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培養孩子抗壓力的10個處方箋--

2007年12月26日
公開
9

培養孩子抗壓力的10個處方箋--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資產並非財產或是學歷,而是擁有不被他人孤立的人際關係技巧。而且在被合理化的人際關係中,是無法培養出這項技巧的。唯有透過曠日費時、若無其事的日常對話,以及在雙向溝通的環境中才能培養出來。  要讓孩子具備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就可以讓孩子變得比較有彈性,比較能夠應付人際關係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或壓力。而孩子藉由不斷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把自己「對象化」,進而看清楚自己的「輪廓」。這跟事情的是非善惡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只是通過對方的反應,發覺自己「此時此刻」的確是被視為同伴,由此獲得喜悅。培養孩子克服壓力的訣竅就在於此。 一、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因為壓力而面臨崩潰的邊緣時,身為父母首先應該採取的措施,就是如同心理諮詢師所說的要用「包容」和「感同身受」的態度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在說話的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插嘴。此外,與其對孩子說些鼓勵的話,不如對孩子的存在給予正面的評價。不妨用「你說得沒錯耶!」來認同孩子所說的話。許多孩子往往都是因為「一說出口就遭到父母的否定」,所以到最後就再也不想開口了。因此,不妨先營造一種可以讓孩子安心開口說話的氣氛。 二、壓力是傳達想要跟對方分享的事情  所謂的分享,指的是透過與對方的心靈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絕大多數的父親在傾聽孩子訴說壓力的煩惱時,往往會忍不住對孩子說:「這樣啊!我明白了。不過,我覺得你這一點應該改進一下比較好。」尤其是聽孩子說得越多之後,心想孩子大概也能體諒父母的心意,於是忍不住便說出這種話來。  如果缺乏分享的話,內心一定會消化不良,也無法產生自我肯定感。尤其是小孩子,即使面對現實所無法改變的壓力,但是如果父母肯跟他們分享心情的話,相信一定可以幫助他們順利克服壓力的。 三、偶爾不妨先消除孩子的不安  當孩子因為壓力而感到不安,或似乎有情緒不安的傾向時,父母應該採取何種因應措施呢?孩子的煩惱大多不是大人的邏輯所能解決的。就算知道解決的辦法,也無法立刻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或是煩惱。  倒不如在孩子感到不安的時候,先讓孩子知道「父母會一直守護在你身邊。在緊要關頭父母一定會協助你的。」如此一來,孩子反而比較能夠積極地去面對問題。也可以說是「培養孩子有面對不安的免疫力」。  唯有讓孩子感覺到在緊要關頭,父母一定會伸出援手,孩子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才會有重新振作的勇氣。也才會不斷努力試著去克服壓力。倘若父母能夠先去除孩子內心的不安,相信此舉將成為日後孩子遇到困境時最大的精神支柱。 四、對孩子表示肯定的關心  千萬不要用父母的價值觀去衡量孩子的言行舉止。畢竟看在父母的眼裡,孩子的舉動往往是幼稚、令人放心不下的。結果很容易造成父母對孩子付出否定的關心。像是對孩子說:「你怎麼會做出這種蠢事呢!」、「你真是沒用!」等等。如此一來,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變得不再想跟父母商量。  父母能以「肯定」和「支持」的基本立場,對孩子付出關心。不要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帶有任何的成見。肯定的關心是親子對話的窗口,也是親子溝通的管道。唯有如此,當孩子面臨人際關係的苦惱時,才會放心地找父母商量,而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壓力的最佳支柱。 五、讚美孩子的優點  壓力隨處可見,往往是很難避免的。能夠立即排除造成壓力的原因固然很好,但絕大多數的壓力來源並非輕易可以解除的。因此,想要培養孩子具有抗壓性,最重要的就是教導孩子用積極、正向的態度去看待事情,以及面對壓力。  要培養孩子具有積極、正面的人生觀,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本身也要採取這種思考模式。盡量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且不吝於給予孩子讚美。如此一來,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本身的自信心。 六、幫助孩子累積成功的體驗  首先必須先讓孩子擁有自信,才能夠讓他們的心變得更具有彈性,足以應付壓力。即使是小目標,一旦付諸實行之後,既有可能達成,當然也有可能會失敗。不過,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對於孩子的努力過程給予正面的評價。如此一來,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讓他們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得到父母的認同。  畢竟在孩子的世界裡是很難理解成功和失敗的定義。成功和失敗的境界是十分模糊的。就算孩子只考「八十分」而沒有「考滿分」,父母還是應該對孩子的努力過程給予肯定才對。唯有得到父母的認同,孩子才會充滿自信和勇氣。 七、千萬別以父母的價值觀去束縛孩子的夢想  人一旦受到某種單一價值觀的束縛,在面對壓力時往往很難用比較有彈性的方式去處理。如果想要跟壓力和平共處,就必須懂得隨機應變。現代的小孩往往從小就是在父母或週遭的過度期待,以及和同伴的競爭中一路成長過來的。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至今仍有許多的父母對學歷至上的神話依然深信不疑。  孩子的人生目標不一定要等同於父母的人生目標。家人就應該要認同彼此的目標才對。希望父母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束縛孩子的夢想。讓孩子盡情擁有各式各樣的夢想吧!因為沒有夢想的人才會把自己孤立起來。正因為擁有夢想,我們才能夠忍受失敗和挫折。心想即使遭遇失敗,至少還可以得到父母的諒解,就會讓我們產生重新振作的動力。 八、培養孩子成為更有彈性的人  有些從名校畢業、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優良學生,卻因為人際關係受挫,最後卻變成了繭居族,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原本人與人之間的「適當距離」和信賴感一樣,都是從和同伴之間的遊戲中學習而來的。不過,如今與同伴遊戲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變成只有兩種選擇,不是喜歡就是討厭。已經不太有機會可以學習到這種保持中間距離的人際關係了。 因此,希望大家先從珍惜家中親子或兄弟姊妹之間的互動機會做起。其次,再去嘗試看看是否能跟左右鄰居有所交流。 九、父母應該向孩子展現自己的溝通能力  培養孩子克服壓力的訣竅,就在於是否能夠讓孩子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父母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本身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足以教導小孩呢?有些父母本身根本不注重人際關係。夫妻之間從未有過任何的爭吵,或是只在乎自己的家裡是否舒適而已,甚至與周遭的人際關係過於冷淡等等。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影響孩子。家庭其實是提供孩子學習溝通能力的最佳場所。 十、讓孩子能夠坦承自己的弱點,才有光明的遠景  倘若父母希望孩子能多跟自己親近的話,父母本身就應該不設防備才對。換句話說,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不必硬撐、死愛面子,最好能夠抱著「即使失敗也無所謂」的心態,讓孩子見識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父母大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缺點,其實就算跟孩子吐苦水或發牢騷也無所謂。如此一來,才能察覺到自己的負面情緒。而這也是自我肯定的第一步。自己能夠肯定自我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或許真正的「心靈歸宿」其實就蘊藏在自己的心中。 (《誰說孩子沒壓力》,作者是富田富士也,由新手父母出版社出版。)

了解寶寶個性,適當疏解不開心,不要隨便「猜心」

2007年12月25日
公開
8

•學前教育雜誌 2007/12/11 寶寶每個階段的情緒表現大不同,因為各種發展還沒到位,無法充分表達所求所想,先了解寶寶的個性,才能為適當疏解不開心,可不要隨便「猜心」喔! 【文�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 1∼3歲魔法訣說出需要 合理滿足心願 2歲的凱凱每天吵著媽媽帶他去出門去玩。剛開始媽媽都配合,但每次凱凱看到什麼都想買,不買就狂哭,懲罰他不讓他出門,凱凱又在家裡鬧個沒完,氣得媽媽每天像串大鞭炮,冒煙又跳腳。 寶貝1歲半左右,爸媽慢慢發現他「生氣」的頻率變高了、害怕的機會變多了,這不是因為寶貝脾氣變糟、膽子變小,而是他的情緒發展齊備,感覺更豐富敏銳。加上自我意識逐漸萌芽,邁向獨立中的孩子開始想表達自我,看到湯匙就緊閉雙唇、過馬路還突然抽開手、明明愛睏得不得了卻又吵著不睡覺要玩…等,彷彿想從唱反調中證明自己的獨立性,但卻氣得爸媽火冒三丈,吼了他甚至拍桌怒罵,過幾天卻看到寶貝抗議時,兩隻小手也在拍桌…。 合理滿足需求,不再唱反調 其實寶貝唱反調,也是心智成熟的表現,爸媽換個角度想,也該欣喜以對。只是每天層出不窮的拉扯、對立,的確會磨光父母的耐性。如果能適當地滿足寶貝,並逐漸增強他延宕滿足的時間,雙方應該能找到平衡點。 *提供選項,供寶貝選擇 或許寶貝的語言能力還不夠好,無法適當說出自己的需要,但寶貝的理解力遠超過他的語言表達,所以爸媽可以提供2∼3個自己能接受的選項,供寶貝選擇,適當地滿足寶貝需求。 讓孩子多方接觸各種環境,在大人陪同下更安心。(攝影�楊惠民) *適當忽略,寶寶學乖 如果寶貝已經習慣用哭鬧達到目的,建議爸媽可以適度忽略,告訴他:「馬麻不會因為你哭而買玩具給你。」然後去做自己的事,放寶貝一個人哭,當寶貝發現哭了沒用,自然就會擦乾眼淚,下次便會嘗試別的辦法。 *談條件,增強延宕滿足能力 即使只有1歲多,寶貝也是個談判高手。當他怎樣都不肯張嘴刷牙時,如果跟他商量:「把嘴巴張開,刷完牙媽媽吹個氣球給你玩。」只要獎勵讓寶貝心動,沒多久他就會心甘情願地配合,而且寶貝年紀漸長愈管用。由於延宕滿足能力和寶貝日後的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關,爸媽可以逐漸延長滿足的時間,譬如:乖乖吃完早餐和午餐,下午才帶寶貝去搭他最愛的火車。 不被瞭解好挫折 這階段的寶貝,有自己的想法,但他沒法用適當的語言講出來,或者講出來了,卻因為「臭乳呆」沒人聽得懂,這時寶貝會很挫折,輕則乾脆閉口不談,重則哭鬧發脾氣。 *從相關事物猜測寶貝說什麼 當寶貝主動說話而爸媽摸不著頭緒時,可以回想:他之前在做什麼?看到什麼東西?摸了哪些玩具?然後適度聯想,就能比較輕易猜出寶貝到底在說什麼。而單純的寶貝一旦心思被料中、說的話語被瞭解,通常能立刻破涕為笑。 共玩的過程中,孩子在媽媽的陪伴下更快樂。(攝影�楊惠民) *教導簡單的表達方法 當爸媽猜出寶貝說什麼以後,可以口齒清楚地慢慢再重複一次,或者用一句簡短的話,慢慢地將這個需要表達出來,讓寶貝觀摩學習,這樣的心情和需要該如何表達。如果寶貝還不會講句子,爸媽可以加個手勢輔助,寶貝也會模仿爸媽邊講邊比,日後即使聽不太懂寶貝說什麼,光看手勢也能猜到三分。

