後,寶寶在二歲左右開始就能進階到有三指以上的動作,慢慢更細部再學會只用兩指,二∼三歲大的寶寶就能夠靈活運用手部,做很多像拔、轉、拉扯的動作。 訓練使用餐具時機 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習自己拿餐具用餐?蔡心湄老師表示,寶寶在八、九個月大會抓握東西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使用湯匙,國外的寶寶在這麼大的時候,家長就會讓他坐在自己的嬰兒餐椅上吃東西,可能用手拿,也許會因為不太會使用餐具而搞得小臉黏呼呼,但放手讓寶寶多嘗試的結果也讓國外的嬰兒成熟度比較快。蔡心湄老師表示,其實家長不用在意小朋友吃得完不完美,如果擔心吃得不好可以少量多餐的給予,很多家長沒有給小朋友練習的機會,只是把食物餐具準備好,覺得小朋友看了就應該會,一開頭就希望小朋友做得很完美,這是行不通的,小孩子需要很多練習的機會,從他開始會抓握東西並送到嘴巴時就可以開始練習。 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則可以開始教他握杯子喝水,但是要注意杯子的材質要選擇塑膠杯、杯子大小要適中,是孩子兩隻手剛好可以握住的,因為孩子還不會單手握杯,需要兩手相扶。一次給孩子半杯的水,不要給他們太大、太重的杯子,孩子會因為握不住一下子就灑了而挫折。家長讓孩子自己喝水時要稍微注意別讓孩子嗆到水,但是還是要訓練孩子自己完成喝水的動作。 Part2飲食給予篇 寶寶食物的選擇 一歲以前的寶寶進食量不多,一天總要吃上個五∼六餐,天主教耕莘醫院康甄真營養師表示,隨著小朋友年紀漸大,進食量如果是足夠,就可以與大人一起吃三餐再另加一次的點心。根據牙齒發育和咀嚼能力,食物中的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油脂類、蔬菜及水果類都要均衡的攝取。並且不要擔心在打泥或煮爛以後的營養成分會完全消失,其實還是會有很多的營養素仍存在,寶寶獲得的營養取決於食物的種類,攝取的食物種類越多,其所包含的營養素也越多、越完整,針對六大類食物來源的攝取,她有以下建議: 五穀根莖類 奶類 蔬菜類 水果類 油脂類 蛋豆魚肉類 清淡飲食 全家一起來 改善偏食有妙方 康甄真營養師表示,小朋友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一般較不高,他會因為陌生而不願意嚐試,剛開始會吃得少,而父母也因為不曉得要幫他準備什麼,而菜色變化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偏食的習慣,要改善孩子的偏食習慣,康甄真營養師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1.少量少量地給予,讓孩子漸漸適應不喜歡的食物。 2.透過講故事、田園種植等方式,想辦法讓孩子去認識這些食物。 3.在烹調時,可以慢慢將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加在他喜歡的食物中,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吃進 去。 4.透過參與製備食物的方式,讓孩子了解食物製作過程的趣味及辛苦。 5.烹調時在食物的顏色、造型或擺飾上,多一些變化來吸引孩子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