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前庭刺激」激發孩子學習力

2008年01月26日
公開
1

想要孩子頭腦靈活,就要針對寶寶的前庭系統給予刺激。簡單的身體動作,就可以活絡孩子的前庭,進而提高孩子的學習力,以及讓語言、手眼協調、聽覺、重力與平衡感等,都可以受到良好的訓練! 「前庭刺激」遊戲 給大腦滿滿養分 何謂「前庭系統」的學習呢?藉由大量的動作,提供「前庭刺激」,同時也刺激語言功能的發展。如此一來,就可提高孩子的學習力,讓他們的語言、手眼協調、聽覺、重力與平衡感等,都受到良好的訓練! 那麼,有哪些好玩的「前庭系統」遊戲,適合爸爸媽媽與孩子一起「同樂」呢?標老師特別設計了三種遊戲,讓孩子的大腦,能獲得充分的「養分」!先玩「拍氣球」、再一起「穿洞洞」、最後一起玩「跳房子」,三個遊戲動一動,補充孩子的「大腦食物」,讓孩子的「學習力」,在此時奠定良好的基礎! 遊戲1.拍氣球 準備好色彩繽紛的氣球,準備讓孩子樂開懷吧!這個遊戲很簡單,媽媽可以把氣球拋高,讓孩子想辦法不讓氣球落地,這時候,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反應、移動的速度、手腳平衡感等,標老師說:「每次換不同部位踢球,可以訓練全身各個部位,而且非常好玩喔!」 方法1.教小朋友用手輕輕地把氣球往上拍。 方法2.接著用腳把氣球踢高。 方法3.試著用小屁股把氣球往上頂,小朋友會笑得吱吱叫喔! 方法4.最後,試試用頭、用肩膀,也可以頂起氣球喔!這時候,就要很專心的去「瞄準」喔! 遊戲2.穿洞洞 準備一個呼拉圈,準備開始玩「穿洞洞」吧!由媽媽拿著呼拉圈,讓孩子自己「穿過去」,先穿過手、穿過腳、拉出身體、跨出後腳,四個步驟,除了用呼拉圈玩之外,也可以由大人的雙手圍成圈,或是手腳並用圍成圈,圈圈越小,難度越高,媽媽可以循序漸進,考驗一下弟弟妹妹喔! 方法1.先用呼拉圈玩一輪,這次標老師自己當圈圈,請小朋友先將「手」穿過去。 方法2.接著小朋友要跨出一隻腳,而且要訓練自己站穩喔! 方法3.穿出自個兒的身體,好像破繭而出的姿勢! 方法4.拿出後腳,正式「走出山洞」。標老師說,父母也可以用手跟腳,合起來圍成一個圓,親子在地板上同樂,效果更好! 遊戲3.跳房子 準備多個大圈圈與小圈圈,在家準備出「跳房子」的格局。小圈圈只能跳進一隻腳,大圈圈要雙腳跳進,父母可在旁邊提醒跳躍方式,如此能訓練孩子的聽覺、重力、身體協調性與平衡感,也增加孩子的運動量。 方法1. 開始跳,一個小圈就單腳跳入。 方法2. 遇到二個小圈,就一邊一腳,穩穩地跳入、站穩。 方法3. 遇到一個大圈,只要試著合併雙腳,跳入、站穩就可以了。 方法4. 標老師提醒,除了腳動之外,手也要揮舞,隨便任何姿勢,讓小朋友自己發揮,可以訓練手腳並用喔!)

