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動動腦、更靈活∼幼兒應變能力啟蒙

2007年09月08日
公開
3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時時會接收到來自外在、內在的問題及刺激,而應變能力的重要性,則在於促進他不斷思考、學習新的解決辦法等。家長如欲培養孩子好的應變能力,應先多觀察,再配合他的身心發展來進行,同時要避免不當的親子互動模式,影響啟蒙的效果。 應變能力面面觀 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床心理師范盛棻表示,在嬰幼兒時期,當孩子感受到外在或內在的問題或刺激,而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孩子會運用什麼方式來處理這些產生的問題,即稱為應變能力或因應能力。 一般來說,孩子可能會以情緒、認知、行為上的表現,來處理這些內在或外在產生的問題,所以這也提醒了我們,應變能力和生理發展、認知發展、語言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0∼6個月的寶寶,他因應各種生理需求如肚子餓、尿布濕了、身體不舒服,或是感覺外在環境不是很安全的時候,如被環境中的聲音嚇到,會用哭泣的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藉此達到需求的滿足。 而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認知、語言能力不斷提升,他們才會陸陸續續延伸更複雜、其他種類的因應方式。如從原本只等著父母來幫忙他,發展至使用語言直接尋求妳的協助。有些孩子還會試著釐清事情的源由,即用認知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之後再進展到嘗試以不同方法來解決。而也有部分孩子可能採取逃避、閃躲的因應方式。 ★親子錦囊∼ 不管孩子的因應方式為何,其實都受限於其生理、語言、認知發展,家長若能自嬰兒期開始,配合孩子的發展,一步一步給予引導,相信對於他在面對事情的態度,及思考、處理方式,都有很大的加分作用。 家中寶貝屬於哪一型?! 「我的孩子就是反應快/慢半拍?」,因應能力約可粗分為主動型、被動型兩大類。家長平日在與孩子相處的經驗裡,可能就會發現有的孩子主動性較強,面對他無法掌握的情況,他會去尋求別人的協助,或大一點的孩子,自己會嘗試幾個方式解決,而此亦和問題解決能力有關;另有部分孩子則不斷重複思考,想要找出答案來。至於比較被動的孩子,因應方式可能有:逃避、退縮、假裝沒有問題發生,或像電腦當機一樣,卡在那不知如何是好,感覺相當的無助。 范盛棻表示,孩子的應變能力,大概可以分成上述幾類。當然針對不同反應類型的孩子,家長的引導方式也要跟著調整。不過建議家長在觀察孩子的同時,別忘了考量孩子本身的氣質,像有些孩子屬於比較溫吞、慢熟型的,所以他在尋求協助前,可能會先預作觀察,或出現無助、當機般的反應,但這不代表他缺乏因應的能力,只是他需要多一點時間及準備。建議家長保持耐心,且增加觀察的時間,以便能多瞭解孩子的應變模式,再慢慢引導他做出某一些行為或教導他。 父母的回應,決定孩子的成長!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黃湘茹表示,父母可以說是孩子學習新事物的第一個老師,親子互動的品質及模式,甚至可能影響他一輩子。而在孩子應變能力的啟蒙上,有幾點是現代父母要特別注意的: ★增強彼此之間的互動 把玩具丟給孩子自己玩,可不算是良好的親子互動喔!不管遊戲或其他活動,若能由父母帶領孩子一同進行,一來孩子的配合度較高,另一方面,家長可於親子活動中,觀察孩子面對問題時如何處理,像是容易放棄或堅持等,以便能根據孩子不同的反應,給予適合的引導及協助。家長千萬不要小看親子互動的重要性,這時家長所做的,將會影響孩子面對問題的處理態度及方式。例如原本遇到事情容易放棄的孩子,若能有家長持續地鼓勵,便可逐漸培養他嘗試的動機。 ★不要事事代勞 親子遊戲、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都是增進孩子應變能力的重要活動,過程中孩子若遭遇困難,家長不要太急著介入或協助,應先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辦法來處理,因為他越能夠去思考,日後面對不同的狀況就越能妥善因應。現代家長常因愛子心切,或急於求成,習慣事事幫孩子代勞,久而久之,很可能導致孩子習慣看大人的臉色來決定自己的因應方式,而不去思考、變得退縮,甚至影響其創造力等等,將來只要遇到稍微抽象、複雜的事物便無計可施。 ★鼓勵孩子多思考、表達 家長平時在與孩子相處、遊戲當中,可以盡量多跟孩子對話,而不要老是使用「對、不對」,或「我們來玩球好了」等命令式的話語來與孩子互動。即在安全、孩子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多給予他自己決定的機會,藉以促進他思考及表達能力,而非完全由家長主導。