你注意過孩子的情緒變化嗎?

2007年12月24日
公開
9

永恆婚禮 婚禮主持人 前往活動孩子心情不好怎麼辦?   稱職的父母總是非常關注孩子的每一點變化,有些會讓爸爸媽媽歡欣鼓舞:寶寶開始長牙了、寶寶又長高了幾公分、寶寶已經會叫媽媽了,寶寶認識「馬」這個字了……;有些變化則是讓爸爸媽媽憂心忡忡:寶寶今天怎麼不想吃飯,是不是生病了?晚上睡覺老是磨牙,是不是肚子裏有蛔蟲?怎麼別的孩子都會爬了,我家的寶寶還不會……?   讓爸爸媽媽開心或不開心的事物,不外乎是寶寶身體和智能發育方面的變化,除此之外,你有注意過孩子的情緒究竟是好還是壞嗎?也許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變得沈默內向、不愛說話,或者是孩子經常發脾氣,動不動就哭鬧……等等。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往往已經太晚了,因為你的孩子可能正面臨情緒上的問題。   有些父母以為小孩子根本不知道憂愁的滋味,有什麼心情好不好的。其實,小孩子也有很多讓他們感到傷心、害怕、想逃避的東西,爸爸媽媽要細心地觀察,幫助孩 子度過心理上的每一個障礙,如果成功跨越,孩子將會更成熟一分;如果沒有跨越, 就有可能成為孩子內心永遠的陰影,家長們可不能太大意。那麼,如何才能知道孩子的心情好不好呢?以下現象值得注意: ■老是沒有原因的生病   寶寶老是生病,或者一直說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大部分的家長可能會認為,既然孩子生病了,就應該多吃藥、多進補,可是為什麼藥也吃了,醫生也看過了,孩子的病情仍然沒有起色?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得要想想,孩子的心理是不是「生病了」?   根據專家研究,不健康的心理會影響身體的健康,許多時候,孩子「生病」有可能是因為生活中出現了挫折或困難,譬如幼稚園裏有個小霸王老是欺負他,或是老師的某句話不小心刺傷寶寶的自尊心……,以致讓他「生病」而不想上學。   原因當然各種可能都有,倘若真是如此,家長要從心理方面對症下藥,幫助孩子共同解開心結,這樣他的心情才會好起來,身體也才能恢復健康。 ■表現得特別軟弱   小孩子怕鬼、怕黑、怕陌生人是正常的,大人千萬不要為了訓練孩子「勇敢」,而讓孩子接觸可怕的東西。   但如果你觀察到寶寶什麼都害怕,那就要注意他是不是因為情緒壓抑或不開心所造成。俗話說,初生之犢不畏虎,一個有正常情緒、快樂的孩子,應該對一切事物保持好奇、想探索的心理,對事物的第一反應絕不該是害怕,除非他幼小的心靈或多或少存有疑慮。所以爸爸媽媽不要漫不經心,只用「小孩子很膽小」來合理化這種變化,說不定孩子正需要你的幫助呢!    ■特別的不聽話   倘若寶寶這段時間特別不聽話,父母在抱怨孩子難帶時,也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因為最近很忙,以致忽略了孩子呢?   其實,孩子的許多破壞行為都是在向大人表達一種訊息——請重視我。孩子很聰明,當他發現做錯事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時,他就會不停地搗蛋。   小孩子特殊的心理讓他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小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不能完全否認這一點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重要性,很多事實證明,小時候得到更多照顧的人長大以後會有比較健康的心理。小孩子如果得不到他認為足夠的重視,他就會自作主張地搗亂從而引起你的重視。   如果家長意識到這一點,不妨開誠布公地和孩子談心,告訴他,你們只是這段時間太忙,下個星期還是會帶他去兒童樂園。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遷就孩子,而且滿足孩子心靈成長最基本的要求。 ■討厭吃飯,睡不安穩   排除一些可能疾病的原因,這是孩子心情不夠好最可能導致的結果。大人如果不高興,食不下嚥、夜不能寐是很容易經歷的,小孩子也一樣,只是自己都不知道而已。   爸爸媽媽不要只顧抱怨孩子不吃飯、不睡覺,如果從孩子的心理方面找原因,也許會更快解決。      以上的種種狀況只能是幫你瞭解孩子心情不好的表現形式的很小一部分,真正希望家長注意的是,應該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培養孩子積極樂觀、快樂健康的心理上,雖然你的努力不會立竿見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這比什麼都還重要。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07年12月21日
公開
38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摘自國立研究院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 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2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2007年12月21日
公開
25

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超重要- 被冒用名(用)之自保方法

2007年12月20日
公開
22

超重要- 被冒用名(用)之自保方法 冒用--自保方法 演藝人員趙詠華其夫婿(醫生)被人冒用身分證申請大哥大及信用卡,然後大量 使用, 以致信用破產,無法向銀行借貸,所以招開記者會。剛巧昨晚友人寄來下列資 訊,特此轉寄各親朋好友共享之! 超級重要.---被冒用了不要笨笨的跑去找警察伯伯? 躟 ?SPAN lang=EN-US>!! 請耐心看完以下 【身份証遺失的自保方法】、 【被冒名申請大哥大門號的自保方法】、 【信用卡被盜刷、或被冒名申辦信用卡的自保方法】 --------------------------------------------------------------------- -------------------------- 【身份証遺失的自保方法】 錯誤示範: 因為事關許多人的權益,也是為不讓不法之徒有機可趁,身份証遺失時,請 千萬記得 : (1)向警察局備案遺失→錯誤示範→因為於法無據,我翻遍六法全書,也找 不到「備案」二字。 (2) 開立遺失三聯單→錯誤示範-只有刑案才開立報案三連單,沒有遺失三連 單這種東 西。 (3)向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登錄遺失記錄 →錯誤示範,沒必要。 一般民眾身份證遺失或被竊或被搶直覺上會向警察單位報失,但實際上益處 不大吶, 因為那是電視上說的,根本於法無據,難道你先向銀行借錢,再去報案遺失 身分証就不用還錢ㄚ? 萬一被冒用,還是得上法院,現在的警察單位不會理你啦! *正確做法 : 請馬上準備: 1、二月內大頭照黑白彩色均可,要二吋的。 2、規費200元。 3、帶印章及戶口名簿正本或駕照正本(最後領到的畢業證書正本或役男可 帶退伍令正本也可以)。 4、親自前往戶籍所在地戶政事務所辦理身份證領/補/換發手續,約5-10分 鐘即可。 *金資中心也馬上與戶政機關電腦記錄取得連線 < http://www.ris.gov.tw/,日後身分> http://www.ris.gov.tw/ ,日後身 分文件以最後一次「身份證領/補/換發日」為主 (上網可查詢 http://www.ris.gov.tw/docs/uping.html) http://www.ris.gov.tw/docs/uping.html) 這樣一來,歹徒就無法籍著銀行體系辦走你的戶頭或信用卡或貸款之類, 至於其他的麻煩,則可由戶政事務所的 "身份證領/補/換發申請書 ",來證明 舊有( 原 ) 身分證已遺失作廢,申請一張證明也才十塊錢而已; 較之前面所述之法大大省事了,因為要跑三個手續喔!不要這麼費事吧!況且 戶政事務所也很樂意為大家服務呀! 【被冒名申請大哥大門號的自保方法】 某大哥大公司通知你電話費逾期未繳,而 門號根本不是你的,電信業者還會語 帶恐嚇告訴你,如果不繳錢,會將你所申請使用的門號,一併停機,怎麼辦? 錯誤示範: 撥打客服專線反應,首先客服人員會向你確認身分,然後要求你先向警察機 關報案, 取得報案証明後,再到其公司門市,填表格,辦理未申辦門號等等手續,以 確認該門號 不是你所申辦,一般來說,這個手續完成後,電信業者就不 會再向你催繳 電 話費,可是............. 這是錯的。 *正確做法: 你完全無需理會他,頂多到附近郵局寄個存証信函給他,聲明該門號與你無 關﹝網路可找到範例﹞, 不要笨到請一天假,去排隊辦裡這些無關緊要的手續。 應採取步驟: 一、該門號既然不是你所申請,為何你要請一天假,去排隊辦裡這些無關緊 要的手續,應該是由電信業者,拿著當初申辦人所填寫之申請書,來到你面 前,向你確認簽名筆跡真偽,而不是善良的你,跑去讓他們確認你的無辜。 二、報案應該由被害人實施,而大哥大門號遭冒辦,有損失的是電信業者, 所以被害人也是電信業者,應該由電信業者向司法機關報詐欺案。所以你不是 被害人,充其量,你頂多是證人、關係人身分,去報案,是要不到報案三聯單 的。 三、電信業者如果逕行將你所申請、並有繳交電話費之門號擅自停機,你絕< span lang="EN-US"> 對可以向消保單位檢舉,你甚至可以要求被停機期間的損失賠償,因為你沒犯 錯、沒違法。 四、若電信業者向法院申請支付命令,你只要向法院提起抗告﹝寄一封書函 過去即可﹞,或將存証信函影本提交法院即可,不必跑法院。若收到法院通知 需要到庭,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請假不可,但是,只要你確定沒申請該門號的立 場,你一定會勝訴,還可以要求賠償,至少也有個車馬費,不無小補。不過, 通常電信業者不會笨到自討沒趣,一般收到你的存証信函,公司就會自行吸 收損失。 【信用卡被盜刷、或被冒名申辦信用卡的自保方法】 一般來講,處理方法與被冒名申請大哥大門號的自保方法雷同,請該銀行自 行確認簽名非你所為,不要笨到請一天假,去替銀行、電信業者,做一些他們 應該做的徵信工作。 錯誤示範 : 趕快去向警察伯伯報案,這樣才會早日抓到壞人。-----------大錯特錯,一 定要在第一時間,向原發卡銀行申報遺失。在你掛失後的盜刷行為,銀行會自 行吸收,掛失前的盜刷款項,有的銀行會要求你支付,或分攤部份金額,你要 付這種冤枉錢嗎?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堅持繼續看下去因為替你省錢的方法在 下面。 *正確做法: 你可以向發卡銀行要求檢視簽帳單,若簽帳單上的簽名,與你在信用卡背面簽 名不同或相差甚遠,這筆錢你就省了, 原因不用多說,因為簽名與卡片背面明顯不同,責任是要歸屬於受刷卡商店 的,另外,你可以要求檢視刷卡時的監視錄影帶,若信用卡背面署名為王淑 芬、陳淑惠、mary、a-mei,而商家仍然讓男生刷卡成功,嘿嘿嘿,這筆錢又可 以省了。所以囉!,身為現代人,不要再笨笨的跑去報案,還被警察伯伯笑你 傻瓜囉! 請寄給所有的善良朋友們喔!