聰明選購安全玩具

2008年01月25日
公開
4

配合孩子各階段發展提供適合的玩具,的確好處多多,不過考量到年幼的孩子不具自我保護能力,任何孩子會接觸的物品都應以「安全」為第一優先。家長如欲避免危險玩具傷害到孩子,在購買時就應先檢查該產品是否具備合格標籤、詳細的商品標示,或ST標安全標誌,做好初步把關的動作。 POINT:合格標、商品標示通通不能少 台灣區玩具暨兒童用品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簡淑超表示,玩具的危險性主要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兩大類,前者包括玩具有尖角、銳邊,及耐摔度未達標準;後者常見有易燃,及含鉛、汞過高等問題。政府機關為了保障兒童使用安全,參考歐盟、日本、美國的規定,制訂玩具安全相關規範及檢驗標準,好讓業者有所依循,而消費者也能清楚判別玩具安全與否。 ★商品檢驗標識 按照正常的程序來看,業者在玩具上市之前,需先提供樣品給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由其採取各項必要的檢查,確認有無上述物理性、化學性的危險,接著在進口報關的玩具中,還要進行抽樣檢查,如果兩者都檢驗合格之後,主管機關會核准一商品檢驗標識,上有商品檢驗之流水號,讓業者印製張貼在出售的商品,最後才進入各種銷售通路。由此可知,市面上販售的玩具如有經過檢查核可上市,除少數意外掉落者,在包裝上一定會有「商品檢驗標識」,而這也是家長購買玩具時最先要留意的地方。 ★商品標示 在商品檢驗標識之外,商品標示亦在規範之內。商品標示通常會和商品檢驗標識一起張貼在包裝上,或另做成小張說明放在包裝裡,提供予消費者正確使用產品及諮詢的資訊,而對廠商而言,則有宣告責任歸屬的含意。完整的商品標示應包含以下項目: 1. 製造商名稱及聯絡方式 2. 進口商/代理商名稱及聯絡方式 3. 玩具使用方法與說明 4. 適用年齡 POINT:選擇ST安全玩具有保障∼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安全標準,如日本有ST標誌;歐盟為CE標誌;美國為ASTM標誌等。台灣自二十年前向日本取經,開始推行ST安全玩具,即在經濟部指導下,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玩具研發中心,玩具廠商在取得商品檢驗標識後,也可以同步申請ST安全玩具,由玩具研發中心負責執行國家標準檢驗,檢驗合格之後,核發「ST安全玩具」標誌,讓廠商引製張貼於產品包裝上。同時玩具研發中心 並邀集消費者代表、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共同組成「玩具安全鑑定委員會」,以提高ST安全標誌的公信力。 ST安全玩具標誌屬自律性的,和商品檢驗標識並不同。雖然沒有ST安全玩具標誌,不代表玩具一定不安全,可是消費者若能購買ST安全玩具,相對可以督促業者更加重視產品的安全,而且使用時萬一受到傷害,還可按玩具中心所定之慰助標準得到一定慰助金,權作小小的補償。 國內外標準寬鬆不一? 簡淑超表示,台灣在制訂安全標準時,已綜合參考歐盟、日本、美國之規範,所以基本上適用於國內標準者,大都能通過國外的標準。如歐盟早早便提出遙控類玩具電磁波之規範,及乾電池回收等,之後許多國家也會著參考或仿效。 各國制訂之安全標準有其因時因地置宜的背景,如在歐盟的國家比較偏向自我宣告的方式,業者同樣要提出相關檢驗報告,進口後卻可直接上市,可是一旦被發現有問題,責罰之重有時足以讓一間公司關閉。而在台灣,則是由政府作把關,但礙於資源有限,無法每一件玩具都檢驗到,可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當然如果玩具真的有問題,供應商還是得負起責任。

為什麼要讓寶寶玩玩具

2008年01月24日
公開
1

每個玩具的設計,都有其功能與目的,而不同材質的玩具,對孩子來說,有著不同的啟蒙效果。家長若能依照孩子的發展,選擇各階段所適合的玩具,更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小玩具 大功用 無論哪一種玩具,都有其特別的設計及既定之功能,更依個別的使用情形,對兒童的成長過程,發生預期的教育效果。例如:小女生玩洋娃娃時,會產生做母親或做姐姐的心情,並自然地對洋娃娃流露出愛的情感;當小男生在玩刀槍玩具時,會覺得自己像是英雄;而當小朋友組合成一棟房子時,會在心裡產生一股成就感。   智寶園蒙特梭利雙語托兒所所長陳鳳卿則認為,玩具的功能在於,在玩的過程中,不僅可促進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手眼協調,亦可開發智力潛能,並能輔助照顧者與幼兒進行互動,甚至給孩子在照顧者忙碌時有陪伴物的安全感。 幼兒發展VS.適合玩具 Type1運動    家有學步期的寶寶,媽咪可為其選擇可推的小車車,或是矮而重的凳子、椅子,訓練他的大小肌肉;1、2歲左右的幼兒,喜歡鑽來鑽去與攀爬,並在空間裡隨意變化、活動,適合讓他騎乘搖馬或搖椅;而3、4歲的孩子,則可帶他到戶外跑跑跳跳,或玩盪鞦韆與溜滑梯。 Type2語文 愈小的孩子,因其語言能力不夠,要給予圖卡較多的書籍,當他語言發展更好的時候,再給他看些繪本、視聽器材或是錄音帶。家長應視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與否,來選擇合適的語言教材與玩具。而最普遍的文字書籍包括:洗澡書、塑膠書、觸摸書等,爸比媽咪不妨多給他一些不同材質的書,刺激他各項發展。 Type3認知   陳鳳卿表示,一歲半前認知發展是與感覺動作相結合的,因此出生時的寶寶,在其上方放懸掛物,他會想要去握、抓,而當寶寶會翻身、想伸手拿、推東西,或是被事物所吸引,都屬於認知發展的範疇。    一歲半以上的孩子,其認知能力通常和語言有關,所以可選擇一些簡單的因果、邏輯推理之玩具,像是投進去會掉下來的東西,或是有助思考的圖書,如:老虎喜歡吃什麼?一拉開是肉的圖案;貓喜歡吃什麼?打開後是一隻魚的圖片,以加深孩子的認知。另外家長也可以買拼圖給他玩,但是記得拼圖的購買原則,是由少片到多片、由大片進階為小片。 Type4社會互動   一歲半∼兩歲前的幼兒,需要和照顧者有固定的互動,以形成依附的關係;但兩歲後的孩子,就開始慢慢需要一些同儕。這是因為大一點的孩子,其社會互動是建立在動作和語言的基礎上,小小孩這些能力皆未臻成熟之故。因此家長可為大孩子選擇具互動性質的玩具,像是扮家家酒、球類等。 Type5情緒    對小小孩來說,照顧者的陪伴很重要,當照顧者的陪伴不夠時,孩子可能將情緒轉而依賴在較柔軟的填充娃娃、毛毯、棉被上,有些小孩在長大以後會特別依賴某個東西,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媽咪不習慣陪他入睡,怕孩子太過黏人,導致他長大以後仍依賴當時陪他入睡的娃娃。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基本上都與小時候缺少父母陪伴有關。   不過家長也不要因噎廢食,柔軟材質的玩具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兩三歲以後的孩童,需要可以擁抱的玩具,讓他有機會和玩具說說話、撒撒嬌,做他的好朋友。 Type6視覺&聽覺    幫助視覺發展的玩具像是樂高、著色、剪紙、迷宮、因果關係操作類的玩具,家中如有嬰幼兒,應多讓他接觸不同顏色、遠近的玩具與物品,這有助他慢慢發展出視覺追蹤、注視,提醒媽咪,盡量不要用電視來增加孩子的視覺與語文能力。   而小小孩的聽覺則處於敏感吸收期,家長可在環境中,多放些柔和的音樂給他聽,並帶他傾聽大自然中的各種風聲、雨聲,再透過語言和他解釋這些聲音。

