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子毅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01月27日
公開
3

回下港阿公阿嬤家囉∼∼

已經放寒假的三阿姨從很早以前就一直叫媽咪帶小子毅回西螺... 阿公也說乾脆寒假整個都待在西螺就好了.... 因為媽咪要大掃除家裡和這個月的保母已經付了... 於是拖到今天才回家.... 在台中的小阿姨以為小子毅昨天就要回西螺... 昨天已經在家裡等了... 中午剛到西螺... 還沒到家時媽咪從遠遠的地方已經看見兩個阿姨和阿嬤在門外等候... 車子一停.... 兩個阿姨一個拿著鈴鼓狂搖... 一個拿著自製的紅色彩帶披掛在小子毅身上.... 直喊著歡迎小子毅回來... 一開始小子毅從車子裡面往外看到阿姨和阿嬤時先是笑笑的... 但是看到阿姨們的舉動後... 小子毅整個嚇住了.... 一邊看著兩個瘋狂的阿姨露出尷尬的笑... 一邊看著媽咪示意要到我這裡來.... 我想應該是小子毅被阿姨的熱情給嚇著了... 不過才一下下時間就又跟大家混熟了... 小子毅似乎比較記得阿嬤... 畢竟阿嬤前段時間可是常常北上幫媽咪照顧小子毅喔... 還有... 記憶力超強的小子毅還記得阿公... 因為幾乎不曾主動要人抱抱的小子毅原本和阿姨阿嬤在床上玩... 阿公一出現... 小子毅竟然走到阿公面前張開手臂要阿公抱... 這是很難得看到的舉動... 因為小子毅除了想睡睡時會找媽咪抱抱以外..... 其他時間幾乎沒有出現主動找人抱抱的舉動... 阿公要把小子毅放下來小子毅還不要.... 小子毅還一直往門外看... 合理的懷疑... 小子毅還記得阿公會用腳踏車載他出去兜風... 於是正在廚房煮菜煮到一半的阿公二話不說關上瓦斯爐.... 大家立刻幫小子毅整裝準備出去兜兜... 回來時的神情顯得開心又滿足... 下午兩個阿姨再度帶小子毅去附近國小玩溜滑梯盪鞦韆和蹺翹版... 阿嬤也有陪著去... 後來阿公也去... 只有媽咪和爸比在家... 因為媽咪很放心小子毅讓阿姨帶去玩..... 因為他們有時候比媽咪還要細心呢? 南部中午左右的天氣不錯.... 明天阿姨會再帶小子毅去喔∼ 因為聽阿姨說小子毅要回家時還露出依依不捨的表情... 沒辦法... 因為小子毅吃稀飯的時間到了... 只好先回家囉∼∼

