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坐月子非吃不可 蘋果木瓜奇異果

2013年03月30日
公開
95

坐月子非吃不可 蘋果木瓜奇異果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3月29日 上午9:36 台灣一年四季都盛產水果,不過傳統觀念卻有著「產婦坐月子少吃水果」的說法,擔心水果屬於生冷食物,會影響產婦的乳汁分泌、引起腰痠背痛。不過營養師認為,適量食用水果,其實不會有那麼明顯的影響,且坐月子時若水果攝取不足量,反而容易便秘;若真的有疑慮,不妨從屬性為平性的蘋果、木瓜、奇異果開始吃。 ▲ 坐月子時若擔心有水果不利自己的體質,不妨從屬性為平性的蘋果、木瓜、奇異果開始吃,若都不吃水果,容易有便秘問題。 水果可分為寒性、涼性以及平性等不同屬性,中醫師陳潮宗表示,人的體質則是與生俱來,中醫通常把人的體質分為寒性、熱性兩大類,從養生的觀點來說,依照個人體質選用合適屬性的水果,或避免過量食用某種屬性的水果,比較不會讓身體產生不適。 水果適量吃 沒有特別禁忌 比如寒性體質吃過多寒涼水果,會加重寒症,導致臉色蒼白、手腳冰冷、腹瀉加重、月經量少等;熱性體質吃過多溫熱水果容易上火,導致口臭、心情煩躁、便秘加重、長青春痘等。但陳潮宗醫師也強調,並非一吃這類水果就會產生不適,而是建立在「過量」的前提下。 馬偕醫院營養師鍾政玲指出,水果具有維生素與纖維質,尤其對於常進補的產婦來說,坐月子時吃肉的比例較多、活動量尚未恢復正常,吃水果可促進排便,比較不會有便秘的問題,因此只要適量攝取,並不會特別限制什麼水果不能吃。 蘋果、木瓜、奇異果疑慮小 若產婦仍有擔心,建議可先吃平性的水果,比如含有豐富的蘋果酸與果膠的蘋果,維生素B群特別豐富的木瓜,含有高含量的維生素C的奇異果。 鍾政玲營養師表示,即使這些水果廣泛對各種體質者均適用,但每天水果攝取量,仍以2-3份為佳,吃多了會有熱量過高的問題。因此以蘋果來說,1份約莫是1顆小蘋果或是半顆大蘋果;1份木瓜約莫是切半的小木瓜,或是1/4顆大木瓜;1顆奇異果就約莫是1份的量。 鍾政玲營養師指出,媽媽的乳汁的營養價值、來自於攝取的食物,因此不論哪種營養素,均建議要多元攝取,因此水果也不是只吃這3種就好,達到每天建議的攝取量、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才能幫助孩子得到充足的營養素。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

矯正幼兒偏挑食 別心焦照步來

2013年03月29日
公開
55

矯正幼兒偏挑食 別心焦照步來 . 分類:育兒 2013/03/30 12:31 . 分享 FacebookPlurkYAHOO! 矯正幼兒偏挑食 別心焦照步來 文�林捷忠 曾有調查顯示,全台約有6成的幼兒出現偏、挑食行為。大部分的父母認為,孩子偏、挑食是短期的行為問題,時間久了,或是孩子長大就會自行改善,卻忽略了行為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如果偏、挑食行為不改善,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生長發育問題,並有礙親子關係。 不少家長面對幼兒偏、挑食時,容易出現焦躁、氣憤,進而沮喪等負面情緒,連帶影響幼兒的用餐情緒,更會造成親子間的關係緊張,導致家庭氣氛低落。 解決孩子偏、挑食行為三步驟︰1.檢測、2.行為改善、3.補充均衡營養。建議家長面對偏、挑食的幼兒,可進行下列步驟進行改善: 1.「檢測偏、挑食類型」:根據國外引進且在國內數家醫學中心進行過的偏、挑食診斷工具(IMFeD),可將偏、挑食幼兒分成「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精力充沛卻很少肚子餓」、「害怕吃東西」、「家長過度擔心孩子吃得不夠營養」、「具潛在疾病問題」、「被忽視」六大類,前4種為常見的偏、挑食孩童。 三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處理 針對不同類型的偏、挑食幼兒,有不同的行為改善對策,建議家長可上www.imfed.com.tw進行初步檢測,再將檢測結果帶至醫療院所諮詢醫師,以判斷偏、挑食類型。 2.「簡單八大餵食原則,改善幼兒用餐行為」︰用餐時間不看電視、不給玩具,以免讓孩子分心;固定三餐餵食,增加用餐時的飢餓感;限制用餐時間的長度(最好不要超過半個小時);選擇適合幼兒年齡、口感的食物(大人的食物有時候對幼兒來講太硬了,並不適合);允許孩子用餐弄髒、弄亂餐桌;鼓勵孩子自行進食;用餐時父母保持中立態度;持續提供新食物給孩子。 不同類型的偏、挑食孩童有其不同的解決方式,根據表徵找出類別,並且針對類別進行處理︰ ◎只吃少數幾種食物 ●表徵︰特定不吃某種質地、氣味、顏色等性狀的食物,例如:不吃青菜類、不吃固體食物等。 ●改善建議︰家長先從孩子可接受的食物下手,並保持中立的態度,在孩子面前嘗試新食物,引發孩子有興趣嘗試。 ◎精力充沛,卻很少肚子餓 ●表徵︰對周遭的事物充滿興趣,唯獨對「吃」興致缺缺,常常只吃幾口就飽了。 ●改善建議︰家長要求孩子用餐時間坐在餐桌旁用餐,且餐與餐之間不供應其他的食物,來增加孩子的飢餓感。 ◎害怕吃東西 ●表徵︰常藉由哭鬧、弓起身體、不張開嘴巴等行為來拒絕進食。 ●改善建議︰家長可用其他餵食器具或在孩子想睡覺時餵食,以降低孩子的敏感度。 ◎家長過度擔心孩子吃得不夠營養 ●表徵︰孩子長得較瘦小,或是吃得不多,但整體營養是均衡,發展是健全的。 ●改善建議︰家長不用太過擔心,仍有疑慮可至醫療院所請醫師評估孩子的生長狀況。 家長得有耐心 矯正期至少3個月 3.「3至6個月行為矯正期,補充均衡營養」:偏、挑食幼兒要改善行為,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行為矯正期,約3至6個月不等,但長期營養攝取不均衡仍有礙成長與心理發展,因此在行為矯正期間,可選擇搭配均衡營養補充品,幫助孩子在矯正期間仍可以攝取足夠熱量及均衡的營養素,不僅可避免幼兒生長發展不均衡,也可幫助家長緩解焦慮感,循序有耐心地改善幼兒偏、挑食問題。 (作者為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肝膽胃腸科主任)

