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你面對愛說「不」的寶寶

2008年02月07日
公開
1

三歲決定一生的說法,往往讓父母們擔憂會不會少做了什麼,耽誤了孩子;也會心急,是不是錯過了,孩子會真的輸在起跑點。孩子大約三歲時,腦細胞數量會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不過,即使腦部大小已和大人十分接近,但在認知和社會心理需求的發展上,仍在學習階段。 幼兒階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對人信任,萌發自主性、好奇心和自動自發學習精神的關鍵時期。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將會學習,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充滿信心,那是孩子一輩子最需要的動力,這才是三歲能不能決定一生的關鍵。 「可怕的兩歲」真的可怕嗎? 許多人談到「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都以為孩子過了兩歲生日才開始。事實上,可怕的兩歲,指的是孩子十八個月到三歲左右。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到兩歲就很調皮,不必擔心,完全正常。而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到三歲都很乖,也不用懷疑,那是你的福氣。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可怕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會很困擾父母,說穿了,完全是因為做爸爸媽媽的沒有心理準備:那個嗷嗷待哺,完全依賴的小嬰兒,變成一個行動自如,好奇心很強,又很有主見的幼兒,這前後的轉變太劇烈了。 父母該怎麼做? 以身作則 減少說不的次數 首先,父母要減少說「不可以」的次數。孩子在這段期間很常說「不要」。爸爸媽媽可以先反省,這個「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自己先說出口的。對幼兒來說,爸媽說「不可以」時要服從,他們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權威。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要得到控制權,孩子也以「不要」來爭取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盡量少說。 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 其次,對孩子說「不可以」的同時,請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減少說「不」,並不是不可以說。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對他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舉例來說,孩子拿積木敲魚缸,與其說:「小寶,不可以敲魚缸,再敲就打屁股。」不如說:「小寶,魚缸可以輕輕的摸,像這樣(示範一下)。媽媽知道,你會輕輕的摸。來,試試看。」帶孩子做幾次,誇他一下,然後,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如塑膠桶子或餅乾盒子。告訴孩子:「這個盒子你可以敲。」孩子可能會再犯,此時你要重複示範。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提醒一下,要輕輕的摸。你會輕輕的摸的!」一般而言,對小小孩行為的引導,提供他們可以接受的情境,教他們可以接受的行為,遠比對他們一直說「不可以」效果大得多,對幼兒的影響也會更正向些。 很多父母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階段的幼兒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事前的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我保證他一定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聽聽孩子的心情 他不是故意搗蛋 發展中的孩子,尤其是零至三歲的幼兒,許多讓父母不接受的行為,如丟玩具、撕書本等,儘管父母一再提醒,但仍然沒有改善。其實,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那些行為都是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運作、周遭環境的探索的正常表現,絕不是故意要整父母。父母不用生氣,也不用責怪,應把這些行為當成是了解孩子的線索。