2008年01月26日
公開
6

如何糾正"咬人、打人、推人和踼人" ~

如何糾正"咬人、打人、推人和踼人" 孩子正在成長發育的牙齒、小手和小腳常常會制造出一些麻煩。 學步期的孩子往往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很少會注意到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嬰兒為什麼會咬人和打人 嬰兒咬人和打人時,你千萬不要為此而感到憤怒。 嬰兒們確實會咬大人給他們餵食的東西(以及媽媽的乳頭)。 每一樣東西嬰兒都會用嘴來咬一咬,用手來抓一抓, 口和手是他們最原始的社交工具,他們在練習使用這些工具。 一旦長出了牙齒,並且手掌能拍打之後, 嬰兒會用這些工具對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對寶寶來說,難道還有比父母的肌膚更為熟識,更能到手的實驗對象? 寶寶的任務就是去使用他的那些工具; 而你的任務是教會他如何使用。 這些早期的抓咬和拍打,儘管看起來是令人不快的行為, 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了不起也只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 並非是攻擊性的、無禮的行為。 攻擊性的抓咬和拍打是18個月∼2歲的孩子最常見的行為, 那時孩子還不會用口頭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 因此他們只能透過動作來進行交流。 在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就會終止, 但打人卻不會馬上就停下來。 學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咬人、打人、推人和踢人 如果不加以阻止, 那麼嬰兒期的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舉動就會演變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 學步期的孩子變得具有攻擊性, 目的在於釋放被抑壓的憤怒,控制住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 或者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中保護自己的領地。 有些孩子甚至會做出令人討厭的舉動, 借此來孤注一擲地接近關係疏遠的父母。 該怎麼辦 一旦寶寶長大到能夠用語言代替動作來很好地進行交流時, 大部分學步期的攻擊性行為都會逐漸地消退。 父母們必須對攻擊性行為堅決地糾正, 下面給出了一些讓你的孩子避免傷害別人的方法: 1)考察根源 是什麼觸發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你應該做一個日誌(至少在心裡做一系列的紀錄), 從而確定孩子的行為與引發此行為的環境之間的相關性。 舉例來說, 「小明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咬了小豪。 小豪搶了小明最喜歡的皮球。那時差不多到了午休時間, 太多孩子擠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小豪是十分專橫的。」 2)孩子傷害了父母 用手掌打別人的臉是嬰兒嘗試進行的一種舉動。 它在社交上是不正確的。 你應該引導重重地拍打別人臉龐的孩子做出另外的、在社交上可接受的行為:「我們一起來猜拳。」 同樣,對抓咬的行為也要加以引導不要咬人。 「唉喲!好痛啊!你傷害了媽咪!」(你要做出不愉快的表情) 然後再引導孩子的行為: 「來!擁抱媽咪!這樣就很好。」(向他微笑並且擁抱他) 一旦孩子打別人耳光的行為成為表達內心挫敗感的一種方式 (比如,你懷中抱著的孩子生氣起來,並且打你,因為你不讓他吃糖), 你就必須向她展示她的這種舉動會帶來的自然後果。 「你不可以打人」, 並且放下她來。 她會仍然為糖果生氣,因此你應該好好地解釋給她聽為什麼不能再吃糖。 孩子對父母進行嘶咬、踢打、推擠, 你應該用相同的辦法對付她----讓她停下來。 千萬不能允許你的孩子把你當成出氣的沙包。 你應該讓她知道你不同允許她來傷害你。 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允許她來傷害你的話, 那麼她長大後她就不太可能允許別人來傷害她。 你可以為她作出如何對別人打自己說"不"的榜樣。 比如, 擋住別人的拳頭,阻止別人對自己的毆打,但不要還手打別人。 3)學步期的孩子動手打嬰兒 如果你1歲半大的孩子用玩具銼子重重地敲打一起玩的嬰兒的腦袋, 那你就應該拿走所有他可以用來打人的東西。 應該示範給他看不能打人,並且告訴他怎麼做, 可以為他提供另一種做法(「對bb要友好, 要輕輕地拍他」), 同時你應該溫和地引導孩子的小手輕輕地拍打。 4)不要還嘴去咬孩子 你可能並不同意這麼做。 「孩子需要懂得咬人會造成傷害。」你會提出這樣的理由。 是的,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還嘴去咬孩子的話, 你的孩子就沒辦法明白他不應該去咬人。 你可以嘗試另一種"以牙還牙"的做法: 把孩子帶到你的身旁,把孩子的上臂壓向他的上齒, 就好像他咬自己一樣, 你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一種憤怒的,報復性的方式, 而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看!咬人會做成傷害) 在他咬了你或其他人之後,你應該立即就給他上這麼一課。 你應該要求孩子會體感受別人的感覺。 5)不要還手打孩子 小明動手打了小豪。 小明的媽媽(感到不好意思,並且被激怒了)趕緊上前去用巴掌摑小明的手臀,並且說:「不許打人!」 在這麼一個情況下,你是否會像小明一樣感到困惑不解呢? 因此你事先就應該在腦中盤旋好當孩子打別人時你應該怎麼辦。 6)當孩子傷害了另一個孩子 你注意到一個孩子為了一件玩具打了(或推了、踢了)另一個孩子。 你應該告訴孩子採用另一種辦法來得到這件玩具,並且要做給他看。 「我們不能打人。如果你想要得到那個玩具,應該等到別的小朋友玩好之後, 或者告訴媽媽,我會訂好時間讓你們輪流玩。我要從你那兒得到一樣東西的時 候,我是不會打你的,我會好好向你提出請求。」 如果打人的孩子不與你合作,應該要求挨打的孩子這麼說: 「我不跟你玩了,除非你向我道歉並且停止打人。」 2歲大的孩子還不能說出所有的這些詞句,但他們懂得這話的意思, 因此你可以替他們說出這些話,讓打人的孩子去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7)將侵害別人的孩子暫時罰出場外 「咬人會傷害了別人,傷害別人是錯誤的。你來坐在我的身邊。」 一般到2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在侵害別人和由此帶來的後果之間建立起聯繫。你應該鼓勵孩子說「對不起。」 如果他打別人時一點也不生氣, 那麼他很可能本來就是想要親吻或擁抱別人。 8)為孩子做出不侵害別人的榜樣 生活在好鬥環境中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攻擊性。 你是怎樣來表達失望情緒的? 你又如何處理各種類的衝突,向別人傳達你的觀點? 好鬥的行為具有傳染性, 學步期的寶寶和年幼的孩童會從年長的兄弟姐妹那裡學會好鬥的行為。 如果年幼小的孩子看到大人之間鬥毆,那麼他們就會得出以下的結論: 毆打別人是你對待別人的方式。 你應該要求年長的孩子起到榜樣帶頭作用, 向他指出他們是小寶寶們的榜樣,並且告訴他們要淨化自己的行為, 一方面為了他們自己,另一方面也為了比他們年紀少的孩子們。 搶奪別人的東西是學步期的孩子以及學齡前兒童中常見的侵害性行為 (請注意,你不要從孩子的小手中把東西奪過來, 從而在無意之中給孩子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 要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拿那件被他搶過去的那件東西, 並且要求他把搶到手的東西還給別的孩子或交給你。 你可以用另一個東西來交換他交出來的東西。 如果你的孩子即將損害某個珍貴東西, 或者很可能會用某件東西傷害到他自己時, 那你就應該採用嚴肅的口氣和身體語言來告訴他你希望他立即放下那件東西。 9)避免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在一次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向一群男孩發起了一場狩獵搜索活動--- 在她家裡的所有地方進行搜尋。 為了加強狂熱的情緒,她還提供了一份優勝者的獎品。 你可以想像到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不僅屋子裡被攪得亂七八糟,孩子們也受到了傷害。 他們互相打鬥、推撞,把屋反轉,就是要找出隱藏著的珍寶。 結果他們的皮膚被傷著了,他們的感情也受到了傷害。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一定要避免導致孩子做出糟糕行為的發生。 10)使頑劣性格柔順起來 對用力敲打玩具,猛擊洋娃娃,踢打小貓,捶打牆壁的孩子,你要多加照顧。 儘管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 但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心理緊張和憤怒的紅色警示信號。 做出這樣行為的孩子很可能以這種方對待別人。 你除了要深入深究問題的根源之外,還應鼓勵孩子玩比較溫和的遊戲: 「要擁抱小熊。」「要輕輕地撫摸小貓。」「要用心愛洋娃娃。」 11)給予獎勵 3歲以上的孩子會對獎勵作出很好的回應, 比如你可以制作一張"沒有打人"的圖表: 「每天你友好地對待小朋友的話,我們就在圖表上貼一張笑臉。 如果你有了3個笑臉,我們就去吃冰淇淋。」 12)使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習慣 有些衝動的孩子不用思考就會做出打人的舉動。 你應該向孩子提出一些建議, 讓他一出現打人的念頭就馬上想起另外一些代替行為, 從而幫助3歲以上的孩子克服打人的衝動: 「每當你感到自己快要打人的時候,就馬上找個枕頭來重重地捶打, 或者繞著園子跑幾個圈。」 你可以為孩子示範如何控制衝動。 比如,下次你想打人的時,讓孩子看著你怎樣擺脫打人的念頭, 抓著自己的手並對它說: 「聽著,我的手,你不應該打人。」 他會認真聽的,尤其是他就是你想打的人。

