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和寶寶聊天

2007年03月01日
公開
6

如何和寶寶聊天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他又聽不懂、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不過孩子其實從大人的說話中會漸漸了解意思,因此你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問題或期待他回答,而是要幫助他發展理解能力,進而奠定未來的表達能力。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陪他說話聊天,才能讓他的語言世界多采多姿。 ★陪一歲以下的寶寶聊天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咿咿呀呀,有時候會大聲吼叫,他們開始逐漸喜歡說話,父母記得這時候起,就要多和寶寶說話。 1.配合寶寶表情和他說話   例如看見寶寶打哈欠,可以說「你累了嗎?今天玩了好多遊戲一定很累了吧!」。聽見寶寶在發出ㄜㄜ的聲音,也可以學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順便問他說「你是不是肚子餓了呢?為什麼ㄜㄜ叫啊!媽媽沖奶粉給你喝好不好?」 2.幫寶寶熟悉自己的名字   例如「這是小奇的書」「小奇該起床了」,讓寶寶對名字熟悉,不過不要使用太多的名字,有的父母會取別名、英文名、阿公阿媽慣稱的小名等,這時候用得太複雜,他可能會搞混。 3.搭配肢體語言帶領寶寶說話   可以舉起寶寶的手說,「寶寶的手舉得很高喲」;或者看到寶寶的雙手揮舞,可以說「寶寶很開心對不對」。如果他指著電視,你就說「那是電視,看太多電視不好」。 4.從遊戲中陪他聊天   例如陪寶寶玩球,球在滾動時就說「球是圓的、所以會滾動」。或者突然把臉藏在一塊布後說「媽媽不見囉!寶寶看不見媽媽了!」這時候的寶寶對於會移動的物體或是突然消失的東西都會感到很有興趣,透過遊戲激發他的好奇,也會讓他慢慢學習這些詞彙的意思。 ★陪一到兩歲的寶寶聊天   一歲之後的寶寶開始逐漸會說單字了,漸漸地一個詞也會跑出來,到了18個月之後,詞彙可能突然會爆發出來,甚至會將幾個詞彙組合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和孩子聊天時,要多培養他的理解能力。 1.帶孩子邊做家事邊聊天   這時候的孩子模仿力能強,可以讓他學著拿小掃把來掃地,父母可以順便告訴他「這是掃把、畚箕,把地掃乾淨,寶寶就不會弄髒身體了」。也可以讓他陪著你澆花,一邊陪他說「澆花就好像是給花兒喝水一樣,如果它都沒有喝水,就好像寶寶一樣會覺得很渴、會不舒服」。 2.順著寶寶的問題來陪孩子說話   如果寶寶拿起電話問這是什麼?除了回答他「這是電話」之外,也可以順著說明「電話就是可以講話的工具,如果媽媽出去買東西,寶寶有事要找媽媽,可以打電話給媽媽」。如果寶寶看著圖卡上的魚充滿好奇,媽媽也可以解釋「魚是住在水裡的,它在水中會游來游去,下一次媽媽帶寶寶去河邊玩,一起去看魚住的地方」。 3.多引導寶寶將東西從A處拿到B處。   媽媽可以說「飛機、拿飛機給媽媽」。當寶寶順利完成任務時,媽媽除了拍手讚美之外,可以多說一些關於飛機的常識,例如說「飛機昰在天空飛的,可以飛好高好遠…..」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玩飛機,讓寶寶對這個物品有深刻的記憶。 ★陪兩到三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寶寶喜歡模仿、對什麼事物都充滿高度興趣,因此他們還會常常問問題,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是什麼」「他們是誰」「要去哪裡」。他們會用幾個字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父母與他們聊天時要特別重視引導他們說出內心感覺。 1.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因為不能帶他出去玩,看見他嘟著嘴,就問他「心情不好嗎?怎麼嘟著嘴?」也許寶寶還不太能完整表達出心中感受,父母不妨替他陳述「你不能去公園玩,所以心情不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今天不能帶你出去玩」,透過這樣的親子聊天,可以讓寶寶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也可以趁機說明你今天不能帶他出去玩耍的理由,讓寶寶理解事情的原由。 2.透過遊戲讓寶寶學習顏色、數字、大小和空間等概念   例如陪著寶寶一起玩積木時,可以告訴他「這個積木是黃色的」「你把藍色的積木拿給媽媽」「這個積木比較大、那個積木比較小」。 3.重複讓寶寶說同樣的句子,他才會印象深刻   例如坐上大型玩具車,父母和寶寶一起坐車去玩耍,教孩子說「叭叭,要開車了」父母也回答「我們要去動物園了」,再引導孩子說「車子要開了、叭叭開車了」,多重複一些相同的語句概念,讓孩子記得牢、也讓這樣的遊戲聊天充滿樂趣。  ★陪三到四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小孩語句增加、詞彙愈來愈豐富,可以說一個完整的句子,只不過有時因為表達有誤差,或是因為創造力強,句子的產生也常常令父母一頭霧水。例如他會說「今天學校很花」,可能是學校開滿了花,也可能是老師帶著他去看花。這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說不清楚,應該慢慢引導他形容說出今天看到的一切,反而會充滿驚喜。 1.多談談學校生活   這時候孩子花在上幼稚園的時間愈來愈多,對於學校中老師教的東西、以及他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每天都不同。