輕鬆處理寶寶口水滴答流

2008年01月23日
公開
5

寶寶的口水怎麼滴答滴答流個不停?讓人好生煩惱!其實寶寶在添加副食品與長牙的兩個階段,口水過多是正常現象,家長可不必煩心!若孩子2歲過後,口水仍流個不停,則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訊囉! 為何寶寶口水流不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部主治醫師李宜燕表示,新生兒口水量並不多,僅足夠滋潤口腔,約到寶寶3、4個月大之後,依其營養需求,開始添加副食品,寶寶初次接觸到母乳或配方乳外的食物(包含醣類、澱粉類)進入口腔,因此刺激口腔內唾液腺分泌較多的口水;待寶寶6、7個月大後,寶寶開始長牙,受到長牙齒的刺激,寶寶的口水量分泌更加旺盛;此為兩個寶寶口水量較多的高峰期,加上嬰幼兒肌肉與神經系統調控功能尚未成熟,對他們來說,吞嚥與閉緊嘴巴並不容易,且寶寶的口腔比成人來得淺,因此往往無法順利吞嚥下自己的口水,而滿溢致臉頰、脖子四周皮膚,甚至浸濕胸前衣物,讓媽咪感到寶寶口水流個不停!其實對這個階段的嬰幼兒而言,此為正常的神經生理發育情形,口水分泌量較多是正常的! 惱人口水功能多 李宜燕說,就一般正常成人來說,一天的口水量可高達1500c.c.,比寶寶的口水量多出很多,但因成人口腔較深、吞嚥與緊閉嘴巴的功能成熟,因此沒有口水外流的惱人問題。雖然寶寶口水滴滴答答流個不停,但口水的功能卻多且重要!包括: 1.幫助吞嚥─口水的分泌可促進寶寶練習吞嚥能力。 2.保持口腔滋潤潮濕─口腔內維持在滋潤潮濕的狀態下,才不會因過度乾燥而感到不舒服。 3.刺激味蕾─能讓寶寶有想吃的欲望,間接促進成長。 4.幫助澱粉消化─人類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唾腺會分泌澱粉?,可分解簡單醣類,而澱粉就屬於醣類的一種,唾液線所分泌的口水有消化澱粉的功能,除此之外,口腔有咀嚼功能,能讓食物變成小塊,伴隨口水可讓食物分子變小,才能順利吞嚥進入腸胃道,腸胃道分泌消化蛋白質與脂肪的酵素,繼續幫助食物消化,所以口腔是第一關,以消化澱粉為主。 5.促進嘴唇與舌頭間的運動─口水濕潤能讓寶寶多練習運動自己的嘴唇與舌頭,對日後說話發聲有利。 6.保持口腔與牙齒清潔─口水能保持口腔濕潤流動,讓口腔內與牙齒保持清潔。 7.有抗菌作用,預防蛀牙─口水會依附在牙齒琺瑯質上形成無細胞成分薄膜,可預防蛀牙。 乾燥清潔 避免皮膚問題找上門! 李宜燕建議爸比媽咪,不妨將寶寶口水視為成長的禮物。有時寶寶會因口水過多導致接觸性皮膚炎,此種症狀只要將病因去除,即:減少寶寶口腔周圍一直被口水浸潤,在寶寶口水滴出時,盡量幫他擦拭乾淨;若流個不停、無法一直擦拭,或擦得太用力,皮膚反而受到刺激,造成紅腫的情況,則建議可用圍兜收集寶寶口水,且應勤換洗,保持寶寶皮膚的乾燥清潔;而寶寶洗完澡後,媽咪也可在他的皮膚上塗抹一層薄薄的凡士林軟膏,給皮膚多一層保護膜,減少皮膚炎產生;但若寶寶有上述久含食物在嘴裡的情況,則應選擇易於吞嚥的液態食物,或將食物分成小塊,讓寶寶方便吞食。 少部分寶寶會有接觸性皮膚炎較為嚴重的情況,此時醫師通常會斟酌給予含類固醇的藥膏塗抹,改善皮膚狀況;若更進一步嚴重到合併細菌感染,導致膿包出現,則會給予含有抗生素的軟膏,但最重要的還是為寶寶做好清潔乾燥,即可避免後續病症發生。 注意!不正常的寶寶流口水現象 李宜燕表示,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口水偏多屬正常現象,但若寶寶除了口水過多外,且合併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現象,則可能是寶寶體內有發炎情形,如:皰疹性口腔炎、咽喉炎、咽峽炎、鵝口瘡……等;或孩子鼻塞很嚴重,只能張口呼吸,也易導致口水外流。但若寶寶年齡已大於2歲,口水仍流個不停,則可能是孩子本身吞嚥功能發展不全,或曾經有腦性麻痺的神經性傷害、顏面神經發育不全、先天性遺傳疾病等因素。 以下為造成異常流口水的常見病因: 皰疹性口腔炎 在嘴唇、舌頭附近有很多水泡、破皮,寶寶會因為嘴巴痛而不吞嚥,讓口水不停流出。 咽喉炎 寶寶可能因為咽喉腫痛,而不敢吞嚥,同樣導致口水外流。 咽峽炎 是腸病毒其中一種所引起的病症,寶寶的喉嚨深處會有水泡或破洞,因此吞嚥時會疼痛,讓寶寶不敢吞嚥,導致口水往外流出