疫苗接種後的照顧問題

2007年09月07日
公開
13

常聽到媽咪抱怨:「最怕帶孩子去打預防針了,因為事後照顧真的很麻煩!」的確,過去傳統的公費疫苗注射,副作用較多,讓家長在後續照顧上,費盡心思。而新型的自費疫苗,其產生的副作用較低,家長在照顧時也輕鬆不少。 新生兒從出生至3歲,需要接受十多次的疫苗接種,疫苗的種類很多,每一種疫苗接種後可能引發的副作用都不同,家長需要關注與照顧的方式也有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曉娟表示,雖然現在新型的疫苗所引發的副作用較少,但仍可能有一些輕微症狀,家長也不可忽視,若施打疫苗後發生較嚴重的副作用,仍需帶回醫院給醫師診治。以下就針對寶寶需注射的公費疫苗以及自費疫苗,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照護方式做介紹。 公費疫苗 寶寶從出生到3歲的公費疫苗包括:卡介苗、B型肝炎、傳統三合一(白喉、破傷風、細胞性百日咳)、口服小兒麻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水痘、流感(6個月到兩歲免費)等。 卡介苗 林曉娟醫師表示,新生兒出生3天內若檢查正常就需施打卡介苗,卡介苗打完後7至14天在施打的左上臂會有小結節,4至6周可能出現膿包,若出現膿包不需要擦藥,也不需要其他處置,大約2至3個月就會癒合結疤或只留下小針孔。但若在施打後在左側頸部或腋下出現淋巴結腫大,就需要看醫師,由醫師診斷處置。 卡介苗需在1歲前施打完成,若超過1歲,則需做結核菌素測驗,反應為陰性才能接種。 B型肝炎、日本腦炎、流感 這三種疫苗施打後較少有什麼副作用,有些寶寶在施打後會發生打針部位腫痛,建議可用冰敷的方式減少疼痛感。需注意的是,日本腦炎疫苗第一劑與第二劑的間隔不可以超過三個月,否則第一劑疫苗會失效。另外,流感疫苗建議在流感高峰期前約每年九月底至十月就施打,防護的效果會較佳。 傳統三合一(白喉、破傷風、細胞性百日咳) 林曉娟醫師表示,目前公費施打的傳統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的比率也頗高。因為傳統的三合一疫苗中的百日咳疫苗,是由整隻百日咳細菌的死菌製成,所以較容易引起發燒、哭鬧的副作用,通常2∼3天會恢復。當輕微發燒時可以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症狀若嚴重(如持續發燒),應回醫院讓醫師診治。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這一劑混合疫苗中,麻疹疫苗屬於活疫苗,有些寶寶注射後可能在5至10天出現疹子、微燒、咳嗽、鼻炎等副作用;德國麻疹疫苗則有可能出現發燒與暫時性的關節炎;而腮腺炎疫苗則有可能出現無毒性腦膜炎。林曉娟醫師表示,上述這些副作用的發生機率都不高,若出現副作用還是要由醫師診治較佳。 水痘 水痘也屬於活疫苗,而且其潛伏期長,若有副作用會發生在兩週後,出現微燒與少量的疹子,林曉娟醫師表示,這些症狀多數自己會痊癒,家長不需過於憂慮。 自費疫苗 自費疫苗包括:新型三合一(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四合一(新型三合一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五合一(四合一疫苗+注射式沙克小兒麻痺疫苗)、六合一(五合一疫苗+B型肝炎疫苗)、輪狀病毒口服疫苗、肺炎雙鏈球菌疫苗、A肝疫苗等。 肺炎雙鏈球菌疫苗 此疫苗的副作用少,有時會出現打針部位腫痛或發燒的症狀。林曉娟醫師表示,肺炎雙鏈球菌是對兩歲之前寶寶侵襲性高的疾病,寶寶兩歲前的得病率高,而且容易出現壞死性肺炎、肋膜積液、膿胸以及可能會影響智力的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建議家長讓寶寶在兩歲前就接種,預防勝於治療。 A肝疫苗 滿1歲就可以施打A肝疫苗,此疫苗並沒有明顯的副作用,若寶寶可能前往東南亞等衛生條件較落後的地區,建議在前往之前將此疫苗施打完成。

25種簡易觸覺障礙評估法

2007年09月07日
公開
6

其實小寶寶與大人的腦細胞一樣多,但細胞與細胞間的網路線還沒有連結,需要父母幫助小朋友去開發,所以要經由不斷的觸摸、經驗,配合其他感官的刺激,不斷連結才會知道。家長如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在環境上也要儘量以實際的東西啟發他,有些觸覺障礙的小朋友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25種簡易觸覺障礙評估法 所謂觸覺障礙的寶寶,是處理觸覺時調節的不夠好,或許是遲鈍、也或許是太敏感,以下25種情況,如果你家的寶寶有多項符合的話,可能就是觸覺有障礙了,輕微的話,父母可以從遊戲或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如果嚴重的話可能就要和職能治療師談談了,做個簡易的評估,就能讓您知道你與寶寶間的互動有沒有問題。 1. 時常感覺腹痛─嚴重,反覆性。 2. 易怒─容易哭鬧,不容易安撫。 3. 重力不安全感─不愛動,或者不喜歡被以直立或水平方式抱。 4. 觸覺防禦─不喜歡被觸碰。 5. 口腔防禦。 6. 吸損或餵食困難-狠狠的喝了幾口奶,就拒絕再喝了。 7. 反覆性腸胃消化障礙。 8. 睡眠障礙。 9. 不容易安撫或轉移情緒。 10. 對聲音、味道、氣味、光線或顏色容易敏感。 12. 逃避目光接觸。 13. 缺乏探索性行為。 14. 注意力缺失。 15. 僵化或固定化的行為。 16. 起床後的刷牙、穿衣等晨間活動有困難或掙扎。 17. 攻擊性。 18. 固執或墨守成規。 19. 好動或過度興奮。 20. 過度謹慎。 21. 不喜歡穿鞋或穿衣。 22. 遊戲或日常生活會堅持不尋常的互動模式或策略。 23. 自我刺激、自我傷害。 24. 過度尋求本體覺刺激─偏愛追、趕、跑、跳、碰等活動。 25. 過度反應─時常出現逃避、戰鬥或是嚇呆的行為。 觸覺發展小遊戲 馬偕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羅秋怡認為,提供孩子安全的探索環境,只要確定遊戲的環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可培養孩子主動的個性,不過要注意給予的東西不能太小,例如彈珠;也不要是繩子、塑膠袋等,以免發生危險。各個階段有適合的遊戲及發展,在提供孩子遊戲之前,要先知道各個階段的發展狀況,然後再從旁引導。 觸覺認知發展進程 0∼6個月 視線隨著物體移動,別人靠近時顯得有興趣,自己會主動拿搖鈴。 7∼12個月 伸手拿玩具,可以同時拿兩樣玩具,找眼前被蓋住的玩具。 13∼18個月(1歲∼1歲半) 知道“不可以”,“Bye Bye‘,指認書本的圖片,知道什麼可以吃,會疊二塊積木,試疊三∼四塊積木,找藏在杯內的玩具,翻抽屜。 18∼24個月(1歲半∼2歲) 認得鏡中的自己,疊四∼五塊積木,認得身體各部分,會用倒出的方式取得裝在瓶內的小顆粒,跌五塊積木。 24∼30個月(2歲∼2歲半) 懂得使用三種東西的用途,玩伴家家酒,疊九塊積木,會正放形狀板。 30∼36個月(2歲半∼3歲) 幫忙收拾玩具,記得簡單的童話,疊「品」狀積木,疊十塊積木,畫圖,會倒放形狀板。 36∼42個月(3歲∼3歲半) 疊兩層有變化的積木圖形,如「品」。 4歲 畫圓圈,依照顏色、形狀配對。 5歲 認得五個顏色,認得三角形、圓形、四方形,可以照著畫圓形、四方形、十字交叉線條,可完成兩個指令,數到四,會用身體當參考點,分左右邊。

