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瑞比寶貝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結婚15周年

2012年12月19日
公開
17

結婚15年,水晶婚 十五年,不算短的日子 幾乎都快忘卻當初披上白紗的心情 家由兩個人漸漸變成四個人 孩子的笑聲...充斥著屋內屋外 看著他們帶笑的臉龐 不禁嘆服,擁有的已經這麼足夠 婚姻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我們早已摸索出相處之道 不愛擠牙膏的爸比,就任著他一罐一罐的開 (我們家最高記錄有五條牙膏同時開著) 喜歡再睡五分鐘的媽咪,也讓爸比常常摸摸鼻子進廚房做全家的早餐 當媽咪能自然的睜開雙眼,看到老公已經都打點好女兒準備要出門時 一天的幸福存摺都爆表囉.... 愛穿拖鞋的爸比總受不了媽咪在家不穿鞋的習慣 而且還把兩個孩子帶著也不穿鞋 對他來說,就像三個土人在家裡走來走去 前些年,爸比一邊拖地,一邊嚷著:拜訪,你們穿鞋好嗎? 這些年,他也默默接受我們的土人行為 其實這些改變,我們都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 生活上許多事,漸漸也沒有太多的堅持 只有對彼此真誠的付出 想起對方,嘴角都能揚起一抹笑............ 爸比上網GOOGLE了餐廳 偷個閒,趁Winny老師上課時,媽咪趕過去會合 粉美味的義大利料理--喬尼的私人廚房 現在覺得阿桑級的年紀 真的很容易吸引老闆來開講 很難想像,這種義大利餐廳 老闆特別跑過來說著檸檬冰沙加VOKDA 就是他們有名的調酒 熱情的幫媽咪加上幾滴 還講解這酸中帶甜的檸檬、萊姆和白砂糖比例 如何回家DIY...... 浪漫的日子,還是要配上菜市場級的開講......

個人賽

2012年12月07日
公開
11

圍棋錦標賽,進入最後的個人賽 本來想當砲灰的成份居多,因為瑞瑞上個月才升四段 沒想到,大張老師卻宣稱---很有機會上五段 因為瑞瑞最近棋路常殺出讓老師贊嘆的招數和步局 今天,媽咪乖乖背了相機出門 整個台北市國高中的選手塞爆整個大安國中的會場 第一、二場勝,第三場遇到個沉穩的大姊姊以17目敗 果真如大張老師所言,瑞瑞真的有兩下子 不然,剛升四段的他真的很難在這種台北市一年一度的大比賽裡嘗到勝機 第四場勝,哇~~ 竟然一路殺到關鍵第五場 (用寫的很快,但用比的,可是比了一整天) 當....看到.....瑞瑞的對面坐下建中生時 那種..........這下慘了的情緒馬上湧現 台北市的圍棋賽,大家最怕的遇到的就是建中 因為他們除了見鬼的聰明外,下棋的孩子還有見鬼的沉穩.......... 這一場又下得超久,但是媽咪看得出來瑞瑞超想贏 整個快一個小時,他一動也不動的在下這盤棋 突然,休息區下完的校隊小朋友嚷著--瑞瑞正在跟沈**老師下棋 媽咪心想不是建中生嗎?怎麼又變棋院老師? 細問才知道,建中生暑假時是棋院的老師.... 纏鬥許久,瑞瑞竟然贏了這一場棋 看台上,校隊的老師同學家長都齊為他歡呼 四勝一敗,代表取得升上五段的門票 五段開始,有人數門檻的限制 只有四個人可以升上五段 除了一名冠軍全勝外,其餘四勝者要比輔分 輔分,是對手給的分數 例如,第一場的對手戰績五場2勝,所以輔分就是2分 這就帶點機率和運氣,畢竟對手是由會場裁判安排 而不是自行決定 瑞瑞的輔分算出來是15分,差第四名16分,只差....ㄚ一分..扼腕 就這麼跟五段擦身而過 兒子臉上抹過一抹失落,媽咪看在心上好是心疼 五六名,輔分相同 裁判詢問要加賽還是抽籤 另一個孩子馬上說抽籤,瑞瑞馬上說加賽 那個當下,媽咪真是太以你為榮了 即使在得知無法升五段的瞬間 你還是持續的有勇氣和理想再戰 但另一位裁判表示,主辦單位規定除了冠亞軍之爭外 同輔分都以抽籤決定 瑞瑞抽到第六名 其實那名次,在當下而言對我們來說都不重要 只感受到---瑞瑞打了美好的一場戰役 通往前方,也許筆直也許峰迴路轉 但最重要的是「一直往前走」 等待頒獎的時間,主辦單位找來氣球先生吹氣球 瑞瑞也去排隊,拿到氣球的笑容 也讓媽咪放寬了心 頒獎典禮開始,四段組的前八強領獎 學校校隊獲獎的另外一位小朋友(不知幾段組,查一下再補上)

逐「好學校」而居∼念好學校的學生=好學生?

