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子毅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給一歲寶寶的媽咪~~

2008年01月01日
公開
58

到底要怎麼管教bobo呢? 我可以在他「不乖」或「不聽話」時,斥責我的孩子嗎? 為什麼打罵之後,他很快又忘記了呢? 我的bobo很暴力,猛抓著另一個小朋友的頭髮不放! 我的bobo很愛鬧脾氣,不高興,就躺在地上撒野。 我們會發現那漸漸長大的bobo,有時可愛的像天使,有時兇悍的像惡魔。 我要怎樣才能管定我自己的小寶貝呢? 1歲bobo是行動家•需要被了解 早在孩子4、5個月大時,我們就會發現他的需要愈來愈多。 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小孩脾氣大,身子扭不停!愛哭又哭得好大聲! 他會爬之後,bobo愈來愈有自己的意見。 1歲之後的bobo會走路之後, 就像腳上裝上風火輪的音速小子,走來走去一刻不停歇。 父母或照顧者,總是要小心看好他, 免得「啥米攏不驚」的幼兒,誤闖禁區。 父母需要了解bobo的身心需要,才能與他安然共處。 我們總以為bobo還小,一定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事實剛好相反,他往往清楚自己要得是什麼! bobo的哭鬧總是有因可循,找到他的問題,滿足他受助的需要, 一旦幼兒得到安撫,就會自然停止吵鬧。 1歲多的bobo是行動家,他用行動清楚表達自己的當下。 照顧bobo的成人,一定要去了解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當幼兒發現成人能夠了解他所想表達的,還會協助bobo來表達自己, 對成人的信任就會愈來愈多,願意學習合作的可能也會愈來愈增加。 1歲bobo脾氣大,是因為他想要的,不是拿不到,就是不可以拿到。 另一個原因是,成人不知道bobo要得是什麼? 他只會指指點點,照顧者就得和幼兒大玩猜猜看的遊戲。 如果,成人老是猜不著,有可能會讓他失去耐性,於是開始吵鬧。 不過,要是猜對,就很容易贏得他的信任。默契總會慢慢建立。 另一種方式,就是多和bobo說話。 特別是當他指指點點,我們又猜對時,一定要用簡短的字句說出來, 譬如,「杯子」、「喝水」等等。 這樣做,會讓bobo知道還有比指指點點更有效表達需要的方法。 當他知道成人很想「了解」,也很「在乎」他的需要時, 他也會比較放鬆,比較有耐性的「努力」來溝通。 支持探索•保護安全 幼兒滿1歲之後,親子間容易衝突的另一個原因是,他變得愈來愈愛探索。 由於bobo分辨危險的能力很低,好奇心又強,常會讓照顧者嚇出一身冷汗! 成人在受到驚嚇時的正常反應是, 情緒會變得緊張,不是大聲斥喝,就是動手阻止。 結果,好奇bobo常在不知錯在哪裡時,就已經受到驚嚇。 這對正在探索與學習而行動力超強的好奇bobo來說,也是一種阻擾。 他會覺得怎麼自己老是做不對的事,老是被說「不可以」或「不行」! 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成人與bobo都能相安無事的相處呢? 我覺得畫出地盤,讓成人與幼兒各自有自己可以自得其樂的空間, 會讓事情變得容易些。 另一種方式是成人稍作犧牲,讓bobo擁有比較多的空間, 特別是家中空間較小時。很快地,他會長大,慢慢就能再調整回來。 從環境上調整與預做安排,可以減少很多親子間衝突, 這是上上策,也能讓親子的互動,變得容易一些。 成人不會覺得一直要糾正孩子,孩子也不會覺得自己老是被看管。 照顧者可以將這些能量,轉化成很多的支持,讓bobo盡情探索。 成人可以在確保幼兒安全的空間裡,放置他可以玩的玩具或和他一起玩, 漸漸地,他就會知道自己可以在歸屬的空間,放心玩耍, 對於誤闖禁區也不會有興趣。 因為在安全的空間裡,幼兒已經得到大量的正向注意力, 他會知道在哪裡,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可以得到更多「正向注意力」! bobo需要很多身體的活動 至於對身體有活動需要的bobo,成人唯一可以化解親子衝突的方式, 就是一定要滿足他「需要」活動的身心需求。 這段時間的幼兒,為了要讓自己全身從頭到腳的神經系統,能夠更成熟發展, 他的精力特別旺盛,他需要不斷的「活動」身體。 當bobo的活動足夠時,大肌肉發展會更敏捷,小肌肉發展會更加精緻化, 大腦也會變得更聰明,整個身體的平衡感也會更好。 當身體活動的需要得到滿足時,bobo就會安靜下來, 好像多出來的電能被用盡,可以重新的儲蓄電能! 那種新鮮的感覺,就是幼兒最喜歡的時刻。 所以,放電與蓄電得當,都會讓當天的親子關係變得容易與放鬆。 照顧者可以觀察bobo身體電能的極限,不要讓他累過頭, 無法統整回到平衡而大發脾氣。 成人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是了解多少的活動對自己的bobo才是恰到好處! 成人也要觀照自己的極限, 以免自己累過頭而變得缺乏耐性,對孩子的容忍力也會自然下降。 這需要花點時間留意一下,多試幾次,就會找到平衡點。 管教有堅持•也有界線 往往成人只要想到「貓狗都嫌」的大bobo,總會覺得「愛的管教」談何容易! 不過,這卻是很值得練就的功夫。 因為,孩子「從此以後」就會不斷試煉成人愛的能力。 動手管教是不合格的,動口罵人也是下策。 處於這段發展的期間,當他犯錯時,可以多用「隔離」與「交換」的法寶。 一方面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他「踢到鐵板」。 因為您已經用行動告訴他,不可以的事就是不可以。 若是bobo耍賴大哭大鬧,也只能讓他發洩情緒, 慢慢消融情緒與接受現實,成人只要等待他安靜下來。 不過,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來經歷與感受! 但願,忙碌的新手父母,也能在管教孩子的事情上,放慢腳步, 不要以效率來論斷bobo與自己的親子行為。 最親密的親子關係,在親子衝突的關鍵時刻,要巧妙運用力氣, 時間也要用在最有價值回收的片刻裡! 愛的管教,需要一點一滴累積,用心精算! 重要的是,投資報酬率很高喔,而且是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成人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是了解多少的活動對自己的bobo才是恰到好處! 成人也要觀照自己的極限,以免自己累過頭而變得缺乏耐性, 對孩子的容忍力也會自然下降。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2007年12月31日
公開
41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 「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 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 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 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 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 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 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 講道理 父母立場: 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 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 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 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 孩子立場: 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 「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 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 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 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 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 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 父母立場: 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 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 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 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 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 孩子立場: 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 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 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 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 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 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 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 父母立場: 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 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 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 孩子立場: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 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 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 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 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 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 父母立場: 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 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 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孩子立場: 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 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 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 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 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 父母立場: 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 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 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 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 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 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立場: 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 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 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 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 父母立場: 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 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 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 孩子立場: 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 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 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 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 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 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 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 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 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 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 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