2008年01月25日
公開
7

嬰兒在夜間的需求 ~~

嬰兒在夜間的需求 1)嬰兒的入睡與成年人有所不同 與嬰兒相比,成年人從醒著的狀態進入熟睡狀態相對快一些。 嬰兒和學步期的孩子需要經歷一段比較長時間的輕度睡眠, 然後才會慢慢地進入深度睡眠。 對父母來說,使孩子們安穩地渡過輕度睡眠階段, 最後進入深度睡眠,這常常是一個挑戰。 這種睡眠機制解釋了為什麼嬰兒, 甚至大多數2歲的孩子在沒有你協助的情況下, 沒辦法按你的要求躺下來馬上睡著。 父母們應該學會: 嬰兒和學步期的孩子需要有大人照料著入睡, 而不是把他們放在那兒讓他們自己去睡覺。 應該教他們學會放鬆自己,逐漸進入睡眠狀態。 2)嬰兒自然醒來的次數比大人頻繁得多 由於嬰兒和許多3歲以下兒童具有時間比較短的輕度睡眠和深度睡眠週期, 因而他們生理上的這個特點就決定了他們比大人更經常地醒過來。 一旦一個人從深度睡眠狀態變化到輕度睡眠狀態, 那麼他就進入了一個非常容易醒過來的睡眠脆弱階段。 嬰兒的睡眠脆弱階段在次數上會比成年人多一倍。 父母們應該學會: 小孩子們應該被照料著重新進入睡眠。 3)夜間是孩子容易受到驚嚇的時間 當夜間醒來並且發現只剩下他們自己的時候, 年幼的孩子們確實會感到與大人分離的焦慮。 而且,孩子們也難以弄清楚夢幻和現實的區別, 在醒來的時候,他們搞不清楚自己是醒了還是在做夢。 他們處理夜間煩惱的能力比成年人弱。 父母應該學會: 孩子們在夜間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 4)決定孩子睡眠習慣的主要是他們的性情, 而不是你在夜間對他們的養育方式 有些嬰兒生來就是睡不醒的人; 而一些高需求的寶寶白天精力旺盛,晚上也難以入睡。 因此,如果你的鄰居誇口她的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而你的寶寶卻做不到,你也不要責備自己。 也許她的寶寶生來就這樣,而你的寶寶天生就是睡不好。 "睡眠好的人"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培養出來的。 就算她的寶寶真是一覺睡到天亮, 也有可能是她在夜間根本就沒有把寶寶放在心上, 寶寶已經不再醒來哭鬧了呢! 5)形成一套夜間管教的觀念體系 "你的寶寶是不是一覺睡到天亮?" 一定經常有人問你這個問題, 問的人可能關心你夜裡休息得怎樣, 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把寶寶是否能一覺睡到天亮與你養育得好不好等同起來。 指望嬰兒甚至大一點的孩子一覺睡到大天亮是不現實的。 對於那些向你兜售各種使嬰兒幼兒在夜間不打攪父母的方法的所謂睡眠訓練者,你一定要小心,這些人無非是同一種做法的改頭換面, 這種令人討厭的做法就是:"任由孩子去哭"。 這個廣被宣傳的做法很快起作用, 但你千萬要小心,不要盲從這種權宜之計。 它不僅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做成距離, 而且使你不會去探究孩子休息不好的原因, 也妨礙了你想方法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 每一種情形都有它的獨特性, 對於各種複雜的睡眠問題來說,不存在簡單的解決辨法。 我們建議你不要採用"耳不聽,眼不見"隨孩子去哭的做法, 而要採取一些變通手段。 孩子們應該在最初的兩年中學會健康的且生活態度。 如果嬰兒是睡在媽媽的胸前或者是睡在照料者的懷抱裡被帶大的, 他就會形成這麼一種睡眠態度:進入睡眠是十分愉快的。 如果嬰兒能夠睡在父母身邊, 在夜裡醒來提哭的時間,父母能對他作出敏感的回應, 那麼寶寶就懂得沉浸在睡眠當中其實是一種很安全的狀態。 因此父母在夜間的依附性教養就成為孩子確立健康睡眠態度奠了根基。 如果孩子長大一點之後仍然存在某些麻煩的睡眠問題, 而且你在嬰兒期沒有對他進行高度敏感的夜間養育,那你也不必失望。 要做到與你的孩子重新親密起來,時間永遠都不會嫌晚。 無論你採用了哪一種高度接觸,高度響應的夜間養育方式, 你都能教會孩子懂得夜間教養的兩個體驗; 進入睡眠是一種很愉快的狀態,沉睡狀態是很安全的。

