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羽&小花@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對待好勝心強的孩子

2009年09月02日
公開
35

爭強好勝是一種敢於競爭、力求取勝、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對人一生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但對正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過分地爭強好勝常常會損害他們健康的心靈。所以,家長應正確處理孩子的爭強好勝。 爭強不是爭搶 好勝心需要鼓勵,但過分的關注和支援反而會加劇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而不是家庭中的小霸王,事事都要占上風。否則當他們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時,就不會考慮其他小朋友的想法。這樣的孩子雖然在能力上得到了加強,但配合度很差,長大後也很難獲得成功。 好勝不是嫉妒 好勝心強不是壞事,但若過於強烈又一時無法獲勝,有些孩子可能會產生嫉妒心理。因此,在培養和引導孩子的好勝心時,特別要注意避免嫉妒心理的產生。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對別人的愛心和善良的情操,讓孩子善於發現並學習其他同伴身上的長處。父母可以做個小遊戲,讓孩子選擇3∼4個熟悉的小朋友,每個人輪流向其他人講自己的3種本領或優點,再講3個可以改進的地方;接著讓其他小朋友也來講講這個小朋友的3個優點和3個可以改進的地方。家長把每個人講的話記下來,把他們自己講的和別人講的進行比較,這樣就會讓他們學會對自己做出客觀評價。 為孩子做榜樣 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流露出爭強好勝的心理,應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勝利和挫折,用自己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精神來影響孩子,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 切忌壓抑 不要過分壓抑孩子好勝的心。適當的好勝心是激勵孩子積極進取的良好催化劑,如果家長一味壓抑孩子,使孩子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長久下去會使孩子缺乏自信心,養成畏縮不前的性格。 勝不驕敗不餒 好勝本身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有的孩子為取勝而採取不合理的手段,如大哭大鬧等,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公平競爭的意識,讓孩子明白勝利來自於努力,而不是別人故意退讓的結果,家長不妨試試以下兩種方法。 1.和孩子一起遊戲時,應選擇一些適合孩子能力的遊戲。這樣,即使家長不用故意讓,孩子也能獲勝,讓他體驗在公平競爭下獲取成功的喜悅。然後再慢慢地增加遊戲難度,使孩子逐漸對失敗有所體驗。 2.定期和孩子一起量量他的身高、體重,測測他的握力、拉力、臂力,並做記錄。這樣,一方面讓孩子知道他的能力是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瞭解到,和成年人相比,他還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處理幼兒分離焦慮?

2009年08月31日
公開
38

如何處理幼兒分離焦慮? 對幼兒來說,媽媽就是他的一切!媽媽的存在,對幼兒來說就等同於生命的存在!失去母愛就失去了維生的機會。與媽媽分離就好像要與自己的生命分離一樣。 ※分離焦慮的成因 幼兒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呢?發展心理學家探討了幾個可能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可能跟幼兒的認知發展程度有關。大約在嬰兒期7、8個月開始,幼兒記憶力發展更加良好之後,能夠開始辨認媽媽和其他陌生人的不同,所以開始產生陌生焦慮,分離焦慮也伴隨發生。 第二個因素可能與認知發展中的「物體恆存概念」有關。「物體恆存概念」是指嬰兒可以了解物體從眼前消失後,並不是永遠消失,還可以在他處找到。大約5、6個月的嬰兒就有這種概念,所以假如看到眼前玩具消失了,他們多會表現尋找的行為。分離焦慮似乎可以用「物體恆存概念」發展不完全來解釋:幼兒不了解媽媽在眼前消失後,還是會出現的,因此就產生心裡的恐懼和焦慮,展現分離焦慮的行為。 第三個可能因素是幼兒「社會發展」較成熟,有「安全的依附關係」,與媽媽關係非常緊密。這種母子關係的緊密連結,會讓孩子無法暫時離開媽媽的身邊。不論如何,分離焦慮是一種心理反應,與生命中越重要的人分開時,個體越可能產生痛苦的情緒。 ※處理分離焦慮的適當技巧   該如何處理幼兒的分離焦慮呢?以下分享幾個重要的技巧: 一、平時的訓練:在嬰兒時期約5-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平常讓孩子獨處時候也要常發出聲音,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大一點的時候,可以開著門但是在不同的房間活動;或是不時查看孩子等等。 二、要有一段分離緩衝期、漸進式地引導: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孩子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分階段讓孩子習慣分離的經驗,譬如托育時先從幾個小時到半天,最後變成一天。托育前先與褓姆見面、去褓母家熟悉環境。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不要擔心分離焦慮會對孩子產生長遠的影響,畢竟這是人生必學的功課之ㄧ,有一天你跟孩子還是要分開的!因此一開始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該離開還是要離開。但是要給予保證:拿一個東西給孩子保管,並且承諾一定會回來。放一個孩子熟悉的屬於你的物品在他身邊,好像你就在身邊一樣。 ※錯誤的處理技巧 以下幾個錯誤的處理方式,供大家參考: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孩子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狀。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不要在生氣地情況下與孩子分開:孩子需要的是你的安撫的話語或肢體接觸,媽媽情緒化的表現會讓孩子更加不安。 三、避免以欺騙的方式處理:分離焦慮就是因為他不相信你還會再回來,欺騙只會加深孩子對你離開的不信任感。 四、避免趁孩子睡著時離開:醒來後找不到媽媽,才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的創傷。經過說明的分離,可以提升孩子適應分離的能力。 最後,分離焦慮是人生必經的歷程。通過了它的考驗,孩子的人生會走得更順、更加獨立、更能爲自己負責。學會面對生命的失去,才會更懂得珍惜擁有的!媽媽只需要適當的處理和協助,扶孩子一把,但不是用全力支撐孩子生命的重量,這樣才能扮演好母親的角色!不會因為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自我防禦的力量。眼看著孩子哭泣跌倒,卻能溫暖地關懷引導,就是母愛最充份極致的發揮! 上學的分離焦慮--快快樂樂上學 新的學期即將展開,許多爸爸媽媽也趁著現在帶著孩子到園所來適應,緊接著就衍生許多問題,諸如:孩子無法適應環境,夜半驚醒,或是變得極度無安全感,甚至帶到園所門口就開始啼哭怎樣也不進來,以筆者的經驗來說,沒有無法適應環境的孩子,但卻有很多分離焦慮的父母,首先要請父母放心,學校裡的老師都是具有多年經驗且學有專精的專業幼教師,當孩子初到新環境,教師自然會付出更多耐心及愛心來協助孩子適應環境,而我們所需要的協助即是父母幫助幼兒有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其餘的就交給我們專業的老師吧!適時的放手會讓孩子的翅膀更強壯喔! 首先以孩子天生氣質來劃分可分為以下幾種孩子 獨立求知型:此類型的孩子求知慾旺盛,通常這也是父母們極力想要送孩子們出來的類型,孩子在家的文化刺激已經無法獲得滿足,故當孩子來到學校後通常如魚得水,完全不需父母擔心. 好奇寶寶型:此類型的孩子通常對環境極容易產生新鮮感,但來的快去的也快,很快就對上學失去興趣,不過此類型的孩子通常較外向,教師們只需再用一點小技巧孩子們通常能迅速適應環境. 袋鼠寶寶型:此類型孩子通常要在父母視線內才能產生安全感,大多是媽媽自己帶或保母帶的孩子都屬於這一類型,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在學校裡大都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待孩子對環境,教師及同齋都熟稔後,他就可以快快樂樂來上學囉!! 無尾熊寶寶型:此類型孩子當獲知要離開家,便開始產生抗拒,用盡各種激烈的方式來表達不要上學的意願,甚至是歇斯底裡的重複某些字句,或是夜驚等,此類型的孩子也是家長們最頭痛的類型,但此類型也是最需要耐心及愛心對待的孩子,切忌躁進,一開始父母們可以利用時間多帶孩子到園所遊玩認識環境,讓孩子認識學校的設施環境,老師,待孩子熟悉環境後,可以慢慢拉長孩子與您的分離時間,當孩子對環境,教師及同齋都熟稔後,便會對環境產生信任感,此時他就可以快快樂樂來上學囉!!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也無法永遠給孩子魚吃,我們都希望獲得讓孩子比我們更優秀的方法—唯有讓孩子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勇敢獨立的飛.

