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亞利安寶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感冒,多補充 重點營養素作用

2006年12月14日
公開
39

多補充 重點營養素作用 感冒是一種症候群,不算是疾病,所以沒有治療藥物,現有藥物都是緩解鼻塞、頭痛、流鼻水等症狀之用。若真想要預防感冒,平常可多攝取充足營養素,其中對於重點營養素可加強攝取,甚至在感冒初期病況還不嚴重時,多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有助減緩症狀。 營養素/作用 維生素A、C、E:抗氧化。因感冒時各種發炎、細胞作用都會產生自由基,所以補充這些營養素可提供細胞養分做為修護用。 維生素B群:發燒是一種警訊,若感冒初期有輕微發燒,會導致體內熱量消耗,而這個過程維生素B群會參與,所以須補充不足 蛋白質:可增加細胞抵抗力、增加白血球機能、有利細胞吞噬作用,在緩解症狀上很有幫助。 別亂買 市售飲品挑著喝 1.熱菊花茶 預防效果較好 菊花有緩解黏膜乾燥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還可清目安神,很適合在深秋到冬天的季節轉換時期喝,因為這時期體內津液耗損、身體較燥,會導致鼻黏膜對抗病菌的能力降低,所以可多喝熱菊花茶,一天1到2杯即可。 2.熱金桔茶 預防效果較好 金桔和檸檬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對於預防感冒很有幫助。不過市售熱的金桔茶大多以罐裝柳橙汁加熱後,再加入少許金桔汁,可能會有糖分過高的疑慮,以及無法得知濃縮還原比例,建議選擇去冰的金桔茶,現榨的產品比較好。 3.木瓜牛奶 預防效果較好 木瓜含豐富維生素A,同時維生素C也很高,是很營養的水果,無論是預防感冒或是感冒初期食用都很好。不過建議找現榨、不要加糖的產品,以免糖分過高易生痰,引發咳嗽。若找不到木瓜牛奶,喝南瓜湯、胡蘿蔔汁或吃葡萄柚、橘子、柳丁都有同樣效果。 4.雞湯 剛感冒效果較好 研究證實感冒初期喝雞湯會較快恢復。雞湯富含維生素B群、鐵質,吃雞肉增加蛋白質可緩解症狀,平常多喝也可補充營養,減少感冒機會,若買不到可用瘦豬絞肉煮薑湯替代。 5.熱烏梅汁 剛感冒效果較好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中醫師黃中瑀說,剛感冒的時候可喝一點溫熱烏梅汁,一天1到2杯即可,有開胃、消脹、解熱、潤喉的作用,對於上呼吸道症狀包括流鼻水、喉嚨痛較有幫助。 6.自己來 綜合果汁 自己打新鮮綜合蔬果汁可選擇營養較豐富的種類。 鳳梨+奇異果+葡萄 預防效果較好 材料:鳳梨1/4顆、奇異果2顆、葡萄10顆 Tips:葡萄在流水下清洗約5分鐘,洗乾淨後可連皮、籽一起打成汁,奇異果和鳳梨都須去皮。 香蕉+蘋果+牛奶 剛感冒效果較好 材料:香蕉2根、蘋果半顆、牛奶240cc Tips:香蕉好消化又營養豐富,剛感冒時多半沒胃口,易缺營養素,須快速補充能源。蘋果果膠可助細胞代謝。 專家說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 劉珍芳 營養素要足夠 感冒是綜合因素造成,攝取充足營養素可讓細胞功能正常,而重點營養素則可在季節轉換時加強攝取。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 黃中瑀 注意初期症狀 此季節感冒初期症狀是頭痛、喉嚨痛、脹氣,若發現有這些症狀,可加強補充營養避免更嚴重

1-5歲小朋友

2006年12月13日
公開
54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153335,cid111206844.htm 幼兒階段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寶寶在和母親及其他成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開始注意起「自己」來。當他意識到自我後,就漸漸有了自己的主張,甚至變得任性固執,這些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開始。 1歲左右:「我是和媽媽連在一起的嗎? 3∼4個月的嬰兒會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媽媽的區別,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區別。 不過,總有一天,寶寶會發現,也許媽媽和自己是不一樣的。寶寶會注意到,媽媽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自己身邊的。尿濕了、餓了,想要媽媽的時候但媽媽沒有過來,原來自己和媽媽不完全是一樣的啊! 有時候,健康的寶寶既沒有尿褲子,也不餓肚子,但他就是哭。其實,這是他在試探媽媽。有趣的是,l歲左右的寶寶通常會非常喜歡碰觸外界的一切東西,因為他很想感受觸摸自己和觸摸別的什麼東西有什麼區別。 1∼2歲:「鏡子裡的寶寶就是我! 這時,雖然寶寶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或物存在著,但他還是不能確定自己究竟是誰。媽媽不妨讓他在鏡子前自己玩。 1歲多一點的寶寶看到鏡子裡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鏡中的自己不是「真的」;快2歲的寶寶則大多能知道鏡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樣。 l歲剛出頭的寶寶對別人呼喚他的名字能作出反應;到了1歲半的時候,他已經能理解自己有名字這回事,同時,他知道名字是屬於他的東西。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粘人。他們希望媽媽總在自己的身邊,有什麼要求的話,媽媽很快就能回應他,不過,如果媽媽不回應的話,他也會漸漸習慣的。 2∼3歲:愛發脾氣的小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會說「不」,這是他自我意識的萌芽。因為他相信自己什麼都能做,所以他什麼都想親自嘗試。可是,事實上許多事他不能做,當事實和自己的想法出現差距時,小孩子的內心當然會有矛盾,所以,這個時候他發點小脾氣也是可以諒解的。 俗話說:三歲惹人嫌。說的就是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開始反抗媽媽,2歲半以後,不管做什麼,他總是要搶著自己來。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不能完成,他也許會大哭大鬧。其實,這也是他分散心理壓力的表現,媽媽不用擔心。你要學會讚美他的成功,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進步。 另外,2歲前後,因為家長無意中的行為影響,孩子開始朦朦朧朧意識到性別的差異。 3∼4歲:開始懂事的孩子 到了3歲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他也漸漸不再「惹人嫌」了。 他的耐心會慢慢增加,他還可能考慮別人的心情,適當地表達自己。孩子開始學著自我約束,會根據周圍的情況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 這時,孩子開始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形成「自我評價」,所以,媽媽要多多誇獎他。如果他真的做錯了什麼事,媽媽應該就事論事地批評。 媽媽要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3歲以後的孩子,對成功的要求也會變高。他能容忍好幾次的失敗,所以媽媽要多多鼓勵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4∼5歲:「人小鬼大」開始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真正理解什麼是自己。他開始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時間概念,並且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還有明天的自己是連貫的,一致的。不管自己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髮型,用什麼名字稱呼,自己就是自己。 這時,他也能試著理解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的規則,瞭解他人的能力增強。 3歲多的孩子對性別差異的認識很直觀:女孩長髮,男孩短髮;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褲子……4∼5歲的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辨男女。即使女孩穿上男孩的衣服,女孩還是女孩。如果他問你一些關於性別方面的問題,你可不要吃驚。只管簡潔地、坦率地、科學地回答他就行了。

