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小羽&小花@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導寶寶正確飲食觀 文/陳安儀

2009年01月06日
公開
28

本文刊登在「嬰兒物語」雜誌2009年1月號 www.ibabyhood.com 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不一樣。在現代的富裕社會,連成人吃東西都有些奇怪的癖好,何謂「正確的飲食觀」?其實很難一概而論。在我的想法裡,教小孩關於飲食的問題,應該簡單涵蓋下列四項:一、吃飯吃得開心。二、吃飯吃的營養。三、吃飯吃的環保。四、吃飯吃的禮貌。這就是我心目中,孩子應該具備的正確飲食觀。 *吃飯吃的開心: 這一代的家長,最苦惱的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從餵奶開始,就擔心孩子吃的不夠多;明明母奶餵的好好的,卻改用奶瓶餵食;為的就是想要知道寶寶吃進去了多少。這種「量化食慾」的奇怪作法,更延伸到副食品:父母想盡辦法希望孩子吃多一點,不是用「不准去玩」做威脅,就是用「不准下飯桌」當限制,非逼的孩子把面前所有的食物吃完不可。 於是,餐桌上經常有愁眉苦臉、不願意吃飯的孩子。親子在餐桌上較勁,把「吃飯」這件很愉快的事情,搞得痛苦不堪。其實,孩子胃口不好,通常只有兩個原因:第一、吃了零食、喝了飲料。第二、運動量不夠、不餓。 不要小看一小瓶「養樂多」、一顆巧克力糖的威力,甜品的熱量將近於半碗飯、甚至更多。如果你很習慣在包包裡帶一包「蘋果麵包」,沒事給小孩一顆「曼陀珠」,那又怎麼能怪孩子胃口不好呢?我出門從不帶小點心,也不去便利商店買飲料。當女兒喊肚子餓時,我不會眼巴巴的怕孩子餓壞,寧願讓他嚐嚐飢餓的滋味,等到吃飯時間,再狼吞虎嚥的吃飯。 再者,當孩子食慾不振時,應該加強他戶外運動的時間。寶寶需要踢球、溜滑梯、追逐、玩沙、玩水,我認為,學齡前後的孩子,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以上的「大肌肉運動」,奔馳到「汗流浹背」才夠!孩子不餓,通常表示他熱量消耗不足,活動力不夠。因此,逼他吃飯不如帶他去運動。 另外,很多家長都煩惱孩子吃不下早餐。我的想法是:剛起床,怎麼會有胃口呢?何不提早起床的時間,先唸一段時間的書或是運動一下,再吃早餐? 不知肚子餓的孩子,不會體會吃飯的快樂。所以,要想讓孩子快快樂樂的吃飯,先要令他肚子餓才行!不是嗎? * 吃飯吃的營養 我容許孩子有選擇自己喜歡食物的權利。我的要求是:「沒吃過的東西至少要嘗過。」很多食物的營養是有替代性的,寶寶可以不喜歡吃肉,只要他吃蛋和奶;他可以不愛吃水果,但至少要吃蔬菜。只要每天餐桌上提供的,都是營養健康的食物;而且大人不要因為孩子挑食,就另外為孩子準備他愛吃的食物,那麼,孩子就一定可以攝取到充足的養分。因為,他們最後會知道,如果因挑食而造成沒有東西可吃,就只能餓肚子! 我家餐桌上,每頓飯一定有五大類營養(澱粉、蛋白質、油脂、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最重要的,是綠色蔬菜!我從不允許孩子用醬油澆飯;或是明明滿桌的菜,還要用「香鬆拌飯」、或是吃泡麵。除了特殊時刻,我很少提供零食,平常自己也幾乎不喝飲料。孩子們跟我都很習慣喝牛奶或是白開水。因此,我的孩子幾乎都不挑食,我想大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我非常在意孩子的早餐。女兒上小學之後,每天的早餐份量雖然不多,但一定在家裡用餐完畢才去上學。穀類、牛奶、雞蛋、蔬果、都是家裡常備的早餐內容,絕少以蛋糕、點心類的甜食打發。早餐的營養,對孩子頭腦發育最為重要,絕對不可忽視。 * 吃飯吃的環保 我很討厭小孩子浪費食物。因此,在我家,要吃多少取用多少,我不允許小孩拿了一片吐司,咬一口就說:「吃不下、不想吃了!」之類的事情發生。如果孩子這樣做,我不會逼他現場吃完,但當天接下來的任何東西,我就都不允許他吃:「既然剛剛吐司吃不下,那糖果應該也吃不下。」直到他把剛剛拿的那片吐司吃完為止。 另外,我的車上、包包裡,都常備水壺。我盡量不在外面購買礦泉水,或是使用紙杯。因為阿嬤幾乎都會開伙煮飯,因此孩子的戶外活動,我也盡量都從家裡帶保鮮盒呈裝家裡做的食物,以符合環保需求。我覺得教導小孩環保、不要任意製造垃圾,是一件很重要的一件事。因此,我也極少去強調食物的品牌、價格,以免讓孩子養成非貴重食物不吃的習慣。我們應當教會孩子珍惜食物、珍惜用品。 * 吃飯吃的禮貌 我與弟弟妹妹的食量都很好、吃飯規矩不錯,這該歸功於我小時候,媽媽很嚴厲。在我們家的飯桌上,沒有「挑食」、「剩飯」這回事,我母親煮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如果挑剔,我媽會請你下桌,自己想辦法。