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孩沒大沒小如何教?

2007年11月01日
公開
17

孩子出現對長輩沒大沒小或不尊重,若父母沒有適當糾正,長久下來,不僅會養成孩子霸道、不講理的個性,在團體中也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所以,家長應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很重要的,有禮貌的孩子會讓他人覺得愉快、舒服。 孩子沒大沒小的原因 現在的大人們常會如此感嘆:孩子的禮貌都去那裡了?孩子這樣沒大沒小怎麼行呢?是啊,孩子這樣的行為反應是不是令你憂心傷腦筋呢?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造成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教導孩子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小天使呢? 通常孩子會出現沒大沒小或不尊重長輩的情形及原因大約有幾種: 1.當自己的意見和他人相左時。 2.當孩子想故意挑釁,讓高高在上的大人們感受到侵犯,在頂撞反抗的背後傳達的不只是「己之所欲」,而是有強烈的不滿與不順從。 3.心直口快,不清楚什麼是不禮貌的表達方式,也不知道對方聽了心裡可能不舒服或受傷。 不同原因表現方式不同 此外,孩子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表現方式也可能不同。 *當意見相左時 孩子的本能就是以自己的立場為主,要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於是他們就會以命令的口氣和對方說話,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就是不想這樣嘛,把東西給我啦!或在家看著電視,孩子突然轉到他想看的節目,忘了大家正在收看某個頻道;再者爸爸媽媽可能正在看書或報紙,孩子就這麼搶著過去說我也要看! *挑戰大人的權威 當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若你是用較嚴肅及命令的口氣,孩子可能就會出現極力反抗,甚至口出不禮貌的話語。這時的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達他的不高興,藉此不禮貌的動作想反抗你的權威。孩子不是不懂得應該尊重大人,而是他在尋找那一個可以同時擁有你的關注,卻也不失去自己的平衡點。 *屬於心直口快 為什麼孩子會不知自己的表現及說出的話,是沒有禮貌並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呢?除了個性外,也許在孩子生活的周遭,他常看到大人的對話是很直接且大聲的,忽略周遭人的感受,所以長久下來耳濡目染,行為表現出來方式也是直接、理所當然,也不覺得會有什麼不妥。所以,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生活中糾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沒大沒小時該教導他呢? 1.告訴孩子正確表達方式。當孩子表現不禮貌態度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何用較有禮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孩子也許因為不從而說出:「你不要管我啦,我就是還想再看電視嘛!」這時家長可以先暫停孩子看電視的動作,並清楚告訴他原因。建議他可以換個方式說:「爸爸媽媽,現在這節目還沒結束耶,可以再給我一些時間嗎?」婉轉的表達減少親子間情緒衝突。當然也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和理由。 2.先隔離冷靜一下。對於正在生氣而口不擇言的孩子,可以讓他獨處一下,等他的情緒平穩時,再透過故事或角色扮方式,讓他了解他說話的方式是不正確的,會讓對方感覺很不舒服。而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自己先發一頓脾氣,然後等大家都氣消了就不了了之,這樣孩子不清楚錯在那裡,也不知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模範。 3.做孩子良好的模範。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能做良善的引導及示範,相信孩子會學習的更好。如:遇到長輩師長及同學要問好、公共場所不大聲爭吵、把「請、謝謝、對不起」成為和他人對話中重要的元素……等。 4.耐心引導及學習。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一顆尊重的心是最重要的。有禮貌、守規矩的孩子,會讓周圍的人覺得愉悅、舒服與溫暖,且受歡迎;相反的,如果你是一個沒禮貌、沒規矩的孩子,就會得不到喜愛,朋友也會疏遠你。相信只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細心的教導及引導孩子學習陪伴,孩子就會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天使!

幼兒生活常規訓練(獨自睡覺、洗手洗臉)

2007年10月31日
公開
5

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在訓練他們養成生活自理能力前,照顧者應先理解自己訓練孩子想要達到的程度,不可過於著急。告訴您如何讓孩子養成自己睡覺、清潔的習慣,需注意訓練時一定要有耐心,理解孩子的能力及需求,才能達到功效! Part One:獨自睡覺   有些照顧者認為,訓練孩子自己睡覺,可培養他們獨立的個性,然而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梁仲怡表示,訓練幼兒自行就寢未必能培養其獨立的人格。讓孩子自己睡覺,必須先除去他們心中獨處的恐懼感,由於嬰幼兒需要安全感、被愛與被保護,尤其需要被肯定,如果照顧者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要直接培養他們獨自睡覺比較困難,且強迫訓練的情況下,孩子也難養成獨立,因此訓練孩子自己睡覺前,照顧者需省思自己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能信任您,如此才能達到訓練的意義及功效。 When:出生開始   梁仲怡指出,訓練寶寶養成獨自睡覺的習慣最理想的方式是,從一出生開始就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房間,有獨立的床,每次要睡覺時,便將他抱到小床上,使孩子覺得這是一件自然的事,照顧者即不需刻意訓練。如果環境限制,無法讓寶寶從出生開始就自己睡,約等到他1歲,比較有理解力時,用漸進式的方式,從告知、教導到訓練,逐漸完成較為妥當。 How:漸進式,準備例行儀式 A事先告知 B讓寶寶有參與感 C有陪伴儀式 訓練4妙招 1.訓練孩子不怕黑   有些孩子因為怕黑,不敢自己睡,一般來說,孩子天生沒有恐懼的情緒,大多是後天養成,可從小克服。從小不管是讓孩子自己睡或是跟爸媽睡,應養成睡覺時不開燈的習慣;如果照顧者要餵奶或看寶寶的狀況,可開一盞小夜燈,但避免讓燈光直接照射寶寶。 如果孩子怕黑,需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建議可嘗試下列方式幫他克服: A利用故事書陳述: B給孩子肯定、保證: C睡覺前準備預備儀式: 2.放心讓孩子獨處 3.讚美取代威嚇 4.玩偶陪伴 Part Two:清潔(洗手、洗臉)   良好的衛生習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許多流行疾病的根源都來自接觸到不潔的物體,又沒有仔細清潔而引發,尤其是嬰幼兒活動量大,又常將東西直接放進嘴巴,更容易感染傳染病。訓練孩子養成主動洗手、洗臉的習慣,不僅可養成其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可培養他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建立自信心,肯定自己有能力,增加自信,訓練的過程雖不難,但需多給予孩子讚美及肯定,才能幫助他有耐心的學,盡早學會! When:1歲半~2歲   何時開始訓練孩子洗手、洗臉較妥當?梁仲怡表示,訓練時,孩子的年齡是個參考,另一方面也需視其發展能力而定。一般來說,約1歲半?2歲之間的寶寶,手的肌肉發展逐漸成熟,且變得比較有力,走路也比較穩了,此時即可開始逐漸訓練,剛開始可牽著他去洗手間,帶他站上小板凳,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教。等孩子約2歲半?3歲時,可完全自我掌控,即可訓練他們自行洗手、洗臉。訓練時,寶寶可能會弄濕地面,照顧者要懂得包容,了解孩子會有學習的過程,且由於動作不熟練會比較慢,需要時間,不可逼促。 How:養成習慣,身教示範 1.從小養成習慣 2.照顧者養成習慣以身作則 3.動作示範 A洗手 B洗臉 訓練5妙招 1.在孩子情緒好時訓練,且需視其狀況,多訓練幾次後就容易養成習慣。 2.當孩子做到時,一定要給予鼓勵,跟他說:「哇!你會做…(動作內容需描述得很詳細)!」讓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哪了。 3.用繪本說故事,讓他知道為什麼要洗手、洗臉。 4.透過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學習幫娃娃洗臉、洗手。 5.當有人在洗手及洗臉時,帶孩子一起去看。

