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歪不斜 就是好頭型!

2008年01月16日
公開
3

西風漸進的今日,一般父母對寶寶頭型外貌要求從過往認為有福相的頭扁臉大,轉為頭圓臉小;到底什麼樣的頭型稱為好頭型?爸比媽咪需注意哪些要點?頭型歪斜或過大、過小,又潛藏哪些可能病灶?本篇為您一一解惑! 不歪不斜 就是好頭型! 財團法人國泰綜合醫院小兒腦神經科主治醫師廖宏才表示,所謂頭型外觀美醜,主觀因素居多,過去老祖母時代有「頭大耳大吃四方,有做官相又福氣」的觀念,因此大部分父母都讓寶寶仰睡,仰睡即造成頭顱前後徑變短,左右寬度較寬,臉自然就變得較大且方;由於現在西風漸進,國人崇尚歐美所流行的狹長臉型與較圓的頭型,因此改讓寶寶側睡或趴睡,讓頭圍前後徑相對較大,左右寬度變窄;其實頭型扁或圓各有利弊,就醫學角度來看,只要寶寶的頭型對稱、不歪不斜,沒有健康上的疑慮,就可稱為好頭型! 寶貝頭骨密合時機─1歲半前 生產結束,寶寶順利來到世上後,頭骨就會慢慢鈣化,以保護脆弱的大腦受到衝擊,因此,頭骨的骨縫與骨縫間,接合會逐漸緊密,但此鈣化過程為緩慢形成的,約到寶寶16∼18個月左右,才逐漸完全緊密關閉,若太早或過晚,都有可能是寶寶身體出了問題。 廖宏才指出,人的頭部有前囟門和後囟門,前囟門位於頭頂前端,後囟門則位在後腦杓;一般而言,前囟門的關閉時間點是寶寶16∼18個月大左右,而後囟門則在寶寶出生後前3個月內就會關閉,前囟門為多塊骨頭交接,如菱形一般,因此我們常會覺得嬰兒的頭頂前端十分柔軟。 3個月前寶寶 不適合趴睡 廖宏才表示,牽涉到頭型的睡姿,最基本分為三種:仰睡、趴睡、側睡,且各有利弊。目前小兒科醫學會認為,趴睡與新生兒猝死症有明顯相關性,因此建議父母,勿讓出生後前3個月的新生兒趴睡,因為寶寶出生前3個月,頸部支撐力不夠,趴睡易造成呼吸不順,導致猝死,經過呼籲後,新生兒猝死比率確實下降。 勤變換寶寶睡姿 頭型完美沒煩惱 仰睡:出生前3個月大的嬰兒,趴睡易有嬰兒猝死症的疑慮,側睡則需考量寶寶的頸骨是否能夠支撐,因此建議採取仰睡姿勢,建議爸比媽咪可挑選中間有凹槽的嬰兒專用枕頭,即可避免寶寶頭型因仰睡而過扁。 趴睡:出生3個月後的嬰兒,頭部與頸骨支撐力逐漸發展,可視寶寶情況予以趴睡,但一般小兒科醫師仍不建議趴睡,因趴睡不容易觀察寶寶臉部,且若寶寶溢奶時,容易嗆住口鼻。若家長要讓寶寶趴睡,需常變換左右邊,如:2小時趴睡左邊,2小時趴睡右邊,才能兼顧寶寶兩側的頭型與臉型。 側睡:側睡對出生後3個月的嬰兒是較好的睡姿,不僅可兼顧頭型,也較容易觀察寶寶臉部表情,若寶寶剛喝完奶,可採右側睡,有利於防止溢奶和幫助胃的排空;採取側睡睡姿,家長仍需常幫寶寶變換左右側,睡出漂亮頭型。 塑形頭盔 協助導正寶寶頭型 廖宏才表示,若寶寶在6個月大前,頭型只有輕微歪斜,靠睡姿調整即可;寶寶在4∼6個月大以前這段期間,是睡姿塑造頭型的關鍵時機,若到1歲以後,頭骨逐漸鈣化,就無法再依靠睡姿調整頭型,因此愈早塑形愈佳。若寶寶頭型歪斜嚴重,家長可考慮和醫師討論,以塑形頭盔導正其頭型,由於塑形頭盔須依個人狀況量身打造,並非隨處可買到,因此爸比媽咪應諮詢相關醫療院所,提供協助