當孩子開始「破壞」繪本時

2013年03月28日
公開
62

當孩子開始「破壞」繪本時 . 「舔書」、「把書頁揉得亂七八糟」 是孩子對繪本感興趣的證據,不必太過緊張 經常有家長向我訴苦說,孩子別說是看圖,還會去舔繪本,把繪本揉得亂七八糟,根本沒辦法享受繪本時間。乍看之下,舔繪本、揉書這樣的行為似乎是要不得的。可是對於不到一歲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行為。不僅如此,事實上這正證明了孩子對繪本感興趣,反而是值得高興的現象。 以發展階段來說,一歲半以前的時期稱為「口腔期」。口腔期顧名思義,是用嘴巴去確認事物的時期。我們大人是透過用手摸到的觸感去確定東西的軟硬和冷熱。相較之下,一歲半以前的嬰幼兒還無法隨心所欲地靈活用手。所以他們不是使用尚未發達的手,而是用嘴巴來確認。此外,有時候也是因為長牙時獨特的疼癢感而想要去咬東西。因此不只是繪本,只要是摸得著的東西,像是積木、掉在地上的石頭等等,他們什麼都會拿來往嘴裡塞。 還有,當孩子開始逐漸學會運用手指以後,會有一股想要用手去做事的衝動。對孩子來說,把繪本的書頁揉爛、撕破的行為,非常刺激好玩。 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把東西揉成一團、撕破,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發展過程。這些行為並非出於厭惡,而是「這是什麼?」的關心表現。因此沒必要鑽牛角尖,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討厭繪本時間?」話雖如此,這仍是不太好的行為,所以當孩子這麼做的時候,就平靜地制止說:「不可以放進嘴巴裡面哦」、「要愛惜故事書哦」,耐心十足地教導就行了。雖然有個人差異,不過到了兩歲左右,用嘴巴確認的行為就會漸漸消失了。同時孩子也會開始理解到亂揉、撕破書頁是不可以的。請將撕破的繪本,就當著孩子的面用膠帶修補起來。如此一來,孩子也會學習到繪本是應該珍惜的。 如果孩子怎麼樣就是坐不住,無法持續看繪本七分鐘的話,那麼在孩子失去耐性的時候結束就行了。尤其是剛開始繪本時間的時候,孩子無法瞭解到打開繪本就有圖片可以看,因此即使只有短短幾分鐘,孩子無法持續集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比方說,用奶瓶餵奶的時候,一開始孩子只知道反射性地吸奶,但漸漸地他們會認識到「奶瓶=可以喝到奶」,然後發展為只要肚子一餓,就想要奶瓶。就像這樣,即使每天只有短短的一下子,但只要持續讓孩子接觸繪本,他們就會逐漸理解到「打開繪本就有圖片可以看,很好玩!」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完美,最好是耐心地一步步來。當孩子可以盯著圖片十秒以上,就差不多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共讀繪本,教出全人格的孩子》

寶寶為何尖叫

2013年03月27日
公開
61

寶寶為何尖叫 . 對父母來說,首先要明白的是,寶寶大聲尖叫是為了向周圍的人傳遞信息。   嘟囔的咕咕聲,大笑的咯咯聲,咿咿呀呀的學語聲,多么可愛的調調!這是寶寶最迷人的年紀,好像一朵朵燦爛的小太陽花,每個人都會愛上他們的微笑和純真。但是突然間,一陣凄厲的叫喊——天哪!那是寶寶發出來的聲音嗎?   媽媽困惑了。為什么寶寶會發出那樣撕心裂肺的喊聲?沒人會喜歡這種形式的尖叫,它簡直是在謀殺人的耳朵。寶寶還那么小,他是怎么了?病了嗎?   其實,這是寶寶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語言發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在為將來的語言表達做準備了,學習發音,學習對語言的理解,最后才是開口說話。   6個月的寶寶,他們會發覺雖然自己的個頭小,卻能用最大的聲音去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尖聲叫喊就是一種測試嗓子的最普遍的途徑。對他們來說,自己能發出這種奇特的聲音是一件相當刺激、相當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們想表達什么的時候,就會用盡全身力氣去喊叫。如果他們的叫聲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下一次,他們的分貝會更高,持續的時間會更長。   尖叫的原因及應對   1、也許尿濕了、餓了、累了、想睡覺了或者受傷了。   當寶寶尖叫的時候,你該看看寶寶身上有沒有什么令他不舒服的狀況發生:尿布濕透了嗎?小手擦傷了嗎?或是超過幾個小時沒有吃東西了?   2、也許是感覺到寂寞了。   寶寶常用尖叫來要求父母的靠近和愛撫。這時你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忙碌于工作或家務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注?   3、也許是因為情緒的不穩定而顯得煩躁不安。   這時你需要做的是,積極地回應寶寶的感受。你可以擁抱他、撫摸他或對他說話,令他安靜下來。   4、也許是不想被長期的關在圍欄或嬰兒床里。   你可以輕輕地把他和他最喜歡的玩具一起轉移到別的地方。對于小寶寶來說,知道你在他身旁,或是一個新鮮有趣的環境都可以讓他立刻轉移注意力。   小寶寶的尖叫或許不像其他行為那樣惹人愛憐,那該怎樣減低它的發生率呢?你可以從這一刻起,控制自己說話的音量,對任何人,尤其是對寶寶說話的時候,不要大聲叫喊。我們相信,當寶寶的詞匯量有所增加的時候,他就不會再用尖叫來刺激人們的耳膜了。   尖叫的益處   其一,寶寶在利用它鍛煉自己的發音系統。就像小鳥初試啼聲一般,寶寶會覺得自己竟能發出這樣的聲音,真是太有意思了!興趣是學習發聲的基礎。   其二,這是寶寶對周圍環境的積極反饋,它能讓父母了解寶寶的意愿,并予以相應地滿足。尖叫能使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產生良性地互動,是加強親情鏈鈕的重要環節。

寶寶,學習咀嚼的重要性!