所以我跟弟弟妹妹都學會了讚美媽媽所煮的食物-----不論好不好吃。 我也不喜歡追著孩子「餵」。孩子一旦能夠自己拿著湯匙、筷子進食,我就絕不拿著碗在旁邊等,讓他一邊玩、一邊吃。我從不規定:「妳一定要吃完這一碗飯,才能去玩!」之類的「吃飯規章」,但吃飯時間過了,東西就會收起來。 此外,我會要求孩子吃飯時坐好,不可以蹺腳、支頤,以頭就碗、或是用筷子在菜盤內翻動。用餐時的骨頭、魚刺,也不可以亂吐、亂放。用完餐,碗裡不可以有剩餘的食物或飯粒;也不可以吸舔食具、或是大聲咀嚼或喝湯出聲。我覺得,一個人的家教,在吃飯時最能顯露,也因此我對兒女吃飯時的禮貌特別在意。 女兒現在二年級,每個星期二,她都很期待學校的營養午餐。老師有一次在聯絡簿上告訴我,我女兒會一邊哼歌一邊排隊等吃飯,而且她的食慾很好,全班只有她一個人需要添第二碗!老師覺得這小孩很有趣。事實上,這也是我的希望。吃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何必讓它變成孩子的夢魘?

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 / 洪蘭

2009年01月02日
公開
9

好教養,看父母就知道 / 洪蘭 一個畢業已經出來開業的學生,教師節來看我,他很不快樂,因為每天門診太沒有挑戰性,一半是過胖兒童,一半是過動兒童。 他說:「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不要給他們吃零食,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孩子一吵,馬上就投降。我告訴他們,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他長大後的選擇,小時後天天吃炸雞、漢堡的人,長大後,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天天吃,怎麼不胖?小時後不曾加以管教的孩子,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他愈說愈激動,也難怪他,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 艾力厄斯(Norbert Elias)是位社會學家,他觀察1939年到1989年,這50年間,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移轉,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孩子。50年前,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這樣好不好?)現在父母不再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徵求同意(時間不早了,電視關掉去睡覺,好不好?)既然是問句,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所以他就會說:「不要,我還要看,再讓我看五分鐘。」如果說:「電視關掉,去睡。」這是個命令句,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 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但態度要堅決。 他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朋友是平輩,互惠平等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艾力厄斯認為,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缺乏家教,養成習慣後,不服管教。 至於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看到。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老鼠會毫不猶豫的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先吃一小口,24小時沒事後,再回去吃一小口。 