別讓寶寶變成胖小孩

2008年02月06日
公開
4

兒童肥胖有增加的趨勢,而其與嬰幼兒時期的飲食習慣有極大關聯,因為開始吃副食品以後所接觸到的飲食,會影響寶寶日後的飲食喜好。爸媽們要注意的是,讓寶寶攝取天然營養的食物並遠離垃圾食物,這樣寶寶才會長得健康、不發胖。 PART I孩子胖不胖,爸媽能決定   如果家中真有過胖兒,那麼身為爸媽的你,絕對要負大部分的責任,小孩過胖,除了基因遺傳因素,父母的養育方式足以決定一切。 一、影響肥胖的4大關鍵   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的餵食方式與兒童肥胖有很大的關係,這話怎麼說呢?因為孩子脂肪細胞的生長從胎兒時就開始,如果父母在嬰幼兒時期沒有好好養育,長期不當的餵食將會導致孩子肥胖的問題。 關鍵1 有沒有喝足母奶 關鍵2 副食品轉換得好不好 關鍵3 對孩子的食慾夠不夠瞭解 關鍵4 對食物的認知正不正確 二、過胖兒童的5大類型 有一項統計指出,台灣3歲到6歲半小孩的肥胖盛行率為10%,而且盛行率隨著小孩年齡增加而遞增,以男孩來說,4歲半到5歲肥胖盛行率為17%,5歲到5歲半肥胖盛行率為35%,5歲半到6歲肥胖盛行率為36%,6歲到6歲半肥胖盛行率為40%。這些數字透露著當孩子年齡增加時,自己對食物的掌控自主性提高,如果父母或親人不加以調控和指導,將會造成更嚴重的肥胖問題。 許多兒童肥胖的問題來自父母對孩子飲食採取放任的態度,孩子想吃什麼就買什麼,愛吃什麼就吃什麼,甚至任何時間吃東西都是隨著自己喜歡。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一旦孩子自己掌控生活或飲食時,將會造成生活混亂的局面。因此,現代社會的情勢很容易「製造」出許多過胖的兒童,以下是五種容易產生肥胖兒童的類型,也藉此來提醒父母們對孩子的教養與建立其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類型1 公寓兒童 類型2 電視兒童 類型3 速食兒童 類型4 零食兒童 類型5 外食兒童 PART II向垃圾食物說「不」 「垃圾食物」按字意是指丟棄不要〈垃圾〉的食物,諷刺的是,它卻是現代人最愛吃的食物。只要你到便利商店或超市走一趟,陳列在商品架上的食品,有不少是「垃圾食物」。所謂「垃圾食物」就是空有熱量、而營養極低甚至沒有營養的食物,這類食物都是經過加工精製的食物,幾乎沒有營養價值可言,除此之外,有些垃圾食物也會添加大量鹽、糖以及調味添加品、防腐劑等成份,一旦吃多了,反而真的會讓自己變成「垃圾」。 一、認識垃圾食物   垃圾食物除了提供熱量外,大多沒有均衡的營養素,所以這類食物很容易使人發胖。按著加工的特性可將垃圾食物分為: 1.麵食類─一般泡麵、點心麵的食品 2.速食類─漢堡、熱狗、薯條等 3.糕餅類─派點、蛋糕、小西點、餅乾等 4.飲料類─含糖飲料、碳酸飲料、奶茶等 5.零食類─糖果、米果、口香糖、洋芋片、蜜餞等 二、垃圾食物4大危害   很多垃圾食物之所以會成為大人或小孩愛不釋手的食品,多半是習慣造成的,因為如果經常在時間空檔或無聊、緊張的情緒下會吃東西,這樣的人很容易對一些食物產生依賴感,由於垃圾食物取得便利又種類多樣,一旦習慣就很難對它有防備,如此一來將會為孩子帶來嚴重的後果。 害處1 造成營養失調 害處2 阻礙兒童生長發育 害處3 高鹽的危機 害處4 熱量埋下肥胖的危機