幫助寶寶增高 有方法!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5

為了幫助孩子在發育期間順利增高,讓不少家長費盡苦心!不過,夫妻兩人個子嬌小,孩子一定也是小個子嗎?影響孩子長高的因素有哪些?檢測骨齡的用意為何?轉骨湯要怎麼吃才有效?因此本篇特別邀請名醫專家,結合中醫和西醫觀點,為您詳細解惑! 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理想成長進度 近年來,台灣人口趨向少子化,孩子的生養育品質備受重視!從嬰幼兒時期到邁入青春期,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是否超前?遲緩?一直是家長相當注重的環節,尤其是孩子的個兒頭大小,更是多數家長關心的重點。假使雙方家長或單方家長的個子比較嬌小時,父母更在意是否因遺傳而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 人類的身高發育是從胎兒時期開始,一直到進入青春期,骨骼生長板逐漸癒合為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院區遺傳醫學及內分泌科主任侯家瑋則表示,在身高方面,寶寶剛出生∼週歲期間,約會成長25公分。也就是說寶寶剛出生的身長若約50公分,週歲時大約為50+25=75公分,嬰兒時期是生長發育速度最快的階段。寶寶1歲∼2歲期間,平均每年會長高10公分。在2歲∼4歲期間,平均每年會長高7∼8公分,且成長的速度會逐漸轉慢。之後當孩子約4歲∼10歲期間,平均每年又會長高5∼6公分。11歲∼15歲逐漸進入青春期,是生長發育期的第二高峰,平均每年可長高7∼10公分。 在體重方面,寶寶剛出生時的體重約3公斤,到了4個月大時,寶寶的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2倍,寶寶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3倍,之後每年約還會成長約2∼3公斤。 侯家瑋主任表示,假使寶寶在這段期間,每年身高成長不到5公分、每年體重成長低於3公斤,可能是身體出現異常狀況,需讓孩子就醫接受診斷是否為腸胃、飲食或內分泌異常而造成生長遲滯。 「轉骨湯」怎麼喝? 黃景軍醫師表示,轉骨湯的成份主要以強健脾腎的藥材為主,可增加腸胃的吸收能力,並滋補腎氣。在醫院或中醫診所都有配製現成的「轉骨湯」可供選擇,但是仍建議讓孩子經由醫師診斷,再依照體質增減或調整藥材為優先考量。一般來說,女孩在初經來潮前或剛來時就可以開始服用;男生約在12∼13歲左右可開始服用,一個月約喝2∼3次即可,直到生長板已經癒合為止。建議飲用的時機為女生約為10∼16、17歲期間,男生約為12∼18、19歲期間。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中醫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吳建隆表示,若孩子屬於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應先加強脾胃機能,例如以新鮮山藥或四神(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薏仁)燉煮排骨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女性則應注重補氣養血,因此可以四物湯為主,再依據體質調整藥材。吳建隆醫師表示,轉骨發育期的生長潛力最大,對以後身體各類器官的發育與生理機能也有莫大影響。譬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甚至可藉由在發育期中調養來改善體質。 狗尾草、麻油、九層塔也有強健脾胃效果! 至於有些民間方法,譬如用九層塔、老薑片、麻油及水酒各半,燉煮雞肉,也能達到健脾胃、補腎氣的功效,但是因為薑、麻油皆屬溫補,體質燥熱者,比較不適合飲用。另外像是以狗尾草燉煮雞肉或排骨,因為生性平和,較適合體質燥熱者飲用。 Q:懷疑寶寶有生長遲滯的情形,該看哪一科? A:假使寶寶的身高或體重,位在3百分位以下,或是寶寶的個子和同齡寶寶比起來過於嬌小,媽咪可以帶寶寶前往各大醫院的小兒科、內分泌科或遺傳醫學科就診,有些醫院有開設發育遲緩門診,但是時間可能較少,建議媽咪帶寶寶前往就診前可先到醫院網站上查詢門診時間表。假使發現寶寶確實有生長遲滯的狀況,則需進一步診斷造成生長遲滯的原因,再作適當的治療。

