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我愛三寶,三寶愛我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用零用錢導正小孩的金錢觀

2011年06月28日
公開
43

孩子零用錢,怎麼給才妥當 「錢」雖然是很有效的獎懲工具,但是,用零用錢支配孩子的行為,可能養成小孩「為錢讀書」,或是變成「習慣拿錢控制別人」,類似的負面作用,父母親須小心提防。 用零用錢導正小孩的金錢觀,讓小孩學會克制欲望。(攝影者.楊文財) 理財專家說,給小孩零用錢,可以讓他擁有財務自主權,趁早學習控制欲望、懂得做預算規畫。但是零用錢要怎麼給?給多少?什麼時候給?都是學問。 案例1:陳媽媽非常重視小孩教育。兒子天性好動,學校成績不理想。她擔心兒子將來進入社會欠缺競爭力,所以想盡辦法刺激小孩讀書,但是效果都不大。直到有一天,已經上小學四年級的小兒子突然說:「同學都有零用錢,我也想要有!」黔驢技窮的陳媽媽靈光一閃,告訴兒子:「以後考試100分就給100元當零用錢。」結果,效果奇佳! 案例2:林媽媽家中富裕,她有一位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女兒,整天跟朋友混到夜深才回家。林媽媽擔心女兒安危,怎麼勸都沒用,女兒總是趕在半夜12點鐘響前,才進家門。最後,林媽媽使出撒手鐧——扣發女兒零用錢。她說:「女兒朋友都靠她請客,扣發零用錢後就沒戲唱了。」至於女兒的反應,「哭著在地上打滾!」林媽媽得意地說。 這是發生在我周遭的兩個真實案例,我相信,也有不少父母有同樣的想法,認為可以拿零用錢當工具,控制小孩的行為。 根據《Smart智富》月刊跟國內最大親子社群網站Babyhome合作調查顯示,有高達近9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給小孩零用錢,但卻有40%的人會因小孩考試考好就多給錢,近65%的人認為小孩不乖就扣錢,顯示大部分父母的確都有拿零用錢支配小孩行為的想法。 處理不當將產生負面影響 對此,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陳琬惠提醒,「錢」雖然是很有效的獎懲工具,但是,用零用錢支配孩子的行為,可能養成小孩「為錢讀書」,或是變成「習慣拿錢控制別人」,類似的負面作用,父母親須小心提防。 Babyhome總經理江立群觀察,現在都會區的父母給小孩零用錢,多半是因為孩子有同儕壓力才被動發放,少有父母著墨在零用錢的理財教育上,父母很容易按自己心情好壞,隨意處置小孩的零用錢。 然而「小錢卻會產生大影響」。《成熟理財七部曲》作者喬治.金德(George Kinder)認為,小時候的金錢教育,會主宰個人未來的財富。暢銷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就傳遞這樣的觀念:一個人的財富是「結果」,它深受人內在世界的「金錢藍圖」影響。而人的金錢藍圖是從小自父母言語、行為或觀察周遭人對金錢反應而來。 給小孩零用錢,既然可能直接影響他未來的金錢觀,有些父母因此擔心「錢給太多,小孩可能習慣不勞而獲?」但是「做家事給零用錢,又怕小孩養成凡事有錢才做」。到底該怎麼做?分寸如何拿捏?以下幾個問答,可供煩惱的父母們參考: Q1:小孩多大時,可以開始給零用錢? 1.有數學觀念就可開始:花旗銀行公共事務處處長廖麗雪認為,只要小孩開始有數學觀念,知道50元、100元的大小,就能執行零用錢教育。以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小學四年級左右的學生可以分辨金錢大小,這時可考慮給小孩零用錢。 