所以家長看見孩子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好開心,是不是吃了好吃的東西?」如果父母本來就知道今天是冬至,學校有安排搓湯圓的活動,一定要問「搓湯圓好不好玩?你搓了幾個湯圓?好不好吃呢?」讓孩子覺得他今天的點點滴滴都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2.帶孩子一起閱讀   其實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啟發孩子的情感認知的世界。不妨每天抽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那是「故事書時間」,每天念一段故事給他聽,其中可以穿插問一些問題,聽聽孩子的反應。 ★陪四至六歲的寶寶聊天   四、五歲的寶寶喜歡吹牛。他會說「我爸爸的車子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爸爸的車子能坐一千萬個人、比你的大」。他們也喜歡大吼大叫,不過也愛講悄悄話,他們還能清楚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由於他們能言善道,因此父母應該多提升他們口語表達的清晰和流利程度。至於六歲的寶寶已經充滿創造力,他們很愛想像、勇於創造、樂於表達自己,甚至開始有自己的心事,這時候的父母和他們聊天時,要重視他們的創造性,更要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感情。 1.分享秘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心情,也認為媽媽會有心中秘密,不妨讓秘密成為一種遊戲。媽媽可以說:「有個秘密讓你猜猜,如果猜對了,你也得分享一個心中的小秘密。」因此可能他會說「我覺得老師好兇」「我覺得同學小玲很漂亮」……,透過秘密的分享,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2.陪他玩扮家家酒   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生活、也會開拓他的想法。他會變成「媽媽」,學習照顧你,你也會從中發現他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認知為何;他會成為「牙醫生」,要你張開嘴看牙齒,你可能才會發現他原來有多害怕看牙,為什麼怕看牙?不同的角色轉換,你可以順便告訴他每個角色、每件事情的意義。 BOX 陪孩子聊天的注意原則 1.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父母要學習自言自語。 2.和他說話時,記得多觀察他的表情眼神。 3.做個好聽眾,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說話,逕自地表達意見。 4.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儘管他的說法很無厘頭,也要有參與感。 5.順著孩子關心的事陪他聊天,不要他明明在看魚缸,你硬要他數積木,反而讓他覺得很無聊。 6.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他話說得不清楚就指責,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一直比較。 7.讚美、讚美再讚美。只有鼓勵讚美不斷,才會讓孩子和你的話題源源不絶。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提供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asp?ID=2266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asp?ID=2267  

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 越早開始學習越聰明

2007年02月13日
公開
13

文/楊健(嬰幼兒發展專家)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媽所重視,如果能知道早期教育可以教寶寶哪些內容,相信每位父母親都能養育出聰明寶寶。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3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提早開發智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歸納來說,有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可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的房間白天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豔的物品。 聽覺:經常對他說話,讓他接受各種外界的聲音,以及聆聽愉悅的音樂。 嗅覺:讓寶寶聞各式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並使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不同的觸覺刺激。 2.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爸媽要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方說話、行事有禮;並創造機會,例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等。