2008年01月24日
公開
17

在罵孩子前,先喊「卡」~

在罵孩子前,先喊「卡」 案例一: 爸媽難免在情急之下打罵孩子,這樣的管教方式恰當嗎? 從媽媽的角度: 專家都說不能打小孩,可是有時已經很累,孩子又很皮,實在很難避免打小孩。像上回眼看著他伸手拉小桌上的古典檯燈,還來不及阻止, 他就把那個燈罩摔碎在地上,情急之下狠狠的打了他的小屁股, 他哭得眼淚大顆大顆的掉,我的心裡也一陣心酸,抱著他一起哭。 這種情形總是不預期的在我們難得相處的時間上演, 對孩子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 從孩子的角度: 我的手好喜歡抓東西,只要看得到的, 我想知道它抓起來是硬硬的?還是軟軟的?是冰冰的?還是熱熱? 可是…...媽媽不喜歡我抓東西, 上次我想把那個亮亮的東西拉過來摸一摸, 沒想到掉在地上壞了,媽媽生氣的打我的屁股,好痛喔! 所以我哭得好大聲,可是,是我的手不乖,媽媽為什麼打我屁股? 專家給媽媽的話: 一至兩歲的孩子愛摸東西、抓東西、丟東西、拆東西, 這些都是他探索環境與物件所需的必要經驗。 如果,孩子因為探索環境而被懲罰, 他不但會把「弄壞東西」與「痛苦」連結, 也會將「探索」與「痛苦」連結, 這將抑制孩子的探索欲望,讓孩子變得害怕、退縮。 照顧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確需要很好的體力和精神, 媽媽白天要上班,如果晚上只有一個人照顧孩子, 難免覺得體力和情緒上會逼近臨界點。 如果爸爸的工作不允許早歸, 建議小家庭的新手媽媽要尋求社會性的資源, 如找個鄰居或工讀的學生到家裡來, 幫忙留意正在發展神經系統與粗動作的小寶貝。 另外,七、八個月以上的嬰幼兒, 開始會跟隨所依附的成人,這是很重要的「依附發展」過程, 是孩子未來能夠具備適當的人際安全感和自我依賴的重要來源。 建議媽媽可以在家中用軟墊或圍欄圍出一個安全的空間, 並放置安全的玩具讓孩子充份探索。 並且自己就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進行家事或其他工作, 這樣孩子不會因看不到媽媽而哭鬧,媽媽也可以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專家給孩子的話: 媽媽打你屁股,是因為屁股的肉比較多, 不得已的時候打起來比較不會受傷。 你的手是愛玩的,它一點都沒有錯, 因為它想要認識這個世界,就算它不小心弄壞東西,也不應該被打。 可是媽媽忙了一天真的很累,再看到你可能發生危險時,媽媽會很擔心, 一下子不知道要怎麼教妳,才打你。 以後想拿的東西不是你的,或是東西在比你高的地方, 要請爸爸媽媽幫忙,不要自己爬高。 案例二: 責備孩子時,脫口而出「笨蛋」等字眼,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嗎? 從媽媽的角度: 我說話比較直接、沒有修飾,容易動不動就說小孩「笨蛋」、「白癡」; 自己小時候並不喜歡聽到這些話,沒想到如今我自己也常脫口而出。 其實,我的小孩才一歲半,應該聽不懂我說什麼, 但是,聽多了這些負面的話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從孩子的角度: 當我不懂、不會的時候,媽媽的眉頭會皺起來、眼光很兇、聲音很大, 還會說一些話,雖然我聽不懂,但是我知道那是媽媽生氣的時候說的話。 我不喜歡看到媽媽不高興,我好想知道媽媽說什麼, 這樣是不是就可以讓媽媽高興一點? 專家給媽媽的話: 請想像一個畫面: 一個孩子早上起床時胸前有著一個牌子寫著:「我很好」。 可是如果早上賴床,媽媽說他「懶蟲」,這塊牌子就被撕去1/4; 來不及到廁所尿尿,尿濕褲子,媽媽說他「白癡」,牌子剩下一半; 去公園玩,不敢和其他小朋友玩,媽媽說他「膽小鬼」,又撕去四分之一; 最後他不小心摔一跤,旁邊的小朋友說他「笨蛋」, 他胸前的牌子被完全撕毀,再也不會覺得「我很好」。 再想像另一個畫面, 一個孩子早上起床時胸前有著一個牌子寫著:「我很好」。 可是早上賴床, 媽媽說「還想再多睡一下喔!不過有進步,只讓媽媽叫兩次就起床了喔!」, 這塊牌子變大了一圈; 尿溼褲子, 媽媽說「還好是尿在地板上,擦一擦就好了,不過,你會說要尿尿了,很棒喔!」, 牌子又變大一倍; 到了公園,他不敢去找其他的小朋友,媽媽說「沒關係,你先在旁邊看。」, 牌子又大一點; 最後他不小心摔一跤,旁邊的小朋友說「你很勇敢,沒有哭!」 牌子變得更大,這時他會覺得「我真的很好」! 專家給孩子的話: 媽媽對你的期望很高,即使你才一歲半,他希望你就能表現得聰明伶俐, 她忘了自己小時候也和你一樣, 需要一點一滴體驗這個世界,一步一步的學會做一個大人。 不過,你也許不知道,大人會有一種習慣說的話叫做「口頭禪」, 媽媽說你是「笨蛋」,並不是真的覺得你很笨, 而是他等不及的時候,習慣這樣說。 你可以抱一抱媽媽,安撫媽媽著急的心情, 讓媽媽想起來你還小,等你長大,一定會做得更好。 註:這整篇文章都是給媽媽看的。只是寫作時試著分別從成人與孩子的角度思考。 關於孩子的角度,並不表示一~二歲的孩子已有能力這樣說和思考, 而是替孩子說出他的「感受」。 另外,「給孩子的話」,其實仍是給媽媽看的, 那是提醒媽媽以同理心了解孩子的心情,並進一步想一想: 怎麼教孩子保護自己、避免危險,如:尋求大人的幫助。 另外,也有提醒媽媽換個角度,審視一下本身言行的用意。 《摘自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2004年7月號》

