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fanny(kitt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秘笈!0∼3歲寶寶動作發展訓練大公開!

2013年01月04日
公開
59

「我的寶寶已經十個月了,怎麼還不會爬呢?會不會有動作發展遲緩呢?我的寶寶玩玩具都不持久,會不會是個過動兒呢?」孩子呱呱落地後,從一個不會說話只會哭的嬰兒,逐漸會對著人笑、會爬、會坐、會站、會跑,或說話等等。這一連串的變化,不禁讓家長們充滿感謝與驚喜。然而,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擔心孩子是不是發展正常?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刺激與協助? 我們來看看,到底0∼3歲的寶寶,動作發展的軌跡及順序為何?以及該如何輔以怎麼的玩具或游戲,可以幫助孩子動作發展更協調呢?我們請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來解答! 阿鎧老師提醒,因為每個寶寶先天能力和環境經驗不同,所以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也會不同,但發展的順序軌跡卻是相同的,所以家長們不必太擔心寶寶是不是發展過慢,只要發展順序相同,速度慢或快是無仿的,父母不用過份擔心! ● 0∼3個月 寶寶在新生兒時期⋯⋯,最喜歡踢腳跟揮手,而且,在這個時期的寶寶,無論是躺在床上,或是趴著時,都能夠將頭抬高,以及轉動頭。此外,一個月大時,寶寶躺在床上能夠自由的踢腳或踢小腿,側躺的時候,可以自己翻成仰躺。此時,如果家長可以多陪伴寶寶、跟寶寶互動,讓寶寶充分活動雙腳及雙手,對未來寶寶動作發展的基礎有很大的幫助喔! ● 3∼6個月 寶寶這時已經可以從躺著,翻成趴著,趴著的時候可以用手撐起身體,且對眼前的事物極具好奇心,會伸手抓眼前的東西,但因為手部功能發展尚未完全,僅能夠用手掌抓取物品,尚無法使用手指。所以,這時候可以給寶寶多一點的物品刺激,讓寶寶伸手抓取東西,是訓練寶寶手眼協調的好時機。 游戲�抓抓樂 玩法�在寶寶活動範圍吊一些鮮豔的玩具,引起寶寶好奇心。因寶寶手部發展尚未完全,五指尚無法抓取物品,所以這時主要是給寶寶刺激,為接下來的抓取動作做準備。 ● 6∼9個月 這個時候,寶寶已經會坐著及爬行了,人家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就是在這個時候發展,寶寶可以自行從「躺到趴到坐到爬」,不過剛開始,寶寶因為手腳力氣不夠,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寶寶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等到手腳有足夠力氣後,再往前爬。此外,6∼9個月的寶寶會運用手指頭抓取物品,所以這時可以盡量讓寶寶適度的從躺著,再爬起來,然後抓取物品,啟發寶寶手眼協調,及手部發展的能力。 游戲�抓抓樂進階版 玩法�在寶寶活動範圍吊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試著讓寶寶伸手去抓取。為了抓到玩具,寶寶不但會主動伸出小手,也會調整自己的位置,是訓練他們平衡、協調的好時機。 ● 9∼12個月 寶寶在這個時期,已經可以慢慢站立了。他們雙手藉著扶著輔助物品可以站立,且能做出上下彈跳的動作,也可以扶著輔助物走幾步路。所以,很多寶寶在這個時候,聽到音樂,會開心的彈跳雙腳跳舞。 游戲�搖搖樂、敲敲樂 玩法�當寶寶躺著時,父母可以拿著搖晃可以發出聲音的玩具逗弄他,誘使寶寶拿取,當寶寶拿著搖鈴時,父母可以輕握著寶寶的手,鼓勵他自己搖晃。或者,讓寶寶拿兩顆球互敲或兩物品互擊,訓練寶寶四指握物品的協調性。 ● 1∼1.5歲 這個時候,寶寶的手部發展漸漸穩定,力氣也越來越大,所以他們會想要丟東西,這時可以拿球或玩具,讓寶寶丟,也可讓寶寶感知空間的距離感。此外,讓寶寶試著拿小積木互疊,也可以訓練其兩隻手的平衡協調能力。 游戲�堆積木 玩法�拿色彩鮮豔的小積木,讓寶寶一個堆一個,只要寶寶堆疊成功,父母應拍手或開手讚美孩子,讓孩子更有信心。 ● 1.5∼2歲 這個時候小寶寶的手部跟腳部發展越來越好,他們已經可以藉著扶持上下樓梯,而且會倒退走。此時的訓練應該是著重在更精細的動作協調,比如:讓寶寶試著把物品投入相同的形狀中,此舉對寶寶的精細動作,及認知協調都有很大的助益! 此外,這個時候寶寶開始會走路,有許多家長疑問:「到底應不應該讓寶寶坐學步車?」其實許多家長購買學步車原因不外乎方便照顧,更不乏認為它可以幫助孩子快點走路,但研究指出,學步車其實沒有幫助孩子走路的功能,而且如果寶寶太早使用,因為寶寶的肌肉骨骼尚未發展完全,恐會影響寶寶日後的骨骼發展。所以,學著走路,還是讓寶寶自己摸索學習最好。 游戲�投硬幣 玩法�拿一個撲滿,讓寶寶把硬幣一一投進去,待寶寶能力進步後,再輔以不同的形狀讓寶寶配對,或者把不同形狀的物體擺在一起,讓寶寶挑出正確的形狀配對。 ● 2∼2.5歲 孩子這時候可以跑步啦!也可以轉彎、繞行,且不容易跌倒。此時期的訓練重點是更精細的動作,比如可以讓寶寶學習串珠子,因為串珠子牽涉到許多動作的分解,如果寶寶可以順利串珠子,代表寶寶精細的協調能力又更上一層樓了,別忘了給他一個大大的鼓勵喔! 游戲�串珠子 玩法�準備一條繩子跟珠子,讓寶寶試著拿著繩子,把珠子一一串進去,訓練孩子注意力及協調性。 ● 2.5∼3歲 這個時候,寶寶可以協調的吃飯、喝湯及寫字了。除了可以讓寶寶學著騎三輪車,訓練其手、腳、身體的協調;此外,可以利用摺紙的游戲,訓練手眼協調及兩側對稱的能力。如果孩子對稱協調能力不夠,即無法兩邊一起動作,往後的喝湯、吃飯、寫字等需要兩邊以上的協調動作,便無法順利進行。 游戲�對摺紙 玩法�準備色彩鮮豔的色紙,讓寶寶學習角對角對摺,如果孩子能力許可,也可以發展進階版的摺紙游戲,摺出三角型或正方形,訓練寶寶手眼協調,及兩側協調的能力。.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W1aZS4eaBRmeF_XCTYU-/article?mid=23521