寶寶安眠三部曲(睡眠問題檢視 睡姿介紹 環境營造 )

2007年10月31日
公開
7

寶寶不規律的睡眠習慣,總是會在半夜睡睡醒醒,著實讓新手爸媽困擾不已!不過,這是成長期必經的階段,當寶寶哭著醒來時,還有勞爸媽仔細探究其原因,如果是非病理性原因,那可得使出絕招來哄寶寶入睡,等到寶寶再大一點時,就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幫助他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甚至可以慢慢讓寶寶練習獨睡,從此之後,寶寶的睡眠大事便再也不煩人囉! 第一部曲:透視寶寶的睡眠 睡眠對寶寶的重要性 「睡覺」這件事看起來稀鬆平常,卻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需求,且睡眠品質對人有極大的影響,對嬰兒來說也是如此。成人一天約有1�3的時間在睡眠,而尹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嬰兒期的寶寶,一天約有12∼18小時的時間是處於睡眠狀態,越小的寶寶睡眠時間越多,若是在喝完奶後能獲得適當的休息將有助養分的吸收,並促進其生理發展,此外,給寶寶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對心理層面的成長也有所幫助。 寶寶的睡眠週期 嬰兒的睡眠週期較短,也不像成人會進入熟睡狀態,潘俊伸指出,嬰兒平均約睡1∼2個小時就會醒過來,活動約30分鐘後又會進入睡眠狀態;在3個月大後,在夜間睡眠的時間會變長,大約3∼4個鐘頭,但仍未出現規律的睡眠週期,一直到6個月左右才會開始出現較明顯的規律,1歲以後可開始為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但是這是生理自然發展的階段,因此照顧者不需要提早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眠週期,反倒是照顧者需對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較大的調整。 寶寶睡眠不安穩的原因 1. 習慣性的哭鬧 2. 情緒不安、過度興奮 3. 脹氣 4. 不良的睡眠環境 5. 腸絞痛 6. 胃食道逆流 7. 長牙 第二部曲:檢驗寶寶的睡姿 睡姿一:側睡 睡姿二:趴睡 睡姿三:斜躺 睡姿四:仰睡 第三部曲:營造寶寶的理想睡眠環境 環境佈置 *區域:寶寶睡覺的地方必須遠離電器用品,像是冷氣機、電熱器、電視、電腦、音響、冰箱、微波爐等。須有窗戶維持良好的通風,但要避免刺眼的光線直射寶寶的睡覺區域。此外,嬰兒房必須設置在成人的聽力範圍之內,如此寶寶有什麼動靜,照顧者才能隨時警覺查看,也必須避開人來人往的吵鬧房間或走道,以讓寶寶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色調:嬰兒房的色調以柔和舒適為主,粉嫩色系是良好的選擇,雖然對比色調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但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高麗帆表示,在整體的房間佈置上還是以柔和色調為主,在寶寶視野範圍內再提供對比色調的玩具、教材即可。 *燈光:寶寶睡眠區域的燈光,必須要以昏暗為主,高麗帆表示,在寶寶睡眠時勿給予過度的刺激,因此燈光以昏暗為主,至於是否需要開小夜燈,則依每個家庭和寶寶的習慣而有所差異,高麗帆說,維持開小夜燈的習慣主要是方便照顧者探視,若是房間全黑,每次探視都需要開一次燈,也會打擾到寶寶的睡眠。 *地板:地板需平坦、不滑,且維持乾燥清潔。若是地板上有不同材質的連接處則必須鋪設毛毯,以防絆倒。 *寢具:需準備一套專屬寶寶的寢具,包含棉被、床墊、枕頭等,避免大人與寶寶共用,以減低感染的機會。照顧者也要隨時檢查,寢具的棉絮是否外露、拉鍊(鈕扣)是否牢固無鬆脫情形,並維持乾淨。 *床墊:花色要柔和,可選擇較為硬挺的材質,過軟的床墊可能使寶寶的脊椎變形。 *枕頭:枕頭的高度勿過高,高麗帆建議可以摺疊大一點的毛巾當枕頭用即可。 *嬰兒床:應為寶寶準備專屬睡床,高麗帆表示,嬰兒床的選擇及維護可參考家庭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中的「嬰幼兒睡床」項目來作檢核,以評估自己選用的嬰兒床以及使用一陣子之後的嬰兒床是否仍在安全範圍之內。此外,照顧者應隨寶寶成長而調整床板的位置高度,並移開床內有助於攀爬的大玩具。如果寶寶已能在嬰兒床中攀扶站立,嬰兒床邊就禁止垂掛玩具、裝飾品及繫繩的奶嘴,以避免寶寶玩時會纏住脖子而造成窒息。毛毯或浴巾也切勿垂掛在床邊,以免寶寶扯下掩住口鼻。