觸覺發展小遊戲

2007年09月06日
公開
7

觸覺是嬰兒最早發展的能力之一,觸覺有障礙的小朋友,以後的各項智能都會受到影響,例如肌肉關節的活動、空間概念等,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以及儘量引導小朋友在安全的環境下,做各式的活動,基礎感官穩定了,將來的發展才會更上層樓。 觸覺發展小遊戲 月數:1~2 遊戲方法 * 俯臥時,在另一旁用玩具來吸引孩子 * 趴著時,用鏡子讓寶寶照 * 利用玩具聲音變換方向吸引孩子的注意 玩具 * 固齒器 * 鏡子 月數:2∼4 遊戲方法 * 伸手向目標物抓起 * 大人拿一個小朋友喜歡的玩具但不要馬上給 * 床頭/床尾繫上不同的玩具 * 吹泡泡鼓勵小朋友碰破 * 在小朋友面前捏會叫的玩具,然後拿遠一點 玩具 * 顏色鮮豔的玩具 * 泡泡 * 會叫的玩具 * 搖鈴 月數:4∼7 遊戲方法 * 因移動而有遠近的概念 * 讓小朋友換手拿玩具,一次一樣,兩手拿兩樣 玩具 * 彩色球 * 鏡子 * 音樂鈴 * 絨毛玩具 * 套圈圈 * 按會發聲的玩具 * 玩具電話 月數:7∼10 遊戲方法 * 爬: 1. 利用滾筒,前後左右滾,練腹部,臂力 2. 邊爬邊搆物 3. 爬在不同材質的布或地毯上。 * 站:扶家具站 * 走:拉大人的手及手指走 * 找找看玩具藏在哪 * 爬隧道 * 推會走的玩具 玩具 * 學步車 * 不同材質的布 月數:11∼13 遊戲方法 * 玩你丟我揀的遊戲 * 將不同的東西放進容器中,要小朋友找出指定的東西 * 扮家家酒 玩具 * 蹺蹺板 * 木馬 * 積木 * 拉著走的玩具 月數:13∼18 遊戲方法 * 要小朋友指出身體的部位 玩具 * 拼圖 * 形狀板 * 積木 月數:18∼24 遊戲方法 * 讓小朋友隨手塗鴉 * 讓小朋友由站姿蹲下揀起地上的玩具 * 玩滾球 玩具 * 球 * 套圈圈 總之,父母可以隨時教小朋友區別東西的不同,發明些小遊戲引導他,只要環境及物品是安全的,就可以讓小朋友在探索的過程中,滿足其好奇心,而這些都有助於他往後腦部的發展。

請更改《保單受益人》為『多位親屬

2007年09月06日
公開
10

轉載》 請更改《保單受益人》為『多位親屬』 這篇文章不長,請大家一定要撥空了解一下,特別是有投保的人。 5月25日華航大園空難事故,許多夫妻或一家人同時罹難,使得『受益人』問題再度受到消費者的重視。有不少罹難者是夫妻同時死亡,生前各自投保人身保險時,互填對方為保險指定受益人,如果是這種情況,其法定繼承人在領取保險金時,將面臨申報遺產稅的問題。 保險法規定,投保人身保險時,如果有指定受益人,在發生事故理賠時,指定受益人所領取的保險金,將不納入遺產課稅(包括將受益人指定為法定繼承人亦適用)。 由於國人投保時對受益人的指定,通常互相指定配偶為唯一受益人之情況為最多,如果沒有在保單中填寫其他指定受益人,夫妻兩人同時罹難,因指定受益人已同時死亡,其繼承人領到的保險金必須併入遺產課稅。為了避免保險金被課徵遺產稅,辜負了當初投保的本意,提醒您,投保時一定要指定受益人,並且可以同時指定多位親屬為受益人。 人身保險保單,一般都是可以依順位填寫多位指定受益人,就算第一順位的受益人同時發生不幸,其他指定受益人領取保險金時,仍可以適用免納入遺產的優惠。此外,還要給您更多的建議,於眾多壽險保單及產險之個人意外險或旅遊險等之受益人欄中,除了依序寫上自己親愛的家人外,最後不要忘了再填上「法定繼承人」。 以大園空難為例,當時有一家四口同時死亡,徒留年邁雙親,由於指定受益人全部身故,又未指定「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因此理賠金算是遺產,要併入遺產計算稅款,必須於清償所有資產、負債後有餘額,家屬才能拿到這筆所剩不多的遺產,倘若不幸負債超過資產及理賠金總合,那麼遺留給家屬的僅有負債,完全喪失當初投保的本意。 依據民法第一一三八條規定之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法定繼承人的順序為: 1. 配偶:所謂配偶,指合法婚姻關係存在的夫或妻。至於雙方的婚姻關係究竟合法與否,則以繼承開始時為判斷標準。 (同居並不能認為有婚姻關係,自然不享有繼承權) 2. 直系血親卑親屬: ● 子 女:子女多人平均繼承,男女相同。   ● 養子女:養子女為養父母之直系血親卑親屬,與婚生子女相同,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 孫子女、曾孫子女:其繼承順位以親等近者為優先,內孫、外孫均是同一順位的繼承人,女性不論是否出嫁,皆有繼承權。 3. 父母:沒有直系血親卑親屬時,則由父母與配偶共同繼承。 4. 兄弟姐妹:沒有直系血親卑親屬與父母時,則由兄弟姐妹與配偶共同繼承。 5. 祖父母:沒有直系血親卑親屬及父母、兄弟姐妹時,則由內、外祖父母與配偶共同繼承。 於指定益人為法定繼承人時,一順位中有多人時保險均分。例如:投保一千萬保險,並指定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卻不幸在事故中夫妻都身故,保險金將由子女均分,若子女也同時身故,則由父母均分,假若父母亦身故,則由兄弟姐妹均分理賠金,且不列入遺產稅課徵。 ============================================================================================================= 你的保單必須讓『第三者』知道 小珍原是一家機械工廠的操作員,三年前X保險公司透過電話行銷,打電話到小珍上班的工廠向小珍介紹保險商品,小珍於是向X保險公司購了100萬的壽險及100萬的意外險與一些醫療險。然而,因為小珍的老公極反對保險,所以她沒將這件事讓老公及其他人知道,而留給保險公司的資料也是留她上班的工廠地址和電話,保險費則由銀行自動轉帳扣繳。 一個月前,小珍上班的機械工廠鍋爐爆炸,因工廠的易燃物甚多,整個工廠就這麼燒完了,而小珍也在這場意外中不幸走了。小珍的老闆因工廠不賺錢,而沒有修護工廠繼續營業,工廠就這麼荒廢在那兒。 保險的理賠屬"申請主義"而非"事實主義",也就是假如發生符合理賠的情況,保險公司方面必須有人提出申請才會理賠;並非事情發生了就主動給付。不論是壽險、意外險或醫療險都是如此。除非是一些大型的社會新聞,如阿里山的小火車事件或大園空難事件(也不見得每家保險公司都會主動理賠)。若沒有人知道要申請理賠,保險公司是不會主動告訴你可以申請理賠的。 故事中的女主角小珍,原本在這次事件中可得到保險公司200萬元的理賠金,但因包括小珍的老公在內,沒有人知道小珍有買保險,且又是透過電話行銷,所以也沒有業務員來拜訪。更不幸的是工廠也倒閉了,保險公司縱使有再好的服務也找不到小珍,保單至多就是扣不到錢而停效或失效,保險公司並不會主動來找人理賠。 綜上所述,如今,你知道你的保險必須要讓『第三者』知道了吧?! ^_^