把握黃金期,產後亮麗瘦身

2013年01月02日
公開
71

媽咪寶貝 10月號 NO.148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新店天主教耕莘醫院營養師孫穎潔 模特兒�甜美孕媽咪Peggy 妝髮�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 02-87978477 ) 懷胎十個月好不容易將寶寶「卸貨」了,許多媽咪才發現身上增加了許多脂肪,即使不吃飯、不吃菜,甚至只吃蔬果,體重也不易降下來……。別擔心,產後6個月 是瘦身黃金期,不妨跟著營養師建議一同揮去多餘的肉肉、Hold住產前的纖細身材! 生完小孩身材回不去? 藝人小S生了老三Alice後,積極調養體質、努力瘦身,產後短短22天內迅速瘦8公斤。她大方分享瘦身密訣,亦即除了搭配運動,並採用喝湯減肥法來控制熱量,認真瘦身的她忍不住感嘆:「女人真不是人幹的!」 吃得多動得少,產後身材回不去! 究竟是什麼原因是造成產後體重急速增加?新店天主教耕莘醫院營養師孫穎潔指出:「最主要是懷孕期間運動量少;而生產後坐月子時,不僅大量進補,而且傳統的坐月子觀念是建議產婦少動多休息等,這些都造成生產完後的婦女體重回不去生產前的纖細。」 剛生完小孩的 孫營養師進一步說明,懷孕時,有些身旁關心的長輩會提醒孕婦應該要少運動,以免流產或動到胎氣;除此,還會提醒孕婦要多吃,認為「一人吃、兩人補」等。而 生產後,長輩除了準備加了過多米酒、麻油等熱量較高的坐月子餐,也會叮嚀準媽咪多躺在床上休息,以免造成日後腰酸背痛……。這些觀念都讓產婦攝取過多熱 量、但活動量並無隨之增加。 除此,還有些產婦存著「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沒關係,產後再來積極瘦身」的心態,可是生產完後不僅要照顧小孩、適應新的生活;甚至一些職業婦女回到職場,當面臨家庭、孩子、工作等壓力時,其實多半的媽咪對於減肥這項工程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也讓身材遲遲難以回復。 想減肥,要吃得有技巧! 瘦能增加健康與信心 瘦一公斤、就增添一分的健康與自信。 產後肥胖,不僅會影響婦女的自信與自我形象,而且容易加速慢性病的產生。因此為了自身的健康與信心,孫穎潔營養師建議:「盡可能要求自己在產後六個月內能瘦下來,瘦一公斤、就增添一分的健康與自信。」 此外,根據國外研究的報告指出,產後的六個月是媽咪的減肥黃金期,特別是哺餵母乳的媽咪。一般而言,哺餵母奶的婦女每天會多消耗500大卡,若能搭配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同時控制熱量,這會讓產婦瘦得快、瘦得健康。然而,沒有餵母奶的產婦,由於固定沒有消耗500大卡的優勢,因此,在飲食與運動上則必須跟一般減重的婦女一樣努力。 而孫穎潔營養師也針對產婦在飲食技巧上提出建議與分析,希望藉此讓媽咪們能有正確的瘦身飲食觀念。 1注重營養均衡 首先,孫穎潔營養師表示,三餐營養攝取重點仍要均衡為主,盡可能讓每一餐包含五穀類、奶、蛋豆魚肉類、水果類、蔬菜類、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如果這一餐攝取的水果或蔬菜含量較少,則盡可能利用下一餐補回所需營養。 2調整進食順序 水果→清湯→蔬菜→肉類→飯 由於蔬菜及清 湯都屬於、體積較大但熱量較低的食物,容易使胃有飽足感,因此,建議先喝清湯、再吃蔬菜。不過,孫營養師提醒:「盡可能不要選擇勾芡的濃湯,選擇清湯,因 濃湯的熱量較高。」如果想增加飽足感,則多攝取含纖維的食物,不妨將白飯換成糙米飯或五穀飯;麵也可以換成蕎麥麵。 喝完清湯、食 用完青菜類食物,再吃含蛋白質的蛋、豆、魚肉類,最後的順序才是飯跟麵。尤其懷孕時胎兒生長所需營養與坐月子傷口的恢復期間,攝取足夠蛋白質很重要。因 此,蛋白質的進食順序要放在飯跟麵的前面,但要擺在蔬菜的後面。另外、國人習慣飯後吃水果,孫營養師表示:「若想減重,可以把吃水果的習慣改到飯前先吃水 果再喝清湯會比較好。」因水果的纖維高,會吸收水分產生飽足感;不過水果的甜度比較高,熱量也會比蔬菜高,要注意攝取的份量。 3以不含糖的中藥茶品取代甜品 坐月子期間由於需要哺餵母乳,因此產婦會多喝一些湯湯水水以增加發奶。對此,孫穎潔營養師指出:「盡可能選擇清湯類,或是湯裡的料不要放太多。」她說明,例如可以在餐與餐之間增加點心,像紫米紅豆湯、芋頭山藥湯等。 不過以紫米紅豆湯為例,只放20∼30克紅豆即可,湯要多、料要少,同時亦要控制湯的糖份,盡可能無糖。她表示:「最主要是喝湯。」 不含糖的中藥茶類,口味亦變化豐富 除此,也有人會以首烏芝麻糊、黑棗紫米粥、紅豆奶露等來做為甜品,可是就熱量而言,孫營養師認為:「反而以紅棗茶、黑豆茶或牛蒡薑茶、枸杞紅棗茶等茶類來取代甜品,不僅大大降低熱量,口味也不會過於單調。」 不過,也有媽咪會以豆花當點心,豆花是優質蛋白質,可以適當攝取。不過建議媽媽將糖水減半,甚至不加糖食用。 4少麻油、少米酒 在傳統的坐月子餐,像煮麻油雞時可能會倒進半瓶米酒或半碗麻油,然而麻油與米酒的熱量較高,對於產婦的健康是大大的負擔。孫穎潔營養師表示:「正常來說,米酒可能10C.C.∼20C.C.即可;而麻油約加5∼10克就夠了。」若加入將近半瓶米酒煮麻油雞,不僅熱量高,再者,酒精也可能透過母乳來影響寶寶。所以建議麻油、米酒適量、適度即可,不過若真的不想加水燉煮,也可選用無酒精的米酒水。 5三餐定時定量 一天吃兩餐,反而延緩減重 吃得好,是攝取的食物種類豐富,而不是精緻。 三餐應定時定量,也可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不過,孫營養師提醒:「不建議採取一天吃兩餐的方式來減肥。」她解釋,如果一天只吃兩餐或早餐不吃,不僅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延緩減重效果;甚至造成身體接受到饑餓的訊息,反而在下一餐吃得更多。 原則上,在三餐的飲食分配即是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因為白天的活動量較高,所以早餐與午餐攝取的份量可以多一些;而晚上活動量減少,攝取量也要隨著降低。不過,孫穎潔營養師補充:「所謂吃得好,是指攝取的食物種類豐富,而不是吃得精緻或昂貴。」 6選擇升糖指數低的食物 從減重的觀點 而言,喜歡吃麵包、蛋糕、餅乾、含糖飲料等食物的媽媽要特別注意,由於這類食物的升糖指數高,會造成血糖上升快速,刺激胰島素分泌,將血糖轉變成脂肪的形 式儲存在細胞裡,造成肥胖。可是,產後的傷口復原需要多攝取蛋白質而不是澱粉類食物,因此,提醒產婦要控制攝取澱粉類食物。 7多蛋白質、鈣質與鐵質 對於有哺乳的產婦,營養攝取的前提仍是均衡為主,不過,要多攝取含鈣質和鐵質食物,例如多喝牛奶補充鈣質,但選擇低脂或脫脂牛奶或吃些紅肉類,但選擇低脂的瘦肉部位。除此,媽媽在坐月子時容易有便祕情形,則多補充含纖維質食物及多喝水。 另外,如果產婦經濟允許,不妨訂做月子餐。才剛坐完月子的孫營養師認為,現在月子餐的熱量經過計算,強調少油、健康,並符合坐月子的補身子原則,不僅照顧營養、也控制熱量,不失為一個選擇。 8遠離危險食物 現在的社會多半屬於雙薪家庭,很多媽媽在坐完月子後立即恢復上班,經常需要外食來解決三餐,對此,孫穎潔營養師提出《康健雜誌》曾報導的「十大危險小吃」來提醒外食媽咪,像前三大危險小吃即分別為鹽酥雞、蔥油餅、鍋貼等,這都是外食族媽咪容易遇到的食物,應避免選擇。 10大危險小吃 NO.1:鹽酥雞=2大匙油 NO.2:2片蔥油餅=1碗飯+2大匙油 NO.3:10個鍋貼=1.5碗飯+2大匙油 NO.4:肉圓=1碗飯+1大匙油 NO.5:蚵仔麵線=0.9碗飯+1大匙油 NO.6:大腸包小腸=0.8碗飯+2大匙油 NO.7:滷肉飯=1.5碗飯+2大匙油 NO.8:油炸臭豆腐=2大匙油 NO.9:米糕=1.5碗飯+1.5大匙油 NO.10:蚵仔煎=0.9碗飯+1.5大匙油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健康減重5原則 媽咪們在產後展開瘦身時,孫營養師指出:「求穩不求快,以免危害健康、甚至造成復胖。」而她也提出下列的產後瘦身原則: 原則:1每星期減少0.5∼1公斤 原則上,減少1公斤的脂肪需減少7700卡路里,若以每天減少500卡來計算,約2週即可減少一公斤。孫營養師表示,對於正在哺乳的媽媽而言,如果每天減少1000卡熱量可能會過於劇烈,除非同時配合運動,否則一週減一公斤可能會危害健康,因此減重原則以每週0.5公斤即可。至於沒有哺餵母乳的媽咪,過了坐月子期間,減重方式與一般女生減重方式相同,搭配運動一星期減0.5∼1公斤屬於合適範圍內。 原則:2哺乳媽咪不可服用減肥藥 對於尚在哺乳的媽咪,不可以輕易節食瘦身,除了身體未完全復原,而且還擔負哺育任務,若採取節食方式可能影響營養均衡,雙雙影響母子健康。另外,也不宜服用減肥藥,以免影響母奶品質,甚至減肥藥透過母奶影響寶寶。 原則:3適度攝取水分 建議有哺乳的媽媽每天水分攝取應超過2000C.C.,孫營養師解釋:「正常人每天需攝取2000C.C.水分;而哺乳媽咪因為每2∼3小時排空乳汁一次,因此可以平均補充水分,一天總攝取量要超過2000C.C.。」 原則:4多補充蛋白質 建議正在坐月 子的產婦多補充蛋白質類食物,像牛奶、蛋、肉類等。孫營養師認為:「不一定要食用豬肝、腰子等內臟類食物,因內臟類食物的膽固醇較高,對健康的負荷大。」 因此,補充蛋白質時可以選擇油脂含量低的肉類,像白肉、雞肉、魚肉等瘦肉;不要選擇五花肉或三層肉。而在食用雞肉或魚肉時,盡可能採用少油的烹調方式,並 記得將皮去掉。 另外,植物性蛋白質,像豆腐、豆乾、豆製品等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熱量比動物性蛋白質,像豬肉或牛肉等來得低,因此媽媽也可選擇一、兩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取代三餐肉類的情況。 原則:5每週運動3次 運動可提高基礎代謝率,讓體內脂肪迅速燃燒。 藝人小S坐完月子即開始展開運動,每天快走或走滑步機超過30分鐘……。適量運動可提高基礎代謝率,讓體內脂肪迅速燃燒,且能維持瘦下來的體型。因此建議想減重的媽咪,運動頻率可以調整兩天1次或每週3次,且每次達半小時以上。 飲食兼顧營養,運動由少變多 在傳統的坐月 子,多數產婦吃的補品既油、熱量又高,認為進補一定要加麻油和米酒;可是就營養學的觀點,孫穎潔營養師指出:「原則上,只要鈣質、鐵質、蛋白質等營養成分 都均衡攝取,不一定要加麻油或米酒才能補身。」而在進行運動時,運動的次數由少漸多,不要勉強或過累,衡量自己的體力。 孫穎潔 學歷:中山醫學院營養系畢業 經歷:華梵大學營養師 現任:新店天主教耕莘醫院營養師