第七件事"生活規律好作息"

2007年10月30日
公開
8

對幼兒而言,規律的作息能穩固他們的靈魂,能讓他們的發展,在心靈的韻律下進行。睡眠是潛意識處裡平日意識焦慮的時機,安好規律的睡眠,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助益。 若父母本身有著規律作息的紀律,孩子比較容易跟上。 維持紀律的秘訣是:不要太鬆,也不要太緊。 紀律太鬆的父母,孩子失去保護傘,看似自由快樂,但心靈其實會無依散亂。 紀律太緊的父母,孩子失去與自身的連結,乖巧聽話雖讓人喜歡,但壓抑的情緒能量才是人生的大變數。 紀律的方向清晰具體,確實執行。 在執行的過程,別忘了聆聽孩子同時讓孩子有表達與創意的展現。 現在家庭生活的挑戰在於,雙薪有孩子的家庭; 在睡前,通常父母比孩子累,於是失去精神集中度,孩子容易散漫或過渡興奮,失去身心的聯繫。睡眠的要見就是讓腦袋跟隨身體,讓腦袋的思緒不在運轉,與身體聯繫。因此,即使再累也可以用少少的能量集中在自身的身心連結,然後幫助孩子身心連結,於是孩子可以早睡,自然可以早起。 身心連結就是,覺知到自己的呼吸,覺知到身體各個部位的放鬆,覺知到身體的溫度,覺知到心跳,覺知到逐漸沈重而放鬆的四肢,覺知到皮膚的毛細孔逐漸平緩而和諧的呼吸。

5種幼兒有效教養法

2007年10月30日
公開
4

大家都知道,體罰不當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尤其如果讓孩子處在成天目睹暴力的環境,對其將來人格發展勢必會造成相當的影響。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都有其自主意識,有時常惹得照顧者氣得心癢癢的,想不打罵都難!此時,您需要的就是代替體罰的處罰方式,不用動手就可以將小調皮們收得服服貼貼,也不會傷害親子間的和氣。 寶寶最易惹怒照顧者的行為TOP10   3歲以內的幼兒不如青春期有叛逆意識、容易做出犯法行為的青少年,他們的想法、動機及行為較為單純,然而卻還是常惹得照顧者生氣,不由自主想打罵他們,根據許多照顧者及幼教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孩子最容易惹火照顧者,讓人想處罰他們的10大行為如下: 1.亂發脾氣,哭鬧不休,怎麼哄勸也不聽。 2.不好好吃飯,或是不吃,一直跑來跑去。 3.該睡覺時不睡覺。 4.會打人、咬人。 5.會跟別人搶玩具,不懂得分享。 6.訓練大小便時常尿褲子,不懂得自我控制,尿了又不說,怎麼也教不會。 7.喜歡耍賴,要什麼就一定要給他,不滿足其慾望就一直哭。 8.喜歡黏著照顧者,一看不到人就哭鬧。 9.有自主意識,愛唱反調,不管叫他們做什麼都說:「不要」。 10.做什麼事都喜歡自己來,但又做不好,常弄得一團亂後,需要照顧者善後。 孩子的「犯罪」心理分析   您的孩子常惹怒您嗎?在上述的排行榜中他榮登了幾項呢?剛出生的孩子宛如一張純潔的白紙,為了更了解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探索、解讀,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因自我主張及心理需求出現不同的發展情況,甚至會有一些讓照顧者感到頭疼的作為,我們不能把這些行為歸為「錯誤」,只能就孩子的發展及心理來看,將其認定為孩子探索、理解世界的方式。 0~3歲嬰幼兒發展及心理   在心裡學的理論中,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曾就人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的理論。他主張人生每個階段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的心理危機,兩者的關係建立在個體的能力和自我需求與環境的要求、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狀態。0~3歲嬰幼兒發展情況如下: 0∼1.5歲 發展內容:依附照顧者,此時可為以後信任他人關係奠下基礎。 心理危機:信任或不信任。 1.5∼3歲 發展內容:對自己和環境贏得某些控制(如大小便訓練及探索能力),因而凡事都想自己操弄。 心理危機:自主能力、羞恥和懷疑。   專家表示,不同的發展過程,孩子所出現的心裡想法也大不相同,尤其發展到1.5歲以後,他們的自主意識越形強烈,加上此時正好也是訓練大小便能力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因為自我想法與自尊心,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因而會開始出現許多令照顧者頭大的言行,雖說這些言行所帶來的後果不如成人來得複雜、嚴重,然而一旦發生也常令人生氣,甚至按捺不住脾氣想動手教訓他們。 有效轉移情緒法   雖說要調適心態來面對孩子的犯罪行為,然而有時怒火中燒時,情緒是怎麼也無法冷靜下來,有鑑於此,高麗帆提出以下方法供照顧者們參考,以成功轉移怒氣來好好面對問題: A夫妻雙方互相扶持,當一方在氣頭上時,由另一方先上場面對孩子,藉此讓生氣的一方緩和情緒。 B轉移自己與孩子的注意力,先將孩子帶離現場去做別的事,自己也同時去想想該如何面對孩子比較好。 C當孩子在無理取鬧時,故意視而不見,用平緩的聲音問他:「你要做什麼?」或跟他說您要去做什麼,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D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適時拍撫孩子,用濕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喝口水,等他穩定情緒後,再跟他好好說。 E了解孩子哭鬧或耍脾氣的原因,看是否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所造成。