聰明添加副食品寶寶營養百分百

2007年09月05日
公開
2

看著寶寶一天天成長茁壯,只喝ㄋㄟㄋㄟ似乎已經無法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為了讓寶寶習慣成人的飲食模式,也必須開始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在這個過度階段,副食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照顧者更是讓寶寶接受成人飲食模式的重要推手,添加副食品的箇中技巧你知道了嗎? Part1.基礎篇 WHAT什麼是副食品 寶寶從一出生開始便以母奶為主食,成長到一定階段後,就得開始訓練其口腔肌肉,給予多方面的營養素,讓寶寶開始體驗並學習成人的飲食方式,而改變當然不是一蹴可幾,得一步一步慢慢來,「副食品」也就因此而出現。副食品,顧名思義是相對於寶寶的主食而命名的,由於寶寶的主食仍為母奶或配方奶,要讓寶寶慢慢習慣成人的飲食習慣,就得從副食品開始,種類包含了各種食物的液狀、泥狀、糊狀等,這些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就是副食品,這些副食品也是離乳的開始,因此又稱為離乳食,可以讓寶寶的舌頭開始接觸其他食物的味道以及訓練寶寶咀嚼、吞嚥的能力。 WHEN何時開始吃副食品 有些媽咪可能會感到疑惑,到底什麼時候可開始讓寶寶吃副食品呢?一般來說,寶寶吃副食品的時間大概在4∼6個月,因此時寶寶的消化功能已漸趨成熟,體重也已經達到出生的兩倍,光靠奶水的營養可能已不敷寶寶成長所需,此外,寶寶也可能已經出現厭奶的情形。不過,每個寶寶的生長情況都不一樣,4∼6個月為一般寶寶生長發育的情況,下列特徵為寶寶已達可吃副食品的階段,照顧者可據此來辨別: 1. 舌頭不會將湯匙頂出:嬰兒在4個月以前會有一種反射動作,即將固體物以舌頭頂出,因此,當照顧者嘗試要以湯匙餵寶寶喝果汁時遭受到寶寶用舌頭頂出的反應,這就表示,寶寶的發展尚未到達可吃固體食物的階段,媽咪應再等等。 2. 頸部已可挺起且能自行坐起:吳子聰主任表示,4∼6個月左右,當寶寶頸部已可挺起,且舌頭和嘴部肌肉控制也較為成熟時,可開始補充其他半流質液體,6∼7個月左右能自行坐起,這代表他可以像成人一般坐著吃東西,是開始添加副食品的明顯發展現象。 3. 開始長牙:牙齒的出現表示寶寶有能力去咀嚼食物,但營養師陳雅惠表示,即使寶寶牙齒還沒有長出來,其牙齦仍具有磨碎的能力,照顧者也可開始嘗試為寶寶添加副食品。 4. 看別人吃東西時會分泌口水:這代表寶寶對其他食物產生了興趣,照顧者可提供母奶以外的食物給寶寶嘗試。 5. 會伸手抓握,表示想要吃:這樣的動作除了表示已具備基本的抓握能力,也代表對食物有興趣,且會主動爭取,照顧者應適時的為寶寶添加副食品。 副食品也不可太早吃 有些媽咪擔心寶寶的營養不足,早早就開始餵寶寶吃副食品,但如此卻可能因為寶寶腸胃道的發育尚未成熟而造成身體的負擔。吳子聰主任指出,胃酸是分解、消化食物重要的分泌物,此外,主掌食物消化的胰液,其分泌量也必須到4∼6個月才會越來越多,在這兩個重要的消化液尚未分泌完全時添加副食品,其中的蛋白質、糖分會無法分解,容易為身體帶來負擔,因此,副食品也不宜過早添加。 母奶寶寶與配方奶寶寶大不同 一般來說,吃配方奶的寶寶應在4個月大時就開始嘗試添加副食品,而喝母奶的寶寶則可等到6個月大時。營養師陳雅惠表示,這是因為喝母奶的寶寶在吸吮乳頭時需要用較多的力氣,因此寶寶的口腔肌肉會發展得比喝配方奶的寶寶好,所以不用提前給予添加副食品。 主食與副食的比例變化 嬰兒從剛出生到4個月左右,都是以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為主要營養來源,一般足月生產且正常發育的嬰兒也不需要在4個月之前特別添加其他營養品,而在4個月之後,為寶寶添加的其他食物及營養素都可廣泛的稱作副食品,當寶寶逐漸長大,也會逐漸轉以半固體或固體的食物為主要營養來源,這時候母奶和配方奶反而成為副食,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劃分,而是兩邊相互消長,逐漸的演進、變化。 實際上副食品並沒有停止的時候,而是不斷的增加,只是其中型態、質地不斷改變,由「副」的食品逐漸轉變為「主」食。一般多是在一歲半至兩歲左右可完全轉換食物的型態,當寶寶能接受固體、一般成人食物時,就表示他已經適應且接受最初的副食品,並且已將副食品轉為自己的主食,這時候,也要恭喜辛苦的照顧者已幫助寶寶度過離乳期囉! Part2.進階篇 *添加副食品的原則 1. 一次一種:由於寶寶正開始學習接受成人的飲食,為避免寶寶出現不適應的過敏情形,照顧者應該一次為寶寶添加一種食物,除了讓寶寶漸漸的適應之外,也才能了解寶寶是否會對某種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因為在過敏尚未發生之前,無法預測寶寶會對那個食物過敏。 2. 質地循序漸進:營養師陳雅惠指出,由於寶寶的咀嚼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副食品的加入也主要是在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由壓碎、磨碎到咬碎,必須循序漸進,以免發生寶寶無法吞嚥、噎到的意外。因此,必須從液狀的水果汁、蔬菜汁開始,到糊狀的米糊、麥糊等,適應後,可進一步給予泥狀的果泥、菜泥、肉泥,最後,再慢慢進展到碎麵條、乾米飯的固體食物。 3. 一種食物適應約5∼7天:每種副食品應讓寶寶適應一個禮拜左右,在這段期間,照顧者可觀察寶寶對副食品的反應,若對食物產生耐受性不良,可能在2∼3天後才會出現症狀,因此,在適應的這段期間,照顧者必須從寶寶的排便情形、皮膚是否出現紅疹來判斷寶寶是否有適應不良的情形,每種食物的特性、屬性均不同,若寶寶一次吃下多含多種食物的副食品,出現過敏反應,會難以找出讓寶寶發生不良反應的過敏原。 4. 少量:以最剛開始的果汁為例,由於是寶寶第一次嘗試奶水以外的滋味,媽媽應從少量開始,約一茶匙(5公克)的份量加開水做稀釋,讓寶寶嘗試,適應後再逐漸增加。 5. 勿加調味料:由於寶寶的味蕾尚未接觸過奶水以外的食物味道,因此,對於任何食物的原味都會感到好奇,照顧者應讓寶寶多嘗試食物的原味,一方面,可避免為寶寶發育未完全的腎臟帶來負擔;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養壞寶寶的味蕾,變成「重口味」的寶寶! *過敏兒添加副食品守則 吳子聰主任指出,100個嬰兒中約有5∼8個是過敏兒,過敏兒在添加副食品時的確需要多費心,但也不能因噎廢食,怕寶寶過敏就完全不給予副食品,只要照顧者仔細觀察寶寶的過敏反應,了解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哪些,照著副食品添加的守則執行,其實和一般寶寶沒有相差太多之處! 一般過敏反應為身上出現類似蕁麻疹的紅疹並發癢,或是腹瀉,會在吃完食物後馬上表現出來;而若是兩三天後才出現類似過敏的反應,營養師陳雅惠表示,大多是「食物耐受性不良」,並不是過敏的情況,只要再讓寶寶適應幾天即可。但吳子聰主任表示,有時過敏反應會表現在慢性的症狀,像是流鼻涕、黑眼圈等,若長期有這樣的現象卻又不是感冒,照顧者可能就要聯想是否為對副食品過敏的反應了! 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1.奶類:吳子聰主任指出,奶類佔易過敏食物的2∼7%,因此,除母奶外,鮮奶一歲前要盡量避免。 2.蛋白:蛋白又比蛋黃容易引起過敏,雖然蛋的營養價值極高,嬰兒時期可不用限制吃蛋的數量,但若寶寶屬過敏體質,照顧者應以避免引起寶寶過敏反應為主,不要讓寶寶太早接觸蛋白。 3.有殼海鮮:例如蝦、貝類等,這些食物都易引起過敏。一般此類有殼海鮮建議在兩歲以後才讓寶寶食用。 4.鮭魚、鱈魚:營養師陳雅惠指出,魚類中的鮭魚、鱈魚也較易引起過敏反應。 5.芒果、奇異果:一般人均認為柑橘類水果極易引起過敏,但吳子聰表示,經研究調查結果並非如此,柑橘類在國內並非主要引起過敏的水果類食物,而是芒果、奇異果。