三歲前就是要玩--遊戲是幼兒最自然的學習

2006年12月13日
公開
37

  遊戲是孩子體育啓蒙的第一課,遊戲可使孩子聰明伶俐、身體健康。遊戲的目的不僅在於增強體力,使孩子們的四肢得以均衡使用,從而有效地彌補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爲單一的活動對大腦的不均衡刺激,促使大腦發育。尤其是在嬰幼兒快速生長時期就更爲有利,將使孩子終身受益。嬰幼兒遊戲的選擇:   一、 娛樂性、趣味性、模仿性強的遊戲。  培養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激發經常鍛煉的積極性、養成體育衛生習慣。可選擇模仿各種動物行走的遊戲,如兔跳、螃蟹行、蚯蚓爬、狗跑、鴨步。   二、適合此年齡段孩子身心特點的遊戲。  嬰幼兒大腦皮層中興奮過程佔優勢,並易於擴散和轉移,情緒波動大,心理狀態不穩定。如貪玩、好動、注意力及易分散、理解能力差,因此,應選擇動作簡單、節奏明顯和說、唱、領、動相結合的遊戲。   三、集體性遊戲。  嬰幼兒從整天圍著家長或阿姨轉逐漸發展到對同齡兒童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集體性遊戲可促使他們要考慮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同伴協作。可選擇傳遞球遊戲、接力遊戲、追逐遊戲、攻防遊戲等。   四、選擇多種器官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身體活動遊戲。   1—6歲是幼兒感覺運動發展的最佳時期,此時有目的、有計劃的發展幼兒的感覺和運動,不僅對大腦是良好的刺激,以提高大腦對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支配能力,還能促進運動神經的發展。其中:   1—3歲可選擇眼、手協調的遊戲,如投水平目標、投垂直目標、手指體操、捏橡皮泥等;眼、腳協調的遊戲,如踢定點球、踢滾動球、踢球打目標等;聽覺遊戲,對語言、音樂等刺激作出反應等;本體感覺遊戲,如側滾、馱物爬、兩腿兩足夾物走、拍球等。   3─6歲可選擇身體協調性、柔韌性的遊戲,如各種曲線跑、各種躲閃遊戲、跳皮筋、伸展性體操等;平衡性遊戲,如單足站立、在低平衡木上走、學騎自行車等;彈跳性遊戲,如跳起摸高、腳猜拳、跳房子、跳繩等。  身體活動遊戲中的注意事項:  ◎在老師或父母的指導下進行。  ◎遊戲前做一些適應性的準備活動。  ◎掌握並及時調節活動量,避免過度疲勞。  ◎注意安全,選擇平整鬆軟的場地進行。   十九世紀學前教育之父福錄貝爾提出對幼兒進行遊戲教育的主張。在他創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園裏,實施以遊戲爲基礎的教育取得好效果。6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心理學家在對幼兒發展規律的研究中,對遊戲教育有一致看法。他們指出:幼兒期蘊藏著豐富的發展潛力,這些潛力可在遊戲中挖掘。因此,爲使孩子成長爲一個完整的人,實施教育的正確途徑與方法是組織好遊戲活動。    一、樹立正確的遊戲教育觀    年輕父母應怎樣看待遊戲教育呢?對此,我曾向幼兒和父母作過調查。我以兩位媽媽的教育行爲爲例,星期天,小明媽帶小明去公園玩,小冬媽帶小冬去學外語。問:哪個媽媽好,你喜歡誰?中班83.7%的孩子認爲小明媽好,理由是他們喜歡去公園玩;而大班60%的孩子讚揚小冬媽,理由是“好孩子是不玩的”。不過,這些天真的孩子仍表示,喜歡去公園,喜歡玩,只是大人不讓他們去。調查反映出不少父母對遊戲的不正確態度,他們認爲遊戲並不重要,只有學習、上課才是重要的。     兒童以遊戲爲生命,遊戲是幼兒的正當權利     遊戲對幼兒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爲他們在生理上發育還很不成熟,表現在他們以遊戲爲生命,遊戲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學習和工作的方法。幼兒就是在遊戲中生活,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的。因而,有遊戲生活的兒童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兒童,也只有在遊戲生活中成長的兒童才會是身心健康的兒童。遊戲是兒童的正當權利。對於兒童,社會將以法律的形式保護他們的遊戲權。因此,不讓孩子玩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愛玩、會玩是評價好孩子的標準之一     當前在嬰幼稚教育中,遊戲行爲往往不被鼓勵,愛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氣、調皮搗蛋、不用功、沒出息的孩子。喜歡不喜歡玩,會不會玩,對大人也許不那麽重要,可對幼兒卻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標誌。由於幼兒遊戲水平反映著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會玩的孩子總是聰明能幹的、身體健壯的、善於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     遊戲是幼兒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     遊戲與學習對立是實施遊戲教育的重要障礙,其實,遊戲的對立面不是學習而是不遊戲。在遊戲中學是幼兒學習的特點,遊戲的過程就是孩子的學習過程。你看見孩子玩玩具嗎?他們在充滿新奇、幻想和奧秘的玩具世界裏,小腦袋不停地問,並努力去擺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爲什麽不倒?陀螺怎麽會轉?火車怎麽會叫、會冒煙?這些問題不僅激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思維力,同時也成了孩子認識世界的工具,啓迪他們智慧的教科書。著名動畫片藝術家萬籟鳴,從小喜歡和母親玩手影遊戲。他常被牆上晃動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形態生動逼真的手影遊戲,激發了他對動畫藝術的興趣,長大以後他製作了我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成了著名藝術家。美國語言學家斯特金娜夫人,她常和女兒維尼玩語言遊戲、表演遊戲。維尼3歲就會寫詩,4歲寫劇本,5歲出詩集。由於遊戲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輕鬆愉快、具有豐富刺激的、能鼓勵幼兒自己學習的良好環境,使他們獲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獲得對學習的持久熱情,從而終身受益。而一些父母力圖讓孩子提早學習,其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因此,遊戲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應充分發揮它的教育作用。     二、父母應研究幼兒遊戲     幼兒玩哪些遊戲     3—6歲幼兒玩的遊戲內容是極其豐富的。 3歲孩子開始還玩0—2歲孩子玩的遊戲(感覺運動遊戲),如拿小鈴反復搖晃,跟著小球跑,把盒子裏的東西倒出、裝進等。在這些遊戲中,充分發展了他們的感官,到3歲時逐漸過渡到象徵性遊戲階段。     1、角色遊戲。孩子假扮媽媽餵養娃娃。他們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實用具,這一切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通過角色扮演進行的。角色遊戲是幼兒期最爲典型的遊戲,是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語言的重要遊戲。     2、結構遊戲。孩子們喜歡玩搭積木、串木珠等構造活動的結構遊戲,從中他們認識了物體的形狀、色彩、大小、輕重等特徵,得到了關於結構造型方面的知識技能,培養了審美情趣。   3、表演遊戲。表演童話、故事,玩木偶戲、影子戲。這些表演遊戲從小培養幼兒對戲劇活動和文藝作品的興趣,培養未來小觀衆和小演員。以上這些遊戲都屬於一種創造性遊戲,是孩子們自己獨立自主、創造性地開展的活動。    4、由成人編制的有規則遊戲。如以唱歌、跳舞爲內容的音樂遊戲;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動爲內容的體育遊戲;以觀察、注意、想象、記憶和思維等爲內容的智力遊戲。這些遊戲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如發展動作,發展智力,培養藝術審美能力),是成人根據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規則編制而成的。除此以外,那些民間遊戲也是幼兒喜愛的。      幼兒怎麽玩      1、依靠玩具玩。幼稚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如玩騎馬至少需要一根竹竿,才能跑來跑去地玩起來。玩具是遊戲的工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啓蒙的教科書。有的父母不准孩子玩那些瓶瓶罐罐的玩具,是不對的。沒有玩具,遊戲也就中止了。      2、依靠想象玩。遊戲都是一種假想的行爲。當“醫生”假裝看病打針、當“司機”假裝開車。大人稱這些是“兒戲”,並不當真。這些兒戲建立在假想基礎上,它使孩子的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創造力強。      3、獨自專心玩,與夥伴友好合作玩。3歲幼兒由於能力較差,所以,個人遊戲很多,他們常把布娃娃當物件,和它說話,玩耍,然後再過渡到和小朋友一起玩。不過最初的集體遊戲只是一種在一起玩的形式,而無合作的內容。真正有分工、有互助、有協調的合作遊戲要到大班才出現。所以,3歲時和鄰居孩子玩,往往玩不好,到6歲,孩子們已很能幹,協作合群能力提高,他們可以玩很長時間的集體遊戲。當然,獨立性也更強了。      4、在規則的指導下玩。遊戲都有規則,只不過有的規則明顯,有的隱蔽。遊戲規則是根據遊戲目的提出的,它能在遊戲中起組織、約束、調整幼兒遊戲行爲和相互關係的作用。孩子們爲了玩,願意遵守規則。      三、父母應掌握指導遊戲的技能      孩子們玩遊戲需要成人指導      不少父母給孩子買玩具從不計較數量和價格,但不關心孩子的玩。他們認爲孩子玩就玩吧,只要不闖禍就行。其實他們不知道遊戲有好與壞之別,不是任何遊戲都具有教育價值的。如孩子玩“死人”的遊戲,反映迷信的內容,就是不好的遊戲。玩好遊戲時,如缺乏正確指導,同樣也會給孩子以不良影響。如運動量過大的遊戲會損害健康,不掌握玩具操作技能的遊戲會危及生命,在遊戲中常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孩子會形成膽小、軟弱的性格,而那些霸道孩子在遊戲中如得不到指正,將會形成自私、驕橫的性格。這些個性品德上的問題將會影響他們一生。遊戲中的教育因素需父母去引發才能達到遊戲教育的目的。如玩水,父母給孩子一塑膠袋,讓他將水裝進袋內,並用小針紮幾個小洞,父母指導孩子觀察水的流動,引起孩子對水流形成的興趣,發揮玩水遊戲的教育價值。若不指導也許只是玩玩而已。      同時,指導遊戲需要父母的愛心。對遊戲的指導是一門藝術,它是建立在父母愛心基礎上的,這種愛表現爲對孩子的遊戲的仔細觀察、瞭解,對孩子的尊重,表現爲父母作爲孩子的遊戲夥伴,平等地參與遊戲。      具體指導方法      1、親子共玩的技巧。教給孩子玩新玩具的方法:將新玩具給孩子時,應讓他們自由地探索一會,邊觀察邊和孩子談話,積極向孩子提出問題和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如這是什麽玩具,它叫什麽名字等。之後在孩子要求下才演示玩法。指導孩子玩舊玩具時,要鼓勵他們想出新玩法,如玩“小熊吹泡泡”,玩時可建議他們去追捉泡泡,觀察泡泡上天化了的有趣現象。一物多玩也需要啓發。親子共玩時要注意與孩子間合作、交流,引發孩子感情,産生共樂的效果,如父母可作爲觀衆觀看孩子表演,拍手評價産生共樂。  2、選購玩具的學問。選購玩具雖有許多要求,如教育性、藝術性、經濟能力等等,但最主要的還是要考慮爲什麽買、買給誰,考慮玩具的功能對孩子的影響,否則你就花冤枉錢。其次,要識別玩具的好壞,那些製作精細、技術先進、功能單一、操作簡便的玩具常常不是好玩具,它的欣賞性只能帶給孩子一時快樂,不會對遊戲産生長久影響。而一些傳統玩具如娃娃、積木,還有那些廢物當玩具的,由於它能激發想象,有多種用途,能充分給孩子自己動手機會,孩子百玩不厭,他們對用這些玩具所開展的遊戲傾注極大熱情。買玩具不如做玩具,孩子喜歡成人做的玩具,同時更喜歡自己做的玩具,那些動手折疊的手槍和帽子曾使孩子威風了好一陣子。      3、遊戲角——孩子遊戲的小天地。要給孩子安排一個玩具箱或玩具櫃,最好能給他們一個玩具角,使他們有一個自己的遊戲王國。在這個天地裏,要求他們做小主人,愛護玩具,場地整潔,培養責任感和勞動技能。當然做這工作是不容易的,父母要記住,一要對孩子嚴要求,二要教會孩子整理技能,三要運用表揚批評鼓勵與懲罰手段去督促他們的行爲,四要學會有耐心和堅持。成功總是屬於認真的父母。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2006年12月12日
公開
33