2.愈小開始,機會教育愈有效:學會支配金錢,控制欲望,這些價值觀教育若到青少年叛逆期才開始執行,效果將大打折扣。 Q2:我的小孩要什麼就有什麼,還需要給他零用錢嗎? 要!零用錢的目的不是滿足小孩的需求,而是要讓他學會財務自主,學會自己決定金錢的用途。但是有些小孩有了這筆錢後,仍然樣樣跟父母拿,等於沒機會自己做決定,這就失去給零用錢的用意。 1.事先討論零用錢支出項目:富邦銀行理財督導邱敏芬建議,家長必須事先跟小孩討論哪些錢是由父母支付,哪些錢要從零用錢出。父母只負擔「必要」花費,如學費、餐費等,其他小孩想要的鞋子、包包,建議可從小孩的零用錢支付。 2.從旁協助大額開銷:前花旗銀行副總裁、現為財金智慧協會講師的吳俊賢則提醒,讓小孩用零用錢買物品,目的是養成預算目標設定與執行。如果物品金額太大,怎麼存都存不到時,為了避免小孩產生挫折感,大人可以出一半,協助孩子達成目標。 Q3:零用錢多久給一次?一次給多少? 陳琬惠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可以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1.定期定額給:為了讓小孩養成金錢規畫能力,零用錢最好像薪水一樣,固定金額、及發給頻率。 2.可以根據小孩年紀決定頻率與金額:基本上,小學生給的頻率週期要短(例如:一週一次),金額少;國高中生則可以一個月給一次。 3.金額大小可根據家庭狀況、小孩的作息調整:一般來說,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不需要外食、也沒有機會單獨跟同學外出,一天5元,一個月約150元就可以。但如果是國、高中生,建議一個月可以加到500元,若小孩有外食,可另計費。 Q4:我擔心小孩拿了錢之後亂買東西,怎麼辦? 《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何琦瑜分析,東西好不好,值不值得買?其實是大人的標準。回到零用錢管理的本質來看,原本就是要孩子能自主支配,進而建立良好的消費態度。 何琦瑜有以下建議: 1.給孩子自主決定權:即使要限定,也只規定一、兩項限制。 2.盡量跟小孩溝通價值觀:不希望小孩喝飲料,可以從飲料不健康的資訊下手。 3.搭配存錢目標設定:降低小孩其他花費的可能。 Q5:給了零用錢後,要怎麼教小孩管理 ? 1.教孩子記帳、整理發票:陳琬惠建議,小學生可以記流水帳,每週由家長檢查。國、高中生可以記分類帳,一個月檢查一次。家長從記帳內容來跟小孩討論消費項目,甚至檢討存錢目標達成率。 2.因材施教:廖麗雪認為,每個小孩個性不同,溝通討論的項目也會不同。像她自己有兩個小孩,一個愛花錢,一個根本不花錢。廖麗雪就「因材施教」,告訴愛花錢的小孩要怎麼減少支出,告訴不花錢的小朋友,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導正小孩的金錢態度。 Q6:小孩考了好成績,可以給錢獎勵嗎? 陳琬惠認為讀書是為自己,不是為錢,最好不要將考試成績與錢連結。 但有些父母想鼓勵小孩成績進步,建議可以鼓勵小孩說出他最想要的事情或行為,例如:延長打電動的時間、看電視時間。用小孩心中最渴望的需求鼓勵他,比金錢更好。 Q7:小孩做家事,可不可拿錢當酬勞? 為了鼓勵小孩賺錢,做家事給酬勞確實是一個方法。不過另一方面,重視生活教育的人認為做家事也是小孩本分之一。 陳琬惠建議可以將家事劃分個人領域與公共區域。陳琬惠認為,個人領域是小孩責任,自然沒錢可領。公共領域則可以酌量給予報酬。 智富-撰文者:方德琳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個禁語

