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育孩子,貴在時時處處

2007年08月23日
公開
24

教育孩子,貴在時時處處 品德教育,時時處處當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時,買門票,要排隊,這是教育孩子守秩序。看到門旁盛開的鮮花,可以告訴孩子花的名稱,並讓孩子過去聞聞香不香。這是教育孩子學會觀察,培養他對事物的注意力和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如果孩子想摘一朵,我們應擺擺手說:“花兒是給大家看的,摘花不對。”看到有人投打小動物,問孩子他們對嗎?咱們怎麼辦?喝過飲料的瓶子、剝下的果皮,叫孩子扔進垃圾箱……孩子在玩中就能學到不少知識,同時也接受了品德教育。   智能開發,隨時隨地在孩子學習數數時,如果父母隻是機械地讓孩子數1、2、3,問孩子3多還是2多?孩子可能會答不上來。當父母的不要認為“孩子太笨,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其實,這是我們自己沒掌握好教孩子的方法。如果你拿出5塊糖,一邊放3塊,一邊放2塊,讓孩子說3多還是2多,孩子就會正確地回答。重復幾次,孩子對數目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每天上下樓也是教孩子數數的好時機。    有的父母認為,教3歲以內的孩子識別方向很難。其實,當孩子剛會配合穿衣服之時,“寶寶伸左手,寶寶蹬右腳。”就可將左右的概念在穿衣的同時輸入了孩子腦中。那麼,當過了1歲后,你問他:“寶寶,你的左手在哪兒?”他就能伸出小左手。    ◎總之:教育孩子,時間固然,但更需要父母“用心”。因此,請牢記,當你和孩子在一起時,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