八種讚美絕招 讓孩子更棒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揚和讚美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需要用「讚美」作為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必須肯定孩子積極的一面,鼓勵他繼續往好的方面發展。然而,「讚美」需要有技巧,若方式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讓幼教專家告訴父母們八大「讚美」絕招。 第一招 抓住重點 表揚孩子,不要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也應著重在孩子不怕困難的決心和認真態度,特別應該讚美孩子最努力的地方。例如:孩子在幼稚園畫好了一幅畫,一開始他可能不太會畫,於是他畫了又擦,擦了又畫,雖然時間花得比別的孩子多,但終於還是畫好了。這時候筑a長的,一定要對孩子有所鼓勵,表揚他有始有終及求進步的學習態度,孩子在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餘,就能建立努力就能克服困難的信心。 第二招 讚美要具體 家長應特別強調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讚美得愈具體,孩子對哪些是好行為就愈清楚,愈容易了解何為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家長說:「你今天真乖。」孩子往往不明白大人所說的「乖」是指什麼。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你今天早上按時起床,上幼稚園沒有遲到,又幫陳老師收拾小朋友玩的玩具,所以你是一個乖孩子。」用這種方法來肯定孩子守時和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第三招 讚美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某一件好事,家長就應立即讚美,不要拖延,否則,時間過長,孩子就會淡忘讚美,更不能強化好的行為。 第四招 確立表揚目標 讚美孩子的進步,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家長的目標是要求孩子玩耍後,自己收拾好玩具;儘管孩子從來不這麼做,你仍然要堅持不懈地重複此一要求,如果有一次,他把一個玩具放在玩具盒裏,表揚的時機就來了。 「你把娃娃放進了玩具盒裏,真不錯,媽媽幫你把別的玩具收起來好嗎?」 又如,你跟別人說話時,孩子總愛打岔亂嚷,希望你不要忽視他,但是如果突然有一次,孩子開始靜靜聽你和別人說話,你應該停下來讚美他:「真乖。」然後再繼續講話,隔久一點之後,可以再表揚他一次,這樣孩子就學會了等待。當目標達到時,一種新行為完全建立起來,這時仍要視情況給予表揚及讚美。 第五招 不同年齡讚美方式有異 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讚美的同時,最好可以給他一個吻、一次擁抱或者其他的身體接觸;而對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則可以含蓄一些,父母可以寫一些小紙條夾在他的書裏,或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經注意到他的好表現。總之,家長應不斷地嘗試,留意哪一種讚美方式,對自己的孩子最有鼓勵作用。 第六招 慷慨給予讚美 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如果你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當然會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但其實,年齡小的孩子能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好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而成。父母若能慷慨地給予讚美,孩子的表現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棒。 第七招 讚美時不忘提出新要求 在讚美的同時提出新要求,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小朋友拿著他新創作的一幅作品給你看時,在表揚他努力的同時,聰明的父母也別忘了提醒孩子:「如果你把用過的畫畫工具自己收拾好,那就更棒了」。 第八招 把握讚美時的感情濃度 讚美時,爸爸媽媽的感情流露要「冷熱」適宜。有些家長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時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讓孩子產生驕傲心態;還有的家長儘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的進步,但為了防止孩子驕傲,他們會按捺住內心的喜悅,在語言、行動上顯得冷淡,經常這樣的話,必然會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正確的方法是:在讚美孩子時,儘量做到「冷熱」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會勝過許多讚美之詞。 讚美及表揚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在表揚孩子時,大人一般都要態度熱情,表情親切,孩子自然會感到很高興,很興奮,這種體驗可以加深對成功本身意義的認識,並且願意在以後繼續這樣做。當你想要表揚你的孩子時,不妨試一試以上的絕招,或許會給你和孩子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 4種不恰當的讚美 ★不要隨便讚美 有的爸爸媽媽在寶寶每做對一件事,或每回答對一個問題時,就會用「真乖」、「真好」、「真聰明」之類的話來鼓勵孩子,但過於 頻繁的讚美,只會讓孩子失去新鮮感,反而沒有鼓勵的作用,還將讓孩子 產生「不讚美就不去做」的錯誤意識。再者,無節制的讚美 ,往往是滋生虛榮、自負、驕傲心理的溫床。 ★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 有的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比××好」、「××不如你」,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不比較別人的長處,只比別人短處的情況下,只會讓孩子變得盲目和過於自信,形成自以為是、驕傲、瞧不起別人等心理。 ★勿用物質當作表揚 家長若要以物質來獎勵孩子須慎重,一般情況下,僅對孩子口頭表揚就夠了,但如果孩子的表現特別,偶爾可以給予一些特別的獎勵,但切記,過多的物質獎勵容易成為孩子滿足物欲的管道。 ★別當面誇孩子聰明 家長若想激勵孩子在學校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誇獎他們聰明,而是讚美和鼓勵他們刻苦努力學習。那些經常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將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願意選擇新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而那些被誇獎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則會更願意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從玩具看你的寶寶的性格

2006年12月12日
公開
4

孩子對玩具愛不釋手,似乎有多少也不能滿足他們。偏愛哪類玩具、怎樣玩耍,都能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孩子的性格發展有一定的關係。 .. 文/李建茹 (醫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師)   兒童的天性是玩。通過玩,孩子們感觸現實、認識世界,增長才智;而玩的時候是不能缺少玩具的。不同年齡的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不一,選擇玩具及玩法自然不同。 比如:嬰兒眼睛喜愛追逐色彩鮮亮的物品,手中搖動能發出響聲的玩具。1歲的孩子不僅看,還要動手去拿,那是想親自感覺一下物品,體會物品的質地、溫度。2~3歲時開始對能活動的玩具感興趣,似懂非懂之間什麼都要摸摸。3歲以後的孩子更是喜歡自己動手擺弄玩具,擺弄甚至拆毀東西是因為他太好奇了。「這是怎麼回事兒?我一定要弄明白。」於是,便出現了在大人看來的「破壞」行為。 喜歡懷抱絨毛類玩具的孩子,有可能是一些感情豐富、細膩、依戀、溫情的人。絨毛玩具常常是各種可愛的小動物,即可當做玩具,也可以視為夥伴;可以哄著它玩,也可以用它來發洩情緒,能滿足孩子不同時刻的感情需要。另外,絨毛玩具特有的柔軟質地,對性格孤獨、膽怯,渴望關懷的孩子有安慰、穩定情緒的作用。 喜歡拼裝玩具的孩子,通常好奇心強,容易被吸引,注意力保持較久,做事比較有耐性。拼裝玩具需要孩子腦、手、眼配合,鍛煉其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塑料拼裝玩具的色彩漂亮、反覆拆裝且較安全,是幼兒的必選玩具。3歲以內的兒童隨搭配,到4~5歲時就可以要求他們根據圖型安裝成一個「命名」的物品,也可以鼓勵他們發明創造「自編」圖形。 有的孩子喜歡運動性玩具,比如說:球、車、槍、劍、棍、棒等物。這些孩子從小好動,經常做出踢、跑、跳等動作,被家長認為「不安穩」。他們通常精力充沛、膽量較大,對內心的情緒不加掩飾,動作就是他們的「言語」,是一種表達方式。這樣的孩子喜歡簡單的玩具,他的快樂源於活動本身,玩具在其中只是一個「飾物」。 還有的孩子喜歡電動玩具,一按電鈕開關,玩具就可以讓他們開心一刻,但這類玩具的缺憾是只能看到「表面熱鬧」,無法探知其內部秘密。也有的家長因為電動玩具價錢最貴易損壞,就只讓孩子看著家長操作,而不讓他親手觸摸。這樣做的結果是只搏得孩子一樂,他對玩具的興趣不會維持太久,更不要說培養探索精神了。