寶寶厭奶期

2013年01月02日
公開
86

寶寶一天的喝奶量夠不夠呢? 嬰兒喝的奶量所有的基本維持量,“在10公斤內的體重x100= ㄧ天的總量”,例如體重是 5公斤 刞一天所需約500cc。可以吃的量多與少可以用這個來評估。當然也要配合體重與身高曲線來看,若仍能確持50%左右即可,而非一成不變ㄧ定要吃多少量才好。 寶寶長到兩個月大之後,開始會對週遭環境產生好奇,漸漸容易分心;而等到四個月左右,就進入所謂的「厭奶期」,此時孩子幾乎只愛玩,有些孩子甚至一看到奶瓶就哇哇大哭,彷彿喝奶是最痛苦的事情! 厭奶期不一定會在那一個月發生,通常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某幾個階段吃的奶量會減少。寶寶只要活力不錯,就請安心,這是生理的一種調適現象,不需過度擔心,這期間長短不一定,只要沒有影響到正常的身高或體重曲線,都是OK的。若發現厭奶期過長已造成身高或體重遲滯時,宜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病理性的問題。 特殊生理時期-厭奶期 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隨著時間的成長,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副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林炫沛 醫師進一步指出,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需過於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慾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寶寶厭奶的因應原則 至於在厭奶時期是否有一些因應方法,馬偕醫院營養師謝玉琇提供以下幾項要領供父母參考: 了解原因,補充需求 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那就必須先依症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導致他無法專心喝奶,這時可試著多幾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可改善便秘的症狀。 不宜隨意更換牛奶 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會成份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採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如:胡蘿蔔、瘦肉、青菜、蛋黃……等都是副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 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乾、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 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留意奶嘴的設計 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準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寶寶的特殊厭奶狀況,只要小寶寶的精神好,而且會玩、會笑、並且體重也穩定的增加,就算是小寶寶有短暫的厭奶現象,也是沒有關係的。但是若體重一直沒有增加,厭奶超過二星期或有下面情況的厭奶情形,就需要注意了。例如:發燒、呼吸伴有喘嗚聲、嘔吐、拉肚子,此時就要注意到小寶寶是否有扁桃腺發炎、氣管發炎、腸炎等的病病,應儘快帶小寶寶就醫診治。 寶寶有腹痛或不適感時通常不太會表達,因此父母宜多關心,若發覺有噁心、厭食、固體食物吃不下或經常性打嗝或慢性咳嗽的情形,就要懷疑是否有慢性胃12指腸炎;慢性胃腸炎的原因有可能跟胃酸分泌過多、環境改變造成寶寶壓力、食物過敏等有關,須先經小兒腸胃科醫師檢查確定後再對症下藥。 根據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體重 十公斤以內的嬰兒,其建議奶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為150cc。舉例來說,一個體重 六公斤 的寶寶,其所需奶量為150cc * 6公斤 = 900c c,才足以提供他一天所需的營養。 因為我貝比現在3個月大之前2個月大時是因為腸絞痛而不想要喝奶奶哦.所以媽媽你要多看.只要小貝比要喝不管用何種方式都可試試哦? 嬰兒厭奶期,大部份都發生在5、6個月大時,但也有一些嬰兒早在1∼2個月大就出現厭奶的現象。厭奶期一般持續的時間,從1∼2星期到半年,都算是正常範圍。 寶寶在每一階段的成長過程,都有其特性,厭奶時期亦同。因此,寶寶若沒有異常的現象發生,或者有不舒服的表現,家長們無須太過擔憂。只要抓住寶寶的生活作息,配合上述的幾項因應措施,就能安心、愉快地度過厭奶期。 你可以選擇比較安靜不受干擾的環境來餵奶,以免寶寶分心。如果孩子表現出拒絕奶瓶的樣子,就不要強逼他就範,否則寶寶可能更厭惡奶瓶,甚至嘔吐、哭鬧。根據經驗,寶寶在半睡半醒之間,最容易餵得快又多,父母不妨順勢而為。或者是在她奶粉內加點三益菌可以多少增加寶寶的食慾也可幫助寶寶健胃整腸的效果。 提醒您: 有些寶寶厭奶期持續太久,就不能單純的等待他自然恢復。因為人體的胃是個彈性的袋子,經常不去撐它,就漸漸習慣不覺得餓。有些孩子起初是生理性厭食,漸漸體重不再適度增加,在生長曲線表上,體重百分位下降兩個曲線,或落後到第三百分位以下,稱為「生長遲緩」,已經算是病理性厭食,必需由醫師評估,並積極補充營養。 ********************************************************************** 搞定厭奶期7大招 第1招 不用強迫手段 很多家長都擔心寶寶ㄋㄟㄋㄟ喝太少,會長不大,於是採用強迫的方式,勉強他非喝不可。陳美惠醫師認為,這種做法反而會讓寶寶對「吃」產生恐懼。其實只要寶寶喝的份量、身高、體重等發展狀況,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並不需要強迫他喝奶,這個時期家長應該思考,如何協助寶寶接受半流質的副食品,而非強迫他喝奶。 第2招 改變餵食方式 當寶寶出現厭奶的徵兆,爸媽可以從改變餵食方式做起,採取較為隨性的方式,不需要按表操課,以少量多餐為原則,等寶寶想吃的時候再吃。陳美惠醫師並建議家長,可以藉由遊戲,消耗寶寶的體力,例如:按摩、肢體活動等,當他精力耗盡、感到飢餓,進食的狀況也會獲得改善。 第3招 營造用餐環境 進食的環境盡量以柔和、安靜的空間,取代充滿人聲和電視聲的地方,因為此階段的寶寶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用餐時若有人在旁逗弄他,或出現很多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玩具、聲音,寶寶會覺得這些事情比「吃飯」更有趣,自然就不想吃了。 用餐環境中有太多玩具,會影響寶寶食欲。 第4招 奶洞大小要適當 有時候寶寶喝奶喝的少,可能是因為奶瓶上奶嘴的奶洞太小,使寶寶吸得不順暢,因此喝的量才減少。陳美惠醫師建議家長,先將奶瓶倒過來,檢查一下奶瓶上奶嘴的奶洞,是否能讓ㄋㄟㄋㄟ順利流出,通常最佳的速度約是1秒1滴,滴不出來或滴得太快,對寶寶都不好。 第5招 不要常換奶粉 看到寶寶不愛喝奶,家長可能直覺想到「是不是這個牌子的奶粉,寶寶喝膩了?」陳美惠醫師認為,可以嘗試更換別牌的奶粉,但不要今天換A牌,寶寶似乎沒有很愛喝,隔天馬上又換B牌,更換的速度太頻繁,寶寶不但沒有時間適應,也會感到困擾。如果要換新牌子,也不要一下子全部換,最好和舊牌子的奶粉混合搭配,並觀察一週排便狀況,若排便正常,表示適應良好,此時才可以更換全新的奶粉。陳美惠醫師認為,進入厭奶期後,更換奶粉牌子的效用有限,如果試換了1、2次,仍舊沒有起色,就可以放棄使用這個方法了。 第6招 適時添加副食品 4個月大左右的寶寶,還是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副食品大約吃1、2餐即可,因此當寶寶對ㄋㄟㄋㄟ感到厭倦,不妨給他/她一點新的嘗試。可從米粉、米精或稀釋的果汁開始,陸續再加入蔬菜泥和果泥,不過記得要遵守「1次加1種」的原則,從1小茶匙開始,再慢慢累加份量。陳美惠醫師表示,每種副食品可先嘗試3∼5天,並觀察寶寶的狀況,如果他/她不喜歡或是皮膚出現疹子、便便變稀等情形,建議先暫緩添加此種副食品,等過陣子再嘗試。若是有過敏的家族史,建議餵食母乳或部份水解奶粉到寶寶6個月大,之後再添加副食品,而添加的副食品也以低致過敏性為優先。 參考資料 《媽媽寶寶雜誌》 摘自於2007年2月號原文刊載

訓練孩子穿脫外套 圖解DIY

2013年01月02日
公開
138

▲圖4。(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圖1。(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圖3。(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圖2。(照片提供�陳秋坪、王志中) 文�陳秋坪、王志中 常有家長抱怨:「我的孩子每次脫下外套都是反面,都要我幫他翻成正面。」「我的孩子穿外套就像皇帝,都要我幫他展開,讓袖子對準他的手,讓他把手套進袖子。」幫孩子穿脫外套雖然不是什麼大事,但在學校,總有穿脫外套的機會,例如體育課前後,還有,穿上外套後,扣拉鍊頭,拉起拉鍊又是一大挑戰。 訓練的方法有︰ ●脫外套:為了讓孩子脫下外套後,不用再花一番工夫把袖子翻成正面,建議家長引導孩子將雙手往後,並且拉外套袖口,手拉到後,再引導孩子的手往下出力,拉出袖子,到整個脫掉後(圖1),再往前拉另一隻手的袖口脫掉外套,還有很多孩子在往下拉時,經常會拉了就放,所以原地踏步,這時可以配合數數或口令,如數到10才可放手,這個方法除了避免袖子翻成反面,也可訓練孩子的手往後做事,為將來擦屁股做準備。 ●穿外套:引導孩子左手拉住右方的衣領(圖2),穿進右手後,用左手把右方衣領往上拉到靠近耳朵,然後用右手拉左邊衣腳(圖3),套進左手,如果家長覺得動作太過複雜,可以先用連帽子的外套訓練,讓孩子戴上帽子,直接引導學生手往後套進袖子即可。 ●拉拉鍊:在訓練拉拉鏈之前,建議家長先找一件寬版拉鏈的外套,即拉鏈鋸齒與衣服相接處要有一段距離,若拉鍊材質較軟,孩子就不好操作,建議家長在相接處塗白膠讓它變硬,以便孩子出力把拉鏈頭套進洞,所謂眼見為憑,建議家長先讓孩子在桌面練習,並用手握住孩子的手腕,提醒他扣到底,待孩子熟練後,再讓孩子穿上身練習,為了讓孩子看得更清楚,建議家長讓孩子把衣服下襬拉高到胸前,扣拉鍊頭(圖4)。(作者分別為雙螺旋感統復健研究中心治療師、高醫復健科治療師)

15個減敏感小遊戲!