2011年06月23日
公開
25

禁語1 “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說話分析:很多父母以為這樣說,就可以解決孩子之間的紛爭。那些已經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像從小就是接受這樣的教育,以為做哥哥姐姐的就應該讓著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裡有什麼不滿,也只能逆來順受。 其實解決孩子紛爭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年紀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則。父母應該換一個角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愛護弟弟妹妹的責任,而不是一味沒有原則地讓步。 深遠影響:若父母長期以這種口吻教育孩子,只會讓大的一方對弟妹懷恨在心,漸漸成為手足間的芥蒂;而弟妹則會仗著自己年紀小,認為別人讓他們是理所當然的,日後會不斷犯錯。 禁語2 “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說話分析:有時父母為避免孩子們爭奪玩具,實行同一款玩具買兩件,孩子就不會因為別人有自己沒有而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間因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紛爭,父母便對她們說:“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實這種教導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藉著互相分享玩具的時機,懂得體諒別人的需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從而可以獲得與別人分享的喜悅。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讓孩子意識到某些東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別人的,很容易讓孩子建立起“楚河漢界”的觀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間的關係疏遠。 禁語3 “哪個乖就愛哪個。” 說話分析: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這樣說,就能把孩子馴服得服服帖帖。“誰乖就愛睡”反而會向孩子灌輸“愛是有條件”的錯誤觀念。父母讓孩子覺得,只要表現好些、行為乖些,父母才會愛你一些。長輩這樣的心態,會在不知不覺間加劇孩子們的競爭,為了爭取長輩的愛,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種方法來取悅長輩。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會認為長輩的愛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遠影響:長此以往,孩子會為了討好長輩和爭取他們的愛而努力,令孩子怯於表現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應以真誠示人的家庭中,都彷如帶著面具,活在無形的壓力之下。 禁語4 “弟弟一個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說話分析:這種命令式的吩咐,只會令孩子反感。試想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話,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當然會感到掃興。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長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只顧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卻不理會自己,這樣無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間的隔膜。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只會令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變差。父母若經常要孩子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會令孩子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 禁語5 “她是我們家傭人,我們有權罵她。” 說話分析: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父母對孩子說:“她只是個保姆。”這樣的話是極富階級觀念的,讓孩子意識到她是傭人,我們僱她工作,我們就有權罵她!這樣會讓孩子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尊重保姆曾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試想這樣的情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裡犯了錯,父母卻怪保姆沒照看好,這只會令孩子得不到適當的教導,甚至日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懂得承擔責任。 深遠影響: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憑孩子的一面之詞,就責備保姆,這會縱容犯錯的孩子重蹈覆轍。 禁語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嬌?等客人走了再罰你!” 說話分析:親戚遠道而來,孩子在別人面前撒嬌,父母一時怒上心頭,說出這樣的話。一般來說,父母為免客人和自己尷尬,不便馬上責罵孩子,準備等客人走了之後再說。可是由於父母和客人談笑風生,把處罰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淨。不過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卻不立即處罰,等得太久,可能連孩子也忘了處罰的事。如果想取得懲罰孩子的效果,讓孩子知錯能改,就要立即處理,否則效果會大大減少。 深遠影響:施行獎懲,都該即時處理,才能獲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懲罰,可能已把自己的過錯忘得一干二淨,另責罰的作用大大減少。 禁語7 “那個孩子叫什麼名字?我叫老師罰他!” 說話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給人欺負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護他,為他出頭。 不過,父母要知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況,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應該以關懷的態度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立即找老師代為出頭。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如鼓勵孩子把事情告訴老師,由老師來處理。記住:學習如何處理問題是孩子成長必須經歷的階段。 深遠影響:因為小朋友間的爭執時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問題,都找父母出頭,有誰還敢和他玩呢?這樣只會令孩子變得更孤立。