休假,陪安寶

2006年12月11日
公開
2

安寶.. 昨個晚上,約快十點多睡..媽咪就帶你回房去睡,到了十二點爬起來 玩個二個小時(媽咪堅持不開燈.你也覺得無聊.發呆,就昏昏睡了) 喝個奶PM12點240CC,PM2點100CC,也就再度進入睡眠了..YA 早上八點半.安寶自已坐起來.眼睛大大,看來有睡飽.. 嗯.也好..媽咪早一下,抱安安出去玩啦.. 叫安安自已下床.媽咪給安寶穿鞋, 安寶跟著媽咪走出奶奶房間,跑到爸比房間 嗯.看來.安寶心情很優噢... 下樓來,媽咪洗個奶瓶,陪安寶走二圈.喝個奶240CC 早上九點,嗯.真快樂..媽咪今個請假,是對的啦... 出門去.. 九點第一站,公園,安寶是第一名到公園的啦.. 後續二名小朋友加入, 十點到便利商店,吃饅頭去啦.. 約快十一點回到家 嗯.媽咪很珍惜時間呢.. 希望能完全發揮阿寶的精力.. 奶奶睡到十二點多..(奶奶被阿寶搞太累了) 下午場. 先午休12點-2點, 二點後出門去橋下玩 安寶太興奮了.走的很高興呢 (提外話,1.媽咪被認二十歲的年輕媽咪呢,2.被問是印庸還是非庸..天啊) 嗯.到了約四點.回家休息一下 安寶真是精力好哇 六點媽咪.奶奶.安寶,一同去自助餐吃飯去. 六點半到家,安寶累了,睡了 媽咪,快快放水洗澡.. 安寶.被我用醒了..又快樂的玩水.. 安寶真的很愛玩水呢.. 洗好澡..又快樂的要走走..真是心情好 媽咪,就要準備回台北了 安寶..要乖乖噢.. 快樂的休假一天

孩子氣,爸媽跟著氣?

2006年12月06日
公開
4

孩子氣,爸媽跟著氣?   「我不要,我就是要這個嘛!」   「你乖嘛!我們家有很多了呀...」   「我不管,我不管...」   「跟你說不行就是不行,你非要惹我生氣是不是?…」   這樣的情境,是否也曾發生在你和孩子之間?平時還算聽話的孩子,有時候一發飆起來,其不可理喻的程度,就像有個小魔鬼住在他身體裡一樣,不管好言勸說、厲色威嚇,都無法阻止他。相信像這樣折騰到最後,還能夠保持理智冷靜、讓彼此全身而退的爸媽大概沒有幾個吧! 你的 EQ 有多高?   處理孩子發飆,有個必須同時顧及的問題,就是你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我們在被激怒時,所做出的行為反應,可能已經超出合理的程度,可是在那個情境下,我們並沒有自覺。比方說,在公共場合中,原本孩子只是鬧個小脾氣,爸媽勸阻不成,脾氣不由得爆發出來,孩子看爸媽生氣,愈覺得委屈、哭得愈大聲,爸媽愈覺尷尬,就愈可能用更強烈的方法來嘗試儘速壓制場面。可是,事過境遷,你是不是也會想,自己的反應是不是激烈了一點?孩子真的有那麼頑劣嗎? 換個角度看孩子的脾氣   我們總是認為,發脾氣就是不好的,但其實生活中有多少狀況,是會讓我們不滿、想要發脾氣的?只是我們會自制,會想到用其他方式轉移自己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單純的孩子不會如此。孩子因情緒而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並不像大人那麼分化、複雜,像是沮喪、悲傷、焦慮、挫折、委屈、不滿...,孩子無法用明確的言語去描述、用有效的方法去解決,而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發脾氣。如果爸媽能夠在事件當時多一些理解和容忍,盡量不要把自己的情緒也攪和進去,就較能夠將情況處理得圓滿一點。 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大人會有情緒,孩子也是一樣。有時候在我們看來,孩子脾氣發得沒有道理、或是明明很清楚的事實卻是講都講不聽,真的令人氣得不得了;不過,是不是可能我們在憤怒之下,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或孩子的思考邏輯呢?當然,面對這樣的情況,要能做到冷靜不生氣,還真是不容易,但是,至少試著不要把孩子發脾氣當作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或許,多經過一次衝突,爸媽和孩子彼此也會逐漸去調整自己反應的方式。這並不是說,爸媽就要讓孩子予取予求,該有的堅持仍要適度的讓孩子明白,只是,也要嘗試去接受孩子的感覺,並試著幫助孩子將這些負面情緒以適當的方式宣洩出來。處理孩子鬧情緒,目的應在保護,而不在懲罰,而且最重要的,不只是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到別人、是不恰當的,還要教孩子怎樣表達才是能被別人接受的。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孩子在學習,爸媽也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學習調適、學習解決問題。孩子發脾氣,發生當時或許不好受,但事後,彼此是不是又成熟了一些呢?

親子玩出中文力-學前教育

2006年12月05日
公開
8

親子玩出中文力 2006-12-02 Page:1/1 文�張振芬 學前教育雜誌採訪編輯 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還需要特別加強「中文力」嗎?別懷疑!當孩子的書寫比火星文更不知所云,表達比夢囈更雜亂無章時,你就會發現中文能力已經漸漸遠離下一代。 基本的聽說讀寫不代表就擁有「中文力」,就像所有的語文學習一樣,要運用到極致,就必須深度思考,適當表達於聽說讀寫中。 今年九月新學期開始,英國布萊頓中學多了一門必修課程:中文。「英國學子不學中文是不行的,我們學校的這些小孩未來都要跟中國人作生意,當我接管學校時,就宣佈中文是必修科目。」校長查理•凱恩斯說。 「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跟女兒說:『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湯馬斯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雅言)指出,中國印度的強大競爭力不容小覷。 隨著中國經濟力的強盛,學習中文成為未來職場的競爭利器,也難怪美國華盛頓、芝加哥、費城、紐約等地學校,紛紛開設中文學分班。 孩子中文能力直直落? 場景拉回台灣,卻看到孩子的中文能力正在衰退,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曼娟感受很深:「國中基測停考作文,將孩子中文的根基徹底摧毀,教改政策錯誤,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停考作文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孩子從小就被送進全美語幼兒園,只准說英文不准說中文,上了國小後,越來越多的家長老師發現,孩子連一則短短的小日記都寫得很吃力,更別提語句通順與否。 語文力:聽說讀寫+思考表達 我們每天都在講中文、用中文,孩子從出生開始,在爸媽的耳濡目染下培養中文能力,從玩中學習中文,經由有趣遊戲,將語詞、語句反覆不斷的練習與熟練,經過思考內化為知識,再清楚的表達出來。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副教授田耐青表示,一般人所說的「良好的中文能力」,在八大多元智能理論中,是指是否具備有強勢的語文智能。 語文智能強勢的人具有以下特點: ◎表達清楚:說明一項事物時,能夠條理分明、深入淺出,適時列舉適當的例子,讓人一聽或一讀就懂。 ◎容易說服他人:擅長以言語帶動他人的情緒,或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擅長記憶:善於運用語言記憶訊息,如記憶人名、在學校發生過的事情。 0∼3歲:從親密對話開始 親密的對話:建立語音和語意的聯結,是學習語文的第一步 無論用媽媽語或一般語言,對寶寶講話時,要緩慢清楚,適度的誇大唇型,重複「爸爸、媽媽、臉」等重點單字。寶寶若發出和你說的字詞(如「爸爸」)相似的聲音,你要馬上報以微笑、擁抱和親吻等正向增強的行動。 例如換尿布時:媽媽可以一面動作一面對寶寶說:「寶寶尿尿了,媽媽幫你把髒尿布換下來,媽媽幫寶寶洗屁股,換上乾淨的尿布,寶寶穿上新尿布,小屁股會好舒服!」洗澡時:「先洗你肥嘟嘟、可愛的臉,洗乾淨再洗洗流了好多汗的頭髮,洗得香香後,再洗身體.......」(爸媽可自由發揮,多想一些語句做變化!) 看相簿說故事:促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觀察力 指著生日聚會的照片,說:「看!你坐在生日蛋糕旁,蛋糕是隻小羊,有白白的奶油,好像天上的雲。」也可以問孩子照片中的情景:「媽媽呢?媽媽在哪裡?爸爸的右邊還是左邊?爸爸的衣服是哪個顏色?」若孩子答錯了,先別急著糾正,讓他說說他的想法,急著糾正反會導致孩子日後不敢表達、畏縮的個性。 拉長句子法:鼓勵孩子講出較長完整的句子 當孩子冒出「ㄋㄟㄋㄟ」單一的字詞時,爸媽可再說:「喝ㄋㄟㄋㄟ」,過段時間再逐漸拉長句子如「想喝ㄋㄟㄋㄟ」「餓了嗎?想喝ㄋㄟㄋㄟ對不對?」慢慢的增加語句,讓孩子學到更多運用的語句。 跟孩子對話時要示範正確、完整的句子,例如:「彤彤今天在幼兒園乖不乖?」,而不是:「有沒有乖?」,才能讓孩子吸收正確的文法與語句表達。 4∼6歲:學習思考與表達 文字接龍:訓練造詞造句的能力 不論何時何地,不需任何工具,親子都可以拿來排遣時間。 ◇可以由造詞先開始,爸爸先起頭:「海水」,孩子接:「水面」,媽媽接:「麵包」(字末只要同音字即可,可降低遊戲的難度。) ◇等孩子的語句表達越來越成熟,就可以玩「拉長句子遊戲」,第一回合,大家都先說一個字,第二回合要用該字造一個詞,第三回合要用那個詞造一個句子。之後再拉長句子。 小小新聞主播:練習正確發音、有條理的說明某一事件 ◇場景道具:把桌椅當成主播台,後方牆壁掛上一面布幕,讓孩子手持麥克風(也可用跳繩代替)。 ◇播報主題:狗、貓、楓葉鼠、蠶寶寶等寵物的趣事;這次旅遊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說說最好的朋友、個性如何,曾經經歷哪些好玩或可怕的過程。 ◇爸媽先示範播報,如何完整報導新聞、何時進廣告。當孩子上場時可在一旁用問題引導幼兒:「你幫楓葉鼠取什麼名字?牠的毛色是什麼?牠喜歡吃哪些食物?牠有咬過你嗎?」 ◇不管孩子說得好不好,都不要打岔,請在孩子講完他的報導後給予鼓勵,爸媽可以記錄、評量幼兒的表現和進步,並與孩子討論。   (轉載自PChome ePaper 電子報)