寶寶腹瀉的認識與照顧(上隨選)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2

糟糕了!寶寶發燒且哭鬧不止,便便也水水的,有時甚至解出血便還有嘔吐的現象!原來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寶寶腸胃炎所引發的腹瀉症狀。由於寶寶免疫力較差,在經歷季節更替或是沒有保持環境以及飲食衛生時,寶寶很容易會因此而感染病毒或細菌造成腹瀉,爸比媽咪千萬要小心喔! 許多新手爸媽因為沒有經驗,加上又心疼自己的寶寶受折磨,所以當寶寶一旦出現發燒、嘔吐、解水便甚至是血便等不適症狀時很容易感到非常驚慌。其實嬰幼兒時期的腹瀉,大多都是因為病毒或是細菌感染而引起,除了少部分的寶寶是慢性腹瀉才有可能病程超過兩個禮拜,否則多數急性腹瀉的寶寶大約7到10天便可痊癒。但是寶寶為什麼會腹瀉呢?寶寶是如何遭到病毒或是細菌感染而引發腹瀉現象呢?喝母奶或是配方奶的寶寶跟腹瀉有甚麼樣的關連?如果寶寶出現腹瀉現象,爸比跟媽咪又該怎麼做才對?一連串的問題真的是讓爸比、媽咪非常頭痛! 寶寶為什麼會腹瀉? 究竟是甚麼原因,會造成寶寶腹瀉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醫師與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林隆煌醫師皆表示,由於寶寶的免疫力較差,因此造成寶寶腹瀉的原因可以分為好發於冬季的病毒性腸胃炎及好發於夏季的細菌性腸炎兩種,其中病毒性腸胃炎又可分為輪狀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杯狀病毒四種;細菌性腸炎則可約略分為沙門氏菌及志賀氏桿菌及曲狀桿菌三種。 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通常會有發燒、嘔吐以及一天水瀉8~10次等症狀,但是便便裡面並不會有血絲,且從發燒日算起,病程會維持約7~10天不等,可帶寶寶到醫院做病毒抗原檢查;細菌性腸炎如沙門氏菌、志賀氏桿菌等,則較容易造成黏膜的破壞,引起血便的現象以及發燒,並不會有嘔吐現象,如果是細菌性腸胃炎的話,可以帶寶寶到醫院做細菌培養將之區分出來。 會造成寶寶感染病毒或細菌的因素大致可分為三種: 1. 不潔的食物 2. 未煮沸的飲水 3. 不潔的手 這三項平時多加留意便可防範於未然的因素,媽咪們一定要謹記在心,千萬別讓大人們一時的大意造成寶寶必須受到病痛折磨的後果。 寶寶腹瀉時居家飲食注意事項 林隆煌醫師與丁綺文醫師皆表示,「其實喝母奶的寶寶因為原本的刺激性就很少所以可以繼續喝母奶,不需要刻意的停止或改變。」林隆煌醫師提醒媽咪們,「當寶寶出現了腹瀉症狀,也不用太過極端的只給寶寶吃稀飯、米湯等流質食物。餵食配方奶的寶寶如果腹瀉情形較嚴重可將奶粉減量為一半,若腹瀉情況較輕微的話則減為2/3的量即可。如果寶寶的年齡已經超過六個月,等到腹瀉稍稍好轉時,可以餵食稀飯、小魚、豆腐、饅頭、肉鬆。另外應避免讓寶寶吃青菜、油膩的食物或是以大骨熬煮的湯與稀飯。」 許多媽咪們會詢問醫師,如果將奶粉換成低過敏或是無乳糖奶粉是否能改善寶寶腹瀉情形?丁綺文醫師表示,「配方奶的寶寶可以喝無乳糖奶粉即一般說的止瀉奶粉,由於止瀉奶粉是沒有藥性的,且成分較精緻、溫和,因此可以在寶寶腹瀉時讓寶寶喝。」林隆煌醫師表示,「一般腹瀉的寶寶改喝低過敏奶粉其實是不必要的,喝無乳糖奶粉則較為有效,但是這是針對慢性腹瀉(腹瀉情形超過兩個禮拜以上)寶寶才有需要,如果是急性腹瀉通常將奶粉濃度調淡以及飲食改變即可,並不需要特意更換配方奶。」 丁綺文醫師表示,急性腹瀉的寶寶必須多補充水分,可以給予蘋果汁、香蕉、澱粉製食物,不建議讓寶寶吃牛奶、蛋含有豐富纖維質的食物,因為纖維質會促進寶寶腸胃蠕動,會加劇腹瀉的情形。 結論 其實寶寶腹瀉沒有那麼可怕,爸比跟媽咪將可能會造成寶寶腹瀉的原因完整了解,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是否乾淨,手跟腳是否時常保持清潔,並且仔細觀察寶寶的糞便,才能盡可能的保障寶寶的腸胃健康。