H1N1新流感大解密

2009年08月30日
公開
41

參考網站: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9863289.html 1. 流感的傳染途徑是甚麼?   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分為兩類:1.飛沫傳染 2.接觸傳染 •飛沫傳染:一般飛沫傳染的定義,是飛沫由口中噴出後,飄行約一公尺左右就落地的飛沫。因此,不會因為一個房間裡有一個人得到流感,其他人都中標,不會這麼恐怖。但是如果是在密閉的捷運車廂裡,KTV裡,兩個人相隔一公尺內,這些飛沫就有可能會傳染。 ◦飛沫的量由多到少:打噴嚏 >> 咳嗽 = 唱歌 = 大聲演講五分鐘 > 輕聲說話 •接觸傳染:雖然飛沫傳染力只在前方一尺處,但是我們的手卻是強力的病毒散播器。當我們打噴嚏,咳嗽,雖然我們用衛生紙摀住,然而這些病毒顆粒會存在我們手上。這時候如果我們用手去摸其他物品,病毒就有可能會散播到被觸摸的物品上,比如說:門把,水龍頭,電梯按鈕,握手。當下一個人去觸摸這些物品後,又用手摸鼻子,揉眼睛,這時候病毒就會造成感染。衛生署最近公布不要用手摀住口鼻咳嗽打噴嚏,要用衛生紙,或是使用”吸血鬼姿勢”摀住口鼻,就是這個道理。 ◦>病毒在無生物上可存活的時間: ■光滑表面如門把水龍頭:甚至可達一天以上。 ■不光滑的衛生紙或毛巾,以及人類的手:約15分鐘到一小時。 2. 流感的症狀怎麼跟其他感冒分辨?   事實上是很難分辨。以之前美國的案例統計,發燒佔94%,咳嗽佔92%,喉嚨痛佔66%,腸胃道症狀則有25%(包括吐或腹瀉)。其中9%病人需住院治療。一般流行性感冒病毒造成的感冒比普通鼻病毒或RSV病毒引起的感冒會嚴重許多,可以算是流感的特色之一。 3. 我到醫院檢查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得到H1N1新流感嗎?   原則上有發燒與咳嗽的病人來到醫院,我們就會用棉棒在喉嚨或鼻咽抹一下,送做流感的快速檢測。流感的快速檢測是有學問的,因為並不是做了就非常準確。原則上病毒量越大,敏感度就越大;因此,症狀很明顯的時候病毒量高,陽性的機會比較高;另外抹的檢體越多,挖喉嚨越用力,陽性率也比較高。那種才剛發病的輕微咳嗽,或是蜻蜓點水式的沾一下喉嚨,是比較不準確的。   H1N1新流感是屬於A型流感的一種。如果檢測出來是A型流感,快速檢測並不能告訴你是不是H1N1新流感,只能知道你得到A型流感。要進一步知道是不是H1N1新流感,必須靠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才能分辨。現在疾病管制局只針對”重症(或住院病患)”與”群聚感染”兩種狀況,才會進一步分析是否為H1N1新流感,其他門診病人不會特別檢驗。   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統計,A型流感當中90%都是H1N1新流感。所以如果在門診驗出A型流感陽性,病人有九成的把握是得到H1N1新流感。雖然還有10%可能是其他舊型的A型流感,然而比例不高,因此可以忽略之。(請看快速檢驗的敏感度) 4. 為什麼年輕人與兒童生病的人比較多?   在本世紀的三次大流行當中,兒童總是感染率最高的族群;學齡前兒童佔感染族群的 24%-30%左右,在學兒童則佔30%-35%,兩個年齡層家起來高達五成以上。每次流行的過程都是先由在學的兒童感染人數先上升,請假學童的比例升高;經過一兩週之後,成人感染人數開始上升,最後嬰兒與老人因流感相關疾病的住院率才開始上升。除了兒童之外,軍營,因風災而群聚的災民,擁擠的辦公室雇員,這些人也都是大流行前期率先感染的族群。這些人共同的特徵就是:頻繁密集的與人接觸,猶如一個病毒的大培養皿。病毒在學生或這些社會行為頻繁的人口大浪繁殖以後,才能進一步感染其他不常與人群接觸的族群,也因此疫苗應該優先接種在這個族群的人身上。 5. 年輕族群真的比較容易併發重症死亡嗎?   事實上本世紀三次大流行裡,只有第一次1918年大流感是W型的死亡曲線,也就是年輕人死亡人數爆增;其他兩次都還是U字型的死亡曲線,以老人與嬰幼兒死亡為多。小孩與青年人得到流感的人數眾多,簡單的說,如果有1000個小孩或青年人得到流感,其中一人死亡;而只有10個老人得到流感,無人死亡,請問,誰的死亡率高?這還很難說呢!然而媒體只會報那一人死亡的年輕人案例,不會知道感染的族群總數有多少,讓民眾以為死亡都是小孩年輕人,不是老人。另外還有一些死亡的案例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本身有先天性免疫不全,心臟病,慢性肺病等等,這些人不應該算在健康的年輕族群,當我們在看媒體報導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請記得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正值一次世界大戰,有群聚的軍人,後勤人員,還有當時落後的醫療環境,對疾病的無知,都不是現今的醫療水準可比擬。 