小小孩,也會做家事

2006年12月05日
公開
13

小小孩,也會做家事?     咦?兩、三歲的小朋友,可以做些什麼?那麼小的一個人,搬東西也搬不動呀!真的可以幫忙做事情嗎?   你知道嗎?小小孩可以做的事,可多著呢! 挑衣服、穿衣服   小小孩可以學著自己挑衣服、穿衣服、打理好自己的行頭。當然,我們也可以提供意見。例如:先選出兩套衣服,讓寶寶從中挑選。因為一下子給太多的選擇,小朋友也會感到心慌的! 折衣服、收衣服   衣服、褲子、襪子、被子… 都可以讓寶寶一起動手來收拾。你可以和寶寶一人一件衣服,讓孩子邊看邊學折衣服、褲子的技巧。而散落的一堆襪子,可以玩很有趣的配對遊戲。或是各拉住被子的一邊,玩完波浪遊戲後,就可以趁興玩對折遊戲... 折不好看沒關係,至少孩子知道可以這樣做了! 玩遊戲、收玩具   玩玩具很好玩,可是,一說到要收玩具,小朋友就會開始耍賴了!這時,我們可以請孩子幫我們找找藍色的色筆在哪裡?或是看看有四個凸起來豆豆的有哪些?甚至利用幾張照片或圖卡,放在箱子裡,然後跟孩子說:「小狗狗的家,今天要住好多的積木寶貝,我們趕快把積木寶貝找出來,放在狗狗的家裡面!」或是來一段告別儀式:「這些動物都要回家囉!來!我們先跟小狗狗說拜拜!」瞧!這些原本散在一地的玩具,一件一件的回到它應該在的箱子或抽屜裡囉!不過,這必須要趁孩子還有點意猶未盡,還有一些體力可以玩收玩具的遊戲時,才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小動作、大成就   小朋友大多都會很樂意幫我們做事情,因為這會讓他感覺到深深的成就感!可以請小朋友幫我們拿信、拿報紙、按電梯,如果太小碰不到,那我們就助他一臂之力。可以請小朋友幫我們把垃圾丟到垃圾筒,或將髒衣服丟到洗衣籃。也可以請小朋友幫我們在生菜上,擠上一點沙拉醬、灑上一些葡萄乾。還可以真的讓小朋友當小主人,端水、端點心請客人吃唷!不過,我們要以和緩、適宜的口氣說話,例如可以說:「嘿!小朋友,媽媽現在要去開信箱、拿信、拿報紙,你想不想一起來,說不定你可以幫我一點忙唷!」不要以命令、強勢的語氣指示,這樣只會讓孩子心不甘情不願!或是,當要出門前,請小朋友當糾察隊,檢查門窗、電燈關了沒?鑰匙、包包帶了沒?孩子都會很稱職的做好的!   小小的動作,就能夠幫上爸媽的忙,讓孩子獲得大大的成就與信心,再加上在遊戲中進行,孩子會做得很開心的。下回,別只是幫孩子打點好一切,留點事情給他做吧!這也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喔!

三明治談話

2006年12月04日
公開
1

三明治談話 家有小朋友的爹地 & 媽咪們要學起來喔............... 明娟生氣的說: 「我最討厭和媽咪出去了,每次說的話,都讓我傷心。」 媽咪驚奇的說: 「怎麼會呢?人家稱讚妳很會讀書,我當然說 : 『不是啦,她天生不是很聰明,所以比較用功,別人讀一遍,她得讀五遍,才能和別人一樣。』這樣不對嗎?難道我要說女兒很優秀,很會讀書,中國人不是一向講求要謙虛嗎?」 明麗答腔說: 「欸,老媽,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現在的年輕人寧願聽到人家說她很聰明,而不願意聽到人家說她不聰明只是很用功,如果你講的是三明治的說法,那麼我聽起就舒服多了。」 老媽愣住了,說聲: 「什麼是三明治的說法?」 明麗說: 「那就是一種先褒獎,再說實情,最後說一個總結的好處。」 媽咪給弄糊塗了,她說: 「這到底要怎麼說啊! 」 明麗解釋說: 「例如有一個學生,遲交了報告,教授要扣她的分數,但擔心引起學生的不快,教授就說: 『嗯,妳寫得不錯,不過就是晚繳了點,我先扣妳兩分,但是整體來說,妳還是頂不錯的。」 媽咪笑著說:「那麼當別人稱讚我女兒時,我就得說: 『嗯,她還算聰明啦, 但就是好勝心強了點,所以夜夜 k 書,不過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啦!』對不?」 兩個抿著嘴忍不住的笑了起來 明麗還語帶幽默的說: 「媽咪,您學的還滿快的嘛!」 這時全聽了都笑成了一 團,只有老媽感嘆,E 世代的語言還真的是不簡單呢。 這時明娟不甘示弱的說: 「即使您的學生很頑皮,也要先告訴家長說這個孩子頂聰明的,就是有點頑皮,如果能改掉這個小缺點的話,就太完美了,這樣,家長聽了也就不會怪老師一口咬定,只會看到她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了。」 媽咪一聽點點頭說,這三明治的說法,還真的是不錯哩!

怎樣講話,孩子才聽得進去

2006年12月04日
公開
2

怎樣講話,孩子才聽得進去 「你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不聽話!」 做事磨蹭、丟三落四、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亂丟東西、跟大人頂嘴、事事對著干……諸如此類的問題,歸根到底用父母們的一句話說就是「孩子不聽話」。那麼,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父母要如何講話,孩子才願意聽呢?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的方法無效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幾乎有99%的父母仍然在用一些無效的方法對待孩子。 舉個例子來說,你工作一整天後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需要坐一會兒,休息休息,你想利用這段時間看看晚報。但是,孩子卻一直嚷著要你陪他玩,他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報紙弄成一團,可是你實在是無心跟他玩耍。 「此時,你會怎樣應對呢? 1、「你去找別的東西玩。」(命令指揮) 父母欲以命令指揮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孩子多半會產生抗拒,與父母對著幹。 2、「如果你還是繼續賴在媽媽的懷裡,媽媽就會生氣了!」(警告恐嚇威脅) 這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父母是不愛他的。 3、「別人在看書看報的時候不能打擾。」(勸告訓誡) 這意味著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所以,他應該不顧自己的需求而遵照你的想法去做,這樣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沒有自我。 4、「你為什麼不去外面玩呢?」(提供建議 ) 由父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感到「我不相信你有解決這問題的能耐」。 這些說話方式都沒有正確表達父母此刻的感受,孩子也不能理解,卻只感到是被父母拒絕了,所以激發了孩子對父母的攻擊,也就是所謂的「和父母對著干」。 其實,如果朋友到家裡來,穿鞋踩到新地毯上,你會很客氣地表達你的擔心;很累的時候朋友邀你赴宴,你會委婉地謝絕,你不會用以上的四種方法。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呢? 每天被父母指揮、控制、命令,孩子就會採取自衛,對父母充滿敵意,加以抗拒;而一旦孩子習慣了被父母控制、強迫,他們又會自然形成服從別人的性格,一切問題都等別人來給自己解決的方案。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磨蹭、拖拉,從不考慮父母的需求,事實真相是,是父母自己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體諒他人的機會。 變「你」為「我」,這樣講話最有效 到底怎樣講話孩子才聽得進去呢?有效的方法是放棄「你」的訊息,採用「我」的訊息。 「×矛頭指向「你」 很多父母由於不會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反而造成孩子的對抗和不理解。其實父母的談話有效或無效,其最大的差別是:所傳達的是「你」的訊息還是「我」的訊息。 請您反省自己給孩子的信息,是否都以「你」為開頭:你煩死了;你不准這樣;你難道不……;你如果不住手的話我就要……;你就不能乖一點;你太不聽話了…… 「「我」的感受是…… 當您只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帶給您的感受是什麼,此時,所傳達的訊息就變為「我」的訊息了。 比如,疲憊的你可以說: 「我很累了,想休息,現在也沒力氣和你玩,你看怎麼辦呢?」 這樣,您自身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還充分讓孩子掌握了主動權,使他能發揮創造力解決面臨的問題。 又如,一個孩子在踢爸爸的小腿,請比較下面兩種訊息給孩子的感覺有何不同: 1、哎呀!痛死我了,我不願意被人踢。 2、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以後不准你這樣踢人,知道嗎? 第一句話告訴了孩子他這一踢給您的感覺是什麼,這是一個無法爭辯的事實。第二句話則告訴孩子他很壞,並警告他下回不准再犯。顯然,第二句話更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我」的訊息讓孩子更能體諒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傷害,所以能幫助孩子成長,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 試一試,表達「我」的訊息 表達「我」的訊息是需要勇氣的,但絕對值得一試。一開始還不熟練時,可以先掌握一個特定的形式,您可依據下列3個步驟: 1、描述自己覺得困擾不安的行為。必須注意的是,只描述行為本身,而並非指責行為的當事人,例如:你把東西丟到全家共用的客廳裡,影響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2、陳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很生氣。 3、陳述理由。例如:你亂翻東西以至於我的一份材料找不到了,可能影響我明天的工作。 進一步,可以用「當………,我覺得……,因為……」的句型來表達」我」的訊息,其模式為:事實—感受—理由。例如:你和小朋友在小區的道路上踢球,我很擔心,因為有汽車進出,很不安全。 父母在孩子面前真誠地表露自己,也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表達自己,這樣,親密的親子關係建立好了,父母所有的生活智慧和建議才能被孩子接受。 來源:好孩子