好多感觸~~

2007年12月31日
公開
24

昨天拿出加洗的照片讓老媽帶回去西螺給老爸... 索性將小子毅的所有相本拿出來回味.... 想不到小子毅真的長大了... 看著照片記錄的日期... 回想著小子毅的成長... 小子毅一個多月就會用手緊緊抓握東西... 兩隻腿腿就有米其林的雛形..... 兩個月時頭髮濃密的有點恐怖... 還會露出狂笑的表情..... 三個多月就會趴著且頭往上仰... 好多好多的紀錄讓人回味... 看著現在的小子毅和之前的小子毅.... 竟然有著寶寶和小朋友的區別了... 脫離了寶寶的稚氣夾雜了些許的成熟樣.... 小子毅從小到大沒有什麼讓媽咪困擾.... 唯一傷腦筋的是半夜睡覺睡不安穩或是爬起來玩玩.... 但是這些狀況在最近兩三個星期已經改善很多... 現在的小子毅雖然醒著時還是活動力旺盛.. 但是晚上七八點睡著後.. 除了凌晨一定要再喝一次ㄋㄟㄋㄟ之外... 就可以一覺到爸比媽咪上班的六七點..... 媽咪和爸比也不再像之前常常晚上沒睡飽白天還要上班卻又無法補眠.... 周休在家的小子毅除了醒著時是一隻活龍外... 作息還算固定... 早上六七點起床後的他會在十點左右小睡到下午一點... 下午三點多再小睡到五點... 接著就大約七八點入睡... 基本上小子毅不愛哭...不愛抱...可以自己玩... 只要半夜不起來玩耍就十全十美.... 現在的小子毅睡得比之前安穩...吃得比之前多... 阿嬤也可以不用用支援的心情北上... 而是用陪小子毅的心情來看孫子... 想到這裡就覺得很欣慰... 有種苦盡甘來的感覺... 希望全天下的媽咪都能在帶寶寶的過程中倒吃甘蔗... 也謝謝這一路上一直在行動上和精神上給予我支持的娘家和同事朋友們... 因為有你們的鼓勵和協助... 我才能在要一邊工作和一邊帶寶寶的生活中度過每一天~~