Best choice!寶貝啟蒙工具聰明buy音樂、圖書&玩具

2007年10月29日
公開
4

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免需要許多啟蒙工具,來幫助寶寶成長發育更加完善,市售啟蒙工具包括音樂、圖書及玩具類,各種種類樣式多元,且為了吸引寶寶,商品越來越有趣及精緻化,本單元將告訴您這些啟蒙工具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家長們可以如何運用以及挑選等注意事項,讓這些小幫手的作用發揮到極限,幫助寶寶快樂學習、成長。 玩具篇toys   玩具可說是孩子的親密伴侶,陪伴著孩子長大,各種不同的玩具都有其功效,玩玩具不但是孩子的樂趣,也能幫助孩子啟發身心及感覺統合發展、情緒管理,使他們更了解世界,因此家長應依照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慎選玩具。 善用玩具啟發寶寶發展   玩具的種類繁多,如何利用玩具來幫助寶寶啟發身心發展?耕莘護專幼保科專任講師羅文喬提出以下建議: 0~1歲 發展內容: 0~3個月:此時寶寶主要以感官知覺來接觸世界,尤其是視覺及聽覺,他們的視線會追著移動的物品,會想用手去觸摸;會尋找聲源,且能分辨熟人的聲音及面孔,有時還會給予對方一個微笑當作回應。 3~6個月:會開始用手抓東西、喜歡踢與揮打物品、對於新奇的事物會表現出有興趣的樣子;懂得物體恆存(消失的東西還會再出現)的道理;會做出喜歡與不喜歡的手勢;且會偏好某人、某事物,及重複做喜歡的事。 6~9個月:行動力變得越來越強;會獨自尋找物品;特別喜歡瞄孔(peek-a-boo)及童謠等交際的遊戲;會模仿熟人的聲音及語調。 9~12個月:會開始爬高、滾動或推動物件;操作的能力越來越強;且會堆東西;喜歡塗鴉。 Key point:讓寶寶玩鮮豔、有聲響、會動的玩具 You can do this:   寶寶對會移動的物品相當有興趣,此時是訓練聽覺和視覺的好時期,所以可以給寶寶一些會發出音樂、有各種顏色的玩具。您可以拿著這些玩具逗他玩、和他說話。像是搖鈴、音樂鐘、柔軟的小布偶等,都相當合適。等孩子到了會爬、開始長牙的階段,他們拿到東西會想要放到嘴裡咬咬看,藉此來探索物品,所以要注意玩具的安全性,應給予適合抓咬的玩具。 啟發音樂智能從胎兒開始   有鑑於音樂對嬰幼兒的意義深遠,究竟何時幫寶寶開始培養音樂智能較為恰當?兒童音樂老師暨專輯製作人謝欣芷表示,胎兒約6、7個月大時會開始對聲音有反應,此時即可開始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您可讓寶寶聽各種外界的聲音,等胎兒約8個月大時,準媽咪們聽音樂,寶寶都會跟著聽,一般來說,只要母親保持愉悅的心情,聽任何類型的音樂都是允許的,但須避免重金屬類的音樂,因為此類型的音樂對寶寶聽覺來說過於刺激,您甚至可以利用自己歌唱、律動和聽力培養(如聽不同類型的音樂)的方式來增強胎兒的音樂性向。 啟蒙圖書挑選須知   市售圖書商品種類與形式相當多,且內容從生活智能類、文學類、童話故事到歷史故事都有,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家長可依需求選購,挑選重點如下: 1.依書本內容:需挑選故事架構簡潔易懂,文章字體較大為佳。 2.依據發展年齡:可為3歲以前的寶寶選擇布書、硬頁書、新奇玩具書、童謠書等。寶寶3歲以後則可選擇具有漂亮插畫、句型簡單、重覆性高、具快樂或驚喜結局內容的書籍。 3.依需求: 布書:觸感較好,適合會舔咬物品的口腔期寶寶。 硬頁書:適合嬰幼兒拿握、內容簡單,圖畫鮮明,攜帶方便,以介紹幼兒日常接觸的事物和活動為佳。 新奇玩具書:培養寶寶動手翻、摸、拉,發展閱讀的興趣。 童謠書:內容簡短,且易懂的童謠節奏和韻律適合記憶力不長的幼兒。

第五件事"學會道歉"

2007年10月28日
公開
4

父母與老師經常在孩子作錯事的時候,跟朋友說:「對不起」。道歉這是重要的品德教育,也是人際EQ的一大能力。在我的觀點裡,【道歉】不只是有禮貌的習慣,而是一種能力,我們來看看,它需要哪些基礎? 首先,道歉需要有同理心,也就是對別人因自己而受的苦有所覺知與感受。 其次,道歉需要自我肯定又能自我承認。因為能自我肯定,所以能在認錯時,不會感受到自我的縮小或消失,於是能自我承認。 接著,要有人際表達能力,能夠真誠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能夠真心地用語言表達出心中道歉的情感。或在對方質問或怪罪時,能夠真誠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又不會一眛地認錯,而承擔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最後,道歉還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力。道歉,有時不只是一句話了得,可能對方會責怪,可能需要賠償對方。這時候就需要有清晰的邏輯思考能力,包括思考到自己的責任是哪些?對方的責任又是哪些?哪些行動,可以剛剛好地在情分與實質上彌補,讓寬諒可以發生,讓平衡可以恢復,於是人與人的親密聯繫可以繼續存在。 在現代社會,父母在邀請孩子道歉時,可能有常犯的錯: 把道歉當作是一個「只要說對不起,就會沒事」的單薄禮貌。 在邀請孩子道歉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錯誤,甚至自我貶抑。 道歉,表面上是禮貌,實則上是靈魂平衡的負責行動。