6. 流感病人是因為甚麼原因而導致重症甚至死亡? 1.-->本身疾病惡化 (如: 氣喘,慢性肺病,心臟病…) 2.->病毒本身造成的肺炎 3.->重要器官的感染 (如: 心肌炎, 腦炎) 4.-->繼發性細菌感染 (如: 繼發細菌性肺炎或敗血症)。上述四種以此項最為重要也最為常見。流感病毒與肺炎鏈球菌或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有某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會讓流感病人更容易被細菌攻擊,感染,進而重症或死亡!7. 為什麼要吃”克流感”藥物? 會不會吃了就有抗藥性?   吃克流感(Tamiflu)對病人有兩個好處:1.可以縮短病程;2.可以減少併發重症的機率。之前對於克流感的藥效都著重在第一點縮短病程,所以有48小時內服用藥物才有用之說。然而,即便是感染48小時以後使用克流感,仍然可以減少併發症。因此現階段政府給付的克流感並不限於48小時內,只要有症狀,快速檢驗A型流感陽性,就可以免費使用克流感治療。   家人接觸者若屬於危險族群,比如說老人或者幼兒,免疫不全,氣喘等等,可以使用克流感做預防性藥物,但吃藥的時間要延長到10天。吃了克流感10天只能預防這10天不要被感染,一但停藥,下次又有別的流感病人與您接觸,還是會被傳染,所以我們需要疫苗,而不能單靠克流感。   很多人擔心吃了克流感後,對病毒會有抗藥性。的確在藥物的壓力下,病毒有可能產生抗藥性,那是在被治療的人身上,比較不會是在使用預防性藥物的健康個體身上。抗藥性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問題,不會是個人的問題,因此這方面應由國家負責公共衛生的人去傷腦筋,個人不需要想太多。 8. 要怎麼預防得到新流感?   剛剛已經說過新流感的傳染途徑有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兩種。因此,預防新流感有兩個重要的步驟:戴口罩,勤洗手。   戴口罩不需要24小時都戴著,這樣一天下來就算沒有得到流感,應該也會得濕疹。只需要在人群擁擠,距離你一公尺左右常常會有人晃來晃去的公共場所,才需要戴口罩。外科口罩有三層式結構,可以阻擋近90%的飛沫,與N95相去並不會太遠,所以戴外科口罩就可以了。至於其他市面上的可愛圖樣口罩,貴得要命的活性碳口罩,防護效果反而比外科口罩還差。   很多人覺得在醫院裡容易感冒,沒錯,但是那不是因為空氣中飄滿著病毒,而是因為你摸的批價櫃檯,診間門把,電梯按鈕,上面的病毒被你摸下來自己放到鼻孔或嘴巴裡的。我在醫院不看診的時候,都不戴口罩的。   所以勤洗手才是預防新流感的王道。人不知不覺摸鼻子揉眼睛這種動作實在太多了,不如隨身帶一瓶乾洗手液,接觸別的物品之後就洗手一下,這樣才能減少手上的病毒帶給自己的機會。洗手步驟如下,我已經放過很多次了,請參考: (馬偕醫院版權所有) 9. 為什麼疫苗先打災民,醫護人員,孕婦,兒童與學生,最後才是老人?   簡單來說,要阻止流感傳播,要先從上游著手,而不是下游。災民與兒童是上游,他們是群聚的生活,很容易大量繁殖病毒,所以要先打。醫護人員常常要面對免疫不全的老人與小孩,所以不能得到流感,否則會傳染給死亡率高的這群人,因此要先打。再來就是孕婦,因為孕婦是所有危險族群當中,唯一有行動能力,會趴趴走,搭捷運,坐公車的人。有行動能力意味著她們自己就可以到外面得到流感回來,不需要等家裡的小孩得到才傳染給她們。因此不要讓孕婦得到流感進而變成重症,是國家社會的責任,所以要先打。 10. 如果已經得了流感, 是否之後就不用再打新流感疫苗了?   理論上是沒錯。但是有個盲點,就是快速陽性只有90%是新流感,也就是你只知道你90%是得了新流感,還是有10%可能不是。你願意冒這10%的風險嗎?這沒有答案。我個人對於已經得到A型流感的病人是建議:9月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照打,而11月的H1N1新流感疫苗可以先觀望一下,如果一個月都沒有傳出疫苗有甚麼副作用,那麼就還是可以打。不過這是我個人的建議,並不一定符合國家的政策,參考即可。   新流感疫情預計全球會有1/3的人感染,這趨勢是不可能檔得住,停課也沒用,檢疫也沒用,總之這一天就是會發生。因此這一切的政策目的不是為了擋住新流感的流行,而是延長疫情。如果全台灣同時1/3的人生了病,那麼整個國家不就完蛋了,經濟一定停擺,醫療院所一定不堪負荷。但是如果這1/3的人分四年慢慢感染,那麼國家就不會被拖垮,醫療資源也可以得到喘息,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另一個目標是減少併發重症與死亡的病人,這一部分就要靠藥物與醫療水準來輔助。總之延長戰線,減少死亡,以時間換取空間,才可能在這場流感戰爭獲勝。