2008年01月24日
公開
39

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

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剛剛回來之後,洗完澡,我爸跟我說了一件事情, 關於他教過的一個學生。 那不是他導師班的學生,他只是教過這學生某科而已, 這學生家裏很窮困,爸爸經商失敗後,欠了大筆債務, 他媽媽非常瞧不起自己的丈夫, 行李收拾收拾就離婚跑人了,留下他和他姊姊, 悲慘的是,連他姊姊都瞧不起這個爸爸,也離家出走, 從此再也不聯絡,留下父子倆相依為命。 但,他爸爸其實是沒有能力養他的, 經商失敗後,為了償還大筆債務, 搞到最後連房子都只能用租的,平日就開計程車維生。 他爸爸買不起車子,只能跟車行用租的, 而跟車行租車,一天不管你跑多少客人, 到晚上就是固定要繳錢回車行,算是租金; 偏偏現在經濟又不景氣,計程車又不是很好賺, 常常跑不到客人,連固定繳回車行的每天的租金, 有時都還要自己貼,更發生過,繳錢給車行後, 只剩下十塊錢坐公車回家,連飯都沒得吃。 而這學生,高中考上我爸任教的學校──南港高工。 說實話,真的不是什麼好學校,可想而知他的成績有多差, 但是他真的很認真,同學討論哪裡好玩好吃的, 他都是默默聽著、一聲不吭, 因為他沒有錢,更沒有時間讓他揮霍他的青春。 但是他真的很厚道,也許這點遺傳了他的爸爸, 社區的義工、醫院的志工…他都當過,證書獎狀厚厚一疊。 從國中時代,他就有一個交往中的女朋友, 後來這女孩子考上北一女, 雖然高一高二仍然有來往,卻都是為了利用他, 因為他的電腦繪圖很強, 總是幫女孩應付所有大大小小的美編、壁報…等等。 到最後,女孩終究還是離開他, 北一女、南港高工,這之間的距離有多大, 男孩子自己心裡也曉得, 他也知道這女孩, 就像他的媽媽瞧不起他爸爸一樣的瞧不起他, 從此再也沒有來往。 但是卻並未造成他喪志頹廢, 他一樣為了生活和前途努力的打拼。 四年前,他從南港高工畢業, 應屆考上台科大高分子工程系, 他爸爸知道他考上台科大,真的很高興, 可是卻也很憂心,因為,他爸爸出不起學費。 他爸爸很難過的告訴他,他只能想辦法自己出學費。 就這樣,四年來,他沒要他爸爸一毛錢, 除了第一學期用助學貸款, 每個學期他都拼命的打工好付學費跟生活費,甚至, 他還拿錢給他爸爸補貼家用。 一樣的,這四年來,他犧牲了無數的玩樂, 他沒本錢像一般大學生一樣, 逛街、花錢、吃好吃的、治裝打扮, 他根本沒時間,也沒本錢。 甚至,他連女朋友都不敢交。 四年後的今天,他跨組考研究所, 成了台科大自控所的榜首,同時更考上台大機械所。 今天,他去找教授, 教授一個個問每個來的學生什麼高中、什麼大學畢業? 每個不是建中、台大、交大,就是竹中、清大, 輪到他,他很坦然的說,台科大。 教授說:「哦∼不錯啊!什麼高中畢業?」 「南港。」「南港高中?」他搖搖頭:「南港高工。」 教授看著他,點點頭:「好,你進來。」 找完教授, 他打電話給正在開計程車的爸爸, 告訴他爸爸,他考上台大研究所了, 要他爸爸也要勇敢活下去。他爸爸接完電話, 當場淚如雨下,再也無法做生意,一路開著車回家。 他爸爸打電話給我爸爸的同事, 也就是這學生高中的導師, 一邊講電話、一邊哭,他覺得真的很愧疚, 四年來,他沒給過這孩子一毛錢, 他不是不想給,他是根本給不起; 當老婆跟女兒離開他之後,若非這兒子還在他身邊, 勇敢的為了自己和爸爸而活下去、而努力, 他早就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今天,他兒子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也要勇敢的活下去, 他真的徹徹底底的潰堤了, 一個客人都不能載,就這樣哭了一整天。 我想,這孩子一定會成功的, 在那樣的逆境,是我怎麼想都沒辦法想像的, 從來不愁吃不愁穿的我,真的可說是十分汗顏, 當我還在想著買多少化妝品、買多少衣服時, 當我還在計較著怎麼我的錢都不夠我吃喝玩樂加打扮時, 有人這麼辛苦而又勇敢的生活著。 這是千真 萬確的事實,就發生在今天的台灣。 在這個時代,勇敢的人,依然存在。