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

2007年12月30日
公開
41

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 【不同的睡姿影響頭臉發育】 近幾年來,不少年輕的父母喜歡讓寶寶趴著睡覺,希望寶寶長大後臉型能顯得較窄而瘦長,接近歐美人種的突出臉孔。事實上從臨床醫學的觀察所得,也發現這樣做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在小寶寶的頭骨骨縫尚未關閉定型之前,不同的睡姿的確會影響孩子未來顏面和頭顱的生長情況。 【趴睡的好處】 一般而言,趴著睡覺的嬰兒較能熟睡,不易驚醒,對於睡不安穩、容易哭鬧的早產兒而言,此舉更是效用無窮。在住院的過程當中,醫護人員常會讓這些保溫箱中小小孩兒趴睡,這樣可以睡得比較安穩、香甜,長得也比較快一些,也較能促進小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另外有一些病情特殊的嬰兒,例如有胃食道逆流(容易吐奶)、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斜頸等情況寶寶,都可以嘗試採用俯睡的睡姿,對病情的改善有相當大的助益。 【嬰兒猝死以趴睡者較多】 究其原因,出生後兩、三個月內的小寶寶的肌肉力量不大,張力與協調能力亦不足,當讓其趴睡的時候,若頭部周圍有柔軟的物體如棉被、枕頭、填充玩具或厚軟的床墊等,遮住或擠壓其鼻孔時,大多沒有能力抬高頭頸部以轉個方向來換氣。於是就有可能因而窒息死亡。 所以讓寶寶以俯姿睡覺時,千萬不可以用過軟、過厚的床墊,而且在其四周也絕不可以放置任何毛巾或玩具,更不能讓寶寶用甜甜圈樣的枕頭來趴睡,以免發生意外。另外有些新生兒或早產兒,於趴睡時會使體表散熱量減少,再加上本身體溫調節功能尚不成熟,容易造成體溫上升而出現呼吸暫停現象。這些都是不適合趴睡的情況。因特殊原因選擇趴睡時,家長最好能密切注意小寶寶的狀況,在醫療院所當中也應使用心跳呼吸監測器較有保障。 【仰睡的優點】仰睡的優點是小寶寶的臉部朝上,口鼻可以直接接觸空氣,不虞異物遮閉呼吸道而影響正常呼吸,家長因可隨時觀察到寶寶的臉,因此當寶保有任何異狀,如口、鼻處有過多的分泌物、嘔吐物或臉色不對勁時,都可以很快發覺並立刻處理,而且寶寶的四肢可以不受限制地靈活運動,對生長發育較有幫助。 【仰睡的缺點】當然仰睡也不全然沒有缺點。仰睡姿勢是將人體較脆弱的一面,即胸腹部和外生殖器暴露出來,在心理上較無安全感,因此不易熟睡。有些容易溢奶或嘔吐的寶寶,在仰睡時嘔吐物可能回嗆而阻塞呼吸道,甚至吸入肺部而發生危險。 另外仰睡時呼吸會比較困難,且易產生雜音,乃因重力的關係,舌頭會往後掉,喉頭部位的軟骨蓋(會厭軟骨)也不易在吸器時完全開啟,卡在後咽部的結果,會妨礙呼吸氣流的順暢,對於原本呼吸就不太順利的早產兒、阻塞性肺疾病或有喉頭軟化症的寶寶而言,若採仰睡就會更加不利,此時,俯睡便成了不得不的選擇了。 【比較之後的選擇為側睡】這麼說來,側睡似乎可以成為折衷的第三種選擇。側睡確實有不少的優點: (一)側睡可以減少寶寶嘔吐的吸嗆,口腔內的穢物可藉由側向、較低的嘴角流出,而不致滯留在氣管開口部位。 (二)側睡可以減少睡覺時的呼吸不順暢及打鼾聲,因側睡時咽喉處的軟組織集會厭軟骨不致陷入氣管開口,而且痰液和口水也較不會瀦留在喉頭,所以呼吸會較為通暢。 (三)右側臥可以避免嘔吐或習慣性吐奶,乃因胃的末端出口與十二指腸的位置都在腹部的右邊,所以右側躺可以促進胃的內容物順利排入小腸,如此可以大為減少胃中食物吐出的可能性。不過側睡姿勢不易保持很久,如果寶寶翻身成了左側臥或寶寶只習慣於左側躺,反倒易於造成食物倒流而吐奶。 【沒有一種睡姿是零缺點的】沒有任何一種睡姿是完全零缺點的。因此該讓寶寶採取那種姿勢來睡覺最好,其實端視的喜好及保寶的習慣或特殊需求來決定,再加上父母的細心觀察,並給寶寶準備適當的睡眠空間,避免一些可以預防的事故,若有疑問則應諮詢醫護專業人員,以做適當的選擇與處置,如此寶寶便可睡得飽飽,長得壯壯!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2007年12月29日
公開
48