增進寶寶免疫抗涼秋

2007年10月28日
公開
5

天氣逐漸轉涼,在這季節交替時節是寶寶免疫力最差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著涼、感染,除了您的細心照護外,寶寶本身也需有良好的抵抗力,才能對抗病菌入侵。本單元將告訴您,換季時如何幫寶寶補充營養,提升抵抗力,此外還有中醫師提供藥膳食材,為您呵護寶寶的健康! 換季疾病多,威脅多 秋季常見疾病概述   許多病菌由於夏季高溫炎熱,無法生存,但當時序入秋,溫度下降時,便開始活躍起來。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秋季常見小兒疾病主要是病毒侵襲所引起,常見病毒種類包括腸病毒、輪狀病毒、腸胃炎以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輪狀病毒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因為秋天氣候涼爽,適於病毒生存;而腸病毒流行之因則是夏末秋初時正逢托兒所、幼稚園等學園開學,幼兒群聚在一起,一旦有不潔的環境,加上孩子們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腸病毒便容易滋生且大量傳播。至於寶寶容易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因為換季時,嬰幼兒抵抗力差,照顧者一疏忽,帶孩子出入人多的公共場合,病菌在空氣中散播,便容易受到感染。 預防病菌感染   秋季是病菌盛行的高峰期,為避免寶寶遭受感染,建議照顧者少帶孩子出入人多的公共場合。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平時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常洗手,一旦摸到不潔物一定要先洗手,再吃東西。飲食上,照顧者在烹調時須留意食物及器具的清潔過程;盡量避免外食,以免病菌經由糞口傳染。此外,當流行病傳染時,應避免讓寶寶與患者接觸,照顧者一旦接觸到患兒的糞便,必須立即洗手,保持清潔,才能跟孩子接觸。 營養補給站 怎麼做可以讓寶寶接受吃肉?   許美雅表示,嬰幼兒在吃肉時,常常會咬一咬就吐掉,如果要攝取足夠蛋白質,需讓他將整塊肉吃進去。為避免寶寶吐出來,建議您可在烹煮完畢後,用刀子將肉再切碎一點,跟飯和在一起,如此就可以讓孩子將肉跟飯一起吞進去,攝取的蛋白質的量也會比較多喔!   值得一提的是,成人夏天都會喝些冰涼的東西或吃冰,寶寶看了也會想喝、想吃,但冰品吃多了,容易使體質改變,換季時易誘發氣喘、咳嗽,因此建議盡量不要讓寶寶吃冰品,即使是冰過的水果,至少也要退冰半小時後,再讓寶寶食用。 媽咪烹調魔法 寶寶偏食,怎麼辦?   有些食物味道比較重,如紅蘿蔔、青椒等,寶寶不喜歡吃,許美雅建議,照顧者在烹煮時,可挑食物味道比較不重的,如蕃薯葉、大黃瓜等,將其剁碎給孩子吃,孩子接受度也會比較高。如果要慢慢訓練寶寶吃他不愛的食物,可試試下列方式:如綠花椰菜,可以跟他說來:「可愛的小樹,我們一起來吃吧!」;或者剪成小花的樣子吸引寶寶注意;而胡蘿蔔則可以剁碎跟蛋一起炒,或蒸蛋時加入。有些寶寶不愛吃和在一起的食物,可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分成四個小球,放在同一個碗裡,如此有不同的顏色,可增加孩子新鮮感。 中醫藥補亦可強身   除了前述營養素的補充,我們將進一步透過中醫觀點,來談論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   中醫認為中秋之後,晝熱夜涼,氣候變化大,根據臨床上的症狀可再細分為「溫燥」、「涼燥」,當天氣久晴無雨、秋陽正烈時,溫燥會讓人出現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頭痛、無汗發熱等症。當深秋初涼、西風肅殺時,涼燥會使人咳嗽痰稀、咽乾唇燥、鼻塞不通、畏寒頭痛。但是不論是溫燥還是涼燥,常常也會合併皮膚乾燥發癢、大便乾結、津液缺乏等體徵表現。有鑑於此,耕莘醫院中醫師黃慧君建議,照顧者應幫寶寶多補充水份,平常可配合服用一些潤燥滋陰的食材,例如百合、白木耳、蒸水梨等,來進行秋季的調養。   另外,照顧者還可以選擇中藥食補幫寶寶增強免疫力,不過黃慧君表示,由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腸胃及腎臟機能尚未發育完全,臟腑比較嬌嫩,體質容易因為吃了不合適的中藥而轉變,不建議選擇中藥食補,如果一定要吃,應先詢問中醫兒科的醫師,視寶寶當時的身體狀況是否有需要而定,否則建議宜等到寶寶至少2歲以上,而且還不能每天吃,可選擇每週一次或隔週一次服用藥膳。

Baby signs嬰兒手語 (哪裡、幫忙、玩 )