這樣不僅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自信心,而且為人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3.培養觀察、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學會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瓦泥石等日常所見來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並能夠即時地對寶寶的提問作出回應,例如寶寶指天上的星星,爸媽就要立刻告訴他星星的各種概念,將物與概念對應起來。等寶寶再大些,觀察的事物更多了,就要引導他進行思考提問,刺激他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求。 4.進行體能活動 平時多帶寶寶進行運動或活動,例如新生兒期開始學游泳、1歲半左右學爬階梯、跑步等。爸媽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健壯體格的同時,還可培養大膽勇敢的品格。 5.勞動及勞作訓練 人的成長是需要勞動和勞作的。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動手能力卻很差,其原因在於爸媽的溺愛剝奪了寶寶的動手權力。所以爸媽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將寶寶能力所能及的動手權力還給寶寶,讓他在做家事、收東西、玩玩具中體會創造的快樂。 6.培養口語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語言的信息量,將足夠的語言資訊輸入寶寶的大腦;要經常且大量的對寶寶使用語言,例如每天花20分鐘給寶寶朗誦故事、為他說明所見所聞。 7.學會音樂、舞蹈 這是美育教育的範疇。爸媽與寶寶一起欣賞優美的音樂、寶寶唱兒歌、打節拍、跳舞、律動,讓寶寶在音樂中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爸媽會發現,音樂會令寶寶的表情、動作、容貌等透出優雅的氣質。 8.學習藝術 美術對刺激寶寶右腦發育,增強想像力、形象思維力,提高美的鑒賞力有極大的作用。爸媽可帶寶寶參觀攝影展、雕塑展,並對各種工藝品、繪畫、藝術照片等進行討論;家裡的擺設也要有美的講究。慢慢引導寶寶主動去追求及學習藝術。 9.給寶寶良好的玩具觀 玩具有好多種,如果是買來的,爸媽不要買了之後直接丟給寶寶就不管,也不要認為玩具只是消磨時光,爸媽要陪著寶寶一起玩;生活上的用品往往也是寶寶眼中的玩具,例如鍋子、鬧鐘、尺等;而最好的玩具則是爸媽和寶寶一起製作的玩具,例如風箏、風車、燈籠等,寶寶會更有興趣。 購買玩具時注意事項 0~1歲:可購買感知、觸摸型玩具。色彩鮮豔、音質優美、便於抓握丟擲,但不要太小以免寶寶誤吞。 1~2歲:可購買拖拉型玩具和可訓練雙手精細動作的玩具。 2~3歲:可購買激發想像力的玩具。例如小食具、積木、拆裝玩具。 3~4歲:可購買智力玩具。如七巧板、小算盤、拚圖等。 10.參加親子教育 參加社區或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團體生活中可訓練合作、競爭等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在人際中的表現,而給予建議。 11.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嬰幼兒的精神營養之源,是融合智育、美育、體育於一體的大教室,寶寶在大自然環境裡可以學習種花草樹木、觀察氣象等,同時,對萬物產生愛護的心理。 12.瞭解社會 帶寶寶去工廠、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見多識廣的寶寶更加聰明。 13.提前識字及閱讀 爸媽可結合與寶寶生活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寓識字於遊戲之中;製作各種專門的識字卡片等,並陪寶寶一起看繪本講故事。 14.建立空間、時間、數的概念 讓寶寶了解內外、上下、立體、平面、形狀等各種有關空間的概念;並教導他了解早上應該做什麼、晚上又該做什麼,逐漸建立良好的作息;從日常生活中給予數的概念,例如一個蘋果、二雙鞋子。 15.其他活動 爸媽也可因個人條件提供給寶寶獨特的生活經驗,例如攝影、釣魚、種花、養魚等。這些活動既可拉進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讓寶寶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 轉貼至聰明寶寶電子報

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2007年01月18日
公開
4

本文出處:健康物語月刊2004年8月號 摘錄自《千萬別罵孩子--與孩子溝通的30個方法》 星一郎◎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千萬別罵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小孩子很任性、被其他小朋友欺侮、和小朋友打架,只要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畏縮、膽小、什麼都不想做,讓大人很傷腦筋……。遇到這種情況時,到底要嚴格管教,還是儘可能不要訓斥多多稱讚,相信很多父母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事實上,培養孩子並不是稱讚或訓斥這麼簡單,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接受,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意欲。