2013年03月26日
公開
44

寶寶,學習咀嚼的重要性!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73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國泰综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楊瑞賢 許多新手爸媽以為,寶寶與生俱來就具備有咀嚼能力,認為這是人類的本能,因此,時候到了,寶寶自然就會動動小嘴、吃下固體食物,應該不需要特別注意或訓練。其實,咀嚼對於寶寶來說,可是得經過不斷學習與練習,並需要爸媽的協助,請跟著我們一起瞭解寶寶的咀嚼大事吧! 學習咀嚼是寶寶的大事! 或許此時爸比媽咪正一手抓著零食放入嘴裡,另一手隨意地翻閱的雜誌,這些輕而易舉的小動作對於大人而言,不加思索就能夠辦到,但是對於小小年紀的寶寶呢?將食物放進寶寶的小嘴裡,自己就會咀嚼了嗎? 咀嚼並非是天生本能 許多爸媽誤以為咀嚼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很少注意寶寶的咀嚼學習。其實,咀嚼是需要學習的!一個孩子從吸吮的乳汁到咀嚼、吞嚥各種類型的食物,需要慢慢累積咀嚼的經驗,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學會正確的咀嚼方式。 國泰综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楊瑞賢指出,當孩子咀嚼食物時,需要動用舌頭、嘴唇、牙齒、臉部肌肉…等各部分的良好配合,才能順利將食物磨碎或咬碎。倘若爸比媽咪在孩子發展過程之中並未提供適當的食物讓孩子練習咀嚼,可能造成許多問題。 到底咀嚼對於孩子有何重要性呢?請專業醫師為新手爸媽來分析與探討: Point1、攝取多元營養 利用牙齒磨碎食物是咀嚼最基本的解釋,咀嚼除了能夠將食物磨碎,容易下嚥之外,咀嚼也能使得食物與唾液充分結合,幫助食物消化,就是咀嚼的第一作用;也能讓食物本身的味道充分釋放出來,進而品嚐到食物的真正味道,讓寶寶品嚐到食物的天然美味。此外,透過咀嚼才能讓寶寶進食的食物種類更多元化,攝取足夠營養。 如果在副食品添加期,爸媽不重視寶寶的咀嚼能力,忽略糊狀與固體食物的給予,而一直提供流體食品,讓寶寶的口腔沒有粗食物的刺激,將可能造成不良的進食行為,進而影響營養攝取。最常見到1歲多的寶寶吃一口飯,要花上10多分鐘,含在嘴裡不咬也不吞;或是只會吃糊狀食物,遇到稍微硬一點的東西,就馬上吐出來;有些寶寶吃東西,隨便咀嚼幾下,吞下去了。 Point2、有助口腔健康 咀嚼對於寶寶的牙齦也能產生按摩功效,當齒齦受到食物的按摩刺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牙周健康。而附著在齒面和牙齦上的殘渣也會因咀嚼分泌的唾液和肌肉的運動而得以清除。 Point3、間接影響語言   孩子咀嚼時,臉部肌肉不斷動作,可使流向大腦的血液量增多,腦細胞間信息往來頻繁,間接促進大腦發育。若有良好的咀嚼能力,增加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的靈活度,也能幫助未來學習語言的發展。另外,當孩子練習自己進食的過程之中,提高手眼協調的能力。 咀嚼能力發展階段 隨著寶寶的年齡漸長,其咀嚼能力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性發展,爸比媽咪應該瞭解與掌握,才能補充寶寶所需營養以及藉機訓練咀嚼能力喔! 0∼3個月 新生兒一出生就具有吸吮的能力,吸吮就是寶寶成功攝取營養的第一步! 3個月以前的寶寶,因為其消化及咀嚼能力,還無法服用固態食物,只能喝液體的ㄋㄟㄋ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純母乳哺餵是最好、最天然的營養來源。 親餵母乳寶寶咀嚼能力佳? 當媽咪親餵寶寶時,寶寶必須很專心且用力地吸吮,才能喝到ㄋㄟㄋㄟ;只要小嘴稍微鬆開媽咪的乳房,就吸不到任何乳汁了。楊瑞賢醫師表示,在吸吮動作之中,寶寶充分運用上下顎、嘴唇及雙頰的肌肉,促進各種肌肉的發達,日後咀嚼能力會較強。反之,使用奶瓶哺餵的寶寶很容易就吸到ㄋㄟㄋㄟ,吸吮力弱,今後的咀嚼能力也可能會弱。 4∼6個月 4個月大以後的寶寶,吸吮與吞嚥液體食物的動作已發展成熟,可順利喝進奶類食物,而不太容易流出來。且寶寶的腸胃消化系統也逐漸發展起來,舌頭也變得較靈活,開始運用臉頰肌肉,除了液體之外,爸媽應提供服用糊狀食物,讓寶寶有機會訓練口腔動作。 加入副食品的添加,應該先從口感較軟的米糊、麥糊、蔬菜泥開始,以一次添加一種為原則。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哺餵的寶寶,可以延到6個月大再開始添加副食品。 6∼9個月 通常6個月以後寶寶會萌發出第一顆小乳牙,加入牙齒幫忙咀嚼,就能夠嚼碎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食物,而舌頭也能夠上下移動,可以將食物推到上顎弄碎,這是建立咀嚼習慣的好時機!而且,寶寶主動進食的慾望也增強,有時看到爸媽在吃東西,可愛的小嘴巴也會跟著動,做出想要嚐一嚐的表情。 9∼12個月 這階段的寶寶可能已經長了4∼6顆小乳牙,可以進行利用牙齒切斷、磨碎的動作,而且口腔肌肉也更加有力了。爸比媽咪以提供寶寶更多樣化的食材,但必須先處理成適合的質地與口感,例如:小碎肉、較軟的稀飯…等。 1歲∼ 基本上,滿周歲的寶寶可以與爸比媽咪吃一樣的食物了,只要幫忙將食物切成適當大小,就可以有足夠機會練習咀嚼。切勿將食物切得太細,讓寶寶嘗試多變化烹調方式的食物與味道,但是楊瑞賢醫師特別提醒爸比媽咪,注意調味料的使用,切勿太油膩與重鹹口味,以免養成偏好重口味,造成腎臟負擔。 練習咀嚼的小撇步 當寶寶練習咀嚼時,爸比媽咪要有絕對的耐心,提供適當硬度和彈性的食物,且給予充裕的咀嚼時間。 撇步1、天然水果最好! 將蘋果或紅蘿蔔切成條狀、片狀都很適合練習咀嚼的寶寶,提供最天然的美味與口感,除了可以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纖維質促進排便順暢,維持腸道健康,當然也能夠提高食物的接受度。不過,因為寶寶的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蔬菜類與副食品添加都必須以煮熟為原則,才能確保健康衛生。 撇步2、爸媽一起動嘴! 有些忙於工作的爸比媽咪,為了節省時間而讓孩子長期使用奶瓶進食,楊瑞賢醫師提醒,千萬不可為了一時方便,卻錯失孩子練習咀嚼的機會。當寶寶練習咀嚼的時候,爸比媽咪可以在一邊跟著做咀嚼的動作,讓寶寶模仿,鼓勵寶寶咀嚼。 撇步3、自己動動手吃! 除了可以拿天然的水果類讓寶寶練習咀嚼之外,麵包條或烤吐司邊…等條狀食物都蠻適合讓寶寶自己動動小手拿著吃,不過,寶寶吃東西時,爸媽應在一旁觀察其進食狀況,以免發生意外。 已經具有握住湯匙能力的孩子,楊瑞賢醫師建議爸比媽咪就放手讓孩子自己拿著小湯匙,眼睛看著碗裡食物,舀起來,放進小嘴巴裡,這個看似簡單動作,卻讓孩子感到無比的成就感,當然他也就會更樂意一口接著一口吃下去,也能夠順便訓練手眼協調的能力。 撇步4、菜色多樣變化! 如果太常讓孩子吃同一種菜色,每天吃、甚至吃每餐吃,重覆性太高,也會因為吃膩而產生排斥感,建議爸比媽咪多花點心思在食物料理上做變化,即便是同一種菜色最好也能有不同的烹煮方式,讓孩子覺得每次吃到的不太一樣,就能夠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撇步5、切勿強迫餵食! 當寶寶不想吃的時候,不要硬餵!尤其是剛接觸副食品的寶寶,都會將食物吐出來,大約1∼2週寶寶就會逐漸習慣,爸比媽咪切勿因為寶寶吐出來而以為寶寶不愛吃,而強迫寶寶進食,造成不愉快的用餐經驗,這樣只會造成反抗的反效果喔! 別忘口腔清潔! 在寶寶嘗試副食品之後,口腔裡接觸的食物種類增多,食物殘渣留存機會也變多,提醒爸比媽咪別忘了進食後,妥善清潔寶寶的口腔。在無牙時期,可使用乾淨的紗布、棉花棒沾點清水,輕輕擦拭牙齦與舌頭;長出乳牙之後,可以先幫寶寶用白開水刷牙;2歲之後的寶寶應逐漸學習自己動手刷牙。另外,至少每隔半年進行定期檢查。 楊瑞賢 現任:國泰综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牙醫醫學士 經歷:美國加大洛杉磯分校齒顎矯正科研究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員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2月號。http://www.mababy.com/

