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理解:孩子自言自語

2008年02月01日
公開
5

如何理解:孩子自言自語   3歲的天天一個人玩的時候總是嘴裡唧唧咕咕地說個不停,有時候是對著書本或玩具說。旁人也都聽不清她說什麼,也弄不明白她在想些什麼。媽媽很擔心,她究竟在跟誰說話?難道是得了自閉症?   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自言自語是3歲孩子中很普遍的正常現象。   3歲,正是幼兒語言發展從外部語言過渡到內部語言的關鍵階段,自言自語其實正是她將外部語言轉為內部語言的一種表現,這其實是她們把內心思考的內容用語言表達了出來。3歲孩子的思維能力正在飛快地發展,但並未成熟,所以他們無法像成人那樣只用大腦思考就可以了,她需要具體地語言來幫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順思路。所以你就會發現她經常地「自言自語」。   孩子自言自語的內容往往包括很多不同的形式:   問題語言。這是孩子日常遇到新奇事物或者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所產生的疑問。比如畫畫的時候她可能會尋找蠟筆:「咦,蠟筆到哪裡去了?」或者考慮用畫什麼,怎麼畫:「這朵花用什麼顏色好呢?」「這是小兔子的長耳朵……紅眼睛……」這些信息可能是以前她曾經看到過,聽到過的,現在她通過語言來再次喚起記憶並強化它們。   故事語言。孩子在遊戲中,隨著遊戲的進展需要做很多思維活動。孩子在遊戲中,會思考自己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本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但是她會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像講故事一樣說出來。比如玩過家家,她可能會說「我先給娃娃穿上衣服……然後洗臉刷牙……好,現在我們一起去散步吧……」   發現孩子經常自言自語,不必擔憂,但是這是她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她學習語言的有利時機,可以善加利用:   要多跟孩子說說話,可以隨時隨地告訴她一些常識: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幹什麼用的,我為什麼這樣做……   時而給孩子提一些她力所能及的簡單的問題,讓她自己思考並作出回答。   講故事可以增強孩子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也是訓練語言的好途徑。講完故事要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想法,可以請她來給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還可以先幫助他一起把故事簡要地複述出來,最終達到獨立講述的程度。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2008年02月01日
公開
3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文�黃美湄(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學前教育雜誌》

我不要這樣的孩子

2008年02月01日
公開
2

我不要這樣的孩子 ~~~~~~~ 牽掛草莓族 -- 你不會永遠十七歲 文 ╱陳津穗 屬於草莓族的兒子即將退伍,最後一次放假,一進家門就說:「買輛車給我吧!下禮拜,我要開車回部隊領退伍令。」役期近兩年,能安然而退,身為父親,按說該高興才對,沒想到我卻心情低沉,思前想後,久久無法回應他的請求。 記得送他入伍時,耳提面命他注意言行,軍令如山,不得輕忽,他卻不改輕佻地說:「國家靠我去救,一定毀了!」我殷切期待,他經歷軍隊磨練,可能會較成熟穩健,事實上依然故我,不禁長嘆,難道這就是所謂一輩子的牽掛? 上班領薪? 三萬幹啥? 年年考試? 父母撫養? 他回家後,丟下行李就想溜,我輕聲問他:「退伍後有什麼規畫呀?」他成竹在胸答:「 K 書準備參加十月的考試啊!」他可算得精,以考試之名,申請延後入營,足足玩了三個月;現在,他要故技重施,算算,又有幾個月好混了。 看我陷入沉思,他倒過來勸慰我:「爸,您不用操心,家裡多我一人,也不過加雙筷子而已。」話說得可美啦,事實不是這麼回事。猶記得,我常常張羅好飯菜請他入座,他探身一瞧,轉身走人:「我吃泡麵。」我算了算,桌上大大小小有十道菜,辛苦的老媽還在廚房揮汗如雨,聽兒子要泡麵,氣得差點提菜刀追出來。 當兵期間,他返家一定帶回大包髒衣物,老媽邊洗邊搖頭,我還得不時說「以色列戰士的母親驕傲晾征衣」的故事來安慰她,而兒子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心態,教人擔心。 在家,日上三竿,老媽去催駕,兒子說:「人家晚睡,幹嘛要早起?」母親問:「那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怎麼一點都不急?」只聽他灑脫的笑:「急?急什麼?妳去探聽一下,我們這屆法律系兩班,有幾個人在上班?就算去上班,每月不到三萬元的薪水能幹什麼?」 母親焦慮再問:「那你總要努力準備吧?」他顯得不耐的答:「考試那有這麼簡單,有學長考了十年,還在考呢!」如此不是擺明要父母再養他十年,先預告,請不必沒見識,不要如此大驚小怪嗎?他翻身睡到自然醒,那管母親的長嘆。 手機不新?被偷最好; 機車壞了?扔天橋下 聽他口吻,讓我想起他大學四年用手機、換機車的行為。 他讀書學費父母全包,吃住在家,每月另支一萬元零用錢,卻入不敷出,非要去打工,收入全用在無謂的消費上,像手機通話費,至少兩三千元,動輒五六千元。 而且每當新款手機上市開始廣告,他就恨不得趕快丟掉手邊用的;有次在網咖打工,手機被偷,他不但不怪竊賊,還心存感激的說:「真謝謝他偷得好,正想換支新的。」 另一件事是,有天晚上,他搭計程車回家:「爸,幫我付車錢,機車壞了,丟在路邊。」接著,上演除非包計程車接送,否則沒新車、上學免談的戲碼。我與老妻,尋尋覓覓,好不容易找到丟在天橋下的機車,推好遠去送修再騎回家。 老妻一路開罵:「這就是你教的好兒子?」 買鞋虛榮?一定名牌 找他優點?事態嚴重 他的交通違規罰單,更讓郵差送到手軟,違規事由五花八門,例如未戴安全帽、違規停車、闖紅燈……有一次,罰單出現「棄車逃逸,逕行舉發」,如果不是繳納罰款才領回被交警拆走的車牌,我還相信他所說車牌被偷,而且天天催他報警呢! 至於打工,薪資還沒進帳,要怎麼花已計畫好,只要今天領錢,明天鐵定不見人影,散盡錢財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他不是月光族,應該叫日光族才貼切! 他追求時尚名牌更是不在話下,尤以運動鞋非名牌絕不穿,他的理論:「我不是虛榮,你總不願見到你寶貝兒子的腳受傷吧?」所以,父母親買三百九十九元的地攤貨,兒子買價近十倍的旗艦級精品,是理所當然,好像中外古今皆如此,否則怎配當孝順的好父母? 有次與老妻私下檢討,是否該多鼓勵少責難,妻遞給我筆和紙說:「要鼓勵總該找出優點吧?來,給你十分鐘,把你寶貝兒子的好德性列出來看看!」不瞞你說,我用超過妻給的時限好幾倍的時間,竟然寫不出一個字!我猛然驚醒:「事態嚴重!」 兒啊!老爸急於告訴你的一句話是:「你不會永遠只有十七歲!」快點醒過來吧! 【 2004-07-07/ 聯合報 /E6 版 / 繽紛】 有時侯咱們辛苦一輩子就是為了給孩子過幸福、衣食無缺的生活 ....最後卻養了個沒有責任感,不會感恩 .... 甚至還會棄養父母的孩子,這就是咱們應該得到的成果嗎 .... 若是你還未生子或者孩子還小,請仔細想想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樣滴 ~~要是你也不想要下面的孩子,請別忘了要愛他但不要寵壞他 ....