二氧化氯(CIO2) 簡介

2009年08月29日
公開
42

Chlorine Dioxide (二氧化氯) (CI02) 是一種帶有辛辣氣體的黃綠色氣體,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新一代廣效強力殺菌劑、高效氧化劑和優良漂白劑,獲世界各國所廣泛採用。而且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亦批淮用於醫療衛生業儀器設備的消毒。 二氧化氯對細胞璧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可有效氧化細胞中含硫基的醇,可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來破壞原菌、真菌和病毒等,因此二氧化氯除對一般細菌有殺滅作用外,對芽胞、病毒、藻類、異菌、鐵細菌、及硫酸鹽等均有很好的殺滅作用。在氧化的同時,不伴隨氯化作用而產生氯仿等有機致癌物。 目前廣泛用於食品加工、醫療衛生、飲用水、環境、工程迴圈水等之消毒、殺菌及除臭處理,為對環境友善之綠色消毒劑。 二氧化氯和氯氣不相同之處 二氧化氯的化學結構是一個氯原子與兩個氧子結合在一起,它和氯氣一樣均屬於具有強氧化能力的氣體。 二氧化氯是二氧化劑而不是氯化劑,在水溶液中二氧化氯的溶解度較高,而且較穩定,因此不會和水體中的有機物質作反應致成三氯甲烷等致癌有毒的氯代副產物。因此二氧化氯已漸漸取代氯氣的用途。反觀,氯氣在水中立刻分解為次氯酸,在水中pH值中性偏堿時轉化為次氯酸鹽溶液,其氧化能力及消毒能力大幅下降。 根據科學文獻報導,二氧化氯水溶液在2-10ppm,2-10分鐘內就可殺死大腸桿菌、枯草桿菌、沙門式桿菌和蘇利菌等,在病毒方面,二氧化氯水溶液可殺死小兒麻痹病毒、腸病毒和A型肝炎病毒等,其中在A型肝炎病毒研究中報導10ppm二氧化氯溶液在1分鐘內就殺死A型肝炎病毒。 因此固體二氧化氯高效殺菌劑非常適合於礦泉水廠、食品廠、酒店、水產養殖等水體設備容器、管道消毒、滅藻等。 二氧化氯殺菌及滅殺病毒的機制如何 二氧化氯是一種具有強氧化能力的氣體,它殺菌或殺病毒的方式是氧化其蛋白質、脂肪和核酸等以達到去活性之功能。由於二氧化氯是一種中性氣體,其穿透能力強,因此可以穿透細菌的細胞膜或病毒之蛋白質外衣以加強消毒之功能。它的廣效特性是可以氣體方式溶于水中,直接氧化與溶液接觸之物質,或以氣體分散於空氣中氧化懸浮於空氣中之有害物質。SARS病毒傳染途徑是經由空氣飛沬及接觸傳染,因此嚴堵其擴散應對感染區之物體表面及空氣同時消毒。 目前廣泛使用之漂白水消毒效果不彰,其原因為: 漂白水之氧化能力較弱 漂白水殺菌和殺病毒能力較弱 漂白水僅能消毒物體表面但無法消毒空氣,此外漂白水遇酸 後會產生有害之氯氣。 二氧化氯雖尚未被證實可以有效殺死SARS病毒,但其廣效的特性已被證實對許多病毒有效,因此用於SARS病毒消毒之成功機率很大。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核淮二氧化氯在飲用水中之安全濃度為0.8ppm,用於物體表現消毒則高500ppm,因此二氧化氯在低濃度時是一種安全的飲用水消毒劑,在高濃度時是一種強效的消毒劑。消毒是防堵SARS重要一環,使用正確之消毒方法更是一重要課題。 氯氣與其他漂白水缺點 臭氧不穩定,水溶性較差,不能長效殺菌,使用氯與漂白水等消毒;除具有氯氣之臭味外,更有與腐植酸等產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質。如果同時考慮殺菌及殺病毒能力在水中之穩定性,二氧化氯是最佳的選擇;此外二氧化氯不會產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質,因此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傷害。 二氧化氯的優點 高效率、快速的殺菌效果,二氧化氯葯效持久,約為氯的10倍 。 二氧化氯是氧化劑而不是氯化劑,因此不會和水體中的有機物反應生成致癌有毒的氯代副物,如三氯甲烷和卥乙酸 。 對水中的色素、臭味、異味和鐵、錳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 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氯氣的5倍,適於水體消毒並能維持更長的抑菌時間,可防止管網中 的細菌再度繁殖 。 安全、無味、無毒 、穩定性強、對人畜無害;可安全地使用 。 經過處理的水中 不含氯味及其它異味 。 能有效地破壞酚、氯酚、硫醇等有機毒物反應;能快速徹底殺滅和抑制藻類,二氧化氯易溶於水,功效十分穩定,殺菌效果不受水體的pH度(pH= 6 ~ 10 範圍內)與氨氮的影響 。 二氧化氯殺滅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二氧化氯是一種廣效型的消毒劑,它對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芽子包、配水管網中的異養菌、硫酸鹽、還原菌及真菌等均有很高的殺滅作用。 二氧化氯殺滅病毒的作用比臭氣(O3)和氯有效。 在洪水期間,二氧化氯對水中柯薩奇(腸道)病菌、人類腸道病毒、皰疹病毒、新城病毒、噬菌體、牛痘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多種病毒,均有有效的殺滅效果。如使用0.02mg/L 的二氧化氯劑量,可在幾分鐘內將水中的病毒桿菌殺滅,功效與氯 較多。低劑量的二氧化氯還具有很強的殺蠕蟲效果,如使用0.5mg/L的二氧化氯劑量,便可將微生物甲殼類中的水生二節虱類殺滅,而使用氯殺滅則需 要6.0~7.0mg/L的劑量。 二氧化氯對水處理系統中的沈澱、澄清、過濾設備以及配水管網中的藻類異養菌、鐵細菌、硫酸鹽及還原菌等,都有較佳的殺滅功效。在水質處理設施內加入二氧化氯,亦能加強保障設施的運作。