孩子的心聲,媽媽都知道嗎?

2007年12月20日
公開
36

孩子的心聲,媽媽都知道嗎? 有位媽媽帶著孩子來找我諮詢。她說孩子的精神總是不集中,不斷妨礙老師上課,因此孩子的導師建議她尋求專家的協助。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先請這個孩子做自我介紹。他提到自己在同學間擁有「超高人氣」,還被稱為搞笑王;孩子的媽媽也指出孩子無論是在性格或社交能力上都沒問題。從這位媽媽的言談中,我發現她對於導師建議她帶孩子接受諮詢這件事,其實是頗不以為然的。 不過,這個孩子的心理診斷結果卻不是這樣子。診斷報告顯示,這個孩子與同學之間的關係是疏離的;他表現出來的那些搞笑行為,只是為了獲得同學的認同,想引起別人的注意罷了。媽媽卻只看見孩子外表上活潑的模樣,就認定孩子沒問題,卻從未用心去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了解他是不是有感到孤單的時候。 從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原本以為很了解自己孩子的媽媽,其實是不了解的。事實上,沒有一個父母能百分之百地說自己完全懂得孩子。想要知道孩子的內心裡真正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坦白說出他的心聲,那麼,父母必須先學會用同理心去對待孩子,認同、尊重孩子的任何情感表現。 先理解,再認同 父母常常誤以為孩子總是喜怒無常。其實,孩子只不過和大人一樣,有多樣情緒變化。滿兩歲以後的孩子和大人一樣,有各種情緒,他們會感到困惑、有羞恥心;會感到挫折、自負;會嫉妒也會恐懼。但他們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 孩子在兩歲之後,因為開始與別人有接觸,相對地,也開始表現出愈來愈多的情緒,像是羞恥心及挫折感,都是在與人接觸下才會感受到的。孩子開始產生這些情緒時,也代表著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同時也開始與他人建立起人際關係。情緒發展不只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的形成,對於社交能力以及認知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一定要特別重視孩子的情緒發展。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都不太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與情緒表現。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把孩子的情緒當一回事,甚至無視於這些情緒的存在,總以為孩子還小,只是在無理取鬧罷了。舉例來說,孩子與朋友吵架回到家後,很少父母會先去觀察孩子當下有多傷心、多氣憤,大部分都是劈頭就罵:「不是叫你在學校要好好跟同學相處嗎?為什麼不聽話呢?」又如很多父母完全不懂得家中老大對幼小弟妹的嫉妒心理,只會一味地告誡老大要讓弟弟妹妹。 想想,和孩子關係最親密的父母一點都不懂得他的情感,會讓孩子感到多麼傷心呀!如果父母無視或忽略孩子的情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吐露心事,甚至緊閉心房,不願讓人知道他真正的情緒。此外,孩子的情感從來沒有得到任何人的認同,而他自己也從來不曾好好面對、尊重自己的情感時,那麼,他也很難學會去尊重他人的情感。 想要了解孩子的心聲,即使孩子當下的情緒反應是不恰當的,也要先給予理解、認同,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行為的對錯。例如,儘管孩子確實做錯了,首先,請身為媽媽的妳先試著平靜下來,嘗試去體會他的心情、安撫他當下的情緒:「你因為很難過、很生氣才這麼做的,對吧!」然後才導正孩子的行為:「不管再怎麼生氣,隨便亂丟東西、把東西摔壞了,都是不對的行為。下次你覺得很氣憤時,可不可以不要再亂丟東西,而是想想其他的解決辦法呢?」 不當的情緒行為、緊鎖的心扉,只有用理解與認同的鑰匙,才能打得開來。 當妳不知道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對他當下的情緒反應完全摸不著頭緒時,更要謹慎地處理這個狀況,絕不要一見到孩子就嘮嘮叨叨地唸:「你又來了?又跟朋友打架了?」一聽到媽媽這樣不明究理地胡亂說,孩子一定是更加生氣、難過,一句話也不說地和妳僵在那裡。相反地,如果妳是以關心、溫柔的語氣問:「你在外頭發生了什麼事嗎?要告訴我嗎?」這樣比責問的語氣來得好多了。孩子常常覺得父母很煩,就是因為父母總是給孩子一種凡事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感覺。想要當個有智慧的媽媽,千萬別老是跟在孩子屁股後面,追著孩子問東問西的,只要很簡單地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孩子知道即可,像是:「你最近看起來好像很憂鬱!」這句話對孩子來說,並不具任何指責及評價的意味,反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理解自己的情緒的。 媽媽準備好試著去理解、接納孩子的情感時,孩子同樣也會敞開心房,期待自己能夠與媽媽做良性的溝通。 仔細觀察孩子周遭的人、事、物,開闢一條通往孩子內心的道路 想要猜測孩子的心意或者了解孩子的心聲,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是整天陪在孩子身邊的全職媽媽都未必做得到。若想知道孩子每一分每一秒懷著什麼樣的心情,擁有怎麼樣的心聲,就必須隨時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聆聽孩子說的每一句話,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細心地關懷孩子;還有,和孩子一起玩他感興趣的遊戲、聊聊他的朋友、他的嗜好,相信透過這些方式,一定能讓妳更懂孩子的心。 要知道孩子的心聲、掌握孩子的情緒狀態,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處境。就以這章一開始提到的那位媽媽當例子好了。如果那位媽媽能夠掌握同學及老師給予孩子的評價,也許就能及早察覺孩子的內心是不快樂、痛苦的。 一般來說,只要知道孩子在幼稚園、學校或是同儕間的相處情形,大概就能掌握孩子每天的情緒狀態了。我很建議媽媽們可以常常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玩,然後從孩子們玩樂的過程中,默默去觀察他們的互動方式,這樣妳就能親眼見到其他孩子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小孩;還有,一定要隨時與孩子的導師保持聯繫,一方面不僅可以得知導師對孩子的評價,也能和導師分享有關孩子的一切資訊,藉此更加了解孩子。 要培養出個性好的孩子,媽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我問爸爸媽媽們想要養育出怎樣的孩子時,得到的答案都不出這兩個:聰明的孩子、個性好的孩子。 什麼叫做「個性好的孩子」呢?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活躍、積極、具有行動力、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應該就會被認為是個性好的孩子吧! 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點點消極、卻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雖然沒有領導能力、不夠活躍,卻願意協助別人、成為他人的好幫手;儘管自己所做的事沒有得到讚賞,卻還是很滿足於自己在做的事;能夠接納與自己不一樣的孩子,與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孩子交朋友……難道這樣的孩子就不可愛嗎? 要判斷孩子的個性好或不好,與判斷是非黑白等邏輯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只是以是非對錯的邏輯來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所有的媽媽都要陷入這樣的迷思中了:「我的孩子一定要具備領導能力」、「我的孩子要很活躍」、「我的孩子要有魄力,不會附和他人」……一味地認為擁有那些別人看來很好的特質,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真正具有的氣質;只會一股腦地拼命在孩子背後鞭策,驅趕孩子往自己想要的那個方向前進,反而容易產生反效果。 個性好的孩子,腦袋也靈光 常聽到這樣的話:「這個人很有能力,只不過是個性有點問題。」、「頭腦好的人,個性都很怪。」事實並非完全如此。腦袋好又有能力的人,遇到任何狀況,都能夠輕鬆應對,適應能力也比其他人來得好;腦袋好的人,也多半能夠好好管理自己,不過,千萬別誤以為所有腦袋好的人個性就好,其實,「情緒處理」才是最主要的關鍵。 一個人即使具有良好的氣質、聰明的腦袋,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出來,這些良好的特質才會變得有意義;而一個人能否好好表現自己,穩定的情緒是很重要因素。即使孩子的條件不是那麼好,只要擁有穩定的情緒,孩子就能表現出最好的自己。情緒雖會受到個人先天條件的影響,但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更大。 關於孩子穩定的情緒與日常的能力表現,我們可以藉由下面的例子來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一個來接受諮商的國小二年級孩子,從小發展較緩慢,特別是語言。由於說話能力不是很好,他在父母親和兄弟姊妹面前一直不太敢表達意見,總是畏畏縮縮的。第一次見到這個孩子時,我從他的語言能力和動作比一般的孩子緩慢來看,懷疑他可能是發展遲緩,然而,智力檢查報告出爐,他的智力雖然比正常的平均數值低,卻沒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經過幾次遊戲治療之後,出現了令人驚奇的結果。這個孩子可以透過人偶流暢地發表意見,還會借用人偶來開自己玩笑、甚至是毫不保留地批判自己,與平常結巴的樣子完全不一樣。還有,當他與人偶對話時,他平常那副畏縮的樣子也不見了。最後,我得到了一個結論:這個孩子的潛在智力比實際上表現出來的還要高,只是因為得不到家人的認同,無法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表現,因此所顯現的智力相對地也較低落。所以,只要透過治療,讓孩子恢復自信,孩子就能回復他原本的智力表現。 以這個例子來看,情緒上的穩定的確會影響孩子的智能發展。情緒佳,有助於孩子發揮他潛在的智能,相反地,就會抑制孩子的發展。因此,培養孩子的穩定情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讓孩子順著他天生的氣質發展,而不是強力改變它 人的個性有些是天生,有些是靠後天培養。與生俱來的就叫做氣質,可分為單純型、挑剔型和慢慢型等三種。單純型的孩子無論是吃飯、睡覺、排便時間都很有規律,也能很快適應新環境;相反地,挑剔型的孩子就很難建立規律的生活,連一點小變化都反應敏感,常讓媽媽很頭痛;慢慢型的孩子,對於外在事物的刺激總是反應慢半拍,面對新環境,總需要好一段時間才能夠適應。 在教養的過程中,對媽媽來說,單純型的孩子是比較好帶的,而挑剔型和慢慢型的孩子,媽媽就需要花費較多的心力,也會擔心較多。其實,媽媽感到痛苦的原因,主要和她想刻意改變孩子天生的氣質有關。媽媽們應該認清一點,孩子天生的氣質不是輕易就可以改變的,與其浪費時間和精力去改變它,不如從孩子天生的氣質中找出優點,順著他的優點去發展,這樣,妳才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替自己減輕負擔,孩子也才能過得比較輕鬆自在,而不是承受著那股改變、扭曲的強大壓力。還有,要提供孩子一個適合的生活環境。如果孩子比較挑剔、敏感,請不要製造出會讓孩子反應激烈的狀況;對於反應較慢的孩子,媽媽並無須擔心,只要在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盡量給他充分的暖身時間,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他應該做的事就好。 