我要教你怎麼愛我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2

文章:我要教你怎麼愛我 - 陳安儀 我要教你怎麼愛我 - 陳安儀 這兩天,兩個孩子輪番生病,兒子高燒不退,半夜我抱著他滾燙的身體、看著他火紅的面頰,即使知道沒有什麼大礙,做媽媽的總是擔憂、睡不好覺。 下午載女兒出門溜冰,我有感而發的問她:「媽媽照顧你們好辛苦喔!你將來會不會孝順我?」女兒傻呼呼的問:「什麼是孝順?」我說:「就是對我好、愛我啊!」 女兒很天真的從後座探頭對我說:「會啊!我會孝順你!我將來賺的錢都會給你!」(因為阿嬤常常問他們,將來賺錢會不會給阿嬤?所以女兒馬上這樣回答。) 我笑著說:「媽媽不用妳給我很多錢啦!但是媽媽現在每天這樣很辛苦的載妳去上課、去玩,將來我老了,走不動了,我希望妳也要記得每天來看我、載我去玩、陪我去看病。妳會嗎?」 七歲的女兒馬上接口:「我會啊!我長大以後還是要跟妳住在一起,每天都會看妳啦!」接著皺起眉:「可是我沒辦法帶妳出去玩耶!」「為什麼呢?」我問。「因為我不會開車、又不認得路啊!」 真是可愛的回答。我忍不住親親她粉嫩的臉頰。 之前收過網路上轉寄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堅強的女性,為丈夫、兒女付出,自己得了癌症,卻總是拒絕孩子與另一半的照顧,凡事自己來。她的好友勸她,要練習讓丈夫、孩子來照顧她,因為,愛是要「教」的。 昨天,剛好又看到孫協志母親的部落格,看到一手帶大孩子的她,抱怨孩子不孝、不理她,雖然孩子為她買房、買車,她卻署名「孤姥」,兩個字道盡了年老母親的寂寞。當然,母子關係不佳有很多複雜的緣由,也不是單方的問題,但我覺得顯然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位母親所認為的「孝」與孩子所認知的「孝」有很大的差異性。 的確,我們應該要教會孩子怎麼樣來愛我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得了急性腸胃炎,晚上在浴室嘔吐不止。我一回頭,看到四歲多的女兒,怯生生的站在我身後。我當時本來想叫她不要管我,趕快去睡覺,後來轉念一想,便對女兒說:「妳有沒有看到媽媽在吐吐?妳怎麼不問我『妳怎麼了?』」女兒很聽話的照我的話問:「媽媽,妳怎麼了?」 我對她說:「媽媽不舒服。妳可以替我拍拍背嗎?」她馬上上前來,用她的小手拍拍我的背、還摸了摸我的臉。我擠出微笑謝謝她:「謝謝!媽媽覺得好多了!妳可以倒一杯水給我喝嗎?」她很乖的立刻去倒了一杯冷水給我。 至此以後,我女兒只要看到我有什麼不對勁,一定會立刻問:「媽媽,妳怎麼了?」我上個月在九份不慎摔到,女兒第一時間立刻來扶我,問我:「媽媽,妳怎麼了?會不會很痛?」接下來的路程一邊走一邊叮嚀我:「媽媽,這邊很滑,妳要小心喔!」令人分外感動。 同樣的,我買了好吃的東西,也會要求她留給弟弟、我、跟爸爸一起吃。看多了那種媽媽把雞腿讓給孩子吃,結果孩子長大以為媽媽只愛吃雞頭的故事,我深深引以為戒。所以,當女兒第一次一個人把她愛吃的生魚片整盤吃光光的時候,我狠很的責備了她。現在,她吃什麼好料,如果盤中剩下不多,她一定會問:「還有人想吃嗎?」或是:「沒人吃的話,我可以把它吃完嗎?」再也不會自私自利的一個人吃光光。 我一直很認同人本的一個觀念,就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孩子身上,孩子將來就會花多少時間在你身上。你怎麼對待他,他將來就怎麼對待你。這點,從我公婆身上得到驗證。我婆婆含辛茹苦的養大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對她都很孝順,而我公公年輕時對 家 庭不太負責,現在老了,深怕孩子不理他,但老實說孩子對他也真的沒有什麼感情。 不過,除此之外,我覺得做父母的,也有責任把真實的狀況透露給孩子知道。無論妳是開心、憤怒、或是沮喪、挫折,甚至窮困、卑賤,我覺得「掩藏」不是一個好的教養方式。爸爸媽媽不是完人,我們應該學會承認我們也有錯誤、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會老、也會死,同樣的,我們付出的愛也希望獲得回報。 教導孩子回報我們給予的愛,跟我們愛他同樣的重要。