給孩子制定規則 -- & -- 制訂規則的技巧

2007年08月22日
公開
28

給孩子制定規則 -- & -- 制訂規則的技巧 ---------------------------------------------------------------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父母的規矩應該盡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我們要讓寶寶自由成長,但自由的底線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應該不應該要求我們的寶寶嚴格遵守規矩? “她還那麽小呢!” “他死活不肯,又能怎麽辦呢?” 媽媽們經常會搖著頭,這樣歎氣。天大,地大,寶寶最大——誰能拿他們有辦法呢? 事實上,寶寶會不會守規矩,能不能守規矩,媽媽是起決定作用的那個人。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爲媽媽,你應該怎麽做,做些什麽?才能讓你的孩子變成最乖的寶貝兒。 媽媽叫3歲的洋洋來吃飯,洋洋只顧著玩玩具頭也不擡。媽媽大聲說:“洋洋,再不來吃,你最喜歡的雞翅膀就沒有了!”可是叫了幾遍洋洋都沒反應,媽媽只好歎口氣把雞翅膀夾出來放在一邊,等洋洋什麽時候想吃時再吃。 錯誤:說話不算數 媽媽們經常抱怨寶寶不聽話,實際情況卻是媽媽們自己說話不算數。 這種現象其實到處可見,比如媽媽們請寶寶收玩具,如果寶寶不聽,媽媽們發發牢騷後就只好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說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個小時,到時寶寶一鬧,媽媽們多半又會妥協,再多玩半小時。 在吃飯問題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爲突出,因爲媽媽們總是怕餓著寶寶。像“再不來就不給你吃”這樣的話通常只爲嚇唬寶寶。既然什麽時候想吃都有的吃,既然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不到”,寶寶當然會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 規矩法則1:說到做到 像上文提到的,如果洋洋不肯立刻上桌,那麽等他想吃時,媽媽就應該很平靜地告訴他,雞翅膀沒有了。如果洋洋哭鬧,媽媽也應該堅持重複自己的決定:因爲洋洋來晚了,雞翅膀已經讓大家吃完了。 媽媽們一定要讓寶寶明白,吃飯是件自己的事。每日三餐要定點定量,如果寶寶一頓不吃,就必須等到下一頓,切忌稍後用大量零食來補充。這不僅能讓寶寶體會一下“饑餓感”,更重要的是讓寶寶明白,如果不吃,就真的會餓肚子。 專家評點: “說到做到“不僅能樹立父母在寶寶心中的權威,也教育了寶寶:爸爸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但你要接受因此帶來的後果。 友情提示: 最好不要在寶寶玩得正高興時,突然要求她去吃飯。最好給寶寶一個緩沖期,比如說,餐前10分鍾就開始提醒寶寶,再玩一會兒就要吃飯了。餐前洗手不僅是出于衛生考慮,更重要的是借此提醒寶寶,要吃飯了。如果能讓寶寶參與擺放餐具,或者盛飯,那就更能增加寶寶的用餐意識。 星星在飯桌上邊吃邊玩,一會兒用果汁泡飯,一會兒把盤子裏的菜挑了出來扔得滿桌都是,一會兒又把媽媽喂給她的排骨吐出來宣布:“我不要吃肉!”星星媽媽忍無可忍,大聲喝斥道:“你怎麽這麽煩啊,怪不得幼兒園老師都不喜歡你!”星星給罵愣了,過了一會兒“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錯誤:媽媽控制不住情緒 經常看到媽媽們指責寶寶“你怎麽就不能安靜一會兒聽故事?像你這樣,長大肯定不會好好學習!”“怎麽不叫人?你這孩子就是壞脾氣!”或是幹脆一巴掌下去,什麽話都沒有。這樣的舉動其實只發泄了媽媽們的情緒,寶寶往往委屈萬分地嚎啕大哭,全然不知道媽媽爲什麽生氣。 規矩法則2:有的放矢,就事論事 星星媽媽應該就事論事,心平氣和地制止星星的胡鬧,並且解釋給星星聽,她違反了哪些用餐規矩,比如“不可以用果汁泡飯”,“不喜歡的菜可以不吃,但吃了就不能吐出來”等等。如果星星繼續胡鬧,媽媽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懲罰措施,比如說,取消餐後星星喜歡的水果甜點等。 專家評點: 父母越平靜,教育效果越好。讓寶寶服從的應該是父母講的道理,而不是說話聲音的大小。 友情提示: 用餐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所以最忌寶寶不吃,卻逼著寶寶吃。如果寶寶幾頓都不好好吃,卻仍然沒有胃口,請帶寶寶去看醫生,寶寶可能“積食”,也可能有別的問題,最好按醫生的囑咐調理飲食。 兩歲半的阿龍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玩遊戲,一玩就至少1個小時。阿龍媽媽一邊苦惱阿龍的視力,一邊感歎說:“現在的遊戲就是有趣,怪不得兒子這麽小就喜歡。” 錯誤:姑息縱容,不肯給寶寶立規矩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寶寶喜歡吃糖,媽媽雖然也覺得應該適當控制,寶寶一鬧,就一塊又一塊地給。寶寶喜歡看動畫片,媽媽就一次次心軟,總是延長時間,直到一整部動畫片一個半小時全部放完。很多時候,不是寶寶不遵守規定,而是父母心軟,不肯給寶寶立規矩。 規矩法則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像阿龍這麽小的寶寶,腦部還處于發育期。只有通過雙向交流,比如和成人對話,和夥伴一起玩,才更有益于智力發展。