新聞報導之二氧化氯霧化機

2009年08月29日
公開
44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chn-04/article?mid=3564&prev=3565&next=-1 二氧化氯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A1級安全高校消毒劑,其氧化殺菌能力為最高層次等級(第四代消毒劑)。且同時擁有最佳除臭效果。 (ㄧ) 前言:二氧化氯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確認是醫療衛生、食品加工、環境保護、自來水、污水處理等方面,殺菌、消毒、除奏及降解BOD、COD的理想氧化劑,同時具備藥效長、無毒性、不破壞環境等特點。它是屬於氧系列的殺菌劑,比現有的氯系列殺菌劑(如漂白水、氯氣等)有更高的殺菌能力,是它們的2.6~10倍,並在處理過程中絕對安全。 (二)應用:二氧化氯能有效殺死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真菌、藻類,對於病毒具有良好的殺菌效果,更棒的事,它完全沒有致癌風險、畸形和突變性、具有高效、廣泛、安全、無殘留等特點,因此又被稱為[綠色消毒劑]。 它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腐蝕性、無毒性、穩定性強、不易分解、不揮發的透明水溶液,可以廣泛的用在醫療衛生、食品加工、環境保護、容器、環境、空氣消毒、家庭食具、蔬果、衣物、外傷•••等任何方面之殺菌消毒、淨化、除臭、防霉、保鮮等用途。 二氧化氯是種強力殺菌、消毒劑,在飲用水的淨化、生活污水的殺菌與消毒、果蔬的保鮮等許多行業,都將發揮極大作用。本公司二氧化氯不僅具備世界級最安全的消毒劑品質(二氧化氯無論在歐美先進國家或世界衛生組織或是在我國都認定為非常安全的的消毒劑與食品添加劑),更因本公司最先進科技的電解製造技術(嚴格而言該電解技術更因本公司的技術研發改良而在製造技術上有重大的發現且生產出更完美的品質)而生產出帶有微量元素的二氧化氯產品並具備醫療級的效果;不僅僅安全無庸置疑外,更具有更多更多元的功效。更進一步而言,本公司所生產之二氧化氯不僅在生產時無公害(因為採用天然物質而為電解絕對不可能有公害)、使用時對人體更不會造成任何危害,且除具有二氧化氯所有的優點外(無論在除臭、消毒、殺菌方面),更在保鮮、去除農藥殘留、水質淨化處理、高價值動植物的優質生長環境處理以及醫療方面等等均具有極佳的效果。 Chlorine dioxide 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Al級第四代安全消毒劑。 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為具食品添加劑。 三:美國農業部(EPV)和環保局(EPA)于1985年將二氧化氯確認為食品消毒劑和環保型水處理劑。 四: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十一日 衛生署公告二氧化氯為六十七種不列管環境用藥。 五: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衛生署公告二氧化氯為(可使用於飲用水及食品用水用量以殘餘有效氯符合飲用水標準為度。 你可到這網站購買 http://www.bacteria-clean.com.tw

