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打造幼兒健康腸胃道

2008年01月04日
公開
6

日前發生數起幼兒腸胃炎引發腸穿孔的病例,原來是強力止瀉藥惹的禍!面對拉肚子、便便出不來這些小兒常見的腸胃道症狀,爸比、媽咪該有什麼觀念?如何配合醫師診治及時處理?《媽咪寶貝》提醒家長為寶寶的腸胃道健康作第一道把關! 幼兒腸胃道疾病常見原因 若將人體腸胃道比喻成一條馬路,食物比擬為車子,車子一天到晚在馬路上壓來壓去,路總是要縫縫補補,腸胃道從一出生每天要處理吃進去的食物、細菌,人體的腸黏膜、食道、大腸、小腸、胃多少會有些破損受傷,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科醫師余俊賢指出,造成腸胃道破損受傷可能有下列的原因: 1.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喝牛奶後會產生腹脹氣、腹痛、腹瀉等。 2.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感染。 3.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會侵犯腸道和黏膜,產生腸胃道的症狀。 4.藥物:有些止痛藥可能會對胃的黏膜有輕微的刺激,吃進去會造成胃些微受傷;或是像類固醇這類的藥物會刺激胃黏膜;有些抗生素會加速腸胃道蠕動,服用後造成小朋友腹瀉,這些都是藥物造成腹瀉、腹痛的症狀。 5.腸套疊:因為蠕動不佳造成腸子套到自己本身的腸管中而造成阻塞。 6.腸穿孔:腸子破掉所造成。 7.腸沾黏:嚴重腸子發炎而形成。 8.先天性腸胃道功能結構異常: 初生的嬰兒和幼兒有些腸胃道疾病會在早期就發生而診斷出來: a.新生兒 嬰兒一出生腸胃道結構的異常,像神經結構異常,例如巨腸症是因為腸子沒有神經無法鬆開,導致上面的腸子阻塞而變大。較常見先天性結構性腸胃道異常還有腸胃道阻塞,比如食道閉鎖不全,胃的閉鎖,比如幽門狹窄、小腸的閉鎖、扭轉不正、長兩套腸子、長小小的憩室,像梅克爾氏憩室。還有一些少見比如小腸的酵素缺乏,這也是先天性腸胃道的問題。 b.幼兒 比較大的幼兒,例如六個月∼一歲才出現蔗糖酵素不足,這些小寶寶只要吃了含有蔗糖的東西就會拉肚子。另外,西方人的小腸對麥片、蛋白質較無法消化吸收,也會產生過敏,像是腹瀉的症狀,這就會較晚被診斷出來。 拉肚子吃瀉藥? 針對日前小朋友吃瀉藥引發腸穿孔的案例,余俊賢醫師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一般會發生腹瀉的情況腸子的蠕動變得很快!這是身體自然產生保護機制,加速腸子蠕動把這些受傷的黏膜和感染的髒東西排出來,腸子把髒東西清掉讓腸黏膜長出來約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只要腸黏膜長好,腹瀉的症狀就會消失。 而使用止瀉藥其實對整個疾病的病程沒有幫助,吃瀉藥可以減少排便的次數,讓家長覺得拉肚子情形已減緩,但事實上瀉藥的作用是讓腸子不動,腸子不蠕動,細菌和髒東西就容易在裡面孳長,造成腸子愈漲愈大,漲到一定程度後就有可能會破掉,就是所謂的腸穿孔。 事實上小朋友有排便照顧者還可以去觀察便便的狀態,如果便便都停留在體內,很難去判斷小朋友是否脫水,因為水分停在腸子裡,小朋友的體重不會明顯下降,讓家長看不出脫水而延誤就醫,而停留在受傷的腸子裡的水就像死水一樣,只會讓細菌生長更快。

吃出健康聰明腦

2008年01月03日
公開
4

0~3歲是大腦神經發育黃金期,孩子的腦力發展與營養攝取息息相關,在此階段爹地媽咪若能提供小寶貝均衡飲食、留心幫助神經成長的營養攝取,再配合後天的教養與學習,培養出營養滿點、IQ滿分的活力寶貝絕不成問題! 營養是幼兒神經生長的原料 孩子要在零到三歲整個神經結構才慢慢成熟穩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專科郭雲鼎主任表示,這時期是大腦發育很重要的階段,在零到三歲神經結構發展期如果沒有辦法獲得很好的原料去成長,神經就會受損,因此早期的營養非常重要,一旦缺乏(譬如挑食),將影響幼兒的認知與學習。 而神經系統中的髓鞘與突觸是大腦訊息傳導的重要物質,關係到學習認知的能力。若將神經比喻為一個傳導訊號、傳電的組織器官,髓鞘就像是絕緣體,是包覆訊息傳導的電線,如果髓鞘功能受損,就像傳電時發生漏電,燈就不會亮,大腦也無法接收訊息。 而隨著個體的成長,神經也會慢慢地變長,中間的聯繫需要靠突觸來做連結,這對於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 訓練咀嚼可強化腦力、避免挑食 為了適應忙碌、沒有時間烹調的現代父母,現在的罐裝副食品像蔬菜泥、肉泥都有額外添加孩子神經成長所需的營養素,米粉、麥粉等副食品也會直接添加在牛奶中,小朋友都直接吃罐頭泥、喝牛奶。不過,郭主任提醒家長,這都是暫時性的補充營養,若長期持續下去將沒辦法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以後孩子真的吃到食物的時候可能會拒絕、不喜歡吃,對他不熟悉的食物就不會去碰,其實咀嚼本身就是能幫助腦力、感覺統合的訓練,而構音、講話會牽動肌肉、舌頭的功能,應該在添加副食品時就讓寶寶慢慢訓練、培養咀嚼食物的習慣。 均衡飲食 掌握大腦發育黃金期 由於孩子的成長是持續性的,六大營養素都是生長的原料,因此在孩子零到三歲神經結構穩定期,家長如何讓營養素可以均衡分散在孩子的飲食裡,讓孩子能習慣去攝取多種營養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郭主任指出,不是要強調給寶寶吃什麼最好,而是要有均衡飲食的觀念,像習慣速食的寶寶,綠色蔬菜、紅蘿蔔等營養素無法攝取足夠,就需要額外添加來補強。 因此,兒童副食品的添加盡量不要以單一食物為主,使寶寶沒辦法去攝取魚類蛋白、海產貝殼類的微量元素、紅蘿蔔中的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最後孩子該補充的營養成分反而不夠。 「從前沒有添加營養素的概念,也有像愛因斯坦這麼聰明的人!」郭主任強調,現在的家長沒有很多時間去處理食物,也把孩子飲食的權利剝奪了,只好在牛奶或副食品上多添加營養,或者補充維他命、魚油等保健食品來幫助生長,但楊蕙萍營養師叮嚀,食物選擇應多樣性,即使是同類營養素也要從不同食物來源中來攝取,均衡飲食才是吃出健康聰明的關鍵! 衛生署針對1∼3歲幼童的一日飲食建議: 1.牛奶兩杯 2.蛋一個 3.豆腐三分之一塊 4.魚肉三分之一兩 5.肉類三分之一兩 6.五穀根莖類1∼1.5碗 7.油一湯匙 8.深綠、深黃蔬菜一兩 9.任一種水果三分之一∼一個 註:3.4.5可合起來吃一樣(一份),因為屬於同類蛋白質。 提醒:寶寶在三到四個月可以添加副食品,訓練咀嚼和餵食,避免營養不足。若是過敏的寶寶則到六個月後再添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