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22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正是在一個又一個錯誤中,孩子一點點成長起來。他們體驗錯誤,也在錯誤中學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習慣了自以為是地剝奪孩子體驗錯誤並在錯誤中獲得經驗的機會,我們總想 以最簡潔的方式盡可能讓孩子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殊不知,正是我們的這份“好心”讓孩子一點點變“懶”了,一點點不自立了,一點點不自信了,一點點缺乏創造力了……等到我們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從頭來糾正,卻發現這已經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所以,我們要奉勸媽咪們多給寶寶一些自我發揮的余地,多給寶寶一些感受錯誤的機會。 場景1 佳佳正在專心致志地搭積木。“媽媽,我要搭一個高高的寶塔。”佳佳的凌雲壯志是這樣實現的:將一塊小積木放在下面,然后在小積木上方摞上一塊大積木。佳佳的大積木還沒來得及摞上去,媽咪的干預來了:“寶貝,這樣不對。大積木應該放在下面,小積木放在上面。只有這樣,你的寶塔才不會倒塌。”在佳佳搭建她的寶塔的過程中,媽咪始終像個監工一樣在旁邊指手划腳。在媽咪指導下,佳佳避免了有可能犯的哪怕任何一個小小的錯誤,很快便搭好了她的寶塔。佳佳很高興,但是佳佳高興的眼里明顯少了些什麼。 場景2 蒙蒙要搭一座高樓大廈。他犯了和佳佳一樣的錯誤,也將小積木放在下面,大積木放在上面。剛放上去第二塊,他的“高樓大廈”頃刻間泡了湯。媽咪在旁邊忍了又忍,最終還是抑制住自己想要為蒙蒙提供些指導的欲望,立在一邊保持了沉默。蒙蒙又試著搭了兩次,都沒有成功。連著失敗了幾次,蒙蒙似乎明白些什麼了。他試著改變原來的思路,將大積木摞在下面,又搭了一次,這次果然成功了。“媽媽,大積木放在下面,我的高樓大廈就不會倒了。”蒙蒙高興極了。 佳佳在媽咪的幫助下很快便搭好了寶塔。她確實少走了很多像蒙蒙那樣的彎路,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里獲得了正確的知識,但是她永遠也體會不到與蒙蒙同樣的樂趣。蒙蒙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學會了搭建高樓大廈的技巧,他體驗到了失敗的沮喪,更體驗到了成功后的喜悅。他的快樂是佳佳永遠無法企及的。毫無疑問,在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兩個孩子,他們的未來肯定也會大相徑庭。獲得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不是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夠完全傳授給孩子的。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多給他一些感受錯誤的機會,讓他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探索正確的達成某一目標的方式方法,那才是父母能夠給予寶寶的最好禮物。某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每告訴孩子一個答案,就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事實如此。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犯錯誤的機會遠不止此。寶寶所犯錯誤可能十分幼稚可笑,也可能讓我們十分撓頭。在我們的眼里,他的錯誤是那麼地顯而易見,那麼地令人無法容忍,而寶寶或者渾然不覺或者明知故犯。只要寶寶的錯誤不會構成任何致命的傷害,作為媽咪,我們完全可以用比較平和的心態來面對。給他一個感受錯誤的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錯誤帶給他的一切對他未必不是好事一樁。 讓寶寶感受錯誤的好處 1.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新知 對寶寶來說,他身處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未知。如果媽咪只是簡單地告訴寶寶一切正確的知識,那麼他就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機會。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體驗。寶寶在這個過程中經自己摸索而獲得的知識不再僅僅是知識,他更多地獲得的是一種能力和一種喜歡探究事物奧祕的良好習慣。 2.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體驗快樂 如果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通過自己努力想方設法避免錯誤,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他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那種快樂的體驗是通過別的方式無法獲得的。 3.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錘煉意志 感受錯誤有時是一件很令人沮喪的事情。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他的心靈就有機會不斷經受這樣的曆練,這對錘煉寶寶的意志提高寶寶的挫折商無疑意義重大。 4.在感受錯誤過程中提高寶寶的責任感 如果寶寶不聽從父母的勸告犯了某種錯誤,給他一個機會去體驗他犯錯誤后帶來的后果,這比爸爸媽媽的訓斥與說教要管用得多。通過這種方式,讓寶寶養成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地培養寶寶的責任感。 5.在感受錯誤過程中讓寶寶學會正確的行事方式 比如寶寶欺負別的小朋友了,他就會失去他的好朋友;寶寶以不正確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只能適得其反等等。在經過多次這樣的體驗之后,寶寶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找出合適的行事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讓寶寶感受哪些錯誤? 1.常識性錯誤 像前面提到的,寶寶在探索事物奧祕過程中可能會犯很多常識性錯誤。寶寶犯這些錯誤其實是他積累經驗的過程,根本不值得媽咪大驚小怪。像佳佳媽媽一樣對寶寶橫加干涉則更不可取。相信寶寶,給他多一點自由,讓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總結,他能做得比我們想像的好。 2.明知故犯的錯誤 比如寶寶因為貪玩不好好吃飯,媽咪怕寶寶挨餓,總是追著去喂,這無疑助長了寶寶的不良習性。明智的做法是餓他一頓,讓他體驗體驗挨餓的滋味;比如寶寶喜歡攻擊別人來吸引媽咪的注意,那就隔離寶寶,讓他受到冷落……讓寶寶感受這些錯誤可能帶給他的自然后果,他會很快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 3.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坏性錯誤 寶寶因為好奇,可能會把某個玩具敲碎或者拆開,看看里面的結構,或者想要了解他能接触到的其他事物的奧祕等等,都可能採取一些破坏性的行為來達到他的目的。只要不對寶寶的安全構成威脅或者不是特別貴重的物品,讓他嘗試去搞些破坏也未嘗不可。寶寶在犯這類錯誤的過程中也許能學到很多他平時沒有機會接触的知識,事實上這是寶寶非常難得的一種特質。即便他什麼知識都沒有獲得,至少他也會明白某些物品坏了就是一大損失的道理。 4.其他不會對寶寶構成傷害的錯誤 貼心提示 1.對於寶寶好犯錯誤的習性,只要不構成傷害,媽咪盡可以用比較平和的心態來面對。 2.一些不能讓寶寶接触的貴重物品或者可能給寶寶造成傷害的物品,最好將它們藏匿在可靠的位置,避免寶寶發現。 3.如果寶寶對諸如電器、爐灶等可能造成威脅而又無法藏匿的物品感興趣,一味地約束寶寶不見得是最好的避免寶寶被傷害的方式。有心的媽咪不如慢慢地教會寶寶各種電器正確的使用方法,或者找些像蚊子蒼蠅蟑螂之類的替罪羊,讓寶寶親眼目睹它們被傷害的慘狀,給他一些感性認識等等。

寶寶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

2006年10月24日
公開
34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   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   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   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   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把衣服從甩干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   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收拾書本;除塵;   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   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   折疊一般衣服; 在督促孩子學習以上勞動技能時,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指導。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畫一張餐桌佈置的圖表,把它放在桌子附近,以便孩子佈置時參考。 給孩子準備小凳子、小海綿和抹布。 可以讓孩子睡在床上的睡袋中,這樣易於整理,孩子只要把睡袋拉直就行了。 把衣服的圖片貼在存放這些衣服的抽屜上。 臥室中準備放髒衣服的籃子。 把浴巾掛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應把玩具雜亂地存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開口較大的箱子裝玩具,並在箱外 貼上所裝玩具(球、積木、汽車)等的圖片。 用帆布袋裝玩具,並用背袋掛在孩子房間中較低的鉤子上。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明智的父母採取遊戲的態度: 顏色和形狀:「先撿起紅色的玩具。好,現在撿藍色的。」「我們把方形的玩具   收到方紙盒裡,把圓形收到圓筒中。」 觀察者遊戲:「你把10件東西放好,讓我看看能不能按順序記住……」 跟我做:「你整理床的這邊,我整理另一邊。」「我擦地,你吸塵。」「我清理廁所時,你擦鏡子。」一起作時,講幾則笑話。 真讓我吃驚:父母分配孩子作活後離開房間,過一會兒出其不意地返回,看孩子能作多少活。可以說:「我想讓你大吃一驚,下次回來,你能作好嗎?」這樣是為了督促孩子盡快作完家務活。 比比誰快:要讓孩子多贏幾次。