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後給他吃各種青菜,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如果小時後都是吃炸雞、漢堡,那麼他三不五時會非常想念這種食物,就跟我們留學時,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大餅、蚵仔煎一樣,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因此,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 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得嚴不嚴,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會體罰,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 這個報告說,父母是監護人,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教育他,打開他的視野。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不是民主的家庭,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沒有投票權,因為他們尚未成年,需要指導。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你每天回家吃飯,孩子自然飲食均衡;當你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

賞識孩子的6個法則

2008年11月11日
公開
39

<法則1>讚賞「行為」,而非「人格」。 孩子在廚房幫媽媽拿碗到飯廳。媽媽稱讚他:「你好乖,會幫忙媽媽做家事,你真棒!」 相信許多父母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讚美孩子。 但有一位媽媽用不同的方式稱讚:「謝謝,你幫我很大的忙!」 哪一種方式更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意欲? 在亞特拉心理學中,第一種稱讚方式並非理想的稱讚方式。因為「乖孩子」或是「好棒」是針對人格加以稱讚,並不是對於孩子幫忙的這項「行為」加以肯定。 為了培養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動的「意欲」,而不是為了獲得他人稱讚而行動,就應該用「謝謝你幫我的忙」的方式加以稱許,不要針對孩子的人格評價「好」孩子或「壞」孩子,而是去認同他們做這件事會使人感到幸福或高興的「行為」。 同樣地,當孩子在大眾交通系統上將座位讓給需要的人時,比起稱讚說:「你好乖」、「你很棒」之外,「那位爺爺很高興喔!」的稱讚方式,可以培養起孩子自認「我有能力幫助別人」、「我是個有用的人」的自信。 <法則2>著眼於「能夠做到的事」,忽略「做不到的事」 學校發了兩張學習單,孩子在做完第一張後就開始玩,母親說:「你才做了一張,再努力一下。」 「再努力一下。」的意思就是說你「還沒有」努力。當孩子聽到這句話時,即使知道自己做得還不夠,卻也不了解什麼是努力。因為,這是他沒還沒有的、還做不到的事。因此,不妨換一種方式。 「你已經努力到這裡了。」 「你做好了一張,還要再做一張。」 於是,孩子就可以了解,自己做完一張學習單的行動就是努力。自己只需要像剛才一樣努力就可以了。 如果說「你才做了一張,再努力一下」,就無法認同孩子已經完成一張學習單的努力,但只要稍微改變一下表達的方式,就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原來這就是努力」。 與其訓斥孩子「你的態度不對」,還不如在孩子態度很好的時候,告訴孩子「你的態度很好,媽媽覺得很高興」的方式更加有效。 要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夠做到的事上,而不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激發孩子「我原來會做這件事」的可能性,是培養幹勁的法則。 <法則3>「想要怎麼做」比「為什麼」更重要 孩子因為被別人搶了玩具而哭個不停。母親覺得這個孩子很沒出息、太軟弱了,該怎麼辦? 由於心裡很擔心,就說:「有什麼好哭的,你搶回來不就好了嗎? 為什麼不敢說!」 即使問孩子為什麼,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是不是像我,還是老公小時候很愛哭,或是自己教育方法有問題……即使追究原因,也無法獲得肯定的結果。因此,不妨換一種說法。 「你想要小朋友把玩具還給你,對不對? 怎樣才能讓他把玩具還給你呢?」 「你不知道要怎麼說,對不對? 要怎樣你才敢說呢?」 不要否定孩子目前的狀態,在接受孩子目前的狀態的基礎上,思考因應的方法。如果否定孩子目前的狀態,孩子就會變得很積極。不要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作,不妨接受孩子現在的樣子。 「啊,失敗了。」 「很傷腦筋筋喔!」 然後,才能夠和孩子一起思考該怎麼辦。 目的(該怎麼辦)比原因(為什麼)更重要。這是激發孩子內在力量的第三法則。 更多法則, 請上http://blog.udn.com/shymau/2063451