2007年10月28日
公開
8

動作示範及技巧掌握 Where哪裡 食指向上,左右搖擺   「哪裡」的手語,讓寶寶可以表達心中最常有的疑問。學會使用「哪裡」的孩子可以在媽咪不在時,詢問「媽咪到哪裡去了?」來撫平心中的不安。家長也可以藉由「哪裡」的手語動作,來加強孩子對於實體物的認知與單字的印象。 1.教學時機:用一塊布遮住寶寶有興趣的玩具,例如「熊」,問寶寶「熊熊在哪裡?」。當寶寶看著您,露出質疑的表情時,您可以一邊做出「尋找」的表情(誇張的表達出疑問的表情,並轉頭張望、找尋),一邊將「哪裡」的手語示範給寶寶看。 2.規律性:當寶寶注意到您所示範「哪裡」的手語幾次時,將遮住熊的布掀開,用誇張的口氣說:「熊熊 在這裡!」。 3.重覆性:在很多時候,您都可以將「哪裡」重複的示範給孩子看。例如請爸爸躲起來,然後問「爸爸在哪裡」等,此時都可將「爸爸」或「熊熊」的手語搭配著「哪裡」一起使用,形成一句2個詞彙的問句。 Help幫忙 一手像盤子般托起另一隻握拳的手   「幫忙」是孩子表達需求時的一個重要詞彙,學會使用「幫忙」的孩子會更理解本身能力的界線,這種能力認知的理解性能幫助孩子區分自己的「能」與「不能」,並在需要時尋求父母的幫助,減少挫折感與隨之的哭鬧。 1.教學時機:由於「幫忙」是比較抽象的觀念,教導時需要配合情境來幫助寶寶建立「幫忙」與其意義間的關聯性。教導「幫忙」時的最佳時機,是當寶寶有所需求並需要幫忙的時候,例如想要拿取較高地方的東西,還是玩具掉到椅子下面去,需要幫忙撿起來,或是哥哥把他的玩具拿走了,需要您的介入的時候。當這些情況發生時,您可以走到寶寶身邊,問寶寶:「需要幫忙嗎?」,並在寶寶看著您的時候,比出「幫忙」的手語。 2.規律性:讓寶寶持續的觀察「幫忙」的手語能幫助他解決手上的問題;讓寶寶開始理解「幫忙」的意義與用處後,會開始對這個好用的手語產生印象。 3.重覆性:當「情境」發生的次數過少,不足以幫助寶寶建立「幫忙」與其意義的關連性時,您可以用演戲的方式製造「情境」。首先您需要徵召一些臨時演員,編寫一個「情境」劇本,並在寶寶確實在看的時候表演出「幫忙」的動作。 Play玩 雙手以「6」搖晃2次   遊戲是寶寶學習的最佳方式,藉由「玩」這個手語,我們能幫助寶寶區分「遊戲」與日常作息。當寶寶開始接觸到別的孩子時,我們也可以用「玩」這個手語動作,來幫助孩子了解眼前的陌生小孩是可以跟自己玩耍的玩伴。 1.教學時機:在遊戲或遞給寶寶他最喜歡的玩具之前,可以問寶寶:「要不要玩?」並在獲得寶寶的注意時,比出「玩」的手語,再開始遊戲或將玩具遞給寶寶。 2.規律性:在每次遊戲跟玩玩具之前,若能規律的使用「玩」的手語,能幫助孩子建立對「玩」的理解,建立起表達「玩」所需的基本認知。 3.重覆性:對寶寶來說,遊戲應該是一天裡最常經歷到的活動,從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寶寶總是希望還要更多,倘若您已經從前幾期的嬰兒手語介紹中,學會了教導寶寶用「More 還要」這個手語的技巧後,相信寶寶現在已經能在遊戲中很熟練的比出「還要」了。 「手」能生巧   請記得在教導嬰兒手語時,務必配合手勢說出相關的字彙出來,讓寶寶在學習使用手語表達時,也能在手語與口語的雙重引導之下,快速的建立口語表達所需的理解力與語言表達能力,讓寶寶的口語控制能力成熟時,能即時應用上,縮短說話所需要的時間。

幫助寶寶克服4大隱性障礙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9

活動量、衝動性、協調性、短期記憶 發展有障礙的孩子會出現學習力不佳的情形,嚴重者甚至會演變成過動或自閉的情形,究其原因,可能與環境上的困難導致扭曲性學習,及大腦學習領域發育不成熟有關,這些發展性學習與行為障礙稱為「注意力缺乏症」。本單元將依活動量、衝動性、協調性、短期記憶等4大發展項目,探討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提醒家長,從小多留意孩子發展,如有可能症狀出現,應多給予導引、啟發學習。 活動量(1p) 名詞解說   過去有一種用來形容注意力缺乏症的名稱,稱為「過動兒童症候群」意指大多數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症狀:活動量越來越大。但是,有許多罹患注意力缺乏症的孩童不但沒有活動量增加的情形,有些甚至出現活動量降低的現象。   根據署立新竹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張寶玲表示,過動兒由於天生腦部發育比較不成熟,發展較其他孩子來得慢,因此有活動量過大或過少的特色,做事容易衝動,且精細動作及協調性不佳。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類似問題,若能即早發現,給予輔導及情緒控制,較能協助孩子學習及發展。 衝動性(1p) 名詞解說   對於可能罹患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衝動是常見的現象。因為個性衝動,使他們容易焦躁不安,做什麼事總是「先做再說」,最足以代表的例子,就是那些不會事先左右張望就直接衝過馬路的孩子,他們完全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經常拿自己生命開玩笑,且年齡越大,越能看出他們的衝動性。   患有注意力缺乏症中「衝動性」現象的孩子,活動量大,會打人、脾氣大,且對事情適應度差,沒辦法配合正常人生活,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張寶玲表示,孩子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情緒方面的問題,他們認為大家都覺得他不乖,要打他,因此認為他什麼都做不好,進而自信不足,慢慢地,他也會發展出利用行為來吸引注意。 協調性(1p) 名詞解說   協調性大致上來說分為三個範圍,大肌肉、小肌肉以及眼睛/手或眼睛/腳部的協調配合。 大肌肉協調性:具備可綜合協調大肌肉的運動,以及可執行各種不同任務的能力,包括學會走路、跑步、跳躍、騎三輪車或腳踏車、可單腳或雙腳平衡、可單腳踏或雙腳跳。 小肌肉協調性:更刺激性的小肌肉運動發展,如一層層疊積木或拼圖遊戲;扣鈕釦或是學習綁鞋帶;以及學習適度穩定寫字的技巧。 眼睛/手或眼睛/腳部的協調技巧: 這樣的技巧讓孩子可以手腦並用或腳腦並用,有助接球、踢球等活動的學習,對於孩子運動能力的提升有極佳的幫助,同時在書寫及畫畫技巧等方面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般來說,患有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不會有全部的協調性問題,絕大多數都偏向小肌肉協調性失調。 短期記憶(1p) 名詞解說   適度的短期記憶發展,是每個剛開始學習的孩童最想獲得的技巧,不同於長期記憶,它是記憶的一部份,可吸收新資訊,並將此資訊保留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天、幾週,甚至是幾個月,如果在這段期間,孩子再度被傳授重複的資訊,此資訊便因而得到強化,可能成為長期記憶。對孩子來說,當他們想要回想一段資料時,會先從長期記憶去搜尋、取得,然後趁他在整理目前的觀念時,將資訊傳遞至短期記憶中。   因此,短期記憶是孩子學習能力的中心關鍵,如果他無法保留新吸收的資訊,且達某一時日之久,當他下次再次接觸到同一資訊時,之前所吸收的記憶會完全遺忘殆盡,他也就無力建立起先前儲存的知識,等於毫無所獲的回到原點。