有技巧幫孩子學會表達

2007年09月04日
公開
6

還不太會說話的幼兒遇到事情,往往都是以哭、鬧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這樣的表態只會讓大人明白他們有需求,卻不能清楚知道他們要的到底是什麼。幫助孩子表達,引導他說出心裡話的首要方式就是要了解其個性與特質,再適時依照他的狀況鼓勵他慢慢說出來。   相信不少照顧者在教養時,常碰到孩子不會表達,問了半天仍舊只是不停啼哭,弄得大人急,小孩也急,一場「溝通」下來等於毫無斬獲,甚至氣氛降至冰點。您或許會認為,孩子還小不會表達是理所當然,既然問半天問不出來便做罷,然而這樣的情形幾次下來,孩子容易因為您的處理方式變得更不敢表達,有些孩子甚至會因此陷入憂鬱狀態,如此您也就更無法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從發展情況來看,不同年齡的孩子其表達方式也不同。0?1歲的嬰兒不會說話,行為表現也剛開始發展,對照顧者而言是最難理解的階段,但其實只要碰到他們啼哭,照顧者就知道他們有所需求,只是需自己去找尋答案罷了。1?2歲的幼兒會開始了解簡單的單字之意義,有些還會說好幾個有意義的單字,並可了解否定詞,會明顯察覺大人的手勢、動作及表情。表達能力雖較之前好,不過遇到事情還是會有啼哭的情形。2?3歲的孩子會逐漸將2個單字組合成短句,會說簡單字詞及三個字的疊語(例如:喝ㄋㄟ ㄋㄟ、騎ㄅㄨ ㄅㄨ等),也能自己控制行為,配合一般生活指令。孩子的表達能力較之前更為完善,此時要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需求也就容易多了! 哭、鬧是常見的表達方式   一般來說,有選擇性的孩子比較不容易表達其需要。當幼兒有所需求,但不會表達時,常見他們以哭、鬧彆扭、發脾氣、打人的方式呈現,有些孩子會私下解決;有的會選擇放棄不說;另外有的會直接順應他人,因為他覺得說了沒用,又沒辦法改變,因此就交給他人決定。除此之外,有的孩子會因為不理解而面無表情或不予回應;有的因為跟人溝通有障礙而表達不當;有的甚至會出現不當的肢體語言,如搶、暴力、衝動的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以上的情緒及反應都是孩子的一種防衛機制,由於他們表達不出來,非要透過這些方式,才能讓自己好過,在情緒上才會得到舒緩,這是一種生存反應法。   楊淑芬表示,「哭」是表達不出來的孩子最常用的方法,因為他們認為「哭」,大人就會有反應,只要用「哭」的方式就能得到他們想要的,因此常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有時孩子也會用「鬧彆扭」的方式,因為他們說不出自己的需要,或覺得大人可能會不允許,當心裡搖擺不定時,就有情緒出現。此外,有些孩子因為檯面上不行,會用私下解決的方式來表達。舉例來說,當照顧者不同意孩子買玩具,孩子可能憋著不開心的情緒,當看到其他小孩在玩時,會順手拿來玩。 培養孩子表達的益處   表達,不僅可以讓孩子的需求被知道,還可增加溝通及口語表達機會。楊淑芬指出,當孩子學會表達時,他已經有自我的概念,也代表他比較能接納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要什麼,一旦他能自我接納,對自己會比較有自信,且比較能為他人著想。   另一方面,學會表達的孩子可增加其情緒穩定度,一旦他能用口語的方式表現其需求,非口語(即肢體動作)的表達方式就會比較少,比較不會用打人、拉扯等方式來呈現。此外,孩子一旦知道他說出來會被滿足時,會比較有意願等待被滿足,而不是只會哭鬧,且學會表達的孩子能提高協調能力,因為當自己與他人的意見能共存時,他會懂得提出自己的需要與他人協調,還可藉此增進人際關係,讓人知道如何跟他合作。舉例來說,如他表達出自己喜歡吃蛋糕,以後他人來看他時,可能就會帶一個蛋糕來給他。 結語:   教導還不大會說話的孩子學會表達並不容易,但是只要您能用心去聆聽孩子心中的聲音,明白他的需求,順著他的個性及特質逐漸去引導他,培養孩子表達也可以順利進行!