別錯過孩子「黃金閱讀期」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21

別錯過孩子「黃金閱讀期」 ◆ 幼教網   「不論是聽課還是讀書學習,一個人的理解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過去大腦中所存儲的經驗和知識。有豐富閱讀經驗的人,具備豐富的詞彙量,能夠快速提取、理解聽到的或看到的語言的意義。而閱讀貧乏的人,腦中所儲存的經驗和知識相對貧乏,他所聽到的或讀書看到的語言、詞彙,較少地與已知的語言、詞彙發生聯繫,聽課、讀書的理解力就相對較差。」北京前程美好教育科學研究院董麗燕副院長認為,閱讀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和發展都至關重要,閱讀量大會使孩子在人生觀、世界觀、知識面、感知力、求知慾、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的形成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方面,都現出明顯的優勢。所以,在一生中的黃金閱讀期做好閱讀儲備,會使一個人受益終身。   愛閱讀的孩子悟性高,注意力集中時間持久,閱讀和聽課的理解力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廣並且深入,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也強,各科成績優良。並且他們具備較好的記憶技巧。一般來說,理解性記憶比機械性記憶效果好。雖然小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比較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量的增多,孩子們的記憶能力會越來越依賴於理解力。學生的理解記憶占所有記憶的比例,在小學一年級是8%,初二是45%,高二是83%。董麗燕認為,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許多東西,之所以有些學生沒有學會,主要是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理解力較差;或當時聽懂了,但過後又忘掉了。「知識的遺忘主要是因為學生當時或過後沒有對學習內容進行精細加工---這是形成長期記憶的主要策略。相對於閱讀水平較低的學生,有豐富閱讀經驗的學生能更好地綜合句子內和句子間表達的論點,更容易對知識進行精細加工,加工速度也更快。」   孩子應在什麼時候大量閱讀?   「根據一個人的成長規律和我國的升學考試制度,一個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觀、價值觀、知識基礎的黃金閱讀期,只能在10∼14歲(即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之間。」董麗燕認為,小學三年級之前,屬於識字階段,學生還沒有能力進行大量閱讀;而從初二下學期開始,學校又為迎接中考普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習題數量,沒有時間閱讀;到了大學階段,又面臨著繁重的課業、英語考級、考研、實習、就業等一系列壓力,也沒有時間集中閱讀。因此,在10∼14歲這4年的黃金閱讀期內,如果學生能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閱讀大量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將幫助他們確立積極的人生觀,提高學習能力,甚至選擇適合的專業方向。如果錯過了這一「黃金閱讀期」,後面各個階段的學習可能會先天不足,那時,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突擊補課將很難奏效。   把課外閱讀時間還給孩子   「每到晚上、雙休日,看到孩子們小小的身影奔波在各種補習班路上時,我都不禁會心疼。許多孩子由於家長望子成龍,從小學二年級,就開上了這樣的『小灶』,有的一直會持續到高中。無論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大都逃脫不了上各種課外班的命運。」董麗燕說。許多孩子因此沒有了自己玩耍、讀書的時間,沒有了思考的閒暇,而滋生出對學習的厭惡。但家長為孩子「加餐」最盛的幾年,正是孩子的「黃金閱讀期」。小升初、中考、高考,一個接一個的考試,家長和學生的「制勝法寶」就是上一個一個的課外補習班。學生假期本應該是大量閱讀、大量實踐的時間,就這樣匆匆度過了。但是,如此付出的結果,卻讓孩子閱讀貧乏,學習後勁明顯不足。結果,孩子越學越吃力,越到高年級,負面影響越大。所以,讓學生從疲憊不堪的補習牢籠中走出來,還他們一個閱讀、實踐、發展自己興趣的空間,應是許多仍然迷信各種文化補習班的家長的當務之急。   如何調動孩子的閱讀興趣?   「許多老師和家長把閱讀看成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學生還未捧起書,他們就先規定了要讀什麼書,不能讀什麼書,什麼書堅決不能買,什麼書看見就沒收。結果,還沒有調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已經讓他們對讀書產生了心理負擔。」董麗燕說。提供給孩子們的圖書,都應該是對孩子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好書。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首要的是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閱讀興趣,否則,任何經典都不會進入他們的視線。還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與同年齡的孩子一樣,對《大宇驚奇系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是她第一次表現出對於文字書而不是連環畫、漫畫書的興趣。但是,女兒卻很怯怯地告訴我,他們老師不讓看』大宇』,有個同學的書被沒收了。我當時的想法是,喜歡略帶恐怖、驚奇情節的故事,是這個年齡孩子的普遍心理,對於孩子剛剛萌發的閱讀興趣,做家長的應該高興。所以,我在半年內,帶著她幾乎買全了這個系列的書。我們倆經常一起討論書中的故事。時間一長,她自己就感覺到這樣的故事其實也沒有什麼新奇,閱讀興趣逐漸轉移到了科幻、文學名著和名人傳記方面。當讀完文學作品,看完名畫之後,她就對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找來關於作者的各種版本的傳記;看完人物傳記,又對人物的其他作品、所處時代的歷史產生了興趣。就這樣,女兒的閱讀面迅速擴大,直到最終看到了《吳健雄傳》、《居里夫人傳》,就愛上了物理。此時她剛上初一,已讀過逾千本書籍。初中三年,她泡在學校圖書館裡,以每天一至兩本書的速度閱讀,直到熟悉了學校圖書館中每一個書架上的書。董麗燕說。   董麗燕告訴記者,大量閱讀不但沒有影響她女兒的學習成績,而且使她一直輕輕鬆鬆地保持在班級前幾名,文理科全優,同時她還是班長、學校小記者、文學會會長、優秀班幹部、學習部長,課餘時間做了大量的其他工作。   許多重點學校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有大量的閱讀經歷,有著豐富的課餘愛好。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了他們的注意力、理解力,使他們逐漸顯現出學習方法好、學習效率高、學習後勁足、文化底蘊厚的優勢,關鍵是他們學得不那麼累。當然,最讓別的同學、家長羨慕的,還是他們不怕各種考試,並能在這些考試中輕鬆獲勝。

不同類型爸爸對寶寶的影響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13

不同類型爸爸對寶寶的影響 ●太平洋女性網    老虎型爸爸——支配   情節:路過一家書店,寶寶和爸爸一起進去。寶寶看中了一本故事書,爸爸看了看說:「這本書不能買,買這本。」爸爸拿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在爸爸看來,唐詩更有價值,寶寶應該學有用的知識。寶寶不從,爸爸說:「要不就什麼也別買。」寶寶無奈,只得聽從爸爸的話,買下《唐詩三百首》。   老虎型爸爸的特點:和寶寶在一起時,老虎型爸爸總是處在領導的位置,寶寶要做什麼事,都要聽你的。你喜歡用命令的語氣,要寶寶絕對服從。一旦寶寶不聽,就嚴加斥責,施以處罰。寶寶即使不服氣,也要完全聽話,不敢違抗。這位爸爸可能是位軍人、也可能在單位是領導,職業上的特點在對待寶寶時也不由自主表現出來。你對是非有準確的辨別力,但卻忽略寶寶的感受,不能從寶寶的情感、心理出發。   診斷:關愛不夠、干涉過度。   對寶寶成長的不良影響:   1.寶寶受到的總是挫折,變得毫無自信。   2.寶寶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總是揣摸別人怎麼想的,然後說出來,以討別人歡心。   3.寶寶對父親表面上聽從,內心卻不服,對父親抱著極大的反感。   4.有些寶寶變得性格懦弱,長大後毫無主見,毫無創造性。   應當改進的教育措施:   1.糾正你的教育觀念,寶寶是個獨立的個體,一定要尊重寶寶的某些合理要求。   2.多考慮寶寶的生理、心理特點,多從寶寶的角度來思考,3歲的人和30歲的人喜歡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學會使用技巧,比如寶寶想看電視,不要粗魯地拒絕不讓看,而是提議咱們玩騎馬的遊戲或是去外面玩好不好,從而給寶寶選擇的機會。   4.不要經常使用命令的語氣,而應當使用商量的語氣,製造民主氣氛。   猴子型爸爸——理想   情節:爸爸帶寶寶去買東西,在玩具櫃檯前,寶寶一定要買玩具。爸爸考慮到好久沒買新玩具了,可以為他買一個,於是讓寶寶自己挑,寶寶選中了一隻能彈出子彈的手槍。爸爸建議說:「這個槍危險,傷著小朋友怎麼辦?你看看要那個可以發出聲音的槍好不好。」在爸爸的提議下,寶寶答應買發聲槍。   猴子型爸爸的特點:猴子型爸爸比較靈活,對各種事情有一定原則,在一定範圍內,又讓寶寶有充分的自由度。當遇到危險時能及時保護寶寶,當在無危險的情況下,又能放得開,讓寶寶盡情玩耍。在很多時候,他不是以父親的姿態出現,他更像是寶寶的玩伴、朋友,帶著他玩,和他一起享受童年。能考慮寶寶的情緒與需求,而且關心寶寶的生活,是個稱職的父親。   診斷:非常健康   對寶寶成長的影響:   1.寶寶有滿足感、幸福感,能體驗到生活的快樂。   2.寶寶能感受到父親對他的愛,也學會愛父親,即使長大後父子出現矛盾,也能很快溝通,不會造成隔閡。   3.寶寶有自信心、創造力也能盡情發揮。   4.寶寶能經受挫折,面對困難也不怕。