父母和孩子是人際關係中最小的單位,當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時,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有助於解決父母在育兒方面的煩惱。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說明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動作慢吞吞時,大人總忍不住會訓斥:「你每次動作都特別慢!」 當孩子遺失二、三次雨傘時,也會大聲咆哮:「你記性真差!」 不知各位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經驗?其實,孩子有動作快的時候,當然也有動作慢的時候;有連續幾次遺失物品的時候,但也有不遺失東西的時候。當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每次動作都特別慢」時,他心裡就會認為「我的動作很慢」,以後就更不可能改進。因此,如果你不希望給孩子下定論,不妨改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你今天動作有點慢,希望下次可以快一點。」 有動作慢吞吞的孩子、有靜不下心來做事的孩子、也有任性的孩子、消極的孩子……其實,沒有一個孩子絕對是某一種類型的,因此千萬不要為孩子貼上任何的標籤,當看到孩子有「任性的行為」時,只需要具體指正就可以避免孩子成為「任性的孩子」。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效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賣場,常常看到孩子拚命跺腳,大聲嚷著「我要買!我要買!」然後乾脆躺在地上打滾,最後「哇!」的大哭大叫……。遇到這種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會不知所措。 無論如何,畢竟周圍都是人,似乎可以聽到旁人小聲嘀咕「怎麼讓小孩子這麼哭鬧」、「大人怎麼這樣」。 如果大聲訓斥「不許胡鬧!」,只會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到底該怎麼辦?最後是否只能買玩具給孩子,以孩子獲勝收場?還是大人用力抓住孩子的手臂,用力拉扯之下,將孩子拖出百貨公司?或是「餵,你好好管管他!」、「你為什麼自己不管他」,連父母自己都因此而發生爭執。 總之,這種場面是力量的對決。如果買了玩具,就是孩子贏,如果硬把孩子拖出百貨公司,就是大人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方法有很多種。 方法一為了避免力量對決,先輸為贏。 如果最後還是要買玩具給孩子,還不如在孩子跺腳時就屈服,但也會因此開啟「只要一跺腳,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先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買玩具給孩子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下來(孩子在吵鬧時,根本聽不進任何話)時,用冷靜的語氣告訴他:「下次如果你再跺腳的話,就絕對不會買任何東西給你」並努力遵守這一點。 方法二一旦說了不買,就要堅持到底。 看到孩子哭鬧不已時,即使對他說:「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許再哭了!」也無濟於事,而且等於是火上澆油,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竭。所以,大人可以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情先平靜下來,然後和哭鬧的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使自己不要受到影響,但千萬不能威脅孩子「我不管你了,我不帶你回家!」,如果想要對孩子說話,不妨以平靜的口吻告訴他:「我在旁邊等,一直等到你不哭為止。」然後裝做陌生人的樣子,在旁邊冷眼觀察看著孩子,當大人不理會他時,孩子就會覺得好像在對著空氣鬧脾氣一樣,過一會兒就會覺得無趣而停止哭鬧。 這時,大人就可以笑著對他說:「你不吵著要買玩具了,那我們回家吧。」接著帶孩子離開賣場。在離開賣場後,要再度向孩子重申規矩「當你玩得很高興時,或是看喜歡的電視節目時,如果旁邊有人哇哇大叫,你的心情會怎麼樣?」、「所以像你剛才那樣大哭大鬧,周圍的人本來很高興的在買東西,被你這麼一吵,心情不是變得很不好嗎?」教導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會造成大家的困擾,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給這麼多人造成困擾感到很傷心,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總之,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孩子,要採用能夠打動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這樣孩子才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學習有效率先練好基本功!

2007年01月17日
公開
2