蹲下來同小孩子談話

2006年11月30日
公開
4

一位訪澳歸來的老教師,談到赴澳見聞時說:「澳大利亞的家長『蹲著和孩子說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景,是在朋友家。一個週末,他們請了一對青年夫婦和孩子來吃晚飯,當這個兩歲多的孩子吃飽了,要下地去玩時,這位家長蹲下來對小孩子說話。當時,他感到很驚訝,以為這是這位媽媽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問。」    接著,他談到:「又一個週末,當學校的一位秘書逑蒂請我住到她家,去共度兩天週末時,我又一次見到這動人的情景。」    「逑蒂有一雙可愛的兒女,當我們一同去超級市場時,四歲的兒子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了。逑蒂在車門口蹲下,兩隻手握住兒子雙手、臉對臉地、目光正視著孩子,誠懇地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並不重要,對嗎?』羅艾姆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鑽進了汽車並挨著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我們和孩子們去公園玩,羅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邊去看戲水的鴨群時,不小心絆了一跤,眼淚在他的大眼睛裡滾動著,馬上要流出來了,這時,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來,親切對兒子說:『你已經不是小寶寶了,是不是?你是個大男孩兒,絆一下沒關係的,對嗎?』這時,我也學著在一旁蹲下來,面對著羅艾姆說:『是的,你是個大男孩了,對嗎?』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淚,自豪地玩去了。」 「這時,我禁不住同逑蒂談起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她說:『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們說話的。我們認為,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人,只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澳大利亞母親的言語和行為使人想到:家長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談話,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體現了成人對小孩子的事情或問題認真又親切的態度,同時,家長可以輕聲細語地耐心說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著大聲呵斥。    採用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識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自尊的人格;採用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幫助孩子認真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它也為孩子創造了樂於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聽而不聞或產生逆反心理。    我想,這是一種很具體的教育方法,卻體現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關係的教育觀念,也從一個側面體現著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找尋「不受歡迎寶寶」的癥結

2006年11月30日
公開
10

找尋「不受歡迎寶寶」的癥結 有一項研究把兒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   另一項追蹤5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進行干預,「不受歡迎」寶寶的社交地位將就此固定,不會有什麼改善。非但如此,相比其他寶寶而言,這些孩子在成年以後,偏離社會的行為也比較多:「被拒絕的」寶寶容易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而「被忽略的」寶寶容易發展成神經質的人格。這項研究給予我們這樣一個啟示,那就是:對兒童的交往問題,父母不能等閒視之,必須及早干預。父母要針對兒童不同的交往問題,採取適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寶寶克服交往障礙,使其成為受歡迎的人。   不願與同齡孩子交往的寶寶   有些寶寶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這類寶寶不願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三。   1、缺乏交往動機。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兒童遊戲。當寶寶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寶寶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   對於這類寶寶,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要以寶寶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寶寶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寶寶「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於縮短寶寶剛入寶寶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2、有過失敗的交往經歷。有些寶寶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於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寶寶「壯壯膽」,當寶寶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父母就可以撤了。   3、個性原因。有些寶寶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對於這類寶寶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盡可能引導寶寶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年齡較小的寶寶(大約在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但3歲以後,寶寶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父母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除此之外,父母應考慮「自閉症」的可能,不要諱病忌醫,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去治療。   不敢與人交往的寶寶      有些寶寶害羞、膽小,想與小朋友交往卻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換玩具卻不敢說,讓父母帶著交往,等等。造成寶寶不敢交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缺乏交往經歷和經驗,寶寶對於沒有經歷或經歷少的事情總懷有恐懼心理;二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帶寶寶進行交往外,比如,到有孩子的鄰居家串門,與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出門遊玩等,還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一般性的培養,讓孩子與比他們年幼的同伴交往被證明是一個較為有效的策略,因為年齡的優勢會為他們帶來能力的優勢。當孩子在與較小寶寶交往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交往經驗、建立起自信時,他們就逐漸敢於交往了。   寶寶在3歲左右出現不敢交往的情況比較多,因為這時他們正處於想交往又不會交往的階段。隨著交往經驗的豐富,他們會變得樂於交往,如果還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不會與人交往的寶寶      有些寶寶願意交往,也敢於交往,卻由於採取了不適宜的交往行為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這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被欺負。有些寶寶總被一個或幾個孩子欺負,他們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裡向父母訴說,父母既心疼又生氣,但常常不知怎麼辦才好。此消彼長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規律,這個規律也同樣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當一個寶寶欺負另一個寶寶而沒有遭到反抗時,他就會逐漸膽大起來,更加強化了欺人的行為。其實,寶寶最初的欺負行為都是嘗試性的,當這種行為遭到反抗時,他一定會收斂一些。因此,當寶寶第一次回家報告被欺負時,父母在搞清楚純屬欺負行為時,一定要告訴孩子應勇敢地反擊。比如,鼓勵孩子對欺負人的寶寶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了」等等。有些寶寶由於性格懦弱或別的原因不敢反擊,父母則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切記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處理,父母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要給孩子形成仗勢欺人的印象,要讓孩子以理服人,在反擊過程中積累交往經驗、增強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教孩子幾個「絕活」也是提高寶寶社交地位的策略。寶寶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對於這樣的同伴他們也很少產生欺負的動機。因此,在業餘時間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紙、變魔術等,有助於他們「震懾」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   2、自我中心。有些寶寶比較自我中心,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佔據「好事」……這種寶寶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寶寶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父母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寶寶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寶寶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寶寶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3、攻擊性強。有些寶寶喜歡打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從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比如,當他們想加入正在進行的遊戲小組時,他們經常會採取強行進入的辦法,從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們缺乏相應於遊戲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證明,模仿他人的行為、顯示出一致、說與遊戲有關的話等,都是加入遊戲小組的有效策略。針對攻擊性強的寶寶,父母可採取與孩子討論、講故事等方法,使寶寶明白自身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告訴寶寶,當與同伴發生衝突時,可採取以下步驟:傾聽別人的想法,平靜地陳述自己的想法,達成共識。   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太懦弱和太「自我」都會出現問題。要想讓寶寶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進行交往,必須讓寶寶進行「實地學習」。那種怕寶寶出問題而把寶寶關在屋裡的做法是絕不可取的,寶寶只有在經歷無數次成功和失敗的交往後,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來源: 好孩子

寶貝愛上NO怎麼辦?