小嬰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2013年03月25日
公開
56

自我覺察的歷程   嬰兒剛出生時,並不瞭解自己與他人的分際在哪裡,要到發現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後,才開始自我覺察的歷程。大約從兩個月大開始,他會花很多時間玩自己的手、抓自己的腳,著迷於自己手腳的長相以及嚐起來的感覺和動起來的樣子。當父母不在身邊時,這些身體部位就是最佳的娛樂工具,也能幫助他發現皮膚摸起來、聞起來和嚐起來的感覺。慢慢的,藉由感官探索,他會發現更多不同的身體部位及這些部位的感覺、味道和功能。就在這一點一滴的新發現中,在他腦海裡就逐漸形成一張身體的感覺構圖。而在認識自己身體後,嬰兒又會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這有助他知道自己是誰,區分出自己和其他人,從而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專家利用嬰兒照鏡子時的反應來觀察嬰兒自我察覺的過程: 一、出生∼三個月   此時嬰兒對鏡中的影像並沒有多大興趣,對他而言,這就像一幅圖像,和掛在牆上的海報並無差別。 二、四個月   開始會對鏡子裡的影像感到好奇,並會對著影像伸手,但尚不能區分鏡子裡的影像和實體的不同。 三、五∼八個月   對鏡子裡看到的東西很感興趣,如果你抱著他照鏡子,他會和鏡子裡的那張臉玩很開心,不過他並不知道這張有趣的臉就是他自己。 四、十∼十一個月:嬰兒已經知道所看到的只是鏡子裡的影像而已,如果你拿一個玩具從他的身後靠近,他已經會轉過頭來看這個玩具了。 有助自我發展的小遊戲   以下提供幾個有趣的小遊戲,幫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測試並促進孩子的自我發展:   1.在孩子約四個月大時,可和他玩抓癢的遊戲。用手指在他的手臂、大腿或   胳肢窩等部位輕輕搔癢,如果孩子立刻有癢的感覺,就表示他的本體意識   已經成熟,能夠意識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是個獨立個體了。   2.抱四個月大的寶寶照鏡子,讓他清楚看見你拿一個玩具過來,然後問他:   「玩具在哪裡呀?」此時寶寶多半會對著鏡子裡的影像伸手,你可以試著   把玩具弄出聲音,讓寶寶轉過頭去看玩具,然後再把玩具藏起來,讓他的   注意力回到鏡子上,反覆為之,寶寶不但會玩的很開心,你也可以藉機觀   察他的發展。   3.四到八個月大時,可和他一起對著鏡子玩遮臉遊戲,讓他看著鏡子裡的你   和他說話,或只是讓他靜靜看著自己的臉。   4.一歲時,可以玩點紅點的遊戲。偷偷趁他睡著時,用口紅輕輕在他額頭或   鼻尖塗上紅點。等他醒了之後,再帶他去照鏡子,看他會指著鏡子裡的紅   點或想抹掉臉上的紅點。另外,也可以趁他不注意時在自己的臉上貼一張   貼紙,看寶寶會不會發現鏡子裡的你臉上有東西,然後轉頭查看你的臉。   自我覺察是孩子的重要發展,他必須透過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同時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區分出自己及他人和其他物體的分界。只要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並提供寶寶安全且自由的探索環境,就能幫助他自我覺察,進而對自己的身體和人格特質建立自信。

孩子晚睡有沒有關係?

2013年03月24日
公開
77

孩子晚睡有沒有關係? 嬰兒與母親 3月號NO.437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洪依利 孩子越來越晚睡,家長最擔憂莫過於影響身高發展,不過有些外國人並不這麼認為,在阿根廷,做父母的普遍覺得孩子晚睡是無妨的,這與台灣爸媽的認知差很多,究竟孩子晚睡真的沒關係嗎?而到底幾點入睡對孩子的生長最有利? 東、西教養觀大不同 晚睡不利孩子身高、體重發展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洪依利醫師表示,睡眠對孩子而言,並不只是睡足多少時間,而是要睡足以及睡對時間,尤其太晚睡,對孩子會有一些負面影響,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 孩子晚睡與生長發育有很大關係,因為晚上生長激素分泌比較多,這段時間不好好睡覺,荷爾蒙分泌會減少,自然影響到身高,雖然影響身高不只睡眠一個因素,但是晚睡確實會對身高發展不利。此外,晚睡的孩子白天接受日照時間較少,而日照與維他命D有密切關聯,長期缺乏維他命D,也比較會長不高。 臨床觀察也發現,晚睡對孩子的體重也較不利,例如晚睡又晚起,很容易漏掉早餐,甚至連午餐都無法正常吃,長期下來,這種作息的小朋友顯得比同年齡孩子來得瘦小;另一種狀況是孩子經常晚睡,睡前容易因為肚子餓而吃宵夜,所以反而會有肥胖問題,所以晚睡可能讓孩子長得太瘦小或太胖。 孩子抵抗力、情緒也會受影響 長期無法早睡的孩子,除了長得矮小之外,也比較容易生病,由於晚上睡眠時間少,白天再怎麼補眠,也無法營造和晚上一樣安靜的睡眠環境,所以睡眠品質欠佳,身體抵抗力也跟著變弱,而且因為日照不足,同時也影響到情緒,孩子脾氣比較差。像在北歐國家就因為日照時間少,憂慮症患者偏多,就是與睡眠不夠,缺乏維他命D有關。 至於家長們很擔心的學習能力,是否也會因為長期晚睡而受影響?洪依利醫師指出,大腦發展主要與睡眠時間是否足夠有關,和晚睡較沒有太大關聯性,不過假如養成晚睡習慣,白天清醒的時間相對減少,孩子接受刺激的時間也縮短,間接上也會有不良影響。 家長或許認為阿根廷國家的小朋友雖然晚睡,不也是長得高又壯,這與人種比較有關,並不能相提並論。 各階段孩子應該睡多久? 剛出生新生兒,一整天的睡眠時間總共約有20個小時,甚至更長,新生兒因為整天都是睡睡醒醒,比較沒有白天、晚上的分別;一歲以前的幼兒全天的睡眠時間則應該要有14小時,包括晚上、白天以及午睡時間;三歲以前的孩子一天睡眠時間最好達到12小時,至少也要有10個小時。 至於要幾點睡?一到三歲的小朋友,建議要在晚上九點前入睡;三歲以後可能會比較晚睡,但是仍希望盡量讓孩子早睡,無論西醫或中醫,站在健康的觀點,都認為孩子最好在九點以前入睡是最有益的。 寶寶夜奶不影響睡眠 出生二個月(特別是一個月的新生兒)的嬰兒,半夜還需要餵奶,一個月以後的孩子可開始戒除夜奶,不過若是早產低體重兒,需維持3~4小時餵一次奶,就不要急著戒夜奶,寶寶夜奶時多半是半睡半醒,會有自然的吸吮反射動作,無論親餵或瓶餵,都不會影響睡眠,家長不需太擔心。 九點以前入睡對孩子最好, 但是要如何讓孩子能順利早睡? 洪依利醫師特別提供以下幾個注意事項讓家長參考: *白天讓孩子盡情的玩。 *除了新生兒之外,家長應避免在下午四點以後讓孩子睡午覺,以免無法在晚上九點前入睡。 *睡前避免讓孩子有過度刺激的玩耍。 *如果孩子在九點前睡,會鼓勵家長讓孩子在睡前那一餐盡量吃飽。 *出生二個月以前新生兒,晚餐那一次的奶可餵少一點,睡前喝的奶則建議比平時多20c.c左右,這樣半夜比較不會餓醒。 *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此外,燈光太亮會影響睡眠品質,假如孩子怕黑,建議點一盞小燈就可以了。 *誘導孩子入睡,每個孩子入睡方式不同,有些需要安撫奶嘴、玩具,或媽咪的陪伴等等,應該依孩子需要來進行。 *讓孩子獨立在自己的床上睡,若與家長睡,會受大人作息所影響,比較不容易早睡。 調整孩子睡眠,家長別心急 家長也不要每天為孩子早睡問題而過於焦慮,這樣反而不好,偶而晚睡不必太緊張,生氣,否則反而會影響孩子情緒,有些已養成晚睡習慣的孩子,無法在短時間內調整過來,這時候更不能急躁、發脾氣,要給孩子一些時間做調整。 門診看到很多雙薪家庭白天孩子給保母帶,晚上接回來已七、八點,這時候會想多陪陪孩子,孩子也想和父母互動,所以就為了親子互動而造成晚睡,晚睡就會晚起,因此而陷入惡性循環,現代家庭孩子晚睡多因家長作息所造成,家長本身應該要先改變,採漸進方式,例如原本晚上陪孩子到十二點,先提早到十一點,再慢慢往前提早。 洪依利 學歷: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桃園敏盛醫院兒童暨青少年醫學部主任 現任: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系講師