賞識你的孩子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45

作者簡介 周弘先生 南京市人,初中畢業,原為普通工廠工人,現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 2003年3月獲選「2001年中國時大時代女性」。   1.喚醒小孩潛能的第一招是「找感覺」 你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你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 美國十九世紀有一位又聾又盲的女偉人-海倫凱勒。六歲半一個字不會說,十八歲會五國語言。周弘有一天看『海倫凱勒傳』,無意發現海倫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 而婷婷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他興奮的衝回家抓住婷婷, 「婷婷,太好了,天大的好消息被老爸發現了,我一直在納悶,你為什麼這麼聰明,這麼有靈性,原因終於找到了。搞了半天原來你是海倫轉世啊!」 「怎麼證明?」 「你看,你的生日跟海倫相差整整一百年,一天不差。」 「真的嗎?」婷婷瞪大了眼睛。 「白紙黑字,一天不差。」我把書遞給婷婷。 婷婷連忙湊過來,一看,有點失望。「他是6月27日,我是6月29日,相差兩天。」 我不慌不忙地解釋道:「據我瞭解,一天不差,海倫媽媽生她時是順產,你媽媽生你時是難產,剛好耽誤了兩天。」 頓時,婷婷兩頰飛紅,彷彿海倫的血液在血管裡奔騰,海倫的靈魂在腦海裡遊蕩,感覺找到了。 許多年後,婷婷自己講,海倫給了他無窮的力量,小時後做事遇到困難時,就想像自己是海倫凱勒。 婷婷背誦圓週率小數點後一千位,許多人都說他是天才,我也相信他的智商應該比同年齡人高得多。可是,幾次智商測量結果都在100-110之間,屬於正常範圍。這下,婷婷覺得自己天資平平,有點灰心喪氣。 這時我開導婷婷,說:「女兒啊,老爸認為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低水平的,它只能測出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等一般智商,根本無法測出人的創造力、悟性、想像力等高級智商。看來你大腦太靈了,連聰明到連智商測試都測不出來。」 婷婷頓時心花怒放,又找到了天才的感覺。 2.成功誘發動力,第二招「嘗甜頭」 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 記得女兒七歲剛接觸到應用題時,有一次,十道題只做對了一道。換了其他的家長,兩記耳光早就過去了。錯了一道題還情有可原,錯了九道題那就不可饒恕。 婷婷做對了一道題,我想到的是鼓勵,想到的是他小時候蹣跚學步,我歡欣鼓舞的情景。於是,我滿懷深情地對她說: 「簡直不可思議,這麼小的年齡做這麼難的題目,第一次居然就做對了一道。」 婷婷露出了喜悅的表情,她還想進一步證明自己。「爸爸,你小時候會不會做?」 「我肯定不敢做,像你這個年齡,這麼難的應用題,爸爸連碰都不敢碰。」 婷婷頓時信心倍增,彷彿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數學的知識天空裡,僅用三年間學完了小學六年的數學課程。 3.提高孩子興趣的好方法是激發和喚起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兒童的腦海中都有著無數個不斷變化的問題。 同樣一個問題,在孩子感興趣時,幾分鐘就能教會,而孩子毫無興趣時,往往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也教不會。 一隻蘋果掛在孩子的頭頂上方,掛的太高時,孩子有沒有信心摘?沒有。因為拚命跳也搆不著。掛的太低,孩子有無興趣?也沒有,因為隨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沒吸引力。 婷婷三年級的時候學珠算,首先要過的是打百子關(不曉得這是什麼?)。女兒打算盤的速度是全班最慢的。每次打百子就提不起精神,找不到感覺。怎麼辦?孩子自己都覺得慢,這時候你再說她不行,他肯定會想:連爸爸媽媽都說我慢,看來我是真的不行了。 我要讓她找到打算盤的感覺,讓她相信自己行。 我對女兒說:「爸爸相信你打算盤勢絕對會快的。」 「爸爸,為什麼說我會快呢?」女兒不解的問。 「你想一想,你小時後有沒有上幼兒園?」 「沒怎麼上。」 「對啊。