學習有效率先練好基本功! 文 / 曾愛  專家 / 陳慧真(彰化市立大幼稚園園長) 專注力佳的寶寶,總是能夠專心的投入眼前事物,相對得到良好的學習成效;而擁有正向堅持度的寶寶,能夠勇於面對困難及挑戰,持之以恆達到目標。當你希望寶寶能夠踏出成功的學習步伐,一定不能缺少這兩項基本功。 Part1專注力佳學習一級棒 什麼是專注力? 專注力代表的是當寶寶投入一件事情或正在學習某件事時,能否有足夠的專心,把心思、注意力都放進來。幼兒的專注時間多半都是短暫的,例如2歲左右的寶寶專注在一件事的時間,大約只有5分鐘,4歲的寶寶專注時間約10分鐘,5∼6歲的寶寶專注時間約有15∼20分鐘。) 電視看太多,專注力差? 彰化市立大幼稚園園長陳慧真表示,專注力高低與孩子的特質有關,但是現代許多孩子在專注力方面明顯出現不足,而影響的最大關鍵就在於接受大量電視、電腦等過度強烈、緊湊的聲光刺激,當孩子習慣這種立即的視覺畫面時,往往就沒辦法好好靜下來,去做視覺刺激較弱的事情,例如拼圖、閱讀、或是聽老師上課。 所以,當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好動、靜不下心、無法專心投入某件事情,可是面對五光十色的電視或電玩,卻好像又很專注時,就要考慮是否已經受到太過量的聲光刺激。 為孩子營造一個單純、有趣的環境 此外,家長常說孩子不專心,卻忘了考慮孩子本來就有「好奇、充滿活力」等特性,加上有些事情對孩子來說,根本沒有吸引力,如果只是一味叫他投入、要專心,孩子很容易因為覺得無聊而分心。 所以,想要訓練孩子提高專注力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安排長時間的事情:考慮孩子的年齡,例如越小的孩子,一件事不要安排過長的時間。 2.保持單純的環境:讓四周環境保持單一目的,例如不要一旁有好吃的食物、好看的電視、又叫小朋友趕快做功課。 3.有趣的動機:家長先想一下,這件事是有趣的嗎?孩子喜歡嗎?如果可以的話,從孩子的喜好為出發點,設計一些讓他願意投入的目標。 專注力是學習重要基本功 擁有良好的專注力,對於未來學習影響非常大,因為,全心投入某件事,結果會是事半功倍,如果三心二意、漫不經心,不但學習成效差,相對孩子也容易出現沒興趣、聽不懂的學習問題。 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非常重要,讓孩子盡量習慣一次就做一件事情、專心投入一件事,以免不好的習慣養成之後,日後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去修改,不只大人痛苦,孩子也很辛苦。 Part2優秀的人都少不了良好的堅持度 什麼是堅持度? 堅持度是寶寶的先天氣質之一,有的寶寶堅持度高,有的寶寶堅持度低,高堅持度的寶寶在面對一項挑戰或困難時,多半能夠堅持下去,會努力找出解決的辦法,而低堅持度的寶寶,通常遇上不會或沒嘗試過的事情,很容易就先產生算了、我做不到的想法。) 固執不等於堅持度高 陳慧真園長表示,堅持度指的是寶寶面對困難的持續力,與性格上的固執並不相同,特別是4∼5歲的寶寶差不多進入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們往往是為反對而反對,莫名堅持某些行為,此時,家長常會覺得這些寶寶真是固執不講理,而越固執的小朋友不代表就一定能勇於解決問題、堅持對的事。 不過,面對這個時期的固執寶寶,陳園長特別教父母一招,就是給寶寶「設定好的選擇權」,例如寶寶固執不肯吃蕃茄時,家長可以說,「那你可以有選擇,你可以選擇吃兩顆,還是吃三顆」通常寶寶就會擇一接受。 鼓勵是最好的堅持鞏固劑 如果孩子擁有良好的堅持度,在面對事情、讀書學習的態度上,絕對和「半途而廢」、「虎頭蛇尾」的結果不一樣,陳園長表示,要增強孩子的堅持度,最需要的是不斷鼓勵,鼓勵會讓孩子有信心,願意再試一次,等多試幾次,他發現原來事情不是那麼難,孩子自然會有堅持的勇氣。 另外,想要提昇孩子正向的堅持度,家長也要留意以下重點: 1.家長的態度:陳園長表示,孩子在學習某些才藝時,一定有碰上瓶頸的時候,如果孩子一表達退縮之意,家長也馬上說那就算了,久了,孩子就會養成反正有困難就不要做的想法。 2.不要只重視結果:家長常以結果論來評斷孩子的表現,例如比賽輸了,家長說學了那麼久怎麼還會輸,孩子受打擊乾脆不學了;或是家長看見孩子畫畫得不好,就說很不像、不好看,那麼孩子當然沒有動機堅持畫下去。 堅持度創造好成就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對於自己的理想,能夠堅持下去的人,例如運動選手除了運動天分之外,背後一定需要長期不斷的練習及自我突破,孩子如果能從小養成正向的堅持度,就不會輕易退縮。即使資質不是頂尖聰明的人,但是肯堅持下去,願意花更多功夫努力,所謂勤能補拙,在學習上一樣會有好成就。 訓練良好專注力5個方法 方法一:靜坐 做法: 1.當準備進行某件事情之前(例如做功課、讀書前),先陪孩子一起靜坐。 2.靜坐的時間不必長,原則上,依據孩子的年齡,例如3歲3分鐘、5歲5分鐘即可。 3.不一定非要坐著,張開眼睛或閉上眼睛都可以,但要靜下來、不說話,好好坐幾分鐘。 4.媽媽可同時放一些穩定心情的輕音樂,並教孩子勻稱的吸氣、吐氣。 5.等孩子靜坐結束後,再開始進入要做的事情。 目的:原本蹦蹦跳跳的孩子,媽媽突然要求他去做某件事,孩子難免進不了狀況,而顯得心不在焉,利用「靜坐」讓孩子沈澱心情,再轉換到下一個場景,孩子的專注力會明顯提高。 方法二:玩拼圖 做法: 1.依據孩子的年齡及能力,準備拼圖。 2.陪孩子有耐心的慢慢完成拼圖。 3.或可以準備兩份拼圖,家長和孩子一起比賽。(家長可以適度偶爾讓一下孩子) 4.可將完成的作品裱起來,讓孩子有自信心。 目的:拼圖是需要耐心、思考及專注力的遊戲,越專心拼的速度越快,還可以訓練寶寶空間概念及手部動作。除了拼圖遊戲外,也可以安排學習圍棋、象棋,也同樣有提高專注力的效果。 方法三:設定時間法 做法: 1.告訴孩子長針走到4之前(或是利用計時器)我們要做一件事(例如整理鞋櫃、看一本故事書)。 2.家長將其他不相關物品移走,盡量保持眼前只有要做的事情。 3.提醒孩子中途不可離開,去做不相關的事情。 4.家長在設定的時間內,專心與孩子執行這件事。 目的:利用時間的概念,讓孩子了解在段這個時間內,只能專心做一件事,同時,家長可留意孩子平時分心的原因,例如太多物品出現、電視畫面干擾等,幫孩子安排一個單純的環境。