陪寶寶學說話

2008年02月05日
公開
3

家中小寶貝初次開口說話那一刻,總是令爸比媽咪充滿著期盼與驚喜。但是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快慢不同,提醒爸媽要定期檢視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表,參與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寶寶三歲前,透過生活中的閱讀、遊戲等活動陪伴他,都是幫助寶寶練習語言表達、共享甜蜜親子時光的好時機。 從非口語到口語∼孩子的語言進度表 小嬰兒還不會說話時,會透過非口語的小手動作、臉部表情,以哭聲或愉悅聲來表達他的情感及需求,但人類語言的學習在小嬰兒未開口前早已啟動,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李松澤主任表示,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因為劇烈聲響,產生驚嚇把雙手往外伸,這種對聲音的反應正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研究也顯示,胎兒在母親懷孕的後期就會對外界聲音有所反應,也就是說,寶寶的語言學習之路從他在媽媽的肚子裡已開始悄悄醞釀。 隨著寶寶逐漸成長,爸爸媽媽可以檢視每個成長時期的語言進度表,為孩子的語言發展作第一道把關! 孩子的語言進度表: 2個月大: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寶寶雖然還不會使用聲音表達,但是會發出愉悅聲,表情像在微笑的感覺。 3個月大:家長在逗寶寶的時候,他會發出「嗷嗚嗷嗚」的聲音反應。有研究指出,這個時期嬰兒間可能有互通語言。 4個月大:寶寶會主動發出ㄚㄚ的聲音,自己會專注地看東西,不一定只是哭或笑。 2∼4個月:這時寶寶的聽覺與理解已有初步發展,聽到聲音會去尋找來源,藉此知道周圍環境的變化。 6個月大:寶寶的咿呀學語期,他已經開始注意大人的口腔動作,模仿大人嘴唇或舌頭動作來發出單音,例如:一連串ㄇㄚ的單字音。 8個月大:寶寶開始有語調的出現,以抑揚頓挫表達情緒,生氣時發單音會加重語氣,稱作社會性發聲,會形成日後語調規則。 9個月大:這個時候寶寶多常說出疊字,會說的種類也變多。會發出ㄅㄚㄅㄚ、ㄇㄚㄇㄚ的單字音,由於寶寶不是因為認得人而發出這些音,所以這些單字音並沒有特定的意義,可能是代表他不舒服或想找人。 10∼18個月:寶寶除了會發出ㄅㄚㄅㄚ、ㄇㄚㄇㄚ的單字音,也知道這代表的 是爸爸或媽媽,通常會認得並叫出最親近的照顧者。 2∼4歲:這是幼兒從語音含糊不清到逐漸清晰的階段,這時幼兒的音韻發展 (指發音準確度)已大致發育完成。 寶寶開金口的第一個字是? 爸爸媽媽通常最關心寶寶什麼時候會開口說話以及他會先叫誰?前台北榮總復健部語言治療師李淑娥表示,寶寶說出第一個字的時間點通常在十∼十八個月左右,這個有意義的語詞,通常是寶寶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阿?,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李松澤主任也指出,寶寶多在一歲大左右,學會說他的第一個詞彙,這個字常是bye bye這類不需要捲舌、簡單的喉音,他表示,這是因為寶寶剛誕生時,很多訪客祝賀離去時,最常對寶寶說bye bye這個詞,這時期的寶寶會主動地聽、學習說,練習運用他的嘴型去構音,這就是所謂的「仿說」,音不一定準,需要透過親近者的耐心教導,而這個有意義的字通常都和寶寶的生活情境相關。 語言治療師李淑娥表示,孩子到了兩歲時,主要照顧者通常能理解孩子說的話,旁人就需要透過主要照顧者來翻譯,而三歲的孩子講話會不太清楚(俗稱臭乳呆)但是一般人多半能猜懂孩子的意思,到了孩子四歲時,除了一些難發的音,如:ㄓㄔㄕㄖ,可能有點發不正確,但基本上四歲孩子說話的清晰度已達到93%以上。 早期口吃危險訊號: 語言治療師李淑娥建議,2∼5歲的孩子有以下任一情形,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到小兒科或復健科做評估。 1.說話時常有不流暢的口吃現象,佔說話字數的百分之十以上,這樣的狀況持續六個月以上,而且愈來愈嚴重。 2.講話中間停頓的時間不適當,每次停頓都在兩秒以上。 3.重度口吃會有拖長音和不適當中斷現象,單詞重複音常重復三次以上,例如:重複說:「早、早、早、早安。」 4.說話時伴隨像眨眼或聳肩等怪異動作。 5.說話時會出現負面情緒,例如因為講得不流暢而生氣、受挫或逃避。 6.講話不流暢時,因為感到受挫,眼睛不敢注視對方。 7.父母親的態度不正確,像是過分緊張焦慮、責罰小朋友說話不流暢,或親子關係不佳。