怎麼教出快樂的小孩

2008年01月22日
公開
1

小孩的快樂,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只要小孩快樂,爸爸媽媽們也就跟著快樂起來。沒錯!父母、小孩的快樂是聯繫在一塊兒的,分不開的!沒有一個爸比媽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但是,您家的小寶貝快樂嗎?如何才能教出快樂的孩子呢? 寶貝∼Are you happy? 大部分的人都應該會贊同,小孩最快樂的就是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得到自己最愛的玩具、可以盡興地玩樂。他們很單純,也很容易討好,往往一點點給予,他們就回報許多笑聲,讓父母親感覺到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並且從內心感受到安慰!想知道孩子快不快樂,父母可以從下列幾個指標來評估: Point1情緒行為   快樂是情緒的一種,因此第一個快樂指標,就是從孩子的情緒行為來看。人類情緒展現的第一個途徑是「面部表情」。快樂的孩子表情通常都是愉悅的,不快樂的孩子,在生活中觀察到最多是淡漠的表情,沒有什麼明顯喜怒哀樂。   第二個方法是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包括:是否會有過度的情緒表現?一般來說,孩子在受挫的時候,多半會哭泣,但是不超過10分鐘,他們就可以被安撫下來。假如孩子容易發脾氣、發脾氣時在地上翻滾、哭泣時間過長,就是不恰當的情緒反應。如果長期下來都是如此,那麼我們可以確認,這是一個不快樂的小孩。 Point2社會行為    因為小孩們的心智發展正在不斷地進行中,很自然地對所處的環境會充滿好奇心。快樂的小孩在學習上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他們對於新鮮的事物、知識,普遍都會主動接觸、探索。    不只這樣,和人的互動也是如此。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有參與人群的主動性,容易跟別的小孩玩起來,跟成人互動時,也較不容易出現焦慮的反應。反之,不快樂的小孩多半比較自我封閉,接觸陌生人的時候,也易有過於焦慮的反應。 Point3認知思考    頭腦清晰、注意力比較集中、樂觀,是快樂小孩在認知行為方面的特色。人類的情緒與認知功能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負面情緒壓力會造成認知功能的損害,因此即便是成人,長期不快樂的後果就是睡不好、記憶力變差、注意力渙散。當然,小孩也是一樣。   從筆者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病患的臨床觀察中也發現,負面情緒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或是過動症狀出現的頻率。有些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病患,在面對壓力,或有生氣、緊張、難過等情緒的時候,過動的症狀會更加明顯,注意力表現也更加浮動。   對10歲以上的小孩來說,比較可以從口語表達來評估他們是否快樂,所以對國小中高年級以上的小朋友來說,快樂就是主觀可以感受並表達出來的,不快樂的孩子就比較缺乏這種樂觀的表現。 Point4生理反應    不快樂的小孩常容易出現一些「不合宜」的生理反應。例如:尿床、作惡夢、遺糞、嘔吐等。所謂「不合宜」的意思是,不應出現在他所屬發展年齡的生理反應。譬如說,排便、排尿訓練,應該是2至3歲之間要完成的,絕大多數的小孩過了這個發展階段之後,夜間遺尿、遺糞的狀況就很少發生。因此,除非父母不關注或不訓練,一般而言,上小學的孩子不應出現這個情形。   嘔吐這個指標評估起來要小心,只有當小孩經常性不明原因的嘔吐,我們才能懷疑是否為負面情緒的影響。噩夢連連幾乎是所有人類精神壓力的象徵,當然 孩童也不例外。不快樂的小孩,甚至因為經常做夢,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反應變遲鈍。