初入幼兒園常見的12個問題

2009年08月28日
公開
52

------------摘自bobo小天才雜誌 *幼兒園是孩子第一個進入的社會團體,面對新環境,自然有許多地方需要適應與改變,如何幫助寶貝更快適應新環境,並喜歡團體生活,本文就會遇到的問題,為你提供解決方式。 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指0-6歲,在這個關鍵階段,如果媽媽能專職在家照顧孩子,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而無法全天候照護,多半會送去幼兒園。 *生活習慣 Question問題1 孩子早上總是賴床,為了趕時間,父母還要幫忙穿衣穿鞋,甚至到學校了還在睡覺。 Solution解決方法 打算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時,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有心理準備,並且在預備入園前的1-2個月即須開始規劃,因環境的改變,孩子將面臨許多的挑戰。尤其是生活作息方面,由於父母工作晚歸或其他因素,現在的小孩普遍有晚睡的現象,她表示,2-3歲的孩子,每日的睡眠時間約9~10小時,換言之,想要7點起床的話,孩子至少要9點30分前上床睡覺,當睡眠時間不夠或品質不好,隔天自然起不來,就會造成孩子上學遲到或不想上學,同時,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並且讓孩子產生遲到也沒關係的錯誤訊息,以及養成不準時的習慣。 早晨最好能有充分的準備時間,準備好了再從容地去園所,而不是一味的催促孩子趕時間,這樣反而會讓他將上學當做一件痛苦的事,而不想上學。 Question問題2 孩子無法定下心聽老師的指令,也無法適應固定的上下課時間。 Solution解決方法 孩子在家裡自由自在慣了,隨時想吃東西就吃東西,想睡覺就睡覺,想玩玩具就玩玩具,但是進入幼兒園後,必須依照園所設計的時間表及課程行事。為了幫助孩子盡快學習自律與定力,父母在家裡可先用遊戲方式,訓練孩子專心。徐小美說,不妨先與孩子一同讀故事書,訓練他能靜坐在椅子上,時間可以由5分鐘開始,慢慢延長到10分鐘。練習時,透過互動問答的方法,引發孩子的興趣,並且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出現分心狀況時,可以就故事中的情節提出簡單問題,請孩子回答。孩子若答不出,家長再回到那個部分,重複再說一次,讓孩子產生參與感,就不會覺得乏味了。 *情緒問題 Question問題3 孩子害怕離開父母,只要父母一離開,孩子馬上就哭! Solution解決方法 多數的孩子會因突然離開自己熟悉的照護者(一般通常為父母),而產生分離焦慮,徐小美說,現今家庭因為人口少、孩子通常沒有其他玩伴,依賴照護者程度很深,就是一般所說的「黏人」。如果在進入園所前,能適時訓練孩子習慣接觸其他人或小孩,就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另外,讓小孩帶著自己特別依賴的一項物品上學,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降低焦慮程度,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環境。同時,父母可以適時地灌輸孩子幼兒園是很有趣的地方、可以玩很多的遊戲、可以唱歌、跳舞、聽故事……引起孩子對入園感到新鮮及興趣,家長也要盡量在答應接孩子的時間到園,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 孩子初接觸新的環境,一定會有一段適應期,2-6歲時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對任何事都有興趣且不斷地吸收,只要新事物夠具吸引力,孩子應很快就能融入新環境。除非個性特別內向的孩子可能需要長一點的時間。 Question問題4 孩子本身的個性比較內向,剛開始不敢跟別人說話或一同遊戲,總是躲在教室一角。 Solution解決方法 內向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上需要時間經營,小孩通常會先靜靜觀察周圍的環境,此時,老師會花較多的時間陪伴新入園的小孩,等他對環境熟悉,產生安全感之後,會讓新生與其他的小孩一同作息。面對個性比較內向的小孩,老師會盡量誘導小孩融入團體中,如果孩子本身還是不願意,會請班上較活潑、熱心的小孩主動邀約新生,讓新生較快產生團體認同感及自信心,不會因害怕而不敢與人接近。 *人際關係 Question問題5 以自我為中心,不習慣與他人分享,獨占欲強,會為同一件東西而與同儕爭吵,甚至出手打人。 Solution解決方法 現在的家庭以獨生子女居多,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寶貝,享受成人全心的注意。如果平日又少與其他孩童互動,自然不容易了解有些玩具或用品需要共享。但是進入團體生活中,並非所有的東西都是專屬自己的,這時候,孩子就需要懂得分享。當孩子與同儕間因爭奪而出現口角或哭鬧的情形時,老師會先安撫制止爭吵,並誘導其中的一人分散注意力。事後則會在課程活動當中,以說故事及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導孩子分享的觀念。 我們建議父母,在家也可以建立孩子分享的觀念,例如,在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問他,「可以給媽咪吃一些嗎?」或者是「媽咪的分給你一些,你的也要分媽咪一些喔!」也鼓勵家長經常安排孩子們的聚會遊戲,讓孩子習慣並練習發展社交能力,慢慢地灌輸孩子與別的小朋友分享的觀念,持續的教育與訓練才能養成正確的分享觀念。 Question問題6 現代父母陪小孩的時間少,小孩為了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來獲得物質或心理需求,動輒哭鬧不休。基於補償心態,只要小孩一哭鬧,家長就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導致在園所時,小孩也用相同的方式時,老師會如何處理? Solution解決方法 我們建議,孩子如果因為想引起注意,或因不順他意就哭鬧,很可能是家中親人或父母教養態度所養成的行為。父母應該適時教育孩子是非觀念,建立生活規則與規範,不能被孩子牽制,不能為了不想讓孩子哭鬧,就屈服退讓原則而讓他達成願望,這樣只會使孩子認為「會吵就有糖吃」,這不是正確教養態度。家長可以先用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引導到其他有興趣的事情,讓他不再哭鬧後再耐心地教導他。持續的堅持原則,寶貝一定能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當然,首要條件是確定孩子沒有生病或受傷而哭鬧。 *自理能力 Question問題7 在家裡幾乎是父母幫忙孩子穿衣穿鞋,入園後,老師會幫他嗎? Solution解決方法 專家建議,孩子2歲時,即可訓練其生活自理能力,或是在準備送孩子入園前,就要慢慢訓練。父母可以用說故事的方法,訓練孩子自己大小便,平時也讓孩子幫忙做些簡單的家事,例如幫忙端水,拿些簡單的東西,這時的孩子對於新的任務會很感興趣。只是父母常因為怕孩子做不好,必須花更多時間善後,或趕時間,乾脆自己代勞,這只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並且讓孩子養成「這不是我的事」之想法,久而久之更不想自己做,只想依賴他人的幫忙。老師都希望孩子能夠自己處理穿脫鞋襪、上廁所等動作,畢竟,自理能力是寶貝對自我自信心成長的第一步。家長在家若能夠花點時間訓練孩子,就會減少孩子入園後適應不良的問題。 Question問題8 孩子在家時,幾乎是父母餵飯吃,到了幼兒園,老師會幫忙嗎? Solution解決方式 原則上,2歲的小孩能發展手的握力和手眼協調,讓他自己吃飯應該沒有問題。比較嚴重的問題反而是,大部分的父母怕孩子吃得亂七八糟,弄髒桌子或滿地都是飯粒,不願花時間清理,乾脆自己餵飯,導致孩子一直無法有自我訓練自己吃飯的機會。她強調,父母應該要不怕麻煩,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自主性了,會喜歡自行處理日常事務,家長不能因為他的動作不夠純熟,無法完美地完成該做的動作,而對他有所責備,甚至不讓他做。愈不讓他練習,他反而愈不會,就這樣喪失了學習關鍵時期。父母應該學習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如果怕孩子吃不飽,可以當孩子不想再自己吃的時候,跟孩子玩「你一口,我一口」的遊戲,讓孩子餵你,你餵孩子,這樣,孩子既可以吃飽又有訓練的機會。 *疾病問題 Question問題9 孩子有一些天生的疾病問題,或是一些尚未發現的潛在性的情緒管理病徵,該主動告訴老師嗎?是否會引起老師特別的對待? Solution解決方式 孩子本身如果患有先天性疾病,如蠶豆症、先天性心臟病,或有過敏體質等,請務必一定要主動 向 老師說清楚,不要吝於啟齒。如此,老師才能特別注意,以避免一些不利於孩子的活動或飲食。至於心理問題,她說,老師對孩子的階段性發展狀況會做初步的觀察與評估,如有些孩子就是特別的安靜,常常自己靜靜在一旁,不論老師如何引導著孩子進入團體,孩子也不願意。出現長期畏縮或是像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或是有些孩子特別注意力不專心,常常坐不住,東摸西摸、就算是老師請他好好坐著聽故事,也無法安靜,不能遵守規範,甚至出現暴力現象。這時,家長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因少子化的緣故,父母通常較無法察覺孩子的異樣狀況及程度,如果老師建議家長尋求專家評估時,也希望家長能夠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逃避或輕忽,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Question問題10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抵抗力好像比較差,其他孩子一生病,就很容易被傳染,萬一孩子一直在生病該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建議所有的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一定要注意該園所的環境是否清潔?是否通風良好?如果是密閉空間,最好設有空氣清淨機,並且定期保養消毒;洗手後,拭手的設備最好是以紙巾代替毛巾,或使用烘手機,避免細菌殘留。園所使用的用品,如設備、玩具、教具、杯、碗等,都必須定期消毒。同時,時時提醒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一定要摀住口鼻,如果患有輕微感冒,上學時,盡量戴口罩並多喝水;如果有發燒的情形,最好能讓孩子在家休息,以減少交互感染的機率。每個孩子必須施打的疫苗,一定要定期施打。另外,家長也必須由提升孩子的自體免疫力著手;在飲食方面需注意營養均衡;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晚上9點30分以前一定要上床睡覺;平時多與外面接觸,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外面的細菌多,而把孩子關在家裡,應多接觸大自然,多曬曬太陽,培養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能力。如果孩子生病了,在園所需定時吃藥時,一定要詳細填寫用藥 單給 老師參考。 *飲食問題 Question問題11 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吃肉,如果他不習慣園所的飲食,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酥脆口感的東西,所以炸雞、薯條對孩子的吸引力最大,至於蔬菜這種口感本來就不受孩子歡迎。在園所學習中,會教育孩子多吃蔬果會讓身體健康、排便順暢,家長可跟跟孩子說「不想要讓臭臭的便便放在肚子裡,就要多吃蔬菜,蔬菜裡面的纖維,可以趕走肚子裡的便便」。用說故事及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接受不喜歡的食物,過程中,可以先是小口小口的吃,然後適時利用同儕的壓力,鼓勵或吸引孩子嘗試。甚至如果真的不吃愛吃蔬菜,就要多用水果補充;不愛吃肉的話,就多用豆類的蛋白質或魚類補充。 Question問題12 孩子吃飯的速度很慢,常常一口要吃很久,有時要吃1個鐘頭,在園所來不及吃完時,怎麼辦? Solution解決方式 孩子吃飯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是不好的,還有吃飯一定得定時定量,吃太多或吃太少也是不好的。父母在家吃飯時,就應該要求孩子專心吃飯,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尤其在固定地點吃飯很重要,不能一邊吃飯,一邊讓孩子玩玩具,應該要求孩子專心在吃飯的事物上。家長可以幫孩子介紹菜的名稱,菜有哪些營養(這時的孩子或許不是很了解營養在哪裡,但是會記住這個詞彙),要求孩子在一定的時間把飯吃完,如果開始的時候不容易達成,可以利用小小的獎勵方式,例如跟孩子說「當時間到了7點鐘時(可以先訓練孩子看時鐘)吃完的話,可以得到一樣小禮物喔!」如此可以刺激孩子把飯趕快吃完。對於吃太快的孩子也要調整速度,也是用說故事的方法,解釋吃太快會容易肚子不舒服,而且沒有咀嚼的東西,很容易卡在喉嚨裡,一定要小心。讓孩子了解吃飯有合宜的速度,並進而享受用餐的樂趣。 希望以上的建議能夠帶給家長一些想法,讓我們在帶領寶貝成長的路上,更得心應手!