2013年01月01日
公開
156

你家的孩子,是否外人一碰他就大發脾氣,在團體裡總是「離群索居」?不喜歡光著腳踩在沙地或草坪上,也不太敢觸碰新的玩具?大熱天裡也喜歡穿長袖,走到哪 都要帶著自己專屬的小被被?請注意,他很有可能是屬於「觸覺過度敏感」型的寶寶喔!本文將告訴您如何利用一些簡單的遊戲,改善寶寶觸覺敏感的狀況! 什麼是「觸覺敏感」? 「觸覺敏感」在育兒界已不算是個陌生的名詞,就臨床上家長求診時的問題來作統計,觸覺過度敏感的孩子比例上已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表示,觸覺是皮膚的感覺,現在的孩子或許因為生活環境較受父母的保護,以至於很多孩子從小得到的觸覺訊息不夠,導致後來在面臨一些外來的新刺激時,無法馬上適應,產生一些比較負面的情緒,例如:逃避、毛躁、甚至大哭大鬧…等,可以稱作「觸覺敏感」。 觸覺敏感的成因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從有觸覺敏感現象的孩子身上去做統計,發現有幾個可能的影響因素: 1.早產 早產的嬰兒住在保溫箱裡,在裡面蓋著被子、氣流也是穩定的,所以孩子不能像在媽媽肚子裡時一樣,感受羊水的流動,因此得到的觸覺刺激是不夠的。 2.剖腹產 統計上也顯示,剖腹產的孩子觸覺敏感度是比較高的,主要是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產道的擠壓本身就是觸覺刺激,此外,經由擠壓也會促進大腦一些激素的分泌,讓感覺系統比較正常。 3.缺乏關愛 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如:棄嬰,由公家單位來撫養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大人擁抱的機會較少,遊戲的時間也不夠,接受到的觸覺刺激自然不足,容易有觸覺敏感的問題。 4.過度保護 這 是中國人最常見的,小嬰兒剛出生怕他抓花臉,第一步就拿布條綁住他的雙手,或是以布套把拳頭包住,孩子手腳不能動作,皮膚也感受不到氣流的刺激。平時以大 包巾把嬰兒的身體包起來,減少了他得到來自父母皮膚、衣服、或其他物品碰觸的刺激。此外,大一點以後,因為害怕孩子生病,大人又禁止孩子到處亂摸,觸覺的 發展自然出問題。 檢測你有敏感寶寶? 如何得知家中寶寶有觸覺敏感方面的問題?張旭鎧副院長表示,以下10個自我檢測項目中,若有超過2項的情況,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進一步請治療師或醫師為孩子做詳細的評估。 □孩子是否會抗拒踩草地或沙灘 觸覺敏感的孩子,在沙灘上會很害怕,通常媽媽會覺得是沙灘太熱的關係,但如果他連不熱的地方、甚至只要是家裡以外的地面,一踩就會怕,就可能是觸覺敏感的問題。 □不給父母以外的人抱 一開始孩子不給人家抱,我們會認為是怕生,但觸覺敏感的孩子到會走路的時候,遇到陌生人或沒有每天見面的人,都會躲到爸媽的後面,不喜歡別人的觸碰。 □不喜歡洗頭、洗臉、刷牙 因為洗頭洗臉時,我們的視覺是看不到情況的,刷牙也一樣,單純只有觸覺的感覺,所以觸覺敏感的孩子會感到害怕。 □睡覺時需要專屬的枕頭、被被或玩偶 為什麼孩子抱這些東西可以得到安全感?因為他可以得到熟悉的觸覺刺激,這個刺激可以讓他穩定下來,相對來說,陌生的觸覺刺激就會讓他們感到不安而無法入睡。 □孩子不喜歡穿新衣服 觸覺敏感的寶寶會喜歡找他習慣穿的衣服,大概就是某幾類特別的材質,新衣服的質地很可能讓孩子沒辦法適應,出現情緒不佳、坐不住、煩躁不安…等狀況。 □不喜歡與別人互動 觸覺敏感的寶寶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互動的遊戲,因為他會避免跟別人觸碰,所以盡量離群索居去做他自己的事情。 □碰到或摸到他,會大發脾氣 因為對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大腦就像個放大器一樣,會把感覺放得很大,所以即便別人只是輕輕的摸他一下,對他來說感覺就好像別人在打他一樣。 □不敢摸新玩具 這類孩子看到新的玩具時,會好奇,但不會馬上去玩它,因為他還是會有點害怕,所以可能繞著新玩具高興地跑、跳,卻不敢伸手去拿。 □大熱天也要穿長袖長褲 為了避免皮膚受到風吹、別人的觸碰、或來自桌椅的刺激…等,觸覺敏感的孩子即便在大熱天還是喜歡穿著長袖長褲。 □對洗澡的水溫很挑剔 水的溫度只要稍為高一點或低一點,就會開始哇哇叫,拿溫度計來量,會發現孩子每次覺得可以接受的水溫都很精確。 用進廢退!越早彌補影響越小 雖然我們知道「3歲定終身」是個不正確的說法,但張旭鎧副院長指出,以大腦神經的發展來說,3歲之前,大腦神經正在密集的做連結,同時間也在密集的做破壞,越常使用的神經就會連結得越穩固,相對的,很少使用的神經連結就會慢慢地脫落,這是因為神經連結需要耗費能量,大腦的神經連結如果過多,就會消耗太多能量,所以才會有「用進廢退」的現象。 因此,早期沒有提供孩子觸覺方面的刺激,他將來的觸覺問題就會變得更嚴重,而越早發現孩子的觸覺問題,也就能越早去彌補他不夠的觸覺刺激,從而降低觸覺敏感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5個減敏感小遊戲 觸 覺過度敏感主要是由於生活中的觸覺經驗刺激不足所造成,其實最好的改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限制孩子「想要得到觸覺刺激」的行為,張旭鎧副院長 表示,孩子的身體本身具有內驅力,會自己找方法滿足大腦所需的刺激。所以當孩子第一次見到草地,興奮地在上面滾來滾去,或是見到滿地的小石子,伸手過去 掏、挖,只要不是環境過於骯髒,爸爸媽媽可以不必急著加以制止。 另外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就是主動提供刺激給孩子,我們可以藉由一些遊戲來幫助孩子「減敏感」。為什麼要透過遊戲呢?據研究指出,孩子的大腦對觸覺刺激進行處理的先決條件,在於這個刺激是否能夠為孩子帶來樂趣,以下,張旭鎧副院長為讀者整理出15種提供觸覺刺激與樂趣的小遊戲,也提醒您,這些遊戲可都需要爸爸媽媽在旁陪伴與協助唷! 遊戲1:神秘袋 準備材料:不透明袋子、各式不同觸感小物(如:積木、小汽車、錢幣…等) 適合年齡:7個月以上 準備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裡面裝進各種孩子可以單手抓起、握住的小物, 讓孩子把小手伸進袋子裡將東西撈出來。 在2歲以前,可以讓孩子自由撈取、感受每種物品的表面材質;2歲之後,孩子的認知能力已足夠認得這些物品,爸爸媽媽就可以直接下命令給孩子:「找找你的小積木在哪裡?」,讓孩子抓出指定的物品;預計到了3歲以後,就可以給他更仔細的命令:「『三角形』積木在哪呀?」,讓他不只區辨材質,還能靠觸覺辨識形狀。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觸辨覺」,也就是觸覺的辨識能力,讓孩子憑著觸覺找出所需物品,利用觸覺來協助生活中的認知活動。 遊戲2:沙箱 準備材料:箱子一只(大小不拘,深度約孩子前臂2/3長)、沙子、各式不同觸感小物(如:積木、小汽車、錢幣…等) 適合年齡:3歲以上 其實沙箱和神秘袋同樣是讓孩子玩尋寶的遊戲,差別只在於,沙箱多了「沙子」這一項元素,沙箱比神秘袋提供了更多「觸覺雜訊」,孩子必須去分辨那些訊息是必要的(指定物品的訊息),哪些是不必要的(沙子的干擾),這可以訓練孩子把不必要的訊息排除掉,增加觸覺的專注力。 3歲以上的孩子比較能夠聽從指令,不會任意把沙子翻攪得到處都是。如果找不到沙子,也可以用大量的豆子、或是BB彈來替代,但要小心避免孩子不慎吞食。 看不到裡面,很可怕! 張旭鎧副院長提醒,在前述2種遊戲中,我們希望給予孩子的是觸覺方面的刺激,並不是製造一個恐怖箱來訓練孩子的膽量。所以要放東西進神秘袋或沙箱時,建議帶著孩子一起做,讓他知道裡面有些什麼,也就不會害怕了。 遊戲3:豆豆板 準備材料:A5大小厚紙板、各式豆子(如:綠豆、紅豆、花豆、黃豆、黑豆…等)、白膠 適合年齡:3歲以上 準備A5大小的厚紙板,在10cm x 10cm的範圍內塗滿白膠,然後撒滿其中一種豆子,再用一些白膠填滿縫隙,使其結構更加穩固。依此做法再黏上同樣範圍的其他豆子。 一開始先讓孩子仔細摸一摸每塊豆豆板,感受不同的材質,接著讓他閉上眼睛,摸其中一塊豆豆板,然後猜一猜,剛才摸到的是哪一種豆子。 Tips:拔拔樂〜 等豆豆板髒了,或孩子玩膩了、要淘汰時,爸爸媽媽還可以要求孩子把豆豆一顆一顆從板子上拔下來,藉此訓練孩子的手指精細動作。 遊戲4:觸覺澡 準備材料:盥洗用具、各式觸覺刺激道具(如:刷子、毛巾、海綿、曬乾絲瓜…等) 適合年齡:1歲半以上 孩 子不喜歡洗澡,大部分是因為缺乏樂趣,其實最好玩的洗澡玩具是各式各樣的刷子、海綿、毛巾,這些東西可以提供孩子不同的觸覺刺激。洗澡的時候帶著孩子輪流 使用不同的觸覺刺激道具,在可以刷得到的範圍內自由嘗試,孩子慢慢會找到自己最喜愛的觸覺刺激是哪一種,這也是孩子從小開始練習自己洗澡的第一步。 遊戲5:手印畫 準備材料:顏料(印泥、水彩或食用色素)、各種材質的紙(如:A4紙、圖畫紙、砂紙…等)、鹽巴 適合年齡:2歲以上 讓孩子用手指沾滿顏料後,在各種不同材質的紙上作畫,藉此獲得不同的觸覺刺激,如果爸爸媽媽覺得印泥或水彩有誤食的危險,也可以改用食用色素,相對安全一些,還可以在顏料裡加入鹽巴,會有更不一樣的觸感喔! 這個遊戲的作用在於,提供手指末端(觸覺最敏感的位置之一)觸覺訊息,這樣的觸覺刺激是較為強烈的,使大腦獲得更足夠的訊息以做整合。 遊戲6:翻滾吧!寶寶 準備材料:夏天〜薄衣物、乾淨綠地、替換衣物、小薄毯 冬天〜各種材質棉被、枕頭、布質軟物(如:布球、布書…等) 適合年齡:會翻身即可 這 裡指的翻滾,可不是前滾翻或後滾翻喔,而是對身體較無害的「側翻」!夏天時,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外出,找一片乾淨的綠地,讓孩子盡情地在草坪上側滾。建 議讓孩子穿上薄一點的衣物,年齡較小的孩子可先在草地上鋪上薄毯,以免刺激過於強烈。爸爸媽媽也要幫孩子準備一套可更換的衣服,以避免流汗與髒汙後續帶來 的不適感。 到了冬天,可以在床上或地板上以各種棉被、枕頭鋪成一條道路,在裡面藏匿一些布球、布書…等,製造不同觸感,然後讓孩子在上面翻滾。 張旭鎧副院長指出,翻滾遊戲在1歲〜1歲半是最不容易做的,因為這時的孩子已經開始爬行或走路了,此時父母不要強迫他翻滾,可以讓他在上面爬行或走路,同樣會有效果。 遊戲7:踩腳印 準備材料:不同材質平面素材(如:木板、瓦楞紙、保麗龍板、砂紙、珍珠板…等)、孩子的鞋子、筆、剪刀或刀片、鋸子、雙面膠 適合年齡:學步期以上 依照孩子的鞋子大小,將形狀畫在各種平面素材上,再用鋸子、剪刀或刀片擷取下來,接著用雙面膠將這些腳型板貼在地上或板子上,記得平均分配左腳與右腳。 這個遊戲主要訓練孩子腳掌的觸辨覺,並提供腳掌觸覺刺激,對學步期的孩子來說,重點放在腳步的練習上,兩步間不要間隔太遠。3歲以上的孩子,腳步的距離可以放得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預先在終點藏好獎品,然後告訴孩子:「照著腳印踩,才能找到寶藏」。 遊戲8:跳地墊 準備材料:不同材質的地墊數個 適合年齡:學步期以上 地墊其實可以從很小開始玩起,對學步期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可以幫他把地墊拼好,讓他在地墊上走路;到了2歲就要開始練習「跨大步」了,此時地墊不要接起來,每片約間隔10公分左右,孩子必須或跨或跳地穿越。 而3〜3歲半的孩子,大多已會往前跳了,這時可以給他2塊地墊,讓他先從一塊地墊跳到另一塊地墊上,再回頭撿起後面那塊鋪在前面,繼續往前跳。這個遊戲是藉由不同的動作,提供腳底不同的觸覺刺激,輕輕踩的刺激和用力跳所帶來的刺激是截然不同的。 遊戲9:棉被三明治 準備材料:床、棉被 適合年齡:2歲以上 這是最適合冬天的遊戲,因為棉被本身有重量,壓在孩子身上,當然就會提供觸覺刺激,以下分為3種難度,爸爸媽媽可視孩子適應的情況來做選擇: 難度1:讓孩子趴在床上,用棉被蓋住,讓他露出頭、手、腳,當小烏龜爬行。 難度2:把棉被平鋪於床上,讓孩子從棉被的一端鑽進去,再從另一端鑽出來。 難度3:讓孩子躺在棉被上,用棉被把他捲起來,孩子要想辦法掙脫出來。但要注意,有些孩子鑽不出來或不知道解決方法就會鬧情緒,此時就要把難度降低。 遊戲10:黏土毛毛蟲 準備材料:安全黏土 適合年齡:3歲以上 這是針對手掌和手指提供的觸覺刺激,給孩子一塊大小適中的黏土(約大拇指下方那塊肉的大小),讓孩子練習搓球,搓圓了以後擺旁邊,再給他一塊,再搓一個圓球,搓了數個以後就可以接起來變成毛毛蟲了! 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請他用手指「捏」更小的圓球,這需要更高的操作精細度,捏好兩個小球當作毛毛蟲的眼睛,再捏一個嘴巴就完成了。 遊戲11:球球走迷宮 準備材料:各種材質小球(如:棒球、高爾夫球、乒乓球、小籃球…等) 適合年齡:3歲以上 請 孩子閉著眼睛、躺在床上或地上,對孩子說:「球球要走迷宮囉!」,接著爸爸媽媽用球在孩子身上滾動,例如:從左手掌開始滾,滾到右腳掌出去,然後跟孩子 說:「迷宮走完了,剛剛球球是怎麼走的?換你走一次!」,然後換爸爸媽媽閉著眼經躺下,孩子帶著球照同樣路線滾一次。這對孩子來說,是合裡欺負爸爸媽媽的 好機會,所以他會覺得很有趣! 此外,也可以反過來換孩子先出題目,輪到父母時,父母可以故意答錯:「這樣對不對?錯了嗎?那這樣走呢?」這過程當中就多了好幾次的觸覺刺激。 這個遊戲能訓練孩子的「觸覺記憶力」、手的靈巧度,也能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 遊戲12:浴巾按摩 準備材料:大浴巾 適合年齡:任何年齡 洗完澡幫孩子擦乾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大浴巾幫孩子做一些按摩,提供觸覺刺激,對於刺激觸覺來說,按摩沒有一定的手法、方向,可以多方嘗試,例如:在身上畫圓、畫愛心,按摩的過程中,可以幫孩子搔搔癢,讓擦乾身體或頭髮不會變成苦差事。 久而久之,孩子會習慣這條浴巾的觸覺,假設有個親朋好友來家裡,孩子不願與之接觸,就可以借助這條浴巾:「奶奶來幫你擦擦」,因為浴巾是孩子所熟悉的,有它作為媒介,孩子會比較願意接觸別人。 遊戲13:麵糰披薩 準備材料:麵粉、水、烤箱、果醬或冰淇淋 適合年齡:2歲以上 麵糰與黏土的差別在於較為安全,而且真的可以烤來吃,因此增加了遊戲樂趣。先給孩子一個較大的麵糰,讓孩子搓圓之後壓扁,做出餅皮。再給孩子一塊較小的麵糰,讓他捏出各種配料黏在餅皮上,除了觸覺的刺激外,也訓練孩子手指肌肉的能力。 為了給孩子成就感,做完後的披薩可以放進烤箱烤,無論如何它絕對不會像外面賣的那樣好吃,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在上面塗一些果醬、冰淇淋,讓孩子吃到味道就好,不一定要全吃光。 遊戲14:手指泡泡 準備材料:肥皂水 適合年齡:2歲以上 一般來說,吹泡泡是訓練口腔的動作,但我們今天不是用棒子去沾肥皂水,而是用手指頭,先準備一大桶肥皂水,讓孩子把小手放進肥皂水裡,讓滑滑的感覺提供孩子觸覺刺激,接著讓孩子的手在肥皂水裡搓一搓,就會起泡泡,然後用手去摸一摸泡泡,又會得到不同的觸覺刺激。 此外,也可以訓練孩子手指頭的運用,用不同手指頭去圍成一個圈,然後沾取肥皂水來吹泡泡,可以調整不同的濃度,讓孩子感受一下哪一種最容易吹出泡泡! 遊戲15:匍匐前進 準備材料:不同材質地墊、四腳椅或紙箱(可讓孩子鑽過的高度) 適合年齡:8、9個月以上 前 面提供許多刺激手、腳觸覺的遊戲,至於身體部分的刺激,就是要讓孩子趴在地上,用肚子接觸地面來前進。先找來椅子或將紙箱拆開,做成一個隧道,並注意其安 全性(椅子需小心撞到頭,可用軟毛巾保護),在底下鋪上地墊,讓孩子從裡面鑽過去,因為這個隧道很窄,所以孩子必須整個肚子貼在地上爬行才可通過。 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爬行路程最好不要超過3公尺,否則孩子會覺得很累,年紀越大則越可以將距離拉長。 如何玩,才能玩出效果? 玩得快樂,才有進步 以上遊戲只要爸爸媽媽有空,都可以隨時陪孩子玩,主要是讓孩子願意去玩、玩得快樂,才會有良好的進步,所以這些遊戲不要刻意安排哪一天就是固定玩什麼遊戲,可以準備一些讓孩子隨著心情去做選擇,但選擇不要太多,一次最多3項。 多點變化,累了就休息 孩子累了也不要勉強他玩,張旭鎧副院長表示,我們要做的不是體能訓練,目標在於「觸覺」兩個字,孩子累了,觸覺刺激就沒有意義了。此外,我們給孩子刺激千萬不是同一種刺激一直不斷給,觸覺疲乏後也會沒有感覺,大腦就不會去做處理,所以在遊戲的安排上要留意多點變化。 皮膚泛紅=過度刺激 在提供孩子各種觸覺刺激時,不論是讓孩子在粗糙的材質上用手指作畫,或使用各種材質的刷子來進行刷澡,刺激過度的表徵就是皮膚開始變紅、變敏感,如過程中有這樣的情況,就該立刻停下來休息喔! 張旭鎧 現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 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營運長 學歷:高雄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職能治療師 歐緹斯特職能治療所兒童職能治療師..