耐心+技巧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為人父母應該在小孩出生後,多留意寶寶這方面的進展,並給予充分的誘導;多跟寶寶講講話、帶他認識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 ====================================================================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 ===================================================================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 ====================================================================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昰屬於「大雞晚啼」型,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因此如果孩子稍微晚熟,也不會過度緊張。當然,也不能忽略觀察孩子,當發現孩子真的有語言表達上的困擾,就應該及早求助專家協助,千萬不要抱持著「長大一點就好了」或是「舌根剪一剪」的想法。 ==================================================================== 寶寶不說話,該怎麼辦? A. 部分醫院有針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尋求協助 B 坊間學術單位、心路基金會等公益團體也有專業人員可以諮詢 C. 和專業人員合作一起參與學習解決計畫 D. 以耐心愛心陪著寶寶學說話是最佳良藥 E. 不要一次長時間強迫學習,讓孩子更失去開口的興趣 ==================================================================== 媽媽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A.可以多讓寶寶學習口腔動作 例如可以陪寶寶玩吹氣的遊戲,讓寶寶不斷向羽毛吹氣,保持羽毛在空氣中飄浮不落下。或是讓寶寶用吸管吸住一張小紙片,讓他支撐一段時間,這些可以訓練嘴部的肌肉。 B.多訓練寶寶嘴唇和舌頭等發音器官的協調性 例如喊寶寶一起來比賽,看誰發出的動物叫聲比較像,特別記得,當你在發出動物叫聲要寶寶來模仿時,必須站在和他差不多的高度,好讓他可以看到你的嘴型。 C.要說得巧,就先說得好 其實吃得好不只是營養問題,也要注意從吃的過程中去訓練口腔動作。例如長期吸奶嘴的孩子,因為很少咀嚼,可能口腔發展就會比較遲緩,建議父母及早減少孩子使用奶瓶,不要孩子一哭,就習慣性地塞奶瓶堵住他的嘴。 D.即使再忙,每天要固定撥一點時間說故事 陪著孩子說一段床邊故事,不僅讓孩子身心上感到舒服安慰,孩子每天聽故事對語言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未來孩子自然而然會很愛閱讀。 E.把握適當時機教孩子說話 例如當你拿著圖畫卡要孩子說「汽車」時,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反而拿起床邊的「筆」塗鴉起來,不要一昧斥責他不說汽車,心頭就該趁機轉個彎對他說,這是「筆」,可以「畫圖」。讓他練習說。 F.找出適合孩子的遊戲 如果要設計遊戲教導學習語文,應該考量適不適合小孩的年紀,也得考量一次遊戲的時間不要太久,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疲倦不耐煩,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G.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當你聽到孩子可能說出一些奇怪的句子或是不合文法的用語時,不要一昧糾正他,給他一點空間發揮,逐漸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才不會讓他覺得學習語文很無趣。