嬰兒玫瑰疹 尿布疹 蕁麻疹 (上隨選)

2008年01月13日
公開
9

寶寶的身上起了又紅又癢的小丘疹,為什麼會長疹子呢?寶寶身上的疹子讓他癢得難受,有沒有甚麼辦法可以幫助寶寶止癢呢?家裡還有別的小孩子,該如何避免具有傳染性的疹子也傳染給其他人呢?就讓專家來為爸比、媽咪解惑吧! 許多新手爸媽都會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棘手的狀況,譬如—出疹子。寶寶出的疹子類型多到時常讓爸比媽咪們分不清楚,其實寶寶最容易會長疹子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因為肌膚長期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或是病毒感染引發的疹子,也有可能會經由傳染而出疹子。因為寶寶會出疹子的時機以及因素都較難掌握,且有些疹子的外型及症狀相似度高而難以分辨,所以爸比媽咪們如果無法判斷寶寶是起了何種疹子,不妨直接帶到醫院讓醫師檢查,既能給予適當的協助,同時也能減輕寶寶在起疹子時身體上所發生的搔癢及不適現象。 出疹時的止癢對策 寶寶身上的疹子如果讓他癢的難以忍受,媽咪們可以到醫院請醫師開痱子膏或是口服的藥劑讓寶寶服用,便可以有效的舒緩奇癢無比的痛苦。施一新醫師補充表示,「如果寶寶是輕微的出疹,可以用沖澡的方式幫助散熱,讓寶寶不要一直出汗又被悶著;如果是蕁麻疹或是濕疹的話,則必須依醫囑塗抹藥膏或服用抗癢藥劑,並且維持室內通風良好。」媽咪們千萬不要聽信市井流傳的祕方,隨便在寶寶的身上塗抹不知名的藥膏或其他物品,非醫院開立的藥膏或口服藥劑,對寶寶的疹子或止癢的情形並無幫助,最好還是能夠藉由醫師的專業診斷及給藥,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善出疹時的皮膚搔癢症狀。 起疹子的寶寶衣服怎麼穿才對? 施一新醫師與何文佑醫師皆表示,當寶寶身上已經起了疹子,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疹子都要盡量避免讓寶寶的皮膚接觸到如羊毛、尼龍、polyester等刺激性的材質,可為寶寶選擇一些天然的如綿、紗、線質的材質,可讓正值好動且好奇階段的寶寶儘量活動也能藉由吸汗、透氣的衣服材質,避免讓寶寶處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也可降低寶寶長疹子的機會。 結論 媽咪們在照顧出疹子的寶寶時,一定要注意環境的通風問題,因為乾燥、涼爽且通風的環境,對於寶寶長疹子的情形很有幫助。千萬不能隨便塗抹不知名的藥膏或服用非醫生開立的藥劑,更別說是古早流傳下來的祕方,如果因為媽咪們一時的判斷錯誤,讓寶寶的身上留下疤痕或是延長寶寶出疹的時間,那可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小兒正確用藥,父母也要把關