baby脫離尿布之方法

2013年01月01日
公開
61

Baby脫離尿布之方法 訓練大便基本條件— 父母最頭大的問題,是先訓練大便還是先訓練小便? 一般而言是先訓練大便再來訓練小便,至於何時開始因人而異,最早也要在一歲半以後,最好的訓練季節是在夏天,因為冬天太冷不適久坐,而且溫度低小孩也不能放鬆肛門肌肉。小便之訓練需等到膀胱自我控制功能發展完成,時間在小孩二歲半以後,有些還要更延後,因每位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同,學習情況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造成幼兒心裏壓力為原則。 訓練大便基本條件— 1幼兒已有表達能力。 2幼兒已會走路且平穩。 3對於大便與小便已有概念。 4固定時間大便或小便後。 等這些條件具足之後方可考慮訓練,如此才不會造成小孩的心裏壓力與挫折感。 保母或父母在訓練大小便時要充份的配合方能達到事倍功半,家長與保母的態度會影響到小孩心理及將來如廁習慣,應該讓他感覺如廁是一件舒適且愉快的事。當然,在訓練的過程常常碰到洩氣的情形發生,例如,已經訓練成碰到消化不良的腹瀉或連續假期外出旅行,將是全功盡棄重頭再來。但是,請不要灰心與放棄,只要掌握重點,用愛心,耐心,來陪著幼童學習走過這段,相信會很快完成訓練過程。 至於訓練方法— 1觀察—感覺到是訓練時後但又不很確定時,觀察幼童將大便的表情時間,尿布濕的情況次數是否減少?就可以決定是該訓練的時候了。 2模彷—家中如有較大小孩在如廁之後拿給將要訓練的幼童看並示意他也要如此。 3共同的語言—如大便時表情用力並同時出聲,小便的語言就是噓噓。 4多喝水—讓小孩子感覺到尿意,或軟化大便使排解時不會感到困難和不知所云。 5訓練的時間—充裕的時間,如早餐後半個小時後,中午餐後午睡前。 6便桶並不是玩具—便桶不要過份花俏,沒有花樣的,使幼童能專心排解。 7固定的地點—才能養成習慣固定的時間與地點,才能讓孩子了解如廁及認知的能力。 8提醒—如廁前先預知提醒,使幼童先有心理準備。 9鼓勵—事前的心理準備與心理健設,及如廁後都應給予肯定與鼓勵對於訓練的成功率是相當重要的。 10家人的態度要一致—保母與家長的態度要配合,纔不致給小孩有投機的機會與心理。 以下是一個完整的訓練模式 表達—動作(脫) 如廁—動作(穿) 再大一點就要讓他嚐試按抽水馬桶和如廁後的洗手清潔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X.xfTOQEQOWmlW.L.1KeTpm95o-/article?mid=5790

各年齡層語言訓練的方法

2012年12月31日
公開
58

各年齡層語言訓練的方法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出生到兩歲 l 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l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l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l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l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l辨別顏色&數數。 l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l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l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l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l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l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l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l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l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l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l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l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l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l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l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l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l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l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l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l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l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l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l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l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l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l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l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l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l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l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W1aZS4eaBRmeF_XCTYU-/article?mid=23229

讚美孩子沒技巧 小心得到反效果?

2012年12月31日
公開
59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美國在一批小學生當中,先測試他們智商,再隨機抽20%為實驗組,然後對教師說這批學生是「資優兒童」,一年後,發現他們平均智商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顯示讚美是最美的聲音,自信、自尊可以刺激學習動機、潛能,成為一種正面思考,「自我實現的預言」。但讚美也是需要技巧的,小心得到反效果! 本來就是孩子應該做的,也需要讚美嗎?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說,還是要鼓勵,怕如果孩子變成不讚美就不做,家長記得注意讚美的主權、目的。讚美是沒有頻率性的,記住發自內心的讚美最重要。讚美的目的不是「操弄你的孩子」,而是一種生命的示範。讚美不會過度,因為孩子從你身上學會的是「正面思考」。家是最後的避風港,孩子如果覺得「只有我的爸媽最懂我」,怎麼會有親子疏遠的問題呢? 最基本的入門讚美,就是「謝謝」「你真是小幫手」「我好高興喔」這三句話。 而親朋好友讚美孩子時,家長的態度應該怎麼比較好?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應教孩子道謝或替孩子道謝,尊重孩子的意願,教孩子見好就收,並技巧的親朋好友阻止過度讚美。 黃醫師也說,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讚美方式,讚美最好是挑人所不能見的優點來讚美,例如:內向的孩子,讚美他的勇氣。大而化之的孩子,讚美他的貼心舉動。愛撒嬌的孩子,讚美他自主的能力。自我中心的孩子,讚美他的同理心與分享。最厲害的讚美,就是主動出擊:「我知道你對衣服很有眼光,你覺得爸爸穿這件褲子好看嗎?」 親子教育專家陳美儒老師也提醒大家,正確讚美方式的重點為四不三要,四不:不要欺騙、不要是非不分、不要過度誇張、不要偏執;三要則是:要及時、要出自內心、要真實具體。