2008年01月23日
公開
10

玩具與孩子的成長 ~~

玩具與孩子的成長 「我家的小寶有一屋子的玩具,但是他玩來玩去還是那幾樣, 其他的就束之高閣……」、 「我買了許多啟智玩具,寶寶卻不屑一玩……」 不知道媽咪、爸比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 幫寶寶買了許多的玩具,放在孩子眼前,寶寶卻一點也不想玩, 或者玩沒幾下,就把玩具丟在一旁呢? 玩具對孩子的意義 對孩子而言, 玩具的意義不在於外在的美麗包裝或是多樣性的功能, 而是在於這項玩具是否適合孩子的年紀, 以及它是否會引起孩子主動探索、接觸新事物的興趣。 提昇寶寶的注意力 不知道媽咪有沒有注意到寶寶在玩玩具時, 會非常專注地摸索(除非旁人打斷他);根據專家研究, 玩玩具可以提昇小孩的專注以及專心去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而不是像看電視,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 另外,色彩搭配佳的玩具,也可以培養寶寶的審美能力與想像力。 發展肢體與感官能力 玩玩具, 可以幫助寶寶發展感官能力與肢體協調能力等各階段的基本動作。 例如:從揀小球的遊戲中,寶寶從用手掌抓, 到利用手指頭精巧地拿取,都是一種成長與進步; 玩疊積木時,可以學習如何讓積木不會倒下來, 進而學習到平衡的能力。 從玩樂中得到滿足與成就 寶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可以從摸索中得到許多的樂趣。 例如:玩組合積木、磁鐵積木時,寶寶可以得到組合完成後的滿足, 或是讓寶寶在創造過程中更有成就感,而樂此不疲。 成長階段的需求 三歲以前,是孩子變化最快的時期, 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刺激, 所以每個時期所需要的玩具不盡相同。 零歲至六個月的寶寶 寶寶從軟趴趴的到會翻身,經歷了很長一段的仰臥期, 此時,正是訓練寶寶「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的最佳時期。 媽咪可以選購色彩和諧、材質柔軟的玩偶, 如有造型的布手環或襪子,當寶寶揮動小手或踢小腳時, 會發出好玩的聲音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或是選擇音樂柔和,觸摸質感舒適的音樂吊鈴或手搖鈴, 吸引寶寶的目光並想去觸摸,達到感官訓練以及活動四肢的效果。 七個月至一歲的寶寶 七、八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學爬了,又處於萌牙生長期, 看到東西就想抓起來咬, 所以這時應該給寶寶不含毒性的塑膠或橡膠製品的玩具, 例如:橡膠玩偶、固齒器等。 一歲至三歲的寶寶 隨著寶貝的成長,遊戲的變化與挑戰也相對提高。 一歲至三歲的寶寶,開始真正主動去「玩玩具」, 所以選擇色彩豐富、耐摔、能夠發聲、發光的玩具, 如大型的軟質拼圖、積木或會發聲的動物玩具等, 吸引孩子去接觸、探索這類型的創造性玩具。 陪孩子一起玩玩具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的寶寶,玩玩具都是成長的最佳媒介與方式。 不過,許多父母以為買了許多玩具之後,就讓寶寶自己玩就好了, 其實光靠寶寶「自己玩」,啟蒙的效果有限; 如果父母可以參與孩子的遊戲世界, 在寶寶玩耍的過程中,不斷地給予互動與鼓勵, 對寶寶的發展與啟迪更有加分的效果, 還能建立互動良好的親子關係,使情感的距離更加靠近。