而電視、電腦遊戲,更多是一種被動的單向刺激,如果寶寶習慣長時間沈溺于此,就容易對外界反應遲頓,不擅長與他人交流打交道。 所以,國外專家指出,不提倡6歲以前的寶寶玩電腦遊戲,也一定要控制看電視時間。 3歲左右的寶寶,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超過15分鍾,一天不應超過1個小時。寶寶玩遊戲和看電視時,父母雙方應至少有一方陪伴在側。事先一定立好規矩,玩多長時間。如果寶寶不會看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買一個鬧鍾,告訴寶寶,鈴聲響時,就要停止。 如果寶寶不遵守約定,發出一次警告。如果還是不聽,那父母就應果斷關掉電源。這樣做也許稍嫌粗暴,卻是表明父母說到做到的最好辦法。 專家評點: 越是喜歡的東西,越是要有節制。從小教寶寶懂得“自我控制”,長大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爲一個對自己行爲負責的人。 友情提示: 大多數寶寶需要一個緩沖階段。鬧鍾可以比約定時間定得稍微提前幾分鍾。鈴響後,請寶寶自己選擇,再玩多長時間,媽媽數到10還是20?通常情況下,寶寶都會愉快地合作。 小瑞媽媽帶兩歲半的女兒到單位玩,小瑞把一整包餅幹扔得到處都是,只挑出兩片完整的吃。同事不小心把小瑞挑好的餅幹碰壞一小塊,小瑞不依不饒地又哭又鬧。同事尴尬無比,小瑞媽媽又氣又恨,一巴掌打了下去,“不就一塊餅幹嗎?不許哭了!” 錯誤:處理問題簡單粗暴 常聽媽媽們發出這樣的抱怨,不就一個小髒瓶子嗎?丟就丟了,至于哭成這樣嗎!或者是,這玩具不好玩,媽媽給你買那個!結果寶寶鬧,大人怨。其實寶寶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媽媽們應該多從寶寶的角度考慮問題。像小瑞,其實是到了秩序敏感期,但小瑞媽媽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兩歲半對寶寶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這一時期的寶寶突然發現,周圍的世界很有秩序,她希望一切都是按照原來的樣子。比如說,餅幹就應該是圓圓的,沒有缺角。 規矩法則4:立規矩的同時充分考慮寶寶的感受 在家時,媽媽可以把給小瑞吃的餅幹單獨放一個盒子裏,讓她自己在裏面挑。如果小瑞發現餅幹破了,哭可以,但不可以向別人發脾氣。媽媽要讓小瑞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你不喜歡破了的餅幹媽媽理解,你也可以哭,但不可以因此傷害到別人。 如果小瑞盒子裏的餅幹只剩下有破損的,媽媽最好不要再重新給小瑞買新的。應該告訴小瑞,媽媽知道你不喜歡破的,可是別人也不喜歡破的,所以你可以不吃,但不能把破的都推給別人吃。 如果到別人家玩,事先要跟小瑞講好,這不是自己家。阿姨拿出來的餅幹你可以不吃,但不可以自己在餅幹盒子裏亂翻,更不可以發脾氣耍賴。當然啦,也可以適當跟主人打招呼,拿餅幹的時候,挑幾塊好的放到盤子裏。 專家點評: 雖然只是幾塊小小的餅幹,聰明的媽媽卻能借此和寶寶一起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體諒和理解他人。 友情提示: 媽媽帶寶寶外出時,最好多帶幾樣零食或者玩具。寶寶發脾氣時,與其勸寶寶不要生氣,不如想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甜甜跟媽媽去購物,一進超市就開始亂翻貨架,到處亂跑。在結賬的時候,又非要把扔進籃子裏的零食全買下來。看著在地上耍賴打滾的女兒,甜甜媽媽只好一邊付錢,一邊恨恨地講:“下次再也不帶你來了。” 錯誤:沒有立刻指出寶寶的錯誤 在飯店裏或者電影院裏,經常能聽到父母們氣急敗壞地抱怨:“在家說得好好的,可一到外面就發瘋。下次再不帶你出來了!”可實際情況呢?下次還是會帶出來,而寶寶還是會繼續不守規矩。寶寶根本沒有時間概念,所以絕對不會因爲顧忌“下次”,而在“這次”收斂一下。 規矩法則5:獎罰分明 從帶寶寶去超市的第一天起,父母就應該明明白白地告訴寶寶:超市是選購商品的地方,不是寶寶的遊樂場。要跟寶寶約法三章,不能隨意翻貨架,拿東西要經過爸爸媽媽同意。超市的商品,一定要等爸爸媽媽付過錢後,才能拆開包裝。 如果寶寶很守規矩,那麽作爲獎勵,可以讓寶寶在超市自由挑選一份自己喜歡的商品。對大一些的寶寶,不一定非要用物質獎勵。請3-4歲的寶寶幫媽媽找出需要購買的商品,比如說在食品區找出面粉,在水果區找出葡萄。5歲以上的寶寶,請他自己拿著錢比如10元或者5元,去買回如牛奶、醬油醋等簡單商品。這些都會令寶寶非常自豪和高興。 如果寶寶在超市裏發脾氣耍賴,父母一定要沈得住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寶寶強行抱離現場,讓寶寶哭夠後,再慢慢跟寶寶講道理。同時,一定要立刻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說,取消原本購物後去看電影的打算。 專家點評: 獎罰分明是讓寶寶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最好辦法,獎勵和懲罰都應該是寶寶最在乎的東西,比如說晚間睡覺前的故事、每天的動畫片等等。 友情提示: 讓寶寶自由采購商品之前,一定要事先講好一個大致範圍。不然父母答應的是可以買一盒冰琪淋,寶寶拿來的卻是價值150元的哈根達斯,場面就比較尴尬了。 園園3歲半,媽媽第一次聽她說“他媽的”時,愣了一下,接著忍不住大笑起來。看到媽媽的反應,園園一遍遍地重複這3個字。等幼兒園老師向媽媽反映園園說髒話時,媽媽才發覺,園園說這3個字已經成習慣了。 錯誤:媽媽的反應助長寶寶的錯誤 寶寶有許多不良習慣其實是大人無意中養成的。比如說覺得好玩,就慫恿小寶寶打人,或者讓小寶寶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禮貌的稱呼。