寶寶腦子的發育

2012年12月30日
公開
79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 邱南昌醫師 腦子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控制我們的一切動作、思想,甚至基本的生理功能(例如呼吸、血壓等等)。腦子是身體最複雜的一個器官,也是相當脆弱而需特別保護的器官。早在胚胎時期,也就是在媽媽子宮內的時候,神經系統即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系統。整個懷孕期間,任何對胎兒的傷害都很有可能影響到神經系統,而這就可能導致將來的發育遲緩。 神經系統的器官形成非常複雜,人腦的發育可粗分成三期:(一)誘導期、(二)神經元增生與移位期、(三)細胞的原構造期。在誘導期若是神經管的發育出了問題,可能就變為腦膨出、脊髓膜膨出、大腦發育不全等等多種先天性腦部畸形。在神經元增生與移位期出了問題,可能就出現小腦畸形、平腦、灰質異位症等等病變。在細胞的原構造期出了問題,則影響腦部高一級的進化和髓鞘的形成。 出生後,腦子的發展仍然是持續進行。這些發育有一定的方向性,基本上依循三個定律: (一)由頭端往尾端:運動的控制是頭部最先,然後是手,其次才是腳。 (二)由近端往遠端:先學會靠近身體中心部位的運動控制,然後才學會末稍的運動控制,通常為對稱性的發展。例如先學會手臂的運動控制,然後是手掌,之後才是手指的運動控制。 (三)由簡單而複雜:簡單的大動作會了,然後才會較細膩的小動作。例如先學會抓握,然後才會捏搓。 發育有一定的順序,不但生理發展如此,心理、行為各方面也是。孩子都是先會翻身,然後會坐,再依次會爬、會站、會走、會跑;又如先會發出聲音,然後會說單字,之後才會說句子。發展雖有一定的順序,但步調所需時間卻不相同,同年齡每個孩子的步調也不相同。各項發展有特別敏感的時刻,在此時期若受到不良影響,就算之後要追上也較困難。 神經系統的發展以腦部的發展為主,我們可由頭部外觀做為重要的參考。出生時頭圍平均為33到34公分,週歲時約45公分。出生到三個月每月頭圍增加2公分,3到6個月每月增加1公分,6個月到周歲每月增加0.5公分,幼兒期每月增加0.25公分,前兒童期每年增加約1公分。頭圍若是明顯大於正常生長速度,要排除水腦等佔據顱內體積疾病的可能;若是明顯小於正常,則應考慮腦子發育不良等情況。 原始反射動作的測試則是在新生兒時期很重要的評估神經功能方法。大部份的原始反射動作在出生前就存在,到出生時已經發育良好,有些則在出生幾個月發育表現出,而有些反射動作會在出生幾個月後逐漸消失。該出現而未見到,或是該消失而持續存在,都代表神經系統可能有問題存在。以下簡介幾種原始反射動作。 (一)吸吮反射:當手指伸入嬰兒口中,嬰兒立即自然有吸吮的動作產生。出生時此反射動作已充分發育,此乃嬰兒維持生存獲取營養所需。 (二)尋根反射:接觸嬰兒之面頰,頭部就自動轉過來,張口想吸奶尋找接觸物。出生時應已有此反射,三、四個月大清醒時此反射就逐漸消失,七、八個月大熟睡時也變不明顯。 (三)踏步反射:抱直嬰兒讓其腳底接觸平地或桌面,腿就自動彎起又踏下,好像走路的動作。在三至四星期大時消失。 (四)非稱性頸部張力反射:將頭轉向一側,則同側的手腳伸張,對側的手腳則會彎曲。通常在出生一個月較明顯,三個月後開始逐漸消失,六、七個月時若仍存在,則代表有運動障礙,會阻礙翻身動作。 (五)抓握反射:當手掌受刺激時會自然握住,腳掌受刺激時腳趾會向下彎。手掌的反射在三個月時消失,腳掌在八個月時消失。 (六)驚嚇反射:抱持斜立的嬰兒,若突然讓頭往後方落下,或是嬰兒突然受到大聲音的刺激,其兩手臂會先伸張,手掌也張開,然後手臂彎曲成擁抱狀,手掌也握起拳頭,整個人像嚇了一大跳的樣子。此反射出生時已有,三至四個月時消失。若兩手臂不對稱伸張,代表較不打開的那一側手臂運動有問題。 在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腦子的發育可從四大方面的表現來評估,分別是(一)粗動作、(二)精細動作、(三)語言、(四)社會行為。藉由這些方面的表現,可以趁早發現某些兒童的發育遲緩問題,以便能及早展開訓練。 諸多因素會影響孩子腦子的發育,可分為和遺傳相關的因素,以及後天的影響因素兩大類。遺傳相關因素包括種族、家族、染色體、基因等,是先天就決定的因素。後天的影響因素則包括營養狀況、疾病、神經、內分泌、物理環境、家庭因素、社會經濟因素、精神情感因素等。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這兩類互相影響,也隨時修正而再影響之後的發展。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W1aZS4eaBRmeF_XCTYU-/article?mid=23230

如何預防生出過敏兒

2012年12月30日
公開
65

如何預防生出過敏兒 過敏體質夫妻, 生出過敏兒機率有多少? 過敏成因目前有許多影響的因子,沒有一個確定可計算的遺傳或發生公式。在流行病學調查上發現,父母雙方沒有任何的過敏家族史,其下一代發生過敏的機會為19%;若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症狀或疾病,下一代發生過敏的機會上升為32%;而當父母雙方都有過敏疾病時,下一代發生過敏的機會可高達84%。遺傳因子與環境來的過敏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如何預防生出過敏兒 預防生出過敏兒有幾個方向: 篩選危險族群家族過敏史、家族過敏指數(FAS)、血清過敏反應因子濃度、胎兒臍帶血檢查……等。 減少過敏原 懷孕中與生產後,應注重家庭環境清潔,減少灰塵與動物毛髮、減少海鮮等致敏食物、減少不明與不須要的補藥攝取、避開二手煙……等。 孕前及孕中注意事項 生育年齡的婦女應注意自己及家人的過敏疾病罹患狀況,若有可能是過敏疾病患者或有家族過敏史,可先治療以減少血清中過敏反應因子濃度,同時找出家庭環境中的過敏來源,儘量減少周圍環境中的致敏物。懷孕中的婦女,一樣需要先了解家族過敏史、家族過敏指數(FAS)、環境過敏原等危險因子;在懷孕過程減少過敏原暴露,例如不養貓狗、不使用毛皮、不使用地毯、不抽煙、避免特殊的致過敏食物。 懷孕期間吃海鮮等等會造成胎兒過敏嗎? 目前所知某些含醣蛋白分子的食物會對過敏體質者引起過敏,包括牛奶、蛋、魚、黃豆、花生……等等。沒有直接証據顯示懷孕期間吃海鮮會造成胎兒過敏,但在有家族過敏史或父母有過敏疾病時,海鮮等高致敏性食品造成胎兒過敏的可能性提高。 結語 過敏疾病在健康上、經濟上甚至於精神上的影響相當大,尤其目前環境的污染與飲食等生活習慣改變下,過敏疾病的發生成為一重要課題,如何發現與治療過敏疾病、甚至在孕期胎兒時就能避免過敏兒的發生,值得仔細研究與推廣。雖然過敏疾病成因複雜,但孕前孕中減少過敏原暴露,產後母乳或低致敏性奶粉的使用、家中灰塵等過敏原的清除,都有助於避免過敏兒的發生。

孩子的9種行為讓我糗弊了!