開啟嬰幼兒美術天分

2007年09月03日
公開
20

3歲以內的嬰幼兒發展能力有限,培養他們藝術美感不是要訓練他有純熟的技巧,而是以培養其感受力與想像創造的能力為主,藉此刺激各項感官知覺,有助提升日後孩子各項能力。要培養孩子美術天分,毋須刻意為他報名教學課程,從生活中簡易的創作也可以讓孩子玩出創作能力! 感官發展與美感培養息息相關   感覺系統包括視力、視野、辨色力,對比敏感度及立體感等,這些功能在嬰兒0?3歲間逐步發展完成,其中「視力發展」與美術能力的建立深具相關性。正常來說,嬰兒在出生時可以看到光及一些簡單的圖案,然而20公分以外的物體對他們而言是模糊不清的。約出生2個星期的小嬰兒可以慢慢辨識較細的線條,且開始較有深度感。而在出生後第4?8個月開始,寶寶學習看周遭的事物,一旦眼睛和大腦視力中心接通,這時他們就可以準確地觀察周圍的環境。當寶寶約6?8個月大時,開始學習分辨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立體感的建立也在此時逐漸形成。有些孩子可能很早就有良好的色感,如果照顧者能盡早為他們安排接觸各種具豐富色彩的環境,對培養孩子的美術天分有極大助益。 培養美感之益處   嬰幼兒感官發展過程與美感的培養息息相關,除此之外,培養孩子建立美感,對其各種能力發展來說還具備許多好處。裕德藝術幼兒學校美術老師歐筱君表示,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美術能力,能提升其獨立思考創作的能力,藉由美感建立不僅可增進幼兒想像力、創造力、觀察力及敏銳度,還能培養孩子對美的鑑賞與感受能力。   兒童美術老師李嘉穎進一步指出,讓孩子從小學習美術,可培養其靈活的變通力,增強自信心,藉以獲得成就感,激發想像力,養成長大後自動自發的習慣,以及培養其互助合作的精神;且經由各種美術活動的進行,可促進幼兒大小肌肉活動訓練及手眼協調能力,不僅可滿足孩子好動的天性,有助宣洩情緒,還可藉由創作時培養各種想像力,擴張其生活知識與經驗。 將美融入生活   各年齡層寶寶發展不同,培養他們美術能力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依0?3歲寶寶的發展情形來看,建議照顧者可採用下列方式,將「美」自然融入生活,讓孩子在無形中培養對美的概念及創作力。 0~6個月   在孩子睡覺的地方提供適量且柔和的光線,垂掛一些造型優美、色彩柔和的玩具,多讓嬰幼兒接觸,可幫助他們辨認不同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等。 7個月~1歲   您可在孩子活動的地方擺設一些多層次、有深度「色調」的圖片,或多帶他們到戶外走走,讓他觀察大自然的事物,對於視覺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1~2歲   適時給予孩子機會教育,如帶他外出時,看到影子,可跟孩子介紹:「這是影子。」您還可將孩子眼睛矇起來,讓他去摸五官,同時跟他介紹;也可以教孩子分辨玩具或食物的顏色,藉由玩具組合,訓練孩子美感及邏輯。還可在教他穿衣服時認識顏色。 2~3歲   多給孩子觀察及體驗的經驗。如和他一起做勞作時,可以跟他說:「我們現在要做臉,那你要不要去找家裡什麼東西可以做眼睛?」。此外,跟孩子互動時,可多培養他的想像力,可以運用繪本,玩故事接龍的遊戲,讓孩子多說比實際操作更重要。 培養幼兒創作須知   透過視覺心像表達的美術活動,幾乎是每個幼兒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生活經驗。藉由美術活動,幼兒可以探索和表達他們的意念,抒發情感,得到身心需求的滿足,且能隨著心智與生理的成熟層次,呈現不同風貌的美術表現方式。因此從事美術活動對於幼兒美感培養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孩子也會玩得很高興。

