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麵包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嬰幼兒聰明食譜:4-6個月 Baby開始吃副食品

2011年06月15日
公開
35

作者: 葉庭吉(馬偕紀念醫院小兒主治醫師) 李婉萍(前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 鍾碧芳(資深醫療健康記者) 聯合編著 Q 什麼是副食品? 寶寶逐漸長大後,母乳或配方奶已經不足以應付寶寶的需求了,因此,為了讓寶寶慢慢適應大人的飲食習慣,就要循序漸進地讓他適應副食品。副食品就是日本所謂的「離乳食」,指的是在寶寶能夠完全接受固體食物之前的過渡期所吃的食物,只要開始進入固體食物,就應該算是正餐,而不是副食品了。 副食品階段可分為準備期(0∼3個月)、前期(4∼6個月)、中期(7∼9個月)、後期(10∼12個月)與完成期(13∼15個月),食物的型態會從稀糊狀直到小塊狀,質地的改變是為了要配合寶寶口腔的發展,因此強求不來,且由於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不盡相同,副食品的餵食也應該因個別差異而有所調整。 Q 為什麼要添加副食品? ● 母乳寶寶在經過6個月後,媽媽的乳汁分泌量會逐漸減少,寶寶的食量也已經開始增加,這時光喝母乳已經不足以應付寶寶1天的營養。 ● 此外,6∼12個月大的寶寶,正是發展咀嚼與吞嚥的關鍵期,對於寶寶來說,咀嚼與吞嚥能力是需要學習的,如果沒有練習,到了1歲以後,就會拒絕嘗試,即使肯吃,有時也會馬上吐掉,造成餵食上的困難。 ● 副食品能提供更多元、完整的各種營養,包括:熱量、鐵質與維生素,甚至是微量元素如鋅、銅等。漸次給予不同種類的副食品,可讓寶寶習慣多種口味,避免日後偏食的現象。 ● 寶寶4∼6個月大時,腸胃澱粉酶及各種消化酵素已經開始分泌,表示消化及吸收功能已逐漸成熟,此時就可以開始練習吃副食品,以增加腸胃道功能,同時寶寶營養足夠,才能更加茁壯。 Q 何時開始添加副食品? 有的寶寶會在4個月左右開始就能很快地接受副食品,但也有些寶寶6個月才開始。一般建議,最快不能早於4個月,最晚則要在6個月內開始。 Q 如何觀察寶寶可以吃副食品了? 一般來說,泥狀的副食品可以在寶寶4∼6個月大時開始接觸,要怎樣知道寶寶可以開始試呢?通常判斷的依據為:寶寶看大人吃東西的時候會想要伸手去拿、寶寶看到大人吃東西會流口水、有時寶寶會張嘴看起來像要吃東西的樣子,或者把東西放在他的手裡,他會握得很緊。 也有其他的判斷依據可以參考,例如寶寶每日的奶量已經達到1000C.C.以上、同時餵奶間隔固定等,都是 表示寶寶準備好了,是可以嘗試吃副食品的時候了。 Part3 1-3歲 Baby與大人共食 Q 自己做的炒飯才適合寶寶吃? 外面買的炒飯,油脂過量,對於寶寶來說的確不適合;自己做炒飯,方便控制油量,而且可以加入青椒、芹菜、紅蘿蔔等蔬菜一起拌炒;建議蔬菜要切小塊一點,以免被寶寶發現挑起來不吃。 什錦炒飯(2人份) ●材料:白飯1碗,糙米飯1 / 4碗,肉絲1 0克,蝦仁10克 ,毛豆10克,玉米粒10克, 青蔥1根, 蛋1顆,太白粉少許。 ●調味料:油1小匙,鹽少許,醬油少許。 ●做法: 1. 蔥切花;蝦仁以少許鹽及太白粉抓一下;蛋打散成蛋液。 2. 熱一油鍋,放入蛋液,炒至略熟,放入肉絲、蝦仁,拌炒至八分熟,轉小火。 3. 放入白飯、糙米飯,炒鬆。 4. 加入毛豆、玉米粒,炒熟;加入鹽、醬油,炒勻;起鍋前撒上蔥花即可。 【營養成分】(1人份) 熱量(大卡)211�醣類(毫克)30.25�蛋白質(毫克)7.65�脂肪(毫克)6.6 本文摘自《嬰幼兒聰明食譜東問西答》/人類智庫出版 http://www.wo-men.com.tw/article.aspx?cid=63&id=2586