2012年12月29日
公開
76

高高興興帶孩子外出,孩子卻狀況百出,在餐廳跑來跑去不聽勸,遇到長輩死也不開口打招呼,更慘的是不答應買玩具就躺地上又哭又鬧,真的好尷尬、好糗喔!遇到這些情形,家長該怎麼化解、處理?回家後又該如何教導孩子,以免下次再犯?而那些處理方式會有反效果,爸爸媽媽千萬不能嘗試? 孩子的9種行為讓我糗弊了! 孩子以下的9項行為,常讓家長覺得超尷尬、想抓狂,家長該怎麼處理?專家來教你: 行為1:在公共場所不如意就尖叫、大哭,甚至躺地上哭鬧。 孩子看到喜愛的玩具就緊抱著不放,一步也不肯離開,就是非買不可,爸爸媽媽只要拒絕,孩子就尖叫、大哭,甚至躺在地上怎麼也不起來,旁人幾十隻眼睛盯著看,好尷尬喔!到底要當場處罰?還是趕緊屈服就此平息? 家長該怎麼做?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表示,面對動不動就哭鬧、「路倒」的孩子,家長記住不可在眾人面前教訓他,尤其有些父母當下會用不好語言對待,例如:「你真的很欠揍!」反而因為傷了孩子自尊,讓他更不服氣。 建議可以先把孩子帶離「案發現場」,例如:從玩具櫃帶離開到樓梯間,讓彼此情緒緩和下來,再回憶剛剛發生的事,跟孩子說:「你違反我們講好的規定,必須接受處罰」,5歲以下小孩比較難記住這些規定,回家後要再做補強,下次再發生時,就要提醒他。 行為2:在餐廳吃飯跑來跑去或摸東摸西。 很多家長帶小朋友到餐廳吃飯,常常吃的一肚子氣,孩子總是坐不住,吃沒幾口,坐不到半小時就開始跑來跑去,下次只要帶小孩,絕對不考慮在餐廳用餐。 家長該怎麼做? 很多家長在家未能好好幫孩子建立好的用餐習慣,吃飯時間老追著孩子餵食,尤其阿公阿嬤帶孫子更常有這種狀況,孩子覺得不管跑到那,只要張口就有東西送到嘴巴,所以不習慣坐在餐桌用餐。 針對跑來跑去不肯坐著吃飯的孩子,建議家長處理時先不動聲色,孩子不吃,時間到就不再餵,即使過一兩個小時餓了也不給點心,一定要堅持,只要能導正孩子的壞習慣,就算讓他餓一兩餐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玩真的,這樣孩子會把跑來跑去不專心吃飯和餓肚子做連結,只要離開餐桌越遠,就越容易挨餓。 還有一種情形是大人想坐久一點又怕孩子滿場跑,所以乾脆給孩子人手一台iPad,幾次之後,孩子會將吃飯和iPad做連結,原本規定吃完飯才能玩,往往演變成不給玩就不吃飯,反倒是孩子在教家長。 發生這種狀況,奉勸家長們絕對不要給孩子玩3C產品,真要讓孩子在餐桌上玩,寧可選擇孩子喜歡的小玩具(如:積木),在吃到後半段有點吃不下時再給,否則在第一時間給,孩子會吃的更久。如果已經開始習慣非3C產品不可,一時難禁止,可挑選有按鍵、聲音,但是沒有螢幕的玩具做取代,慢慢將不好的習慣戒掉。 行為3:遇到長輩不肯打招呼。 孩子明明在家很會講,出門遇到長輩卻像個啞巴似的,連基本的打招呼都不會,已經瞪大眼睛使盡臉色,依舊像木頭般,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們都沒在教,實在是一肚子火,很想當場修理一頓。 家長該怎麼做? 爸爸媽媽碰到這種情形千萬不可當場動肝火,不打招呼有時是和情緒氣質有關,有些孩子在家很活潑,出了門就變得內向,如果一直唸他為什麼不懂得打招呼,可能會越唸越失敗,建議可以先從自己做示範著手;或是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會打招呼,這時候可以告訴會打招呼的孩子:「你會主動打招呼,真的好棒喔!」回家送他一個小禮物,或答應下次帶他出去玩,這時候再告訴另一個孩子:「哥哥有禮物,你要不要也試試看呢?」 家長千萬不可急著用強迫方式,更不能當場斥責:「怎麼這麼沒禮貌!」這樣反而讓內向的小孩更加退縮。此外,有些孩子雖然不好意思打招呼,但看到人會點點頭或揮揮手,聰明的家長這時候應該代替孩子說:「我叫小齊,你好…」,下次孩子就會比較願意嘗試。 行為4:借來的玩具說什麼也不肯還。 孩子到別人家玩,借來的玩具怎麼說就是不歸還,實在讓家長感到很苦惱。 家長該怎麼做? 如果不同家庭的孩子聚在一起玩,在出門前或在別人家要開始玩之前,要先跟孩子預告:「這玩具是哥哥的,最後要回到哥哥身上」,一定要等孩子答應後才准他玩,孩子有任何不清楚或不答應,就不能進行。 進行玩具行動前務必要預告是誰的玩具最後就要回到主人身上,告訴孩子不是自己喜歡就可以納為已有。還不會區分你我他的小小孩,比較容易發生搶玩具的情形,大約2歲以後才有正確概念,這時就要好好教,將來到幼稚園才會懂得與人分享。 行為5:在大人面前說些不該說的話 曾經有家長帶孩子搭電梯,遇到一位熟識的叔叔,小朋友突然對叔叔說:「你就是爸爸常說的很愛吹牛,講話不老實的叔叔?」尷尬指數瞬間破表。 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天真無邪,常會憑直覺說出不該說的話,這時候記得一定要當下教導,例如孩子對阿姨說「妳好胖喔!」家長要糾正他:「你聽過爸爸媽媽在別人面前說別人胖嗎?沒有吧!」接著告訴他因為這是不好的話,以後不可以在別人面前這麼說。此外,家長在孩子面前的所有的言行舉止,孩子都在聽、在學,所以必須很小心,才不會發生孩子說出不該說的話,造成氣氛尷尬的糗事。 行為6:在大人面前說髒話、打其他小朋友。 孩子在外面打人或說髒話,爸爸媽媽會覺得超丟臉,怎麼做才能避免發生類似可怕的情形? 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說髒話、打人一定要當面給予處罰,有些家長平時是會教,但並沒有嚴肅看待,只是淡淡的糾正孩子,建議家長一定要嚴格管教,事情發生時要當下告訴孩子:「我已經說過不可以亂打人,因為你打人,人家會覺得痛,所以你現在要去罰站」,當孩子身體的活動被剝奪,對他們來說是件嚴重的事,以後會將打人或說髒話和自己不能自由活動做連結,就會牢牢記住,不容易再犯。 如果當下採取打的方式處罰,可能會有反效果,孩子會認為我打人,爸爸媽媽也會打我,以後很容易以暴制暴,看別人犯錯就會路見不平而打人,把家規用在對待別人犯錯時。研究發現,3歲前被體罰過的孩子,在5歲後打人的機會是未被體罰孩子的四倍。 因此,盡量不要用體罰方式解決,應該找出孩子最害怕的部分,例如小朋友很怕不能吃巧克力或不能出去玩,或罰做家事,用他最怕的當做處罰項目,才能制止他再犯錯,千萬不要嘗試無效的處罰。 行為7:犯了錯怎麼叫都不肯說對不起。 孩子犯了錯總是不願意認錯,面對個性特別硬的孩子,該用什麼方式教導? 家長該怎麼做? 做錯事總是把頭轉一邊,死不認錯,這種情形容易發生在堅持度高的孩子身上,堅持不認錯或覺得自己沒錯,或寧可被罰,此時家長要以柔克剛,絕不能硬碰硬。例如孩子打人,可以對他說:「媽媽是不是有說過不能打人」,如果孩子說沒有,而且一直不想道歉,就先不要花時間在這上面繞而不斷強調你打人,這樣會教不來。 建議家長轉移焦點再看孩子的反應,例如告訴孩子:「被你打的人因為很痛在哭,而你沒有道歉,所以下次不想再找你玩,以後你會失去和他玩的機會」,讓他知道自己權利喪失,給他5分鐘想想要不要道歉,孩子態度會變軟,當他道了歉,這時候要鼓勵他的行為,幾次後,類似行為會修正過來。 行為8:大人講話,孩子不停的插話。 只要和朋友講話,孩子就不停插話,怎麼都講不聽,該怎麼辦? 家長該怎麼做? 家長要了解衝動行為較高的小孩,長大較容易發展成過動兒,此外,無法等待的孩子,則是心中有話很難憋住不馬上講,往往無法等一下再說。 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應該訓練他「等一下」,不能立刻滿足他的需求,否則孩子個性會更急。有一種孩子可以在第一時間馬上教會,只要媽媽臉色比較嚴肅,告訴他:「我有沒有說過媽媽在和阿姨說話時不可以插話,你有沒有禮貌呀?」眼睛看著孩子,讓他知道媽媽很生氣,下次就不容易再犯。 假如孩子很容易衝動,必須先定好家規,一旦發生插話時,直接給予處罰,讓他知道只要一插話,就會受罰。也可以像幼稚園常用的方法,訓練孩子若要插話必須先舉手,媽媽才會回應,而即使孩子已經舉手,媽媽不一定要馬上理會,要等媽媽把重要的話說完,否則可以讓孩子繼續舉手,藉此訓練孩子要有耐心等待。 有些媽媽態度太軟,只會一直說「等一下」,這樣效果就差了,一定要先暫停,讓孩子知道媽媽很生氣,以嚴肅態度解決。 行為9.只要一說他就頂嘴,甚至會打媽媽。 也有孩子只要爸媽一說他,就立刻頂嘴,甚至會打媽媽,這種令人頭痛的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解決? 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頂嘴要先分析原因,有些父母聽不進孩子的話,孩子會更愛頂嘴,頂嘴多半是被訓練出來的,通常這樣的孩子,父母多有不錯的口才。 家長在處理時建議先聽聽孩子說的是否有道理,如果有,家長卻沒有處理,以後會更難解決。此外,孩子可能把錯的誤認為是對的,父母則要好好引導,例如孩子在動物園把驢子當成馬,家長問「是嗎?」,孩子會堅決的說「明明就是」,而且不停頂嘴,或許是孩子所看的百科書中畫的圖不夠明確造成,父母要先釐清原因。 頂嘴一定要有對象,孩子頂嘴時,家長可以離開現場,讓他沒有頂嘴的對象,不要跟孩子一來一往,以免越來越厲害,時間一久,孩子知道媽媽不喜歡頂嘴的小孩,也會明顯改善。 至於孩子會打媽媽,比較常發生在2歲半以下的幼兒,因為要跟媽媽示好或表達不滿,所以用打的方式。媽媽要引導孩子用「不要、不喜歡」等語言來表達,等到 2歲半以後,媽媽要告訴他:「你已經會用講的,如果再用打媽媽的方式,就要被處罰」,媽媽要嚴格執行,不能放任,或認為輕輕打幾下沒關係,只要用打的都不行。 我真的把孩子寵壞了嗎? 孩子做出不該做或說出不該說的話,很可能引來他人的異樣眼光,甚至會說:「你把小孩寵壞了!」面對外人質疑,父母心中會很難過,也開始自問是否對小孩過度溺愛,建議可以從三個部分做思考及判斷:1.帶養孩子過程是否有求必應?2.孩子無理取鬧時,只是輕輕處罰或甚至不罰?3.在外人面前犯錯,是否不做任何處理及教導?如果有這些情況,家長真的要好好自我檢討。 教養孩子的方式很多,如果有在教,只是覺得教不動,應該換個方式,或參考朋友的教養方法,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教的方法不夠多,才會造成種種問題。 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有不當的表現,最忌諱的就是家長本身當場抓狂,用不好言語大聲斥責,甚至出手痛打,如果家長本身EQ不夠好,只要別人比較刺激的一句話,更會失控做出不適當的管教,結果將會更糟,所以當下父母要穩住情緒,最重要是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不要只一味在乎他人的眼光。 王宏哲 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 執行長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 經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職能治療師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四級主治職能治療師 臺大、長庚、輔大職治系生理小兒臨床指導教師 力康復健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顧問 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2月號。http://www.mababy.com/..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X.xfTOQEQOWmlW.L.1KeTpm95o-/article?mid=5633

懶媽媽哲學

2012年12月29日
公開
60

懶媽媽哲學 > 人人都說勤勞好,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最好了。 > > 因為「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 > > 「緊張的媽媽,那有快樂的孩子?」而快樂,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當我看著 > > 周圍的能幹媽咪,常常生活得疲憊不堪時,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多。就如同 > > 買股票:逆向操作、收穫必豐。 > > 懶媽媽的生活哲學,第一就是「化主動為被動」。孩子沒叫肚子餓,我便不急著張 > > 羅飯菜。因為「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飯菜鐵定一掃而光, > > 從來沒有人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懶媽媽看在眼裡, > > 自然樂在心底。 > > 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參考書、學珠心算以補強孩子的數學 > > 能力時,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和孩子玩撲克遊戲。比如「心臟病」,不但讓幼兒了 > > 解數序的概念,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撿紅點」是學習「10以內個位數加 > > 法」的最佳方式; > [補10點半] > > 則帶入小數的概念;「老K」遊戲則更棒了,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減法,還包 > 含通關、消除、反轉……許多概念;多的時候,擺起「大富翁」遊戲時,我覺得他們是 > > 在上一堂豐富的[統整課程]呢! > > 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懶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開始試用第 > > 三個生活哲學:「能不動就不動」。對老大說:「媽媽講累了,你要『子承母業』, > > 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於是,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大大方方的窩進沙發 > > 裡,半瞇著眼,聽著孩子用稚嫩卻愈來愈流利的口才,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但卻有 > > 和大人不同的邏輯,常聽得我捧腹大笑,樂不可支。 > > 我從來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廣告詞。小孩子要禮物,要學才藝, > > 要參加任何活動,總要一再要求,懶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分強烈,所謂「求知若 > 渴」,才勉強答應。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我便拉長了臉:「要學就 > > 學,不學拉倒,我要把錢存起來養老!」孩子知道懶媽媽的養老金?分不易,慢慢也 > > 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因為懶媽媽連賺錢也是懶呀! > > 隨著孩子日益成長,我的懶功也愈發爐火純青了,現在幾乎已到了「動口不動手」 > > 的地步。我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家中該修的、該洗的、該買的、 > > 孩子要交的費用、要參加的活動、各種通知單、成績單、各類留言……,林林總總,大 > > 家卻各自分工合作。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再補上新的事項。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 > > 的家庭會議時間,把做人處事的方法、家裡的狀況,或每個人的意見做一個溝通,讓 > > 我們這個五口之家,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也能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高品質 > > 的快樂生活。 > > 我只知道 我愈懶,孩子就養得愈好! 真的! .   我個人非常讚成這篇文章的說法,因為我也是一個懶媽媽。在我兒子上小一時,都會得到一個禮物-- 鬧鐘一個,從開學第一天起,我就不再叫他們起床了,既使我醒了,我也不叫他們,而等他們來叫我起床 幫他們弄早餐,而早餐後一定要10分鐘的早讀時(由我陪伴),不管你遲到了,要被老師處罰了, 這早讀時間絕不能跳過。而這也養成了,到現在為止,我兒子約會絕不遲到。 當然越大了我放手的東西也就越多了,到目前為舉凡洗衣,打掃,料理三餐都難不倒他們, 是現代的新好男人哦!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D4LuDByeFR1uGOAg.R8-/article?mid=2243

放手吧,趁早讓孩子獨立!