小遊戲

2008年01月30日
公開
6

轉貼於麻吉球媽 1.用叉子吃東西   把水果或麵包切成適當大小的塊裝在盤子裡。給寶寶一把幼兒專用叉子,讓他自己去叉盤子裡的食物吃。記住,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因為寶寶的動作不熟練就去幫忙。   效果:可以提高寶寶的手勁和操作能力,對鍛煉手眼協調能力也有好處。   2.用勺子舀水   準備兩個透明的杯子和一把勺子。在一個杯子裡裝點水,讓寶寶用勺子從這個杯子裡把水舀到另一個杯子裡。如果寶寶做不好,也可以讓他直接拿杯子將水倒來倒去地玩。   效果:玩水是寶寶永恆的遊戲,可以鍛煉小肌肉的控制力、手眼協調能力和注意力。   3.蓋蓋子   準備一個帶蓋子的塑料水杯或小碗。你給寶寶作個示範,教他把蓋子打開,再合上。可以讓寶寶慢慢練習。   效果:這個活動需要同時使用雙手,對培養寶寶兩隻手的協調能力很有好處,還能增強寶寶手腕的力量。   4.迷你汽車遊戲   給寶寶準備一些迷你小汽車玩具,教他玩停車場遊戲,比如把汽車整整齊齊地排成一排。也可以讓寶寶用小手去撥弄輪子,觀察輪子是怎樣轉動的。   效果:這不僅可以鍛煉寶寶的手部肌肉,還能增強空間意識。   5.敲打樂器   準備好小鼓、木琴、三角鐵等可供寶寶用雙手演奏的樂器玩具。播放寶寶熟悉的童謠或歌曲,讓他隨著節奏用雙手敲擊樂器。   效果:可以使寶寶更加熟練地使用雙手,還能培養樂感。   6.撕紙   準備幾種質地不同的紙,如面巾紙、打印紙、寫字本用紙等。讓寶寶試著用雙手把紙撕開,然後把撕過的紙揉成團兒。   效果:可以讓寶寶靈活地使用小手,提高精細動作能力。   7.翻書   給寶寶準備幾本書或相冊,讓他隨意地翻看。開始時,由於手指還不太靈活,寶寶可能會一下子翻好幾頁。沒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寶寶控制小手肌肉的能力越來越強,逐漸地就能一頁一頁地翻書了。   效果:翻書對小手肌肉是很好瑭賰牷A說不定寶寶還會因此很快愛上閱讀呢。 **************************************************** ★39健康網    3個徒手遊戲   1.小手變圖形   教寶寶伸開雙手,伸直手指頭。然後把食指和拇指的指尖對在一起組成圓圈,放在眼睛的前面,就像戴上眼鏡一樣。試試看,還能用小手變出什麼圖形?   效果:可以幫助寶寶認識各種圖形的變化,還能提高想像力。   2.「煎魚」   先讓寶寶把左手手掌向下,用右手輕輕地掂兩下手背,像煎魚一樣。再把手掌向上,捏兩下掌心。然後把右手伸開當成盤子,左手當成剛烤好的魚,把「魚」放在「盤子」裡,把小嘴湊過去假裝吃兩下。   效果:上下擺動雙手,可以使寶寶的手關節更加柔軟靈活。   3.用小手數數   教寶寶按一、二、三等數字的順序,逐一把手指伸出來。等熟練以後,還可以讓寶寶數書中的小鳥、鴨子等小動物。   效果:可以使寶寶的手指運動更加靈活,還能練習數數。   5個玩具鍛煉小肌肉   1.積木   可以讓寶寶把積木堆成各種樣子,再推倒重來。這個過程可以提高手眼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   2.彩色橡皮泥   寶寶可以用橡皮泥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這種活動可以刺激觸覺發育,讓小手肌肉得到很好的鍛煉。   3.小汽車玩具   寶寶拿著汽車玩具推來推去,可以鍛煉手的靈活性。還能通過它來讓寶寶識別不同的顏色,提高認知能力。   4.鼓類玩具   敲鼓時需要同時使用雙手,所以對手的小肌肉是很好的鍛煉。敲鼓時發出的聲音對寶寶的聽覺是很好的刺激,還能增強節奏感。   5.塗鴉用的筆   可以讓寶寶隨意在紙上畫畫,這對小肌肉鍛煉很有好處。   不花錢的玩具   門把手、抽屜等,可以讓寶寶反覆練習開、關,打開、合上。這都是小肌肉鍛煉的絕好練習。不過要注意安全,不要夾著寶寶的手。