預防反覆感冒的三種方法

2011年06月14日
公開
43

預防反覆感冒的三種方法 許鵬飛◎著 有些孩子,很容易反覆呼吸道感染。 什麼是反覆呼吸道感染呢? 如果一個孩子一年感冒超過5次,或者得肺炎、氣管炎超過3次,我們就說這個孩子是反覆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反覆呼吸道感染呢?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 第一種,孩子可能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但這是遺傳病,非常少見,這樣的孩子很多在童年就夭折了,很少能活到成年。 第二種,孩子有先天的畸形,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唇顎裂等。 第三種,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反覆呼吸道感染的孩子,主要是過敏體質導致的。 過敏體質導致反覆感染 過敏體質的孩子,症狀非常典型,可能從出生開始就有症狀。最先出現的就是濕疹,這可能和孩子吃奶有關係。孩子經常用拳頭來揉眼睛,淚眼汪汪的,路上一颳風就會流淚。孩子再大一點就會出現黑眼圈,就是兩隻眼睛的下眼瞼發青,我們叫熊貓眼。還有的孩子會頻頻眨眼睛,好像有什麼東西在刺激眼睛,這就是過敏性結膜炎的表現。甚至有個孩子,當我們翻開他眼皮的時候,發現他眼瞼上有著白色與黃色的結石!過敏兒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經常揉鼻子,實際上是鼻炎,像這樣的孩子經常會打噴嚏、流鼻涕、鼻塞,以及長蕁麻疹。 戴上口罩,就能大大減少生病 我在上一節總結了孩子感冒必須具備3個條件,即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強、數量多、鼻涕多。在這3個條件中,病原微生物的毒性,是人為控制不了的。但是鼻涕和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則是我們可以想辦法控制的。 當流感流行的時候,幫孩子戴個口罩,就可大大減少病原微生物進入鼻腔和喉嚨的數量。所以到了感冒流行的季節,戴口罩可大大減少發病的機率。我特別建議爸爸媽媽們冬天出門要幫孩子戴口罩,至少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的時候,一定要戴口罩。 預防感冒雙法寶──多喝水與洗鼻子 家長可能不知道細菌和病毒在哪裡生長,其實它們都在鼻腔、鼻竇、扁桃腺或者喉嚨裡面生長。那麼該如何預防呢?當細菌和病毒在孩子喉嚨裡的時候,孩子一喝水就能把它們沖下去,讓它們沒有足夠時間在這裡生長繁殖,所以說喝水能有效防止感冒和發燒。 當細菌和病毒在鼻腔內生長繁殖時,用洗鼻器裝上淡鹽水幫孩子沖洗一下鼻子,就能沖掉鼻腔黏膜上的細菌和病毒。我們知道細菌也好、病毒也罷,都需要4個小時的繁殖時間才能引起感冒發燒。如果我們早晚各幫孩子用清水洗一下鼻子,讓細菌和病毒沒有足夠的時間繁殖,也可以預防孩子感冒發燒。 所以說,第一,要讓孩子大量喝水,這可以沖掉喉嚨、扁桃腺存留的病菌;第二,用清水給孩子沖洗鼻子,以減少存留在鼻腔和鼻道裡的一些病菌,這樣就可以預防感冒。 當孩子還在感冒初期,或者說孩子晚上睡覺翻來覆去時,表示孩子鼻塞、有鼻涕蓄積。這時候我建議讓孩子吃一點抗過敏的藥物,很可能就不發燒了。 運動後容易感冒的原因 還有些家長來問我,說孩子經常一運動、一出汗,就感冒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孩子大量運動以後容易出汗,出汗後容易受涼,因而刺激到鼻子;鼻子受刺激後就會分泌大量鼻涕,鼻涕一多,病毒細菌就能在鼻腔大量生長繁殖啦! 另外,有些孩子有血管運動性鼻炎,一跑步興奮起來就開始鼻塞。鼻子怎麼會塞住呢?一是鼻黏膜水腫,二是黏膜分泌大量的鼻涕。我們知道,鼻涕是細菌和病毒最好的繁殖基地。當孩子一運動,他的鼻腔腫了、鼻涕多了,細菌和病毒很容易在那兒繁殖,於是孩子就容易感冒。 小叮嚀 病原微生物的毒性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但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和鼻涕,我們是可以預防的。當流感流行的時候,幫孩子戴個口罩,就可以減少病原微生物進入鼻腔和喉嚨裡的數量。當細菌和病毒在孩子喉嚨裡時,一喝水就能把它們沖下去,讓它們沒有足夠時間繁殖生長,所以說喝水能夠有效地預防感冒和發燒。我們知道細菌也好、病毒也好,都需要4個小時的繁殖時間,才可以引起感冒發燒。如果我們早晚都幫孩子用清水沖洗一下鼻子,讓細菌和病毒沒有時間繁殖,也可以預防孩子感冒發燒。 方舟文化 《別急著跑醫院:爸媽是孩子最好的醫生》 (資料來源:方舟文化 提供)