2012年12月28日
公開
60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2月25日 上午9:0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一次次剝奪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呢?常看到許多家長,一見孩子流鼻涕,就趕緊拿衛生紙替孩子擦,當孩子們習慣了父母幫他們拿衛生紙,幫他們擦鼻涕,幫他們丟到垃圾桶裡,孩子有機會可以自己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便一次次被剝奪。專長是家庭諮詢的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家長們應該多給孩子選擇和負責的機會,因為孩子的獨立性,孩子正是這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的。 「孩子的獨立性,正是這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的,」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建議,孩子獨立性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養,首先,要給孩子選擇和負責的機會,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能力所及的事和機會,比如:吃飯要孩子自己拿湯匙吃、上廁所鼓勵孩子動手擦屁股、睡覺時讓他們自己動手蓋被子、洗澡時讓他們自己洗。許皓宜說,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慢慢的學習了獨立思考,學會了獨立完成。 此外,可運用手足替代,學習相互合作,許皓宜說,如果有手足的孩子,就可以利用「手足替代角色」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換言之,就是利用兄弟姐妹的情感,培養出孩子的獨立特質,因為兄弟姐妹間的年齡差距小,彼此間溝通距離也會比較小。 最後就是相信孩子比你強,打造幸福家庭的推手許皓宜舉例,玻璃杯是許多家長從來不敢讓孩子碰的危險物品,但她從小就讓小孩拿玻璃杯,只要讓孩子充分了解可能發生的危險,告訴他們:「玻璃破掉會割到手,會很痛喔!所以拿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因為只有相信孩子比自己強,才能讓孩子跨出舒適圈,從中學習獨立的特質。 看更多: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89&id=974

寶寶感染中耳炎 怎麼辦?

2012年12月27日
公開
83

寶寶感染中耳炎 怎麼辦? 採訪撰文�張采妮 諮詢�台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江裕群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王成平 經醫學統計,三歲前的幼兒約有70%曾罹患中耳炎!一般來說,中耳炎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積液性中耳炎兩種。為什麼幼兒感染中耳炎的機率這麼高?長期下來,會不會對孩子的聽力造成影響?假使寶寶感染中耳炎,家長該如何照顧寶寶呢? 急性中耳炎定義 幼兒罹患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的感冒)後約三週內,中耳腔出現發炎的狀況,則可稱為急性中耳炎。 引發原因 原因1:上呼吸道感染 台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江裕群表示,中耳炎是嬰幼兒常見的耳道疾病,感染途徑經常是因為嬰幼兒本身已有上呼吸道感染(流鼻涕、咳嗽)的徵兆,加上嬰幼兒的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耳咽管的位置和鼻腔幾乎是平行,呼吸道的病菌容易經耳咽管,蔓延到中耳腔,進而造成中耳感染發炎。 六歲以內的嬰幼兒是罹患中耳炎的高危險群,秋冬、初春則是好發季節。江裕群醫師解釋,因為小朋友的免疫力較差,加上秋冬氣候寒冷、初春早晚溫差大,小朋友多處於密閉空間內,容易互相傳遞病菌(尤其是在托兒所或幼稚園),不僅提高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的感冒)的機率,也更容易引發中耳炎。 原因2:過敏性鼻炎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成平表示,容易引發幼兒罹患中耳炎的原因除了「上呼吸道感染」以外,「過敏性鼻炎」也是引發中耳炎的原因之一。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是一直打噴嚏、擤鼻涕、流眼淚,尤其當患者在搓揉鼻子或游泳、大哭時,鼻腔分泌物容易被再次吸入或逆流進入中耳,進而引發感染。 一般來說,引發過敏性鼻炎的原因以花粉和黴菌為主,但是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或過敏體質的幼兒,也會比一般體質的小朋友更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因此無形當中,有過敏體質的嬰幼兒也更容易罹患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症狀 觀察點:發燒、幼兒一直拉扯耳朵、哭鬧不停 「耳朵明顯疼痛,且伴隨發燒」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狀,不過,因為寶寶還不會表達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家長可以藉由下述幾點來觀察寶寶: 1. 幼兒已經有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流鼻涕)的跡象。 2. 幼兒半夜突然哭鬧不休,臉色漲紅,且伴隨拉扯耳朵的動作? 3. 幼兒的頭部會一直轉動、磨擦枕頭,尤其是靠近耳朵的地方? 4. 幼兒的耳膜漲紅,且有點腫脹。 使幼兒出現上述情形,請儘速帶寶寶前往就醫,請耳鼻喉科醫師進行詳細檢查。 日後可能的併發症 急性中耳炎假使沒有給予適當治療,導致中耳腔長期發炎,那麼則可能會併發傳導性聽力障礙、顏面神經麻痺、內耳迷路廔管、內耳迷路發炎、腦膿瘍,腦膜炎等。呼籲家長 慢性積液性中耳炎定義 患者感染急性中耳炎後,中耳持續出現積水的狀況,且持續約2∼3個月,則可稱為「慢性積液性中耳炎」。 引發原因 在急性中耳炎的發炎反應後,因為鼻咽腔、耳咽管等呼吸道黏膜受到感染,所以開始引發寶寶的耳道出現積水的狀況。 積液性中耳炎的症狀&日後併發症 觀察點:中耳炎持續感染超過2個月,寶寶聽力似乎受到影響。 江裕群醫師表示,患者的聽力受到影響、頭痛、耳鳴是積液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狀。但是大部分的患童在痊癒後,聽力受損的部份也會逐漸好轉。不過需注意的是,長期積液性中耳炎對耳朵還是可能會造成諸多影響,包括耳膜永久性穿孔、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硬化症、沾黏性中耳炎、聽小骨壞死、耳膜凹陷袋、膽脂瘤(珍珠瘤)及感音性聽障等,因此家長的密切觀察和專業醫師診斷還是相當必要的! 平時餵奶時 避免讓寶寶躺臥喝奶 王成平醫師表示,因為幼兒的耳咽管比較短、寬,所以當寶寶躺著喝奶時,不僅容易發生溢奶或吐奶,奶水也容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感染,建議平時餵奶時,可稍微抬高寶寶的頭部。 對患童應保持耐心 幾乎大部分的中耳積液患童的聽力都會減弱,因此可能會發生幼童不自覺地大聲說話或是聽不太清楚外界的聲音,進而也可能影響學習能力。因此建議家有幼兒罹患中耳炎者,家長應以保持耐心來取代煩躁不耐。

認識新生寶寶的體溫

2012年12月25日
公開
49

認識新生寶寶的體溫 諮詢�樂寶兒婦幼護理主任&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 黃資裡 黃資裡主任表示,小寶寶體溫大約是介於36.5~37℃之間,如果寶寶體溫超過37℃,家長就要留意一下是不是寶寶衣服穿太多或是室內空氣不夠流通或是剛喝完奶。 因為寶寶調節體溫的功能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很多老人家都說「囝仔沒有六月天」,於是常把小寶寶穿太多或包太多,就可能會讓寶寶太熱,而出現體溫升高的現象。 小寶寶比大人多一件即可 原則上,小寶寶只需要比大人多穿一件即可,例如大人穿短袖,小寶寶可以穿薄長袖。還有因為小寶寶四肢末稍神經還不發達,手腳多半都是冰冷的,所以,家長要觀察寶寶會不會太冷,就要摸寶寶的後背,如果溫溫的就代表衣服的量剛好,如果已經汗流浹背就代表衣服穿太多了。 幫新生兒量體溫耳溫最方便 當家長覺得寶寶體溫好像比較高或是活動力不同於平日時,就可以幫寶寶測量一下體溫。 黃資裡主任表示,現在家長幾乎都是準備耳溫槍來幫寶寶量體溫,因為量肛溫或腋溫會擔心寶寶亂動,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量耳溫,而且耳溫槍測量的溫度也比較接近人體中心溫度。 要注意的是因為小寶寶耳道比較小,有的媽媽不敢把耳溫槍放太進去,結果測量到的只是外耳的溫度,所以,通常建議3歲以下測量體溫,可以稍微把耳垂向下拉,讓耳道變直,測量出來的溫度會比較準確。因為多數人兩耳溫度會有溫差,所以,建議媽媽可固定測量同一側的耳溫。 預熱系統耳溫槍測量體溫更準確 此外,耳溫槍的選擇也關係能否正確測量體溫,黃資裡主任覺得,預熱系統的耳溫槍是很聰明的設計,它能夠讓耳溫槍先達到比較接近人體的溫度,測出來的溫度會更為準確,因為通常耳溫槍都是擺在櫃子裡,拿出來測量時,有可能會降低耳道的溫度,影響測出來的數值,如果有預熱的功能可加熱測溫頭,就能避免這樣的誤差,減少父母的恐慌。 拋棄式耳套並選擇知名的品牌 最後,黃資裡主任也提醒,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耳溫槍的耳套最好是拋棄式,如果家中有多位小孩使用,更能避免相互之間的疾病傳染,也能確保每次使用時都是乾淨的耳套。耳溫槍是屬於科技類的產品最好是選擇知名的品牌,不管是品質、設計、售後服務上都比較好,如果家長使用比較多年或是覺得測出來的溫度不是很準確時,都可以請原廠再檢測一下,如果是比較小眾的品牌,可能就沒有辦法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AP.z8haQERU60ZOKsMKQNHJV/article?mid=7571