寶寶厭奶怎麼辦?

2013年03月23日
公開
85

寶寶厭奶怎麼辦? 媽咪寶貝 3月號NO.153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臺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任劉芳青 小卉家5個月大的寶貝歆歆,最近突然一反常態變得很不喜歡喝奶,每當小卉抱著她要餵奶的時候,歆歆就會別過頭放聲大哭,這樣的行為讓小卉一方面開始考慮是不是要添加副食品,另一方面也很擔心厭奶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狀況…… 7妙招,Easy度過厭奶期 你家寶寶正在經歷厭奶,或者才剛度過厭奶的危機嗎?其實,厭奶在1歲以下的寶寶身上並不少見,甚至可說是成長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爸媽只要多用點耐心呵護,就可以幫助寶貝順利度過厭奶期。 什麼是厭奶期? 小寶寶從出生以後,就開始以奶類為主食的生活,等到4∼6個月大時,不少寶寶的每日飲奶量會突然下降一半,陸續顯現出明顯的厭奶症狀。臺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任劉芳青表示,門診中常遇上爸媽帶孩子注射預防針,順道提及孩子最近一反常態變得不愛喝奶,甚至看到大人吃東西卻盯著食物直流口水,對奶類以外的食物展現出高度的興趣,這正代表寶寶正在經歷人生中第一次的厭奶期! 厭奶期一點也不稀奇! 多數寶寶在4∼6個月大的時候,會出現人生中第一次的厭奶期,而厭奶期會維持兩個星期左右後逐漸改善。之後直到1歲左右,部分小朋友會出現第二次的厭食期,此一階段的孩子多半已經能吃固體食物,但孩子厭食卻會只肯喝奶而排斥吃固體食物,與父母過晚替孩子添加副食品、餵食方式不正確有關。 厭奶期3大特徵 當寶寶正在經歷厭奶期的時候,會出現下列4項明顯特徵: 1 .抗拒喝奶 厭奶期的孩子無論精神、活動力都和往常一樣好,可是每到餵奶時,就會放聲大哭或別開頭極力抗拒,就連強迫餵食仍不願意乖乖吞嚥。另外,如果大人不小心讓孩子嚐到有味道的食物,也可能導致在這個階段進入厭奶期。 2 .喝奶不專心 成長到4∼6個月大的階段,視力與聽力比剛出生時更好更清楚,頸部的肌肉張力也越來越好,懂得如何自行抬頭張望身邊事物,所以喝奶時只要有人在一旁走動,或是附近有玩具、電視、廣播等聲光刺激,就很容易因此分心沒辦法專心吃奶。 3 .半夢半醒反而吃得下 寶寶大部分的時候不願配合乖乖喝奶,只有到了睡前,在半夢半醒的迷糊狀態反而能順利餵食。 突然不愛喝奶的可能原因 小寶貝突然間拋開對「ㄋㄟㄋㄟ」的依賴,主要可能受生理性與病理性兩方面的原因影響: 生理性厭奶》進入厭奶期、受副食品的影響、其他 「其實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每天只能吃同一種食物,或許我們連一個禮拜都無法忍受,更何況小寶寶4個月以來只以奶類為主食呢?」劉芳青主任表示。寶寶長期每天只有單一食物,久而久之自然主觀性對喝奶感到厭惡,所幸多數孩子只會短暫持續一兩週,之後胃口又會逐漸改善。 病理性厭奶》慢性疾病、鵝口瘡、咽喉炎、生長遲緩、其他 身體不舒服會連帶影響食慾,因此當寶寶出現厭奶症狀,首先必須排除鵝口瘡、咽喉炎等疾病的可能。 若寶寶的厭奶屬於病理性(因為疾病導致),出現症狀的時間點將不會侷限於4∼6個月大,舉例來說,胃幽門狹窄在出生後兩個禮拜即可能顯現,而敗血症的寶寶也可能一下子食量銳減,換句話說,如果寶寶提早在4個月以前出現厭奶、嘔吐、腹脹等異狀,家長就應該意識到潛在疾病的可能。 只會短暫持續一兩週,之後胃口又逐漸改善 寶寶的飲奶量如何計算? 在寶寶尚未開始食用副食品以前,可以以此公式簡單計算寶寶一天的正常奶量: 體重×每日平均餵食量=正常奶量 一般來說,寶寶平均每餐的餵食量大約在120∼140c.c.之間,以一個體重5公斤的寶寶為例,每天應該要能吃到600∼700c.c.,但一天最低的總奶量下限是500c.c.。劉芳青主任也提醒,厭奶的寶寶雖然不愛喝奶,但也不見得每餐都喝很少,寶寶或許這一餐食慾佳喝120c.c.,但下一餐卻只喝90c.c.,有「大小餐」進食量不均等的狀況。但整體來說,只要寶寶一天的進食量能達到「公斤×100c.c.」,短期之內不至於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厭奶會不會影響健康? 基本上只要屬於生理性厭奶,而體重生長曲線並未在短期內偏離太多(超過兩條曲線),通常不至於對健康造成重大的影響。只是,厭奶有時也必需考量是否已屆添加副食品的時機,畢竟副食品是除了奶類以外,供給寶寶營養和熱量的重要來源,關係到寶寶的健康與成長,我們在下一段將有較詳細的說明。 是否需要服藥治療 一般來說,厭奶期的寶寶雖然吃得少,卻不至於影響體重太多,通常也會優先採取添加副食品的方式嘗試改善。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胃和食道尚未發育健全,偶爾還會在餵完奶後溢吐奶,這時醫師會視情形酌量給予幫助消化和腸蠕動的藥物,間接促進寶寶的食慾。 供給寶寶營養和熱量的重要來源 7妙方輕鬆對抗厭奶期 當寶寶突然開始極力拒絕喝奶,爸媽的心情想必會既緊張又擔心,劉芳青主任提供了7個聰明小妙方,如果你家寶貝也正面臨相同的問題,也不妨跟著我們的腳步嘗試看看唷! 1.不可強迫寶寶喝奶 有時照顧者因為擔心厭奶影響寶寶成長,所以會刻意強迫進食,但這麼做反而容易讓寶寶對「喝ㄋㄟㄋㄟ」心生畏懼,在邊喝邊哭極力抗拒的情況下,更容易導致嗆奶。如果寶寶這餐的奶量減少,肚子餓的間隔時間便會縮短,所以下一餐記得要多增加奶量,通常大約兩星期左右,就可以度過這段難熬的厭奶期! 2.定時少量餵食 厭奶期寶寶的食量通常會減少3分之1至2分之1,但照顧者仍要維持原來的餵奶習慣、固定餵食的時間與長度,舉例來說,若原先餵一餐需要20分鐘,那麼照顧者約餵20分鐘即可停止,不必因寶寶不肯吃而拉長餵奶時間,之後再隨需求增加奶量,並且避免在非習慣時間餵奶,可以幫助寶寶調整喝奶的步調。 3.改變餵食方式 長輩們總說「七坐、八爬、九發牙」,但現在的孩子營養充足,通常提前在6個月大左右就會冒出小白牙了,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很喜歡將東西往嘴裡送,一方面是因為好奇,另一方面則是藉著咬磨牙齦的動作舒緩長牙不適,所以變得不喜歡喝奶。建議此時照顧者可以替寶寶改變餵食方式,比方說用兒童湯匙或小杯子餵食,寶寶會因為感覺有趣新奇而重燃「吃飯」的樂趣。 4.消耗體力增加飢餓感 隨著年紀增長,寶寶白天醒著的時間越來越長,照顧者可以趁寶寶清醒時多陪伴他遊戲、唱歌、說說話、進行嬰幼兒按摩等活動消耗體力,能增加飢餓感並改善進食狀況。 5.在單純的環境哺餵 餵奶時應選擇燈光柔和、溫度適中、安靜(也可以撥放一些輕柔音樂)的環境,盡量減少周遭的刺激,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好奇心旺盛,所以照顧者切忌一邊餵奶一邊跟寶寶玩耍,或者在餵奶的同時看電視,才能避免聲響或影音吸引寶寶注意力,使他一心想玩耍而不願意吃東西。 6.適時添加副食品 寶寶的第一次厭奶多發生在4∼6個月大,這時只要家族無過敏史而寶寶又嚴重厭奶,可嘗試一天餵一餐米糊(最多不超過兩餐),而最晚給予副食品的時機不要超過6個月,否則將導致1歲左右的厭食問題更加嚴重。 至於爸媽們很擔心添加副食品會導致過敏問題,劉芳青主任表示,以小兒科醫師的角度,因為現在過敏體質的孩子不在少數,建議先從幼童的家人(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著手了解有無過敏病史,再來決定給予副食品的時間──如果家族具遺傳性過敏體質,建議6個月大後再開始添加副食品。 一開始可先嘗試米糊,或是以新鮮天然的食材親自烹調副食品,並以「流質、糊狀、固體、塊狀」循序添加,不但能訓練吞嚥功能的協調,還能補足成長中的營養需求。但為了避免發生過敏,照顧者應謹記「1週添加1種副食品」的基本原則,才能在過敏發生時快速釐清真正元兇。 7.奶嘴孔適中,不可頻繁換奶粉 1秒1滴為原則 新生兒使用的奶嘴孔小、流出奶量較少,但隨寶寶成長胃容量逐漸增加,對奶量的需求越來越高,若奶嘴孔過小將導致無法順暢吸吮,還會吸入過多空氣感到飽足而飲奶量銳減。劉芳青主任建議,照顧者可試著將奶瓶騰空倒置,若奶水能以「1秒1滴」的速度滴下,就代表孔洞大小適中(反之,孔洞過大吸吮時易嗆到)。 奶粉一匙一匙代換 寶寶6個月大前都是使用嬰兒階段奶粉,6個月過後是否需要換第二階段奶粉,其實必須視發育程度而異──能否適應另一種奶粉取決於腸道消化酵素是否成熟,冒然完全更換奶粉易產生腹脹、拉肚子等不適,而頻繁更換奶粉更是會增加過敏機率,可能演變成多重原因的厭奶。 如果考慮更換它款奶粉,建議新款奶粉一匙一匙替換掉舊款,倘若過程中孩子拉肚子或是皮膚起紅疹,就代表腸胃暫時沒辦法接受新款奶粉、應暫時維持原樣,但更換後持續觀察一週內排便狀況無異常,就表示腸胃適應良好。 劉芳青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臺中榮民總醫院小兒部兒童感染科總醫師及臨床研究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感染管制學會會員    醫用超音波學會會員 現任:仁愛醫療財團法人臺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任