作一個善意回應的人~~

2007年12月28日
公開
16

記得曾在本書上看過 〔以佛心看人,人人皆佛;以鬼心看人,人人皆鬼〕 快樂並不在於有與沒有 而是在於珍惜與知足 ******************************************************************** 作一位善意回應的人 你是否認為能夠識破他人的謊,看透別人心思的人,就是個聰明人呢? 日本有一個威士忌的電視廣告,名為「成熟的男人 」。 廣告一開始便打出兩行字幕:「大街上有兩個人,一個是騙人的人,一個是被騙的人。」劇情是這樣的: 一個男人和他的朋友相約在酒吧見面。 他坐在窗邊等著朋友,剛好看見朋友從遠處走來,並在途中停下腳步,施拾一些零錢給路邊一個乞討的女人。 當這個朋友走進酒吧時,他便取笑朋友:「你真笨!那個女人家裡根本沒有生病急需就醫的小孩。」 原來那個女人專門騙別人自己的小孩生病,以博取同情,而詐取他人的錢財為生。 「你連她騙人都看不出來,真是笨耶!」 然而這個被騙的男人並不是回答:「什麼!她是個騙子呀!」 而是:「幸好!她的小孩不是真的生病。」 這個廣告拍攝的手法相當高明。 從事傳播業多年的我,以專業眼光來看這個廣告,深深覺得它是一部非常細膩且發人深思的廣告。 因為這個廣告並不是以那個被騙的男子為主角。 因此,當他說:「幸好!她的小孩不是真的生病。」時,攝影機拍的是那個戴眼鏡、識破他人謊言、看起來有點冷漠的男子。 嘲笑完自己的朋友時,沒想到朋友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被騙的回答,使他突然感到一陣錯愕:「自己為什麼那麼可恥?這麼膚淺?」 被騙的男子不是主角。主角是另一個普通人。 一個喜歡識破別人目的、小心眼的男人。 這個廣告深奧的地方,就在於它傳遞一個訊息:「別人不會朝邪惡的方向去想,而我卻會。真的好丟臉、好可恥、好可悲。」 如果這個廣告是由一個神聖的角色來宣導一些勸人向善的觀念,就一點都不值得細細品味了,只會讓人覺得在唱高調。 所謂戲劇,描述的就是人心不斷變化的過程,劇中不斷變換心境的人正是主角。 他認為自己不會受騙,可以輕易識破別人的謊言。 為什麼他可以看透別人在想什麼?因為他自己也會欺騙他人。 我不是在宣導人不可以說謊,也不是叫你不能識破別人的謊言,只是希望大家仍能保有一份自覺的心。 「這個人真單純,連這種騙局也看不出來。我以前也曾經這麼單純過,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變得這麼不單純了。」 你要有這種自覺之心。知道自己錯哪裡,才有重生的機會。 事情都有一體兩面。 你可以選擇用善意的出發點來思考;也可以選擇用惡意的出發點來思考。

兒童不宜多吃的食物

2007年12月28日
公開
42

兒童不宜多吃的食物 1.桔子: 桔子雖然營養豐富,但含有葉紅素,吃得過多,容易產生「葉紅素皮膚病」、腹痛腹瀉,甚至引起骨病。故兒童吃桔子一天不宜多於中等大小的4個。 2.菠菜: 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體內遇上鈣和鋅便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不易吸收而排出體外。兒童生長髮育需要大量的鈣和鋅,如果體內缺乏鈣和鋅,不僅可導致骨骼、牙齒發育不良,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3.雞蛋: 雞蛋雖然是營養成分比較全面的食品,但若吃的過多,既會增加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還能增加胃腸、肝腎的負擔,引起功能失調。故兒童吃雞蛋每天不宜超過3個。 4.濃茶: 濃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體內遇鐵便生成鞣酸鐵,難以被人體吸收,容易造成人體缺鐵。兒童缺鐵不僅會發生貧血,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5.果凍: 果凍不是用水果汁加糖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酸味劑、著色劑、甜味劑配製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卻有一定毒性,多吃或常吃會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和智力健康。 6.鹹魚: 各種鹹魚都含有大量的二甲基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會轉化為致癌性很強的二甲基亞硝胺。研究表明,在10歲前開始常吃鹹魚,成年後患癌症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30倍。故兒童不宜常吃多吃鹹魚。 7.泡泡糖: 泡泡糖中的增塑劑含有微毒,其代謝物苯酚也對人體有害。再者,兒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很不衛生,容易造成胃腸道疾病。 8.糖精: 目前,兒童食用帶甜昧的食品和飲料,很多加人了糖精。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糖精會引起血液、心臟、肺、末梢神經疾病,損害胃、腎、膽、膀胱等臟器。因此我國規定在病人和兒童食品中不得使用糖精。 9.豆類: 豆類含有一種能致甲狀腺腫大的因子,可促使甲狀腺素排除體外,結果體內甲狀腺素缺乏,機體為適應這一需要使甲狀腺體積增大。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更易受害,故兒童不宜常吃多吃豆類食物。 10.人參: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人參類食品,如人參糖果、人參麥乳精、人參奶粉、人參餅乾以及人參蜂王漿等等。人參有促進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兒童食用人參會導致性早熟,嚴重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 11.罐頭: 罐頭食品在製作過程中都加入下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劑有微量毒性,對成人影響不大,對正在發育時期的兒童有很大影響不僅損害身體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故兒童不宜多吃罐頭。 12.爆米花: 爆米花含鉛量很高,鉛進入人體損害神經、消化系統和造血功能。兒童對鉛解毒功能弱,常吃多吃爆米花極易發生慢性沿中毒造成食慾下降、腹瀉.煩燥、牙齦發紫以及生長髮育緩慢等現象。 13.方便麵: 方便麵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劑等,常吃或多吃容易造成兒童營養失調,影響生長髮育和身體健康。 14.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不飽合脂肪酸,兒童吃多了會消耗體內大量的膽鹼,影響肝細胞的功能,還能造成因「津虧「而引起的兒童乾燥症。 15.可樂飲料: 可樂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由於兒童各組織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抵抗力和解毒功能弱,危害會更大一些,所以兒童不要多喝可樂飲料。 16.動物脂肪: 兒童常吃或多吃動物脂肪,不僅會造成肥胖,影響鈣的吸收利用,日久容易造成缺鈣而引起疾病。 17.烤羊肉: 串羊肉串等火烤、煙熏食品,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強致癌物,兒童常吃或多吃這些焦化食品,致癌物質可在體內積蓄而使成年後易發生癌症。 18.巧克力: 兒童食用巧克力過多,會使中樞神經處於異常興奮狀態,產生焦慮不安,肌肉抽搐,心跳加快,影響食慾。 19.食鹽: 兒童食鹽每日不應超過5克,如果食鹽很多,成年後就容易發生高血壓、冠心病、胃癌等疾病。 20.豬肝: 豬肝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兒童常吃或多吃豬肝,會使體內膽固醇含量升高,成年後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2007年12月27日
公開
7