像園園這樣的年齡,通常並不理解“髒話”是什麽意思,她只覺得,只要說這3個字,媽媽就會笑,就會特別注意自己。 規矩法則6:防微杜漸,規矩要從小立起 對于3歲以下的寶寶說髒話,媽媽們應該冷處理,裝作沒聽見,或者只當這句話和平常話沒什麽兩樣。寶寶很可能在一兩天之內,自己就把髒話都忘了。 如果寶寶一直喜歡說髒話,媽媽們就應該告訴寶寶,髒話是很不好的話,媽媽聽寶寶說髒話非常不高興。如果寶寶還是說,就應受到懲罰。 專家評點: 好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如果樹苗已經長成大樹,再想修枝就晚了。 友情提示: 在說髒話的問題上,環境的配合非常重要。成人切忌聽到寶寶說髒話時哈哈大笑,甚至一遍遍逗寶寶說髒話。 巧立規矩實用技巧 把“NO”留到最關鍵的時候再用 什麽是最關鍵的時候?舉個例子來說,就是當你的孩子馬上就要咬別人的一刹那。對于小孩子來說,如果你總把“不”字挂在嘴邊,他聽多了一定會煩,很可能加劇他的抵觸心理,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 孩子天生喜歡做決定的感覺。如果你能在一些不那麽重要的事情上給他決定的機會,他就會非常高興。比如讓他決定今天穿什麽衣服,早餐吃點什麽等等。對于像打針吃藥,上車出發這種事,你應當堅持立場;但如果他執意要穿一身古怪的衣服出去玩兒,或者陰天戴頂遮陽帽的話,你就忍一忍吧,既然你希望他自己做出選擇,就把權力“下放”得徹底一點。 當你嚴厲地批評完孩子之後,別忘了安慰一下他 與他所犯的錯誤同樣重要的,是你在“教訓”他之後,別忘安慰安慰那個“受傷的小心靈”,告訴他盡管你不喜歡他的行爲,但你依然愛他。 爲了確保所定下的紀律得到切實執行,與懲罰同等重要的是隨時發現他做得好的地方,並獎勵他們。事實上,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保證遵守紀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加深印象。你越是頻繁地讓孩子注意到紀律條例(通過表揚,偶爾懲罰),越能減少孩子“越軌”的可能。隨時隨地觀察,用表揚來代替批評。把“不要”換個方式來表達,比如:“不可以打架”換成“你今天對小狗非常溫柔!” ~~~~~~~~~~~~~~~~~~~~~~~~~~~~~~~~~~~~~~~~~ 給寶寶制訂規則的技巧 孩子在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養成,有賴于父母爲他制定適當的規則。然而,規則的制定也是蠻有技巧的。 紅、黃、綠 行爲三色區 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定義來區分他們可行與不可行的行爲,了解這個界限後,孩子會感到更安全、更踏實。建議父母將孩子的品行模擬地劃分成三個色區:綠色區,認可和贊同;黃色區,不容易被人接受;紅色區,根本不能容忍,必須堅決制止。實際上,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不僅能減少一些危險情形的出現,而且無形中,孩子會感到在家長保護下的安全。 態度堅定 解釋明確 父母給孩子定規則時,態度要堅定。猶豫不決將使父母陷入和孩子無休止的爭執中。而以一種懇求的態度要求孩子遵守規則,則等于是對孩子的一種挑逗,效果不佳。同時,父母應對規則本身解釋清楚,到底哪些是不允許的行爲。限制最好要全面、徹底,盡量避免片面,留空子。像“少濺點可以,但不能弄得太濕”這樣的限制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當父母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則最好先不說。 給出替代物 有的時候,父母們可以嘗試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替代物來給他制定規則。例如,媽媽可以對試圖扔盤子的寶寶說:“不可以扔盤子,可以扔……”或者“弟弟的身上不能練拳擊,拳擊包是給你練拳擊的”。 指明物品的功用 當父母提出一種限制時,如果能提及相關物件的功用,有可能更易于孩子接受。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寶寶“椅子是坐的,不是站的”就比“不許站在椅子上!”的效果要好得多。又如,“積木是擺著玩的,不是扔的”也比“不許扔積木”和“真叫人煩透了,不許扔積木,太危險了”都好。 讓孩子留有希望 當孩子想得到一樣東西而父母又必須拒絕時,我們至少應允許孩子保留這個願望。父母可以對孩子喜歡玩具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原則堅決不能放棄。對特殊規定可以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例如,運用以下4個步驟可能會獲得一定的效果: 1、了解孩子的心願。“今晚想去看電影?” 2、明確表示對某一具體行動的規定。“但我們已經規定了,有課的日子不能看電影。” 3、提出一種部分滿足孩子心願的方式。“你可以等到周六、周日再去看。” 4、幫助孩子平息抵觸情緒。說出對孩子心情的理解:“顯然你不喜歡這個規定。”這樣就比直截了當地說出“有課不允許你看電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謹慎考慮,盡量避免孩子的抵觸心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因爲,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秩序和權威,而不是爲了侮辱孩子。並且,管教孩子是針對某一具體事件進行的,想在一次的管教之下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