2008年01月12日
公開
3

美國過去3年來,已有1500多名2歲以下的兒童,因吃錯感冒藥而送醫,甚至致命!台北近來也爆發醫院不慎開錯劑量,讓寶寶服用了高達12倍劑量的藥物,導致藥物中毒,差點送命!到底小寶寶生病時,焦急的父母該怎麼辦?又該如何為孩子的用藥把關?我們請專業的藥師及小兒科醫師告訴您,正確的因應之道! 日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家有2歲以下兒童的父母,提出強力呼籲:當小寶寶出現感冒症狀時,一定要看醫師,千萬不要隨便給小朋友吃成藥!因為,過去3年來,已有1500多名2歲以下的美國兒童,因吃錯藥而送醫! 「其實以台灣的就醫這麼方便的情況來看,小寶寶生病,父母通常急都急死了,即使是半夜也會趕緊跑去掛急診,有的還會逛醫院,不太可能像美國那樣會隨便買成藥給小寶寶吃!」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許巍鐘醫師、台安醫院藥劑科郭浩蓁藥師,都異口同聲的說。 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 郭浩蓁藥師特別提醒,「若小寶寶只是單純發燒,沒有不舒服,其實不一定要急著用退燒藥,可以先利用多喝水、洗溫水澡等自然退燒的方式,增加身體的代謝。若小寶寶持續哭鬧、不安,且發燒超過38.5℃以上,就要就醫,並且依醫囑每間隔4∼6小時服用一次退燒藥水;若喝完退燒藥水1個小時之後還是高燒不退,可再用適量的栓劑來輔助退燒。若用了這些方式,小寶寶的發燒狀況,還是沒有緩解、改善,甚至發生活動力降低、呼吸困難等情形,就必須馬上再次就醫,不宜拖延。」 治咳藥水可再分為止咳、化痰、去痰等三類;流鼻水的藥水,可分第一代及第二代抗組織胺,主要的差別在於第一代會比第二代更容易嗜睡,但效果上都差不多。 在使用這些感冒藥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遵照指示來服用,不宜自行增減劑量。至於抗生素,則必須特別注意服完整個療程,不宜自行停藥,以免造成抗藥性。 用藥有技巧,效果好又方便 一般常用的感冒藥在服藥的間隔上,若是一天3次的藥物,最好是每8個小時一次;一天4次的藥物,每6個小時吃一次,但若遇到半夜或凌晨要吃藥的情況,往往會造成父母的困擾,睡眠備受干擾。 郭浩蓁藥師建議,「權宜之計,可以考慮早上剛睡醒時吃一次、晚上睡前吃一次,其餘一或二次則均分在白天的時間裡,間隔會比較平衡且較不影響睡眠。」 例如:早上7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各吃一次,若是一天3次的用藥,可在下午2點半左右吃一次;若是一天4次的用藥,可在中午12點及下午5點左右各吃一次。 此外,另一個嬰幼兒常見的困擾用藥是「吃完藥,就吐了,該不該再重餵一次?」 一般來說,如果怕會嘔吐,可以先吃藥,一段時間後再喝奶、吃東西,可降低藥被吐掉的機率。若餵完藥的10分鐘內就吐了,建議再補服一次;若已過了半小時,藥物可能已吸收了大部份,就不建議再補服。 症狀有異常,快就醫! 若吃完藥之後,小朋友有明顯的眼睛或嘴唇腫脹、水腫、皮膚搔癢、起疹子等症狀,表示可能發生藥物過敏;若出現恍惚、抽搐等異常狀況,甚至可能是吃錯藥了!都必須立即停藥、詢問並就醫。 結語 最後,還要特別提醒父母,小寶寶生病的併發症,往往會比大人嚴重。若小寶寶的病情有急遽的變化,例如突然活動性變得很差、呼吸急促、很喘、抽搐等異常症狀出現時,即使剛剛才看過醫師,也千萬不可拖延,要儘快到大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