如果孩子完成目標,可以給予獎賞,如果孩子沒辦法遵守約定,可剝奪某些喜好。 方法四:傾聽媽咪的指令 做法: 1.告訴孩子媽媽要下指令了,請孩子去找某些物品(類似「老師說」的遊戲技巧)。 2.一開始先從一項指令,例如:媽媽請你「去拿抽屜裡的剪刀」。 3.慢慢增加至二項、三項,例如「請你去拿一張白紙、二隻筆過來」、「請你先把杯子放回去,再拿旁邊的衛生紙及蘋果」。 4.可以請孩子先跟著媽媽把指令唸一次或兩次,加以記住。 5.孩子也可以一邊找時,一邊唸著指令。 目的:孩子要完成指令,必須先專注聽媽媽說過的話,並專心去執行這些事情,否則很容易就忘了,利用遊戲中訓練的方式,讓孩子養成「完成媽媽交代的事情」的習慣,減少發生「沒聽見、聽了就忘」的毛病。 方法五:水滿出來了 做法: 1.準備一個大杯子、二個小杯子,大杯子下面墊一塊吸水的大毛巾或抹布。 2.媽媽和小朋友輪流用小杯子裝水,倒入大杯子中。 3.規定每次都要輪流倒水入杯子,但沒有限定倒多少水。 4.等大杯子中的水快滿出來時,就進入最刺激的時刻,如果哪一個人倒入水時讓水滿出來,就算輸了。 目的:注水入杯時,需要非常專注及小心的動作,才能贏得比賽,此遊戲可讓小朋友學習專注注視一項物品,並訓練手部的精細動作,同時,還考驗他的判斷力,讓他思考該如何小心注入水才不會滿出來。 提昇正向堅持度5個方法 方法一:把事情拆開來做 做法: 1.將孩子每次無法有恆心完成的事情,拆開成三或四個步驟。(例如整理小櫃子,拆成:1.把不要的東西丟掉、2.把東西搬出來、3.把抽屜擦乾淨、4.把物品放回去) 2.提前告訴孩子,一天只要做完一部分即可。 3.不必太過要求過程,只要孩子每天依約定完成事情,就給予口頭肯定。 4.等事情全部完成後,再讓孩子理解,只要慢慢做,任何事情還是有做完的時候。 目的:堅持度底的孩子,遇上困難或長時間的事情,很容易就想放棄,因此,利用把事情拆開來的方法,可讓孩子覺得事情變簡單了,而願意將事情做到最後。 方法二:提前預告法 做法: 1.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情,經常出現欲罷不能、非堅持到最後的情況,例如玩喜歡的玩具。 2.家長可以在準備做下一件事情前(例如洗澡),提前20分鐘預告,或是提前告訴孩子長針走到8就要結束了。 3.每隔5∼10分鐘可再做一次提醒。 4.最後5分鐘,可每1分鐘提醒一次。 5.時間到了,就以溫柔、堅定的態度請他遵守約定,孩子如果做到,就給予口頭肯定。 目的:堅持度高的孩子,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前,可能發生時間到了,還是想要繼續的行為,因此,提前告知,讓他有心理準備,久了,孩子也會學習控制時間、遵守約定。 方法三:貼標籤 做法: 1.當孩子決定做一件事或媽媽想要他達成一件事時,先將事情寫在標籤上(或畫下來)。 2.請孩子把標籤貼在自己的桌子上。 3.事先提醒他,如果完成標籤中的事情,可以拿標籤來換某個東西(例如喜歡吃的布丁、養樂多等)。 4.感覺孩子想放棄時,就鼓勵他去看自己寫下來的標籤。 目的:設定目標、完成目標,會帶給孩子很大的成就感,不過,中間過程需要家長不斷的鼓勵及引導,標籤有激勵的作用(如同大人習慣寫座右銘的方式),讓孩子可想起當初的承諾。 方法四:快樂抽獎箱 做法: 1.家長先請孩子把自己的小期望說出來(要在合理範圍),由家長寫下,另外家長自己也可以寫下幾個獎勵的項目。例如假日多看20分鐘電視、去兒童樂園、得到10元投入存錢筒等。 2.當孩子在學習中出現退縮或放棄的想法時,家長可視情況告訴孩子如果他願意再試幾次,就可以抽出一個獎賞。 目的:利用適時正增強的方式,讓孩子跨越眼前的困難。很多時候,困難或瓶頸只是一時的,孩子如果有勇氣再試一次,發現原來事情沒有那麼難,慢慢就學會堅持的態度。 方法五:故事反射法 做法: 1.家長可以找幾本與「半途而廢」、「持之以恆」有關的故事書。 2.利用親子共讀來討論故事的情節。 3.詢問孩子為什麼主角會失敗或是成功,如果是他,他可能怎麼做? 4.或是找出他最喜歡的偶像,例如某個主角、明星或卡通人物,來討論他們堅持的一面。 5.讓孩子知道原來成功是需要有堅持的勇氣。 目的:故事中的主角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鳴,讓孩子感同身受,利用故事來學習正向的堅持態度,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同時,建立向「偶像」看齊也是一個很好的堅持學習目標。

反抗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誌

2007年01月16日
公開
18

  自發性順利發展的孩子,在兩歲前後便開始動不動就說:“不。”這意味著孩子即將進入第一反抗期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三個比較明顯的反抗期,它們是:兩三歲時的第一反抗期、小學二三年級時的中間反抗期、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   反抗是孩子正在順利成長的標誌。所以,若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 當孩子出現反抗言行時,做父母的就可放下心來了:我們的孩子也在順利成長呢。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反抗,馬上就發起火來:“怎麼能對父母這樣。真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反抗,是與自我的成長同步出現的自然表現,對於意欲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歐美等國非常重視說“NO(不)”。“我們家的孩子能夠說NO了”———很多媽媽會為孩子的這一成長感到高興。在反抗期裏不會反抗的孩子才是令人擔心的孩子。 對於孩子的反抗,父母不要與之對抗,而要巧妙地應付過去。   