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林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6年08月31日
公開
36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把握長高關鍵期 0∼3歲很重要 文/顧運梅 要把握好0∼3歲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尤其是爸媽個子不高的寶寶,更不能錯過這個階段喔。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健康的體魄、足夠的身高。根據寶寶身高增長規律的資料顯示,2∼3歲時寶寶的身高與成年身高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2∼3歲時個子明顯小於同齡寶寶,成年後身高有可能比較矮。 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 身高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遺傳因素占70%,其他包括營養、運動、環境和社會因素等占30%。先天遺傳無法改變,但透過後天營養、運動、作息、生活環境改善等因素的調整,身高是可以有一定範圍的改變。為了讓寶寶長得更高一點,爸爸媽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營養影響大 營養物質是寶寶身高增長的「磚瓦」,理想的身高與合理的營養密不可分。 研究證實,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碘對身高增長有明顯的作用。而另一些營養物質,如鐵、核黃素、維生素D則透過影響寶寶食欲和免疫功能,間接影響身高的增長。 蛋白質 蛋白質是寶寶生長發育的首要「建築材料」。動物的肌肉及內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脯氨酸,也含有骨骼形成和生長中有重要作用的膠原。豆類食品、乳製品、魚蝦、肉蛋類等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爸媽要注意寶寶飲食的多樣化,必須讓寶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鋅 鋅是有助於寶寶身高生長的營養素。鋅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作用不小,能促進寶寶食欲;鋅缺乏直接影響骨細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過程;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重要作用。食物中麵粉類主食都含有鋅,另外,蘿蔔、牡蠣、肝臟和蛋類鋅含量也比較豐富。 鈣和磷 鈣、磷是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骨頭和牙齒重要的礦物成分。骨的鈣磷比幾乎是恆定的,若二者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顯著變動時,另一個亦隨之改變,因此補充鈣和磷時需一起考慮。99%的鈣和80%的磷均存在於骨骼中,因此骨被譽為鈣庫。鈣促進體內某些酶的活動,參與神經肌肉的活動。食物中牛奶、蝦殼、動物骨髓含鈣豐富;肉、魚、乳製品、豆類和硬殼果等含磷豐富。 碘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主要參加甲狀腺素的生成。甲狀腺素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組織的發育和分化、蛋白質合成。寶寶如果缺乏甲狀腺素,會對腦的發育造成嚴重影響,引起智力下降、聾啞、骨骼和生殖系統發育障礙而發生呆小病。海鹽和海產食品含碘豐富,是碘的良好來源。 維生素A和D 維生素A和維生素D,對軟骨中細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維生素D缺乏時,會造成骨礦物化不足,還可透過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維生素A缺乏會使骨變短、變厚,維生素C缺乏會使骨細胞間質形成缺陷而變脆,這些都會影響骨的生長。 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及水果中有含胡蘿蔔素,可轉變為維生素A。動物肝臟、魚肝油、牛奶、蛋黃、肉類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另外,爸媽多帶寶寶曬曬太陽,有利於鈣的吸收和轉化。 運動可幫助寶寶長高 6個月以內寶寶的運動,主要是爸媽幫助下的被動運動。7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有主動運動的能力,爸媽要根據寶寶運動發育的情況,積極地引導寶寶自己做運動,例如四肢的伸展運動、環繞運動,可訓練寶寶多多爬行;在寶寶的腿部力量足夠的時候,爸媽可以用手托住寶寶兩側腋窩,扶寶寶站立起來,此時寶寶就會借力頻頻跳躍兩腳,爸媽可因勢利導,幫助寶寶彈跳;稍大時可鼓勵寶寶多走路。 彈跳運動是1∼3歲寶寶長高的首選運動項目。具體方法有:當寶寶到1歲多後,會自然行走了,多讓寶寶走路;同時爸媽引導寶寶學動物跳,如兔子跳、貓咪跳等,爸媽先作示範雙腳跳動,引導寶寶模仿;或爸媽拉著寶寶的手,讓寶寶借力向上跳。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多進行戶外運動,多多來點彈跳運動、跳繩、短跑或者球類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爸媽要耐心教寶寶運動技巧,最好能和寶寶一起運動,有利於寶寶長得更高。 另外,晚上睡覺前一小時進行規律性運動,效果也很好,運動後寶寶睡眠品質更高,有利於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但訓練應該適度,以不疲勞為準,如果運動量偏重或過大,反而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影響身高。    生活作習要重視 良好的作息也有利於寶寶長高。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是晚上22點到淩晨2點,晚上最好讓寶寶早點入睡,儘快進入高品質睡眠狀態。 心理因素對寶寶長高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精神神經系統異常會影響寶寶身高的生長,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裡,或寶寶受到其他的嚴重刺激,可能抑制腦垂體正常分泌生長激素,導致寶寶生長速度逐漸減慢。 另外,不要忘記慢性疾病的積極防治。長期性疾病如慢性肝炎、哮喘、心臟病、貧血等都可能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骨骼的遺傳疾病,如軟骨發育不良等,也會使骨生長受限。如果是營養不良而長不高,可以靠補充營養來迎頭趕上,但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生長異常,就要及早就醫診療。