小心你家寶寶得了"溺愛綜合症"!!

2007年08月22日
公開
9

小心你家寶寶得了"溺愛綜合症"!! 《專家 / 時毓民(小兒科醫院教授) 》 只有獨生子女的家庭,如果爸媽採取溺愛和高度保護的教育方式,會使寶寶產生負面的性格發展,稱為「溺愛綜合症」。 有的爸媽對獨生子女很溺愛,祖父母更是倍加保護和放縱,全家像眾星捧月般地把寶寶當作「小太陽」圍繞,可是一味遷就、過度保護,卻導致寶寶發生心理問題和多種不好的性格發展。 溺愛綜合症的六種徵兆 1自私心理 家中一切以寶寶為主,家裡的甜點、水果等美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捨不得吃,盡量讓寶寶吃個夠。長久下來,寶寶便認為好的東西都應屬於自己的,獨佔玩具、獨享美食,自私的不得了。 2膽小怕事 對寶寶的限制過多,爸媽因怕寶寶出事,不許他們獨自到外面玩,不許摸這個,不許碰那個,結果造成寶寶遇事不敢決定,膽小怕事。 3性格孤僻 由於寶寶對外接觸少,家中又沒有小夥伴,因而只能與玩具、電視、電腦做伴,形成了不合群、孤僻的性格。 4小霸王 寶寶只要哭鬧,爸媽就會滿足他們的需要。到了商店,寶寶要買什麼,爸媽就買什麼。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最後成了家中小霸王,蠻橫粗野,不講道理。 5偏食 爸媽愛子心切,只根據寶寶的愛好為他挑選食物,結果造成寶寶挑食。不願吃蔬菜、水果的寶寶大有人在。這樣勢必使寶寶攝取的營養不平衡,經常感冒生病,體弱多病。 6自理能力差 爸媽對子女過分溺愛,唯恐寶寶太累,一切事情都由爸媽包辦,如洗臉、刷牙、餵飯,甚至寶寶的作業也由爸媽幫忙做。結果寶寶的自主生活能力極差,許多五、六歲的寶寶要媽媽餵飯,也等於造成寶寶日後克服困難的能力差,經不起打擊和挫折。 如何化解溺愛綜合症 爸媽要充分認識溺愛、放縱的教養方式的危害性,應樹立正確的愛子女觀念,採取理性的教育方法。平時對寶寶的愛要藏而不露,變保護為指導,堅持正面教育,當寶寶有優點時要及時表揚,有了缺點也要及時糾正。 對於寶寶合理的行為要強化,對不合理的行為不予理睬。培養寶寶獨立生活的能力,適當給他吃苦和克服困難的機會,當寶寶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此外,爸媽教育寶寶時不能一個唱黑臉,另一個唱白臉。全家教育寶寶的態度和方式要一致,共同採用民主的方式,有事和寶寶平等討論,使寶寶在正常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父母給愛的方式「停收等慢」

2007年08月21日
公開
9

父母給愛的方式「停收等慢」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 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 ……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 ……「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 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 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 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 2分、一般1分、偏低 0分,做完 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 歲至12歲的父母 )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 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 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 4口訣