多給機會練習 提升感統能力

2010年01月07日
公開
41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吳貞瑩】 現代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感覺統合更好, 而願意花費金錢上各種課程, 實際上,對一般的孩子來說, 只要父母在平日多給予機會讓他練習, 讓感覺與肢體動作得到良好的整合及發展! 究竟什麼是「感覺統合」? 簡單來說,就是各項感覺能與肢體動作做整合,感覺就是各項知覺, 當大腦整合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本體覺與前庭覺等外在的信息, 並配合做出適當的反應及肢體動作。 從各種感覺認識世界 的確,孩子一出生,就透過各種感覺開始認識世界, 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 例如,剛出生的孩子雖然視力不佳,並無法清楚辨認媽媽的樣子, 但他仍可從味道、聲音來認識媽媽。 隨著各項知覺能力逐漸進步,肢體動作日益熟練,透過大腦的指令, 讓動作可與這些感覺整合在一起,如看到媽媽朝自己接近, 就會把手伸出來要「媽媽,抱抱」。 在嬰兒床上,媽媽常掛一些旋轉玩具, 當玩具放出音樂及旋轉時,音樂及視覺刺激會吸引寶貝的目光注視; 然後他慢慢想伸手摸玩具,一下摸不到,再試, 經過眼睛的目測並揣測距離,配合肌肉的伸展, 孩子終於能順利摸到玩具,進一步感受到玩具的材質、形狀。 父母在用心照顧孩子是否吃飽、營養是否足夠、身體是否健康時, 更重要的責任是,協助孩子認識世界,累積經驗, 學習如何因應環境的要求,扮演適當的角色。 失調易阻礙學習進度 當感統「失調」── 就是孩子有知覺或動作的障礙時, 容易阻礙很多事物學習的進度, 如口腔敏感的孩子,不敢吃硬的或軟的東西, 在更換副食品時需要更久的適應期, 往往會讓爸媽覺得很辛苦而遷就孩子, 但少了嘗試吃新食物的練習機會, 口腔肌肉的能力顯得更弱, 更無法順利咀嚼食物; 至於觸覺敏感的孩子,對衣服材質很敏感,每每換衣服時,總是哭鬧不休; 但不敏感的話,又容易疏忽危險的存在, 就像小嬰兒包尿布時,明明尿布中已有屎有尿, 不過,他不會因覺得不舒服而哭鬧,使得父母有時會忘記幫他更換尿布, 容易造成尿布疹, 或即使跌倒受傷了,也不會因為痛而哭泣, 等到父母發現孩子有瘀青傷痕時,也許是一兩天後的事了。 孩子會一直在嘗試中,讓自己的感統能力不斷進步, 當10歲時,整合的表現將趨於穩定, 在這之前,尤其是三歲前的孩子, 就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遊戲中,體驗不同的感覺與回應的方式, 好增加自身的經驗。 個案•不想走路•耐力更差 一歲兩個月的敏敏,是父母的寶貝女兒。 不過,讓父母頭痛的是,敏敏會自行走路了, 卻很不喜歡自己走,每回出去玩,才走一兩步, 就撒嬌要爸爸抱抱,寧可當無尾熊, 也不願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樣, 像個電力十足的小車子到處走走,偶爾高興,才會要求下來自由活動, 但時間並不長。 媽媽發現別的孩子已經可以牽著著爸媽走路走很遠,有的甚至會跑步了, 她會要求敏敏自己下來走路,還刻意帶她去好玩的遊樂園或動物園, 希望能引起敏敏自己走路的興趣。 而爸爸的態度也不是不希望敏敏可以走得更久, 只是愛女心切的他,受不了敏敏的哭聲哀求而心軟, 為此,夫妻倆經常有所爭執。 遊戲中學習發揮能力 敏敏會走路,不過,因練習機會少,下肢的肌肉耐力低, 所以,走個幾步就會覺得累, 但是,父母要注意,愈不讓敏敏練習走久一點, 會讓其他大動作的發展一再被延緩。 想想,孩子剛開始學走路時,動作相當不穩又常跌倒, 但在持續的練習中,大腦會整合了視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加上一次比一次走的更好的自信及了解探索世界的樂趣, 最後,孩子終於可以自己放手走路了。 然後,會跑、會跳、會爬樓梯, 甚至再發展邊跑邊玩球、接球等動作, 每一個環節都蘊藏複雜的知覺與感覺的整合, 只要有一環節的能力較弱, 如視覺判斷與動作協調性不佳,動作就會跟不上想法, 能力就會與正常表現的距離愈來愈遠。 建議敏敏的父母應積極的陪女兒練習走路, 如爸爸扶著女兒在後面走,媽媽拿著有趣的東西在前面吸引敏敏, 提高敏敏想自己走路的興趣, 或是讓敏敏自己推著玩具車到她喜歡的地方逛逛, 對敏敏這個年紀來說,就是要在遊戲中學習,讓她的能力得以發揮。 資料來源:2009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居家防敏作戰~陳俊旭博士