2008年01月22日
公開
6

教你面對愛說「不」的寶寶 ~~

教你面對愛說「不」的寶寶 文�陳姝伶、余怡菁 摘錄整理�施娟娟 內文摘錄自�《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幼教博士陳姝伶的媽媽經》,天下文化出版 三歲決定一生的說法,往往讓父母們擔憂會不會少做了什麼,耽誤了孩子; 也會心急,是不是錯過了,孩子會真的輸在起跑點。 孩子大約三歲時,腦細胞數量會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 不過,即使腦部大小已和大人十分接近, 但在認知和社會心理需求的發展上,仍在學習階段。 幼兒階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對人信任, 萌發自主性、好奇心和自動自發學習精神的關鍵時期。 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將會學習,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充滿信心, 那是孩子一輩子最需要的動力,這才是三歲能不能決定一生的關鍵。 「可怕的兩歲」真的可怕嗎? 許多人談到「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 都以為孩子過了兩歲生日才開始。 事實上,可怕的兩歲,指的是孩子十八個月到三歲左右。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到兩歲就很調皮,不必擔心,完全正常。 而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到三歲都很乖,也不用懷疑,那是你的福氣。 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可怕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會很困擾父母, 說穿了,完全是因為做爸爸媽媽的沒有心理準備: 那個嗷嗷待哺,完全依賴的小嬰兒, 變成一個行動自如,好奇心很強,又很有主見的幼兒, 這前後的轉變太劇烈了。 父母該怎麼做? 以身作則 減少說不的次數 首先,父母要減少說「不可以」的次數。 孩子在這段期間很常說「不要」。 爸爸媽媽可以先反省, 這個「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 甚至是自己先說出口的。 對幼兒來說,爸媽說「不可以」時要服從, 他們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權威。 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要得到控制權, 孩子也以「不要」來爭取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 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盡量少說。 為孩子示範正確的行為 其次,對孩子說「不可以」的同時,請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減少說「不」,並不是不可以說。 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 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對他們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舉例來說,孩子拿積木敲魚缸, 與其說:「小寶,不可以敲魚缸,再敲就打屁股。」 不如說:「小寶,魚缸可以輕輕的摸,像這樣(示範一下)。 媽媽知道,你會輕輕的摸。來,試試看。」 帶孩子做幾次,誇他一下,然後, 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如塑膠桶子或餅乾盒子。 告訴孩子:「這個盒子你可以敲。」 孩子可能會再犯,此時你要重複示範。 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提醒一下,要輕輕的摸。你會輕輕的摸的!」 一般而言,對小小孩行為的引導, 提供他們可以接受的情境,教他們可以接受的行為, 遠比對他們一直說「不可以」效果大得多, 對幼兒的影響也會更正向些。 很多父母以為,不准做的事情要先給孩子警告。 但是這階段的幼兒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 事前的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 例如你擺了一盆花在客廳, 本來孩子沒注意,可是你擔心他去挖裡面的土,所以告訴他: 「不要摸泥土,土很髒,裡面有細菌,摸了會生病。」 我保證他一定會去挖,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髒是怎麼回事; 還有細菌,他也看不到, 你說會生病,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事情會不會發生。 聽聽孩子的心情 他不是故意搗蛋 發展中的孩子,尤其是零至三歲的幼兒, 許多讓父母不接受的行為,如丟玩具、撕書本等, 儘管父母一再提醒,但仍然沒有改善。 其實,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 那些行為都是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運作、周遭環境的探索的正常表現, 絕不是故意要整父母。 父母不用生氣,也不用責怪,應把這些行為當成是了解孩子的線索。