在後天的因素中,家庭氣氛是影響孩子的性格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民主氣氛、溝通良好、全家人經常聚在一起的家庭裡,這個孩子自然會擁有比較好的適應能力,相對地,媽媽也會比較輕鬆、愉快。 「孩子的排行」也是影響孩子個性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孩子的出生順序雖然是無法事先決定的,但是因為排行而產生的情緒問題,媽媽是可以經由努去改善的。不管孩子排行第幾,只要父母能同樣給予尊重,認同每個孩子所具有的特色,那麼,孩子的個性與適應能力也都會變好。 要怎麼做才能把孩子的個性變好? 當妳發現孩子的個性有問題時,該怎麼辦呢?通常媽媽最困擾的就是孩子非常固執,令人沒輒。固執、堅持、無理取鬧,這是十八個月後到兩歲前後的孩子必經的發展過程,但如果孩子經常耍賴、完全不聽別人的話,那麼,妳就得採取適當的行動和對策才行。首先,妳必須先替孩子訂下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的規則,而且一定要徹底實行,絕不可以態度前後不一致,心情好時,就放任孩子撒嬌耍賴;心情不好時,便勃然大怒,這樣的教育態度是不正確的。 對於孩子的耍賴、不聽話,一定要了解原因,這是很重要的。通常,孩子多半是因為不高興,或是不了解狀況才不願意配合,妳要孩子做某件事或是禁止他做某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讓孩子了解原因。還有,不要讓孩子覺得受到不合理的對待。記住,妳在對孩子解釋時,要避免嘮嘮叨叨說一堆,以免孩子失去耐心。 在大人眼中,也許只是雞毛蒜皮小事,但是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無論如何也要反抗到底、一定要完成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展現出固執的一面。這時候,媽媽請不要對孩子說:「你這傢伙,又亂耍脾氣了!」請先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把這件事看得這麼重要,就盡量尊重他的意見吧! 精神不集中、靜不下來的孩子也很讓媽媽頭痛。這樣的孩子常感到厭煩,沒有耐心,很容易把家裡搞得跟戰場一樣,媽媽會特別地辛苦。 孩子無法專心可能是先天性的因素,也可能是後天環境的影響。要確定是不是遺傳上的問題,只有接受專家諮商;如果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只要好好改善環境,就能穩定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不再那麼浮躁。 舉例來說,如果家裡一直都很雜亂無章,孩子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得不到平靜,精神當然也就不容易集中。所以,孩子房內的擺設越簡單、整齊越好,壁紙和地板最好是選擇可以讓人心情安定的樣式。如果妳擔心這樣的環境太單調,不能給孩子足夠的刺激,建議妳可以在孩子休息的空間裡,盡量運用能使人感到平靜的擺設;而在遊戲空間裡,則使用活潑、色彩豐富的裝飾。 要解決孩子精神不集中的問題是有祕訣的。首先,貫徹自己所訂下的規則,不可以任意地破壞;從旁協助孩子做好時間管理,幫助他規劃好一天的行程,讓他可以跟著這個行程表進行;養成孩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當妳想要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請遵守「一次一件事」的原則,同時要孩子做一堆事,他當然很容易覺得複雜而耍賴不做。有一點很重要的是──不要催促、干涉孩子。要孩子做某件事,卻不斷地從中介入,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該從何著手。過度的干涉,等於是剝奪他獨自探索世界的機會。父母要做的只是──默默地在孩子背後留心他踏出的每一個步伐。 也有些媽媽擔心自己的孩子很容易害怕,太過於小心翼翼,無法融入朋友圈中。我發現,個性小心、對任何人事物容易害怕的孩子,他們的媽媽也總是很謹慎、小心。這樣的媽媽不但過度保護孩子,過於嘮叨、干涉,還會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都無法放心,結果導致孩子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過多的干涉與嘮叨,都是因為媽媽不信任孩子才產生的。 孩子必須在父母充分地信任下才能健全地成長,因此,媽媽必須先學會信任孩子,充分地給予孩子獨自探索世界的機會。對個性比較謹慎、保守的孩子,讓他在家中擁有一個固定的角色,是對他表示信任的一個好辦法。比方說,讓他負責澆花的工作,或是飯後收拾餐桌的工作。不需要讓孩子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只要一個簡單的工作,就足以培養出他的自信心與責任感。當孩子能夠好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時,媽媽也不要忘記鼓勵他、給予稱讚。 另有一些媽媽是擔心孩子只一味聽從別人的指揮,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一旦在新的環境裡,將無法與人交際,表現能力會變差。對於這樣的孩子,媽媽要隨時從旁指導,鼓勵孩子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心裡話。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媽媽必須仔細聆聽孩子說話,學習尊重孩子的意見,慢慢地培養出孩子的自信心,讓他了解到自己是擁有被尊重的價值的。 讓孩子大聲笑,放聲哭 第一次到韓國的外國人,往往會對兩件事感到很驚訝。一開始是對韓國人幾乎都是面無表情而感到錯愕,但接下來又會驚訝在那樣冷漠的表情之下,韓國人卻是那麼親切又溫暖。 對韓國人,通常是要經過仔細觀察、長期交往之後,才會發現他們其實都擁有一顆溫暖的心。基本上,大部分的韓國人只是不太懂得表現自己的情感罷了,這又和韓國人把不要隨便表露自己的情感視為美德有關。不過,這樣的性格也使得韓國人不習慣將謝謝與愛掛在嘴邊;同樣地,韓國人感到憤怒或厭煩時,也是藏在心裡不說出來。 其實,無論小孩或大人,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感情並不是壞事。父母試圖去駕馭孩子的情緒是不對的,孩子本就擁有開心、愉悅、難過、煩躁與憤怒的自由。一個孩子能夠盡情表現自己的情緒,才會更懂得去調適自己的心情;擁有穩定情緒的孩子,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長。 能夠自由表達感情的孩子,身心發展更健康 能夠坦率地表現情緒的孩子,會比總是掩飾自己心情的孩子,在情緒發展上來得更健康。不只如此,孩子能否好好表達情緒與語言、認知、社交能力、智能發展等都有密切的關連。 人會使用語言或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情緒發展和語言能力是否良好有密切的關係了。 而有對象,人才能表現自己的感情,這就和孩子的社交能力有關。當孩子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時,便能夠與他人產生良好的互動,懂得怎麼樣去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就能夠盡情展現自己的情感;感情表達流暢,社交能力當然也會一樣好。 至於情緒的表現與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從認知能力中的「社會化的認知能力」來看。社會化的認知能力,就是能夠隨時掌握狀況、適應周遭環境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懂得察言觀色。孩子要能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感情,絕對需要具有社會化的認知能力。 情感表現良好,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呢?所謂能夠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情感,指的是能夠坦白表現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能夠根據自己當下所面臨的狀況去調整情緒。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人能夠好好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會懂得怎麼樣去調適自己的情緒。父母除了要鼓勵孩子適時地表現自己的情緒之外,也要教導孩子情緒不好時,如何去調適自己的心情,不能遷怒於人。 喜、怒、哀、怒,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很多父母可以接受孩子喜悅、愉快、幸福的情感,卻排斥孩子的恐懼、害怕、不安以及憤怒、傷心與不高興等情緒,因為這些情緒被當做是「負面情緒」。 每個人心中產生的情緒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沒有恐懼與不安,就無法發揮自我防禦的功能;如果不懂得表現厭煩、難過,又如何解除壓力。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負面且錯誤的情緒」,無論什麼樣的情緒,都要接受、尊重。 孩子受到責罵或是和同學打架,哭哭啼啼回家時,絕對不要劈頭就說:「你又做了什麼好事,就只會哭?」孩子害怕時,千萬不要對他說:「大白天的,怕什麼怕?別再哭了!」記得先給孩子一個擁抱,讓他安心。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總是輕易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而擔心,那是因為這些父母通常有這樣的想法:「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就表示他是一個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我們常會聽到父母對哭泣的孩子說:「再哭,我就打你!」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父母壓抑著情緒,這樣的孩子又怎麼可能懂得調適自己的情緒呢?只有可以盡情表現情感的孩子才有機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要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需要父母從旁協助。當孩子的情緒行為傷害到別人時,請從旁提醒他、教導他,讓他知道怎麼樣才不會因為自己的心情而讓別人不舒服。舉例來說,孩子被罵,哭是很自然的反應,如果妳不想因為孩子的哭聲吵醒了熟睡的弟弟妹妹,應該怎麼做來讓孩子停止哭泣呢?想要有效地幫助孩子調整情緒,首先妳必須對孩子當下的心情產生同理心,妳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被媽媽罵了,所以難過!」順著孩子的情緒去理解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的原因,那麼,孩子一定會漸漸不再那麼傷心;如果安撫過了,孩子還是無法停止哭泣,妳可以帶著孩子離開現場,讓他獨自一個人好好緩和一下情緒,妳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的心情,但是一直哭的話,弟弟妹妹被吵醒怎麼辦呢?媽媽讓你待在自己的房間,等你心情好多了,再來找我,好嗎?」記得,請不要用這句話來緩和孩子的情緒:「都是媽媽的錯!別再哭了,好嗎?」或是威脅的話:「再哭,想再吃棍子嗎?」這樣的言語反而會有反效果。 情緒發展良好與否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父母應該從孩子的早期教育就開始教導孩子適當地表現自己的情感,以及調適自己的情緒。