2009年11月06日
公開
47

最近是氣候轉變之際,很多人一定開始有過敏的現象發生,為了讓家人不再哈啾連連,就從居家防敏做起吧! 根據統計,台灣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有過敏現象,台北、高雄等大都會所占的比例更高。「過敏」代表身體正在「發炎」,如果處理不好,發炎狀態從急性變成慢性,身體就會長期出現濕疹或氣喘等「慢性發炎」疾病。 過敏原因很多,但如果能夠把居家過敏原降到最低,應該是家長最容易掌握及做到的! <Check Point 1>臥室陳設 愈簡單愈好 很多人的臥房裡面,堆放了太多亂七八糟的東西。稍微整理一下,就會發現棉絮、粉塵、毛髮一大堆,一個人一輩子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臥房內度過,怎能不保持臥房的乾淨呢?我常建議病人,臥房裡越簡單越好,只要有一張床、一個床頭櫃、一扇窗就夠了!臥房的目的是用來睡覺的,不是用來放雜物的,如此打掃起來簡單迅速了! 晚上睡覺時,腎上腺皮質醇濃度最低,是一天當中最容易誘發過敏的時段,再加上臥房裡一堆雜物,怎能睡得安穩呢?很多人進房間打噴嚏、血壓升高,起床後睡眼惺忪、甚至黑眼圈,就是因為臥房有過敏原的緣故。 窗簾也是家中粉塵最集中的地方。坐在窗簾旁邊,稍微扯動一下,或是微風輕輕吹進來,過敏的人就會鼻子癢、打噴嚏、渾身不自在。要保持窗簾乾淨,布窗簾必須每個月拆下清洗。百葉窗要用濕抹布或用吸塵器,如果用雞毛撢子,也只是把灰塵揚到空氣中,是最馬虎的清潔方式。 最乾淨的窗簾,就是一片式窗簾,看起來簡約大方,不易集塵,擦拭起來只要用濕抹布,幾秒鐘就搞定了。 <Check Point 2>看不見的黴菌 易誘發過敏 我曾經有幾個過敏病患,治了半年,怎麼治都治不好,結果最後查出來是家裡有壁癌。壁癌就是牆壁漏水,導致屋子內長滿黴菌。黴菌很毒,會干擾免疫系統,有過敏體質的人絕對不可吸入黴菌。 一般黴菌很容易誘發呼吸道或皮膚的過敏,黃麴毒素一旦進入人體就會造成肝細胞壞死。所以,家裡如果有黴菌,解決辦法只有兩個:不是黴菌搬家,就是你搬家。 乾燥是黴菌最大的剋星,通風,則是室內保持乾燥的第一要件。有人說汐止很潮濕,但是,其實注意房屋座向與通風條件,住在汐止的山上也可以不長霉。因為,一樣的濕度,空氣流通時可以帶走潮濕的水氣,反之,又悶又濕的空氣最容易讓黴菌定居繁衍。很多人家裡的碗櫃和衣櫃,一打開都是霉味,多半是因為碗盤還濕答答時就放進櫥子。 住家所有隔間當中,以浴室的通風最為重要,但實際上,很多人家中浴室的通風是最差勁的。 很多人家中的浴室、廚房、陽台、甚至樓梯間,常會積水,如果積水不在6小時內乾掉,下次洗澡時又積水,長久下來,怎能不發霉?