愛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一位從事電視企畫與採訪者說:平時他的工作時間很長,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他、念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他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時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他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他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媽媽聽。他說,從此以後,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媽媽聊聊天,覺得現在他跟媽媽就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身為子女的你會希望媽媽是這樣嗎? 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的相信。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子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佛家講「願力,念力!」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心靈對話 :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很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痰多為什麼要吸蒸氣?

2007年12月27日
公開
24

痰多為什麼要吸蒸氣? 呼吸道的表層皆為黏膜所覆蓋,正常黏膜都會有分泌物來滋潤,鼻腔的分泌物是鼻涕,口腔的分泌物是口水,而氣管及肺部內的分泌物就叫痰液,平常並不會覺得它們的存在;痰液是默默地藉由黏膜上許多的細微纖毛擺動(由深部向出口處拋擲的運動方式),而逐漸排出氣管口的;在正常情況下,痰液的量不多,而細微纖毛的擺動也正常,所以痰液不會囤積於氣管及肺內。 在有氣管炎或肺炎時,因細菌的破壞作用及黏膜本身的反應,使痰液量增多且增濃稠,纖毛的擺動也減緩,因此濃痰容易逐漸堆積在氣管及肺內,使呼吸通道變狹窄,如此呼吸上的阻力增加,呼吸有雜音不順。若併有發燒,則體內(包括肺內)的水分容易因溫度高而蒸散,痰液會更濃稠不易排咳出來。 吸水蒸氣有下列的好處: 1.使濃稠的痰液稀水化,較易被排出。 2.有時可於蒸氣內加入一些氣管擴張劑或化痰劑,使呼吸能改善。 3.滋潤咽喉的黏膜,使不易因異樣的乾、癢感覺而咳嗽。 使用方法: 1.以熱水毛巾敷在寶寶的臉上,期散發出的水蒸氣就可以被吸入氣管及肺內了。 2.在浴室內,將熱水龍頭打開,熱水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此時可以讓寶寶用力的做深呼吸動作(或大哭),如此水蒸氣就可被吸入氣管及肺內了。 3.市面上有售超音波式的蒸氣吸入機,使用上蠻方便的,且可加入吸入性的藥物。 冷蒸氣有可能會刺激氣管,使咳嗽加劇,此時可使用蒸氣。 4.使用的頻率視寶寶痰液狀況而定,一般約為四到六小時一次,每次吸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 5.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小時執行、以免因咳嗽厲害而導致嘔吐。 6.在使用(吸)中或使用完水蒸氣後,需要給寶寶胸部拍痰,以幫助咳嗽及排痰。

越懂得自我充實的人..得到越多..