到了第一反抗期,孩子想自己來做事情的願望變得強烈起來,無論是吃飯還是穿衣都想要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常常拒絕媽媽的幫助,動不動就說:“不。”   這時,媽媽會覺得孩子變得非常難對付起來,甚至會想,這孩子真是變得任性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孩子想自己獨立行事的意欲。因此,在這種時候不要訓斥他,而是要好好地保護孩子的熱情。   想向媽媽撒嬌,或者是自己想做又做不好的時候,孩子會過來向媽媽求教。這時可以稍微幫他一下,然後說“下面的就自己試試看吧”,引導著他向困難挑戰。成功了之後,再表揚他一下:“瞧,自己一個人會做了吧。”這樣一來,孩子的熱情會更加高漲起來。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什麼都想通過自己的手來做的時期,因此,無論是穿衣服,還是穿鞋子,都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媽媽若是要帶孩子外出的話,對此要有思想準備,最好提前二三十分鐘就開始讓孩子做準備。並且在打算幫他時,如果他說“不”,那就放手讓他獨自去做就是了。   抱著這種寬鬆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孩子會自然地從第一反抗期中畢業的。   但是在這個時期裏,如果完全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只顧自己的人。因此,父母必須區別清楚:孩子的要求究竟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還是出自任性的欲望。   當孩子吵著想要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等等時,這是建立在自發性基礎上的自我主張,只需放手讓他做就行了;而對於“想要買玩具”、“還想要吃點心”這樣的物質要求,就必須加以限制了。若是無止境地滿足這種物質上的要求,那他就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 寶寶在3∼4歲時,對周圍的環境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希望去探察一切。但由於自己還不能圓滿應付問題,或父母怕出意外,因此經常限制他的活動,這會使獨立個性正在形成,獨立自由需求增加的寶寶大為惱火,常常表現出不服從,與父母違抗;常常因情緒激動而大發脾氣,也常常與小朋友發生衝突。這些特徵表明寶寶正處在反抗期,父母無須為此煩惱,只要你巧妙而妥善的處理,寶寶會順利度過這一必然階段。   發脾氣時   可以允許寶寶儘量地喊叫,來發洩氣憤。若住在郊外,還可讓他到屋外面去叫,讓他把胸中的悶氣吐出來,他很快就好了。   說些傻話,做些奇怪的舉止,或者突然把電燈關掉又打開,以此來轉移寶寶的脾氣便發不起來了。   如果寶寶哭鬧太久,你擔心他會哭得發紺(一種腦部缺氧現象),可以輕輕吹寶寶的臉頰,在他臉上拍一些冷水,或用冰毛巾擦臉。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他突然發脾氣吵鬧,你就靜靜的把他帶到車子裏或洗手間去,等吵鬧平息後,再帶回原處,   當寶寶因你未讓他隨自己的意願行動而發脾氣時,你可按他的方式給他一個機會,比如你給他一個協議,什麼事你來做,什麼事歸他做,然後鼓勵他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即使成果不佳,也要讚揚他。由此寶寶會興致大激,不再和你對著幹了。   有些事你告訴寶寶做不成但他不信,結果真的是不行,寶寶對此會動肝火,比如沒有大小概念的他,硬要把一個玩具塞進一個沒有可能裝進的小盒子裏,在他因裝不進而發脾氣時,你可試著往裏裝,結果當然會與他一樣,你馬上對他說:“媽媽也放不進去嘛!”寶寶會因此而平息怒氣,因為他在把自己和大人做比較。   胡鬧過度時   孩子做出了你不喜歡的舉動時,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無理取鬧,或者不會傷害到身體四肢,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你若想控制自己對孩子吼叫,可以和他面對面的站著,就叫不出來了。   孩子太吵的時候,你壓低聲音和他說悄悄話,他就會停下來聽。   規定一個最後期限,用計時器來計算,時間一到就不准再吵;或者宣佈等你數到幾的時候,就不能再鬧,然後大聲的從一開始數。在期限到了以後,你要說到做到,開始一些新的行為,如取消他喜歡做的事情,光是頭威脅是沒有用的。   對寶寶令人討厭的表現乾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應,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裝作正在幹自已的事情,一副什麼都沒看見的樣子,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當寶寶在你拒絕了你的要求後糾纏不休時,你不要沒完沒了地說服他,你可堅持用一句簡單的話重複回答他,直到他聽話為止。   在寶寶改正他的行為後,你應立即注意他,並及時表揚。   鬧得太不像話時,罰他面壁坐幾分鐘,或罰他站一會兒,就可讓他靜下來,停止吵鬧。   安撫怒氣   把寶寶緊緊抱在懷裏,一邊搖晃一邊哼些歌使他平靜,然後打些比方來表示你有多麼喜歡他,例如說:“我好喜歡你哦,我的喜歡有花那麼大……有房子那麼大……有天空那麼大……”你要越說越大,還要孩子一起幫忙想出更大的東西。   對著寶寶的耳朵說悄悄話,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話來,說不定孩子聽了心情會變得很愉快。   告訴寶寶,他肚子裏面裝有一個叫做“笑”的東西,如果讓它跑出來就會轉變成格格的笑。這招通常會使他忘了發怒,真的格格地笑出聲來(這方法是先無視他的怒氣,等他氣消了以後,再和他談談剛才到底為什麼發脾氣)。   