2012年12月03日
公開
34

關於逐「好學校」而居∼念好學校的學生=好學生? 作者:女子媽媽 2012.11.16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共合國」,邀約優質的部落客家長及老師,分享閱讀親子天下文章的感想,或在教育教養上的實際應用、案例分析。本文為「好孩子」部落格格主女子媽媽看了《親子天下》2012年11月號封面故事──華德福教育後,對於文中提到台灣父母為孩子的教育「島內移民」現況所發表的感想。 本文出處:好孩子 作者:女子媽媽 這一期親子天下的專題談的是【華德福教育】,其中吸引我注意的是「島內移民」的行為。在學區制下,父母為了讓孩子念自己覺得更適合孩子的學校而舉家移居,甚至轉業。相較於這麼為下一代犧牲奉獻的父母,我從不諱言,我是相對自私的家長──孩子該來配合父母,而非父母配合孩子。也因此,關於為了孩子更好的學習而遷居,或是遷戶口等,在孩子距離國中還有好些年前,不僅沒想過,甚至還覺得這是我的「自然」主義下不可能做的事。 離我們家最近的兩所國中,姑且稱之為 A中跟 B中吧,兩所國中緊鄰著。早年,這兩所公立國中的風評,沒太大差別。 然而,隨著孩子年紀漸長,還有那兩所緊鄰的 A中與 B中風評差異拉大的同時,如此崇尚無為而治順勢發展的我,竟也被逼著要為了能就讀目前風評較佳的 B中,而開始到處詢問朋友們的住家學區,看有沒有機會把孩子從 A中學區的家中,遷戶口到 B中學區的朋友家。如果不是因為剛好有個在新竹市任教的朋友,在同意出借戶籍的同時,順便幫我求證一下 A中與 B中風評差異拉大的原因。基於那個內情,朋友建議孩子別遷戶口,日後就讀目前風評較差的 A中。加上同社區也有孩子就讀 A中,表現不俗且樂在學習。要不然,我就真的會違背初衷地為孩子遷戶口。 相對於那些為了讓自己孩子能夠《享受學習.安心做自己》而島內移民的菁英家長們,同期刊出另一篇我較為認同的文章──進好學校未必是成功保證。 每年過完新曆年,許多父母就開始緊張了:要找哪些管道,有哪些動得了的人脈,可以將小孩送進好學校。過去是小學和國中,父母們必須早早設籍到好學區,甚至買屋(小套房即可),找有力人士關說等。現在十二年國教就要實施,父母在籌劃時,連高中都要考量進來。…… 不分中外的父母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假設:孩子進入好的學校,就是未來成功的保證。然而,兩個問題來了:為什麼進入這些學校就是成功的保證?還有,結果真的如此? 為什麼要逐「好學校」而居?「好學校」的定義又是甚麼呢?真的進了好學校,不管是為了孩子將來的成功還是現在的「安全」,好校就是成功及人身安全的保障嗎? 今年美國出版的一本書《孩子是如何成功的?》作者塔夫(Paul Tough)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他拿KIPP這所隨機抽樣入學的公立學校,和前述的 Riverdale 中學做比較。後者這所名校學生的父母多為白人,且兩人皆大學畢業之專業人士,皆富裕家庭;而KIPP則相反。然而,私校畢業生多是平凡的像樣表現,少有傑出人物;但KIPP的學生雖然成就不一,卻出了不少風雲人物。 為什麼會這樣呢? 塔夫指出許多可能性,其中一點也許是父母可以深思的:這些知道永遠有安全網保護他們的私校學生,他們發現拿好成績和與老師相處是容易多了,於是停留在學校而不往前。他們也因此不會去學那些在社會裡可以幫助成功的技能。 是的,有安全網保護。 即便是現在還在實驗階段的華德福,其實也是一種保護網,保護孩子別被現今台灣混亂的教改摧殘。讓孩子能夠在一個沒有考試和功課、不強調競爭的環境與體制內,得以安心享受學習做自己。 如同頁142-144選擇念華德福學校的八個自問內容,很大的一個中心主旨是,要把孩子擺在首位。大人生了孩子,配合孩子的就學去改變自己的工作內容、地點,甚至是全家的生活重心。當父母張開這麼大的一張保護傘,為了讓孩子快樂學習,甚麼需求都可以因之遞延順位,這讓我不禁想起前文的最後一句話: 太認真的父母,也許該小心自己的努力是傷害了小孩的未來。 早晚有一天,我們無法保護到孩子的每分每秒;早晚有一天,孩子會張開羽翼前往我們所不曾經歷過想像過的未來。人生,不如意是十之八九;學習,不完全是快樂的。那麼,在生活裏,別把小孩擺在第一優先順位,讓他學習面對被犧牲、學習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學習配合他人(尤其是父母)、甚至是學習跟是非黑白混亂的世界相處,不也是我們做父母的,該給孩子成長的練習?