請多給孩子正向教育

2007年12月19日
公開
25

請多給孩子正向教育 相信父母親都希望孩子們是有自信心、有能力的,但是孩子學習各方面能力,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發現孩子能力不夠遇到困難、信心不足、挫折容忍低的時候,您是否能「幫助」孩子,讓他(她)順利學習並成為有自信的個體?還是您只是一昧為孩子的未來擔心,不但未採取正向教育反而以負向的情緒、態度予以回應,加深對孩子信心的打擊,造成孩子自責、害怕失敗、逃避、焦慮、遠離成功?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當父母的應該如何以正向教育來面對子女成長的各種問題,隨時以正向的言詞環境來幫助子女,千萬不要實施錯誤的、傷害的負向教育! 以下幾項簡易的正向教育運用的方法,提供給您,希望您能落實於生活中,並且將成果與更多父母分享: 1.用言詞表示對孩子的情感及興趣: 從您與孩子的互動中,培養孩子從小懂得運用語言與人分享情感與興趣。 2.讓肢體語言及內心思想加上語言配合一致的訊息: 雖然成人的生活中有些狀況很複雜,但是,仍然應該用淺顯易懂的說明,讓孩子逐漸的了解兩難時,我們的如此說的用意與心裡的意思雖然不一致,但是會有比較好的結果。但是,如果是常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者,就儘量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學習口是心非的對象! 3.盡量與孩子步調互相配合,如兩人共舞般和諧: 請記住孩子往往是成人的相對弱勢,如果成人不放慢腳步,孩子永遠無法與你共舞,等到孩子成長了,怕難以培養親子的默契了。請您仔細的聽聽自己一天之內,對孩子說最多的話是「快一點」,那麼親子之間是很難展現出共舞般的和諧氣氛的,想一想,為什麼自己一直說這樣的話,孩子做得到嗎? 4.多運用傾聽與積極聆聽的技巧: 別只是敷衍、沉默的聽孩子說話,多用言語表示接納、同理的回饋,才能積極溝通。隨便聽聽、隨便回答,讓孩子說得多無趣,最後就不愛說了。 5.有禮貌的交談溝通: 親蜜關係中最易無理取鬧,要求自己對家人有禮貌,會讓正向教育更落實喔!隨時將請、謝謝、對不起運用在家中,會讓大家更體貼喔!

再富也要"窮"孩子

2007年12月18日
公開
9

Subject: 再富也要"窮"孩子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 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給他, 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 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 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 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 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 我漸感難于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布告欄上, 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 "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 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 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 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裡已分不清咱倆誰 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 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 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 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 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 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 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 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 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 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 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 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 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 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 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 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 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 便當的 "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 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 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 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 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 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 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 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 "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 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 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徵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裡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 "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 "。我手頭上 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 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 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 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 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 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餵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 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 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 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 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 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裡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 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 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 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裡護在翼下 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 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 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別讓寶寶的牙齒長壞了

2007年12月17日
公開
29

別讓寶寶的牙齒長壞了 一般來說,幼兒的乳牙兼具咀嚼、發音、美觀,以及維持恆牙萌出空間的功能,因此,父母如果能經常注意幼兒乳生長情形,並引導幼兒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就可以避免自己的寶寶發生蛀牙或其他的缺憾。 幼兒乳牙太早蛀損的結果 幼兒的乳牙因蛀牙或其他缺損等原因太早掉落,會導致第一大臼齒向前傾移,結果小臼齒就被「夾殺 」 無法長出來。 父母如何為幼兒刷牙 1.選擇牙刷: 幫助幼兒選擇牙刷時,牙刷頭的長度,最好相當於四顆門牙的寬度為宜;牙刷的軟硬度,則以不刷痛孩童牙肉為原則。 2.牙膏 : 輔助太小的嬰幼兒刷牙時,如果使用牙膏,容易使刷牙場所受限,加上幼兒一直吐牙膏,也會增長刷牙的時間,引起不耐煩的情緒。當孩子不會將漱口水吞下時,即可使用牙膏且選用含氟牙膏。 3.刷牙姿勢: 可讓幼兒躺在自己的大腿或小腹上,並記得將孩童頭部往左或右偏45°角,以防止孩童口水哽在喉頭。 4.直視分區刷牙: 直視刷牙區域,才不致刷痛幼兒牙齦,幼兒口腔的每一個區域,應輕刷15至20下,刷完一個區域之後,可讓小孩吞一下口水。 5.刷牙力量: 幫幼兒刷牙時力量要適中,如過於用量將使孩子因疼痛而逃避刷牙;並且要以短距離振動之方式橫刷前牙。 6.寓教於樂: 剛開始替幼兒刷牙時,不要強求刷乾淨,先讓他習慣刷牙的姿勢動作,再逐