漏打疫苗,該如何補救?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7

寶寶出生後即展開一連串的疫苗接種,不僅接種時程越來越複雜,接種項目也漸漸增多,父母常會搞不清楚,而更讓父母擔心的是萬一漏打其中一劑時,該怎麼辦? 當寶寶有漏打疫苗的情形時,爸媽千萬不要因怕麻煩而不想補救,絕大部分的疫苗都可以在漏打後進行補打,但其中有些原則以及特殊狀況,父母還是要有必要深入了解。 在分析疫苗漏打以前,爸媽要先了解疫苗分為兩類:活性減毒疫苗以及死菌疫苗,活性減毒疫苗包括:卡介苗、水痘疫苗、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小兒麻痺口服疫苗等;其餘則屬於死菌疫苗,如B型肝炎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疫苗、日本腦炎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 補打原則 ◎活性與活性疫苗:活性疫苗可以一起補打,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與水痘疫苗,一起補打時是在不同部位分別各打一針;如果爸媽不想讓寶寶一次打兩針,要採取分開施打時,記住兩針之間須間隔一個月。 ◎活性與死菌疫苗或死菌與死菌疫苗:兩種疫苗同樣可同時補打,但是有兩項需要注意的禁忌: (1)日本腦炎疫苗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不建議一起補打。 (2)卡介苗與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不建議同時補打,以免引發副作用。 那些疫苗延誤施打不須或無法補打? 那些疫苗超過時間再補打也無效?紀鑫醫師表示,除了b型嗜血桿菌建議5歲前施打外,還有輪狀病毒、三合一疫苗中的百日咳。輪狀病毒疫苗主要是針對出生6個月以及8個月以內的寶寶所研發的疫苗,一旦超過施打年紀,因為缺乏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報告,所以無法確定是否有風險存在,為安全起見,一般不建議超過建議年齡接種;至於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若超過6歲未施打,就不能再施打此疫苗,所以6歲後要補打時,應改用減量的白喉、破傷風疫苗。   另外有一種情形也要特別注意,若罹患川崎症已施打免疫球蛋白的幼兒,要施打活性疫苗時,必須與給予免疫球蛋白時間間隔11個月,否則會讓疫苗失去效力。 五歲前應全數接種完畢 無論那一種疫苗,建議最好在寶寶5歲以前可以完成接種,國內兒童就讀小學時須繳交預防注射卡(健康手冊),因此,如果有漏打或從未施打的孩童,爸媽在小朋友入學前一定要帶到醫療院所進行補打。   至於父母親要如何自行判斷如何補打不同疫苗?除了依循上述的一些通則,最好還是請醫護人員協助比較不會出錯。   此外,爸媽一定要好好保管寶寶的健康手冊,以免遺失後記不得施打的進度,有時候甚至要請疾病管制局協助查詢登錄的接種資料,雖然重複施打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多打的部分沒有效果),但還是盡量避免,以免寶寶多挨針,所以除了保管好手冊之外,每一次施打後也要檢查護理人員是否已在手冊上蓋章。   了解各種疫苗的補打方式,就可以解除爸媽們心中不必要的憂慮,不過最好還是按照時間確實接種,才能避免後續的一些麻煩,對寶寶的疾病預防也比較能夠放心。

Baby signs嬰兒手語 (髒、清洗、肥皂)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6

動作示範及技巧掌握 Dirty 髒 手背頂住下巴,四指上下動作,臉露出皺眉頭、厭惡的表情。 教學時機:讓寶寶玩手印水彩,可以指著寶寶或自己手上乾掉水彩說:「哇!手手髒髒!」同時比出「髒」 的嬰兒手語。 教學技巧:記得一定要跟寶寶有目光接觸時示範手語的比法,手勢動作要接近臉部,並配合口語說出「髒」 。比「髒」時,臉部表情非常重要,表現出不悅或厭惡可強化「髒」的負面意思。 Clean 清洗 雙手握拳,拳心相對繞圓圈,彷彿在搓洗衣物。 教學時機:當寶寶注意到手上的水彩時,跟寶寶說:「我們去清洗手手。」,同時比出「清洗」的嬰兒手語 。 教學技巧:做跟說「清洗」時,表情記得放柔和,讓寶寶感覺出「髒」跟「清洗」的相反意思。在寶寶看完 您所示範的嬰兒手語比法時,將寶寶抱到洗手台洗手, 洗前、洗時跟洗後都可以重覆說跟比著「清洗」來強 化寶寶的印象。 Soap 肥皂 一手捧著肥皂,另一手去搓搓肥皂。 教學時機:洗手前,我們可以指著肥皂告訴孩子:「這是肥皂。」同時比出「肥皂」的手語。 教學技巧:讓寶寶感覺手中肥皂泡沫的濕滑,也可讓寶寶聞聞肥皂的香味,藉由多重感官的刺激來加深寶寶 對「肥皂」一字的印象。 結語   教導寶寶使用嬰兒手語時,家長千萬不可以心急,寶寶的學習需要時間,而持續、重複且生活化的教學 是幫助寶寶與家長熟悉嬰兒手語的最佳途徑。當寶寶比出第一個手語,感受到使用嬰兒手語帶來的便利性後 ,後續的學習速度會更加快速,您會發現使用嬰兒手語,能讓寶寶的語言發展上有極大的進步,也讓您與寶 寶之間的互動更頻繁且充滿樂趣。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教導寶寶使用嬰兒手語的技巧與常用嬰兒手語單字比法,歡迎到「嬰兒手語家族」網 站參觀,記得保持教學時的趣味性跟配合口語發音都很重要! 手能生巧   試試在唸故事書時配合嬰兒手語,您會發現嬰兒手語的動態表達方式可讓您成為故事書的延伸,活潑生 動的手語故事表演,可持續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有助其理解並思考故事的內容,對於孩子往後閱讀習慣的培 養也有莫大的幫助。