2008年01月21日
公開
13

1∼2歲嬰幼兒的成長遊戲

1∼2歲嬰幼兒的成長遊戲 13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玩具,讓他放進大玩具箱裏, 藉此鍛鍊寶寶的手眼配合及協調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一支筆,一大張紙, 讓他隨意進行塗畫,這是開發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遊戲。  ●爸爸媽媽可以教寶寶學習辨認事物和給新事物命名。 ●爸爸媽媽還可以教寶寶學習稱呼別人。 14個月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寶積木和畫筆,讓小寶貝自由想像,隨意搭積木和畫畫。  ●爸爸媽媽可以給寶貝一本漂亮的小畫冊,讓他自己去看。   ●此時,爸爸媽媽要給寶寶買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具, 男孩子就給小汽車、小飛機, 女孩子就給布娃娃,讓他們自己去玩,去想像。  ●帶孩子一起玩沙、玩水是非常好的遊戲,可以讓寶寶與自然親密接觸。  ●孩子的玩具最好放在櫃子底層的抽屜裏,便於孩子拿取。 抽屜裏的玩具最好時常換,這樣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5個月寶寶 ●此時的寶寶已經能堆四塊積木了,還能找到被藏起來的玩具。 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和他做這種遊戲,鍛鍊他的記憶力。   ●15個月大的寶貝很喜歡對著電話模仿大人打電話的樣子,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玩。  16個月寶寶 ●寶寶此時不但走路已經很穩了,甚至還可以小跑呢, 他對家裏的人、事、物表現出自己的喜愛, 喜歡注視大人的語言、行為並進行模仿。 爸爸媽媽可以根據這個特點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提高他的動手能力,這其實是他最喜歡的遊戲。  ●此時的寶寶還喜歡玩指眼、耳、鼻、口、手的遊戲, 爸爸媽媽要予以配合,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這種遊戲可以幫助他認識自己。 17個月寶寶 ●17個月的寶寶對玩水表現出了很高的興趣。 爸爸媽媽可以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讓小傢伙盡情感受一下玩水的快樂。 此時教孩子游泳也是不錯的遊戲和運動。 ●搭積木和追趕遊戲,也是這麼大的寶寶非常喜歡的遊戲,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發展孩子的智力。 ●培養孩子的小手為自己服務, 對於17個月的寶寶來說已經完全可以做到了。 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著讓孩子自己握杓吃飯、脫鞋襪、收整玩具等。 然後再讓他學著幫助爸爸媽媽做事,如拿報紙等。 ●爸爸媽媽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小手的靈活性,如握筆畫畫、摺紙等。    18個月寶寶 ●寶寶已經1歲半了,此時和他玩一些需要向後退步走的遊戲, 可以鍛鍊孩子的倒退走的能力。 這是對孩子四肢協調能力的訓練。 ●給18個月大的寶寶一些可以推或拉的玩具,鼓勵他掌握更多的動作。 如,用柔軟的球和他玩踢球比賽,鼓勵他把球踢出去。 2歲寶寶 ●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較強的節奏感,喜歡做類似跳舞的動作, 聽到音樂,他就會跟著節拍搖擺,非常可愛。 爸爸媽媽可以放點音樂,讓他伴著音樂起舞, 做些跪地或搖擺的動作,邊唱邊拍手。 同時還利用故事、音樂磁帶等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2歲的寶寶可以給他鉛筆或顏料,鼓勵孩子畫畫,畫他喜歡的東西。  ●爸爸媽媽可以幫寶寶把各種圖形, 如矩形、正方形,或各種立方體嵌如玩具或是盒子的正確位置, 激發孩子的立體感,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細小的肌肉活動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給2歲的孩子讀一些長一點的、複雜一點的故事和童話, 他完全可以理解你所講的故事

2008年01月21日
公開
2

13個月囉~~

小子毅13個月囉~~ 依舊是活動力旺盛... 一天大約喝5~6次ㄋㄟㄋㄟ... 一次180cc~210cc.... 一天吃兩次稀飯...一次果泥.. 還有穿插吃一些零食當點心... 媽咪煮稀飯已經漸漸煮得不那麼爛... 想慢慢訓練讓小子毅習慣飯的硬度... 也漸漸讓小子毅吃一些我們吃的食物... 不過還是以清淡的食物為主... 晚上還是固定八點左右睡睡.... 雖然要夜奶.. 但是喝完ㄋㄟㄋㄟ後會繼續睡睡... 睡到早上七點左右我們要上班被叫起床... 現在放寒假... 媽咪希望小子毅早上可以晚一點起床... 不用當一隻不得不早起的鳥兒... 白天如果不外出固定上午和下午各小睡一次... 在保母家因為比較熱鬧... 人來瘋的小子毅睡眠時間比較短... 假日在家... 通常睡眠時間比較長... 一次大約2~3小時.... 現在的小子毅躺在床上入睡所需的時間也縮短了... 通常吃ㄋㄟㄋㄟ嘴搓著毛巾幾分鐘就可以睡睡... 不像兩個月前左右會輾轉難眠... 還是喜歡側睡和趴睡... 趴睡時屁股較高高的模樣真的很好笑... 這也是想睡覺時坐在手推車時比較無法睡著的原因... 想睡睡時還是少不了要抓著毛巾... 搓著毛巾的角角近距離注視... 習慣用右手... 吃餅乾或玩需要操作的玩具時.. 會自動用右手拿或是把東西從左手換到右手... 學習力依舊迅速... 探索欲望依舊強烈... 比較聽的懂我們的指令.. 已經不怕生... 除了想睡睡時只找媽咪不要別人除外... 看見人會主動用手手去摸對方示好... 語言方面還是只會叫八八和媽媽... 不過會一直發出許多外星語.... 看見食物已經知道討吃... 想吃的動作就是走到我們面前... 眼睛注視著食物...嘴巴直吞口水...身體一直跳跳.. 吃完後會滿足的跑跳到其他地方... 眼睛和耳朵對東西和聲音依舊敏銳... 會自己用不同的方式玩玩具... 有時候聰明的程度會讓我們嚇到... 越來越愛在媽咪煮菜時到廚房湊熱鬧... 似乎有比較黏媽咪的傾向... 最喜歡的東西依舊是家裡的無線電話..遙控器和媽咪的室內拖鞋... 會自己拿著敲敲會發出聲音的大錘子敲地上而發出聲音.... 力氣還算大... 拿著鈴鼓會自己轉轉甩甩發出聲音... 還是喜歡有聲音和發出亮光的玩具... 對於玩偶比較不喜愛... 已經會自己打開放置室內拖鞋的置物箱拿出拖鞋.... 這點嚇到了在客廳認真看電視的爸比... 因為小子毅拿的拖鞋是給客人穿的.. 還是常常被認為是女生和超齡的年紀... 總之... 有好多好多的成長和喜悅都不斷在每一天發生.... 希望小子毅要健健康康長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