管教寶寶的11幕「禁忌」劇

2008年01月30日
公開
20

管教寶寶的11幕「禁忌」劇 都說兩三歲的孩子很難管教,你是否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呢?其實,如何管好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好方法。而我們想指出的是,有11種不甚妥當的方法,是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常常步入的誤區…… 第①幕 媽媽為什麼那麼凶? 3歲的小可是一個活潑又可愛的女孩。有一天,媽媽帶她去小表弟家裡玩。小可在和表弟小威玩遊戲的時候,一時興起就拿積木敲了小威的頭,小威立即哭了起來。媽媽一看這種情況,立刻厲聲斥責:「你以後再打弟弟,媽媽就狠狠揍你一頓,叫你牢牢記住!看你以後還敢不敢欺負弟弟。」小可一聽媽媽這麼凶,立刻沒了笑容…… 專家解說: 不要嚇唬寶寶 恐嚇會減弱寶寶的自我觀念,讓寶寶變得軟弱,每當這個時候,寶寶很容易產生不安難過的情緒,甚至發展為怕父母和憎很父母。所謂嚇唬,是在事前就想糾正未來的行動,可是寶寶的意識只有現在才有效,所以嚇唬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教育和管教最好當場進行,而不要對寶寶進行恐嚇。但是不要混淆了「嚇唬」和「禁止」的概念,對於寶寶不能超越的界限和明確應該禁止的事,也可以打幾下屁股,必須教育他說「不行」。 第②幕「你怎麼這麼笨?」 軍軍2歲半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望子成龍的爸爸就常常對他進行早期智力教育,例如數數啦、畫畫啦,有時候,軍軍反應慢了一些,爸爸就很是恨鐵不成鋼。於是就說一些諸如:「你怎麼這麼笨啊?」之類的話。每當這時,軍軍就不免感到不知所措了…… 專家解說: 不要輕視寶寶 像「你怎麼這麼笨?」這一類瞧不起寶寶的話,很多父母也許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兩句。雖然這也許不是家長的本意,但是,久而久之就會把寶寶的自我意識糟蹋得一塌糊塗了。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但是天才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讓寶寶在遊戲、學習中獲得快樂就可以了。更不能動不動就挫傷寶寶的自信心,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第③幕「給你買玩具......」 媽媽帶3歲的小星去超市買東西,看見小星很好動,動不動就隨便摸弄超市貨櫃上的瓶瓶罐罐。媽媽很頭痛,於是就忍不住這樣對小星說:不准亂摸東西,你做個好孩子,媽媽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 專家解說: 不要收買寶寶 這並不是駕馭寶寶的高明方法。要教育寶寶懂得自我培育,自我克制,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收買的結果,只能把動機由內因變成外因。也就是寶寶由自發努力得到自我滿足和積極自我,變成單純靠外部的獎品才願意自我克制。收買與賄賂只能短期地轄制別人,而不能最終解決問題。 第④幕 「我就要這樣嘛!」 2歲的皎皎是家裡人的心頭肉,尤其是爺爺奶奶,對皎皎更是疼愛有加。有時候,皎皎在家裡稍不順心,就對大人大吼大叫,常常說:「我就要這樣嘛!」每當父母想要管教時,都被爺爺奶奶這樣制止了「小孩子嘛,不要和孩子計較。」…… 專家解說: 不要放任寶寶 放任在許多家長心裡其實就是寵愛,追根究底,放任寶寶的家長就是不想對寶寶說「不可以」,不嚴格執行規矩。這會使寶寶覺得,所有的規矩都是很有彈性的,拉得夠用力,就伸展得很寬。其實,這只有在家裡還行得通,不過寶寶遲早要投入外面的世界,在那裡他將得到沉痛的教訓。放任寶寶的實質就是剝奪寶寶盡量發展潛能的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以及能自我調節的人。 第⑤幕「非要這樣不可嗎?」 佳佳媽對2歲半的佳佳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佳佳常常很不開心。媽媽每次吩咐佳佳做什麼事,都用強迫的口吻「佳佳,現在要吃飯了,不許玩了。」「佳佳,馬上上床睡覺。」……久而久之,佳佳心中不免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怎麼回事,媽媽,我非要這樣不可嗎? 專家解說: 不要強迫寶寶盲目服從 如果你的丈夫對你這樣說話「喂,放下你手邊的事,馬上給我拿杯茶來。」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一定不好受吧。其實,當你對寶寶說:「立刻停止現在做的事,馬上做這個事。」的時候,寶寶心裡的感受也是一樣。向寶寶吩咐做事之前,最好還是留有一些餘地。你可以這樣說:「佳佳,再過幾分鐘就要吃飯了,準備一下吧。」盲目服從,用在寶寶身上其實並不合適,因為你是在培養一個獨立的、能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事事聽命於你的木偶人。 第⑥幕 「保證做個好孩子......」 有一次,小米和媽媽去公園裡玩,玩得高興時,她就自己趴在泥地上了。媽媽很生氣,還發了脾氣:「小米,向媽媽保證,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聽見沒有!」小米也知道是自己不好,於是乖乖地向媽媽保證,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可是沒過幾天,同樣的事件又一次發生了,媽媽更生氣了:「幾天前,你不是向媽媽保證過嗎?」…… 專家解說: 不要跟寶寶較真 其實,對於兩三歲的寶寶來說,所謂保證,實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和嚇唬他—樣,未來的事,對一個只顧眼前的寶寶來說,太勉強了。因為對於寶寶來說,當他做了保證而沒有做到時,要麼會因為破壞了保證而被罪惡感所困擾,要麼反而變本加厲。 第⑦幕 「今天媽媽怎麼生氣了」 小北今天很委屈,因為昨天他把牛奶倒在地上,媽媽一點也沒有生氣。可是,今天媽媽卻因為同樣的事打了他。為什麼同樣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呢?為什麼媽媽昨天不生氣而今天會這麼生氣? 專家解說: 不要使用沒有定性的規則。 星期一,媽媽心情很舒暢,寶寶破壞了一切規章她也不批評。可是,星期二,寶寶做的是和昨天一樣的事,媽媽卻像吃了火藥一樣地斥責他。像這樣沒有一定規章的管理,就像是沒有一定規章的交通信號一樣危險。一會兒紅燈行,一會兒又是綠燈行,你說該怎麼辦呢?要教會寶寶應該怎麼做,在管教中沒有一貫性和信賴性是不行的。沒有定性的規則比沒有規則,更糟糕。 第⑧幕「我不敢......」 小小已經3歲多了,可是,媽媽還是把她當作一個小嬰兒一樣,事事關心,事事操心。小小在媽媽的羽翼之下,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膽小,什麼事情都躲在媽媽身後,就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要媽媽在旁邊才能安安分分地吃完…… 專家解說: 不要過度保護、照顧寶寶 過度的保護會斷送寶寶的自我觀念,因為當父母過度保護寶寶的時候,他們就是傳遞給寶寶這樣一個觀念:你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必須為你料理一切。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毫無信心,其實有一句話實在很重要,那就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要越俎代庖。」 第⑨幕 「為什麼不行?」 2歲半的小美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要求她做一個有規矩的小孩,坐在椅子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許跑來跑去,不許把飯掉在桌子上,不許……小美很不適應,她覺得這樣實在很不好玩,為什麼不許呢? 專家解說: 不要訂立不適合寶寶年齡的規矩 假如你希望2歲的寶寶能夠像5歲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這只會使他覺得無所適從。因為你對他的要求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準,這對他自我觀念的形成有極壞的影響。寶寶個人行為能力的發展是受年齡限制的,階段性的發展是不能跳躍進行的。 第⑩幕 「我不是說過不准嗎?」 媽媽對小浩說:「不要爬那個椅子。」可是小浩不聽。這時候媽媽又說:「小浩,我不是說不准爬那個椅子嗎?」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繼續往上爬。他對媽媽的話絲毫不感興趣,還是繼續爬…… 專家解說: 不要有口無心地發號施令 其實,這位媽媽只是口頭在說「不准」,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任何阻止寶寶爬椅子的措施。照這樣,沒有一點兒作用。這不是在教寶寶無視媽媽的希望和命令嗎?為了不成為適得其反的管教,無論是不是出於本心,都請你不要這樣提出要求和下達命令。 第⑪幕 「你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 3歲的小樂和媽媽去姑姑家玩,回家的時候,媽媽發現小樂竟然一聲不吭地把姑姑家裡的小擺設帶回家了。這下可把媽媽氣壞了,媽媽對小樂不停地數落:「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是乖孩子,媽媽這麼愛你,你怎麼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我是作了什麼孽,你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專家解說: 不要用教條式的、引發罪惡感的教育方式 每天都有無數父母對他們的寶寶發表冗長的、教條式的演說,如果用錄音機偷偷地把父母的這種疲勞轟炸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自己聽,他們一定會對自己教訓兒女的語言感到大為震驚。錄音機裡錄下的將不只是教條式的演說,還有大聲咆哮、斥責以及取笑。那麼,寶寶會怎麼樣呢?是虛心接受嗎?當然不會。他能做出的惟一反應只能是充耳不聞。他學會了置身事外,同時對一切父母的話本能地產生反感情緒。