別的孩子小時後都受過一系列的手工訓練,而你沒受過訓練,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比你還慢。我門來做個實驗,爸爸拿表給你看時間,爸爸不相信你會慢。」 女兒躍躍欲試。 為了保證女兒的成功。我把加到整數十的答案都寫在旁邊。婷婷打的很慢,可是答案絕對是正確。她每加十位,我就為她歡呼:「對了,又對了。」 「爸爸。慢不慢?」女兒望著我的眼睛尋找信心。 我激動地說:「不得了,第一次就全對,我小時後練五六遍都沒打對,還弄得滿頭大汗。」 女兒興趣越來越高,本來最怕打百子的她現在卻不願停手。 「爸爸,我還要打,我還要打。」 第二天,動作快了;第三天,又前進了一步,就這樣動作越來越快。不到四十天,居然從二十多分鐘發展到一分鐘三十秒打完。 婷婷打百子,偶爾也會打慢一次。若馬上指責她,會破壞她的情緒。而手錶掌握在我的手中。比如她明明超時了,我卻真誠地撒了個謊:「早呢,請放心,來的及。」 打完之後,如上一次是十三分鐘,我就故作輕鬆地說:「十二分五十秒」 4.教育成功的奧秘源於家長的一種良好心態,百分之百地堅信自己的孩子「行」這一個字上 失敗是每個孩子必須面臨的人生課題,而孩子如何面對,反映了家長的心態。越是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越不怕失敗;而越是苛刻的成長環境,孩子越怕失敗。 有一則故事, 有一次,兒子求助於父親:「爸爸,有一道應用題我不會做。」爸爸一看,這麼簡單的題目不會做,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轉念一想,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好吧,爸爸做一遍給你看。」 孩子一看到爸爸緊皺的眉頭,多少痛苦往事湧上心頭,心理有點發荒。 爸爸做完之後,說:「兒子,你看。」 孩子的手心出了汗,怔了一會兒:「爸爸,我還不懂。」 這時父親牙齒咬的咯咯直響:「好,我再給你做一遍。如果再不會的話,咱們走著瞧。」孩子心想,完了,想逃都沒處逃了。早之如此,何必問他。 「兒子,你再看。」孩子已經六神無主,眼睛發花,連數字都看倒了。 「我還是不會。」 老爸憤怒的把草稿紙撕成碎片,砸向孩子。這撕碎的僅僅是普通的草稿紙嗎?撕碎的是孩子的自尊啊! 這時父親意猶未盡:「兒子,講心理話,這道題難不難?」 「不難。」 「你說老爸有沒有耐心?」 「有,都做兩遍了。」 「兒子啊,這麼簡單的題目,老爸做了兩遍你都不會,還讓老爸說什麼好呢?」 然後這位糊塗的父親用無比失望的目光久久凝視著兒子。兒子在羞辱的目光中低下了頭想了半天,終於開竅了。 「爸爸,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啊。」 在家長剛開始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衛著:「我才不笨呢!」因為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強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隨著家長這些播種的不斷「深入」,孩子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笨了,直到有一天,老師說他笨,左鄰右舍說他笨時,他就堅信自己笨了。家長終於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預期完全相反的報應。 家長覺得孩子不行的另一個原因是「比」。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承認差異,以後就否認差異,往往拿別人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相比。比到最後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孩子怎麼努力,在家長眼裡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家長的心態失衡了,由允許孩子失敗轉變為不允許失敗,結果孩子更害怕失敗。 女兒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後,朋友寄給我一本「中國少年之星」,我原想看一看激勵自己,可才看了一半就涼了一大截。 「人家的小孩那麼好,婷婷完了!」 腦子裡老想著別人的優點,眼睛李總盯著婷婷的缺點。怎麼看都覺得他不夠好,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把心態調整過來以後,問別家長有沒有這種感覺時,她們說:「一點不錯,我們一看啞女都能成神童,更覺得自己的孩子完了」 5.和孩子對話、做朋友 這是一位父親解決兒子沉溺電玩的故事。 