了解1歲至2歲幼兒成長心理

2006年10月23日
公開
24

愛撒嬌的小跟屁蟲! A Gentle Heart to Your Lovely Child 了解1歲至2歲幼兒成長心理 摘錄自《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平井信義◎著 世茂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你家也有個令人又愛又頭痛的頑皮小孩嗎? 1歲至2歲的孩子,正值小小心靈探索世界的重要階段,想知道他們小小的腦袋瓜裡在想些什麼?以下內文將幫助父母們更深入體會小孩任性哭鬧背後的可愛撒嬌心態喔!回應孩子撒嬌的需求 一歲~兩歲之間的孩子,非常期盼和爸爸媽媽一起相處的時光,因此在家中營造一種快樂的生活氣氛將有助於安定孩子的情緒,所以爸媽不妨儘量增加與孩子一起快樂遊玩的機會。玩耍之間,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撒嬌的行為,也請爸媽給予孩子溫暖的回應,如果怕會因此寵壞孩子而拒絕孩子的話,將會導致孩子情緒上的不安。至於「寵壞」的情況,通常是指照著孩子的任何意思給予吃的、喝的或者玩具之類的物質需求,像這樣的要求應該明白地給予回絕;但是身體上的撒嬌需求,就不妨充分地回應滿足孩子。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很少依偎爸媽,向爸媽撒嬌的話,那麼這種沒有身體撒嬌需求的孩子,和爸媽之間會缺乏親子的感情聯繫,因此父母一定要儘量抽空和孩子一起玩、陪孩子一起入睡。另一方面,生活習慣的訓練在這個年齡層也是急不得的事,如果過於急著訓練孩子,通常不會獲得孩子的服從遵守,所以父母責罵孩子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使得親子之間的感情出現裂痕。而在嚴格的管教下,或許某些孩子會確實地遵守父母的指示,但這充其量只是害怕被父母責罵所裝出來的樣子罷了,這樣的孩子,心靈會逐漸變得冷漠。此外,管教的教育方式往往會把孩子框入某個固定的類型,而這樣的類型一旦被父母稱讚為「好孩子」之後,孩子從此將付出許多心力只為了達到父母心中「好孩子」的樣子。但是,非常遵守規矩禮貌的孩子,心底其實深處暗藏著抗拒的情緒,因為生活中行駛原本內在活力的意願早已受到扼殺。進入青春期,當他開始思索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之後,所有的情緒就此爆發開來,甚至會出現家庭暴力的行為。 像個跟屁蟲般的孩子心像個跟屁蟲一樣,媽媽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的行為,也是這個年齡的特徵。尤其是孩子曾經有看丟媽媽的經驗時,想必會更緊緊地跟著媽媽的行動吧!例如當媽媽和孩子一起在房間裡面,孩子正在聚精會神玩玩具,而媽媽也在一旁織毛線或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沒有注意到媽媽突然去上廁所或到外面丟垃圾,等到孩子發覺剛剛明明在身邊的媽媽已經不見蹤影時,他的不安將會升到最高點。有了這種經驗之後,孩子的心中會常常擔心媽媽是不是又會突然不見,於是就會「媽媽!媽媽!」地到處喊個不停。如果媽媽以「吵死了」來責備孩子的話,等於漠視孩子的情緒,因此媽媽不妨輕聲安撫孩子,也要記得經常給予孩子親密的擁抱,在不斷的安撫和擁抱中,相信孩子這種跟屁蟲的行為將會逐漸緩和。其實,這種緊跟媽媽的行為,正是一種與媽媽之間有著緊密情感聯繫的證明,如果妳的孩子看不到媽媽的蹤影也沒有什麼反應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那是孩子學會獨立的緣故;相反的,妳應該思考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聯繫是否出了問題,而且也必須重新檢討之前的養育方式。因此,請儘量多陪伴孩子一起入睡和玩耍,如此一來,便可以期待一個怕生又可愛的跟屁蟲了。 一歲到一歲半孩子的特徵 ◆靜不下來總是到處亂跑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2006年10月23日
公開
18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2006-10-12 Page:1/1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8大理賠申請技巧 文◎Smart智富月刊提供 花錢買保險,當然是希望將來若不幸發生事故時,理賠金可以派上用場。但是保險的理賠爭議不斷,尤其是醫療險,並不是有保就有賠,不免讓民眾擔憂,繳了保費卻無法獲得保障。其實,只要建立基礎知識,搞懂常見的理賠爭議,就能夠據理力爭,不被保險公司「唬弄」。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醫療險爭議與爭取理賠金的技巧。 爭議1-住院理賠日額少1天 案例:阿潘因為車禍住院,第3天才出院休養,在申請日額型住院醫療險的理賠後,發現保險公司只理賠2天,保險公司的說法是阿潘只住院2個晚上,因此只理賠2天日額補償金。 威盛保經公司投資理財部經理賴慧珠表示,如果是投保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保險公司依照「醫療單據」來理賠,就不會出現上述爭議,日額型住院醫療險便常出現上述爭議。 保險公司的理賠依據是從「就醫診斷書」上醫生所撰寫的住院天數來給付,因此像阿潘的情況是第1、2天住院,第3天白天出院,若醫師診斷書上寫2天,就是理賠2天日額,除非可以跟醫師特別情商,寫成3天,或是標註從8月12日住院至月14日,保險公司才會理賠3天日額。 爭議2-到急診室吊點滴,卻不理賠急診津貼 案例:阿寶得了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到醫院急診室吊點滴,3、4個小時後才回家休息。向保險公司申請急診津貼理賠時,卻被以「不符合理賠條件」為由而拒賠。 一般保險公司對於「急診」的定義是指在急診室待超過6小時以上,才算符合申請急診津貼的條件;或是待超過12個小時以上,就算等同住院,可以請領住院日額津貼。以阿寶的情況來看,並不符合申請門檻。賴慧珠表示,這些相關說明都可以在保單條款中找到,如果想要請領這些保險津貼,就得「想辦法」在急診室待超過一定時數以上,然後請醫生開立診斷證明,敘述從幾點幾分入院,幾點幾分離院,才能申請相關給付。 爭議3-既有病史被列為理賠除外責任 案例:阿康有胃潰瘍,因此在投保時,被保險公司要求加費承保,條款上還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之疾病列為除外責任,阿康覺得很不公平,保險公司多收他3成保費,除外責任還一堆,那不如不保。 中國人壽理賠部經理蔡榮杰表示,阿康的情況很常見,但也不是從此就無翻身機會。只要在投保後的2年內,胃潰瘍都未復發,阿康可以主動到醫院做體健,由醫師判斷是否已經恢復健康,並開具診斷證明書。阿康只要拿這份診斷證明,並填寫契約變更申請書,便可以向保險公司要求把胃潰瘍與可能併發症的除外責任刪除。 爭議4-癌症併發症不予理賠 案例:阿美得了子宮頸癌,摘除子宮後,膀胱會下垂,必須定期作復健。但在申請相關費用時,保險公司卻以「癌症後遺症不予理賠」的理由拒賠。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只要我得了癌症,所有跟癌症相關的治療,保險公司就應該賠,因此「防癌險理不理賠併發症或後遺症」也是常見的糾紛,這在保單條款中已解釋清楚,有些保單會賠,有些保單則規定必須是直接針對癌症的治療,保險公司才會理賠。因此民眾還是要看看自己的保單條款,是否將併發症或後遺症除外。 爭議5-先天疾病不理賠 案例:阿珠在孩子一出生後就幫他投保,孩子在3歲時因為疝氣而住院開刀,阿珠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卻因「該病屬於先天性疾病,不在理賠範圍中」,拒絕理賠。 由於阿珠的小孩是在3歲才發現有疝氣,因此在出生投保時,並不知道有此情形。因此,阿珠可以向醫院調閱小孩出生時的健康檢查表等相關證據,證明出生時並未檢查出與先天疾病相關症狀,阿珠也非惡意隱瞞小孩病情,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申請調停,這樣便能提高理賠的成功率。 爭議6-走路意外扭到腳,意外醫療險卻不理賠 案例:阿亮習慣邊走路邊聽MP3,有天為了閃躲疾行而過的機車,不小心跌倒而扭傷腳踝。他跟保險公司申請意外醫療給付時,卻被拒絕,感到很不服氣。 台灣人壽商品企畫部專案經理王永才表示,意外險的理賠定義很明確,只要是外來、突發、非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意外,引起的醫療行為,均可申請醫療理賠。因此,以阿亮的情況來看,應該可以獲得理賠。 