2006年08月19日
公開
6

坐火車回高雄公婆家

買了三個坐位的火車票,結果有一張竟然是前二個車廂的坐位,爸爸向一位在金門服役的阿兵哥換座位,沒想到原來那位弟兄的坐位是明天(8月20日)同班次火車的座位,林森爸體諒在金門服役的弟兄,也沒再去找他換回車票,寧可一家四口擠在二個座位上∼火車上的林森及妹妹還是超集吵的,二個人根本不睡覺,還常吵架>< 好不容易撐到了高雄,林森爸要媽咪把明天的回程票拿去退票(因為也是有一個座位是前二個車廂的,太遠了,還要跟別人換座位真的很麻煩,乾脆損失一點錢擠二個座位就好),可能是中午了,林森又不聽話,爸爸又因為媽咪的急性子碎碎唸了幾句,出了火車站氣氛就不太好,妹妹在公車站皮唄,跑來跑企轉圈圈結果中間有一攤上面滴下來的水,妹妹就剛剛好整個人滑倒趴在水上,媽咪很心疼但也很氣,所以狠下心等林森爸處理,沒想到林森爸竟然也耍狠,讓妹妹哭著自己跑過企要他抱抱,他才把妹妹抱起來><媽咪還是忍著氣,回到高雄公婆家,也盡量把不愉快的事馬上放掉別讓回公婆家的氣氛弄的很糟,媽咪叫林森及妹妹跟阿公阿媽問好,結果只有妹妹有叫,林森怎樣都不肯,阿媽就給妹妹糖吃,臭妹妹還會得意的告訴阿公:我有叫阿媽所以我有糖糖,哥哥都沒有叫,沒有糖糖∼ 媽咪仍然在房間裏用鼓勵的用好言相勸講道理的與林森溝通(媽咪已經聽到外面的阿公阿媽及姑姑說林森愈大漢(長大)愈不乖,其實聽了心裏蠻難過的 ><)

2006年08月04日
公開
37

媽咪的反省時間

嗯~仔細看了一遍前二天抓下來的文章,昨天林森爸決策所同學聚餐及今天的晚餐約會,林森&妹妹都有個壞行為我還是沒有處理好,那就是林森及妹妹總是坐不住,當吃到肚子不餓後就會下桌去了,不知其他媽咪都如何處理醬子的問題?有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能夠告訴我?再試試文章中的方法,希望明天有效~ "父母完全不抓狂"手冊文中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 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另外林森的禮貌問題應試試文中摘錄的這段~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林森媽咪~加油~別灰心~

2006年08月02日
公開
45

好文章"培養高EQ小孩"