調教固執孩子的方法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5

轉貼於麻吉球媽 專家分析: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個性固執一定是自己在家教方面出了什麼問題所造成的,但是研究發現,這種性格是天性使然。而且這種固執性格還有其積極的方面,譬如這種個性的孩子通常比較有主見,他們不會隨波逐流,無論身邊的人有多強大、多成熟,都不能對他們產生威脅;其次是個性固執的孩子往往比較專注,這對於他以後的學業很有益處,他們會在更短的時間裏掌握一門技術工種;其三是這種性格如果能與耐力配合的話,通常做事情成功的機率會比較高。 然而,要達到美妙前景的路程並不平坦,需要父母持有更多的耐心和適宜的方法去引導。 方法1: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很多時候,傾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對於有主見的孩子來說,在那些與他有關的事情上,多聽他的意見,是讓父母孩子都感到輕鬆的一種方法。父母需要掌握一個原則,只要不危及安全、不傷害他人、不妨礙尊重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譬如他想與小夥伴一起玩足球,就未必一定要求他與父母一起去公園。 在和固執孩子相處過程中,父母要學會談判技巧,給孩子更多地尊重和寬鬆,從中柔和地實現自己的目的,千萬不要試圖與他硬碰硬,不然肯定是一個難以收場的結果。 方法2:教孩子取捨和謙讓 父母不妨經常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真正聰明的人常常以退為進。如果兩個小朋友都想玩那個玩具,並且爭搶起來的話,最後反而誰都玩不上。不如大家輪流玩,不但可以更早玩,而且大家還可以商量出更有趣的玩法。 對於比較固執,有主見的孩子,就不必再強調讓他爭第一的概念,而是在孩子4歲以前就讓他逐漸學會謙讓。 方法3: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其實,孩子的固執的性格多半來自父母的性格基因,所以在“改造”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別忘了自我修煉。如果很難給自己一個客觀的判斷,那麼可以多聽聽周圍人的意見,經常自我反省。父母應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太固執己見,不僅是對孩子,而是對待所有的人。尤其是在晚餐時,應儘量避免當著孩子面為小事而爭吵。 方法4:不要過於遷就孩子 即使再多的策略和招數,有時還會覺得對待固執孩子是一場耐力測試,如果所有的寬容、理解、尊重或民主都不能奏效時,也應行使父母的權利。譬如到了睡覺的時候孩子仍拒絕上床的話,可將他抱上床,並且告訴他:“睡覺的時間到了,即使你現在睡不著,也必須在床上呆著。” 在為固執寶寶做規矩時,既不要抹平孩子的棱角,也不要過於遷就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感嘆他有多倔,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特殊的孩子,或者讓他自以為有權肆意妄為。不過,固執孩子的個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好轉,並且其自信心和學習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幫助孩子增高