阿亮之所以被拒,原因就是診斷證明書上的措辭,被醫生寫成「扭傷」而非「挫扭傷」。在保險公司的認定中,扭傷屬於自力所造成的,而非外力,例如走路扭到或是閃到腰,並不符合意外險「外來、突發」的理賠條件,因此下次碰到類似狀況時,不管是否真的是外力所造成,診斷證明書上只要有「挫扭傷」的字眼,就能符合意外醫療險理賠條件。 爭議7-內視鏡切除膽囊,卻無法理賠手術金 案例:阿清前一陣子做了膽囊切除手術,由於現在醫學發達,因此只要做內視鏡清除處理,並不需要真的開刀。不過,保險公司卻不願理賠手術津貼,原因便是阿清「並未實際開刀手術治療」。 除了內視鏡治療外,雷射治療算不算手術?也是常見的爭議。內視鏡或是雷射治療是否算「手術」,可否申請理賠?保險公司間彼此見解不一。有的保險公司認為一定要動刀、要流血才叫手術;有的保險公司彈性較大,認為只要保戶申請理賠的頻率不高,也有治療之實,便可比照開刀手術給予理賠。 賴慧珠強調,民眾想要提高理賠勝算,關鍵就在於「診斷證明書的寫法」。民眾最好事前告知醫師未來有申請醫療險給付的需要,請醫師在診斷證明書上的描述字眼盡量「詳述」,例如將「內視鏡切除膽囊」,詳細描述成「以內視鏡處理手術做膽囊切除」,只要在診斷證明書上有寫到「手術」字眼,保險公司便比較沒有立場刁難你。 爭議8-被醫師證明罹患乳癌,保險公司卻要求保戶提出「病理切片」報告 案例:阿芬覺得胸部有不明硬塊,到醫院照了胸部超音波與相關檢驗後,證實是屬於惡性腫瘤,必須積極治療。阿芬在向保險公司申請初次罹癌保險金時,卻被保險公司要求要提出「病理組織切片」報告,才能核准理賠。 根據防癌險的保單條款,保戶在申請相關理賠時,都必須檢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報告單,但隨著醫療進步,有些癌症已經可以透過精密的檢驗,即使不需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也能確定為惡性腫瘤。此時,保戶可以主張「診斷證明書上確定罹癌」,即使不附上病理切片報告,也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是沒辦法成功申請理賠。因為保險公司是依照「保單條款」行事,且認定保戶也認同保單條款上的相關說明而簽名、投保,因此如果阿芬不提出病理切片報告,保險公司可以不賠。 只不過,在實務上,罹癌後需要做相關的放射線治療,或定期回門診追蹤,嚴重者也要開刀切除病變組織,在治療的過程中,保單便會理賠相關醫療支出。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2006年10月20日
公開
5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文/沈蔚穎 專家/陸明鳳 幼稚園園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孩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若方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第一招 抓住重點 表揚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也應著重在孩子不怕困難的決心和認真態度,特別應該讚美孩子最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畫好了一幅畫,一開始他可能不太會畫,於是他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雖然時間花得比別的孩子多,但終於還是畫好了。這時候做家長的,一定要對孩子有所鼓勵,表揚他有始有終及求進步的學習態度,孩子在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餘,就能建立努力就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招 讚美要具體 家長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讚美得愈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愈清楚,愈容易了解何為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家長說:「你今天真乖。」孩子往往不明白大人所說的「乖」是指什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你今天早上按時起床,上幼稚園沒有遲到,又幫陳老師收拾小朋友玩的玩具,所以你是一個乖孩子。」用這種方法來肯定孩子守時和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招 讚美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某一件好事,家長就應立即讚美,不要拖延,否則,時間過長,孩子就會淡忘讚美,更不能強化好的行為。 第四招 確立表揚目標 讚美孩子的進步,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家長的目標是要求孩子玩耍後,自己收拾好玩具;儘管孩子從來不這麼做,你仍然要堅持不懈地重複此一要求,如果有一次,他把一個玩具放在玩具盒裏,表揚的時機就來了。 「你把娃娃放進了玩具盒裏,真不錯,媽媽幫你把別的玩具收起來好嗎?」又如,你跟別人說話時,孩子總愛打岔亂嚷,希望你不要忽視他,但是如果突然有一次,孩子開始靜靜聽你和別人說話,你應該停下來讚美他:「真乖。」然後再繼續講話,隔久一點之後,可以再表揚他一次,這樣孩子就學會了等待。當目標達到時,一種新行為完全建立起來,這時仍要視情況給予表揚及讚美。 第五招 不同年齡讚美方式有異 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讚美的同時,最好可以給他一個吻、一次擁抱或者其他的身體接觸;而對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則可以含蓄一些,父母可以寫一些小紙條夾在他的書裏,或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經注意到他的好表現。總之,家長應不斷地嘗試,留意哪一種讚美方式,對自己的孩子最有鼓勵作用。 第六招 慷慨給予讚美 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你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但其實,年齡小的孩子能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好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父母若能慷慨地給予讚美,孩子的表現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棒。 第七招 讚美時不忘提出新要求 在讚美的同時提出新要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小朋友拿著他新創作的一幅作品給你看時,在表揚他努力的同時,聰明的父母也別忘了提醒孩子:「如果你把用過的畫畫工具自己收拾好,那就更棒了」。 第八招 把握讚美時的感情濃度 讚美時,爸爸媽媽的感情流露要「冷熱」適宜。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時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讓孩子產生驕傲心態;還有的家長儘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但為了防止孩子驕傲,他們會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在語言、行動上顯得冷淡,經常這樣的話,必然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正確的方法是:在讚美孩子時,儘量做到「冷熱」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會勝過許多讚美之詞。 讚美及表揚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在表揚孩子時,大人一般都要態度熱情,表情親切,孩子自然會感到很高興,很興奮,這種體驗可以加深對成功本身意義的認識,並且願意在以後繼續這樣做。當你想要表揚你的孩子時,不妨試一試以上的絕招,或許會給你和孩子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