攀岩去

2012年12月02日
公開
8

原本,已經打算全家騎卡踏車去大稻埕 無奈雨....下個不停....... 打消主意 帶孩子到運動中心攀岩去 順便把羽毛球拍帶著,希望能約到場地運動一番 結果....羽毛球場地全滿 倒是攀岩體驗順利約到 教練幫忙孩子上裝備 幫忙確保的爸比,也開始上裝備 攀岩館本身很推薦家長幫孩子確保 這是一個彼此信任的學習機制 另一個孩子,就由教練確保 比比姊姊出發囉~~ 沒抓到石頭就會開始盪鞦韆 瑞瑞弟弟出現了~~ 大夥都在努力的往上爬 猴弟弟手腳快得很,教練說--我們大人如果這樣爬,早就抽筋囉 成功攻頂(9公尺/三層樓高) 往下滑 跟教練合作無間的合照 瑞瑞的靈長類手腳獲得教練的青睞 一直邀請他來參加「野孩子攀岩」 再回頭看姊姊~~還在半山腰奮戰中 教練看姊姊懸在一半很辛苦 請下面的爸比也要使力幫忙 所以爸比一下要坐,一下要站 運動量完全不輸上面的 喔~~~累翻了~~~ 猴子弟挑戰第二條比較難的路線 一會兒又攻頂囉 換比比爬第二條線 教練超Sweet的決定,幫爸比當比比的確保 在教練的神助下,比比也很快的攻頂 哇~~果然是專業............ 累翻了的比比.........但又帶點征服的喜悅 事情到這兒應該告一段落 不料,志氣高的兩傢伙.....嚷著還要爬........ 爹娘只好繼續掏銀兩出來相挺他們的勇氣 教練請他們小歇一下 但是....爬上癮的他們,開始做低空攀岩 人生就是永遠必須從教訓中學到經驗 休息時沒有好好休息 結果一上場,腳還沒開始離地 就開始盪鞦韆 爬到一半,因為教練看好弟弟的實力 選了全館第二難的一條路線 爬到半山坡,盪過來又盪過去....抓了應該十來次都沒有成功 看來體力已經透支 情商他下來休息 一旁也是盪過來又盪過去的比比卻堅持一定要爬到底 喔~~~救人喔~~ 下面的教練....說,要準備睡覺等她啦.......... (題外話,我覺得任何工作真的都需要熱情,遇到比比這種明明沒力氣,卻還是要堅持到底,教練非常Nice的相挺到底) 終於成功攻頂,大家都忍不住為她的毅力拍拍手 累癱的教練 休息夠的瑞瑞,還是要再挑戰......... 這次有足夠的休息,果然成功囉 下雨天,因為攀岩渡過一個活力滿滿的午後 到附近的美味小籠包補充體力去囉