你幫寶寶洗澡的方式正確嗎?

2013年03月22日
公開
170

幫寶寶洗澡,往往是新手父母最頭痛的事情之一。若是不小心把水流進寶寶的眼睛或鼻子裡,往後的每一次洗澡,寶寶常常一碰到水就哇哇大哭,搞得爸媽洗完一次澡就像打過一場水仗一樣,狼狽不堪。 其實,幫寶寶洗澡真的沒有那麼困難喔!育兒專家林芝鈴說:由於寶寶的身體很柔軟,只要注意洗澡時抱寶寶的姿勢是否正確?洗澡前事先準備好乾淨衣物、所需物品,掌握一些小訣竅並按照以下洗澡步驟,新手父母也可以輕輕鬆鬆幫小寶貝洗澡,再也不會手忙腳亂囉! 洗澡前的準備 1)準備嬰兒浴盆。 先在浴盆裡放水,並準備紗布巾、嬰兒專用沐浴乳、乳液等。幫寶寶洗澡之前,一定要先確認一下水溫,溫度約控制在37∼40℃左右。 2)準備乾淨衣物。 先將乾淨衣服、尿布、浴巾攤開放好,方便寶寶洗完澡就能馬上穿上。 洗澡的步驟 先將身上衣服脫掉,並覆蓋衣物或浴巾在身上,避免寶寶著涼。 • 清潔臉部 1)先以紗布巾沾溫水洗臉。將手伸進寶寶頭部下面固定,使用紗布巾的兩角清潔左右眼,由眼頭往眼角的方向輕輕擦拭。 2)另外兩角則用來擦拭耳內及耳後。 3)紗布巾未使用到的中間部分則用來擦拭寶寶的臉部,左右臉都要擦拭。 4)將紗布巾洗乾淨後包覆手指,再清理寶寶的口腔內部,輕輕擦拭舌苔及牙齦部分。 • 清潔頭部 1)將寶寶夾在腋下,一隻手以橄欖式抱法抱住寶寶,另一隻手用水沾溼寶寶頭部。 2)用手將沐浴乳搓揉起泡後,輕輕的為寶寶洗頭髮,再以紗布巾沾水,沖洗掉泡沫。 • 清潔身體 1)將寶寶放進浴盆裡並坐著。 2)從兩手指縫開始搓揉、使用紗布巾將腋下、下巴、脖子等部位輕輕擦拭。 3)接著撐住寶寶的頭部並讓寶寶稍微平躺,繼續擦拭鼠蹊部、膝窩、膝後、腳趾處。 4)再將寶寶翻面,擦拭背部、臀部、股溝處。 洗完澡之後,用事先準備好的浴巾包裹寶寶的身體,並輕輕搓揉寶寶的頭髮以及將身上的水珠壓乾,由於寶寶的髮量很少,不一定需要使用吹風機。在幫寶寶穿上衣服之前,可適量擦上嬰兒專用乳液滋潤一下肌膚,避免皮膚乾燥,同時也達到按摩的效果,促進親子之間的互動。 林 芝鈴特別強調,幫寶寶洗澡其實很具療癒效果喔!每當自己感覺心情煩躁的時候,就抓家中的小寶貝去洗澡。洗完之後,看見自己兒子乾淨清爽的模樣,焦躁的心情 早就瞬間不見了。所以,新手父母真的不需要把洗澡看成一件很困難、麻煩的事情,只要掌握以上的步驟,父母和寶寶都能得到洗澡的樂趣。 • 育兒專家小檔案�林芝鈴 美國普萊斯頓嬰幼兒學齡前教育碩士,現為台北市私立咕咕園連鎖托嬰中心負責人。微閣產後護理之家、永安產後護理之家、永馨產後護理之家、永佳產後護理之家等育兒講師。 專長�嬰兒照護、嬰幼兒發展與學習、嬰幼兒發展里程、隔代教養與學習;領有高級育嬰師、兒童發展師、超強記憶講師、國際嬰兒按摩師等執