促進嬰幼兒身體動作發展的遊戲

2006年10月19日
公開
42

促進嬰幼兒身體動作發展的遊戲 可以去網頁看看 有示範動作 http://www.baby-life.com.tw/ 促進基本動作發展的遊戲 長庚護專幼保科專任講師張翠娥張翠娥表示,嬰兒出生的頭一年,最重要的就是基本動作能力的建立,包括抬頭、翻身、扶坐、獨坐、爬、站、走。第二年從走到跑、簡單的跳躍動作,第三年可以雙腳跳、騎三輪腳踏車、投擲球……等。基本動作能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每一個動作發展的里程,就帶領孩子向寬廣的世界更邁進一步。 遊戲1 包春捲 適用年齡︰0個月∼3歲。 環境準備︰床單、被單或毛巾被擇一。 遊戲目的︰提供身體觸覺刺激,經歷翻滾經驗。 遊戲方式︰ 讓寶寶躺在床單或毛巾被上,只露出頭在外面。 像包春捲一樣滾捲起來。 拉住被子的一邊,讓寶寶滾出被單外。 觀察重點︰觀察嬰幼兒是否喜歡此活動,觀察嬰幼兒是否能順勢自行翻滾。 注意事項︰最好選在通舖式的床上或在地板上鋪上軟墊。可利用睡前或睡醒時做。孩子若是早上不肯起床,就可以和他玩這個遊戲。 遊戲2 不倒翁 適用年齡︰3個月∼3歲。 環境準備︰木板地或軟墊地板。 遊戲目的︰提供前庭平衡覺刺激,提供身體觸覺刺激,提升頸肌耐力,促進親子感情。 遊戲方式︰ 把嬰兒抱坐在腹部,雙手抱住嬰兒。 大人做仰臥起坐,孩子隨著大人如不倒翁般前後擺動。 (做此遊戲時,家長可隨口唸唱不倒翁的兒歌︰「說你呆,你很呆,鬍子一把像個小小孩。說你呆,你不呆,推你倒下,你又站起來」) 觀察重點︰先讓嬰幼兒俯臥地板上,觀察其是否會自己抬舉頭來。能夠獨立抬頭的孩子,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做此遊戲。 注意事項︰還不會獨立仰頭的嬰兒要特別注意保護其頭部安全。嬰兒趴臥大人胸膛時,大人腳彎曲,等坐起後,讓嬰兒頭靠著成人的腳,慢慢滑躺下去。做此遊戲次數隨意,視個人體力而定。 遊戲3 彎彎路 適用年齡︰10個月∼3歲 環境準備︰拖鞋數雙或雙色腳印。 遊戲目的︰增進走、跑、跳的動作機能。促進敏捷反應力。 遊戲方式︰ 牽手走彎路──當寶寶會站,能牽著媽媽的手走路時,可在家裡客廳無物的地面上擺拖鞋,由媽媽帶著跨步走。 獨自走彎路──等寶寶能獨立走穩後,可讓寶寶學走彎彎路。等寶寶會雙腳跳後,可改用雙腳跳,更大後,還可用單腳跳。 圓圈圈──也可將拖鞋擺成圓圈,繞著走、跳、蛇行都可以。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走、跑、跳時會不會動作不穩或絆倒。 注意事項︰注意不要讓寶寶拿拖鞋放入口中當咀嚼的玩具。 幫助身體認知的遊戲 初生嬰兒對自己身體形象的知覺是模糊的,要透過摸索、接觸才會慢慢知覺到,例如︰嬰兒透過接觸會知道原來這是我的手,它可以抓東西、取食物;這是我的眼睛,它可以看到其他物體。這些身體形象認知的形成,是藉由大人不斷的伸出手告訴嬰兒︰眼睛看媽媽這邊、用你的小手抓抓看……,這種不斷用語言、身體探觸與實物探索的聯結,來建構嬰幼兒對自我身體形象的認知。 遊戲1 親子蹺蹺板 適用年齡︰2歲∼3歲。 遊戲目的︰增進肢體運用計劃能力。促進動作模仿力。 遊戲方式︰ 媽媽與小孩面對面、手牽手,當一方站著時,另一方就要蹲下去,像個蹺蹺板一樣,可以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 兩人對坐,媽媽的腳將小孩的腳套在內層,雙手拉好,一個往後躺,另一個就往前傾,這樣一來一往就像蹺蹺板一樣。 兩人面對面,做蹺蹺板動作,也可當小飛機,一邊高一邊低。(可配合兒歌音樂做上述的動作)。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是否能配合動作,做出高低姿勢。面對面模仿時,是否有左右相反的動作。 注意事項︰注意兩人之間的距離,不要拉傷幼兒。 遊戲2 萬能強力膠 適用年齡︰1歲6個月以上。 遊戲目的︰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名稱。知覺身體各部位的功能。 遊戲方式︰ 媽媽把手伸出來,放在寶寶頭上說︰「哇!黏住你的頭了!」可故意裝著拔不起來說︰「唉呀!怎麼拔不起來!」然後再黏其他的部位。 與寶寶對坐,媽媽示範各種轉頭動作,最後故意不小心,頭與寶寶的頭黏住了。(可換身體不同的部位重複上述的步驟) 讓寶寶主動出擊,去黏媽媽的腳或肚子等部位,並讓寶寶說出身體各部位名稱。(可以同時黏住二至三個部位)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是否會模仿說出身體部位名稱。觀察寶寶能不能主動出擊。 注意事項︰先由大人示範說出身體部位名稱,再鼓勵寶寶說出。 遊戲3 磨豆漿 適用年齡︰3個月∼3歲。 遊戲目的︰促進身體協調運用能力。提供身體觸覺刺激。 遊戲方式︰ 嬰兒仰躺,或由大人抱坐在膝上。大人用手抓住嬰兒的雙腳,讓雙腳的腳掌相對。 使嬰兒雙腳掌如磨豆漿狀,口唸︰「磨豆漿呀!磨豆漿呀!豆漿一碗多少錢?」當唸到錢時,就把嬰兒的雙腳往外翻。 媽媽握住嬰兒的腳左右搖擺,一邊唸︰一塊錢、兩塊錢、三塊錢……。 最後媽媽抱著嬰兒躺下。 觀察重點︰一歲以上的幼兒可無意間問問他說︰「磨豆漿!」觀察寶寶是否會自行抬舉起雙腳,準備做動作。 注意事項︰抓握寶寶手腳時,請注意手腕力道、姿勢,不要傷及幼兒。 增進感覺發展的遊戲 視覺辨識、聽覺辨識、視覺追視、觸知覺、視聽動協調以及記憶能力等是建構嬰幼兒感官和感覺的基礎,這些能力發展的好,寶寶的感官、感覺才會有好的發展。 遊戲1 今夜星辰 適用年齡︰10個月∼2歲6個月。 環境準備︰手電筒或是鏡子。 遊戲目的︰加強視覺追視能力。經驗光線的變化。觀察光與影的關係。促進視動協調能力。 遊戲方式︰ 媽媽先把家中的燈都關掉,並打開手電筒,讓幼兒不會害怕,和幼兒說要去找星星在哪裡。 請幼兒找一找手電筒的光影(即星星)在哪裡,媽媽可以隨時晃動手電筒,移動光影的位置。也可以打開一盞燈,用鏡子反射光影,讓幼兒找光影在哪裡?並隨時移動,看幼兒視線的變化。可讓幼兒用手去抓光影。 觀察重點︰觀察幼兒的視線是否會隨著光影移動而移動,或是固定在同一個方向。 注意事項︰光影移動的速度不可以太快,以免幼兒跟不上而喪失興趣。 遊戲2 胖子、瘦子、捏鼻子 適用年齡︰2歲∼3歲。 遊戲目的︰促進幼兒聽覺與視覺的協調性。刺激幼兒反應力的發展。 遊戲方式︰ 請幼兒跟著動作唸︰「胖子、瘦子、捏鼻子」。胖子的動作是學大胖子走路的樣子,瘦子的動作是學瘦子走路的樣子。 等幼兒熟悉上述的動作後,再變化做相反的動作,如︰媽媽說胖子,並做胖子的動作,但小朋友必須說瘦子,並做出瘦子的動作。 可以想像更多相對的動作,如︰高個子對矮個子,大巨人對小矮人。 觀察重點︰觀察幼兒的反應力,以及幼兒是否了解相反詞的意義。 注意事項︰先從具體可做動作的相反詞開始做。 刺激運動平衡的遊戲 張翠娥講師指出,身體的平衡需要適量的前庭刺激,過與不及均對身體平衡的發展有不良的影響。現在的家庭空間較小,提供孩子的跑跳空間不足,所以現代孩子普遍有前庭刺激量不足的情況。前庭刺激量不足,會影響身體的平衡感和空間的位置判斷,若至發展精細動作的年齡仍未改善,則會使精細的視動協調動作發展不良,而導致讀寫的困難,所以適度的前庭刺激活動,可說是平衡動作的重要糧食。但要注意的是,前庭活動多為加速、減速、旋轉的動作,不宜在剛吃完奶、吃完飯或吃過東西後進行,否則易有嘔吐現象,飯後一小時至三小時是最適當的時間。 遊戲1 坐飛機旅行 適用年齡︰1個月∼3歲。 遊戲目的︰提供前庭發展刺激。讓嬰幼兒感受搖晃與速度。提供身體觸覺刺激。促進親子感情。 遊戲方式︰ 媽媽或爸爸仰躺在地,腳彎曲,抱嬰幼兒趴臥在小腿上。先上下左右輕晃幾下,讓小孩感受一下坐飛機的快樂。 口唸「飛機飛呀飛」,腳配合上下或左右較大幅度的晃動。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問他要飛到哪裡,地點由寶寶講,此時媽媽把腳緊靠胸膛,讓寶寶與自己更貼近。可重複此動作,次數不限,視大人體力與幼兒興致而定。 觀察重點︰大部份的嬰幼兒都非常喜歡這個動作,會玩得很開心。 注意事項︰當嬰兒頭已可以獨立撐起時,可讓嬰兒的頭懸空(不靠在腳上),以增強其頸肌的耐力。 遊戲2 升降機 適用年齡︰0歲1個月∼3歲 遊戲目的︰提供前庭發展的刺激。促進四肢的抓握力。 遊戲方式︰ 坐電梯──爸爸媽媽將雙手放在寶寶的腋下,將寶寶撐起,慢慢輕輕上下晃動,問寶寶要上幾樓?地球儀──同上動作,大人自己轉圈圈,讓寶寶享受旋轉的樂趣。 升降梯——媽媽伸出手臂讓寶寶抓吊掛在媽媽的手臂上,媽媽手臂輕輕上下移動。擺渡過江——方法同上,媽媽手臂朝左右方向搖動。 觀察重點︰觀察寶寶的表情是快樂、驚慌、還是痛苦。注意寶寶的抓握力是否會自行鬆落。 注意事項︰切記不能太快速上下劇烈搖晃。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2006年10月18日
公開
37

【本文摘錄自:聰明寶寶電子報/ 本報內容由 階梯數位科技 提供2005.02.01】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為人父母應該在小孩出生後,多留意寶寶這方面的進展,並給予充分的誘導;多跟寶寶講講話、帶他認識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Top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Top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Top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昰屬於「大雞晚啼」型,不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因此如果孩子稍微晚熟,也不會過度緊張。當然,也不能忽略觀察孩子,當發現孩子真的有語言表達上的困擾,就應該及早求助專家協助,千萬不要抱持著「長大一點就好了」或是「舌根剪一剪」的想法。 ↑Top 寶寶不說話,該怎麼辦? A. 部分醫院有針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尋求協助 B 坊間學術單位、心路基金會等公益團體也有專業人員可以諮詢 C. 和專業人員合作一起參與學習解決計畫 D. 以耐心愛心陪著寶寶學說話是最佳良藥 E. 不要一次長時間強迫學習,讓孩子更失去開口的興趣   媽媽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A.可以多讓寶寶學習口腔動作 例如可以陪寶寶玩吹氣的遊戲,讓寶寶不斷向羽毛吹氣,保持羽毛在空氣中飄浮不落下。或是讓寶寶用吸管吸住一張小紙片,讓他支撐一段時間,這些可以訓練嘴部的肌肉。 B.多訓練寶寶嘴唇和舌頭等發音器官的協調性 例如喊寶寶一起來比賽,看誰發出的動物叫聲比較像,特別記得,當你在發出動物叫聲要寶寶來模仿時,必須站在和他差不多的高度,好讓他可以看到你的嘴型。 C.要說得巧,就先說得好 其實吃得好不只是營養問題,也要注意從吃的過程中去訓練口腔動作。例如長期吸奶嘴的孩子,因為很少咀嚼,可能口腔發展就會比較遲緩,建議父母及早減少孩子使用奶瓶,不要孩子一哭,就習慣性地塞奶瓶堵住他的嘴。 D.即使再忙,每天要固定撥一點時間說故事 陪著孩子說一段床邊故事,不僅讓孩子身心上感到舒服安慰,孩子每天聽故事對語言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未來孩子自然而然會很愛閱讀。 E.把握適當時機教孩子說話 例如當你拿著圖畫卡要孩子說「汽車」時,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反而拿起床邊的「筆」塗鴉起來,不要一昧斥責他不說汽車,心頭就該趁機轉個彎對他說,這是「筆」,可以「畫圖」。讓他練習說。 F.找出適合孩子的遊戲 如果要設計遊戲教導學習語文,應該考量適不適合小孩的年紀,也得考量一次遊戲的時間不要太久,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疲倦不耐煩,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G.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當你聽到孩子可能說出一些奇怪的句子或是不合文法的用語時,不要一昧糾正他,給他一點空間發揮,逐漸引導他正確的使用方法,才不會讓他覺得學習語文很無趣。