上初中的兒子迷上了電玩,就像菸鬼迷上了鴉片一樣不能自拔,而且技藝超群,別人一個籌碼只能過一關,他輕而易舉地能通十關。父子的矛盾,在電玩的漩渦中逐步升級。「打」是家常便飯最覺得是讓兒子跪在洗衣板上,頭上還頂著一盆水。 後來,父親知道了賞識教育,他開始站在兒子的角度換為思考,他決定每過一關,都會有「你真棒,你真行」的賞識語,兒子在電玩中找到了一種征服感。 有一天當兒子心情煩躁、坐立不安的時候,他對兒子說:「今天帶爸爸也去打電動好不好?」 兒子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心念一轉,去也無妨。當他兩人到網咖時,把老闆下一跳,還以為父親來找麻煩的。兩人玩了一下午,在回家的路上,發現兒子有話跟他說了,老爸看到一絲光亮。 以後的日子,兒子依然想打電動,只是他再也不打兒子,兒子也同意先把作業完成。父子間的冰層在逐漸融化著。 兒子高中聯考後,老爸經過深思熟慮,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為兒子買一台電腦。他和兒子是這樣說的:「兒子,爸爸相信你可以成為一名電腦專家,所以家裡決定給你買一台電腦,爸爸夠朋友,你也要夠朋友。你要把玩電腦的時間安排好,要讓電腦成為你學習的動力。」 兒子一陣驚喜,眼淚如潮水般地湧出來。自然這份感動也化為一種動力。兒子住校,週末回家後,他讓兒子玩電腦放鬆一下心情,兒子卻說再看一會兒書,因為老師講的一個問題還不大懂。那時候,他真不敢相信這就是一年前那個打死也不服的兒子。 過了一段時間,他對兒子說:「兒子,你現在玩的是別人設計好的程式,將來你要設計程式給別人玩才更好呢。」 兒子果然開始對電腦感興趣,他說上大學一定要考資訊系。 而最讓父親欣慰的不僅是兒子的電玩問題,更重要的是兒子懂事了,懂的關心體貼父母了,有心裡話也願意和爸爸講了。 6.孩子「怕」的是賞識、幽默和感動 陳老師接受賞識教育後,批評學生越來越有藝術。有時聽上去簡直像表揚,使學生心裡湧起一股股暖流。 她的第一招就是給足面子,從不當眾批評,而是把犯錯的同學單獨叫到辦公室。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某某同學,老師簡直不敢相信像你這麼好的孩子怎麼會犯這種錯誤呢!你知道你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位置嗎?你是老師的自豪,全班同學的驕傲啊!」 接著再誠懇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整個批評過程真正想表達的就是:「孩子,你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 班上有個叫豆豆的同學,有打人的壞習慣。有一天剛上課,同學就喊起來了:「老師,豆豆又打人了。」 陳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豆豆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不過,同學們想想,豆豆是過去打人次數多,還是現在打人次數多呢?」 同學們異口同聲,過去打人多。 陳老師接著問:「是過去打人狠,還是現在打人狠呢?」 「過去打人狠。」 「那我們批評他之前,先用掌聲肯定一下他取得的進步,好嗎?」 掌聲想起的時候,平時倔強的豆豆眼眶裡充滿了淚水。 感動融進了豆豆的生命,他以後再也沒有打人了。 7.把做人的權利還給孩子的同時,把做人的責任也讓他承擔起來 有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溫馨而和睦。唯獨一個叫靜靜的孩子把這個大家庭攪得不得安寧。 她從小受到百般溺愛,被寵壞了。上學後功課跟不上,還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 你說她一句,她要還你十句,多說幾句她就頂你說:「煩死了,煩死了!」 這家人接觸賞識教育後醒悟到,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他們表示要用全心的眼光看待靜靜。 全家人開始找孩子的優點。他們發現靜靜的作文字雖寫的不好,錯別字多,但語言流暢,於是,就讓她在吃飯時候朗讀作文。小姑娘的口才的確好,清晰悅耳,結果贏得了一陣陣的掌聲。以後,她每寫一篇作文,都讓她表演。她越讀越愛讀,越寫越願寫,作文有了很大的進步,連得了幾個優。 家長意識到,由於學習基礎差,要求靜靜的學習在短時間內有很大進步是不現實的。以前對孩子的關注點搞反了,在有形生命與無形生命上發生了錯位,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有精神上與她溝通。現在,家長與靜靜通過充分的溝通,從小事上約法三章。 比如父母首先要求靜靜學會自食其力、愛勞動,具體工作是每天早晨取牛奶,中午倒垃圾,晚上拿報紙。 