營造小寶貝的絕佳學習環境

2008年01月21日
公開
1

重視幼兒教育的家長,無不希望能為寶寶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有時卻忽略了自身的生活態度,才是形成寶寶壞習慣的罪魁禍首!本篇運用深入淺出的3個小技巧,引導您與寶寶一同營造好的學習環境,自在學習樂無窮! 父母表現影響寶寶學習! 其實小寶貝的心智就像一塊海綿,從在媽媽的肚子裡開始,隨著一天天的成長,寶寶便不斷地接收外界提供的資訊;等到出生之後,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感覺本能的協助,逐漸對自身與外在世界的關係產生連結,並在前庭平衡覺與本體感受覺的驅動下,進一步掌握了行動的能力和操作的技巧。 奇妙的是,小人兒的認知能力亦同步發展。在正常情況下,寶貝們會自動將眼睛所看過的、耳朵所聽過的、鼻子所聞過的、舌頭所嘗過的、皮膚所碰觸過的一切經驗,全部儲存在大腦的記憶庫,再配合實際的需要,快速整理,仔細分析,然後合理串連,做出適當的回應。 例如在一場演講中,有一位母親憂心忡忡的問道:「我的寶寶才剛滿兩歲,可是最近每當他不高興時,就會站在那裡,一手插腰,一手伸出食指,對著身邊的人咿咿呀呀的罵個不停。為什麼會這樣?他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需不需要看醫生?」 經過深入地了解之後,才赫然發現:有「問題」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他的父母!原來這對夫婦希望小孩從小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因此當他做錯事情時,往往免不了一頓責罵,有時兩個大人甚至還會在寶寶面前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久而久之,兩人之間的對話、姿勢和表情儼然成為生活情境的一部分,對孩子而言更是「最佳典範」,也難怪小人兒會有如此令人訝異的表現了。 輕鬆3招 營造寶寶絕佳學習環境! 然而,或許有大人會問:「那麼到底該如何做呢?會不會很麻煩?我每天已經夠忙了,恐怕沒有太多額外的力氣!更何況,又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有創意!」事實上,只要把握住幾個基本的原則,「營造好的學習環境」一事,將會變得既簡單又易行。 一、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現代人忙忙碌碌,常與時間賽跑,最怕的事就是加重負擔。但是孩子畢竟是自己的,就算再忙,還是當盡父母的責任,因此最好量力而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像是一週至少陪小娃兒看幾本書,有空便多看,沒空就少看,自自然然,千萬不要有壓力,如此才可以走得長遠,親子互動的品質也會更好。 二、人與環境•同等重要 說起「營造環境」,我們多半想到的是硬體設備,事實上,「人」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只是常被忽略掉了。要知道,在小人兒眼中,能互動的、會跟他說笑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有些家長為小朋友佈置了齊全的「道具」,不論是玩具、書籍、電腦……,樣樣不缺,卻鮮少願意花工夫陪伴,實在是本末倒置啊!因為即便沒有富麗堂皇、新穎多元的硬體,只要有人,就足以發揮最大的效果。 三、走向自然•放大世界 大家是否發現,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待在室內的機會愈來愈多,走向自然的時間相對減少。正因如此,寶貝們的生活經驗亦更加貧乏,觀星、迎風、聽蟲鳴等原本稀鬆平常的事,如今變得遙不可及,孩子的世界彷彿也跟著縮小了。唯有大手牽小手,一同走出戶外,方能將世界放大,因為大自然的一切本來就是最豐富的學習資源呀! 有趣小遊戲 提升寶寶學習力 為了讓有心人知易也行易,特別在此介紹兩個有趣的小活動,只需花幾分鐘,只需運用身邊常見的物品,就能為小寶貝營造出好的學習環境喔!