發霉所產生的孢子,散播到空氣中,或是接觸身體,就容易誘發過敏。有些浴室的塑膠踏墊長期潮濕,翻開來看才驚訝裡面都發霉了;或是漱口杯、臉盆、洗衣板底下也都發霉,實在很恐怖。 <Check Point 3>晾衣服 八小時內乾燥 台灣天氣潮濕,很多人晾衣服,晾了兩天還不乾,衣服上甚至開始發霉長菌或出現怪味道。那些怪味其實就是黴菌或細菌的味道。試想,把這些充滿黴菌和細菌的衣服穿在身上,一旦流汗,碰觸皮膚就容易引起皮膚過敏。 所以晾衣服之前,必須先看看濕度計,濕度最好在70%以下才晾,或是只有在曬到太陽或吹到乾風時才能晾,而且要在8小時內晾乾。如果是陰雨天或是梅雨季節,最好在一個小房間裡開除濕機,把衣服晾在裡面,門窗縫隙隨時緊閉,如此可以把濕度控制在50%以下,衣服在幾小時內就會乾燥。 台灣人喜歡把毛巾沾濕擦臉,很多人的毛巾與抹布,聞起來都有一股黴味或臭酸味,其實都是細菌的大本營!2009年初,台灣調查發現,很多人每天用來洗臉、擦臉的毛巾,比馬桶還要髒12.5倍,更不要說廚房的菜瓜布了!試想,用充滿髒菌的菜瓜布洗碗盤、用髒抹布擦桌椅,甚至用髒毛巾擦臉,這是多麼不衛生?會破壞皮膚和腸胃道的正常菌叢,使免疫系統失常,引起過敏或感染。毛巾、抹布、菜瓜布,沾水後一定要擰乾、晾乾,聞起來不可以有異味或臭味。 <Check Point 4>防蚊 小心毒到自己 台灣濕熱,蚊蟲容易孳生,很多人為了避免蚊蟲叮咬,常會使用蚊香或殺蟲劑。這些方法雖然能毒蚊,但也會毒人,因為蚊香和殺蟲劑,都含有毒的化學物質,被人體吸入之後,會殘害健康,等於是慢性自殺。即使沒有立即生病,很多有過敏體質的人,也很容易因此被誘發鼻子過敏與氣喘。 2009年7月底,台灣環保署首次檢驗,居然連老字號的蚊香都含有戴奧辛。電蚊香也沒有比較好,液體的殺蟲劑也很毒。不然就改用電蚊拍。 我認為,最好的防蚊方法,就是裝紗窗與蚊帳。但是,紗窗和蚊帳都非常容易藏污納垢,必須時常清洗。想知道紗窗和蚊帳是否乾淨,就是在晚上燈光全關的情況下,用強力手電筒側照紗窗和蚊帳,然後用食指輕彈,看看會不會彈下許多灰塵,如果是,就表示要清洗了。 <達人小檔案>陳俊旭 國立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學士、美國巴斯帝爾大學(Bastyr University)自然醫學博士。旅美十多年,學貫中西,除了國內外完整醫學訓練外,還領有美國正式自然醫學醫師執照。從小就是一個嚴重過敏兒,被西醫宣判「無期徒刑」:「一輩子就這樣不會好了!」後來,他利用所學的自然醫學和中醫,把困擾多年的嚴重過敏根治,在美國並成為專治過敏的自然醫學專家。 文章轉載自: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4/today-family1.htm