一眠大一寸 長高懂要訣

2011年06月20日
公開
56

健康壹點通:一眠大一寸 長高懂要訣 台灣小學生長高速度年年降,這個警訊可嚇壞了家長們,尤其少子化的趨勢,更讓爸媽挖空心思想辦法。但在專家及有經驗的家長眼裡,長高祕訣不外乎,多吃多睡多運動,只要三者合一,即使父母是矮個子,孩子仍有長高的可能。 多運動跳躍式最佳 運動是最有效的長高方法,可刺激生長板,讓骨骼生長,尤其以身體上下跳動的運動最佳,如打籃球、跳繩、游泳、跳高等。可以建議學校每學期讓每位學童跳繩至少1萬下,而運動習慣的培養可以從小三、小四開始。而跳繩除了可長高外,也可增加手腳的協調力,增加心肺功能。 而日前白蘭氏與國立體育學院老師設計的高高操,主要是為發育中的學童設計,可訓練肌肉伸展及緊實度,因此體操的7成比例是四肢伸展,3成是跳躍式運動。每次花5分鐘,每週至少3-4次。有興趣的民眾可至下列網站下載高高操影片:http://2005.brands.com.tw/high/exercise_1a.asp。 (諮詢:國立體育學院副教授陳美燕師) 多吃營養要均衡 要長高營養均衡是必要的,尤其鈣質補充,國內學童9成鈣不足,須多補充。 好的食物: 1.奶類、小魚乾:含有足夠的鈣質,尤其牛奶是最易取得的鈣質來源,小魚乾則因連骨頭一併吃下鈣含量高;至於傳統習慣喝骨頭湯補鈣,則30碗才有1杯牛奶的鈣質。另外,鈣與鐵會互相競爭,這兩種營養素最好要分開食用。 2.綠色蔬果:蔬菜雖也含有鈣但吸收不好,不過其礦物質多源,仍可補充成長時所須營養素。 壞的食物: 1.碳酸飲料:會影響鈣吸收,其有磷酸會與鈣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鈣而流失。 2.咖啡因:茶及咖啡都有,會影響礦物質吸收。 3.草酸食物:如波菜,會與鈣形成不溶性的鈣,影響吸收,食用時須與含鈣食物錯開。 (諮詢:許惠玉營養師) 看著就讀專一的巫康維和同學打籃球,有種錯覺以為兩人差了三、四歲,因為巫康維的身高足足多了二十公分。為了孩子的身高,巫媽媽可是費盡心機,「我媽常在叮嚀要注意孩子登大人的時間,過了就長不高。」巫媽媽笑說,傳統觀念裡,登大人是給孩子的見面禮。 傳統進補登大人 巫媽媽小六開始就盯著孩子的身高看,還認真到中藥行抓帖方,要煎兩小時,但兒子嫌味道不好,就偷偷把中藥給倒掉,後來找到有業者把膠囊及藥膳結合,由於味道差的藥材是膠囊,拿來燉補的藥膳變好吃了,孩子接受度高,還連吃半年。 除了中藥進補外,巫家父母還規定三個小孩國中時要九點上床,高中十一點前上床。巫媽媽說,兒子在小五時很胖,就鼓勵他多運動,怕他喝飲料更胖,就叫他喝牛奶。 巫媽媽的努力,讓女兒們長到快一百七十公分,兒子從國一的一百七十公分,到現在已一百八十七公分。 記者訪查了幾位家有高個兒的家長,答案都跟巫媽媽差不多,運動、不偏食、不熬夜。模特兒莊翔宇一百八十公分,他說,父母都不高,但自己小六時開始打籃球,每天喝牛奶,不喝可樂,而自己的弟弟生活作息不同,就比較矮。 營養多元重觀念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身高不到一百六十公分,兒子長到一百八十公分,她說,小孩不愛運動,就在家跳高,從七、八歲開始,也鼓勵喝牛奶,並常耳提面命要營養均衡。許惠玉及巫媽媽都認為,孩子不會懂要怎麼長高,父母必須提供多樣性食物給孩子。 長庚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羅福松指出,偏矮的孩子裡,因缺少生長激素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偏食造成的營養不良,當營養失調生長激素的反應就不好,這些孩子要多吃,吃得下什麼都好,也可補充綜合維他命,鋅離子、鐵離子,而可樂汽水少喝。 至於何謂長不高,羅福松說,簡單的方式就是身高處於五個百分位以下,五歲以上一年長五公分以下,或是與同齡同性別小孩矮一個頭以上,都應該看診了,尤其要在孩子的青春期前就診才有救,如女生開始長乳房,男生則是睪丸開始變大時。 坊間說法,女性月經來就長不高了,羅福松說,初經已是青春期的末期了,能再長的空間約五、六公分而已,因此長高確實要掌握時間,女性正常青春期八到十三歲,男性九到十四歲,家長得多留意孩子的第二性徵發育。 長高關鍵看骨齡 若發現女孩在八歲前,男孩在九歲前就有第二性徵,要留意是否性早熟。羅福松就曾遇到有幼稚園大班的男生已一百四十六公分,皮膚油油的長痘痘,檢查後發現是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合併性早熟,且骨齡已經十三歲半,生長板已經密合,能長的身高有限。 骨齡是判斷孩子能否再長高因素,必須照手掌的X光,看其骨骼生長板的成熟程度,這與實際年齡不同,女孩骨齡十四歲,男孩骨齡十五歲以後,能再長的身高不多了。 很多家長都會以為打生長激素就能解救孩子的身高,但實際上,健保審核生長激素是有條件限制,只給真正缺乏者,及透那氏症候群兒童及小胖威利的孩子身上。 這些孩子使用前三年效果較好,以生長激素缺乏症的孩子而言,最終可多長九公分,透那氏的孩子大概多長五點八公分,至於正常小孩施打五年,平均大概可多五到十公分,但得付出每年每公斤六千多元的費用,以二十公斤孩子為例,一年大概要花十三萬,連打三年,得耗掉四十萬。 羅福松就說,若所有檢查都正常,也無罕病或腦部疾病(腦瘤、意外傷害)的話,還是多從孩子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著手比較實際。 多睡生長激素夜分泌 生長激素會在晚上以脈動式的方式作用,每隔60及90分鐘分泌一次,因此得處於熟睡期時才會分泌,若睡得愈久、愈飽就分泌愈多,醫師建議,成長中的孩子至少要睡8、9小時。而運動也會加速其分泌,因此每次要運動半小時以上最有效果,1週2到3次。 生長激素除了是長高的必要條件,它還有降低膽固醇及增加骨密度,燃燒脂肪增加肌肉的作用,缺乏時,會增加成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美國FDA除核准用於兒童的生長激素缺乏上,也核准用於成人身上。 至於類固醇則會影響生長板的細胞,建議有氣喘的小孩若要使用類固醇以吸劑較好,若使用口服藥則不超過1週為限。(諮詢:羅福松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