2∼3歲階段∼強健大、小肌肉遊戲

2008年01月20日
公開
7

2∼3歲寶寶的大小肌肉   當小朋友1歲左右開始獨立行走時,站立及步行平衡能力便不斷發展及提升,至3歲左右,當平衡能力已達相當不錯時,一連串的大肌肉技能,例如:跑、踢、跳、拋、接,便開始發展,正由於平衡能力不斷地成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較不容易跌倒。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專任職能治療師李依齡表示,在小肌肉發展方面,2∼3歲的幼兒,雙手已能協調活動(如:一手扶著罐子,另一手打開�扭開瓶蓋),且手指也較靈巧,能用手指點畫(如:手印畫、搓黏土);此外,這階段的幼兒也已開始進行假想遊戲(如:扮家家酒),手腕活動亦趨靈活,因此簡單的拼拼圖、積木堆疊,都很適合該發展年齡的小朋友。而這些小肌肉能力,是孩子未來書寫、工具使用(筷子、剪刀)能力的前備技巧。    從生活中找機會 訓練孩子發展 想促進孩子大肌肉的發展,家長平時可提供他一個較大且安全的環境活動,例如:公園的草坪;房間地板;利用大球讓小朋友推、拉、丟,或是趴在上面;也可拿小球讓小朋友丟擲或是踢;此外,爸比媽咪可利用家裡的樓梯,設計簡單的遊戲內容,讓小朋友在自然的環境下練習;再者,適齡的腳踏車、滑板車等,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而在小肌肉發展方面,李依齡表示,平常日常生活中見得到的物品,都可用來提供孩子遊戲,例如:瓶瓶罐罐、湯匙、空盒子;另外,家長平時更可給孩子整理自己玩具的機會,以達到規矩的訓練與肌肉發展的練習。 Here we go∼大肌肉遊戲 Game1擲骰子 優點:訓練上肢、肩膀的力量,以及拋、接的動作技巧。 Game2小小郵差 優點:強化孩子腳的力量,透過爬樓梯的過程,可增加其空間區辨與眼睛對深度判別之能力。 Game3玩具列車 優點:訓練全身的動作技巧。 Game4踢踢樂 優點:增加眼腳協調的能力及堆疊空間概念。 Game5小投手 優點:可增強空間概念,與促進孩子的手眼協調,並訓練其上肢力量。 Game6小牛仔 優點:活動下肢、訓練孩子單腳站立的能力。 Try it now∼小肌肉遊戲 Game1黏土畫 優點:增加手指靈活度,以及手指尖的力量,幫助孩子日後握筆、拿筷子與學習使用剪刀。 Game2動手剝荔枝〈橘子〉 優點:增加手指靈活度,及手指尖的力量,還可增強孩子感覺區辨能力,幫助其日後握筆、拿筷子與學習使用剪刀,並學習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Game3吹霧畫 優點:增加手指靈活度、賦予孩子想像能力,並幫助其全面性發展。 Game4做項鍊 優點:有助於雙手協調、加強孩子的顏色與組合概念。 Game5音樂沙鈴 優點:學習區辨聲音,並賦予孩子想像力與創造力。 Game6水果拼圖 優點:強化空間概念,包括上、下、左、右位置的對應概念

寶寶喝奶慢吞吞怎麼辦?