0~3歲腦力鍛鍊法

2007年09月02日
公開
14

文�京都大學榮譽教授暨日本福祉大學教授 久保田 競 摘錄整理�施娟娟 內文摘錄自�《笨蛋是可以治療的》,大塊文化出版 聰明才智是可以在後天加以鍛鍊的!腦機能的日本最高權威─久保田 競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紹了各種鍛鍊頭腦的習慣,以及會使腦力衰退的習慣,他也表示,父母親若不刻意鍛鍊小孩的大腦,那麼小孩的大腦發育就會不好。本刊特別摘錄書中鍛鍊零到三歲嬰幼兒腦力的方法,讓爸媽養出聰明寶寶! 讓寶寶看人臉或玩具 首先,請先練習讓小孩能夠認真地盯著父母親的臉或是玩具看。要一邊對小孩說:「我是媽媽喔!」「我是爸爸喲!」「這是熊寶寶喔!」,同時要確實地讓小孩子看見父母親的臉,或是拿給他們看的玩具(對剛出生的嬰兒而言,十幾公分的距離是能夠讓他們看清楚的距離)。如此不但能夠訓練他們記住父母親長相或玩具等等的記憶力,此外也可以讓他們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名字。 餵母奶前先告知寶寶 餵母奶的時候,也應該先讓他們看見母親的乳房,並跟他們說:「喝ㄋㄟ ㄋㄟ囉!」之後再開始餵他們喝奶。如果小孩喝得很好,記得要讚美他們喔!因為「一接受到別人的讚美,前額葉聯合區就會更加發達」。這是在嬰兒一出生之後就會立刻出現的效果。 讓換尿布是件愉快事 同時也要記得教他們記住「積極地停止某動作」。如果他們做到「積極地停止某動作」的話,也記得要好好讚美他們喔!但是,記得不要勉強嬰兒做會讓他們感到不愉快的事情。換尿布的時候,不要讓他們感到「換尿布」是一件討厭的事情,而是要他們記住這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所以替他們換完尿布之後,記得搔搔他們的腳底等等,做些會讓他們感到高興的事情。 視力發育完全後練習單手拿東西 出生六個月後,當他們的視力發育完全之後,記得試著讓他們做一些用單手拿拿東西、丟丟東西、放下東西等等的動作。如果他們做到了,記得給予讚美。此外,因為小孩子會把東西拿到嘴巴裡作確認,所以請拿可以讓他們放入嘴巴的東西做這些練習。 幫寶寶在床上翻身 當他們躺在床上,開始東張西望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幫助他們翻身,如此一來他們就會記住如何自己翻身玩耍了。而當他們開始會站、會走路的時候,只要有保護者在身邊,就可以讓他們練習上下樓梯、或是倒退走路等動作。 六個月後固定作息時間 出生六個月之後,就應該定下他們的起床和就寢的時間,吃飯和大小便的時間也要一定,讓他們漸漸習慣生活作息時間。 訓練手部能力&學習運動 此外,六個月左右就應開始訓練他們練習使用湯匙。如果這個動作沒問題了,再繼續讓他們練習拿筆畫東西等動作,以訓練他們會使用更精細的東西。讓他們學習運動的時候,剛開始應先示範給他們看,等到小孩有意願自己嘗試的時候,就應該讓他們試試。如此一來,他們的鏡像神經元就會開始運作,中腦皮質邊緣體系也會開始活動,突觸的聯結也會變得更容易。 此外,雖然之前提到「笑」可以幫助大腦的前額葉聯合區發達這一點,但事實上如果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喜怒哀樂等所有的情緒變化是最好的。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嬰兒的情緒,同時要用行動來讓嬰兒了解父母親理解他們想要表達的事情。 當嬰兒在哭泣的時候,他們會透過不同的哭泣方法來表達自己想傳達的訊息,所以父母親應該要努力地去理解他們所要表達的訊息。只要仔細注意他們哭泣方法的不同處,一定就能夠理解他們想要傳達的訊息。相反的,當嬰兒在笑、在表達喜悅的時候,我們也要跟著他們笑、跟著他們感到高興。同時也要讓他們看到父母親開心的表情。如此一來,嬰兒就能夠學習觀察父母親在想什麼、想要做什麼了。給予嬰兒這種立即反應、訊息的話,也就會有助於他們大腦的發展。 讓寶寶看父母親的臉可以訓練他記住父母親長相。 讓寶寶動用到全身、盡情玩耍對鍛練腦力非常重要。 六個月後,應固定寶寶吃飯、大小便等生活作息時間。 讓寶寶「笑」對鍛鍊頭腦也有幫助。

市售嬰兒奶瓶雙酚A溶出調查 16品牌合格

2007年09月01日
公開
10

市售嬰兒奶瓶雙酚A溶出調查 16品牌合格 更新日期:2007/08/31 11:51 (中央社記者顧恆湛台北三十一日電)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今天公布「市售嬰兒奶瓶中雙酚A的溶出」調查結果,抽驗的十九種嬰兒奶瓶品牌中,有十六種未驗出雙酚A。環品會呼籲父母不要使用有刮痕或出現霧面的塑膠製舊奶瓶,及不要用高效清潔劑或熱水洗滌塑膠製嬰兒奶瓶或容器。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指出,雙酚A(Bisphenol,簡稱BPA)主要用於生產聚碳酸酯塑化 (PC)產品,包括嬰兒奶瓶、兒童玩具等。BPA類似雌激素為已知環境賀爾蒙,2007年美國有三十八名科學家在生殖毒物學網站中指稱,塑膠製品中的BPA,可能導致人類生殖道器官病變,嬰兒和胚胎尤其可能受到危害。 環品會依據歐盟標準方法在2006年六月至九月從台北市購入嬰兒奶瓶十九種品牌各兩件測試,其中未驗出BPA的有十六種。劉銘龍表示,由於台灣還沒有訂出BPA溶出合格標準,環品會僅提供此十六種品牌作為父母選購時的參考。 未驗出BPA的十六種嬰兒奶瓶為,寶貝企鵝高級葫蘆奶瓶 (PENGO)、Ai-NON BABY葫蘆曲線奶瓶、喜多葫蘆型一般口徑奶瓶、PIGEON貝親奶瓶、NUK印花奶瓶、小幼苗標準型奶瓶、史奴比寬口徑奶瓶、哈奇一般口徑奶瓶、奇哥標準口徑奶瓶、貝親PES奶瓶、小獅王辛巴抗菌標準大奶瓶、AVENT 125ml奶瓶、艾比熊自動吸管奶瓶、CHU、黃色小鴨抗菌寬口徑葫蘆型奶瓶、Combi標準防脹奶瓶。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嬰兒奶瓶在製造過程中多少會有未聚合完全的BPA殘留,但因包覆在瓶壁內層,剛開始使用不易滲溶出到盛裝的食物中,但隨著時間拉長,瓶壁內層逐漸外露,BPA溶出的可能性將提高許多。 他建議,父母可盡量避免使用PC製食品容器或奶瓶,不要加熱裝在塑膠瓶或容器中的食物,不要長時間放置牛奶在塑膠製奶瓶中,也不要用高效清潔劑或熱水洗滌塑膠製嬰兒奶瓶或容器,及丟掉有刮痕或出現霧面的塑膠製舊奶瓶。 他表示,環品會將把調查結果送交衛生署,希望衛生署盡快在嬰兒食品類衛生標準中訂定BPA溶出試驗項目及合格標準,限制有害化學物質BPA使用在孩童用品,也讓廠商有所依循。960831