幫他發洩怒氣   鼓勵寶寶從事體能上的活動,來發洩憤怒。要他到跑步,捶打一大團玩具油土,或用棍子打一棵樹。   要寶寶用很憤怒的聲音,大聲地從1數到5;或在玩具樂器上奏出一首很生氣的歌;或是跳一生氣的舞。   或是你和寶寶一起大聲叫,讓你的聲音越來越低,越來越小,終於沒有聲音。   讓憤怒中的寶寶畫張圖,來表示他的感受,這是具有創作性的發洩感情方法。   和寶寶討論他為何生氣的原因,若只是因為不能稱心如意而生氣,就要勸他要忍耐,要寬宏大量,肯為別人著想。   在公平的原則下,表示出你很同情他的處境:“我曉得你為什麼生小華的氣。”設法讓寶寶說出使他生氣的事情,並建議他牟一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   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憤怒,譬如教他說一些你認為可以接受的表示憤怒的字眼。   平息爭吵局面   限制打架寶寶最想做的活動,如為看電視蘭目而爭執,那麼就告訴他們,不結束這種局面,這一天就不允許他們看電視。   讓爭吵的寶寶們做深呼吸,並讓每個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明爭吵理由,然後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法,他們會很樂於接受這個建議。   孩子們吵個不休時,就找個事情給他們做。   看到大孩子想去欺負小孩子時,設法把他貧開,你可以說:“快來,幫我一個忙。”   讓兩個生氣的寶寶幹一件共同的事,如給每人一塊幹抹布,要他們擦玻璃,一個人擦裏面,一個人擦外面,還沒等玻璃擦乾淨,他們又會笑顏逐開了。   罰兩個打架的寶寶相互擁抱對方。這樣他們再想打架時就會多考慮一下,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抱住正在跟他嘔氣的人。   寶寶打架時,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開一下,跟處理發脾氣的寶寶一樣。沒有觀眾往往就沒有勁再打下去。   要寶寶自己說說有什麼解決紛爭的辦法,即使他們的辦法行不通,也可以緩和一下局面,讓他們去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要兩個吵架的寶寶,面對面地坐在房間相對的兩個角落裏,沒有得到對方的允許,就得一直坐下去,誰都不准離開。讓他們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們講和。   或要每個寶寶說出一項他認為對方具有的長處,互相稱讚一番便能結束爭吵。   把引起爭執的東西拿走或把寶寶分開,也能強迫他們和解。 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說,人生有兩個關鍵時期:一是3—4歲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5歲的第二反抗期。而這兩個重要時期的心理發育狀態,往往又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發展。因此,幫助孩子安然度過“反抗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處於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三歲以後,他們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願望。當他感到自己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抗傾向。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日久天長,孩子就會從反抗的不同回饋中變得聰明、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極為重要。當孩子生長到十來歲時,由於他們對事物認識能力和世界觀都正在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此時他們總會有一種“我已長大了”的感覺,時時處處都在表現獨立、自強的個性。在這兩個“反抗期”家長應注意以下三點:   其一、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於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孩子在你規定的範圍行使了自主權,既讓他表現了他的獨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雙方皆大歡喜。   其二、巧搭梯子,讓孩子自然下臺。孩子有時是為了逞能而耍強,這時,你要顧全他的面子,幫他“搭梯子”,讓他體面下臺。如果因故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你不能對他嘲笑諷刺,否則會適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歸路”。   其三、因勢利導,不要破壞孩子情緒。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父母打斷而要求他做他不願意的事,這正是引起孩子對抗的導火線,甚至還會發展到父母對抗。近年報刊上不時披露的青少年棄家出走,不少說是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對抗而採取的極端之舉。   如此種種,巧施用,就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過人生的兩段關鍵“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