2007年12月26日
公開
9

越懂得自我充實的人,得到越多 有一個年輕的柴夫到山上砍柴,不久,另一位老柴夫也來了。 到了傍晚,年輕的柴夫發現,老柴夫雖然比他晚來,砍的柴卻比他多....於是,他暗暗下了決定,隔天要更早到山上去砍柴。 第二天,年輕柴夫很早就到林子裡,他心想:「這次我砍的柴一定比較多。」 沒想到,當他挑著木頭回到柴房時一看,老柴夫所砍下的柴,還是比他的多。 第三天,年輕柴夫決定,他不但要比老柴夫早到,還要比他晚下山,他心想,這次自己所砍的柴肯定比較多。 沒想到,這一天,老柴夫砍下的木頭,還是比他多四天、第五天也是一樣。 到了第六天,滿腹疑問的年輕柴夫終於忍不住了.... 他問老柴夫:「我比你早到、比你晚下山、比你年輕有力氣,為什麼我砍的木頭還是比你少?」 「年輕人啊!」老柴夫拍拍他的肩膀說:「我每天下山回到家後,第一件事就是磨斧頭,可是你下班回到家後,卻因為太累就只顧著休息,斧頭都被你砍鈍了,所以,我比你老、比你晚到、比你早下班,但是我的斧頭卻比你利,我只要砍五刀,樹就倒了,你卻要砍十幾刀,樹才會倒。」年輕人終於恍然大悟。 在經營組織的時候,我經常會鼓勵業務同仁們多多去聽演講、上課... 但就是有些同仁會說:「我光跑業務就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上課?」此時,我就會用「兩個砍柴人」的故事來做比喻,告訴大家:「如果一直在砍樹,卻忘了把斧頭磨利,總有一天會感到事倍功半。」 人在努力的過程中,也不能忘記成長,所以要一邊做事,一邊充實自己。 過去的時代或許只要努力砍柴就能生存,但在變化迅速的現代,光砍柴是不夠的,而是要邊砍邊磨斧頭,不斷地充實自己,終生學習,讓自己不會被市場淘汰 雖說老師的職業在別人眼裡是鐵飯碗... 但是我自認教學的熱情和衝勁並沒有因為許多的外在因素而減少... 學生數學聽不懂時... 我會想辦法改變敘述的方式讓她們聽懂... 學生遭遇挫折時... 我願意聆聽並給予鼓勵和建議... 這種發自內心的付出常常在學生進步或重新振作後為自己注入一股暖流... 在我的認知裡... 教書並非只是一份職業... 而是一個良心事業... 我希望能盡全力把這個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