上學分離焦慮

2007年08月13日
公開
22

小寶貝上學去 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PART1 2007.06.15 「ㄨ∼ㄨ∼ㄨ……我要媽媽,我不要上學。」,每天一起床,家中的寶貝又開始鬧情緒、哭泣,為了「上學」問題而與家長大戰一番。其實,孩子的這些反應,是源自孩子上了幼兒園,不捨(害怕)與家長分離所產生的分離焦慮。什麼是分離焦慮?家長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對抗分離焦慮,安然的度過這一段新生適應期呢? 應如何看待孩子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當孩子要與自己所依賴、關係密切的親人或照顧者分離時,產生的不適應行為,而此種焦慮所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包括:不肯與自己依賴、關係密切的親人或照顧者分離、情緒不穩定、比平常愛哭、有害怕的表情出現……等。  其實,家長們不用太過度擔心,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一早起床或是被送到幼兒園的那一段時間,出現哭鬧不休的情況,等到教學活動陸續開始進行以後,孩子受到有趣的活動吸引,往往會忘記哭泣。一直等到下午,看到小朋友陸續被家長接回家或是等到自己的家長來接時,孩子才又會想到而突然哭了起來。  將孩子的分離焦慮視為一個過渡期,全力的支持、協助孩子,讓孩子可以感覺到您對他的愛與包容並沒有減少。因為當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情緒時,常有哭鬧、負向行為產生,此時家長們也容易受孩子的表現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例如:不捨、不知所措、生氣、無奈……等,而敏感的孩子們,此刻必定也能感覺到家長們的慌亂與焦急,反而會造成孩子更大、更多的情緒反應,如此惡性循環下,導致孩子每天上幼兒園這件事,成為一場不知何時才能停止的親子戰爭。所以家長必須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孩子,與孩子共同度過這一段讓人既擔憂又心煩的時期。 ●降低分離焦慮的小技巧(一)—入學前的準備  在孩子入園前,家長即可透過一些小技巧,來幫助孩子減少分離焦慮情況的產生,或是減輕分離焦慮的嚴重程度。以下提供平時老師們在幼兒園內建議家長可做且有效的的小秘方,讓家長參考。 1.好印象有助於孩子適應環境:  在選幼兒園時,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去看一看自己看過且中意的幾間幼兒園,再讓孩子自己選一個他比較喜歡的環境,提升孩子的認同度,至少一開始的好印象將可幫助孩子提早適應。 2.引導孩子主動認識老師:  決定就讀的幼兒園後,再帶孩子去詳細的認識環境、就讀班級,亦可事先與老師聯絡,與帶班的老師先碰一次面,並對孩子介紹:「這位老師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他會在幼兒園裡幫爸爸、媽媽一起照顧你喔!」降低孩子對老師的陌生感。 3.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熟悉度:  在入學前可與園方聯絡好,允許有空時讓孩子到幼兒園走一走、玩一玩,增加熟悉度與建立對幼兒園的好感。在準備入學前,即不時告訴孩子在幼兒園可能會有哪些有趣的活動,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對上學的期盼。 4.調整生活狀況:  入學前即要開始調整孩子的作息習慣,例如:早睡、早起,以免孩子在上學後因為作息不同而不願意上學。建立孩子日常自理能力,例如:自己動手吃飯、表達要去上廁所等的自理能力。 ●降低分離焦慮的小技巧(二)—入學時的信任感 1.採用階段性分離,讓孩子逐漸適應:  孩子剛入學時,家長可陪孩子一起上學幾天,但這幾天須安排「階段性的分離」,以三天陪伴適應期為例: •第一天  在孩子上學第一天,家長可陪孩子在班級內進行半天活動;坐在孩子視線內的固定位子上,當孩子來找您時,告訴孩子您不會離開,並引導他去找老師、參與活動;在孩子熱衷參與活動時,藉機去上廁所,但每次離開都須先讓孩子知道,並且在約定時間內回來。 •第二天  在校陪伴時,可增加離開的次數與拉長離開時間,陪孩子至午睡,並在孩子起床後請老師視情況以電話通知家長接回。