牛奶餵養6項常犯的謬誤

2006年10月18日
公開
38

牛奶餵養6項常犯的謬誤 文 / 王曉燕  專家 / 馮玲英 兒童保健專家 寶寶出生後,餵母奶當然是第一選擇;但即使因某種主客觀因素而無法哺育母乳,現代的寶寶也備受嬌寵,不但各家廠商不斷推陳出新配方奶粉,選擇種類特多,同時也競相研發、添加了各種生長時期所必需的營養素,標榜能養育出聰明、建康的優質寶寶。然而,各位新手媽咪們,除了慎選營養均衡、適合寶寶體質的優質奶粉,並按時餵奶外,妳可知道在餵奶的過程或操作上,自己可能犯有許多謬誤嗎?以下將一一為妳介紹。 謬誤1:沖泡濃度不當 儘管配方奶粉的廠牌、種類繁多,但在所有的包裝罐上,一定都有沖泡比例的說明,照說應該不會有濃度上的謬誤,但問題就出在置入水、奶粉的先後次序上。有些新手媽咪會受舊有習慣影響,在沖泡奶粉時,先以少量的開水將奶粉調勻之後,再加水至原應沖泡的奶瓶刻度;這其實是不對的。 各家廠牌所標示的沖泡比例不論是1湯匙30㏄.或60㏄.,均應先將適溫的開水依所需刻度裝入奶瓶後,再加入奶粉搖勻,這才是正確的沖泡比例;分段加水沖泡會使奶粉濃度過高,可能會引起寶寶腸胃不適,甚至拉肚子。 謬誤2:餵食過量 寶寶應該喝多少奶才足夠呢?寶寶喝奶多少,與孩子的體重、活動旺有相當大的關係,一般四個月前的嬰兒,多半3∼4小時餵一次奶,若大小便正常、活動力良好,則表示奶量應足夠;但如果孩子不到3、4個小時便哭著要奶,媽媽可試著增加奶量,但每餐應以20㏄.左右漸進式地增加,不得一次增加過多。 至於泡好的牛奶最好在多久內飲用呢?答案是半個小時內完成。由於牛奶是很營養的東西,放久易滋生細菌,且也會因此影響寶寶下一餐的餵食時間,所以超過半個小時後的牛奶,最好是由媽媽飲掉或倒掉。 謬誤3:加入米湯 有些媽媽認為米湯營養豐富,如果加在牛奶中一起來餵食,應該會更營養,殊不知米湯中的植酸會影響牛奶中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吸收,故不應該同時餵食。 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由於米湯有助於止瀉,所以當寶寶腸胃發炎,而醫師並未指示禁食時,可以熬煮米湯用來沖泡稀釋一點的牛奶,有助於改善瀉肚子的情形。 謬誤4:不再另外餵水 不少家長誤以為牛奶就是水,不必另外再餵寶寶喝開水。殊不知,牛奶中的蛋白質以及鈣、磷、鈉等礦物質的含量,大大超過母乳,而這些礦物質進入體內後,會消耗大量水分,導致大便乾結難解,俗稱「上火」;如果您不想要寶寶上火,就得多餵他喝開水。更何況,餵寶寶喝水,多少也有助於維護口腔清潔哩! 謬誤5:莽撞換奶 從寶寶出生一直到斷奶,可能會歷經幾次換奶,但不管你是接受醫師、親戚朋友建議,抑或是被廣告吸引而決定更換奶粉廠牌,均不應該直接貿然更換,必須要在舊奶粉還剩1/3罐左右,便買來新奶粉加入舊奶粉中沖泡,然後逐天、逐次地一匙一匙替換,以免寶寶腸胃適應不良。比方說,寶寶一次要喝150㏄.牛奶,那麼第一天先加入1匙新奶粉(以1匙沖泡30㏄.為例),保留4匙的舊奶粉,如此觀察寶寶兩天,若無異狀,則再將新、舊比例調整為2:3;依此類推遞增,直至完全更換為新品牌為止。 謬誤6:睡前不喝奶 睡前一杯奶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具有特殊功能。孩子進入睡眠狀態後,內分泌系統功能活躍,生長激素大量釋放,這時倘若恰逢牛奶中的豐富鈣質進入體內,兩者「珠聯壁合」便可加速骨胳生長,拔高個頭。當寶寶逐漸成長,甚至斷奶之後,有些媽媽因擔心孩子睡前喝奶會引起尿床,遂放棄此一增高的機會,損失實在可惜。 寶寶妙用 1.兒童夜間咳嗽:泡1杯牛奶,加入1枚生雞蛋和一小匙蜂蜜,攪拌均勻,然後分成2份,1份在睡前趁熱喝,另1份放入冰箱,以備夜間咳嗽服用(喝前加熱)。 2.改善兒童貧血:喝牛奶時加入適量蜂蜜(每天100-150克),有助於改善兒童貧血。同時您最好為孩子選擇色澤較深的蜂蜜食用,因為顏色愈深,所含的礦物質也就愈多,療效自然更好。 3.傷風引起的鼻炎:在蒜汁和薑汁中加入少許牛奶,然後把它滴入鼻腔內。三者比例視個人情況而定,以不感灼痛為宜。 4.兒童打嗝:泡1杯溫牛奶,讓孩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5.牛皮癬:把鮮奶倒入鍋裏用大火煮,煮開後再改用小火煮3-5分鐘,然後把鍋裏的牛奶倒出,這時鍋壁上會有一層白膜,把這層白膜刮下來塗在患處即可。 媽媽妙用 1.乳腺炎:將100克茴香籽倒入0.5公升的鮮奶中煮,煮開後,蓋好蓋子,浸泡2小時後把茴香籽濾淨。把泡好的牛奶分成3份,每天取1份,分3次服用,飯前半小時服下。1個療程3週,1個療程結束後,間隔1週再進行下1個療程。 2.偏頭痛:把1枚生雞蛋打在杯子裏,攪拌均勻後倒入煮開的鮮奶。每天喝1次,每次1杯,1週為1個療程。 3.失眠:睡前喝1杯加蜂蜜的溫牛奶。 4.神經性皮膚炎:在0.5公升的鮮奶中倒入100克植物油(最好是橄欖油),把它攪拌均勻後倒入加有溫水的浴盆中。每週治療1次,每次泡15分鐘。 5.皮膚色斑:把鮮奶和藥用酒精按3: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睡前用它擦拭皮膚色斑。 6.灼傷:用涼的鮮奶濕敷患處。 7.去除嘴裏的蒜味:喝1杯溫牛奶,但須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8.痔瘡:在鮮奶中加入搗碎的蔥,把它敷在患處。1個療程約2週。 9.肌腱扭傷:用熱牛奶熱敷。

寶寶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

2006年10月16日
公開
35

寶寶做家務從一歲半開始------轉貼 其實,只要能站起來,就能為人服務。剛學會走路的幼兒喜歡幫人,並且會因為幫助別人做事而感到自豪。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這能改變許多小孩的怪異行為。同時,在勞動中也能培養起孩子許多寶貴的品質,如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以及珍惜時間和愛惜勞動果實等。   你在孩子身上培養的為他人服務的潛能,不管他今後到哪兒,都將使他受用終生。教育孩子:"要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一樣對待別人。"然後積極創造機會讓為別人服務,長大後他會很有能力並且充滿自信心。你會看到孩子不但樂於奉獻,而且還將在更優雅的領域,諸如禮節、慈善、好客等方面讓你自豪。   教不到兩三歲的孩子削蘿蔔,刀很危險,他很可能削了手,但你若教他,讓人吃驚的是他能很輕易的學會。   要從小做起,在孩子剛學步時,也讓他參加清掃小組,即使至今為止你家小組只有爸爸和媽媽。給他一塊抹布--這會讓他在你身邊忙碌。這遠比在廚房裡打碎的漂亮酒杯有價值!隨著孩子逐漸有能力有信心,不斷介紹技巧給他。 ◆ 孩子能做的家務活:   1歲半   為自己拿尿布;把用完的尿布仍到垃圾箱裡;   從地上揀起小東西;關上櫃廚的門鎖;   取報紙   2歲   玩完後收拾玩具;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幫助餵養小動物;收拾玩具;   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   2歲半   照圖解佈置餐桌;折疊圍巾;   收拾餐具;削胡蘿蔔;把定量東西放進不同碗裡;   用小掃把掃地;收拾掃帚和垃圾箱;拖小塊地   整理雜誌、沙發墊   3歲   刷牙洗臉穿衣脫衣;擦掉傢具上的灰塵;疊餐巾   把一堆堆衣服運倒房間裡;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把衣服從甩干機中取出;擦抹低層架子;   倒空小垃圾箱;起床時疊好被子;   4歲   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收拾書本;除塵;   分類可循環物品   5歲   整理床鋪;擺放餐桌;   房間一般清掃;   6歲   為全家人倒牛奶;清掃桌子;   折疊一般衣服; 在督促孩子學習以上勞動技能時,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指導。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畫一張餐桌佈置的圖表,把它放在桌子附近,以便孩子佈置時參考。 給孩子準備小凳子、小海綿和抹布。 可以讓孩子睡在床上的睡袋中,這樣易於整理,孩子只要把睡袋拉直就行了。 把衣服的圖片貼在存放這些衣服的抽屜上。 臥室中準備放髒衣服的籃子。 把浴巾掛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 不應把玩具雜亂地存放在一個大箱子裡。用開口較大的箱子裝玩具,並在箱外 貼上所裝玩具(球、積木、汽車)等的圖片。 用帆布袋裝玩具,並用背袋掛在孩子房間中較低的鉤子上。   勞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遊戲。明智的父母採取遊戲的態度: 顏色和形狀:「先撿起紅色的玩具。好,現在撿藍色的。」「我們把方形的玩具   收到方紙盒裡,把圓形收到圓筒中。」 觀察者遊戲:「你把10件東西放好,讓我看看能不能按順序記住……」 跟我做:「你整理床的這邊,我整理另一邊。」「我擦地,你吸塵。」「我清理廁所時,你擦鏡子。」一起作時,講幾則笑話。 真讓我吃驚:父母分配孩子作活後離開房間,過一會兒出其不意地返回,看孩子能作多少活。可以說:「我想讓你大吃一驚,下次回來,你能作好嗎?」這樣是為了督促孩子盡快作完家務活。 比比誰快:要讓孩子多贏幾次。