2008年01月19日
公開
1

爸爸媽媽都希望寶寶吃得好、長得快,連帶地他喝奶的時間也成了關注焦點。造成寶寶喝奶時間拉長的原因多和餵食方式、器具、疾病、生理發展有關,建議家長仔細觀察孩子喝奶的反應及生長曲線,以便能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 下列為常見影響寶寶喝奶時間的原因,還請家長提高警覺: 【技術篇】 ★母乳寶寶: 直接哺餵母乳者,若寶寶出現愛吸不吸、喝奶時間拉長的情形,通常是因為媽咪的哺餵姿勢不對;小寶寶吸吮動作還不成熟,特別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孩子更明顯;或媽媽為頭一胎生產,奶水不足或比較容易緊張。 ★瓶餵寶寶: 劉明發表示,各階段寶寶雖然奶量不同,但平均都能在10∼30分鐘解決一餐。扣除掉疾病、環境等影響因子,家長還要留意奶嘴洞大小的問題。奶嘴洞太大,孩子容易因嗆到而拒食;奶嘴洞太小,又會造成他吸吮困難,兩者都會導致寶寶喝奶時間變長。 【疾病篇】 ★呼吸或心臟方面疾病: 程劭文表示,特別是在寶寶出生後1、2個月期間,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每一餐進食都超過1小時以上,而且過程中似乎很費力,容易嗆到或一直溢奶,吃完奶後留了滿身大汗,便要小心孩子是否有呼吸或心臟方面的疾病。通常父母在照顧這類孩子共同的疑問為:為何每天花那麼多時間餵奶,孩子卻吃得很少,體重增加亦不理想等。 ★消化疾病: 1胃食道逆流:劉明發表示,一般我們吞下的食物會混和唾液,由食道進入到胃裡,再與胃液充分攪拌及經胃竇研磨後進入十二指腸,而胃液逆流至食道下端即稱之為「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本為一種自然的生理反應,而食道本身則具有與之相對應的防護功能,寶寶1∼2個月左右,胃酸會增多,這時較易因胃食道逆流而產生噁心、灼熱感,影響孩子進食的意願而拉長用餐時間。 2乳糖不耐症:簡而言之,即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而產生腹脹、腹痛等反應。母乳和配方奶中都含有乳糖,父母如果攝取奶類會感到不舒服,通常寶寶有乳糖不耐的比例較高,而乳糖不耐的寶寶常因感覺噁心、腹脹、拉肚子拒吃,這一點家長可從寶寶的排便習慣中發現異樣。通常寶寶出生兩個禮拜後,配方奶寶寶2、3天排便1次,或1天排便2、3次,母乳寶寶1天排便5、6次皆屬正常,超過則要小心。 3腸絞痛:寶寶未滿4個月以前,因腸壁神經發育尚不成熟,腸子容易蠕動過快、糾結而導致疼痛。腸絞痛發作的高峰為傍晚4∼8時,在寶寶1∼2個月大,寶寶的奶量會逐漸增加,出現腸絞痛的機會相對較高。如果家長發現寶寶常在傍晚時哭鬧,哄了許久又沒效的話,便不能忽略寶寶有腸絞痛的可能。 4牛奶蛋白過敏:嚴重的牛奶蛋白過敏通常寶寶出生後3∼5天就可以發現,但情況輕微者,則可能到1個多月、2個月左右才顯現出來。症狀包括噁心、腹脹、血絲黏液便等。 ★吞嚥問題 1腦部功能障礙:出生時腦部有缺氧、先天性腦畸形、腦性麻痺的寶寶,可能因腦部功能障礙而影響他的吞嚥,導致進食時間變長。新生兒階段,因腦部還在發育,腦部疾病不容易確切診斷,以腦性麻痺來說,多於3∼6個月期間發現症狀,最慢至6個月可以確診。 2喉頭軟骨發育不良:少部分新生兒因喉頭軟骨沒有發育好,所以喝奶時容易嗆到,加上跟呼吸系統無法順利配合,喝奶時要比較費力,自然喝奶時間比較長。 3食道疾病:如食道跟跟氣管間有?管,同樣容易導致孩子嗆奶,不過這在出生後就能馬上發現。另外如食道炎、食道長異物,脖子的淋巴腺瘤、血管瘤也會影響孩子的吞嚥功能。

幼兒吃中藥,大意不得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5

孩子的健康亮起紅燈,除了用西藥治療外,想嘗試以中藥來幫他調理身體的現代父母也愈來愈多了;然而,服用中藥是否就不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中藥粉帶有苦味,寶寶接受度低,怎麼樣才能順利完成餵藥的難事?此外,藥粉易受潮,如何才能延長它的保存期限呢……?種種的中藥安全問題,就讓專家來為您解答! When,幼兒可以吃中藥? 給寶寶吃中藥,適合的時機為何,要視其服藥的目的而論。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主任陳建霖表示,如果服用中藥是為了治病的話,寶寶出生後不久,就可以開始使用,在給藥的年齡上並沒有限制;而如果給寶寶吃中藥,目的是為了想要強健他的體魄,就沒有必要那麼早開始吃。主要須考量到寶寶對藥物食品的吸收能力,因此建議1歲以後再考慮使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藥劑科主任吳命選與藥師郭明欣皆表示,大部分的幼兒是屬於熱性體質,但因臟腑嬌嫩,如果胡亂幫他進補,反而有害無益,常見的症狀包括:便祕、腹瀉或興奮不眠。建議家長應先請教中醫師,分辨幼兒屬於虛寒或虛熱的體質,再根據其體質做最適當的調養,才能保障孩子的健康。 吃、泡、敷,中藥選擇多∼ 一般來說,中藥的給藥方式,可分為口服、外用、藥膏等三種,以下針對這幾項做進一步的介紹: Choice1口服中藥 為最常見的中藥劑型,目的在於治療,不過因中藥多半帶有苦味,小小孩接受度不高,往往在餵食過程,會遇到較多的困難與挑戰。 Choice2外用中藥 用洗的中藥,就屬於此類,當孩子不願意口服時,可考慮改用泡水或泡澡的方式,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陳建霖表示,小孩子皮膚的吸收能力較好,且對泡水的接受度也較高。 Choice3外敷藥膏 還有一種中藥,是製成藥膏外敷。舉例來說,有的孩子有消化不良、拉肚子等腸胃道疾病,這時可將藥膏敷在他的肚臍上,會有不錯的功效。 密封&冷藏 保存更長久 台灣地區氣候炎熱潮濕,屬於高濕度的環境,易造成藥材發霉、潮濕、蟲蛀。郭明欣表示,藥材若受潮,可置於太陽下曝曬乾燥,也可以用烘、炒的方法去除水分;發霉、長蟲可能讓中藥材產生變質的情況,若仍勉強幼兒服用,易導致不良的影響。郭明欣表示,中藥材應儘量保存在低溫陰涼、避光、濕度低、乾燥的環境,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服用完畢,應分包成數小包密封,一次使用一包,如此一來,便不需擔心揮發性中藥的氣味散失。而長時間不用藥,也可保存在冰箱,但即使是冷藏,也有其保存期限,家長要仔細觀察藥材的變化,一旦出現粉末或菌絲,就不可再食用。 吳命選進一步表示,在丸、散、膏、丹方面,合格的藥廠製造之科學中藥產品,在外包裝上一定會標示成分、製造日期及保存期限,使用時須注意包裝的完整性,開封後與保存時,要留意是否有異味、變色、乾硬、結塊、發霉等情況,開封後未立即用完的藥品,可密封置於冰箱冷藏,但仍不宜長期貯存。 貼心小叮嚀 想要讓小寶貝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就必須好好調整他的體質,並搭配均衡的飲食及正常的生活作息,孩子自然活力充足、精神加倍!家長必須注意,在調整幼兒體質時,要尋求合格的中醫師診斷,勿相信偏方,才可達到「量身訂作」的治療目的;服用合法製藥廠所製造之中藥、拒吃來路不明的藥品,用藥安全性就能多一層保障。中藥可治病,但使用不當亦會傷身,為了關心您的下一代,家長不可不慎!