孩子委屈了,家長如何做

2008年01月30日
公開
8

孩子委屈了,家長如何做   在我們的身邊,往往有不少孩子,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在經受一點點挫折時,常常大發脾氣或是滿臉委屈,兩眼淚汪汪的。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時候,他們在對待事情時總顯得比成人要較真,他們更在乎父母、老師、夥伴對他們的評價。很多時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無足輕重的話語,可能就會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而傷心不已。   萬千寵愛造成了「輸不起」的孩子   受著很多人的寵愛,爸媽的溺愛,老師的疼愛,在這樣倍受關注的同時,孩子的自我優越感和自尊心也越來越強,更不容許他人打破他們的這種優越感,因此,當給予他們的關注稍微欠缺一點時,他們往往不能正確的理解和接受,常常會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從而採取自我防衛機制加以抵制和抗議。   釋放孩子的委屈情緒   當孩子覺得委屈的時候,爸媽要及時瞭解他們委屈的原因,讓他們的情緒得到釋放,這樣才能讓他們形成健康、樂觀的人格。   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受委屈時,能夠將不快宣洩出來,是件好事。此時,只要孩子的言行不是太過分,家長、老師應該接受、允許孩子適度的哭鬧。   之後,自然應該好好的去安慰孩子,設法使孩子的情緒在爆發後能夠漸漸平復下來。但是,安撫孩子不應該是無條件的順從孩子。如果毫無原則的一味遷就孩子,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讓孩子訴說   當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以後,家長、老師可以讓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一遍。一定要讓孩子主動的述說,當孩子提及自己的感受時,鼓勵其說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家長、老師在仔細聆聽後,可以心平氣和的從其他人的角度設幾個問題問孩子,引導孩子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提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小挫折,爸媽要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一味覺得委屈,要讓孩子學會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心理成熟度高的孩子,面對社會和環境的變化較易適應,他們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比較好,比較「老練」。而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不太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這樣,在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中更容易出現問題。