長輩碎碎唸 ,兒媳都得憂鬱症

2007年10月26日
公開
5

愛唸的婆婆,逆來順受的媳婦,夾心餅乾的苦難兒子,家裡有如火藥庫一般,整天爭吵不休,劇情宛如一齣成本低廉的連續劇,最後三個人都被診斷出憂鬱症,婆婆甚至還罹患了失智症。 最近國內傳出幾起驚世駭俗的媳婦殺婆婆的人倫悲劇,殺死婆婆的媳婦都會辯駁,實在是婆婆太愛唸了,整天嘮叨,碎碎唸個不停,讓人受不了。 當然婆婆再怎麼愛唸、嘮叨,晚輩都不能因此就做出傷害長輩的事。不過,如果老人家太愛唸,有理無理都會唸,那可就得當心,或許是精神疾病所造成。 原來婆婆得了失智症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剛表示,門診就曾收治婆婆愛唸,差點毀了一個家的悲慘個案。婆婆、媳婦、兒子都得了憂鬱症,最後診治結果發現,原來是婆婆得了老人失智症,才會多疑易怒。 由於其他子女都不太想照顧這個嘮叨成性的老母親,老媽媽與孝順的二兒子住在一起,沒想到媳婦進門之後,老媽媽更是變本加厲,整天唸個不停,掃地沒掃乾淨,也能唸上半天。 家裡唸不夠,這個老媽媽還會跑到街頭巷尾,向街坊鄰居大吐口水,抱怨晚輩的種種不是,讓兒子、媳婦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由於婆婆認知功能越來越差,在女兒、媳婦等人陪同之下到院就診,婆婆一離開診間,媳婦就在醫師面前放聲大哭,說她受不了婆婆無理取鬧,整天碎碎唸,她怎麼做,都不對,診斷結果,媳婦也得了憂鬱症。 至於婆婆則是同時罹患了憂鬱症、焦慮症及老人失智症,才會唸個不停。而夾在兩人之間的兒子,最後再也忍不住了,也在診間哭了起來,同樣得了憂鬱症。 陳志剛指出,許多愛唸的老人家都是因為精神疾病所引起,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自己不好過,家庭也可能因此四分五裂。所幸,婆婆、媳婦、兒子三人在陸續接受藥物治療之後,症狀改善許多,婆婆也不再那麼愛唸。 按時服藥可以改善 陳志剛說,失智症患者在服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疾病藥物之後,確實可以改善疑心、易怒、愛唸等情況,只要按時服用藥物,不再愛唸,家裡氣氛當然就會變好。

Baby signs嬰兒手語

2007年10月26日
公開
5

熱、冷、洗澡 Hot、Cold、Bath 看著雷蒙•布力格著作的「雪人」畫本中的雪人被瓦斯爐冒出的火焰嚇到時,2歲的女兒直指著雪人說「雪人怕Hot!」,我問女兒那雪人喜歡什麼?女兒回答:「雪人喜歡Cold。」,我接著問:「真的啊!那你喜歡什麼?」,女兒抬起頭來說:「我喜歡媽媽,我喜歡爸爸。」,在那一剎那,我覺得整個人都溫暖了起來…。 掌握手語技巧須知   當您開始用嬰兒手語講故事時,您需要想像自己就是書本的延伸,讓過程更加豐富。孩子看著您生動的肢體語言,他能更具體的理解您的文字或口語所欲表達的抽象意義,對孩子唸故事書,不再是單方面、單調的作業,而是提昇您與孩子間互動與親情的最佳親子時間,您會發現,孩子不僅更喜歡書本,對於字彙與口語上的學習更有很大的幫助。      介紹的三個嬰兒手語單字: Hot(燙/熱)、Cold(冷/冰)、跟Bath (洗澡),讓您能幫助寶寶建立起字彙與語意間的關聯性,並讓寶寶在還無法清楚地說出這3個字前,就能利用嬰兒手語來表達。    動作示範及技巧掌握 Hot燙/熱 握拳後靠近嘴巴,再迅速往外張開手,臉露出不悅樣。 Cold 冷/冰 雙手握拳緊靠胸口,做出很冷時發抖的樣子。 您可以這樣做   在用餐時,對著冒著熱氣的湯、茶或菜,比出Hot,然後在寶寶的注視下做出觸碰茶杯、湯碗的樣子,然後再與誇張的語調跟表情再比一次「Hot」的嬰兒手語。您也可以準備2杯水、1杯裝著比較溫熱的水,另1杯裝著放著冰塊的冰水,鼓勵孩子觸摸冰水,跟孩子比出「Cold」;再鼓勵孩子觸摸溫熱的水,比出「Hot」藉此體驗熱與冷的差異性。 Bath 洗澡 雙手握拳在胸前打圈,狀似塗肥皂樣。 您可以這樣做 洗澡前,對著孩子做出「Bath」的嬰兒手語,再將孩子放進浴缸中,對孩子比出「Bath」。您也可以對著孩子的玩具娃娃比出「Bath」後,跟著孩子一起幫娃娃洗澡。跟孩子洗澡時,別忘了趁機跟孩子用「Hot」跟「Cold」這2個嬰兒手語喔! 結語   下次當孩子跟您表達冷、熱的感受時,如果您聽不懂或不是很確定時,可以問孩子「會冷嗎?」(配合手語)還是「會熱?(配合手語)」,同時帶孩子進浴室要洗澡前,也可先跟他比出「Bath」的手語,然後用適量的水溫讓他摸一摸,引導他比出會不會太「冷」或太「熱」,如果孩子會以手語回應,您再藉所比的手語,重覆說出孩子所要的東西,讓孩子能重覆聽到正確的發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