腿型問題出列∼O型腿

2008年01月17日
公開
4

由於腿型和足部發展會直接反映在小朋友的步態、外觀,因此家長對此也非常在意。在門診中,家長詢問度最高的腿足問題分別為:O型腿、內八字、扁平足,究竟這些問題有何影響、是否需要矯正,孩子又有無「脫胎換骨」的可能呢?請見專家為您解答!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有O型腿總是非常擔心,頻頻追問有無改善的辦法,但其實只要對孩子的生長多一點認識,就可以避免無謂的恐慌。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骨科主任何為斌表示,正常的腿型變化約可分為三大階段: 0∼2歲半 O型腿 由於胎兒長時間在子宮內保持髖部、膝關節屈起、脛骨內轉的姿勢,所以寶寶出生後都看起來都是O型腿。O型腿一般皆為雙側性且彎曲的角度不嚴重,這個現象會一直持續2歲半左右。 2歲半∼7、8歲 X型腿 2歲半以後的孩子,因腿部的支撐力集中在膝蓋,連帶使雙腳向外,呈現X型腿的模樣。 7、8歲— 腿型逐漸變直 自7、8歲後,約有95﹪孩子的腿型會逐漸變直。 由此可知,大部分孩子的腿型會隨著年紀自動調整回來,自然不需刻意進行任何矯正。當然了,先天骨骼疾病所引起的O型腿雖然極為少見,但家長如果早期發現孩子雙腿彎曲角度不對稱、角度過大,腿型沒有按照正常發展,或合併其他異常,應請專科醫師仔細評估。因骨骼疾病所形成的O型腿一旦確診之後,都需立即接受手術治療,穿矯正器也無助於改變結果,家長可別搞混囉! 腿型問題出列∼內八! 孩子走路呈內八字有沒有問題?何為斌表示,蹠骨內展、脛骨內轉、股骨頸前傾角度過大是導致內八的三大主因,依其成因處理上亦不相同。 ★蹠骨內展:即前足大拇指處發生變形而朝內展,以致呈現內八的狀態。這類孩子一經發現、確診後,就需開始使用矯正器或石膏來改善問題。 ★脛骨內轉、股骨頸前傾角度過大:脛骨內轉同樣和胎兒在母體內的姿勢有關,也是造成生理性O型腿的主因。現代孩子在家裡常常以類似「W型」的姿勢跪坐在地上玩耍、看電視,因此容易有脛骨內轉、股骨頸前傾角度過大的情形發生,而這也是現代孩子內八比例增多的主因。脛骨內轉、股骨頸前傾角度過大引起的內八,就功能來說影響不大,一般只要要求孩子坐姿改為盤腿姿勢即可。 扁平足治療新解!! 關於扁平足的治療,目前有兩派說法:一派主張扁平足需接受矯正,常見的方法為選擇有足弓墊設計的矯正鞋,矯正時間多抓在8歲或以後,而另一派則主張順其自然。 穿著矯正鞋是否能讓足弓發育得比較好?平心而論,其效果難以預期。對於有扁平足的成人來說,為避免因久站而造成疼痛,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選用矯正鞋或植入足弓墊即可減緩不適症狀,故較具實用性,而在幼兒、兒童時期,扁平足幾乎沒有症狀,相對地矯正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另有研究指出,如果父母本身為扁平足,或有家族史,矯正成功率通常較低。不過由於扁平足矯正鞋價錢都不算太高,而且坊間童鞋普遍都已採用足弓墊設計,因此家長接受度頗高。 Healthy Baby自然就是美∼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家長可以發現孩子腿型還是取決於其先天條件,除了蹠骨內展引起的內八可以透過醫療的介入而稍稍獲得矯正,其他能做的便是重視孩子的坐姿而已。其實只要孩子是健康的,相信上帝賜予他的條件,對他而言便是最完美的了,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