寶寶的100個「性問題」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27

寶寶的100個「性問題」 ●現代育兒報   「媽媽,我是怎麼來的?是不是你生出來的?」「為什麼妹妹要蹲著尿尿呢?」「媽媽,我和你結婚吧!」孩子總是會問一些關於「性」的問題——   我從哪裡來的?   有許多孩子都會問爸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這或許是因為他看到家裡的老貓身邊突然多了幾隻小貓,也可能是看到動畫片裡孫悟空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他不自覺就會想:我是怎麼來的呢?不會也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吧?那可真奇妙!如果給寶寶一個他能接受的解釋,會讓他覺得有安全感,同時滿足了好奇心。   至於怎麼樣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很個人化了。可以告訴他一個童話:「你本來是爸爸送給媽媽的一個小蝌蚪,然後在媽媽肚子裡長大了,長到放不下了,就出來了。」也可以選擇告訴他事實,這取決於你對孩子的瞭解以及當時的具體情境。   為什麼媽媽的胸部更大?   寶寶在3歲多時,會對人的身體、性別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比如他會對媽媽的乳房感到很好奇:「媽媽,為什麼你和爸爸不一樣?」他也可能發現男孩站著尿尿,而女孩蹲著。這是多麼大的區別!   或許寶寶的問題會使爸爸媽媽感到很尷尬,但專家建議:平靜真誠地對待孩子的這些問題,實話實說。當孩子瞭解了真實情況以後,他就不再感到好奇了。有一位母親說,她兒子就曾經問她:「媽媽,為什麼你這裡比爸爸的大?」媽媽說:「以前這裡面裝著媽媽的奶,你剛剛生下來時沒有牙齒,只能喝媽媽的奶。」「現在呢?」「現在沒有了,早就吃完了。」孩子解除了疑惑,也就不再有問題了。   他們嘴巴對著嘴巴!   無論爸爸媽媽願不願意,寶寶總會從電視上和生活中看到大人們親吻擁抱的場面。由於寶寶很少看到這樣的場面,所以他會非常好奇:「他們在做什麼?」其實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跟他問「為什麼今天不能吃麥當勞」沒什麼區別,但爸媽擔心孩子會變壞,所以說:「別看這些!」或者乾脆換個頻道。   其實不妨平靜地對待,不要顯得大驚小怪。如果你平靜,孩子也會很自然。看到這樣的場面時,可以試著和他交流:「男娃娃和女娃娃長大後會相互喜歡,他們為了表示喜歡對方的感覺,有時會擁抱和親吻,就像你在電視裡看到的這樣。但是,這些事情都是在每個人長大之後才可以去做的。」   上面提到的只是幾個問題,孩子實際上可能有100個問題呢!對待孩子的問題,有幾個共同的原則。第一,不是每個寶寶都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所以寶寶不問時,父母不必主動提起;第二,當孩子提出問題時,不要譏笑他或者呵斥他,而是盡量選擇適合孩子的答案;第三,如果孩子對「性」表現出特別大的興趣,或者他的某些情況讓你覺得異常,請及時咨詢專家和醫生

溝通教育8招見成效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18

溝通教育8招見成效   交流、溝通,表達自我,這些重要的技能是必須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的。當然,這並不意味做父母的應該捧本教科書,來教孩子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表達自己。美國的兒童教育專家JOHN從他30年的工作經驗中,總結出8條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溝通與交流能力。   JOHN說,「在我大約30年的兒童教育經驗中,我常常驚訝於一些小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能看著我的眼睛,說話清晰,重點表達得非常清楚。為什麼他們就會比別的孩子說話說得好這麼多呢?此外,我還注意到非常有趣的一點聯繫:這些孩子的父母表達能力也非常強。」   當然,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拷貝。相比較來說,交流的技能也更容易被孩子從父母那裡自行吸收。從父母嘴裡說出什麼樣的話,如何運手勢、表情、聲調,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與習慣。   為什麼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如此重要?我想這其實不必多說。學會表達自己能夠給小孩子自信心,幫助他們交到朋友,讓他們在學校裡表現出色;接下來看得更遠些,則可能會在未來,在他們的工作、婚姻中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而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溝通與交流老師。   1講述你自己的生活   孩子會學著模仿說任何他們聽到的東西。所以,即使當你的寶寶還根本聽不懂你說什麼的時候,就應該抓住各種機會跟他說話。舉個例子,你可以一邊給他穿衣服,一邊講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媽媽(或者爸爸)現在要把小尿褲脫下來了,要把屁屁擦乾淨,要給你換一條乾淨舒服的紙尿褲。」當寶寶長大一些後,這樣的解說詞可以更豐富一些。比如,你告訴他關於今天的計劃,你打算去超市買點什麼,你今天在回家的路上都看見了什麼等。你說得越多,效果越好。要知道,你不僅僅是在教孩子如何說話,更重要的是:你做出的這個榜樣告訴了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多重要。   2仔細傾聽   作為父母,在你努力向孩子表達的同時,你也一定得努力、全力地去聽孩子的各種話語。這樣做,你將讓孩子明白:當你或者其他人說話的時候,他也應該仔細聽才對。仔細傾聽包括以下三層含義:「積極地參與」,「帶著感情傾聽」,「不要輕易打斷」。   積極地參與   除了仔細聆聽外,還應該及時表達出你的反應——當你同意他說的什麼事情時,就點點頭,或者微笑;當孩子說出某件讓他傷心的事情時,就應該表達出難過的樣子。這樣做,會讓孩子知道你不只在聽他說話,還在琢磨他的話。   帶著感情聽   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的同時,還表達一些這樣的評論:「我明白」,「你一定很不開心」,「真棒」,那麼你會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話對你真的很重要。   不要輕易打斷   一些孩子可能生來就是個小話簍子。有些時候,他們話多得可能會讓你忍無可忍,但是如果你經常打斷他們,他們可能就會感到與你分享想法和感受是很不安全的一件事。所以,如果你實在有別的事要做的話,那麼試著在談話的間歇,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樣他就不會再無休止地說下去,讓你抓狂了。舉個例子,你可以告訴他你打算晚飯做點什麼,或者問他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什麼。   3保持語句簡短   如果你想讓小傢伙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簡短。簡短的話通常更有影響力,孩子越小,你的句子就應該越短。   當我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妻子就開始練習「一句話原則」了:用第一句話就把你的主要意思說出來。因為,這可能是孩子唯一能聽見的話。比如,先說「把玩具放到一邊去」,然後再解釋為什麼。如果你先說「媽媽不喜歡髒亂」,或者「把玩具放在房間中間很危險」這樣的話,那麼當你再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時候,他可能早就對你的話沒興趣了。   同時,在你說完你的要求後,讓孩子重複說一遍。如果他做不到的話,那麼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話對於他來說太長了,他理解和接受不了。   4尊重你自己的話   與其在餐廳大聲嚷嚷「開飯了」,不如走到孩子身邊,不管他在做什麼,花一兩分鐘的時間加入進去,然後再要求他放下手中的事,或者關上電視,去吃飯。你的在場可以傳達這樣的信息:你非常嚴肅地對待你的要求,尊重你說出來的話。這樣,在孩子講話的時候,他也會學習尊重自己說每句話。   5保持身體語言   聳聳肩膀,交叉雙臂,皺皺眉頭——很多時候,這些肢體語言要比說話有效果得多。你的樣子,會讓孩子也學著用肢體語言傳達信息:   看著他的眼睛   在與寶寶說話之前,先蹲下來或者坐下來,和他處在同一水平面上。這樣會讓他明白你將要說的事情非常重要。教他也學著看著你的眼睛說話。你可以在談話中時不時地提醒他:「看著媽媽。」但是,你也要注意:不能緊緊盯著孩子,要偶爾將目光移開,這樣給孩子的感覺是你在試著傳達意思,而不是強迫他,或者控制他。   把手伸出去   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或者用一支胳膊摟住他的腰——這些都是很好的信號,來表達你在關注他說的話,同時也能讓孩子產生很強烈的被愛和被關心的感覺。不要羞於與孩子做肢體接觸;尤其是當孩子長大一些的時候,更不要因為覺得他們大了,而不再撫摸他們的頭髮,拍拍他們的後背,或者在沙發上摟著他們坐。   6留心不好語言的樣板   儘管你自己可能是個交流的好樣板,但是你的努力很可能被外在的因素破壞。孩子們在外面總是能聽到些不好的語句,憤怒的聲音,然後他們可能就會去模仿,並認為這是真實世界中大人們說話的方式。   試著觀察你的孩子從外面吸收到了些什麼——小朋友、鄰居、電視、臨時保姆等。如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聽到有人使用攻擊性或者不禮貌的語言,你一定要記得回頭和孩子討論這件事。等你和孩子單獨在一起的時候,你可以問孩子「你喜歡聽那個人那麼說話嗎?他那麼說話,你覺得舒服嗎?」等等。   不管什麼時候,一定要注意這條關於溝通的黃金準則:用你希望孩子對別人說話的方式對孩子說話。   7記住名字   當我還很小的時候,我的爺爺教會談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技巧:利用人的名字傳達你的興趣和尊重。這是與人溝通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管你是在電話裡,還是與鄰居談話,讓孩子聽到你說出對方的名字。而當你要表揚孩子的時候,也一定要時不時地提到他自己的名字;但是,當你生氣要批評他的時候,就不要再著重提他的名字,只要在談話最開始的時候提一下就行。   8忽略言語小錯誤   為了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孩子們需要毫無心理負擔地多多練習才行。所以,不能讓他們對自己如何說話有任何的擔心。我總是告訴每一位父母:「讓孩子們在學習如何正確的表達之前,先學習如何舒服自在的表達,這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你總是試著讓孩子用完美正確的語法表達,他們很可能會發展成語言障礙,或者盡可能地拒絕說話。   但是,無論你的孩子說出多麼無章法的話來,你都必須保證自己用「成人正確的語法」來回應孩子。比如,當孩子說「果汁不要」時,你就應該說:「噢,你不要果汁啊。」而不是像許多媽媽習慣的那樣順著孩子來說:「噢,好好,果汁不要。」   讓我們發動一場談話吧:   不管什麼年齡的孩子,都喜歡給問題以一個詞的回答。比如,當你問他們:「今天過得如何」時,通常的回答就是:「還行」、「不好」。   所以,你如何問問題就成了關鍵,孩子是說個簡單答案,還是長篇闡述就看你的提問水平了。   問更具體的問題:比如你可以問「為什麼」、「誰」、「在什麼地方」、「說了什麼」等等。這樣的問題需要孩子回答比「是」,或者「不是」更多的內容。   問特別的問題:不要問「幼兒園好不好啊?」 而是應該問「今天在幼兒園,最高興的事是什麼?」   問細節問題:問一些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比如,「你今天有沒有在做值日的時候,把老師的桌子也擦乾淨啊」——這樣的問題,將開啟孩子的話匣子。當他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就會願意再多說些別的事情了。   留心交流的障礙:   以下這些舉動將會扼殺孩子說話的主動性,或者讓他覺得表達自己是件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做父母的一定要避免:   負面的表達:「你不應該說這話」   絕對化的表達:「你總是這麼說」   沒有重點的問題:   「你到底想讓我說多少次才聽話?」   威脅的語氣:   「如果你要再說這樣的話……」   嘲笑的語氣:   「你還能說得更有趣些嗎?」