寶寶發燒 處理要分階段

2008年09月05日
公開
59

寶寶發燒 處理要分階段 調查發現,許多家長對小兒發燒的認識並不正確,其實,只要不是高燒、活動力不受影響,家長密切觀察即可。 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台北市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指出,5成以上家長在小孩發燒時會先居家護理,但護理後發燒反而更嚴重的案例卻時有所聞,提醒家長發燒、處理都要分階段,過與不及都不好,也不必第一時間就急著退燒。 ■有人忙降溫 反而高燒 陳永綺表示,常在門診時發現有高燒病童被焦急的家長送醫,詢問後才發現,小朋友本來只是小發燒,父母卻急於以洗溫水澡、躺冰枕等方式幫小朋友降溫,結果愈幫愈忙,反而高燒不退。 她指出,為了解家長對小兒發燒有無正確認識,她利用去年12月門診時,對7歲以下求診病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蒐集120份成功樣本,結果發現有許多家長對小兒發燒的認識並不正確。 調查發現,家中幼兒發燒時,53%的家長會先居家護理觀察、35%會直接送醫療機構;發燒後的居家護理方式,57%會給退燒藥、28%會使用冰枕、13%會用溫水幫小朋友洗澡降溫。 陳永綺說,發燒是身體免疫系統遭受細菌或病毒攻擊時的警訊,「適度的發燒對身體是有益的」,只要小朋友的活動力沒有異常,只要讓小朋友多喝開水、身體保持乾爽並持續觀察即可。 ■頭殼燒壞說法 無稽之談 但到底什麼程度的發燒要特別注意?陳永綺表示,發燒達到攝氏39度、40度高溫,身體會極度不適,還可能伴隨酸痛、頭暈、嗜睡等症狀,這時就需幫小朋友降溫。 陳永綺強調,適度的發燒有益強化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只要不是高燒、小朋友活動力不受影響,家長只要密切觀察即可。至於「頭殼燒壞」的說法,陳永綺指那是無稽之談。 2008/05/01【黃天如台北報導】@http://tw.news.yahoo.com 摘錄自奇摩新聞