另外,若約定起床後就來接,家長最好是在孩子醒來前即到學校。 •第三天  送孩子到校,陪伴一段時間後,與孩子約定接回家的時間即可離開,至約定時間到再來接孩子。 2.當面道別並遵守接孩子回家的時間:  上述陪伴適應天數可因應家長、孩子需求不同,適度縮短或延長,但重點在於「一定要說再見」,讓孩子清楚知道爸爸、媽媽不會把他丟下或突然不見。因為家長的突然消失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而對家長下次的離開更有警覺心。  另外,家長離開後一定要在約定的時間內回來,以免信用打折;約定的時間也要具體,例如:吃完點心、睡覺起床後等明確的時間點,以免約定之後無法達成,就會讓孩子隔天早上開始猶豫要不要讓家長離開了。 3.必要時堅定的離開:  在必要時堅定的離開,而且不因孩子哭鬧而中斷上學情況,讓孩子知道該分離的時刻還是要分開,以免入學不適應期增長。 孩子已產生分離焦慮時,家長如何引導孩子?  家長們可能在孩子準備入園前或入園時,就幫孩子做好了萬全的生理、心理準備,不過,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不同,還是會發現部分孩子(尤其是年齡層較小的孩子)依然有分離焦慮的情況產生,此時除了採用一般引導原則,還須針對孩子的特質情況加以輔導,以下除了介紹常見分離焦慮引導原則外,還針對不同特質的孩子,提供一些引導策略供家長參考。 『常見分離焦慮引導原則』: 1.如果孩子比較黏媽媽,請爸爸負責接送孩子,媽媽在家就先跟孩子道別。 2.幫孩子準備一些家人或與他較親密者的照片或是孩子的依戀物(例如:孩子喜歡的玩偶)放在幼兒園,告訴他這些物品會代替家人在身邊陪他,讓孩子安心。 3.給孩子多一些的鼓勵與關愛,讓他知道上學不是大人們不要他,而是因為長大了可以到幼兒園裡學更多東西、交朋友。放學後,盡量和孩子相處,給予充分的注意,讓孩子覺得你們之間不因上學更疏離,反而更加親密。 4.多和孩子談學校有趣的事,而不問「今天有沒有哭?」、「有沒有想家人?」等易強化「哭」、「想家人」等情緒反應的話。 5.當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情況(尤其情況較嚴重者),最好不要讓孩子變成是最後一個才被接走的孩子,因為看著別人的家長先來,會讓孩子想到:「我的爸爸(媽媽)怎麼還沒來?」等到大家都走光了,孩子就會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而增加焦慮感。 6.不要當孩子的面和老師討論分離焦慮的問題,亦不要讓孩子知道你在意這個狀況,以免孩子也受到你的情緒而影響心情,更不願分離。 『不同特質的分離焦慮引導原則』: ☉敏感型的孩子  敏感型的孩子較在意環境變化,常常一些很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應,因此面對此型的孩子,家長要能了解他真正的想法與需求。除了參考上述各項引導原則外,重點須放在:事前的預告、熟悉環境與剛入學時的情緒安撫,以及幫助其適應入學後各項事宜可能產生的變化。 ☉趨避性高的孩子  此類型的孩子較害羞內向,面對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等,常有退縮的表現。引導重點在於:對於新的環境、老師,要給他們一段準備時間,逐步漸進的引導孩子去熟悉、適應,不要給予太大壓力。 ☉規律性高的孩子  此類型的孩子習慣較固定的作息時間,如有任何變動要事先告知他,以免攪亂他的規律性。因此面對此型的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接納有些狀況難免失控的事實,其引導重點在於:事前的預告、熟悉環境。 ☉適應度低的孩子  此類型的孩子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此引導重點在於:入學前提早安排機會,讓孩子熟悉未來的幼兒園生活,並且入學時準備喜愛的東西(依戀物)讓孩子帶著,陪孩子度過令他難過的分離階段。  總而言之,上述四類型的孩子在面對上學分離焦慮的適應過程中,家長應避免同一時間給孩子太多新的刺激。可以大方引導孩子認識朋友,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並適時鼓勵、支持及肯定孩子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不要和別的孩子相比,增加彼此的壓力。這四種類型的孩子非常需要家長們耐心的等待,且允許他有較長的時間來學習適應。