孩子打呼嚕不是睡得香

2006年10月12日
公開
4

孩子打呼嚕不是睡得香   管先生兩歲的兒子一睡覺就打呼嚕,他聽著覺得既好笑又十分得意,「瞧我兒子,睡覺跟大小伙子似的。」但中外兒童睡眠專家研究發現,兒童打鼾屬於睡眠呼吸障礙,輕者可導致孩子智力發育落後,重者可以造成兒童在睡眠時突然死亡。北京兒童醫院呼吸功能研究室劉璽成教授提醒家長,如果孩子有扁桃體發炎、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疾病應及時治療,如果肥胖應盡快減肥,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打鼾。   ■孩子根本不應該打鼾   劉教授認為,正常孩子的呼吸系統是十分順暢的,睡覺時根本不可能打鼾,否則就是患了睡眠呼吸疾病。兒童睡眠呼吸障礙者並不少見,據統計,這種疾病在12歲以下兒童中的發病率為7%至10%,有症狀的兒童白天相應存在睏倦、多動或煩躁等表現,輕者可導致孩子精力不集中,智力發育落後,影響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嚴重的可以造成兒童在睡眠時因呼吸暫停而突然死亡。   ■家長要注意孩子的睡眠狀況   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清醒時的狀態,如果肚子疼了、發燒了就趕緊往醫院跑,但是,如果孩子整天混吃悶睡,看上去挺結實,就認為孩子沒事。劉教授說:「家長還應該留意孩子的睡眠情況。對兒童來講,睡眠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兒童睡眠呼吸障礙的常見表現有,睡眠時打呼嚕,出現憋氣、張口呼吸、呼吸暫停、夜間輾轉不安、出大汗,還有肌肉的痙攣抽搐、遺尿等等。劉教授提醒家長,晚上仔細聽,如果在一周裡有兩三個晚上都能聽到孩子的呼嚕聲,就是病態睡眠了。   ■四大問題困擾兒童睡眠   據劉教授分析,除了遺傳基因、亞洲人平短的面部結構、巨舌症影響外,還有四種因素會導致兒童睡眠呼吸障礙:扁桃腺反覆發炎、呼吸道感染、哮喘和肥胖。兒童兩歲後扁桃腺會發育長大,如果發炎了,扁桃腺就會腫大,發炎的次數越多,扁桃腺腫大的程度越嚴重,腫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鼾聲,干擾睡眠。因此應盡量避免孩子的扁桃腺、呼吸道感染,如果有哮喘病應盡快治療。肥胖兒童的呼吸道周圍被脂肪填塞,使呼吸無法順暢,當軟顎與咽喉壁之間的震動頻率超過30赫茲時,就會出現鼾聲。   ■打鼾不要亂用安眠藥   一些家長發現孩子睡眠不好,就趕緊給孩子吃安眠藥,以為這樣孩子就能睡個踏實覺。專家認為,睡眠不好不是安眠藥所能解決的。有的孩子睡覺打鼾,會在憋氣中驚醒,而安眠藥起的是鎮靜作用,孩子服了安眠藥後根本不可能在憋氣中驚醒,會迅速導致死亡。   兒童醫院治療兒童睡眠呼吸暫停的方法是,先通過多導睡眠儀進行監測,通過患兒心電圖、腦電圖、血氧飽和度、呼吸氣體流量等指數,鑒定睡眠呼吸暫停的源頭,確診是神經中樞系統的原因還是氣道阻塞的原因。中樞性呼吸暫停可使用抗抑鬱藥物調整,如果是氣道阻塞,那麼可以通過手術排除。 --------------------------------------------------------------------------------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153335

2006年10月12日
公開
7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2、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5、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6、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4、5歲的孩子們還會有一些生活上的小惡習,這些小毛病又可能變成大麻煩哦!   1、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2、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3、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4、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5、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6、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1歲半∼2歲的生活檔案