節錄至"培養高EQ小孩"一書. 為人父母不應該打小孩,因為: 被打的小孩智商會降低 在一項針對一歲至四歲的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裡,新漢普夏大學的史卓斯博士發現,每週遭到父母親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長期追蹤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那些從未被父母親打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則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認為,當父母親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時,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史卓斯同時發現,長期遭到雙親毆打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焦躁不安的傾向,長此以往,小孩會開始出現攻擊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徵兆.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當小孩在玩玻璃花瓶時,此時父母親如果打罵孩子,絕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立刻停止胡鬧.但是為人父母者管教小孩的初衷,不僅僅是要小孩立刻停止玩耍危險的玻璃器皿,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教導小孩學會自制.如此當大人不在孩子身邊時,小孩依然能夠循規蹈矩,才不至於發生危險. 但是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小孩時,孩子並不瞭解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論:下次搗蛋時,千萬不要讓父母抓到.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夠耐心的教導小孩,雖然這種方式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力氣,但是小孩往往可以瞭解父母親規定的真意,即使大人不在身邊,小孩也會確實遵守規定,因而確保孩子的安全. 錯誤的示範 如果當哥哥出手打弟弟,你卻動手教訓大兒子,此時孩子得到的訊息並不是打人不好,而是只有在你個子比對方高,力氣比對方大時,才可以出手打人.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小孩時,只會增加孩子打人的慾望. 有些父母親平時並不打小孩,但是一旦碰上攸關孩子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大人會打孩子一下屁股,藉由這個舉動向孩子表示:你絕對不可以自己過馬路,絕對不可以把手指伸進電扇裡面等等.但是我認為,無論遇上何種狀況,為人父母者都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教導小孩. 也許在以前的時代,大人輕拍孩子幾下屁股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不同型式的暴力,無論是電腦,錄影帶,電視節目或是電視新聞,處處充滿著各種暴力影像.難怪會有那麼多團體要求電視台實施節目分級制度,呼籲大型玩具連鎖店停止販賣玩具手槍,因為大眾已經警覺到,小孩子長期暴露在暴力訊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為也會趨向暴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沒有暴力的生長環境,但是如果你習慣輕易的動手毆打孩子,小孩子難免有樣學樣. 打小孩會打成習慣 我想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疲憊不堪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都曾經有過想要把不聽話的孩子丟到窗外的念頭.當為人父母竟然想要把自己的親生骨肉丟掉時,並不是因為這些父母心腸惡毒,而是因為父母親也是人,耐心和體力都有極限,難免會碰上心力交瘁,面臨崩潰的時刻.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既然身為萬物之靈,因此具有絕佳的自制能力,對於寶寶無限愛意,以及保護孩子安全的本能,基於人類的種種天性,使得父母親無論如何煩躁疲倦,都還不至於真正把孩子丟出窗外. 但是如果你平常就有打小孩的習慣,假使哪一天孩子突然闖禍了,你很有可能下意識的立刻出手毆打孩子.絕大部分的父母親都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非常生氣而動手毆打孩子.可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因為父母親還沒有真正碰到小孩子犯下大錯,當孩子把果汁灑到你昂貴的套裝上時,碰上這種狀況誰不生氣呢?當你在震怒的時候,真的還可以控制自己出手的輕重嗎? 打小孩跟虐待兒童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養成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的習慣,如此你就完全不必憂心這些惱人的問題了. 小孩也許會怕你,可是他絕對不會尊重你 管教小孩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當孩子處於青少年叛逆階段期間,父母親仍然管的動小孩.如果從小你就培養小孩子講道理的習慣,當孩子到了十五歲的叛逆階段時,比較有可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換言之,付母親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讓小孩瞭解即使他們犯下大錯,依舊可以得到大人的協助,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怕你,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小孩肯定不會前來向你求救. 有一次我在超級市場裡,親眼目睹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鏡頭.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到處亂跑,雖然女孩的父親高聲嚇阻,但是小女孩依舊跑個不停.沒想到正當他跑得非常的興奮時,突然間小女孩停止腳步 -- 他並非被父親抓到 -- 臉上充滿恐懼的神色,小女孩立刻蹲在地上,整個頭埋在臂彎裡,準備接受懲罰.果然他父親過來以後,真的捲起手裡的報紙,狠狠的打了他幾下,當我目睹這一幕,小女孩非常清楚自己一定會被父親修理時,那種感覺真令人心酸. 我常常不斷的思考,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他們面對性,毒品,或是成績不及格等問題時,孩子會詢問父母親的意見嗎? 假如你以為只要大人嚴加管教,小孩就絕對不敢亂來,那你就太健忘了,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從前的模樣,就應該知道所謂的青少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天不怕地不怕的.

2006年08月02日
公開
29

誰家都有一隻生氣小恐龍

~轉貼~ 誰家都有一隻生氣小恐龍 不只是大人有blue Monday情結,小孩也有! 星期一,我家荳芽一起床就一臉臭臭的,刷牙、洗臉都心不甘情不願的,她不高興早起、做媽的我也在隱忍她的臭臉,吃早餐時,她又愛吃不吃的,我終於忍不住發火!兇她:「妳是哪裡不高興呀?星期一本來就要早起上學的,放假放完了呀!」 荳芽就哭了。哭得好傷心。 我靜靜的看她哭,一句話都不再說了。 過了一下子,我自己氣也消了,問她:「哭好了嗎?」 荳芽點點頭,用手去抹眼淚。 我又問:「那可以談了嗎?」她也點頭。 「為什麼一早起來就臉臭臭的、不開心?」 她一聽,好像我又踩到她的痛處,又哭了一陣。 後來才跟我說她累累、想睡覺…… 我想也是吧,一個小小孩,假日玩瘋了,星期一還是得配合我們大人的作息、早早就起床來…… 這是荳芽三歲半時發生的事,那時她已經上幼稚園了。後來我想通了,她早上起床再有那種睡不飽的臭臉,我都問她:「想不想哭一下?」她有時點點頭,眼眶就紅了,自己坐著哭一下;有時她會搖搖頭,自己跟我說:「不必哭哭!我可以!」 一直到現在,她五歲了。我們早上起床都相安無事。只是有時爸爸聽到我跟荳芽的對話,會有點哭笑不得的說:「妳們兩個真是奇葩!還可以討論一下哭不哭喔?!」 其實,我跟荳芽是在討論情緒的事、有關於一個小孩也應該有發脾氣的權力這件事。 大人會因為工作、人際關係、感情、錢啦……這些大大小小的事生氣、心煩,我們覺得很理所當然。可是小孩如果哭了、生氣了,大人就會叱責他們無理取鬧、不乖!大人生氣叫「發脾氣」,小孩生氣叫「耍脾氣」!連用辭都不同,帶有一些價值判斷在裡面。好像小孩生氣根本就是不應該的! 大人是人,小孩也是人呢!憑什麼大人生氣就是正常的,小孩生氣就是耍賴?憑什麼你煩沒錢就可以,我煩睡不飽就不行呀? 我看到《家有生氣小恐龍》這本書時,看到作者把一個生氣的小孩畫成一隻吐火的小恐龍、還把玩具都吞掉……立刻愛得不得了,馬上介紹我家荳芽看這書。 小恐龍手短短的、腳短短的,長得圓圓的,像極了一個小小孩。噴火時,自己眼睛還閉起來,感覺不是那麼兇猛,倒像是也怕被自己噴出來的火燒到,可是又忍不住要噴火…… 小孩生氣就是這樣吧? 其實他自己也會怕呀!怕這下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被爸媽揍一頓呀?可是--還是想生氣呀!就是忍不住! 後來小恐龍漸漸不生氣了,身體又慢慢變小了,慢慢變回來原來的小孩身體……這一切都會過去的,只要你給時間、等待,小恐龍還是會變回來的。 我一直期許我自己做這樣的媽媽--給小孩時間、讓她自己體會一些事、一些感覺。