『不知道』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

2007年12月14日
公開
28

『不知道』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 轉載自父母執照計劃工作室主任—游柏隆 『不知道』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 當你無法馬上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直接脫口就說出「不知道」,把問題敷衍了事,因為這樣做會造成孩子慢慢失去對事物的求知慾與好奇心;無形中更引導了孩子個性與人格,使得孩子在困境中,總是顯得容易放棄自己。 常常在我們渾然不覺得情況下,會用「不知道」等類似敷衍的話來回應孩子的問題,這麼做不只會剝奪孩子的求知慾望,與對事物的好奇心;且會影響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讓你在他們心目中,越來越顯得無足輕重,而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會顯得特別容易放棄;所以父母對應孩子的敷衍話語,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莫不關己的社會病態 文學大師及大教育家胡適先生,曾經寫下一篇「差不多先生傳」,暗諷我們中國人在個性及文化上的毛病,也同時點出了我們中國人真正的隱憂;在作者還在就讀中學的時候,就有幸可以在我們的國文課本中,拜讀到胡適先生這篇影響深遠的好文章,當下作者就下定決心,不要有像「差不多先生」一樣的個性,覺得凡事好像都可以是「差不多」似的。 但是當作者猛然回頭的時候,看到我們的社會已經起了變化,從凡事都好像覺得「差不多」的境界,演化到凡事都可以表現得「不知道」,好像一切都「事不關己」的境界了;在另一方面,我們的子弟門似乎在對超級賽亞人、多拉A夢、小丸子、PS Ⅱ、天堂、惡魔島、BBS、網路交友,比較感到興趣,而對課本上所介紹的種種知識,則表現得似乎都可以「不知道」,並且認為這些知識對他們的生活好像「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或是他們就表現得只重視在課本上的知識,而對於世界上日新月異所增加的新知識,則表現得似乎不需要知道,也不是很重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愛迪生的求學過程 大發明家湯姆斯•愛迪生(1847-1931),在剛進入小學的時候,學校老師在數學課上教授著加法1+1=2,好奇的愛迪生馬上就問了老師 1+1=2為什麼一定要等於2呢?為什麼不等於3或4呢?老師氣得直跳腳,還通知愛迪生的媽媽( 愛迪生生在單親家庭,所以只有媽媽)。當著愛迪生的面就告訴他媽媽:「愛迪生是個白癡,腦筋有問題,連1+1=2都不知道,不適合來學校上課。」因此愛迪生的學歷,就只有那麼1個禮拜的小學而已。 愛迪生的媽媽相當的偉大,他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白癡、頭腦有問題,默默地帶著愛迪生回家,開始教愛迪生認識所有的字,所以愛迪生才有機會在1868年(他21歲那一年 ),在舊書攤上找到偉大的電學之父法拉第所寫的「電學研究集」(Collected Researches in Electricity),才有能力利用9年的時間,看懂「電學研究集」中的每一個字,重覆做出法拉第每一個在「電學研究集」上電學實驗;才能夠在1877年時,發明出「留聲機」及「電燈」;並在新澤西州的孟婆公園,當著三千名眾面前,點亮「電燈」,照亮全世界的夜空。 父母態度影響孩子一生 但少有人可以像愛迪生這麼幸福呢?有這麼一位慈祥又有耐心的媽媽呢?願意在無怨無悔地承受「孩子是個白癡、腦筋有問題,連老師都不要的孩子」之後,還願意耐心地教導愛迪生來識字呢?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太空時代,但是鮮少人知道帶我們進入太空時代的火箭之父羅伯•戈達德,就是一位大家口中所謂的瘋子、恐怖份子,他前前後後進出麻州渥斯特郡警局數百次,成為鎮上的不定時炸彈,危害鎮民生命的兇手,但是他的媽媽卻願意用去全部的積蓄,來幫助戈達德完成他「去月球」的心願;在戈達德的媽媽逝世的時候,還緊握著戈達德的手,告訴戈達德她相信戈達德可以帶大家上月球去。 在我們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億兆萬數的人來到地球上過,但似乎要找到向愛迪生或戈達德一樣的偉人,卻顯得非常地困難?這是為什麼呢?當你的孩子問你1+1為什麼等於2時,你是否感到不耐煩而脫口就說出「不知道」呢? 當你的孩子告訴你,他想用自己寫下的程式,讓電腦聽得懂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你會覺得他發「白日夢」,而告訴他「你又不是比爾•蓋茲或張忠謀」呢?當你的孩子向你訴說他的偉大夢想時,你是選擇引導他,打破現行教育制度上種種的困難與限制,幫助他成功地實現他的夢想呢?還是乾脆就告訴他「專心讀書,不要想太多,一切等長大以後再說吧!」呢? 小學生的「鮭魚」報告 有一次,我在為孩子上自然科學課程的時候,談到了「鮭魚」特殊之處,我問到了班上的孩子們兩個問題:「淡水魚游到海水中會活嗎?」、「海水魚游到淡水中會活嗎?」,孩子們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會!」,但眼前在我們的課本中所提到的鮭魚,卻是一種可以同時活在淡水及海水中的魚,那麼「鮭魚」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我知道如果我馬上就告訴孩子這個問題的答案,孩子一定馬上就會忘記了它的重要性,於是我就開始教導孩子如何在網路,及百科全書上來找答案,讓孩子們在下一次上課的時候,大家再來比一比,看誰找到的資料與報告最完整。 結果一位從來也沒有使用過網路的小朋友贏了,他的報告如下:「鮭魚一共分為兩種,一種為陸封型就像台灣大甲溪上游的櫻花勾吻鮭;另一種降海型鮭魚,這種才是老師上次問到的,可以同時活在淡水及海中的鮭魚。鮭魚是寒帶的冷水魚,無法在亞熱帶及熱帶的海水中生活,所以鮭魚一直活在北半球40 緯度以上的海域中,因為赤道太熱了,所以鮭魚游不過赤道,因此南半球沒有鮭魚的存在,因此鮭魚是屬於北半球特有的魚類。」 「鮭魚是一種化石魚類,在兩億年以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了,鮭魚的鰓可以過濾海水中的海鹽,因此鮭魚就算在海水中游動,海水中的鹽分也永遠都不會進入到鮭魚體內的循環系統中,所以鮭魚根本就是一個活在海水中的淡水魚。鮭魚的鰓是相當神奇的,它不用花半毛錢就可以徹底過濾海水中的鹽分,如果我可以研究如何把鮭魚的鰓,利用生物科技的方式,將它安裝在所以的船隻上,那所有的船隻就都有一部海水淡化機了,不用再攜帶大量的淡水上船了,中東地區的礦泉水也可以不用再賣那麼貴了。報告完畢。」當然這孩子在報告前,曾經多次主動與我交談,試圖從我身上獲得一些知識,來幫助他作知識上的串聯工作,他成功了。 多麼精彩的報告呀!你相信這個孩子只有11歲嗎?他的智慧可不小於那個12歲就上大學的孩子,有一次我再訪問一所大學的時候,順便問了該校海洋動物學系的研究生們,他們卻回答因為尚未研究過鮭魚,而無法回答得像這位同學這樣的完整。但像這樣的孩子卻總是都被困在小學裡,不能馬上就學一些可以幫助他實現願望的知識與技能,也不能馬上找到設備來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 別做孩子的絆腳石 我們所處的世界,進步的速度實在是非常之快,這可以從我們實現夢想的速度及知識累積的速度,就可以很明顯地找到證據。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成為孩子在求知過程中的絆腳石,那麼就應該趕快把這顆絆腳石搬開,絕對不要讓它阻擋到孩子實現他心中夢想的道路上,只要讓他們都可以夢想,並且有能力可以實現自我,我相信他們絕對是不會變壞的,有不會必須要沈迷在超級賽亞人、多拉 A孟、小丸子、PSⅡ、天堂、惡魔島、BBS、網路交友的虛幻世界中,來尋找虛構的自我了。 孩子們的夢想因為還沒有太多限制與條規,所以才會顯得相當地珍貴與難得,親愛的父母們不要用世俗的限制與條規,來限制你孩子自由的心靈國度,多抽一點時間與你的孩子相處一下,2、3歲的孩子能教你的,可能要比你的教育顧問要教你的還要多得多呢! 請勿對孩子說「不知道」 當孩子向你提出問題的時候,或許因為你當時非常非常地忙,抽不出空來聽聽孩子說些什麼、或許因為你學得的知識實在有限,無法立即回答孩子的問題、或許因為你自己的思想層次還不夠高,一時還聽不懂孩子的問題癥結之所在;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當你無法馬上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直接脫口就說出「不知道」,把問題敷衍了事,因為這樣做會造成孩子慢慢失去對事物的求知慾與好奇心;無形中更引導了孩子在困境中,總是顯得容易放棄自己,並且容易造成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顯得無足輕重。 其實,「不知道」還有相當多可以替換的字辭可以替代,例如「等會爸爸陪你一起去找百科全書看看,好嗎?」、「你先上網去搜尋一下有沒有相關資料,媽媽等一會兒再陪你一起學喔!」、「不要急,凡事都會答案,先給爸爸一些時間處理完手邊的工作,馬上好!」以上這些替代性的回答,都可以為你換來寶貴的時間,當你處理完手邊的工作,或是搞清楚了孩子所問的問題,你應該馬上就陪你的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與孩子一起來發現學習知識的喜悅。 負面辭句造成負面效果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讓一個人看見一個「負面」的字辭,那他的情緒狀況也會表現的「負面」化,生理機能也會出現「負面」化的症狀;如果讓一個人長期處於「負面」的字辭中,則他的學習能力也會變得退化,生理狀況也會表現得容易生病,甚至於在遇上重大挫折時,還會喪失求生的意志呢! 所以當你想用「負面」的不知道,來澆熄孩子火熱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時,請你先想想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你應該就會同意我在前段的說法,耐心地聆聽孩子所提出的每一個疑問,並且與他們一起用心找出問題的答案,實現他們的夢想。 給孩子必要的資源與尊重 人人如果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達成自我實現的境界,世界將會變得如何呢?美國人影星艾迪墨菲曾經主演過一部電影,電影中有兩個買賣期貨的富翁兄弟打賭一個實驗,實驗可否利用環境上的改變,讓當乞丐的艾迪墨菲變得斯文且優秀,也可以讓哈佛大學畢業的另一位主角,在失去一切的情況下,變得比原來艾迪墨菲原先所飾演的乞丐還糟糕。 實驗的結果是「果然可以」,原來當我們搬開所有阻礙我們的絆腳石,獲得應有的尊重與資源時,我們是可以實現一切夢想的;但是當我們失去所有資源與尊重的時候,我們將會變得一文不值,連自己都會瞧不起自己。 所以作者在這裡特別強調,給予你們的孩子一切必要的資源與尊重,當孩子在求學成長時的墊腳石,不要用輕率講出的「不知道」,就想草率地帶過你孩子的每一個疑問,那麼相信孩子的表現,一定能令你刮目相看。