熱痙攣

2008年08月30日
公開
37

上週一位朋友的寶貝"大頭平".. 突然間突然喪失意識、兩眼上吊、四肢不停抽筋、臉色發紫……等.. 把大家都嚇壞了.. 還好最後孩子沒事.. 大頭平爸好意提醒大頭平媽要告訴我們.. 原來是「熱痙攣」惹的禍~ 發燒、抽搐,一定要就醫查原因 baby熱痙攣怎麼辦?危險嗎? 採訪撰文╱張玉櫻 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一般兒科兼兒童重症病室主任 宋文舉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潘俊伸 當寶寶突然喪失意識、兩眼上吊、四肢不停抽筋、臉色發紫……,會讓父母及照顧者嚇壞了!當觸摸寶寶身體感覺有發燒,這可能是發燒引起的抽搐,又稱「熱痙攣」。為什麼會這樣?是癲癇嗎?嚴重嗎?發生當時及後續該如何處理?相信這是許多父母想知道的! 熱痙攣的典型症狀 「熱痙攣」發作的一般情況是:父母發現原來好好的寶寶,突然地意識全無、對外界刺激無反應、兩眼上吊、肢體肌肉僵硬地不停抖動、臉色發紫、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就是抽搐(又謂痙攣)的表現。然後再摸摸寶寶的身體或額頭,才知道原來寶寶發燒了! 「熱痙攣」發作的時間,短則數十秒,長則二、三十分鐘。發作過後,寶寶會因太累而熟睡一陣子(約半小時至數小時),然後會再醒來,此時意識狀況及活動力都應回復正常。 5歲以下幼兒常見,發作很突然 宋文舉主任表示,幼兒因發燒而引起的抽搐很常見,多發生於半歲至5歲間的幼兒,尤以1?3歲之間最多。在醫學統計上,所有6歲以前的健康寶寶中,大約有5%左右都曾有過此種「熱痙攣」的經驗。 「熱痙攣」多發作於「剛開始發燒之際」及「接著的24小時內」,所以父母們對這突來的抽搐幾乎是毫無準備的。然而,若寶寶已經連續燒了一、二天後,還有「熱痙攣」發生,則要特別小心有無其他潛在的嚴重問題存在! 為何寶寶容易發生熱痙攣? 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皆表示,幼兒因大腦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能力不足,當體溫急劇變化時,腦部細胞會不正常地放電,身體也會因適應不良而反應過度。例如在大人受寒或發高燒時,全身肌肉會打寒顫;而在幼兒則會因為顫抖地失去控制,所以就以抽搐來表現了。 此外,潘俊伸醫師還指出,「熱痙攣」也可能和體質、基因等家族遺傳因素有關。宋文舉主任則指出,某些幼兒的大腦功能不是很健全,例如早產兒、腦部開過刀、曾有腦炎(或腦膜炎)、腦瘤等等,比較容易有「熱痙攣」現象。而且季節因素並不明顯,也就是說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發燒、抽搐會不會使腦袋受傷? 這是許多父母的重要疑問。宋文舉主任指出,單純的「熱痙攣」不會造成大腦的後遺症,除非有以下情況: ◎ 原本腦部就有問題:例如腦炎、腦膜炎等所引起的發燒及抽搐,雖然復原後已沒有發燒及抽搐的現象,但大腦已因炎症的傷害而留下後遺症。 ◎ 抽搐過久導致腦部缺氧:過久的抽搐會干擾正常的呼吸,或呼吸道被嘔吐物阻塞,造成氧氣無法進入肺內而導致身體缺氧,所以對大腦會有缺氧的後遺症。受損後的腦功能,包括語言、智力、行為、動作等,都會受到程度不同的影響。 抽搐的5大影響及緊急處理方法 人體的所有肌肉都是由神經所控制,抽搐的動作是因為腦神經暫時放出異常微電波,經由神經傳導到各個肌肉,結果全身的肌肉都不由自主地抽動了。此時病童會短暫的失去知覺(昏迷)。 宋文舉主任說明抽搐對身體的影響,包括下列各項: 1.干擾呼吸 主要的呼吸肌肉,如橫膈膜、胸肌及腹肌,都會因抽搐而無法有效地協調動作,使無法進行正常呼吸。所以時間過久(10分鐘以上)的全身性抽搐,會導致缺氧危機。 ★處理方法:抽搐發作時要儘量保持頭頸稍上仰的姿勢,如能給予氧氣是最好的,必要時(抽搐10分鐘以上)施予口對口人工呼吸(雖然很難把氣吹進肺裡,但多少會有幫助)。 2.碰撞外傷 不由自主的全身肌肉強烈抽動,使身體無法維持平衡姿態,所以容易摔倒或碰撞而引起傷害,例如頭部外傷及腦震盪。 ★處理方法:在發作時要馬上將寶寶抱移到安全地方,並在旁以軟物保護住。 3.呼吸道阻塞 全身抽搐時牙關緊閉,無法進行吞嚥動作,會使口腔、咽喉處積滿了唾液,造成呼吸道堵塞。 ★處理方法:切勿用大人的手指試圖扳開寶寶的牙齒,以免被咬傷。可用外軟內硬物(如小布捲纏在筷子上)伸入牙關即可,然後使寶寶側臥或俯臥,讓唾液易流開咽喉處。 4.嘔吐 腹部及胃部很容易同時抽搐,所以胃內的食物會被擠壓出來而嘔吐;再加上咽喉部位的肌肉協調控制有問題,吞嚥、呼吸都異常,因此很容易將嘔吐物吸入氣管及肺內,造成呼吸阻塞! ★處理方法:嘔吐時將寶寶的臉側向一邊或臉朝下,並使用毛巾類將口內的嘔吐物儘量清理出來。