從寶寶的指甲看健康

2013年03月22日
公開
73

如何解決寶寶便秘問題? 嬰兒與母親 3月號 NO.437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許慶俊 通常寶寶幾天需要排便一次?寶寶有時一天解好多次糞便,但有時又好多天才解一次,這樣是不是有問題呢?發現寶寶每次大便時表情都很痛苦,好像糞便相當硬,很難排出的樣子,該怎麼做才好呢?本文由專業醫師來告訴您導致寶寶便秘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善便秘情形。等到寶寶的身心、行為發展都已抵達某種程度後,就可為他做如廁訓練喔! 寶寶正常排便次數 一般而言,母乳相較於配方奶較容易消化,因此哺餵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會比較多。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慶俊表示,由於個體差異,喝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從每天5∼7次到三、四天解1次都有可能,且通常大便質地較稀糊。配方奶寶寶的排便次數較少,大便較容易呈泥狀或條狀。尚未添加副食品而只有喝母乳或配方奶的寶寶,由於胃腸道對奶水比較容易吸收,裡面纖維含量少,所以有可能好幾天才解一次便。不過,只要糞便性質是軟的或糊狀的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就代表他的營養吸收正常,即使大便次數多也沒關係。 喝母乳的寶寶在剛出生後的1∼2個月,糞便幾乎都是稀稀水水的,且稍帶有酸味。有些寶寶甚至一喝完母乳就解便。再過一陣子,腸道吸收能力較成熟,變成三、四天才排便1次,甚至一個禮拜才解1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隨著身體越趨成熟發展,寶寶的大便次數也會慢慢減少,平均一天排便1∼2次或是二、三天才排1次。若排便量足夠,且寶寶的肚子不會脹氣(硬硬鼓鼓的),沒有解便困難問題,大便不是一顆一顆硬硬的,不會卡在肛門口,糞便的顏色和形狀都正常,就不用太擔心有便秘問題。 小叮嚀:寶寶的排便次數減少不見得就是便秘喔! 導致便秘的因素 缺乏營養、內分泌異常、腸內酵素缺乏以及特殊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寶寶便秘。許慶俊醫師說明,以先天性巨大結腸症為例,這是一種先天性腸道神經發育異常,腸子內缺乏該有的神經節細胞,無法進行正常蠕動,因而無法順利排便。罹患這種疾病的寶寶在出生24小時後就可能會有延遲解胎便的現象,且容易合併生長發育遲緩。必須以手術將有問題的那段腸子切除,才能矯正此疾病。 通常寶寶在4∼6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這個階段,由於許多食物都是第一次接觸,除了糊狀、半固體和固體食物的增加,水份攝取量相對減少;也經常會有照顧者擔心引發寶寶過敏症狀,而忽略了寶寶的營養均衡攝取。若纖維質攝取不足的話,就會開始出現便秘的情形。另外有種情況是比較大的寶寶開始要去幼幼班、托兒所,必須適應新的環境,比方說廁所的衛生、同儕的壓力、固定下課休息時間(上廁所的時間也必須配合規定)。由於生活環境改變,加上尚未習慣、心理因素等種種原因,就容易造成便秘。 假如發現寶寶排便時需要很用力,或是糞便很硬呈顆粒狀、塊狀,糞便表面有摻雜血絲,代表可能有便秘問題。另外還要注意觀察寶寶的糞便是否會卡在肛門口解不出來,或經常合併腹脹、腹痛以及排便時異常激烈的哭鬧等症狀。 不見得每天排便就正常 曾有家長反應1歲多的孩子每天都有排便,但卻經常喊肚子痛,觀察他的肚子也是鼓鼓脹脹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許慶俊醫師指出,第一種情況是小朋友解便不專心,經常等到便意很強的時候才解便。當寶寶開始會走路之後,對他而言所有事物都既新鮮又具吸引力,即使是在排便過程中也不專心,急著想要繼續玩,致使解便時間很短(約2∼3分鐘),結果只排出直腸附近一小段的糞便。第二種情況是孩子的糞便堆積在體內太多天,水份被腸子吸乾,變成又粗又硬的糞便停留在肛門直腸的地方,雖有便意卻又解不出來,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滲便情形。 滲便 腸子過漲,太硬的糞便解不出來,較稀的糞便便從旁溢出,易讓人誤以為是腹瀉。 5招解決寶寶便秘困擾 1.多蔬果:可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可讓他接觸果汁、蔬菜汁,再來是果泥、果肉,循序漸進讓寶寶多吃富含高纖多水份的食物。建議不要把纖維的部份濾掉再讓寶寶喝,這樣寶寶就只有吸收到水和糖份了。 2.食物要有多樣性: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可增加對胃腸的刺激,不過對於剛開始接觸副食品的寶寶不要一次給太多種類的食物,以免為身體帶來負擔,或有誘發過敏問題。最好一次嘗試一種新食物,觀察5∼7天,如果沒有腹瀉、嘔吐、起疹子等過敏反應,再加入新的食物讓寶寶吃。 3.養成固定排便習慣:寶寶2歲後可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並培養他每日按時排便的好習慣。通常較建議的解便時間,是在早上起床的時候,或者晚餐過後半小時∼一小時。 4.適度按摩:照顧者用指腹幫寶寶順時鐘按摩肚子,除了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親密,還可增加寶寶的胃腸蠕動,緩解腹漲的情形,使排便更順暢。另外也有報告指出,這樣有助於減少嬰兒腸絞痛的情況。 5.增加運動量:運動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腸道蠕動,有效幫助排便。因為肥胖也會加重便秘的情形,多運動正好一舉多得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記錄寶寶的排便狀況 建議照顧者為孩子記錄每一次的排便情況,如有異常可及早發現,也能讓醫師方便診治。 如廁訓練不能強迫 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同,就算是同年齡的孩子,在學習能力、反應能力、判斷能力等各種面向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最好等到孩子的身心、行為發展都已經抵達某種程度後再為他做如廁訓練,否則可能不僅事倍功半,也會造成孩子在龐大的壓力下,每當到了大便時間就覺得很痛苦,更加無法順利解便,便秘情況可能會愈趨嚴重。那麼何時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如廁訓練?當孩子已經能理解你說的話,會聽從你的指令、模仿你的行為,並能靜下來一段時間,就代表他的身心發展已經準備好,可開始接受訓練了! 許慶俊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    台灣兒科醫學會會員及專科醫師    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會員及專科醫師 經歷: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腸胃科臨床研究員 現任: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師