攀岩教練鴨子

2012年12月02日
公開
56

昨天,爸比媽咪都覺得攀岩教練鴨子超優質 他跟我們聊了很多攀岩對孩子的心理層次 聊成功經驗的事後回想 聊大腦分泌的多巴胺..... 聊關鍵時刻 聊面對困境中產生的重要思惟 重點是整個過程,他比諧星還有趣 我們就發現他很不一樣 果然今天一Google,他真的是個有一套的教練...... *********************************************** 北市運動中心打敗私人健身房 2010-11-03天下雜誌 作者:盧昭燕 台北市十二行政區的運動中心成功地讓全民「動」起來;風光背後,是一連串管理決策的挑戰與折衝!  要不要一起去運動中心運動?」  八月文山區運動中心開幕,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的運動中心全部插滿。  一股全民運動風潮席捲全台北市。從政治人物蘇起到藝人胡瓜都是運動中心愛好者。  今年八月,台北市所有運動中心使用人數單月總計突破一百萬人,粗估台北市民平均每個人單月使用運動中心近○•四次。「原本明年才能破百萬,沒想到今年年中提前達到,」台北市體育處處長孫清泉驚訝這樣的好成績。  台北市運動中心深受市民歡迎,連中央體委會規劃未來全台興建五十座國民運動中心計劃都參考台北市做法。「老實講,台北市做得那麼好,給其他縣市不小壓力,」行政院體委會運動設施處處長胡啟邦說。 十人臨時小組 成全台典範  運動中心高滿意度的幕後功臣是台北市體育處綜合計劃科負責運動中心業務的十人臨時編制小組。  這十人當中,八人是約聘員工,卻是體育處公文數最多,最忙碌的小組。體育處綜合計劃科辦公室,九大個鐵櫃塞滿了各運動中心文件,受訪時,每個組員最常說的一句話,「很忙,很忙,忙翻了。」  運動中心根據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OT(Operation then Transfer)公辦民營方式委外經營,但是「委外之後,體育處的手從來沒有放鬆過,」大學念中文系,現在就讀於師大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的市府體育處綜合計劃科科長黃筱棻說。  這句話透露了,體育處建立一套管理嚴謹、快速反應的三層管理制度。 事必躬親 更需聰明管理   每兩個月一次,孫清泉親自與十二區運動中心執行長開會,會中公布各區分館投訴案件數,刺激委外業者間的競爭。  體育處另設有跨市府各局處的工作小組,孫清泉擔任召集人,視需要彈性召開。類似幕僚單位的工作小組提案上到最高層級的聯合督導委員會做決策。三個月開會一次的聯合督導委員會成員包括,外聘學者、律師、會計師和市府各部會官員。並由台北市副秘書長陳永仁擔任召集人,孫清泉擔任委員會執行秘書,迅速整合市政府各單位意見與資源。  層層把關,無不是因為運動中心是全民最矚目的焦點,絲毫不能有所差錯。卻也讓執行單位的綜合計劃科,每天疲於奔命。  綜合計劃科每週走訪各家運動中心至少一次,平日還要應付如雪片般飛來的客訴案件,平均每個月總共收到超過七十件客訴,暑假巔峰期更破百件。  「民眾有問題,不會找委外單位,馬上就打市府當家熱線,六天內馬上要回覆民眾,」黃筱棻說。  體育處查勤查的兇,頻率多到,體育處員工一走到運動中心大門,不用名片自我介紹,服務台櫃檯小姐馬上認出來。   「我們很多時間處理不是自己能處理的業務,需要時間溝通整合,」體育處綜合計劃科組員甯治平點出管理最大難處。最近民眾客訴運動中心自行車停車架不夠,甯治平馬上找委外業者、交通局、警察局、當地里長討論、會勘。   「體育處管得太多、太雜,」一個運動中心執行長忍不住抱怨。  運動中心是滿意度最高的單位或是眾矢之的差別只有一線之隔,體育處不得不繃緊神經。 瑜珈老師 吳彩琳 邊練瑜珈 邊學中醫知識  瑜珈是種慢中帶勁的運動,它不像有氧舞蹈,立即讓人汗流浹背,感受到運動效果,瑜珈老師如何教導學生正確、循序漸進伸展肌肉是成功的關鍵。  「大腿外側肌肉有感受到緊、痠,表示姿勢正確。」「最近有落枕的人,記得把下巴內縮,才不會傷到脊椎。」任教於中山區、大安區與信義區運動中心的瑜珈老師吳彩琳,上課一個小時內,從頭到尾,講解與叮嚀從來沒有停止。「我的學生不是要去應徵馬戲團,不用把身體折來折去,重點是感受身體的變化,慢慢伸展、突破,」吳彩琳說。   「我以前的老師自己很厲害,可是我就是學不會,彩琳老師講解很仔細,一個個動作帶著做,我比較跟得上,」原本在私人瑜珈會館上課的學生陳晏榆,轉到吳彩琳班上。陳晏榆住在板橋,每周二、五從板橋搭捷運到中山區運動中心上瑜珈課,在吳彩琳的班一上就上了三年,沒有中斷。   長髮飄逸的吳彩琳,練瑜珈十多年來,身上沒有任何贅肉,看不出四十歲的年紀。將瑜珈結合中醫脈絡知識,是吳彩琳與其他瑜珈老師很不同的地方。