成長痛症候群

2007年12月14日
公開
23

成長痛症候群 成大醫院 骨科林啟禎   兒童在生長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肢體的疼痛,而被醫師診斷為「成長痛症候群」。加上「症候群」來描述成長痛,表示它並非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因為許多不同問題皆可導致其發生的一種表癥。   成長痛這個名詞在文獻上已出現一百五十年了,但後來被發現並不是個正確的名稱。因為痛不會成長,成長本身也不會痛;成長特別快的青春期發生率並不特別高,同時生長的兒童不一定會發生便是明証。但為什麼這個名稱仍然沿用至今呢?!最重要的,它發生在成長的兒童,而且這個名詞很容易被父母所接受及了解。   根據成大醫院骨科的統計,百分之九十的痛發生在下午及晚上,大多在兩側的下肢,對支撐體重的大腿前側肌肉、膝蓋、及小腿後側肌肉特別偏好;痛時很難受,卻不合併發燒,局部沒有紅腫熱痛,平均不會超過兩小時;而且許多的痛在父母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之時,便自動不藥而癒。所有的偏方通通有效,包括安慰劑、維他命C、熱敷、按摩、止痛藥、藥膏布、針灸等。   為什麼會有個別差異呢?!為什麼會發生呢?!其實,這是兒童本身肢體體能,在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所累積的疲勞,如果超過主觀可容忍的程度,在肢體逐漸安靜冷卻下來之時,便會表現出來。這可以解釋其好發的部位及時間,也可以解釋有的經常發生,有的卻如「紅毛刺骨」一樣沒感覺的主因。   所以,當孩童長大成人了,社會化了,所有的活動都運動化了,他分得清運動傷害、運動疲勞、體能升降了,成長痛也就不見了。   然而,並非所有不明原因的痛都是生長痛。最慘痛的例子來自於檢查及警覺的疏忽,使得一些特徵其實不很像成長痛的腫瘤或骨癌痛仍被誤診。因此父母除了將診斷的責任委給醫師,自己也應多付出關心及注意,詳細記錄疼痛發生的時間、長度、位置、頻率、消失原因,及當天的活動程度,提供給醫師參考;如此,才可以正確的推斷,以解除盲目害怕骨癌的恐慌。

如何陪孩子閱讀?