佐媽分享∼∼褪黑激素

2007年09月01日
公開
7

褪黑激素﹙Melatonin ﹚的功用 : 維持人體生理時鐘的動力。 褪黑激素是由松果體所分泌的,在正常情況下夜晚11:00到凌晨2:00為分泌最旺盛的時段, 人們會因而想睡覺,之後分泌量慢慢降低,直到約清晨8:00 當一睜開眼睛,松果體就停止分泌了。 松果體的分泌非常的非常規律,只要有一天熬夜,次日褪黑激素分泌量就會減少,約要 11天才會恢復正常,因此在這段時間中會出現失眠、白天想睡、哈欠連連的不正常情況。 晚上睡覺時妳有開小燈的習慣嗎? 深夜開燈睡覺者,免疫功能會下降喔。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深夜開燈將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會降低人體免疫功!! 因此,挑燈夜戰後極易受病毒的威脅。 國外有研究顯示,常值夜班的小姐,乳癌的發生率將大幅成長二倍。 因為人腦中有一種稱為松果體的內分泌器官,於夜間睡眠時,會分泌大量褪黑激素,這個激素在夜間 11時,至隔日2時分泌最旺盛,到清晨(約8時)停止分泌。 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得血壓下降、心跳速率減慢,心臟得以喘息,具有加強免疫功能、毒殺癌細胞的效果,可是一旦眼球見到光,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住,因此深夜開燈睡覺者,免疫功能會下降、也就比較容罹患癌症。 ●閱後傳知他人,添福添壽,也可減輕家庭負擔,為社會謀福。 ●晚上睡覺還是把燈關了,暗暗黑黑的卡好喲 !

平凡中感知不平凡

2007年08月31日
公開
7

三個砌牆工人在砌牆。有人問其中一個工人說:「你在做什麼?」 這個工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我在砌牆!」 這個人轉身問第二個人:「你在做什麼呢?」 第二個人說:「我在建一幢漂亮的大樓!」 他又問第三個人。 第三個人嘴裡哼著小調,愉快地說:「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 【智慧沙】 同樣平凡的工作,同樣看似簡單重複、枯燥乏味,有人卻能以快樂的心情面對。 在平凡中感知不平凡,在簡單中構築自己的夢想。這樣的人才會勇往直前,永不退縮。 我很重要 二戰後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失業人數陡增,工廠效益也很不景氣。 一家瀕臨倒閉的食品公司為了起死回生,決定裁員三分之一。有三種人名列其中: 一種是清潔工,一種是司機,一種是無任何技術的倉管人員。 這三種人加起來有三十多名。 經理找他們談話,說明裁員意圖。 清潔工說:「我們很重要,如果沒有我們打掃衛生,沒有清潔優美、 健康有序的工作環境,你們怎能全心投入工作?」 司機說:「我們很重要,沒有司機,這麼多產品怎能迅速銷往市場?」 倉管人員說:「我們很重要,戰爭剛剛過去,許多人掙扎在饑餓線上, 如果沒有我們,這些食品豈不是要被流浪街頭的乞丐偷光!」 經理覺得他們說的話都很有道理,權衡再三決定不裁員,重新制定了管理策略。 最後經理在廠門口懸掛了一塊大匾,上面寫著:我很重要! 從此,每天當職工們來上班,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我很重要」這四個字。 不管是基層員工還是白領階層,都認為老闆很重視他們,於是非常賣命地工作。 這句話調動了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一年後公司迅速崛起,成為日本有名的公司之一。 【智慧沙】 任何時候都不要看輕自己。在關鍵時刻,敢於說「我很重要」。說出來, 你的人生旅程就會由此掀開新的一頁。 天堂本沒有工作 有個人死後,在前往閻羅殿的路上,遇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 宮殿的主人請他留下來居住。這個人回答說:「我在人世間辛辛苦苦地 忙碌了一輩子,現在只想吃和睡,我討厭工作。」 宮殿主人說道:「若真是這樣,那麼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裡更適合你居住的了。 我這裡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會有人來阻止你。 我這裡有舒服的床舖,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會有人來打擾你。 而且,我保證沒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做。」 於是,這個人就住了下來。 開始的一段日子,這個人吃了睡,睡了吃,他感到非常快樂。但漸漸地, 他覺得有些寂寞和空虛了,便跑去見宮殿主人,抱怨道: 「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也沒意思。我對這種生活 已經提不起一點興趣了。你能否為我找一個工作?」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裡從來就不曾有過工作。」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忍不住了,又跑去見宮殿的主人: 「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給我工作,我寧願下地獄,也不要待在這裡。」 宮殿的主人輕蔑地笑了:「你認為這裡是天堂嗎?這裡本來就是地獄啊!」 【智慧沙】 不想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天堂。沒有誰比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人更累、 更無聊了,因為他們找不到休息的辦法。工作雖然累,但它卻充滿了情趣, 讓人富有生機和活力。 自動自發 兩匹馬各拉一輛大車。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後面的一匹常常停下來。 於是主人就把後面一輛車上的貨挪到前面一輛車上去。等到把車上的 東西都搬完了,後面那匹馬便輕快地前進起來。它對前面那匹馬說: 「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主人越是要折磨你。」 來到車馬店的時候,主人想:「既然只用一匹馬拉車,我養兩匹馬做什麼? 不如好好地餵養一匹,把另一匹宰掉,總還能拿到一張皮吧。」於是, 後面的那匹馬被殺了,前面的馬留了下來。 【智慧沙】 如果想登上事業的成功巔峰,你就得永遠保持自動自發的精神—— 即使面對缺乏挑戰或毫無樂趣的工作,也能全力以赴。當你養成了這種習慣, 你就能獲得工作中所向披靡的利器,獲得自己想要的快樂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