2006年11月29日
公開
12

加利福尼亞州 Jan Zoll 讓寶貝在玩笑中放鬆警惕 既然寶貝喜歡說「No」,OK,那就讓他說個夠好了。每次當我2歲的兒子試圖說「No」時,我都不會跟他對著幹。因為我明白,那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於是,每當我試圖讓寶貝去做什麼事時,我都會想方設法給他一些可笑的選擇,當他說夠了「No」,他就會放鬆警惕。如果我在這個時候提出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我的條件了。比如,要求寶貝坐餐桌上吃飯,為了避免他說「No」,我通常先給他提一些這樣的問題:「你要花生醬泡醋吃嗎?」「你要芥末抹沙拉醬嗎?」當寶貝開心說著「No」時,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我那些古怪的問題吸引過去了。我就瞅準機會順勢將他抱到餐椅上,一切都被我輕鬆搞定了。 安大略 Mita Giacomini 讓寶貝自覺自願地接受任務 寶貝說「No」其實沒那麼可怕,父母總可以找到一些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我想教寶貝自己刷牙,那麼我會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1.給寶貝看與刷牙有關的圖書或唱刷牙的兒歌,讓他自己對刷牙產生好奇心,並產生想要模仿的慾望。 2.不對寶貝刷牙提出任何要求,只是做給他看。父母是寶貝最好的老師,也是寶貝最好的模仿榜樣。當寶貝看到父母刷牙,不用提醒就會自然產生模仿的慾望。 3.給寶貝準備一把漂亮的牙刷,一管適合寶貝口味的牙膏。看到這些可愛的用具,刷牙對寶貝來說就成為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加利福尼亞州 Katie Lane 利用寶貝的「我自己來」 2歲3個月的女兒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做,每當她自己做了某件事時,總是興奮得不行。每次我們要她做什麼事情,只要她說:「No」,我們就會利用她的這一特點,鼓勵她利用這個機會顯示自己的能耐:「媽咪想……(任何想要讓她做的事情),你能幫助媽咪嗎?」「做給媽咪看看,寶貝自己一個人就能把事情做好對不對?」 內布拉斯加州 Monica Pettit 引起寶貝足夠的重視 我發現寶貝說「No」時,很多時候是因為他沒有完全明白父母真正的意思,懵懵懂懂就說了「No」。我的絕招是,每次要寶貝去做什麼事時,比如,讓他穿衣服、收拾玩具等,我都會把雙手擱在他的肩膀上,看著他的眼睛,然後把我的要求提出。每當這時寶貝就會明白,我不是跟他鬧著玩,而是在跟他說一件很嚴肅的事,於是,他就不會隨隨便便就對我說「No」了。 亞利桑那州 Carey Miller 大家輪流著來 有時寶貝說「No」是想要自己嘗試一下,並不是非要跟父母對著幹。因此,我會給寶貝自己做的權力,即便她做得不好。當我要求寶貝做某件事情時,我會試著跟她輪流來。如果她不願意做,我就先做,然後告訴她:「輪到你了。」如果她還是不做我就數到10,使她明白自己還有多少時間,這樣她就會行動起來。有時我會故意數得很快,讓她覺得這個事情十分有趣。如果她在我數到10仍沒有做完事,我就會告訴她:「好了,又該輪到我了。」這樣輪流著來的方法,寶貝不會因自己做不好而有壓力,也不會對做這個事情失去興趣。時間長了,她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了。 明尼蘇達州 Diane Becker 幽默,讓一切恢復正常 第一次聽到寶貝跟我說「No」,我幾乎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小東西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當我聽到朋友家的寶貝也這樣,我才意識到寶貝的這種行為其實沒什麼好奇怪的,說「No」似乎是這個年齡段寶貝最喜愛的事情之一。於是,我改變策略,不再跟寶貝對著幹。令我欣慰的是,隨著我策略的改變,一切也都隨之改變。現在,每當寶貝與我兜著圈捉迷藏時,我不會去抓他,而是大聲笑著說:「什麼東西跑了?是腿嗎?你快告訴小屁股,讓它坐到椅子上去。」聽到這樣的話,寶貝往往會很詫異地看看我,然後乖乖地把他的小屁股放到餐椅上去。 亞利桑那州 Carson Joseph 給寶貝選擇的餘地 2歲的寶貝越來越喜歡說「No」了,不過我有一個絕妙的招數來對付小東西,那就是給他兩個選擇,其中一個是他不願意接受的,另一個是我希望他去做的事。這樣,寶貝就會乖乖地接受我的建議了。比如,我想讓寶貝去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動窩。那麼我會對寶貝說:「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洗澡,邊洗澡邊玩玩具,還有一個就是上床睡覺。你選擇哪個?」寶貝當然不願意那麼早就上床睡覺,更不願意把手中有趣的玩具放置在一旁。於是,他只好乖乖地選擇洗澡了。 華盛頓 Lisa Clements 把任務變成有趣的遊戲 我對付寶貝說「No」的訣竅是讓每一項任務變得充滿樂趣。比如,如果你提醒寶貝入廁,他反抗或是拖延,直到最後實在憋得不行了他才會想起去廁所,但總會在手忙腳亂中尿濕褲子。遇到這樣的事,我通常不會強迫他入廁,但我會把這個任務變成一個有趣的遊戲,比如,把寶貝托在胳膊上讓他一路「飛」廁所,當他一路開心地嘻笑著進入廁所時,就不會覺得上廁所是個負擔,乖乖地完成這項「任務」了。 新澤西州 Barbre Mumford 利用寶貝的逆反心理 我發現利用寶貝的逆反心理,跟寶貝反著來往往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每次我要寶貝做什麼事情,她說「No」的時候,我就會說:「那好吧,你別做了,我要自己做這個事情。」這時候,她會以更大的聲音強調:「No,我要自己做這個事情。」於是,一切都被輕鬆搞定。 科羅拉多州 Maggie Chong 避免無畏的戰爭 我2歲的小兒子最擅長說「No」,每次他不願意穿衣、吃飯、更換尿布時,我不會跟他爭論,而是找一些別的事情去做,冷落他。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和他之間的戰爭。「好吧,你不想穿衣服,那我就拿吸塵器吸塵去了。」然後,我就真的拿著吸塵器去吸另一個房間地毯上的灰塵。不到10秒鐘,小東西準會過來找我:「媽咪,我穿衣服吧。」 內布拉斯加州 Susanne Ostberg 鼓勵寶貝做小小孩的榜樣 當3歲的女兒正在做我們不允許她做的事時,如果我們命令她停下來一定無濟於事。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比如,她正在餐桌上爬來爬去,或在床上不停地跳來跳去,我會對她說:「你能表演給小弟弟看,什麼地方可以爬嗎?」「我希望你告訴小弟弟什麼地方可以跳。」這時候,她會很樂意向小弟弟顯示她是個懂得規則的大孩子。

總說「不」的孩子也能變乖

2006年11月29日
公開
12

已經到了該睡覺的時候,你對孩子說:快睡吧!他卻嘟著小嘴說:不!叫他吃飯,他也是一個字:「不!」。面對孩子的「不!不!」你是不是有點惱怒,甚至大動肝火?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聽話。其實,愛「反抗」父母意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常見的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這樣「不討人喜歡」的時期,這個時期就是反抗期。處在這個時期,他們常常使用最先學會的「不」字,來對付一切問題。其實,他們自己也並不一定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些什麼。 下面介紹幾個妙方,請年輕的父母不妨試試看: 一、用選擇性的問題向孩子發問,因為孩子往往樂於履行自己的選擇。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一位母親想讓孩子多喝一些水,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寶寶可能給她的答覆是「不」,所以,她改變了說話的方式,問孩子:「你是喝杯涼開水呢?還是要杯果珍?」孩子一定會作出一種選擇。這裡我們暫且不談帶糖飲料不宜多喝的問題,只就對付孩子的「不」而言,效果是滿不錯的。 二、讓孩子做某件事前,要先有預告而語氣要肯定。例如:媽媽讓孩子洗澡,不要等打好水再催孩子過來,而在打水之前、孩子正津津有味的看畫書時,就提醒孩子:「看完這本畫書,我們來洗澡。」結果不失所望,孩子一看完這本畫書,就乖乖地來洗澡。 三、作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實際,而且一定要讓孩子力所能及。對於無理的要求,不光孩子,誰都會有反抗的表示。有些父母不理解孩子,對孩子的正當要求也不分青紅皂白地申斥、批評,甚至是打罵,這就很難讓孩子服氣,反而加重了反抗的心理。 四、父母的管教態度要一致。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就有「嚴父慈母」的慣例,似乎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更能讓孩子服從。其實,這是一個歷史的誤會,父母態度一致才能使孩子對是非有明確的分辨;否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孩子無所適從,自然而然地要倒向保護他的慈母一方,那麼作為嚴父的教育當然也就無濟於事了。

孩子心理在想些什麼?(3~6歲)