2006年10月02日
公開
8

●分享● 1歲半∼2歲的生活檔案   一歲半到二歲的幼兒,語言能力正在訊速成長中,會努力記住物體的名稱,因此不管看到什麼會問「這是什麼」或「嗯」「啊」,令大人被問的有點煩,此時不適宜責怪他。大人不論問了幾次,回答應該一致,重覆的教導幼兒。對一歲的幼兒,大人最好使用幼兒容易用的嬰兒語言,大人使用成人語言。   一歲半的幼兒階段,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比較固執,常常堅持非按自己的意思不可。佔有慾也強,希望每個東西都是他的,雖然東西並不一定喜歡。二歲以後,仍在吸手指是病態的,可以用代替的方法,如提供娛樂性玩具或遊戲,轉移他的注意力。   包括午覺在內,一至二歲幼兒總睡眠時間約十一小時到十二個小時半,應儘量讓幼兒過規律、正常的生活。   1.生長發育   體重增加約一公斤(平均體重由一歲半十一.五公斤到加約四公分(平均身高由一歲半八十二公分到兩歲八十六公分)。這段時期生長增加的比例較一歲以前的嬰兒期平緩,父母不必緊張。如果與平均值差 題。   一歲半幼兒所懂的字彙不多,語言的表達是以自我為中。如有些幼兒,「不要」是他最愛說的字眼,有時會以大人也聽不懂的兒語來表達,但是他已能聽得懂許多的話。   2.一般常見疾病   有很多媽媽在門診時會問到:為什麼二歲小孩常常感冒?比較起來,二歲以前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健全,很容易被感染。疾病流行的季節如流行性感冒期,應避免帶到人多、空氣不好的公共場所。幼兒很容易被傳染到家中有哥哥或姐組上幼稚園感染到的疾病。母親自己在家照顧的幼兒,比起年紀很小就上托兒所或一位保母同時帶養許多小孩,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比較少,病程也較短。   感冒是最常見濾過性病毒的感染,年紀愈小的症狀愈嚴重,發燒也較高,表現出流鼻水、打噴嚏、輕度咳嗽、食慾不振或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以「鼻病毒」最常見,而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都是感冒的合併症。一歲半的幼兒表達能力不好,高燒不退、如果有挖耳朵和拍頭不安的動作,可能是合併了中耳炎,細心的小兒科醫師都會用耳鏡仔細的檢查,中耳炎的治療抗生素需給十天以上,防治上應幫忙或鼓勵幼兒擤鼻涕,避免幼兒躺著喝奶。   一歲半到二歲之間,合併小兒鼻竇炎不多。夜咳、慢性咳嗽是因為較微鼻竇炎的鼻涕倒流而引起的並不多見,可請小兒科醫師仔細聽診,呼吸是否有喘鳴聲,是否為氣喘。幼兒發燒畏冷、越咳越厲害或有胸痛、呼吸困難,則要考慮是否合併肺炎,在一歲半到二歲幼兒的肺炎,以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機會較大。一歲半至二歲幼兒的偏桃腺炎大部份是病毒所引起的,少數由鏈球菌引起的扁桃腺炎,絕大多數發生在三歲以上的兒童。因此幼兒感冒生病發燒有一定病程,應注意有無合併症,家長不要一味要求醫生清洗喉嚨、打消炎針,徒然增加幼兒的皮肉之苦。   有些病毒的感染,會出疹子,叫病毒疹。其中最有名的玫瑰疹,常見於六個月到二歲寶寶,而以一歲右最多,寶寶往往連續燒了三、四天,反反覆覆三十九度以上的肛溫高燒,等燒退了疹子才出現,但不會癢,約一兩天才退掉。其它的病毒疹也許燒了一、二天,或有點腹瀉,也會出一、二天不癢的疹子,也好犯在二歲以前幼兒。   庖疹性咽峽炎好犯的年齡是六個月至三歲,幼兒會突然發高燒、食慾差,卻沒有咳嗽、流鼻水感冒症狀,有些父母會誤以為長牙而忽略了。檢查咽候先有紅暈的水泡出現,直到二到三天破裂後留下白色的潰瘍,幼兒會因吞食時感到非常劇烈的疼痛而拒食並流口水。前一到四天高燒期,加強退燒處理和水份補充。至於手口足病,除了口腔有潰瘍,幼兒的手、腳、膝蓋,屁股有水泡。上述病症,一歲半的幼兒因吞食疼痛,可改以清涼鬆軟的食物,如布丁、豆花、豆腐或是冰淇淋等容易入口的食物,也能補充熟量。餵食開水、牛奶、稀飯最好也是涼涼的。   3.久咳或咳嗽有喘鳴聲要懷疑氣喘   幼兒的氣喘並非都有喘鳴現象,往往以持續咳嗽為主要症狀。如果時常感冒不癒、持續咳嗽、夜咳得厲害,或在夜間清晨有氣促、喘鳴等現象,應即早就醫,給予適當藥物治療,避免氣喘嚴重發作。可進一步檢查過敏原、避免幼兒接觸過敏原,如居家環境避免厚重窗帘、沙發、彈簧床和地毯敏治療。統計上,百分之八十的兒童氣喘在五歲以前發病,尤其好發於二歲前的幼兒,許多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氣鳴到五歲以後大部份會逐漸自然痊愈。      而一歲半以下寶寶的氣管尚未發育良好,罹患急性細支氣管炎時,很細的氣管內徑,加上發炎腫脹的氣管黏膜和分泌痰液增多,咳嗽時也會有喘鳴的聲音,很難和氣喘分別。有部份氣喘病童在嬰兒期就歲左右因為嚴重感冒後才開始喘。由鄉下搬到大都會生活的幼兒,氣喘發作機會比較高,與都市工業社會的空氣污染程度嚴重、塵屘過敏原較多、和病毒感染的機會較高有關。   4.咳嗽像狗吠的幼兒哮吼症   哮吼症好發在一歲到三歲的幼兒。幼兒咳嗽會有狗吠的聲音,聲音沙啞,吸氣性的喘鳴和呼吸困難,令家長十分緊張。有些幼兒突然在晚上 晚上,白天只有少數的感冒症狀,發燒很少見,屬於痙攣性哮吼。有些幼兒則先有一至三天咳嗽、鼻塞、流鼻水、高燒的感冒症狀,聲音沙啞,隨著呼吸道分泌黏液的增加,造成呼吸道的受阻,幼兒咳嗽一陣之後,會倒吸一口氣,發出像狗吠的聲音,在白天或晚上均可能發作,是由於聲門下或聲帶處的水腫所引起,有時候會往下蔓延成氣管炎或支氣管炎,屬於病毒所引起的為主。治療上除了藥物外,充足的水份補充,並給予冷潮濕空氣吸入,如利用家中浴室或蒸臉器瀰漫的蒸氣,每次吸入蒸氣約十五分鐘,可以讓幼兒的呼吸道自然擴張,有助於症狀的解除。如果幼兒呼吸困難的象沒改善,即使是半夜也要送急診。      一歲半的幼兒,吃的太多、消化不好、飲食不潔或感冒快好的時候,會有輕微的腹瀉或泥便,改給予清淡飲食如稀飯、吐司可以改善。如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胃炎,幼兒會突然嘔吐,甚至嚴重到喝水也吐,除給予藥物治療以外,應短暫禁食,少量多餐的即可恢復。夏天幼兒好犯的沙門氏菌感染,嘔吐、腹痛或有發燒以外,大便會有血絲、黏液、惡臭味,可請醫師做糞便的進一步檢查。一歲半幼兒表達力不好,高燒不退、昏睡、腹痛、吵鬧得相當厲害,沙門氏菌引起傷寒(菌血症)或腸穿孔也要注意。冬天好犯的輪狀病毒,先有多次嘔吐或發燒及輕微感冒的症狀,再出現稀繁惡臭的水便,可拉上三到五天。一歲半的幼兒很容易因為腹瀉厲害而脫水,可給予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流失的水份和電解質,餵食稀米湯,注意幼兒是否有嘴唇乾燥、小便減少,沒有眼淚,精神變差等脫水現象,必要時須打點滴。   5.小兒扁平足和O型腿   剛學會走路幼兒,部份會出現O型腿或以內八字來走路,以一歲半左右的小兒O型腿最明顯,有些到了三歲則會形成X型腿,多數只是幼兒發育中的一時現象,和太早走路、常包尿布沒有關係。一歲左右的幼兒,出現扁平足機會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些幼兒時期短暫的現象,大多會隨年紀長大,而逐漸形成足弓。

破解幼稚園老師的魔法

2006年09月28日
公開
29

破解幼稚園老師的魔法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簡直判若兩人?在幼稚園裏,他大方、得體、講衛生、懂得尊重小朋友,但是一旦回到家裏,他又變成了登基三年的小皇帝,太獨、太懶、太沒耐性、太不聽話。幼稚園老師究竟有什麽魔法?她們遇到我們經常遇到的教育難題時會怎麽處理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天生的兩面派:他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能做到物歸原處、輪流 玩玩具或者排隊領蘋果,但是在家卻是東西四處亂扔、玩具不許別人碰、連一秒鐘的耐性都沒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在家的行爲當作前提,把他在幼稚園的表現看成轉變的話,我們就可以欣慰地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已經進步很多了!”“他能夠和小朋友合作了。”“看來他完全能夠很好地適應家以外的環境和生活。”當然,欣慰過後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我們的“1/2好寶寶”成長爲“全天候好寶寶”。   那麽,孩子們爲什麽在幼稚園那麽懂事?是迫于老師的威嚴,還是這些接觸過無數小搗蛋鬼的老師,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在家裏經常遇到的頭疼事,在幼稚園老師那裏會怎麽解決吧。希望她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培養出一個“家庭裝好寶寶”。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1∼2歲寶寶粗動作發展遊戲