孩子行為約束有4大原則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19

★ 太平洋女性網   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怕他受委屈,對孩子沒要求,或有要求卻不嚴格,態度不堅決。比如快吃飯了,孩子要吃冰淇淋,媽媽說:「飯前不要吃冰淇淋。」但孩子打開冰箱取冰淇淋時,媽媽卻又聽之任之,所以,孩子會發現,只要自己一堅持,媽媽就會讓步,以後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更加肆無忌憚。   該「寬」的時候應當寬一點   比如給孩子安排足夠的玩耍時間,並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玩。感受到父母的可愛可親、通情達理,孩子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更樂於遵守。   「寬」也意味著及時表揚和肯定孩子好的行為。表揚和肯定會讓孩子心情愉快,知道哪些行為是該做的、如何做,於是父母期待的好行為就此塑造和保留下來;而批評和責罵只能告訴孩子「你不能這麼做」,但沒告訴他「你該怎麼做」。   行為約束的簡單原則:   1,清晰具體提要求   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他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把你的這些目標細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各項要求。然後,讓孩子清楚你對他的要求,並向他解釋這麼做的理由。比如,每天最多只可以吃一支冷飲,看30分鐘電視,因為這樣不會傷害身體(眼睛)健康。   2,以身作則教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場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父母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指導、訓練孩子,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作出表率。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將針對孩子及大人的規則分別列出來,貼在牆上,互相監督執行。嚴於律己、善於克制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時,會更具有權威性。   3,寬嚴並濟做規矩   有些父母該讓孩子玩時不讓玩,提出的要求又過嚴過頻,朝令夕改,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疲沓了。   而當孩子開始調皮或不遵守這些規定時,就要及時警告或提醒他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糾正。讓他們知道父母在這一點上是不會輕易讓步的。   幫助孩子學會克制,學會等待,使他們能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天賦,也使他們步入社會後,顯得更有禮貌,更受人歡迎。