2006年08月01日
公開
33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文/李想 專家/蕭勵健 幼兒教育專家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 •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2006年07月26日
公開
28

媽咪心情不好

下午,媽咪臨時被通知代理參加研討會議,一開就開到六點多才結束,還好夬五點時媽咪就打電話請中壢的阿媽幫忙去幼稚園接林森(但阿媽說她去5點50分到學校接孩子時已經剩下林森最後一個小朋友了),媽咪回到家也快七點了,阿公阿媽接了孩子後還去龍潭買達美樂新出的龍蝦比薩,花了七佰多元,好貴,但真的還不錯吃∼快八點林森爸打電話說他已經在家附近了,媽咪跟他說家裡有便當也有比薩,林森爸說那就請送他回來的駕駛到家裡來一起吃飯,媽咪趕快簡單的收拾一下家裡,還把冷氣打開,結果林森爸回來就說他吃完飯還要回辦公室,媽咪問他∼那送你回來的駕駛呢?林森爸回答:在車上等&吃便當,媽咪說車上那麼熱為什麼不請他上來家裡坐,林森爸不用了,沒關係,上次人家到家裡來結果厠所有”女生”的東西也不好,媽咪聽了心裏蠻不舒服滴,第一次駕駛無預警的送林森爸回來且到家裏坐,媽咪真的很不巧遇到”好朋友”來,但媽咪也有把它包好丟到厠所的垃圾筒呀,媽咪沒有當場發飈,只叫林森爸趕快吃吃回辦公室去,別讓駕駛在下面等太久,那麼熱,就算車子引擎發動著也不好&不舒服,林森爸頂媽咪的話說:你幹嘛呀∼急什麼∼ 林森爸拿了一片有被咬一口的比薩要放進嘴裏吃,妹妹哇哇叫,林森爸停了一會兒又放進嘴裏吃,妹妹哇哇大哭,媽咪說:你很奇怪耶,那塊就是她(妹妹)的,你不會拿旁邊其他的,非要拿這塊?林森爸竟然把比薩用力丟回盒子裏然後起身到書房拿了東西就往門口走出去,媽咪也一肚子火,你上班很累很辛苦,難道我不是嗎?我也開了一整個下午的會,感冒很嚴重,你回來連關心的一句話都沒有,感覺好像我這個做太太的沒有把家裡整理好,讓你丟臉無法請人來家裡,沒錯,我承認,家裡真的很亂,一看就知道女主人不會打理家裡,但每天上班累得要屎回來還要顧孩子,妹妹又黏得要命,孩子每次我收拾好這裏沒二下他們又把另一邊給弄亂,我也恨不得我有三頭六臂呀,氣∼ 媽咪氣得不顧二個孩子,自己把客廳及廚房打掃整理,丟了很多的東西,整整弄了二個多鐘頭,但氣仍然沒有消,妹妹吵著喝ㄋㄟㄋㄟ,媽咪竟然狠心忍著不泡,叫她打電話叫爸爸泡,媽咪幫妹妹撥了林森爸的手機,妹妹邊哭邊叫爸爸,媽咪其實真的很心疼妹妹,但真的很氣林森爸,覺得他真的一點都不體貼∼對不起,妹妹,把妳當出氣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