2006年09月27日
公開
26

1∼2歲寶寶粗動作發展遊戲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1∼2歲的階段的寶寶,已開始能夠自行走路,雙臂也變得更有力,玩球、爬樓梯、跑步等都是他平時喜愛的遊戲,面對孩子逐漸的成長,爸爸、媽媽務必把握時間,多提供他們練習的機會,才能使孩子順利打好基礎,以迎接新的挑戰。 在成長軌道上,「1歲」不僅是極為重要的年齡標竿,更是寶寶擁有自主行動能力的象徵。尤其是在1至2歲的階段,小寶貝從蹣跚學步、盡情奔跑,甚至嘗試跳躍,每一項進步,都令為人父母者歡欣不已。 1∼2歲寶寶身體各項發展 剛滿1歲時,小人兒開始雙腳探索之旅。爬行時,寶寶的屁股會高高抬起,並以膝蓋離地、手腳並用的方式移動身體,除了速度加快之外,方向的轉換與控制亦靈活許多。此時大部分的小朋友已能由旁人牽著手前進,或是試著自行走路。當寶貝邁步時,腳跟會微微踮起,雙臂也會自然平舉、向外伸展,以維持身體的平衡。 1歲3個月左右,寶寶逐漸掌握了走路的竅門,越走越好,不但腳跟著地、步伐穩定,兩臂亦能放下,隨著肢體韻律自然擺動,彷彿跳舞一般。 他們對「樓梯」也產生莫大的興趣,特別是實心的梯階。起初,寶寶會在大人扶助下走一、兩階,以體會爬高的樂趣。等到熟悉後,會試著自己努力一層一層往上爬,再小心翼翼的以腳朝下慢慢爬下來,旁觀者看來驚險萬分,寶貝卻愈爬愈有信心。 到了1歲半,寶寶的手臂變得更有力了,所以特別愛玩球類的遊戲,不管是近距離傳球、蹲著滾球、坐著接球,或站著將球丟入框框裡,都令他興奮莫名。 這個年紀的孩子站著時,已可對準小椅子好好坐下、穩穩站起,不致歪斜跌倒。而大人的高椅子亦成為最佳探險道具,寶貝會努力爬上去,轉身坐定,把腳放好,有如勇敢的登山家,無畏無懼的邁向峰頂。 除此之外,孩子對於走路及轉彎的技巧更加純熟,並進一步發展出快走和跑步的能力。然而小人兒雖然衝勁十足,卻還不太會「煞車」 ,因此經常跌倒,可是只要稍加安撫,他們又能鼓起勇氣,滿臉笑容的向前飛奔,讓陪伴的大人提心吊膽,格外緊張。 1歲9個月時,有些寶寶能在大人協助下,從高椅子上踩著椅邊的橫桿爬下來,這代表孩子已能以視覺判斷高度、距離,為攀爬空心樓梯作好準備。 由於腿部肌力增強、平衡感提升,小朋友姿勢的變化日益敏捷。走路時,假如發現地上有東西,或有玩具從手上掉落,他們會蹲下來撿起物品,順手把玩,或再站起來繼續往前。扶著家具或牆壁時,寶寶還能抬起一隻腳,模仿大人以單腳站立,也可以用單腳踢開大而輕的球,毫不猶豫。 滿2歲後,溜滑梯成為孩子的最愛。他能扶著實心梯面的扶手,雙腳交替、一步一階的走上去,接著在坡頂坐穩,再咻的一聲滑下來。如果是空心梯或繩網,寶寶也會手腳配合,安全的爬到頂端。 至於走直線、倒退、定向快跑,或原地雙腳跳,皆難不倒他們;孩子甚至還會嘗試從不太高的地方跳下(大約一台階的高度),感受跳躍的刺激。 而上下半身的協調,使得寶寶得以輕鬆做出簡單的動作,如:拍手、踏步、前走、後退、搖擺、彎腰、轉圈、扭動,並試著搭配旋律與指令,一舉手一投足,皆充滿童稚的純真,宛如小小舞蹈家,著實惹人憐愛。 促進粗動作發展遊戲 1到2歲是寶寶進行身體實驗的敏感期,活潑好動的表現,常令大人招架不住。爸爸、媽媽在辛苦之餘,務必把握時間,多提供他們練習的機會,才能使寶寶順利打好基礎,以迎接新的挑戰。 (一)摘花兒 目的:增強直立平衡感、身體協調、姿勢轉換 年齡:1歲∼1歲半 時間:10分鐘 器材:粗繩、手帕或絲巾數條、較重的家具 場地:平坦安全的地方 步驟: 1.大人先將粗繩兩端分別綁在較重的家具上,如:餐桌(不用摺疊桌)、門把(門關上)。繩子的高度約比寶貝高10公分。四周不得有障礙物,以免發生碰撞意外。 2.接著把手帕或絲巾鬆鬆的綁在粗繩上,中間稍有間隔,看起來好像一朵一朵美麗的花。 3.大人示範如何摘花,然後由小寶寶嘗試。每當小人兒摘下一朵,大人就要大聲讚美,以滿足孩子的成就感。 4.當花全部被摘完後,可以將小花重新綁回,反覆進行。遊戲過程中,孩子有時會因為累了而坐下休息,大人應尊重寶貝的意願。 5.遊戲結束時,務必立刻將器材收好。 (二)安全步道 目的:增強直立平衡、足眼協調、腿部肌力、跨越能力 年齡:1歲半∼2歲 時間:10分鐘 器材:枕頭、椅墊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 步驟: 1.大人先將椅墊和枕頭隨意散放在地上,中間要留有較大的空間,讓親子能從容通過。也可以邀請小寶貝一起幫忙佈置場地。 2.接著由大人示範如何跨越步道障礙,安全通過:可以踩在椅墊和枕頭上,也可以跨越,或是在障礙間的地板上繞走,不同方式能帶來不一樣的樂趣。 3.然後由大人協助孩子嘗試。 4.由於每一位小朋友發展狀況和個人特質不太相同,因此寶寶的反應也會各有差異,無法預料,因此最好讓寶寶自行決定通過的方法,大人只扮演陪伴與鼓勵的角色。 5.遊戲結束時,務必立刻將器材收好。 (三)走跑停 目的:增強肌肉關節控制力、反應靈活度、姿勢轉換 年齡:1歲半∼2歲 時間:10分鐘 器材:鈴鼓 場地:鋪有軟墊的地板(最好在較大的空間) 步驟: 1.大人先檢查場地是否安全,如有其他家具或障礙物,應先搬移,以免寶寶受傷。 2.親子約定不同動作的鼓聲,如:慢慢的敲鼓代表慢慢走,快快的敲鼓代表快快跑,用力敲一下鼓代表停下來。 3.接著由大人一邊敲鼓、一邊示範,並邀請小朋友一起加入。大人的動作要誇張些,像慢慢走時,可假裝是又壯又重的大象或大巨人,停下來時,又變成不能動的木頭人,再配上清楚明確的指令和特別的聲調,一定能夠吸引孩子融入其中。 4.建議剛開始時以兩種鼓聲和動作為主,等到熟悉了,就可以增加變化。 (取材自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增加寶寶鈣質攝取小技巧

2006年09月27日
公開
29

增加寶寶鈣質攝取小技巧 輯�王紹媛  體內鈣質的恆定,除了足夠的鈣質攝取以外,還要考慮到鈣質吸收與利用的問題,例如:活性維生素D,會刺激小腸對鈣質的吸收。足量的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的吸收,而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蛋黃、肝臟、魚肝油或強化維生素D的食物。另外充足的日曬,也會促進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因此給幼兒接受適度的陽光洗禮,對鈣質的吸收也會有幫助的。 攝取鈣質技巧 以下提供一些增加鈣質攝取的小技巧,幫助媽媽們如何為寶寶提供鈣質之攝取: 1.烹調時增加牛奶或奶粉,奶製品的使用頻率—如烹調海鮮、肉類、蔬菜時,不妨可加進牛奶、如奶油焗白菜,鮮奶蒸蛋、起士烙魚、起士烙通心粉等。 2.利用牛奶製成各式點心—如鮮奶饅頭、蛋糕、布丁等。 3.果汁飲料中也可添加牛奶一起食用—如木瓜牛奶、草莓奶昔。 4.食用連骨小魚,也是鈣質攝取的最佳方法之一—如吻仔魚粥就是個好方法。 5.蝦貝類之鈣質含量也不低—例如蝦皮含鈣量就很豐富,唯烹煮前需先用水泡過,去除多餘的鹽份及雜質。 6.熬煮大骨湯、排骨湯時,可加些醋或檸檬幫助鈣質溶出,以利吸收。 7.煎或烤魚時,擠些檸檬汁,既增美味又可少放些鹽,以利鈣質的吸收。 8.多食用深綠色蔬菜及海藻、海帶等裙帶類,若能與豆腐一起食用,則所提供的鈣質也很豐富。唯菠菜與豆腐不宜在同一餐中出現。 9.別小看黑芝麻,亦含有豐富的鈣質。 10.烹調香菇前,先讓香菇曬曬太陽,可以讓它活起來喔!(活性維生素D之合成)。 以上的這些資料,希望對閱讀此篇文章的你(或妳),有所幫助,也希望能夠澄清一些家長的觀念,鈣質的補充有很多途徑,不是非借助於鈣片的使用不可。相信只要父母多用點心思,您的孩子也能長的跟大樹一樣高。 鈣質補充途徑 要達理想的鈣質攝取可經由:(1)飲食。(2)鈣質強化食品。(3)鈣質補充劑(鈣片)。鈣質的補充,最好來自含鈣質豐富的食物或鈣質強化食品,若飲食真的無法達到充足的鈣質攝取時,才去考慮鈣片的補充。 (1)含鈣質豐富的食物—在幼兒快速成長的階段,牛奶、奶製品是鈣質最理想的來源。它可以供應學齡前幼兒,骨骼成長所需的鈣質。對一至三歲之幼兒,每日奶量最好還能維持2杯(500㏄),然後再補充乳製品,如優格、優酪乳、起士等等,就應很容易達到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值得注意的是,鈣質攝取不足的小孩,可能會導致齒釉質發育不全,以及加速牙齒的蛀牙。 (2)鈣質強化食品—例如目前市面上販賣的鈣質強化果汁、飲料,亦添加有不少的鈣質。 (3)鈣質補充劑(鈣片)—再次強調鈣片的補充,是用在飲食吃不到足夠鈣質時,才使用的方法。且鈣片的補充,最好由專業人員如醫生或營養師,來評估幼兒的每日飲食中鈣質的攝取量,再來決定是否要使用及選擇何種型式的鈣片,選購鈣片時,真正要看的是鈣質製劑中之有效鈣含量,才是比較客觀的吸收性指標。 不過一般小朋友的鈣片都有添加特別口味,小朋友很容易因為喜歡而攝食過量,另外有些廠牌的幼兒綜合維它命、礦物質補充劑,裏面也含有鈣質,父母不能因為幼兒喜歡吃,而讓其服用過量,因為鈣質服用過量,也是有壞處的。例如容易導致尿路結石、或軟組織的鈣化、以及影響到鐵質的吸收。 鈣質的吸收與利用 體內鈣質的恆定,除了足夠的鈣質攝取以外,還要考慮到鈣質吸收與利用的問題,例如:活性維生素D,會刺激小腸對鈣質的吸收。足量的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的吸收,而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蛋黃、肝臟、魚肝油或強化維生素D的食物。另外充足的日曬,也會促進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因此給幼兒接受適度的陽光洗禮,對鈣質的吸收也會有幫助的。 再來要考慮的是,減少鈣質利用的因素: (1)高鹽、高蛋白質飲食:例如典型的美式飲食,如漢堡、炸雞,因含有高量的鹽份及蛋白質,可能會促進鈣質的排泄,另外還有一些零食,如洋芋片、蝦味先、蠶豆酥等高鹽、高油食品,對小朋友的吸引力絕對大於牛奶,父母必須要限量給予食用。 (2)高磷食品:值得注意的是,汽水、可樂中所含的磷酸鹽在腸道中,也會妨礙鈣質的吸收。 (3)高草酸與植酸飲食:有一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草酸鹽及植酸,會降低鈣質在這些食物的可利用率。例如菠菜、豆類,全穀類的外殼部份。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