尾牙摸彩中大獎8撇步^^

2008年01月25日
公開
1

尾牙摸彩中大獎8撇步^^ 農曆春節前夕,各公司行號的年終尾牙活動熱鬧展開,除了與大家開心齊聚大吃大喝之外,摸彩更是尾牙活動的高潮,每個人都想抽中汽車或現金大獎,究竟該如何增加自己的好手氣呢? 1.清除雜毛 抽獎前最好把眼睛與眉毛間及額角的雜毛清除乾淨,超出鼻孔的鼻毛要修剪掉,鼻頭上的粉刺也要清理乾淨,鼻樑部分應盡量保持光亮。 2.放50元硬幣 尾牙當天盡量穿著淡紫色、咖啡色系衣服,且在無名指上戴白金戒指(男右、女左),或口袋放9枚50元硬幣,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吸財效果。 3.進門坐斜對角 尾牙時儘量選坐在進門斜對角的財位上,若會場門開中央,則兩邊角落皆可,如果無法坐在那兒,至少抽獎前,盡快找機會到該處坐5分鐘,以增添財氣。 4.紙張壓底 取一張白紙,寫上「○○公司(自己任職的公司)全體員工」等字様,壓在鞋墊裡或座墊下,讓你的財運旺旺來。切記不可以讓身邊的同事得知,否則會適得其反。 5.先摺獎券 抽獎券先到土地公廟過爐火以祈求財運,並將獎券摺成「↑」或「●」形狀,再重新攤開投入摸彩箱,較易獲得財神爺的青睞。另外今年生肖屬鼠、虎、龍的人財運特別好,而民國26、35、44、53、62、71、80、89年次的男性,民國29、38、47、56、65、74、83、92年生的女性,年底財運佳,可藉由這些人遞出獎券,增加中奬機會。 6.手心寫財字 尾牙入場前,右手持劍指在左手心寫「財」字,寫完後立即握緊拳,再朝拳頭吸一口氣後吐出,眼睛盯著台上的抽獎箱用力踏一步(男出左腳,女出右腳),心中默唸,「雙腳踏入門,財運旺旺來」,保證財神爺會特別眷顧你。 7.抽獎前吃甜食 抽獎前最好先吃些糖果或甜食,形狀以方型為佳,吃法是先吃一粒、再吃六粒、後吃八粒,也可以事前吃些「潤餅」和「刈包」,財運都會有加分作用。 8.去廁所沖水 抽獎前先去廁所走一趟,不只可以讓你能腳踏「黃金」,還能藉由廁所抽水馬桶的沖水,褪去身上的穢氣,穢氣除盡財氣才容易上身。

對付幼稚園裡坐不住的寶寶

2008年01月24日
公開
5

對付幼稚園裡坐不住的寶寶 只是年紀小,不是過動兒 寶寶在幼稚園裡坐不住,原因有很多。與年齡有關係,也可能是習慣沒有養成,媽媽不要輕易就認為寶寶是過動兒。 案例 媽媽去幼稚園接然然放學,順便和老師交流一下。老師說然然很聰明,學什麼都很快,可是就是上課的時候坐不住,總愛在教室裡亂跑,請媽媽回家加強教育。晚飯後,媽媽問然然,為什麼要在教室跑來跑去?然然回答說:「不知道。」問了半天,也找不出坐不住的原因。於是媽媽決定不再追究原因,而直接採取讓然然不再亂跑的行動,並與他協商後訂立了一份「口頭協議」。 這份口頭協議非常簡單,就是每週日晚上,然然從自己收藏的模型車裡選出5輛車交給媽媽,由媽媽來保管,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每天晚上,媽媽會向老師詢問然然在園裡的情況,只要老師說他並沒有在上課時隨意走動,就可以歸還一輛車子,反之,這輛車就得在媽媽這裡繼續扣押。如果一週下來,然然成功收回5輛車子,媽媽會在周休時再帶他去買一輛新的作為獎勵。 這招很靈驗,然然果然一週表現良好,周日媽媽就帶著他去買了一輛大卡車。第二週,媽媽沒有再扣押他的玩具,只是然然如果表現好,就依然給買獎勵車子。一個月後然然開始淡忘了,媽媽又只好重新實施先行扣押的方法。 寶寶坐不住有原因 寶寶在幼稚園裡坐不住,原因有很多種。與年齡有關係,也可能是習慣沒有養成,媽媽不要輕易就認為寶寶是過動兒。 年紀較小 現在的小朋友,入園的時間越來越早,有的2歲半、甚至2歲就上幼稚園了。較小的寶寶專注力往往比較差,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而且,寶寶的思想與行為是同步的,當他發現新目標時,可能就不會考慮幼稚園的行為規範了。4歲以前的寶寶,容易興奮和衝動,常常不自覺地打擾他人,做事有頭無尾,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容易隨環境分散,行動不經思考,往往不顧後果。不過,這些問題媽媽都不用擔心,隨著年紀的增長,會漸漸改善。 不習慣久坐 寶寶剛入園,對幼稚園的規範沒有概念,做事就會隨心所欲。他不管老師是否在上課,想站起來就站起來,想和誰說話就走過去說幾句,看到玩具架上的玩具就會過去玩。有些寶寶更會大聲哭鬧而影響上課,通常老師就安排其他保育員帶他們在園內走動,這樣的日子久了,寶寶就養成習慣,誤認為上幼稚園就是在園子裡玩耍,再到教室裡坐著就坐不住了。 要讓寶寶瞭解幼稚園的規矩,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只有在他站起來時,老師制止他,多次以後寶寶才會知道上課時不可以隨意走動。 把老師當同輩 有些古靈精怪的寶寶,老師愛逗他,他也知道可以和老師開開玩笑。他們並不是坐不住,而是在上課的時候有意去招惹老師或保育員,例如伸腳去絆保育員,抱住老師的腿不讓他通行等等。這些被寵壞了的寶寶,已經充分認識到老師不會很嚴厲地對待他,想要解決可能就必須有賴老師扮黑臉了。 太聰明沒耐心 一些資質優的寶寶,接受能力比一般寶寶強很多,就算他們走來走去,可能學到的東西比坐著不動的寶寶還多。他們因為學得太快,覺得坐著很無聊,所以就站起來走來走去。他們不僅上課坐不住,還可能不睡午覺,甚至把小朋友都叫起來玩。如果寶寶的多動行為嚴重影響到幼稚園的正常教學,爸媽應帶寶寶去做相關的檢查,確定寶寶到底只是多動還只是太聰明,採取針對性的指導。 專家怎麼說? 扣押心愛的玩具 沒收寶寶心愛的玩具,是最能讓寶寶加強記憶的懲罰方式之一,比打罵有效得多。寶寶的玩具被媽媽「保管」了,他為了要早些拿回來,必然會努力達到媽媽的要求。 物質獎勵是輔助 可以給寶寶物質獎勵,但只是輔助手段。有的媽媽為了讓寶寶在幼稚園裡表現好一點,也承諾給她買玩具,結果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要有獎勵寶寶才肯去做,反而有點本末倒置。 家長出言必行 與寶寶定約,爸媽必須信守諾言。寶寶做到了就要實踐承諾,不能搪塞、推脫。 寶寶的記性不長久 對於三、四歲的寶寶來說,記憶力雖然強但還是很容易轉移。當他專注於一些事情時,考慮問題就沒有那麼全面了。所以,常常會忘記自己的承諾,爸媽應該常常提醒他。 定協議不適合所有寶寶 寶寶間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寶寶三歲多就能坐著十分鐘不動,有的寶寶就是坐不住,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強迫他。與寶寶定協議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可以讓寶寶學著自我約束。但是,只有具自制力的寶寶,才比較容易執行協定內容,寶寶如果不到3歲,還沒有長效記憶,通常不容易記住協定內容。 本文轉載自"聰明寶寶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