BABY寶寶運動大會-搬尿布競賽

2007年08月11日
公開
9

參賽年齡限制 :1 歲 -2 歲 (94.7.1-95.6.30) 每組比賽人數 :4 人 每組比賽限定時間 :2 分 30 秒 遊戲規則 : 每一組參賽者由一位小朋友及一位家長參加,參賽者須跑到前方的尿布推放處,搬取尿布然後回到起點,於限定時間內搬取最多的即為優勝,每次搬取數量則沒有限制。 每組只取優勝一名,共分 6 組競賽 13:20~14:00 陸續報到 14:00~14:15 唱唱跳跳暖身囉~ 14:15~14:20 客服把拔現身 14:20~15:30 各項運動項目開始囉~ 15:30~16:00 頒獎!頒獎! 16:00~16:30 滿載而歸回家去~ Babyhome 第一屆寶寶運動大賽報名名單公告 2007/08/08 感謝各位爸爸、媽媽、小朋友 對BabyHome 第一屆寶寶運動大賽的熱情參與。因報名人數很踴躍,為確保參加之資格及資料的審核, BabyHome 工作人員經過長時間的作業處理及聯繫, 8/8 確認各組的正取競賽名單。 在此恭喜報名成功的家庭,對於沒有報名成功的爸爸、媽媽, BabyHome 感謝各位的熱情支持,報名過程中如有任何缺失,我們將會改進,再接再勵更努力,也希望大家未來能持續支持 BabyHome 所舉辦的活動。 各組報名名單如下,請報名成功的家庭,仔細查對自己參加的組別,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謝謝! 客服電話: 02-6600-6969 寶寶爬行比賽 組別 報名人 競賽寶寶 A-1 陳韋吟 江直樹 A-2 鄭淑惠 黃歆霏 A-3 黃瀚葳 謝禹洋 A-4 張心亭 徐志朋 A-5 李春慧 廖恩希 A-6 朱昌華 洪佑齊 A-7 吳欣怡 張韶耘 A-8 顏首妮 楊青璇 A-9 簡芳榆 A-10 郭淑勤 王彥鈞 A-11 郭書齊 郭宇甄 A-12 劉千毓 胡曜鵬 A-13 王佩櫻 史恩如 A-14 吳琇婷 宋騏佑 A-15 張瓊中 謝佳恩 A-16 林芝萍 張羽筑 A-17 蔡淑君 徐亞薇 A-18 王嘉鈴 陳靖縈 A-19 洪華欣 羅鋐竣 A-20 劉憶諄 葉沅樺 A-21 李嘉芳 陳敏恩 A-22 楊今蕙 陳彥伶 A-23 施婉苓 蔡艾彤 A-24 蔡玉鈴 張岳霖 搬尿布比賽 組別 報名人 競賽寶寶 B-1 李怡欣 江怜葳 B-2 歐雅玲 李淳惠 B-3 吳琇娟 鍾昊倫 B-4 林宣錡 洪瑋亨 B-5 楊美惠 鍾承安 B-6 周婉貞 周少童 B-7 蔡惟婷 卓安逸 B-8 卓惠苓 劉秉豐 B-9 高家嘉 吳云青 B-10 范玉雲 蔡允恩 B-11 徐夢均 吳亦晴 B-12 林姵妏 戴鈺庭 B-13 陳伯娟 洪知緯 B-14 葉秋玲 盧正崴 B-15 陳詩蕾 忻郁奇 B-16 張智豪 張家維 B-17 郭柏祥 郭益安 B-18 崔珮欣 鍾子靖 B-19 劉義文 潘柏融 B-20 卓文龍 卓偉志 B-21 王雅萍 謝若晴 B-22 黃曉萍 陳柏希 B-23 張馥安 洪瑋辰 B-24 李宜君 李承恩 滾球大賽 組別 報名人 競賽寶寶 C-1 宮能義 宮尚謙 C-2 林隆興 林謙 C-3 林怡秀 許絜如 C-4 卓錦忠 卓廷典 C-5 謝如惠 林昊辰 C-6 吳婉菁 李杰恩 C-7 陳佳慧 李昱翔 C-8 簡文雅 梁承恩 C-9 徐子程 徐瑋苓 C-10 吳曉芸 蘇宸頤 C-11 宋淑貞 鍾執吾 C-12 郭書齊 郭宇馨 C-13 蔡梅芳 梁君卉 C-14 王招雅 許瑜庭 C-15 吳琇娟 鍾鈞守 C-16 羅正民 羅子琋 C-17 吳莉卉 顧尚承 C-18 王嘉鈴 陳柔恩 C-19 李凱榕 沈毅 C-20 沈芷瑜 王瑞晨 C-21 葉卿如 鍾昀岑 C-22 陳玉鈴 程筑筠 C-23 邱怡靜 謝易錚 C-24 陳美伶 吳文鈴 益智連連看 組別 報名人 競賽寶寶 D-1 何詩薇 曾敏慎 D-2 張世民 張晏瑄 D-3 蔡鈺梅 蔡貽琳 D-4 陳佳甄 吳明諺 D-5 吳佩怡 林家宏 D-6 劉慧伶 翁士翰 D-7 左承正 葉伯昕 D-8 洪碧彗 黃泓愷 D-9 陳怡妏 吳宜蓁 D-10 陳雅雯 劉晏伶 D-11 洪玉欣 趙怡瑄 D-12 何佳陵 吳昱翰 D-13 黃心瑜 劉奕辰 D-14 陳桂昌 黃芷渝 D-15 王怡華 吳宥辰 D-16 卓怡慧 李俞葶 D-17 張勻惠 黃睿恩 D-18 陳麗娟 李嘉恩 D-19 朱敏菁 謝亞倫 D-20 陳培元 陳永睿 D-21 梁秋莉 胡翊亭 D-22 張嘉慧 鐘承恩 D-23 柯美雪 王岑鈺 D-24 葉嘉美 陳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