很少教練像她一樣,上課穿插講解每個姿勢的目的。「這動作對懷孕的女性非常好。」「這動作可以促進淋巴循環。」   吳彩琳教學成績反應在學生人數。她在中山區運動中心開設九堂課程,多在白天非尖峰時段,但是人數仍有將近二十人。「平均來說,白天一堂課有二十個學生就算多,」中山區運動中心經理李克中說,金融海嘯期間,不少老師流失學生,但是吳彩琳重開課率跟學生人數反倒很穩定。  運動貴在持之以恆,吳彩琳用細心與耐心,鼓勵學生樂在運動。 攀岩老師 鍾明均 用風趣化解爬高的恐懼  萬華區運動中心的攀岩場,民國九六年開幕,頭一年四個教練開課,學生上過一次體驗課程後,再上第二次的續報率是○%。之後換了綽號鴨子的教練鍾明均,續報率頓時上升至六○%。  鴨子因為在萬華區運動中心打響口碑,被邀請到開幕才兩個月的文山區運動中心授課。文山區運動中心經理李玉琳觀察,鴨子與其他攀岩教練最大差異點在於,其他教練教學呆版,鴨子幽默活潑的教學方式,卻讓許多學生爬上數公尺的高牆上,不懼怕,還很興奮。  五十七年次的鴨子,一六一公分的嬌小身形,愛開玩笑,很得小孩喜愛。小女生常常抱著他的腿不放,下課一群小男生圍著他東問西問。  記者採訪當天,台北市新生國小將近三十個學生男女分組正在進行攀岩競賽。鴨子告訴學生,三招阻擋對方爬高的秘訣:搔對方癢,抓對方屁股,爬過對方身體。三大禁忌:不能挖鼻孔,不能吐口水,還不能親對手。風趣的講解,惹的所有小朋友哄堂大笑,躍躍欲試。  透過有趣的教學方式,鴨子降低了學生爬高的恐懼,還讓學生健「心」,學會在壓力之處,控制自我情緒。「大部分人最怕的是自己的恐懼,自己嚇自己,」攀岩經驗二十年,登過聖母峰的鴨子說。  學生攀頂成功之後,最常聽到鴨子說,「恐懼不會減少,但是勇氣會增加。」  萬華區運動中心經理鍾鳳英說,鴨子能啟發學生心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持續運動的動力,要不然很容易一懶散,就不來了。」  運動除了健身,還能鍛鍊心智,就是需要像鴨子一樣的創意。 *************************************************** 做個快樂的野孩子 •2007-04 •康健雜誌101期 •作者:范欽慧 原來,是大人剝奪孩子撒「野」的機會,在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解放與嘗試之前,就急著為他們套上各種的框架與藩籬…… 午後的攀岩室內練習場,陽光斜映在厚重的軟墊上。孩子們的鬧聲沸騰,對著兩位正準備向上攀岩的孩子鼓譟。哨聲響起,在加油聲浪中,我看到兩位小蜘蛛人正沿著高聳的壁岩一路攀升。 我定睛一看,那勇往前衝的不正是我女兒嗎?她迅速到達目的,贏得眾人掌聲。這讓我想起她5歲時,我們夫妻帶她去爬李棟山(在新竹縣尖石鄉),其中有一段山路非常陡斜,她必須手腳併用地爬完全程,當時我們自顧不暇,女兒卻獨立克服了崎嶇險阻。多次的爬山跋涉,當時的她雖叫苦連天,然而昔日的鍛鍊卻成為今天的攀岩功夫。 這是兩天的攀岩課,活動名稱是:「野孩子攀岩冬令營」。女兒的教練是曾經帶我登頂玉山的「鴨子」教練──鍾明均。他本身是一位登山高手,長期帶著孩子進行野外探索教育。鴨子行事低調,為人謙和,在野外我卻看到他敏銳積極的一面。我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他,因為我相信他是一位知道如何與自然相處,也知道如何與自己、與團隊相處的人。我走到他的旁邊,和他一同欣賞這群「野孩子」自由自在的模樣。 大人剝奪了孩子「撒野」的機會 鴨子笑著對我說:「妳知道嗎?這群孩子的身體正建立一套新的記憶。這些記憶會在他們生命中一些關鍵的時刻中出現,有可能是為了自我求生,也有可能是面對困境中產生的重要思惟。」鴨子接著說,我們限制了孩子在肢體上的展現,也同時限制了他們對自我探索的機會。 我驚訝地望著這群「野孩子」,他們像是被磁鐵吸引般地,紛紛對著巨牆一再衝撞,攀高,然後一躍而下。同樣的動作重複進行,孩子樂此不疲,在這裡沒有人阻撓、限制他們,可以盡情釋放內在的渴望,並獲得成就與滿足。 原來,是大人剝奪了孩子「撒野」的機會。我們在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解放與嘗試之前,就急著為他們套上各種框架與藩籬。現在的孩子不野了,他們把精力耗在電視與電腦前,在狹小窄化的功利價值中,建立虛無的成就感。 有位朋友說,他最同情的人,「莫過於那種30歲死,60歲埋的人。」指沒有熱情、夢想、無法掌握自己的人,將虛度人生,白活一場。 然而,偏偏我們把這些慘澹的成人形象,提早複製在我們孩子的身上。但是,到底該讓孩子如何學會「掌握自己」,懂得活出生命的價值呢? 