傑出父母必做三件事

2009年08月13日
公開
7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麽都不管,什麽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麽都做”和“什麽都不做”都過於極端,失之偏頗,並不可取。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麽時候與孩子關系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麽時候與孩子關系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贊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麽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註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 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 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通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 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 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吸引孩子熱愛學習、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是父母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厭學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瀟灑;亂管瞎管,種瓜得豆;嘮叨數落,肆意打罵;代替包辦,制造“機器”……父母若採取如此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只會使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只是表面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沒有找到孩子最擅長的方面?是沒有科學用腦?是父母阻礙了孩子的“玩中學”的天性?是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後的原因,才可能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陰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潛能是可以激發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阻塞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好奇心)、夢想、成就感、質疑、感恩、發奮、發憤等都是疏通和啟發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而已。心情、開竅、暗示、遐想、砥礪、計劃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六大原則。 潛能開發雖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但也有步驟,比如建立目標、控制情緒、磨礪意志、專註於一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愛學”是“會學”的前提,而“會學”是“愛學”的保證,“會學”才能“學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須要掌握一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計劃完成、認真寫字、慢慢看課本、整理錯題、隨手筆記、無私幫助同學、高效率考試、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揮別歪七扭八

2009年08月12日
公開
16

揮別歪七扭八 文�腦神經訓練師 王秀園 我們上星期提到,「明亮」是一個有書寫困擾的孩子,他寫字時字體會歪七扭八、忽大忽小。 針對有這類困難的孩子,美國特殊教育學家藍那(J. W. Lerner)研發了一些基礎教學策略,讓家長和老師可以運用在教學上,這些方法也可以用來幫助剛開始學習書寫的孩子,做好暖身的工作。 接下來我們就概略的轉述藍那教授研發的教學策略。 (一)寫字姿勢  現代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對孩子教育的關心,已到過度緊張焦慮的地步,像明亮的祖父母這樣任由孩子在不適宜的環境裡做功課的情形很少見。不過,一般家長常會記得提醒孩子寫字時要坐姿端正,不要坐得歪歪斜斜的,卻忘了選擇適合孩子身高,合乎人體工學的書桌椅子。 評斷寫字的書桌椅是否適合孩子,除了舒適、耐用之外,還要注意當孩子坐下來時,雙腳的腳底是否可以輕鬆的放在地板上,兩手的手臂是否可以舒適自在的放在桌面上扶住寫字的紙張。 當然也別忘了,寫字的簿子和紙張要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才不會養成歪著身體寫字的壞習慣。 (二)握筆 利用 橡皮筋 糾正握筆姿勢 vcd 網址 http://tv.ettoday.com/ettv/article/291-23857.htm  許多孩子在學習寫字時,精細肌肉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無法掌握正確握筆的方法。家長和老師除了教導孩子正確握筆的手部姿態,引導他們多做練習之外,還可以運用特殊的橡皮套,或在筆上貼上標籤,來幫助孩子握住筆的正確位置。 如果孩子的大小肌肉還沒辦法應付書寫這麼艱鉅的工作,父母和老師可以利用下面的方法來加強補足。 (三)運用不同材料練習寫字動作  準備淺底的烤盤,在裡面分別盛上觸感不同的材料,例如細沙、綠豆、米粒,或是廣告顏料、水彩,讓孩子用手指或筷子來練習寫字的動作;也可以廢物利用媽媽用舊的化妝海綿,沾一點水在白板或黑板上自由書寫、繪畫,鍛練手臂、手和手指等大肌肉的活動,做好握筆寫字前的暖身運動。 (四)臨摹描繪  當孩子的大小肌肉已能應付握筆寫字的工作要求時,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做一些運筆練習。老師或家長可以充分運用鮮豔的色彩,在厚紙板上畫出幾何線條、圖形、數字或是筆畫簡易的國字,在製作好的紙板上覆蓋透明的玻璃紙或透明的塑膠片。 然後引導孩子運手手指或粗蠟筆、麥克筆,在透明紙上臨摹描繪紙板上的圖形或國字,讓孩子熟悉書寫文字時手腕、手指與筆和紙張接觸的感覺。在做這個運筆練習時,要注意先後次序,必須由線條清晰、簡易的幾何線條開始著手,再進入圖形、數字、國字,讓孩子由淺入深的練習運筆技巧。 (五)虛線寫字法  當孩子對運筆、塗鴉可以輕易上手,沒有排斥、恐懼感時,老師和家長終於可以引導孩子由塗鴉階段進入正式握筆寫字的新境界。老師和家長可以依孩子生理和認知的發展,選擇市面上現成的連連看習字簿,讓孩子練習書寫注音符號、英文字母、數字和國字。 當孩子學習一個新的數字、字母、國字已有一陣子時,如果希望增加習字臨摹的挑戰性,提升孩子的識字能力,可以利用自己製作的習字卡,逐步減少學習字彙的部分筆畫,到最後讓孩子可以完全憑自己的識字能力書寫文字。 (六)填格子寫字法  等到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寫字習慣,懂得如何握筆、運筆,也能清楚記住生字的筆畫時,我們就可以開始要求歪七扭八先生寫出來的字要端正一點。這時,學習書法用的填格子寫字法,就可以派上用場。 引導孩子用心寫出一筆一畫,讓字跡平平穩穩、端端正正的坐在格子的正中央,不再東倒西歪,扭曲變形。 經過大家這麼多的努力,歪七扭八先生可能還無法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字體漂亮有形的書法家,可是應該可以成為字跡清晰可辨的「端正先生」。至於要怎樣讓文句不通的辭不達意先生,能夠在紙上暢所欲言呢?我們下星期再繼續這個改造工程吧!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4/08/17 家庭版

《串連》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物資捐助資訊

2009年08月09日
公開
9

這次颱風造成台灣很大的傷害欸 看著新聞很多家園都淹水 人員傷亡 家庭破碎了 大家積少成多 相信也能為受災戶袋來幫助的!! 多多串連 在Wei和Siki家看到的救災串連活動,莫拉克颱風帶來50年來最大的水患,造成南台灣一片汪洋災情慘重。類似的救災捐助網路資訊,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希望透過網路串連的力量,幫助救災活動和災後重建順利進行! 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http://typhoon.adct.org.tw/ 物品捐贈資訊 http://typhoon.adct.org.tw/donation/ 各縣市災害應變中心聯絡電話 http://typhoon.adct.org.tw/county-emergency/ 完整公路災情資訊 http://typhoon.adct.org.tw/road/ 橋樑阻斷訊息 http://typhoon.adct.org.tw/bridge/ 莫拉克災情資料表http://typhoon.oooo.tw/ 莫拉克災情地圖http://bit.ly/KKDVh 莫拉克災情通報網(plurk)http://www.plurk.com/floods 救援物資集散地(Google地圖)http://maps.google.com/maps/ms?ie=UTF8&hl=zh-TW&msa=0&msid=104575551371452297710.000470b5cd56d17528fce&z=8 莫拉克風災 急難救助方案(紅十字會)http://tw.charity.yahoo.com/project_donation.html?project_id=179 奇摩購物中心快速送愛心救援南台灣http://buy.yahoo.com.tw/activity.ashx?p=all2-00-090810-love&act=hdline04v1&hpp=head4 內政部信用卡線上捐款http://www.moi.gov.tw/donate_creditcard2.aspx 來捐血吧!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9/08/10/pray2

父親節的由來

2009年08月08日
公開
16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 年誕生在美國。   1909 年,住在美國華盛頓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當她參加完教會舉辦的母親節主日崇拜之後,杜德夫人的心裡有了很深的感觸,她心裡想著:「為什麼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紀念父親的節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親在她十三歲那一年時去世,遺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中,獨自一人、父兼母職撫養六名子女長大成人。斯馬特先生參與過美國南北戰爭,功勳標榜,他在妻子過世後立志不再續弦,全心帶大六名兒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細心特質,讓她更能體會父親的辛勞;斯馬特先生白天辛勞地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家務與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經過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於長大成人,當子女們盼望能讓斯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際,斯馬特先生卻因為經年累月的過度勞累而病倒辭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馬先生辭世之年,當杜德夫人參加完教會的母親節感恩禮拜後,她特別地想念父親;直到那時,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母親的辛苦。   杜德夫人將她的感受告訴教會的瑞馬士牧師(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偉大的斯馬特先生致敬,並能以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   瑞馬士牧師聽了斯馬特先生的故事後,深深地為斯馬特先生的精神與愛心所感動,他讚許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動「父親節」的努力。於是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不久得到各教會組織的支持;她隨即寫信向市長與州政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提議,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長與華盛頓州州長公開表示贊成,於是美國華盛頓州便在 1910 年 6 月 19 日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聚會。   1924 年,美國總統科立芝(Calvin Coolidge)支持父親節成為全美國的節日;1966 年,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宣佈當年 6 月第 3 個星期日,也就是斯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為美國父親節;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簽署正式文件,將每年的六月第三個主日,訂為全美國的父親節,並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台灣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國民政府時代。民國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上海聞人所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熱烈舉行慶祝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紳,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諧音的八月八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   雖然今日一般人對於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不像對母親節一般的重視與熱鬧,但是上帝在聖經中教導我們對於父母的關愛卻是一致的,當母親含辛茹苦地照顧我們時,父親也在努力地扮演著上帝所賦予他的溫柔角色;或許當我們努力思考著該為父親買什麼樣的禮物過父親節之時,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愛我們的父親,像他曾為我們無私地付出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