教養孩子應有的原則~~

2007年12月26日
公開
12

文章分享 孩子的個性,是父母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塑造而成, 0∼1歲的孩子,父母不要以為他不懂,就不用教他, 以下舉了幾個父母教養孩子應注意的原則: 1.從習慣中建立教養模式: 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會不停哭泣, 讓大人就近抱他後,經過猜測再直接拿玩具給他。 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滿足需求, 當這樣的模式建立後,孩子可能會自動類推, 認為只要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需求, 自己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任何東西, 這樣會影響孩子自我探索的動機, 嚴重的話可能會有發展遲緩的狀況。 2.孩子的個性和照顧者易相近: 零至三歲的孩子正是個性形塑的時期, 照顧者(媽咪、保母、祖母)若是個性溫柔平和, 孩子的個性也會較穩定﹔反之,則個性較急躁。 3.孩子的氣質會轉變: 針對氣質理論,孩子在三歲前後,氣質仍會再轉變, 父母應當把握這段時間,給孩子較好的教育環境。 4.常和他人接觸: 不少父母害怕孩子會被傳染疾病, 不敢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 但這是個群體的社會,孩子從小就需要和他人互動, 接觸不同的社會環境,孩子才不會怕生, 認知學習能力也會因而提升。 所以孩子四個月大後, 可以偶爾帶孩子去公園玩、逛百貨公司、 去親子館(如:米蘭親子館)玩, 或者邀請朋友進行家庭互訪,讓孩子多和他人互動, 這能增強孩子的語言溝通和社會人際關係。 其實父母只要注意孩子互動時的周邊環境安全, 就不用太在乎孩子不小心受傷、弄髒衣服或偶爾有挫折, 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探索空間,孩子會成長的較快 (但是出門前,要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 且儘量不要帶寶寶到密閉的空間去)。 5.主動告知不適當行為: 孩子在和他人(其他小朋友或大人)的互動中, 若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如:耍脾氣、打人、搶玩具, 父母應主動告知孩子, 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就任他為所欲為, 最好能適時教導他正確的態度, 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從小就和孩子講道理。 教孩子應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a.機會教育 孩子在互動過程中,有危急他人或自身安全, 如:拿火柴、刀子、剪刀等, 父母必須及時給予明確的糾正,並解釋原因, 千萬不能忽視不理﹔ 若孩子只是反射性的哭鬧,父母可以慢慢開導, 或者讓孩子自行發洩情緒。 b.維護孩子自尊 但是若孩子在公共場所或客人來時犯錯, 父母可以帶孩子到特定的地點再糾正或處罰, 如:百貨公司樓梯間、書房,以維持孩子的自尊心, 也讓寶寶知道就算在公共場所或他人來時,也不能越矩。 c.提升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試著了解孩子不當行為的原因, 同時表達父母的感受,以提升孩子的同理心, 如:告訴孩子:「別人都在看我,為什麼沒辦法把你帶好」, 孩子會較注意自身言行。 6.懂得和他人分享: 不少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盡己所能給予一切, 但是孩子卻不懂得和別人分享, 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能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適時教導孩子「捨」、「得」。 7.給孩子正面積極的訊息: 父母在教孩子的過程中, 應儘量以正面的語言、情緒去教孩子, 讓孩子樂觀的面對外在環境或其他人, 如:告訴孩子:「媽咪要去上班,你乖乖待在阿媽家(保母或托兒所), 阿媽(阿姨或老師)會很愛你,(你在這裡會交到許多朋友), 媽咪晚上就會來接你喔!」,給孩子十足的信心。 育兒學問大.... 也許有許多道理當媽媽的我們都知道... 但是現實生活發生了... 我們能做到多少或讓步多少往往不自知... 前幾天小子毅上樓和景棠堂弟玩玩... 離開時小子毅手裡拿著景棠的玩具.. 媽咪拿走他手裡的玩具並告訴他這不是你的玩具不可以帶走時.. 小子毅並沒有表現出不配合的舉動... 好心的大伯母擔心小子毅心理失落不開心... 便隨手拿了一個小足球要給小子毅... 因為小子毅球球的玩具已經很多... 加上媽咪擔心小子毅會養成只要去別人家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 就可以要到另外一樣東西的壞習慣... 於是媽咪婉拒了... 大伯母於是說... 沒關係啦!!就這一次就好.... 往往許多的壞習慣都是從第一次的無意妥協中養成... 我相信小子毅是聰明的.. 但是他並不懂只有這一次可以的觀念.... 也許媽咪有點想太多... 但是我真的希望媽咪不希望小子毅養成的許多壞習慣... 可以不要有第一次發生的通融... 所以大嫂對不起.... 小子毅不是故意不拿球球的啦~~

知福惜福造福~~

2007年12月25日
公開
8

早上一大早,太陽還沒有出來,一個漁夫到了河邊,在岸上他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在他的腳下,後來找出來是一小袋的石頭。 他撿起袋子,將漁網放在一旁,坐在岸邊等待日出。 他在等待黎明,以便開始一天的工作,他懶洋洋地從袋子裡拿出一塊石頭丟進水裡。沒有其他事可做,他繼續把石頭一塊一塊丟進水裡。 慢慢地,太陽升起,大地重現光明,這時除了一塊石頭之外其他的石頭都丟光了,最後一塊石頭在他的手裡。 當他藉著白天的光看到了他手中所拿的東酉時,他的心跳幾乎都要停止了,那是一顆寶石!在黑暗中,他把整裝的寶石都丟光了!在不知不覺當中,他的損失有多少!他充滿懊悔,咒罵他自己,很傷心地哭得幾乎失去理智。 他在無意間碰到的財富足夠豐富他的生活好幾倍,然而在不知不覺當中,在黑暗中,他又把它丟掉了。 但是就某方面來講,他還是幸運的﹍還有一顆寶石留下來,在他將那顆寶石丟掉之前,天己經亮了。一般來講,大多數的人甚至還沒有那麼幸運。 周圍一片漆黑,而時間又過得很快,太陽尚未升起我們就己經浪費掉所有生命中的寶石。 生命是一個大的寶庫,人類沒有好好利用它,只是白白地將它浪費掉,等到我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時,我們已經將時光消磨殆盡。 生活的秘密、奧秘、快樂、解脫、慈悲、智慧……,一切都丟盡了,而一個人的一生就這樣過去了。 珍惜得來不易的..緣.. 珍惜當下擁有的..福.. 的確.... 和許多人比起來... 我們確實幸福許多..... 我很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小子毅長大也要知福惜福造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