在家長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掌聲中,孩子早晨眼睛一睜,飛快地穿好衣服去取牛奶,中午放下書包就主動地倒垃圾,晚上爺爺把報紙帶回來,她還懇求爺爺送回去,因為「這是我的事」。她從承擔的責任中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 PS: 以上是針對此書所做的重點整理,在此供各位父母作為參考,希望能對於您教育小孩時有所幫助,如果您也覺得這些文章不錯,您也可以多影印幾份提供給其他有需要的父母參考。教育是決定小孩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孩子情感的培養,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關心理解別人,懂得回報別人的付出。

專注力不足的孩子 對症下藥治分心

2008年11月06日
公開
45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你真的了解專注力嗎?專注力包含了許多不同功能,專注力不足的孩子,面對的可能是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改善策略。 專注力是學習的根本,根據專家說法,專注力包含了多個心理及生理過程,它的功能在於: 1接收外界刺激;2對接收的刺激做出分析及認知; 3對同一時間接收的刺激做出優先順序;4將精神集中在其中一項事物;5安排順序與做出反應。 這是一系列的連鎖過程,在過程中只要其中一項出現問題,注意力便會受到影響。 五種不同作用的專注力 根據研究,大約可以將專注力分成五種類型,包括: 選擇性專注力:指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知道的資訊上,而不要被不相干的刺激給分散,或只注意到一些枝微末節。 集中性專注力:指能不能聚焦在一個我要面對的問題上的能力。 持續性專注力:指可以持續注意力的時間有多久。一般來講,七歲至十歲的專注力能夠維持約二十分鐘。十至十二歲的小孩能維持約二十五分鐘。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專注力可以維持三十分鐘。 轉換性專注力:就是把專注力從一件事物或活動中,轉移到另一件事物或活動的能力。例如,當一個小朋友在上完體育課後,回到教室上國文課,仍然手舞足蹈在做打球動作,而不去聽老師講課,這就是不能有效地把注意力轉移的情形。 轉換性注意力差的人,容易陷在一件事情裡面出不來。要留意的是,要求孩子把專注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時,不可過於突然,應該給孩子兩、三分鐘的調整適應才合理。 分散性專注力:是指同一時間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的能力。分散注意力也是需要的,例如在野外,你的專注力不能很狹窄,你要能專注,也能觀測到外在動靜。或是開車時要能腳踩油門、手握方向盤、眼睛看路況。 想要靈活分配專注力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在同時進行的幾項活動中,只能有其中一項是不熟悉和需要集中性的專注力,它會成為專注力的中心,至於其他活動,都需要到達「自動化」程度,不需要緊張注意。 針對不同類型對症下藥 榮總治療師黃瑞瑛長期協助注意力缺失的孩子發現,注意力不足的小孩,通常都是持續性專注力、集中性專注力與選擇性專注力出現問題,「他們連一件事情都無法專注做好,若要一心多用,情況就更嚴重。」 針對這幾種較常見問題,黃瑞瑛與專家們提出對提升這幾種專注力的實用建議: 持續性專注力提升祕笈 學習時間安排的策略:寫作業時間最好依個人狀況,區隔為一小段、一小段組合而成,一小段不要過長,約十五∼二十分鐘,由父母師長的觀察來決定。 提醒:段落中的休息,不要讓孩子去玩過度興奮的遊戲或看電視。 學習內容與性質可交替進行:例如寫國字後、算數學,或背課文。 適時肯定與鼓勵。 父母不要扮演抓小偷或糾察隊角色,例如一直糾正孩子坐姿、錯誤等。 創造成功機會:考試、比賽前給予適時提醒,「專心、不要急、看清楚、小心答。」藉由成功的經驗,提升自信與自我控制力。 人的專注力還是有限,休息很重要,小孩做功課也要適可而止的休息。 集中性專注力 & 選擇性專注力提升祕笈 一次閱讀的內容與範圍不要太多,並協助他先注意看到重點字或字詞。 可藉由手指,點、出聲唸出句子或畫線、用尺等輔助方式幫助他注意需要注意到的內容。 可藉由比賽遊戲來進行學習。 一般來講,7歲至10歲的專注力能夠維持約20分鐘。 10至12歲的小孩能維持約25分鐘。 12歲以上的孩子專注力可以維持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