我想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透過「自然教育」,就是帶著孩子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並在對生態與環境的認知中,建立尊重關愛的生命價值觀。 以身作則、以身作則,還是以身作則 許多父母問我,要帶孩子去哪裡?看什麼?做什麼?我曾經在步道上看過一個家庭來爬山,父母身後的小女孩,耳朵隨時掛著MP3,對周遭事物毫無興趣。我認為,有品質的「自然教育」,是要能讓孩子產生好奇,願意去主動「發現」。需要從小培養,建構這樣的態度,若是沒有充分的環境與機會來浸濡啟發,就必須仰賴足夠的引導,父母本身的態度,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著名的海洋科學家瑞秋卡森(RachelCarson)說過:「小孩如果要一直擁有他天生的新奇感,那麼,至少要有一個能夠分享他新奇感的大人陪伴著,與他一起重新發現世界的喜樂、驚奇與神祕。」 我跟丈夫都是標準的昆蟲迷,新店的烏來山上是我們觀察的重要據點。女兒小的時候,看著我們對著昆蟲猛拍照與查圖鑑。剛開始她也隨便的跟著看看,沒想到,有一天,她開始把圖鑑裡的昆蟲一隻隻臨摹入畫,畫工極為細膩,對昆蟲形態的掌握,比我們都還觀察入裡。 因此,我很相信史懷哲所說的:「當老師(父母)的最重要原則就是:一、以身作則。二、以身作則。三、以身作則。」 隨著全球化競爭的洪流席捲,現代人被迫花了太多時間在經濟活動上,然而,脫離了生產線,許多人活得像是一座孤島,放了假,孩子也只能交給電視來打發,生活沒有品質可言。 我很幸運身邊一直有許多家人陪伴,兄弟姊妹們每個人都成家,並有自己的孩子,成了我們的基本玩伴。每年的寒暑假,大家會相約進行家族旅行。 除了自己家人外,我也積極參與環境社團的活動,每個星期六、日,我們家幾乎都在戶外度過。此外,女兒從幼稚園到小學,總會結交一群好朋友,我們會互相邀請孩子到家裡來玩,甚至過夜,我跟許多孩子的父母成為好友,經常連絡,或是共同參與活動。 「白手起家」的人最幸福 這十年來,我所投身於自然與歷史教育的領域,讓我走遍台灣,當然,女兒小小年紀,也足跡踏遍全台。我把我帶她去過的海洋現場,甚至寫成一本《海洋行旅》(天下雜誌出版),女兒讓我重新省思生命,並學習以她的觀點去理解與想像。 這些遊山玩水的經歷,到底會對她有什麼影響,我還在觀察中。但至少,我為她儲存了許多獨特的回憶。我知道這一切正是我留給她最寶貴的遺產。或許,有一天,她結婚當了媽,所有的影響才會醞釀而出。 其實,每個人成長都會經過自己的「銘印期」。生態攝影作家徐仁修在他的《村童野徑》的影像書中,處處追溯自己童年在芎林鄉下的生命軌跡。他說:「我的銘印期是在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那時候的記憶是我生命養分最重要的來源。」 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畫面」,這樣的「經歷」,做為日後追尋自我最具體的影像。徐仁修有一次帶一群孩子到野外觀察,當時步道下著雨,孩子們飢寒交迫,但是當他們走完全程時,孩子們頭一次充分體會食物的美味,回家後連著三個月都持續跟家人回味他所經歷的艱辛,言談中盡是驕傲。 徐仁修說:「父母不要剝奪孩子證明自己的機會。」他認為,「白手起家」的人最幸福,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命運最悲慘。我自己的銘印期也是在小學中低年級,當時我們家住在城市邊緣,附近山林稻田環繞,我對昆蟲、野花野草、蛙類早已結緣,然而卻到30歲以後,才有機會續前緣,童年的記憶跟我的工作接了軌,我也努力地把這份情感傳播下去。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爬山累了,女兒也是會耍賴的,從三歲開始,我們就培養她游泳的習慣,但有時她也會拒絕練習。 野孩子荳荳開始展現自己的風采 有趣的是,當我們不在她身旁時,特別是她跟同儕相處時,女兒顯得特別自主而獨立,甚至會模仿我們的身影。 有一回,我們和她的同學去台北縣三峽的滿月圓玩,我走在她背後,望著她帶同學去觀察花草、昆蟲,神情充滿自信……。我和老公相視一笑,多年來,我們帶著孩子共赴山林野宴,如今我家的「野孩子」,也開始展現屬於自己的風采了。 我終於明白,受到自然祝福的孩子,永遠會像鮭魚一樣,終究會回到自然的環抱中,學習豐富自己,並且豐富其他人的生命。范欽慧 專欄作家、紀錄片工作者、電台主持人,受過多年新聞學訓練,卻最喜歡人類學與生態學,尤其喜歡蒐集野鳥鳴叫、森林、海洋之聲。得獎之繁多,不及備載。最新著作《海洋行旅》,天下雜誌出版,是她從懷孕起一路帶著女兒在各海域為海洋生態所做的記錄報導。