2008年01月28日
公開
8

為了幫助孩子在發育期間順利增高,讓不少家長費盡苦心!不過,夫妻兩人個子嬌小,孩子一定也是小個子嗎?影響孩子長高的因素有哪些?檢測骨齡的用意為何?轉骨湯要怎麼吃才有效?因此本篇特別邀請名醫專家,結合中醫和西醫觀點,為您詳細解惑! 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的理想成長進度 近年來,台灣人口趨向少子化,孩子的生養育品質備受重視!從嬰幼兒時期到邁入青春期,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是否超前?遲緩?一直是家長相當注重的環節,尤其是孩子的個兒頭大小,更是多數家長關心的重點。假使雙方家長或單方家長的個子比較嬌小時,父母更在意是否因遺傳而影響孩子的身高發育。 人類的身高發育是從胎兒時期開始,一直到進入青春期,骨骼生長板逐漸癒合為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院區遺傳醫學及內分泌科主任侯家瑋則表示,在身高方面,寶寶剛出生∼週歲期間,約會成長25公分。也就是說寶寶剛出生的身長若約50公分,週歲時大約為50+25=75公分,嬰兒時期是生長發育速度最快的階段。寶寶1歲∼2歲期間,平均每年會長高10公分。在2歲∼4歲期間,平均每年會長高7∼8公分,且成長的速度會逐漸轉慢。之後當孩子約4歲∼10歲期間,平均每年又會長高5∼6公分。11歲∼15歲逐漸進入青春期,是生長發育期的第二高峰,平均每年可長高7∼10公分。 在體重方面,寶寶剛出生時的體重約3公斤,到了4個月大時,寶寶的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2倍,寶寶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3倍,之後每年約還會成長約2∼3公斤。 侯家瑋主任表示,假使寶寶在這段期間,每年身高成長不到5公分、每年體重成長低於3公斤,可能是身體出現異常狀況,需讓孩子就醫接受診斷是否為腸胃、飲食或內分泌異常而造成生長遲滯。 「轉骨湯」怎麼喝? 黃景軍醫師表示,轉骨湯的成份主要以強健脾腎的藥材為主,可增加腸胃的吸收能力,並滋補腎氣。在醫院或中醫診所都有配製現成的「轉骨湯」可供選擇,但是仍建議讓孩子經由醫師診斷,再依照體質增減或調整藥材為優先考量。一般來說,女孩在初經來潮前或剛來時就可以開始服用;男生約在12∼13歲左右可開始服用,一個月約喝2∼3次即可,直到生長板已經癒合為止。建議飲用的時機為女生約為10∼16、17歲期間,男生約為12∼18、19歲期間。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中醫院區內科主治醫師吳建隆表示,若孩子屬於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者,應先加強脾胃機能,例如以新鮮山藥或四神(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薏仁)燉煮排骨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女性則應注重補氣養血,因此可以四物湯為主,再依據體質調整藥材。吳建隆醫師表示,轉骨發育期的生長潛力最大,對以後身體各類器官的發育與生理機能也有莫大影響。譬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甚至可藉由在發育期中調養來改善體質。 狗尾草、麻油、九層塔也有強健脾胃效果! 至於有些民間方法,譬如用九層塔、老薑片、麻油及水酒各半,燉煮雞肉,也能達到健脾胃、補腎氣的功效,但是因為薑、麻油皆屬溫補,體質燥熱者,比較不適合飲用。另外像是以狗尾草燉煮雞肉或排骨,因為生性平和,較適合體質燥熱者飲用。 Q:懷疑寶寶有生長遲滯的情形,該看哪一科? A:假使寶寶的身高或體重,位在3百分位以下,或是寶寶的個子和同齡寶寶比起來過於嬌小,媽咪可以帶寶寶前往各大醫院的小兒科、內分泌科或遺傳醫學科就診,有些醫院有開設發育遲緩門診,但是時間可能較少,建議媽咪帶寶寶前往就診前可先到醫院網站上查詢門診時間表。假使發現寶寶確實有生長遲滯的狀況,則需進一步診斷造成生長遲滯的原因,再作適當的治療