【嬰幼兒6種退燒法】

2013年03月21日
公開
73

【嬰幼兒6種退燒法】 嬰幼兒因為腦部發育尚未成熟,體溫控制的能力較差,容易急速體溫上升或溫度偏低,常常令家長驚慌失措。明白發燒的原理,就能掌握時機,做出正確的處置,也可以釐清一般常見的退燒迷思。 一般發燒是不必過分擔心,因為最常見的是病毒性感冒引起,如此原因引起的發燒會為期二至三天左右,而且會合併有其他如流鼻水、喉嚨腫痛、食慾稍微減退、咳嗽或腸胃不適等症狀。 哪些方法是爸媽在未帶寶寶就醫前,可在家中事先處理的呢?綜合專家的建議,作為父母的您,正確的退燒方法應該是: ❤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于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于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 2.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 3.溫水拭浴 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 4.用退熱貼 有助于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 5.多喝水 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 6.使用退燒藥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 退燒藥 治療發燒的寶寶,如果決定要降低寶寶的體溫,直接使用退燒藥,不但退燒效果好,而且方便使用,並不建議常規單獨使用物理性退燒法;只有在退燒藥的退燒效果不好的時候,才考慮合併使用物理性退燒法。 塞劑 塞劑內的成分與某些口服藥差不多,劑量的使用則視體重而定,乃是藉由直腸後端的黏膜直接吸收來達到退燒的目的。由於不經口服,所以降溫的速度會快一點。 ⇨ 生活照顧的護理: 寶寶發燒時別忘了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避免餵哺過飽。一般應只餵食平時的七分量為宜,以減輕生病時腸胃的負擔。寶寶手腳冰冷的情況下,不宜溫水泡澡,應多添一件衣服與補充溫水,以達到體溫中樞設定的溫度,才不至於發抖不舒服。待手腳暖和後,才可泡澡與喝涼冷的飲料。 總之,寶寶發高燒,父母不必愈來愈緊張,只要按照上述各種建議,觀察寶寶活動力、補充水分、必要時適度退燒,體溫多半可獲得降低,翌日再帶寶寶就醫即可。

寶寶流口水應對方法

2013年03月20日
公開
74

寶寶流口水應對方法 寶寶的口水流不停,是正常現象?還是他生病了?新手爸媽該怎麼處理,才能止住寶寶的口水呢? 生理性流涎 剛 出生的寶寶並不會分泌很多口水,通常要等到寶寶3∼4個月大後,開始添加副食品,並進食半固體或固體食物,且乳牙萌出,咀嚼功能進一步發育時,口水才會變 多。這時,由於孩子的口腔較淺,吞嚥功能尚差,以致無法將分泌的口水吞嚥下去或貯存在口腔中,於是口水就會順著嘴角流出來,一般到了2∼3歲時,流口水的 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其實,唾液有濕潤口腔、溶解食物和便於吞嚥的功能,且其中還含有天然酵素,能把口腔中的有害細菌殺死,所以,如果不是病理性流涎,就不需要治療。 病理性流涎 流口水的病理性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嘴巴無法經常閉合 咽喉中的腺樣體肥大及嚴重的過敏性鼻炎,都會導致孩子流口水,因其常須張口呼吸,吞嚥口水的動作較少,所以口水外溢的情形便較常發生;要解決寶寶流口水的情況,當然得從改善以上症狀著手。 2.口腔咬合不正 某些先天性的疾病,會造成寶寶下顎發育不全、下巴過小、口部閉合不良,因而易見口水外溢情形;而牙齒的發育良好與否及蛀牙情形,也會影響咬合。 3.口腔運動功能發展障礙 腦性麻痹或神經性功能缺損的孩子,因其肌肉張力不正常,可能會造成臉部及口腔肌肉運動失調,進而影響孩子的吞嚥、咀嚼及發音;而一旦吞嚥不易,流口水的情形就容易發生,這時利用藥物及手術治療可幫助降低口水量。 4.口腔疾病 倘若寶寶的維生素缺乏嚴重,導致口腔黏膜受到病毒感染而形成皰疹性口炎或口腔潰瘍,也會引起口水流不停。此時寶寶通常會有哭鬧、食慾不振等現象,父母除了為其消炎止痛外,也應該給他服用一些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 口水寶寶的日常護理 當寶寶流口水時,爸爸媽媽應該做一些適當的日常護理: ◆注意不要隨便捏孩子的臉頰,以免刺激唾液腺而讓流口水流得更多。 ◆口水屬弱酸性,對寶寶的皮膚有刺激作用,所以寶寶嘴巴周圍的皮膚要經常用溫水洗淨,也可塗一些嬰兒專用護膚霜,並記得勤換圍兜。 ◆若寶寶的皮膚已變得紅腫,應遵照醫師指示以皮膚藥膏塗抹患處,一天二次,2∼3天後即可見明顯改善。 ◆定期帶孩子進行口腔檢查,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寶寶第一次自己吃飯,從「玩」食物開始

2013年03月18日
公開
58

寶寶第一次自己吃飯,從「玩」食物開始 什麼是口腔敏感?吃飯吃的慢,也不喜歡刷牙,可能就是口腔缺乏刺激而造成寶寶的口腔敏感。 諮詢∣兒童職能治療師呂忠益 寶寶一歲半就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爸媽要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自己吃,自己吃飯代表小肌肉控制及手眼協調 能力的發展日漸成熟。先幫寶寶準備一個專屬的位置,也不要怕他吃不好、會弄髒衣服或環境,就貪圖方便 餵寶寶吃。 一歲到一歲半是訓練孩子吃飯的最佳時機,他開始可以自己拿湯匙。在此之前,寶寶喝水時,可以練習使用 吸管、杯子。用杯子喝水,鍛鍊他的手眼協調,有助發展自己拿湯匙吃飯的能力。 剛開始訓練寶寶自己吃飯,可以幫他準備專屬的椅子、專屬的餐具,並從「玩食物」開始。 在吃飯前兩、三分鐘,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接觸食物,不論是用手抓或是湯匙攪,讓寶寶透過自主的遊戲, 建立對「坐著吃飯」這件事的好感。 有時候孩子會玩到停不下來,無法專心吃飯,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幼兒。讓寶寶玩食物五到十分鐘,是可以接 受的範圍,超過這個時間,爸媽可以握著寶寶的手,慢慢引導他用湯匙開始吃飯。 剛開始學習自己吃飯,寶寶容易遇到挫折,例如湯匙放不進嘴巴裡、吃不到東西,他也許會生氣。這時爸媽 可以握著他的手,幫忙寶寶把湯匙放進嘴巴裡,這樣他會慢慢學到如何做才能吃到東西。 當寶寶從「玩食物」到「吃飯」,有些孩子吃沒幾口,就想下桌,這是因為寶寶覺得「吃飯」不好玩或他根 本不餓,也有可能他不喜歡爸媽準備的食物。如果發現寶寶覺得吃飯很無趣,可以試著和他玩遊戲,比如 說:「來,換你餵媽媽吃一口,」漸進的吸引他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