在施行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時,一定要先確定寶寶的口鼻腔內是通暢的,並無雜物存在。 5.抽搐後昏睡 抽搐本身是大腦及所有肌肉的劇烈運動,所以在發作後,身體會非常的疲憊,很自然地寶寶會昏睡好一陣子,這是正常的現象,不用擔心。 ★處理方法:不可餵食東西,因為抽搐有可能再發作。應送寶寶到醫院檢查造成抽搐的原因。 發生當時如何處理? 父母們初碰到這種狀況,總是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教您以下正確、簡明的緊急處理方法: ◎緊急處理原則:維持呼吸道暢通、防止外來傷害 只要寶寶膚色無發紫、無碰撞傷害的顧慮、無嘔吐發生,並有間斷的呼吸動作,就沒有立即的危險。 可協助寶寶躺下側臥,以利口中分泌物流出、避免嗆到,頭頸部稍微向後以維持呼吸道暢通,並移開旁邊的障礙物及鬆開衣物,以製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鎮定、正確的處理方法 記得保持鎮定、不要慌張!寶寶抽搐的動作是很難用外力制止的,所以不要將手指頭或任何東西強塞進入病童的口中,因為發作時很少會咬傷舌頭,這種動作只會造成雙方的傷害;此外,也不要大聲叫喊或用力搖晃企圖讓抽搐停止。父母們只須在旁防止其他意外傷害的發生即可,並可視情況做以下的處理: * 短暫五分鐘以內的抽搐:通常過後寶寶呼吸順暢,暫時不需特殊的處理,可直接求醫檢查,找出抽搐的原因。 * 五分鐘以上長時間的抽搐、連續間斷不停的抽搐、抽搐過後呼吸微弱甚至停止:這都表示可能有嚴重的缺氧危險,所以當場即需給予氧氣或進行人工的口對口呼吸急救,並立即送醫治療。 抽搐過後,仍需就醫詳細檢查 抽搐過後,對引起發燒的原因還是要仔細檢查及治療,這也是求醫的主要目的,找出除了一般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外,有沒有比較特殊的病因存在?例如中耳炎、泌尿道發炎、腦炎,以及會致命的敗血症等,能及早發現、即早治療,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父母必學的技術 有習慣性抽搐的寶寶,父母及照顧者平時就要有熟練的技術,並在家裡貯備一些簡便的急救用具。包括: ◎氧氣筒及接管。 ◎抽吸器,用以清除口鼻腔的嘔吐物。 ◎易吸水的小毛巾或紗布(清除口腔用)。 ◎熟練口對口人工呼吸術。 熱痙攣與癲癇的區別?需要吃藥嗎? 絕大多數幼兒的熱痙攣都是突發性的,一生也許就只有那麼一、兩次而已,屬於正常現象。癲癇則是先天的腦損傷,會有反覆的、無由的痙攣發作(沒發燒時也會),屬於病態。 宋文舉主任及潘俊伸醫師皆表示,熱痙攣並不需要靠吃藥來預防。況且皆發生於剛發燒的初期,是無法預期的,故也無須長期服用預防性的藥物。 但是對某些原來大腦就有問題的幼兒來說,其抽搐的頻率會很高,有時體溫只要一不穩定就會抽搐,此時醫生會開予一些抗抽搐的藥物來預防發作。 注意!沒有發燒的抽搐 宋文舉主任指出,沒有發燒的抽搐比較複雜,原因包括:癲癇、腦部發炎、腦瘤或腦出血、食(藥)物中毒、感染病等,這些都需要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如驗血、腦電波、腦部斷層檢查、核磁共振等),才能正確得知成因。 注意!別讓孩子單獨活動 潘俊伸醫師特別提醒爸媽們,對於曾發生過「熱痙攣」的孩子,千萬別讓他單獨活動,尤其是騎車、游泳等,以免「熱痙攣」又突然發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此外,若孩子有感冒發燒應盡快退燒、儘早就醫,以免引發抽搐。 醫師的建議 ◎ 幼兒「熱痙攣」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必過於擔心,發生當時不要驚慌。 ◎ 寶寶嘔吐時要清除口腔內的堵塞物,保持呼吸通暢。 ◎ 父母要熟練基本急救技術(如口對口人工呼吸),寧可多做而勿忘了做。 ◎ 急救是分秒必爭的,就近求醫爭取時效。 ◎ 尋求寶寶熱痙攣潛在的病因,是求醫的目的之一,也是很重要的。 ◎ 一旦確認是「熱痙攣」之後,下次當寶寶感冒生病時,即使只有輕微發燒也要退燒,並記得事先詢問醫師。 ◎ 注意居家安全,撤走家中可能會傷害寶寶的尖銳物品,以免再次發作時碰撞受傷。 ◎ 切記!避免讓寶寶進行危險的活動,大人要隨時在身旁加以注意。 (詳文請見2007年八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