學中做,做中學∼建立寶寶規矩非難事

2008年01月27日
公開
1

日常生活中,寶寶有時會耍賴、任性、不聽話、生活習慣不佳,該如何適時教導寶寶學習良好的規矩呢?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學習規矩表現自然有所差異,爸比媽咪應先了解寶寶氣質特性,選擇對的方式加以引導,建立寶寶良好的生活常規,也就不再是難事囉! 李文貞說,有些孩子一出世其生活作息就十分規律,吃、喝、拉、撒、睡幾乎定時定量,有些孩子則有如「磨娘精」,生活作息不定,愛哭愛鬧,規律性較低;這些都與寶寶天生氣質有關係,父母可依量表判斷孩子的天生氣質。孩子的氣質無好壞之分,純粹是遺傳基因所致,而家長可依此9大氣質,判別孩子的屬性,再選擇適合的方式引導他。 Watch out!父母常犯錯誤! 李文貞表示,0∼4歲寶寶,可視其行為能力逐步引導規範,但有時孩子達不到要求,也有可能是爸比媽咪犯錯喔!以下為幾項較為常見的錯誤,提醒家長們注意: 1.平時教養態度的不一致性 寶寶從出生到3∼4個月大,就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與動作;比如:媽咪吐舌頭,寶寶也會學著吐舌頭,此屬於「看不見的模仿」,意即寶寶看不見自己的動作,待寶寶再大一點,就會出現「看得見的模仿」,如:向爸媽揮手,寶寶可看見自己的手部動作。 因此父母在引導孩子學習規矩時,應避免「說一套,做一套」,比如:要求孩子吃飯時能乖乖坐好,自己卻邊用餐邊看電視;要孩子早點睡覺,自己卻晚上看電視到深夜……,都是不良示範。除此之外,也應避免前後說法不一致,如:媽咪告訴寶寶,用餐前應洗手,但是帶寶寶外出用餐時,卻忘了要洗手,會讓寶寶混淆到底該不該做這件事。 2.要求是否具體且有連貫性 爸比媽咪在教導孩子規矩時,需注意自己言語表達的方式是否具體且有連貫性,寶寶是否充分了解你的要求,若寶寶根本聽不懂你的意思,那麼要求他做到,即等同於緣木求魚。 3.忽略孩子的生理狀況 當寶寶身體不舒服或生理有所需求,如:肚子餓、想上廁所……,這時要求寶寶執行該有的規矩,可能會讓寶寶無所適從,不知該從何做起。當孩子哭鬧或有所需求時,父母應先了解孩子的需求,並適時給予協助,再和孩子約法三章,期許他也能做到爸比媽咪的要求。若孩子已開始哭鬧,則建議父母先安撫寶寶的情緒,有時爸媽一抱起寶寶,他們就會停止哭泣吵鬧,這是因為皮膚接觸可讓孩子得到安全感,在生理上會出現讓孩子情緒穩定的內分泌,父母也可藉此和寶寶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4.家庭生活步調改變 大部分的0∼4歲寶寶,生活是有其規律性的,如:定時吃、喝、拉、撒、睡,且週遭環境也很重要,當寶寶突然到全然陌生的環境,可能會適應不佳,而導致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比如:寶寶在家很有禮貌,見人會問好,但到了不熟悉的叔叔阿姨家,可能就會忘了必須打招呼。 運用小技巧 寶寶規矩做得好! 李文貞表示,通常父母最介意的就是孩子見到客人或長輩時不打招呼,在動怒之前,請先想想寶寶為什麼不打招呼?了解進而安撫寶寶情緒,並向寶寶說明你要他做這件事情的理由,多半孩子就能認同你的說法,進而執行。若寶寶向你表達,此行為舉動和他的認知出現衝突,那麼家長應感到開心,這表示寶寶已經開始懂得比較思考,可藉機讓他了解思考層面的多元性,並增加寶寶道德判斷的層次。 *陪同孩子一起做 生活常規(如:刷牙、沖馬桶……等)的建立,需要父母陪同孩子一起進行,讓孩子從做中學,學中做;並且考慮到環境因素,例如:洗手檯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太高了?需不需要幫孩子墊椅子?寶寶的手夠不夠力按壓沖馬桶的旋鈕? *給予充分的時間 孩子學習每件事物都需要時間,當你希望寶寶早上起來及睡前養成刷牙的好習慣,那麼就必須早點叫孩子起床,使其有充裕的時間刷牙,不要催趕他,否則易引起寶寶反感。一般來說,已上幼稚園的3∼4歲幼兒,即可逐步訓練自己刷牙。 *遊戲中適度引導 家長必須了解,寶寶的生活習慣與規矩是可依「規律」建立起的,同時要讓孩子認知各種規矩與習慣的重要性,可運用說故事或玩偶、玩具、小遊戲,引導孩子學習;如:玩扮家家酒,讓孩子角色扮演正在用餐時的大人,即可適時引導他餐桌習慣與禮儀。當孩子做好某件事情,以言語鼓勵他,還可增加孩子執行的原動力,並提高寶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此一來,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擁有好規矩、人見人愛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