2007年12月14日
公開
30

如何陪孩子閱讀? 2007 / 9 / 16 如何陪孩子閱讀? ------------------------------------------------------------------- 壹:【前言-閱讀真有那麼重要嗎?】 人類透過五覺(視、聽、嗅、味、觸)來接受外界訊息,以學習各項新事物,而其中視覺占全部學習比重的83%(源自國語日報86.12報導)聽覺占11%,其他三覺則占6%,然而視覺學習中,以閱讀來吸收資訊占了絕對的比重,上項資料並未考慮孩子先天的各項個別差異,小太陽多年來檢測孩子的先天遺傳智慧,近一成的孩子有“學習開放區”(即手指區紋型有一個以上的弧形紋x),在孩子12歲前的腦力開發黃金時期,更需要不斷的灌輸資訊,閱讀的重要性可顯易見.............. 不管是否誠如古人所雲:「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然而環顧當今所謂e世代兒童的閱讀環境: 1.幼稚園時期,園所教導以遊戲為主,內容偏重在感覺、運動及知識、語言......... 2.小學時期,在學校面臨過量的功課壓力,閱讀內容均偏重於與校內有關的課業內容,回家後............ 綜上所述,當今e世代面臨的閱讀環境顯然不足,作為滿分媽咪,如何從幼兒在讀寫的萌發階段到兒童時期,閱讀興趣的培養,是本卷將討論的內容。 -------------------------------------------------------------------------------- 貳:【幼兒閱讀的發展過程】 一般傳統的觀念,以為幼兒尚未接受正式的教學之前,是沒有讀寫的發展可言,但是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小孩指著對面的招牌說「麥當勞」,媽媽很驚訝孩子已認得很多字,雖然無法確認........ 事實上,孩子對閱讀的萌發與語言及塗寫均有關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諸如招牌、交通標誌........至於幼兒閱讀行為的發展過程,大致分成三個階段,我們詳述如後。 (一)第一階段:看圖畫,但未形成連貫故事。它包括以下幾種可能組合方式: (1) 指名和述說單一物體 如:畫本........ (2) 單指圖畫本中的某種動作 如:小鳥停在..... (3) 以口語方式表達圖畫本中的現象,未形成完整且具邏輯連貫的故事 .. (二)第二階段:看圖畫形成故事    此一階段,幼兒已能從圖畫中看出故事的連貫性,並自行加上許多口語使用的........ (三)第三階段:看圖畫並也看文字    此一階段,孩子已能把閱讀的範圍擴大到他所認識的一部份文字上,單獨讀某........總而言之:幼兒閱讀的發展系 1.先看圖,但未形成完整故事.............. 2.看圖,並說出完整故事............. 3.圖畫及文字一併閱讀............. 當然,幼兒閱讀行為的發展,除了先天遺傳的個別差異外(如枕葉的視覺優劣勢或頂葉想像力的優劣勢)也受到後天教養,如閱讀頻率及閱讀興趣或情緒的影響............. -------------------------------------------------------------------------------- 參:【閱讀,請從0歲開始】 如果,您的寶貝做過皮紋檢測,那麼,您一定知道,孩子潛能開發的重要。孩子的潛能有多少?答案是:無限的。 而這無限的寶藏,需要您的挖掘,需要您提供足夠的「文化營養」,只有刀釜愈深,才能愈見晶瑩.......... 閱讀,沒有年齡界線;引導孩子走進書的世界,當然愈早愈好。 所以,陪孩子閱讀,請從0歲開始......... -------------------------------------------------------------------------------- 肆:【閱讀的好處】 據報載,大陸著名學者梁從誡來台訪問、演講,講題為:「我的母親林徽音」。 梁先生在演講中提及,他的母親睡前對兒女講床邊故事,並不講大野狼、白雪公主之類的童話故事,而是直接讓孩子接觸米開朗基羅等等建築、藝術的欣賞,而這小小的萌發,奠定了他們日後在這方面人文教育的深厚素養................ 每天,陪孩子閱讀,透過一扇一扇的窗景,帶給孩子繽紛世界的多采多姿。為孩子下錨起航前,請先相約在溫暖的碼頭;陪孩子閱讀,就從現在開始............. 那麼,您總想知道,閱讀,究竟能帶給孩子的是什麼樣的好處? 一、奠定語言發展的基礎 語言學習是孩子潛能開發的前哨,綜觀所有能力的訓練,包括記憶、思考、溝通、觀察等,都從語言開始。 從孩子落地,「聽」和「看」就是他和這個大千世界認識、結緣的管道;語言的學習,更從這裏出發...... 對於學齡前尚未識字的幼兒來說,繪本書(以圖畫為主的故事書)的閱讀為他們開啟一道新的生活體驗..... 相對于學齡前的幼兒,國小兒童的識字能力明顯增加許多,他們可以由淺入深的看懂一些圖文並茂的課外讀物;如果能有媽媽的陪伴....... 二、提供大腦各葉腦區的文化營養 知識的獲得不只來自學校,當然也不只是從教科書習得。它來自生活經驗的累積、人生豐富的閱歷,特別是-閱讀資訊的吸收。 您是否覺得孩子只要心無旁騖的熟讀學校的課本就夠了呢?其實不然,課本能給予孩子的,不論深度與廣度..............若能安排孩子有足夠的、廣泛的吸收與學習的潛能,教科書的內容對他們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滿足不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 何況您已從皮紋的諮詢中得知,學習潛能量的多寡,更是決定孩子是否耳聰目明,是否學習較無障礙的要素,而神經網路連結的來源就是各類資訊的取得.............根據統計,資訊取得的來源,一般人大約有90﹪是來自書籍、雜誌、報刊….等等的閱讀工具......... 三、情緒的沉澱與紓解 情緒的好壞,往往影響孩子學習意願的高低。如果孩子經由皮紋檢測是屬於開放型的學習風格,如果孩子的氣質過於敏感,如果孩子的額葉學習區特別明顯的優勢,或者孩子的感性超過理性,不能接受負面的說法......而您是怎樣安撫情緒不佳的孩子呢?說教?指責?不予理睬?任他予取予求?還是根本不知道怎麼辦?閱讀可以幫上您的忙...........為孩子選擇.................. 「愛」的力量絕對超乎您的想像。您手中握有這樣豐厚的籌碼,為什麼不用?.............. 當然,重點在於,藉由書中主人翁理智處理情緒的過程,.............. 四、作文能力的加強 所謂作文,是指孩子能將自己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所知覺到的人、事、物利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能力。 也就是說,作文是一個孩子綜合他的觀察力、理解力、記憶力、想像力及判斷力……等,加上自己旁徵博引能力的發揮,然後用有效的語文組織及優美的詞藻所寫出來的能力。 因此,我們不難瞭解,如果孩子上述的智慧都屬優等,而獨缺用詞遣字或佈局建構的能力時,身為父母的您怎能讓他望文興歎而徒呼負負呢?.................... 豐富而持續不斷的閱讀經驗,可以讓孩子領悟出................發展成自己純熟的寫作技巧.......... 五、學習網路的建立 閱讀習慣的建立,應從小啟蒙,從興趣出發。選擇孩子有興趣的書作為開始學習的中心,然後慢慢的擴展週邊的知識,讓孩子在閱讀某一本書的時候,不單單只是這本書的內容而已,還同時連結其他相關的學習網路,就像電腦............. 舉例來說,當幼兒閱讀「我愛吃水果-荔枝」時,您可以藉由水果及荔枝這二個角色延伸,引導孩子進入其他的學習領域: * 健康-要多吃水果及蔬菜.............. * 地理-每個地方都出產不同的水果,因為氣候、溫度、.............. * 季節-臺灣是水果王國,四季都有許多不同的水果可吃........... * 典故-唐朝楊貴妃愛吃荔枝,皇帝唐明皇下令當荔枝盛產,由嶺南快馬傳遞,.............. * 歷史-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極盛的時代……… 六、人際溝通的學習 閱讀,讓孩子從「聽」書的過程中獲得許多超越他原本擁有的語言字彙或詞藻,甚至是修辭的使用C所以,................. 閱讀,讓孩子從「看」書的過程中獲得字的認識、物的辨別、.............. 例如孩子從書本中認識阿拉伯數字後後,您可以鼓勵他自己撥電話給上班的爸爸,遠方的外婆或要好的同學……除了讓孩子能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好處之外,更能加強他自信、樂觀的環境與人際適應................ 七、親子良好的互動 孩子的童年短暫,也許在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轉眼已不見蹤影,您有多少的歲月可以蹉跎?陪他沉浸書香,是您給他最豐厚的禮物............... 從嬰兒時期,說個故事給他聽開始,陪他閱讀,..............幼兒時期,指著繪本故事共同閱讀,學齡前後共同對一本書提出討論、見解或心得,這是您和孩子一起的成長經驗,............... 這樣的美好經驗與記憶,在往後不可預知的人生旅途上,會化作千絲萬縷的親情,支撐孩子走過春夏秋冬。 【閱讀前的準備】 一、 閱讀興趣的培養 與一般成人的閱讀習慣不同,孩子通常不會為了需求而讀書,他們願意閱讀的動機多半來自興趣。因此,閱讀興趣的培養是引導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的第一道門。 ............... 當閱讀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時,就會變得毫無樂趣可言;對孩子來說,這每天必須完成的苦差事,能早早結束就好,..................... 例如,孩子從「恐龍」的書上得知原來史前時代有過這樣的龐然大物時,好奇.................... 二、 閱讀材料的選擇 閱讀,泛指教科書以外的書籍,天文地理包羅萬象,面對一片崢嶸勃發的﹝書 海﹞,您該怎麼選擇?恐怕也是許多媽咪的困擾。首先是............每個孩子因為大腦各葉腦區分佈多寡的不同,影響他們資訊吸收的喜好和方式。所以,.................... 例如:語文智慧優勢的孩子也許已經喜歡兒童詩歌,...........但相較於這方面較為弱勢的孩子,可能還停留在聽媽媽說故事的階段...................瞭解孩子學習上的優弱勢,選擇適合他能力的書籍,才不會讓孩子因為過於艱深而排斥閱讀。 其次是................請您根據平日的觀察與瞭解,選擇孩子最有興趣的書開始................. 三、 閱讀氣氛的營造 不知您想像過這樣溫馨的畫面沒有?一盞暖暖的昏黃,一室柔柔的樂音,陪伴著一顆顆熾熱的心,在書香世界裏徜徉,這是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對於一個認知學習的孩子而言,家中閱讀氣氛的建立是奠定他日後閱讀習慣的根源.................... 四、 閱讀時間的安排 閱讀能力的訓練是漫長而必須持之以恆的工程,偶而為之或興之所至的閱讀是絲毫沒有幫助的。訂定一個親子共讀時間,每天可以安排.............. 當然,訂定的時間務必要考慮孩子的................ 當然,共讀安排的時間可以............... 重要的是,一旦時間決定後,不論是您或孩子都必須有遵守的觀念,不要輕易的找藉口延遲或取消,否則..................... 五、 共逛書店的樂趣 撥出一點時間,共用一點閒情。除了山崖水湄的美景,除了摩肩接踵的熱鬧,書店是您和孩子不能遺漏的去處。............... 讓孩子盡情翻閱、挑選自己喜歡的書飽覽,您就可以瞭解孩子的偏好。然後,從旁................... 陸:【如何陪孩子閱讀】 也許您會存疑,孩子連話都不太會說,怎麼閱讀?也許您更加不解,孩子連字都不認得,怎麼閱讀? 是的,教孩子閱讀,他不一定要會說話,也不一定要認識文字,因為孩子能............. 「視」與「聽」是孩子踏上閱讀之路的兩扇窗,只要善加利用,生活中視、聽學習的機會比比皆是.....…… 那麼,如何陪孩子閱讀?首先是- 一、瞭解閱讀行為的發展情況 每個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閱讀行為發展,只有瞭解並配合他們的發展情況,您才能為孩子做最適合的陪讀。 例如:一個二歲左右的幼兒是屬於會看圖畫,但不能將之形成連貫故事的階段,每一個圖畫他............... 對於這個年齡的幼兒,您就必須允許他隨意翻頁,並只針對圖片上................ 然後,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識字的多寡,您可以漸進式的採用口語化..............錯過智能啟發的黃金時期,固然遺憾,揠苗助長相信也非您所樂見。 二、陪孩子閱讀的技巧 1. 事先熟悉故事內容 最容易吸引兒童閱讀興趣的是型狀、圖畫與色彩三者兼備的書,在您為孩子導讀之前,請先熟悉書的內容、角色及情節發展,................ 2. 親密的並坐共讀 選擇一個舒適的地方,如沙發或地毯上,和孩子並肩而坐,讓孩子拿著書本,並確定他能 看得清楚,然後開始................ 3. 介紹書名或大綱 首先,請您先指著封面上的書名逐字的念,然後讓孩子跟著您重複念一次。例如說:「三隻小豬」。接著,告訴孩子這本書的內容大綱的................ 4. 抑揚頓挫的聲調 您聽廣播嗎?這種完全沒有影像只能透過聲音的聽覺傳達,是不是反而給您無限的想像空間 呢?..................為孩子念讀時,您就是最佳配音員,透過您的聲音表情,賦予書中單調的鉛印 文字活潑的生命................ 5. 肢體語言的運用 除了聲音,戲劇性的運用臉部表情或手勢動作,也是吸引孩子喜愛閱讀的方法之一,............ 6. 停頓思考的空間 陪孩子閱讀,您並非是唯一的主角,豈能自己唱獨角戲?所以,適時的停頓是必要的。 在轉章換頁的時候,在情節緊張懸疑的時候,請您暫時................. 7. 由字到句的認識 為幼兒導讀時,說話的速度要配合手指的移動,念到哪一個字時,.............. 如果說對了,別忘記給他讚揚;萬一說錯了,也請告訴他正確...............漸漸地,孩子自然會產生探索文字奧秘的興趣,並朝向認字讀句邁進。.......... 8. 重複解說的必要 在為孩子念讀的過程中,孩子除了「視」「聽」的學習外,當然也要用「心」思考。因此,...............不懂的,當然需要重複;已經懂的,也許孩子也會要求重複,因為他.............. 9. 閱讀中的問讀 閱讀真正的目的在於知識的吸收和日後的應用,所以不能囫圇吞棗。每讀完一段落或一章 節,............... 問問孩子,這一段落在說些什麼?有................. 10. 察言觀色的策略 當您已掌握了陪孩子閱讀的技巧時,請別忘了,您還需要具備察言觀色的本事。 如果孩子對書本表現出................. 11. 循序漸進的方針 閱讀如同織衣,一針一線皆需綿綿密密,絕非一蹴可幾;何況書的世界如此...............循序漸 進是唯一的路。 12. 閱讀後的討論 當您陪這孩子閱讀完一篇或一個單元時,請他自己再翻閱一次,並回想媽媽剛剛說過的故事 或內容,然後和他...............閱讀後的討論,除了針對記憶性的問題之外,更需要引導出孩子的 想像空間和創造力,.......... 柒:【給父母的建議】    -創造一個閱讀的情境─ 綜合前面所述,由於幼兒模仿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性中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我們給滿分媽咪一個總結的建議: 創造一個閱讀的情境 它包括下列一些具體的行動: (一)親子一起剪剪貼貼    報章、雜誌常有一些很好(或孩子喜歡)的圖片、文章).............將收集到的資料與孩子一起玩“剪貼遊戲”............. (二)製作“閱讀記錄看板” 1. 到書店買一些磁性的白板或............... 2. 家中每一位成員都作成一張閱讀記錄表............ 3. 任何一位成員只要好一段或一本書,便可將.............. 4. 必要時,父母可訂出............... (三)製造“我最喜歡的圖與文”看板 仿照前項(二)的方法,家中客廳或餐廳旁擺上一塊................ (四)家庭讀書會 父母可以每月一次以安排慶生會的名義(若能安排一些孩子的朋友一起來,每月慶生會就更能讓孩子產生興趣),在唱生日快樂歌及吃完蛋糕後,便可安排每位小朋友談............... (小太陽文教機構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