2006年11月28日
公開
4

★ 3歲兒童的心理特點 3歲兒童的智力發育很快。就記憶而言,讀書給孩子聽時,只要多讀幾遍。孩子就能完全記住,如果一旦中間說錯了一點點就會給你指出來。唱歌也如此,學得好、記得牢,教幾遍以後就能唱。就這樣,3歲兒不但能記住那些具體的、自己體驗過的事物,而且還能記住那些聽來的、自己說過的抽像的事物。這就是3歲兒在記憶方面的一大特徵。 3歲小兒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很關心,興趣很濃。對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問個沒完。這是由於孩子對這些事物懷有極大的興趣,所以就努力觀察、學習、詢問和盡力想理解。可以說,智力的發達與否全在於興趣如何。3歲兒時期正是對什麼都有極濃厚的興趣的時期。因此,作為大人應該盡一切力量培養孩子的這種興趣,這對孩子的智力發育非常重要。 1、2歲小兒都害怕很大的聲音,3歲兒則害怕那些看得見的東西如動物、假面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雖然孩子已開闊了眼界,看得多、聽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這一切。比如說,1歲的孩子看見狗也不會害怕。這是由於情感尚未發達,同時尚不知道狗是什麼東西,對自己有什麼害處之故。但到了2、3歲時,看見狗咬人,人們都怕狗,逐漸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動物,於是就開始怕狗了。等到大些,知道了只要喜歡狗,狗就不咬人以後,就又不怕狗了。 3歲兒童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2歲時那樣一發火就躺在地上滾來滾去。加上自制能力也多少強了些,那種攻擊型的態度少了起來了。3歲兒的喜悅已不是一般物質性的,會因為使爸爸媽媽高興而高興了。因此,又把3歲這一年齡叫做捧人的年齡。做什麼事只要媽媽高興,就會神氣十足,興致勃勃地去幹。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話了。 ★ 4歲兒童在想些什麼? 4歲孩子非常好動、嘈吵,最喜歡向別人挑戰,假如說「我不相信你會做」,他會真的做出來,小肌肉活動發達,剪貼、繫帶、畫圖都很技巧地做到。他們很頑固及會發脾氣,不大理會別人的感覺,碰到驚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緒之起伏可能影響至成年。4歲的孩子對自己開始有一個整體的觀念,以前認為手是手,腳是腳,並非自己的一部分,現在覺得除了手腳以外體驗到整個身體,甚至會有「心」的存在。例如:兩三歲時不知道母親的意向,不管母親心裡想什麼,但現在會察言觀色。4歲有驚人的想像力,有時根據他所編成的故事,使成人覺得他在說謊話,其實他對於事實和虛構的界線還分不清楚。 4歲的孩子已經非常健談,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達,對於生日會提出請誰不請誰的意見了。 由於豐富的想像力,4歲的孩子對事實與虛構分不清。因此別以為他是存心說謊的壞孩子,假如處理不當,會因為傷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應瞭解其心理現象,別加上莫須有之罪名,應耐心地解釋及提醒,到4歲半以後這種真實與虛構分不清的現象慢慢消失,好奇、好動、好模仿、好被人稱讚是這個年齡最顯著之心理現象。成人應有堅定的原則去照顧及引導,應耐心地滿足其因為好奇所引起的發問,並多做戶外活動,以發洩其旺盛的精力。 ★ 5歲兒童在想些什麼? 5歲的兒童大肌肉十分發達,跳高、跳舞、律動都做得很好。極喜歡繪畫,會學寫數目字、文字、日常的工作如穿衣、如廁、繫鞋帶都可以自己做。情緒穩定,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做事認真,有責任感,有同情心,事情做得不好感到焦慮,自尊心極強,成功時會感到驕傲。 5歲的孩子思想仍簡單,專注能力可達20分鐘∼30分鐘,很喜歡聽真實的故事,對問題會生疑向。例如:為什麼?怎麼變成這樣子?小腦袋常生問號,做事持久、有次序,會先想想才做,有耐性及恆心。很好問,成人應耐心傾聽及解答。這個年齡很愛家,父母的和睦對其心理影響特別大,需要平靜快樂的家庭生活。 ★ 6歲的孩子在想些什麼? 兒童在6歲時由於感情異常強烈,情感的高潮常常在相反的極端中搖擺,一會兒在愛,一會兒在恨,母親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是自己,6歲小孩生氣蓬勃、精力充沛、猛烈地向外或向內發展、喜歡嘗試新的事物,為因自己要求過於強烈,而難於適應他人。倘若遇到如意的事,能夠順利合作。但稍不稱心,則大哭大鬧。 6歲的孩子已經是個強壯、會走會跳,極有反叛性的兒童,小肌肉發達,喜歡練習大肌肉的技巧,手眼合作完善,食量大增,非常好動,尤其喜歡競爭遊戲。能控制情感,喜怒哀樂表現無遺,感覺及反應能力十分敏捷,開始有矛盾的心理,「服從父母或是聽從師長?」「喜愛家庭還是學校?」希望自己能幹,但有時又覺得渺小,覺得自己長大了,但又好像仍十分幼稚,很想獨立但又覺得自己是個小孩,總之情緒上不穩定。 6歲兒童語言開始完善,能發表己見,好問,能解答,會明白語言與文字的關係,理解時間、空間的概念,喜歡剪貼,欣賞簡單的幾何圖案,喜歡扮演角色。他們的社交從家庭走到學校,很看重友伴的關係,喜歡團體生活,不喜歡困在家中,對於玩具及遊戲有性別之分。 6歲小孩,自以為什麼都能做,其實內心很矛盾,因此成人不應完全放心讓其獨斷獨行,他們極喜歡群體生活,外界的環境對其影響極大,朋友的選擇也十分重要。

父母的語氣影響寶寶一生

2006年11月28日
公開
20

父母的語氣影響寶寶一生   專家表示: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幹,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星星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來源: 孩子

為何小孩一生氣就沒完沒了

2006年11月27日
公開
27

為何小孩一生氣就沒完沒了 今天霍斯有一籮筐不如意的事情。霍斯氣得想打人!他用力地踩了一朵花。媽媽對他說:「嗨!」霍斯發出「絲」的聲音。媽媽問他「今天你過得好不好啊?」霍斯又吼了一聲,還咚的一聲趴在地上。「我們來煮湯吧!」媽媽說。霍斯一動也不動,他氣得快爆炸了。媽媽在鍋裡裝滿水,放到爐子上,再往鍋裡放上鹽。然後,媽媽深深吸了一口氣,對著鍋尖叫。然後對霍斯說:「該你啦!」於是霍斯也對著鍋尖叫起來。媽媽叫得更大聲,霍斯還對著鍋齜牙咧嘴。水開了,媽媽對著鍋做鬼臉,吐舌頭。霍斯拿起湯瓢敲著鍋。然後,他笑了。媽媽也笑了。霍斯問:「我們到底在煮什麼湯啊?」媽媽回答:「生氣湯。」媽媽和霍斯就這樣肩並肩站在一起,攪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美國兒童故事《生氣湯》 這個故事引發我們關注寶寶憤怒情緒與對策。西方心理學家發現,隨著初生寶寶的第一次主動呼吸,他就具備了感覺憤怒的能力,一個4個月大的寶寶就可以明確地表達他的憤怒了。當他慢慢學會用更多的動作、表情與語言來表達情緒的同時,發脾氣成為了寶寶宣洩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而此時幫助寶寶學會掌控自己的憤怒十分重要。如果寶寶難以順利地發洩憤怒或者在生活中氾濫憤怒情緒,都會構成良好性格發展的隱患。 0∼6個月的寶寶 此時要求他控制自我情緒幾乎不可能,他的喜怒哀樂都受到自身生理感覺與外界刺激的左右。因此媽媽爸爸對他的關注與安慰是幫助寶寶控制負面情緒的唯一途徑。 媽咪小貼士 幫助寶寶轉移注意力,有助於他脫離憤怒等負面情緒。例如:當他在噪音環境中表示不悅時,媽媽帶著寶寶盡快脫離噪音環境是最好的安撫方法。 如果寶寶因為飢餓哭泣,媽媽直到他哭到喉嚨沙啞才去給他喂哺,會使得寶寶因為過度沮喪而產生生理性的牴觸,譬如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應。這些後果會令他難以從負面情緒中平息,長時間、高頻率地用哭泣等方式來表示憤怒。 6∼12個月的寶寶 此時的寶寶掌握了爬、走等運動技能並能通過豐富的聲音、表情甚至簡單的話語與媽媽爸爸交流。他的憤怒情緒也開始細化為不安、生氣與恐懼。自主逃避與關注媽媽爸爸的態度成了此時他憤怒情緒自我調節的主要方式。 媽咪小貼士 媽媽爸爸是寶寶所信賴的人,因此父母對待事物的態度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寶寶的情緒。例如:媽媽爸爸一起愉快地陪伴著寶寶去玩他從來沒有玩過的滑梯,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內心的不安情緒。 媽媽爸爸要仔細分辨寶寶的呢喃之聲與哭泣等,適時發現寶寶的負面情緒,並通過口語與動作的安撫來幫助寶寶形成與媽媽爸爸交流情緒的習慣,這是鼓勵寶寶學會說出情緒的第一步。例如:寶寶看到閃電有哭泣或者尖叫的時候,媽媽要告訴寶寶:「媽媽知道寶寶害怕,寶寶害怕的時候就抱住媽媽或者叫媽媽過來吧。」 12∼24個月的寶寶 此時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成長。他對於他人情緒與自我情緒的認知產生了初步理解。因此,他常常會通過觀察他人的情緒反應來調節自我情緒。例如:寶寶因為晚餐前媽媽不給他吃餅乾而哭鬧,他會一邊觀察媽媽的反應,一邊從硬地板上爬起來,坐到軟地毯上哭鬧,繼續觀察媽媽的反應。可以說,媽媽的反應是決定他哭泣時間與程度的主要因素。 媽咪小貼士 當寶寶誇大情緒時,媽媽爸爸冷靜、理性的態度實際上能幫助寶寶學會抑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媽媽爸爸可以通過和寶寶一起看兒童圖畫書或遊戲等形式,幫助寶寶學習情緒表達的社會規則。例如:通過在兒童故事中為人物添加「快樂的臉」與「生氣的臉」來瞭解為什麼寶寶會不開心;為什麼媽媽爸爸會生氣;為什麼媽媽爸爸和寶寶會一起開心。 24∼36個月的寶寶 此時寶寶能從關注自己的情緒拓展到關心他人的情緒。他人的積極與消極情緒都能起到控制寶寶憤怒情緒的作用。例如:寶寶也開始在看見家人不愉快的時候,試圖去安慰別人;看見媽媽不開心,就乖乖地自己玩玩具,不吵鬧。 媽咪小貼士 媽媽爸爸更加需要以相對平等的方式來理解寶寶的憂傷與憤怒。例如:寶寶和小夥伴因為爭搶玩具生氣了,媽媽爸爸雖然不需要即時干涉,但可以通過和寶寶談話,請他說出感受以及快樂的遊戲等來幫助寶寶緩解不悅。 與寶寶約定幾種表達不悅的特殊形式。例如:如果寶寶或者媽媽爸爸不開心,可以去捶打沙發墊子;到陽台上對著綠色的植物把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或者告訴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自己不開心的事情等。 媽媽爸爸的豁達是寶寶學會控制憤怒情緒的最好榜樣。日常生活中,媽媽爸爸常常用玩笑來化解爭吵與衝突,寶寶會認識到原來不開心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開心最重要!

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2006年11月27日
公開
28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