升四段

2012年11月18日
公開
9

之前升段都大概四個月左右 這一次,花費八個月的時間,算是比較艱辛的一次 遇到同棋院的另一個四年級的孩子 他湊過來跟瑞瑞一起看三國演義 看著看著,書漸漸轉到另一個小朋友的膝蓋 再看著看著,小朋友拿進去休息室看 瑞瑞拿出棋譜來看.......... 比賽的氣氛通常都會讓媽咪有點緊張 尤其是我感受到兒子的不安時 瑞瑞是一個很淡定的孩子 輸和贏在他臉上並不是那麼的鮮明 但說到底,他還是在乎的 只是...他比較容易把"輸"這件事用正向的能量消化掉 緊張,他的表現方式很含蓄 不會哭也不會叫嚷著 但是他依循同樣的模式,希望實力再加一點好運 因為場上的選手都是三段,大家也是一路廝殺下來 實力都是在伯仲之間 例如這一次準備升四段的過程 瑞瑞的賽況常都是三勝兩敗遺憾殺出 比了好幾次,都是這般鬼打牆,敗的永遠在第三場和第五場 所以到了關鍵的第五場前休息時間 瑞瑞:我要跟第四場前休息時間一樣,看一下棋譜,再趴在妳身上睡覺,喝兩次水,上一次廁所,用水洗臉一次,再用衛生紙擦乾......... 聽過這個,媽咪其實心裡很捨不得 這個一段一段的過程,真的都是不斷的磨練著一個人 環顧全場,只有他小的還環抱在媽媽的懷裡睡著 造著他的吩咐,媽咪配合著他 如果同樣的步驟能讓他安心 又有何不可............. 第五場勝,終於打破鬼打牆的迷境 順利升上四段.......... 等在樓下的爸比也辛苦了 升段,瑞瑞開心的吃牛排 這好像已經變成一種儀式,每回升段全家就一起去吃牛排 瑞瑞選了家裡附近的「德義事」 全家給努力的瑞瑞,微笑舉杯..... **************************** 2011/10/23升一段 2011/12/11升二段 2012/03/18升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